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压强一课教学反思(共14篇)
物理压强一课教学反思 篇1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两位旅行者通过一片沼泽地时, 一人不幸陷入沼泽地的泥坑中, 他越是挣扎越下陷, 急得大叫“救命”。一边叫他“千万不要挣扎”, 一边趴在地上慢慢爬过去, 借助一根枯枝将他从泥坑中拖出。请问: (1) 他陷入沼泽地为什么越挣扎越往下陷? (2) 他的同伴为什么趴在地上爬过去救他? (3) 由此你得到什么科学道理?学生听完故事之后陷入了思考, 产生了极大兴趣, 顺势导入新课,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 感受物理就在身边
新课标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生活体验中既能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能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因此, 本节课我先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 一位学生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 突然发现脚下的冰即将破裂, 他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生背书包时为什么要选择宽带书包等。引出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然后, 在学习完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后, 让学生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并让学生回顾课前听完故事后老师提的问题, 并加以解释。这样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主动获取物理知识
在新课标中,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 主动获取物理知识, 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 本节课中, 我是按如下步骤操作的:
1.列举生活事例, 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从我所列举的事例中提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2.分小组设计实验、制订计划。让学生针对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或者自己身边的物品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分小组动手实验, 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学生分组实验, 有的用教师提供的泡沫塑料、小桌和砝码进行实验;有的用一盒沙子和砖头做实验;有的用气球和长方体的橡皮做实验等。并且边做边交流, 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4.交流展示, 共享成果。每小组选派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及结论, 一名学生具体操作, 另一名学生配合讲解, 定性地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交换验证。
在探究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都有明确的任务, 都有展示的机会, 都能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热情空前高涨,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习题的设计梯度不够, 趣味性不强
在习题的设计上注重了知识点的考查,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导致好学生没有吃饱, 差学生吃不了。且题型单一, 内容呆板, 缺乏趣味性。新课标要求, 习题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注意控制作业的难度和数量, 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在以后的教学中习题的设计要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其体验战胜困难和取得胜利带来的喜悦, 习题难度的选取要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相适应, 要让习题既具有挑战性, 又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物理压强一课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高情景教学 ; 简化概念 ; 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73-01
无论是自主合作交流理念下派生出的先学后教还是近来吵的很热的翻转课堂都不能替代教师的讲解。作为物理学科,它体现了研究的方法以及与生活和社会的紧密联系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物理现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规律时,并不能总能把教师的意图转化成自己的需要,怎样才能有效的达到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需求模式呢?教师首先帮助他们先建立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L说,无论技术有多么神奇的功能,它都不能传递智慧,而物理概念往往需要实验的参与,现代教学中的PPT是不能代替实验的,初二的学生在经历了运动和力的学习后,感到压强知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是不能学好物理的,要明白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因此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我在教过几轮《压强》后,颇有些感悟,我进行了以下教与学。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创设合理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将使物理教学趣味化、生活化、具体化,可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我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和内容进行了改进,自己制作了两个钉子板,一个板子上有多个钉子,一个板子上有1个钉子,将一个气球里面装上水后,缓慢地先放到多个钉子板子上,气球安然无恙,然后再将气球放入只有一个钉子的板子上,气球破裂水流出,在学生的一片惊奇声中引入了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压力在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下课后有学生和我一起探讨:在魔术表演中人躺在钉子床上安然无恙的现象,人踩在许多鸡蛋上,而鸡蛋却没有压碎等等众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有趣的实验使学生能较快的进入这节课的目标,使学生很快的明白接下来要研究什么问题:压力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
二、组织有趣的教与学的活動,简化概念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活动是形成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重要载体。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有趣的游戏会使学生心智得到惊异和满足。体验是认知的基础,学生可以在各种体验中生成事物的意义,同化其认知结构。演示:在一只圆珠笔的两端分别放两个相同的气球,缓慢的让两气球同时挤压铅笔,根据前面学习过的二力平衡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使学生知道两个气球夹压圆珠笔的两端时,笔尖与笔尾对两个气球压力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气球进入铅笔的深浅不同,最终笔尖处的气球先炸裂,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为什么两个气球的形变不同?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由于受力面积不一样,一样的压力在笔尖上由于受力面积比较小,作用力就比较集中;而在笔尾上,一样的压力由于受力面积比较大,作用力就被分散开了。学生意识到:在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接着学生活动:让学生用一根尼龙绳(比书包背带细得多)捆绑书包后背到肩膀上,感受用书包带背书包和用尼龙绳背书包不一样,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结合自己的实际,达到灵活熟悉教材内容,我个人认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我们时常留意,不断总结,就会发现有适合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的教学,便于学生的学习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科学利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概念”,从学生认知角度、从“生活概念”中去剖析和认识新概念,用学生自己的概念树根来构建学生自己的概念大树;在概念教学中,探究实验一定要从学生身边寻找,学生听起来熟悉,很容易接受生活中事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突出教学的提高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我们的课堂如果没有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质疑,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著名学者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使教师及时的知道:教师的教有多少“转化”学生的学,学生表述与教师规范总结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分析到,书包对肩膀的压力一样,但受力面积不同,假设我们从肩膀上都取出一样大小的一块儿面积作为样本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它们在相同的面积上强度不同:细尼龙绳带背书包,一样的受力面积分到的压力多,强度大;宽得书包带背书包,一样的受力面积上分到压力少,强度小,因此它们的作用效果不同,即压强不同。我们把取出的这两个一样大小的受力面积称为单位面积,那么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就叫做压强,根据定义进而导出压强的定义式。在此基础上,我把书中的压力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去验证,进一步加深了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所以水到渠成引入“压强”的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从课后练习反馈看,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难度变小了,也就使学生较顺畅的理解和应用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也就容易了。
通过课后得效果来看,使自己反思到:
1.通过压强概念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分析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
2.本节的压强概念是以实验为主的概念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学习压强概念,很容易就记住了。
压强一节的物理教学反思 篇3
初中物理新课程有着适应于时代的价值观和功能,有着全新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它的课程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想适应新的课程,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课程观,教材观,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在是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为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如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观,教师的素质等各个方面,下面就针对更新课程理念方面的案例进行评析;
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符合当前课改的重要理念,充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新不课改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关键,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探究学习的热情,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还要学会指点,诱导,和启发。学法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独立,勇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物理压强的教学方案 篇4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压强演示小桌、塑料泡末、砝码、水泥粉、彩纸、钢板尺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砖头平放、竖放在张紧的彩色纸上所产生不同效果的实验.
2.分析平放、侧放、竖放在张紧的彩色纸上所产生不同效果的实验.
3.观察物体放在钢板尺上发生形变的情况,改变钢板尺的倾斜程度,钢板尺形变变小,说明这时物体对钢板尺的压力与重力有关,但并不等于物体重力.
4.学生分组实验: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5.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6.通过图例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再由教师总结压力的产生途径及与重力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能区分重力与压力.
2.知道什么是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能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课题
观察实验将一块砖平放在张紧的.纸上,砖可以在上面静止不动;将砖竖直立放在同样的纸上,纸被压破,砖掉在下面.
提出问题同样是一块砖放在同样的物体上,由于放置的方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这一章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新课教学
什么是压力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板书)
上述的例子中,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是不是所有静止在接触面上的物体对接触
面的压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请同学观察一个实验.
观察实验用两块木块支起一只钢板尺(在钢板尺两端支起),以下内容边演示边讲述.
(1)用手指轻压钢板尺中央,钢板尺会弯曲变形,用力越大弯曲形变越大,用力越小弯曲形变越小,可以用形变大小来判断钢板尺受压力的大小.
(2)将一长方体金属块置于两端支起水平放置的钢板尺中央,钢板尺发生弯曲形变,表示它受到一个压力,这个压力是多大呢?(请学生回答:等于金属块重力)
(3)将钢板尺一端高度不变,另一端抬起(为使金属块不下滑,可以用两面胶把金属块粘在钢板尺上)请学生观察钢板尺弯曲形变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里请学生回答;钢板尺弯曲形变变小,说明它受的压力变小.)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板书)
为了研究压力产生的效果,我们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进行比较,这就是压强.
什么是压强
压强教学反思 篇5
郭家屯中学郭春艳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教学思路:
本节是一节章节复习课,所以学生在哪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复习。学案是使用现成的,学案设计较适合我们的学生,难易程度适中,练习题有一定的梯度。按着学案思路,通过题总结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
三、存在问题:
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
四、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物理压强一课教学反思 篇6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钉板上坐人
师:今天老师拿了张有点特别的凳子,想不想上来坐坐?
生:不敢。
师:老师敢,(示范坐下)现在有无同学上来试试。
一学生上来小心翼翼地坐下。
师:感觉怎样?
生:看上去很恐怖,坐上去还行。
师:若凳面只有三个钉,还敢吗?(环视四周,无声)老师也不敢了。
师:这个实验太危险了,我们找个替代品,(拿出气球)我们用气球代替人来做这个实验。
师:气球会被扎破吗?(2个不同钉床,一个很多钉子,另一个三个钉子)
演示1:把气球轻轻地放在有很多钉子的钉床上。
结果:气球不破。
师:我们进一步考验它,提高难度,加块砖。
演示2:把气球轻轻地放在有多个钉子的钉床上,再放上砖头。
结果气球还是不破。
师:这个气球好像是金刚不坏之身。
演示3:把气球轻轻地放在只有三个钉子的钉床上。
结果气球破了。
师:这只气球原来是只普通的气球啊!
师:为什么第一次实验气球是金刚不坏之身,第二次实验气球又是不堪一击呢?这其中的奥秘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
设计意图:新颖有趣的情境创设,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造成学生已有知识与现实情境的矛盾,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平台,诱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案例2两个体验
体验1压气球:一只手平压气球,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
思考:1.你发现什么现象?2.怎样可以让现象更明显 ?
生:在用力的位置,气球凹陷进去。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气球凹陷程度来表示。
生:用的力越大,凹陷程度越明显。
生:气球两侧的凹陷程度是不一样的,用食指顶住气球的那侧的凹陷程度明显。
……
体验2顶铅笔:铅笔一端削尖,左右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
思考:1.两个手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2.改变力的大小 ,多体验几次 ,感觉又如何?
生:顶住笔尖那侧的食指痛,形变明显,用的力越大,手指形变越明显。
请同学体验后,回答体验感受,并作出合理猜想。
设计意图: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前,教师首先设计了“压气球”和“顶铅笔”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交流互动,探究概念的生成过程
案例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片断)
活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如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师给出器材。
师:同学们带着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思考:1.怎样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2.如何改变压力大小 (或受力面积 )?3.在改变压力大小时 ,受力面积能改变吗? 反之呢?
师生交流。
生:我们组用沙坑、小桌、砝码,把小桌放在沙坑上,通过沙坑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生:我们组用海绵、木板、砝码,把木板放在海绵上,上面再放不同的砝码,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生:用海绵、木板做不行,它的凹陷程度不明显。
师生交流,觉得用这个方法现象不够明显。
生:用海绵、砝码,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把大、小砝码分别放在海绵上,大砝码凹陷程度明显,得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师生交流,对这个方案进行评估。
生:这个探究实验没有保持受力面积不变。
师:能否进行改进?
生:我们用沙坑、砝码(大、小两个),把砝码叠放起来,就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学生展示小组的设计方案,讲解实验步骤,探究方法,如何控制变量,控制了哪个变量,通过什么现象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意图: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三者的关系怎样通过实验来确定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设计,使得学生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互动中捕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借助生成资源形成生长的课堂。
四、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案例4站在生鸡蛋上,鸡蛋完好的秘密
师:在电视节目里,我们看到踩鸡蛋的魔术,人踩在鸡蛋上,而鸡蛋不碎,知道原因吗?
生:这是气功吧!
生:这个鸡蛋是特制的……
师:我们今天来揭开这其中的奥秘,有哪个同学上来尝试一下。
师生交流,想办法使得人踩在鸡蛋上鸡蛋不碎。
生:用底软一点的鞋子,地面也要软一点。
生:人轻些。
师:老师拿出一块薄的泡沫塑料板,请同学上来试试。
实验失败了,分析原因。
生:可能是人不够轻,泡沫塑料板太硬……
尝试用厚的泡沫塑料板。
实验成功了,学生踩在鸡蛋上。
师:这位同学有气功吗?
学生大笑。
师:能分析鸡蛋不碎的原因吗?
师生交流互动,找到原因:压力没变,增大了受力面积,就减小了压强。
“压强”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7
【关键词】压强 教学 案例 评析 反思
笔者在市级研讨会上听到关于《压强》的示范课,亮点很多,颇受启发。下面笔者针对本节课的几个亮点进行评析。并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一、案例
1. 新课引入精彩新奇
在本节课开始,教者用简单的小游戏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将一气球置于讲桌上让力气大的男生用手掌缓慢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是很足,故他的手掌接近桌面时气球也没有破。压气球是一个常见现象,气球被压破是学生意料之中的情况,所以他们都在紧张的等待气球被压破的响声,可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教师接着问有什么办法很容易把气球压破?学生思考后上台演示:只见他用笔尖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紧接着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很简单的道具,很常见的现象,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新课有质量。
2. 创设情境丰富多彩
“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四,手掌平压和食指顶住气球的形变。”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由此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安排将学习过程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让事实说话,进行认识的自我调节,可以把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兴趣、操作及了解外界事物奥秘的需求转化为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内驱力。
3. 科学探究有序高效
本节课很注重探究点的设计和挖掘。如用沙子做实验其现象不稳定,也不利于观察,如用实验室的厚海绵做效果又不明显。教者选择用市场上出售的1.5㎝厚的海绵,并把钉尖钉入木板,钉子尾部作为受力面积制成小凳子放在海绵上,效果非常明显而且不会戳破海绵,体现了教具的创新性。教学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4. 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压强概念在生活、社会中应用比较广泛。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它,有时需要减小它,怎样来增大或减小压强呢?学生根据压强计算公式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展示压路机、坦克、切菜、图画钉4张图片,由学生分析其中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方法是什么?紧接着问学生如何改变人体自身对地面的压强?并请学生到前面表演:有的抱着一摞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的抬起一只脚来减小压强;有的脱去外套来减小压强;有的趴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把书放在地上人站在书上,来减小压强。学生在表演中通过探究合作获得了增大、减小压强方法的新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反思
1. 我们需要创新的课堂
本节课我认为教者在课堂创新方面颇下功夫。从教学引入,改进教具,突破难点,设计习题等方面都在进行创新。创新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开创充满活力的课堂。
2. 我们需要快乐的课堂
在本节课中,教者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习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快乐。师生民主、平等、和谐。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听课教师听得也快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在浓厚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积极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是要靠诚挚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造就而成。要想使学生能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使学生愉快的因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充满快乐的气氛,让物理课堂更有朝气。
3. 我们需要实效的课堂
本节课教者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把压强的计算例题改成课后阅读,把书上探究人站立时双脚对地面的压强改成课后实验。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紧凑,张弛有度,注重课堂实效。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要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要研究学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4. 我们需要智慧的课堂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篇8
一、引入有效:“瓶吞蛋”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帮忙把鸡蛋压入瓶内。
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设计合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大气压强的存在到大气压强的测量再到大气压强的应用。特别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提问有效:不再是简单的设问,学生不是简单的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大气压怎么把鸡蛋压入瓶内?让学生体会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大气骨科鹱饔谩U庋嵛视薪锨康钠舴⑿杂胝攵孕裕谈牟皇羌虻サ闹叮撬嘉姆椒ā
四、教学活动实在有效: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例如:学生上讲台亲自拉马德堡半球、学生做覆杯实验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上来喝饮料,一位同学能喝到、另一位不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平时吸饮料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压强》教学反思 篇9
通过钉床视频引入新课,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再通过歌曲《脚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再对此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得出压强的概念。
在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的教学上,本节课没有采用根据公式p=f/s进行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书包带子比较宽,图钉尖比较尖等生活用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品出发,归结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本节课内容较多,没有进行压强的定量计算。
一课三备教学反思 篇10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
八年级上册M6以保护濒危动物为话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濒危动物,特别是大熊猫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第二单元的课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如WWF保护大熊猫采取的行动,号召人们多多关爱地球上的濒危动物,保护环境。本单元着重训练学生归纳段落主旨的能力,同时学习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并且增强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M6U2为读写课,在课堂上我以训练学生读写的能力为课堂导引的方向,通过“读前拓展、问题导读、读后归纳、趣味读写”等多样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的引导,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把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在看中学,在读中学,在问中学,在写中学,真正做到“阅快乐,悦长大。”。
一、课前准备
1、学生交流、互相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大熊猫的资料。
2、根据老师展示的课件内容,齐读单词。
【百度搜索】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搜索有关资料,教师提供下列网站作参考: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http://baike.baidu.com/view/1317745.htm
WWF (China) http://www.wwfchina.org/
WWF (Global) http://wwf.panda.org/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http://www.cwca.org.cn/index.htm
野生动物网 http://www.cnwildlife.com/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制成PPT,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与分享。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生动。
二、复习铺垫、激活已知(Revision)
Why are many animals in danger? Because people kill animals to…
三、设疑激趣、导入新课(Lead in)
1、a picture about volunteers of WWF
2、free talk: pandas
3、More about pandas:true or false
(1)Scientists think the panda is from the cat family.
(2)Research shows that baby pandas start to eat bamboo when they are 1 year old.
(3)Pandas like eating apples and drinking water.
(4)Pandas can eat for 14 hours a day.
(5)Mother pandas usually feed one baby panda even when there are two.
(6)Pandas produce babies once a year.
(7)The Chinese Government gives pandas to many other countries as presents
四、品味文章(Reading)
【任务一】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匹配每个段落与标题)
Paragraph 1 A. Help for pandas
Paragraph 2 B. Pandas help other animals
Paragraph 3 C. The pandas home
Paragraph 4 D. An animal in danger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并指引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进行学法指导(Learning to learn)。
T:Where to get the topic sentence?
S:Sometimes it is the first or last sentence.
【任務二】Read again & answer the questions. (再一次阅读文章,找出课文的细节内容)。
1、Read paragraph 1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animal is in danger ?
(2). Why are the scientists doing to help the pandas?
2、Read paragraph 1,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is the pandas situation ?
Living situation : Pandas live in .
food situation : The bamboo forests are ,so pandas are .
baby situation: Pandas do not have ,and baby pandas often .
(2)How will the panda improve the pandas situation?
Living situation : Our government is
Food situation:There will be to feed panda Baby situation: Pandas born in the zoo
3、Read paragraph 4 and check the true sentence
(1).The panda is the symbol for 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2). The panda is the symbol of all animals in danger everywhere.
(3)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igers, elephants and any other animals in danger.
反思:在品读文章这一环节中,学生用时较多,以至于之后的写作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也体现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熟悉,可以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做好预习,同时教师要精简一下内容。
【任务三】领会文章主旨
Read paragraph 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e WWF work for ?
【任务四】由“There are still many animals in danger”, 引出成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MV,再次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学生用不定式设计保护动物的口号。
1、It is wrong _____.
2、Its a good way to make bigger nature parks ______.
3、We should work hard ______ .
4、_______ is to love ourselves.
5、The animal has less and less place _________ .
反思:动词不定式的练习在这里不够充分,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度的扩展,让学生来自己设计口号,加深对动词不定式的理解,学生如果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趣味写作(writing)
步骤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串成一篇关于panda的小短文(课文的中心内容),让
T:When we write, we can think about these below.
1、What is the animal written about in the U2?
2、Where does it live?
3、What does it feed on?
4、show how serious the situation is
5、what we can do to save the animal
步骤二:老师出示任务
Write about an animal in danger
反思:由于之前设计的内容偏多,到这一环节时课堂写作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提前把作文写好,然后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后在课堂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借阅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六、情感升华(Emotional sublimation)
Enjoy a poem
七、课堂总结(Sum-up)
反思:教师的板书不够明确,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
八、知识拓展 (Extension/ Homework)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制作主题为“保护动物”的poster.
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收获颇多。
首先就是对各种网络资源以及视频、图片的使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又是丰富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一个好方法。比如我在进行free talk 环节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了熊猫生活习性的图片:在熊猫很小的时候进行人工喂奶;熊猫妈妈怀里只抱著一个熊猫宝宝;把熊猫和熊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这些图片给予的信息,得出了以下结论:1.When the pandas are young, they need milk.2.The mother panda only feed on one baby even there are two.3.Pandas look like bears.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具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只要我们给的足够多,他们就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再次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果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很容易造成目标多,而完成度低的状况。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硝酸”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1. 联系实际,展示现象,设置悬念
[多媒体展示]硝酸泄露事故报道(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提出问题:A在事故现场,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白烟”?B空气为什么令人窒息?C现场为什么有“黄烟”弥漫?D硝酸是一种酸,为何可以用铝罐车来运输?
2. 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老师提示]围绕问题A与B:气味应从物理性质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嗅,感知硝酸的物理性质。
[投影归纳]硝酸的物理性质。
3. 应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多媒体展示]为什么在现场看到“黄烟”弥漫?为什么要喷水稀释?产生的“黄烟”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气体?这说明硝酸有什么性质?硝酸如何保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多媒体展示]硝酸分解有NO2生成,产物中还有什么物质?你是如何推断出来的(可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来分析),写出反应方程式。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4HNO3=4NO2↑+O2↑+2H2O
[讲解]: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越浓越易分解),生成红棕色的气体NO2。
4. 新旧知识讲解、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
[过渡]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曾学习过哪种酸,也可以用铝罐车来运输?为什么?类比浓硫酸的性质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浓硝酸可以用铁槽车运输,浓硝酸是否具有强氧化性?要证明它有强氧化性可以选择什么金属来验证?
[学生回答]浓硫酸、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在常温下,可以使金属铁、铝表面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阻止了浓硫酸与铁、铝进一步反应,所以可以用铝罐车或铁槽车来运输浓硫酸。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注意安全问题):一是硝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二是硝酸产生的气体有毒。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③溶液的颜色。
[引导]学生分析:①硝酸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用对比的方法突破难点
[多媒体展示]
(1)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谁更强?
(2)在反应中,硝酸起什么作用?
[投影]总结不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的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硝酸的化学性质:①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硝酸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2;金属与稀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两类反应中金属均被氧化为相应的硝酸盐。
教学反思
1.把教材用活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跟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和反应产物的认识;从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分析硝酸与金属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主要由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从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并围绕所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探究。将硝酸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对比,再通过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同时本节课在设计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时,对装置进行了改进,目的是为了更易控制反应进程、观察实验现象,也可以利用此装置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教学相长注重引导
液体内部压强教学反思 篇12
1、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忽视了电脑的电源和音响问题,导致课件中的三个视频声音过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电脑的中途断电,从某种程度上打乱了课堂节奏,耽误了一定的时间。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讲述过程中语速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造成了他们跟不上节奏而放弃听讲的念头。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5、课前学情估计不足,导致课堂上对于部分学生的不配合流露出不满的情绪,没有积极调动所有学生,这也是我教学经验不成熟的表现。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反思 篇13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测量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在“分组学习,合作求知”环节中,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在“思维对话,探究疑难”环节中,再分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子装水银时进入空气会影响实验数据吗?为何选用水银,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在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14
关键词:教材分析,速度概念,合作探究
一、教材分析
“速度”这一课内容是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的延续, 通过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提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技能;同时速度也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这部分知识基础打得牢固, 会对今后的物理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
1.通过趣味性实验的体验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速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运动快和运动慢的物体, 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 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不清楚。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好物理情境, 可以安排趣味性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具体做法:挑选中间两组学生 (人数相同) , 用接力棒同时从两组的最后一位学生传递到前排的学生, 其余各组学生作为观众和裁判, 比较两组中哪组学生的接力棒传递得快? 学生容易根据生活经验知道, 接力棒先传递到前排学生的运动快。 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接力棒运动到“终点”时, 哪个物理量相同?哪个物理量不同? 怎么比较快慢? 学生经过讨论后, 容易得出在路程相同时, 可以通过比较所用的时间得出, 所用时间越短, 物体运动越快;在探究另一种方法时, 同样让两组最后一位学生同时传递接力棒, 在传递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停止”口令, 看接力棒落在哪位学生手里。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 联系第一种方法, 容易得出通过相同时间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 运动路程越长, 物体运动得越快。因此, 引入趣味性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快慢,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列举生活实例, 通过比值法建立速度概念。
比值法定义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中是较普遍的一种方法, 不仅是速度概念, 后面学到的密度、压强、功率等概念也都通过比值法定义。 因此, 用比值法定义好速度概念十分重要。列举生活例子定义速度: 譬如飞机滑行时, 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25米;汽车行驶时, 20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60米, 那么飞机和汽车谁运动快? 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 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通过讨论, 学生自然想到用路程/时间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飞机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25米/秒, 汽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28米/秒, 即飞机每秒滑行25米, 而汽车每秒行驶28米。 通过计算, 将不同时间转化成了相同时间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即比较1秒内的路程, 显然汽车比飞机运动得快。 需要注意的是1秒钟运动的路程, 1分钟运动的路程, 还是1小时运动的路程都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物理学中1秒钟, 1分钟, 1小时称为单位时间。 因此引出速度概念: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至此在符合初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完成了速度概念的建立, 进而自然引出速度公式v=s/t和速度的单位m/s。 通过生活实例的简单计算, 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显得很自然, 解决速度概念理解上的难题。
3.合作探究, 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通过投影给学生出示如下提示与引导
(1) 思考
(1) 要测定纸锥的下落速度, 应测量哪些物理量? 选用哪些实验器材? 如何进行测量?
(2) 为何控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
(3) 如何减小误差? 请自己设计表格;
(4) 组内同学分工合作, 测量并计算纸锥下落的速度。
思考中的“为何控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 ”, 对学生而言很有研究价值。 实验中很多学生不明白纸锥应该从相同高度下落还是可以从不同高度下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出两组学生, 一组学生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 另一组学生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 将探究到的两组数据进行投影, 通过两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时, 测得的速度相差较大, 无法求速度的平均值, 也不能减小误差。 因此, 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灌输测得速度差异很小时, 才能取平均值, 也就明白为了减小误差, 纸锥应该每一次都从相同高度下落的道理。
学生自己设计表格, 教材中第一次真正提出,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表格设计, 表格要设计得美观大方、简明扼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先在学生设计的表格中找出设计有缺陷的表格, 并将表格实物投影, 通过讨论, 要求学生对投影的表格提出合理的意见和见解, 并进一步完善设计的表格, 最后教师给出一个标准的表格作为参考的样本。
(2) 练习: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1)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和_____;依据是:_____.
(2) 选用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
(3) 为了减小误差,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设计了如下表格, 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纸锥下落的速度。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长度和时间测量的技能, 并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规范速度计算的格式, 提高学生公式运用能力。
速度公式和速度单位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和第一个复合单位, 学生虽然以前在小学数学中对速度数值的计算已很熟悉, 但只注重数值的计算, 对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未作要求。 而初中物理中比较重视公式意义的理解及单位的运用, 也对计算题的格式做了严格的要求, 一般有 “已知”、“求”、“解”和 “答”四个方面, 在 “解”的过程中: (1) 有速度公式或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 (2) 有数据代入 (注意单位统一) , (3) 有计算结果和单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选典型例题, 拓展学生思维, 规范学生解题的格式及公式运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提高物理公式的运用能力。
5.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教材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速度项目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让学生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 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只有刻苦努力、持之以恒, 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总结和反思
本课内容通过引入趣味性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同时对公式、单位换算及计算的格式的规范提出要求。 “生活、物理、社会”中的素材再现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精神极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确凿的速度数据加深学生对速度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设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 传统教学模式是观看跑步或游泳视频, 通过裁判和观众的方法得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缺点是学生参与程度不够, 课堂气氛比较单调, 获得的知识印象不深刻。 而笔者引入传递接力棒运动这种趣味性实验, 使学生成为物体运动的参与者, 可以更好感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获得知识印象深刻,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另一方面在探究“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时, 纸锥下落的高度不应太低, 因为纸锥下落高度过低, 纸锥下落的时间就短, 加上人的反应时间, 这样测量的误差就比较大。 笔者经过实践纸锥下落高度最好不低于1.5米, 纸锥用A4纸, 剪成直径20厘米的圆形, 制作成的纸锥的锥角为135°左右, 这样制作的纸锥下落比较平稳, 下落时间较长, 每次测得纸锥速度相差较小, 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苏科版教师教育参考用书.
【物理压强一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11-23
物理教学案例压强07-04
液体压强物理实验07-05
大气压强物理实验11-06
物理《压强》说课稿01-07
初二物理液体压强教案10-16
中考物理压强和浮力11-21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压强10-03
物理八年级下苏科版9.1压强2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