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保险论文(通用12篇)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1
一、美国农业保险的种类
1. 涵盖150多种农作物。
美国已形成了多个种类、覆盖多种农作物的农业保险产品。目前美国已有150多种农作物被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可供选择的保险品种超过300个, 既包括玉米、棉花、大豆和小麦等大宗农作物, 也包括草莓、干豌豆、柑橘等种植面积少、总产量低的小品种。2008年以来, 主要农作物的参保率均在80%以上, 而且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
2. 产量险和收入险并存。
美国农业保险的产品种类包括产量险和收入险。产量险是以产量损失达到一定程度作为赔偿发生条件的险种。收入险是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与农业保险政策相结合, 把价格变化对收入造成的不确定性纳入了风险责任之中, 以收入低于一定水平作为农业保险赔付的条件。收入险的风险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广, 受到了农场主的普遍认可, 近年来发展较快。
二、美国农业保险体系的特点
1. 构建多层次农险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保险体系形成了农业风险管理局、商业保险公司和各类民间组织组成的多层次体系。美国农业部风险管理局 (RMA) 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 (FCIC)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负责制定农业保险政策、提供农业再保险、对经营农业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进行补偿以及开发新的农业保险品种等。
私营保险公司承担农业保险的销售、理赔全程服务, 并负责质量管理、承担风险和向风险管理局提供相关数据和统计资料等。私营保险公司推出的农业保险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在2012年的农业干旱灾害的保费收入高于赔偿10余亿美元, 赔付率约为91%, 不考虑保险公司的相关运营成本, 私营公司的农业保险产品有能力实现自负盈亏。
各类民间组织积极促进农险政策的立法和推广。如美国农场局联合会 (AFBF) 等组织, 反映农户的利益和诉求, 通过影响立法机构、社会舆论等途径争取有利于农场利益的农业保险政策措施。
2. 施行对农险的供求双方进行双向政策激励。
为鼓励农场主积极投保, 政府对投保农场主的保费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 近年来的平均补贴率在60%左右。补贴水平由投保人选择的保障水平与保险单位决定 (FAPRI, 2010) 。该种制度设计能够加大对经济状况较差农场主的支持, 因为经济状况较差的农场主通常选择的保障水平较低, 因此支付的保费较低。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更多的农险产品, 政府对保险公司实行15%以上经营补贴、税收减免, 提供低成本再保险。
3. 根据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农险政策。
美国农业保险历经70多年的发展, 近10年开始大量应用。1938年经《农业调整法》授权开展农业保险之后, 美国政府相继修改和出台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 (1980年修改) 、《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 (1994年出台) 、《农业风险保障法案》 (2000年出台) 、《食品、环保和能源法案》 (2008年出台) 、《食物、农场及就业法案》 (2014年出台) , 对农产品保险政策不断完善, 形成了日渐成熟的农业保险体系。目前, 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到当年可保面积的80%左右。
4. 期货市场成为农业保险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
美国利用期货价格开发大豆和玉米的保险产品。预测价格 (projected price) 和收获期价格 (harvest price) 等决定农民保费水平和赔偿金额的关键参数由大豆和玉米期货价格确定, 大豆使用11月合约价格, 玉米使用12月合约价格。预测价格基于期货合约的2月份每日结算价的平均值计算, 收获期价格基于上述合约的10月份价格进行计算。收获期价格高于预测价格越多, 农民获得的赔偿就越多。
大豆收入保险涉及历史平均产量 (Actual Production History, APH) , 即最近5年产量的移动平均值, 单产保险比例 (Coverage level, CL) , 基价 (Base price, BP) , 即期货价格等参数。
三、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启示及建议
1. 农业保险和目标价格政策相结合稳定农民收入。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小, 农户数量大, 保险公司开发保险产品缺乏规模效应, 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将产生较高的保费费率。美国农场220万个, 农场平均耕地面积约1000亩;我国农户2.66亿户, 户均耕地面积约7亩, 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目前, 引导种粮大户选择农业保险, 如采用低费率, 高理赔水平等是我国当前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时的可行选择。在我国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的家庭农场87.7万个, 引导这部分农场率先参加农业保险, 可以覆盖约1.7亿亩的耕地面积。随着农村合作社数量的增加, 单个合作社耕地面积的提高, 可以全面铺开农业保险, 取代国家临时储备政策、目标价格政策作为稳定农民收入的主要政策工具。
2. 增加对保险公司的保费补贴等激励措施。
我国目前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主要是保费补贴, 目前的补贴比例在75%-80%之间;2007-2011年, 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从21.5亿元增加到97.06亿元。保险补贴施行财政补贴分级幅度的机制, 中央政府提供35%-40%, 省级政府提供约20%, 市县基层政府提供约15%;按此推算我国政府提供的保险补贴总额度为250亿元左右, 低于美国;2010年美国政府的保费补贴近70亿美元, 约合400亿人民币。但除了对农民的保费补贴之外, 我国没有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进行补偿的政策, 也没有再保险政策扶持, 税收政策也只有在营业税方面有一定优惠, 我国应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积累措施, 增加财政资金的支持额度。
3. 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
我国目前开发的农产品保险只有玉米、鸡蛋等少数保险以期货价格作为理赔依据。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充分汇集供求信息, 价格公开透明, 是市场的重要参考;同时, 保险公司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期货市场对冲自己的风险暴露, 美国已充分利用期货价格作为保险理赔的价格依据。我国目前具备利用期货价格的良好基础, 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农产品期货品种均已上市多年, 运行平稳, 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发挥较好。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的农险产品引入并推广农产品期货价格作为理赔依据。同时, 鼓励期货市场开发更多农产品期货, 并尽快上市农产品期权, 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奠定更好基础。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2
通过理论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1、掌握专业所必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计算机、大学英语以及普通话等基础知识。
2、掌握专业所必需的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经济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政学、证券投资等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专业所必需的保险学、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
能力结构
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和保险公司实习以及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熟悉我国有关保险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惯例。
2、掌握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市场开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一定的策划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3、了解保险行业的一般方式、方法和程序。
4、熟悉承保核保、客服保全、理赔给付、保险产品管理等保险业务流程,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5、了解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概况、方法、手段等,初步具备运用保险资金并使保险资金保值和增值的能力。
6、获取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素质结构
1、具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2、具备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3、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4、具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5、具有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职业道德。
就业岗位
主要到商业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业务或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其他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金融、保险有关的工作,或投资理财以及其他金融工作等。
课程设置
1、货币银行学2、保险学3、财产保险4、人身保险5、保险营销6、海上保险7、保险公司经营管理8、风险管理9、公共基础10、个人理财11、金融法规概论12、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学。
专业特色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3
关键词:保险;金融工具;创新;现状与发展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
(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
(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
(二)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优化策略。第一,要能将外延式以及内涵式的发展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我国的保险业在当前的发展中还没有实现精细化经营目标,在经济的发展上是采用的外延式发展方式,这就必然会对保险行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而保险企业的发展就要能够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配置的方向进行积极迈进,并能在内涵式的发展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将保险产品的知识含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为能对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有效创新,就要能够在政府的执政能力水平上进行提升,将行业的积极引导发展方面进行强化。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在执行工作过程中,就要能够在保险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信息披露上得到充分重视,将信用评级的作用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还要加强基础建设。第三,对当前的资本市场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将保险投资的多元化发展能得以有效实现。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政府就要能够在资本市场政策方面结合实际进行积极地调整。要能对保险资金进入到资本市场业务的范围进行扩大化,将投资业务也要能够进一步的放开。还要能够对外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市场进行放开。第四,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良好环境要能得以有效的培育,将金融创新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保障金融工具的有效创新。在金融工具的创新方面要能有一定的载体,可通过相应的法律进行支持,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第五,要能够和其它方面合作进行加强,将保险企业的整体运营效果能良好的呈现。在保险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下,保险业要能和其它的一些金融业进行联系,将保险衍生工具发展领域要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保险行业的良好发展。第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力。在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通过保险公司以及其它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三、结束语
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加强对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全面的了解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保险行业的进步,带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闲.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现状与发展[J].南方金融,2009,04:46-48.
[2]李清逸.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现状及发展[J].新经济,2016,20:35-36.
[3]李琼,李金辉.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与配置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223-229.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4
1.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积极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是针对风险事故而构建的一种制度。为保证投保人免于风险事故, 在金融体系内成立专门的保险机构, 它定期向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收取保险费并将之用于保险准备金的建立上。如果投保人万一遭受了风险事故, 那么就由保险机构或者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支持或者直接支付投保人全部或部分存款。首先,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完善金融安全网。金融安全网由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审慎监管构成, 审慎监管处于安全网的核心地位, 主要负责控制银行风险的形成和外化;最后贷款人制度主要预防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转变为清偿性危机;存款保险制度直接服务于存款人, 具有强大的法定性和可预见性, 能够保证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有效防止银行挤兑的出现。这三者互相协调, 共同为金融安全提供保障;其次,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完善市场的退出机制。金融监管虽然可以预防一些事情的发生, 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 它要依据市场机制来进行适度监管, 保证银行之间的竞争和活力。对于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 在不引发严重后果的基础上就应该让它破产。而存款保险制度就保证了这类信仰在退出市场时存款人的银行存款不受影响;最后, 促进银行公平竞争。
2.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消极影响。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破产或者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 极大地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使得存款人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 只关心存款的利率是否能够让自己获得高收益, 对于银行的经营情况和安全措施则不甚在意。所以当银行发生风险的时候, 存款人并不着急将存款取出, 这就给了经营不善甚至资不抵债的银行以继续吸收存款的机会。这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会采用低利率的形式, 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不想竞争, 给整个金融体系埋下风险的种子。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由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存款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又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 盲目推进, 那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所以,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按照如下路径选择:
1. 立法先行, 扩大范围和种类。
近年来, 因为金融行业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 所以在法律基础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 所以国际上先进的《存款保险条例》和法律框架可以给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应该扩大, 所有合法存款类的金融机构都应该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常常会遭遇流动性资金无法按时清偿的问题, 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形成阻碍。所以凡是境内的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在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的前提下, 都应该加入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存款保险的种类一般只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 但是同时还存在着外币存款、内部人存款、同业存款等其他的种类。为了公平起见, 所有的存款种类都应该纳入存款保险的范围之内。
2. 建立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强制性保险是指凡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应该参加存款保险。在金融市场上, 风险越大的银行为了寻求损失最小化, 参与存款保险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风险较小的银行则不愿意付出代价来参与存款保险制度, 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他们的保障作用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存款保险制度应该强制所有的存款类银行都参与, 这样可以使得对抗风险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公平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增强公众对于银行取款的信心, 强化银行的竞争力, 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3. 实行单一费率模式。
在能够准确鉴别银行风险水平的前提下, 实行差别费率更能够体现金融市场的公平原则。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难以公正评价, 因此费率级差就难以确定。此外, 实行差别费率要考虑很多问题, 如差别费率在无意当中划分出了银行风险的等级, 如果公开, 就会引起公众对银行公信力的怀疑, 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此外, 在强制投保的要求下, 差别费率就显得不够公平合理。差别费率的成本计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原因, 世界上各国存款保险改革的方向都是单一费率模式, 按照投保存款的额度和总额的固定比例来提取。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的保险费率都低于千分之一, 如德国的保险费率为0.3‰, 英国的存款费率最高为存款总额的3%, 美国的存款费率较高, 在23‰到31‰之间。所以, 我国在参考国外费率的基础上, 还应该结合我过银行机构的破产概率, 来确定具体的费率水平。
参考文献
[1]葛红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J].管理世界, 2001.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5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
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
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探究金融危机和保险监管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保险监管 必要性 对策 建议
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反思之后,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其中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保险业,对保险业的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并且加强监管保险业,促使其更好的应对危机和经济变化情况。
一、坚强监管保险的必要性
(一)金融缺乏创新和有效监管
此次金融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保险机构开展的类银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的预防。行业务,而非保险业务。美国国际集团(A工G)虽然在保险业务。美国国际集团(AIG)虽然在保险业务上保持增长,可是大量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却使AIG陷入财务困境。CDS用于对债务抵押券(CDO)进行担保,和保险的区别在于,CDS的购买者不需要真正持有CDO,所以CDS可以被用于投机活动。AIG的金融服务部门从CDS中赚取丰厚的利润,2005年利润为32.6亿美元。随着2007年住房按揭违约率的上升,CDS所担保的债券大量违约,AIG因CDO违约而赔偿投资者和投机者,其在2008年亏损993亿美元,这导致AIG的信用评级下降,进而加剧了其现金流危机,最终AIG依赖美联储378亿美元的贷款才避免破产。虽然保险机构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可是其发行的CDS是传导危机的载体,所以监管CDS可以有效防范危机。可是CDS是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不在保险的范围内,也不在保险监管的范围内,也不在证交会的监管范围之内。由于其缺乏监管,其业务的拔备长期不足,导致这些保险机构在发生危机时陷入流动性的危机。
(二)保险业自身具有顺周期性
保險业的顺周期性影响着保险机构的经营,尤其是保险费收入和保险资金投资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保险机构以积极发展为战略,增加了行业之间竞争,为了增加自身的承保量,保险机构经常将产品的价格降低,承保的范围扩大,核保标准放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险费用收入,可是也增加了保险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同时,保险机构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是投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保险机构增加了保险费用,也就增加了投资,而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又增加了保险机构的收益,反过来促使保险机构继续扩大投资,可是在经济发展下行时,保险机构则会由于证券市场的变化而损失巨大,进而将保险业的顺周期性扩大。
而保险业的薪酬激励机制重视短期绩效,这个因素也提高了保险机构投资的顺周期性。很多保险机构在制定薪酬制度时是依据年度盈利,并非风险情况,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管对风险的容忍度,导致他们为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风险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在经济快速发展时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绩效,可是从长期角度来看大大增加了保险机构即将面对的风险。在经济处于下行状态时,因为增加了很多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保险机构的收益。
二、加强保险监管的策略
(一)结合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创新推动保险机构更大范围和更具深度的跨行业经营,可是这些业务创新也从侧面增加了保险机构将来可能面对的潜在风险和更加复杂的风险。当前,监管体系对控制单个保险机构的风险非常重视,忽视了保险机构整体风险的风险控制,因此有必要最大限度的减少那些在监管范围之外的业务,结合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保险监管部门、银行监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要相互合作,将分业监管的问题合理有效解决,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宏观审慎监管面对保险创新要给与其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预防其过度创新带来的风险。
(二)加强监管其逆周期
为了对保险业的顺周期性进行缓解,鼓励保险机构在经济处于上行状态时应用比较保守的风险评估模型,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险机构可能承受的风险。针对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的顺周期性,可以应用逆周期偿付能力资本要求以及前瞻性的准备金制度,依据预期损失,将损失提前确认,促使保险机构在经济处于上行状态时准备资金,在经济处于下行状态时“以丰补歉”,促使其更好的应对危机。
为了从根源上消除风险,应该对薪酬激励机制进行完善,统筹安排薪酬发放,在绩效考核标准内加入控制风险的情况,增加中长期考核标准在总标准中的比例,提高薪酬分配制度的跨周期性,也促使高管充分考虑保险机构的长期利益之后再出决策。
(三)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建议
金融危机主要对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产生影响,资本市场波云诡谲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产生了影响。我国保险行业也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所以监管部门要以我国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研究和分析我国保险的顺周期性,进而对其逆周期进行监管。
我国保险行业的系统性表现在“三农”、资本市场等方面。因为我国各个保险机构的保险产品雷同性很高,还具有比较小的经济差别,引发更加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要从整体上进行监管,结合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促使其更有效的应对系统性风险。我国保险行业创新性不足,对保险市场的发展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要加强创新,提高其应对创新风险的能力,严格控制创新保险产品在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确保保险公司有偿付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会对保险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保险行业自身的行为也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所以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保险行业机构,促使其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规范自身的行为,最大限度的避免潜在风险的威胁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郭艳,胡波.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8(06).
[2]马勇.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探索和思考[J].上海保险,2012(11).
[3]郑伟.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框架、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J].保险研究,2012(03).
[4]王瑭玮.我国保险业在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11(07).
[5]王茂琪,陈秉正.AIG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启示[J].保险研究,2009(02).
[6]韩慧敏.强化商业保险社会效用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01).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7
职业教育课程是培养人具有特定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总体方案。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定具有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同时, 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课程又会表现出一些独立的个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根据金融保险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课程模式的开发过程中, 作者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结合学院现状, 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适合我院实际的课程模式。
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目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基本上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 具体为:大一大二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 大三大四开设专业方向课、岗位技能课和集中实训。学生学完金融保险的基础知识, 再学习商业银行知识、证券投资知识、保险营销知识, 课程门数广而多, 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互脱离, 实训课又与专业课相分离, 这使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一些金融机构的应用型和技能型岗位, 也可以到其他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金融保险有关的工作。这就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要求来设置对应的专业课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并不是完全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工作领域联系不够紧密。虽然学生前期学习了金融保险的基础知识, 但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或毕业设计过程中, 任课老师仍要花大量的时间对前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阐述, 从而造成内容的交叉重叠, 教学资源大大浪费。
综上分析, 目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其核心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学工作脱离工作实际、脱离工作领域、脱离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专业课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3243”课程模式
“3243”课程开发模式是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该模式基于行业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将专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工作要求、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该模式基于职业分析, 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开发符合国家相关职业标准;该模式基于任务分析, 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设计具体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做”一体, 落实能力培养。其具体的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3243”课程模式以市场需求为驱动, 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和知识序列, 以校企合作开发为基础, 通过具体的工作过程实现工学结合, 实现金融保险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
(一) 三个阶段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 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课程改革的思路等, 进而确定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3243”课程改革模式。专业课程改革是整个模式的核心部分, 这是落实就业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实质性阶段。此阶段必须要解决课程设置思路、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标准的编制、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的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等问题。该阶段要系统设计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工作岗位, 在校期间每一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改革实施步骤等, 要统筹规划, 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前后联系。
(二) 两个步骤
在经过论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指导下,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调整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的内容, 确定这些课程的调整方案。在第二课堂内容的选取上, 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知识的延伸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挥学生特长。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就形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确定了最终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 四个环节
行业企业专家是具体工作过程的亲历者, 他们就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完成典型工作的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职业能力。紧接着, 由课程教学团队和行业企业人员, 共同梳理、归类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 选择合适的载体, 凝练出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能力, 形成行动领域与职业行动能力域分析表。
之后, 行业、企业专家分析这些行动领域是否涵盖了本专业岗位群的所有工作任务, 判断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在掌握这些职业行动能力后, 是否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 即对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可行性提出合理化的修改意见。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提炼岗位能力, 对每个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进行分析细化, 即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问题, 并进行课程方案设计。
综上所述, 这个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要系统完成课程设置、课程排序、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学习情境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课程体系的评价方式。
(四) 三个转换
课程开发的“三个转换”是把课程开发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课程的过程。
第一个转换: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 由高到低, 自顶向下, 进行具体任务分析, 逆向归纳形成特定工作岗位的具体行动领域。
第二个转换: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层到高层,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 构建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体系。
第三个转换: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学习领域包括了实现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 学习领域通过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在学习领域的设计过程中, 其开发基础是工作过程, 其内容必须与职业紧密相关, 然后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各专业课程在创设、呈现学习情境时, 要有利于学生认知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依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完整的方式予以实施。
四、教学成效分析
“3243”的课程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 强调将迁移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以能力为主线, 系统化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结构, 实现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系统化培养;配套相关教学保障措施, 形成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新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每门课程教学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熟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任务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
[3]王昊.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金融专业课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 .
[4]东耳.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3343”课程开发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9) .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8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2日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 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在省示范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办学活力, 实现行业企业与专业建设的互相促进, 在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目前, 金融保险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程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社会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 总体来说成绩是显著的。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合作模式灵活多样, 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 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 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 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 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 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 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 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
2011年11月4日, 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 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 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 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
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
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 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 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 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 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 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 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 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 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
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 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 通过轮岗学习, 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 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提升了教学水平。
5、开设员工培训班。
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 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 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 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 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 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
2012年11月27日, 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 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 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 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 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 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 熟悉岗位流程, 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 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近两年来, 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 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 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 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 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 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 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 集成多种功能, 是服务社会的基地, 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
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 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 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 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 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 工学结合, 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 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 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 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 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 重构课堂教学, 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 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 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 实现训练的仿真, 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 开放课堂, 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 将操作性很强, 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 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 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 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 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课证融通, 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 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 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 (培训) 教材, 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 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 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 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 增强办学活力。
(一) 创新了人才培养。
根据建设行业特点, 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 工学交替, 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 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 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 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 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 与行业企业人员, 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 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 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 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 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
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遵循“校内建企、企内建校”的思想, 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资源和紫金保险学院优势, 整合校内外资源, 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如与紫金保险合作建成保险仿真实训室、与工商银行合作建成银行仿真实训室;在紫金保险、海通证券设立驻企工作站等。
摘要: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 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引领创新实践校企合作机制。本文阐述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践创新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 论证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丰华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 2012.2.
[2]邱朝红, 王建民.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探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10.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9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1.1金融危机将对我国涉外保险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 (AIG) 由于采取了激进的投资策略, 在次贷支持类债券、信用违约互换和其它衍生品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 蒙受了巨额亏损, 陷入了破产的边缘, 不得不向美联储求救。在我国, 由于监管部门对保险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 保险机构的投资规模不大。但是, 中国保险公司要开拓国际市场, 并使管理理念与服务意识与国际接轨, 必然要参与世界保险市场的角逐, 目前的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我国保险公司开拓国际业务的步伐。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保险机构境外投资区域和产品的选择空间进一步缩小, 投资风险增大。
1.2金融危机将加剧我国保险业的竞争
相对于美国等受金融风暴影响严重的国家或地区,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同时, 我国持续高速度的经济发展势头和稳定的经济与金融环境, 也极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我国保险市场将成为国外保险公司竞相投资的热点市场。外资保险公司怀着极大的期望关注中国保险市场对中国的保险业既有促进作用又有不利影响。外资保险公司为了赢得在华的更多市场, 必然加大对中国保险业的实际“投资”, 如培训保险人员, 发展中国保险教育事业, 与国内保险公司或机构合作共同提高中国保险业的水平等等, 这些都为中国保险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储备, 用较短的时间缩短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差距, 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但是, 为了弥补在其他国际市场的损失, 外资保险公司会加大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的进度和力度, 将改变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 这极大地冲击还相对薄弱的民族保险业, 使其面对的竞争风险和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在目前我国保险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 巨大的市场压力会引发违规经营和变相竞争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造成保险市场的混乱。
1.3金融危机将增加我国保险市场的动荡
投资和保费是险商的两大主业, 由于保险公司面临的投资环境持续恶化, 投资收益不断下降。投资型产品风光不再。许多公司都纷纷下调了万能险的结算利率, 加之去年8月保监会开始整顿和控制银保渠道, 导致了寿险保费增速的下降。与此同时, 经济下行担忧进一步增加, 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减弱。许多企业为降低成本, 减少了对保险投入。今年以来, 随着股权投资收益的暴跌, 国债和企业债利率也开始暴跌, 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持续受到挤压。加之AIG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 都将导致人们对保险业的信心下降, 消费者对保险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同时也会降低。保险公司应该及时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对保险业的不利影响, 继续保持国内保险市场稳健康发展的态势。
二、我国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分析
为应对此次金融风暴对我国保险业的冲击, 以及提高保险公司今后的风险防范能力。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 (企业) 层面来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2.1完善我国保险监管体系
由于我国保险市场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保险业规范管理的滞后, 我国保险监督落后于保险实践, 尚未建立有力的配套保险监管法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体制变革和调整的过渡时期, 加大保险监管力度, 克服和杜绝各种各类违规事件, 保持稳定的市场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保险是负债经营的特殊行业, 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就应以保险公司是否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为中心, 层层向外延伸以达到增强保险业整体抵御、化解风险的目的。同时, 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监督经验, 分析我国现有保险监督法规的不足, 提高我国保险监管的质量和水平。美国债券保险市场受到次贷危机全面冲击这一事实, 反映了即使在保险监管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 实现无缝隙的监管也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为此, 监管机构不仅要尽可能地完善当前已有的监管体系, 还应该使得这一体系反应更加灵活、覆盖更为全面, 在风险来临之时, 以快速启动应对措施, 尽量减少外部不利因素对保险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保持我国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2.2调整我国保险业的业务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保险业发展迅猛, 年均保费增长速度超过30%。相对于规模的快速增长, 中国保险业的业务结构还不合理。从寿险业务看, 呈现出短期业务多、趸缴占比大、去风险保障功能的特点, 过于注重短期投资型业务, 风险保障型业务和长期寿险业务占比并不高。2008年1~11月, 意外险和健康险这两类主要的风险保障型业务合计占比仅为10.6%;新单业务中, 10年期以上期缴业务占比仅为12%。从非寿险业务看, 车险业务占比过高, 2008年1~11月, 占比达到72.62%。这样的业务结构不利于保险行业的科学发展。以上数据显示我国保险的业务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 保险公司过于追求短期利益, 而忽视了拓展能支撑保险公司长期发展的业务; (2) 市场恶性竞争严重, 损害了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环境; (3) 业务险种单一, 从而导致保险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风险相对集中, 经营成果稳定性差。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 我国保险业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保险行业调整结构, 就是要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业务及长期储蓄型业务。特别是对寿险业务, 应当坚持“短期变长期, 趸缴变期缴, 加大风险保障成分”的方向, 逐渐使内含价值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能力强、业务稳定性好的长期期缴保障型寿险产品成为业务主流。
2.3强化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保险承保能力的扩大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 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大。只有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才能顺利应对意外事件的冲击, 减少行业发展不必要的波动。次贷危机对美国职业责任险市场的冲击较小, 充分说明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相反, 我国保险公司目前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应该向美国学习, 加深风险管理的认识, 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强化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 监管机构在制定各类监管法规和实施现场、非现场检查时, 也应该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列为重点的考查要素。
我国保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健康的风险文化和理念为前提, 树立起贯穿全员和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培育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氛围;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风险量化模型和量化指标, 合理地评估风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健全科学、严密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2.4调整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
首先, 保险公司要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保险公司要求拓宽保险资金投放渠道, 重视投资比例控制, 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当然, 作为保险市场主体的保险公司, 重要的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注重投资可行性研究, 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总之保险公司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建立科学的投资管理体系; (2) 建立规避风险的内控机制; (3) 建立保险资金统一管理机制; (4) 培养一支优秀的投资人员队伍。
其次, 积极开拓保险服务新领域, 我国政府提出的住房、医疗、粮食等五项制度改革需要开发与之相应配套的保险服务, 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则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 我国为刺激内需, 扩大投资, 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两年投资计划, 保险业可以采用提供保险和认购国家发行的特种债券的形式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将保险服务延伸到各个经济领域, 真正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稳定器的作用。
最后, 强化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 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在外部环境处在不利的条件下, 保险公司应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三、小结
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的动荡, 次贷危机至今尚未结束。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我国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危机中蕴含的机会, 如金融危机为我国保险企业提供了并购国外企业的机会, 给我国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带来了机遇等。总之, 我们要辩证看待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带来的影响, 尽量做到趋利避害, 未雨绸缪, 以提高我国保险业抗风险的能力和持续的竞争力。
摘要:经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对我国保险市场的稳健发展产生不利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我国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 旨在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监管体系,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1]、颜黎明.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和提高竞争力的措施[J].辽宁经济, 2009 (1) , 54-55.
[2]、丁少群.面对金融危机:保险业高增长下蕴含的高风险[J].上海保险, 2009 (1) , 5-7.
[3]、王岩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市场周刊, 2009 (1) , 91-92.
[4]、徐美芳.次贷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J].上海保险, 2008 (8) , 24-28.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10
一、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1)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保险业从不成熟逐步向成熟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保险整体普及率仍较低, 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看来, 国民的人均保费较低, 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这与人均收入有着直接关系。近十几年来, 国民的保险意识呈现增强趋势, 现今普及率仍较低, 但收入水平与保险普及率紧密相关, 相信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 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这也是现今众多保险公司各类产品和业务逐步创新的一个原因。
(2)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有待调控。在我国保险行业中, 各公司分布存在着不均匀现象。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各大保险公司总部和分部分布紧密, 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 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较多, 各类保险的普及率相对较高, 能够很好地提供各类服务和产品, 而相比西南部地区, 经济较为落后, 市场普及率较低, 也造成发展幅度较慢, 呈现不均匀状况, 长远看来不利于金融保险业的全面发展。
(3) 保险业务呈现多元化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 呈现出各公司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的局面, 相比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保险市场仅由中国人寿一家经营, 中国的保险市场在逐步发展和壮大, 各大险种逐渐丰富, 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升级。例如本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 作为国内第一家采取"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财产保险公司, 在致力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中, 不断丰富业务品种, 在个人、家庭和团体中力争提供专业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在创新中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保险行业的资金获得不仅应用于银行储蓄等, 还更多地开始拓宽到金融债、基金、股权、境外投资等多个领域, 保险资金的运用呈现多元化。
二、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针对现有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国民对于保险意识的逐步增强, 未来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将呈现各位专业化、系统化、创新化的趋势。
(1) 业务更加专业化。为满足客户不同类别的需求, 随着各类险种的丰富, 经营业务也将呈现更为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我国的各大保险公司同时提供各类保险和服务, 相比国外提供专一保险险种的公司, 对其中一类保险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可能有待加强。而随着国民对保险意识的增强和需求的加大, 未来的中国保险市场可能会呈现出更多仅提供专一保险险种的保险公司, 例如车险、火险等。
(2) 金融保险业系统更为有序化。随着各大保险公司众多保险业务的开展, 其中中国保监会的监管力度势必会加大。近年来,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扩大, 客户对于保险业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各大保险公司为提升竞争力, 开展创新产品的同时, 对于不同险种的价格、适用要求等的制定将更为规范化和合理化, 在保监会的大力监督和治理下, 加大惩罚力度, 整顿保险业务市场, 违规行为和不合理行为将逐步得到改善, 未来的金融保险市场必定会更为有序化。
(3) 金融保险业务和制度将进一步创新化。我国的保险普及率相比国外而言, 仍呈现出降低的状态, 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均收入的提高会相应带动保险业务的扩大。各大保险公司在进一步争夺市场份额的同时, 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键。因此, 随着保险业、证券业和金融业的进一步融合, 为适应更高的市场要求, 业务的创新化是未来趋势。同时, 产品和业务创新离不开更合适的技术、人才、制度。更先进的技术开发、更合理的人才招聘和激励、更契合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机制, 都将是未来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态势。
三、推动金融保险业的合规经营管理
(1) 合规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金融保险业的合规经营管理, 意味着保险业的经营业务和服务要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应要求, 与法律法规保持高度一致性, 这对于促进金融保险业进一步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对金融保险业而言, 是与客户互利共赢的举措, 规范化的经营过程既可以提高公司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 又能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增强客户的信任感, 客户利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由此客户宣传率和回购率也会大幅度提高, 公司的口碑上升, 最终整体效益也会提高。因此, 这对于金融保险行业而言, 具有互利共赢的重要意义。通过对金融保险业的合规经营管理, 各公司业务人员素质得以规范, 员工自觉增强合规意识和贯彻合规行为, 增强业务的规范化, 在长期的规范和治理下公司能够有序和健康发展, 高效运行创造合理收益, 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金融保险业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2) 合规经营管理的必要性。合规化的经营管理是有效规范金融保险业各项经营活动、提高运行效益的必要举措。现有市场范围下, 各大行业竞争激烈,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和提高行业有序、高效的可持续化发展, 同时遵守法律规章, 是国家对金融保险行业的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维护客户、公司甚至国家的利益, 针对现有一些公司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业务不清、业务造假、财务造假等, 公司应增强合规管理的意识, 做好有力的监督和控制, 做到诚信经营、规范经营, 这对于整个金融保险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合规经营管理的措施。一方面, 对于金融保险行业本身, 首先应增强合规经营的意识, 从行业、公司、员工三方面树立合规意识, 强化观念是强化行为的重要基础;其次, 各公司要着力改善公司现有的不合理、不规范行为, 着力解决和改善客户反映的不规范问题, 对于不合规行为, 金融保险业的各公司应当自觉更正和改善, 以客户为中心, 及时维护客户利益;最后, 应当针对现有不规范化行为, 公司应建立合规化的管理系统, 建立合规化的产品和服务, 从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 做到产品、服务、流程的规范化, 并针对隐患问题及时做出防范, 做到公司内部的及时监督和有力控制。另一方面, 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强化合规经营管理观念的宣传工作, 强调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强调金融保险业的各项业务开展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应法律规范;国家相应部门要做好监督和管理的工作, 各监管部门要及时监督, 对于违规的不合理行为, 及时纠正, 对严重违反规定、损害国家和客户利益的行为要加强惩罚力度, 及时遏制。
参考文献
[1].魏珊.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研究.才智, 2014 (05) .
目标: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 篇11
作为我国最大的保险集团,中国人寿无疑将直接受益于行业成长。在金融综合经营的趋势下,中国人寿确立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就此《经济》杂志对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进行了专访。
《经济》:近两年中国人寿在银行、证券、信托方面股权投资动作日益频繁,这些举动背后是否表明中国人寿正在进行战略调整?
杨超:中国人寿作为国有骨干保险企业,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近两年,我们按照国务院23号文件精神,在大力拓展保险业务的同时,深入分析市场变化,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组织资本运作,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特别是你提到的一系列股权投资,使中国人寿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增强。但这不是战略调整,是审时度势实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结合国内外金融市场变化及中国人寿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对集团内部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有效整合,努力打造集团一体化的运行模式,着力创建资源优化型企业,以充分发挥中国人寿的整体综合优势。
《经济》:能否请您谈谈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具体内涵和总体规划?
杨超:根据对众多国际顶级企业的分析研究,结合国情司情,我们将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内涵概括为九句话三十六个字,即“实力雄厚、管治先进、制度健全、内控严密、技术领先、队伍一流、服务优良、品牌杰出、发展和谐”。我们认为这九个方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国际顶级企业的主要特征,而其中的每个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涵。
在总体规划上,我们考虑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寿险作为保险核心主业,把资产管理作为非保险核心主业,由传统的负债主导型寿险公司转变为资产负债管理型寿险公司,这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将核心主业扩大到养老保险和财产保险,着力创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保险服务集团。目前,中国人寿已经迈出了第二步,拥有了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三个资格,全面开展企业年金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已有11家省级分公司开业,今年底将基本完成全国省级分公司布局。第三步——将核心主业通过多种渠道稳步扩大到银行、基金、证券、信托等非保险领域,从而使中国人寿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得到更为广阔的提升。
《经济》:中国人寿占据国内寿险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今后在寿险这一块前进的动力何在?
杨超:我国有13亿人口,尽管近年来寿险业发展迅猛,但是投保寿险的人口比例仍然很低,并且保额较低。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以及保险费支出占家庭资产比重差距都很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养老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以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保险需求不断增强,等等;都说明我国保险市场特别是寿险市场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企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以优化结构、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来提升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坚持以加快发展不动摇、健康发展不动摇、可持续发展不动摇来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领先优势,使寿险业务继续走在同业前面。
《经济》:去年12月,中国人寿在各省都成立了养老金中心,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很多保险公司都在抢夺企业养老金业务,中国人寿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杨超:目前,养老保险公司在35个省级单位设立了养老金中心,作为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公司在各省市的派出机构。同时,集团将充分利用寿险股份公司的网络、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全力支持养老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传统的团险业务要逐步向养老保险公司转移,这将大幅度提升国寿养老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按照中国人寿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养老保险公司到2012年受托业务基金规模将达到530亿元,管理账户数量将超过180万户,努力成为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
目前,中国人寿已经具备企业年金受托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三项资格,我们将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企业年金市场,充分发挥中国人寿品牌卓越、实力雄厚、网络健全、客户众多的综合优势,为更多企业职工提供高标准的社会保障服务。
《经济》:12月4日,中国人寿荣获首届“最佳公司管治大奖”和香港主板恒生指数公司类“公司管治卓越奖”,几天后,IR杂志授予中国人寿国企类“2007年最佳公司治理优异奖”,您认为中国人寿多年来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杨超: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一定能确保企业走向成功的顶峰,但一个不好的公司治理却能摧毁任何一个已经成功的企业。中国人寿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实践中严格遵循三地监管规则,特别是遵循香港联交所《企业管治常规守则》和美国萨班斯法案及404条款的要求,致力于遵循国际最佳公司管治实践,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使公司的治理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公司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决策机制,经营管理中的发展战略、年度经营计划、重大投资和风险管理等重大决策,都通过董事会研究决定,切实履行了董事会的职责。据统计,世界500强排名靠前的12家保险公司中,独立董事的平均占比是68%,亚洲保险公司独立董事占比不足20%,而中国人寿独立董事占比已达60%,治理结构非常合理。
此外,公司还积极倾听机构投资者意见,注重从不同层面获取对企业有益的信息。2007年,寿险股份公司在广西南宁和桂林举办了首届“全球分析师公司开放日”活动,这不仅是中国上市企业中投资者关系工作的创新,同时在国际上市企业中也走在了前列。
《经济》:不久前,中国人寿发布了中国保险业界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国有骨干保险企业,中国人寿是以什么样的理念来理解自身所承担的责任?
杨超:多年来,中国人寿勇担社会责任成果累累,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积极参加援藏援疆、抗洪抗震、抢险救灾、新农村建设、希望工程、母亲水窖、定点扶贫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全系统向社会捐款捐物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去年6月16日,我们捐资5000万元发起成立了国寿慈善基金会,并首批拨款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发起“健康新村工程”大型公益项目,同时还启动了“国寿乡村医疗扶贫计划”,重点关注关系9亿农民生命与健康的医疗保障问题。
《经济》:您如何看待品牌在中国人寿改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杨超:我经常说,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在市场上只能是一分钱一分钱地挣,很艰难;有了品牌,就能一毛钱一毛钱地挣;有了品牌,再加上资本运作,就可以一块钱一块钱地挣。
品牌是提升公司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公司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综合体现。中国人寿要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就要尽快实现国寿品牌的战略性转变,即由“知名品牌向杰出品牌、行业品牌向社会品牌、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转变,这不仅是公司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举措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人寿参与和促进综合国力竞争的光荣使命。实现“三个转变”的过程,是让中国人寿品牌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是使中国人寿成为金融保险服务“第一联想”的过程。
中国人寿简介
金融与保险论文 篇12
现实中不同公司高管们的薪酬差别较大, 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金融保险公司高管们的薪酬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国民经济从全球经济危机中逐步复苏的过程中, 金融行业担负了重要的作用。与制造业不同的是, 金融行业具有受管制、高负债的特点, 因此金融公司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管理者决定。在金融类的公司中, 高管们的薪酬要与公司的业绩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这不仅可以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 而且能有效地平衡金融人才市场的波动, 建立金融高管们的薪酬与公司业绩间的敏感性关系是平衡发展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最早出现的关于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的人是巴罗, 其研究认为高管薪酬变化取决于经营绩效, 其衡量指标为股票回报和现金收益变动, 这充分体现了股票期权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效应;约翰运用1992—2002年的数据得出了美国银行业CEO薪酬与绩效的敏感度低于其他行业的结论;霍尔和利伯曼的研究认为, CEO报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具有明显递增关系, 并且认为股票激励对经营者有很好的长期激励作用;霍斯坦和詹姆斯指出银行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受管制的行业, 即使在薪酬结构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激励成分, 也不会使银行的高管去冒更大的风险来追求更高的赢利, 因此银行一直不是很倾向于采用激励薪酬制度, 他们的研究显示, 银行业CEO平均所持有的股票期权以及股票期权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低于制造业的CEO。Bebchuk and Fried基于前人研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决定管理层薪酬契约的管理层权力理论, 认为董事会不能完全控制管理层薪酬契约的设计, 管理层有动机和能力影响自己的薪酬, 并运用权力寻租, 使得企业没有按照业绩向高管支付薪酬;他们的研究传递的信息是:管理层薪酬激励并不是必然解决代理问题的工具, 它自身也可能成为代理问题的一部分。
2.2 国内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在国内已有的文献中, 关于金融行业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研究的观点有:周建松、郭福春研究认为, 我国商业银行在激励机制上, 主要以短期激励为主, 短期行为比较明显, 影响和束缚了商业银行异质型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陈学彬等人 (2003) 通过软件对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模拟分析, 认为提高银行高管的固定报酬并不能够增加银行的收益, 而提高与经营效益挂钩的浮动收益比重则更有利于充分调动经营者经营积极性;苟开红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构成及长期激励进行了研究, 对薪酬激励与商业银行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 认为商业银行高管的薪酬与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无显著相关性且高管薪酬总额与收入和利润还呈现了负的相关系数;魏华、刘金岩通过实证分析认为, 在高管人员薪酬激励方面, 样本银行高管人员薪酬对银行绩效没有产生影响, 从而认为, 银行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另外有学者认为, 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与其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需要对薪酬激励进行改进, 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本文试图利用SAS软件分析方法, 对目前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分析, 进一步研究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等公司业绩因素与高管薪酬的相互关系。
3 模型与变量分析
3.1 样本数据的选取和分析
2010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已上市公司共计34家, 本文选取了其中的28家上市公司, 以2009年数据为准, 分析其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水平的相关性, 如下表所示。为了能较好的揭示二者的关系, 选取了被广泛认可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率作为衡量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 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 分别选取了最高三名董事报酬总额、最高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和年度高管报酬总额三个指标作为薪酬的衡量标准, 前两个指标分别能够代表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薪酬状况, 第三个指标则作为公司高管整体薪酬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
2009年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业绩和高管薪酬情况表
资料来源: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数据来源巨潮咨询网.http://www.cninfo.com.cn/.搜索日期:2010年8月10日;薪酬指标来源于大智慧软件.http://www.gw.com.cn/.搜索日期:2010年8月10日。
3.2 模型和变量分析
本文将采取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建立一元线性方程模型来分析金融保险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 主要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AS进行数据的处理。在所有数据中, 选择净利润率 (Y1) 和净资产收益率 (Y2) 作为被解释变量, 分别选取最高三名董事报酬总额 (x1) 、最高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 (x2) 和年度高管报酬总额 (x3) 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建模。
首先分析净利润率 (Y1) 和最高三名董事报酬总额 (x1) 之间的关系, 通过SAS处理相关数据可得如下结果:
模型一:净利润率与最高三名董事报酬线性模型
Y1=38.181-0.0050x1+ε1 (1)
undefined
同理可得以下五个模型:
模型二:净利润率与最高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线性模型
Y1=39.579-0.0052x2+ε2 (2)
undefined
模型三:净利润率与年度高管报酬总额线性模型
Y1=40.784-0.0023x3+ε3 (3)
undefined
模型四:净资产收益率与最高三名董事报酬线性模型
Y2=15.639+0.0017x1+ε4 (4)
undefined
模型五:净资产收益率与最高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线性模型
Y2=16.527-0.0010x2+ε5 (5)
undefined
模型六:净资产收益率与年度高管报酬总额线性模型
Y2=17.011-0.0001x3+ε6 (6)
undefined
从模型一、二、三、四、五、六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前五个F统计量大于0.05, 表明了Y1、Y2和x1、x2、x3的相关性水平极低, 即x1、x2、x3对Y1、Y2的影响不显著;只有第六个模型的F参数等于0.05, 相关性较大, 但是由于R2该数值只有0.0018, 就表示这个相关性只能解释其中1.8%的信息量, 因此参考意义也不是很大。在六个模型中, 解释变量x1、x2、x3的相关系数有五个为负, 说明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最高三名董事报酬总额、最高三名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年度高管报酬总额与公司经营业绩不但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还存在一种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这可能是由于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存在一些纰漏, 或者统计工作不够完善等一系列的原因。
4 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
4.1.1 金融保险业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相关性不大
通过本文第三部分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出, 金融保险业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不明显, 通过近两年的数据也可以发现金融保险业的高管薪酬与其利润增长难以趋同, 关联性很小, 因此如何根据公司的业绩指标合理制定和变更公司高管的薪酬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4.1.2 长期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从2009年金融保险业薪酬披露情况来看, 大部分公司对高层管理人员的长期薪酬激励上做得不够, 现金薪酬略多, 股权性收益占的比重略小, 这反映出目前我国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仍然偏短期激励而非长期激励。这与国际惯例和金融行业特点存在不小的偏差, 国际上其他大的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大多是以股权收益等长期激励手段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 这些方法和措施值得中国的金融保险公司进一步深入学习。
4.1.3 部分高管水平与薪酬水平不对称
由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高管大部分都是在政府中担任一定的职位, 这就决定了这些高官并非市场上甄选出的优秀的管理者和经理人, 因此他们的业务水平也就大打折扣。这些高管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依靠国有金融保险公司的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利润进而获得了较高的薪酬水平, 这对于其他金融保险业的高官的薪酬待遇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国职业经理市场水平亟须提高, 以形成合理公平的高管薪酬格局。
4.2 解决对策和建议
4.2.1 确定合理的综合业绩考核目标
确定合理的综合业绩考核目标, 使金融保险业高管薪酬的变动与公司业绩变动相一致。在以绩效薪酬为主体的薪酬激励机制中, 必须确定合理的综合业绩考核指标。金融保险业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资产规模的扩张、资本收益的提高、风险的控制等。因此, 考核高管的业绩必须基于广泛的因素而非单一的标准, 以避免高管为追求单一的业绩而牺牲银行的其他重要方面。对高管业绩的考核目标应该包括业务单位的业绩和个人的业绩, 以激励高管把个人奋斗和团体协作相结合为提高金融保险公司整体业绩而多作贡献。
个人业绩考核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和怎样从长期角度管理其分管业务。这包括领导艺术和才能的开发、风险管理、适应和控制环境、授权的扩大、顾客的满意、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增加和对运营单位和整个公司成绩的贡献等。此外, 金融保险公司的监事会和薪酬委员会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 以保证高管薪酬水平与公司业绩水平相一致的顺利执行。
4.2.2 高管人才进一步市场化
由于我国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特别是较大的几个都是国有垄断, 所以高管人员也大都是由政府任命, 而并非都是由市场竞争出来的, 因此其业务水平未必都具有很高的水准。所以在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中应当推行管理人员的市场竞争机制, 立足于境内外人才市场, 充分利用人才举荐中介机构的作用, 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 通过市场来选择公司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入公司的高管队伍。使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感觉到职位外部竞争的压力, 避免高管人员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4.2.3 提高高管人员薪酬信息的透明度
提高高管人员薪酬信息的透明度, 增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金融保险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拿多少报酬, 为股东创造了多少财富, 其薪酬和业绩联系情况, 都是投资者应该知情的。目前, 我国非上市金融保险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信息基本上是保密的, 上市公司也只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在年报里面披露部分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薪酬, 而非每个高管的薪酬;更重要的是, 对高管人员的具体薪酬数量、结构和奖励原因等信息披露极少。这些显然不利于投资者和公众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水平、与业绩联系的情况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加强金融保险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信息的披露, 有利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5 结 论
在现今越来越追求高收入的社会, 我国应该对金融保险业高管薪酬机制作出恰当的改革, 完善长期激励机制。当然,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努力和不断地探索, 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 会使中国的金融保险业在未来更好地面对外来挑战。
摘要:我国金融保险业的高管薪酬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就我国28家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性作出了分析, 并对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机制设计及有效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保险,高管薪酬,相关性,公司业绩
参考文献
[1]邵平, 刘林, 孔爱国.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因素分析[J].财经研究, 2008 (1) :94-105.
[2]Barro J, R Barro.Pay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of Bank CEO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90 (4) :448-481.
[3]Johyn K, Y Qia.Incentive Features in CEO Compensation inthe Banking Industry[J].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s, 2003 (4) :109-121.
[4]Houston J, C James.CEO Compensation and Bank Risk:IsCompensation in Banking Structured to Promote Risk Taking[J].Journal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5 (36) :405-431.
[5]Bebchuk L, J Fried, D.Walker.Managerial Powerand Rent Ex-traction in the Design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J].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2002 (69) :751-846.
[6]Bebchuk L, J Fried.Pay Without Performance:TheunfulfilledPromise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M].Can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 2004.
[7]周建松, 郭福春.中国商业银行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 2004 (11) :37-45.
[8]陈学彬.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 2005 (7) :76-94.
[9]苟开红.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构成及长期激励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11) :17-21.
[10]魏华, 刘金岩.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 :77-82.
[11]樊炳清.上市公司治理与经营者激励约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金融与保险论文】推荐阅读: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09-04
西藏2015年下半年保险经纪人从业:金融与金融市场考试题05-22
保险金融企业07-19
再保险金融监管06-22
金融保险产品08-25
金融保险诈骗09-30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10-24
农村保险业金融改革05-22
金融保险自荐书格式09-30
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研究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