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事故

2024-10-23

电击事故(共6篇)

电击事故 篇1

1 人体电效应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一定生理反应现象。人体是电导体,当人体成为电路的一部分时,就有电流通过人体,从而引起电击。电击引起生理效应和人体损伤的直接原因是电流。通过人体的电流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接触面之间的人体阻抗和两界面的阻抗以及加于人体的电压。人体的阻抗比较复杂,它是一个非线性时变的网络,这个结论可以被不同的通电时间和不同频率的电流,通过人体产生不一样的电流强度以及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不同的相位差来证明。

人体的最外层是导电能力很差的皮肤,其最外层称为表皮,由角质层、透明层和粒层组成。实验证明皮肤阻抗主要取决于角质层,其厚度不同,阻抗就不同。1 cm2干燥的无损伤皮肤,其阻值范围为10~1000kΩ,具体数值还取决于身体部位及湿度。人体每一肢体的内阻抗是200Ω,躯干的内阻抗约为100Ω,任意两个肢体间的阻抗约为500Ω。

一般说来,在一定的电压下,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取决于人体阻抗的大小,而人体阻抗的大小又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皮肤的条件。包括表皮角质层的厚薄、皮肤的干燥及粗糙程度等。

(2)电流的频率。在相同接触条件下,电流频率高时人体总阻抗小,电流频率低时人体总阻抗大,在直流情况下,人体电阻达到最大值。

(3)接触条件。在触电时,带电金属与皮肤截面上还存在复杂的离子交换过程,流电会发生激化现象从而增加接触电阻,交流电会产生位移电流而降低人体的电阻。

(4)其他因素。如带电导体与皮肤接触的松紧、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清洁程度及有否电极膏的存在、皮肤有否破损等因素均能直接影响皮肤电阻的大小。

需指出的是,皮肤电阻是人体的自然保护层。如果注射针头、针灸针等刺入皮下,尤其是电极或导管插入体内时,则皮肤保护层的作用就失效了,人体的有效电阻将大大降低。有资料指出,导体插入皮下时电阻为500~5kΩ,接近心脏时的电阻是200~1000Ω,这一点在心脏手术中或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

2 电击的发生

电流通过人体的不同部位和流过不同的器官,其生理效应与损伤的程度不同,危险性也不一样。如果流过重要器官的电流强度足以影响该器官功能的话,就有致命的危险,电流致死通常是由于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因而,电流的路径越接近脑、心脏和肺等重要器官,其危险性就越大。有些临床治疗方法需要向病人体内插入导电器件(如导管或电极等),当其靠近心脏时,患者对电流将特别敏感,如果没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则接触点上的电流密度可能是很高的。在有心导管的情况下,75~400μA的电流就能引起纤颤,因此,通过心脏电流的允许安全极限规定为10μA。

3 产生电击的原因

一般说来,电击的电源来自50 Hz的交流电源。在医院中可能造成病人或医护人员受电击的因素主要是:(1)人与电源存在两个接触点,形成回路;(2)电源电压回路电阻产生了较大的电流,该电流流过人体发生了生理效应。

3.1 可能产生电击的几种情况

(1)操作不当造成漏电。例如某激光治疗机,电路板安装在仪器金属外壳上,使用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强电的激光激发部分和弱电控制部分导通,使人体有可能承受几千伏的高压。

(2)仪器设备故障造成漏电。漏电流是从仪器的电源到金属机壳间流通的电流,如仪器外壳与火线短路后引起漏电。

(3)电容耦合造成的漏电。仪器外壳或火线与地之间形成电容耦合,机壳与地之间就产生电位差,造成外壳带电。

(4)仪器设备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或接地不正确。机壳与地产生电位差,人接触机壳形成电击。

(5)非等电位接地。几台仪器同时与病人相连,每台仪器的外壳电位必须相等,否则会发生电击事故。

(6)检查或治疗时,病人皮肤电阻的减少或消除。在生物电测量中,为提高准确性往往希望减小接触皮肤的电阻,此时病人比一般人易受到电击。

3.2 防止电击的几种方法

在医疗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因适用对象是虚弱的病人,故必须建立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1)保护接地。仪器要有专用的接地线,这根接地线要与大地作良好的电连结,其接触电阻<0.1Ω。

(2)等电位接地。使病人环境中所有的导电表面和插座地线处于相同电位,然后接入真正的“地”,保护对电气敏感的病人。

(3)采用超低电压供电。在医用仪器上,使用浮地的交流电压在24 V以下,直流电压在50 V以下的电源,此为医用安全超低压。

(4)采用非接地配电系统。可采用隔离变压器供电。

(5)采用双重的绝缘措施。具体是用金属或绝缘物的外壳,将整个仪器覆盖起来,这种绝缘为基础绝缘,在这种绝缘的基础上再加一层绝缘,称辅助绝缘,两种绝缘方法结合在一起为双重绝缘。

(6)取消人体接地。人体接地是造成电击事故的重要原因。

4 几点建议

(1)正确使用电源插头插座。如系单相三线制插头、插座,插座必须确保右边孔为相线(火线),左边孔为零线,中间孔为地线。地线应经常检查,确保可靠接地。

(2)电子医疗仪器应经常检查绝缘程度,防止漏电。

(3)所有电子医疗仪器应可靠接地,有的可采用漏电保护装置及防雷击装置。

(4)对设备使用、操作和维修人员均应进行用电安全的培训,确保安全用电。

参考文献

[1]李杰义,祁永寨,张惠生.电气设备电人原因及对策[J].电力学报,2000,(1):31-33.

[2]邓文华.电击防卫拐杖的设计[J].中国残疾人,2006,(12):58.

[3]张虎军.医疗仪器设计中的电气安全标准与电击防护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5,(11):57-58.

[4]张根荣,沈乐忱,何剑虎,等.医疗设备电气安全检测实践与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0):104-106,112.

[5]唐杰.浅析对医用电气设备进行安全分类的必要性[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1):36.

[6]苏永兴,夏慧琳,安文昊.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漏电流检测[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10-11,4.

[7]陈永强,刘宗航,张春英.对医用电气设备漏电流测量的几点认识[J].广东科技,2009,(4):41-44.

[8]许迎新.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特性的测试与评价[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53-54,72.

[9]黄鸿新,陈宇恩.医用电气设备漏电流的产生原因[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7):47-49.C

好肌肤要“电击” 篇2

你需要“电击”吗?

不做表情时,眼角微微下垂;

稍微低头,就能看到双下巴;

T区毛孔粗大,并能看到毛孔也呈下垂状态;

鼻翼两边的法令纹明显,呈“八”字形;

嘴角呈下垂状态;

面颊肌肤松弛,没有弹性;

皮肤角质层薄,免疫力差,容易敏感;

肤色暗黄,常常出现黑眼圈。

出现以上的皮肤问题,表明微循环不顺畅,排毒代谢能力差,并且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有一定的流失,令皮肤质感粗糙、松弛下垂。你真的可以试试“电击”疗法了。

“电击”提升灵不灵?

“电击”听起来似乎有点恐怖,实际上是通过电流仪器产生的能量作用在皮肤的真皮层,促进皮肤基底层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细胞的活化,产生新的胶原纤维,从而维持皮肤弹性,令肤质细腻,轮廓提升。这种通过电流作用对皮肤产生的刺激,是在生物电范围内,不仅不会伤害皮肤,反而会促进基底层的快速生长。

虽然你在各大美容机构的项目介绍中看到的电疗项目名目繁多,但其实电流类的美容仪器大体上说就是微电和射频两类,前者很多人也叫生物电,后者多被称为电波拉皮。微电类的仪器温度和电流最小,是美容院里的常见项目。射频类的分为两种,一种温度低,可以在美容院做 ,还有一类电流强温度高,只能在医疗美容机构做。因为美容院的射频仪器只是将皮肤加热到42℃左右,医疗整形最高会加热到70℃,虽然后者的效果会更好,但风险也会更高,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做,否则操作不当会引起灼伤。

微电刺激——紧致皮肤

微电流美容能产生微小的生物电波,作用于人体,加速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增强细胞通透性,电流所产生的电离子能深入渗透皮肤,同时携带水分和养分进入皮肤基底层,帮助皮肤补充水分和养分,起到紧致皮肤、淡化皱纹、改善黑眼圈的作用。

电波拉皮——提升轮廓

电波拉皮仪器能产生高频电波,电波令皮下组织产生热能,将真皮层胶原蛋白加热到67℃~70℃的温度时,肌肤内的胶原蛋白就会立即收缩,刺激真皮层分泌更多新的胶原质来填补收缩和流失的胶原质的空缺,从而恢复皮肤弹性。松弛的肌肤在治疗后,就能感受到向上拉提、紧实的收紧效果。

电击护理Steps by Steps

1.先彻底卸妆清洁 →

2.爽肤 →

3.用去角质产品疏通毛孔 →

4.涂上啫喱 →

5.进行电疗护理 →

6.重点除皱或塑形、提升轮廓 →

7.敷上胶原蛋白面膜补水保湿。

间接接触电击预防技术分析 篇3

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和安装漏电保护器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最基本的措施。在当前我国电气标准化从传统标准向国际标准过渡的情况下, 掌握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和安装漏电保护器, 对安全用电、避免人身伤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间接接触电击预防的几种措施做如下分析。

1 IT系统 (保护接地)

1.1 保护接地系统安全原理

保护接地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图中, Ll, L2, L3是相线, N是中性点, Z是配电网对地绝缘阻抗, Rp是人体电阻, Re是保护接地电阻, Ie是接地电流。所谓接地, 就是将设备的某一部位经接地装置与大地紧密连接起来。保护接地的做法是将电气设备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位经接地线、接地体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 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IT系统的字母I表示配电网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 字母T表示电气设备外壳接地。保护接地的原理是给人体并联一个小电阻, 以保证发生故障时, 减小通过人体的电流和承受的电压。

图1所示设备采用保护接地后, 当一相绕组因绝缘损坏而碰壳, 即与外壳短路时, 此时若工作人员触及带电的设备外壳, 因人体的电阻远较接地极的电阻大, 大部分电流流经接地极入地, 而通过人体的电流极其微小, 从而保证了人身的安全。

在380 V不接地低压系统中, 一般要求保护接地电阻Re≤4Ω。当配电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容量不超过100 kV·A时, 要求Re≤10Ω。

在10 kV配电网中如果高压设备与低压设备共用接地装置, 要求接地电阻≤10Ω, 并满足下式要求:Re≤120/Ie

1.2 IT系统应用范围

IT系统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 凡由于绝缘损坏或其它原因而可能带危险电压的正常不带电金属部分, 除另有规定外, 均应接地。接地部位通常是:电动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照明器具、移动式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金属结构;0Ⅰ类和Ⅰ类电动工具或民用电器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金属构架、控制台的金属框架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遮栏和金属门;配线的金属管;电气设备的传动装置;电缆金属接头盒、金属外皮和金属支架;架空线路的金属杆塔;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线圈。

直接安装在已接地金属底座、框架、支架等设施上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一般不必另行接地;有木质、沥青等高阻导电地面、无裸露接地导体且干燥的房间、额定电压交流380 V和直流440 V及以下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一般也不必接地;安装在木结构或木杆塔上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一般也不必接地。

2 TT系统

2.1 TT系统安全原理

我国绝大部分地面企业的低压配电网都采用如图2所示星形接法的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配电网。这种配电网能提供一组线电压和一组相电压。图中, 中性点引出的导线叫做中性线也叫工作零线。TT系统第一个字母T表示配电网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电气设备外壳接地。

在这种系统中, 当某一相线直接连接设备金属外壳时, 其对地电压为:

式中, Rn为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U为相电压。

该电压低于相电压, 但由于Re与Rn同在一个数量级, 所以几乎不可能被限制在安全范围内。对于一般的过电流保护, 实现速断是不可能的。因此, 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TT系统。如必须采用TT系统, 则必须将故障持续时间限制在允许范围内。在TT系统中, 故障最大持续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5 s, 这样才能减少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2.2 TT系统应用范围

TT系统的接地Re1、Re2也能大幅度降低漏电设备上的故障电压, 但一般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因此, 采用TT系统必须装设漏电保护装置或过电流保护装置, 并优先采用前者。TT系统主要用于低压用户, 即用于未装备配电变压器, 从外面引进低压电源的小型用户。

3 TN系统 (保护接零)

目前, 我国地面低压配电网绝大多数都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配电网。在这种配电网中, TN系统是应用最多的配电及防护方式。

3.1 TN系统安全原理

TN系统是将负载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导体连接到电源接地点的系统。字母“T”和“N”分别表示配电网中性点直接接地和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零。典型的TN系统如图3所示。PE是保护零线, 在这种系统中, 当某一相线直接连接设备金属外壳时即形成单相短路。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的短路保护装置迅速动作, 在规定时间内将故障设备断开电源, 消除电击危险。

3.2 TN系统种类及应用

TN系统有三种类型, 即TN-S系统, 如图4所示;TN-C-S系统如图5所示、TN-C系统, 如图6所示。

TN-S系统是有专用保护零线 (PE线) , 即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 (N线) 完全分开的系统;爆炸危险性较大或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所应采用TN-S系统;有独立附设变电站的车间宜采用TN-S系统。TN-C-S系统是干线部分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前部共用 (构成PEN线) , 后部分开的系统。厂区设有变电站, 低压进线的车间以及民用楼房可采用TN-C-S系统。TN-C系统是干线部分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完全共用的系统, 用于无爆炸危险和安全条件较好的场所。由同一台变压器供电的配电网中, 不允许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而另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零, 即一般不允许同时采用TN系统和TT系统的混合运行方式。

3.3 重复接地

TN系统中, 保护中性导体上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再次连接的接地, 称为重复接地, 图3中的Rc即重复接地, 重复接地的作用。

(1) 图3, 断线后方, 某接零设备漏电但断线后方有Rc重复接地, 则断线后方的零线及接零设备和断线前方的零线及接零设备分别带有如下的对地电压:

这两个电压虽然都可能是危险电压, 但毕竟都远远低于相电压, 使危险程度得以降低。

(2) 减轻PEN线断线时负载中性点“漂移”。TN-C系统的零线断开后, 如断线后方有不平衡负荷, 则负载中性点发生电位“漂移”, 使三相电压失去平衡, 可能导致接在一相或两相上的用电器具烧坏。

(3) 进一步降低故障持续时间内意外带电设备的对地电压。

(4) 缩短漏电故障持续时间。由于重复接地在短路电流返回的途径上增加一条并联支路, 可增大单相短路电流, 缩短漏电故障持续时间。

(5) 改善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由于重复接地对雷电流起分流作用, 可降低雷击过电压, 改善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

3.4 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的作用是保持系统电位的稳定性, 即减轻低压系统由高压窜入低压等原因所产生过电压的危险性。

配电网一相故障接地有抑制电压升高的作用。如没有工作接地, 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 中性线对地电压可上升到接近相电压、另两相对地电压可上升到接近线电压。如有工作接地, 由于接地故障电流经工作接地成回路, 对地电压的“漂移”受到抑制, 在线电压0.4 kV的配电网中, 中性线对地电压一般不超过50 V、另两相对地电压一般不超过250 V。

3.5 应用保护接零应注意的问题

(1) 在同一接零系统中, 一般不允许部分或个别设备只接地、不接零的做法;否则, 当接地的设备漏电时, 该设备及其他接零设备都可能带有危险的对地电压。如确有困难, 个别设备无法接零而只能接地时, 则该设备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2) 电缆或架空线路引入车间或大型建筑物处, 配电线路的最远端及每1 km处, 高低压线路同杆架设时共同敷设的两端应作重复接地。每一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得超过10Ω;在低压接地电阻不超过10Ω的场合, 每一重复接地的接地电阻允许不超过30Ω, 但不得少于3处。

(3) 发生对PE线的单相短路时能迅速切断电源。对于相线对地电压220 V的TN系统, 手持式电气设备和移动式电气设备末端线路或插座回路的短路保护元件应保证故障持续时间不超过0.4 s;配电线路或固定式电气设备的末端线路应保证故障持续时间不超过5 s。

(4) 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一般不应超过4Ω,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允许放宽至不超过10Ω。

(5) PE和PEN线上不得安装单极开关和熔断器;PE线和PEN线应有防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的措施;PE线支线不得串联连接, 即不得用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作为保护导体。

4 漏电保护 (剩余电流保护)

漏电保护装置主要用于防止间接接触电击和直接接触电击。漏电保护装置也用于防止漏电火灾和监测一相接地故障。电流型漏电保护装置以漏电电流或触电电流为动作信号, 动作信号经处理后带动执行元件动作, 促使线路迅速分断。

5 结语

电击大脑,提高数学能力 篇4

电击哥的视频,相信童鞋们都已经围观过了。那性感的嘴唇儿,那忧郁的眼神儿,那充满霸气的外号——风水步惊云,顿时,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就当咱们电击哥的壮举迅速被后来层出不穷的“哥”们所湮没然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时,哥的衣钵却被一帮英国人所继承,在遥远的不列颠岛重新焕发出了第二春。受电击哥的启发,牛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也玩了_把电击实验。只不过,电击哥电的是自己,而英国人电的是别人。这充分体现出了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与无情……呃,扯远了,我们继续看英国人的电击实验。他们的实验方案是这样的:实验项目组首先挑选了15名年龄在20-21岁的大学生志愿者,让这些志愿者们学习了某些代表数值的字符,然后再安排他们完成一系列基于这些字符的数学谜题测试,同时对志愿者们答题的正确率和速度进行记录。然后对部分志愿者服用安慰剂,而部分志愿者接受了脑部电流刺激——当然了,在这方面英国人必然不如我中华电击哥的500万伏威武霸气——他们玩的只是区区的1mA电流,分别为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流过大脑的顶骨叶。而电激后的再次测试结果显示,从右到左流过顶骨叶的志愿者得分最高,表现最为优秀,相反,接受相反方向电流刺激的受试者,数学能力大大下降。更神奇的是,六个月以后,实验组进行了第三次测试,结果更为吃惊,电流刺激带来的数学能力减弱效果是短时间的,而增强效果却持续了6个月之久。再来看看那个被电流刺激的部位——顶骨吨原来它位于大脑额叶、枕叶和颞叶之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数学认知障碍也与其有关。

不得不说,实验的结果是让人欣喜的,不过领导这项研究的Cohen Kadosh博士表示虽说首次发现电流刺激可以提高人的数学能力,不过毕竟还处于初级,可能的副作用还不为人知。

中波发射台的电击防护 篇5

一、防止绝缘材料使用不当遭受高频电击

因为中波广播发射机功率比较大, 天线上的发射电压很高, 即使当今最小功率等级也是1KW发射机, 其馈线上也有200V—500V的高频电压值, 在槽路及天调网络部分, 由于电路要产生谐振, 会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电压产生。这种中波高频电压的防护与常见的220V/50HZ工业低压低频配电线路有相似之处, 但要特别注意中波广播使用的频率相对很高, 电流的趋肤效应明显, 许多在50HZ工频电压下使用良好的绝缘材料, 此时已不能完全适应, 表现为绝缘程度下降较多, 必须采用高频绝缘材料, 而一般的塑料把起子、钳子等工具, 接触到带有高频电压的部位是不安全的。也不要站在普通工频供电使用的绝缘胶皮上带点工作, 因为在高频电压场合, 它们的绝缘性能已下降, 安全保护作用降低。相对来讲, 干燥的木质把螺丝刀在高频电压的场合绝缘下降较少, 安全性相对较高些, 但仍需格外注意, 慎重使用, 以防电击。通常使用的万用表测量中波电压, 此时已不适合, 应换用高频静电表。

二、防止高频感应电击

中波广播频段较高, 电磁场相互感应是其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发射天线周围, 人们往往因为种种需要而拉起较长的金属线, 这是相当危险的, 这些线大多数固定在墙面上, 由于没有专门接地, 往往触摸这些金属线时有异样的烧手感觉, 严重者甚至能将手烧伤。原因是这些金属线处在强大的高频感应电场中, 感生出了较高的高频电压, 人手触击之后相当于接地线, 产生了电击。

三、防止大容量电容上残留的电荷击人

通常中波广播发射机都有较多高、低压电源, 而任何一个电源都少不了滤波电容, 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 往往在电源负载的最近处重设滤波电容, 此外在隔直耦合电路中, 也会大量的使用电容器。处于对人身安全的考虑, 发射机生产厂家在设备制造上, 还专门为机器设备设置接地机保开关, 为高压提供泄放回路。然而由于发射机电源较多, 不可能处处都设保护, 此外在机器出现某些故障时, 使得相应的保护电路一起失效, 这就需要我们设备技术维护人员在工作时不断积累经验。

四、防止静电伤人

中波广播发射台处在高频电磁场包围之中, 工作在其中的人员, 走动摩擦, 极易产生静电, 此时触到控制台、接收机壳等接地良好的物体之后, 就会产生瞬间的迅猛放电。我单位有一个值班控制室, 使用金属屏蔽并接地良好, 曾经有一段时间, 值班人员在里面工作时, 经常发生伸手开门或触碰到控制台上的金属接地壳, 静电瞬间放电麻人的事件, 更有甚者, 某些人几乎每次开门都要小心翼翼地预先碰触几下或垫着绝缘垫才能开门, 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幸免静电电击, 对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后来分析原因, 主要因为原水磨石地面铺设了绝缘清洁胶皮, 阻挡了人体产生的静电慢放入地, 将绝缘胶皮撤去后, 这种静电击人现象几乎就消失了。

五、防止测试电感应时意外电击

广播发射机上有很多变压器、扼流圈等器件, 由于其功率较高, 绕制的导线截面积较大, 自身电感量很大。在对其检修时往往使用500型或其他型号万用表的低阻欧姆档, 测试其有关线包的通断与否或阻值是否正常, 常常因其接线端子较小或表笔不宜固定, 而用手将表笔头直接按压在接线端上, 因为器件的电感量很大, 造成测试时表针受到阻尼较大, 慢慢地才能达到测试的终值, 此时一松手, 就有可能伴随着“哎呀”一声, 手被接线端子“刺痛”麻了一下, 再摸就什么也没有了。由于万用表中的地阻档内通常都是1.5V干电池, 绝对不会对人有任何威胁, 即便使用高阻档也仅有9V, 不可能产生电击麻人的情况。究其原因, 确实来自万用表本身, 但产生的电击麻人确系电感应圈造成的, 原理大家都懂, 在此就不再叙述了。

六、防止摇表电击

在中波广播发射台, 大量使用电真空器件及耐压较高的电容器, 测试其绝缘性能就需要使用ZC11—10型2.5KV的兆欧表, 又称摇表。此种摇表内置手摇发电机, 开路摇动时, 电压有0—2.5KV输出, 测量范围为0—2500MΩ, 内阻很高, 可以短路摇动。因为输出电压对人有威胁, 所以一定要正确使用、操作, 不可用手触击正在摇动的输出端子, 要注意在检测电容时, 确认电容的耐压值, 防止摇表输出电压过高, 而将好的电容绝缘击穿损坏。

七、遵章守纪安全第一

本文讨论了中波发射台的一些特殊电击现象, 更希望各位同仁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 最终达到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确保安全播出的目的。

总之, 人身安全防护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业务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 加深对广播设备特殊性的认识, 最终保证落实上级对我们工作提出的“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维护总方针。

摘要: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中波广播发射台如何在维护、检修及值班工作中, 防止中波高频电场对人身可能会造成的特殊电击, 防止维护工作中被设备电击, 防止特殊环境下可能会造成的静电电击等6个方面的问题, 提醒在中波台工作的有关人员, 要时刻加强业务学习, 在搞好安全播出的同时, 做好人身安全防护。

魔术师的极限电击 篇6

真正的危险

与其称大卫·布莱恩为一位魔术师,不如称他为一位忍耐力表演师。任何人都经受不住高电压的电击,36伏以上的电压对人体就会有危险,更不用说百万伏电压,表演的关键在于他身上所穿的那件重达十几斤重的盔甲。

你或许有疑问,盔甲是金属做的,是导电的,既然为了安全,布莱恩为什么不穿一件绝缘的衣服呢,反而穿一件导电的衣服呢?这是因为在电压很高的情况下,任何绝缘材料都有可能变成导电的材料,空气本身是绝缘的,但是在高电压之下也会被电离产生闪电的效果,绝缘衣服并不能保护布莱恩。

布莱恩在表演开始前曾说,“在外套保护之下,点击并不很痛苦,真正痛苦的部分是穿着27磅重的金属盔甲,不吃不睡地站上三天三夜。”布莱恩唯一可以做的是通过一根导管喝一点果汁。

在挑战之前,除了担心过程中不小心触电,与百万伏高压线来个亲密接触以外,高电压产生的辐射也是布莱恩的一个担心。

布莱恩周围的这些闪电发生器,也就是特斯拉线圈会产生一些频率比较低的电磁辐射,这些辐射可以在人体内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的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正常工作是需要生物电信号交流和控制的,如果感应电流超过一定的强度的话,会有可能干扰神经系统和内脏的工作,使人感觉到不舒服。

不过布莱恩那件盔甲在保护他不被触电的同时,也可以屏蔽掉大部分的辐射,而根据相关的国际安全标准,这些辐射只有在强度很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在这次表演中,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另一个安全隐患是—线圈施放出来的毒气。平时每当一阵电闪雷鸣的雨后,空气变得额外清新,这主要是空气被电离产生臭氧的缘故。少量的臭氧会让空气变得新鲜而那几个线圈三天三夜不停产生的大量臭氧却有毒性,会让眼、鼻、喉有刺激的感觉,浓度更大的时候会出现头疼及呼吸器官局部麻痹,甚至永久性心脏障碍。为了保护布莱恩和现场观众的安全,现场的工作人员精心安装了通风排气设备。

特斯拉线圈

布莱恩身边的闪电是由几个巨型的特斯拉线圈产生的,简单地说,特斯拉线圈就是一个变压器,大家都记得笔记本电脑的电源插头上有一个变压器,可以把插座一端220伏的高电压(当然,相比于表演时的百万伏电压这一点也算不上高)转换成成电脑这一端使用的更低的电压,特斯拉线圈的电路则可以把正常很低的电压升高很多倍变成极高的电压。

由于特斯拉线圈两端的电压很高,高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击穿空气产生闪电的效果。作为一件很炫的武器,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少热衷于制造特斯拉线圈的爱好者,在去年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上,17岁高中生卢驭龙的闪电侠表演技惊四座,让众多观众赞叹不已。事实上,布莱恩和卢驭龙的表演都是使用了同样的装置。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特斯拉线圈不是在物理课上,而是在风靡一时的《红色警戒》电脑游戏里,在游戏中,特斯拉线圈是苏联军队一把致命武器,只要美国大兵一靠近线圈,线圈“呲啦”一下,释放出的闪电就可以把前来进攻的大兵电为灰烬。

不过游戏中的线圈武器有一个很值得吐嘈的地方,一般来说线圈产生的闪电会像现实中雷雨天的闪电一样,每次击中哪里常常是随机的,放电时电流通常会走电阻最小的通道,线圈只认电阻不认敌我,这样线圈产生的闪电有时会劈向美国大兵,有时也会劈向自家士兵的脑袋,要想让线圈的攻击位置定向很难做到。如果连苏联阵营和美国阵营都分不清楚,红警游戏里苏联的特斯拉线圈一定是件不折不扣的不合格武器。

传奇人物特斯拉

特斯拉线圈的发明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布莱恩在表演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特斯拉是一位充满创意的发明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激励着我。希望‘极电72小时’活动,可以为特斯拉,这位推进技术发展和探索极限的领军者,赢得人们更多的敬意。”

尼古拉·特斯拉是和爱迪生同时代的发明家,他也做出了很多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特斯拉线圈仅仅是他的众多作品中很普通的一个,他的发明包括交流输电系统,今天我们家中大多数的电器都是由交流电驱动的。在19世纪末,爱迪生是很多电器的发明者,但是起初他的这些发明都是由直流电驱动,年轻的特斯拉是用自己的交流输电系统向已经是“大腕”的爱迪生发起了挑战,掀起了一场直流交流之争。

特斯拉也是无线电通信最早发明人之一,他也曾设计完成尼亚加拉水电站。带领美国进入了真正的电气时代。他还拍摄过世界第一张X射线照片,发明了第一台无线控机器、发动机火花塞、霓虹灯等等。关于特斯拉,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物理教科书上磁场的单位特斯拉也正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不过勇于挑战的精神既让尼古拉·特斯拉取得不小的成功,也让他在后期品尝了一次彻底的失败,他虽然发明众多,一生也没有像爱迪生那样变得腰缠万贯。特斯拉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在美国摩根财团巨额资金的支持下,计划建造一座“沃登克里弗塔”,他设想有了这样的塔,全世界不再需要各种电线电缆和通信线路,沃登克里弗塔可以把电能随心所欲地传递到世界各处。他的“全球无线电能输送系统”的设想即使在今日也很难实现。这项大胆的计划最后结局是——耗资巨大,没有取得效果,摩根撤回全部投资,实验被迫停止,沃登克里弗塔最后被炸毁拆除。

上一篇:限制性液体下一篇:国内外分时度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