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害化效果

2024-09-08

无害化效果(精选7篇)

无害化效果 篇1

近年来,嵊州市农村改厕及粪便无害化处理对控制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解粪便无害处理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村改厕工作,于2012年9月对嵊州市农村卫生厕所进行了无害化效果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嵊州市浦口街道东坂庄村、甘霖镇湖岭口村卫生厕所10户。

1.2 检验项目

厕内成蝇、蛆密度、臭味、NH3浓度和粪液监测指标粪大肠菌值、血吸虫卵和钩虫卵、寄生虫卵沉降率、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磷、COD、BOD5。

1.3 方法与标准

入户调查户厕的一般情况、建造质量和使用管理;厕屋内NH3浓度、臭度、成蝇密度的判定参照《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T17217-1998)中二类标准,粪液中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COD、BOD5、总磷的判定标准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9-2002)二级排放标准排放标准,硝酸盐氮≤10mg/L为合格,亚硝酸盐氮≤0.15mg/L为合格。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和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分别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成组设计t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10户农户中,平均使用人口3.9人/厕,平均已使用年限为3.65年;5户农户为三格式卫生厕所,5户为四格式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并入),全部厕所均地下部分建造方式为砖砌和化粪池出口水纳管集中或分散处理,80%农户经常或偶尔粪肥,90%农户1次以上进行粪渣清掏,全部农户未使用节水便器。

2.2 常规指标

检测数据表明,以《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中常温沼气发酵粪大肠菌值≥10-4标准判定,第一池、第三池的合格率均为100%;蛆密度达到卫生要求;寄生虫卵沉降率和第三池血吸虫卵和钩虫卵全部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卫生要求;厕屋内臭度、成蝇指示均符合《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GB/T 17217-1998)二类标准卫生要求,厕屋内NH3浓度合格率为70%。

2.3 三氮指标

根据三氮的排放标准,见表1。

2.4 污染物指标

监测结果见表2。

2.4 第一池与第三池结果比较

用SPSS统计软件对粪大肠菌值、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COD、BOD5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粪大肠菌值和亚硝酸盐氮无差异,而氨氮、硝酸盐氮、总磷、COD和BOD5有显著性差异。即氨氮、硝酸盐氮、总磷、COD和BOD5第三池与第一池比较有减少的趋势,粪大肠菌值和亚硝酸盐无显著变化可能。

2.5 三格式化粪池与四格式化粪池无害化效果比较

用SPSS统计软件对粪大肠菌值、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COD、BOD5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三格式化粪池氨氮、总磷、COD、BOD5监测结果明显好于四格式化粪池结果,见表4。

3 讨论与建议

本次分别对三格式化粪池和四格式化粪池的无害化厕所进行调查和监测,从户厕的基本情况和常规指标监测结果看出,户厕建造质量和使用管理方面都能达到相关要求,臭度、成蝇数量等指标均达到了《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二类标准要求。未经处理的粪便污水,其有机质含量高,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传播三类约30余种疾病。COD含量也很高,若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1]。本次对三格式和四格式卫生厕所的粪便无害化效果监测结果表明,无害化化粪池对粪大肠杆菌值、寄生虫卵沉降率、血吸虫卵和钩虫卵均有显著的作用,但对氨氮、COD、BOD5等指标的降解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与报道[2,3,4]基本一致。

对第一池与第三池卫生厕所的监测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粪大肠菌值、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粪大肠菌值和亚硝酸盐氮无差异,而氨氮、硝酸盐氮、总磷、COD和BOD5有显著性差异,与任丽华等[5]报道基本一致,粪大肠菌值无差异可能由于化粪池密闭性不足,或雨水渗入地下,温度、缺氧等参数达不到发酵沉淀的作用;对三格式和四格式卫生厕所的粪便无害化效果监测指标统计分析,三格式卫生厕所的化粪池氨氮、总磷、COD、BOD5无害化效果明显好于四格式化粪池,表明生活污水排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沉淀、发酵的过程,导致氮有机物和污染物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降解,如果提排入环境中,对土壤、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环境一定污染[6]。

应进一步加强基层改厕技术指导和验收,加强对施工人员建造技术培训,使新建、改建卫生厕所做到结构合理、处理有效,只有完全合格的卫生厕所才能达到无害化处理,实现改善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控制疾病发生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庆贤.厌氧处理生活污水及其效果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3,03-0035-05.

[2]王玉华.江苏农村三格式化粪池污水处理效果评价[J].生态与环境卫生学报,2008,24(2):80-83.

[3]文正葵.三种化粪池的防病效果与效益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227.

[4]高奕,石如法,邱雪挺,等.浙江省农村改厕后处理适宜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0):1057-1059.

[5]任丽华,楼晓明,陈卫中,等.浙江省部分农村卫生厕所无害化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1):82-83

[6]聂臻.柯城区农村三格式卫生厕所无害化效果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0):861-862

无害化效果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已经建好并正在使用的三格化粪池的范围内, 每县 (市、区) 抽取3~5个乡镇, 每个乡镇抽查3~4个村, 每村抽查3个正在使用的三格化粪池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项目及方法

按GB 7959-1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1]附录A规定的堆肥、粪稀中粪大肠菌群检验法, 在三格化粪池入料口和出料口各取样1份, 每份样品采集300 ml, 置无菌广口瓶内, 4 h内送检验室检验。检测指标是蛔虫卵死亡率和粪大肠菌值。蛔虫卵死亡率>95%为合格样品, 粪大肠菌值在10-1~10-2之间为合格样品。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市共抽查了诸城等10个较大的县市区、41个乡镇, 414个三格化粪池, 采样828份。各县市区抽检及采样基本情况。见表1。

2.2 粪大肠菌值及蛔虫卵死亡率检测情况

粪大肠菌值和蛔虫卵死亡率两项指标均抽样828份, 粪大肠菌值合格781份, 合格率94.32%, 蛔虫卵死亡率合格806份, 合格率97.34%。与相关材料报道95.44%基本相符[2]。各县市区比较, 蛔虫卵死亡率最高为98.33%, 最低为95.83%, 相差较小, 见表2。

3讨论

3.1 农村改厕情况分析

该市农村改厕起步较早, 但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 改厕数量不够, 有的质量也存在问题。不合格厕所及无害化不达标的厕所同时存在。

3.2 三格化粪池无害化效果

三格化粪池是该市统一制定的改厕标准, 另有沼气池法也可利用。但沼气池建造费用相对较高。三格化粪池无害化效果较好, 是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有效途径[3]。从本次调查情况看, 粪大肠菌值及蛔虫卵死亡率两项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4.32%和97.34%, 符合卫生要求。且厕所周围基本无苍蝇滋生及明显的臭味, 值得大力推广。

3.3 建议

农村改厕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农村环境卫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 提高补助经费, 制定鼓励措施, 完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 提高效果检测频次, 逐步把农村改厕工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7959-1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7.

(2) 孙风英, 潘力军, 王友斌, 等.电加热粪尿分集式船用生态卫生厕所的微生物学评价 (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7, 6 (4) :196-203.

茶园绿色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 篇3

1 茶园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

据调查资料, 我国茶区中已发现茶树害虫500余种, 茶树病害近100种。其中常见茶树害虫40多种, 常见病害30多种。不同茶区由于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种植历史的不同, 其发生种类也不相同, 各自构成较独特的病虫区系。这些病虫害每年对茶树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但总体而言, 虫害对茶树所造成经济损失远比病害更严重。

1.1 茶树害虫主要类别

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 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根据为害部位和取食方式, 可以将主要害虫分为吸汁型害虫 (叶蝉、粉虱、蚜虫、蓟马、蚧类、网蝽以及螨类等) 、食叶害虫 (尺蠖类、毒蛾类、刺蛾类、象甲类和蓑蛾、茶卷叶蛾、茶细蛾、茶谷蛾等) 、钻蛀害虫 (茶枝镰蛾、茶堆砂蛀蛾、茶梢蛾、茶枝木蠹蛾、茶天牛、吉丁虫等) 和地下害虫 (蛴螬、地老虎、白蚁等) 等四种类型。

1.2 茶树病害主要类别

茶树病害按其发生部位可将分为芽叶病害 (茶饼病、云纹叶枯病、茶白星病、茶芽枯病和茶炭疽病等) 、茎部病害 (茶黑腐病、茶枝梢黑点病、茶膏药病和地衣苔藓类等) 和根部病害 (茶苗根结线虫病、茶白绢病、茶紫纹羽病和茶根腐病等) 三种类型。

2 建立茶园无害化防治技术体系

建立茶树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体系, 以保护茶园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之间的种群平衡为目标, 以农业防治技术为基础, 尽可能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 辅以化学防治方法, 协调各项措施与环境因素, 将病虫调控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

2.1 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茶树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的基础。对于茶树这种饮用作物而言, 农业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选育抗病虫品种、强化茶园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 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 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害。例如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可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 减轻蚜虫、叶蝉、细蛾、叶螨、叶甲等趋嫩性害虫的为害;茶园增施有机肥可改变芽叶中氨基酸的组成, 进而影响螨类的生长发育。

2.2 生物防治技术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作物, 加强生物防治更具有现实意义。据初步调查结果, 我国茶区中有400多种有益天敌昆虫资源和数以百计的能使茶树害虫致病的病毒、真菌和细菌。例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普遍用于防治鳞翅目类幼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防治茶尺蠖、茶毛虫;红点唇瓢虫防治蚧类、茧蜂控制茶毛虫、赤眼蜂控制卷叶蛾等以虫治虫在局部范围内已显示出较高的治虫效果。

2.3 物理防治技术

在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今天, 物理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型的杀虫灯运用光、波、色、味四种诱杀方式, 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的光源、波长、波段, 对害虫诱杀量大, 种类多, 杀虫谱广, 而对天敌相对安全, 而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茶园中应用灯光诱杀鳞翅目类害虫 (茶毛虫、茶尺蠖等成虫) , 色板诱杀粉虱、叶蝉成虫。

2.4 化学防治技术

茶树与其他作物相比, 其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茶树芽叶的表面积较大, 收获部位 (嫩梢) 就是直接施药部位;其次鲜叶采收时间长, 次数多, 鲜叶不经洗涤即加工成茶。这就决定了在相同的施药剂量下, 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将高于其他作物。然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 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 茶园科学用药, 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科学用药体系。充分发挥农药高效、快速的作用, 尽可能减少副作用 (污染环境、茶叶农药残留和病虫抗药性等) 。综合考虑农药、防治对象、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合理选用农药。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优先考虑选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 禁用剧毒、高毒、残留期过长和有强异味的农药 (表1) 。

(3) 适时施用农药。充分了解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 按照防治指标, 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期 (表2) , 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使用剂量、次数以及药后安全间隔期, 尽可能减少对天敌等有益生物的影响。

(4) 合理轮用和混用农药。注意轮换用药和合理混用农药来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以求达到安全、经济、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表3) 。

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篇4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明确规定对病死及死因不明的动物执行“四不准一处理”原则, 即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和不准转运, 一处理是指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各级政府部门应遵循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原则, 通过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相关制度, 逐步推进和完善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应认真调查辖区内规模养殖场 (户) 和屠宰场的动物防疫条件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及处理情况, 凡未按要求建立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未按要求处置病死动物的一律予以整治, 凡新建的养殖场 (户) 必须同步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 这些应与产业扶植政策直接挂勾, 纳入考核验收范围。针对农村散养户, 建议由政府投资和主导, 建设区域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集中处理。畜牧兽医部门应尽快出台和规范病死及死因不明畜禽无害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及管理方案, 明确使用对象、运营管理及操作要求, 区域协作联防联控, 形成一套长效机制。

2 尽快制定相关法律, 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保障体系

自2012年以来, 国家有关法规就规定对生猪规模场 (户) 病死及死因不明生猪无害化处理进行补助, 但有些地方政府却没有配套相应资金, 农村散户在病死及死因不明生猪无害化处理上也没有享受此项补助。建议扩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范围, 扩大畜禽保险范围和提高保险赔款金额。

对病死的畜禽建立申报程序, 实行必要的补偿机制。对已经进行农业政策性保险并获得赔偿的养殖场给予一定的畜禽处理补助, 而且此项补贴与保险赔偿可以同时享受。

3 强化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私宰贩卖病死猪行为

明确各部门职责, 特别是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检疫, 把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关, 对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及生猪产品, 必须督促其按国家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日常监管, 完善监管记录。同时要提升动物卫生执法工作水平, 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应强化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与公安、商务、工商和司法部门协同工作, 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形成监管合力, 提高执法力度。

4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生猪养殖经营环境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浅谈 篇5

1 病死猪无害化体系运转流程

1)信息上报。养殖场(户)将生产过程中出现病死猪的信息上报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2)现场勘验。分所的分片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拍照,填写相关耳标信息和养殖者信息。分所将相关信息整理、汇总后,定期上报动物卫生监督所。

3)收集运输。分片人员通知承运人将病死猪运送到收集点或无害化处理中心。

4)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中心对病死猪统一进行集中处理。

5)信息核实。动物卫生监督所定期对各分所和无害化处理中心上报的信息进行核实。财政部门根据核实结果进行费用结算。

2 存在的问题

1)病死猪大小标准划分难。各地的病死猪收集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有各自的优缼点,有的地方是专人上门收集病死猪,这样费人力,但收集率高,有的地方是让养殖户将病死猪送至收集点,这样省人力,但有的养殖户怕麻烦加上小猪补贴金额少,会将病死猪乱丢弃。病死猪有大有小,由于大小不一,补贴和保险赔付的金额也有差异。如按重量计算,现场称重的工作很难开展,现实中多靠估算,常会引起争论;如按头来计算,多大的猪才算,对哺乳仔猪,甚至流产的仔猪如何算,养殖者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也常会引起争议,现场勘验人员也常为了顺利开展工作而按养殖者的意见填报台账。

2)收集点和处理中心设定位置难。当前各地的养殖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使用政策不一,有时考虑到了地理优势,但却找不到合格的地方,有时找到地方,但位置却很偏辟,交通不便利,同时还要远离居民区、水源地、公共场所,遵循当地的民俗民风等。

3)无害化处理工艺提高难。近年来,部分地区相继建成了各自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其中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存在各自的特点,有直接打碎焚烧的,有化制处理的,有生物降解的,有直接填埋的,但这些方法不是处理费用高,就是耗时长,土地利用率低。目前还没有低能耗、省时、省力的无害化处理工艺。如何提升无害化处理工艺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4)无害化处理全覆盖难。我国养猪数量居世界前列,虽然规模比例逐年加大,但散养户仍将长期存在。散养户大都年龄层次大,文化水平低,因而对我国实行的病死猪处理的政策不理解,为图方便,会将生产环节中出现的病死猪乱丢弃。也有个别养殖户法制意识淡薄,为了自身利益,将病死猪卖给不法商贩。但随着各级政府对非法处理病死猪打击力度的加大,这种现象也越来越少。

5)病死猪的收集运输难。农村猪舍一般都建在比较偏辟的地方,交通不便利,中、大型车辆难以通过,只能因地制宜用三轮车甚至自行车等便捷工具来运送病死猪,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

3 思考与讨论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意义重大,能从根源上解决病死猪流向的问题,是一项有深刻影响的惠民工作,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如下浅见。

1)建立养殖准入制。目前我国从事养殖业没有门槛,无论谁都可以从事养殖,不管他的年龄、职业、学历、信用,也不管他的养殖位置、防疫水准、饲料种类。这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疫病难控、生产效率低、违规使用抗生素、价格市场难调控、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设立养殖门槛,鼓励养殖区域化、规模化,限制养殖散户的数量,加大对养殖从业者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整体养殖水平。

2)因地制宜进行无害化处理。各地条件不一,应采用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对土地资源丰富的可采用深埋处理;对养殖数量少的,经济条件好的可集中焚烧;对养殖数量多的,可集中化制,对化制产生的油脂和残渣进行二次再利用。

3)无害化处理与生猪保险相结合。生猪保险实行全覆盖,将保险赔付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相捆绑,减少养殖户因病死猪造成的损失,提高养殖户将病死猪信息上报的动力。

病死畜无害化处理问题与探索 篇6

1 病死畜禽的危害

病死畜禽一般都带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致病源, 不经过无害化处理或无害化处理不当容易传播动物疫病, 引发产业风险, 造成环境、水源污染, 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被非法加工流入餐桌后更是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

2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

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 乡 (镇) 畜牧兽医站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利用黑板报、张贴标语等方法进行宣传。同时也宣传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不得出售、不得转运、不得加工不得食用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 对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必须做无害化处理。但是, 养殖户法律意识差, 养殖户对病死畜禽不主动上报, 随意丢弃、剥食甚至经营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动物疫情传播和扩散留下隐患, 是引起疫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无害化处理补贴机制不健全

目前, 国家只对政府强制扑杀的畜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病害生猪无害化处理给予一定的补贴, 对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病害生猪和其他畜禽无害化处理尚未出台相关补偿政策, 部分养殖农户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 不能主动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义务, 将病害畜禽宰杀后出售给不法商贩加工成腊味、卤制品等出售, 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2.3 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力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有明确规定, 严格惩处和约束乱丢病死畜禽的行为, 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积极去管, 但是屡禁不止, 原因是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执法人员少等。规模养殖少, 大多数是散养监管困难。同时全国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只到县一级, 乡镇的动物卫生监督职责更多的是由畜牧兽医站检疫人员承担, 检疫人员除了开展正常检疫工作外, 还要承担防疫、疫病监测、畜牧科技推广等工作, 难以对庞大的养殖户进行全面监管, 造成监管缺失。

2.4 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因受建设用地、建设资金等因素制约, 很多地区无专业的病死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场所。对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病死畜禽或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的畜禽尸体一般是采取焚毁或掩埋处理, 不符合《病害畜禽及其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范》的要求, 处理地点选择难度大, 无害化处理率低, 既污染了环境, 又浪费了资源, 也达不到动物防疫要求。由于无害化处理设施缺乏, 个别防疫意识淡薄的散养户为图省事, 在没有采取消毒措施的情况下, 就近将病害畜禽尸体进行简单的掩埋, 达不到无害化处理效果, 甚至经常出现被犬等动物挖出后又抛尸野外的情况。少数法律意识淡薄的养殖户将病死畜禽直接抛弃于荒郊野外、小溪河流, 严重污染环境, 存在病毒扩散的风险。

3 探索

3.1 加强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氛围

要实行与街道社区、村委会联动的机制, 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步入常态化监管轨道。可采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或者发放“明白纸”等形式, 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随意处置病死畜禽的危害, 提高养殖户、经营户的法律意识, 促使养殖户对病死畜禽主动报告, 形成养殖户不敢加工、消费者不敢买的良性链条。要组织有关人员深入集贸市场、肉类加工网点开展维护肉类市场安全, 拒绝销售病死畜禽为主题的“一对一”教育, 基层畜牧兽医组织要组织人员逐户送达《无害化处理告之书》, 加大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培训, 促使养殖户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确保病源及时消灭, 疫源扩散蔓延。要加强对养殖从业人员、兽医从业人员、动物卫生执法人员、畜产品经营从业人员、屠宰从业人员关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培训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认识和各项技术技能。

3.2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建设

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法律法规, 将生猪以外的病死畜禽和广大农村畜禽散养户纳入监管范围。提高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标准, 对不同的畜禽和不同阶段死亡的个体要区别对待, 结合市场行情适时调整补助标准, 在保障养殖户利益的同时也让猪贩子无利可图。从制度上保障无害化处理经费投入, 一方面要将无害化处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财政的承担比例, 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简化报批手续确保无害化处理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3.3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及政策性保险制度

为落实为民办实事工程, 减轻农民负担, 建议上级部门将病死动物运输费用、焚烧燃料费、石灰及消毒药费等无害化处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牲畜保险范围和种类, 将牛、羊等牲畜列入牧区政策性保险范围内。同时, 出台严格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 规范农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对注苗死亡牲畜补偿标准过低, 建议根据牲畜价格上涨等因素, 提高补偿标准, 并及时下达补偿资金。

3.4 落实无害化处理经费

应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偿机制, 争取各级参政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经费列入各级预算, 并保证经费的连续性。积极探讨病死动物及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补贴及有偿集中回收的模式。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中, 设立病死动物补助标准, 规定饲养场 (户) 凡将病死动物上报并交由无害化处理机构进行处理的, 由政府给与适当补助。这样可从源头上遏止病死动物流入流通环节。

3.5 选择合适的无害化处理方式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机制探讨 篇7

1 无害化处理机制建立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与属地负责相结合、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财政补助与保险联动相结合、集中处理与自行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实现病死畜禽处理及时、过程清洁环保、产物合理利用。

2 建立无害化处理机制应明确的责任

2.1 明确主体责任

动物防疫法规定从事畜禽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病死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畜禽死亡及处理情况的义务。鼓励大型养殖场、屠宰场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可以接受委托对零星病死畜禽进行处理,确保清洁安全、不污染环境,对无害化处理实施单位按相关规定进行补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抛弃、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

2.2 明确属地管理责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在江河、水库、街道等公共场所发现的病死畜禽,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收集处理。在收集处理同时,要及时组织力量调查病死畜禽来源,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3 明确监管责任

区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机制,监管责任要落实到人。要开展定期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处置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罚,并督促养殖户、贩运户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坚持杜绝病畜禽产品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健康。

3 机制建立中的几个重点工作

3.1 加强源头管理,降低病死畜禽数量

降低畜禽死亡率,是降低畜禽养殖户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也是稳步有序推进无害化处理的根本所在。一是加强强制免疫,做到真正意义上“应免尽免”。由畜牧生产部门牵头,加强督查,防止出现免疫空白。二是做好计划免疫,确保免疫实效。规模猪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制定全场免疫程序,畜牧部门要做好农村散养户免疫程序的指导。

3.2 加强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猪等畜禽调出大县应建立规范专业无害化处理场。对相对畜禽保有量较少的区县可以由上一级统一规划修建规范专业的无害化处理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要根据本辖区畜禽养殖、疫病发生和畜禽死亡等情况,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组织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处理场所的设计处理能力应高于日常病死畜禽处理量。要依托养殖场、屠宰场、专业合作组织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等建设病死畜禽收集网点、暂存设施,并配备必要的运输工具。

3.3 完善配套保障政策

按照“谁处理、补给谁”的原则,对进行生猪无害化处理的单位、养殖户给予财政补助。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认真核实生猪无害化处理的资料,确保财政补助无漏发、无冒领。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范围由规模养殖场(区)扩大到生猪散养户。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优先予以保障。从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按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不能确认无害化处理的,保险机构不予赔偿。

3.4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各级有关部门要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养殖和防疫知识,增强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宣传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和病死畜禽产品的危害性,公开设立监督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和媒体对抛弃、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依法立案侦查。对公安机关查扣的病死畜禽及其产品,在固定证据后,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上一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下一篇:创作思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