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

2024-10-23

限制性液体(通用8篇)

限制性液体 篇1

产后出血、异位妊娠及妊娠晚期是造成妊娠期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其中产后出血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临床研究认为[1],液体复苏应尽早、尽快的为失血性休克患者通过静脉通道进行大量补液,对患者的有效血容量进行恢复,可促使血压恢复正常,确保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机氧供。但相关资料表明[2],于活血性出血控制前进行大量补液将导致血液丢失增加,致使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对组织氧供进行减少,造成酸中毒;大量快速血液补充对血管收缩造成影响,导致血栓移位,致使出血量增加。 限制性输液是指当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时,通过对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进行控制,维持血压在给予重要器官血供的较低水平,对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进行充分发挥,直至完全止血[3]。该理论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救治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效果较为显著。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82 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实施积极性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3 月~2016 年3 月在我院进行妊娠期失血性休克抢救的8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1 例。 对照组:年龄20~40(30.3±1.7)岁;卵管妊娠破裂休克11 例,妊娠期失血性休克20 例,剖宫产术中出血致休克10 例。 研究组:年龄21~39(29.6±1.5)岁;卵管妊娠破裂休克12 例,妊娠期失血性休克18 例,剖宫产术中出血致休克11 例。 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 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研究组对研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如下:(1)在保证气道通畅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快速止血, 并通过气管插管对患者给予必要的机械通气;(2)预防感染,对患者进行平衡液和胶体液快速输注,当平均动脉压(MAP)达到40~60mm Hg或中心静脉压(CVP) 高于2.25mm Hg或收缩压(SBP)达到40~70mm Hg后减缓输液速度,限制输液量,同时将晶体液:胶体液保持为2:1。

1.2.2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积极性液体复苏,方法如下:(1)早期对患者进行输液通道建立,并立即进行快速补液;(2)对严重的休克患者,快速进行2L等渗平衡盐溶液+同型或O型红细胞;(3)治疗后患者未达到复苏要求,应连续输入红细胞,当MAP为(90±12)mm Hg,血红蛋白量不低于10g/dl时,停止输注。

1.3 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BE、DIC、ARDS及病死率[4],同时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并记录;并对患者输液量及平均动脉压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 χ2检验,以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血压值(27.4±9.7)mm Hg,BE值(2.5±1.7)mmol/L, 研究组上述指标分别(33.4 ±7.2)mm Hg,(1.2±2.0)mmol/L,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DIC、ARDS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资料比较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输血量及平均动脉压比较研究组患者输血量及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休克发生及其防治措施的不断深入与研究,研究人员针对休克的液体复苏存在的问题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进行提出,打破了传统输液理论[5]。限制性输液是指在机体处于有活动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状态时,经调控患者液体输注速度和输液量,维持血压值在较低水平范围,满足重要器官血供,有效发挥机体的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达到完全止血的目的;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对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不造成多余干扰,有助于休克期组织灌注、氧供及免疫反应的改善,降低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从而达到复苏的理想效果。 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已充分应用该理论,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6],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作用。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表明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血压值及BE,提高治疗效果。 分析其原因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将血压保持处于较低的水平,对液体输入速度及输入量进行控制,从而进行彻底止血;对机体保护性代偿功能进行充分调动,确保患者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同时不对机体本身造成损伤,有助于酸中毒的减轻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治疗效果显著。 其原因为积极性液体复苏造成机体血液稀释,导致出血量增加和组织供养减少,从而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8],造成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及血红蛋白增加。 本研究中,研究组输液量和平均动脉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输液量及平均血脉压,有助于预后效果改善。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患者输液量及平均动脉压,且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贺群礼.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5):110-111.

[2]杨旭平.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8):14-15.

[3]徐献志.两种液体复苏用于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的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3060-3061.

[4]蓝雪琴,马海兰,许尹丽,等.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自体血回输在宫外孕休克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9):3150-3152.

[5]刘茂霞,万晓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10):779-780.

[6]李世松,黄静,高建军.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99-100.

[7]吴兴明.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13-14.

[8]王浩,张胜利.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21(4):293-294.

限制性液体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限制性及充分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酸中毒、肾功能障碍、MODS、ARDS、DIC、病死率分别为27.50%、5.00%、7.50%、15.00%、6.25%、7.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较好。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充分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605.9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23-02

失血性休克为临床常见急症,病情重,变化快,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补液治疗,以改善循环血容量。既往观点认为,失血性休克应采取早期、足量、快速补液治疗,使患者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尽快恢复,同时通过应用血管活性物质或正性肌力药物以帮助恢复血压,进而维持器官的正常血液灌注[1-2]。然而研究证实,充分液体复苏可对机体组织器官产生一定损害,甚至会加大出血量,而限制性液体复苏则能有效避免此类情况[3]。为进一步探讨两种复苏方法的效果差异,笔者对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采用限制性及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男53例,女27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36.3±4.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4~1.5h,平均(0.94±0.16)h;对照组男56例,女24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5.9±5.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0.2~1.6h,平均(0.91±0.13)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给予快速伤情评估,建立静脉通道,并立即行液体复苏。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一条静脉通路快速输注7.5%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554)4ml/kg,于10~15min内输注完毕,另一条输注抢救药品、止血、抗生素等,其原则是先快速补液至患者动脉收缩压达70mmHg,随后降低输液速度,并维持在这个水平。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充分液体复苏治疗,以大量及快速原则为指导,给予林格液(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36)1500ml输液,速度控制在15ml/min以上,1500ml林格液输注完毕后,再补充胶体液,将收缩压尽快控制在90mmHg以上。

1.3 观察指标 复苏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四项采取SYSMEX CA-7000自动血凝仪检测,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抽取肘静脉血2.7ml,加入109mmol/L枸橼酸钠中混匀,送检,300r/min离心10min,根据仪器操作规程进行PT、APTT、FIB及TT检测,采血后须在2h内完成检测。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酸中毒、肾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死亡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两组复苏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休克是指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骤降而导致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引发的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液体复苏的目的在于有效恢复并维持机体细胞内、血管内以及间质内液体容积,进而改善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注,维持细胞正常的携氧能力,避免激活炎性介质。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上,既往多采取充分液体复苏以尽快恢复体内血容量,控制血压于合理范围内,进而保证组织血流灌注与氧供[4]。但近年来随着对休克深入研究发现,充分液体复苏的方法往往会导致脏器血容量灌注不足,进而导致脏器进一步损伤[5]。而限制性液体复苏则能很好地填补充分液体复苏的不足,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特别是活动性出血患者,在手术彻底止血前,应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使血压维持在70mmHg左右即可,待术毕彻底止血后再补充足量液体[6]。该方法旨在寻找一个复苏平衡点,避免在出血未得到控制前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导致“死亡三联征”的产生[7],防止静脉大量灌注液体造成凝血因子被稀释,使凝血功能下降,增加进一步出血的风险[8]。而限制性液体复苏则可有效减少出血量,避免血液过度稀释,促使血液携氧能力提高,故有利于组织器官氧供的恢复,减少并发症[9]。

本研究中,观察组复苏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充分液体复苏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凝血机制,故为有效控制出血,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更好[10]。此外,观察组酸中毒、肾功能障碍、MODS、ARDS、DIC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在稳定患者凝血功能的同时,可稳定患者脏器内血液灌注,使组织缺血缺氧状况得以有效改善,患者复苏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也就随之下降。

综上所述,对失血性休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纠正患者异常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徐冰,赵剡,夏剑.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2):206-208,211.

[2]温穗文,郭晓燕,黄旭君,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21):3335-3337.

[3]闫秀玲.限制性输液复苏产后出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1):1686-1687.

[4]徐航,刘新志.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损伤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1):74-76.

[5]陈睦虎,钟武,胡迎春,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10):1512-1514.

[6]冯慧远.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中的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5,58(6):640-642.

[7]陈原兵,李斌,周爱国,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1):135-137.

[8]姚建辉,路江鸿.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在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7(6):119-121.

[9]凌进华,张牧城.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液体复苏方案疗效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31-1632.

[10]龚鸿昌,邓琳,余锡斌,等.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伴失血性休克脑伤中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8):1571-1573,1576.

限制性液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 所有患者均是院前急救或入院初期未手术彻底止血的外伤患者。休克诊断标准参考《外科学》第7版。其中, 男160例, 女76例, 年龄10~72岁, 平均 (37.4±5.3) 岁。其中, 腹部损伤92例, 胸部损伤41例, 颅脑损伤26例, 四肢及骨盆骨折56例, 多发伤21例。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较早期的作为对照组, 采用的是常规的液体复苏法, 共110例。限制组采用的是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法, 共12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详细见表1。对照组的输液量为 (2236±210) ml, 限制组输液量为 (1378±189) ml, 两组的输液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一般救治措施

开放呼吸道, 彻底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 给氧, 人工或者机械辅助呼吸, 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道, 输液, 并配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疼痛剧烈者给予止痛药物。有伤口者给予伤口初步包扎止血。四肢骨折先给予简单夹板外固定。

1.2.2 限制性输液法

开通两组静脉通道, 一组快速输入7.5%高渗盐水约200 ml, 随后输入羟乙基淀粉约500 ml, 另一组输入平衡液750~1000 ml, 输入液体的晶体和胶体的比例约在2~3∶1, 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80 mm Hg左右, HCT (红细胞比容) >30%, 并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控制输液总量, 轻中度休克总输液量在1500~2000 ml, 重度休克输液量在2500 ml以上, 同时准备输血。一旦休克好转, 血压回升后即减慢输液速度。而对照组采用的是非限制性的输液方法, 即早期快速足量地补充液体, 对输入的液体速度和总量基本没有限制。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并发症包括:弥漫性血管性凝血 (DIC) 、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低体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110例死亡26例, 死亡率23.6%, 限制组126例死亡14例, 死亡率11.1%, 限制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545, P<0.05) 。对照组的110例中, 发生并发症者9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4.5%, 限制组126例中发生并发症者5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9.503,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虽然影响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还有很多, 比如体制、技术设备、认识水平等, 但是, 数据分析的结果仍然表明, 采用如上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在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显示该方法在抢救未止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时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虽然数据显示限制性输液方法治疗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但在临床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争议和不确定。

例 (%)

现就一些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以抛砖引玉, 提供参考。 (1) 采用何种液体进行早期复苏:笔者认为, 7.5%的高渗盐水是比较理想的早期复苏的液体, 高于此浓度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而低于此浓度则扩容效果较差[1]。高渗盐水加羟乙基淀粉快速扩容, 可以尽快解除休克患者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状态[2,3]。7.5%的高渗盐水是目前已知的较好的快速扩容的晶体液, 能够快速提高血浆的晶体渗透压, 使血管外的液体向血管内转移, 再配合使用胶体液羟乙基淀粉, 使血浆的渗透压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能够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得到恢复。特别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 高渗盐水能够有效地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安全且无毒副作用, 是理想的扩容产品[4]。 (2) 输液的速度:临床救治中是采用尽量快速地输液还是缓慢地输液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 快速输液可以尽快地改善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组织缺氧, 持反对意见则认为过快的输液会严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 对休克患者的预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有动物实验也表明, 较缓慢地输液比快速的输液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 不能就此认为缓慢地输液对于休克患者就一定是有利的。人体的代偿机制是有限的, 患者的受伤情况失血速度休克程度也各不相同,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失血速度比较快和重度休克者, 仍应采用快速地输液较为适当。 (3) 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自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提出以来, 目前临床上已经充分认识到大量输液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后果, 尤其是对于失血性休克还未彻底止血的患者, 会造成血液稀释、凝血障碍、出血量增加、低体温等。既往大量快速无限制的输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但是, 也有研究认为,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现场救治措施中液体复苏实施地越早越充分, 患者的存活几率就越大[5]。胡森等[6]的研究也认为, 失血性休克发生后, 立即输液对于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组织缺氧灌流减少、降低早期病死率起关键作用。因此, 在失血性休克的现场和早期救治中,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采用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还存在着争议。通过总结本研究结果可知, 无论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还是限制性液体复苏, 其出发点仍然是首先要解除重要脏器的缺血缺氧状态, 满足生命器官的基本供氧供血需求, 从这一点来说, 两者并不矛盾。在满足了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 再来考虑防止过量输液带来的不利因素。因此,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 是要寻找到一个复苏的平衡点[7], 既要能够通过输液尽快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 又不至于过多输液扰乱机体的内环境和代偿机制。 (4) 限制平衡点的判断: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往往情况较为复杂, 因受伤情况、受伤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基础疾病的不同而表现各异, 对于输液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在休克早期缺乏有效监测的情况下如何判断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流情况, 确实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有研究认为, 在收缩压升高到50 mm Hg以上时, 冠状动脉灌流压曲线明显回升, 脑底动脉环血流量调节功能恢复, 肾脏肾小球滤过压开始增加, 尿的生成逐渐恢复[8]。但是这是实验中的数据, 大多数的研究则认为, 对于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应将血压控制在80 mm Hg左右[9,10,11,12], 才能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基本灌注, 并且要尽快止血, 尽量缩短这一限制输液的过程。目前对于人体能够耐受多长时间的低灌注状态, 以及这种状态对人体究竟有何不利影响, 还缺乏相关的研究, 也有待于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进一步探寻。

摘要: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方法, 以期提高该类疾病的救治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2月-2013年11月救治的资料完整的23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 并将其分为两组。较早期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的是立即大量液体复苏法进行救治。较近期的126例患者作为限制组, 采用的是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法进行救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110例死亡26例, 死亡率23.6%, 限制组126例死亡14例, 死亡率11.1%, 限制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545, P<0.05) 。对照组的110例中, 发生并发症者9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4.5%, 限制组126例中发生并发症者5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9.503, 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在失血性休克未控制出血的救治中疗效优于立即大量液体复苏法, 能够有效避免大量输入液体的并发症, 减少出血量。限制性输液中既需要立即大量快速输液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又需要防止大量输液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限制性液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31例卵管妊娠破裂休克, 40例妊娠晚期失血性休克, 29例剖宫产术中出血致休克;患者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为 (29.5±1.6) 岁。结合液体复苏方式的差异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观察组) 和常规液体复苏组 (对照组) 两组, 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产次、临床症状、出血因素、生命体征和休克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对于观察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 (1) 确保气道通畅的基础上快速止血, 对患者进行气管插和必要的机械通气; (2) 预防感染, 迅速向患者输注平衡液和胶体液, 使MAP大约维持在5.32~7.98 k Pa、CVP数值大于0.3k Pa和SBP维持在5.40~9.31 k Pa, 之后缓减输液速度、限制复苏液使用量, 同时控制晶体液:胶体液在2:1。

1.2.2 对照组

本组患者使用常规液体复苏法: (1) 首先对患者建立良好输液通道后, 立即作快速补液处理; (2) 对于休克程度较为严重者, 应迅速给予2 L等渗平衡盐溶液和O型或同型红细胞; (3) 对于治疗后仍未达到复苏要求者, 应继续输入红细胞, 当血红蛋白量≥10 g/dl、MAP在 (11.96±0.64) k Pa时为止[3]。

1.3 评价指标

针对观察组、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法, 以治疗过程中PT (凝血酶原时间) 、血压值、BE (血气剩余碱) 、病死率和DIC、ARDS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疗效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全部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t检验分析两组的数据资料,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PT、血压值、BE方面均分别为 (15.4±1.1) s, (61±9/33±7) mm Hg, (1.1±2.1) mmol/L, 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IC发生率为4%,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ARDS发生率为2%,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对照组3例患者死亡, 病死率高达6%, 而观察组仅1例出现死亡, 病死率为2%;所以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P<0.05,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讨论

大量液体复苏在救治失血性休克中而导致的并发症引发多数学者对该类疾病治疗的思考, Stern等首次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概念, 经过大量动物实验的推动, 该策略逐渐被应用于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当中[3]。产科失血性休克多会危及生命, 传统液体复苏方案难以迅速补充人体各组织、器官血氧供应, 本次对照组经常规液体复苏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 说明了该种方式逐渐不适宜于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大量的医学研究证实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4,5], 该种方式减少休克复苏的液体用量, 能够有效维持休克机体血管内液体容积, 体现了其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 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作者认为在实施救治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保证气道通畅, 对循环衰竭或休克严重的除予以气管插管外还要结合机械通气;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积极采取预防感染措施, 确保患者及时接受胶体灌注;平均动脉压达到规定数值后要减缓输液速度, 胶体液与晶体液比例保持在1:2;救治过程重要注意保暖, 对外伤及时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 限制性液体复苏保证了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 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值得临床进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小波, 马远征, 王爱民.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生, 2013 (1) :18-20.

[2]余艳红, 黄莉萍, 宋天蓉,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2) :148.

[3]余艳红, 黄莉萍, 宋天蓉,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2) :150.

[4]岳俊珂.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6) :202-203.

限制性液体 篇5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病症之一,患者病情重、变化快,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及时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是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关键,过去认为早期大量快速输注液体,使收缩压>90mmHg,尽快提升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输注,以减轻休克并发症,改善预后[1,2]。C-反应蛋白[3]、IL-6[4]是反应急性期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指标,是判断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预后的较好参数。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出血未控制前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新理论,通过临床实施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7~55岁,按液体复苏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致病原因包括交通事故43例,高处坠落13例,挤压伤4例,受伤器官以肝脾破裂、骨盆骨折为主,患者无颅脑损伤。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休克指数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 方法

患者入科后紧急评估全面情况,处理开放性伤口的活动性出血;清理气道,保持气道通畅,严重者行气管内插管;监测生命体征,包括EKG、NBP、SPO2;建立两条以上外周静脉通路,并进行深静脉留置,监测CVP;完善必要检查,准备转送相关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治疗,即早期、快速、充分补液,保持收缩压>90mmHg;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即平均动脉压上升至60mmHg左右时,控制输液速度,限制输入液体量。两组患者输液治疗期间可适当应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输液量、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死亡率以及C-反应蛋白、IL-6浓度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前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前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C-反应蛋白、IL-6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临床传统液体复苏原则是尽早、快速输注大量液体,补液量往往是失血量的2~3倍,以期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维持血压至正常水平,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这一原则亦被称之为充分液体复苏[5]。急诊科救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多是非控制性出血休克,短期大量快速输注液体可能对患者治疗不利。临床和动物试验显示[6.7],非控制性出血休克在未止血前大量快速输注液体,短期内虽能维持循环稳定,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会继续恶化,微循环功能仍不能有效改善,而且抑制血管收缩,导致血液流失加速,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影响组织氧供,加重水电介质、酸碱代谢紊乱。

限制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mmHg左右,保障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循环,有研究显示平均动脉压在5.32~7.98kPa时,心脏的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大脑动脉环自身调节功能恢复,肾小球滤过滤增加[8]。而且还能调动机体的代偿能力,减轻水电介质、酸碱平衡紊乱,降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液体复苏量、凝血酶原时间、死亡率显著少于对照组,而红细胞压积却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IL-6是促炎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可导致脏器细胞代谢和功能障碍,加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脏器损害。C-反应蛋白是机体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敏感指标,在组织损伤后急剧升高,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预后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发现,观察组C-反应蛋白、IL-6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限制性液体输注能有效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脏器血流灌注,减轻组织、器官损害,改善脏器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脏器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值得急诊科临床应用。但限制性液体复苏液体量限制到何种程度和输注液体的种类、比例是多少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输液量、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死亡率以及C-反应蛋白、IL-6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前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死亡率、C-反应蛋白、IL-6浓度分别是(1768.79±236.54)ml、(12.14±4.13)s、6.67%、(102.43±33.57)ng/L、(213.49±64.82)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76.59±287.34)ml、(17.13±3.94)s、16.67%、(124.67±37.84)ng/L、(275.61±72.35)ng/L,P<0.05。观察组术前红细胞压积是(31.45±3.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37±3.69)%,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临床疗效较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充分液体复苏,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疗效,炎症因子

参考文献

[1]郭新瑛,钱吉琴,黄兆云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827-828.

[2]郭福东,张立华,于凤颖等.中西医结合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55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0,32(5):703-705.

[3]李春兵,丁兆辉,许淼等.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1811-1813.

[4]王爱田,高景利,李晓岚等.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炎性反应、APACHE II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2009,4(9):674-676.

[5]李龙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研究现状.海南医学,2010,21(3):97-100.

[6]赵会民,曹云飞.休克失血未控制限制性液体复苏系统评价.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8):876-878.

[7]Xian N,Wang XC,Dian YE,et a1.Effect of initial fluid resuscitationonsubsequent treatment in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in rats.Shock,2004,21(3):276-280.

限制性液体 篇6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观察

在临床上,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 病情变化较快, 且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 临床上主要采用液体复苏治疗方法, 传统的液体复苏治疗主要采取快速输液的模式, 从而使收缩压得到改善, 提高循环血量, 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改善患者的并发症。在反应急性期, C-反应蛋白以及IL-6是衡量炎性反应发展程度的指标, 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预后预见具有较高的价值。近年来, 限制性液体复苏被提出, 主要用于治疗出血未得到控制前的创伤性休克。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我院对收治的5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式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 女性患者有27例。年龄范围为16~58岁, 平均年龄为40岁。患者致伤到住院治疗所花时间为22 min~6 h, 平均时间为44 min。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有23例, 高空坠落有11例, 重物砸伤有9例, 其他原因有7例。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病史。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医疗人员需要对其伤情进行评估, 并对其开放性伤口进行处理, 控制活动性出院, 对气道进行清理, 从而保持气道的畅通无阻, 对于伤情严重的患者, 需要进行气管插管, 并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包括Sp O2、NBP以及EKG, 构建外周静脉通道, 数量为两条以上, 并进行深静脉留置, 对CVP进行密切监测, 完善各项检查, 并做好外科手术治疗的准备。

对照组患者采用充分体液治疗, 患者早期进行快速且充分的补液, 收缩压控制在90 mm Hg以上;实验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 在患者平均动脉压达到60 mm Hg左右时, 对输液速度以及输注量进行控制和调整。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均可以结合伤情适当选择升压药进行治疗, 比如多巴胺或者间羟胺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病死率、C反应蛋白浓度以及IL-6浓度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病死率比较见表1。

实验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术前红细胞比容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以及IL-6浓度变化比较见表2。

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以及IL-6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一般采用液体复苏进行治疗, 传统治疗方法是尽早并快速进行液体充分输注, 补液量一般为失血量的2~3倍, 从而有效提高循环血量, 保证血压以及器官血液需求得以维持, 这种方法称之为充分液体复苏治疗。

失血性休克多为非控制性, 对患者进行短期且大量的液体输注并没有益处。临床研究显示, 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在止血之前进行充分液体复苏, 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维持循环的稳定, 但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以及呼吸系统功能会不断恶化, 对微循环功能造成影响, 且会对血管收缩进行抑制, 加快血液的流失, 导致稀释性凝血功能出现异常, 对机体组织的氧气供给造成影响, 导致水电解质以及酸碱水平失衡[1]。

限制性液体复苏则是对液体输注进行限制, 使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0 mm Hg左右, 从而有利于心、肾等器官组织的血液循环[2]。相关研究显示, 当机体的平均动脉压保持在5.32~7.98 k Pa, 从而使心脏冠状动脉血流不断增加, 有利于大脑动脉环的功能调节, 有利于肾小球的过滤。另外, 其还能够有效对机体的代偿能力进行调节,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 改善凝血功能。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我院对收治的5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液体复苏量、病死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红细胞比容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见,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3]。IL-6是一种细胞因子, 其浓度增加, 会导致脏器细胞代谢受到影响, 导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对脏器的影响加重[4]。C-反应在机体组织的感染以及损伤上, 是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 机体组织受损后, C-反应蛋白会不断上升, 导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以及预后受到影响[5]。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实验组经过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治疗, C-反应蛋白浓度以及IL-6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可见,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更具优越性, 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郭新瑛, 钱吉琴, 黄兆云, 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6) :827-828.

[2]春兵, 丁兆辉, 许淼, 等.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11) :1811-1813.

[3]胡朝晖, 肖伟利, 胡建军.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2, 2 (1) :111-112.

[4]唐银萍.1例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行低压复苏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2 (7) :203-204.

限制性液体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6月因创伤出血性休克入住我科患者共220例。男125例,女95例,年龄16~49岁,平均36岁。病种分类:腹腔脏器伤132例,胸腹联合伤34例,腹腔脏器合并骨盆骨折伤25例,四肢伤29例。随机分为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每组110例,另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A组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技术指标是伤后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等渗盐水至血压超过90/60 mm Hg(1 mm Hg=0.133k Pa)。B组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指标是伤后立即建立2条静脉通道,根据血压补充等渗盐水,先快后慢,使血压维持在60~90/40~60 mm Hg,1 h内实施有效止血措施,出血控制后立即快速补液输血纠正休克。入院时因受伤时间过长已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MODS患者以及入院后经补液血压上升不到60/30 mm Hg以上者不纳入本试验。

1.2 观察指标

观察休克患者与正常人群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的变化。

1.3 实验方法

1.3.1血标本的处理

取2 m L外周静脉血,离心:4℃,3 000 r/min,10 min;取上清置-70℃冻存备检。

1.3.2检测方法

ELISA操作流程依照试剂盒说明书。终止反应后将酶标板放入酶标仪槽中,选择450 nm光波长进行检测,确定标准品和空白对照区域,用酶标仪自动监测计算并绘制标准曲线,打印检测结果。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检测样本(测定值为光密度)换算成浓度单位,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经方差齐性、正态分布检验后,符合条件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否则采用Kruska-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4种不同的炎性因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在任何时间点均高于正常人群组,两组随着创伤时间的延长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创伤后120 min及创伤后240 min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见表1~表4。

注:1)各表中与正常人群组(C组)相比,P<0.05;2)各表中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相比,P<0.05

3 讨论

以往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常规治疗是迅速恢复血容量,快速输入大量液体,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延迟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即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液体进行即刻复苏,而主张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液体复苏[4]。来自不同种类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有活动性出血时在彻底止血前快速大量液体复苏可造成失血加速,不易形成凝血块或使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血液过度稀释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而加重酸中毒[5,6]。另外,早期快速大量液体复苏可加重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炎症免疫反应。由此看来,对失血性休克是否需要早期复苏取决于失血的情况和患者的状态,为避免患者在短期内死亡,对大出血和严重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应该避免因快速和大量液体复苏所引发的问题[7]。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其主要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

研究表明,严重创伤可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继而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IRS和MODS[8]。SIRS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9]。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是SIRS主要的炎症介质,在SIR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当一个损害性刺激如革兰阴性细菌诱导产生和释放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时,炎症细胞因子的“瀑布样”效应就开始启动。内毒素和前炎性细胞因子进一步刺激产生其他细胞因子,如IL-6和IL-8,使机体的炎症反应不断扩大,甚至失控。

体内抗炎细胞因子与致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和失衡是炎症反应局限或失控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IL-10是一个以免疫抑制为主的多向免疫调节剂,可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嗜酸性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以及通过抑制TNF-α合成来减轻脂多糖内毒素的毒性作用[10]。研究认为[11],血浆TNF-α、IL-1β水平或IL-6水平,以及TNF-α与IL-10的比值或IL-6与IL-10的比值可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走向。

本研究发现所有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在创伤后4 h内都明显升高,说明创伤性失血引起了体内大量炎性因子的释放,2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的液体复苏,在进行手术止血治疗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组TNF-α、IL-1β、IL-6以及IL-10的水平稍低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这与炎性因子一般在受到刺激后2 h达到高峰期是一致的,本研究发现在创伤后2 h以及创伤后4 h限制性液体复苏组TNF-α、IL-1β、IL-6以及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从而可以说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中大量促炎因子以及抑炎因子的过度释放,对防止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SIRS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DRIES DJ.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J].Shock,1996,6(5):311-316.

[2]CAPONEA,SAFAR P,STEZOSK SW,et al.Improved outcome with fluid restriction in treatment of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J].J Am Coll Surg,1995,180(1):49-56.

[3]KIM SH,SAFAR P,CAPONE A,et al.Hypothermia and mini-mal fluid resuscitation increase survival after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in rate[J].J Trauma,1997,42(2):213-222.

[4]王钦存,肖南,刁有芳,等.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12):746-749.[4]WANG QC,XIAO N,DIAO YF,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fluid resuscitation in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2,14(12):746-749.Chinese

[5]KIM SH,STEZOSKI SW,SAFAR P,et al.Hypothermia and minimal fluid resuscitation increase survival after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in rats[J].J Trauma,1997,42(2):213-222.

[6]STERN SA,DRONEN SC,WANG X.Multiple resuscitation reg-imens in a near-fatal porcine aortic injury hemorrhage model[J].Acad Emerg Med,1995,2(2):89-97.

[7]LIN HY.A noticeable renewal of shock resuscitation strategy[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6,18(9):513-515.Chinese

[8]GIANNOUDIS PV,HILDEBRAND F,PAPE H C.Inflammatory serum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can they predict outcome[J].J Bone Joint Surg Br,2004,86(3):313-323.

[9]MAO BL.Discussion on regularation and out of control of SIR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1997,36(1):3-4.Chi-nese

[10]GUO LY,LU YY.Effect of rhubarb,Dan-shen injection on serum TNF-αand IL-10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7,17(13):1612-1614.Chinese

限制性液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中男29例, 女19例;年龄21~75 (36.9±3.4) 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19例、挤压伤7例、锐器伤8例、其他伤4例;损伤类型:闭合性损伤34例、开放性损伤14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1例;年龄23~72 (36.1±3.1) 岁;致伤原因: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伤20例、挤压伤9例、锐器伤7例、其他伤3例;损伤类型:闭合性损伤38例、开放性损伤1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开通静脉从而补充血量逆转休克状态, 将循环功能维持在良好的水平, 并且严密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气等。给予观察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保证通道的通畅度, 采用1000ml林格液或生理盐水与聚明胶肽注射液500ml (生产厂家: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42020001) 快速输注, 在患者收缩压恢复70mm Hg时可以减慢输注速度, 同时需要限制晶体液的输入量。给予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早期给予患者充足补液, 将患者收缩压保持在90mm Hg。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胶体液量等治疗效果, 同时统计两组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胸部重症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会发生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脓毒血症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显著提高死亡率[3,4]。在患者休克早期如果经过输入大量晶体液体后, 不能够取得显著疗效就会造成呼吸功能障碍的病症显著加重。需要尽快让患者从休克症状中恢复, 进而避免患者机体处于长时间的低氧、低灌注状况, 尽可能降低脏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5]。在患者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就需要给予大量电解质液, 但是过量的电解质液又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所以需要给予患者适量补液治疗。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是在术前限制液体输入的量, 保障患者机体的基本需求, 并且将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 从而让患者器官组织中的血流灌注维持在正常水平, 而使得机体正常代偿机制不受影响[6]。在患者收缩压在70mm Hg左右时减缓输注速度能够有效保证机体心脑等其器官的血供, 并且还能够降低因为快速大量液体输注造成的不良反应[7]。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观察组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以及胶体液量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说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有效加快患者复苏时间, 降低液体的输入量。而观察组脓毒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其与贺群礼[8]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显著提高降低病死率, 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 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 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 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重症胸部创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

参考文献

[1]郑悦亮, 蔡文伟, 吴志伟,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3, 8 (5) :417-419, 430.

[2]徐应臣, 何萍, 杨盛泉.两种液体复苏方法救治非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 (3) :12-14.

[3]曾凡源, 邓曾斌, 胡民坚,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28 (1) :51-52.

[4]杜春奇, 王岭梅, 董荔,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5, 44 (17) :2443-2444.

[5]田耕, 赵亮, 罗林, 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超滤复苏严重失血性休克兔减轻肾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 (8) :843-847.

[6]何本让, 苗丽霞, 雷明慧, 等.液体复苏对创伤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7) :710-712.

[7]李信胜, 李光海, 沈世红, 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 2014, 27 (9) :1069-1071.

上一篇:国外国内下一篇:电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