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

2024-06-19

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共12篇)

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 篇1

2007年, 次贷危机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酿成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各行业交叉融合程度逐渐加深, 金融创新使得分业界限变得模糊, 技术进步使得综合性经营成为可能, 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优势和劣势

(一) 优势

1.增强竞争力, 降低风险。

首先, 多元化经营使银行能够及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的经营活动;其次, 商业银行可通过为客户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组合并为客户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来发挥总体优势, 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最后, 混业经营可使银行通过股权代理, 建立稳定、优质的基本客户群, 有助于银行充分了解客户, 从而实现真正的风险控制。

2.延伸业务领域, 增加稳定收入来源。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后, 无疑为国内商业银行延伸业务领域, 开辟多元化收入来源, 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 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的平衡特征, 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 分散金融风险。

3.向客户提供投资的最佳机会, 增强银行与客户的联系。

从客户角度看, 混合经营下的商业银行可以提供各种信用与服务, 可以帮助选择最佳投资机会, 在为客户提供存贷款服务的同时, 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增值型服务需求, 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和服务能力;还可利用丰富的客户资源, 促进优势客户对弱势客户的兼并、收购, 在有力地促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保全的同时也增强了银行与客户的联系。从银行角度看, 银行能全面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

4.使银行和整个金融制度更趋稳定。

全能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发展, 使风险分散化, 银行某一领域金融业务亏损可由其他业务的盈利来弥补, 如参与证券业务可以实现银行多元化运作, 扩大收益来源, 降低经营风险, 使银行和整个金融制度更加稳定。

(二) 劣势

1.不利于系统风险控制。

混业经营后,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控制要求大大增加。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在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需要识别各类别的风险, 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 对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风险, 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间蔓延和传递, 进而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

2.不利于提高经营与监管效率。

混业经营模式导致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分工的打破, 本来处于分业模式下的无交叉和无关联业务聚在一起, 带来了综合经营的集聚性风险、内部交易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利益冲突风险、透明度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 不利于提高经营效率, 不利于不同的金融业高效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专业化服务。在监管方面, 难以实现金融监管的专业化分工, 不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3.不利于平等竞争, 监管难度加大。

混业经营使大机构强者愈强, 中小机构难以与之抗衡, 不利于公平竞争。银行并购后会产生少数超级银行, 这些超级银行占有率很大, 有可能形成业务垄断, 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进行市场控制, 与金融监管提倡的公平交易形成对抗, 不利于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金融危机下混业经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激烈, 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压力不断增大。而监管环境的改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步伐加快、金融企业综合化经营的逐步实现, 为中国商业银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混业经营也在不断推进, 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然而一场袭击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 机遇

1.世界金融格局多极化演变, 混业经营更能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危机下, 世界金融格局呈现多极化演变, 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金融危机暴露出投资银行在危机时流动性短缺和业务单一的弱点, 并出现生存危机。而以存款为支撑的商业银行, 特别是业务综合化的巨型银行目前看却相对较好。随着美国独立投行的倒闭和转型, 混业经营的趋势将被强化, 新的银行业格局正在形成。

2.国家商业银行产业扶持政策出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认真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 2008年12月8日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就商业银行产业扶持给予了肯定。近期推出的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十条规划, 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环境, 给混业经营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多机会。

3.金融危机减少了国内优势商业银行企业对外兼并成本, 并购机会增加。

金融危机将使并购趋势加剧, 从而使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进一步上升, 银行业为摆脱危机而加速并购, 同时政府也力促银行并购。政府允许商业银行对境内外企业发放并购贷款, 研究完善企业并购税收政策, 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这对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

4.全球产业向我国转移使得混业经营业务具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全球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增加了更多需要办理各类金融业务的客户, 而混业经营可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目前的环境下有更广的发展空间。由于市场的需要, 必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经营领域, 加快金融创新, 促进混业经营更迅速的发展。

(二) 挑战

1.金融危机带来的汇率风险加剧。

按照2005年7月21日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 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6%。汇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配置以及业务发展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业经营下, 商业银行从事的业务比较多, 由于折算风险——汇率变动导致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增加, 以及汇率非预期变动影响, 不仅使商业银行自身的外汇投资和交易业务面临汇率波动损失, 还导致外汇资金选择结汇, 从而对外汇理财和其他外汇衍生业务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产业结构升级压力不断增大, 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产业结构升级必然伴随着产业转移, 在支持国内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的过程中, 金融机构的创新信贷产品将起到重要作用, 金融机构亦有可能获得额外的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当然这对商业银行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 在面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时将出现许多难题。这种多头监管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 特别是他们不同的监管理论与监管目标可能导致冲突。由于各监管机构的出发点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 几家监管机构又要对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乃至总体经营状况做出判断, 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3.金融危机将影响到各类金融行业, 使得混业后的协同效应更为复杂。

协同效应是指充分利用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潜在机会与公司技能之间的紧密关系, 导致费用或成本的减少或销售收入的增加, 从而导致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特别是资源整合、经营协同、业务合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 合并后的新银行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原来独立银行的效益之和, 但金融危机下, 经济发展势头缓慢, 金融市场受到重创, 给各项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了诸多风险和不便, 所以合并后的银行, 难免存在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不易确定、原独立银行之间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难以融合等诸多因素, 能否形成高效的协同经营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而且大银行如果形成市场垄断反而会降低效率, 阻碍市场发展。

4.缺乏混业经营经验和人才。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分业经营状况下, 跟外资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 同时混业经营相关人才也非常缺乏。此外,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加速开放, 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 他们可以凭借优越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把中资机构中具有混业经营经验的优秀人才吸引过去, 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相关人才缺乏的现象。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以其经营业务范围广、服务全面、能增加稳定收入来源,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等优点, 增强了商业银行竞争力, 也使得整个金融制度更趋稳定, 但同时难免带来了风险。尤其是在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今天, 世界金融格局多极化演变, 混业经营能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使对外兼并成本减少, 并购机会增加, 施展空间加大, 同时也面临着汇率风险加剧, 金融监管难度加大, 混业后的协同效应等更为复杂情况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危机,混业经营,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徐为山.创造协同效应:国际活跃银行综合经营的经验[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5) .

[2]云凤生.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及其SWOT分析[J].北方经济, 2008 (17) .

[3]胡汉军, 邱力生.信贷过度扩张的动因、危害与疏导[J].财经科学, 2008 (6) .

[4]葛兆强, 庞东.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5) .

[5]潘成夫.次贷危机与国际银行业未来走向[J].财经科学, 2008 (12) .

[6]唐双宁.关注中国金融的“八大并存”[J].今日中国论坛, 2008 (5) .

[7]陈曦.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行业务的现状、风险与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4) .

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 篇2

戴绿嫔07120831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运营的两种模式,各有其优劣势。

分业经营的主要优势:(1)专业化经营(2)避免利益冲突(3)对监管机构,其监管工作较混业经营简单轻松。分业经营培养从事各类金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防止商业银行将过多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其劣势:(1)因为经营单一业务而使(2)规模效率低。分业经营风险集中抑制竞争,银证难以优势互补。

混业经营的优势:(1)易实现规模经济(2)业务多样化而风险分散(3)易于实现灵活调整。混业经营银证优势互补,全能银行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其缺点是(:1)对于尚未实行全面混业经营体制的国家,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2)最大风险在于风险传递性。混业经营会形成垄断,内部协调困难。

但是,受金融业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混业经营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其面临着众多挑战为了适应金融业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宜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模式,稳妥地推进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同时建立牵头监管体制,保证金融业运营的安全。

1、入世后来自于国外金融巨头的挑战

根据入世协议规定,我国于2006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各种形式进入,而它们大多是“全能型”企业,其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们可以充分享有混业经营带来的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范围经济,大大降低了服务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受到巨大挑战。

2、来自于金融企业经营创新的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以及《公司法》都明确规定了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但同时也预留了进行金融业经营创新的空间,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混业经营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中信公司光大集团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等但是,我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严重制约了金融企业的创新。

3、来自于养老保险投资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

从世界经验来看,养老基金对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必将会形成规模庞大的养老基金,为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运营成为必然,但是分业经营的限制,将严重制约运营商的选择范围,无法形成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激励管理主体采取积极行为的局面;同时,分业经营模式,也将限制投资管理主体的投资组合选择,不利于养老基金风险既定情况下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4、分业监管模式不适应经营模式发展的需要

我国采取的分业监管的模式,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各司其职,负责所属行业的监督管理之责,这虽然客观上有利于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技术,但也造成了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壁垒,不利于信息的互补,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等混业经营形式的情况下,分业监管的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5、分业监管不利于信息互补,实现各监管主体的协调

分业监管模式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为不同的监管机构都有各自的监管指标和标准规范,为了达到相应的指标要求,必然要付出许多的“合规成本”,这就加大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在某些指标上存在互通之处,但是由于各自独立的模式,必然要做出重复审查,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

6、分业监管易产生监管真空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金融机构及其相应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区分它们是什么类型机构,更不用说国内的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对此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如信托投资公司的证券营业部为吸收资金,采取证券回购,代客理财等手段高息吸收资金,变相开展银行业务,这种行为本应该受到查处,但由于实行分业监管,银监会和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监管真空。

金融混业经营渐行渐近 篇3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各自的分营业务。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浪潮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美国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混业经营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金融业基本上是不受管制的。那时的银行就像百货商店,不论信贷、证券还是保险,各种金融产品都可以经营。这一时期美国的金融业处于混业经营状态。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美国的金融制度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股市崩溃使众多商业银行受到牵连。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开始实施分业管理。分业经营切断了银行与证券市场的联系,成为防范经济危机再次发生的一道防火墙,原来的“百货商店”变成了“专卖店”。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混业经营趋势的确立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强强联合的兼并浪潮,以及美国银行业在世界金融界地位的滑坡,使得美国日渐意识到废止《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重要性。其实,在废止《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之前,分业经营在美国已经名存实亡。

1999年11月,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在法律上废止了分业经营制度。这标志着美国由分业经营体制向混业经营体制的转变,也标志着全球金融业告别了分业经营,重新进入混业经营时代。

综观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之路,无论是混业经营制度还是分业经营制度,都是适应金融发展内在要求的体现。

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的最终选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自办公司)等业务,实质上也是一种混业经营形态。但由于银行自身缺乏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结果自身业务没有办好,投资设立的信托、房地产公司以及其他自办公司也没有一家办成功的。在缺乏自律約束和监管不足的情况下,混业经营不是分散风险,而是加速了风险积聚,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1993年12月国务院出台《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提出分业经营。

从其产生的背景看,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政府强化金融管制、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选择。但在混业经营逐渐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分业经营制度存在的弊端及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服务多元化给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带来重大影响。2006年12月,中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西方国家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必将对中国分业经营制度产生冲击;其次,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冲破国家壁垒,对分业经营制度提出了挑战,第三,分业经营制度限制了市场资金供给的来源,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最后,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

中国金融业此时遇到的情况,与美国20世纪90年代遇到的情况极其相似。美国适时地选择了从“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一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很多专家认为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选择这条道路。银河证券经济学家苑德军指出,金融市场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分业经营限制了资金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各子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导致市场人为割裂,这不仅降低了金融市场效率,也不利于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摈弃分业经营制度,逐步实现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成立金融控股集团是可行模式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核心内容是“促进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联合经营”。该法案规定,可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国民银行和投资银行控股公司。允许一些合格的银行控股公司以及国民银行的子公司从事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实现联合经营。同时,对各州禁止保险公司涉足银行业活动的权力加以某种限制。因此,美国混业经营体制的代表性模式就是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中国金融业中的准金融控股公司已有不少,如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就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同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第6条写明,“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从而,为中国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预留了法律空间。种种现象表明,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

金融控股集团相对于单个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都有优势。“在我国分业经营的法规还未修改之前,成立金融控股集团应该是从分业经营逐渐走向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和可行模式,是国内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外金融集团进行竞争的有效组织模式。”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戴国强说。

加强监管能力是实行混业经营的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刘翠兰认为,美国混业经营的监管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60多年的分业向混业的制度变迁中,银行、证券和保险等监管当局对于各自领域的监管已经相当成熟有效,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也已经基于风险控制和风险隔离建立起一系列制度安排。因此,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做出相应调整,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前提下,向功能性综合监管发展。

2006年9月,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曾表示,我国正在尝试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坊间流传的说法似乎也在佐证李勇的观点。据传,中国可能会成立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将以国务院下属常设机构的方式设立金监委,负责制定国家金融战略和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具体发展战略,并对未来的金融混业经营进行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详细对比了中美金融监管模式,他表示,“就中国的现状来说,美国的监管模式过于复杂和分散了。”“在几个行业的交叉业务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行业能自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规则,这是行业自律性的体现,管理部门对此无须干预。但我国的行业还没有这个自觉性,改进这种现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赵锡军还指出,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并没有达到十分默契的程度,甚至有些暗中“较劲”。“各个监管机构往往都只站在自身利益和立场考虑问题,本位主义思想比较严重。”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研究 篇4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混业经营的一种方式—金融控股公司, 进行了专题研究, 对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历史与现状、经营模式、内控机制以及监管体制, 都作了全景式的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为我国建立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对我国摸索混业经营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笔者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经营和监管方式进行分析, 论述我国混业经营的相关问题。

一、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一般理论

1.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概念。分业经营也可以称为专业银行制。我国金融业认为“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及其他投资性金融业务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范围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经营体制。理论上混业经营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全能银行制, 即在银行内部设置不同业务部门, 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另一种为金融集团模式, 此模式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其类型一, 各金融机构相对运作, 在组织结构上没有联系, 相互间只有松散的合作协作;其类型二, 银行控股公司, 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直接控股, 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其类型三, 金融控股公司, 该模式下的母公司以金融业为主导, 并通过控股方式兼营工业、服务业。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混业经营模式。

2.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利弊。金融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 其演变历程大致呈现出“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分别表现出了它们的优劣, 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分业经营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货币市场的资金直接流入高风险资本市场,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客观上起到遏制垄断, 维护竞争的作用。缺点是:经营成本过高,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 综合竞争力受到削弱。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有利于扩大经营范围, 实现规模效应;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降低单一品种的风险, 分散了经营风险。不利之处:资金的自由流动容易导致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 引发危机。当监管方法单一, 金融机构透明较低时, 比较难于监管。可见,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体现了对金融安全和效率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分业经营更侧重于金融安全的考虑, 混业经营则更侧重于金融效率的考虑。两种经营模式本身无孰优孰劣, 只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

二、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变迁及经验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 美国、西欧等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向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近几年来, 商业银行正在放弃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而转向混业模式。

(一) 美国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

1. 美国银行经营模式的历程。

分业经营阶段 (1933年—1999年) :1929年—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 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与现代投资银行的分离。

混业经营阶段 (1999年11月4日至今) :1998年, 美国政府制定了《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案》, 从法律上取消了对混业经营的限制, 肯定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相互涉足对方的领域, 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的时代。

2. 美国银行混业经营制度分析。

美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组织模式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其较为典型的金融机构是花旗银行。这种混业经营形式的特点是: (1) 有利于政府部门按业务分类进行监管。 (2) 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有助于隔离子公司之间的风险传播。 (3) 在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设置了预防风险和资金转移的防火墙。 (4) 金融监管当局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储蓄部门必须保持1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这些条件在预防混业经营风险方面建立了一道有效的安全网。

3. 美国银行混业制度的金融监管。

美国金融监管是一种双线多头制模式, 其银行可在联邦或州政府注册领照, 联邦和州有各自的监管机构和法规制度, 也可同时在联邦和州注册, 接受监管, 对银行业的监管贯穿从银行设立到银行关闭的整个过程。银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银行开业需向相关监管机构申请执照。其次是“谨慎监管”的建立。第三是现场检查。第四是法律执行。此外, 法律对银行跨州经营、商业银行经营投资业务、存款保险均有严格限定。

(二) 德国金融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

1. 德国的经营模式:

混业经营。德国金融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混业经营, 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 不仅能够全面经营银行、保险等各种业务, 而且可以为企业发行股票、债券, 提供投资机会, 为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 许多综合性的全能银行相继建立, 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结果。二战之后东西德的合并, 德国金融业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全能银行制度”。

2. 德国银行混业经营体制分析。

德国《银行业务法》规定将银行自营证券业的风险限定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 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必须以现金缴纳, 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可变现证券, 以免由于准备金不足而招致中央银行严厉的惩罚。德国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特点:一是业务多元化, 能够提供一条龙金融服务;二是收益稳定, 经营稳健;三是通过股权代理建立稳定、优质的基本客户群。

3. 德国全能银行的金融监管。

德国全能银行金融监管主要依据德国《银行业务法》及《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德国对银行业的监管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商业银行准入的监管;二是对资本和偿付能力的监管;三是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

(三) 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的经验总结和对我国的启示

1. 混业经营——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部分发达国家金融经营模式的变迁来看, 混业经营将是我国, 乃至整个世界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是由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决定的。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创新的加快, 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客户对金融商品需求的多样化, 迫切要求金融业转变经营模式, 允许银行、保险和证券业跨行业经营, 提供“一站式”全过程金融服务, 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 把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 金融业的风险实际上是更加集中和扩大。由此可见, 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适应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2. 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银行。

实行混业经营的模式有很多种方式, 但美德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全能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这两种模式, 即便刚开始时选择了其他的模式进行混业经营, 但伴随着自身经济进程的推进, 又重新回到了这两种模式。这也就说明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银行这两种模式本身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顺应当代金融发展的潮流。

笔者以为, 中国应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是因为: (1) 与全能银行模式相比,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一般认为, 全能银行式的混业经营难以限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金融交易, 风险可以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迅速传递, 这样会导致古典式的经济危机。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金融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 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还比较差的国家, 如果采用这种混业经营方式, 将会大大增加宏观金融风险。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则存在一个类似于分业经营的内部“防火墙”, 在此模式下, 实际上是“集团混业、子公司分业”, 经营不同金融行业的子公司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一个子公司经营失败对其他子公司造成的影响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2)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优势和股权杠杆效应。杠杆效应就是指金融控股公司不必持有子公司的全部股份, 这种特征使控股集团公司能以较少的资本控制更多的资产, 这是全能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而组织结构优势主要是金融控股公司多采取多层次的组织结构, 其特点是控股公司负责战略决策或长期发展规划, 只注意总体绩效而不直接干涉各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这种组织结构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 因而更加追求总利润的最大化。总而言之, 金融控股公司将是我国的最现实、最适合的选择。

3. 中国金融监管应逐步从分业监管模式到混业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防范金融风险。目前欧洲各国中央银行正在淡化其微观的金融监管职能, 强化其宏观经济的监管职能, 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正被综合性的专职金融监管部门所代替, 这也是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 我国金融机构创新的步伐也会不断加快, 金融业务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的趋势也会日益强化。以分业为主要特征的金融监管模式势必难以适应我国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 我国必须强化风险管理, 强化综合性的金融监管, 以便尽快同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制度接轨。

三、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与一定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相适应的。但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受到了挑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分业经营体制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 各种投资渠道增多, 许多非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地位越来越显著, 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市场的份额逐步下降, 传统的经营业务难以抵御来自系统内的风险, 并且经营效率下降, 赢利能力也降低了。

2. 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分业经营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要求。分业经营体制使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 面临压力大, 竞争激烈, 无法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

3. 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最终还是会影响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

现行金融制度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金融业融资渠道狭窄, 业务品种有限、单一, 经营机制不健全, 信贷风险加大, 自身的竞争力下降。

4. 来自国际形势的挑战。

我国金融业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金融业日新月异, 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金融创新不断, 从而使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金融行业的分业经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实。只有转变经营的模式, 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 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一系列服务。

(二) 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1. 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 利润率不断下降, 迫使它们不得不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若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由单一存款延伸到包括金融债券在内的多种经营, 便可获得更多的较稳定资金, 也可以进行更多的其他业务,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 也可在增强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流动性方面与证券市场互补协同、扬长避短。

2. 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

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特性要求两者之间协调统一。企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求以巨额发展资金为基础, 而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造成只有依靠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银行、银团提供贷款, 或通过券商发行债券、股票来集资才能为其解决资金问题。众多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大规模资金需求, 就必然需要通过相互组合、并购来扩充自身资金规模。

3. 加入WTO的现实需要。

我国入关后, 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形式涌入我国。这些公司的业务领域可以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 它们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利用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 努力拓展业务领域, 抢占国内金融市场份额, 我国金融业受到了更多的外来冲击和影响。因此, 提高和加强国内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而实行混业经营则是关键的第一步。

(三) 我国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近几年来, 虽然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模式, 但我国金融业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 主要表现在:

1. 在法律上, 监管机构出台了一些鼓励金融各业相互渗透的管理规章, 这为混业经营的渐进给予了部分法律认可。

如:1998年10月,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中央企业债券, 初步打通了证券业与保险业之间的资金通道;2006年10月30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提出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条件, “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模式;2008年1月16日, 银监会、保监会签署《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 试点范围为三至四家银行。

2. 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

随着政策上对混业经营的限制逐步放松, 特别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方针,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1995年8月1日, 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集团合资成立投资银行性质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1998年, 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香港与东亚银行联合收购了原国民西敏亚洲证券公司, 控股成立了境外投资银行子公司“工商东亚公司”从事香港和内地的投资银行业务。然而面对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 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混业经营过程中, 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金融监管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法律环境欠佳。这些制约因素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混业经营的进程, 甚至造成经济混乱。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战略措施

1.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合作和金融创新。银行开展混业经营, 首先, 应在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进行拓展, 监管部门应逐步放松分业经营管制。商业银行应积极物色合适的国内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业务合作伙伴, 通过现有业务的相互交叉开展业务创新, 逐步探索银证、银保合作的新方式、新途径, 使银行、保险、证券三业务相互渗透, 逐步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 稳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其次, 应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迈向混业经营的基础, 只有表外业务发展了, 才能继续扩展业务范围, 逐步达到混业经营的目标。再次, 加大金融创新的步伐。从美国、德国的发展历程看, 在实现完全的混业经营之前都有一个长期的金融创新的过程。为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尤其是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业务品种, 满足客户不同的金融需求。

2.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系, 为混业经营积累经验。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是混业经营安全实施的重要保证。首先, 应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 应增强内部风险防范意识, 营造风险管理氛围, 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 建立科学的资本充足率检测体系, 防范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 完善稽核审计制度、风险责任制度、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加强对银行内部运作的监督, 以增强系统的“内在稳定”, 降低金融风险。其次, 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为了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应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基础上, 改变以强制性措施为主的金融监管手段, 积极发展横向监管模式, 建立起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 制定重大问题跟踪与反馈制度,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通报金融产品发展情况, 交流监管信息, 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跨行业关联风险等检测分析, 对特别问题可以实行联合监管。

3.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营造混业经营的法律环境。实行混业经营, 必须法制先行。应及时修改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充分利用法律层面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根据金融发展开放的要求, 适时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新法规, 从而为金融混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 应加强金融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金融机构守法意识, 加大执法力度, 使商业银行在开展全能银行业务时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以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同时根据金融发展和开放的要求, 适时制定新的金融法规, 逐步形成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 包括制定相应法律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从事跨行业投资、经营和购并等, 为金融混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4.以金融控股公司为突破口, 分梯次, 多元路径推进混业经营, 积极地向混业经营过渡, 并为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条件。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渐进向混业经营过渡, 可以考虑战略联盟、兼并等方式;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的基础上, 努力推进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业集团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 深入开展混业经营。伴随全球经济自由化和信息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混业经营将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应顺应经济潮流, 结合自身国情, 选择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 积极开展表外业务, 以银证、银保合作作为我国混业经营的初始阶段, 同时应加强金融监管, 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系, 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从而为我国进行金融经营模式的转变开创优良的环境, 逐步实现混业经营。

摘要: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1999年11月4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生效, 标志混业经营体制将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还缺乏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的经济金融环境, 贸然进行转换必造成混乱。因此必须营造一个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制度环境, 混业经营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经验看, 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由此, 我国金融监管也必须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

关键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金融监管,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新金融辞海[M].改革出版社, 1995

[2].陈柳钦.美国和德国金融制度变迁分析及其思考[J].经济研究, 2005

[3].何文广.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0

[4].李林.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科学, 2000 (6)

[5].易行健, 杨碧云.试论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优势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J].投资研究, 2003 (3)

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 篇5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业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对我国金融业造成的影响,使推行混业经营的举措变得更加慎重,更引发我国对金融经营风险管理方面做进一步思考。金融业混业经营,就是指商业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在企业的组织机构以及经营内容的融合,进行多元化经营。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按照银行、保险和证券划分的分业监管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为及时疏导和控制混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原来分业经营体制下累积的系统性风险,旧有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金融业推行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1)外在条件。信息技术的进步,国际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加强,资金流动周期缩短,业务联系密切,客户和机构之间不断寻求一体化的服务,混业经营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混业经营体现出来的节约成本、投资多元化、资产风险分散化、能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优势在不断显现。许多国家均已实行混业经营,并使其成为一种主导趋势。

(2)内在条件。金融市场逐渐完善,内部的风险调控机制和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健全。中国人民银行是重要的调控部门,它的货币政策能够引导社会的资金流向,改变社会的资本结构。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在行使各自职责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协调,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部的财政政策,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体制,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此外,我国虽然实行分业经营,但在法律上并不禁止银行从事证券、保险等业务,政策上也支持有能力的金融机构实行混业经营。在实践方面,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没有放弃对混业经营的探索,比如中国银行在伦敦组建了中银国际;光大集团等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通过不断地扩张和兼并等方式,集合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于一体,成为综合性的金融集团等。

二、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制约因素

(1)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有限。对分业经营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条文,但对于混业经营之后的监管主体之间的监管、风险防范体系、责任归属、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其缺乏制度保障。

(2)缺乏高端金融人才。在信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必须要有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这不仅包括金融机构的从业人才,也包括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人才。 年 6 月 15 日,周xx在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举办的“交银汇丰论坛”上指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综合化经营的难度在于人才缺乏,以及风险控制尚不够完善。

(3)缺乏与金融业混业经营环境相适应的监管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导致各国的金融市场环境不一样,各国应该寻求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我国目前仍采取分业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混业经营的局面,自然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4)没有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的意识,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联系如此密切,想要避开金融危机是不可能的。风险是现实存在的,逃避是消极的手段,唯有积极地应对,参加风险的管理,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才是硬道理。目前,我国还缺乏主动管理风险的意识和完善的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推进和完善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建议

(1)完善法律体系,为混业经营提供环境。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滞后于国际水平,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法律进行适当的修改,并在以后的金融立法工作中应该多加考虑混业经营、国际惯例等方面的问题,使法律更具可行性和发展性。加强风险控制,有助于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在如今金融市场并未完全转化为混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执法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辅助或支持金融机构的成功转型,从而在宏观局面上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与壮大。

(2)培养高素质金融从业人才和监管人才。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具有很强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的人才是中国金融改革最需要的。因此,应大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不断加强其理论联系实践和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人才培养应该包括金融机构的从业人才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人才,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有效发展。

(3)推进金融机构的公司化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由于实行混业经营以后金融机构涉及的服务领域更多,需要承担的责任更重。因此,继续推进金融机构的公司化改革,推行股份制改革,从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为混业经营金融机构实现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4)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在混业经营的环境下更加注重各业务机构之间的信息畅通和协调,加强信息披露的管理。综合化经营需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在提高自身监管效率的同时建立了三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世银,李璐彤.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

对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思考 篇6

混业经营是指一家银行可以同时经营银行、保险、证券、咨询、信托、租赁、抵押等多项金融业务。但它也要求银行自身具备一系列基本条件:

1、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尔·盖茨曾说过:“传统银行将是在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这充分说明了在21世纪,银行的存在方式不再是传统银行,而是网络银行这种“无边界银行”。它突破了网点约束对银行业务扩张的限制,使金融服务从有形的物理世界延伸到无形的数字世界;银行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营业网点的数量、分布区域,而集中在安全性、方便性上。信息技术于是成为银行业务增长、成本降低、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使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种类、范围、渠道大大拓展,使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经营市场融合成为可能,减少了各类金融企业针对同一客户的劳动重复。

2、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们对风险和效率两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所致。分业经营的目的在于降低风险,有益于银行体制的安全和稳定,而混业经营却更注重效率。但注重效率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高风险,而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必须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三性”原则始终是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内部约束机制又有保护银行自身安全运作与稳健经营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如果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连最起码的信贷风险都控制不住,再去向混业经营转变,恐怕只能是顾此失彼,欲罢不能。

3、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混业经营使得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多项金融业务,在客观上强化银行的竞争,也提出了对新的竞争环境及竞争主体进行规范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为提高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改革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把多个监管机构的各自为政改革合并成一个监管机构,避免了多头管理职权交叉、虚位的弊端。因此,一旦实行混业经营,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否则,市场就会产生无序、恶性竞争。

4、健全的法律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市场行为都应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金融业经营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以约束商业银行自身的各种经营行为,这就利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同时使相关监管部门的注意力集中到督促、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制定和执行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上,尽量减少对银行经营的直接干预。

5、优秀的人才队伍。一支优秀的工作团队是一家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何建设并培养一批综合性银行所需的综合性人才,是混业经营面临的大问题。中国金融业经营与监管现状

如前所述,我国的金融市场20世纪80年代是混业经营时期,但后来的经济通涨、货币政策失灵证明这种体制不符合我国国情。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转向分业制。1995年5月10日,《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使分业在法律上得以正式确立。在监管方面,我国金融市场1983年以前由财政部监管,1983年至1992年问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1992年以后才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确立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管理的模式。因此,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可概括为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时间短暂,我国的分业体制尚未最终完成。例如各地人行、各商业银行经及信托投资公司分别组建的证券公司,还未完全从原组建机构分离出来;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或受国家政策扶持,或正处于清理整顿期,还尚未成熟等等。另一方面,现实中又存在一些混业经营的现象,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都在海外开展了投资银行业务等等。这基本上是各金融企业自身为拓展业务的自主选择,没有受到明确的限制,也无法可依。因此,了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尚未具备混业经营的全面条件。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需谨慎

分业、混业各有利弊,但关键在于它是否适应市场的发展。目前中国可以说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市场开放后必然受到世界范围内混业经营的冲击,一方面自身进行混业经营的条件又尚未具备。因此,笔者认为,对策还在于把握趋势,从实际出发。

1、把握趋势,做好准备。美国转向混业经营也使得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更加明朗化。中国要想融人国际市场,就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在混业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可以从基础工作做起。

①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宽业务领域,进行混业试点。现行《商业银行法》第43条虽明确界定了不允许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但并未对境外业务加以限制。所以,有实力的银行完全可以在境外开展经营业务,学习并积累国外的经验,为后来的混业经营做好准备。另外,对于光大、中信这些事实混业的金融企业,可以在对其加以规范以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允许其作为混业经营的试点,摸索适合国内金融市场的混业经营及监管模式。

②整合现有金融机构,实现优胜劣汰。20世纪9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的银行兼并浪潮。其主要动因在于新的竞争形式下,原中小银行贴近消费者的优势不复存在,受银行合并后的规模效益趋动,也由于只有大银行才有实力装配耗资巨大的网络系统,尽显技术优势。因此,中小银行纷纷进行联合或被大银行兼并或强强联合。我国现有金融机构种类较为繁杂,也是造成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通过金融业的并购或相互参股的方式。并购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真正体现“适者生存”,且并购后的金融企业无疑实力大大增强,企业内部或实现规模效益(同种金融机构整合),或实现优势互补(不同金融机构整合);而参股则使得金融机构在增强经营稳定性的同时,保持很大的经营灵活性。面对国外的一艘艘“航空母舰”,我们也该组成自己的“联合舰队”。

③发展网络银行,与国际市场挂轨。网络银行由于其技术优势,很容易向全球客户提供各种服务。由于我匡法律对其没有明文规定,使其可以绕过市场壁垒,实现虚拟的金融混业经营也可以轻松地跨越国界,与国际接轨。

2、立足国内,培养市场。尽管我什面临着“狼来了”的风险,但风险并不是突然而来的。根据我国政府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向国际社会所做的承诺,加入WTO后尚有一段缓冲期,与国外金融业的全面竞争将在5年后全面展开。在这5年内,中国金融业应特别重视:

①加强自律,提高素质。面对挑战,赤膊上阵是最不可取的。在目前仍分业的情况下,各金融企业一定要摆正服务业的身份,强调高质量服务,将各自领域内的市场和业务做好并稳固。银行应在最基本的存贷业务上下功夫,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风险,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保险公司应积极开展新的适销对路的保险商品,在允许范围内用好、用活保险资金。证券公司则规范其经营。只有在做好本职业务的基础上,各自的市场才能稳固,相互的合作才会有保障,金融业整体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②讲求特色,拓宽市场。如果市场上的商品都是一样的,消费者就不会多加选择,只有有特色的商品,才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服务品种单一,“克隆”现象严重,成为阻碍金融市场发展的一大阻力。各金融企业只有深入市场,了解需求,才能创造出特色产品。需要强调的是,新的特色服务需要大力的宣传与推广才能深入人心,以避免类似某银行“金融超市”开业无人间津,甚至有主妇前来采购的尴尬。另外,广大的农村不仅是拉动商品内需的大市场,也是未开垦的金融服务处女地,伴随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适应农村需求的金融产品前景广阔,切不可被外来和尚抢占了先机。

③有效激励,储备人才。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优秀人才,谁就会取得胜利。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势必对金融专业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而他们惯用的高薪政策将对国内金融企业形成人才流失的威胁。因此,国内金融业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物质上、精神上、发展机会上、培养机会上、感情上等诸多方面对优秀人才进行激励,防止熟悉国内市场、国内业务、懂技术、精管理的人才“为他人做嫁衣裳”。

④健全法制,强化监管。随着市场行为的变化,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方式也应适的调整。未来几年内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将是巨大的,金融法规体系在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这一基本框架上,亟需对一些空白地带如业务交叉、网络银行、混业试点等进行补充和完善,千万不能由于金融法规体系建设滞后于金融发展而加大市场风险。在监管方面,随着国内混业局势的出现和明朗,随着全能型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也将从独立监管经协调合作向统一监管过渡,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保证金融安全。其监管手段也应顺应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实行电子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非现场检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

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 篇7

一、两经营模式的内涵及演进

分业经营指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分业”管制。银行可分为两类银行, 即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这两类银行同属于投资银行经营的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不能涉及, 其后又在相继颁布的法案中强化和完善了职能分工型银行制度, 这种经营模式被我们称之为分业经营。简单讲, 分业经营是金融业里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的分离,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分别经营各自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 每个子行业中的金融机构不能涉足其它子行业的业务;而混业经营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机构的业务互相穿叉, 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商业银行不仅可以从事各种期限的存款、贷款等业务, 也可以从事投资、信托和保险的业务, 因此这种经营模式被称为全能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银行业务之间的没用明确限划分, 各种银行都可以经营存贷款、证券买卖等业务。每家银行具体选择哪种业务经营则是根据自身所拥有的优势, 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及发展目标等自行考虑, 国家在这方面不作过多干预。

回溯历史发现, 1929年之前, 世界各国金融业大部分了实行混业经营, 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这种“自由”混业经营的模式。以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 分业经营成为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主流。然而, 20世纪70年代之后, 世界金融由分业经营逐渐向混业经营转变。当今,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全能化转变日益加快, 混业经营模式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主流发展趋势。

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体制的比较

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各有利弊, 但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具有绝对的优势。在金融机构体系中他们占有各自的地位, 发挥各自的优势。

1. 从资源配置的效率的角度分析

分业经营往往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 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干涉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 在保护政策下产生了一系列不公平的现象, 导致金融效率低。许多有足够的经营实力的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被排除在分业范围之外,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形成了许多的重复建设和投资, 带来的市场交易成本的上升, 与市场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而混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分业经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在市场有较强的风险控制和健全财务监督制度的条件下, 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网络机构、客户群体、信息收集、资金来源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经营证券业务。因此, 混业经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促进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2. 通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方面来分析

分业经营削弱了金融基础培育和金融政策的有效执行。⑴禁止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 使宏观政策失去一个重要工具;⑵分业经营不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紧密的经济联系, 使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和企业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这是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 混业经营让商业银行可以充分掌握借款企业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防止微观金融风险。⑶限制了央行的开放市场操作调节器的功能, 可能做出宏观调控和控制策略在使用的冲突。

3. 分业经营体制的优势和缺陷

分业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第一, 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分业经营减少信贷扩张的风险, 并能有效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 从而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第二, 有利于排除其他金融机构的垄断竞争。分业经营使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市场完全隔离, 为创造一个稳定的封闭的开发环境, 从而其排除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在同一时间分业经营条件下, 一般不形成大型综合性银行集团;第三, 有利于培养提高专业技术和效率。银行长期实施专业化管理,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 各司其职。展现自己的商业世界, 这使得从业者积累了大量经验;第四, 弥补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的不足之处。在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时, 银行对风险的控制缺乏实践经验和内部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 在一定范围内的分业经营, 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安排, 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 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以促使各国实施分类管理。

分业经营的缺陷在于:⑴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缺乏优势互补。在分业经营的银行制度下, 商业银行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而投资银行和企业的联系也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⑵抑制了竞争。从国外数十年来的实践经验, 分业经营带来的竞争具有: (1) 内部竞争, 可能是由于存款成本上升, 经营成本上升, 存款利差缩小, 贷款风险比例增加。 (2) 证券行业内部竞争的结果是佣金收入下降, 证券承销蔓延, 风险也随之增加。⑶单一型银行竞争力不足。在面对国外业务种类齐全、规模巨大的全能银行, 单一类型的金融机构将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因此, 分业经营对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机构虽然通过分业经营来躲避风险, 换取了短期的金融业稳定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发展的时候, 没有足够的手段来获取巨大的利润以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并牺牲了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4. 混业经营体制的优势和缺陷

混业经营的优势在于:第一, 有利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混业经营的银行为客户提供各种形式的储蓄机会, 特别是提供可用于各种证券投资, 提供最佳的投资机会;第二, 有利于提高单个金融机构的效率。由于银行部门经营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和保险业是运用混业经营模式, 可以进行多种业务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实现优势互补;第三, 分类监管可以相得益彰。作为金融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客户的需求, 确定符合自己的业务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 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原则。作为政府提供金融监管机构, 它是有利于对所有种类的金融业务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第四, 风险较低。银行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前者是指一个银行系统遭受的风险。后者则是指个人银行的资产组合多元化可以减少或抵消风险;第五, 增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在竞争中, 实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有利于银行增加盈利。

混业经营的缺陷:第一, 导致新的风险。全能型银行由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 但由于各种业务之间的“防火墙”取消, 将导致新的风险。第二, 内部协调困难。大型全能银行集团可能产生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难的问题;第三, 形成垄断。全能型银行同时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务, 容易形成金融业务的垄断, 产生不公平竞争。在相同的时间, 因为全能银行对于企业有相当大的控制权, 使企业依赖银行, 容易形成金融垄断集团。

经过上述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 这也是金融体系造成的。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是否使用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是一个特定经济环境下的权衡利弊, 这种权衡,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选择的若干建议

1. 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分业经营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我国的金融业采取分业经营还是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一个现实的选择, 对中国的金融秩序有了明显的改善, 防范打击和化解金融风险, 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不能阻挡, 中国的金融业经营模式也应及时做出调整, 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新, 创造新的环境。分业经营实行以后, 降低了风险控制难度和监管难度, 多种业务交叉带来的监管问题更无须过多考虑。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以后, 证券市场上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对银行的安全与稳定产生威胁, 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在我国还要存在一段时间, 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压力, 这种模式的存在不会长久。

2. 结合国情, 适当发展混业经营

虽然目前我国金融业实施的运作模式为分业经营, 但也有混业的营商环境。自1994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金融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和完善, 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的基本操作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 它是国家国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管理的前提下以赢利为目的。

提高经济效率并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的途径是混合管理。混业金融业务, 使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业务多元化, 通过使用内部补偿机制, 以稳定银行的利润, 从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从商业银行直接得到投资的渠道被分业的规定所限制, 券商只有违规拆借或挪用客户资金, 带来了高的隐含风险。因此由于投资银行业需要商业银行资金的支持所以从长期来看混业经营有利于对资金的有效配置。中国金融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呼声很高, 实践部分实体已经突破限制进入实质上的银卡, 银保甚至产生结合。从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现代化要求, 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的来自国外的竞争和形势来看, 都要求我们积极准备实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

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模式走向混业经营模式, 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这种趋势下, 我们必须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利用各种证券化融资工具发展自己, 向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同时获得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利益, 进而降低经营成本, 以利于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促使商业银行获得良好的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3]刑乐成.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4]刘悦.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及其发展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5]盖艳梅, 樊凤君.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比较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02, (5) :78-81.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探析 篇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曾在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之间严格的分离制度已经出现明显的松动, 我国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已十分明显。目前在金融界 (银行) , 已不再是分业、混业的争论, 人们的注意力已开始转向如何平稳地向混业经营过渡这个问题了。本文正是秉承这一主旨, 探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路径, 建构混业经营的最佳模式。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

1、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于1999年发布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的定义: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 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目前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同一法人内部通过不同部门开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如德国等欧洲国的制度;二是通过资本的联系, 在集团内部通过不同法人分别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从而实现集团的综合经营, 这种集团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控股公司, 美国是实行该制度的主要国家之一。

在我国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情况下, 金融控股集团无疑是金融机构实现混业经营的一种现实选择, 是中国金融机构转向混业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我国在1993年的金融改革中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原则, 并在以后的立法工作中加以确立。由于历史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存在一些类似的金融控股公司, 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光大集团。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 平安保险集团公司也发展成了典型的金融控股公司,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开始向金融控股公司方向尝试。此外, 还有不少工商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入股了多家金融机构, 形式多样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开展起来。

(1) 金融机构打造的金融控股集团

2007年初,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中信控股”, 把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下称“中信公司”) 的所有金融业, 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期货等业务都放在“中信控股”的框架下。这是我国金融业自实行分业经营以来, 第一家经批准设立的可以跨金融业务领域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光大集团集证券、银行、保险和信托业务于一身, 是一家准金融控股公司。“光大控股”的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通过“光大银行”和“港基国际银行”提供, “光大控股”拥有20%的股权。“光大控股”的证券期货业务则由“光大证券”和多家全资子公司提供, “光大控股”持有“光大证券”49%的股权。此外, “光大控股”还全资拥有“光大证券 (香港) ”、“光大财务投资”、“光大资产管理”、“光大融资”、“光大期货”、“光大外汇”。“光大控股”的保险业务由“标准人寿保险” (持有20%) 和全资子公司“光大保险代理公司”负责。

(2) 实业资本形成的金融控股框架

除了金融机构打造的金融控股集团以外, 许多实业资本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入金融领域, 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金融控股框架, 如宝钢、首创、海尔等。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由实业资本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呈现快速扩张的势头。

国泰君安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 “海尔集团”拥有青岛商业银行60%的股份, 持有鞍山信托 (600816) 20%股权 (第一大股东) , 控股“长江证券”, 成立保险代理公司, 并且拟成立“财务公司”。此外, “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纽约人寿”海外分支机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成立合资保险公司 (各占50%股份) , 携手进军寿险市场。实际上海尔在金融领域已经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业务。

(3) 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中, 占主导地位的多为商业银行和实业资本, 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仅有平安集团一家, 这与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势头及其日益增强的战略地位极不相符。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保险公司应高度重视混业经营的大趋势, 并通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实现综合化经营,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不得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 但对保险公司的控股公司则没作明确规定。因此, 参照平安保险的模式, 以保险公司的控股公司为主体, 通过资本运作控制银行、证券等非保险金融机构, 即以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实现综合化经营, 是我国保险公司走向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平安保险”作为我国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目前已形成以保险为主, 集证券、信托业务为一体的综合化经营模式。

2、金融机构业务扩展所形成的混业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涉足到非银行金融领域。以投资银行业为例, 除股票经纪、股票承销及交易等少数几种业务外, 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其他所有的投资银行业务。

3、银行建立基金管理公司

2005年2月,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正式允许银行进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试点。2005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正式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业务, 并允许商业银行承销企业融资券;2005年末, 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相继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了资产证券化产品。而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也在2004年11月提出要积极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中国银行基金托管部下设托管业务、稽察监督、客户服务、市场研发、综合管理等职能处室及总行基金交易管理中心, 并在上海、深圳设上海基金托管业务处、深圳基金托管业务处。

4、银行参股保险公司

目前, 工行、建行、交行和北京银行等四家银行已经上交了参股保险公司的方案。业内人士指出, 若上述试点银行入股保险业的方案付诸实施, 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向前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结论

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兼具全能银行模式和分业模式的特点, 在这种模式下, 控股集团以混业经营的名义通过其控股的各个子公司进行各有专长的金融分业业务, 可以达到兼顾效率和安全的目的。我国目前依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 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无疑是在分业与混业经营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它能使我国银行业实现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平稳过渡, 是实现混业经营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杨:《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

[2]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

[3]张春子:《金融控股集团组建与运营》,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4]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 中信出版社, 2004年。

[5]郭琼:《金融混业涨潮》, 《财经金融实务》, 2006年第11期。

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刍议 篇9

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客观必要性

(一) 混业经营的环境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以放松金融管制为手段, 逐步实行金融改革, 如1999年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1998年日本的《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案》, 彻底放宽了对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进入限制, 大型金融机构纷纷走向混业经营, 基本实现银行、证券和保险相互交叉经营的混业局面。这种趋势表明, 混业经营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经营制度模式。在中国已经加入WTO, 将面对全球金融业竞争的背景下, 我们应当认识到:如果未来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继续保持过于严格的管制、分割, 缺乏良性的资金互动机制, 工具和业务品种单一凝固, 将严重制约我国银行和证券市场各自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 在向其他WTO组织成员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压力下, 我国银行和证券业各自的生存危机空前加剧。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 适时地将我国的金融发展模式过渡到混业经营模式。

(二) 混业经营的市场压力: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建立新型营销模式, 尽量满足客户需求, 是金融业的经营理念。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大多是综合性需求。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是金融混业的市场压力。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 随着收入的日益增加, 对投资品种的多样性和金融服务便利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混业经营能在一个营业网点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既能满足居民投资多样性需求, 也能有效减少居民金融消费的交易成本。而对于企业主体, 尤其是具有国际化经营业务的优质客户, 需要的不仅仅是贷款、结算, 更需要全球范围内发债、上市、财产与员工保险、兼并、债务重组与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与便利。面对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由于业务单一的限制, 中资金融机构只能满足其传统业务部分。而外资金融机构凭借丰富的混业经营经验, 可以直接为其服务, 也可以把客户介绍给境外的关联机构, 从而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元化的需求, 并有效减少其交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优质客户可能会因为无法得到全方位服务而转移到实行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 从而使中资金融机构处于劣势。同分业经营相比, 混业经营具有众多优势, 包括信息优势、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多元化利益等, 混业经营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 有利于提高效益和促进社会总效用的提高。

(三) 混业经营的政策基础:逐渐成熟

90年代末以来,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我国金融业进行了混业经营的尝试, 在政策与法律上取得了一些支持。主要表现在如下多个方面:第一, 1999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先后下发或转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 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 从事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第二, 1999年10月, 证监会和保监会一致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第三, 2000年2月,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 向商业银行借款;第四, 2001年7月,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央行批准后, 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 以及投资基金托管等业务;第五, 2003年8月, 新修改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 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一修改, 为今后适当放宽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留下了法律空间;第六, 2005年2月,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公布施行, 标志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工作正式进人实质性操作阶段;第七, 2006年3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 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试点”, 正式扫除了金融混业经营试点在政策上的障碍;第八, 2006年9月, 保监会出台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 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第九, 银监会和保监会2008年1月16日正式签署《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 双方就监管的基本原则、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程序等方面达成一致;第十, 2008年3月底, 中国保监会在官方网站挂出了《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送审稿) 》, 详尽地列明了金融机构参与保险公司股权的规定, 历经一年多的修改, 《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草案) 》于2009年9月7日出台。

二、混业经营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一) 三种模式的分析

一般来说, 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三种:

1. 全能银行模式。

即取消分业制下的严格限制, 在银行内部设置多种业务部门, 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的银行组织就采用此种模式 (其架构如图1) 。此种模式的缺点在于:要求监管当局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较高的监管效率, 否则易诱发和积累金融风险。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实行全能银行制, 在于其有良好的行业自律和有效的外部监管, 这一基础条件在我国并不具备。

2. 母子公司模式。

指银行是母公司, 通过直接出资设立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子公司, 涉足其他金融领域。该模式在日本较为典型 (如图2) 。1995年之前我国混业经营所采取的模式也与此类似。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市场主体需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和内控制度, 否则易导致金融机构的盲目投资, 增加市场风险。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尚不具备这一前提条件。

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所谓金融控股公司是指母公司 (控股公司) 经营某类金融业务或仅从事股权收益活动, 由控股公司下设相互并列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来从事混业性金融业务。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制,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集团混业, 经营分业”。如图3: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 (1) 子公司之间可以签订合作协议, 实现客户网络、资信、营销能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便于共同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2) 由于各个子公司是独立法人, 便于母公司内部监管, 可以避免一家子公司倒闭所导致的集团内其他子公司的连锁破产, 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3) 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资本的调度和发展规划的制定, 调整集团在各个金融行业中的资本分配, 既有利于资本的集约化经营, 也可以形成最大的竞争力, 使集团平衡发展。总的来说, 相对于前两种而言, 这种模式具有风险小、效率高特点。

(二) 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原因有五点:一是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 银行与证券公司各自都有经营管理经验, 通过银行与证券公司合并, 可起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作用;二是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多数存在机构臃肿的问题, 如果采用全能银行制, 内部再设证券、银行机构, 会使机构显得更加臃肿;三是通过对存量金融机构的整合, 可以推进我国金融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四是鉴于我国金融业监管水平不高和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的现状, 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有利于控制金融市场风险;五是金融控股公司是发达国家混业经营采取的主要模式之一, 具有成熟的经验, 通过借鉴这些成熟经验, 可以使我国混业经营少走很多弯路。

从中国金融业近年来的实践来看,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也是业界组建金融集团的一种现实选择, 如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已完全拥有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 其金融控股框架已搭建完成。2007年8月, 光大集团重组方案获批, 明确了成立“中国光大金融控股集团”, 中国第一张金融控股牌照落户光大。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表示, “光大集团能取得第一张国家持股的金融控股公司牌照, 是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光大集团重组方案还要求光大探索现代金融控股模式, 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搭桥。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伟认为, 在商业银行来自存贷差的收入份额日益萎缩的背景下, 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积极性明显高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有助于打破银行、券商、保险等各自为政的“地盘金融”, 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交叉渗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创新和竞争。事实上, “光大模式”的形成已经为21世纪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探索了一条方向。

三、混业经营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很大改变,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下, 整个金融生态链条上任何一次起初看似微小的破裂, 都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适应全球化的新挑战, 我国实现从分业经营回归混业经营的变革是必然的。但我们也要看到, 我国国情比较复杂, 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刚刚建立, 金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金融主体尚未完全市场化, 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还不健全, 金融当局的监管体系还完善, 等等。因此, 实行混业经营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 应首先解决好阻碍混业经营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 健全混业经营的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主要是适合分业经营制定的, 虽然国家对相关法律作了修订, 但都没有给混业经营正式“名分”, 混业经营面对的首要障碍便是法律限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 应首先从法律上确定金融混业经营制度, 实现“依法治业”。新修改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证券法》第6条分别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 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证券、银行、信托、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业务机构分别设立,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虽然两部法律的修改给混业经营留下了空间 (指“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 但分业经营的基本法律限制并未变动。《保险法》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这就在法律层面上限制与妨碍保险公司开展新的业务与投资资本市场。这些都表明金融业混业经营还没有真正的法律依据与保障。此外, 金融控股集团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司, 除可以适用《公司法》的一般规定外, 没有专门适用的法律制度, 金融控股集团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基本制度等基础问题也没有解决, 使得其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为了尽快实现混业模式的转变, 首先应该进一步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 允许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混业经营;其次, 要尽快出台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法规, 明确其地位和定义,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关联交易、内部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 稳步推进金融控股公司改革工作。第三, 积极开展类似于美国1999年出台的《金融现代服务化法案》的调研与制定, 最终形成一套全面完整适合我国混业经营的法律体系。

(二)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在今后几年中国金融改革中将继续起到关键的作用, 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 是实现混业经营的前提条件。面对我国金融业与外资的竞争, 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 加快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现代金融公司制度。第一, 要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基础制度建设。如:要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改变金融高管行政化的特点, 降低代理成本;要按照《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等的要求, 调整金融机构组织结构, 实现扁平化管理, 建立健全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事机构组成的内部组织体系, 完善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要优化业绩和薪酬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避免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第二, 要推进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改革, 提高金融机构股本的社会化程度, 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第三, 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混业经营, 不是短期内能完全实现的。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下, 应大力推进银保、银证和保证之间的合作, 特别是在当前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要特别注重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推进金融工具的复合及业务的交叉, 发展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并购业务、项目融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 等等。

(三)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慎监管体制

建立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审慎监管体制, 对熨平经济周期, 保持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出台的美国金融监管计划和泛欧洲金融监管框架都启示我们, 明确谁来为系统风险负责, 谁来牵头金融监管协调以落实和加强宏观层面上的金融监管职能, 已成为当前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问题。美国已提出由美联储负责对金融体系有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统一监管, 全面监管对冲基金、私募和其他金融衍生品, 并拟建议成立由财政部负责, 联邦金融监管者组成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 以监管系统性风险。因此, 我国在新形势下, 从决策和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系统性风险责任者, 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对于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与目标监管转变, 努力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现象, 增强应付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加深, 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回归, 不仅可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还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目前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 要使我国金融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金融业有必要适应全球化的新挑战, 逐步走上混业经营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田勇, 陆洋.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金融发展研究, 2008 (10)

[2].李文静, 崔秀丽.混业经营—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大众社会科学, 2007 (8)

[3].张克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现状及趋势分析.证券时报, 2004 (2)

[4].张立洲.走向混业经营之路.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研究 篇10

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业分业经营是指, 通过金融分业管理的途径使得金融业内各类金融机构在明确的范围内经营。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可以降低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 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促进整个金融业可持续发展。但面对全球化的经济金融形势, 金融行业分业经营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经济全球化对金融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会加速各国的金融融合程度,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会影响中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

(二) 不符合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金融业务发展趋势是传统业务占整个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以银行为例, 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占银行收入的比重会逐步降低, 表外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占银行收入的比重会逐步提高, 混业经营模式下拓展证券、保险、信托以及衍生金融业务将会成为综合性银行业发展的方向。

(三) 不能有效满足金融服务的需求

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等金融经营范围进行了严格划分, 人为地隔断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 抑制了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 不能较好地满足金融服务需求。

(四) 抑制金融创新的能力

在金融行业分业经营模式下, 由于银行不能有效参与证券和保险业务, 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在市场中难以发展, 这严重抑制了金融行业的创新能力。

二、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不严格局限于分营业务, 而是将业务互相融合, 形成混业经营的格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逐步深入, 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将加紧密, 我国的金融机构同外国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也将有所改变。因此, 混业经营将是我国金融发展的趋势。

(一) 混业经营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金融行业将会直面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领域开放的事实。国外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 已逐步在我国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这些企业的业务已基本拓展到了银行、保险、证券等多项重要金融服务。这些公司以资本雄厚、信息共享、全面服务等优势, 会逐渐拓展业务领域, 占领市场份额。建立、整合和培育我国的全能型综合金融集团机构是提升金融行业整体竞争力, 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途径, 而实行混业经营则是重要的顶层设计。

(二) 混业经营是提高金融行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整体来看, 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发展以及受制于分业经营管理, 形成了资产结构比较单一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 我国金融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盈利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混业经营模式可以使为金融企业的业务松绑, 多样化的业务有助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并可以有效运用企业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有效提升金融企业、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三) 混业经营是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金融创新的需要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但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了做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我国在金融市场领域已经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这些都是在对金融市场理论认识深化的基础上, 向混业经营方向所迈出的前进步伐。

三、我国金融业向混业经营的转变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 产权基本上引入了战略投资者, 实现了产权多元化, 但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和风险控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 在金融监管方面, 法制环境不理想。我国金融业需要一个充分过度的阶段。在实行完全的混业经营模式之前, 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可以在现有分业经营的模式下逐步进行有效合作。从其他国家经验来看, 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率先合作并逐步形成广泛的混业经营, 以渐进方式来实现混业经营这是是金融业发展的有效经验。

(一) 银证合作是实现混业经营的重要一步

银证合作从某种意义来说, 是将两种融资方式的有效融合,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发挥作用, 有效整合长期、短期资金, 有助于防范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银行和证券公司共同发展。在金融一体化趋势下大潮下,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尝试试点性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 有效提高资本、资金有效运作和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的资源配置效率, 进而增强金融机构、金融行业本身防范风险的能力, 为实现混业经营巩固基础。

(二) 银证合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策略

中国加入WTO后, 外资银行将逐步被允许为国内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 向国内居民办理人民币业务。综合性外资银行或金融集团在获取“一行三会”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牌照后, 将以自身资金、人才、经营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优势, 与尚未被松绑的中资银行进行竞争。与此同时, 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走出去”步伐将逐步加快, 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经营业务, 进行企业并购重组等经营和投资行为将愈发常态好, 对此中国金融机构也需要在境外延伸服务。提供境外金融服务, 必然也将会直面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 适应国外的混业经营制度, 提供能与国际同行媲美的一揽子、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基本要求。因此, 积极探索银证合作等混业模式, 金融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策略。

(三) 银证合作能够满足效益最大化要求

银证合作有利于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功能相互弥补的合作, 如银行同业拆借和国债市场回购业务, 目前证券公司是主要资金拆人方, 银行是主要的资金拆出方。在合作中, 银行可以获取证券公司了解的上市公司有关信息, 为银行开展业务做重要参考;参与证券公司的投资项目, 拓宽投资渠道, 提高业务收入。证券公司也可以使用银行的网点和客户资源拓展业务, 还可以通过证券抵押融资等方式实现融资。

摘要: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期, 金融业是混业经营的, 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混业经营逐渐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1985年以来, 我国相继颁布了一些金融法律, 确立了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基础。不过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 为了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和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政府开始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出现了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

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 篇11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监管;策略

一、引言

混业模式的金融经营一直是各国银行探索的重点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得到推进,面对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新的经营模式一直在探索当中。而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开辟新的收益来源,许多实行分业经营的银行开始发展混业经营的模式,并且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蔓延,我国的金融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取得长远发展,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必须得到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应用。

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混业经营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理解,狭义的是指银行同时经营证券业务和银行,广义的是指银行涉及到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等金融业务。随着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提出,为了突破证券与银行之间的分水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的金融当局开始实现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以美国在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为标志,金融分业经营的模式开始走向历史的节点,金融混业经营在经历了几次跌宕起伏之后,从金融法制、监管力度、金融业主自律性建设等方面的探索,金融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在时机成熟之后,混业经营的模式逐渐取代了分业经营的模式,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随着分业经营走向终点,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金融业经营的现状与混业经营分析研究

(一)我国分业经营的现状

虽然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仍然以分业经营为主导,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的模式,但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国的金融改革的深化都愈加明显的将我国的分业经营的弊端呈现出来了,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在几个方面。

1. 分业经营与国际化浪潮相悖: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向国际开放,随着保护性的开放向完全开放过渡,我国的银行业在于外资银行相互竞争时,处于劣势,外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模式,业务种类齐全、经验丰富、金融创新能力强等优点,其经营人民币金融业务不会受分业经营的限制,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而我国的银行业仍然处于业务单一、制度僵化的分业模式中,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2. 银行的生存危机逐步加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其中包含几个方面:其一,银行信贷增速放缓,由以往的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模式向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转变,对银行现有的资产业务带来的强大的冲击;其二,银行资金的分流,投资多元化的发展催生了存款分流的发展;其三,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冲击,减少了其利润的空间,同时,利润的减少也导致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的减弱。

3. 限制了金融资本扩张:分业经营在现有的金融机制下,由于经营范围受到限制,不利于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分业经营的贷款领域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下,存在很大贷款不良现象,经营领域的狭窄导致经济风险的加剧,收益不断减少,无法满足银行发展的长远需要。

4. 严重限制了金融创新:我国的分业经营将金融业务相互隔开,其关键部分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业务的相互阻隔,限制了金融创新的空间,从长远的方向来看,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合理沟通,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制约了金融资本的扩张。

(二)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随着我国的银行存贷的增长趋势放缓,利差的收益空间不断压缩,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传统的银行业务带来了很强的冲击。在市场中客户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分业经营已经很难满足此类需求,随着混业经营的条件逐步放宽,我国的混业经营的发展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 金融监管的体系逐步完善,以人民银行、证监会等为主的监管体系日渐完善;其二,资产负债比例风险管理逐步成熟,与以往的指令性的贷款管理不同,此类管理方式从经济效益出发,更加独立于行政指令,更加合理科学,加强了风险管理的意识;其三,我国对分业经营制度的调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金融管制逐步放宽。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和券商进入银行市场,并且在证券、保险、银行等业务间的混业经营方面加强了建设。使得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分隔局面被打破,混业经营的银行管理模式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的进程。

四、我国金融业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新的组织形式,可以扩大金融业务的范围,实现银行利润的来源多元化,有提升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我国在混业经营模式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混业经营实现资产的风险分散管理和多元化管理,不但降低了非系统的风险,还提升了银行的稳定性;其二,混业经营中的新增业务,包括投资在内的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建立了密切的银企关系,增强了二者之间的利益关联,使银行在发展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其三,通过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方便银行客户资产的证券、保险等投资建设,大大降低了各自的经营成本。而可以借鉴的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集团,混业经营存在于总公司的范围内;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经营模式,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务。

五、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策略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

由于我国的分业经营仍然占主导的地位。在金融控股公司的初期,其业务交叉的风险并不大,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可能会导致系统的风险。其风险监管的需要在发展中逐步改善加强,包含多个方面的建设,如建立主导的监管部门、有效的行业监管体系、跨行业监管的信息共享、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的资格任职审核和集团资本的重组监管等。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改制注意事项

金融控股的参与中风险仍然普遍存在,其注意事项有几个方面:其一,引入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做到超前性的预警,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其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不能简单的将金融业务划归到某个监管机构,必须建立银行、证券和保险广泛参与的监管机构;其三,强化市场的进入和退出的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量化准入的指标,如资本的额度、流动性等内容,做到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估。

(三)借鉴先进经验、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

由于我国的银行分业管理模式广泛存在,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必须平稳过渡,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可以从几个步骤进行:其一,金融管制的权限逐步放松,以边管边放的形式进行改革;其二,推行金融控股公司的改制,提供股份化、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建设;其三,全面推行金融控股公司改制,广泛建立混业经营的模式,并逐步完善其制度的建设和改进工作。

六、结语

随着市场化和资本化的发展深入,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发展的趋势,也是金融业长远发展的所需。

参考文献:

[1]孙振峰.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0(10).

[2]陈岗.论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时间安排与模式选择[J].经济评论,2000(12).

[3]王恕立,石义刚.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J].经济管理,2001(03).

[4]陈锐.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初探[J].金融参考,2001(09).

[5]王菁.对中国金融业推行混业经营的思考[J].西安金融,2001(12).

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 篇12

1.1 混业经营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的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组织和相应的金融组织,采取较为科学的组织方法,在资本市场中和货币市场中进行的不同品种、不同模式、不同业务的交叉性运营方式。现阶段,混业经营模式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前进方向,同时也是我国金融行业不断革新的重要目标。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混业经营发展来说,其模式拥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例如,采用混业经营的方法能够让资金获取更为便利、简便、科学的流通基础,能够让金融与其他领域拥有更为紧密的协同性,使两者所拥有的拮抗性减至最低,并且也能够显著地改善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能力。混业经营拥有下列两个特点:其一,不同的业务发生混业经营关系,其是指所有的金融行业都能够参与进来和相关的金融行业形成交叉性的业务活动;其二,不同的金融行业有着管理混乱的特点,而所表现在个别的金融组织内部存在管理混乱现象,同时还包括有关的监管组织存在管理混乱现象。而在混业经营的前提上,就非常易使金融组织自身的风险增加,也易使不同的金融组织发生利益冲突的概率增加。

1.2 金融保险基金的内涵

我国证券行业将金融保险指数简称作金融保险基金,其是我国证券行业中13种门类指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保险基金则是指从事金融相关风险以及关联业务的各类保险组织与机构,并且依照特定的法律和金融合同,能够获取相应的保险资金构建而成的专门负责相关保险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的一种专门化的基金。广义上讲,保险基金就是指不同领域中保险组织共同构建而设立的社会后备基金,并且按照大数法则采用科学、严谨的计算,来完成精准的保险费率设定。总之,保险基金就是指具有自身独特内在属性的社会后备基金。单以经济学方面来说,其内在属性和普通的社会后备基金有着较大的区别,保险基金属于有偿化的后备基金形式。

2 混业经营背景下金融保险基金的发展研究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期内,金融所包含的主体仅仅为商业银行、证券组织、保险企业等,并且金融保险基金的类别也交少,大致可以分为存款、证券、保险保障等方面的保险基金类别。不过,在上世纪末期,由于世界范围内对金融领域逐步的开放,各个行业中的金融组织也逐步的分工不明确化。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分业经营所具有的界限也逐渐的模糊化,使不同的金融组织逐渐的朝着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并且也带动了金融保险基金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2.1 金融保险基金朝着综合立法的方向前进

现阶段,随着金融行业逐步发展,带动了金融产品的革新与多样化,也使得不同的金融领域分业经营越来越融合化。在对金融产品的发行时,也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衍生物,而要想尽可能地防止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也为了能够强化对金融产品及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对金融保险基金实施综合化的立法,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例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英国就实施了《金融服务法》,此法律中规定承认部分混业经营在金融行业中是合法的。而在上世纪末,美国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使得不同的金融行业自身的业务范畴得到了扩展。在2006年日本实施了《建立金融监管机构法》,对当前的金融监管进行革新,使之更适应金融行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所以,受到现阶段金融混业经营发展的影响,其综合立法趋势已成了必然的选择。

2.2 建立综合性金融基金,强化金融监管的功能

要想强化对金融行业监管的功能性,就应当把金融领域、金融客户和金融产品的本质属性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把具有同功能性的金融行业划为一类,然后实施全面的科学的功能性监管措施。例如,在本世纪初,美国实施了金融服务和市场法,从而达到了对金融行业的整体监管作用。而且日本也已经着手实施对金融功能的细致、整体监管。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均逐步的强化自身金融监管的功能。之所以会逐步的重视对金融监管的功能性,正是受到了金融行业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影响,需要形成具有交叉性的管理制度。

2.3 综合性保险基金能更全面的保障投资者利益

以往进行的金融活动中,不同的金融组织会有着相对清晰的业务范围,不同的金融组织均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义务。所以,应当依照不同的金融组织自身特点与业务范畴,来建立特定的、适宜的监管体系。不过,在金融行业逐步朝着混业经营方向发展过程中,金融产品具有了各个金融行业所拥有的产品功能。因此,也导致金融律法朝着综合性以及保障投资者利益的趋势发展。所以,形成综合性的保险基金也必将是混业经营趋势下的内在要求,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更有效地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2.4 综合性保险基金能更利于市场朝公平化方向发展

以往采取分社设保险基金的方式,而对于混业经营来说,这会易使得金融行业发生不公平竞争的问题。这是由于不同的金融保险基金所针对的各个金融组织所提供的援助不具备一致化的标准,而很多具有目的性的援助,将导致常态化运行的金融机构出现累赘经验的问题,导致市场不公平的问题出现,并且也会形成不同的金融组织所遭受的待遇存在差异,使竞争有失公平。所以,采用综合性保险基金,能有效地提升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3 结语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混业经营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也要按照自身的金融行业现状,而制定适宜的法律与法规,对于保险基金的职能及作用加以细化与明确,形成一致的投资者保护标准,这样才可以使我国的金融行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混业经营的金融保险基金理论分析,阐述了混业经营的内涵及特点,并阐述了金融保险基金的内涵,并对混业经营背景下金融保险基金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延迟性过敏反应下一篇:照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