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思路

2024-09-08

创作思路(共10篇)

创作思路 篇1

儿童是人生的春天,如何不失时机地让美的、智慧的种子在他们心灵的土壤里萌芽、开花、结果,是每个耕耘者在理论上亟待研究、在实践中值得探索的课题。儿童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什么都想知道。就如听障儿童,他们由于听力缺失,接收的信息量少,因此,特别单纯,感觉也更直观,思维也朴素,但他们有其自身优势,干扰相对较少,观察较敏锐。特校美术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一颗“童心”,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事物,以他们的心理来反映世界,充分挖掘听障学生的绘画潜能。在指导听障学生绘画时,引导他们学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用绘画这一方式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让他们在创作中自由地呼吸,体会成功和自信。特校美术教师有必要加强创作课的设计与研究,重视形象思维的开拓和智能的开发,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下面从特校美术教育教学儿童绘画创作课的设计谈几点体会。

一、联想创作课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像或实物,引发学生联想,并经过添加、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情节。让儿童进行一个主题多种联想的绘画训练,是拓宽儿童发散性思维,丰富绘画语言,壮大创作胆识的好方法。听障儿童听力受损,由于补偿作用,其视觉观察及模仿力很强,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究感,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用绘画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信笔画来,自由联想。

课堂实例:画“公鸡”。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公鸡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大公鸡头戴红帽子,尾巴的羽毛弯弯长长的,脚杆结实有力,啼叫时总是仰着脖子,一副高傲的样子。接着教师再围绕公鸡的主要特征发问:公鸡的尾巴像什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展开关于公鸡尾巴相似形象的联想——公鸡的尾巴像彩条,公鸡的尾巴像扇子等。学生们的兴趣越来越浓,联想不断涌现,这时要留有一部分联想空间让学生们自己画出不同尾巴的公鸡,看谁画得多。在好胜心的鼓励下,公鸡的尾巴形形色色,变化多样。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对学生的绘画思维和表现形式上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图像的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例如汽车的临摹图,提出两种作业要求:第一种临摹加添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加添出汽车上的装饰、乘客及汽车周围的公路、行人和环境;第二种临摹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创造一种或几种新型的汽车图形。

实物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要求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联想创作。例如校园写生联想创作课:第一种先如实写生校园建筑,再通过联想添画上蓝天、白云、小鸟,教室前盛开的鲜花,操场上竖立着五星红旗和师生们的各种课间活动等。第二种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总之,可以通过联想把校园画得更美好。

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临摹与写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由视觉而引起的形象回忆和创造,是美术活动中的高级心理反映。听障学生由于失听,外界的信息和感受主要靠双眼去观察、去领会。因此,帮助学生完善视觉印象,发展上述的心理能力,特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绘画天赋,从小培养其独创性和正确的艺术创作行为。儿童多次参与或印象深刻的活动都是创作的好素材。如:可爱的动物园,生活中的新奇事儿等,教师通过命题的叙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例如:画“青蛙的一家”。先要介绍青蛙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形体特征等。学生都熟悉青蛙,纷纷学着它的样子跳了起来。出现这种呼应,说明学生对这一主题很感兴趣。教师继续拟人化地讲述主题内容:饿了一天的青蛙妈妈,带着她的宝宝坐在一张很大的荷叶上等待,这时青蛙爸爸捉了许多虫子回来了,青蛙一家乐坏了。学生们听到这儿,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画面历历在目。绘画时轻松愉快,感情亲切,画出的青蛙带有自己的情绪和性格。他们把青蛙的老大、老二、老三画得各具生理特征。以往在学生画中的“乐”常以唱歌、跳舞的形式出现,但在这堂自己作主的一课中,学生们的想象显得无拘无束甚至滑稽可爱。有个学生画了两只莲蓬喷着水儿,说是青蛙开心地洗澡了,一面画画,一面“咯咯”地笑。学生把自己洗淋浴时的欢快心情移植到青蛙身上,对这种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想象,教师应给予热忱的鼓励和赞扬,让这种有生命力的思维活动永远活跃在他们心中和笔下。

图形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图形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描绘出与这种图形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实物的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实物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创作出与实物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以手套为发散点,引发学生通过手套的联想并创作出与手套形象近似而不相同的仙人掌、茶壶、果树、侧面人像、小兔、手枪、五指山等很多种新形象。这种课称为手套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的价值在于,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固定区域,用同一种想象思维发散出很多种不同的新形象,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三、记忆创作课

对于无数喜爱绘画活动的听障学生来说,记忆创作画以其独特的直观性与可读性使听障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 并且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对美的追求,培养他们用纯朴自然的真情去大胆表现、大胆创造美的能力。刚开始学习写生画的低龄学生,不知如何把空中的立体形象反映到平面的纸上,常常因找不到线条而束手无策,但如果让他们画一幅难度虽大但十分熟悉、印象深刻的人物记忆画,反而显得得心应手。记忆画能使学生从对象的整体入手,然后丰富对象的细节。让学生练习画记忆画,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独立地安排画面、设色等步骤,为今后的创作画打下基础。

例如:“穿时装的妈妈”记忆画。学生们把形象的整体和细节都能画得细致入微、协调完整。从妈妈的形象到服饰、发型、气质、神态都画得淋漓尽致、细致生动、富有情趣。

记忆创作课是让学生把看到过的物象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出来。具体课型包括:

实物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写生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实物的形象特征,然后抛开实物进行默写。进行这种课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图像和实物要难易适度,默记的时间和次数适当。

情节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先观察默记生活中的人物动态、情节变化、场面道具及印象最深的情节,然后凭借记忆创作成一幅画。如:一场电影、一个文艺节目、一种游戏、一个生活片断等,然后凭借记忆进行创作。

参与创作课——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某种活动,活动结束后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活动。例如:亲自参加了一种游戏,或一种文体活动,或某种劳动,然后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绘画创作。

回忆创作课——就是把时隔较长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形象或情节,凭借回忆创作成一幅画。例如:让学生回忆再现某座建筑,或某种活动情节,或动物园中某种动物的形象。

记忆创作课有利于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忆形象,逐渐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想象创作课

想象创作课是通过形象的或抽象的、实在的或虚渺的等多种表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从而创作出一种新的形象和情节。儿童绘画不应该要求其“形准”,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儿童情趣的抒发表现上,力求使他们能画出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象及自己的色彩。听障学生的想象没有世俗观念,想象时感情十分真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想象的火种是很容易被点燃的,鼓励学生只有想得妙,才能画得美,充分认识绘画创作原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趣味性、想象力是促使学生不断进行绘画创作的添加剂。

例如:“长颈鹿和小猴的想象画”。教师叙述:长颈鹿和小猴在野外游玩,突然,乌云密布,下起雨来,聪明的小猴想了一个什么办法使长颈鹿没淋着雨呢?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二十分钟后,学生拿着他们刚刚创作的画兴致勃勃地抢着告诉我:

小猴看见下雨了,马上爬到一棵树上喊着:“长颈鹿,快到树下来避雨吧!”长颈鹿听话地躲到了树下。

下雨了,小猴赶快拿来了一把大雨伞给长颈鹿,可长颈鹿的颈伸得太高了,于是,小猴把伞柄接了一段棍子,然后绑在长颈鹿的角上。

两只小猴拿了一块塑料布给长颈鹿遮雨,在塑料布中剪了个洞,让长颈鹿的头伸在外面,还可以冒雨吃树叶呢!

……

面对天真可爱,灵气十足的学生,面对一幅幅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想象画,作为教师还能指责他们什么呢?难道不应该去赞扬他们的聪明创造和想象力吗?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绘画大师都是以非凡的想象力著称的。想象创作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想象画是“异想天开”的学生发挥才能的最好园地,他们能从中获得灵性和智慧,深化知识,训练胆量。

综上所述,以绘画为例谈了四类、多种创作课型,同样也适合图案课、工艺课和欣赏课的创作课型设计。它为特校美术教师提供了多种创作课型的设计思路,让听障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充分挖掘听障学生的绘画潜能,引导和培养他们敏锐的双眼,用纯朴自然的真情去表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去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去表现天真烂漫的童趣,真正地使听障学生成为绘画创作的主人。实践证明,按照丰富多彩的创作课型教学,必然会呈现: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杰作涌现、人才辈出的教学效果。

创作思路 篇2

主题广告语是广告的生命。成功的主题广告语,倩如美女,使人一见钟情。美国一位广告大师曾断言:“好的标题,能创造一条广告80%的利润。”广告界人士普遍认为:好的主题语言使广告成功了一半!据专家调查,读者阅读标题的概率是文案的5倍。

成功的主题广告语,其策划思路有以下七条:

本帖隐藏的内容

1、精选大白话,大俗亦大雅

“大白话”就是口语。精选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简短的口语,往往能非常亲切、自然地突出要点,诉求相当明确,而且这类广告语易记易传。最经典的要数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近几年广为传播的还有:

(1)不要太潇洒(杉杉西服)(2)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纯净水)(3)戴博士伦,舒服极了!(博士伦隐性眼镜)

2、注意力在“动词”

语言的骨头是“动词”,它能支撑起整句话语的架构。动词的“表情达意”功能很强。因此,在一句话中,动词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而在语法中的动词角色,如果以形容词或名词等其他词性活用,那效果会更佳。如:

(1)新鲜每一天(光明乳业)(2)无线你的无限(英特尔公司)(3)春兰空调,均匀股市冷暖(春兰空调)(4)美丽在燃烧(一店金饰)(5)摇出清凉感受(普达冰杯)

第(1)句中“新鲜”是形容词作动词;第(2)句中“无线”是名词作动词;第(3)句中“均匀”又是形容词作动词;第(4)句中“美丽”也是形容词作动词。这些打破语言常规的词性活用,不仅使广告语更具文采,而且能将其产品的特征鲜活地展现出来,如上述例子中牛奶的“新鲜”感、计算机的“无线”作用、空调温度的“均匀”功能等。第(5)句中“摇出”是动词,与“感受”形成一种超常搭配,给人的感觉很新奇独特。

3、不要忘记:巧用自己的品牌名

利用自己的品牌名,顺理成章地策划一句广告语,既向受众阐释一个观念,又巧妙地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而且又避免了自吹自擂之嫌,受众还很乐意接受。从这一意义上讲,这类广告语传播效果比较好。请看例题:

(1)如果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北京联想集团)(2)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上海新世界商厦)(3)宽让三分利鼎新一品装(宽鼎皮装)(4)万家乐乐万家(万家乐燃器)(5)祝你百事可乐(百事可乐饮料)

4、挖掘自身产品中的亮点词

挖掘自身产品中的亮点词,然后很贴切地连成一句广告语,往往能充分地表现品牌内涵,而且会使受众在消费本产品的过程中愉悦地体会。因此,这类广告语的诱导购买作用很大。请看例题:

(1)开开衬衫领袖风采(开开衬衫)(2)上上下下的享受上海三菱电梯(上海三菱电梯)

第(1)句是将衬衫的两个零件--领子和袖子,放在一起成了一个很有亮点的词:“领袖”--位置极高的人物,无意中提升了品牌,增加了产品的卖点;第(2)句中的“上上下下”是电梯功能的一个亮点词,用在这里,充分显示了上海三菱电梯的品牌质量。这两句广告语曾获得上海市“消费者最喜欢的十佳广告语”。

5、利用或改造既成的“话语”

何谓“既成的”话语?它们是某一时段内社会上有影响的“话语”,或一些众所周知的俗语。利用或改造这些既成的“话语”,是一种借“势”策略。然后,在这些“话语”中,嵌入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组成一句前后连贯的妙语。请看例题:

(1)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商务通)(2)开门第八件事是买《上海电视》(《上海电视》)(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南涂料,让城市更亮丽(中南牌涂料)

第(1)句中“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名;第(2)句是俗语“开门七件事”的改变,意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物质需求满足后,《上海电视》是满足人们一种精神需求;第(3)句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人人皆知的上海的申博口号,而“中南涂料”正好顺理成章地借“势”发挥,显得合情合理。一般地说,这一类的广告语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和记忆价值。

6、用明星代言

选择明星作为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这是一种不错的策划思路。而策划一个成功的形象代言人,关键是要找出“代言人”与品牌之间的形象结合点。因此,“形象代言人”本是“精神代言人”。唯有此,明星代言才会成功!请看以下一些有影响的例题:

(1)我爱篮球,我爱新时空(姚明为“联通CDMA”代言)(2)不搏不精彩(徐根宝为“力波”啤酒代言)(3)投入雪碧清爽的怀抱(伏明霞为“雪碧”饮料代言)

第(1)是姚明为“联通CDMA”的代言,策划思路是:中国联通CDMA的发展速度与姚明的蹿升势头极其相似,姚明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体育明星之一,他的自信、活力、高超的球艺和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与联通新时空CDMA的品牌理念是统一的。姚明如此直言“我爱篮球,我爱新时空”,将会让CDMA驶上销售的快车道,达到启动新一轮品牌攻势的效果。

第(2)是徐根宝为“力”啤酒的代言,其两者的结合点是:著名足球教练、被称为上海“真男人”的徐根宝,他身上那股“永不言败”、铮铮铁骨的精神令所有喝啤酒的男人敬佩。因此,上海民乐啤酒饮料有限公司的老总认为,由徐根宝来担任具真男人品格--“力波”啤酒的形象代言人十分恰当。一句“不搏不精彩”的煽情式语言,定会让“力波”啤酒的消费者心动,乃至行动。

第(3)是伏明霞为“雪碧”饮料的代言--“投入雪碧清爽的怀抱”,与之配套的电视广告,制作得颇为可爱。可口可乐公司老总用“天造地设”一词来形容与伏明霞的合作,认为伏明霞的外表,坦率的性格,自信真诚的个性与雪碧十分吻合。

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挑选与自己品牌相匹配的代言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定要慎重,因为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曾记得,联想集团针对自己不同的品牌产品,选择不同的形象代言人,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联想FM365网站的形象代言人是谢霆锋;而联想消费类电脑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却是章子怡。选择的理由是由产品的定位决定的。联想FM365网站的目标公众是网民,而当时上网的人群又非常年轻化;在年轻人中,谢霆锋是那个时期人气很旺的偶像,联想希望年轻人会因为喜欢谢霆锋而“爱屋及乌”,上FM365瞧瞧。可联想消费类电脑产品,如家用电脑、掌上电脑等,用谢霆锋显然就不合适,因为谢霆锋太“酷”了,中老年人可能不会被打动。而章子怡,那种邻家女孩般的亲和形象,却可以缩短高科技产品与老百姓的距离。另外,章子怡那年是国内影视界耀眼的新星,而联想电脑在那年也获得了亚太市场占有率第一,从业绩看,人的品牌形象与产品的品牌形象可谓珠联璧合。

7、能唤起一定的愉悦情感

广告虽然是一种让受众强迫接受的信息,但受众却完全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广告无条件地选择“拒绝”,尽管现在的广告是那么的铺天盖地。因此,广告在研究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引起受众的心理感应,并唤起一定的愉悦情感。请看下面四组广告语:

(1)我的华联我的家(上海华联商厦)(2)片片风衣情

款款过路人(“过路人”风衣)(3)一帘一景美达情(美达牌窗帘)(4)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交通广告)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为了您和您的家庭,请您注意安全行车

爸爸,我和妈妈盼着您平安回家

西部电视专题片创作新思路探析 篇3

一、两种“语言”的应用

首先,有声语言。研究资料表明: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80﹪来自视觉,20﹪来自其他器官,其中主要是听觉,所以,在进行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的时候,不能忽略有声语言的重要作用。电视专题片《世界遗产在中国——黄山》,解说者的语言优美、抒情而充满了文学性。因此,构成了该片不可缺少的重要语言表述方式。观众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又被充满诗情的人声语言美所征服。如片子的开头,解说者作了如此动情地解说:“这是一座文明世界的奇山、两亿年的漫漫时光雕琢了这座神奇大山不凡的身世;它谜一般的前世今生,赋予了它卓然超群的惊世风骨……

其次、造型语言。电视艺术作为一种时空交融的综合艺术的本质是:它是在时间延续中的空间艺术,也是空间展示中的时间艺术。正是这纵横交织的双向结构,构成了时空统一、声画结合的造型语言。这样,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就应该具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意识”,培养一种“造型思维”。电视专题片《筑梦2008》,它以国家主体育场“鸟巢”从设计图纸到建筑实体,历时七年的建设为线索,串联起四组故事——洼里乡的拆迁户、国家女子体操队小运动员的选拔、跨栏运动员刘翔、奥运安保特警训练,采用多线故事交叉并进的结构,用丰富鲜活的人物、细节,编织出一幅中国人民构筑奥运梦想的动人图景,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口号的具体实现,将时代特征和人物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该电视专题片头绪众多,但内在联系紧密,有效合理的利用片段之间的时空关系,将这些片段和碎块有机的组织在一起。

二、创作方式多样化

(一)角度的灵活选择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反应生活的角度的选择。这也是创作者观察和反应社会生活的总视点,也就是站在什么位置,选择什么方向观察和反应生活,同样的创作题材,同样的生活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和表现。

根据电视专题片不同题材构成,思想感情、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的要求,电视专题片的表现角度,大体有这样几种方式:主观视角、客观视角、主客观交替视角、多角度表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形态与多样的题材,主客观交替视角与多角度表现是当前电视专题片的主要角度选择,过去单一的角度表现已不能满足需要。《高三》从面临人生重要考验的高三考生和面临升学压力的班主任以及望子成龙的焦虑的家长三方角度出发,中间穿插了考生林佳燕的日记里所记述的巨大压力乃至孤独与寂寞,以及在武平一中高三(7)班这个狭窄的公共空间里发生的事,由此表达了相互关联着的生命体系,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这些影像也激发出一种责任、一种良心、一种思索抑或一种激情。

(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一般是反映生活中涌现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和真实社会背景,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再现生活的方式。《圆明园》中大量的“情景再现”的片段将再现方式拓展到了另一个新的层面,通过“情景再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圆明园的设计、建造过程,使得历史鲜活了起来,将现实和历史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除去运用再现的手段展现生活的真实之外,还可以运用表现的方式,增强作品的诗意,创造独特的意蕴,蕴含深厚的情感,更是写意性电视专题片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表现就是调动电视的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集中表现某种意念、情绪、感情或思想。通过这种表现,揭示生活中最有诗意的,最富有内容的深刻情感内涵。这种表现得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再现生活,也就是纪录生活的一个重要突破。电视专题片《巾帼风流》,序幕部分中那女人、石磨、红光、黑底所构成的、以暗调为基础的独特屏幕造型,象征着中国妇女千百年的生活重负和人生命运;白桦树、红纱巾、阳光、黄底所构成的,以亮调为基础的独特屏幕造型,象征着当代中国女性命运和历史的变迁,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这种象征性所创造的诗的意境,立即将观众带入了艺术的审美境界。

(三)细节的重点展现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一般是重细节轻情节。创作者将摄像机的眼睛对向的是生活的细节,无数细节的散点集合在一起,完成创作者的整体构思。细节是那些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屏幕体现,往往是由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所组成的。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应该调动电视的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富有生命力的细节,竭力渲染意念情绪,追索生活底蕴,以深沉含蓄的生活细节,震撼和净化观众的灵魂。《幼儿园》的拍摄对象是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编导张以庆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片子中所关注的细节都是很自然的一些事情,比如两个小朋友没有任何预兆的打架,比如那个小胖孩穿了半天衣服也没穿上气得把衣服都脱了重穿,“老师,泼了”泼了自己一身汤的小女孩很细声的喊着老师……整个片子用冷静的旁观镜头记录了这些孩子们幼儿园生活的真实生活,看似琐碎的细节有效的刻画了孩子们的心里状态,而恰恰是这些细节,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撞击,原来孩子们的世界也是这么丰富。也正是这些细节体现了编导:“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张以庆)的创作理念。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髙鑫、周文:《电视专题》[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7月。

[3]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视听界》,2004年1月。

[4]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城市景观设计创作思路的探讨 篇4

一、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关系

城市设计可以认为是与其他城镇环境建设学科密切相关的, 关于城市建设活动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方向和专业。它以阐明城镇建筑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 运用跨学科的途径, 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

从空间层次上, 城市设计跨越了从城市总体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广泛领域。从实际情况大体上可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地段城市设计两个层次。

整体城市设计研究城市空间整体布局, 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的总体目标, 以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与人文活动框架。

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景观包含着一个广阔的领域, 总的来说, 它是城市总体形态的外在表象, 是城市实体给人的直接视觉感受, 是人对城市最直观的认识途径, 人们依靠视觉来认知环境, 正是城市具体的形态通过人们对它的体验、记忆向我们传达出城市内在的文化、历史品质, 对我们心理上产生复杂的影响, 我们由所感受到的城市视觉体验而激发起对城市环境的情感, 继而才能对所处城市产生认同。从这一点而言, 城市景观是人及其自身周围环境的心理与物质构架, 它直接影响着人的知觉和空间定位, 城市一系列的连续景观构成了人对城市环境的知觉空间。因而, 城市景观体系在城市空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是衡量我们生活标准的重要指标, 是形成我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归属感的源泉。

二、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意义

城市景观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无论是城市内的居民, 还是外来的观光游客, 都要通过一些城市景观来感知、领晤和熟悉城市。从某种意义讲, 城市的景观甚至能代表着一座城市, 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和联想。

城市景观可以向人们提供了各种有趣的场所与空间。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舒适地生活, 可以拥有属于个人和集体的领域、从事私密和公开的活动、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扩展自己、结识新朋友、学习新知识, 从中获得乐趣。具有可识别性的、并能够参与其中的环境, 这样的城市环境反映了他才门的生活方式, 行为心理和价值观念。

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 不单纯是外表, 而且还有内在;不仅有静态, 还要注意动态。它既高度地反映了城市建设者和广大居民所共同创造的物质高度文明, 而且更蕴藏着长期以来该城市精神文明的积累, 也高度地反映出精神文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受地域性、文化性、可持续性整体的概念下进行的。地域性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赖以生存的根基, 文化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内涵和品位, 可持续性体现城市设计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分割的, 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域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 文化性是地域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 可持续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 应该很好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城市设计的“三性”, 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 创作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思路

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作重在要解决好“源”与“流”的关系。“源”, 是指一座城市的固有特点。如城市的山川形势、自然特点、历史文化背景, 还有经济社会状况。是区别它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 这才是“源”。城市设计就是要抓住这个“源”加以疏理。提炼保持并发扬, 形成特色。而“流”则是指各种流派, 即别人的特色, 对这些我们要学习借鉴。因此“流”是一种比较和借鉴有没有这种借鉴是不一样的。但借鉴不等于照搬, 对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的延续、变异、整合与超越, 若能以“表层化”、“变异化”、“隐性化”的观念和方法, 定能开创地域个性化的多元共生之创作道路。

1. 表面化。

表面化是指与传统地域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和特征的直接关联。它包括对传统城市景观设计视觉形象、结构布局关系和景观设计手法的认同。诚然, “表面化”是以“摹仿”为基础, 但这种“摹仿”决不是被动式的延续, 而是要对传统城市设计形态和特征进行研究, 结合具体地域的经济施工条件, 对其进行简化和转换, 达到“优化”目的。“表面化”一方面取决于建造环境是否处于地域城市景观设计传统构成的核心地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作为模拟对象的地域传统城市景观设计表层形态的慎重选择, 二者缺一不可。

2. 变异化。

所谓“变异化”则是指对地域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以及控制要素所包含一般原则、原理, 通过“变异”的方法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创作。达到“似是而非”的视觉效果, 使我们创造的城市景观设计不仅引发出抽象想象, 而且能引发出符合于民众口味和情感的形式来。具体可通过以下手法进行创作: (1) 变形:指对典型性的形象简化、抽象、分离、切割和夸张, 以保持与城市景观设计原型的“同质”并产生新形式的情趣, 达到“变异化”效果; (2) 错位:即把视觉形象的特征元素, 依据城市设计师或人了门的审美意识, 移动、变换原有的位置而进行重组, 从而打破习以为常的惯例, 给州门以新形象的刺激; (3) 逆转:则是对原型的图底关系实行反转, 化虚为实、化实为虚, 达到新与旧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效果, 耐人寻味在传统与时代之间; (4) 显性符号:借鉴符号学的方法, 对其突出的形象特征元素简化、提炼, 升华为一种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 这种显性表征性反映了译码的大众可读性。

3. 隐性化。

地域城市景观设计的“隐性化”法, 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地域传统城市景观设计文化的深层把握, 适拼中“深层”不是某些固定的外在格式, 手法、形象等, 而是一种内在精神;其二则是对地域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的典型形象、结构和空间模式以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变异其具有原形的“隐性表征性”。因此, “隐性化”既可以在新功能、新技术、新载体的情况下, 摆脱与此相悖的旧载体形式的羁绊, 解放创作思想, 又可以在深层领域取得与民族、地域传统精神的关联, 开创高层次的城市景观设计。

四、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

城市景观创作在提炼城市文化方面注意追求意境、个险、文脉和哲理, 把握深刻的创作意识, 形成新的城市环境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不仅对于城市的影响, 而且对于城市中的居民以及外来人群的影响都是长远而深刻的。

1. 城市特征感体现。

中国有56个民族,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地域广大, 南北不同, 东西各异的状况古已有之。文化差别, 客观存在, 这种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也必然存在。

人们对事物的辨认都是通过事物间的差异性来进行认识理解的。一个城市只有具有明显的特点时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才会使人们有兴趣去了解。人们对城市旅游的好奇心是通过城市本身与其他城市的特征感的强弱对比来决定的。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依靠其特有的对于文化内涵得到人们的欣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就是通过对景观的精心塑造、特色文化深刻挖掘从而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环境的视觉和心理要求进行设计的。

2. 游客认同感加深。

通过的景观的特色内涵的创造出人们喜爱的、令人们感到亲切骄傲的空间, 使人们在此活动时连带出各种细腻感受, 通过自我意识唤起各种记忆 (包括人文地理及文化背景) , 让人们在行为中自然地导出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思绪。

城市景观是一部书, 它不仅可以为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空间和场所, 还可以告诉人们过去和未来。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城市古老的街道去感知历史, 求得认同。正是景观要素因人的联想而所被赋予的种种情感, 通过设计师在作品中能够通过精心的构思, 表达出其心中理想的概念, 唤起人们的共鸣。

3. 市民归属感改善。

具有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被视为体现城市质量的积极因素, 它们不仅有助于城市景观个性、地方性、历史延续性的形成, 还对城市居民的心理与城市生活有整合作用。一个传统地区的环境景观得以保护和改善还会产生连锁效应, 将带动邻近地区社会环境质量的稳定、改善, 进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

这种具有深层内涵的景观环境的价值也就在于人们透过它们所获得的心灵感应, 强烈地传达为我们对环境的联想与意象, 这种联想唤起了我们已失去的感觉, 并通常附加了一些丰富性的历史文化内涵。

4. 人民自豪感深化。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 保存城市的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 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 不仅要给人民创造满足生理需要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还要给人民创造满足精神需要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环境的心理环境, 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城市艺术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城市环境及其为人民所提供的美的城市景观也可以保证和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地发展、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激发旺盛的精力和斗志、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及激发人们建设家园的热情, 都具有重大意义。

5. 居民舒适感提高。

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一个目的是为城市居住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开放性的游憩场所。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城市空间被越建越高的建筑物、立体交通占有, 让人们重新居住到原始自然环境中己是不可能, 人们在渴望得到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第二自然环境外, 同时希望得到供人们交流、休息、游乐的活动场所, 作为能满足这种愿望的唯一场所———城市街道景观环境的设计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因此, 一个为人设计的空间界面应该以人的行为为基本出发点, 使人们在一系列韵律、节奏、速度和力量之间, 传达出人体运动的经验和感受。以对空间美学评价和视觉心理舒适度的注重, 使景观空间具有舒适性和场所感, 并符合人的尺度要求。

参考文献

[1]顾晓伟.试谈中国历史性城市的景观控制[J].南方建筑, 1999, (4) .

[2]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 1998, (4) .

[3]罗佩.创造城市的地力特色——当前中国城市设计所面临的一项任务[J].南方建筑, 1998, (3) .

个人总结5条软文标题的创作思路 篇5

专注新闻软文营销推广

个人总结5条软文标题的创作思路

熟话说,万事开头难,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为了给软文安排一个好的开始,一个不让软文失去光芒的标题而久久无法入睡,我深信,一个好的标题可以回报我更多的关注和信任,这对于我和我的网站是何等的重要。

我想将我最近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我个人认为:

一、标题大而空,只会让人一笑面过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赞扬与批评都是一样,过度了就会适得其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她无非就是夸自己的瓜最甜,这个“最”字大吗?我认为是很正常且正确的,但是“我的西瓜最甜”与“我的西瓜全宇宙最甜”放在一起,我想大多数人对后者都会呲之以鼻并一笑而过,当然,这样的比喻放在哪个年代也不太靠谱。

二、茫然的标题只会换来一句再见

网络信息已经不能只用海量来形容了,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去刻意的追求标题的“文学范儿”或着是“新奇物”使得标题让人茫然,就一定会得不偿失。并不是所有的网友会有兴趣和耐心去仔细阅读一篇连标题都看不懂的文章信息,当然,我也不能否认一定就没有好奇心重的网友去阅读,但是如果你无所谓捡芝麻丢西瓜,那我也就无所谓了。所以标题的重点就在于突出你所希望推广的产品或网站的主题,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有什么,不然标题也就失去了顶在最上头的意义。这一段我又使用了西瓜,还请见谅。

三、标题就是标题,不要整太长了

记得以前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政府报告的标题,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它很长,长到我很有兴趣去记住它,但不要以我为例,我承认我有些变态了。往上推软文城

专注新闻软文营销推广

这个标题原文是《在全会上,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王少玄做了《全力打造具有中部地区特征的江西共青团工作新格局,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的主旨报告。”》,怎么样很长吧?政策性的东西我就不作评论了,如果你也想给你的产品或网站的软文写一个这么长的标题,我想多数人会记住标题,但永远不会记住这个标题下面的文章信息。我个人认为,标题的字数控制在12-15字以内最佳,太短了无法表达,太长了毫无意义,这个比写一个大纲要更难,因为你需要精简再精简。

四、太古老的,往往让人提不起兴趣

古与新的度最难拿捏,我们暂且把这个“古老”看作是标题内容的时代性,标题作为文章内容的整体基调的确立,我想没人会标题写着“黑猫警长与布雷斯塔”而内容却是“阿凡达大战钢铁侠”。这里所提到的“时代性”就是能让标题立意新颖,如果不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文章,完全可以使用当前的社会热点作标题,比如这个哥那个姐,这个门那个门的,然后再在文章里慢慢引出自己要推广的产品或网站。但这样以热点作标题很容易就流于低俗、跟风,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标题党永远是让人所不耻的。

五、连标题都写不好,何来原创软文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难以作得完美,越是让人绞尽脑汁,如果你实在是想不出好的标题,或者拿不准,可以使用以下的几个方法完成构思。

1.这是我常用的一招,不管标题了,先写文章吧,写完了再把文章里的某一句改改成标题,起码不会文不达意。

2.以赞扬为目的,合理的直接了当的夸赞更为明确。

3.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总能拼出一个好标题。

4.告诉读者,想购物吗?这里有打折。

5.把哗众取宠作到极致就能达到“新奇特”的境界,但这需要功力深厚,否则就是自往上推软文城

专注新闻软文营销推广

掘坟墓。

6.“这个好吗?”“有什么不好?”“如何…才能”这样的关键字往往是搜索引擎里曝光率很高人的关键词,实在想不出来就用它们造句吧。

创作思路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电视综艺节目;转型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宠儿,近年来受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网络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拥有的海量资讯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打破了电视行业固有的生态体系,并不断分流和蚕食电视行业赖以生存的商业广告收入。为更好地赢取观众,许多电视从业人员懒于研究节目形式、创新节目样式,对国外流行节目的“拿来主义”风行,高度同质化电视节目充斥整个荧屏。本文通过管窥《我是歌手》成功要素,立足互联网思维视角,希望能给电视节目创作者提供一些创作新思路和启发。

一、互联网媒介是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传媒

网络媒体与后现代主义敢于表达、追求创新、代表大众意识的思想有所相承,适应了消费时代的社会审美节奏和碎片化信息接受方式,体现了艺术生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变化与转型。其群体性创作、可复制化和网络化传播的特征,满足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为处在不同社会阶层和领域的人提供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审美对象和审美维度。排在收视排行榜前列的《我是歌手》便与当下网络时代的后现代主义气质紧密吻合。对比当前不胜枚举的草根选秀节目,《我是歌手》一改常态,颠覆传统节目样式,质疑经典,质疑权威。

二、互联网思维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方式转变

(一)通过收视数据合理编排节目内容

技术的采用、内容的选取和机制的创新都将以受众需求作为导向。播出机构通过对用户年龄、文化、性别等多方面考量,对用户进行分类,并对其收视习惯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时间调整节目播出时间。《我是歌手》作为湖南卫视倾力呈现的一档娱乐节目,将播出时间锁定每周五晚十点,充分考虑到观众工作周之后的疲惫感以及年轻受众的收视习惯以此来调整节目播放时段和播放时长。为观众在周末送上一道精神盛宴,既娱乐视听,同时放松身心,契合了观众的收视心理,因此在节目开播之前就在节目时间编排上取得了成功。

(二)充分尊重观众体验

进入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使娱乐节目空前繁荣,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一览全世界优秀的娱乐节目。娱乐节目创作者不仅需要考量节目自身的审美文化品格,考虑观众喜好,同时要一改往日的精英姿态,以观众为中心,重视观众反馈,增强观众体验。精英走下神坛,一改往日权威姿态,放下身段来被观众批评,观众转换身份,成为裁判,通过网络投票选择自己心中的明星。这种逆转正契合了时代声音。

(三)全民表达和全民参与

博客、微博的风靡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受众表达、参与的热情,这种强烈的参与感,同样体现在娱乐节目创作之中。当下,观众已不再满足于“你播我看”的传统节目样式,草根阶层正试图颠覆精英阶层霸占的话语平台。互联网给了草根阶层爆发能量的话语平台,“收视为王”的现实又给了观众参与、主导节目样式的可能。《我是歌手》中精英与草根位置的互换,满足了草根阶层主导话语平台的渴望,给了普通观众参与快感,满足了受众心理,这也是节目成功的内在原因。

三、互联网思维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思路转变

(一)突出娱乐节目的“全民狂欢”

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突出的便是参与性和娱乐性,强调的便是大众狂欢,台上台下、场内场外受众互动,全民参与,一起狂欢。在电视缔造的空间中充满了欢笑、呐喊和情绪的宣泄。无论是台上演员、台下观众、电视机前受众,都能参与其中,通过电视媒介,所有人都能体验到一种狂欢的喜悦。狂欢打破了隔阂,无论尊卑,彼此平等。《我是歌手》更是将平等发挥到了极致,明星走下神坛,同受众一样变为普通人。

(二)满足观众个体认同感

《我是歌手》节目充分发掘受众自我认同感,满足受众的自我实现感,普通观众摇身变为评委,明星换做参赛选手,将昔日明星大腕才有的评判与裁决的权力交给了受众,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同时极大提升了受众的自信心与满足感。看似一反常规的华丽变身,实则是潜意识中“本我”的释放,身份角色的转换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收视体验与互动模式,岂能不征服受众? 受众根据对自身的认知,去完成对歌手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心理的以及文化的认同,从而获得一种社会身份认同与满足。

(三)引起时代精神共鸣

一些娱乐节目一味追求娱乐性,忽视节目品质,受众在体验感官刺激之后,感到的却是精神的高度空虚和乏力。这种虚无感增强了受众的迷茫、低落情绪,狂欢之后,当受众再次回到現实生活,便意味着全面溃败与失落,这将导致电视节目文化内涵丧失、文化品位及审美价值的殆尽、也终将导致受众价值混乱。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使受众在娱乐的同时也在丧失着自己的精神、信仰和灵魂。与此相比较,《我是歌手》并没有只注重感官享受、视听感官的刺激,在保证娱乐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舆论导向性,没有将精英文化束之高阁。高收视率和海内外巨大的影响,为电视人树立了可贵的信心,引导了创作的方向。

四、结语

当下,真正优秀的电视娱乐节目,应充分考量时代语境,走下神坛,放下身段,关注受众需要,重视用户体验,给观众带来感性愉悦和满足感,同时还应秉持审美品格、把握文化导向、并努力宣扬人性的光芒,提升节目整体艺术水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肯定性思考、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关注、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和自上而下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文化同精英文化的对峙状态,淡化批判者对大众文化所采取的精英姿态,弱化其盛气凌人的气势。这或许将是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的出路,也是经历喧嚣与浮躁之后的精神旨归。

【参考文献】

[1]刘岩.音乐真人秀舞台:由草根转向歌手——浅析湖南卫视新档节目《我是歌手》[J].青春岁月,2013(03)

[2]杨玉洁,田霖.完美流程演绎极致体验——《我是歌手》创作团队访谈[J].影视制作,2013(05)

创作思路 篇7

中国传统画论作为中国文人“诗, 书, 画”三大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创作观念, 而基于历代文人所强调的“诗, 书, 画同源”观念, 也可认为中国传统画论具有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思想的广义价值。

从创作理论角度研究中国画论, 南朝齐梁间谢赫在其著作《古品画录》中提出的“六法”是传统画论中不可回避的论题:“六法者何?一气韵, 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 象形是也;四随类, 赋彩是也;五经营, 位置是也;六传移, 模写是也[1]。”谢赫六法既为中国绘画提出了评价标准, 也明确给出国画创作的技术性指标, 在之后中国画论发展史中由不同文艺理论家诠释, 被赋予了多元的理论意义。在本文中仅从创作逻辑的角度对“六法”进行理解。为进一步理解“六法”中所示的创作逻辑, 在此对“六法”进行逻辑分类 (见图1) 。

如图1所示, 六法本身存在一个创作逻辑层次:气韵生动是六法之宗要, 提出了创作目标和评价标准;经营位置可视为六法的技术性总要, 统领具体创作手法;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传移模写从笔法, 造型, 色彩, 传承等具体创作层面进行了手法诠释。

为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画论的创作思路, 本文特选择西方艺术创作理论以示对比。被尊称为西方艺术史之父的意大利艺术家和作家乔治奥·瓦萨里于1550年提出了“设计的艺术 (Arti del disegno) ”这一术语, 认为“设计为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 并在其著作《名人传》中对“设计的艺术”提出了五项标准:规则 (regola) 、样式 (ordine) 、比例 (misura) 、设计 (disegno) 、手法 (maniera) 。在瓦萨里的艺术理论中, 设计被作为理论框架的总概念, 规则、样式、比例、手法等标准, 都成为了属概念[2]。“设计的艺术”五项标准逻辑关系见图2。

唐代张彦远在中国第一部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至于经营位置, 则画之总要”, 把“经营”看作六法中最为技术性一法, 而古代“经营”一词源自建筑学领域, 相当于今“设计”一词含义 (“设计”一词今义于近代由日本引入) 。古“经营”一词的含义除与“建筑设计”同义之外, 也被应用于文论、书论及画论, 与“布局”“结体”和“构图”有互指关系, 谢赫将“经营位置”作为六法之一, 既说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已认为建筑与绘画具有空间规度上的可比性, 也表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重视诗、书、画与建筑等艺术形式间的同源类比关系[2]。至此可发现, 谢赫六法中所示“经营”概念与瓦萨里提出的“设计”概念有着极强的相似性, 而“六法”与“五项标准”也有一定的逻辑可比性。

如图3所示, 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与五项标准中的“设计”相相对应, 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技术性总则, 而其他各项分概念则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创作及评价标准, 其中各项又各自具备一定范畴之内的可比性 (图中箭头所指并不代表完全相似性和可对换性, 仅代表一定范畴内的可比性和相似性) 。而“谢赫六法”与“设计的艺术五项标准”的核心差异则在于六法在技术性总要“经营位置”之上还设有“气韵生动”一法作为六法之宗要, 这也是东西方艺术创作理论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2“气韵”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中的定位与价值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最为古老和最为重要的概念, “气”的概念介入艺术理论始见于魏曹丕的“以气论文”。谢赫六法中的以“气”论画与以“气”论文、以“气”论书、以“气”论诗同理, 皆属于汉语词汇发展中“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的借词规律。如《管子·心术》所释:“气者, 身之充也”, “气”表示生命之本, 以“气”论诗、文、书、画, 即视诗、文、书、画为独立生命体, 实为“近取诸身”的借喻。谢赫在六法之中以“生动”一词释“气韵”, 既让“气韵”概念浅近切事, 也拓展了“气韵”概念在艺术理论中的适用范畴, 《礼记·乐记》中对“生气”的描述即可看作是对“气韵生动”概念的经典诠释:“合生气之和, 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 阴而不密;刚气不怒, 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 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2]。”

谢赫标“气韵”为六法之第一法, 统领其他五法,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六法时提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 以形似之外求其画, 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 以气韵求其画, 则形似在其间矣。”又如“若气韵不周, 空陈形似, 笔力未遒, 空善赋彩, 谓非妙也[1]。”可见在中国传统画论中, 作为艺术评价标准的“气韵”高于代表作品功能性的“形似”。仅具“形似”, 尚不得其“气韵”, 须“形神兼备”方可得其“气韵”, 而“以气韵求其画”, 则“形似”已得。由此可见, “气韵”是一个概括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抽象理念, 作为一个综合性创作概念和评价标准存在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之中。

3 中国传统画论与建筑创作理论的类比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注重“同源性”, 往往在创作中强调“诗、书、画同源”, 宋苏轼提出“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 元赵孟頫指出:“书画本来同”, 并以书法“永字八法”来类比画竹笔法……这些观念都显现出中国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同源性的崇尚。

如上文所述, 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即为建筑设计术语引入画论的例子, 而宋李诫在其著作《营造法式》中也与谢赫画论相呼应, 这表明自谢赫时代开始, 建筑与绘画在空间规度上的共通特征不仅已为文人雅士所知晓, 建筑师与艺术家也相互推崇如此的理论引证关系。

而自古以来, 中国传统绘画与制图并未有详细区分, 绘画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例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选入《西王母益地图》《地形图》《地形方丈图》和《草木图》等具有功能性用途的绘画作为“秘画珍图”[2], 又如历史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目的为李后主窥探名臣韩熙载私生活的记录图作[3]。可见, 中国传统绘画中传达的图像内容即为其功能性的体现, 也可认为上文所引“形似”即等同于国画的功能性,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传统绘画多以“图”命名。

传统“图画”具有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双重艺术属性, 这与建筑学有很大的共通性, 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与建筑创作有着丰富的联系, 也为两者构建对应的理论类比及引证关系赋予了可能性与实际价值。

当代建筑设计理论基于西方思想体系, 一大特征在于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是对事物进行分类解析, 即对事物的组成元素进行拆解, 再逐一对每项元素进行分析与定义。所以当代建筑设计理论往往倾向于将建筑设计命题拆解为如空间、形式或功能等单项命题的组合, 建筑师会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主要突破点, 再基于主突破点依次综合考虑其他各项命题, 从而完成整个建筑设计流程。

而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则是采用类比的思路来考量事物。中式传统思维并不重在对事物组成各元素本身进行定义, 而是尝试为各个元素赋予可以类比的属性 (例如五行) , 通过探讨单一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来认知该元素本身, 换言之, 中式传统逻辑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事物, 不重视元素单体, 却看重元素之间的联系。本文所述的基于“气韵”的绘画创造思路就是典型体现。

如将“气韵式”的创作思路应用于建筑领域, 则不会依照现代建筑学体系中按形式、空间、功能进行分类构思, 而是采用典型东方艺术思维模式, 确定设计意象后综合考虑问题, 每一步设计手法都指向设计意象, 设计思路融会贯通, 相辅相成, 在设计过程中同步处理了形式、空间与功能问题, 以求把握住作品“生动的气韵”, 又进一步升华到“气韵相合”的艺术意境。

综上所述, 气韵论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可概述为用国学思维概括西方方法的综合性创作思路, 既可作为建筑师创作的出发点及创作过程中审核控制作品的依据, 又可为建筑评论建立起综合性的评价标准, 是对我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继承与延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51, 91.

[2]邵宏.衍义的“气韵”:中国画论的观念史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67-87, 169-172, 175-182.

[3][美]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241.

[4][美]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5]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创作思路 篇8

本文将以现代市场体系为大背景,着重从产品理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民间剪纸的生产,即将民间剪纸作为现代市场体系中的一类产品,按照一般产品“探寻消费者需求——研发剪纸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生产思路,有针对性、层次性地构建剪纸作品的创作模式,让民间剪纸不仅仅呈现出独特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能够挖掘出相应的商业价值,以市场交易促成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市场营销学中,“产品”有着极其宽广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它指的是能够通过市场交换而满足特定消费者某种需求或欲望的任何有形的物品与无形的服务。“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消费者通常所理解的产品实体本身,以及配套的服务、相应的人员、地点、组织、观念等。具体将整体产品的构成划分为五个层次来进一步分析,可分别表述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层、期望产品层、附加产品层、潜在产品层。

以整体产品概念分析剪纸产品的构成,其五个层次的内涵如下:

第一,核心产品层。核心产品层反映任何一种产品最根本的内涵,即向顾客提供产品最基本的效用。对于剪纸来说,其原始功能是满足老百姓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民俗、信仰、节庆、娱乐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从实质上来讲并不是通过那一张张“纸”来实现的,而是依靠“纸”里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即特定题材的艺术表达来实现的。因此,在核心产品层,作为产品的剪纸作品重在挖掘创作的文本,设计特定的艺术形象,形成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主题以构建剪纸作品的核心功能。结合实际情况,传统的剪纸题材视具体使用场合的不同,有在岁时节庆活动中表达美好寓意的,有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传说、故事等进行剪纸形象的艺术创作,有寄情于自然景观中的物体而通过剪纸艺术形式表达的,等等。现代剪纸则取材更加广泛,这就需要剪纸产品的创作者着重研究当代消费者的喜好,有针对性地挖掘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题材进行创作。

第二,形式产品层。形式产品层指的是整体产品概念中核心利益层借以实现的物质载体或形式。对于剪纸作品来讲,其形式产品层主要表现为创作剪纸作品所使用的纸张,这些纸张的类型、质地、颜色、特点等,包括剪纸成品的包装,以及整体产品所形成的品牌,都是形式产品层的组成部分。在创建剪纸作品的形式产品层时,应当充分调研剪纸工艺过程及特点,以及最终形成剪纸作品的消费用途,寻求创作剪纸作品的最佳载体,以满足消费者利益需求。

第三,期望产品层。期望产品层是整体产品的第三个层次,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期望获得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以剪纸作品为例,当一幅剪纸作品完成,它借助特定的纸张、材料、包装等载体(即形式产品层)呈现出满足消费者特定艺术追求或文化内涵的主题(即核心利益层),然而围绕消费者“需求”展开的营销努力,有必要同时提供消费者期望追求的关于产品更加全面的属性和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比如标注上该作品创作者的姓名、产地、主题、内涵等内容,并且提供适应多种需求的包装供消费者进行选择。

第四,附加产品层。附加产品层是整体产品的第四个层次,是产品所包含的附加利益和服务。对于剪纸作品来说,将其作为产品在市场上参与交易时,由于同类产品竞争者众多,为了使该剪纸作品更加有竞争力,生产创作者除了对具体产品作出说明,甚至可以将介绍扩展到民间剪纸的起源、历史、流派、艺术价值等内容,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进一步的咨询、加工、改样、维护、修复、工艺培训等附加服务。

第五,潜在产品层。这是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指产品最终可能产生的所有增加和改变,是附加产品未来进一步的延伸。对于剪纸作品来说,这种增加可能是由剪纸艺术形象授权带来的其他衍生产品,也可能是由剪纸这门技艺所带来的艺术培训、文化旅游等综合商业项目。

按照“整体产品”理论的思路,首先,可从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入手,选择特定的素材作为剪纸的主题,构建剪纸作品中富有深刻内涵和价值的核心层次;其次,以核心层次所代表的优质内容为出发点,通过精心的图案设计,同时选择合适的载体和工具,将特定的题材内容展示出来;再次,仅仅创作出有内涵、有价值、有颜值的剪纸作品本身还不能够充分满足剪纸客户的消费体验,在整体剪纸作品的期望产品层,有必要附带有关剪纸作品本身的作者信息、主题信息、创作过程信息等说明,使得剪纸客户对于剪纸作品本身的消费体验提升到新的高度。接下来,可通过对剪纸作品附属品或外包装的设计,将更加完整的剪纸产品信息及剪纸艺术资源传递给剪纸的消费者,以促成对剪纸艺术的深层次认知、理解和消费;最后,经过前面几个层次产品功能和物质的积累,当整体剪纸产品构建到一定程度,便有了对某类剪纸作品进行系列化经营的可能性,具体方式有建立在知识产权、专利等基础上的形象授权,开发其他商品领域的衍生品,或将剪纸艺术的展示、传播和教育融入其他文化产业当中进行整体设计和经营,如在文化旅游行业中加入剪纸创作过程的展示、教授、推广等商业项目。

综上所述,通过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创作、生产和交易剪纸产品,对发展剪纸产业、促进剪纸艺术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用产品理论中“整体产品”的观念将剪纸产品划分为五个密切关联、层层递进的层次,有助于剪纸传承人、剪纸企业等相关主体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地指导剪纸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实践,实现剪纸艺术在当代的文化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多堂,张栋.中国广灵剪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万后芬,汤定娜,杨智.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创作思路 篇9

(一) 对民生类节目过去与现状的理解

民生类节目是以城市和社区居民为主要传播对象, 报道的内容通常都与大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如:为老百姓提供信息、报道百姓生活中的烦心事、帮助百姓解决问题等等。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 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人性化, 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的情感运用、情感表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 民生类节目主持人情感的把握

民生类节目的主持人一直以来给观众朋友们展现的都是亲切自然柔和的“平民化”形象。当然, 平民化也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 要体现出作为新闻媒体人的责任——舆论监督和引导受众。在主持的过程中, 主持人有时会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呈现出群众在对待此事件时所拥有的情感状态。运用自己最真实贴切的情感去阐述表达节目的内容, 这样才不会疏离群众。

所以每一期节目根据内容的不同、节目情境的变化, 所运用到的情感表达技巧就会不同。这样才会更好地体现节目的真实性, 更好地吸引观众。而且主持人自身相当于一个传染体, 有着带动观众情绪的作用。

人的情感丰富多彩, 但皆来自于生活的体验。民生栏目的主持人应该深入实践中去考察、走访,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情感真诚地向观众表达出来, 体现自己主持特色并与节目风格相统一, 从而达到节目内容和主持人情感表达上的统一。

如在2015年12月6日的宁安高铁开通铜陵片的直播报道中, 主持人先是对铜陵方面开通前后的情况做了整体的了解, 高铁的班次、购票途径、候车厅情况等等, 提前了解铜陵市民最想了解的东西, 带着问题采访了铜陵站方面的负责人, 然后就乘车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在节目中给观众朋友一些小建议……正是这种深入实际的了解采访, 让民生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更能与观众心贴心, 想他们所想, 讲他们所讲, 进而通过节目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资讯。

民生类节目应该多报道积极向上、体现正能量的新闻事件, 拿到这些内容之后主持人就应该善于从中发掘最值得传达的情感内容, 这也是民生类节目主持人情感的二度运用。如何恰当运用情感, 把感情的运用合理并适当地融入到主持工作中, 是每一个民生类节目主持人以及民生类节目制作参与人都需要攻克的难题。

二、民生类节目中情感因素的运用及主要体现

(一)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

民生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必须要具有感情色彩。民生新闻报道最多的内容就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养老问题、给广大群众提供就业平台等等。这类的新闻就要求主持人要带有亲情感、叙述感, 要了解老百姓此时的心理状态、情绪, 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实现他们的期待。在这个时候, 民生节目主持人所说的话就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 不仅能引导舆论, 还要让观众朋友们感受到被关心被帮助的感觉。让他们在接受采访中不会拘束, 更能轻松自在地说自己想说, 我们也能更真实准确地将事件完整表达出来。

前面说到, 民生类节目的主持人总是给受众一种“知心大姐姐”的“平民化”印象。所以主持词的撰写也是非常关键的, 必须用平实朴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现出来, 比如, 民生类节目的主持人统一的开场白:“新闻总在发生, 视角各有不同, 您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注的!”简单明了的几句开场白就能把观众朋友们的视线拉近本期的节目中。比如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做《焦点访谈》一期节目中, 她到一个无水村采访, 在村里见到一位老农, 说:“大爷, 您吃啦?您老跟我说说……”, 这样的话语跟老农拉近了距离, 像是熟人一样, 肯定在接下来的采访交谈中更顺利。

(二) 肢体动作传递一份真情

在镜头面前, 或许有的时候情感不能简单地通过语言来传达, 此时你的一个肢体动作会表达得淋漓尽致。除了主持人肢体动作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视画面的结合来传递, 主持中可以将画面切换到拍摄素材中某一个人的表情特写, 或者动作特写镜头, 比如要突出农民们辛勤劳作时, 可能只靠主持人的言语不会让大家有切身体会, 但是镜头中农民老伯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比语言更具说服力。这样一来画面与解说词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使得整个节目更具亲切感、更具人性化。

(三) 平等交流是情感交流的基础

情感的展现和表达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 虚情假意会让观众觉得节目内容和主持人的主持两张皮、不吸引人。尤其主持人与观众互动时, 如果主持人不倾注真诚的情感、平等地与观众交流的话, 那么互动的内容一定不会精彩, 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情感呢?当然不同的节目形式、节目类型、面对不同的节目内容, 对主持人情感把握要求也不一样。民生新闻类节目的主持情感在保持亲和力的状态下也不能失严肃不顾。主持人应用真诚、平等、理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的工作, 要真诚面对观众, 以“民之取向”、“民生内容”、“平民视角”为依据, 去换取观众的信赖与尊重。

三、主持情感的控制和合理运用

民生节目主持归根到底, 还是要把亲切、清新自然不做作作为主要特点, 补充自己的主持风格中, 在主持节目中播说结合, 在节目中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偶尔对事件进行一些评论。这样更能够拉近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容易被接受以及被广大观众认同。记得安徽电视台《超级新闻场》的一期节目中报道了芜湖市一女童被父母锁在公寓楼房间里, 半身赤裸, 并经常遭到父母殴打的新闻, 主持人在新闻画面结束后在节目中对这对父母及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控诉, 她道出了观众的共同心声, 也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意愿——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法律的严惩。这样的节目主持理所当然地会被电视观众一致认可。

除了亲和力之外, 其实民生节目主持人所说的话就像是老百姓的知心朋友在和他聊着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所想到的, 节目表达方式的“民本”取向, 就决定了主持人要多采用自己的情感、话语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通俗的词汇、朴实的风格、鲜活的语言样式就是主持人的感悟和思想的承载, 因此主持人在点评中要尽显自己的本色, 一针见血地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

总结

综上所述, 民生类节目主持人要想将此类节目做好、深入人心, 就要立足于城市普通百姓, 倾听他们的诉说, 反映他们的呼声, 站在普通受众的立场上看问题。以一种贴近平民化的思路来重新诠释自己, 全力打造真正的平民形象, 增加亲和力, 用最亲民的语言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要有一定的知识和社会阅历储备, 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报道场合, 把深刻的道理用生活化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对受众做到“您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注的”, 一直将这种态度贯穿节目始终!就能让这个节目深植入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参考文献

[1]陈妍希.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运用.青春岁月, 2013.6.8

[2]阎苗苗.如何做好民生节目主持人

[3]刘淑美、马力、王建云.电视节目主持人情感把握的内涵[J]

[4]王福生.民生新闻与节目主持人[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 (02)

创作思路 篇10

今天的艺术, 或者说在内涵上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 被称为“当代艺术”。在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 都出现与自身社会发展特征相关的、具有自己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 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现代精神。

对于任何一件物品, “价值”是其存在的根本, 有价值才有存在的理由。艺术亦如此。对于艺术, 无论古今、中外, 人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 都有一种情结或直觉的判断, 就是它有什么艺术价值;或作为一件艺术家表现的对象、艺术行为、艺术事件、艺术观念, 它的艺术价值何在。当代艺术现在面临严峻的问题, 也是人们攻击当代艺术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当代艺术太简单、没有艺术性。

这时候, 当代艺术的艺术性就发生了变化, 变为艺术性为

然的破碎, 除了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更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船撞的不是礁石而是人们的心, 让每个观众体会着痛苦的滋味。不得不说这个特效的制作恰到好处。

2.在剪辑上, 导演在片中的镜头转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异化, 即通过某种媒介实现的两个世界的相望。如窗户, 花朵, 湖水等等。节奏缓慢, 如泣如诉般娓娓道来, 映衬着女孩绵延悠长的对于彼世的执念。一种是快速剪辑, 实现两个场景不同氛围的交织。如女孩在地下室被杀时的紧张与屋内饭桌上一派祥和的转接。如片尾快要结束时废弃厂窗外让人揪心的弃尸行为和屋内缠绵悱恻的一吻的转接, 有很大的冲击力。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蒙太奇式的镜头组接。如在儿子发现母亲的衣物顺水漂流时, 一曲《梭罗河》的歌声响起, 河水的流淌, 镜头渐渐切入一个弹唱这首歌的人身上。母亲随着歌声逝去, 此时的儿子开卡车接下放的唐叔夫妇, 接下来应该展开的是唐叔和儿子的故事, 但镜头却转向了这之前的另一个故事, 开始讲述的是唐叔下放之前发生的事。这一组镜头不仅有着情节上的关系, 还应用镜头的组接和音乐巧妙地进行了过渡。

3.在声音效果上, 导演彼得·杰克逊极力打造纯净的音响效果。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落在水晶球里的小企鹅上, 略显俏皮的戴了个红围巾的小企鹅, 接着, 融进了一个金发小姑娘清澈的声音女孩的声音, 干净纯粹。单听她的旁白就足以令人陶醉, 平稳而清澈。一个灵魂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叙事一般地, 又略带一丝忧伤, 一副画面就这样缓缓在你眼前展开了, 让观众沉浸其中。其次作为一部悬疑、犯罪题材的影片, 该电影并没有使用大量惊悚的声音效果, 而是采用了更多优美的音效。淡淡地, 穿越了时间艺术目的和意图服务, 这通常也是人们直觉判断是否具有艺术性的一个出发点。当代艺术的艺术性已经溶入到艺术表现的多元汇合中。艺术性是超越于形式的观念形式、情感形式、心理形式, 是由于艺术历史文化的建构和积淀, 艺术已经被赋予的形式含义灌注到了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中。这时的艺术性事实上已转换为文化性, 也就是艺术性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关照, 当代艺术的艺术性以及文化性和艺术家身份含义并重。那么如何发展当代艺术呢?

一、追本溯源融“本源”于当代

经常有艺术评论家在谈到一些生活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家时, 批评艺术家在创作中习惯用自己的中国符号来使自己的作品看似更国际化。在与欧洲艺术家的交流中, 每每涉及个人的历史背景文化习惯种种, 而书法、禅宗、大米等等以至于中国当代的现象, 问题等等都成为确认身份的符号, 让人们去不断地自我发掘。无论进行创作或是设计, 都更多地重视内涵, 本质上的, 也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方面的思考, 而这恰恰需要个体文化的支撑。

在全球化多元化被认为是艺术文化大趋势的今天, 法国人对哲学对本源问题的追求从来不曾消减。而我生活在中国二十多年, 从没有真正思考何谓中国人, 我们文化的根源。当我意识到的时候, 却也发现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正已从现代人的视线中逐步消失。继而开始思考, 失去了自己的传统, 那我们将会是什么?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 越发认识到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甚至及不上一个普通西方人。或许他们理解有所偏差, 却具有严谨的连贯性完整性及延展性, 这使我惭愧之余同时很震惊。要深处人们内部的创作与设计, 是源于如此深厚的对本体的思考, 这是

和空间似乎将天堂的画面展开在欣赏者眼前。没有歇斯底里的悲伤, 没有痛苦纠缠的怨恨, 有的是父母对儿女的爱, 兄弟姊妹之爱, 青涩的初恋之爱。

结语

现在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每部影视作品都饱含导演的个人风格和演员的表演风格, 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诠释影片的主题。然而作为这些影视作品的接收者, 我们要体会到影视作品带给我们的影响, 在享受视觉和精神盛宴的同时, 吸纳影视作品涵括的智慧, 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再者, 只有通过鉴赏, 影视作品深刻的、丰富的内涵才能完全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曹毅梅.影视艺术鉴赏的基本特点[J].电影评介, 2008, (2) :59-60.[2]陈旭光.影视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邱广宏.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互动研究[J].东南传播, 2012, (2) :135-

[4]李伟.影视艺术赏析对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韩赟.论影视作品欣赏的心理因素[J].大众文艺, 2010, (11) :200.

[6]祝婷婷.声乐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与文化传播[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1.

作者简介:

李聚敏 (1987年3月) , 女, 汉, 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 学历:本科在读。

西方当代艺术及设计人坚持的本源。

徐冰, 著名中国艺术家,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很多的中国元素, 诸如象形文字, 书法,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等, 在意境上又受很深的禅宗和佛教的影响, 他的作品往往是一种传统文明的再呈现, 使之更巧妙丰富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2001年, 美国911事件徐冰正好在纽约。次年, 他创作了作品《尘埃》—“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徐冰收集了911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爆炸后的尘埃, 做展览时轻轻地喷洒在地面上, 形成薄薄的一层尘埃, 在这片尘埃的中间, 隐约出现十个中文字“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从语法上分析徐冰生动的诗文, 文字被写在尘埃上, 给受众带来逻辑沉思的出发点。这个文本提到一个不能被反映的, 非物质的以及暗示的, 虚无的, 来自灵魂的, 不可能的所以被灰尘遮蔽。文本自身凹迹只能通过不在场呈现。然而这儿有灰尘通过越来越多不能贯穿的国际惯例时经受变化的历程。轻轻的一笔, 却道出事件的真相, 震撼人心。

徐冰常把中国的古老智慧融入到他的当代艺术创作中, 而这些, 似乎正是我们现在所缺的。《尘埃》是徐冰的诗, 它启发观者去思考事物的本源, 同时亦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有着深深的禅意。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之后, 徐冰创作了《天书》, 自创了一套文字系统, 而这个作品《尘埃》又是用另一种非文字语言形式进行创作与表达, 在徐冰看来, 艺术离不开生活, 他不断探讨本源问题, 发掘语言形式, 对当代的艺术, 设计, 甚至文化界起了很大的影响。

二、灵活运用材料和媒介

我们以往的教育往往只把颜色形状等从物质中抽取出来讨论, 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即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的语言, 所以要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媒介。艺术家Bruce Nauman说, “艺术应该是我们眼睛观察到的有趣的现象, 然后用媒介传达出去, 而并不是去制造一个新东西。”

我的装置作品《我的家》中, 有六个一百瓦的灯泡, 它们并联于同一条电线, 光线非常强烈, 眼睛不能直视。六个灯泡象征着家庭中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强光代表家庭给予的、所承受的爱。展示时把它们置于木板地面上, 当它们同时点亮时, 在极短的时间内地面受热便会产生了一股烧焦的气味, 继而燃烧起来, 让观者感到身陷一个危险的境地。在这个作品中, 我脱离了常规的视觉语言, 用气味, 用嗅觉语言使观众产生共鸣感, 对现象陷入思考。作品用了灯本身的热量跟光线来传达温暖, 也同时因为它们的高瓦数, 和木板地结合起来, 就会产生化学作用, 都是自然形成的。这些自然形成的视觉、嗅觉语言, 成为这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这件作品成功的很大因素。

而我另一个作品《本》, 在大米上抄写上中国古诗文。逐字排列在地面上 (因不按顺序就不成文章, 而只是汉字) 。展览时观众无意间会踩在作品上, 创作作品的过程花费大量心力时间, 展览时顷刻就被观众破坏掉了。

这个作品一个重要元素是时间, 另外观众的参与也非常重要。 (观众的参与以及整个行为的过程作为作品的语言而非单一的装置本身) 。这个作品的另一特别之处是:它只能展示一次, 当展览结束时作品也同时结束。每一次的展出, 都会有不同的场地, 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形式。

在这里, 用大米作为视觉符号借喻国学, 是中国文化之根本。展出时观众无意间对作品的破坏, 也正是反映了国学消逝的现状。

三、贴近生活让观众参与其中

当代艺术家们希望消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将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作品将不再被放进美术馆, 隔着玻璃与围栏, 在警卫们的注视下被观众小心翼翼地观赏。而是最大限度地考虑观众的参与性。

1968年, 比利时艺术家Marcel Broodthaers创作了《现代艺术馆--鹰的博物馆》。他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找了个仓库, 把很多有关于鹰的题材的画, 雕塑, 相关物件等放进去, 并在艺术圈内广泛发帖, 邀请各界人士参观他的博物馆。由于当时Marcel Broodthaers在世界范围的艺术圈已有相当大的名气, 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都受到邀请。当人们正在纳闷这个大艺术家怎么在这个偏僻的地方造一个博物馆的时候, 才发现艺术家的真正用意--打破艺术品必须放在美术馆里才具有价值的观念, 也质疑人们“在美术馆里的就是艺术品”这样的惯性思维。Marcel Broodthaers的作品Triomphe des moules (1965) 和L’erreur (1966) 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作者用贝壳及鸡蛋壳作为材料去创作, 以表达“我们看到的表象并不是物件的本质所在”。材料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 简单而有力量。同时, 作品也不乏诗意, 能看出作者受过禅宗影响的痕迹。法国艺术家Sophie Calle在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展出的作品《照顾自己》, 就是围绕着一封分手信展开的。艺术家请求各国记者帮助, 在媒体刊登广告征集回信, 她的这个行动收到了两百多封的回信, 而她要探讨的问题正是由这些回信而产生的。在Sophie Calle作品中, 她一直尝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探索问题的本源。这是她的游戏规则, 她以这样的方式深入剖析自己及他人的内心。

中国艺术家杨振中的作品《我会死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找来很多不同国家的人, 分别对着镜头说出“我会死的”, 镜头结合说话者所在的环境持续十多秒钟。“我会死的”本来是个事实, 但说的时候总会触碰到每个说者的内心, 观众看的时候也会引发很多思考。或许, 死亡是大家都害怕面对的话题, 只是每个人面对这个问题时, 由于自身年龄, 背景, 经历的不同而感情各异, 共同的, 是对于生命, 生活的探讨。

《yeah!》是我2008年的作品, 在这个作品里面, 每到一个我到感兴趣的地方 (一般是著名景点) , 找到最佳留影点, 摆出同一种姿势 (就是那种非常亚洲游客式的两根手指向上叉开姿势) 拍摄。与其他游客不同的是:不是拍摄一张照片就完成了, 而是将照片时间延长为一个录像。并且这录像的时间是一盒录相带的长度 (60分钟) 。在录像的画面中, 作者与身后景物静止部份 (建筑, 树木) 是不动的, 但天空在变化, 阳光在变化, 云彩在变化, 时间在变化, 鸟儿来了又去, 游客来来往往, 拍照的人络绎不绝……“对于匆匆过客, 我成为了是风景之一, 游客们把我当雕塑来拍照, 也有人试图给她钱;而对于风景, 我却是一名过客。对于时间, 什么又不是过客呢?”

总之, 要发展当代艺术, 首先要还本溯源, 以个体文化为支撑, 在对自身“知根知底”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所需的材料与媒介, 注重创作与生活融合为一体, 以生活为根本, 并以生活为最终目的。这样, 才能从根本发展当代艺术, 并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

参展经历:

2007.3, 法国斯特拉斯堡, 国立城市图书馆méli mélo书籍工作室展

2007.5, 法国斯特拉斯堡l’Oeuvre N tre-Dame艺术博物馆及2007法国斯特拉斯堡博物馆之夜<十万首诗>

2007.9, “向前, 向前”第二届广东新青年美术大展 (广东美术馆)

2008.8, 上海多仑青年美术大展 (上海多仑美术馆)

2009.4, “YEAH!”行为录像个展----发生去欧洲 (广州小洲村腾挪空间)

2009.7, 西藏----“城市间的对话”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 (广州.如意画廊)

【创作思路】推荐阅读:

国画创作思路05-26

群文创作07-14

创作能力07-15

创作绘画05-14

材料创作05-15

色彩创作05-20

创作内容05-29

再创作05-29

创作传承06-02

创作影响06-08

上一篇:无害化效果下一篇:白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