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周围骨折

2024-06-15

假体周围骨折(精选7篇)

假体周围骨折 篇1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日渐成熟, 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使这种骨折的治疗与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Berry等报道[1],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病率为0.9%~2.1%。2010~2013年我院共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病人共7例, 现将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例, 男性5例、女性2例, 年龄47~91岁、平均年龄74.3岁。骨折距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20年, 平均为7.2年。7例假体周围骨折病因均为摔伤, 其中6例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 3例合并高血压病史, 1例合并糖尿病病史, 1例合并髋关节假体松动, 1例合并老年性痴呆。根据Vancouver分型[2], 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中, 1例为A型, 5例为B型, 1例为C型。

2 治疗方法

本组7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4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3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根据骨折分型, 5例手术方式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2例手术方式为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钢丝内固定术+股骨柄取出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3 结果

术后5例患者在疼痛消失后均可完全负重行走, 生活基本自理;2例患者可使用助行器行走, 生活部分自理。7例患者出院后均按时回院复查X线片, 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 假体位置良好。7例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术后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26分、55分、73分、82分。

4 护理

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脏腑功能, 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所有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采用了以下心理护理方法, 包括语言疏导疗法、静心宁志法和转移法等, 患者由于骨折后引起的身体不适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限, 导致术前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术后效果, 增加术后并发症, 影响预后及康复[3]。护理人员必须会评估焦虑的因素, 了解患者在家庭中的角色、文化程度、年龄、全身情况及性格等, 术前护士应该多陪伴患者, 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内心的想法, 护士在语言上给予恰当的疏导, 消除患者内心的不安, 增强其对术后康复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患者中术后出现了肢体肿胀、腹胀、便秘、睡眠形态紊乱等症状, 对出现上述症状患者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与护理后, 症状均有所缓解。对7例肢体肿胀患者均予抬高患肢, 略高于心脏水平, 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其中4例患者术后肢体肿胀较严重, 按医嘱予消肿止痛膏外敷肿胀部位, 1次/d, 4~6h/次, 直至症状减轻或消失。对腹胀、便秘患者, 指导患者或家属顺时针按摩腹部, 每日晨起及晚睡前各1次, 每次10~15min;按医嘱予吴茱萸加粗盐或四子散炒热, 装入布袋中, 以顺时针方向熨腹, 30min/次, 1-2次/d, 通过局部手法刺激穴位, 达到疏通经络, 促进肠蠕动, 帮助排便。本组6例患者出现睡眠形态紊乱, 予中医特色疗法护理后, 睡眠改善。指导患者睡前听催眠曲、按摩双足底涌泉穴或开天门以促进睡眠;予耳穴压贴, 使用王不留行子直接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按压1次/4h, 以提高疗效, 睡前1h不宜按压, 否则会影响睡眠, 一般耳穴压贴留3~5d, 天气热时可缩短时间。由骨科专科护士在病人手术当天麻醉过后, 到床边指导其行早期的功能锻炼, 如踝泵运动、足趾活动等;术后第1d指导病人行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直腿抬高练习及贴床屈膝屈髋练习;术后第3d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助行器下地行走。本组病例中有1例术后1周仍不能下地行走练习, 需继续卧床休息。骨科专科护士在引导病人行主动功能训练的同时, 也帮助病人被动训练患肢小腿的腓肠肌及患膝的伸屈训练。同时让家属积极参与并共同监督病人行功能锻炼,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功能训练的效能。另外, 专科护士根据各例患者的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功能训练计划单派发给患者, 为患者设定训练目标, 3d后评估患者训练是否达标。

5 讨论

人工髋关节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应重在预防并发症, 同时注意围手术期及出院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与健康教育, 本组7例病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 患者均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 并已接受出院后每天晒太阳1-2h, 适当补充含钙磷丰富的食物等指导。同时注意预防外伤, Beals等[4]研究显示:1组病例中绝大部分病人骨折的直接原因是室内摔倒, 占66%, 室外活动时摔倒占18%, 少数为自发性骨折, 占8%和较大外伤占8%。回顾性分析本组7例病人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均为摔倒外伤所致, 属于低能量损伤。因此, 要重视家居环境的评估, 重视病人衣着穿用的评估, 外出要注意路况的评估, 其可有效降低摔倒的发生率, 也可有效预防此类骨折的发生。高龄、肥胖是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一大危险因素[5], 特别是肥胖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应考虑到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术后应重视负重时的步态训练及协调性训练。术后予软枕抬高患肢, 略高于心脏水平, 可促进血液回流。早期指导患者行患肢主动功能锻炼, 并指导患者家属协助由远端至近端按摩下肢肌肉群。严密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及压痛等不适症状, 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本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对该类患者, 预防并发症亦非常重要, 其中包括预防感染、预防褥疮等, 注意保持术口敷料清洁, 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术口疼痛情况, 伤口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制度, 可有效预防伤口感染。术后5~7d更换一次以预防骶尾部压疮的发生;术后定期为病人翻身护理, 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年纪较大或者瘦弱的病人可考虑加气垫床或使用水垫保护。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例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心理护理, 正确辩证施治,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 由骨科专科护士实施引导式功能训练, 做好预防再次发生骨折的健康宣教。结果:7例患者骨折已愈合, 均按时回院复诊, 其中5例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2例患者日常生活需家人照顾。结论:合理做好围手术期护理, 实施由专科护士指导的引导式功能训练, 能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假体周围骨折,护理

参考文献

[1]Berry DJ.Epidemiology:hip and knee[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9, 30 (4) :183-190.

[2]Duncan CP, Masri BA.Fractures of the femur after hip replacement[J].Instr Course Lect, 1995, 44 (10) :293-304.

[3]李天心.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63-264.

[4]Hennigs T, Arabmotlagh M, Schwarz A, et al.Dose-dependent prevention of early Periprosthetic bone loss by alendronate[J].ZOrthop Ihre Grenzgeb, 2002, 40 (10) :42-47.

[5]陈炜平, 王祥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8, 29 (1) :16-17

假体周围骨折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 例中, 男性5 例, 女性2 例;年龄63~74 岁, 平均68.6 岁。2 例为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5 例为人工全髋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骨折发生在人工关节手术后2个月~15年之间。其中未包含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其中行走时跌伤4 例, 车祸致伤3 例。按Vancouver分类[1], B1型4 例, B2型2 例, C型1 例。

1.2 治疗方法

组2 例股骨骨折行环抱器固定, 2 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 另外加用锁定钢板内固定, 3 例单纯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 视术中情况加用钢丝或捆绑带固定, 所有病例均行自体植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处理, 预防感染, 抗凝及股四头肌训练等, 因此类病例创伤大, 手术时间长, 可适当延长抗生素时间。何时下床视骨折愈合情况决定。

2 结 果

7 例病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 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 平均3.5个月。本组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深静脉栓塞形成。患者术前均能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 髋关节功能良好, 依照Harris评分, 平均为84分。术后部分患者感觉功能不如术前, 髋关节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78分。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6。

3 讨 论

据报道,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在0.1%~2.5%之间[2], 现已成为继松动后的第二大并发症。对于这类骨折的治疗目的, 要求骨折愈合, 解剖学对线, 恢复髋关节功能, 同时能早期活动, 骨折愈合后假体稳定, 并且能获得正常的存活率[3]。

3.1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原因

导致人工髋关节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 包括骨质疏松、骨溶解、应力增加及松动等, 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骨折。本组7 例中1 例长期类风湿, 骨质疏松明显, 扭伤后跌倒致骨折, 3 例车祸伤暴力较大, 还有3 例行走时滑倒致伤。所以髋关节置换术后防止跌倒极为关键, 同时应积极预防骨质疏松, 防止长期卧床。

3.2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

近年来, 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增加及患者年龄的增高,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在不断上升, 对此类骨折进行合理的分型, 将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4]。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方法很多, 但目前Vancouver分型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接受。该分型对临床指导意义较大, 它不仅反映了骨折部位, 而且对骨骼自身和假体的稳定性均做出了评估。其A型为大小转子的撕脱骨折;B型主要是股骨假体周围的骨折, 或恰位于假体柄顶端远侧的骨折;C型骨折是假体顶端以远的骨折。其中根据假体的稳定性和股骨的骨质量, B型骨折又分为3个亚型。B1型股骨假体稳定, B2型骨折处假体松动, 但骨骼质量尚可, B3型骨折处假体松动, 同时伴有明显的骨量丢失。本组根据该分型, B1型4 例, B2型2 例, C型1 例。

3.3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原则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目的为骨折愈合, 解剖学对线, 恢复髋关节功能, 早期活动, 骨折愈合后假体获得稳定, 假体获得正常的存活率[5]。基于此原则, 有学者提出了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处理应遵循的原则[2]。A型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 如果大小结节撕脱移位明显, 可采用钢丝捆扎。B1型骨折由于假体周围牢固, 建议切开复位内固定, 可辅助异体皮质骨行结构性植骨。B2型由于假体松动, 常规行加长柄翻修植骨。B3型不仅假体松动, 而且有明显的骨量丢失, 建议长柄翻修, 同时行结构性植骨重建。C型由于骨折离开假体, 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

本组无A型病例, 4 例B1型骨折, 1 例术后2个月跌伤, 1 例术后3个月跌伤, 1 例术后半年跌伤, 1 例术后2年跌伤。从影像学分析, 并根据临床症状等判断假体稳定, 但我们在手术前还是准备了翻修的器械, 一旦术中发现假体松动即为B2型, 应进行翻修。该4 例患者均为斜形骨折, 而且骨折线较影像学提示要长的多, 几乎到了小转子下方。我们对1 例复位后钢丝固定, 再用环抱器固定植骨, 其余均锁定钢板结合钢丝或捆绑带固定, 再行植骨。2 例B2型骨折, 其中1 例内侧骨折块包括到小转子, 术前判断假体松动。术中发现假体确实松动, 这2 例我们行加长的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 同时锁定钢板固定, 近端钢板单皮质固定。应正然等[6]报道用环抱器治疗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效果满意。我们的体会是C型骨折环抱器使用相对方便, 而一旦骨折线靠近近端, 环抱器不仅使用困难, 而且固定欠牢固。同时使用多大型号的环抱器术中很难判断。锁定钢板用来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 它设计合理, 在应用时大转子处可以使用3枚左右的全长螺钉, 假体处只需要固定单侧皮质骨便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远端可以进行正常的锁定螺钉固定。如果股骨假体周围再辅以钢丝或捆绑带, 将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

3.4 小结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骨质的疏松情况以及患者的经济条件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临床上由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复杂, 手术创伤大, 费用高昂, 手术并发症多, 所以积极预防假体周围骨折才是最主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Brady OH, Garbuz DS, Masri BA.The reliability andvalidity of the Vancouver classification of femoralfracture after hip replacement[J].Arthroplasty, 2000, 15 (1) :59-62.

[2]施忠民, 曾炳芳.股骨假体周围骨折[J].国际骨科杂志, 2007, 2 (28) :135-136.

[3]Kops, Frcs JJL, Frcs MKT, et al.Distal fixation withwagner revision stem in treating Vancouver type B2periprosthetic femur fracture in geriatric patients[J].Arthroplasty, 2003, 18 (4) :446.

[4]黄海, 卫小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8) :475-476.

[5]徐长明, 储小兵, 吴海山.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12) :974-976.

假体周围骨折 篇3

1 分型

根据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假体稳定性、骨质量、解剖位置等,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类型可分为粉碎骨折、斜行、横断、螺旋形等类型, 且分型方法多样, 包括AAOS分型、Mayo分型、Mallory分型、Vancouver分型等。其中, Vancouver分型是目前常用分型方法, 其全面考虑股骨周围假体骨折的骨质量、发生部位, 为骨折治疗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案, 指导临床治疗。根据Vancouver分型, PFF分为A型、B型、C型。Kyle RF[3]等人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PFF中, A型占4%左右、B型87%左右、C型9%左右, B型是PFF的最常见类型。同时, A型:包括大转子骨折 (AG) 和小转子骨折 (AL) , 骨折在假体近端;B型:包括B1型、B2型、B3型三种, 骨折处位于的股骨柄尖部或周围, 且B1型固定牢固, 骨量丢失并不明显, 假体稳定。B2型骨量丢失也不明显, 但假体松动。B3型端骨量丢失严重, 假体柄松动, 骨折发生在股骨柄周围。C型:股骨干骨折, 远离假体柄远端。对于PFF治疗而言, Vancouver分型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为解剖学对线、骨折愈合、骨折愈合后假体正常使用、髋关节功能恢复等意义重大[4]。

2 传统治疗

在目前PFF治疗中, 还没有形成统一治疗方法, 但治疗需遵守一定的治疗原则。根据Vancouver分型的PFF治疗, A型、B型、C型均有各自的治疗原则。A型骨折的若只是单一的AG或AL撕脱骨折, 则需进行保守治疗, 但若是骨溶解引起的骨折, 则需要实施翻修手术。同时, 切开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B1型骨折患者, 翻修手术治疗B2型骨折患者, 翻修术结合结构植骨术治疗B3型骨折患者[5]。对于C型骨折患者而言, 多采用切开复合内固定手术。同时, 在不同骨折类型治疗中, 还应对股骨柄是否稳定进行准确判断, 如B1型骨折股骨柄稳定则行的切开复合内固定, 若松动则行翻修术。对于多数假体松动患者, Lindahl H[6]等人提出可使用非骨水泥型全涂层长柄假体, 利用环扎钢缆, 治疗效果优于近端固定长柄假体及长柄骨水泥假体。在B1型骨折治疗中, 传统钢板螺钉治疗失败率为50%左右, 甚至高达75%。

3 新近治疗

3.1 锁定加压钢板

相比于普通钢板, 锁定加压钢板 (LCP) 的抗弯能力强, 但其抗轴向力、抗扭转能力稍有不足。因此, 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PFF患者中, 用普通钉代替远端锁钉, 可将钢板末端的应力集中减弱, 进而确保患者骨折率降低。分析杨昌宇[7]的文献报告, 该报告提出分别各对2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PFF患者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治疗, 结果锁定钢板内固定疗效显著, 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而叶玉强[8]等人的文献报告, 其对13例髋关节置换术后PFF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13例患者骨折类型均为Vanconver C型, 治疗15个月后, 患者股骨柄假体无松动, 骨折愈合良好。在Vanconver C型PFF患者治疗中, 锁定加压钢板方法有效, 且可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确保患者健康。此外, 锁定加压钢板多与其方法联合使用, 如线缆系统, 从而提高固定稳定度。

3.2 翻修手术

假体翻修术的实施需要在原有骨水泥、假体完整取出的情况下进行。在骨水泥、假体取出过程中, 医生操作需格外谨慎, 避免因操作扩大骨折范围, 造成骨量丢失。在骨水泥、假体取出后, 全面品评估骨的丢失量, 以此判断是否植骨重建[9]。翻修手术适用于假体松动的AL型骨折、B2、B3型骨折。在翻修手术实施中, 非骨水泥应用较多, 在假体松动情况下, 使用非骨水泥型长柄假体翻修, 疗效显著。而股骨柄翻修术是松动柄周围骨折的常用手术, 长柄假体具有固定骨折、稳定假体作用。对于骨水泥型假体, 在翻修时可部分取出骨水泥, 并在用骨水泥前确保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环境。此外, 相比于骨水泥型翻修, 生物型假体翻修具有较少并发症, 其长柄假体中存在广泛微孔表面、近端微孔[10]。对于骨缺损患者而言, 需要进行远端固定、近端置换等。Springer等[11]研究广泛微孔假体、近端微孔假体疗效, 结果, 广泛微孔假体治疗中, 77%患者骨折愈合、假体稳定, 而近端微孔假体治疗有效率为36%。

3.3 异体皮质骨板固定

作为一种生物型钢板, 异体皮质骨板可用于多种形状的股骨固定, 还可与其他固定方法联用进行近端股骨结构性植骨[12]。在异体皮质骨板固定治疗方法中, 该方法具有的增加骨量、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 其弹性模量与骨接近, 避免应力集中, 且含有促进骨折愈合的生长因子, 具有较少免疫力, 帮助患者康复。同时, 异体皮质骨板存在来源受限、血源性感染缺点, 但并不影响骨折愈合。贾金鹏等[13]对22例PFF患者进行研究, 均对其进行异体皮质骨板固定治疗, 并对22例患者进行为期8~45个月的随访, 结果17例患者骨性愈合, 1例患者术后17周发生移植骨板骨折, 所有患者的Harris评分为89分。

3.4 微创内固定系统

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 具有良好的力学特性、生物学特性, 使疏松性骨质固定稳定度增加,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4]。在PFF治疗中, LISS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局部血运破坏小、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等优点。但在Vancouver B3型骨折治疗中, 在周围骨量缺失情况下, LISS强度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管东辉[15]对9例假体稳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FF患者进行研究, 实施LISS治疗, 患者均骨折愈合, 假体稳定, 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中, 需要全面分析骨折类型,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进而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 提高治疗效果。同时, 在以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中, 不仅需要合理采用新型治疗方法, 还需制定个体化预防方案, 有效预防PFFF发生, 以后研究也应加强对预防方法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增加, 髋关节置换病人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 受病人活动量、生存期等因素影响, 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在增加, 为临床治疗带来挑战。目前,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手术治疗失败率较高, 治疗难度大,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 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中, 需要医生全面分析骨折类型, 正确掌握治疗原则, 从而选择科学、适合的翻修、内固定方法, 提高治疗效率。该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进展, 并对其进行综述。

假体周围骨折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8~80(66±14)岁;有糖尿病史3例。术前经X射线检查患者的假体未发生松动。据Vancouver分型规则可将患者的骨折类型分为以下几种:A型骨折2例,B1型骨折5例,B2型骨折4例,C型骨折2例[3]。受伤原因:经髋关节置换术后轻微外伤暴力所致。

1.2 方法

为防止手术过程中伤口感染,手术前5h患者予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随后医护人员嘱咐A型骨折患者采取卧床、制动治疗,并保持假体的稳定,时间3个月;B1型骨折患者采取钢丝环轧治疗;B2型骨折患者采取长柄翻修术加钢丝环轧治疗;C型骨折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过程中最好采取微创治疗方法,可保护骨折断端的软组织。随时观察患者切口的色泽及伤口的愈合状况是否良好[4]。早期,医护人员还需嘱托患者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避免出现负重现象,并伴有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治疗后仍需施行X线检查,通过影像观察骨折切口的愈合情况。

2结果

13例治疗后骨性愈合11例,愈合率为84.6%。愈合时间为7~17个月,平均14个月,未愈合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3讨论

3.1 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发骨折的原因

髋关节置换作为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可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促进切口的愈合,并发症也较少。但髋关节在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会有所提高,发生原因可能是:髋关节假体发生松动现象,骨水泥填塞不均匀致使股骨干的局部应力集中,还有股骨的弹性模量和金属假体的弹性模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等。

3.2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是保证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患者接受再治疗的第2天可行膝部按摩,患侧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和抗阻活动。术后3~5d行患侧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并行患侧髋、膝关节被动活动。术后第2周鼓励患者在无痛范围内行主动患髋膝屈伸能力训练,加强患侧股四头肌渐进性抗阻训练,不断提高患侧下肢的肌力。术后第3周做四点支撑半桥运动,即在双肘及双下肢屈曲位支撑下抬臀并在空中保持10s,重复进行10~20次,每个动作要求缓慢进行。

3.3 病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随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患者在术后4周~3个月应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在3个月内持拐步行,过障碍时患者腿仅为触地式部分负重,上下楼梯活动,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减少髋关节的弯曲和负重。还可在运动平板上进一步改善步态、步速和步行的距离,提高患者实地步行的能力,最后过渡到弃杖步行。

笔者体会: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时,医护人员需查出骨折的具体部位,根据骨折的类型进行分类,同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可达到预期的疗效。

参考文献

[1]Zuurmond RG,Van-Wijhe W,Van-Raay JJ,et al.Hig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oor clinical outcome 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An analysis of71cases[J].Injury,2010,41(6):629-633.

[2]郭盛君,周一新,张亮,等.327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原因探讨[J].中华外科学杂志,2009,47(3):168-171.

[3]庞贵根,张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和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3):995-997.

假体周围骨折 篇5

随着膝关节假体设计的不断改进和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得以广泛开展,缓解了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痛苦。但TKA后的相关并发症也并不少见。TKA后假体周围骨折即是其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1]。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对13例TKA后假体周围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行TKA术后发生股骨髁上骨折的患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65~79岁,平均(73.6±5.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骨折病因:自行摔伤8例,电动车事故3例,机动车事故2例。骨折发生至手术时间为4~12 d,平均(6.3±3.3)d。所有患者均使用微创固定系统(LISS)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 d,并行常规抗凝治疗2周。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12~70月,平均(39±14)月。

1.2 手术方法

术中取患肢大腿中下段外侧切口,于股骨外侧肌间隙暴露股骨骨折断端。术中均证实股骨远端假体无松动迹象,无明显骨质缺损,但存在明显骨质疏松。清除骨折断端血肿及嵌插软组织,牵引患肢,使骨折复位,注意保护骨折端骨膜,尽量减少破坏周围软组织血供。取锁定钢板置于骨折端外侧,锁定螺钉固定骨折近、远端。因患者膝关节假体周围即骨折远端骨质疏松,取自体髂骨植于骨折断端。活动膝关节,证实骨折端固定牢固可靠。冲洗、止血、置管引流,逐层缝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膝关节被动屈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在避免患肢负重的情况下拄双拐下地活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所有患者分别于手术后1、3、6、12月复查,每次复查时均拍膝关节正侧位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月复查时填写HSS评分问卷对膝关节进行功能评估。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1.5~2.5 h,平均(2.1±0.3)h。术中失血量为600~880 ml,平均(760±82)ml,术中均输血。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第3天即开始康复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切口均无感染,切口Ⅰ期愈合,摄片复查示骨折复位固定佳,内固定牢固。术后2周出院,出院时膝关节活动度:屈0°~10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9±14)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以及假体松动。HHS膝关节术后评分:优11例,良2例。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好,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为105.6°。

3 讨论

随着TKA在我国的广泛开展,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在临床上也逐渐增加[1,2]。Denis等[3]将TKA术后股骨髁上骨折定义为膝关节线近端15 cm以内的骨折,其发生率为0.3%~2.5%。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来自于患者自身以及假体的使用。患者的自身因素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吸烟、骨质疏松症、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股骨切迹等。假体因素则包括局部应力增加、骨质溶解和假体发生松动[4]。本研究中有8例患者因自行摔伤引起轻度外伤导致假体周围骨折,摄片检查均可见明显的骨质疏松,其假体周围骨折可能与患者自身的骨量丢失、假体周围应力集中等有关。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原则是在恢复下肢力线的前提下,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一般来讲,骨折愈合、关节无疼痛、膝关节活动度>90°即可认为治疗效果良好。股骨髁上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应该考虑膝关节假体的稳定状态、骨折的类型、骨质疏松的程度、是否在股骨附近存在其他假体以及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精神状况、基础疾病等。

保守治疗主要指下肢骨牵引、石膏或支具固定,其优势在于无创、避免了手术风险。不足之处在于适应证范围非常狭窄,仅限于假体无松动、骨折无移位的Ⅰ型骨折,或合并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此外,保守治疗难以达到和维持骨折良好对位,长期卧床及制动可能还会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肌肉萎缩和延迟愈合等。因此,对于不稳定、有移位的骨折,或股骨假体有松动的骨折,应该早期采用手术治疗,以求提高膝关节的运动幅度,避免不连接和畸形愈合。

TKA后股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可选择髁钢板、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LCP)、LISS等。对于粉碎不严重、骨折块相对较大的骨折类型,可以选择髁钢板,在粉碎性骨折以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中,于骨折远端植骨以增强固定强度,效果也较满意。髓内钉应用于TKA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具有微创优势,对骨折部位的软组织及血供破坏相对较小,可获得较好的轴向、成角及旋转稳定性等优势[5]。

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可提供多点稳定固定等优点,对于伴有骨质疏松患者具有较好疗效[6,7]。LISS钢板具有手术创伤小、不需广泛剥离骨膜、可进行单皮质固定,对小的骨折块内固定可靠等优点,并且术前可设计螺钉的固定方向从而避免与髓内假体发生冲突。我科对13例TKA术后股骨髁上骨折均行LISS钢板固定,术后恢复满意,骨折均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满意。

参考文献

[1]Rayan F,Konan S,Haddad F.A review of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arou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ics[J].Current Orthopaedics,2008,22(1):52-61.

[2]Bonutti PM,Zywiel MG,Rudert LA,et al.Femoral notch stenosis caused by soft tissue impingement in semi or open-box posterior-stabiliz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2010,25(7):1061-1065.

[3]Dennis DA.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Instr Course Lect,2001,50(50):379-389.

[4]Ayers DC,Dennis DA,Johanson NA,et al.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s,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common complications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1997,79(2):278-311.

[5]Gliatis J,Megas P,Panagiotopoulos E,et al.Midterm results of treatment with a retrograde nail for sepracondylar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Orthop Trauma,2005,19(3):164-170.

[6]贾金鹏,唐佩福,王岩,等.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3):198-199.

假体周围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例患者, 50例皆为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 其中, 35例为男性患者, 1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53~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7.8岁;50例患者皆存在扭伤或者跌倒史。通过相关的临床检查与骨折后影响学检查, 所有患者假体皆无松动现象。全髋关节置换术所涉及的原发病:8例患者为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17例患者为骨性关节炎, 10例患者为新鲜股骨颈骨折, 15例患者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0例患者的发病部位为左髋, 其余为右髋。参照Vancouver进行分型, 其中15例为A1型, 28例为B1型, 7例为B2型。30例患者的假体固定类型为骨水泥型, 其余为非骨水泥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min均给予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 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15例A1型患者, 由于其骨折未出现移位, 同时其假体比较稳定, 因此给予保守治疗, 选择卧床及外展位制动, 且需治疗3个月;28例B1型患者选择异体皮质骨板, 同时给予钢板钢缆固定或者钢丝环扎固定;7例B2型患者主要选择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混合植骨治疗, 使患者假体柄的固定更加牢固, 提高患者股骨侧皮质骨骨量。所有患者术后皆给予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 且需治疗1个星期左右, 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同时应抬高患肢, 适当地进行肌肉活动[1]。

2 结果

全部患者皆给予半年至1年的随访, 所有患者的股骨假体均十分牢固, 未出现松动现象。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均呈良好状态, 愈合正常, 未出现畸形现象, 无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现象, 无断端骨质吸收现象, 未出现局部感染现象, 未出现术后并发症。50例患者骨折皆完全愈合, 未出现肌萎缩及患肢疼痛症状, 机体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 患者卧床时间为2~5个月, 平均卧床时间为4.5个月。参照Harris相关的评分标准, 30例治疗结果为优, 18例为良, 2例为差, 优良率为96%。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引发患者肢体出现骨折的暴力;假体出现松动现象, 或者应力遮挡导致患者假体周围骨溶解;皮质出现缺陷现象, 或者骨水泥出现填塞不均现象, 进而使患者股骨干的局部应力出现集中状态;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其他的原因, 包括骨及假体两者之间显著的模量差, 相关的代谢性骨疾病等[2]。

在临床医学中,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分为十几种类型, 其分型主要参照患者的骨折位置、骨折与假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等, 包括Amstutz分型、AAOS分型、Mallory分型、Mayo分型以及Johansson分型等, 传统医学中通常选择AAOS分型及Johansson分型。AAOS分型主要包括:Ⅰ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粗隆间线近端;Ⅱ型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垂直劈裂, 通常位于小粗隆上缘部分;Ⅲ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骨折延伸到小粗隆下缘部分;Ⅳ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柄端处, Ⅳ型可以分为ⅣA螺旋型与ⅣB横断型;Ⅴ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柄端以下;Ⅵ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假体柄端较远处。Johansson分型主要包括:Ⅰ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假体近端;Ⅱ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假体末端;Ⅲ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假体远端[3]。目前, 比较推崇的是Vancouver分型, Vancouver分型主要包括:A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假体近端, 属于小转子骨折或者大转子骨折;B型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假体柄周围或者处在假体柄下端;C型, 其骨折位置主要处在与假体尖端较远的部位。其中, B型可以分为B1型、B2型以及B3型。Vancouver分型是对患者疾病的综合概括, 包括患者骨折的具体位置、股骨近端所包含的骨量、骨折是否稳定、假体是否存在松动现象等, 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可以参照患者骨折的Vancouver分型, 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比如A1型患者, 由于其骨折未出现移位, 同时其假体比较稳定, 因此可以给予保守治疗, 选择卧床及外展位制动, 需治疗3个月;若为B1型患者, 则可以选择异体皮质骨板, 同时给予钢板钢缆固定或者钢丝环扎固定;若为B2型患者, 则可以选择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混合植骨治疗, 使患者假体柄的固定更加牢固, 提高患者股骨侧皮质骨骨量[5]。本文5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均参照骨折Vancouver分型, 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治疗结束后, 全部患者皆给予半年至1年的随访, 所有患者的股骨假体均十分牢固, 未出现松动现象。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均呈良好状态, 愈合正常, 未出现畸形现象, 无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现象, 无断端骨质吸收现象, 未出现局部感染现象, 未出现术后并发症。50例患者骨折皆完全愈合, 未出现肌萎缩及患肢疼痛症状, 机体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参照Harris相关的评分标准, 30例治疗结果为优, 18例为良, 2例为差, 优良率为96%, 证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中, 参照患者骨折类型, 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 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 15例A1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28例B1型患者选择异体皮质骨板, 同时给予钢板钢缆固定或者钢丝环扎固定, 7例B2型患者主要选择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混合植骨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的股骨假体均十分牢固, 未出现松动现象。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均呈良好状态, 愈合正常, 未出现畸形现象, 无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现象, 无断端骨质吸收现象, 未出现局部感染现象, 未出现术后并发症。50例患者骨折皆完全愈合, 未出现肌萎缩及患肢疼痛症状, 机体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 患者卧床时间为2~5个月, 平均卧床时间为4.5个月。参照Harris相关的评分标准, 30例治疗结果为优, 18例为良, 2例为差, 优良率为96%。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中, 参照患者骨折类型, 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黎明华, 谢文伟, 姚汉刚,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的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3) :995-996.

[2]黄揆洲, 陈志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的治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09, 3 (5) :581-586.

[3]岳冰, 朱振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0, 31 (6) :346-348.

[4]吴俊生, 童培建, 肖鲁伟.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9, 17 (1) :67-69.

假体周围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我院最近一段时间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患者病例96例, 其中包括有男32例, 女64例, 年龄54~78岁, 平均 (63.7±14.3) 岁。原发疾病为股骨头缺血坏死者74例, 强直性脊柱炎者12,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者10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骨折类型、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骨折治疗方法

将本组患者按照Vancouver分型分成:A型骨折、B型骨折、C型骨折。针对A型骨折对其采取1捆绑带环扎联合异体骨植骨术进行治疗, 针对B型骨折者采取记忆合金环抱器联合异体人工骨移植术进行治疗, 环抱器截面内径较所固定的股骨外径略小。针对C型骨折者采取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 钢板联合异体骨植骨术进行治疗[2]。

2 结果

2.1 骨折发生率和类型

经统计得知, 9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患者在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者12例, 发生率为12.5%。经Vancouver分型后发现, A型骨折者5例, 占41.67%;B型骨折者1例, 占8.33%;C型骨折者6例, 占50.00%。见表1。

2.2 治疗随访结果

经统计得知, 本组1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 经X线复查发现, 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愈合, 未有1例发生感染、假体没有发生移位以及松动、下沉等并发症, Harris评分为 (91±4) 分。由此可知骨折治疗效果理想。

3 讨论

据相关文献分析显示, 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以外伤引起居多, 大都在术后数月甚至是数年间发生, 主要原因包括有以下几点: (1) 行关节置换者以老年人居多, 因手术以及卧床等诸多原因致使髋部肌肉力量发生下降或者是一些脑血管意外病史者引起肢体偏瘫, 自行摔倒的概率较大, 并且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状严重, 更加容易导致骨折的发生[3]。 (2) 术后磨损微粒的影响、假体松动或者是假体柄应力遮挡所引起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柄安放位置不佳或者是骨水泥填塞不是十分的均匀而引起股骨干局部应力比较集中, 均会引起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现象。 (3) 假体同骨之间有一定的模量差。因在进行置换后股骨近端应力存在最高区域且位于假体末端区域, 又由于假体同骨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模量差, 所以在临床上约有70%~90%的患者在术后发生骨折的位置在股骨假体末端水平[4]。

临床一般会采取Vancouver法对假体周围骨折进行分型, 并将骨折部位分成三种类型, 包括有:A型, 患者的骨折发生在假体近端, 存在于转子区;B型, 患者的骨折发生在假体周围或者是离假体柄尖端较近的远端;C型, 患者的骨折发生在离假体相对较远的远端。依照假体的稳定性以及骨的质量, B型骨折又可进一步分成Bl型, 即假体柄稳定型;B2型, 即假体柄松动型;B3型, 即假体柄松动、骨质量下降或者是粉碎性骨折型。采用Vancouver分型不但对骨折的部位进行了参考, 同时还参考了原假体的稳定性以及股骨的质量, 这对于术中以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制定等均存在比较明显的全面指导效果, 为目前应用十分最广并且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分型方法[5]。

术中骨折的预防措施主要为: (1) 针对骨质疏松者, 在术前与术后对其采取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 术中打入髓腔锉时动作应尽量轻柔, 切忌暴力打入等操作。患者在术前应拍摄双髋关节正侧位片, 其中包括有股骨上段, 经测量后对与之相匹配的假体进行准确选择。 (2) 针对重度骨质疏松者或者是骨皮质较薄者应对其采取钢丝环扎术对骨折进行预防, 股骨周围的软组织应实现完全松解, 并暴露清楚从而保证随时发现是否存在骨折。 (3) 在手术过程中, 扩髓时应尽量沿其轴线, 对偏斜进行避免。扩髓过程中若是遇阻力增大或者是打入幅度增大时, 应C臂透视并对患者实施预防性钢丝捆扎术。针对翻修术, 在术中应仔细对骨水泥予以分离清理, 切忌强力打出假体[6]。

骨折的治疗措施:以Vancouver分析为依据, 在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分型后,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A型骨折而言其属于稳定型骨折, 多数情况下对假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然而笔者认为, 患者以中老年人且体质相对较差患者居多, 长期卧床保守治疗很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 褥疮以及感染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实施相应的捆绑带或者是钢丝环扎联合异体骨移植进行治疗, 争取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针对B型骨折患者可采取记忆合金环抱器联合异体人工骨进行治疗, 所选用的环抱器截面内径应较所固定的股骨外径略小些, 其内径相对股骨直径小10%~20%左右。针对C型骨折而言, 其属于假体远端骨折, 不会对假体稳定产生影响, 一般选择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 钢板联合异体骨植骨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对1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实施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后, 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关注。

摘要:目的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患者病例96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统计得知, 96例患者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者12例, 发生率为12.5%, 其中包括A型骨折者5例, B型骨折者1例, C型骨折者6例, 依照患者的骨折类型针捆绑带环扎术、记忆合金环抱器以及异体皮质骨植骨术、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结论 导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较多, 在术中应给予高度注意, 在发生骨折后应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从而提高愈合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周围骨折,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建云, 姜世平, 何健飞, 等.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或钛捆绑带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2 (5) :400-401.

[2]刘新江.髋关节置换术后同侧股骨骨折的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9 (3) :132-133.

[3]牛志强, 刘文章, 侯志强, 等.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4) :247-248.

[4]马建兵, 刘淼, 姚建锋.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5 (20) :1527-1530.

[5]王培信, 秦辉, 廖春来, 等.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报告[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6) :495-496.

上一篇:教学艺术研究下一篇:双低杂交油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