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液体疗法(精选4篇)
综合液体疗法 篇1
感染性休克是ICU中比较常见且治疗难度比较大的一种疾病, 又被称为脓毒性休克。它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 从而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良、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根据感染性休克的病理机制, 研究人员普遍意识到了恢复患者微循环功能、增加血循环量是治疗的关键[2,3]。除了常用活血药物外, 较为常用的就是液体复苏治疗。本文以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4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液体复苏疗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年龄38~79岁。其中女106例, 平均年龄 (49.3±6.8) 岁;男140例, 平均年龄 (51.6±5.9) 岁。入院时, 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 血压过低 (SBP<90mm Hg) , 身体发热 (>39℃) 或低温 (<36℃) , 呼吸频率上升至20次/min以上, 均属感染性休克引起的典型症状。引发的感染包括腹腔发脓、肺部感染、急性阑尾炎和胰腺炎等。患者无重大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脑部疾病史和其他严重疾病史。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包括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控制治疗、抗生素治疗、体液酸碱平衡维持和营养成分补充等。同时使用保守药物治疗增强患者的微循环能力和血容量, 包括使用清蛋白、血浆等扩容液体, 补液量为2500~4000ml/d。同时应用肾上腺素或者多巴酚丁胺等活血药物提高血压 (SBP 90~110mm Hg) 。
试验组患者除了给予和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外, 给予早期液体复苏综合治疗。通过液体复苏尽力在7h内使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MAP) 维持在70~85mm Hg, 中心静脉压 (CVP) 维持在8~11mm Hg, 静脉血氧饱和度≥75%。若上述治疗目标未能达到, 则可以配合多巴酚丁胺帮助提高静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对于严重患者, 上述治疗后血压仍过低而出现生命危险的, 可以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者血管加压素 (0.02~0.04U/min) 进行升压。对于因感染肺功能受损的患者给予机械通气;肾功能受损患者给予相应的过滤和透析治疗。
1.3 观测指标
根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对患者因感染而脏器受损程度进行评分, ≤16分 (轻微受损) 、17~19分 (中度受损) 和≥20分 (严重受损) 。同时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8h进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APACHEⅡ) 评估, CVP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ITBVI) 测定, 并记录患者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CVP和ITBVI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脏器轻微受损者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CVP和ITBVI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脏器中度和严重受损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脏器轻微受损患者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中度受损和严重受损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并由于感染而使周身众多器官受损, 功能不全, 引发各类严重并发症。据估计, 每年至少有75万例患者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其中超过21万人死于此原因[4]。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得到普遍认同。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休克发生前, 组织灌注的不足就已经存在, 脏器也已经开始受损, 此时是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的关键期[5,6]。若能在休克发生后1h内利用液体复苏综合治疗使患者的动脉压稳定在65~75mm Hg,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体内循环状态[7]。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到, 常规治疗和液体复苏治疗都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 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 而作为生命体征重要指标的CVP和ITBVI则显著上升。但是治疗后只有脏器轻度受损患者两组间上述参数存在显著差异, 表2中的病死率结果也是如此。这进一步证明了尽早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的重要性, 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临床效果。
总而言之, 液体复苏综合治疗法在早期感染性休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李文雯, 万献尧.感染性休克时液体复苏相关性肺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 (5) :510-513.
[2] 李宙, 覃铁和, 王首红, 等.早期液体复苏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1 (31) :3952-3956.
[3] Boyd JH, Forbes J, Nakada T, et al.Fluid resuscitation in septic shock:A positive fluid balance and elevated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J].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1, 39 (2) :259-265.
[4] 徐静华, 张慧, 胡建.PICCO容量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8) :736-738.
[5] 敖大乔, 刘坤, 王婷.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5) :2042-2043.
[6] McIntyre L, Fergusson DA, Rowe B, et al.The precise rct:evolution of an early septic shock fluid resuscitation trial[J].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 2012, 26 (4) :333-341.
液体疗法在小儿烧伤中的应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 将患儿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调研中, 共有47例男性患儿, 33例女性患儿, 年龄3~5岁, 平均年龄为 (4.5±1.5) 岁。热液烧伤14例, 火焰烧伤1例;烧伤面积15%~47%;休克2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 医护人员用0.1%的新洁尔灭对患儿的创面进行消毒, 然后采用干纱布除去烧伤面的污物及渗液, 有水疱者可以将其剪破, 放出积液, 然后将烧伤湿润膏涂于创面, 药厚1~2mm。每4~6h涂药1次, 并及时清除液化物及坏死组织。实验组采用液体疗法治疗, 液体成分具体如下, 晶体液:5%葡萄糖液、10%的氯化钠;胶体液:清蛋白、5%葡萄糖液, 两种液体按照2∶1比例进行混合。液体输入量:前24h, 晶体液和胶体液的平均总量为2.53~3.34ml/ (1%TBSA·kg) [胶体液的平均量为0.76~1.04ml (1%TBSA·kg) , 水分输入量为80ml/kg]。补液24h后, 根据患儿身体情况等将液体量降到第一次液体量的1/2~3/4, 晶体液同胶体液之间的比例维持在2∶1不变[2]。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 对患儿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 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并进行χ2检验, 实验结果采用 (±s) 表示。
2 结果
本文中, 实验组中95.0%患儿效果较好, 患儿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85.0%) (P<0.05) , 见表1。
本文中, 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烧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伤, 这种创伤诱因较多, 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患儿烧伤后会造成皮肤腐烂、变焦, 多数患儿烧伤之后会疼痛难熬, 严重者将造成伤筋败骨, 甚至出现全身症状等, 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 液体疗法在小儿烧伤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它主要是晶体液和胶体液混合液体, 其成分为5%葡萄糖液混合10%氯化钠;而胶体液为清蛋白。两者按照2∶1比例进行混合。通过液体疗法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儿症状, 改善患儿体内循环血容量, 减轻细胞缺血缺氧时间, 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治愈率。本文中, 实验组中95.0%患儿效果较好, 患儿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85.0%) (P<0.05) , 这个结果和张金涛等人[3]实验结果相同。
但是, 患儿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液体输入的量。如果患儿短时间内输入过多的液体会造成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从而对小儿烧伤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 小儿烧伤在使用液体疗法治疗时要控制好输液量。临床上对于输液量的控制应该根据小儿尿量确定, 应该将小儿尿量维持在1~1.5ml/ (kg·h) , 如果患儿尿量过少可以使用甘露醇。本文中, 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看出:液体疗法在小儿烧伤中的临床疗效较好。
综上所述, 小儿烧伤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采用液体疗法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学建, 王玲云, 李天宇, 等.小儿烧伤休克期液体疗法经验总结[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09, 4 (5) :56-58.
[2]李应齐, 姜文章.MEBO在小儿面颈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8, 20 (1) :16-17.
综合液体疗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患者, 男38例, 女30例;年龄18~68岁, 平均年龄 (45.5±5.6) 岁;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排除有药物过敏史及过敏体质患者, 排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重大疾病患者, 排除正服用其他干扰本次试验结果的药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腹泻表现, 大便每日在3次以上, 粪便性状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不一。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利福昔明 (购自意大利阿尔法韦士曼公司生产, 批号为7299) 治疗, 第1天给予利福昔明200mg, 口服, 每日3次。第2、3天200mg, 口服, 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液治疗。评估患者脱水情况后, 采用ORS配方口服补液及静脉给予等张液及其稀释液、维持液补液。观察两组腹泻停止时间, 发热、里急后重、腹痛等感染性腹泻临床症状消失情况, 细菌清除情况等。
1.4 疗效标准
参考李柯等的相关标准进行[2], 即: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评判治疗效果: (1) 统计患者从开始服药至末次排不成型便的时间 (the time to last unformed stool, TLUS) , 首次服药后, 即不排不成型便, 则此患者TLUS记为0分。 (2) 观察患者大便性状, 大便次数。 (3) 观察感染性腹泻症状消失情况。TLUS≤72h, 72h内患者的腹泻症状消失, 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为显效;72h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 感染性腹泻其他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有效;72h内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治疗结束后第1天所取标本无致病菌为清除;治疗结束后第1天所取标本, 原致病菌中有一种未被清除为部分清除;治疗期货治疗结束后第1天, 标本分离可见一种病原菌, 但无任何临床症状, 也无需进行治疗为替换;治疗结束后第1天, 分离得到1种新的致病菌, 并有感染症状及体征出现, 需给予治疗为再感。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2.4%。观察组显效28例, 有效5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细菌清除效果比较
对照组细菌清除30例, 未清除4例, 清除率88.2%。观察组细菌清除34例, 未清除0例, 清除率100%。观察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腹泻停止时间比较
对照组腹泻停止时间 (3.5±0.8) d, 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 (1.2±0.5) d。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急性感染性腹泻为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 治疗不及时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休克等并发症出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既往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喹诺酮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口服吸收利用度较高, 但对全身各系统存在不良反应。加之临床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存在, 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利福昔明为非氨基糖苷类肠道抗菌药物, 可通过抑制细菌RNA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具有抗菌谱广, 不被肠道吸收, 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慢性肠道感染性疾病[3]。本组在抗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ORS液治疗及静脉补液治疗, 纠正患者脱水状况、酸碱失衡状况。研究结果显示, 止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止泻时间短, 细菌清除率高, 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液体疗法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8例感染性腹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利福昔明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液治疗。分析两组腹泻停止时间, 发热、里急后重、腹痛等感染性腹泻临床症状消失情况, 细菌清除情况等。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2.4%, 观察组总有效率97.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抗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液治疗, 止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止泻时间短, 细菌清除率高, 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液体疗法,感染性腹泻,治疗
参考文献
[1]汪素文, 张伯新, 张淑红, 等.利福昔明片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1) :1280-1281.
[2]李柯, 周丽雅, 林三仁, 等.利福昔明胶囊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其血药浓度测定[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7, 23 (1) :3-5.
综合液体疗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患者中, 男66例, 女40例, 年龄3个月~12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3例, 两种患者身高、体质量、患病程度等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2005年制定的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2]。
1.2 方法
抗感染治疗和血管性药物治疗方法、治疗程序相同。
1.2.1 观察组方法
快速静脉滴注盐水或是胶体液20ml/kg, 15~20min内滴注完毕, 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情况适当重复运用, 然后运用5~10ml·kg-1·h-1维持输液6~8h。
1.2.2 对照组方法
运用传统扩容方法治疗, 快速静脉滴注盐水或是胶体液15~50ml/kg, 30~60min内滴注完毕, 然后运用30~50ml/kg维持输液6~8h。
1.3 疗效判断
观察两种治疗循环稳定时间、治疗时间、死亡率、肺水肿发生情况。
1.3.1 稳定时间标准[3]
四肢转暖, 意识状态明显好转。动脉搏动恢复正常,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s。
1.3.2 补液过量标准[4]
形成肺水肿, 患儿出血呼吸明显增快、缺氧加重、肺部听诊出血水泡音增多体征。如结合检查出现气管插管导管出血粉红色或血性泡沫、肺部造影检查出血斑片状致密影碟状影,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确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2.1 补液量和稳定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达到补液目的患儿稳定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 观察组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儿出血肺水肿情况和死亡情况
观察组两例死亡是由于本身有先心病患者, 对照组出现4例肺水肿和死亡病例, 其中1例是心脏病患儿, 其他3例是有心脏扩大心肌酶增高等心肌损害情况 (见表2) 。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病情严重, 不积极治疗容易出现患儿死亡, 是临床上危重病例。积极补液改善患儿微循环、纠正电解质紊乱时治疗关键。传统方法虽然可以改善微循环和电解质紊乱情况, 但死亡率高、症状改善时间慢, 容易出血并发症等情况。
本院运用改变传统方法, 运用快速静脉滴注盐水或是胶体液20ml/kg, 15~20min内滴注完毕, 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情况适当重复运用, 然后运用5~10ml·kg-1·h-1维持输液6~8h。使达到补液目的时间大大缩短, 有效提高了抢救率, 且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不同的体液疗法对于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 疗效是不同的, 力求可以更快的改善微循环, 降低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 降低死亡率。为了更好地应对小儿感染性休克, 需要临床医生继续不断改进, 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何征宇, 王祥瑞, 杭燕南, 等.奥伦自理模式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早期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42 (1) :11-1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儿童感染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 诊疗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 20064, 4 (8) :596-598.
[3]钟德福, 徐强.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22)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