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集团金融控股

2024-10-24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精选8篇)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 篇1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及经济发展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的各大金融机构也逐步开始探索综合化发展道路。虽然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得有对该模式有所质疑,但实际上单就金融机构经营模式而言,该模式是有效率,并能规避风险的,而且全能化经营模式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是大势所趋。

一、美国银行业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概述

美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体制转向混业经营模式选择了金融控股集团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是指通过子公司经营从传统银行产品到投资咨询、证券、保险等在内的任何金融业务。

二、全能银行经营模式的理论依据

全能化经营模式发挥了金融综合经营效益,促进了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该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依据。

(一)银行业全能化经营的效率分析

银行全能化经营模式能够提高银行自身和客户的效率,并能改善社会福利。

1、银行的效率分析

全能化经营使得银行业业务扩大,并能向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从而可以获得潜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其具有很好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

(1)规模经济效应

全能化经营模式下,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当集团提供金融服务组合的成本低于多家专业机构提供同种类服务的成本之和时,即存在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效应

银行业范围经济, 是指多种金融服务由同一机构提供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显然,不同业务由一个机构提供的成本比多个机构提供的小,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二)客户的效率分析

全能化银行提供比专业型金融机构更多的金融产品,从而客户只需与一家银行打交道,能减少企业的筹资成本,且有利于与企业建立更为广泛和长期的关系。

1、社会福利的提高

金融业是宏观经济中很重要的部门,而全能化经营模式能使得银行及客户之间的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社会福利。

2、银行全能经营模式下的风险分散理论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将其归罪于金融混业经营,其实降低、规避风险是全能化经营的重要成因之一。

全能化经营即是多角化经营,其使得银行能扩大投资回报的来源和降低来自单一经营的风险,使得投资发挥协同效应。同时按照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全能化能降低总经营风险,而且银行因与客户有着广泛而悠久的业务联系,对客户了解全面,故其参与证券业务的潜在风险也较低。

三、美国银行业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实现途径

美国银行业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其实现方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其途径和方式却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

(一)“从零开始”的实现途径

采用“从零开始”实现途径的金融机构,为了实现全能化经营,需要建立独立的子公司销售非核心产品和服务。

1、“从零开始”实现途径的优缺点

采用该途径的金融机构,因完全靠自身力量做,开展新业务和服务所需技术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摸索,存在较高机会成本;但不会受到现有公司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品牌价值的影响,所以内部阻力较小,凝聚力较强。

2、采用“从零开始”实现途径的金融机构

一些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像英国的TSB、法国的Credit Agricole和德意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就是采取该种方式。

(二)兼并收购的市场实现途径

兼并收购是近年来美国金融业跨行业、跨区域的特大型金融控股集团组建的主要方式。

1、兼并收购实现途径的优缺点

兼并收购各方往往是业务互补的,所以组建时,集团公司就已经拥有了开展新业务的技术支持,不需要再花时间去摸索。但是,在花费了巨额的成本后,却往往也寻找不到“完美”的合作伙伴,而合并后的集团内部管理权力划分,企业文化整合,人员分配等处理较第一种模式复杂得多。

2、采用兼并收购实现途径的金融机构

兼并收购这种实现途径很受金融机构青睐,许多大型全能化金融集团都是通过一系列跨行业、跨国界、跨科技的兼并收购活动逐渐形成的。1999年,德意志银行以110亿美元收购美银行家信托公司,从而形成了横跨大西洋两岸,业务范围遍及全球及各个金融领域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

四、小结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全能银行的竞争优势,以美国为例,深入分析了美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实现途径,以此方式,希望能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有所启发。目前中国一些大集团早已开始探索金融多元化经营的道路,相信经过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会从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实现更好的全能化经营模式。

摘要:全能银行可以同时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及非商业银行业务, 而且业务的范围没有地域的限制。在本文中, 我们对全能银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以美国金融控股为例, 对全能银行的特点及实现形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能银行,金融控股集团,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徐诺金.从美国金融模式的演变看我国的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 2001, (10) .

[2]、贾瑛瑛.国际化全能银行的经验启示[J].《中国金融》, 2006, (24) .

[3]、Paul R.Krugman&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Theory and Policy, P590-592.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 篇2

全球第一大金融保险集团——中德安联金融保险集团招聘 安联集团在中国

中国社会统筹保险(社会保险)最大运营管理商—中国所有人的社保基金大部分归安联保管。中国工商银行最大股东。——2009年净盈利35%为全球银行业增长之首。

世界最大的一个救援中心在北京,蒙迪艾尔国际救援中心。为世界百分之四的人提供保险救援

2009年全球财富500强排名安联名列第20位,全球500强企业有一半以上由安联承保。2009年中国保险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中国人寿133位,其他没有入围。2008年金融危机下安联逆势增长,2009年第三季度财报安联净盈利23%。

1890年,安联集团成立于德国柏林。

1906年,安联承保了旧金山大地震。

1912年,安联承保了著名的——泰坦尼克号。

2001年,安联承保了著名的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世贸大楼。2005年赞助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安联体育场吸引了全世界亿万球迷的眼光,中国水立方根据他改造。世界10大足球圣地安联球场排名第一。

2007年F1(一级方程式赛车大奖赛——全球顶级赛车)官方全球合作伙伴。

1890年开业至今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

在财经类杂志《欧洲货币》最新公布的九项保险行业调查评选结果中,安联集团荣获 “亚洲最佳索赔解决保险公司”和“亚洲最佳保险风险转移顾问”两项殊荣。

中德安联荣登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和金融界网站主办的“2008年中国金融企业慈善榜”,获得“保险业突出贡献奖”。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考验之后,安联在财富500强排名中不降反升,这充分体现了安联的稳健与实力!

中德安联金融保险集团2008年5月份在山东成立,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各地区暂时没有分公司,公司将在今年开始在山东各地陆续成立各地分公司。

招聘以下人员:

1、山东各地分公司储备经理。

2、山东各地分公司储备内勤。

3、职业代理人。

4、职业经理。

5、培训讲师(培训讲师在公司内讲课也是付费的)。

安联在09年12月27日(包下2046酒吧)安联联欢会上通告业绩:2009年5月开业到12月平均人均工资在1万左右,最少一千多,最多十几万。

全球最大金融保险集团——中德安联保险金融集团:王圣君***

地址:济南市顺东街66号银座晶度国际大厦1号楼10层1009室。

另代聘:网络公司技术人员(php asp jsp.net c+ c#)2人。

美工(ps flash 3dmax maya cad)2人。

市场营销12人

市场经理2人

经理助理2人

地址:济南是铜元局前街1号主楼5楼509室。(面试去安联集团)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 篇3

摘要:当前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全球化和集团化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不可逆转的潮流。文章首先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等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金融集团化进行了效率分析和必要性研究。随后,重点论述了金融控股集团如何从整体的发展战略出发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管理

当前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全球化和集团化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不可逆转的潮流。本文主要探讨金融企业为什么要走控股集团的道路即金融集团化的效率分析、金融控股集团如何从集团整体的发展战略出发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经营管理体制。

一、金融集团化的效率分析

集团化总是和三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金融集团化可产生明显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将金融产品的替代性变为互补性,为客户节约了交易成本;同时金融集团化也会带来风险。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厂商生产多种产品的联合成本小于多个厂商独立生产单一产品的成本总和。简而言之。金融控股集团的各子公司通过分担共同的固定成本。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从而产生了范围经济。不同的金融产品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度,能够共享的固定成本很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摊管理费用。在管理方面,金融集团的各部门和子公司可共享管理资源,这在管理人员缺乏的情况更为明显:(2)共享销售费用,例如利用银行广泛的分支机构销售证券、保险和基金产品;(3)共享同一品牌声誉。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的增长率大于投入的增长率。规模经济不同于范围经济,前者源于业务规模的扩大,后者源于业务种类的增加。同一性质金融企业的集团化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不同性质金融机构的集团化产生明显的范围经济,

3、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及以上事物有机结合,发挥出超过单个事物简单总和的联合效果即1+1>2的效应。金融集团化和业务多元化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于核心竞争优势的输送和资源的共享。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也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因和表现。但是协同效应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还体现在以下方面:(1)将金融产品的替代性变为互补性。在资金量一定的前提下,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具有相互替代性。在金融集团中。可以通过提供多种专业化功能的产品而非一种多功能的产品,降低产品之间的替代性,提高互补性。(2)为客户节约了交易成本。金融集团化将不同性质的金融业务集中在一个金融实体内。使得客户能够享受一站式服务。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金融集团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有实力提供较低价格的金融产品,客户能够得到价格实惠。当然金融集团化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较大风险,成员公司之间的风险传染更加明显,这对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以金融机构为主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其母公司为经营某种金融业务的银行、证券、信托或保险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如中国银行1996年在英国注册成立中银国际,在海外从事投行业务。并通过中银国际的控股子公司,在内地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这类金融控股集团的母公司通常存在一定痼疾,以银行为例,就有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盈利能力偏弱等问题。

2、以投资集团公司为主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其母公司为投资集团,全资或控股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公司,实现综合经营。如中信集团2002年注册成立中信控股公司,控股中信实业银行(100%)、中信嘉华银行(55%)、信诚保险(50%)、中信证券(49%)、长盛基金管理公司(25%)。这类金融控股集团组织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3、由实业公司参股及控股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实业公司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较快。这类投资可分为两类:一是大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发展:二是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在产业集团内的互动。在股市增资扩股中,出现了产业资本控股银行、证券等多类金融机构的企业集团。比如云南红塔集团在保持主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将资本注入金融领域,分别入股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又如宝钢、海尔、华能、新希望集团等均有投资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而搭起企业与金融业盈利平台。

三、金融控股集团的公司治理

金融控股集团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基础,要求公司利益相关的利益主体先要到位,包括所有者(投资人)、管理者、员工、客户(存款人、贷款人等)、监管者、公众。同时通过制度安排。建立不同利益主体互相对立、制约、平衡、依赖的框架。这个框架通过设立股权结构、法律结构、管理结构、组织结构、利益结构、市场结构完成,最后建立各利益主体有序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控制。即建立委员会制和明确委员会的议事决策程序,使决策规章化和制度化。

在金融控股集团的实际运作中,治理机制主要集中在董事会的职责、董事会与公司高管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团战略的制定、公司价值观的培养和公司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在集团设立薪酬和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政策委员会、风险委员会、授信委员会、资产负债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平台让控制利益、产品线利益、股东利益得以交流。

在经营多样化的金融业务中,为获得成功,每个业务都必须有与竞争环境相适应的绩效衡量方法和明确的薪酬计划。金融控股集团的薪酬激励包括市场驱动、与股东利益相一致、以业绩为基础以及以价值为导向四个方面。市场驱动即集团的薪酬计划及其所提供的机会应该具有竞争力,必须是该业务领域和市场上的领头企业及其员工的薪酬水平。与股东利益相一致即在薪酬计划中,所有员工的薪酬中都有一部分与公司股票价格或其他经过批准的股东价值衡量指标挂钩。以业绩为基础,即所有员工的薪酬都必须与公司、业务部门、工作团队以及个人的业绩相联系。以价值为导向即薪酬计划的设计和管理必须以企业的价值为指南,以企业的价值为支撑。集团对个人业绩的评估将衡量集团每个员工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集团将公平地、一以贯之地执行薪酬计划,并公开在整个集团内进行交流与沟通。

四、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控股集团的产品和全方位服务优势。在管理上。其成功有赖于正确的发展战略、高效率的经营模式、有效的集中管理机制和持之不懈的业务创新。

1、树立以客户为导向和价值增值的发展战略定位。金

融控股集团因其全能而必须以客户为导向,因其规模和业务的复杂而必须以价值增值为定位,只有这样金融控股集团才能统一全局。

例如,荷兰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一家领先的、全球的、以客户为中心。有创新精神,提供低成本金融服务的金融服务企业。荷兰商业银行2003年~2005年的战略目标为:优化产品组合;使用多种产品从多种渠道为客户创造价值;强化资本基础,改进主要的财务比率以巩固财务基础状况;更大地降低成本。而汇丰银行奉行“增值管理”战略。要求全体机构和员工以新思维、新态度工作,按照集团的“努力不懈,力求在既定期间为股东增值”的指导方针办事。

2、建立以产品线为主的垂直管理架构的经营模式。金融控股集团以客户为中心整合产品线,则通常按客户群的不同。把业务模块划分为消费金融和公司金融、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业务模块,并采取战略业务部(SBU)为业务实施的组织构架。

例如,花旗集团将全部业务分成四大块,即全球消费着业务、全球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全球投资管理业务和花旗集团国际业务,日益从以区域为重心的即水平式矩阵式管理,到以产品线为主辅以区域的垂直式矩阵式管理,从金融控股集团各产品线到区域进行权利分配和风险管理。

3、统一法人和集中控制。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子公司仍然是“分业”的,或者说是专业化的,而集团是“全能”的,或者说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的“混业”并不是一个机构法人什么都可以做,而是一个机构法人只能做一类业务,但是从集团公司的层面上来讲,金融控股集团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资产管理等在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与产品,实现全能化经营。金融控股集团应在集团层面设立控制中心。具有集中的信息,集中的战略管理,集中的财务功能和集中的风险管理,以控制战略、控制资本配置、控制资金头寸、控制利润目标、控制风险。

4、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创新。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顺应自身业务转型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任何金融控股集团都必须开展业务创新。业务创新要朝着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业务多样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较为好理解:集中化是指各金融机构既竞争又合作。使得金融资本越来越集中,金融控股集团会出现资源和资本积聚化和集中化。资本的集中,需要金融机构的集团化操作,通过管理模式的一致性和操作程序的一致性,以实现决策风险的控制,达到效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金融控股集团强大的产品能力。交叉销售能力,有效的成本控制,高度的融资灵活性和资本效率,战略灵活性等潜能是由卓越的管理实现的。在管理上取决于清晰的法人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集中和有效的财务核算和风险控制。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以及公司文化等。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凌涛,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国刚,运作机理——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杨明辉,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瑞兵,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生:王恋,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生。

浅析我国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控制 篇4

一、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选择

金融控股集团在制定集团财务战略时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对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控制,也就是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问题。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有效发挥积极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金融控股集团必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问题,从形式上看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而实质是如何处理金融控股集团与其所控股的子公司之间的法人关系与产权管理关系。因此,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从根本上讲,是财务管理决策权的配置问题,通常依决策权集中程度的不同而有三种选择:即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体现的是将子公司业务看成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大,所有战略决策与经营控制权都集中在母公司。这样有利于实现集团整体财富最大化与成本最低化目标,并强化集团总部的全盘调度力度。

实行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有以下优点:(1)降低融资成本。金融控股集团利用其财务优势和资信实力,可以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为子公司筹措资金,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外汇交易成本;(2)集中管理财务风险。虽然子公司喜欢更多的自主权,但在遇到财务风险时往往寻求母公司的帮助。因此,由母公司统一管理财务风险具有许多好处,如可以有效地利用多边冲销等技巧,以及风险管理创新工具降低集团整体财务风险;还可以从集团层面灵活调整控股集团整体的外币种类和结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和保值交易,提高抵御外汇风险的能力;(3)调剂资金余缺。集团可以在各子公司之间调剂资金余缺,降低整个集团的现金持有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资金闲置,优化资金配置保证资金供应,同时借以加强对子公司生产经营的控制;(4)优化税收管理。金融控股集团可以综合考虑各子公司所在地的税收环境,通过在“避税港”建立子公司,统一规划公司的税收政策等,使整个集团的税负降到最低。

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以下缺点:(1)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子公司经理的经营自主权,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2)当母公司从全球性经营出发,以实现控股集团整体财富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来进行集中财务决策时,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和直接利益就会放在次要位置,这容易损害控股集团外部主体的利益,招致他们的反对;(3)可能扭曲各子公司的经营实绩,给子公司经营绩效考核增加了难度。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是决策权分散给子公司,母公司的作用限于组合分析各子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各子公司绩效考核建立在条件相似公司之间的比较上。除了新项目和融资决策之外,其他决策也分散化。

分权财务管理体制的优缺点与集权财务管理体制正好相反,子公司享有更大的财务决策权,利于充分调动各子公司的积极性,可能不利于实现金融控股集团整体财务效益。另外,放权政策还会妨碍金融控股集团有效地利用金融创新工具等。

(三)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

为了采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点,同时避免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不足,一些金融控股集团采取部分集权、部分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即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在这种模式下,对于事关集团发展大局的决策,如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批准子公司财务预算、确定子公司发展战略等,其权力集中在集团母公司;而子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权,如拟定各种具体的项目计划、控制现金流量、费用控制、分析落实财务预算等,则下放给子公司。

这种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有利于强化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保证集团的整体利益,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

结合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处于成长阶段的金融控股集团来说,采取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有利的;对于一些国家级的金融控股集团而言,宜采取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

二、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控制

(一)金融控股集团的特殊财务风险

在金融控股集团中,各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在各金融领域面临不同的风险,如商业银行业务风险、证券市场业务风险和保险市场业务风险等。但由于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管理层次较多,在各类金融业务的交叉运行中,又产生了由特殊的控股结构引起的特殊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高财务杠杆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经常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等举债方式筹集资金,向子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将造成整个集团财务杠杆率过高,如果集团内的银行机构也参与了上述资金融通运作,则风险因素将更为显著,可能影响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安全。

2. 资本杠杆比率过高风险

资本金重复计算导致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本杠杆比率过高,影响集团公司财务安全。集团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之后,这样一笔资金在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金将被多次重复计算。集团内部股权投资频繁且股权结构复杂化,造成整个集团的资本杠杆比率过高,降低了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本充足率,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安全。

3. 财务风险的传导与蔓延风险

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风险传导可能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接触性风险传导。即因为集团成员企业财务相连、利益相关而确实产生的风险传导,例如集团内一家子公司出现了财务问题,丧失偿付能力或丧失流动性,其他的金融子公司由于利益攸关而被迫救助,这样就可能引发新的资金流动性困难,从而影响集团整体流动性;二是风险的非接触性传导。指的是由于社会公众对集团成员间相互往来或业务关联情形认知不清,误判集团乃一整体所导致的“信心”效应,例如金融控股集团体系内两家都冠有与集团公司相关名称的金融企业,一为上市银行,一为证券公司,相互间均为独立法人,证券公司因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社会公众可能并不对两家金融机构区别对待,而将证券公司的风险视同整个集团的风险。由此,债权人可能担心自己在银行的存款不能兑付,因而蜂拥挤兑,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可能分不清情况,盲目抛售该上市银行的股票,造成该银行股价下跌。

(二)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金融控股集团的上述特殊的财务风险,建议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从以下几方面控制风险:

1. 从多方面降低金融控股集团的流动性风险

一是做好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负债管理,使资产负债的数额和期限尽可能匹配,降低二者的缺口;二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流动性风险;三是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降低由控股集团内某一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引发的系统风险。

2. 对金融控股集团及其分行业子公司实施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

从监管对象来看,不仅包括金融控股集团本身、被控股子公司或其他持股公司,而且包括金融控股集团整体。对于前两个层次的资本充足率可按照对单一机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待;对于第三个层次的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应在合并报表的基础上,运用适当方法剔除在整个集团层次上资本的重复计算和以债务投资的部分,准确计算出整个集团真实的自有资本金和对外负债,并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集团制定出相应的资本充足要求。

3. 在并表监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审慎性监管

例如金融控股集团发债融资必须具备较高的信用等级,同时设定发行债券的受偿顺序和最长期限等;要求金融控股集团定期披露子公司的重大经营状况变动等事项;要求控股母公司定期披露财务杠杆融资总额、占长期债务的比率等指标。

三、金融控股集团财务监管控制

目前,我国是分业监管体制,在这种监管框架下,对金融控股集团该由谁、如何来行使财务监管职责,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监管框架如何构建的问题成为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一)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确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架构

现有的监管框架未能从整体上对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经营和风险程度进行总体的评估与监控,应尽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或类似法规,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使实践中已经出现的各类金融控股公司名正言顺;确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架构,防止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明确资本充足性要求,规范金融控股集团资本管理、内控制度、信息披露、财务监管等内容。

通常来说,外部监管机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监管重点应集中在资本充足率、财务杠杆和关联交易等方面。首先,正确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本是保护债权人免受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和偿付能力风险的缓冲器,同时也是盈利能力的象征,各国都将资本充足率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指标之一,资本充足率也是金融监管中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1年1月制订的《新资本充足率框架》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全面并表后的作为银行集团母公司的金融控股集团,并说明通常并表的范围包括银行集团从事的所有银行业务和其它相关的金融业务。其中,拥有多数股权和具有控股地位的银行实体、证券实体和其它金融实体应包括在并表范围内。

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运用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还应注意,金融控股集团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建立在《巴塞尔协议》、《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等国际协议的基础上,保证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不受歧视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其次,识别财务杠杆效应。在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立法中,应明确对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杠杆的比率监管,从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层面看,有三种形式可能影响财务杠杆效应:一是母公司通过举债筹集资金,投资控股子公司;二是母公司以其资产向银行抵押套取资金,投资控股子公司;三是母公司为下属子公司作担保向银行套取资金,投资控股另一子公司。

最后,识别关联交易风险。金融控股集团最大的隐患在于因关联交易使不同金融业务引发的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传递,致使整个金融控股集团陷于危机。为此,在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交易的监管立法中,应明确规定金融监管机构可采取如下方法防范此类风险:一是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包括资本和偿付能力指标)提出要求,促使集团自觉关注内部交易。二是要求金融控股集团对自己的组织结构和重大的内部交易进行披露,特别是披露那些将对集团财务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内部交易,并监测这些内部交易的规模和水平。三是制定合并财务报告和纳税方面的规则,增强内部交易的透明度。

(二)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内部财务监管制度

尽管金融监管机构要求所有金融控股集团按照统一的财务监管指标进行管理,但对于各家金融控股集团具体如何执行监管机构的指令,还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与公司的表内、表外业务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和内在风险相适应。因此,监管机构也应当把评估金融控股集团财务控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管内容。

金融控股集团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共性,即产权明确、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子公司经营者有可能损害出资者即金融控股集团利益增加自身效用,这就要求金融控股集团了解自身的权利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和方法。金融控股集团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标,关心的是子公司经营者所确定的利润的真实性,子公司权益资本的保全程度,以及子公司的整体价值和长远利益。而子公司经营者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往往更关注公司内部分配和公司的眼前利益。要解决作为出资者的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与作为经营者的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财务控制制度。在金融控股集团规模扩大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财务控制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金融控股集团管理中的各财务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子公司的财务活动以实现金融控股集团的总体目标,防止资源浪费现象和败德行为的出现。

四、金融控股集团资本结构控制

金融控股集团考虑财务战略时,仅仅关注财务控制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财务控制与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有效的联系与融合,防止财务控制失效。因此资本结构优化对财务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从“整体组合持续规模财富最大化”的目的,来选择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本结构。

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资本结构的确立要考虑子公司的资本结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代理成本,而通常金融控股集团的子公司资本结构大致有三种选择:一是与母公司资本结构保持一致;二是与当地同类企业的资本结构保持一致;三是本着使金融控股集团资本最低化原则而灵活确定。母公司对下属各类子公司以及孙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是建立在资本体系界定的前提之上的,母子公司之间资本结构控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股权结构控制

所谓股权结构控制首先是指母公司对所有各类子公司投入股本比例的一个全盘考虑,其次是指母公司对各类子公司为(控股)发展孙公司而投资孙公司的资本额的控制。

一般来说,母公司可以根据各子公司生产产品的特点,经营领域的不同,以及对母公司或者对集团公司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对各子公司的股权掌握。显然,对那些与生产经营关联密切,对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考虑全资控制;而关联程度相对低一些的可考虑控股,控股程度可以掌握两种,一种是以50%以上的股权实施绝对控股,一种是以掌握众多股东中最大股份的方式实施相对控股。严格地说,对于母公司不控股,但具有一定股份的公司不能称为某母公司的参股子公司,而称为关联公司比较妥当。

此外,母公司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全盘决定投入下属公司的整个投资额以及投资的分散程度,虽然理论上并没有说,母公司只有将投资额集中于几个子公司实施控股效益才最佳,但如果过于分散,则由于是参股将丧失许多约束力,使集团公司资产一体化运营效果下降。

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发展各自子公司(即孙公司)的控制能力,首先取决于母公司本身对这些子公司是否控股,只有当母公司是这些子公司的控股公司时,母公司才有可能作为股权主体设定下属子公司对其他公司投资的资本额度限制。这种限制的出发点是控制子公司过分发展所属孙公司,以免失去有效控制。从理论上说,子公司对其下属公司或其他公司的投资不得超过子公司本身股本的50%。具体比例则由母公司根据《公司法》及本公司特点确定。

(二)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控制

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下达或由子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权益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具体数值。

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1-资产负债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从权益利润率的公式来看,权益利润率与资产利润率成正比,表现为不同的资产利润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组合。一般而论,金融控股集团都希望用尽量少的资本去支配更多的企业资产,但是,负债越大风险越大,因此,母公司就要对子公司的负债比例做出限定。如美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负债比率高低视各子公司生产经营特点而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一般控制在该子公司自有资本的50%~70%,有的甚至更低些。

(三)资本层次控制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 篇5

一、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内涵

财务风险传导有纵向传导和横向传导之分, 纵向传导指经济体财务风险在时间维上的动态变化, 而横向传导指同一时间点多个经济体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纵向传导的实现途径表现为生产过程, 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艰苦历程, 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是财务风险纵向传导的根本动因。横向传导则通过社会契约实现, 是经济体转移或吸收风险的过程。社会生产的规模化、风险性是财务风险横向传导的根本动因。

风险链与价值链是一个互逆的过程。价值链伴随着生产或交换的过程不断延伸, 风险链则会形成一个不断向上追溯的反向链条。相互交织的风险链与价值链构成一种特定形式的契约, 经济体横向契约包括债务契约、股份契约和其他衍生金融产品契约, 经济体纵向契约指企业契约。我们可截取金融机构的一段随时间变化的价值链展开分析如图1, 其中gi为价值链中随时间变化的节点, vi为价值链, ri为风险链, sc为权益资本投入, bci为债务资本投入, l为贷款或其他投资产品。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价值链与风险链的互逆性, 价值的流入意味着风险的溢出, 价值的流出意味着风险的渗入。

金融机构价值的增减变化伴随着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投入与收回, 贷款或其他投资产品的买入卖出。金融机构在此价值循环过程中形成与价值链相对的风险传导链。和单一金融机构相比, 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本价值循环更加复杂, 集团内各金融机构之间复杂的关联交易形成复杂的价值链, 沿着价值链的逆向便形成风险传导链。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风险传导链形成于金融控股集团从事的各种价值创造活动, 风险链是财务风险传导的物质基础。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随时间变化, 通过已经形成的风险链传导至各相关的利益主体。

价值链与风险链相反相成, 如同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一样, 风险传导链扮演了使用价值的作用。资本的使用价值在于增值, 而增值是有风险的, 是以承担风险为代价的。在以A和B为主体的契约中, 价值由A流向B, A拥有了对B的未来要求权, 由B到A的风险链由此产生。在风险链存在期间, B的财务风险时刻牵动着A, 直至契约终止。价值变换是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的一种突变, 伴随着某种财务风险和风险传导链的产生与消失。财务风险在时间上的累积变化则表现为财务风险的渐变。突变与渐变的交替运行伴随着风险链的收缩扩张和财务风险的起伏波动。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和数值的时变性决定了集团内财务风险传导的时变性。因此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内涵体现为多变的财务风险在变化的风险链上的实时传导, 是以价值链为依据的金融控股集团各利益相关者财务风险的重新分配与调整, 是基于价值运动的风险分担机制, 是资本价值循环的补充。

二、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三大要素

财务风险纵横交替地运动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纵向传导是根, 横向传导是叶, 只有纵向传导和横向传导均衡发展, 社会经济才会根深叶茂。总体来说, 实体经济是财务风险纵向传导和横向传导的综合体, 虚拟经济则是财务风险横向传导的中介体。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并起着资源配置作用。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属虚拟经济层次, 其财务风险传导属横向传导。无论何种形式的传导, 都无一例外涵盖三个要素:风险源、风险路径、风险目标。

金融控股集团的财务风险传导属经济体之间的横向传导范畴。下面详细分析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三大要素:风险源是财务风险传导的起点。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源包括与金融控股集团中各金融机构相关联的各资金短缺方、集团内各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控股集团。作为风险源的各经济体可看做是各种风险因素的复合体, 在各种变化的风险因素的作用下, 其财务风险时刻处于不断起伏波动中。

风险路径是财务风险传导的介质。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路径或传导介质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契约如债务契约、权益契约、保险契约、衍生金融契约或各种隐性契约。财务契约是指企业在理财过程中, 为达到合理预期,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个权利主体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契约是经济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纽带, 包含一个时间段内经济体之间的物质、资金、风险之间的转移。金融控股集团是各种形式的契约组合而成的契约网, 小到与微观个体签订的债务契约、权益契约等, 大到集团内各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控股集团都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金融控股集团的资源配置功能借助特有的契约网得以实现, 财务风险沿着契约网在相关主体之间传导。

图2标示了财务风险传导路径的构成, 在一次风险传导的过程中, 价值沿物质链和资金链由风险目标传导到风险源, 财务风险沿风险链由风险源传导到风险目标, 信息链是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的通道。四条传导链不是独立运行, 而是在契约的框架下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风险链上传导的财务风险大小取决于资金链、物质链、信息链上各要素的传导速率和契约的性质, 具有虚拟性、联动性、触发性、耦合性等特性。

财务风险传导有以下四种方式: (1) 以各种形式的凭证如债务凭证、权益凭证、保险凭证或其他衍生金融凭证为载体的突变性传导; (2) 风险能量辐射的渐变性传导; (3) 由物质链、资金链上的价值运动直接引致的财务风险传导; (4) 不良信息经由复杂的信息网络引发羊群效应, 并会在瞬间成倍地放大财务风险, 导致财务风险的急剧恶化和扩散。其中前三种方式属接触性风险传导, 后一种方式属非接触性风险传导。因此, 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是一种建立在契约框架下的复杂系统, 与各种传导链存在着相互激发、相互耦合的复杂关系, 具有非线性、正负反馈等回路特性。

风险目标是一次财务风险传导的终点, 导入的财务风险与原有的风险经矢量加总融合为新的风险体。在瞬息万变的财务风险传导中, 风险源与风险目标只是相对的概念, 本次的风险目标可能会成为下次的风险源, 甚至会出现一个风险体同时兼有风险源和风险目标身份的现象。

三、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阶段特征的层次分析

前文对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三个层次和四种方式已有论述, 三个层次和四种方式构成复杂的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状态。下文沿着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三个层次, 以四种方式为切入点分析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各阶段特征。

财务风险首先在实体经济的微观个体中积聚, 达到特定阈值时微观个体会产生新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签订新的契约, 或出现财务风险沿着先前达成的契约路径以能量辐射的形式向金融机构传导。金融机构联系着众多微观个体, 是资金的交易中心更是风险的交易中心。微观层次上的财务风险传导以方式 (1) 和方式 (2) 为主。

依据科斯交易成本理论, 金融控股集团是契约的集合体。集团内各金融机构在风险导入导出的动态平衡中维系着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当某金融机构的这种财务风险导入导出的动态平衡被打破, 该金融机构便成为一个风险源, 沿着金融控股集团的契约路径, 向集团内其他金融机构传递财务风险。此时风险链中的财务风险与物质链、资金链中的价值运动高度相关, 类似存在一个1: (-1) 的电流互感器, 风险流与价值流相反相成, 此类风险传导的方式为上文中提到的第三种方式。同时集团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日常业务活动中也存在普通的借贷、持股关系, 以方式 (1) 和方式 (2) 为主的财务风险传导依然存在。另外某一风险经由信息网络传导放大后导致财务风险急剧扩散的方式 (4) 在金融控股集团层面同样存在, 所以中观层次上的财务风险传导包括上文提到的所有方式。

金融系统性风险向整个金融体系的传导同样具有从风险源、风险路径到风险目标的三阶段特性, 传导类型包括接触性风险传导和非接触性风险传导。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同业拆借市场将各金融机构通过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形成相互之间的接触性风险传导, 财务风险以方式 (1) 和方式 (2) 在金融机构之间传导。同时, 由不良信息在复杂的信息网络上的传导扩散而导致财务风险由金融控股集团向整个金融体系的急剧扩散属非接触性传导, 表现为上文财务风险传导中的方式 (4) 。

四、结论

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系统是整个社会风险传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安全运营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的阶段特征建立在三大要素和三个层次的基础上, 同时各阶段、层次之间并非绝对泾渭分明, 而是具有交叉性、共生性。对金融控股集团财务风险传导阶段特征的深入研究, 是建立宏观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

参考文献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 篇6

为进一步规范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工作, 综合反映金融企业资产营运质量, 推动金融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金融企业健康发展, 财政部于2011年5月正式印发了《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1], 从财政部门财务监管的角度, 围绕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偿付能力以及经营增长状况等方面, 对境内金融企业的年度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判。该办法的颁布实施对引导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 尤其是中央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营运,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该办法只是从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度对金融企业提出了考核要求, 并没有涉及金融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问题。目前, 除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外, 国内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背景的准金融控股集团 (以下统称金融控股集团) 也发展迅速。由于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组建时间不长、在国内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等原因, 实务界和学术界对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对构建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问题进行了探讨, 旨在对金融控股集团内部财务绩效评价实务工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构建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

根据财政部《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理若干规定》[2]第二十五条, 金融控股公司 (集团) 应建立和完善经营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定期对本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应当建立以资本回报和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以综合考核指标为导向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以综合考核结果为基础的薪酬制度, 形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激励和约束, 保障企业稳健经营和合理资本回报。上述规定对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方向和要求:

1.1 评价目标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人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制度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趋于一致, 最终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在本文涉及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人即金融控股集团, 代理人即其子公司。金融控股集团通过定期对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情况进行考核, 以考核指标为导向建立内部资源配置机制, 以考核结果为基础建立薪酬制度, 能够形成对子公司经营活动的有效激励和约束, 保障子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合理资本回报, 实现母子公司战略协同, 达到金融控股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1.2 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

在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中, 评价主体是金融控股集团, 评价客体是子公司的财务绩效 (本文只涉及子公司也是金融企业的情况) , 具体评价工作可由集团财会部门和与子公司业务不相干的部门共同承担。金融控股集团在完成对子公司财务数据采集后, 运用特定指标体系, 对照既定标准, 按照一定程序, 通过对比分析, 对子公司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效果进行综合评判, 作为集团内部资源配置和对子公司高层管理者奖惩的依据。

1.3 评价原则

金融控股集团对子公司进行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综合性原则。金融控股集团应当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 对子公司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多角度分析和综合评判。 (2) 客观性原则。金融控股集团应当充分考虑内外部经营环境和集团发展状况, 科学确定评价标准, 客观公正地评判子公司的经营成果。 (3) 发展性原则。对子公司的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子公司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 客观分析各子公司年度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 体现其发展趋势。

1.4 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原则, 结合金融行业特征、主监管部门要求和子公司的业务特点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1.4.1 目标一致性

评价指标应与金融控股集团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相一致, 围绕提高金融控股集团整体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以及发挥子公司的财务协同作用而建立, 通过绩效评价, 能够促进金融控股集团总体目标的实现和战略规划的实施。

1.4.2 科学全面性

评价指标应尽可能与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能科学、全面、系统地评价子公司的经营绩效, 把影响子公司经营效益和经营结果的各种关键要素都作为评价的范围。

1.4.3 可比性

评价指标通用性要强, 所涉及的评价内容、时间范围、计算口径和统计方法应当相互可比, 既便于控股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 又便于子公司自身的纵向比较, 还要体现行业特点, 方便子公司与行业标准和同行比较。

1.4.4 可操作性

一方面, 评价指标要便于采集, 并且尽量与子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指标和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的风险监控指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 指标之间应完全独立, 不存在信息重叠。在不影响评价结果的情况下, 指标数量越少越好, 便于操作。

另外, 与主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的外部监管不同, 金融控股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 应更注重从集团战略协同的角度, 加强对子公司资本回报和预算执行等方面的评价, 引导子公司为实现集团整体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基于以上原则, 确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见表1) , 其中对子公司风险管控状况的评价, 因为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分银行类、保险类和证券类3类行业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1.5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判财务绩效计量结果优劣的尺度, 也是连接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纽带。常用的绩效评价标准有行业标准、历史标准、预算标准和客户要求标准等。考虑到我国金融控股集团起步较晚、其子公司大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 建议将行业标准与历史标准相结合, 确定综合评价标准。行业标准能够反映子公司在所属行业所处的位置和水平, 历史标准能够反映子公司自身的发展情况, 通过横纵比较, 能够全面反映子公司财务绩效的优劣。

1.6 评价方法

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绩效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考虑到每个指标的特性、所需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评价结果的应用目的和评价方法的使用成本等因素, 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方法) 来判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步骤如下:

(1) 分析构成评价系统的目标、指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 构造判断矩阵。根据专家或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 以同级要素对上一级要素的重要性为准则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

(3) 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 进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计算综合权重。

(5) 必要时, 对判断矩阵及层次排序模型做修正与调整。

(6) 根据采集的实际数据, 结合各指标的权重, 计算绩效评价结果。

利用层次分析法, 不仅可以降低工作难度, 提高指标权重的精确度和科学性, 而且通过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措施, 能够提高权重确定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 还可以应用计算机来处理部分数据,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7 评价报告

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反映子公司绩效状况的文本文件, 是绩效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6]。评价报告应集中体现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内容力求完整准确, 形式力求规范, 以满足金融控股集团整体战略管控的需要。

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结果主要用于3个方面: (1) 诊断问题, 作为金融控股集团整体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和财务控制的依据; (2) 作为子公司改进经营管理的依据; (3) 作为对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任免和奖惩的依据。

2 评价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

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由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等要素组成[7]。其中, 评价目标对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总体方向和要求;评价主体是绩效评价的需求方, 决定评价客体和评价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要依据评价客体的特性和评价目标, 按照评价原则确定, 评价指标还是确定评价方法的主要依据;评价报告是记录评价要素、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的载体, 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

综上, 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与一般企业集团子公司绩效评价相比, 既存在共性, 又存在特殊性。本文结合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实际, 对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实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另外, 本文侧重利用财务指标对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评价, 而财务指标只有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才能实现对子公司综合绩效的评价, 也是今后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摘要: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与其它行业母子公司绩效评价问题相比, 既有共性, 也有特殊性。结合金融行业特点, 探讨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构建财务绩效评价系统, 对金融控股集团科学合理地评价子公司的经营绩效,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绩效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的通知[S].财金[2011]50号:2~5

[2].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S].财金[2009]89号:9~10

[3].任明.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绩效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 2009, (7) :70~71

[4].财政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42号) [S], 2006:4~5

[5].步段淑, 等.财务管理理论模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282~283

[6].梁杰.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J].商业研究, 2001, (1) :41~43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 篇7

审计抽样指的是在获取审计证据的时候, 从某类交易或者账户余额中选取低于100%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并且需要保证每个抽样单元都要有被选取的可能性。审计抽样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指通过从总体中随机选取样本, 且其样本结果可以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进行评价和计量, 非统计抽样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每个抽样单元被选取的概率不一致。非统计抽样确实能够节约审计流程的时间和资源, 提升审计的效率, 但是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施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 主观性非常强。统计抽样则不然, 这种抽样方法能够比较客观精确地计量审计风险, 控制风险,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在控制测试中, 如果控制的运行留下了轨迹的时候, 我们通常会考虑实施统计抽样的方法来进行控制测试。在对各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及披露的细节测试, 乃至实质性分析程序等实质性程序中, 统计抽样也可能会被考虑。

一、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

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当我们面对大量同质性非常强的审计项目单元时, 各项目单元组成的数据可视为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各个单元随机且独立。根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 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抽取样本结果来估计和推断总体的特征。数理统计理论则补充和深化了概率论的理论, 它提供了收集数据和统计推断的具体方法。

在具体的实务中, 统计抽样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就是属性抽样, 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推断, 主要应用于控制测试中。定量评价就是变量抽样, 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金额进行推断, 主要用于细节测试中。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基本步骤

我们在进行统计抽样的时候, 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分别是样本设计阶段、样本选取阶段和样本评价阶段。

(一) 样本设计阶段

此阶段我们需要确定审计抽样的目标、确定好抽样总体的范围和构成总体的单元项目、准确地定义构成误差的条件, 并根据以上元素确定最佳的审计程序。

在控制测试中, 统计抽样的目标一般是为了能够获取公司的某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我们在确定该测试的抽样总体和个体时, 应考虑总体的同质性、适当性和完整性, 其个体可能是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者数据中的某一行。我们应该依据自身的专业性, 预估和选取能够显示被测试控制运行情况的最合适的内部控制特征, 并定义误差条件。控制测试的实施通常发生在期中, 我们可能有必要针对剩余期间获取足够充分的证据。

在细节测试中, 测试目标一般为获取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的正确与否的证据。总体范围可能是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或者所有项目, 而抽样单元项目可能是实物项目或者货币单元。在实施细节测试时, 如果总体的变异性大, 通常需要根据总额对总体进行分层, 以使审计资源偏向于金额更大的项目中。我们需要提前确定哪些情况会构成错报, 以定义误差条件。

(二) 样本选取阶段

样本选取阶段主要是要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法和样本的规模。

统计抽样选取样本的方法有很多, 常用的有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 (1) 随机数表法指的是首先对总体范围的各个项目进行一对一的编号, 然后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比较随机的起点和一个路线, 依次查找, 选中号码所对应的总体范围项目就是选取的样本项目单元。 (2) 系统抽样法指的是先确定选样间距和起点, 然后从总体中等距离地按顺序选取样本。 (3) 分层抽样法在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改善了一步, 就是首先针对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若干子总体, 然后在子总体中采用前面两种方法进行抽样选取样本。

确定样本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在控制测试中, 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 而在细节测试中, 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误受风险。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2) 可容忍误差。在控制测试中, 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偏差率, 在细节测试中, 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错报。可容忍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也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3) 预计总体误差。在控制测试中, 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偏差率, 而在细节测试中, 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错报。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同向变动的关系。 (4) 总体变异性。总体变异性指的是总体的某个特征在各个项目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 一般在细节测试中才需要考虑。总体变异性与样本规模大小一般成同向变动的关系。 (5) 总体规模。样本规模几乎不会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 除非总体范围很小的情况下。

(三) 样本评价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数理统计理论进行统计推断, 根据样本的误差来推断总体的误差, 进而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在控制测试中, 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误差率来推断总体偏差率, 然后将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进行比较。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者等于可容忍偏差率, 那么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小于可容忍偏差率, 那么总体能被接受。在细节测试中, 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错报推断总体的错报, 扣减被审计单位已经更正的错报后, 将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加上抽样风险, 然后与该类交易或者账户余额的可容忍错报比较。若调整之后的总体的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等于可容忍的错报, 那么不能接受;若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在可容忍的错报值域范围以下, 那么可以接受。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抽样审计

大数据时代下, 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人类掌控数据提供了有力支持。虽然大数据的商业应用在互联网企业已经有所体现, 但是目前在国内依然处于初步阶段。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大数据的概念还没办法完全颠覆统计抽样的理论, 大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抽样技术还并不会产生矛盾。金融控股集团在内部审计实务工作中, 仍然有必要从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成本出发, 进行适当的统计抽样。

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工作比一般的金融机构更加复杂, 内部审计作为其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必备环节, 统计抽样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我们需要在内部审计工作实务中, 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 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开发更合理、更有效率的抽样统计审计技术。

摘要:内部审计是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统计抽样作为内部审计实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 无论是在有轨迹的控制测试中还是细节测试中都会频繁应用到。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以及在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审计实务中如何开展统计抽样, 最后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统计抽样审计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统计抽样

参考文献

[1]陈希孺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保险集团金融控股 篇8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国企与银行超高不良率的“危难之际”, 成长于2006年以后开展商业化业务的“转型之机”, 快速发展于2009年以后综合化业务拓展的“天时之利”。华融资产、长城资产、东方资产、信达资产最初分别承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 自商业化转型以来, 在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上逐步引入市场化机制, 经营业绩跨越式发展, 业务种类逐步丰富, 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商业化经营模式, 建立了经营管理、保险、金融租赁、信托、证券、投资、基金、期货、实业投资等全牌照、多功能、一揽子的综合服务体系, 已具金融控股集团雏形。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集团化经营虽然有益于发挥协同效应, 但由此带来的业务交叉、关联交易与不断增长的表外业务会掩盖风险并造成风险传递等问题。在此背景下, 并表监管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2011年3月8日, 中国银监会正式向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下发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 (试行) 》 (银监发[2011]20号) , 要求各家资产管理公司 (AMC) 遵照 (已实施股改) 或参照 (未实施股改) 执行, 对其最低资本、杠杆率等做出明确规定, 并提出了对重大内部交易实施审批或备案制度, 以及对集团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的定性监管。

2012年6月, 银监会又向各家AMC下达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 (试行) 》的通知, 对银监发[2011]20号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从而加强AMC转型后的非现场监管。要求AMC最低资本达到12.5%, 流动性比例不低于15%, 同时集团合并财务杠杆率和资产公司杠杆率不低于6%。

在了解并表管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 本文需解决两个问题, 即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现状与风险特点有哪些?并表管理的实施对资产管理公司产生了哪些经济后果?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管理的内涵

1. 并表管理的要素。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有效实施并表监管的要求, 但并没有对并表监管的基本要素和实施方法进行明确界定。欧盟、联合论坛 (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三方建立) 、美国银行监管协会与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 (FSA) 、中国银监会等都对并表监管做出了规定。

2. 并表范围的界定。

银监发[2011]20号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到资产公司的实际情况, 以控制为基础, 考虑了风险相关性, 当资产公司直接或子公司拥有, 或与子公司共同拥有50%以上表决权的机构, 应当并表;当被投资机构不为资产公司所控制, 但其总体风险足以对资产公司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或其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足以对资产公司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的, 应当并表。参考IAS27的规定, 以下两类不予并表:一是购入和拥有的子公司只是为了随后在近期出售, 控制是暂时的;二是子公司在严格的长期性限制条件下经营, 从而大大削弱其向母公司转移资金的能力。

2008年我国银监会出台的《银行并表监管 (试行) 》将“并表监管”阐述为, “在单一法人监管的基础上, 对集团的资本以及风险进行全面和持续的监管, 识别、计量、监控和评估集团的总体风险状况”。金融控股集团的并表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资本充足并表管理、经济资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大额风险暴露并表管理、内部交易并表管理、其他风险并表管理等多方面。就金融资产管理而言, 体现了并表管理的综合性 (只要对集团的稳健性产生实质影响就纳入并表管理的范围) 、持续性 (长期持续有计划地对集团内风险进行识别与控制) 、适度性 (以稳健运行为目的, 集团根据自身禀赋构建适度的并表管理体系) 、特殊性 (由于股权关系, 关联交易引起的风险传递导致特有的风险) 。

并表管理中强调合并监管与综合监管, 是将集团与其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合并到一个报表中, 由母公司监管当局综合考虑其面对的风险及对资本充足情况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对可以影响集团稳健性运行的, 涉及资本与风险的全面持续管理。

3. 并表监管与合并会计报表的异同。

并表监管中的并表与会计意义上的并表具有本质上的差别。并表监管中体现了一种以风险为中心的监管理念, 是一种广义的并表, 不仅限于会计意义层面, 也覆盖了对金融集团风险的全面管理。合并报表更多的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以控制为基础, 以母公司及其附属机构组成的集团作为会计主体, 由母公司编制的会计并表。

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态势与风险特点

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 各国金融机构逐渐从单一机构发展为金融控股集团。美国是最早的发源地, 以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存在。从20世纪30年代《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The Glass Steagall Act) 》的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严格管理, 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银行向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的转变, 后来这些银行控股公司逐步发展为多元化银行集团。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金融控股集团综合化经营的趋势明晰, 发展状况较好。

2012年12月末

注:盈利比率=盈利/盈利资产;风险=贷款损失准备/贷款;资本化=股东权益/总资产;流动性=流动资产/总资产;内部积累资金比率=净利润/贷款滞后一期。

1. 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从20世纪90年代的混业经营开始向分业经营转变。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金融企业多元化综合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发展模式来看,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有:一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 如四大国有银行等;二是以集团公司为主体, 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中国人寿集团等;三是以实业公司为主体, 如海尔集团、宝钢集团等;四是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 如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五是以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重组形成的, 如上海市金融办等。

四家资产公司旗下分别搭建11家 (华融) 、10家 (长城) 、9家 (东方) 、12家 (信达) 子公司;涉足行业的数量分别是:11个 (华融) 、8个 (长城) 、6个 (东方) 、9个 (信达) , 已初步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子公司的经营范围分布如表4。

由此看来, 四家资产公司除了母公司业务, 还通过子公司涉足不同行业。中国华融旗下控股银行, 涉足的行业较多;东方资产78亿收购联合保险, 以保险业务为特色;长城资产重点服务中小企业业务, 控股全国性的金融资产公开交易平台——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 并首创开发使用金融不良资产估值定价系统;信达在2010年引入战略投资者, 并于2013年12月在香港上市, 主要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

通过赫芬达尔指数 (Herfindahl index, 简称H指数) 可以衡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多元化指数, H指数越低, 多元化程度越高;当公司专业化经营时, H指数为1。四家资产公司的H指数分析图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 四家资产公司的多元化水平在提高, 其中华融的H指数最低, 说明其业务多元化分布程度高于其他三家资产公司;而长城与东方的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 幅度变化最大的是东方资产;信达在2011年后多元化业务水平反而降低, 说明信达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 不断突出资产管理主业, 采取聚焦战略, 导致多元化程度下降。

2. 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特点。

金融控股集团由于其复杂的股权结构、交叉销售业务及多元化经营的趋势, 有一些独特的风险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资本在集团的重复使用与杠杆效应。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是对金融控股集团形成原因的最佳解释, 而集团的产权纽带是集团形成的基础。混业经营的趋势与分业监管的现状是导致资本重复计算的制度性原因。金融控股集团在形成多元效应的同时, 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风险暴露, 因此金融控股集团应保持更高的资本充足要求。分业监管制度下交叉部分资本金被不同的监管机构当作监管资本重复使用的监管资本为 (PA+PB+PC+…) , 而金融控股集团整体的实有资本金为PA+B+C+…, 两者的差额即为重复计算的资本金。

严重的资本金重复计算可导致金融控股集团的三重杠杆效应 (路春芳, 2009) 。假设集团母公司存在负债投资其金额为M, 则整个集团负债投资的杠杆比为:L1=PA+B+C+…/ (PA+B+C+…-M) , 这是第一重杠杆。资本金重复计算的杠杆比为:L2= (PA+PB+PC+…) /PA+B+C+…, 此为第二重杠杆。金融控股集团自身的杠杆比为:, 其中, ci表示为集团第i个公司的资本金, 则wi为第i个公司在集团中所占的权重, ri表示第i个公司的资本充足率, 为第三重杠杆效应。集团总杠杆为上述三重杠杆的乘积。资本金经过放大产生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 即由资本金重复计算直接产生的杠杆L2经过L1、L3的双倍放大后对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影响重大。

(2) 传染性风险:负协同效应。对于传染性风险, 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 (2003) 给出的定义是:金融集团内一个特定法律实体的负债、损失或意外事件冲击导致集团内另一个法律实体的损失或损失风险。金融控股集团内部股权结构复杂, 内部关联交易是集团发生风险传染的直接原因。集团内部短期流动性的集中管理、子公司之间担保、贷款或承诺、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均属于关联交易的范畴。子公司发生重大风险将可能在集团内部传导, 且具有隐蔽性与扩大性。一是在资产与负债存在错配、市场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筹资成本快速上升的情况下, 集团可能会受子公司的财务问题影响, 产生流动性风险。二是由于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传递, 当风险从集团内不受监管的成员转移到受监管的成员, 或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互相转移, 会增加集团的不稳定性。同时内部交易效应是具有双面性的, 合理有度则有利于集团整体利益, 把握不好度就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 (张洁, 2013) 。

(3) 内部利益冲突。集团作为整体, 对外与客户的利益不相协调时, 会因自身利益而引起冲突;对内由于定价机构的缺陷可能导致内部利益冲突 (李明刚, 2013) 。集团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诱导客户并搭售产品与服务。Cheng-Min Chuang和Chih-Pin Lin (2008) 认为, 在金融控股集团内交叉销售最常见的路径是银行业务子单元到证券承销子单元。二是集团利用掌握的信息优势, 对客户收取更高或更低的价格。这在一定界限下优化了客户的投融资结构, 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与个性化服务, 但越过界限也会造成与客户的利益冲突。

(4) 不透明风险。金融控股集团与多个子公司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降低了集团内业务信息的透明度, 提高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通过集团整体角度的运作可以对监管合理规避, 造成规避监管风险 (Dierick Frank, 2004) 。集团可以通过发债方式筹集资金并向子公司投入资本, 但该资本不具风险抵御能力。集团可以在“单一监管基础”上对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报告, 而不是集团的合并的形式进行披露, 同时也会造成不同监管体系之间的“套利”。这种不透明的组织结构会造成集团的风险积聚。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管理实施效果

1. 资本监管情况。

(1) 资本充足率。根据银监会《并表监管指引》的要求,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进行最低资本管理, 且集团拥有的合格资本不得低于最低资本要求。合格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并去除扣减项;最低资本即现阶段通常所说的经济资本, 是银监会要求资本充足的底线, 占加权风险资产的12.5%;超额资本为合格资本净额超过最低资本的部分。监管部门规定资产管理公司的加权风险采取权重法计量。

加权风险资产=∑[ (表内资产原值-减值准备-风险缓释) ×内部风险权重×行业调整系数]+∑[ (表外资产原值-风险缓释) ×信用转换系数×内部风险权重×行业调节系数]

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 (华融、东方、长城、信达) 的母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4.49亿元、51.35亿元、31.85亿元、21.64亿元。以中国华融为例, 经过2013年三个季度的经营与并表管理, 超额资本得到一定的提高。

从图2可以看到2013年的超额资本有所增长, 集团层面增长22.28%, 且公司层面增长54.35%。由于集团超额资本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各子公司对资本的补充, 所以中国华融超额资本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2) 杠杆率。巴塞尔协议将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2011年银监会《并表监管指引》提出定量监管加强最低资本与杠杆率的监管, 并提出制定多维度的杠杆率指标监测体系, 包括净资产与总资产比率、核心资本净额与调整后的资产余额比率等。

杠杆率的监测指标有:财务杠杆率=净资产/ (总资产-客户资金) ×100%;资产公司杠杆率=核心资本/经调整后的资产额×100%;资产公司担保比率=集团外担保/期初净资产总额×100%。银监会规定资产公司集团合并的最小财务杠杆率及母公司的最小杠杆率均为6%, 而商业银行无论是否并表均不得低于4%。

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具有互补效应, 一是资本充足率反映的是金融机构风险资产状况, 但体现不了资产规模与杠杆水平;二是杠杆率并不基于复杂的风险模型, 只是衡量金融集团总资产规模可能带来的风险;三是杠杆率的分母理解为采用相同风险权重计算的所有资产, 而资本充足率则考虑了不同资产的风险差异。

2.风险控制情况。

(1)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主要有三种层面的含义:资产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和机构的流动性。2011年, 银监会在《并表监管指引》中将流动性风险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强调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同时注重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根据2012年《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要求, 主要有以下指标: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长期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 (总资产-流动性资产) ×100%;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资产余额 (现金、存款及国债等) /未来30日现金净流动量×100%。根据《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要求, 资产管理公司的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15%, 指标越高, 说明流动性越好。

(2) 信用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Ⅱ》, 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为三大支柱, 主要框架见图5。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鉴于此, 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9月提出了对资本监管更为严格的《巴塞尔协议Ⅲ》, 协议要求到2015年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核心资本不得低于6%, 以加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第一支柱下, 多数银行对信用风险采用内部评级初级法。难点在于违约率的计量, 新资本协议要求使用信用度量模型对违约率进行计量。推荐使用的现代风险度量模型有:KMV模型、Credit Risk+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由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较国际先进银行还有一定差距, 所以目前衡量信用风险时尚未建立可操作性的模型进行计量。

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总体情况看, 业务发展与客户履约情况较为正常, 但信用风险资产呈上升态势。按照银监会《并表监管指引》的要求, 资产管理公司应监测母公司及子公司具有信用放大效应的结构性融资产品的信用风险暴露情况。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股权、金融机构风险暴露、证券化风险暴露等需要运用标准法进行计量的模型尚未完全建立, 而内部评级高级法也应用较少, 所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仍需完善信用风险的模型计量, 继续采集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的数据, 同时还要加强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等。

3. 市场风险。

JP摩根大通集团、德意志银行、花旗集团等金融控股集团都已采用了GARCH-Va R模型来计量其市场风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引入并表管理理念后, 经过分析发现, 资产公司的市场风险资产总额不断攀升, 2011年中旬达到增长率最高值, 业务分布也多为股票、债券与基金等方面。由此看来, 资产公司的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市场风险没有建立模型进行计量, 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有较大距离, 在资产管理公司不断高速发展的阶段, 如何有效控制市场风险是实施并表管理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图7可以看出,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控股集团实施并表管理后, 在资本监管与风险控制两方面, 都有一定的改善。

五、小结

并表管理实施之后, 资产管理公司的超额资本得到一定提高, 但由于受资本增长限制, 超额资本的增长较为缓慢;从杠杆率角度看, 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还有待扩展;从风险控制角度分析, 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加强。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商业化转型阶段, 面对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 主要按照国家“一司一策”的改革思路进行差异化转型, 但专业化、市场化的资产公司在并表监管中没有区分, 没有突出不同资产管理公司的特色。第二, 并表监管的制度不统一, 主要涉及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风险监管制度的零散规定, 对混业的金融控股集团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一套适用金融控股集团的规范性制度。第三, 监管政策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公司的自身禀赋, 例如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管理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资本约束等问题, 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只有华融资产公司一家实行经济资本制度, 资本管理才初步运作, 未能实现与并表管理有效对接。

摘要:对具有金融控股集团雏形的金融资产管理并表监管的研究一直是金融行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分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管理的基本内涵入手, 剖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态势与风险特点, 并总结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并表管理的经济效果与亟待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并表管理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明刚.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市场及其协同效应.财经科学, 2013;6

[2] .张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管理问题探析.上海金融, 2013;3

上一篇:媒体广告产品设计下一篇:精神科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