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分析

2024-08-28

企业经营分析(共12篇)

企业经营分析 篇1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特征, 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由于负债经营为企业及时提供了发展所需资金, 降低了资金成本, 并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使企业实现较高的收益。因此, 很多企业都会利用负债来满足对资金的需要,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局考虑, 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 把握好时机, 确定和选择企业的最佳负债规模和结构, 充分运用财务杠杆效应, 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 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企业负债经营利弊分析

(一) 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意义

1、迅速筹集资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 企业必须不断开拓创新, 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但是, 企业单靠自身积累不仅在时间上不允许, 而且在数量上也难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所以, 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的缺陷, 争取先发制人, 抢占市场先机, 以获取更多收益。

2、增强经营者的责任感。

负债经营有利于增强经营者使用资金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因为负债经营是一种具有驱动力和风险性的经营方式, 改变了企业无偿使用资金的格局, 使经营者承担起还本付息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注重资金的经济效益, 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 克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造成的资金闲置浪费现象, 增强其在资金使用上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自觉加强管理,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获得财务杠杆效应。

杠杆利益是指利用债务筹资所产生的固定费用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 在企业资本结构一定的条件下, 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 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 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会相应降低, 扣除所得税后分配给企业所得者的利润就会增加, 财务杠杆效应大小的指标就是财务杠杆系数 (DFL) , 即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即DFL=EBIT/ (EBIT-I) , 可以看出, 在总资产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的前提下, 借入资本越多给投资者带来的额外收益就越多。

4、降低资金成本。

负债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讲, 债权性投资收益率相对固定, 一般都能够按期收回本息, 投资风险较小。因此, 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一般较低, 企业的资金成本相应也较低。同时, 企业可以从负债经营的“减税效应”中获利, 因为根据税法规定, 企业贷款利息可以计入企业经营成本, 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从而减少所得税支出, 降低资金成本。

(二) 企业负债经营的负面影响

1、借债不适度会使财务风险增加。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资本中由于负债资本比例的变化而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或造成更大亏损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以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由于负债需按期还本付息, 如果企业某期生产经营不顺而发生亏损, 无力支付到期本息, 就可能被债权人强制申请破产, 负债越多, 这种可能性就越大。

2、资产负债率过高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

企业通过举债来进行筹资, 负有到期还本付息的法定责任。在资金结构中, 若负债率过大, 如果企业出现如企业运用负债进行投资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借款资金运作不当等情况时, 企业的高额负债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使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 如果此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稍有脱节, 资本金无法及时收回, 就会削弱企业的经营活力, 影响企业的声誉, 更严重的还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灭顶之灾。

3、负债经营对企业投资和筹资影响巨大。

从企业投资的角度看, 包括投资的判断和决策、投资运作和管理。投资判断和决策风险是绝对风险, 一旦出现决策上的失误, 企业会马上陷入自己设置的债务陷阱之中。但在正常情况下, 绝对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仍有的风险就是投资回收期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债务到期而资金不能及时收回, 必须延期或举新还旧, 这样会大大增加企业负担, 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筹资的角度看, 由于企业的负债经营, 必然使企业的负债率增加, 对债权人的债权保障程度降低,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 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 筹资难度加大。

4、过度负债有可能会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的风险程度要处于预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股东往往喜欢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项目成功, 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 剩余的高额收益均归股东所有, 于是就实现了财富由债权人向股东的转移;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 则损失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 有的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的损失, 这就是所谓的“赌输债权人的钱”。鉴于此种利益关系, 如若协调不好, 势必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二、负债经营策略

(一) 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

1、要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

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是企业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 如果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成本率, 就不能负债经营, 只能用增加权益资金的方法筹集。要适度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 合理控制财务杠杆的副作用, 充分获取财务杠杆效益和避免财务风险是企业一种两难的选择, 如果过分强调杠杆作用而举债过多, 则会增加财务风险, 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 息税前利润率就会下降到负债成本以下, 就会加重企业的危机, 出现财务杠杆的反作用。一般来讲, 不同渠道获取的资金其成本有高有低, 而负债的资金成本往往低于自有资金的资金成本, 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综合资金成本的关系, 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2、必须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

企业的偿债能力用偿债能力指标表示, 常用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有:

(1) 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该比率越高, 表明企业周转资金越充裕, 支付能力越强。流动比率是测定企业偿债能力的代表性指标, 世界公认的标准为2∶1。

(2) 速动比率。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一般标准为1∶1。

(3) 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讲,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 周转速度越快, 说明资金流动性好、质量高, 同时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小。

(4)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也是以高为好, 表明周转速度加快, 可以提高全部流动资金的循环使用。

3、预计负债比率高低应考虑的情况

(1) 销售收入情况。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高的企业, 其负债比例可以高些。

(2) 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一般而言, 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 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 多数企业应该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 企业可以适度增加负债, 迅速发展。

(3) 行业竞争情况。商品流通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 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变现能力强, 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些;而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科研费用、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企业, 如果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4) 产品市场寿命周期情况。如果某种产品处于其市场寿命周期中的成长期, 且预计投资收益好, 应适当提高负债比率,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 以尽快形成规模经济,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反之, 如果该产品处于其市场寿命周期衰退期, 销售量急剧下降, 此时无论产品的预计投资收益如何, 都应减少负债, 缩减生产经营规模, 防止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 下一步就是怎样管理好资金。

1、在做投资决策时, 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 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上, 也应以需求为依据, 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 增加利息负担, 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 使企业丧失良好的经营机会。企业管理还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 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 提高资金利用率。

2、企业的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可观的, 但要获得这可观的利益, 就要求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具备高效率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以及灵敏度高的信息系统。从一般原理出发, 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经营风格。但负债经营的比例究竟要多高, 这是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的关键问题, 也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模式的难题。所以, 必须从自身环境出发,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健全监督机制, 进行全盘考虑。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 合理规避负债经营所带来得风险。

(三) 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和评价。

企业理财的对象是资金, 就短期而言, 企业能否维持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 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 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状况稳定的企业, 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能保持稳定, 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 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 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息, 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 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 建立企业全面预算, 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 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 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对企业而言, 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指标等最具有代表性, 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 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资产运营能力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

在通常情况下, 可以这样来确定这些预警信息的指标:

(1) 债务偿还本息能力的分析:债务偿还本息偿付比率=息税前利润/ (利息费用+债务本金) / (1-所得税率) 。显然, 这个比率越高, 表明企业的负债本息偿还能力越高;负债经营的风险越低, 反之则越高。在通常情况下, 当这个比率大于1.50时, 无需发出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1.25~1.50时, 需要发出轻度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1.10~1.25时, 需要发出中度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1.00~1.10时, 需要发出强度预警信息;若这个比率等于1, 表示负债经营收益刚够支付利息费用, 负债经营无利可图, 预示企业负债经营已经出现风险;若这个比率小于1, 表明负债经营收益已不足于支付债务利息, 此时企业必须要用自有资金的收益来补偿债务利息, 实际上企业负债经营已处于亏本经营的地步。当后两种情况出现时, 企业应停止负债经营。

(2) 预期收益抗风险能力的分析:可用负债经营的实际收益与原先预测的收益之比率来确定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大于1.30时, 无需发出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1.10~1.30时, 需要发出轻度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处于0.90~1.10时, 需要发出中度预警信息;当这个比率小于0.90时, 需要发出强度预警信息。

2、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1) 风险回避策略。企业的决策者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力, 正确对待收益和风险的得与失, 或采取回避政策, 或制定出正确的判断标准, 求得风险取舍的最佳选择, 运用多种财务策略, 减少风险损失。

(2) 风险转移策略。以投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由保险公司承担, 将较大的经营活动委托专门机构完成, 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以及契约的形式将风险转移。

企业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和企业自身的优势, 生产利润率相互独立的商品, 实行多元化投资和经营, 使得不同项目、不同商品的旺季和淡季、赢和亏, 在时间上或数量上互相补充, 以弥补某一方面的损失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据此可知,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对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妍雯.试论负债经营控制策略[J].企业技术开发, 2006.9.

[2]陈炜.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思考[J].企业经济, 2005.6.

[3]宋瑞良.试论企业负债经营[J].经济师, 2003.9.

[4]涂璟.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抉择[J].商业会计, 2002.12.

[5]叶全良.负债经营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企业经营分析 篇2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也在不断加大,目前其主要的方式有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外商其他投资三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作开发等其他方式。对外借款的方式包括:向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银行商业贷款以及出口信贷和对外发行债券。外商其他投资的方式包括:对华发行股票、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这里重点把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中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资企业与合作作企业)作一下简要的比较分析。

一、二者的概念及特征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称股权式合营企业,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据中国的法律,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成立的企业。合资企业的基本特征是合资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和共负盈亏。合资各方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建筑物、机器设备、场地使用权、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出资。合资方不论以何种方式出资,均要以同一种货币计算各自的投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应低于注册资本的2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方式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中国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举办合资企业在投资领域上限制较少,国家鼓励和允许投资的项目还可以不限制经营期限。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据中国的法律,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其主要特征是合作企业可以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即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组成非法人的经济实体,即合作各方共同出资或提供合作条件,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经营管理企业,合作各方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非法人合作企业合作各方提供的合作条件或投资可由合作各方分别所有,也可以共有,由合作企业统一管理和使用,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处理。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设立董事会及经营管理机构,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决定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由合作各方派代表组成,代表合作各方共同管理企业。另外,合作企业成立后,经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一致同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还可以委托合作一方或第三方经营管理企业。如果中外合作者在合同约定合作期满时企业的全部资产归中方合作者所有,则外方合作者可以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

此外,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中外合作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技术和设备,而中方多以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资源等作为出资,有时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具有方式灵活,设立手续简便等特点。

二、二者的异同对比分析

(一)二者的相同点

无论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还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都是依照中国的法律程序而设立的企业;其法律地位都是中国企业法人;都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开办企业的资金中都有外国资金。同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具体规定来看,二者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相同:均是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2、对中外双方的法律主体的要求相同:外方的主体可以是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中方的主体是中国的企业和经济组织。

3、法律适用相同:二者均须适用中国的法律,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4、设立时均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申请设立时,均须将中外双方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文件报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商务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商务厅)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同时,二者在审查批准时报送的文件也基本相同。

5、中外双方的投资方式相同:中外双方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均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

6、验资要求相同:对中外双方的出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均要求由中国的注册会计师或有关机构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

7、对投保的要求相同:合资、合作企业的各项保险均应当向中国境内的保险机构投保。

8、对建立工会的要求相同:合资、合作企业均应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9、董事会领导人员分配规则相同: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的的人选由中外双方协商确定或由董事会选举产生,由中外双方中的一方担任董事长的,他方担任副董事长。、对转让股份或投资的的规定相同:中外双方中有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投资的,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投资时,他方有优先购买权。

11、对有关会计制度、外汇管理、税务管理的规定相同:二者均要求合资、合作企业建立符合中国法律的会计管理制度,遵守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依法纳税,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12、合资、合作合同的订立及延期相同:二者均要求依法订立合同,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合同到期后,中外双方需要延长合同期限的,应在距合营、合作期满一百八十天前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审查批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13、申请登记的期限相同:合资、合营企业获得批准后,应在接到批准证书之日起三十天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企业的成立日期。

14、对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规定相同:合资、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应当由董事会会议一致通过,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5、外方最低的投资比例相同:在合资、合作企业中外方的最低投资比例均是25%。

16、解决争议的方式相同:中外双方在履行合资、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应当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中外双方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的,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照合资、合作企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中外合资、合作者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中国法院起诉。

(二)二者的不同点

合资与合作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投资形式,分别由两部法律来调整,一部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另外一部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股权式中外合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是契约式中外合营企业,在中外合营者的关系上,合资企业是由外方和中方双方共同投资建立的公司,在双方的关系上,强调了“四共”的原则,即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和亏损。而中外合作企业,对于投资者来说,比合资企业更为灵活,条件也更为宽松,具有“人合”的色彩,以较为灵活的方式,体现出对外商参与合作意见的尊重。它强调的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从而突破了合资企业的“四共”原则。中外合作者之间,只要对于投资的条件、产品的分配、收益分配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双方达成了一个意思表示一致,也就是达成一种合同约定,那么法律就是认可的,而并不强调一定要按照“四共”的原则来处理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具体规定来看它们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1、设立的法律依据不同:合资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来设立的;而合作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来设立的。

2、法定组织形式不相同:合资企业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组织形式,属中国法人;而合作企业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法人组织形式,又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3、申请设立的审批期限不同:合资企业的审批期限是三个月,而合作企业的审批期限则是45天。

4、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合资企业只能采取董事会制,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总经理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而合作企业的管理方式一般可区分为下列三种:

(1)组成法人,采取董事会制,下设总经理;

(2)不组成法人而采取联合管理制,一般设联合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

(3)委托管理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成立后,一方即委托另一方管理或双方共同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

5、申请设立时报送文件的主体不同:合资企业申请设立时向审批机关报送文件的的主体是中外双方;而设立合作企业向审查批准机关报送文件的是中国合作者单方。

6、审批机关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不同:

合资企业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为:

(1)有损中国主权的;

(2)违反中国法律的;

(3)不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

(4)造成环境污染的;

(5)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显属不公平,损害合营一方权益的。

合作企业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为:

(1)损害国家主权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2)危害国家安全的;

(3)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

(4)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产业政策的其他情形的。

7、利润分享和分担风险的比例依据不同:在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是按照注册资本出资比例来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的。而在合作企业中利润分享和分担风险的比例是通过合同约定的。

8、董事的任期不同:合资企业的董事任期是4年,而合作企业的董事任期则是不超过3年。

9、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才能做出决议的事项不同:

合资企业中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的事项有:

(1)合资企业章程的修改;

(2)合资企业的中止、解散;

(3)合资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

(4)合资企业的合并、分立。

合作企业中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的事项有:

(1)合作企业章程的修改;

(2)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或者减少;

(3)合作企业的解散;

(4)合作企业合并、分立和变更组织形式;

(5)合作企业的资产抵押;

(6)合作企业需要委托第三人经营的。

11、资金回收方式不同:对合资企业而言,它投资本金的回收,必须是在合资期限届满,或者合资解散时.它的期限一般在10年到30年不等。而合作企业则允许外商在合作的期限内,可先行收回投资的本金以减轻投资风险。

结束语

企业经营分析 篇3

關键词:企业管理;企业会计;经营管理

一、企业会计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会计对企业的指导

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经济业务之前,企业的会计就应该先对市场进行调研,对市场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在完成收集数据之后再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可靠的预测,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铺垫。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能够为企业领导的重大决策提供便利,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选择最佳实施方案,从而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指明正确方向。除此之外,在进行经济业务之前,还应该做好预算工作,对企业进行正确公正的评估,从而制订出适合企业的能够进行有效实施的预算方案。

2.企业会计对企业的监督

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企业的会计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职能,在此过程中能够以企业的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监督目标,从而对企业经营中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出现的一些错误地方或者是将要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并对此加强控制力度,从而确保企业能够根据企业预先制订好的发展方案有计划地进行。在进行企业会计的过程中,企业要重视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企业的流动资产、产品的流通性以及成本进行监督,保证企业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有计划地进行。

3.企业会计对企业的总结

企业会计在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各个时期的经济业绩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针对业绩的数据相关资料全面详细进行,在分析之后要将得出的结果与之前的分析数据进行对照,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从而尽快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经营教训和经验,为以后的企业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二、企业会计加强企业的管理

1.企业会计对企业的决策管理

企业会计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发挥非常多的作用,从整体上来说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对于发生经济业务能够进行事前预测事项的指导,同时还能够为经营业务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对于经营业务的事后进行总结和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涌现出来,在会计管理过程中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负责的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企业会计的作用不仅仅是指导作用,还应该起到企业的决策作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应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在我国当前市场的经济管理情况,然后对企业进行决策,既要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又要适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通过为企业选择最佳的企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企业的有效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有效合理的预算方案,使企业在最小的成本投入之下实现最大的企业效益。其次,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应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在监督的时候应该重视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和解决,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还要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判断,并根据结果进行经验的总结,从而对企业的决策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得到更新。最后,企业会计还能够实现间接的决策,先对市场进行分析,并将收集的数据信息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让相应的部门根据数据进行决策,从而实现有效的企业决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会计能够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资金,因此,为了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会计就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好资金的收入和流出,确保企业资本的正确流向。同时,企业会计还应该对企业预算进行规划,这样能够为企业领导的监督和控制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成效。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会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企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企业就应该重视企业会计管理,通过对企业会计改革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机制,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王洪华.从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会计文化建设[J].财务与会计,2013(02):77-78.

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分析 篇4

1. 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措施

(1)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风险监控体系。

经营风险可分为多种类型, 如创业风险、现金风险、授权风险、领导风险、筹资风险和成就风险等。企业必须全面分析和认识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针对不同的发展目标分析其相应的风险, 并将这些目标有机整合, 形成经营风险的管理框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企业应该在8个领域确定发展目标:市场营销、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源、生产力、创新需求、社会责任和利润需求。只有全面分析这8个领域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 才能有效地规避危险的发生。企业的发展目标应该由相应的部门去实现, 将他们的工作作为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确认经营风险和企业发展目标之后, 还要定期检测风险, 对今后的控制和管理提出可行的提示。

(2) 构建经营风险管理制度。

构建经营风险管理制度, 关键要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即通过订制企业发展流程、执行流程、监控流程等环节, 防范企业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做到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如今, 国内有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这是很好的现象。那么, 应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内控制呢?本文认为, 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执行相互牵制原则。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纷繁复杂, 必须由2个或2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来执行, 这些控制方要具有相互牵制的关系, 否则可能会推诿责任。

其次, 遵循协调配合的原则。企业各部门或工作人员要相互配合, 有序完成工作。各岗位要协调同步, 各项业务程序要紧密衔接, 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发展。贯彻协调配合的原则, 主要是为了防止只管牵制的流弊而忽视办事效率的提高, 只有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紧密合作, 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

再次, 实施程序定位原则。企业要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与功能, 将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 然后根据岗位性质赋予相应的职责, 再配置合适的人力资源, 明确操作规程, 实现权、责、利相统一, 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 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要发挥这种制度的作用, 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的发生。

(3) 提高企业员工防范经营风险的意识。

为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企业应该把防范经营风险带来的好处告诉各位经理和全体员工。企业通过防范风险可以得到很多明明白白的利益, 这对全体员工来说也有很大益处。一个知道有风险存在的员工 (特别是与他操作有关的风险) 队伍, 当风险真的发生时, 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最明显的例子是防范火灾的救火演习, 不仅在火灾发生时他们受伤的可能性较小, 而且还能较快地消除火灾, 使企业财产少受损失。其他种类的风险防范也是如此。尤其是影响个人健康、生命及利益的风险———如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风险, 他们都会积极地参与防范与控制, 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

(4) 成立风险管理部门。

为了从根本上防范经营风险, 企业可以成立风险管理部门, 并明确规定该部门的职责:分析、开发、监控、测量企业发生经营风险的可能性,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经营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行实时跟踪, 并分析集中程度, 扼杀风险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通过调整、组合企业资产, 为防范经营风险预留足够的资金准备;就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状况及时向企业上层报告相关信息。

2. 结语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预测、防范和抑制经营风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市场的不断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 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急剧变化, 所以企业要在防范经营风险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成立风险管理部门, 建立相关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永远是企业持续性经营、基业常青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沈建慧.贸易企业如何规避资金风险[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2) .

[2]孙旭.海外建设工程对外贸易风险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2 (3) .

[3]谢海峰.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融资:影响、风险与对策[J].科技广场, 2009 (6) .

[4]孙旭.收汇风险控制机制建立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 (5) .

企业总体经营分析报告 篇5

在这七节课的ERP沙盘模拟经营中,我担任的角色是CEO(总裁)。主要职责做出企业整体规划、企业规划。决定重要决策以及组织协调组员之间的配合等。

总体来说,我们六年来的经营并不是很理想。

我们企业前两年主要是生产P1产品,但是我们有本地和区域两个市场,虽然需求量很大但是由于我们产品单一,因此一直在亏损。在第三年以后第六年以前我们是区域市场标王,而且有P1、P2、P3三种产品和本地、区域、亚洲、国际这四个市场,不仅产品丰富,而且需求量大,明显呈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是我们公司有了盈利。我们还拥有1条生产线—4条手工生产线,3条半自动生产线,2条全自动生产线,还有一条柔性生产线。其实我们公司用很强大的生产能力,但在最后的出现了决策的失误和生产线折旧过多,我们并没有把我们的亏损弥补完,这一点对与我们来说是很遗憾的。

我们D组六年的经营成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为决策失误、广告投放不合理等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组员之间的配合还是不错的,各成员各司其职,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应承担之责任。我作为CEO,没有做出较好的经营规划,没有认真分析市场预测,导致经营过程中进行决策时犹豫不决,影响企业经营状况。比如营销总监对市场以及销售情况做出预测,并进行执行,对广告的投放,第一年以3M的广告费没有取得相对较好的订单,使企业亏损较多,而第二年投放广告较多,使企业获得了区域市场的标王,这对以后广告投入的数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第四年没有进行调查情况下,导致最后广告费投了较多没用的,浪费了资金。这使我们少盈利很多。(如图1)

1我们企业每年都能按时交货。生产总监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将每一年的产量算的很准确,所以我们六年来没有一次违约记录。在市场方面,我们放弃了国内市场的开拓,在第六年实现我们的目标—进军国际市场。采购总监能够及时下订单收料以及付款,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财务总监对现金进行了预算,财务报告准确,做好每一笔现金流入与流出,计提折旧、产品研发费用市场开拓费用等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对财务知识和心理是极大的考验。但是由于我们急于扩大生产线造成资金短缺,所以贴息较多,几乎每年都贴息,而且导致我们还借了高利贷,使得净利润降低

在这几年中虽然第四年广告策略有问题,但我认为还是第四年经营较为好,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在这年我们费用相对不高如图2,销售收入也比较好,只是市场占有率也很高。(如图3)

图1

从图上可看出产品的直接成本比重最大,对销售影响较大;利息所占比重为其次,对销售的影响也较大;其他的变化幅度一般。

图3

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没有进行ISO认证以及国内市场的开拓,较长远来看对企业经营不利。而在本年,广告投入过大,导致其综合费用增多,折旧以及贴息较多,但市场占有率较高(如下图2)。

下面我就拿市场占有率以及产能做一个评估。

上图是我根据资料粗略的制作了一个市场占有率以及产能组合图。每个组都被列在各个战略集团中。

和我们组在一个战略集团的是,进入的市场较早。有优越性。所以市场占有率要比我们高。但是我们公司生产能力很强,因此市场所占份额虽然没有他们的多,但是我们所占的也不少。

我们的企业战略定位

我们本就是想在第六年进军国际市场,而我们在经营中不断扩大我们的生产规模,是我们拥有很强的产能,于是我们就想一步步的将大多数市场都占领。显然,我们的策略出现可很大的问题。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于是在第第五年拿单结束后,我们将区域市场标王位置也丢了。这是非常大的失误,也造成了我们组是失败。所以,我最后实现的也只是刚开始对企业战略定位的目标--第六年进军国际市场。

团队合作

团队精神已越来越被当代企业所重视,团队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在这一点上,我们组团队合作的很好,而且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六个不同性格的我们组成了最优秀的团队,人人关心,人人用心,以公司的生存为己任,都各司其职,时刻抓住市场动态,准确定位市场。CEO进行各方面的协调,财务总监需要将每一笔支出收入记得清清楚楚,生产总监需要管理好生产线和预计产量以及需要下的订单,而物流总监必须和生产总监配合的很好,这样才不至于订单下错,使生产线空

置或违约,销售总监需要和信息总监进行市场的沟通。以便了解市场动态和其他企业的资讯,从而很好的对市场进行预测让CEO可以做出最正确的决策。从中让我们明白,团队中的六个人必须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强大的凝聚力,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相互配合与再相互帮助中完成的工作,每个人都负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任务。如果六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缺少团队意识,那么这个组肯定不能独立经营的很好。

现金流分析是企业经营分析的基础 篇6

【关键词】持续经营;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成果;现金流分析

一、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持续经营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有如下基本要求:“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因素。”

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非财务因素,单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企业现金流慢性枯竭,第二类为企业现金流急性短缺。第一类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且盈利预期不足,资不抵债,既不能获取正常的商业信用,也不能赢得追加投资,现金流逐渐枯竭,不能支付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第二类企业短期内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困难,而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又差,不能按时筹集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又不能展期或进行债务重组,或不能缴纳逾期的大额税费,企业被迫清算。

第一类情况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巨额亏损,现金流逐渐减少直至不能维系正常的经营活动,这是一个逐步“失血”的过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最终影响到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通过对企业历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稍作分析便可一目了然;而第二类情况造成的企业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往往单从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是看不出来的,明明报表显示是盈利的企业却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企业难以维系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现金流量表入手,分析企业的现金流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类企业最初表现为营运资金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变现净值大幅减少,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已无法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最终出现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破产。其被迫清算或者破产往往是短期、突发性的因素所致。由此可见,合理充足的现金流是公司持续经营的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前提。通过对现金流进行分析能进一步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进而正确评价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现金流分析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的基础。

二、现金流分析能修正企业经营成果一般分析的结论

通常企业列报的财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是唯一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只有现金流量表数据反映了本期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其他报表数据都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对应采取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进行判断和估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估算,含有对未知因素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核算出来的利润数字并不就意味着是真正现实了的经营成果。

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因存在非付现成本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资金流与货物流的不同步等原因,报表上的利润充满了不确定性,若分别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角度出发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如数据上看,企业销售和利润同步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公司在实际经营活动中过度采取了赊销的方式,而采取账龄分析法,企业所有客户账龄也都是一年以内的,当期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但应收账款增长率大大超过利润增长率,货款回笼慢,应收账款周转率越来越低,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数据远远小于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远远小于“净利润”,企业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且绝对值呈增大的趋势,则企业坏账增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企业盈利可能只是表象。说明在权责发生制下,利润可能只是账面上的数字,不等于实际实现了,因此在没有实际获取了因利润而增加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之前,利润数据和实际盈利并不是一个概念。

对企业现金流的分解和对比分析,不但可以准确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的实质,正确判断企业经营质量好坏,揭示其经营风险高低,避免被表面的利润数据所迷惑,还可以据此预测其发展潜力。对企业自身而言,从现金流入手,对资金筹集、使用及增减变动原因进行分析,从质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既能判断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找出经营成果实质上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督促整改,防止企业“虚胖”,又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现金流管理,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防范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这对于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成果质量,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企业而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核算的数据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量,而现金流量表数据则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下核算的经营情况,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的质。通俗地说,现金流指标反映了企业利润类指标的合金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核算的结果对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结果的修正,通过现金流分析能更真实、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对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经营情况分析的基础。

三、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

为了正确认识企业经营成果的实质,须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现金流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呢?

现金流量分析可以首先分析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计算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即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或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收益),判断经营成果的含金量,这是现金流量分析的重点。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以及其他递延资产摊销等费用在报告期不发生现金支出,但它们需要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加以回收,因此,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大于1(具体数据视不发生现金支出的费用支出和净利润的比率而定,通常在1.2倍-1.5倍之间才是合理的)。例如,某公司年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4200万元,净利润6000万元,不发生现金支出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200万元,该公司实际的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为0.7(4200/6000)倍,表明本年度所实现的利润只有0%的现金保障,尚存在30%存在不能实现的风险,而本期折旧和摊销费用的回收现金保障则为零。此例中,考虑折旧等回收所需现金,其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需达到7200(6000+1200)万元,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需达到1.2(7200/6000)倍,其所实现的净利润才有百分之百的现金保障。

其次,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判断其合理性、真实性。对于那些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过高的公司而言,较合理情形是报告期回收了以往年度形成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或预收账大幅增加款,但是,假如出现期末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异常增加的情况,就是不合理的,存在人为操纵现金流量、粉饰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的可能性较大。

现金流分析还应结合企业所属行业的特殊性,评价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等指标值的合理性。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很小的公司如房地产、外贸等行业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能保持在1左右,经营成果的含金量就可能很足了,而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占当期成本或费用的比重较高的公司如港口、铁路运输、路桥等类型的公司,正常情况下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必须保持很高的水平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和利润的现金回笼。

现金流分析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的质量及风险分析,相应的指标则包括主营业务收现百分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现金流净额、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市现率等。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

作者简介:

彭新武(1969—),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大专学历,1997年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2014年度以78分的成绩通过高级会计师科目考试。

1991年毕业分配到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历任会计员、财务部销售结算科科长、控股子公司经营厂长兼财务科科长、集团财务部副经理、经理等职。1998年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改制后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2012年进入安徽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历任该集团控股公司合肥皖垦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现任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组织管理该公司申报上市财务工作。

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 篇7

1 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1.1 弥补资金短缺

资金紧张, 这是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 弥补资金短缺, 成为现代企业采用负债经营的初始动机, 也是最直接的利益所在。

在企业内部, 资本金是有限的, 并且相对稳定地存在着, 然而企业运作过程中对资金的需要却是无限的, 并且随着生产规模和业务的发展, 资金需要量也在不断变化。有限、稳定的资本金与无限、变化的资金需求之间必然存在很大矛盾, 因此负债经营就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必然选择, 是缓解资金紧张的有效途径。

1.2 利用财务杠杆, 提高自有资金使用率

企业不仅把负债经营视为缓解资金短缺的手段, 更注重的是在负债经营条件下, 通过财务杠杆作用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即借用他人资金, 提高自有实力。

如表1所列, A方案与B方案所占用的资金总额相同, 前者全部使用自有资金, 后者则有一半资金靠负债筹集。通过对比, B方案由于采用了负债经营, 最终产生的每股普通股利润和自有资金利润率都高于A方案。原因就是财务杠杆的作用。在B方案中, 由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债务的利息率, 从而使企业运用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所实现的利润除了支付利息以外还有剩余, 剩余的部分分配给股东, 从而使每股普通股利润增加。

1.3 增强风险意识, 加强内部管理

筹集的资金属于有偿使用, 所以企业必须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偿债的压力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一旦负债经营企业资金调度不灵, 出现微利或亏损问题的时候, 就很可能陷入被动, 甚至破产。而在资金供给较充足的情况下,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管理工作当中, 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1]。因此, 负债经营企业在偿债压力的推动下, 不得不致力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确保在负债经营中获利。

如果说弥补资金短缺和利用财务杠杆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这两方面利益是现代企业所追逐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那么增强风险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则是企业在追逐前两种利益时伴生的无形利益, 是企业被动接受, 而不是其主动追求的利益。尽管如此, 企业在管理方面得到的利益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加强管理不仅是负债经营所必须的, 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企业近期以至今后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 负债经营是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共同经验

从19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揭开序幕以来, 西方国家的现代工业已有100多年历史。如果说西方现代工业是以原始积累奠定基础的话, 那么, 到20世纪中叶便以外力支撑而实现跳跃发展, 除了技术因素外, 就是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而负债经营则是大企业崛起的共同经验。其特点表现在:

2.1 举债发展

一般地说, 西方企业举债发展以银行借贷为主, 实业金融次之, 政府借款较少[2]。借债发展的转化形态一般是借款还款, 补偿利息;但也有的转化为生产资本, 以支持企业主发展规模经营, 这种转化形式多数发生在实业金融上。美国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就是这样办成、发展和壮大的。

2.2 预收定金

预收定金实际上是借别人的钱发展自己的企业。预收定金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好的产品和可观的商业利润;二是有较高的商业资信。美国高新技术产品, 有30%左右是依靠预收定金开发生产的, 资金比较宽裕的日本企业也有15%~18%用预收定金生产。预收定金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部门和需量较大的用户单位。生产企业在开发某一产品之前, 即将该产品的专利特点, 技术性能, 主要用途, 市场前景及其独家生产的资料进行广泛散发, 开展强劲的广告攻势, 并以优先供货条件, 吸引商家和用户, 争取他们的预付定金。

3 负债经营是我国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负债经营能解决我国企业借入资金渠道较单一的状况

多年来, 我国企业的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 即银行贷款为主。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筹资渠道有所拓宽, 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逐渐扩大, 但由于企业债券发行受到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严格控制, 其规模占企业融资比重一直较小。因而使得我国企业的负债规模与银行的信贷政策紧密相关。运用多种负债方式能有效缓解资金矛盾, 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3]。

首都钢铁公司是负债投入的成功典型。首钢自1984年实行硬承包以来, 运用国家给予的经营自主权, 面向国外, 融通外资, 借债投入, 使首钢有了突破性发展。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厂、仪征化纤联合公司等大企业集团也是靠负债投入而迅速发展扩大规模的。

3.2 负债经营能使企业增强负债风险意识

现阶段, 资金紧张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中较突出的问题。而目前我国企业的产业还大多处在依靠资金投入带动的阶段,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欲望较强。在财政较为紧张的现阶段, 财政投入有限, 企业的资金来源中相当一部分要依靠银行贷款。而我国的资金管理体制和专业银行非商业借贷关系实际上带有“供给”的性质, 这使得企业缺乏自我风险约束,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负债的盲目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金融体制特别是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改革已在进行, 现代企业制度也正逐步建立。这一系列企业内、外改革将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企业经营者既要自我投入、自我发展企业, 也要积累实力, 偿还投入债务。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经营者不用扬鞭奋蹄, 负债经营的重鞭也会催着他们把精力集中到以搞活经济为重点和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中来, 最大限度实现资金的增值增效。

江苏华英集团就是如此, 过去依靠地方政府投资, 盈了是政府的, 亏了也是政府的, 企业没有压力, 一度亏损高达400万元。近几年, 政府对企业实施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政策后, 企业被逼上“梁山”, 走上负债经营之路, 利用外资发展企业, 先后办成6个中外合资项目。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投资困难, 而且促进了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仅3年多的时间, 便由一个亏损大户发展成年销售2亿元, 利税近千万元的外向型省级集团。要说有什么经验的话, 那就是负债经营逼出了活的经营机制, 提高了企业的自我增值增效能力。

4 负债经营的风险

债务风险, 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其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 (股东权益) 的不确定性。随着债务、租赁融资在企业资金来源构成中所占比重的提高, 企业必须支付的利息也逐渐增加, 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也就增大[4]。同时, 由于使用借入资金, 可能提高企业资金报酬率并提高企业利润, 也可能正好相反, 甚至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问题。举债经营的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由于筹资及财务状况不足以维持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的产生一般是由于举债经营决策失误或客观的经营状况恶化而造成的。引起举债经营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由于举债规模过大带来的风险

举债越多, 债台越高, 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因为进行负债经营, 还本负息就成为企业固定的财务负担, 不论企业是盈是亏, 借款到期就必须归还。当举债过多, 一旦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较大的失误, 投入资金不能收回, 企业就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企业就会走向破产倒闭的境地。

4.2 举债方式失误带来的风险

举债方式有很多种, 如银行借款, 发行债券, 运用商业信用等。不同的方式其基本特征及适应性都不尽相同, 如果选择不慎, 往往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该用借款, 却用了发行债券, 该选用租赁设备, 却选用了购买设备等。

4.3 举债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由于举债方式及其适用性的不同, 企业在举债时就应选择有利的举债方式、形成有利的举债结构。在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安排上, 在借款、发行债券与发行股票的比重上都要权衡轻重, 一旦失误, 就会导致财务风险。

4.4 举债决策预测评价的失误带来的风险

企业在决定进行负债经营时, 首先必须预测投资报酬率, 只有当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 企业才适宜举债。然而, 在决定时由于对某些因素考虑不周, 如对资金来源的可靠程度, 对市场行情的变化等估计不足, 使报酬率的预测出现失误, 最后由于实际的报酬低于利息, 不足弥补举债成本,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5]。

5 加强举债的管理和监督, 降低负债经营的风险

由于负债经营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风险, 因此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充分考虑风险可能导致的价值损失, 并尽量用定量分析加以确认, 以保证负债经营决策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础之上。尤其要加强举债的管理和监督, 使负债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5.1 必须加强负债经营的可行性研究

加强负债经营的可行性研究是整个负债经营过程的首要环节。首先, 要使企业的负债经营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必须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 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通过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可以对负债经营实施多方面的管理。考核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5.1.1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长期负债的偿还能力是企业负债能否偿还的根本标志。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强弱的指标主要有:①负债比率。②产权比率。③已获利息倍数。④有形净值债务率。

5.1.2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债权人收回债权的安全性越高。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①流动比率。②速动比率。③现金比率。

其次, 要分析各种负债指标是否处于最佳的变动范围。负债经营要求合理、科学地测控负债指标, 根据企业多年在各种情况 (企业内外) 下经营的经验, 分析影响企业负债经营的有关众多因素, 然后对照企业目前面临的各种内外情况来调整企业的经营。如:①预计经济效益的水平。当企业产品销路好、盈利高时, 可以提高负债比率;当企业销路不景气, 盈利低时, 应当降低负债比率。②企业所处的行业。如果企业处于竞争激烈, 利润的稳定性差的行业, 应使用较低的负债比率;反之, 可使用较高的负债比率。③经济发展所处的时期。如在经济增长的时期, 市场状况较好, 资金周转快, 可提高负债比率, 利用借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当然也不排除经济发展处于低潮时, 企业经营状况好和企业处于经济高涨时企业仍困难的情况。因此要不断寻求最合适企业、能赢得最大利润时的各种负债指标的变动值。

5.2 必须选择最优的举债方案, 降低举债成本

企业对项目的筹资应当做出比较合理的选择, 要对不同时期资金需要量进行全盘考虑, 使资金供应量得到最经济、最充分的满足, 同时又要求降低举债成本, 减少举债的风险, 通过对不同的举债结构、举债方式的综合分析, 得出最优的负债组合[6]。

5.2.1 债务结构的合理性决策

企业借入的资金按其还款期限可划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三种资金。企业在筹资决策时, 必须考虑三者之间的均衡安排, 特别要注意短期债务的比重, 使三者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构成, 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和还款高峰的过早出现。

5.2.2 借款的利率决策

企业借款有多种渠道, 利率有高有低, 判断企业能否借款, 借款是否能够保证企业举债经营的利润水平, 就要充分做好借款利率的分析决策。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与借款利率进行对比分析。因为资金利润率是判断企业最终收益的指标, 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举债经营所取得的利润水平。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必须高于借款利率, 这是企业能否借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保证企业借款能够实现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地降低利息支出和费用支出, 以实现资金成本的最低化, 把企业举债经营的风险维持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

5.2.3 借款的数额决策

企业的借款要有科学的限量, 不能盲目地增加或减少。因为借款过多会造成资金浪费;而借款过少则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 应做好借款的数额决策, 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需要。

5.3 必须加强举借资金投入经营过程中的使用管理

借款投入使用是负债经营的关键阶段, 因为资金投向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到举债债务的偿还。因此, 为了加速资金的收回, 企业必须对整个生产环节有相应的控制环节和管理手段, 减少资金流转过程中的损耗。

5.4 必须分析企业自身的资信情况

资信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负债量的多与少, 为此, 要分析企业的资信情况, 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维护资金信誉的制度, 树立起企业良好的信誉形象。要积极、及时整理财务信息, 特别是应收的、应付的各方面资料, 做到心中有数[7]。收回应收的款项, 可以增加速动资产, 增大短期偿债能力。应付的款项, 有人称为“自然性融资”, 如果迟付可延长负债缓和资金紧张状况, 但信誉不好;如及时履行经济合同支付货款、工程款, 按期还本付息, 可提高企业的良好资金信誉, 达到“再借不难”的良性循环, 但负债减少了, 在资金成本较低、利润率较高之时, 是一种损失。如果单从自身资金出发, 当然是应收的越快越好, 应付的越慢越好。过于急躁或故意拖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由此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企业资金信誉将受到不良影响。

5.5 必须加强对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的分析考核

不论是股东、债权人还是企业自身, 都很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很多, 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润、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值报酬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 指标值越高越好, 对各方面都有利。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它们主要反映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 数值越高, 运用资金能力越强, 坏帐损失越少, 成本费用越节约。企业运用会计核算和分析计算这些指标以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为企业进一步合理组织生产, 加速资产流转, 减少举债经营风险, 提供经验教训和决策依据。

总之, 企业的举债决策是一个动态的理财过程, 是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财务人员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可靠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而不能无根据的推断臆测, 应付差事。当然, 企业的举债决策并不是孤立而行的, 它是以产品决策为依据、销售决策为条件、利润决策为保证的, 是整个经济效益决策的一部分。让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努力研究探索企业负债经营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 使企业负债经营永远在经济效益的轨道上运行。

摘要: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但同时企业负债经营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负债经营可以弥补资金短缺, 有效降低企业平均资金成本, 另一方面, 过渡负债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因此, 合理有效地负债是企业负债经营的核心问题。企业必须合理运用资金, 才能使企业永远在经济效益的轨道上运行。

关键词:负债经营,风险,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金妍.吉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 2010.

[2]沈英.吉林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J].改革与开放, 2010 (1) .

[3]陈虹.中小房地产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5) .

[4]董建华, 丁孟心.谈企业负债经营[J].黑龙江财会, 2009 (9) .

[5]师又纯.谈企业负债经营[J].决策借鉴, 2009 (6) .

[6]李增淼.简论企业负债经营[J].经济与管理, 2010 (5) .

民营快递企业经营模式分析 篇8

一、品牌化经营模式

一个企业或品牌的成功总是因为建立并维持了一种或者几种的竞争优势。在快递快递行业也不例外,例如,D H L和FEDEX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快递公司,主要在于他们的专注。根据企业管理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主要有三种,即:具有差异性;成本领先;或者专业化。而DHL和FEDEX的竞争优势就在于专业化。专业化就意味着专注,但专注并不意味着专一,在公司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支撑专业化,分散投资风险,公司需要发展相应的多元化业务来创造更多利润,为专业化提供经济保障或动力支持。而一旦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考虑专业化的问题,这就是品牌化。就像在国内提到“网上搜索”人们就会想到“百度”,提到“中国名酒”就会想到“茅台,五粮液”,因为它们专业,它们是品牌。而现在快递行业也是如此,如果在上海提到“快递”,很多人自然会想到“申通”,“圆通”这些快递企业。

民营快递企业要做大做强也必须走品牌化的道路。树立企业品牌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专业,在同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做的更专业,客户就会选择我们。国内民营物流快递业在品牌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民营快递快递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品牌化经营,例如华宇物流和申通快递就已经在品牌化经营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华宇在国内同行中率先提出了品牌的理念,10年来“宇华快递,服务领先”,“上门提送,免费服务”成长为国内物流快递界的知名品牌。而申通喊出了“客户的满意,申通的追求”的口号,一直注重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二、差异化战略经营模式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中体现出的另一条经验是差异化战略,它也符合企业蓝海战略的特征。快递企业提供的产品本质上是服务,而对服务的需求相对于对产品的需求而言,更需要个性化和差异化。民营快递企业一般具有规模小、管理层次少、机构扁平和运作方式灵活等优点,因此其业务范围大多是区域性的,这也便于将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一个范围内更好的发挥作用。这要求民营快递企业能够为本区域用户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包括服务内容差异化和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差异化。

差异化战略要求快递企业在提供传统的运输、仓储等产品的同时,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例如,将快递的基本功能进行延伸,在配送方面的延伸服务可以包括集货、分拣包装、配套装配等。而事实上许多快递的增值服务部分被忽略了。如果民营快递能够挖掘这些潜在的服务需求,实质上就是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而民营快递企业的区域性特征及灵活的管理运作方式,使其在提供增值服务方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差异化主要是针对与国有快递和外资快递公司的竞争而言的,当前我国一些大型国有快递企业,由于长期的垄断经营 (如中国邮政) ,缺乏竞争意识,工作效率低下和服务意识差成为普遍现象。难以让客户满意。而一些外资快递企业在提供服务方而,由于文化和地域上的差异,要实现本土化运营,也还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而民营快递企业对区域内客户的需求十分了解,这为民营快递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了机会。许多民营快递企业都十分重视差异化服务意识的培养,例如,建立客户中心,负责协调客户关系,处理客户投诉和建议。

三、促进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建议

首先,当前我国快递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首先需要企业去发现、去挖掘潜在的市场,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民营快递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分析,制定中长期的快递差异化战略,且这一战略应体现企业在未来现代快递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提供快递服务上,依托自身优势进一步延伸快递的功能,提高快递服务的附加价值。

其次,民营快递业要树立收益取决于诚信的理念。快递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然要求其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民营快递企业要靠诚信、信任支持,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优质服务。同时树立良好的快递诚信度,将有利于本企业获得更多的快递收获。可见民营快递不但要诚信,还要长期坚持下去,这业是企业快递发展的关键。

第三,民营快递要进一步发挥民营机制的优势。民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一体化导致民营企业重视经营绩效,因此民营企业在成本控制、市场运作、经营管理都采用了经济实惠模式。采用管理者的经营与分配成果直接挂钩的经营模式,有利于民营快递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所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发挥这一机制的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作用。

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快递行业的支持, 我国民营快递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从起初在夹缝中艰难的成长, 发展到现在与外资、国有快递行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民营快递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发展经营模式上还存在缺陷和不足, 这严重限制了民营快递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民营快递业的发展经营模式的分析对于规范民营快递的发展道路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营快递,经营模式,三足鼎立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物流管理[J].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2]、秦言, 李理.中国物流业服务竞争[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 1999.

企业负债经营的策略分析 篇9

关键词:负债,经营,策略

一、引言

企业通过负债方式完成资本生产经营管理, 负债为企业提供了扩大市场的机遇, 企业通过扩大市场规模, 提高企业财务流通量, 确保企业基本财务收益。在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 需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 确保企业综合发展方向, 依照客观事实标准, 树立良好的负债价值观, 掌握企业负债经营策略, 提高企业综合经营状况, 把握好企业综合规模发展。运用财务杠杆, 完善企业融资标准, 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什么是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是企业通过借款, 对所需要交付的成本资金进行筹集的过程。但负债的应付账款、应付薪资、应付利润以及其他不需要付出成本资金的内容, 不归属负债经营项目。

三、负债经营的特点

(一) 控股权的正面效应特点

负债经营融资的内容是企业的非经营基础资金, 通过利用负债股东权益, 吸收利息标准, 收回本金, 提高企业收益价值。通过融资的方法, 确保企业不受到整体经营管理的影响, 不受到分散控制, 实现企业的资本主动正面效应的管理。

(二) 资本成本较低

企业筹资的成本与股权相互比较, 负债融资手续费用较低, 综合收益利息较低。企业不需要通过高资本完成全资的规划管理, 而是通过企业资金成本利息税收的提高, 完成企业税前支付效应, 确保企业快速回款, 完成资本经营管理过程。

(三) 资本利用杠杆特点

企业负债的资本不用通过控股权来改变, 不用通过释放股权实现负债融资控制。债权人通过对企业的固定收益标准, 实现企业租金的有效管理, 不对企业收益资金进行分配。当企业的整体资金高于负债利润标准的时候, 股东的股票收益逐步增加, 企业的资本整体收益价值随之增加, 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标准价值随之提高。

(四) 资本反弹性快

企业按照负载融资标准, 对企业资金进行回笼, 逐步提高企业资本资金的回弹速度, 依照企业资金管理标准, 对企业进行股权筹资规划, 对比企业内部的复杂手续性问题, 通过银行借款、融资的方式, 快速的对企业资金进行融资管理, 从而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 确保企业的整体灵活性标准, 保证企业资金的短期利益空间, 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企业负债经营过程中因成本和资本运作, 影响企业内部和外部产生各种风险, 合理的分析企业负债经营产生的风险问题, 认清企业存在的特殊风险特点, 有利于企业加强负债经营的管理。

四、负债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企业负债经营过程中, 依照企业发展特定标准, 选择合理的负债融资方式, 加强负债融资的资本价值, 逐步提高企业财务融资过程中的各类不定性因素。依照企业外部和内部发展控制变量, 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内容, 防止各种负债问题的产生防止经营障碍的出现。

(一) 内部风险

依照企业发展规模, 确定企业内部结构标准。依照企业经营模式, 对企业资金进行分析, 确定企业的交易量, 分析企业内部规模的风险。从企业负债总额标准的降低状态下, 确定企业负债量。企业规模的支出费用增加, 直接影响企业收益量, 造成企业的收益受到影响, 企业负债增加, 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受到影响。依照企业融资标准, 分析企业融资风险问题, 逐步加强负债规模的管理, 企业内部融资风险量逐步增强。

(二) 外部风险

企业资本运作需要依照企业生产经营标准, 不依托企业经营发展背景。在宏观企业发展过程中, 通过分析企业资本市场标准, 确定企业的快速经营利益水平, 依照企业客观经营发展状况, 对企业的风险量进行评估, 确定企业市场存在的红光风险因素。从企业经济体制上, 分析企业经济资本市场运作水平, 通过企业经济市场的体制分析, 确定企业资本市场运作标准。从货币经济体制因素上分析, 确定企业利率受到负债风险的影响标准。

依照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各种风险, 合理的采取内外管理方式, 建立企业内部的资本成本管理结果, 加强企业内部负债比率的杠杆维护, 改善企业资本内部和外部的流动性, 确保企业负债反弹水平, 逐步提高企业外部应对投资缝线的管理标准, 实现企业负债经营的有效筹资管理。

五、企业应对负债经营的筹资管理方法

(一) 提高企业内外风险管理意识

在合理的负债经营范围内, 逐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 分析企业风险问题, 确定企业风险变化范围。

(二) 建立良好资本成本结构

依照企业经营理念, 对企业的经营资本结构进行分析, 确定企业风险可承受范围。分析企业的资本结构标准, 从低成本分析企业可承受的最大收益范围, 从经营风险利润标准上, 确定企业资金结构。依照经济市场的合理发展, 适宜的降低企业资本借入, 提高企业资本结构, 建立良好的资本成本结构管理标准。

(三) 加强合理负债比率, 确保杠杆效果

提高企业的负债比率经营, 依照企业负债标准, 对企业进行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确定企业经济发展标准。依照企业负债水平进行对比, 确定企业经营风险问题。

(四) 提高资本流通度, 完善负债反弹的控制标准

依照企业资本流通, 确定负债回弹控制标准, 逐步提高企业资本效率, 确保企业资产流动性水平。

(五) 提高企业内部、外部的投资风险决策性控制水平

依照科学经营发展标准, 对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决策分析, 确定企业投资经营投资水平, 分析企业科学化的论证标准。分析企业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 做好企业风险预算分析过程, 确定企业风险资金量标准, 例证完善企业资金有效评估标准收益, 降低企业投资风险问题, 稳定企业投资标准, 完善企业内部、外部的投资风险控制水平, 依照风险决策可控制性标准, 提高科学化的技术决策标准, 实现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可控, 确保企业财务经营水平的有效提高。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确定企业发展的经营特点, 分析企业产生的风险, 依照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管理, 确定企业可经营的负债标准, 采用有效的负债因素, 对企业自身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分析, 依照企业发展监控企业的偏离标准, 分析有效解决企业负债问题的方法。本文通过研究企业负债因素中杠杆问题、成本加权问题、经营膨胀问题, 确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问题, 加强企业负债规模变化、确定企业举债方式、分析财务风险中的预警系统问题, 合理的掌握企业的负债经营水平, 提高企业综合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石文.中小企业负债经营及其风险防范探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2 (10) .

[2]陈飞.论我国企业负债经营利益与风险防范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24) .

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篇10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企业在运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 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尤其是在进行负债经营的过程中, 其之前预计的市场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企业经营的变化时就会产生风险。

(一)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资金成本低于投资效益, 否则将会造成企业收不抵支, 甚至丧失偿债能力。若企业因经营活动的失败而导致长期亏损, 不能按期交付债务本息, 若企业的负债金额保持不变, 企业亏损越严重, 其资产的偿债能力就越低, 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过度负债, 就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过高,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甚至最终将导致企业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

(二) 偿债风险与再筹资风险

偿债风险是指到期无力清偿债务所产生的风险, 主要来自于资金流动性差或负债规模过大。如果企业负债过高, 则会使得企业必须承担巨额的利息,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与竞争能力, 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同时, 债务期限越短, 就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资金流动性, 此时企业在规定时间内的偿债风险也就越大。再筹资风险一方面是指负债过高而导致企业进一步筹资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则指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所面临的风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一旦企业企业对借入的资金使用不当, 未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则不能按时还本付息, 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从而引发企业经营危机, 影响企业信用。

(三) 利率变动风险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 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资金使用成本的大小。利率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也时刻伴随着企业筹资的整个过程。目前, 我国一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 使得企业所负担的贷款成本不断增加, 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筹资风险。与此同时, 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则贷款利率势必迅速增长, 企业就需要负担高额的利息支出, 严重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

(四) 财务杠杆风险

企业使用负债经营策略, 能够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 但是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导致息税前利润减少时, 企业的财务杠杆也会起到反向的杠杆效应使权益资本的收益率大幅度下滑。甚至在企业遇到发展瓶颈, 息税前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为负数时, 企业仍然需要支付贷款利息, 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使得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五) 股票市价下跌的风险

当企业不存在较多的债务, 不用偿还高额的利息时, 即使某一时期企业经营低迷, 使得企业利润明显减少时, 公司的每股收益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动。相对而言, 如果企业举借了高额的债务, 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时支付利息后留给股东的利润将所剩无几, 每股收益就会出现大幅波动, 不利于企业稳定。

(六) 融资代理成本的风险

企业进行债务筹资会引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可能触发股东的道德风险。由于企业为了获得更高额的利润, 可能会违背债务合约, 将资金用于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投资, 即股东采用资产替代。但是一旦投资失败, 鉴于企业的有限责任身份, 使得债权人不等不承担失败损失。如果债权人事先能够理性的预期债务人的资产替代行为, 那么必然会提高企业贷款利率, 企业的债务成本势必会上升。由于企业采用了替代行为, 就使得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资金委托代理关系产生“剩余损失”, 使得融资企业价值下降, 构成了融资代理成本。此外, 债权的融资代理成本还包括企业的破产重组成本、企业担保成本以及债权人监督成本。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不断提高, 融资企业可以从可以转移支配的债权人的财富总额不断增加, 同时在股东绝对投资总额保持不变时, 债务融资比例越高, 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也就也就越高, 其获得的财富转移的份额也就越高, 对债权人债权的侵蚀动机也就越强。从而, 企业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会随债务融资的规模而上升。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在努力降低企业债务负担, 保证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长, 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发展状态。那么, 这就需要企业谨慎使用债务融资, 建立完善的债务预警系统, 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企业的发展当中, 企业生存的位置远高于企业利润。首先, 在风险面前企业应当摆正心态, 明确风险的不可避免性, 在风险面前做到阵脚不乱, 勇于承担, 有条不紊, 积极应对。其次, 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防御机制和财务信息系统, 即使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做出预测和防范, 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财务策略和经营策略, 规避风险。例如, 企业应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 即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盈利能力, 避免由于财务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财务危机;当企业资金不足存货过多周转不灵时, 企业应当采取措施积极销售产品降低库存成本;企业运用短期经营负债时, 应根据实施情况提取坏账准备、削价准备、产品开发基金等;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 并根据企业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保证该系统能够准确快速的监控企业筹资风险, 降低风险水平。

(二) 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自身资本结构的确立需要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负债过度则企业面临巨大偿债风险, 负债过低又会使得企业的资金总额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经营效果。总之, 企业必须将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达到综合资金使用效率最佳。通常, 判断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标准为:第一、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扩大股东获利空间;第二、企业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如果企业不能达到其合理的资本结构, 债务水平过低, 企业价值就会减少;债务水平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资金成本过高。

(三) 分析偿债能力

通常, 企业将已获利息倍数作为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分析指标。已获利息倍数= (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 /利息费用。为了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企业对债务本金的偿付能力, 此时应当使用债务本息偿付率作为衡量指标。债务本息偿付率=息税前利润/ (利息费用+债务本金) / (1-所得税率) 。该指标数值越高, 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 负债经营风险越小。根据企业经验, 该比例个数值范围所表示的企业偿债能力如表1所示:

(四) 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作为企业经营负债的先决条件, 其借款利息率必须低于息税前资金利用率。反之, 息税前资金利息率低于借款利息, 则企业应该放弃债务融资, 选择其他方法获取资金, 同时应当尽量减轻本企业现有债务负担, 防止财务杠杆出现反作用, 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投入回报率企业, 企业应当把握好以下三点: (1) 合理选择负债率指标。在发达国家, 企业基本都拥有衡量自身债务率的集体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 日本处于战后建设时期, 资金缺乏, 企业往往均才用了大规模负债的经营策略, 各年度债务率均为70%-80%之间, 此时, 美国企业的债务率水平为40%-50%。当前, 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债务率水平指标, 对于不同的企业也存在着不同的最有债务率水平。 (2) 企业应当采用合理指标衡量企业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主要采用以下指标:总资产债务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股权权益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100%;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通过上述公式不难看出, 企业负债比率越高, 偿还保障性越差。反之, 偿还保障程度越高。目前, 学术界一般认为股权和债权比例保持在1:1的情况下较为合理。公式中, 已获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对企业债务利息的偿还能力, 该指标必须大于1, 否则将不能偿还所借债务。 (3) 企业还应当考虑到新投入现金净流量与企业现金净流入量之间的关系。

(五) 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

首先, 企业在举债时, 首先应该判断负债经营是否对企业提高经营业绩有所帮助, 一旦企业决定调整负债经营规模, 随之企业就需要确定合理的负债数量。其次, 企业在进行债务经营时还需要考虑到资金的来源结构。确定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金类别与负债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企业不仅能够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取得资金, 还可以通过其他更广阔的渠道, 根据企业对资金量与使用时间及使用成本的需求选择其他资金筹措范式。目前, 我国举债方式主要包括: (1) 银行借款。虽然目前市场中有许多资金筹集方式, 但是银行借款仍然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但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 银行贷款受到了许多限制, 贷款额度有所减少、贷款利率却不断提高, 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 (2) 资金市场拆借。企业除了向银行贷款, 还可以通过除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市场闲散资金, 然后拆借给短期内急需使用资金的企业。这种筹资方式一般适用于企业短期资金缺乏, 资金使用成本较高。 (3) 企业债券。一方面企业可以向其职工发放公司债券, 充分发挥企业职工力量, 使企业职工更有与企业共存亡的奋斗动力, 但是该种筹资方式能够筹集的资金总额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向社会广泛发行企业债券, 该种筹资方式筹资期限长, 成本高, 主要用于大规模长期筹资。 (4) 商业信用筹资。其主要指的是在企业急需资金时, 通过票据的背书转让或贴现方式筹集资金。该种筹资方式筹资速度快、成本低、简单灵活, 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的日常资金往来当中。 (5) 外资的引进。企业也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行拆借。目前, 该种融资方法尚且不成熟, 不仅面临着汇率风险, 还需要通过国家严格的入外外资的种种限制。目前, 我国市场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民间拆借, 企业在面对资金不足需要进行债务融资时, 要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切勿盲目拆借将企业带入财务困境的深渊。此外, 企业还应考虑到资金期限结构, 做到借入资金时间数量的合理搭配, 避免偿还时间的过于集中。

(六) 掌握最佳负债规模, 选择稳健筹资模型

为了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及绩效水平, 企业应当考虑到未来销售收入的增长、稳定程度及其所处行业的环境变化。据此, 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负债规模, 保证企业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间的合理比例, 预防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通常情况下, 企业可以运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公式如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 /流动负债。根据经验得知, 企业的流动比率接近2, 速动比率接近于2时说明企业债务规模比较适宜。其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 反之越弱。但是上述两项指标值过高, 则说明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过低则说明企业资金陷入了周转不灵的局面。在综合多方面因素, 考虑到企业财务风险、资金成本、信号传递等影响, 企业在资金运用上首先会考虑到资金成本低、风险小的内部积累的方式。其次, 企业才会考虑到外部筹资。如果企业外部筹资仍不能满足需要, 则企业此时会考虑到发行股票等权益性方式筹资。但是, 权益筹资不仅成本高, 筹资时间长, 还会损害现有股东的利益, 企业一般不会轻易采用。

(七) 适度利用财务杠杆

企业处于初始阶段时, 由于产品刚刚进入市场不被顾客所了解, 产品承担的生产成本较高, 利润率较低, 销售额增长缓慢, 企业面临较高的风险。此时, 在企业初始阶段运用负债经营应当更加慎重。企业进入成长期后, 产品开始被市场广泛接受, 利润开始迅速增长, 但是此时企业为了扩大产品规模, 往往需要大量资金, 资金使用成本较高, 此时企业仍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还应当谨慎运用债务融资, 适当考虑股权融资方式。当企业度过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后, 企业产品销售额及利润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大多也可以利用折旧基金完成。此时, 企业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 不易发生经营风险, 可以适当运用债务融资来满足企业资金的不足, 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八) 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对于所借入的资金投资方向、投资结构不同, 也会导致其产生效益的水平和时间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 对于借入资金可以用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也可以用于企业日常经营周转。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 可以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及现值指数法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加以分析, 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投资项目。对于不同项目的投资比较, 企业也应当将净现值法与现值指数发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此外, 企业还应当对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加以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一方面, 企业应当对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做出定性分析。由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波动性的规律, 如果预测结果显示未来的经济环境可能为短缺经济, 则企业应当加大投入抓住时机;如果预测结果表明未来通货膨胀较为严重, 则企业的生产成本将有所加大, 同时产品价格也会有所上升;如果预测未来经济处于平稳甚至衰退, 则企业产品的销量可能有所萎缩, 价格会出现下降, 企业应当及时制定相应措施, 修正投资及经营方案。

三、结论

负债经营不愧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收益, 又同时扩大了经营风险。理论认为, 当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 企业达到了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应当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权衡收益与风险, 选择其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收益最佳的资本结构。同时, 负债经营比例反映了企业拆入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 表明企业自有资金对借入资金的保障力度和企业利用介入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后的盈利能力。该比例可以直接反映出本企业现有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继续介入资金的能力以及其盈利水平。负债比例越高, 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低、抵抗风险能力越弱、财务杠杆越容易出现反作用加速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因此, 企业在现实经营过程中, 采用科学的测算方法, 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 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使企业处于合理的负债水平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如果负债适度, 那么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但是, 负债比例究竟应该控制在多高, 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没有普遍适用的负债模式。因此, 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和盈利的负债规模, 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尺度, 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模式。目前, 大多数企业仍然这资金不足, 企业发展受限的局面, 负债经营已然成为企业解决此类难题的重要手段, 成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手段。在企业运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 一定要时刻考虑其承担的债务风险, 合理利用债权人资金, 理性创造企业财富。于此同时, 企业也应当改变传统观念, 摒弃“无债一身轻”的落后思想, 合理利用财务杠杆, 扩大企业利润。此外, 企业还应当注重建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共关系, 提高企业信誉, 将企业信誉视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以此来帮助企业抵御风险, 提高企业价值, 最终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叶全良:《负债经营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王临彦:《企业适度负债的合理性研究》, 《时代经贸》2007年第3期。

[3]耿欣荣:《负债经营如何防风险》, 《财会信报》2006年第5期。

企业诚信经营的时间模型分析 篇11

一、前提: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究竟是否能自觉进行诚信道德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伦理或文化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人们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核算和利益权衡,这便自然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以下是本文构建的企业诚信成本图,如下图1所示:

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其中被动成本包括:

(1)企业用于保证产品质量的费用。这部分的费用实际上就是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费用,它不仅包括保证产品质量本身的费用,还包括保证企业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费用;不仅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费用,而且还包括产品设计、流通、使用直至报废的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费用。

(2)企业用于保证对企业员工诚信承诺的费用。主要包括: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的费用;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劳动保险等的保障费用;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的费用。

(3)企业用于保证对投资者诚信承诺的费用。在企业经营和企业重组、上市、兼并、破产等过程中,保证投資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所花的费用。

(4)企业对社会、公众诚信承诺的费用支出。其中包括: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的费用;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为社会福利事业、公共设施的建设所提供的支出;基于为了社会安定、政府分忧而提供就业机会的费用等等。

(5)其他为了坚持诚信经营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一般诚信经营的成本会因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在企业创业阶段,为了诚信所支付的成本增加较大。

主动成本包括:广告宣传费用。主要包括用于支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媒体建立、发布、企业诚信流动信息的费用和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活动费用等。教育费用。主要包括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培养诚信建设专业人才的费用、认真制定和严格遵循诚信经营准则和奖励诚信行为的费用等。服务费用。企业向客户提供优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

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包括:

信誉丧失的损失:主要包括市场份额缩小的损失;投资者不愿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造成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

受到制裁等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不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因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犯、偷税逃税、走私贩私、浪费社会资源,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诚信带来的市场集聚收益。通过诚信经营和依靠信得过的产品,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可以赢得更多的顾客,从而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2)诚信带来的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获得高的销售量和高的利润,再用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和高利润带来的高待遇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即用价值浇铸忠诚,再享受忠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诚信带来的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诚信带来的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5)诚信带来的其他收益。如上市企业股票市值的增加带来的收益;企业主获得社会职务和社会地位从而使企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带来的无形的免费广告宣传效应;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如在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劳动纪律、技术诀窍、文化认同、商业机密等方面对企业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收益等等。

二、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在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企业失信时间模型,如图2所示: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由于采取不诚信经营行为,其收益水平在企业经营的初期即可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公司有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三、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本文构建的企业守信时间模型,如图3所示:

投入期:企业在诚信投资的起步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 5: P54-55

[2]杜炜:用诚信链改造价值链.企业文化[J].2005,1:P83-85

[3]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推进实践施企业诚信建设的关键—关于企业诚信建设的调查.施工企业管理[J].2005,2:P23-24

[4]戴维J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P10

[5][英]布赖恩·科伊尓.诚信风险管理[M].周道许,关伟主译.中信出版社,2003. P152

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分析 篇12

一、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遭遇的主要风险

(一) 政治风险。

在过去, 只有特大型跨国公司才会关注政治风险。如今, 在多数高层决策者的议程上, 政治风险管理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为这几年全球政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特别是“9.11事件”后, 恐怖主义兴起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等, 给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带来相当大的政治风险。

1、战争和内乱。

战争和内乱风险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其中以中东及北非、南部非洲、拉美、印尼、俄罗斯、东南亚部分国家为典型。在中东和北非地区, 集中了由宗教冲突、领土纠纷、族群矛盾、主权独立、资源争夺等一系列的战争和内乱风险, 其中包括阿以长期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苏丹内战、索马里内战以及伊朗核问题等。这些战争和内乱将可能直接引起中国企业在本地区投资项目的推迟、中断、甚至取消, 还将会面临较大的人员伤亡和人身安全保障问题。近年来, 涉及中国企业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的事件有:所罗门群岛骚乱、东帝汉骚乱、俄罗斯警察查抄华商事件、西班牙烧鞋事件、菲律宾大规模逮捕华商事件、法国大规模查抄华商事件, 等等。

2、排华情绪。

由于经商习惯及文化的不同, 华人的成功往往招致当地人的嫉恨。在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南非、拉美等国家, 存在一股力量较为强大的反华排华势力。在东南亚国家中, 印尼是一个有排华传统的国家, 从独立以来的50多年里, 排华活动没有间断过, 而且成为排华最严重的国家。菲律宾同样是一个反华排华情绪较强烈的国家。在欧洲, 近几年的排外风潮导致华人开始成为攻击目标, 特别是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华人集中居住经商的地方。因此, 这股反华排华势力可能给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正常经营带来潜在的风险。如, 2004年西班牙鞋商和贸易保护主义者打着保护民族产业的旗号, 针对中国鞋发起了多起游行、示威、抗议活动, 9月17日, 埃尔切市的少数激进分子甚至烧毁了大批中国鞋, 酿成震惊世界的“烧鞋事件”。2005年3月24日晚, 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中国国英商品城遭抢劫, 全部商品被抢毁一空。这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在给当事的海外经营企业带来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 也给希望到这些目标市场开展贸易、投资活动的其他中国企业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3、限制、禁止外资并购。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 面临由于东道国政府因政治原因而实施的歧视性干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商业行为。如2005年, 联想集团宣布将以17.5亿美元并购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 全球个人电脑 (PC) 业务, 但因为CFIUS担心这一并购行为有可能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而被迫接受延期调查。从2005年备受世人瞩目的中海油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铩羽而归一案, 到印度政府以“影响国家安全”为由无限期搁置中国华为公司在印度投资建厂的申请, 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二) 投资决策风险。

主要是指因企业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的有效风险评估, 致使海外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 从而可能出现风险。目前, 国内缺乏专门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帮助海外投资企业分析和评估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企业本身受信息渠道闭塞、自身评价或判断能力等原因影响很难正确判断某项目在国外是否具有发展前景, 投资决策产生盲目性从而出现风险。部分海外投资企业由于海外投资项目前期调查不充分、不科学, 导致大部分项目投资后经营亏损。海外投资企业在海外发生收购股权、并购行为过程中, 缺乏对投资的准确判断而盲目扩张发生风险隐患。如临沂市海外投资企业44家中, 由于缺乏海外投资项目的科学论证, 真正发挥作用的不足1/3, 资金到位率低, 批准后迟迟不投资或改变投资意向。2004年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大量卖出石油“看涨期权”, 由于过度投机, 爆仓时损失高达5.54亿美元, 使得国际市场前景本来非常光明的中航油不得不立即进行破产清算。

(三) 商业信用风险。

跨国经营涉及进口商、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等诸多环节, 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 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据估计, 目前中国企业逾期未收回的海外应收账款约有1, 000亿美元, 而且每年还会新增150亿美元左右。截至2004年底, 美国APEX公司已经累计拖欠长虹集团4.72亿美元的货款 (连同利息及超期罚款共计4.843亿美元) , 为此长虹集团不得不在2004年度财务报告上把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做坏账处理。

(四) 管理风险。

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 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 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 很少考虑东道国工会势力和劳工权益等指标, 很少雇佣当地员工和在东道国寻求企业利益代言人, 较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 企业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 很容易引起当地“排华”情绪, 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

在跨文化风险管理上, 中国企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认同, 难与当地消费者沟通。在企业内部, 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存在沟通的障碍, 这样加剧了文化的冲突, 从而加大了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的风险。

(五) 法律风险。

从国内看, 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对企业海外经营的保护重视不足, 尽管我国已同70多个国家 (地区) 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使得双边保护协定的有关规定无从落实, 而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仅从海信商标被海外抢注就可见一斑。从国外法律来看, 在西方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体系相当完善, 公司行为的法治水平非常高, 在当地生产经营的所有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循各项法律制度, 任何对东道国法律法规的漠视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如2002年和2003年,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由于在发放贷款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 不仅自身要承担无法收回贷款的巨大经济损失, 而且还先后被美国货币监理署 (OCC) 等相关部门分别处以高达1, 000万美元和52万美元的巨额罚款。首钢集团在秘鲁投资建立的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劳工法律, 没有与当地工会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10年来遭遇了连续不断的罢工事件, 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 其中仅2004年6月的一次罢工事件就使公司遭受了高达351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二、中国企业应对海外经营风险的思路

(一) 成立国家风险报告中心。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大国都设有国家风险研究与分析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是由一些有着显著社会背景的部门负责组织, 其职责是: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每年发布旨在为本国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的“国家风险报告”。因此, 为了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急需建立为中国企业服务的中国国家风险分析、预警与报告系统, 包括建立官方和民间的专门研究机构, 成立“中国国家风险报告中心”。

(二) 加强对东道国政治风险的评估, 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在对一个国家投资前, 企业应当对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法律文化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以评估项目投资后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对政治风险主要类型, 以及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 进而评估企业在该国经营的总体政治风险概况。企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风险评估可以通过购买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专业研究人员来评估。进行海外经营的企业尽可能避开政治局势动荡、反华势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 选择法律健全、政治局势稳定的国家进行海外经营。在投资区位的战略选择上, 应尽快改变目前过于集中的格局, 逐步实现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分布格局, 形成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开拓和国际资源的多渠道利用。

(三) 完善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和完善国家风险防范体系固然重要, 但如果具体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和企业防范机制, 企业仍有可能随时遭受不应有的损失。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如据有关机构统计, 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 是发达国家坏账平均水平的10~20倍。2004年中国因出口产生的坏账达300亿美元左右, 合人民币2, 400多亿元。一项对1, 000家中国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 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 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产生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在于许多中国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法律知识缺乏, 风险管理能力较差。

(四) 了解和熟悉东道国法律,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要清楚了解国内法律与相关条约, 熟悉东道国有关经营方面的法律;要妥当设计境外投资的企业组织形式, 投资的组织形式应该属于投资所在国的主权管辖范围, 应依照该国关于投资的法律规定办理。从控制法律风险及限制和减少经济责任看, 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形式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其次要加强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维权意识。如, 在东道国政府正式启用征用或国有化政策时, 我国企业就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 以期维护其合法权利。当东道国的司法系统独立而且执行公正原则时, 在东道国申请法律仲裁的速度最快、成本最低。如果在东道国无法得到合理解决, 企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寻求我国法律保护。另外, 企业也可以向国际仲裁法院申请国际商事仲裁, 比如巴黎的国际商会仲裁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瑞士苏黎世商会仲裁院以及英国伦敦国际仲裁院、华盛顿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等都可以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调解和有约束力的仲裁。最后借助政府和民间的力量, 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虽然接受了美国相关机构的调查, 但由于准备充分, 最终获得美国政府的批准。

(五) 大力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海外经营往往分布于多个国家, 各地之间又有着很大的文化和制度差异, 以企业的人才储备是无法管理的。因此, 跨国经营企业要尽快从企业内部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同时, 实施人才全球化。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 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上, 应采用人力资源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政策, 大胆使用国外优秀人才。目前, 在联想14位副总裁和高级副总裁中, 五位来自IBM, 另有5位的背景是跨国公司或国际咨询公司。

此外, 成立一个专门的文化整合小组, 应对和解决每一个文化冲突的问题。应尽可能研究当地的宗教文化与国内文化的差异, 缩短适应时间, 充分了解并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文化、宗教、习俗等, 降低国际化进程中的劳动力使用、反华排华等经济民族主义情绪等风险。

参考文献

[1]武勇, 谭力文.中国国际人才战略的全球化思维[J].公司故略, 2006.12.

[2]宾见成.试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物流科技, 2004.2.

[3]田远鹏.企业如何应对政治风险[J].世界管理评论, 2006.

上一篇:索赔方法下一篇:多参数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