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与金融的论文(精选8篇)
关于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篇1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种类
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
行业风险
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
人事风险
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 股票投资风险
本文提到的风险属于政策风险(财政风险)
防控建议:首先,要强化财政对经济的监管而不是直接参与,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这样才可能减少或有债务转化为财政负担的可能。如,制定全国统一的担保法规,规范政府担保工作。明确政府担保的原则、条件和处理办法,使政府担保有法可依。严格控制政府担保的范围,控制担保事项的决策权,担保金额要控制在合理的额度内,建立担保人从立项到还款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为按时如数还款创造条件。其次,要特别防止借企业改制悬空和逃废债务,区别对待,分类处理,对实行股份合作制及被兼并的企业要由改制后的企业及兼并企业承担全部贷款本息,并落实相应担保措施。对出售、拍卖、转让的企业所得债务采取追索和重组、资产置换、转让及销售、企业重组,债转股及阶段性持股等措施,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最后,就现有的或有债务而言,不仅要注意研究和分析财政赤字和财政综合偿还能力,还要研究国有企业债务、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有资产有效性,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对利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化解不良资产对财政造成的影响要进行深入研究。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是我国现有的或有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化国有银行改革是解决并减少或有债务的重要条件。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大,效益低下,是多年来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在银行经营上的综合反映,是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差和内部管理乱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切实有效地防止新的或有债务的产生,就要求针对或有债务的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一方面要改善其经营环境,另一方面则应改革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
首先,要改革目前银行国有独资的状况。当前,加强我国银行实力并防止演变为财政风险的有力措施,从长远看,可考虑吸收其他投资者持股,补充核心资
本,近期可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借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加快开放我国金融业,不仅要对外资开放,而且要对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银行有较多的渠道扩充资本金,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国有银行经营机制。其次,要减少政府其它部门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强化出资人对银行业的监管,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目前,其他政府部门对国有银行干预过多,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而做为出资人的财政部又由于是政府部门,为了不干预银行的经营权,不可能也做不到像社会其他股东那样关心银行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正确处理银行的出资者和监管者之间的关系,改变目前出资人无法关心银行经营状况,而银行的监管者又不关心银行财务状况的局面。最后,要强化对政策性银行的财政管理,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活动严格区分开,对政策性银行从事商业活动所造成的损失,财政不宜再给予弥补,防止政策性银行将商业经营亏损转嫁为财政风险;财政作为出资人和国有银行债务的最终承担者,要加强对国有银行的考核,建立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同时,改善国有银行的经营环境,改革其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国有银行的内部管理,提高收贷率和收息率,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对现有不良资产,要加大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革力度,促进企业提高投资效率。
财政风险 目前,理论界对财政风险(Fiscal Risk)有不同定义:一种提法是,一般而言,所谓财政风险是指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活动或财政行为(作为事件)给政府本身,给政府进一步的财政活动以及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另一种提法是,“财政风险是专指财政领域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导致财政资金遭受损失和财政运行遭到破坏的可能性。”
按照具体财政活动类型划分
在我国,人们通常倾向于按照具体财政活动类型划分财政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并且都属于内生性风险:(1)源于收入方面的财政风险 如中央政府可调控财力不足,主要收入来源不稳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国际比较)均偏低,预算外资金膨胀、增长过快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税基被侵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等等。
(2)源于支出方面的财政风险
如支出体制的惯性及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新问题使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在民间投资尚未成功的启动情况下,财政投资也仍面临着继续扩张的压力,财政支出结构不甚合理,财政“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等等。
(3)源于公共投资的财政风险。
我国财政支出中有相当部分用于生产性投资,或资本性投资,这种投资与私人投
资在风险影响方面具有大体相同的性质。
(4)源于预算赤字的财政风险
我国的财政赤字存在着长期化、数额大、增长快的问题,尽管我国赤字率与国际安全警戒线标准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扩大空间,但赤字依存度较高则相应增加了政府财政的脆弱性。
(5)源于国债管理的财政风险。
虽然从债务负担率指标看,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债务量偏小,债务发行余地大。由于在我国明显存在着国债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效益、税收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国债几乎都要通过发新债还旧债的方式运作。这样,在财政困难未能扭转的情况下,国债规模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6)政府财政的公共风险
由于在我国的经济改革本质上属于政府主导型,这就决定了改革中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都会直接、间接地反映到财政上来,都对财政提出了财力上的要求,因而我国财政所承担的风险是全方位的,且呈扩大趋势。
(7)政府财政的制度风险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各级政府财政行为中还有很多盲目的、不规范的行为,比较突出的制度风险主要表现在:财政体制建设不稳定,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约束软化,政府财政决策机制不科学,财政法规建设滞后,等等。
(8)政府财政的系统风险 财政政策系统风险主要是指源于政府原因导致的公众心理预期变化,进而自发地采取“理性”或“非理性”行为给政府财政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9)官员道德风险与职业能力风险
由于政府的权力实际上是通过政府官员行使的,如果政府官员不能正确地使用权力,就会把国民赋予的用以谋求公共福利的权力改变为官员们谋取私利或集团利益的工具。此外,即使人们相信政府官员的职业道德是可靠的,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把处理重大社会经济事物的决策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为政府官员与普通社会成员一样,不可能保证个人所做出的各种决策总是正确的,而权力则有助于产生实际上是按照个人性格、作风制定的“政府决策”,推行这种决策往往在滥用权力的同时还给经济社会造成效率损失。
财政风险的防控
比较两种说法,不难看出,前一种提法是假定特定行为主体(政府、公众等)的特定行动(财政活动)引发了财政风险,那么减少或规避风险的途径主要在于改变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方法。后一种提法是假定行为主体的活动是合理的,但该活动的最终结果要受各种客观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不受行为主体控制。那么,减少或规避风险的主要途径就是改善环境因素以减轻其对人们行为的不利影响。
本文中提到的财政风险为第一种意义上的财政风险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由此所引发的财政风险。扩张性财政属于财政工作非常态运作,不能频繁、长期使用。为此,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增强防御财政风险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乃至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正如朱镕基总理所指出的,“从较长时期看,只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财政偿还债务的能力是有保障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警惕和防范财政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十分重视国债和赤字规模问题,加强财政能力和公共风险研究,严密监测财政运行态势,同时要准备必要的应对措施,注意防范财政风险。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及财政投资范围
应从市场经济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重新认识并准确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压缩不必要的支出,改善政策手段,并在此基础上确认财政投资范围,增强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避免出于政府包揽过多、财力分散而使财政职能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
二是适度控制赤字规模,加强国债管理
确保国家的财政安全及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目前应积极探索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财政赤字的适度区间,并将赤字规模控制在这个区间内,避免将短期刺激政策长期化,减少经济增长的赤字依赖,赤字和发债手段运用不能仅仅重视当前的经济增长,更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是规范政府收入行为
这既要解决好“费改税”问题,规范收费;又要解决好目前税收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杜绝诸如税收“空转”、寅吃卯粮、贷款缴税、包税等现象的发生。要严肃国家的财经纪律,加强税收执法力度,坚决杜绝财税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和不规范的现象。要加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欠税问题,坚决打击各种偷税、骗税和暴力抗税行为。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越权减免税。
四是强化国债投资的使用效益
国债投资应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方向倾斜,为此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要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各级人大和政府也要切实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管,严防“无效项目”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以确保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它同时也要发挥政府投资对全社会资金投入的带动作用,引导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防止政府投资的“单兵作战”。
五是深化改革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与体制改革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改革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下的政府的财政支出是一种政府行为,为减少它对市场机制产生的排挤作用,当前要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以通过体制创新和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关于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篇2
1.1 安居富民工程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
自2010年起, 疏附县在对口援疆省 (广东省) 的支持下, 大力开展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的安居富民工程。每户建房农牧民所需的建房资金由政府补贴2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万元, 广东省援建1万元, 其余部分以农民自筹和金融信贷支持方式解决。金融信贷当前主要由县农村信用联社提供, 超过85%安居富民工程贷款由农信社发放, 贷款还款期限为5年。凡是贷款建房农户, 县财政为其贴息50%, 这大大减轻了建房农户的还款压力。建房农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经济实力不同在建筑面积为40㎡、60㎡、80㎡三种户型中进行自主选择, 满足了农户多样化的建房需求。截至2011年4月, 安居富民 (含前期抗震安居) 工程已开工69612户, 开工率为97%;下达危房拆除任务为27000户, 拆除危房27000户。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累计发放贷款8117户, 贷款金额1.279亿元, 财政予以贴息368万元, 使广大农牧民住上了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节能环保新住房。
1.2 财政贴息扶持妇女创业
2010年, 疏附县开展了妇女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创业活动, 受到了广大妇女的积极响应。疏附县农村信用联社向创业妇女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由县财政给予贷款妇女利息补贴。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妇女创业过程中资金紧缺的困难, 使妇女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极大提升了妇女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2010年县农信社共发放妇女创业贷款119笔, 贷款金额323.8万元, 财政补贴妇女创业贷款利息7.6万元。截至2011年4月, 妇女创业贷款规模增长迅速, 共发放1517笔妇女创业贷款, 贷款金额4709万元, 财政贴息为20.47万元。通过妇女小额财政贴息贷款使当地一大批妇女陆续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并且已经富裕起来的妇女典型代表给社会带来示范效应, 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1.3 财政支持创新农户综合保险模式
疏附县从2002年起开办农户综合保险, 采用“政府统保+财政补贴+组合销售”的模式, 即疏附县财政为全县农户向当地人保公司统一投保, 疏附县财政提供全额保费补贴, 人保公司提供涉农险种的组合产品。从2007年起, 中央和自治区开始对农作物实行政策性保险试点, 疏附县农户综合保险的保障范围也随着扩大, 具体险种包括: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农民家财险、劳务输出意外伤害险等。农户综合保险的保费也由原先疏附县财政全额承担改为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疏附县财政和农户四方共同分担。依据2009年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2009年度中央财政种植业保费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各方承担的比例为:农户综合保险中的种植业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的保费的40%由中央财政补贴, 25%由自治区财政补贴, 20%的保费由农户承担, 15%的保费由疏附县财政承担, 农户综合保险的其他细分险种的保费全部由疏附县财政承担。
疏附县财政支持农户综合保险的模式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农户得到全面的保险保障。2002年以来, 农户综合保险已经支付赔款2580万元, 有力的支持了灾后、事故后农民群众及时恢复生产生活, 确保了“三农”发展不因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导致资金链中断, 使农户因灾、因祸返贫。二是减轻了政府财政以及救灾帮困工作的压力。县政府将涉农主要风险按市场化方式交由保险公司管理, 既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 又减轻了政府救灾帮扶的行政压力, 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救济模式。三是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在2002~2010年间, 疏附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两倍多, 农户综合保险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疏附县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有限
疏附县乡镇及以下金融服务网点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开展时间不长, 规模和种类有限。而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是最重要的信贷机构, 其存款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占比仅为51.63%, 但却提供了90%以上的涉农信贷。而其他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 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导致农村经济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综合成本较高。
2.2 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限制了贷款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农村信用社是疏附县农村最重要的涉农金融机构, 其他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量与服务范围均很有限。由于2011年加大了安居富民工程和妇女创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目前疏附县农信社存贷比已达78%, 信贷资金运用充分, 已超过监管要求的存贷比75%上限。县农信社贷款规模的进一步增加主要依赖存款量的增长, 如果不能有效增加存款规模, 则势必造成疏附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能力不足, 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政策的效果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2.3 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 疏附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疏附县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 疏附县政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 在未来5年内将林果业和设施农业打造成农业的主导产业。但林果业和设施农业资金投入大, 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大, 农民承担的经营风险巨大。但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单一, 涉及农产品种类有限, 对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未来的农业主导产业仍未纳入国家、自治区的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疏附县实施农户综合保险以来, 实行保险费用分担制度, 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同时, 也有效降低了相关农户的生产成本。然而, 对于投入资金巨大的林果业和设施农业, 完全由经济实力较弱农户承担全部保费有很大的困难, 若没有农业保险对林果业和设施农业进行保障, 很难大面积的推广, 影响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4 农村信用体系担保还不够完善
在疏附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要想发挥农村金融支农的作用, 就要进行农村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 构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逐步建立覆盖面广泛的农村征信体系。否则, 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就会无法被满足, 金融服务成本也会增加。而疏附县现有的农村征信体系尚不健全, 影响了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 各项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政策的效果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现阶段, 疏附县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农信社和县域内各级政府部门。而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投入大、回收期长, 仅依靠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信用体系建设, 不利于农村金融支农事业的迅速发展。
3 完善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引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疏附县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有限, 农村信贷资金紧缺, 农信社所能提供的涉农贷款规模已经受存款规模的限制, 建议加快引进设立支农匹配性较强的村镇银行。可利用援疆政策与资源, 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在疏附县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形成金融援疆、金融支农的局面。
3.2 建议政府拓宽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范围
疏附县农村金融供给仍然不足, 至今仍没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疏附县设立, 在财政部发布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名单中, 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的疏附县没有一个乡镇被列入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的范围。建议政府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范围, 将疏附县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列为费用补贴的范围, 以吸引金融机构在疏附县经济薄弱乡镇开设分支机构, 真正通过财政和金融的有效融合促进疏附县基础薄弱乡镇的经济发展。
3.3 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为促进疏附县现代农业发展, 降低农民经营风险, 建议扩大农业综合保险范围和规模, 将设施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中牛、羊等畜产品纳入保险范围, 完善农业生产保险机制。设施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中牛、羊畜的保费按照中央财政补贴40%, 自治区财政补贴25%, 疏附县财政补贴15%, 农户承担保费的20%的方式进行财政补贴。
3.4 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由于受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的限制,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 建议政府通过制度将涉农类的财政性存款存放于涉农类金融机构,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规模, 并且对涉农贷款规模达到本机构贷款规模50%以上的农村金融机构允许其适当超出75%的存贷比监管上限, 此外建议中央提高涉农贷款奖励比例。中央财政在实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后, 极大的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的积极性, 但受农村存款规模的限制, 涉农贷款的增量比例已经很难达到15%的标准, 建议政府提高涉农贷款的比例, 以涉农贷款的增量比例超过8%的部分即可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 以继续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发放涉农贷款的力度。
摘要: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民生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财政发挥其杠杆导向作用;另一方面, 金融为财政支农资金提供放大盘活的有效渠道。通过对疏附县财政与农村金融有效协同, 共同促进当地民生工程的模式进行分析思考。
关键词:财政,农村金融,民生
参考文献
[1]吴永兴、袁天昂, 农村金融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实证研究, 西南金融[J].2011 (9) 29-31.
[2]蒋源,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财政应采取的对策, 现代商业[J].2010 (3) 25.
关于强化财政金融审计的设想 篇3
关键词:强化;财政金融审计;设想
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作用。财政金融审计的顺利实施,不仅能够优化企业资金配置,还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现代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财政金融審计,强化财政金融审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一、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主体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经济活动也更加活跃,随之而来的是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应更加重视资产管理的质量,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并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安全网络,保证企业的有序发展。同时,企业可以通过风险防范模型来加强风险监控,以银行为例,商业银行风险审计系统是由贷款风险、资产风险、运行风险等组成的,在确定了风险评价方法后,才能够对银行的风险情况进行确定,掌握银行的资金状况。通过风险防范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发现银行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加强隐形风险控制,还能够为财政金融审计提供依据。
二、拓展财政金融审计的思路
从目前来看,在财政金融审计上,其内容比较单一,审计的范围较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拓展财政金融审计的思路,从审计的内涵、外延上来拓展审计的思路。这就需要创新企业的业务,这里的业务可以是金融衍生品,也可以是电子银行所产生的产品。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加大业务创新的力度。各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可能会采取各种隐蔽手段,以广东某商业银行为例,该行通过代客理财方式对储蓄之间实行新股申购。同时,证券公司应尽可能实现经营的透明化,扩大审计的范围,将审计机关未纳入审计范围的信托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也纳入到审计范围内。在企业审计中,由于单一审计的力度有限,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因此,应将财务收支审计和业务经营情况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还能保证审计的质量。同时,还应该对审计的效益进行分析,加强企业资产质量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审计,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将效益审计作为财政金融审计的关键环节,创造出新的财政金融审计的思路,促进财政金融审计的顺利实施。
三、改变金融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促进了财政金融审计的发展。在财政金融审计中,可以建立相应的审计平台和系统,实现审计过程的网络化,促进现代化财政金融审计的发展。在审计过程方面,应由事后审计转变成事前审计、事后审计的结合,改变过去单一的现场设计模式,将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结合起来。在内部审计方法方面,应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改变单纯的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的改变,不仅有利于审计成果的交流,还有利于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缓解审计人员的矛盾,对于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好处。因此,应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保证企业的有序运行。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财政金融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审计的独立性是企业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审计的作用,应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在审计过程中,以国际上通行的审计标准来要求审计人员,尤其是CAE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还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财政金融审计人员应具备必须的审计能力,根据审计标准和规定,能够妥善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
五、推进财政金融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技术在财政金融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对企业风险控制有很大好处。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辅助软件也不断出现。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审计的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网络化背景下,企业应积极推进财政金融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和审计软件的开发。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和选择适合的审计软件,提高审计的效率。有研究表明,过去的审计软件与企业管理的需要不相符合,主要是因为软件与会计信息的数据库之间的接口存在问题,因此,在未来的软件设计上,应特别注意软件与会计信息之间的转换和连接,使审计软件能够顺利访问数据库。同时,还要对内部制度的测试软件、设计抽样软件进行审计,加大通用性软件的开发,促进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数据的全面发展,促进财政金融审计的智能化、科学化发展,提高财政金融审计的水平。
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金融经济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财政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财政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财政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也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金融审计的内容、方式、方法都不能满足财政金融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为了促进财政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拓展财政金融审计的思路,改变金融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推进财政金融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促进财政金融审计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军.强化财政金融审计的若干设想[J].投资与合作,2012,(1):92.
[2]刘正均.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中的财政审计研究[D].南开大学,2008.
关于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篇4
【发布文号】财金[2009]178号 【发布日期】2009-12-27 【生效日期】2009-1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
(财金[2009]178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54号,以下简称《办法》),规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行为,促进金融国有资产有序流转,加强财政部门对转让行为的监督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职责,做好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
《办法》规定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程序,明确了财政部门、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产权交易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责。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把关严格、监管有力”的原则,认真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地方财政部门要加强金融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厅(局)(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所管理金融企业及其子公司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实施办法,并报我部备案。
(二)中央管理的金融企业要严格贯彻落实《办法》。各中央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研究制定本集团(控股)企业的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并报我部备案;要落实企业内部负责国有资产转让监管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明确工作责任;要加强对各级子公司国有资产转让行为的管理和审核,并对进入产权交易机构和证券交易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实施跟踪监管,切实维护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产权交易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各承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转让业务的产权交易机构,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培训宣传和交易信息采集汇总工作;认真做好产权交易主体资格审查、信息披露、意向受让方登记、公开竞价组织实施、交易结算、出具产权交易凭证、产权交易档案保管和交易信息收集汇总等工作;在产权转让公告中提出的受让条件不得出现具有明确指向性或违反公平竞争的内容;加强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探索制定统一的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操作规则。
二、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国有资产转让进场交易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和各中央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充分认识金融国有资产进场交易的重要意义,严格控制直接协议转让的范围,切实执行进场交易制度,充分利用产权交易机构和证券交易系统,缩短投资管理链条,促进国有金融资产的有序流转,确保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公平、公正、公开。
(一)产权交易机构的选择和监管。各省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扎实做好承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业务的产权交易机构的选择工作。根据《办法》,尽快确定本地区承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业务的省级产权交易机构名单,并推荐1家产权交易机构承担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业务。选择和推荐工作结束后,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将所选择和推荐交易机构的基本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并在2010年3月底之前报我部备案;加强对承办交易业务,特别是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业务的产权交易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办法》所规定从事金融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活动基本条件,或在交易活动中出现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损害国家利益或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产权交易机构,应立即停止其从事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业务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
(二)中央管理金融企业选择产权交易机构的范围。各中央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转让非上市企业国有产权,应当按照收益最大化和便利交易的原则,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和各省级财政部门推荐确定的省级产权交易机构中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
(三)非上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若干特殊规定。《办法》所称重要行业是指金融、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8大行业。重点子公司是指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对涉及上述行业的公司拥有控股权,以及对上市公司拥有控股权。根据《办法》,涉及重点子公司的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应当报财政部门审批;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拟转让在境内外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所持有的重点子公司产权,应当报财政部门审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拟转让境外非上市子公司产权的,原则上应在《办法》规定的产权交易机构中进行。确因受制于客观条件,无法征集意向受让方的,经充分询价,报经主管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可采取直接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
三、完善程序,规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行为
各级财政部门和各中央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在推进国有金融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金融资本合理流转的过程中,要按照《办法》规定,严格规范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行为。
(一)加强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全过程管理。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严格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和审批程序;按规定做好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工作,并以评估值作为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要坚持资产转让进入公开市场,保证转让信息披露完全,杜绝暗箱操作;及时做好转让价款收取、转让鉴证和产权登记工作。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份转让的,还应遵守证券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二)加强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基础工作的有机结合。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资产转让过程中,涉及的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和资产评估工作,加强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基础工作的配合力度。
(三)加强对金融国有资产转让活动的监督检查。财政部负责对各省和各中央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资产转让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各中央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通过对各级子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事前、事中和事后等环节的审核把关和监督检查,切实履行好相关监管职责。
四、强化信息管理,建立健全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情况报告制度
为做好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各省级财政部门和各中央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建立金融国有资产转让基础信息库,全面掌握所管理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有关情况。
(一)做好信息定期报送工作。每年3月底之前,各省级财政部门和各中央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将上一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情况统计汇总后报我部。
(二)做好研究报告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国有金融企业要注意了解和总结在国有资产转让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有关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我部报告。
财政部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财政与金融 篇5
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以后学习工作生活有什么关系么?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么。”然而,财政与金融还是使我获益颇多。
以下就是我学习《财政与金融》课程后一些小小的感受和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国际金融基本知识,掌握国际金融发展变化规律,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金融学》的视角看,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国际金融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世界经济差异化发展博弈的日益深化,金融自由化向更广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不断拓展和发展。同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张和发展,国家间资金流通和信用融通的规模、速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变化,国家间的货币兑换、汇率利率等内部及外部的变动和波动,在国家间经济往来乃至全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因此,认真学习《财政金融》知识,提高特别是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把握和宏观财经数据的分析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小处思考,我认为学习国际金融知识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扫盲。学习国际金融学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了解你生活在的全球一体化世界。你在财经类报纸上或在金融机构大厅里看到每天的外汇行情时,你是否知道,不同国家货币间的汇价是如何决定的?汇率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是欧元,欧元为什么要取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货币? 1997年7月泰国爆发货币危机后,为什么亚洲那么多国家先后都卷入了危机?美国次级债的演变,怎么影响到你买的股票?相信你在学习《财政金融》的过程中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二是明智。学习国际金融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认识一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你参加论坛或面对儿女提问时,能逻辑清晰地对答。诸如:我国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是多少,是1000亿美元还是1500亿美元?如果日元贬值到 1美元比140日元时,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贬值?我国可维持的外债规模是多少,举借外债的币种结构如何安排才算合理呢?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取消外汇管制,允许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场合,如何降低国际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三是提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知识,可充实投资知识、提高理财能力。国际资本的流动,对冲基金的兴衰,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在影响国际市场股票价格的同时,也牵动中国股票、期货市场的神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体验一下股海的起伏,感受一下外汇、期货的波动,研究一下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以提高自身在区域财政与金融市场互动机制的把握能力,为将来财政国库资金的科学、合规运作,前瞻性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思路探索,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将受益匪浅。
关于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篇6
为进一步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债权转让工作,有效处置不良资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资产公司应严格执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财金〔2004〕41号)、《财政部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资产打包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12号)、《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公告管理办法》(财金〔2005〕47号)等有关规定,充分论证采取转让方式处置资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合理确定能够提升处置回收价值的有效方式,确保处置程序的规范性和处置信息的公开透明,并高度重视和积极防范不良债权转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二、下列资产不得对外公开转让: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经国务院批准全国企业政策性减半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和第三信息的债权以及其他限制转让的债权。
三、下列人员不得购买或变相购买不良资产:国家公务员、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资产公司工作人员、原债务企业管理层以及参与资产处置工作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人员等关联人。
四、除上述限制转让的债权和限制参与购买的人员外,资产公司应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市场化方式,吸引国内外各类合格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市场交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处置回收率,并慎重确定债权买受人,防止借机炒作资产和逃废债务。
五、资产公司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全面梳理、修改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规范债权转让程序和转让过程中评估、定价、处置信息公告、招标拍卖、中介机构选用等各个环节的操作,采取职责分离、岗位轮换、责任追究等措施,严格控制和防范债权转让中的首选风险和操作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要符合国家有关国企改制的政策方针
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政策依据有: 1、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国企改制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责任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推进国企改制和发展任务的紧迫性;要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大中型企业实现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等。3、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结合上述相关政策,改制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体现政策要求,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国企改制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改制方案设计中就应充分考虑到改制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企业模式构建改制后企业的股权架构及法人治理结构。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没有准确领会上述政策,认为改制只是股东人数及性质的简单变化,改制后企业股权依然相对集中,最终导致改制失败或不得不进行二次改制。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就是产权的流动性,但是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流动性”而将国有企业一卖了之。因此,改制方案中应当考虑到改制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如应当妥善安置职工以避免影响社会的稳定。
此外,改制方案中还应当充分考虑改制后企业的发展问题。国有企业改制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各方应对改制后的企业后续发展事宜做出安排。
二、要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企业改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涉及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国家出台过很多法律规定,国资委设立后又专门出台《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应当特别注意如下问题:
1、改制方案应当依据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操作。实际操作中,很多改制方案并没有注意到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没有涉及甚至违反了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致使改制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国资委《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在2004年2月1日生效后,很多企业依然沿用以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计改制方案,改制方案自然无操作性可言。
2、改制方案设计过程中,应当明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须形成相应内部决策文件(具体包括总经理办公会议/董事会审议意见以及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否则会导致转让行为无效。
3、改制方案(包括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须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如未获得上述批准,有可能会导致转让行为无效。
4、改制方案应当涉及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事项。资产评估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转让定价的参考依据。未经资产评估,不得直接确定交易价格。
5、涉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须进入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如有竞买者还应进行拍卖或招投标。无竞买者时,可采用协议转让方式。实际操作中,很多改制企业考虑到时间成本并未进场公开交易,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
6、如企业改制后转让方不再控股,方案还应签署企业重组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等文件。
7、应确保涉及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职工安置等事项均能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可能导致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无效。
8、关于无形资产问题。转让时应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誉等)的价值。如交易价格中不能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就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9、关于付款方式问题。依据规定,受让方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其余款项可在受让方提供合法担保的情况下,在产权转让后一年内付清。
近期,媒体频频曝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依法公开转让,因此依据现有规定进行“阳光交易”是避免企业及责任人政策风险保证改制成功的唯一选择。
三、要符合现行《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规定
企业改制中经常会涉及改制操作中的细节问题,这些实施细节也将是未来签署改制相关协议的内容,也将涉及到不同法律主体(多为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改制方案应当符合《合同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是否违反公司对外投资超过公司净资产50%的限制。企业改制经常会涉及股权转让、新设公司(MBO)等方式,因此《公司法》有关公司对外投资比例的限制必须遵守。对于某些特定公司如创业投资公司则可做例外情形处理。
2、方案涉及公司对外投资事项,应注意需要公司相应的权力部门做出决议。
3、改制方案如涉及公司股权向非股东方的第三方转让,须以其他股东的放弃其优先购买权为前提,否则前述股权转让行为将无效。
4、价款支付问题,应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以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5、改制方案中涉及债权债务转让问题。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债权的转让需通知债务人,债务的转让需征得原债权人的同意,否则将不发生转让的法律效力。
6、企业改制过程中,如涉及合并、分立等事项,相关方案设计也要考虑《公司法》、《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
7、改制方案中如附有相关合同文本,则应当符合《合同法》相关规定。
四、要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保护
改制涉及国家、企业、企业职工、上下游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能否兼顾到各方利益也是影响改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国有企业改制首先要充分保障企业职工利益,这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要放到政治高度考虑。具体涉及改制方案过程中,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1、改制方案涉及过程中,首先应对改制企业职工现有状况进行明确如职工的基本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安置费用预算等事项,这是设计职工安置方案的前提条件。
2、对于企业改制前的遗留问题应当首先解决,即改制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医疗费和挪用的职工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应当以改制企业现有资产清偿。
3、劳动关系处理情况。包括:改制后的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人数及劳动合同期限、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总额)。
4、原企业拖欠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工资、医药费等债务情况及偿还办法。
5、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情况。包括:原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改制企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情况。
由于国家对于职工利益保护只有原则性规定,具体实施时带有极强的地方政策性,这也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
关于财政与金融的论文 篇7
㈠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近年来甘肃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均高于同期的GDP增长, 特别是“十五”期间,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从2000年到2005年, 地方财政收入从61亿元增加到123亿元, 增长了2倍多, 大口径财政收入从108亿元增加到255亿元, 财政支出从188亿元增加到429亿元, 增长了2.28倍。
㈡财政资金总量小, 人均支出水平低由于甘肃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 全省2600万人口, 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265亿元, 虽比上年增长近39%, 但基数低, 财政资金总量仍然偏小,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 不及苏州市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 (628亿元) 的一半。2008年全省财政支出965亿元, 比上年增支290亿元, 增长43%, 但人均财政支出只有3713元,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㈢财源结构单一, 后续增长乏力1979年甘肃财政收入约20亿元, 是当时全国为数很少的几个财政盈余省之一, 这种优势主要得益于我省的石油、石化、电力、有色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30年过去了, 全省70%左右的财政收入来源仍然依赖这些传统的支柱产业, 而这些昔日的优势产业在全国的位置不断下降。实行分税制后, 这些行业基数上划, 而后续产业发展迟缓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全省财政收支差距逐渐扩大。
二、财政资金投资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 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甘肃财政在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等方面保持着较大的投资力度, 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及时安排资金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低保人员基本生活费以及抗震救灾等社会保障问题。投入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的资金极大地改善了我省的农业生产条件。科教文卫事业的加快发展更是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
三、甘肃财政收支面临的困难
㈠减收因素增多一是主要纳税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效益下滑甚至亏损。我省部分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正面临着外部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剧、资产质量下降、财务负担加重等新情况、新问题。2008年底, 由于钢铁和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跌, 酒泉钢铁集团赢利能力急速下降, 金川公司遭遇12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9年一季度,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86.55亿元,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54.02亿元, 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73.47亿元, 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259.06亿元, 增长9.3%。总体来看, 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回落态势, 税收形势非常严峻。二是城乡居民消费尚未完全启动。国家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以来, 加上家电下乡等配套措施, 我省城乡居民消费趋于稳定且有回暖迹象, 但危机对消费信心的打击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需求滑坡, 物价水平必然下降, 使整个税基规模缩减。三是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减免政策加速实施。长期来看, 税收减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但短期内可以确定会减少财政收入。
㈡财政支出增加一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落实国家与甘肃省扩大内需、改善社会民生等各项措施, 需要全省财政及时跟进。2009年一季度, 全省财政支出181亿元, 增长52%。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教育、交通运输等方面支出增长较快, 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增加最多, 增长了近7倍, 农、林、水事业支出增长了3倍多,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了1倍。二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需要财政不断加大投入。我省绝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急需财政注入资金来落实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增强发展后劲。三是部分基层财政还比较困难, 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较重, 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随着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入, 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 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 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四是陇南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正值攻坚阶段, 急需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加以促进。2008年6月3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实施的意见》明确规定:“对教育、卫生、基层政权等公共服务设施, 恢复重建资金原则上由中央和受灾地区财政按比例负担”, “对地方工商、旅游等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 除中央财政对受灾地区的重点行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外, 原则上由地方负责统筹考虑奖金支持办法”。2009年甘肃省政府公布实施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甘肃城乡住房建设专项实施规划》提出, 我省3年内将投入319亿元用于地震灾区的房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由此可见, 甘肃财政对陇南地震灾区的重建投入任重道远。
四、积极应对危机,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在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困难、城乡居民消费尚未完全好转的大形势下, 依靠加强税收征管来增加财政收入难度很大, “开源”的空间有限, “节流”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应是我省财政应对危机、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支持各项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
㈠推动政府机构改革, 压缩行政管理支出人员增长过快, 机构臃肿是造成行政管理支出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支出结构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 重新定岗定编, 规范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 降低人员经费支出。二要严肃财政纪律, 控制会议费、差旅费、车辆费以及公费医疗等支出, 控制集团消费性支出。三要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 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 降低采购成本, 节约财政支出。
㈡调整经济建设支出, 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直接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比例应有所下降, 对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也要相应变化。我省的财政投资要从竞争性的生产经营领域退出来, 支出重点应为微观经济主体正常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环境保护等。
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业投入, 优化投入结构扩大公共财政对全省农村的覆盖范围, 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确保每年的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 国债和预算内资金投向农村的比重高于上年, 千方百计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 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同时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和一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各项惠农政策。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㈣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维护社会稳定目前我省的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小, 无法充分发挥社保对应对当前危机的“缓冲器”作用。为此, 我省对社保制度改革的重点应是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金融与财政支农理论评述 篇8
【摘要】 通过分析目前农村金融和各级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与问题,得出农村金融中资金供求失衡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国外两种金融模式的比较,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议及各级财政惠农政策与金融机构对接的方法。
【关键词】 农村金融;财政支农政策;金融体系
一、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与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宋连升(2008)认为,尽管如此,重新审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分工不明晰、结构不合理、效益不理想”等问题凸现,引发了社会对农村金融体系的不信任,引起了理论界、实务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2007)和张进生(2008)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制约,侧重对工业扶持,财政反哺农业不足等原因,致使农村资金需求与实际投入量存在更大的金融缺口,使得我国的农村金融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瓶颈和 “短板”,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张进生(2008)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作了如下概括:(1)三农的自身弱质及财政反哺农业不足;(2)支农的金融主体缺失,农村资金严重外流。
长期以来,有限的财政性农业投资资源存在投资主体错位、投资结构缺乏效率、投入方式不尽合理的弊端。加强优化我国财政性农业投资的结构,较好地匹配财政性农业投资各项事权的投入主体,是关系到财政性农业投资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
二、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刘元浩(2008)提出:改进农村金融根本出路在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宋三旭(2007)提出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措施:(1)创新机制,形成有序的金融分层;(2)创新业务,形成品种多样化格局;一是大力推行创新贷款;二是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三是建立完善利率定价机制。(3)创新服务,形成手段和方式的“繁荣”;(4)创新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协作局面。
关于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和金融服务创新,许锡龙(2008)提出了以下对策:(1)高度重视财政支农配套金融服务工作;(2)树立“合作共赢”支农理念。(3)创新面向“三农”业务运作模式;(4)抓紧研究制定财政支农配套金融服务方案。
赵瑞芬,王俊岭(2007)研究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与整合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1)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2)改革农业补贴政策;(3)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整合农业税收政策;(4)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吴琦(2008)从造成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出发,通过日本,菲律宾农村金融改革模式的对比,揭示出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的金融模式。她认为在机构组织建设方面,我国应采用“纵向联系”机制组织,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的割据格局。根据农村的实际金融需求,在需求较多的西部地区增设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或建立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兼并和重组、参股现有农村金融机构,适度设立多种所有制银行机构。借鉴日本三层机构之间的这种经济联系,实现合作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财税上继续扶持农村金融,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要允许和鼓励小额个人信贷机构的生存。在法律保护方面,应尽快研究和制定《合作金融法》、《合作银行法》、《农村信用社法》等,并把立法工作提上改革的重心日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行业自律组织和专门的审计机构也应加快成立。
三、评述
发展经济学理论证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通过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引导资金合理流动以及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创新金融组织形式,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风险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措施,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发挥合作化、政策化以及商业化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作用,尤其是要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拓宽,不仅仅局限于粮棉油资金的回收上,引导邮政储蓄资金的支农化,发挥省管县,县管乡的财政管理体制。将财政支农资金合理高效地分配和利用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开发等方面,转变政府以前对农业的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财政投资,逐渐引导和扩大对农业的直接投资。
对于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而言,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可以遵循。最适合的模式取决于目标卡客户的需求和其社会的经济特征。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应以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为导向,来构建符合农村经济主体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元浩.《关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建议》.《时代金融》.2007(3 )
【关于财政与金融的论文】推荐阅读:
学习财政与金融的体会10-29
财政与金融506-21
财政与金融作业07-31
财建(2006)317号财政部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11-04
财政与金融平衡研究06-03
电大财政与金融作业09-28
财政与金融实训心得06-10
财政与金融作业1答案08-22
经济形势与财政金融09-21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