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2024-07-2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精选12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篇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巧妙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学习效果,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笔者主要就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 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不一定是上一节课的知识, 可以是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可以由教师总结、叙述相关旧知识, 也可以由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通过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 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 从而使认识更全面。

例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 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世界地图和地球仪, 指出从亚洲通向欧洲的道路, 使学生回忆“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还可找出哪些从西方到东方的航线, 学生的思维就会由已知的历史知识转入所学过的地理知识, 找出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两条航线。还有少数学生找出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到达亚洲的航线。这时, 教师又问:那么西欧绕过非洲或南美洲到达亚洲的两条航路是由什么人、什么时候、怎么开辟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 直接点明本课课题, 概述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使其做好参与教学的准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宜采用直接导入新课的情况有:一是教师有丰富的经验, 在学生中有较高威望, 学生非常喜欢听这位教师的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 课前预习做得较好, 已有了充分的准备。二是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不需要过多的铺垫、引导, 直接切入就能够展开教学活动, 如近现代史中的美国南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七七事变等。

三、悬念导入法

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抓住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述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讨热情, 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来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 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点, 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历史知识。

四、历史情境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图片、影视音乐、实物等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法。一是图片。对初中学生而言, 形象直观的材料, 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历史图片, 精心设计导言, 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 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可利用美国国旗的图片设问:美国国旗的设计有何寓意?国旗上的星星为什么从开始的13颗增加到现在的50颗?二是影视音乐。上课伊始,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视频、音乐, 引导学生观察、聆听, 进而提出相关的问题, 切入到本课的教学中。三是实物。运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实物 (或复制品、模型) , 引入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如:观察粮票, 注意粮票使用的限制 (面额、时间、地区、种类等) , 思考粮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物资匮乏)

五、故事典故导入法

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味的故事, 可以是教师讲, 也可以由学生讲。以此进行新课的导入, 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要求, 引起他们的共鸣。如可通过介绍胡林翼的相关故事引入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等。

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 也可作为导入的材料。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 用“卧薪尝胆”导入“吴越争霸”……上述众多的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 但其来源却大多鲜为学生所知, 故利用成语导入, 颇具新鲜感, 且饶有兴味, 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然,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止上述五种导入方法, 随着历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深入, 新的教学导入方法还会被不断地总结出来;而且, 上述教学导入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 教师在设置教学导入时可以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篇2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倒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倒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看老师所受内容是否全面、深入,他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 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谓导入设计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思维,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精心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的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课堂引人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人课堂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在此笔者主要就显示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集中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莱的昏庸,商封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我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浅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篇3

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现代的中学生,好动、好奇、兴趣广泛、善思考、多疑问等是他们的共性。教师应结合这些特点,安排、组织好课堂教学艺术。

1.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与教材相关的地图、表格、画面、电化教学,进行直观的形象教学。这种教学艺术表现与效果是图文并茂、声形俱在、情景交融,把历史上的一切内容由抽象变直观、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拉近其距离对学生有较强的历史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2)利用诗词、典故、成语、俗语、歌曲等活跃教学课堂。这一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若能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为课堂教学艺术增添色彩。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

(3)巧妙设问、置疑、变换角色,展开讨论,这也是课堂教学艺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化。一堂精彩成功的历史课,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设问置疑,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寻找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历史思维,这也是素质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深层反应。通过设问置疑,可激发学生对历史内涵、奥秘的探索、钻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领域,学生思维达到飞跃。比如讲“戊戌变法”时,学生对袁世凯的做法非常愤慨。讲到这里,教师可问:假如袁世凯没有这样做,戊戌变法能成功吗?这时教师抓住机,让学生唱主角,各抒己见。而后教师总结,其结果极佳。这样可使学生感到设问有趣、有度,同时学生又能积极参与。通过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体而言,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于:(1)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新鲜感;(2)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3)使学生动脑参与教学,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4)调节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状况,使学生对历史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錘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三、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

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

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 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四、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4

一、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也是营造历史教学情境有效的方式之一, 讲述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对与新课相关的一个历史片段进行描述,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 营造一个轻松的历史学习氛围, 在此基础上展开历史新课教学, 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人类起源”时, 教师可以先讲几个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 再结合类人猿在原始森林生活的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会很容易理解类人猿是如何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逐渐演变为直立人的过程, 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

二、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和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抓住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两汉与匈奴”有关内容时, 教师首先抛出了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 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8块。教师紧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教师接着引发: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的封号有关。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 这个封号是怎么来的呢?另外,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和今天的漠北草原即内蒙古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就能回答这些疑问。通过这样的导入, 教师能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 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 了解匈奴人的生活状况; (2) 了解匈奴与汉朝的和与战各在什么时期; (3) 记住主要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学生要阅读课文并在书上做笔记, 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最后各组展示成果并进行互评。

三、巧妙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 平铺直叙式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 则有可能使学生得创造性思维得以打开。在上新课前, 适当地播放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影音片段, 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 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发他们的情绪, 还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内容时, 我们就可以从电视剧《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导入新课:“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 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 诸人看了感慨万分, 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 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 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 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 必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引用古诗词创造优美意境

不管是唐诗, 还是宋词, 其精炼、生动和优美语言让学生普遍亲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 既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础知识, 又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 能有效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弦, 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 就请学生集体背诵、感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作者只用短短的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数不清的险山恶水, 在毛泽东等革命家的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的教学过程, 不但加深了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 而且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所感染、膜拜, 也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知识点,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上述几种导入法, 虽然形式各异, 但殊途同归, 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变抽象为具体, 融趣味于严肃之中, 激活学生思维, 规划学生活动的形式和步骤, 引导学生活动, 让学生形成体验。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综合运用。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师个人素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的不同, 灵活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友新.如何有效激活初中历史课堂[J].广西教育.2010 (29) .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篇5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可称为“教学策划”。本文依多年教学经验,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它更要考虑学生从事学习时的能力,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就将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予以掌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②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③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传统教案中也没有“学生情况分析”或“学生起点能力”这一栏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3.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

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

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

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3、规范教学,强化目标管理

规范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规范教学,包括规范备课、规范评课等环节。要规范教学的上述环节,必须坚持目标桌面,强化目标管理,尤其是要规范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任务;要研究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学习情况;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目标导教、导学、导测,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要把评课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测量的重要环节,要评目标定位是位是否适当,评学生参与是否到位,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4、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反审认知能力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即使在当今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积极辅助下,语言仍然是一个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的语言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语言素养是能够流利表达,善于利用精准、自然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注意语言节奏中的抑揚顿挫,在平淡的讲解中突出重点,并注入情感,积极创设出完美的情境,使学生身在其中能够自然习得重要知识。

一、历史教学语言必须科学、严谨

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为真实性与精准性,是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记录与评析。所以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这门科目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与精准性,要减少那些虚构与浮夸的成分,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向学生再现历史事实。就像讲述历史战争的发生、发展与结束或者人物的生平简介,都一定要按照历史事实来全面讲述,这样才能准确地揭示历史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

比如,秦国灭六国的历史,在没有取得统一前,对秦国的君主,就一定要用“秦王”来称呼,称其为“秦王嬴政”。当灭掉其他六国以后,秦王当上了皇帝,秦朝统一天下的历史开始了,这时的秦王就要称为“秦始皇”。所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这些名称,确保语言的精准,让学生通过称谓来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与经过。

教师要想达到语言精准的教学效果,不但要在平时的备课中注意提高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达到对历史事件与知识点的精准把握,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大大丰富自身的词汇信息,注意发音标准,在讲课过程中要关注任何一个教学疑点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教学语言讲求生动、形象

语言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想向学生呈现一堂生动又精彩的教学课堂,就要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锻炼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例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这次战役令后人动容的就是在战败之际,邓世昌落入水中,毅然抛下手中的救生圈,同船舰潜入水中共沉浮,他的爱犬见此情景,用嘴叼住他的胳膊,救其性命,此时的邓世昌握住爱犬,共同沉浮在黄海那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教师要认真选择词汇为学生生动讲述甲午海战中这感人的一幕,利用慷慨激昂的语言,结合生动风趣的动作,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到当时的壮烈场面,这样学生会感慨于邓世昌的英雄壮举,师生同仇敌忾。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必然会表现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决心,实现了历史教学的意义,也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注入情感的语言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震撼,学生在充满感情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刺激下,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同教师一道共同致力于历史的研究中,这就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三、历史教学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语言,历史是对人类从古至今所经历事件的学习,其中必然伴随着语言的学习,教师在讲授历史课时要注意使语言与时代紧密相连。如,在讲古代史时就要善于利用古汉语,这样才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教师可以学着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气息,更重要的是也能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例如,在学到“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千古流传的历史事件时,为了表现林则徐大无畏的民族精神以及坚持禁烟的明确态度与决心,可以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这样就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语言特征,也真实地再现了国难当头的时代气息。

四、历史教学语言要设疑、置辩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生动与形象,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精心组织一些具有探究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方面来分析问题,探究知识,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时,教师可以形象生动地讲述“骊山捉蒋”的事件,先让学生集中听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来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辩解,如张学良一心效忠蒋介石,甚至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为什么却要发动西安事变?日寇侵略的步伐逐步逼近,为什么蒋介石一心剿共,拒绝抗日?……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分析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在历史知识与自我思考中积极展开讨论,深入探究其中隐藏的奥秘,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带给后人的教训。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必须建立在精确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在语言中注入情感,巧妙地设置问题,并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篇7

great……我们英语教师要慷慨地用它们, 因为它们会给你的学生以自信。有了自信, 还怕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好吗?

要愿意与学生交往。有的老师放不下架子, 过分看重所谓师道尊严, 不愿意亲近学生。比如, 有两个年轻女教师, 一个对学生动不动就训斥, 学生见了她大气也不敢喘;而另一个看上去柔弱, 她对学生却疼爱有加, 学生称之为知心姐姐。她经常与学生聊天, 无论学习、生活还是理想, 并为学生出谋划策。她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还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及情感上的难处。结果, 前者只能使学生越来越畏惧她, 后者却使学生从心底喜欢她。不言而喻, 这两者的教学效果, 谁会更佳呢?

以上, 是我感受较深的方面。看似平常, 却平淡中见真情, 因为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培养和发展。而且在我看来, 每个教师都能做到,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教师要想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总之, 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要善于从情感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做到以情促情, 以情促知。这样, 才能让学生爱上英语课, 才能顺理成章地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启东市大江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在传授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视野, 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初中历史教学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 怎样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师们不断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课题。

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 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历史课进行探究性学习,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 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同时, 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不断增加其艺术性。本文主要就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进行研究, 并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特点和途径, 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1) 初中历史教学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更好地运用知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以史为鉴, 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 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历史课是一门综合学科, 教学活动中学习重点的确定, 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 可以利用历史典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纠正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偏差, 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以史为鉴, 学习良好的待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通过历史典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进而挖掘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潜力,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不断利用发展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艺术性的运用

(1)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 在讲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时, 就可以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例子进行分析。商鞅变法在当时受到多数人的支持, 这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改革开放就如商鞅变法一样,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贴近社会和现实, 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样就可以使初中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

(2)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结构的限制, 历史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学科, 根本就不需要进行思维性分析。老师要根据这一学习现实, 注重把历史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以及纵贯古今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和启发性强的历史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 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对学习任务和目标进行自主概括以及评价。这样, 就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

(3)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这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勤于探究的同时, 活跃自己的思维。例如, 老师可以通过阅读以及演示和竞赛的方式进行历史人物的介绍,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和配合, 并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这样, 不仅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还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的僵硬的学习模式, 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4) 对学习情境进行创设, 寓教于乐。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 这门学科的问题都有着固定的答案,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缺乏理论的思维以及理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缺乏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历史内容进行丰富, 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又或者是对于学生了解到的某一历史事件进行问题的设计, 然后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分析, 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历史课进行探究性学习,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 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特长。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积极的思维。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 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这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结课艺术 篇8

一、承前启后———铺垫设疑式结课

好的结课应该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采取铺垫设疑式结课, 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 同时,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 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计结课:“同学们,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当西方列强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疯狂的侵略时, 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 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 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资产阶级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寻找出路, 但这一切都失败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出路了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进行怎样的努力呢?结果又如何呢?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结课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地梳理“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的知识点, 而且为接下来要教学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了伏笔, 达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可见, 在初中历史结课设计时, 教师只有理清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 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承前启后的结课方式。

二、引导探究———横向拓展式结课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横向拓展式结课, 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相关历史知识。西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其实, 这一节课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西汉历史中的一点点内容,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过一本著作《史记》, 在《史记》中有很多对西汉历史的记载, 课后, 同学们可以自己翻阅《史记》, 相信你们都能对西汉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 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史记》这本书, 并对其中西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研读, 在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结课方式, 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很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自主阅读、自主研究, 这样, 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对比———问题讨论式结课

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也有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讨论式结课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研究, 这样,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例如, 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 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同学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那么, 如果中国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你们觉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你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问题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研究。有的同学认为, 中国如果首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就可能不会被西方列强侵略, 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也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如果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会取得胜利, 而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走向强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篇9

高中历史不同于语文的人文氛围感染, 不同于数学逻辑思维的乐趣, 教学时大量的史实与时间记忆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记忆的学科, 即使平时没有用心听课, 在考试时突击背诵一下相关的考点也能拿到很高的分数。所以, 很多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加不在意。加之, 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创新, 更谈不上变通, 按章节照本宣科,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其实,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际上可以利用的点非常多。由于历史本身对各类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 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原因都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具备了现实性。正如“读史可以明志”这句话所说,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得以扩大知识与眼界, 心中积累更多素材与体验。在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当中, 进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人生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基于此,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要立足于历史科目本身的知识基础, 努力挖掘历史事件中引人深思引人反省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思考与体验,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这一切都在于教师要以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去提炼历史知识, 进而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艺术性。

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途径

(一) 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嘴来讲, 因此, 教师的讲解方式和语言特点, 直接决定了历史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语言作为教学过程中关键性工具, 有些教师讲历史课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有些教师的讲解却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样一本教材, 区别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是否得当。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在进行教学时, 单一而枯燥的讲解语气明显是不适合教学的。跟随历史事实而动, 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语言风格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实质就是一个“表演者”, 在讲到一些反面人物时, 如秦桧, 汪精卫此类时, 教师愤慨而直接的语言, 痛快淋漓而直陈事实的讲述能让学生最直观地体会到其卑鄙。而对李大钊、岳飞此类, 教师在讲解时应充满感情, 深刻怀念。为了增加教学语言的吸引力, 在介绍党内领导人时, 教师可以学着模仿他们的语气与腔调, 如教师用毛主席的湖南话来念党的八大纪律等, 即使教师说得并不标准, 但学生依然会给以非常高的关注, 课堂氛围瞬间活跃。

因此, 教师语言的激情与否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艺术表现力, 且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性的前提。

(二) 高中历史教学故事性

历史是活生生的, 充满血肉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实现艺术化教学, 重现历史事实可以有效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 在教学时, 可以结合历史事实引入当下的现实进行讲解。现在很多电视上都会放映历史剧, 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历史剧与真正的历史现实还有很大差别, 甚至很多都是胡说八道, 篡改历史的。但很多学生却会误把影视剧当成真正的历史事实, 如《后宫甄環传》播出后, 很多女生对于雍正这位皇帝的认识就开始出现偏差,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这部电视剧, 对比真正的历史事实进行讲解。在比较中学会思考, 在对比中找到差距, 最终达到故事性与教学艺术性相融合的效果。

还有男生非常喜欢看的《三国演义》等, 这些影视剧都表明学生非常爱看历史剧, 教师要看到这一点, 再用故事性的视角, 把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如《三国演义》里各位人物的性格就非常鲜明, 刘备善于以柔克刚, 周瑜偏于自满等, 教师讲一千道一万, 不如让学生自己去积累去反思, 由此及己, 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历史进程。

(三)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高中历史教学里, 教师还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构建全面的历史立体课堂。

例如, 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时, 教师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各种资料放进来, 包括能找到的此阶段影视资料、当时的图片、见证物的介绍等, 因为图片与视频能直接提高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度, 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展现中得以体会到历史教学的创新。相比于传统教学下教师一味地讲解, 音频与视频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 历史是具有人文性的, 很多成语就来自于历史事实。同时, 历史其实就在身边, 如“乐不思蜀”是曾经的后主刘禅庸碌无能的写照, “四面楚歌”是项羽与刘邦间楚汉之争的反映。

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现代化, 不仅在于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艺术表现力, 还在于博古通今, 让学生从身边常常用到的成语联想到过往的历史事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在于教师的语言讲解方式, 在于教师对于历史事实的再现能力, 更在于教师是否能从历史中照进现实, 让学生在历史中看到今天, 进而品味到历史带来的厚重感, 体会到历史这一门学科的人文意义。因此, 教学与艺术, 在于把历史讲“活”, 只有在这一角度上, 高中历史才能摆脱枯燥与乏味, 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知识智库。

摘要:高中历史在很多学生眼里是记忆任务的总和, 一方面说明学生没有完全领会到历史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在教学方面没有体现历史的艺术性。因此, 笔者借本文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艺术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尹高兵."鱼与熊掌"的兼得——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22) .

[2]陈明洪.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成功 (教育) , 2010 (5) .

[3]于林.京津冀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在廊坊市召开[J].历史教学, 1991 (7) .

[4]梁仁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转化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7 (6)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首先, 设计好开课导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 或诙谐幽默, 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在上课之始就吸引住学生。比如学习《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时, 让学生从其亲身经历的事情入手, 说一说2000年进入新世纪那一天热闹喜庆的场面, 回想那天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们兴趣盎然, 踊跃回答。我也说出自己那天参加的活动, 与同学们交流。然后我语气一转, 神情严肃地说:在100年前的1900年, 苦难深重的中国人远没有我们幸运, 他们是怎样跨入新世纪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我总结说: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国很多有识之士觉醒了,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开始了一场变革, 掀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听得格外认真。

其次, 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 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让学生可以参与其中, 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 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中,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录像, 学生们又互相交流自己掌握的这方面的资料,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知疑, 教贵设疑,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 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 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 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特点。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 又涉及到人类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 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 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便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 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洋务运动”时, 设计了几个问题, 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 (1) 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期,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洋务运动”? (2) 这个派系由哪些人组成? (3) 他们采用西方科学技术, 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等, 为什么不能使中国独立和富强?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 不仅充分认识了这场改革运动的原因、性质与主要内容、目的及发展过程, 还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做出了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但它毕竟不是发端于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自我清算和自我扬弃, 而是想在原来的社会肌体上嫁接取自于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附属物。因而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使中国独立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 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而且也激发了一些后进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开展课堂讨论, 营造“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幽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关注的重点,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幽默的语言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此,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运用课堂幽默艺术,调节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作用之于幽默艺术

课堂幽默艺术主要是指运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育教学,让初中生能够在知识、能力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而课堂幽默艺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活跃课堂氛围

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运用更多“活”的因素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华夏之祖”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不了解那段历史,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神话故事或者是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来引入这一章节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本身课时较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因此,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逐渐建立良好而积极的师生感情,同时,如果教师能够真正将幽默意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往往会有不少学生借机睡觉,教师可以采用一种另类的批评方式,如“后面睡觉的同学不要打扰到前面学习的同学”这样幽默的语句来提醒学生,借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幽默艺术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本身是较为死板枯燥的,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其他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先从一个事件或者时间点来进行举例,然后在引入主题之后,教师可以讲解相关的概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有着更深入的认知。例如,教师在讲解“大变革时代”的时候,可以先讲都江堰的故事,讲解李冰治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那个时代,然后再针对那个时代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概念的深化。

二、课堂幽默艺术的运用技巧

幽默是智慧的体现,其有着最为独特的教育意义,因此,提升教学幽默艺术,掌握必要的表达方法,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借此来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1.有意曲解法

所谓的有意曲解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对一些相关的概念或者词语进行刻意的曲解,甚至教师可以特意设置一些错误,从而形成一种另类的幽默艺术。例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教师可以先刻意地讲商鞅变法是错的,是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然后鼓励学生反驳自己,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活跃整个课堂的氛围,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进程。

2.反差对比法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进行教学,正所谓差异越大,惊喜越大。例如,教师在讲解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各自的特征时,可以通过一个相对形象的比喻来加以说明,正如,婉约派的诗词好比年方十八的姑娘,而豪放派的诗词好比虎背熊腰的大汉,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而且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豪放派和婉约派各自的特征,给学生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

正所谓教无定法,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幽默艺术的教学方法是众多的,如,漫画教学法、假设法、比喻法等,与此同时,在课堂应用过程中,教师更应当重视教学趣味性和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更好地达到幽默艺术的效果,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幽默艺术的应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运龙.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普童話,2016(28).

[2]晏伟锋.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J].知音励志,2016(15).

[3]巴丽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音励志,2016(15).

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篇12

关键词:历史,教学,艺术

当前, 我们的中学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在此过程中, 中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自我学习成长特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单一的“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活动课都让教师教得费劲, 学生学得辛苦, 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简直是“痛苦教学”。如何把握和应用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搞活课堂气氛, 成为“快乐教学”, 使学生热爱历史、喜欢历史, 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迫切需要历史教师认真思考, 寻找对策, 加以解决。

在总结了体中学生基础差、层次不一 (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阅读障碍) 的特点后, 结合现代突出思维教学, 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教学论,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呢?“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为了体现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教师应尽可能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培养他们作为教学主体的意识, 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内驱力, 进而增强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做出与传统教学有别的改进。观念改变后, 马上想对策改进教学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讲究开头, 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 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是否有一个好的开头, 直接关系到本堂课的成败。如果老师一上课便拿着课本原原本本地“背诵”给学生, 枯燥无味, 毫无感情, 那么便造成了“讲者乏味、听着枯燥”的现象, 学生昏昏入睡, 如何能掌握课堂重点, 如何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讲授《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为例,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 结合当前形势, 我认为本课首先需向学生讲授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在课堂刚刚开始的时候, 我以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 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 那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和珅、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大家开始自发地讨论起来, 议论纷纷, 课堂气氛热烈。然后先后让几个学生来回答, 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有的甚至提到了《三国演义》、《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 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 瞬间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将板书《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课堂:“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 有的光耀千秋, 像英雄刘胡兰, 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 像奸臣秦桧, 长跪地上向人们请罪。”然后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点, 指出电视剧与史实的差别, 说明为什么要学历史。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 就应懂得怎样做人, 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 有远大的理想, 高尚的气节, 像曹操那样雄才大略, 文采超群。记住: (板书) 学史明志, 知史做人。”这样的开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 感受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 有吸引力的环境, 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景中, 增强学生的感知, 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这是很重要的。对此可借助视频、音乐、图片和角色扮演再现历史。如学习“抗日战争”一目, 插播一段《南京!南京!》的视频, 让南京大屠杀的情景重现, 使学生重温民族的灾难, 更加痛恨侵略。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感悟, 不能让历史重演;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复兴而读书。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增强了认识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正确的情感。

三、分组竞争, 活动教学

历史的学习单纯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大量地阅读教材、资料, 才可能全面地、客观地综合、分析问题。由于学生文化层次不一, 开学一个月后, 利用他们乐于竞争、敢于竞争的优点, 按学生成绩分成四个组, 每一组好、中、差搭配。课后作业先是让识字能力较强的学生带着全组同学通读课文, 获取教材中历史信息, 然后在课堂内分组朗读课文, 看哪个组读得最好并给予全组好评。由于采取了竞赛的方式, 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课文读得整齐响亮, 偶尔叫个别学生代表全组起来读, 也都能流畅读完, 说明学生用心完成作业了。过了阅读关后, 就可以增加更多的比赛内容, 例如:书面作业哪个组的同学得的优最多;课堂提问哪个组的同学回答得最多、对得最多;历史故事哪个组的同学讲得最生动;课文相关资料哪个组收集得最丰富等等。活动教学比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扬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同时又起到了相互督促的作用。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 教师要注意的是学生越投入于比赛中, 情绪就越容易激动, 教师要有驾驭学生情绪的能力, 才能维持好课堂纪律。

四、以练代讲, 讲评结合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 “以练代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给学生设置一个质疑的平台。教师把上课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发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讨论或翻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去完成。例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 设计几个问题:

1. 你知道西域指什么地方吗?

2.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3. 你认为张骞出使对汉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 你能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吗?

5. 班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使西域的?

6. 欧洲同我国首次交完的标志是什么?

课前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练习题, 不断地查找文献资料, 找出问题的答案, 课上老师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将那些不能编成习题的知识点穿插进去, 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而且此方法还给学生注入了质疑、思考的学习理念。

“以练代讲”及“讲评结合”的授课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练代讲”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 通过自己查找文献、翻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 不断获得求知欲望, 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以练代讲, 讲评结合”的方法, 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出现, 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讲解, 真正起到了“解惑”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 在以练代讲中布置一定比例的口头练习, 评讲时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开展讨论、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开阔思路, 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在教学中注意信息反馈和知识的横向联系,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师生配合默契, 学生学有所获。

综上所述, 只要抓住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 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小承气汤下一篇:负关联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