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论文

2024-05-11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论文(共10篇)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论文 篇1

第一部分 行为金融学(Behavior Finance)的产生

一、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作为基础,与金融学相结合,探讨和解决金融问题的科学。

二、传统金融学

两大基石:EMH和CAPM

(一)有效市场假说

Fama 的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被赋予三种不同的信息效率,即弱式有效、半强有效和强式有效。

1、弱式有效假设

弱式有效假设(Weak-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市场交易方面的历史信息。意味着投资者不能用过去的交易资料预测未来收益,不能从证券价格走势中找到规律并用来获取长期超额收益。即技术分析无效

2、半强式有效假设

半强式有效假设(Semistrong-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 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市场信息和基本信息。意味着投资者既不能利用过去价格的历史信息,也不能运用公开的基本面信息来分析预测证券的未来收益。即基本面分析无效

3、强式有效性假设

强式有效性假设(Strong-Form Efficiency Hypothesis)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的和内部的信息。意味着任何信息对投资分析者毫无用处,专业投资者的市场价值为零,专业投资者所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构建与其偏好相应的资产组合,然后买入持有。

(二)EMH的涵义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价会反映所有的相关信息,即使股价偏离基本价值,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对信息的理解差异所导致。只要价格偏离基本价值,理性交易者将立即抓住机会,从而纠正错误定价。积极的投资者无论采用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都无法“打败”(或战胜)市场,即不可能获取“超额收益”(Abnormal Returns)

(三)CAPM模型

1、CAPM假设

(1)证券市场是有效的,以EMH为基础

(2)无风险证券存在,投资者可以自由地按无风险利率借入或贷出资本

(3)投资总风险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表示,系统风险可用β系数表示

(4)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可以理性作出投资决策

(5)没有交易成本

(6)证券市场是无摩擦的

(7)每项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

2、CAPM模型表达式

CAPM模型:E(Rp)=Rf+β(Rm-Rf)

E(Rp)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β为某一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

CAPM模型主要表示单个证券或投资组合同系统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也即是单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溢价的和。也即:期望收益率=时间报酬+风险报酬。

(四)EMH和CAPM共同点

三个关键的假设:

理性投资者

市场有效

套利有效

三、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一)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检验与批判

“理性人”——“有限理性”

“有效的市场”——“弱型有效”

套利限制

金融异象

1、批评之一:对CAPM、EMH理论的批评首先来自于对人的假设

CAPM、EMH理论的假设前提之一是人都是“理性人”,投资者可以对市场作出理性的判断,并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但经济学家西蒙(1976)基于经济行为人自身信息的非完全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提出了“有限理性”假定:个体决策者只有有限理性,只能追求较满意的目标。近几十年来,大量证据显示人的情绪、性格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会对行为人的决策构成重要的影响,而预期效用理论、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无法对个体行为人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

2、批评之二:并非完全是有效的市场

金融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市场。实证表明,现实的市场并非完全是有效的市场,国外对于市场效率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中能够达到“弱型有效”,但要达到“强型效率”市场几乎不可能。

虽然目前尚无有力证据判断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弱式有效”,但实证研究均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并未进入“半强型效率”的,而达到“强型效率”更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信息在市场中的传播有一个过程,信息不会迅速而无差异的迅速在价格上得到充分体现,信息的传递是有摩擦的,我国的证券市场也远非完全有效率的。

3、批评之三:套利限制

二十年前,许多金融经济学家们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必须正确,因为套利的力量。但是套利限制容许大量的误价。现在也大都懂得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策略,因为有风险和成本,不仅仅是指缺乏误价。价格可以是非常错误的而不产生获利机会。如A/H股之间的隔离,资本市场非自由流动。

4、批评之四:金融异象

资产市场存在许多传统资产定价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金融学文献称之为金融异象(anomalies)。如一月效应,股权溢价之谜等。这些是传统的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

(二)行为金融理论兴起

1、前景理论

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

3、从理性世界——现实,从天堂——人间

案例:希勒教授有关互联网泡沫观点

两个因素在过去美国股票市场泡沫中的作用,一是心理依托,主要靠主观判断来决定股价的高低。二是从众行为。这两个因素对泡沫有放大作用。——2000年,耶鲁大学,希勒,《非理性繁荣》

(三)行为金融学特点

1、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相融合,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研究人们在做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限套利和投资者的非理性。

3、突破了传统主流金融理论只注重用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进行简单测度的范式,强调了投资者在更多时候是非理性或有限理性的

4、是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5、更加结合实际,使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认识和了解金融市场

第二部分 行为金融主要理论介绍

一、投资心理、偏好以及误区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与在金融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发现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

(一)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

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尔斯基(Tversky)在1979年所做的积极和消极展望偏好的实验当中发现,人们对待收益和损失的态度非常不一样。当遭受损失时,人们往往有进一步冒险的心理偏好,而当人们获得收益时,则会有较强的风险规避心态。也叫做损失厌恶。

[案例]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尔斯基(Tversky)给出一个例子:有两项选择,一是损失$7500,二是75%的概率损失$10000,25%的概率没有损失。[结论]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选择后者,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1、这两种选择的数学期望是一样的,也就是计算的结果没有差别。

2、进一步研究发现一项损失对人带来的影响大约是同等收益给人带来影响的2.5倍。

3、亏损带给投资者的痛苦要高于盈利带来的快乐

(二)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人们除了钱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我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我们就会抱着更轻松地态度花费掉,比如买一些平日舍不得买的衣服,作为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等。“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就最不经用了。通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就是心理账户在起用。

(三)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很多方面,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的前景都表现出过于乐观。比如在驾驶水平、与人相处、幽默感等方面所做的调查显示,90%的被调查者都表示自己的能力要高出平均水平。例如,对一项关于司机对于驾驶能力的自我判断的调查显示,有65%到8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超过平均水平”(above average)的。

[案例]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从而表现出过分的自信。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

1、现实生活中这种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比比皆是。

2、Langer and Roth(1975)研究发现: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更倾向于过度自信。

(四)归因偏差(self-enhanced biased self-attribution)

人们常常将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的环境。所以人们难于理性修正自己信念,导致人们过度自信。也叫做“自我归因(self-attribution)”。

(五)代表性偏误

人类的大脑会利用“代表性”迅速地组织及处理大量信息,认为具有类似特质的事物就是相近的,而所谓的代表性偏误就是指投资人会以一般的刻板印象作为判断的基础(Nofsinger,2002)。

(六)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指投资者对于某一事件过于重视,导致股票价格偏离其均衡价格,利空过度下跌——利好过度上涨。

过度反应认为现在饱受异常低收益之苦的输家(losers),在未來应会享受异常的高收益;而现在享受异常高收益的赢家(winers),在未来应会饱受异常低收益之苦(Pettengill and Jordan,1990)。

(七)反应不足

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现象恰好相反,通常当重要消息发生时,股票价格只有些许的变化,而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股票价格才会有大幅度的变动。

1、对新信息反应不足,“保守主义”

2、反应不足认为顺势而为的操作方式,应能带来正的收益,即股价上涨之股票会顺势上涨;而股价下跌之股票会顺势下跌,即所谓动量策略。

[案例]例如,在一、二次连续的良好业绩公布后,投资者对该企业的赢利表现判断为处于“趋势”状态,他因此预期该企业在下一次业绩公布中还会出现良好表现,因而将股票价格推高。真实情况则是该企业只有50 %的可能在下一次业绩表现较好,合理的预期应当低于上面投资者所作的非理性预期,投资者反应过度。反过来,在保守主义的判断偏差下,投资者对某企业所公布的良好业绩会认为只是暂时现象,对企业表现判断处于“回归”状态,他会预期企业下一次业绩会下降,结果将股票价格压低。实际则是该企业只有50 %的可能在下一次业绩表现较差,合理的预期应当高于上面投资者所作的非理性预期,投资者反应不足。

(八)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行为或群体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观察并模仿他人的交易行为,从而导致一段时间内买卖相似的股票。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却可以通过观察机构投资者的买卖行为来推断其私有信息,此时容易产生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出现“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

在股票市场上,当股价出现某种明显的上涨或者下跌变动趋势时,投资者就会容易变得对自己原有的投资理念产生怀疑,更加相信市场中还存在一些自己还未掌握的信息。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跟从其他投资者的操作方向进行交易就成了投资者比较容易接受的选择。

1、我国开放式基金也存在羊群行为

通过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开放式基金在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1)“抱团取暖”

(2)基金经理们选择的投资组合经常会非常接近他们所管理基金业绩基准的资产组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组合业绩低于业绩基准所造成的风险。或者他们会随大流,选择其他基金经理人买进的组合,以免落在别人后面,给人留下无能的印象(Scharfstein and Stein,1990)

2、羊群效应在投资中较为普遍

(1)分析师对于上市公司的评论(独立性的丧失),担心出错(2)人家买我也买,防止收益落后于他人(3)卖出羊群效应,买入羊群行为

(九)处置效应

1985年,Shefrin和Statman发现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而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这种现象称为“处置效应”。

我国学者赵学军和王永宏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得出了我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处置效应”的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处置效应”的存在表明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

[案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卖出盈利股票的概率约是其卖出亏损股票的两倍。有49.41%的投资者因为害怕遭受损失而采取了“决不止损”的手法,显示出风险偏好的行为特征。深交所的调查也显示,当投资者所持股票下跌时,选择采取“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约占总数的41.0%;其次是选择采取“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32.0%;而选择采取“忍痛割肉”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27.0%。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有着较为典型的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共同存在的行为特征。

此外,人们还有“后见之明”,即人们经常在不确定性结果发生后,自我觉得似乎“我早就知道很可能这个结果”等。还有锚定现象,即日常人们所说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等

第二部分 行为金融主要理论介绍

二、主要的金融异象以及行为金融学解释

金融异象(anomalies):按照EMH,如果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价格能够迅速充分地反映所有有关证券价格的信心,投资者就不能始终如一地获取超额利润。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表明股票市场存在收益异常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EMH和现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称为“异象”或“未解之谜”.如小公司效应、股权溢价之谜、红利之谜等

(一)小公司效应

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1981年,Banz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1936~1975年的分析揭示了通过持有小公司组合的股票可以获取超额收益的现象。随后,Reimganum也发现了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于公司的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都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有效市场假设。

(二)股权溢价之谜

Mehra和 Prescott(1985)通过对美国1889年至1978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股票的平均年收益为率6.98%,而同期的无风险证券(国库券,Treasury bills)的收益率却只有0.8%,股票的超额报酬达到6.18%。股票市场的收益率远远超过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无法对如此高的股权溢价进行解释,形成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股权溢价之谜并非美国特有的现象,Campell(2003)指出,许多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都存在相似的股权溢价之谜。损失厌恶,波动率高的股权投资需要高的风险溢价。

(三)红利之谜(Dividend Puzzle)

红利之谜是指私人投资者将红利和资本利得分开来对待的现象。在现实中,投资者却更希望公司支付红利。

1、根据MM定理,股利政策与公司股票价格不相关

2、心理账户

三、主要的行为金融理论模型

1936 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开始关注投资者自身的心理影响。该理论主要从心理因素角度出发,强调心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其投资行为是建立在所谓“空中楼阁”之上,证券的价格决定于投资者心理预期所形成的合力,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充满了“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

(一)理论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于1979年由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尔斯基(Tversky)提出。它对传统占统治地位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提出了挑战。

前景理论认为,人不可能是纯粹的理性人,其决策会受到其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它将在个人风险条件下的选择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编辑阶段(Editing Process)和估值阶段(Valuation Process)。编辑阶段是对所提供的期望进行初步分析,使期望有一个更简化的表达形式。估值阶段是对编辑过的期望进行估值,并选出价值最高的期望。

1、前景理论应用1

前景理论目前有两个比较广泛的应用。一是解释人们购买保险与彩票的行为。人们常常厌恶风险,但对于一个概率很小但获奖数额巨大的彩票,由于人们在对概率进行加权处理时给小概率的权重常常超过其应有的比例,而导致其概率权重超过其实际概率,由此反而寻求风险,即购买彩票。同样,面对损失时,人们由于对小概率的加权处理导致其概率权重超过实际概率而购买保险。

2、前景理论应用2

前景理论可以对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做出解释,即什么原因导致投资者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而过长时间持有亏损的股票。而这些现象都是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投资者会以股票的购买价格作为参考点,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该股票。而不是股票的投资价值。

(二)BAPM模型

BAPM(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是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三)BSV模型 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 and Vishny 于1998 提出)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

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over-reaction)。

(四)HS模型

Hong和Stein在相近的时间里建立的一个行为金融理论均衡定价分析模型则以投资者的行为偏差为基础。在模型中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未来至上者”,一类是“过去至上者”。“未来至上者”指可以观察到有关未来的信息、并仅据此作出预测和进行投资的投资者;“过去至上者”指只根据过去股价走势进行投资活动的投资者。显然,他们仅使用有限信息进行决策,因此都是非理性的。

第三部分 对证券投资的启示:从理论走向实践

一、行为金融实践

1、希勒《非理性繁荣》,成功预测网络股泡沫。

2、美国Full & Thaler资产管理公司,利用行为偏差对公司的错误定价获利。92-2001年,收益率超越指数50%。

3、LSV资产管理公司等,收益率远远超越指数。

4、国外一些信托和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推出行为金融共同基金(Behavioral Finance Fund)。

5、JP摩根在其内部研究报告中披露,他们于1992 年开始了行为金融产品研究和设计,到2006 年共有760 亿美元AUM(名下管理资产)采用了行为金融的理念,其中三分之二的行为金融产品都投资于非美国股票(non-US equity)。6、2004年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是国内第一只明确标明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指导的投资基金。

二、启示

(一)启示之一

1、人并非完全理性,仅为“有限理性”

2、市场既有信息交易者,也有噪音交易者

3、利用市场的非理性获利或防范风险

4、涨过头、跌过头

(二)启示之二

人有损失回避、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羊群效应等心理特点与偏差。

1、损失回避

损失回避——当遭受损失时,人们往往有进一步冒险的心理偏好。对待亏损客户更需要引导他们理性投资。盈利带来的快乐与等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不相等,后者要大于前者。熊市时需要对客户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2、过度自信

人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表现出过分自信。Terrance Odean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和过度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率。

3、代表性偏差

认为具有类似特质的事物就是相近的。在中国神华上市后连续三个涨停的刺激下,一些投资者不顾及风险上市首日买入中石油严重被套。

4、处置效应

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而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

(1)沉没成本:过去决策以及引起并已经实际支付过的成本。

(2)投资的初始成本就是沉没成本,关键是基本面以及估值水平的变化决定卖出还是持有。

5、羊群效应

(1)基金以及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2)分析师的羊群效应

(3)个体的羊群效应

(4)买入羊群效应-风险

(5)卖出羊群效应—机遇(严重偏离基本价值)

第三部分 对证券投资的启示:从理论走向实践

(三)启示之三

1、证券市场并非完全是有效的市场

强式市场中基本面分析也无效。我国目前处于弱-半强效率市场,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依然有用武之地。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对股票价格波动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股票内在价值”对于投资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建立在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上的,股票价格会随着各种非理性原因偏离内在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得到纠正而回到内在价值,因此股票价格的未来表现可通过与内在价值的比较来加以判断。

股票市场价格长期偏离其基础价值。Keynes早在《通论》中就提到了噪音信号造成市场价值对于基准价值的偏离。Brainard,M.D.等(1990)对l963-l985年间美国证券市场NSDQ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的基准价值和市场价值关系的分析表明,市场价值并非如传统金融理论所分析的那样,股票市场价格长期偏离基准价格,且其波动远较基准价值波动剧烈得多。这也从一个侧面指出了市场的非有效性。

在证券投资时,我们经常用PE(市盈率)、PB(市净率)、DCF(现金流贴现模型)、DDM(股利贴现模型)、TOBINQ(托宾Q)等来衡量公司价值。但在牛市时因为羊群效应的存在往往会出现非理性上涨,熊市时羊群效应会出现非理性下跌,远远偏离公司内在价值。

2、存在套利限制,缺乏买空卖空机制

3、政策市特征依然明显

(四)启示之四

行为金融相应的投资策略:小公司策略;动量交易策略和反向投资策略;资金平均策略;时间分散策略。

1、小公司策略

从历史数据上看,投资于小市值公司的股票所获得的收益要高于大市值公司股票。在 1926—1996 年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市值排名前 10%的股票的年平均复合收益率为 9.84%,而市值排名后 10%的股票的复合收益率为13.83%(Siegel,1998)。

2、动量交易策略和反向投资策略

所谓的动量交易策略是指早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仍会在接下来的表现超过早期收益率低的股票,而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1993年,美国学者Je-gadeeshkg与Titman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量效应。

一些研究显示,如选择低市盈率(P/E)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帐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长期异常收益”。

行为金融学家 David Dreman,被华尔街和新闻媒体称为“逆向投资之父”,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发现,证券市场是专家最容易犯错误的领域。

动量交易策略和反向投资策略实际使用时需要谨慎。

3、资金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

资金平均策略:资金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 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而是降低投资的遗憾度。

时间分散策略:基金定投等,目的消除人性的弱点。

(五)启示之五

防范金融危机: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货币危机,市场的参与者还没有达到完全非理性的状态,但也受到了精神和心理的影响,比如厌恶损失心理、过度自信心理。在各种危机中,影响危机的是半理性行为。(Hayashi,2001,Sussex大学)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论文 篇2

1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投资者行为

对于行为金融学理论,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研究体系。虽然不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但是学者们对行为金融学应该由“基于个人认知和决策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投资者心态与行为分析”和“有限套利及市场非有效性”这两个理论基础已经达成共识。因此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投资者的个体行为, 投资者的群体行为, 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场。

1.1 投资者个体行为

投资者个体行为是指投资者因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导致的行为方式偏差, 侧重于分析投资者个体行为, 以及普遍性的个体行为偏差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对个体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又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认知的形成过程, 相关实验和统计检验证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存在诸多的偏差。其次是决策的形成过程, 传统金融理论中绝大多数模型假设投资者根据期望效用框架评估风险, 然而人们在实际风险决策时却系统的违背期望效用理论。

认知偏差指的是智力正常、教养良好的人却一贯做着错误的事情, 金融市场中常见的认知偏差主要有:过度自信偏差, 保守主义偏差, 框定偏差, 事后聪明偏差, 小数定律偏差, 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 确认偏差, 心理帐户等。由于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常表现出过分自信、厌恶、避免后悔等心理, 因而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对股票价格判断的准确性, 过分偏爱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于损失和收益, 投资者更注重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他们的实际决策过程并非是现代金融所说的最优决策过程。围绕金融资产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依据投资者认知偏差,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导致金融资产错误定价的现象, 国外行为金融学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投资者认知偏差模型, 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型是BSV模型, HS模型和BHS模型。

1.2 投资者群体行为

著名的投资者群体行为理论是“羊群效应”理论。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 通常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是在理性约束下相互独立随机完成的, 但现实大量实证数据研究表明, 投资者的行为是受其它投资者影响的, 投资者之间是相互学习模仿的。由于对信息不充分和缺乏了解的条件下, 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的预期, 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 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 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 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因此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 在他人买入时买入, 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当“羊群效应”产生时, 个体趋向于一致的行动, 即所谓的“赶潮流”, 这时个体往往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而附和他人的行为, 虽然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 按理性分析可能显示他们应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

1.3 非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理论在理论和时间上都受到挑战, 大量的文献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着有效市场理论及其传统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金融异象:波动率之谜、股权溢价之谜、价格动量效应、价格反转效应、规模效应、价值效应、日历效应等等。有效市场理论的三个假设:第一, 投资者是理性的, 可以理性评估证券价值;第二, 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为非理性, 但由于其交易具有随机性, 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 证券价格不会受到影响;第三, 在某些情况下, 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具有相关性, 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者会通过无风险套利来消除这种影响。这三条假设都具有非合理性。在现实世界中, 人类理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人类存在理性之外的情绪和冲动, 以及建立在情绪和冲动基础上的非理性决策。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并不是偶然地做出非理性决策, 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非理性决策。投资行为中的“羊群行为”, 即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 他们的投资策略都表现出明显的考虑趋同性, 而不是相互抵消。

2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启示

中国股市相对于其他成熟市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中最特别的一点是: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中国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只具有基本的股票投资知识, 例如, 他们主要根据历史价格趋势来选择股票:, 并主要根据市场谣言进行交易。这导致了股市的狂热, 加重了股市的过度投机, 股票价格经常被推高几倍然后迅速被纠正。因此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中, 非理性人的投资决策会更加困难。行为金融学通过其对人行为心理的研究从不同于传统金融理论的视角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提出建议。

前景理论对投资者预期的非理性有了很好的描述。遵循非贝叶斯预期规律的人们在证券市场反复的变幻中, 会失去原本理智的判别标准, 产生主观的心理概率。这点也往往是被庄家机构所利用的。克服这种心理只有更多地加强自身修炼, 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不要以先前股票表现的好坏来判定其之后的走势, 这样往往会犯“小数法则偏差”。损失规避和后悔厌恶的心态, 使得当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 不敢再随意买卖股票, 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这跟过度自信正好相反。投资者要充分注意克服这两种极端心理, 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认知偏差的存在会使投资者对信息的把握存在误差。想要改善这种现象学习、训练等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对信息的质疑、辩驳和分析能力, 在反复实践中吸取经验, 提高自身的投资决策水平。投资者必须建立自己的分析方法, 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该行业一系列公司营运状况的研究, 运作模式的分析, 配合相关的政策法规, 做出合理的判断, 分辨各种利好利多的真实性, 不被眼前的错误信息所蒙蔽, 尽可能的获得超前于市场认知的优势信息, 形成一套独特的信息捕捉和删选方法。反向思维的方法也是成效较好的一种, 但因为把握不好尺度而较难实践。比如可以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 卖出近期表现好的股票。并且股票市场通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 通过对金融市场上常见现象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心理漏洞的存在, 投资者应刻意地去对修正反应过度的症状, 并对反应不足进行弥补。这种反向投资策略可以很好的弥补投资者心理的弱点造成的决策失误。

3总结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论文 篇3

HS模型将市场参与者分为消息交易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并分别赋予这两类投资者不同的有界理性特性。

一、消息交易者参与模型

假设市场中存在某种风险资产,每个时期t,消息交易者都会对该风险资产进行交易,并且在未来的T期,该资产会向投资者一次性支付股利。假定所有的消息交易者都有相同的风险规避效用和风险厌恶参数,而且他们都能活到终期T期,则该资产的最终价值为:

假设消息交易者被分为了Z个规模相同的组。因此,股利的变化εj=εj1+εj2+...+εjz,并且,其中i=1,2...,Z。在t期,关于εt+z-1的消息开始出现,并在Z个组的消息交易者中逐渐传播。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同样将消息εt+z-1分为Z个更小的信息包,即εt+z-1=εt1+z-1+...+εtz+z-1。假定在t期,第一组的消息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1+z-1,第二组消息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2+z-1,以此类推,第Z组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z+z-1,所以每组交易者均观察到消息εt+z-1的部分。当时间推移到t+1期时,信息开始循环交换,即第一组的消息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2+z-1,第二组消息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3+z-1。以此类推,第Z组交易者观察到消息εt1+z-1,所以直至t+z-1期时,每组都会知道消息εt+z-1,也就是说消息εt+z-1将成为公开信息。

所以由此可见,Z的大小与信息的传播时间是成正比的,即Z越大,消息的传播时间也就越长。

假定市场只存在消息交易者,则t期的风险资产价格为:

其中是消息交易者风险规避和方差的函数,为了简化,假定标准化风险规避为,Q为固定的资产供给。

上式表明关于股利变化的信息在z期中线性地反映到价格中,这说明在短期,价格存在正序列相关且其不会超过长期价值,即任何时间范围都不存在负的收益序列相关。

二、动量交易者参与模型

在理性预期下,仅有消息交易者参与的模型并不能解释价格的过度反应现象,只有加入了动量交易者才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假定在每t期都有新的动量交易者参与交易,每个交易者都买入,并持有j期,直到t+j期,同时假设j是外生参数。动量交易者和消息交易者是通过市场指令来进行交易的。

动量交易者在t期决定交易规模时,需根据资产过去价格变化来预测,并以此决定指令的大小。为了简化,假定唯一的条件变量是过去k期累计价格变化,且k=1,则t期的预测变量为:,第t代的动量交易者指令流为:

其中常数和弹性参数均由动量交易者的最优化形式所决定,并且指令流会被消息交易者所吸收,由于消息交易者不以证券的过去价格为判断基础,所以其会将此指令流视为不知情的供给冲击,消息交易者的指令流是供给变化的唯一来源。因此,设市场上任何时点均存在j代动量交易者,则市场对消息交易者的供给为:

用代替Q,则价格也表示为:

上式包含了价格是由消息交易者和动量交易者共同决定的。其中常数和不起作用,可忽略。因此由动量交易者的目的最大化可知:

其中是动量交易者所能忍受的总风险,和表示给定信息下的条件均值和方差。所以(1.19)式可写为:

因此,上面公式将共同决定均衡。只要动量交易者的足够小,保证充分小,则均衡就存在。在协方差—稳态均衡中,,即理性动量交易者必定追逐趋势,采取行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HS模型认为证券市场之所以出现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证券内在价值信息的扩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也是造成证券市场波动的唯一外部冲击,这也正好符合了模型构造的“简单原则由于包含证券未来价值的私人信息扩散是缓慢的,因此消息交易者的投资交易会导致证券价格变化的动量效应,而这一信息会极易被动量交易者捕捉并利用到,从而其开始进行动量的投资交易,并期望能在私人信息的逐渐扩散中获利。而另一方面,由于动量交易者无法观察到私人信息的实际扩散速度和传播情况,因此他们的交易行为也势必会将证券价格推向远离其基本价值的极端,从而产生过度反应,并最终造成证券价格的反转。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浅析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篇4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四、股票基金投资策略

1、股票基金的特点:

①与其他基金相比,股票基金的投资对象具有多样性,投资目的也具有多样性。

②与投资者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相比,股票基金具有分散风险。费用较低等特点。对一般投资者而言,个人资本毕竟是有限的,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种类而降低投资风险。但若投资于股票基金,投资者不仅可以分享各类股票的收益,而且已可以通过投资于股票基金而将风险分散于各类股票上,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此外,投资者投资了股票基金,还可以享受基金大额投资在成本上的相对优势,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获得规模效益的好处。

③从资产流动性来看,股票基金具有流动性强、变现性高的特点。股票基金的投资对象是流动性极好的股票,基金资产质量高、变现容易。

④对投资者来说,股票基金经营稳定、收益可观。一般来说,股票基金的风险比股票投资的风险低。因而收益较稳定。不仅如此,封闭式股票基金上市后,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在交易所交易获得买卖差价。基金期满后,投资者享有分配剩余资产的权利。

2、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3、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

投资基金可分为成长型投资基金、收入型投资基金和平衡型投资基金。成长型投资基金是指把追求资本的长期成长作为其投资目的的投资基金;收入型基金是指以能为投资者带来高水平的当期收入为目的的投资基金;平衡型投资基金是指以支付当期收入和追求资本的长期成长为目的的投资基金。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

结束语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论文 篇5

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与市场影响实证分析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rading Behavior and Market Impact of Investment Fund)

施东晖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股市波动剧烈的主要原因。为此,中国证监会于11月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期改善投资者结构,促进股市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证券投资基金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迅速发展,截至末,已成立33家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逾845亿元,并已初步显示出在增强股市筹资功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股市本身固有的制度缺陷、信息的垄断性以及基金试点阶段的不规范性等因素,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与预期的功能定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特别是投资基金稳定市场的功能引起了管理层、理论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1]。

本文试图在回顾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投资基金的行为特点及其市场影响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期为目前关于投资基金的讨论提供一些富有价值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

1.理论分析

投资者的机构化现象是各国证券市场的普遍发展规律,但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究竟对股价产生何种影响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羊群行为”对股价的.影响

根据Bikhchandani 的定义,“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它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的反应,在交易活动中表现为羊群行为[2]。Maug和Naik()则认为,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经理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基金持有人的最优策略是和基金经理签订与基准(Benchmark)挂钩的报酬合约。在这种报酬结构下,基金经理往往会推断、模仿并追随其他基金的买卖行为,以免自身业绩落后于市场指数或同行。当机构投资者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股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另一方面,Lakonishok,Shleifer与 Vishny(1992)却指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如果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来评估股票的基本价值,那么机构投资者将一齐买入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同时远离价值被高估的股票,这种“羊群行为”和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产生相互抵销效应,促使股价趋向均衡价值,而不是远离均衡价值。此外,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同样的基础信息作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加快了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

[1] [2] [3] [4] [5]

金融与投资简历表格 篇6

行政/后勤

教师

职位名称:助理 ; 专员 ; 文员 工作地区:其他 ; 待遇要求: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英语 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证书 中级 ;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所在学校学历
209月 - 2010年7月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本科
2003年9月 - 2006年7月湛江市第二中学高中
培训经历:
时间培训机构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深圳市正宏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7月 - 2010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印刷、包装、造纸
担任职位:行政部实习生
工作描述:快速处理大量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工作。 参与拟定部门工作目标及计划,有效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湛江万顺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7月 - 208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报关报检部实习生
工作描述:及时、有条理地归档客户的资料。 完整、清楚填制各类单证及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准确率达95。
离职原因: 
 
所在公司:广州市新崴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时间范围:2010年9月 - 2010年12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贸易、商务、进出口
担任职位:操作文员
工作描述:主要与国外代理沟通、帮助客户订仓、确认船期无误,即时处理突法事件从而确认货物的.及时性、准确性。是客户与船代或船公司的桥梁。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2年的学生会干部经验,参与策划过学校多项大型活动,具有良好的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做事耐心细致,工作认真负责,学习接受能力佳,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以计划、总结等文书见长。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论文 篇7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投资方法

1 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综合现代金融理论, 它是金融经济学家在研究金融市场“特异性”过程中形成、完善并把人的有限理性引入其中的理论体系。它从微观个体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动因来研究、解释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本质上, 行为金融是深入研究被标准金融理论忽略的决策黑箱, 它把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 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长期以来, 传统金融理论是以投资者理性、市场完善、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等作为假定前提, 认为证券市场的价格不仅是理性的, 而且包含了所有市场信息。

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2 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分析

2.1 过度反应

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研究最早是由德邦特和撒勒 (1985) 进行的, 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倾向于过度反应, 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

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 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 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因此, 中国股市的频繁大幅度波动性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

2.2 处置效应

斯特曼和谢弗林研究发现,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 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 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 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等。实际上, 处置效应正是前景理论的应用, 因为赢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盈利前景, 投资者此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结果, 而输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损失前景, 投资者此时倾向于冒险, 于是投资者持有已套牢股票更长时间, 持有已获利股票较短时间。

我们认为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 在很多情况下, 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 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 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

2.3 噪音交易

行为金融学家对噪音交易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 在噪音交易者和短期性投资者存在的市场中, 交易者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在他拥有的信息集合中, 利用其中某一信息的投资者越多, 他就越可能利用该信息获利, 这些信息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 也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毫无关系的噪音, 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而这一效应可能使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不利于信息搜集与资源配置。

中国股市中噪音交易者太多, 1999年纽约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在20%—50%之间, 而1998年—2000年我国沪深股市流通股的年平均换手率分别是395%、388%和477%, 噪音交易太多导致股票市场系统风险所占比例太高, 同时总风险太大。平均而言, 沪深股市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为39%, 这一数字显著高于美国、英国、香港等成熟股市。

2.4 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 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并模仿他人的决策。行为金融学家从人类的从众心理、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等角度来探讨其内生机制。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 但事实上, 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 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 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跟风” 、“跟庄” 的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行为。 (2) 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这种现象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 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的能力, 同时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 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和自己的报酬, 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 羊群行为就发生了。我们股市中投资基金投资风格雷同显示出羊群效应的普遍存在。

3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3.1 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理论针对羊群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当庞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的联动推进投机性正向及负向泡沫放大时, 基金经理可以利用能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 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套利交易。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由于市场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基金经理不但需要良好的洞察力和应变力, 更需要直面市场以及同业压力的勇气。基金经理在投资理念中融入行为金融的投资理念, 一方面防止自身的羊群行为, 一方面利用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市场整体走向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并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基金经理们的投资运作水平。

3.2 利用行为偏差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 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 买入低估的股票, 卖出高估的股票, 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例如,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 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可能会对市场中的信息反应迟缓, 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种证券价格上涨后, 这种上涨的趋势就有可能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 买入价格开始上涨的证券, 卖出价格开始下跌的证券的惯性交易策略就成为基金经理可以选择的投资策略。惯性交易策略是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 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性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和Titman (1993) 发现, 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 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态效应。事实上, 美国价值线排名就是惯性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基金经理只有对投资者的心理, 对市场延迟反应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以及证券价格变动的趋势和持续时间有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才能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和卖出证券。此时, 对于投资者大众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为优秀的投资基金经理必备的一项能力。

3.3 投资组合策略

行为金融学认为, 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 (一般指半强势有效)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 “在有效市场中, 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 也就是说, 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 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3.4 购买并持有策略

个人或者机构投资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入一支股票时, 应详细记录购买理由, 而且要指定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 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3.5 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投资者应该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 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 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超前的信息优势, 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二是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 关键是实用和有效;三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投资理念的影响, 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 从而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而降低。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 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 赢取更大的收益。

4 结语

行为金融学虽然在国外产生并发展起来, 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 许多规章制度都不完善, 基本上是个无效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进行研究, 要结合中国的自身特点加以发展和利用, 探索出适合中国广大股民投资行为、投资策略, 以更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法明.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07) .

[2]张兵.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J].经济学动态, 2007, (05) .

[3]王家琪, 林日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3, (02) .

[4]郑庆茹.我国证券投资者行为及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 2007, (05) .

[5]杨胜刚, 刘昊拓.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 2001, (05) .

[6]王永宏, 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06) .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政府投资行为 篇8

政府投资采取不同投资方式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采取不同投资方式的必要性源于政府性资金供给的有限性与公众对公共产品需求之间不断增长的矛盾和政府性资金供给的有限性与政府投资调控需要之间的矛盾。当前金融危机下投资方式的选用:

投资方式的功能差异决定其适用领域不完全相同。从政府性资金的有限性出发,直接投资应主要投向公共产品领域。投资贴息这只能投向有一定盈利能力的项目,即准公共产品和竞争性产品领域;投资补助几乎适用于所有领域。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当主要以效率为目标灵活选用投资方式。

(一)将直接投入的范围限定在公共产品领域。弥补社会领域的投入不足和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需要增长的需要,包括实现体制转轨,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领域正是市场失灵,无法靠市场来自动恢复并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有限的政府资金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领域的投资需求。

(二)原则上不使用政府资本金注入方式。政府资本金注入方式,属于股权投入。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是否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取决于两个因素:1、是否有必要控制产权;2、引导社会投资的必要性。在我国,由于是从计划经济转化而来,正是出于国家控制了过多的社会生产领域逐步退出市场,采取让出部分股权的策略。也就是说,我国现在不存在所谓的需要控制产权的问题,现在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会影响改革的进程,造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倒退。

(三)加大投资补助的力度。政府可根据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技术政策和落后地区开发政策,对下一级政府和企业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事业项目、国家鼓励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落后地区基础设施项目等,进行一定数额的(无偿)投资补助,或对上述项目中的企业贷款给与适度(无偿)贴息,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我国当前对汽车业的扶助即主要采取投资补助的方式。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投资考量因素

(一)政府投资中的结构效应

政府投资的结构效应,至少包括城乡结构效应和地区结构效应。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也确实是危险里蕴藏着机遇。通过政府投资,可以纠正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次新增政府投资,虽然把民生问题摆在首位, 着力解决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但是在政府投资计划中,并未看到解决地区差异的措施。我国在改革开发之初就采取不均衡发展战略,例如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因而,地区结构突出的矛盾——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GDP在全国GDP的比重呈缩小趋势。应该说,地区结构效应也应当是当前金融危机中政府投资需要考虑到的范畴。

(二)政府投资中的公平效应

相对于政府投资在促进增长中的贡献,政府投资在实现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的差异方面所起到的贡献以及效果常常被忽略。在本次新增政府投资中,重点投资领域中前三项均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考量。可以认为:政府投资在金融危机面前对公平的考量比较明显。

(三)政府投资中可持续发展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然而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以高储蓄、高投入、高能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当前的发展早已显现出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产出、低投资效率的弊端。一方面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工程建设投资的效益和工程质量却差强人意, 重复建设、高估冒算、挪用资金、损失浪费、挥霍贪污、“豆腐渣” 工程等现象层出不穷,影响社会和谐。基于对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严重问题的重新审视,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就政府投资行为而言,就必须着力投资相应的环保和高科技产业。

三、当前政府投资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将国债规模和财政赤字限定在适度范围内

以日本为例,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面对泡沫经济破灭引发的长期萧条,政府多次大规模采取了综合或紧急经济政策,短期内替代了是人投资的减少,对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起了一点作用。但是随着失业规模的扩大,国债规模不断膨胀,政府长期债务余额及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攀升,财政状况继续恶化。这从正反两方面表明,适度的国债规模对于经济的健康运行的重要性。

(二)注意投资方向和政策的适时调整

当前的新增投资跨越三个年度,但是制定投资政策时的金融危机背景并不可能一成不变。撇开金融危机不谈,经济也存在周期性问题,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采取的投资政策并不应完全相同,应时做适当调整,包括投资金额、投资方向和重点都应存在可变性。

参考文献:

[1]张长春主编.政府投资的管理体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张宇著.转型时期政府投资的多效应分析.人民出版社,2008.

[3]樊根胜等.经济增长、地区差异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金融与证券专业个人简历 篇9

金融与证券专业

基本信息

姓 名:/  性 别:女

出生日期:87.07  民 族:汉

户口所在:江苏南京  目前所在:南京

毕业院校: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面貌:团员

最高学历:本科  所修专业:金融与证券/国际贸易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毕业日期:.6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763324553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

电子信箱:960672735@qq.com

个人网站:/

求职意向

类型:全职或兼职

应聘职位:金融/证券/银行

希望地点:南京

希望工资:面议

教育培训经历

9月至6月 扬州职业大学 金融与证券 大专

209月至6月 南京工业大学 国际贸易 本科

实践经验

.1-2007.3扬州京国实业有限公司

2007.10-.6肯德基(扬州大润发店)

上学期间打过很多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

所获奖励

曾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及团支书

多次获得校奖学金

“优秀团员”

在校运动会上成绩较佳

语言水平

英语 熟悉 级别:四级

普通话 精通

计算机能力

熟练使用office,excel 等软件系统

熟练使用证券交易软件

做事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积极进取,自信乐观

热爱生活,热爱运动

人力资本证券化与金融创新论文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证券化;金融创新

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本,顾名思义是通过对人力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通常认为,它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等手段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正如《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给出的定义:“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因此,人力资本是蕴涵于劳动者中的一种能力,而劳动者则是这种能力的载体。回顾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得到主流经济学的承认和重视,人力资本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是沿着宏观和微观两条思路展开的。宏观思路主要探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另一种思路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研究思路,这一思路通过建立收益率函数,对个人及家庭的收入及其职业选择等行为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主要有如下的三条线索:(1)Theodore W.Schultz结合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并阐述了人力资本的内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2)Jacob Mincer在对有关收入分配和劳动市场行为等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开创的人力资本方法;(3)Gary S.Becker从其关于人力行为的一切方面均可以诉诸经济学分析的一贯方法论出发,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应用于人力投资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人力资本证券化:概念与特征

作为经济增长基本要素的人力资源连同它的各种表现是天生附着在个人身上的资产,个人实际上控制着人力资产的发挥和生产性供给。与货币、土地和厂房等非人力资本相比,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的特性。周其仁(1996)的研究表明,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不仅在罗森(Rosen,1985)所说的“自由社会”里,而且在巴泽尔(Barzel,1971)所考证的奴隶社会里人力资本只属于个人的命题仍然成立。从资本的一般意义上理解,根据 fisher(1930)的观点资本是现在和将来收入流的源泉,因此,凡是可能产生未来收入的资源都是资产——这其中当然包括人的劳动能力和知识存量,而资本不过是资产的市场价值。资本作为资产动态的、价值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被出售、收购、兼并,并相应地增值或贬值。人力资本同样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能够以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带来现在和未来的产出与收益。人力资本与其他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非人力资本不同,是难以用得到普遍认可的标准来进行度量的。而且在人力资本市场上,类似学历证书、职业证书等人力资本价值显示信号信息是残缺的,难以直观量化。因此,人力资本不像非人力资本那样易于流动,存在承担风险的可能性。

证券化作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潜力的金融创新之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人力资本的证券化是基于把人力资本看作是个人所拥有的能够在未来带来一系列收入的知识和技能资产化,为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对资产证券化从一般意义上做一个描述。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金融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组合从而转换成可以出售和流通的有固定收入的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与发行其他金融产品(例如债券及股票)类似,资产证券化发行人在资本市场交易中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不同之处在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还款来源是一系列未来可回收的现金流,产生这些现金流的资产可以作为基础抵押资产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起到支持作用。因此,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是以可预期的现金流进行融资。现在,几乎任何金融资产——只要具有可预测和可回收的未来现金流,都可被用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因此,作为可带来预期现金流的人力资产也可被用做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人力资本证券化的中心思想是以可预期的收入为当前的消费融资。人力资本证券化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终身的跨期最优消费-投资决策问题,利用金融工具把个人一辈子的消费和收入做一个更加平滑的、互相补充的安排,使得个人不至于在年轻、最需要钱的时候没钱花,年纪大了有了钱,却没有时间、精力去享受。而“人力资本”的价值就在于劳动力潜在薪水的价值。3 人力资本报酬的证券化:金融产品创新需求

从个人主观需求角度考虑,正如家庭经常要进行工作、职业培训、退休计划等经济活动决策一样,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经济决策是要在储蓄与消费之间作出效用最大化的抉择,而这一效用最大化的抉择主要集中体现于具体的理财决策上,即他关注的是持有怎样的金融资产。大多数有收入的个人对范围广泛的各种金融资产抱有潜在的兴趣,这些资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收入状况,即便从税收和风险偏好这一有限的角度考虑,也能导致对金融资产需求的很大变化。而正是对各种金融资产的这种需求在背后推动着金融创新。投资者的需求刺激了各种金融机构提供投资者需要的资产组合。另外,风险动机也导致投资者对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多样化及规避风险方法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资产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两大类。实物资产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那么金融资产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呢?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说,金融资产的作用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两条。(1)金融资产可以很容易地传递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间隔。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由于有了金融资产,这两者之间就可以拉开一个横向的或纵向的距离。所谓横向距离,是指在同一时间周期内人们可以把属于自己的产品暂时“转让”给他人消费或用于再生产,这就是投资和信贷。所谓纵向距离,就是时间上的间隔。人们可以在年轻时多生产,以投资或储蓄的形式把一部分产品转化为金融资产,年老之后无力生产时,再把这部分金融资产转还回商品消费。同时人们还可以以借贷的形式消费自己目前尚未生产出来的东西,即把将来的生产提前到现在消费。如果没有金融资产,类似这样把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前后推移是无法进行的,至少是相当困难的。(2)金融资产的使用可以大大地减少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个人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金融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正是双方的预期,为了使交易按照自利的预期达成,交易双方必然尽可能多的收集有关交易的准确信息,这会带来支付成本的增加。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使金融交易合约不完全,往往容易陷入“逆向选择”和“道德陷阱”的困境,这会带来更高的交易成本。金融创新加强了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了交易主体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加里·S·贝克尔,梁小民译.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陈志武.金融创新拉动居民财富效应[N].南方周末,2003-5-8.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要下一篇:铁观音功夫茶艺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