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2024-11-11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精选12篇)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1

美国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金融环境更具复杂性, 金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不仅仅成为了金融机构的管理重点, 还成为了各产业部门的重要管理内容。本文以航空公司为例探讨本轮金融危机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深远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航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一) “谨慎性”是重要前提

因为参与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华尔街的投行顷刻间销声匿迹, 所剩无几。这给了我国金融机构、公司企业重要启示:谨慎使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才是首要目的, 而不是以投机获得收益为目标。

案例1:将南方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 (以下分别简称为南航和东航) 年报中披露的燃油期权交易做比较。

2007年, 南航将2006年的空头燃油期权合约转为多头。根据南航年报数据显示, 2007年交易性金融资产 (航油期权) 为200万元人民币, 2006年交易性金融资产 (航油期权) 为2600万元人民币。2008年6月, 南航总经理刘绍勇参加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大会时, 就认为航油套期保值业务风险极大, 该业务的推出不是以燃油的实际供求关系为出发点的, 机构炒作的嫌疑很大。至2008年9月, 南航之前签署的套保合约到期后都自动终止 (年报显示:“2008年12月31日, 燃油期权合约全部期满结清。”) 。

相比较之下, 东航企图通过航海套期保值手段盈利, 带有很强的投机性质, 导致2008年全年航油套期保值合约预计亏损达64.01亿元, 占总亏损的46%。东航2008年的年报中披露该集团于2008年度签订了三方组合的原油期权合约, 即本集团上方买入看涨期权价差, 下方卖出看跌期权。简单的说, 就是这个合约组合由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和卖出看跌期权构成。此等合约将分别于2009年与2011年间到期。然而, 2008年中期油价开始下跌, 卖出看涨期权对东航是有利的, 但是对方不会行权, 盈利只是期权费;而买入看涨期权损失的期权费加上卖出看跌期权带来了巨额亏损, 是前者远远无法弥补的。

案例分析: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航空公司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谨慎性应得到高度的重视。谨慎性是在金融危机后复杂的金融环境下管理金融风险的前提。大宗商品的波动无常、汇率波动难以预测, 大胆甚至盲目的金融投机只会自取其祸。

(二) 金融风险管理更加需要“前瞻性”

以往依赖于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已经不能充分的管理金融风险, 前瞻性的预测成为有效金融风险管理的保障。

对于航空公司, 本次金融危机加大了汇率的波动, 汇率的非预期风险成为了关注焦点。如果缺乏前瞻性的预测, 外汇期权交易必将蒙受巨大损失。

案例2:东航外汇套期合约交易情况如表1所示。

在2007年和2008年销售日元、买入美元是基于对日元会贬值而美元会升值的预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金融危机后, 2007~2008年度美元和日元变动趋势与预测的完全相反, 因此, 在2007年度, 套期净收益只有1586千元人民币, 比2006年度的5376千元减少了70.5%。而在2008年, 净收益已经为44222千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根据东方航空公司2006年至2009年年报内容整理

作为对前两年度外汇套期损失的反应, 2009年东航保留了部分原类型合约的同时签订了销售美元买入日元的合约。这一举措体现了对历史的依赖, 认为“历史可以预测未来”。但是, 在动荡的金融危机时代, 这一信条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事实是欧洲数国主权债务危机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复波动助推的美元升值, 日本受美国贸易打击导致的日元疲软又一次违逆了东航的初衷。所以, 尽管保留了部分销售日元、买入美元的外汇合约, 套期净收益却只有3272千元人民币, 仍少于2006年的5376千元。

(三) 金融风险管理更加关注风险的极端化

风险分为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和异常风险。这次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体开始重视异常风险。压力测试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敏感性分析中, 对于缺口的控制更加严格, 对波动范围的估计更加放大。

案例3:在南航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 对外汇风险进行分析时, 假定于当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分别提高5%和2%, 并在此假定的基础上计算将导致的净利润及股东权益的增减情况。这一假定中的变动百分比经计算, 即美元兑日元降低3.06%。而在2009年, 年报的外汇风险分析已经这一变动百分比调整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升值/贬值3.4%”, 估计在此基础上将增加或减少的集团税后净利润。由此可见, 在2009年这一年变动百分比的幅度调大, 这是南航在分析风险时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做出的反应。

二、金融危机下航空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本次金融危机以金融衍生产品为导火索, 范围国际化。对于航空公司, 其业务与国际接触比其他企业更为紧密, 在金融工具的应用过程中与国际渗透更广泛。也就是说航空公司的风险更国际化,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深远。除了一般企业具备的商业风险、利率风险、流动风险, 还面临着外汇风险和大宗商品 (燃油) 价格风险。因此, 尽管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一些航空公司已经为应对金融危机做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调整, 但是航空公司应根据自身特点, 针对以上3点新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一) “套期保值”是硬道理

不论航空公司运用何种金融工具, 其目的最合理的应当是套期保值。套利是利用相对定价错误的证券获取无风险利润, 而许多国际投行推出的金融产品经过复杂的设计环节, 甚至包含金融欺诈, 投资者很难把握其真实价格, 准确判断出定价错误。投机更不可取, 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无常而且幅度很大, 对未来波动方向下赌注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二)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为实现前瞻性的风险管理, 航空公司一方面要纳入更多的考虑因素, 另一方面要对风险进行持续的评估。“历史可以预测未来”的信仰在动荡的金融危机时代没有太大的价值。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持续的进行风险评估才能尽量减小风险衡量误差, 也才能更精确的发现本公司面临风险因素的变化规律。

(三) 及时根据自身风险容量调整公司战略

不同的战略会使主体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 航空公司应选择与风险容量相一致的战略。金融危机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航空公司也开始考虑极端化的情形。而应对极端化的情形, 企业就应当具备充足的资本实力。因此, 应尽量避免激进的战略, 朝稳健经营方向调整。

摘要:本轮金融危机改变了当今国际金融环境, 也对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我国航空公司的视角探讨了金融危机给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并针对如何建立具备谨慎性、前瞻性、透彻性的金融风险管理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管理,航空公司

参考文献

[1]佘丽.浅析金融危机下中资企业的套期保值——中国航空公司巨额亏损的启示[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009 (6) .

[2]刘凤霞.应对新型全球威胁的企业风险管理[J].科学经济社会, 2009 (3) .

[3]周春生.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 (美)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M].方红星, 王宏, 译.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2

【发布文号】中国银监会令2003年第4号 【发布日期】2003-10-03 【生效日期】2003-10-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4号)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以印发施行。

主席:刘明康

二OO三年十月三日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范经营汽车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汽车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批准设立的,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贷款的非银行金融企业法人。

第三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汽车金融公司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机构的设立、变更与终止

第四条 设立汽车金融公司应当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或者变相从事汽车金融业务,不得在机构名称中擅自使用“汽车金融”、“汽车信贷”等表明从事汽车金融业务的字样。

第五条 出资设立汽车金融公司,出资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中国境内外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

非金融机构,其最近一年的总资产不低于4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

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注册资本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

(二)经营业绩良好,最近3年连续盈利。

(三)遵守注册所在地法律,无违法、犯罪行为。

(四)主要出资人须为汽车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

汽车企业是指生产或销售汽车整车的企业。

主要出资人是指出资数额最多且出资额不得低于拟设汽车金融公司全部股本30%的出资人。

(五)同一企业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的汽车金融公司。

(六)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六条 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本办法要求的最低注册资本。

(二)具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和本办法要求的章程。

(三)具有熟悉汽车融资及相关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四)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五)具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六)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汽车金融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 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汽车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及审慎监管的需要,可以调整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少于前款规定的限额。

第八条 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须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筹建、申请开业的资料,应以中文书写为准。

第九条 申请筹建汽车金融公司,应由主要出资人作为申请人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下列资料:

(一)筹建申请书。其内容应包括拟设汽车金融公司名称、公司注册所在地、注册资本金,出资人及各自的出资额、业务范围等。

(二)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内容包括对拟设公司的市场前景分析、未来业务发展规划、组织管理架构和风险控制能力分析、公司开业后3年的资产负债规模和盈利预测等内容。

(三)拟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的章程(草案)。

(四)出资人基本情况,包括出资人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营业执照复印件、经营情况等。

(五)出资人最近3年经法定机构审计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六)筹建负责人名单及简历。

(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申请人为外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申请筹建时应提供其注册地金融监管当局出具的书面意见。申请人为非金融机构的,申请筹建时应提供评级机构对申请人最近1年的信用评级报告。

第十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收到完整的筹建申请资料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筹建的书面答复。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自接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文件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有正当理由需要延长筹建期限的,应当在筹建期限届满前书面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筹建期限届满或延长期限届满,申请人未提出开业申请的,原筹建批准决定自动失效。

筹建期内不得以汽车金融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 申请人应当在筹建期限届满前或延长期限届满前,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开业申请,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筹建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和申请开业报告。

(二)中国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具的对拟设机构名称的预核准登记书。

(三)汽车金融公司章程。

(四)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名单、详细履历。

(五)股东名称及其出资额。

(六)拟办业务的规章制度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七)有权部门出具的营业场所及其他与业务有关设施安全验收合格文件。

(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十三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收到完整的开业申请文件、资料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核准开业或不核准开业的决定。决定核准开业的,书面通知申请人,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核准其业务范围。不予核准开业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凭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汽车金融公司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无正当理由3个月不开业或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收回其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第十四条 汽车金融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第十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汽车金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核准或备案制度。

汽车金融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及副总经理、董事和财务总监等的任职资格应当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查核准。有关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其核准或备案程序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 汽车金融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应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

(一)变更公司名称。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变更营业场所。

(四)调整业务范围。

(五)改变组织形式。

(六)调整股权结构。

(七)修改章程。

(八)更换高级管理人员。

(九)合并或分立。

(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十七条 汽车金融公司因解散、依法被撤销或被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其清算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业务范围和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经批准,汽车金融公司可从事下列部分或全部人民币业务:

(一)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

(二)提供购车贷款业务。

(三)办理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包括展示厅建设贷款和零配件贷款以及维修设备贷款等)。

(四)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

(五)向金融机构借款。

(六)为贷款购车提供担保。

(七)与购车融资活动相关的代理业务。

(八)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信贷业务。

第十九条 汽车金融公司向自然人发放购车贷款应符合有关监管部门关于个人汽车贷款管理的规定;向法人或其他组织发放汽车贷款应遵守《贷款通则》等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二十条 未经有关监管部门批准,汽车金融公司不得擅自发行债券、向境外借款。汽车金融公司设立和开展业务中涉及汇兑管理、利润汇出、向非居民发放汽车消费贷款、资本金管理等外汇管理事项的,由有关监管部门会同国家外汇管理部门作出相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汽车金融公司应实行资本总额与风险资产比例控制管理。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视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可提高单个公司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有关其他各类资产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具体要求,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汽车金融公司应当执行相关的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

第二十三条 汽车金融公司应按规定编制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的其他报表,并于每年会计终了后的3个月内报送上一的财务会计报告。

汽车金融公司不得提供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

第二十四条 汽车金融公司应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并在该制度施行前报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 汽车金融公司应自觉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的现场检查及非现场检查。

第二十六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向汽车金融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提出质询,并责令该公司限期改正。

第二十七条 汽车金融公司应建立定期外部审计制度。应在每个会计结束后的6个月内,将经法定代表人签名确认的审计报告报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第二十八条 汽车金融公司出现支付困难等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紧急自救措施,并立即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九条 汽车金融公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可视情况责令其进行整顿:

(一)当年亏损超过注册资本的50%或连续3年累计亏损超过注册资本的30%。

(二)出现支付困难。

(三)有其他重大经营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认为应当整顿的情况。

第三十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责令汽车金融公司整顿后,可对汽车金融公司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更换或禁止更换汽车金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二)暂停其部分业务或禁止其开办新业务。

(三)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增加资本金。

(四)责令汽车金融公司进行改变股权结构等形式的重组。

(五)禁止分红。

(六)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认为必要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一条 汽车金融公司经过整顿,符合下列条件的,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结束整顿:

(一)支付能力得到恢复。

(二)亏损得到弥补。

(三)重大经营风险得到化解。

第三十二条 汽车金融公司整顿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逾期未实现整顿目标的,依法予以市场退出。

第三十三条 汽车金融公司可成立行业性自律组织,实行自律管理。自律组织开展活动,应当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擅自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或者非法从事汽车金融业务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没收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责令改正,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擅自在机构名称中使用“汽车金融”、“汽车信贷”等表明从事汽车金融业务字样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责令其改正,并处1000元罚款。

第三十六条 汽车金融公司超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业务范围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 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汽车金融公司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提供虚假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予以警告,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汽车金融公司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拒绝、阻碍依法监督检查的,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汽车金融公司违反本办法规定,除依据本章第三十四条至第三十八条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外,情节严重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取消该公司高级管理人员1至10年直至终身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第四十条 汽车金融公司违反我国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主管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内地设立汽车金融公司,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3年10月3日起施行,并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金融的管理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改革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28-01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辉煌,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随着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企业的一些才有活动加入到金融中介或者金融市场之中。在资本市场日益上深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企业例如一些上市公司就开始逐渐增加,变得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在金融管理方面的改变,很明显,财务金融的管理对这些上市公司的作用只会逐渐增大。应对这一改变,就需要我们对财务金融在上市公司中有效管理手段进行改进,这一话题将成为当前较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一个。以下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受市场动荡的影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诞生和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可以选择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卖方市场已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依据这样的前提条件,许多以前的高需求,以及低风险,还有一些较高盈利能力的行业一直是很多企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一些只能生产一般商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从利润损失的损失。最明显的是家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是很容易模仿和超越,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不能参加更高层次的竞争。企业被淹没,甚至淘汰。

(二)不进行制定合理科学的投资计划方案。多样化的业务,而不是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很多所谓的企业管理专家经常会说到的,事实上,目前上市公司的投资形式的冲动投资,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公司可以很容易获得大量的资金,企业不使用的经营业绩,但利用投机吸引投资者,这导致了大量的不良投资。通过炒作取得的成果往往都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三)股票上市公司的管理存在较多的漏洞,导致大股东介入,最终导致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短,因此股票上市公司起步晚,发展不够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管理受到控制。其中,大股东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股票上市公司逐渐被大股东掏空,不仅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是资本市场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一些股票上市公司一旦在财务方面出现的管理漏洞将会造成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方面的影响,这些公司存在漏洞的管理,将在各个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并很容易引发一些连锁反应,这在整个行业,都会造成不良后果

(一)对股票上市公司的财务方面不利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的企业管理,首先会对自己的影响有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不能进行科学和有效的资金分配给股票上市公司,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吸引资金,科学和有效地分配每一个环节的生产,使资本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发展有最大的作用。如果股票上市公司不能合理分配资金,就会使股票上市公司失去其意义,不仅无法获得上市公司的利益,而且对公司有不利的影响。2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竞争力,一些股票上市公司在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注重短期利益,这也是资金缺乏合理配置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企业,也许在短期内会获得很高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会使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不合理,从而更深层,难以自拔。

(二)我国市场是由不同企业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不论哪一个企业,小到个体大到国家都有权利进入市场的公平竞争之中,对于股票上市公司更是需要科学有效的的金融管理,一旦这些公司缺乏有效管理将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很不理的影响。在加上我国的资本市场本身在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在资源配置上的的作用发挥不到位,缺乏对经济发展的工业企业上市融资的前景;或者因为行业不景气,企业也不必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约束能力,越来越多的股票上市公司和工业衰退和经济衰退。

(三)在同一行业中,企业的不利影响来自企业的诞生,作为市场主体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股票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促进优胜劣汰,并鼓励企业在竞争中增强自身的实力,增强竞争力。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一些股票上市公司在不正当竞争的存在下使用市场竞争。和股票上市公司在金融和金融方面的不公平竞争可能会导致以下不利影响。

(四)对投资者市场的不利影响是吸收市场上的自由货币。所以,股票上市公司对财务的管理势在必行。一味的进行盲目的投资,进行所谓的多元化投资一旦这些公司在资金的的配置上有所缺陷,那么将迎来大股东的一些无法躲避的不利干涉,進而导致吸收资金不科学,在使用方面不尽合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度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公司正常运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些浪费,使股票市场投资者无法获得预期收益,甚至遭受严重损失。因此,整个资本市场将是不稳定的。

(五)在上市公司日常运作中调整财务投资,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投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反映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点,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有多方面。1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必然涉及财务和金融。而市场有许多变化,为了实现对金融和金融方面的科学有效管理,必须要保持和增加资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易纲,张磊.国际金融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陈雨露.国际金融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金方伟.金融危机后对中国外汇储备的思考 [J]. 现代商业,2010(15).

[4]王晓雷.国际储备的演进与储备货币的价值分析 [J]. 国际金融研究,2009(12).

[5]邓晓馨.论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战略性调整 [J]. 商业时代,2012(01).

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 篇4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

一、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一般风险

从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特征角度考察, 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业务风险可分为商业银行业务风险、证券业务风险、保险业务风险、基金和信托业务风险。

按照国际银行业监管组织巴塞尔委员会 (BIS) 制定的分类标准, 商业银行业务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按照国际证券业协会 (I O S C O) 的标准, 证券业务风险分为六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法律风险。保险业务风险可从保险统计和财务两个角度进行划分, 从统计角度可划分为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从财务角度可划分为保险精算风险、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和法律风险。信托业务风险可划分为六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上述所有风险, 必须在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管理和控制, 通过汇总管理和分配资本, 平衡风险与收益, 以实现控股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并承担保护存款人、保险人、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二、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特殊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除了要面对上述各项金融业务的风险之外, 由于存在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关系网络、高度一体化的管理, 还会出现有别于单一金融机构的特殊风险, 其形成和组合更加复杂和多样。

1、资本安全的风险。

资本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赖以从事一切业务的基础, 也是金融控股公司应付意外事件的缓冲器。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安全的风险主要源于资本重复计算, 导致资本充足率实质降低、清偿能力不足。这种风险如果未被金融控股公司了解和掌握, 某一个环节偿付能力不足引发的流动性问题, 可能传导至整个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重复计算的情况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类: (1) 、金融集团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可能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多次使用同一笔资本, 甚至将母公司对外的债务也转化为子公司的资本。这意味着集团整体实际偿付能力远低于集团成员“名义”偿付能力之和。 (2) 、交叉持股和兄弟公司之间相互投资也是导致资本重复计算的重要原因。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 集团中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和各子公司之间更多的是以资本为联结纽带, 使得控股公司具有“资本扩大器”和高财务杠杆从事业务的魅力, 而这种纽带关系也正是导致资本重复计算的原因。

2、财务杠杆风险。

财务杠杆风险是指金融控股公司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于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 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层层连锁控股使其可依据同样的资本取得更多的借款, 从而提高负债的可能, 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假设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数家孙公司共有8000万元的资产, 负债和股权投资各为4000万元。处于子公司地位的控股公司可以把孙公司的股票作为其公司资产, 2000万元股本加负债2000万元。而拥有子公司股票的母公司可以用1000万元股本加负债1000万元形成。只要孙公司赚钱并能向控股公司缴付股利, 所有控股公司都有利可得。但控股公司的负债率很高 (7000/8000) ×100%=87.5%。而其他公司仅为50%, 从而加大控股公司亏损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如果控股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等举债方式筹集资金, 向下属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 而下属公司又向其他子公司投资, 将造成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 影响整个集团的安全。

3、风险集中。

根据《欧盟建议案》的定义, 风险集中是指金融集团内一个或者多个实体承担的可能遭受损失的所有风险暴露, 而且这些风险暴露的数量之大, 足以威胁到金融控股集团内一个或多个受管制实体的清偿能力或其金融头寸。风险集中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客户的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同一地区、同一市场风险的集中暴露;对于风险相关公司或不动产的投资;投资性或者契约性业务的风险的综合。 (1) 、多元化金融集团内部各种业务的风险存在相关性, 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可能大于各类金融业务风险的简单叠加。 (2) 、协同效应加大了风险集中的可能性。多元化的金融集团一般都致力于通过协同效应降低成本, 增加收入来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但是, 与此同时也导致了风险向控股公司层聚集的可能。如:在集团层面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客户服务中心、统一的销售渠道等待, 这些设置固然降低了集团整体运营成本, 但是某一个子公司的问题可能会通过这些统一的运营平台向母公司不断聚集。原本在一个机构的失误可能发生危机或者破产, 其危害和影响仅限于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者行业范围, 现在, 单个公司出现的问题就会向集团集中并蔓延。

另外, 金融控股公司更倾向于建立统一的发展战略、统一的业务规划, 因此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将迅速覆盖到整个系统, 立刻影响全部子公司。此时, 风险爆发的力度和速度更加猛烈, 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更广泛。

参考文献

[1]张春子著:《金融控股集团组建与运营》,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第331页。

[2]杨明辉等编著:《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 中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第318页。

[3]杨明辉等编著:《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 中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第320页。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篇5

现行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于中国银监会第24次主席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下面是办法的详细内容。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规范金融租赁公司的经营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金融租赁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租赁公司名称中应当标明“金融租赁”字样。未经银监会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其名称中使用“金融租赁”字样。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动。

第四条 适用于融资租赁交易的租赁物为固定资产,银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售后回租业务,是指承租人将自有物件出卖给出租人,同时与出租人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再将该物件从出租人处租回的融资租赁形式。售后回租业务是承租人和供货人为同一人的融资租赁方式。

第六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金融租赁公司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机构设立、变更与终止

第七条 申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银监会规定的公司章程;

(二)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发起人;

(三)注册资本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四)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并且从业人员中具有金融或融资租赁工作经历3年以上的人员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50%;

(五)建立了有效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六)建立了与业务经营和监管要求相适应的信息科技架构,具有支撑业务经营的必要、安全且合规的信息系统,具备保障业务持续运营的技术与措施;

(七)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八)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八条 金融租赁公司的发起人包括在中国境内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主营业务为制造适合融资租赁交易产品的大型企业,在中国境外注册的融资租赁公司以及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发起人。

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发起人是指除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至第十一条规定的发起人以外的其他境内法人机构和境外金融机构。

第九条 在中国境内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满足所在国家或地区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要求;

(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四)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五)为拟设金融租赁公司确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清晰的盈利模式;

(六)遵守注册地法律法规,最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七)境外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其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已经与银监会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合作机制;

(八)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

(九)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不将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进行质押或设立信托,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

(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十条 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主营业务为制造适合融资租赁交易产品的大型企业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或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二)最近1年的营业收入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三)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四)最近1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30%;

(五)最近1年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80%以上;

(六)为拟设金融租赁公司确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清晰的盈利模式;

(七)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

(八)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最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九)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

(十)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不将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进行质押或设立信托,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

(十一)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十一条 在中国境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融资租赁公司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1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三)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四)遵守注册地法律法规,最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五)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良好;

(六)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

(七)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不将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进行质押或设立信托,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

(八)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十二条 金融租赁公司至少应当有一名符合第九条至第十一条规定的发起人,且其出资比例不低于拟设金融租赁公司全部股本的30%。

第十三条 其他境内法人机构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或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

(三)经营管理良好,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四)财务状况良好,且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五)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

(六)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不将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进行质押或设立信托,并在公司章程中载明;

(七)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其他境内法人机构为非金融机构的,最近1年年末净资产不得低于总资产的30%;

其他境内法人机构为金融机构的,应当符合与该类金融机构有关的法律、法规、相关监管规定要求。

第十四条 其他境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满足所在国家或地区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要求;

(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原则上不低于10亿美元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四)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五)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

(六)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不将所持有的金融租赁公司股权进行质押或设立信托,并在公司章程中载明;

(七)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已经与银监会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合作机制;

(八)具有有效的反洗钱措施;

(九)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良好;

(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十五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企业不得作为金融租赁公司的发起人: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二)关联企业众多、股权关系复杂且不透明、关联交易频繁且异常;

(三)核心主业不突出且其经营范围涉及行业过多;

(四)现金流量波动受经济景气影响较大;

(五)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六)其他对金融租赁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

第十六条 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应当在金融租赁公司章程中约定,在金融租赁公司出现支付困难时,给予流动性支持;当经营损失侵蚀资本时,及时补足资本金。

第十七条 金融租赁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经银监会批准,可以设立分公司、子公司。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的具体条件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金融租赁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核准制度。

第十九条 金融租赁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须报经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批准。

(一)变更公司名称;

(二)变更组织形式;

(三)调整业务范围;

(四)变更注册资本;

(五)变更股权或调整股权结构;

(六)修改公司章程;

(七)变更公司住所或营业场所;

(八)变更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九)合并或分立;

(十)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二十条 金融租赁公司变更股权及调整股权结构,拟投资入股的出资人需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至第十六条规定的新设金融租赁公司发起人条件。

第二十一条 金融租赁公司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经银监会批准可以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决定或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五)其他法定事由。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6

关键词:金融服务现代化;金融业;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一、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

(一)、内部交易存在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所存在的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还是来自内部交易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公司的资金、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抵押等。从一般角度来看,具有多元化的金融集团的内部交易主要表现在交叉持股上面。集团内部的一个公司像集团内的一个子公司进行交易,然后从另一个子公司得到担保、贷款、承诺等。在集团内部配置客户资产的风险;子公司之间资产的买卖。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风险中的传染效应和传递效应是难以规避的,内部交易存在风险使集团的各个子公司的经营也跟着受其影响,导致风险传播增加了公司的整体风险。

(二)、资本的重复使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存在着较复杂的持股关系,这就导致了内部的资本被重复计算使用,即同样的一个资本被两个及以上的人计算使用。当母公司持有子公司的股份时,这部分股本确定计入到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时,这种情况就会将资本进行双重计算,当子公司再设立新的子公司时,资本就会被进行第三次计算。这种情况尽管可以产生杠杆效应和资本扩大器效应,但是会直接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不足,从而降低了对风险的抵抗能力。

(三)、利益冲突风险

金融集团的组成主要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基金等不同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由于金融各部门的利益主体差异,在金融控股公司实现综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会受到利益关系调整的影响,导致利益冲突。这种情况会影响控股集团的协调效应并给集团带来巨大的风险。利益冲突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支持证券价格,银行第三方对贷款的发放不够谨慎;金融集团的多元化功能选择的两难境地;集团内部各部门通过合谋从经济上锁定客户;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还同时任职于其它非银行部门的董事会;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很多客户信息被内部的其他部门所利用,使集团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中。(四)、多个监管者之间合作和信息共享问题

金融控股公司会受到两个及以上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由于监管的目的、方法和监管的重点不同,使监管局对不同的监管方法难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监管面临重叠和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跨国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子公司业务涉及到别的国家,深入到不同的行业,因国家的监管理念不同和监管的方法不同,使子公司彼此间缺乏经常性的合作和信息共享,这就造成了金融控股公司在风险防范方面的缺陷。

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系

(一)我们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不相容性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分业监管模式。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金融业务全面开放。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渗入,在中国市场开展起了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这种国际、国内双方混业的压力下,我国的监管制度已经越来越无法与现在的金融市场相容了。这个主要有以下表现:金融控股公司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监管真空;监管机构的目的、重点、方法不同带来的各种冲突;三家监管部门协调难度大;监管产生的高成本压抑了金融业的创新,阻碍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分业监管体制无法将金融控股公司的透明度展现出来,造成不透明结构风险。

(二)监管制度的构建

根据国际监管机构联合发布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相关要求,再结合金融控股公司不同的风险特点和我国的监管问题等,想要构建出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一套统分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通过新的监管模式使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从原来的机构性监管转向功能性的监管,建立起国务院直属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并让其对我国的金融业实行统一的全面性的监管。在监管委员会下再建立一个专门负责协调监管的部门,并将此部门作为主要的监管部门。此部门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统一监管,将信息进行沟通、提高整体的监管力度,尽最大可能的防止监管漏洞,以前的三会依然根据监管原则对其进行监管。

建立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内容体系: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除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资格、业务范围、主要负责人任职等内容进行监管审核以外,还应该把重心放在对资本充足率、不良的关联交易、设置防火墙等风险的监管上面。首先,建立一种可以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起到实际作用的监管体制,使其可以准确无误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杠杆风险进行抑制;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其不良的关联交易。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部门必须要对披露的经营信息及其内容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我国的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并不完善,应该建全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金融业的自律监管、社会监管等。目前,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体系已经成为了金融行业的基础。当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各个子公司可以形成良好的、严谨的内部监管机制,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规避,外部的监管系统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提高金融业的自律性来督促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的执行力度,避免金融机构间进行不正当的违法竞争,使金融机构的运行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金融行业的自律组织规则都含有伦理道德标准的约束,其作用空间大,通过金融行业自律监管科技触及法律和政府主管机关不能达到的监管死角,从而促使监管更加有效。

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制。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等一些对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这么多的法律条款,但是远远不够对我国金融业的涵盖。其主要表现于在我国金融业混业模式成为全球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趋势下,因此,我国要尽快修改和完善那些在传统条件下的金融法律法规,使我国的金融业成为一个法制化、市场化的监管体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尽快适应业务创新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此来更好的服务创新性金融业务。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通过上述的制度建立阐述,可以确定我国应该采取以同分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监管模式,比如美国的伞形监管。在最大限度保留分业监管体制下形成的机构监管的情况下,通过主导监管者的机制实现各监管者之间的协调,通过功能性监管避免了分业体制应对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考文献:

[1]熊波;肖华《试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构造》,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2期

[2]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3]甘培根;林志琦《中国金融制度与业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张烨《金融关联交易及其风险探讨》,上海金融2002年第4期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7

一、资本不足风险的内涵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不足风险,是指其资本金规模与监管要求相比,名义上符合监管要求,但实际资本充足水平不足而形成的经营风险。

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相关风险准备金以及稳定的长期负债等资金来源。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e,CAR)是指监管资本(Regulatory Capital,RC)与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ed Asset,RWA)的比值。即:

其中:监管资本是指金融监管当局认可的、可以计入资本金的项目之和,是监管部门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最低要求;风险加权资产是按照各金融行业的标准方法,对各资产项目按一定权重求和计算得出的结果。

目前,多数国家采用巴塞尔协议推荐的资本金计量方法,将按照该方法计量得出的资本作为监管资本,即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协议Ⅲ》将资本金分成三级,并对资本金充足水平提出明确要求:一类资本金充足率不得低于4.5%,整体资本金充足率不得低于8%,此外还要求保留资本金留存缓冲、逆周期缓冲资本,并要求杠杆比率(资本/账面资产总额)大于3%。

在金融机构的实际管理中,为了提高资本收益水平,多采用“经济资本”来管理本机构的资本金。所谓“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EC),是指在一定置信水平α下,为吸收风险引发的非预期损失和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营而需要的资本量,置信度一般选择为99%。经济资本表示为“在险价值”(Valueat Risk,Va R)超过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的部分:

从金融监管角度看,监管当局必须要确保金融控股公司能够足额偿付其到期债务,避免引起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因此,监管当局更加倾向于要求金融机构保有尽可能多的资本金,用于抵御金融风险;而从金融控股公司角度看,其更加倾向于使用较低数量的资本金,支撑更大规模的资产,以获取更高水平的资本收益。这样,监管要求与金融控股公司自身诉求就形成一对矛盾,很大程度上有可能会出现逃避资本监管或资本充足水平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问题。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纽带关系复杂,掩饰较低的资本充足水平不被监管者发现,这种博弈将诱发资本不足风险,而这一风险在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体制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金融控股公司的盈利预期与资本监管要求是一对矛盾,根据纳什均衡,其资本金在冲突博弈中会形成一种均衡状态。根据(1)式,采用边际在险价值(Marginal Value at Risk,MVa R)确定n个子公司对于金融控公司整体风险贡献水平,子公司i的资产为Ai,则第i个子公司的为MVa Ri(α):

由于MVa R具有可加性[5],即金融控股子公司MVa R之和等于金融控股公司总的Va R,因此

故而,单个子公司的经济资本金为:

ELi为i个子公司的预期损失。

显然,对于金融控股子公司需要满足:ECi≥RCi

在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范围不变的情况下,假设α置信度下在险价值和边际在险价值不变,通过在子公司之间调整风险资产、资本金等手段,以减少账面预期损失,使得账面经济资本相对于实际经济资本需求降低,从而降低监管资本,但其面临的实际风险并没有减少,这就是资本不足风险。

二、资本不足风险产生的主要成因

金融控公司的资本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外部资金和自我积累,能够真实的抵补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损失;其次是由于资本重复计算所导致的虚增资本。孔立平(2008)指出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使其形成“资本扩音器功能”,资本不足风险主要由于重复计算所致。归纳起来,资本重复计算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重财务杠杆。金融控股公司通过长期负债筹集资金,并将其投向子公司作为资本金,即为双重财务杠杆(巴塞尔委员会,1999)。金融控股的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控制人,将其计入自身资本,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就是控股公司负债与权益同时增加,会导致资产负债率下降,掩盖公司风险。双重财务杠杆表示为长期股权投资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

以Ii表示金融控股公司n个子公司中第i个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Ei表示第i个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βi为金融控股公司控股比例,X为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互相持股及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所形成的资本重复计算额,在计算中应该予以扣除,则双重财务杠杆k为:

例如:2010年底,国内某金融控股公司所属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不足,受到监管部门的诫勉。为迅速改变资本不足状况,2011年4月,该证券公司发行人民币次级债券,额度4亿元、期限5年,由其控股母公司全额认购,所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二级资本。金融控股母公司以认购债券形式,向子公司注入二级资本,在不增加集团总资本规模的情况下,使证券子公司满足了资本监管要求,这是典型的双重财务杠杆融资。

这次融资后,该证券公司的合格资本指标和相关风险指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对其正常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对控股母公司及整个金融控股集团而言,其整个集团的财务风险增加、偿债能力减弱。由此可见,双重财务杠杆虽然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了一种风险转移手段,但会导致金融控股公司整体风险增加。

2.股权融资重复计算。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股权融资,向子公司注入资本,该资本又作为权益计入母公司资本中。对金融控股公司而言,这种方式并不增加负债,但使得资本双倍增加,可以隐藏部分资本不足风险。不过,资本的绝对增加会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收益率降低,因而实际操作中金融控股公司并不倾向于以此种方式实现资本扩张,故而该效应可通过资本金管理的负反馈自动得到矫正。

3.内部资本市场。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形成资金市场,同一集团内的不同法人实体相互之间资金往来频繁,易导致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的资本相关度提高(Murllo Campello,2002)。如果单笔资本金在不同子公司间往来,作为资本金出现在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中,使得该笔资本金重复计算,从账面上提高了各子公司的资本金,容易导致资本不足风险增大。

4.子公司外部融资。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通过对外进行债务融资,投入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孙公司中,会产生如上述1、2的效应。

图1表示了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重复计算的三种主要形式,HAi、Lai分别表示高流动性资产和低流动性资产,而金融控股母公司投向子公司的资本都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即低流动性资产Lai中;HLi、LLi、Ci表示高流动性负债、低流动性负债和资本金,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从外部获得的长期负债(低流动性负债)和股权融资可以补充资本金。

通过合并报表计算的形式,将子公司增加的资本金计入母公司资本中,从而虚增资本,降低杠杆比率,会掩盖金融控股公司资本不足风险。而这会对债务人和投资人产生信息误导,会导致风险溢出效应和传染效应。

三、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资本金分配模型

有限的资本金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如何实现最大的效率?按照经济学理论,该资本金必须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最大的收益率,即风险调整收益率达到最大化。风险调整收益1(Risk Adjusted Rate of Capital,RAROC)是指将风险因素剔除以后的收益指标。定义为:

Return表示公司收益,cost代表为获取收益而付出的成本,EL为预期损失,EC表示经济资本金。

金融控股公司采用RAROC对其拥有的资本在各子公司之间的风险收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行分配抉择。

首先,根据投资收益原理,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所有的子公司必须满足基本的收益率rbasic,公司才能确定投资第i个子公司:

R和C分别代表收益和成本。

其次,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必须最终拥有相同的风险收益率,从而形成资本流动的均衡状态。因为,如果存在不同收益率的子公司,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假设,金融控股公司总是倾向于向收益率高的公司投入更多的资本,直到该公司最终的收益率与其它子公司持平。即:

根据(8)式,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收益率决策上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本金的最优化配置,另一个是成本的控制,即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实现经济资本金最小化下的最优状态。

四、有效控制资本不足风险的建议

从资本不足风险成因可以看出,金融控股公司资本不足风险是涉及到公司内部运营与外部监管,因此,需要从金融控股公司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金融控股公司资本不足风险。

(一)构建基于RAROC的资本金管理机制

首先,RAROC是经济资本分配原则,它从董事会高层管理战略和风险偏好延伸至前台具体业务,涵盖不同子公司、业务领域、不同职能部门的资本金分配,从而可以将每一个岗位加入到风险控制中来。其次,采用资本金分配方法,一方面可以从金融控股公司整体高度考虑所有风险,并将各子公司风险之间的收益叠加放大;另一方面通过测定和衡量各种资产和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可以实现某一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内部风险组合管理。再次,资本金分配为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了一个平衡点,能够准确的度量风险与收益的配比关系,为控制资本不足风险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

(二)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

金融控股公司的复杂性使得其风险关联到内部每一个部门和公司,因此要控制资本不足风险,需要强化内部控制。首先,要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水平和风险偏好,并以此制定公司经营的内部资本不足风险控制边界条件,合理规划公司资本需求和补充方案,形成有效的内部资本管理方法;其次,金融控股公司应及时向内部子公司披露集团风险信息和内部关联交易情况,子公司应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效控制风险,并及时向股东和债务人披露公司资本充足情况;最后,金融控股公司应避免权利滥用,母公司过多干涉子公司经营容易将资本不足风险等转移到某个子公司。

(三)建立完善的并表监管制度

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并表监管,从整体上考察其风险状况,明确其资本不足风险水平,避免由于财务并表形成双重财务杠杆风险。监管当局应当明确金融控股公司并表监管范围,根据金融控股公司报送信息,实时监控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总体水平,并深入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监测其子公司的风险水平,对其整体资本不足风险进行审查和评价;对于跨金融子行业的金融控股子公司,需要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等监管部门联合组成监管小组进行共同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控股公司都受到监管、评估和控制。

(四)形成有效的资本充足率监管

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充足率作为第二支柱,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资本流动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增强资本充足率监管,建立多层次的监管要求,形成包括核心资本、一级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资本等涵盖金融控股公司可能面临的特定风险及系统性风险的资本要求;明确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覆盖范围,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及不同公司,设置不同的资本计量要求和计提标准;鼓励金融控股公司采用高级计量方法对公司的资本不足风险进行有效的定量分析,提高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摘要:金融控股公司的快速发展使得其面临的资本不足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运营安全构成威胁,对我国多部门并行监管的体制带来一定挑战。从资本不足风险成因可以看出,金融控股公司资本不足风险是涉及到公司内部运营与外部监管,因此,需要从金融控股公司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金融控股公司资本不足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 篇8

一、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而采用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 从我国金融业的现实情况来看, 各金融业态之间的相互合作, 业务联营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合作, 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合作等金融创新业务不断推出。实际上, 目前国内已经客观存在着一些金融控股公司。这些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如中信、光大、平安等。中信已改制为纯粹型控股公司, 母公司不再是经营机构, 而只是一个纯粹的投资控股机构。二是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合资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 如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等。三是由企业集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主要有海尔集团、山东电力集团等。

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是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各负盈亏。即通过控股不同业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来实现业务的自由化, 各子公司所从事的金融业务都是单一的, 并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专业化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有利于我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型, 它通过机构和业务的融合, 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通过控制不同业务的子公司不仅可以实现业务多元化, 而且能够通过相关性不高的业务组合来分散、规避风险;通过合并报表合理避税并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等。但是, 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也伴随着比单一金融机构更大的风险, 由于增加了控股公司的在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关联交易方面的复杂性, 导致金融控股公司产生了很多经营风险, 若监管不利, 将会带来很大金融危害。因此, 充分认识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在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是我国金融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 资本重复计算风险

如果控股公司将一笔资金投到其子公司中, 而其子公司又转投到其他子公司中, 如此循环下去, 同一笔资金会被重复使用多次, 形成资本放大效应。若控股公司内资金的流动性不受阻的话, 这种投资方式可以体现出控股公司结构在效率上的优势,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尤其是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 但一旦出现支付困难或流动性受阻, 这种投资格局也会使危机以成倍的方式扩大, 影响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安全。由于是同一笔资金连续转投资, 使得集团“净”的或“合并”的偿付能力远低于集团成员“名义”偿付能力之和, 如果投资者再盲目大量举债, 从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上看, 就会产生过高的财务杠杆风险。

(二) 关联交易风险

在同一金融控股公司内部, 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不免要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主要是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交易, 出现“银行融资———并购———上市———再并购———再上市———银行融资”的循环, 由于起点和终点都是银行融资, 一旦资金链条断裂, 银行会遭受巨大亏损, 产生流动性危机, 随后危机将会蔓延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美国“安然事件”的爆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关联交易的风险, 花旗集团等金融控股集团承担了安然的贷款、证券承销、衍生交易、咨询等诸多业务, 赚取巨额佣金。但随着安然的破产, 损失惨重。

(三) 风险传播

在经营上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是一个整体, 某一子公司危机会通过控股公司机制的传递作用, 将风险扩大和传播, 使整个金融控股公司都面临风险。而且, 在社会公众眼中, 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是一个整体, 对其中某一子公司产生信用危机, 将会波及对其他子公司及整个金融集团的信用危机, 最终可能使控股公司总体偿付能力和稳定性下降。

(四) 规避监管导致风险

受利益的驱动, 只要不同的金融业监管体系之间存在差异, 金融控股公司就可能采取规避监管的行为, 建立一种阻力最小的组织模式, 比如使不受监管或监管程度较低的金融机构成为控股公司的控制主体, 这一行为会增加各监管部门对相关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困难, 从而使风险隐藏或直接导致风险。

(五) 内部贷款风险

向各级子公司贷款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实施控股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但是,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结构过于复杂, 贷款人很难把握贷款的使用情况, 负责监管这些子公司的部门也难以准确判断资金的来源。

(六) 不透明结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规模越大, 参与的企业越多, 关系越复杂, 监管者就越难以正确地判断金融机构的风险, 这种不透明的组织结构首先会使控股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更加困难, 在危机发生初期无法事前预警。

(七) 财务信息披露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旗下各子公司从事不同行业的经营活动, 各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 会计准则与统计口径存在很大差异, 这导致了集团各子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小, 不利于监管者及时、准确地根据会计财务信息进行风险评价与分析。

(八) 内部的利益冲突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有些子公司之间利益实际上是存在着各种冲突的, 如银行储蓄的投资者的主要目的是寻求“金融资产的安全”, 但如果控股公司为追求高额利润而把银行资金用于证券交易, 则违背了投资者的“安全性”意愿。类似的还有控股公司内的基金经理专门购买控股公司关联企业的股票, 而不管其赢利性和安全性如何等;再如在资源的分配上,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 如何向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 分配的标准是什么, 都是问题。若分配不公, 则不免造成各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三、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对策

(一) 加强市场准入的监管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 应以控股公司的发起人、控股股东等关键实体的审查为中心, 建立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具体审查中, 对不同关键实体的准入标准应有所侧重;对金融机构的申请, 主要对其财务指标必须有相应的要求;对企业的申请, 应考察其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充足理由, 以及是否有具体的业务发展计划, 如果控股公司机构过于复杂或存在“壳公司”等逃避监管的企图, 监管者可拒绝其成立或扩张的申请。

(二) 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监管应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首先要求各子公司满足所在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尤其是一些没有明确资本充足率标准的行业, 如租赁、典当等, 应尽快确定其合适的名义资本充足率, 并要求各子公司达到其相应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第二个层次是要求整个控股公司的并表资本充足率达到稳定水平。但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并没有统一规定, 由各国监管当局掌握。因此, 各国根据其具体国情确定合适的资本充足率, 以保证监管的效率。

(三) 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要求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可直接左右其下属各子公司负责人的经营思想, 要研究对金融控股公司具有直接控股经营权的负责人任职资格的测试制度, 要对持有股份超过一定比例的主要董事提出任用标准等等。

(四) 控制过度的风险集中

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向监管机构报告有关控股公司对风险集中进行确认、监控与管理的制度和政策, 每一个被监管的子公司必须满足专业监管机构制定的对风险集中的限制标准, 控股公司向其某一交易对手或附属机构的信用风险暴露超出控股公司资本的一定比例时, 必须向监管机构报告并说明情况等。

(五) 防止关联交易

这是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重点, 为此必须制定严格的法规条例, 应要求母公司定期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和控股结构的变动, 定期向监管机构汇报关联交易的情况, 同时对以前的合法交易进行跟踪监测, 应要求母公司在子公司之间设立“防火墙”, 对不良的关联交易予以严格限制, 对超过一定金额的关联交易, 必须经监管机构进行核实。

(六)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采取有分有合的方式

在对控股公司和各附属公司分别监管的同时, 负责监管母公司的监管部门应实施对控股公司的并表监管, 在此基础上对其风险和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可以避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规模、赢利水平及资产净值的重复计算, 更真实地反映控股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和发展能力, 从而更有利于防范和控制风险。

(七) 市场退出和控股公司责任的要求

在控股公司违规操作或支付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 监管机构应当有相应的市场退出机制。该机制包括紧急救助、接管、关闭和破产清算等内容。另外, 还要研究当控股公司所属的子公司破产和接管时控股公司所应承担的责任, 不能仅仅在其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金融控股公司应成为其附属银行的“力量源泉”, 随时准备在遇到支付危机的时期提供附加资本, 这样可对银行起保护作用, 有利于提高金融的稳定性。

(八) 改进监管体制建设

在金融业三个相对独立的分业监管部门上, 组建一个负责总体协调和跨行业监管的金融监管委员会, 三个分业监管部门对具有银行、保险、证券等性质的金融业务实施专业化功能性监管, 而金融监管委员会则负责对金融控股集团的总部进行监管, 从而既充分鼓励了金融创新, 又实现了对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子公司的全面有效监管。

[责任编辑:潘洪志]

摘要:当前, 政府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 主要有资本重复计算风险、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播、规避监管风险、内部贷款风险、不透明结构风险、财务信息披露风险、内部的利益冲突风险。政府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时, 应加强市场准入的监管, 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控制过度的风险集中, 防止关联交易,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采取有分有合的方式, 改进监管体制建设。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9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国企与银行超高不良率的“危难之际”, 成长于2006年以后开展商业化业务的“转型之机”, 快速发展于2009年以后综合化业务拓展的“天时之利”。华融资产、长城资产、东方资产、信达资产最初分别承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 自商业化转型以来, 在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上逐步引入市场化机制, 经营业绩跨越式发展, 业务种类逐步丰富, 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商业化经营模式, 建立了经营管理、保险、金融租赁、信托、证券、投资、基金、期货、实业投资等全牌照、多功能、一揽子的综合服务体系, 已具金融控股集团雏形。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集团化经营虽然有益于发挥协同效应, 但由此带来的业务交叉、关联交易与不断增长的表外业务会掩盖风险并造成风险传递等问题。在此背景下, 并表监管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2011年3月8日, 中国银监会正式向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下发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 (试行) 》 (银监发[2011]20号) , 要求各家资产管理公司 (AMC) 遵照 (已实施股改) 或参照 (未实施股改) 执行, 对其最低资本、杠杆率等做出明确规定, 并提出了对重大内部交易实施审批或备案制度, 以及对集团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的定性监管。

2012年6月, 银监会又向各家AMC下达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 (试行) 》的通知, 对银监发[2011]20号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从而加强AMC转型后的非现场监管。要求AMC最低资本达到12.5%, 流动性比例不低于15%, 同时集团合并财务杠杆率和资产公司杠杆率不低于6%。

在了解并表管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 本文需解决两个问题, 即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现状与风险特点有哪些?并表管理的实施对资产管理公司产生了哪些经济后果?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管理的内涵

1. 并表管理的要素。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有效实施并表监管的要求, 但并没有对并表监管的基本要素和实施方法进行明确界定。欧盟、联合论坛 (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三方建立) 、美国银行监管协会与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 (FSA) 、中国银监会等都对并表监管做出了规定。

2. 并表范围的界定。

银监发[2011]20号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到资产公司的实际情况, 以控制为基础, 考虑了风险相关性, 当资产公司直接或子公司拥有, 或与子公司共同拥有50%以上表决权的机构, 应当并表;当被投资机构不为资产公司所控制, 但其总体风险足以对资产公司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或其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足以对资产公司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的, 应当并表。参考IAS27的规定, 以下两类不予并表:一是购入和拥有的子公司只是为了随后在近期出售, 控制是暂时的;二是子公司在严格的长期性限制条件下经营, 从而大大削弱其向母公司转移资金的能力。

2008年我国银监会出台的《银行并表监管 (试行) 》将“并表监管”阐述为, “在单一法人监管的基础上, 对集团的资本以及风险进行全面和持续的监管, 识别、计量、监控和评估集团的总体风险状况”。金融控股集团的并表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资本充足并表管理、经济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大额风险暴露并表管理、内部交易并表管理、其他风险并表管理等多方面。就金融资产管理而言, 体现了并表管理的综合性 (只要对集团的稳健性产生实质影响就纳入并表管理的范围) 、持续性 (长期持续有计划地对集团内风险进行识别与控制) 、适度性 (以稳健运行为目的, 集团根据自身禀赋构建适度的并表管理体系) 、特殊性 (由于股权关系, 关联交易引起的风险传递导致特有的风险) 。

并表管理中强调合并监管与综合监管, 是将集团与其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合并到一个报表中, 由母公司监管当局综合考虑其面对的风险及对资本充足情况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对可以影响集团稳健性运行的, 涉及资本与风险的全面持续管理。

3. 并表监管与合并会计报表的异同。

并表监管中的并表与会计意义上的并表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并表监管中体现了一种以风险为中心的监管理念, 是一种广义的并表, 不仅限于会计意义层面, 也覆盖了对金融集团风险的全面管理。合并报表更多的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以控制为基础, 以母公司及其附属机构组成的集团作为会计主体, 由母公司编制的会计并表。

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态势与风险特点

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 各国金融机构逐渐从单一机构发展为金融控股集团。美国是最早的发源地, 以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存在。从20世纪30年代《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The Glass Steagall Act) 》的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严格管理, 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银行向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的转变, 后来这些银行控股公司逐步发展为多元化银行集团。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金融控股集团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明晰, 发展状况较好。

2012年12月末

注:盈利比率=盈利/盈利资产;风险=贷款损失准备/贷款;资本化=股东权益/总资产;流动性=流动资产/总资产;内部积累资金比率=净利润/贷款滞后一期。

1. 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从20世纪90年代的混业经营开始向分业经营转变。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金融企业多元化综合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发展模式来看,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有:一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 如四大国有银行等;二是以集团公司为主体, 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中国人寿集团等;三是以实业公司为主体, 如海尔集团、宝钢集团等;四是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 如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五是以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重组形成的, 如上海市金融办等。

四家资产公司旗下分别搭建11家 (华融) 、10家 (长城) 、9家 (东方) 、12家 (信达) 子公司;涉足行业的数量分别是:11个 (华融) 、8个 (长城) 、6个 (东方) 、9个 (信达) , 已初步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的经营范围分布如表4。

由此看来, 四家资产公司除了母公司业务, 还通过子公司涉足不同行业。中国华融旗下控股银行, 涉足的行业较多;东方资产78亿收购联合保险, 以保险业务为特色;长城资产重点服务中小企业业务, 控股全国性的金融资产公开交易平台——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 并首创开发使用金融不良资产估值定价系统;信达在2010年引入战略投资者, 并于2013年12月在香港上市, 主要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

通过赫芬达尔指数 (Herfindahl index, 简称H指数) 可以衡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多元化指数, H指数越低, 多元化程度越高;当公司专业化经营时, H指数为1。四家资产公司的H指数分析图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 四家资产公司的多元化水平在提高, 其中华融的H指数最低, 说明其业务多元化分布程度高于其他三家资产公司;而长城与东方的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 幅度变化最大的是东方资产;信达在2011年后多元化业务水平反而降低, 说明信达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 不断突出资产管理主业, 采取聚焦战略, 导致多元化程度下降。

2. 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特点。

金融控股集团由于其复杂的股权结构、交叉销售业务及多元化经营的趋势, 有一些独特的风险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资本在集团的重复使用与杠杆效应。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是对金融控股集团形成原因的最佳解释, 而集团的产权纽带是集团形成的基础。混业经营的趋势与分业监管的现状是导致资本重复计算的制度性原因。金融控股集团在形成多元效应的同时, 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风险暴露, 因此金融控股集团应保持更高的资本充足要求。分业监管制度下交叉部分资本金被不同的监管机构当作监管资本重复使用的监管资本为 (PA+PB+PC+…) , 而金融控股集团整体的实有资本金为PA+B+C+…, 两者的差额即为重复计算的资本金。

严重的资本金重复计算可导致金融控股集团的三重杠杆效应 (路春芳, 2009) 。假设集团母公司存在负债投资其金额为M, 则整个集团负债投资的杠杆比为:L1=PA+B+C+…/ (PA+B+C+…-M) , 这是第一重杠杆。资本金重复计算的杠杆比为:L2= (PA+PB+PC+…) /PA+B+C+…, 此为第二重杠杆。金融控股集团自身的杠杆比为:, 其中, ci表示为集团第i个公司的资本金, 则wi为第i个公司在集团中所占的权重, ri表示第i个公司的资本充足率, 为第三重杠杆效应。集团总杠杆为上述三重杠杆的乘积。资本金经过放大产生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 即由资本金重复计算直接产生的杠杆L2经过L1、L3的双倍放大后对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影响重大。

(2) 传染性风险:负协同效应。对于传染性风险, 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 (2003) 给出的定义是:金融集团内一个特定法律实体的负债、损失或意外事件冲击导致集团内另一个法律实体的损失或损失风险。金融控股集团内部股权结构复杂, 内部关联交易是集团发生风险传染的直接原因。集团内部短期流动性的集中管理、子公司之间担保、贷款或承诺、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均属于关联交易的范畴。子公司发生重大风险将可能在集团内部传导, 且具有隐蔽性与扩大性。一是在资产与负债存在错配、市场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筹资成本快速上升的情况下, 集团可能会受子公司的财务问题影响, 产生流动性风险。二是由于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传递, 当风险从集团内不受监管的成员转移到受监管的成员, 或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互相转移, 会增加集团的不稳定性。同时内部交易效应是具有双面性的, 合理有度则有利于集团整体利益, 把握不好度就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 (张洁, 2013) 。

(3) 内部利益冲突。集团作为整体, 对外与客户的利益不相协调时, 会因自身利益而引起冲突;对内由于定价机构的缺陷可能导致内部利益冲突 (李明刚, 2013) 。集团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诱导客户并搭售产品与服务。Cheng-Min Chuang和Chih-Pin Lin (2008) 认为, 在金融控股集团内交叉销售最常见的路径是银行业务子单元到证券承销子单元。二是集团利用掌握的信息优势, 对客户收取更高或更低的价格。这在一定界限下优化了客户的投融资结构, 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与个性化服务, 但越过界限也会造成与客户的利益冲突。

(4) 不透明风险。金融控股集团与多个子公司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降低了集团内业务信息的透明度, 提高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通过集团整体角度的运作可以对监管合理规避, 造成规避监管风险 (Dierick Frank, 2004) 。集团可以通过发债方式筹集资金并向子公司投入资本, 但该资本不具风险抵御能力。集团可以在“单一监管基础”上对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报告, 而不是集团的合并的形式进行披露, 同时也会造成不同监管体系之间的“套利”。这种不透明的组织结构会造成集团的风险积聚。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管理实施效果

1. 资本监管情况。

(1) 资本充足率。根据银监会《并表监管指引》的要求,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进行最低资本管理, 且集团拥有的合格资本不得低于最低资本要求。合格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并去除扣减项;最低资本即现阶段通常所说的经济资本, 是银监会要求资本充足的底线, 占加权风险资产的12.5%;超额资本为合格资本净额超过最低资本的部分。监管部门规定资产管理公司的加权风险采取权重法计量。

加权风险资产=∑[ (表内资产原值-减值准备-风险缓释) ×内部风险权重×行业调整系数]+∑[ (表外资产原值-风险缓释) ×信用转换系数×内部风险权重×行业调节系数]

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华融、东方、长城、信达) 的母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4.49亿元、51.35亿元、31.85亿元、21.64亿元。以中国华融为例, 经过2013年三个季度的经营与并表管理, 超额资本得到一定的提高。

从图2可以看到2013年的超额资本有所增长, 集团层面增长22.28%, 且公司层面增长54.35%。由于集团超额资本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各子公司对资本的补充, 所以中国华融超额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2) 杠杆率。巴塞尔协议将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2011年银监会《并表监管指引》提出定量监管加强最低资本与杠杆率的监管, 并提出制定多维度的杠杆率指标监测体系, 包括净资产与总资产比率、核心资本净额与调整后的资产余额比率等。

杠杆率的监测指标有:财务杠杆率=净资产/ (总资产-客户资金) ×100%;资产公司杠杆率=核心资本/经调整后的资产额×100%;资产公司担保比率=集团外担保/期初净资产总额×100%。银监会规定资产公司集团合并的最小财务杠杆率及母公司的最小杠杆率均为6%, 而商业银行无论是否并表均不得低于4%。

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具有互补效应, 一是资本充足率反映的是金融机构风险资产状况, 但体现不了资产规模与杠杆水平;二是杠杆率并不基于复杂的风险模型, 只是衡量金融集团总资产规模可能带来的风险;三是杠杆率的分母理解为采用相同风险权重计算的所有资产, 而资本充足率则考虑了不同资产的风险差异。

2.风险控制情况。

(1)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主要有三种层面的含义:资产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和机构的流动性。2011年, 银监会在《并表监管指引》中将流动性风险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强调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同时注重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根据2012年《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要求, 主要有以下指标: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长期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 (总资产-流动性资产) ×100%;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资产余额 (现金、存款及国债等) /未来30日现金净流动量×100%。根据《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要求, 资产管理公司的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15%, 指标越高, 说明流动性越好。

(2) 信用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Ⅱ》, 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为三大支柱, 主要框架见图5。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鉴于此, 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9月提出了对资本监管更为严格的《巴塞尔协议Ⅲ》, 协议要求到2015年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核心资本不得低于6%, 以加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第一支柱下, 多数银行对信用风险采用内部评级初级法。难点在于违约率的计量, 新资本协议要求使用信用度量模型对违约率进行计量。推荐使用的现代风险度量模型有:KMV模型、Credit Risk+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由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较国际先进银行还有一定差距, 所以目前衡量信用风险时尚未建立可操作性的模型进行计量。

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总体情况看, 业务发展与客户履约情况较为正常, 但信用风险资产呈上升态势。按照银监会《并表监管指引》的要求, 资产管理公司应监测母公司及子公司具有信用放大效应的结构性融资产品的信用风险暴露情况。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股权、金融机构风险暴露、证券化风险暴露等需要运用标准法进行计量的模型尚未完全建立, 而内部评级高级法也应用较少, 所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仍需完善信用风险的模型计量, 继续采集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的数据, 同时还要加强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等。

3. 市场风险。

JP摩根大通集团、德意志银行、花旗集团等金融控股集团都已采用了GARCH-Va R模型来计量其市场风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引入并表管理理念后, 经过分析发现, 资产公司的市场风险资产总额不断攀升, 2011年中旬达到增长率最高值, 业务分布也多为股票、债券与基金等方面。由此看来, 资产公司的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市场风险没有建立模型进行计量, 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有较大距离, 在资产管理公司不断高速发展的阶段, 如何有效控制市场风险是实施并表管理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图7可以看出,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控股集团实施并表管理后, 在资本监管与风险控制两方面, 都有一定的改善。

五、小结

并表管理实施之后, 资产管理公司的超额资本得到一定提高, 但由于受资本增长限制, 超额资本的增长较为缓慢;从杠杆率角度看, 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还有待扩展;从风险控制角度分析, 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加强。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商业化转型阶段, 面对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 主要按照国家“一司一策”的改革思路进行差异化转型, 但专业化、市场化的资产公司在并表监管中没有区分, 没有突出不同资产管理公司的特色。第二, 并表监管的制度不统一, 主要涉及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风险监管制度的零散规定, 对混业的金融控股集团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一套适用金融控股集团的规范性制度。第三, 监管政策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公司的自身禀赋, 例如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管理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资本约束等问题,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只有华融资产公司一家实行经济资本制度, 资本管理才初步运作, 未能实现与并表管理有效对接。

摘要:对具有金融控股集团雏形的金融资产管理并表监管的研究一直是金融行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分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管理的基本内涵入手, 剖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态势与风险特点, 并总结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并表管理的经济效果与亟待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并表管理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明刚.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市场及其协同效应.财经科学, 2013;6

[2] .张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管理问题探析.上海金融, 2013;3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10

金融控股公司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集团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集团通过获得金融类子公司的控股权,参与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整体战略目标。金融控股公司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一般风险和其他一些特殊风险,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必然选择,也是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资产组合理论概述

195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维茨(Harry M.Markowitz),提出最小方差资产组合的构想,以严谨的数理分析,论述人们出于何种原因及如何构建有效的资产组合,标志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诞生。马克维茨在其资产组合理论模型中提出四点假设:一是每种投资都能够用某种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分布代表;二是投资者利用预期收益的波动性,估计可能存在的风险;三是投资者的决策依据仅取决于预期收益和风险,这意味着风险相同时投资者偏好拥有较高收益的资产或资产组合,收益水平相同时投资者偏好拥有较小风险的资产或资产组合;四是投资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总是以收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在这些前提下,马克维茨只考虑两项资产组合的情况,并将预期收益的方差作为风险衡量的标准:

其中,x1、x2指资产一、资产二各自在资产组合中的权重,σ1、σ2指资产一、资产二分别的标准差,COVij指资产一、资产二的协方差,ρ12指资产一、资产二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一公式反映出资产组合方差大小的决定因素有两个,即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权重和相关系数;前者通过对资产组合中各项资产权重的调整来决定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水平,后者意味着资产组合的风险是组合中两种资产风险的加权平均数再平方。从中可以看出,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包括低相关、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各类资产)能够有效地降低预期收益的方差,从而弱化投资风险。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包含多个资产的资产组合。这意味着投资者如果选择多样化的证券资产加以组合,就能有效降低市场中的非系统风险。

虽然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模型将证券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但其对金融控股公司同样适用。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如银行、保险、信托等可被视作单项资产,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则是这些资产所构成的组合,这符合资产组合理论的要求,同样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各类子公司如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让公司在经营范畴、业务、区域等方面实现多样化,迅速、便捷的“一条龙服务”较好地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二是公司通过不定期调整对各子公司的投资或风险程度不同的业务比例,可以改善公司的总体风险情况。三是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互补关系很强,呈现出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的特点,可以有效降低公司收益率的波动进而降低整体风险。同时,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在资金、人力资源、风险等方面相互独立的现状表示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呈现出低相关性。

三、基于资产组合理论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除了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一般企业都会面临的风险外,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制度风险、资本重复计算风险、关联交易风险和监管风险等一些特有的风险。(1)由于大多数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不足,在产权及治理结构、管理权限、外部监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还存在弊端,容易导致制度风险,从而降低公司对其他类型风险的监管能力,对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不能有效防范,最终遭遇损失甚至毁灭性的打击。(2)资本重复计算风险是由我国股权结构复杂的现状所决定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平衡,很可能导致公司实际资本不足,进而降低公司抵抗其他风险的能力。(3)关联交易现象在我国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中比较常见,各公司之间常常随意划拨资金、交换人员和信息,容易导致关联交易风险:公司盲目扩张,致使资产负债比例失调、公司蒙受重大损失;大量的银行资金也运用各种方法违规炒股,最终形成股市泡沫。(4)监管风险产生于市场中已存在各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未做出明确规定之间的矛盾,这导致监管机构及其相关部门沟通效率低下、责任分配不明,极易造成监管责任不清和相互扯皮的现象。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风险管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管理机构设置、运作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政策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

(一)管理机构设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时间的改革和积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已由原来的主观经验模式过渡到数量化模式。大部分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直属于董事会,主要制定风险管理政策、进行重大风险决策、对公司经营管理中遭遇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在已有的信用审查部门之上,风险管理部门被独立出来,主管风险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信用、操作、市场等主要风险和银行授信资产质量的监控,信贷的审查以及内部控制的管理。

(二)运作机制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

一般以事后处理为主。各公司循序渐进地开发与本公司相符的风险管理工具,采取定性风险管理为主、定量风险管理为辅的方式;以利润、规模、质量为考核重点,开始建立违规处罚办法;逐步组建一支复合型、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审计信息化正在建设中,但从整体上看仍以现场审计为主。

(三)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控股公司为保证自身平稳运营而设计的一整套内部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逐步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章程条文、实行集体决策负责制、组建专门的风险决策机构、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信息中心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风险控制系统等。

(四)外部监管政策

在外部环境方面,金融控股公司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监管方式、金融市场和社会信用环境。法律法规是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根本依据,虽然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尚未正式出台,但相关的金融法律对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监管方式决定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设计,目前我国尚未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的主体监管机构,对公司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较大的挑战,需兼顾各监管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技术、方法则分别受金融市场和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衍生工具单一,社会信用数据分散、失真情况较严重,总体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公司进行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影响。

四、基于资产组合理论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整体风险状况不容乐观,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致未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用。

(一)管理机构设置

自上而下、一致的风险管理观念尚未在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形成,很多分支机构只重视业务的发展而忽视风险的管理。大部分的子公司没有独立、成熟的风险管理部门,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也不够集中、全面,与母公司相应部门间的权责关系亟待深层次的分工和细化。部分金融企业正在向垂直化的审计体系过渡,其他尚未成立审计委员会或仍采取分级管理的审计模式,这表明我国不同金融控股公司之间的审计体系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二)组织结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与国外

大为不同。部分金融控股公司并非全部持有其主要子公司的股份;部分金融控股公司只是接受委托,完成股东的一部分职责,但无权编制合并报表,进行实际的投资、财务、行政管理;还有一部分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已上市,但其本身并未上市。

(三)内部控制

产权不清晰是当前银行和公司共同面对的难题,由此导致预算约束缺乏效力、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相关风险负责人不明等一系列问题。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缺乏协调性,资本控制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不相适应,财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审计监督仍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信息控制制度有待加强,行政化控制与管理仍未彻底改变,内部稽核制度尚不完善,高端人才严重缺乏,风险管理效率较低,综合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国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思维借鉴

(一)内部风险管理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较为独立、成熟、集中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控股集团与其旗下的子公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类似于“垂直一体化”的风险管理形式,不但保证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联结合,又将风险管理体系从经营体系中分离出来,保持独立性,从而实现对各业务部门风险情况的客观评估,在降低公司风险管理成本费用的同时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

此外,国外金融控股集团还高度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要求自上而下实现统一,以便对风险进行全员和全过程管理。风险管理以资本管理为中心,不但符合监管机构的诉求,也成为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首选工具。内部审计管理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模式:一体化模式和垂直分级模式。一体化模式要求控股集团层面建立内部审计队伍,对集团内部的所有审计工作负责,子公司则不再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垂直分级模式要求控股集团层面建立审计委员会,负责整个集团的内部审计,并对子公司的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规定;子公司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负责自身的内部审计。

(二)外部监管

当前,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外部监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指标体系。市场准入是外部监管的第一道屏障,主要是对申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机构及人员进行资格筛选,具体包括最低资本额、硬件设施、公司发展目标及规划、人员综合素质等。一般来说,只要符合市场原则和监管当局的规定,都可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是外部监管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三个层次:即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或其它持股公司,将金融控股公司和子公司当成一个整体时各自的资本充足率。一般情况下,许多监管部门以一体化为标准实行监管,即在合并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所有金融性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后(不包括所有内部交易的数据),敲定一个确切的资本充足率。

此外,内部关联交易、风险集中度、高层管理人员监管也是外部监管的重要内容。监管当局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指导、监督金融控股公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进行定期评价;如果认为公司的某一关联交易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有权直接介入,采取一定手段进行干预纠正。为防止部分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过于集中于一些特定的交易对象、区域、部门和市场中,监管当局会控制其风险的集中度,特别是对整个金融控股集团和外部单一交易对手的总成交金额进行重点控制。为应对金融控股公司股权、人员构成复杂的现状,监管当局还会对整个金融控股集团及其子公司的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证、限制高层管理人员在集团及子公司间的相互兼职,以保证金融控股公司的稳定运行。

六、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提升路径

(一)建设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这是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也是各种风险管理活动(包括执行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及政策、应用相关风险控制手段、传递信息等)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设置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从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分支机构三个层面出发,形成侧重点各有不同、权责分明、垂直一体化的三级组织架构,对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逐级监控。

(2)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流程。先分析、归纳不同类型的风险源(风险识别),接着运用风险量化工具逐一评估各风险的等级、推断出公司的整体风险水平(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分别设计风险控制的方法(风险防范与控制)。当风险发生、产生实际损失时,根据预先的设计方案实施相应处理或将风险造成的损失转移到其他方面(风险转移与处理)。此外,还需要对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评价,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以确保实现预期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检查与评价)。

(3)健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识别和度量风险、获得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为风险决策提供实际依据,因而成为公司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在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平台建成后,公司可以继续跟进,建立一体化的风险管理集成平台和数据仓库,以实现诸如风险管理信息收集、数据存储、模型分析和总结报告等功能。

(二)优化公司治理机构

(1)要优化公司治理机构,对公司的所有者和产权关系进行明确规定。国有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废除一级法人制,转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通过股权获得下属子公司的控制权,下属子公司改革为股份制金融机构。要明确内部产权关系,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践提供了两条可行的经验:一是以董事会为依托、以执行董事为主要负责人,对下属子公司进行有效的产权管理;二是以产权是否变动为标准,明确子公司董事会自主经营权的范围。

(2)对金触控股公司的股东、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金融控股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战略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对公司重大事项、高级人事任免等进行决策。如果董事会的有关成员不承担股东大会要求的委托责任,股东大会有权对其进行罢免甚至对董事会进行改革重组。高层管理人员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董事会的授权下自主经营管理公司、处理日常事务。董事会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表现,可以进行相关人事奖惩和任免。

(3)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的薪酬制度是公司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的根本保证,只有将经营业绩和薪酬挂钩,才能实现公司的长治久安。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国外成功金融控股公司的经验,在保证基本、合理的薪酬和奖金的基础上,增加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长期性的激励方法;二是加大对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力度,提升这一市场的竞争性,从而约束经理人的行为,减少道德风险。

(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1)加强对资本的控制。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利用在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和董事会对旗下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进行控制,也可以向子公司委派高层管理人员,监督子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情况。为考核子公司的经营成效并审查投资去向、贷款金额、债务担保等主要项目,公司可以在总部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利用资本预算、报告和审批制度,管理公司的产权,对子公司的资产经营、流向进行严格控制。

(2)完善财务控制制度。金融控股公司应在对旗下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权限做出明确规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整个公司的会计控制体系,使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反映。公司要对财务授权进行严格把关,自上而下推行逐层递减的财务授权制度,确保所有类型、所有项目的开支都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授权人负责,同时授权额度采用母公司集权制,当子公司出现亏损时,母公司对子公司所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额,防止个别子公司的不良财务状况对公司的整体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3)建立健全信息控制制度。信息控制已成为金融控股公司建立有效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具体包括建立健全内外信息透明制度和传递制度。在网络经济的大环境下,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重构公司业务流程,完善信息控制系统,与财会、审计、风险管理等系统有机结合,及时反馈、传递有效信息,实现对母公司及所有子公司的远程动态监控。

(四)加强外部控制制度建设

当前,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际的监管情况两方面来看,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都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抓紧制定涉及金融控股公司成立的法律条文、依法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涵和地位完善现有法规中涉及金融控股公司的条例以及最终出台《金融控股公司法》,成为我国当前金融立法的首要任务。

从实际监管来看,在分业监管的大前提下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合并的监管是重点。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由于我国现有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实行市场准入时要与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契合,确定审批环节时要能符合相应的量化性指标,设定业务范围时要将企业参股等主要问题考虑在内,以保证监管当局有能力付诸实践。二是建立整体资本充足率监管机制。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进行评估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监管当局应当要求金融公司提供旗下所有子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不包括所有内部交易的数据),并按规定要求提供单一的最低偿付能力。三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管。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应作出特别规定,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确定最低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标准,同时需寻求足够的证据证实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实际效用及效用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需有一定的界限,不能对公司的有效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2]周松、梅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初探》,《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3]陶玲:《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问题和规范》,《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3期。

[4]周玉敏、张一多:《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现状的思考》,《河南科技》2006年第4期。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跨国公司 财务风险 有效管控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点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处于脆弱性复苏、尚没有摆脱本轮金融危机阴影的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这一阶段,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集中释放,但形成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全球经济格局以及金融体系还在发生重大变化,各国经济的不平衡状态加剧,产业、区域、企业的不平衡加剧,经济波动性加剧,全球性通胀预期加剧,国际、国内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投机资本流动性更加活跃,各类资本不愿意在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流向虚拟经济和资产、资源、特定产品进行炒作,相比之下,实体经济缺乏资本支持,步履维艰。在如此冷酷的博弈和较量中,跨国经营的公司必然遭遇前所未有的财务风险。如何有效管控现有财务风险,增强危机意识,确保公司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拓展生存空间,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力,这是十分现实而严峻的课题。

二、后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跨越国界后,各国的法律制度、政治环境、经济制度、研发环境、营销环境、文化背景不同,跨国公司与一般国内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就有明显区别,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会面临更多的潜在损失。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有:

(一)系统风险

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银行金融资产瞬间缩水,外国政府大量印发钞票,市场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跨国公司的市场环境恶化,形成市场风险;外国政府套用世贸规则,采用非常规、歧视性手段,限制公司的运作,形成政治风险;各国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调整利率、汇率和税收政策,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恶化,形成外汇风险和税收风险;各国政府与监管部门还可能通过设立贸易壁垒,干扰公司的经营运作,形成经营风险;高端企业通过技术垄断,恶意竞争,形成技术风险。以上因素会导致跨国公司缩减生产经营规模,资金链断裂,失业剧增,市场环境持续恶化,公司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结算管理、风险管理和纳税管理等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非系统风险

一是财务目标风险。公司财务管理层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过于关注销售、利润增长,忽视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或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过分追求每股收益,以期产生规模效应,不因地制宜导致方向性失误。二是财务决策风险。公司财务决策系统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迁,在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过程,容易出现决策性错误。三是投资风险。公司在主营业务面临困难时,盲目投向非主营业务,比如投资房地产、金融衍生品,不进行投入产出的论证,反而造成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风险被扩大。四是信贷风险。在国外资本市场各种保护性、限制性政策的制约下,公司各种票据贴现、资产变现更为困难,长期短期融资能力被弱化,融资结构配置不当,过度负债经营,过度运用财务杠杆,导致现金流量风险加剧。五是财务内部控制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实时调整内部控制策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母公司对子公司及子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会失去有效控制,由此导致的财务内部控制风险是十分危险的。

此外,跨国公司还有因“水土不服”、缺乏适应性和统筹性而产生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设计风险,由于财务往来款等运作不当产生的结算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过分关注短期成本目标而产生的成本控制风险,由于概念模糊或欺诈产生的合同风险,由于利率波动而引起的对未来收益、资产或债务价值的不确定性所可能导致的损失产生的利率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也存在诸如评估风险、法律风险、税收风险、诉讼风险在内的各种与财务相关的风险。

三、后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

(一)化解政治风险

金融危机及深度演变带来了国际经济、社会的动荡,跨国公司要事先周密安排,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作出评估,与当地有关部门就经营环境问题进行磋商,以取得某种承诺,在融资、销售、税收、利润分配、失业安置等方面争取优惠条件,签定协议;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调整产品结构,采取风险分散化的方法,如: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包括大型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等)共同投资,与东道国的不同利益集团建立联盟;向当地企业出售股票、债券;必要时制订一个反危机的计划,时刻应付可能发生的政治事件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风险,解决当地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强化适应东道国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防范外汇风险

一是增强风险意识。充分研究产生外汇风险的潜在因素,关注各国基本经济、央行政策因素,政治与传媒因素,心理及市场预测因素,突发事件因素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做好风险防范。二是技术性防范措施。提高运用金融工具防范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各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如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货币掉期等业务,还可以通过外币应收票据贴现、投保货币保险、短期外币信贷、安排与外币透支等,把外汇汇率风险控制在可预见、可控制的范围内。三是外币变动时的财务应对办法。当跨国公司预测东道国货币将要升值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减少承担风险的资产,增加承担风险的负债。具体做法包括:提前偿还公司按当地货币计算的欠款;突击增加出口,利用东道国货币升值引起的出口货价下降,增强子公司产品在东道国的竞争力,抢占东道国中实力衰退公司的市场;减少库存量,以便在货币升值后调整存货价格;减少在东道国银行的借款,推迟偿还母公司的或其他子公司的应付款项,以减少资金运用成本,反之亦然。四是增加外汇管理人才的引进、储备与培养,设立研究室专职从事国际汇率的预测和防范外汇风险的研究。endprint

(三)分散市场风险

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融资困难、盈利下降,纷纷收缩甚至撤回海外投资,客观上为跨国公司产生了向境外上游生产活动和下游市场经济领域进行投资、收购外国的优质资产、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需求。跨国公司应从战略高度提前新一轮布局,放弃需求疲软的市场,进一步“走出去”,在以下重点领域实施多品牌战略,拓展新兴市场,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掌握主导权。一是在海外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专业人才,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投资开发能够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资源类项目。三是集中公司的资金投资于有前景的高端市场,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确保市场多元化和预期收益,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拓展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打造国际品牌,降低和分散单一的市场经营风险,提高在国际不同的市场合作份额,为生存与发展腾出空间。

(四)降低筹资风险

资金链是公司的“生命线”。跨国公司应将这次危机视为调整公司财务资本结构的契机,推出稳妥的现金管理政策,在注重资金回收风险和汇率变动风险的同时,从公司财务发展战略出发,加强监控,确保资金链的连续、安全、完整。具体控制手段如:公司所筹资金量应与需求量相结合,控制筹资规模,既减少筹资成本,又充分满足公司拓展主营业务的需要;实施最佳的筹资结构,在负债到期日与公司适量的现金流入时间、规模相配合,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选择合理的筹资期限,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拓宽筹资渠道,如运用融资租赁业务,通过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的目的;科学、合理、灵活运用长短期融资方式,增强支付能力;缩减资本项目支出、出售非核心业务,增强变现能力;此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公司还应该加强信用管理,防止信用缺失,保持良好的信誉。

(五)控制投资风险

公司应建立一套适应国际环境的投资决策系统,通过对公司外部环境的全方位监测与评价,掌握市场发展规律,采取有效对策,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应变能力。针对投资项目,公司应该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可能带来的风险性因素,制定完备预案;对投资指标进行动态监控,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合理分配资金,保持投资结构的平衡;强化项目投资成本控制,规避盲目扩张中潜在的风险。

(六)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利条件、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系统性、非系统性风险的科学管理是跨国公司持续、有效运营的基础。因此,公司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具体措施有:一是风险识别。对所处国家的行业特点、地理环境、经营条件、经营方向、经营理念准确定位,对所处国家的经济政策动态、金融环境、风险因素、潜在损失进行系统评价。二是风险量化。实时监测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针对风险评价指标合理构建数字化模型,以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全方位检测,不定期综合分析。三是风险管控。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应对预案,准确拟定决策方案,从事前、事中、事后的角度,通盘协作,把风险管理落实到公司的各个经营环节、各个业务流程,覆盖所有的部门与岗位,提升应变能力、处置能力,把潜在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把潜在的机遇化为公司真实的效益。

四、结束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国经营公司还应该积极研究、分析东道国各项财经政策、税收制度、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等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解决好内部结构性矛盾,按照当地投资者、股权持有者、利益相关者预期财务收益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设计内部会计制度,合理制定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办法、成本控制规则、利润分配办法,建立健全财务战略中心、成本责任中心,会计结算中心,规避各种转嫁风险,化风险为机遇,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财务目标利润或财富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晓媛.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1(2)

[2]周恒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

[3]顾新莲,季盈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1)

浅谈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风险控制 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 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模式不一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这种“分业监管、混业经营”的金融模式已经日益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人们不得不思考, 当前的金融控股集团是否存在巨大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将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 金融控股集团定义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在1999年联合发布的《对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文件》对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做出了定义, 其表述是“在同一控制权下, 所属的受监管实体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从实行金融混业制度的世界主要国家考察, 金融控股公司这种组织形态主要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 在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

(二)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状况

从我国金融业自然发展需求来看, 当前的分业经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资金安全及行业监管, 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金融业必须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去满足需求和赢得竞争。在此背景下, 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实现综合经营最具可行性的灵活选择, 符合我国金融改革遵循的“渐进原则”。

2002年12月5日, 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该公司的成立开创了我国金融业控股公司发展的先河。此后, 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合资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企业集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渐成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三大模式。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我国金融行业公司商业化发展的目标, 但实际上我国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控股集团很少, 通常只是初步在金融领域布局并形成金融控股雏形, 或者参股金融业或产融结合, 可以统称为准金融控股集团。

二、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风险特征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 各负盈亏、合理避税;资本控股、信誉外溢”等方面的经营优势, 它还有其特殊的财务特征。但任何一项经济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 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会存在着风险。

(一) 具有资本经营优势, 但易产生资本重复计算

在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中, 母公司通过资本投入对子公司取得控制权, 而子公司又会对其子公司进行资本投入。如此层层的股权控制结构, 使母公司越到下层, 所需的资本越少, 即可取得对孙公司的控制权。这种资本经营的优势使母公司的扩张极为迅速, 母公司的资本得到了放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资本的放大作用会带来资本的重复计算, 使金融控股公司极易存在资本不足的风险。因此建立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但是对资本的重复计算以及交叉持股等现象会带来资本充足率实质性下降的风险。

监管部门对特殊类型的金融企业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这也界定了其资本放大效应, 从而限制了其风险。譬如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 资本放大倍数为12.5倍, 其风险控制能力强;但对投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没有明确的规定, 资本放大率高达30倍。

(二) 组织结构复杂, 易造成外部监管缺失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组织机构复杂, 母公司往往控制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方向的金融类子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 形成品牌观念, 在一个品牌下使顾客享受到多类型的金融服务。但是, 这种复杂的组织机构会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极大挑战。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母公司对整个集团的调节和控制, 二是各个子公司自身的内部调控。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规模越大, 其公司部门之间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沟通协作就越困难, 内部的经营状况和组织结构也就愈加难以监控。而且不同的子公司往往是由不同的监管部门来管理, 监管部门之间缺少沟通, 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 甚至产生监管的盲区和真空。

(三) 业务多元化与成立子公司可分散财务风险, 但易带来关联交易风险以及风险传递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一般涉及多项金融业务, 这样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还可以合并报表, 转移税负, 实现集团整体的最优化。但是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各个子公司之间极易产生内部关联交易, 如内部定价引起的利润、税收的跨国转移, 风险传递以及涉及少数股东利益的非全资子公司内部交易监管等。如果一个子公司出现问题, 很可能会牵涉和连累其他子公司, 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中, 经常会出现风险在集团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传递和转移, 严重危害金融机构的安全以及广大客户的切身利益, 而且有可能引发系统风险, 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造成整个金融行业的危机。

三、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风险控制

针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特殊情况以及特有风险, 应该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对各种风险采取相应措施。

(一) 实行防火墙制度, 规范组织结构

在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实行“防火墙制度”主要是为了对某些资金、业务、组织机构进行隔离, 以降低风险。在我国,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防火墙制度”一般分为:资金防火墙、信息防火墙、人员和机构防火墙以及业务防火墙。对于集团内各部门和子公司之间, 在资金的使用上要严格加以限制, 比如限制其子公司银行从其他子公司购买证券或者资产;在信息的流通上杜绝内幕交易的发生, 保护客户隐私;在人员以及组织机构上要专人专岗、明确职责, 特别是高管的兼职上, 一定要保持其独立性不受损害;在业务上要对内部交易加以限制, 对于各分支机构的利益冲突, 要加以调和。

(二) 加强内部控制, 规范业务流程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集团内部整体的控制, 另一个是子公司内部的控制。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内控制度的框架性文件,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应当有以下3个目标:实现集团的协同效应, 实现效率目标;提高集团的透明度, 保证对内对外的信息是及时、可靠和恰当的;保证整个集团的经营活动符合监管要求和法律, 符合公司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而内部财务控制又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在组织结构复杂、业务关联性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规划好财务控制的流程, 做好财务审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财务控制的几个关键点为:建立财务控制标准——识别风险、确立控制点———评估风险———制订和执行计划———控制的监控和评估。通过有力的内部财务控制手段, 同时可以有效阻止频繁的内部关联交易, 抑制风险的传递。

(三) 合理确定资本充足率, 平衡资本与风险之间关系

对于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而言, 资本是其经营管理的核心, 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有明确的要求, 但各公司应该在满足监管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资本保有目标。首先要确定合理的资本总量。各监管部门只是对资本保有量的下限做了界定, 但是盈利能力又要求不能持有过多的资本, 这样会限制投资机会, 降低资本回报率。因此要在满足监管要求的情况下, 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确定合理的资本总量区间。其次要强化资本结构管理。不同的资本工具具有不同的质量特征, 如长期债券的质量要差于实收资本, 在监管中, 其数量被限制在核心资本的50%以内。因此在筹资时, 应合理确定筹资渠道和方式, 合理调整资本的总量、质量和成本, 调整好公司的整体资本结构。最后要利用预算工具, 对资本开展各种调控活动。根据公司制订的资本保有目标、资本结构以及对各子公司的回报要求, 通过全面预算方式, 使资本的投入以及资本的收益回报在子公司之间进行调配。此外, 在资本的运作过程中, 还要进行实时监控, 随时掌握资本和风险的变化情况。不但要保证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的要求, 还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约束机制, 在资本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四) 完善组织机构与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风险不仅要从公司内部入手, 健全组织机构、风险控制流程等, 还要在外部加大监管力度。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对整个集团进行监管, 都是不同的监管部门对其不同的业务进行监管, 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使很多信息不对称。同时, 我国还没有针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专门法律约束。随着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模式的兴起, 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法律约束, 从外部来控制其风险。

以上几个控制点是相辅相成的, 构建防火墙制度也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方式, 可以有效地规范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同时资本充足率的保证也可以使公司符合监管要求。在目前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下, 要想在金融市场上稳定立足, 除了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 还要严格控制好风险, 使金融创新有一个度的限制, 使企业在发展和稳定中寻求一种平衡。尽管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存在较大的风险, 但只要有效防范, 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相信这种金融模式会在我国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地方院校专科英语专业下一篇:机床数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