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周围炎(共7篇)
肾周围炎 篇1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1], 且多较严重、不易控制, 在糖尿病合并感染中, 最常见者为泌尿系感染, 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 糖尿病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如肾周围炎、败血症等;肾周围炎是指发生于肾包膜与肾周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中的炎症, 如感染形成脓肿, 则称为肾周围脓肿[2]。为了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中较严重的肾周围炎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危险因素, 我院对4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0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258例, 女202例;年龄20~81岁, 平均 (52.0±8.6) 岁;病程2~23年, 平均 (9.6±5.2) 年;空腹血糖8.9~27.6mmol/L;入院检查白细胞计数14.8×109~32.5×109/L, 中性粒细胞0.51×109~0.95×109/L。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460例糖尿病患者中, 有38例确诊为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 将患者分为周围肾炎组和无感染组。肾周围炎组女性占78.9%, 空腹血糖>9mmol/L占78.0%, 糖化血红蛋白>9%占81.6%。将周围肾炎组的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1.2.1诊断方法
患者均进行血和尿培养, 仪器有HaierHRSP-H系列生化培养箱和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系列细菌鉴定药敏仪。患者同时进行B超和CT等影像学诊断, B超特点:肾脏脂肪囊显著扩大或者膨大, 内部是无回声区或者范围较小的低回声区, 其中有点状光点, 可以有分割光带;肾脏会随着呼吸活动度而减少甚至消失。CT特点:可见肾移位与肾周围出现低密度肿块与稍高密度的炎症壁, 患侧的肾脏增大, 肾周筋膜增厚。以确诊肾周围炎或肾周围脓肿。
1.2.2治疗方法
在药敏诊断结果未出报告前先使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头孢西丁[3]或哌拉西林舒巴坦, 同时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密切检测血糖。药敏报告后使用相应的敏感抗生素, 并继续控制血糖和对症治疗[4]。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腰痛消失或减轻, 血糖控制在参考范围, 复查B超和CT提示肾周病变消失[5]。
1.4观察指标
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分析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的相关因素: (1) 根据血液和尿液样本, 分析导致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的致病细菌的种类; (2) 根据药敏诊断结果, 了解何种药物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的治疗; (3) 根据肾周围炎患者与没有感染肾周围炎的患者进行比较, 分析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患者的年龄、性别特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
2 结果
2.1 细菌种类与分布
38例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患者中, 感染大肠埃希菌20例 (52.6%) , 感染肺炎克雷伯菌7例 (18.4%) , 铜绿假单胞菌4例 (10.5%) , 变形杆菌3例 (7.9%) , 肠球菌2例 (5.3%) , 其他菌2例 (5.3%) 。
2.2 药敏诊断结果
38例患者对呋喃妥因、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的药敏测试结呈阳性, 36例患者对头孢替坦的药敏测试结呈阳性, 35例患者对头孢西丁药敏测试结呈阳性, 34例患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敏测试结呈阳性, 28例患者对阿米卡星药敏测试结呈阳性。
3 讨论
由于肾周的解剖结构特殊、起病不明显、症状无特异性和病因复杂等, 使肾周围炎的诊断与治疗十分困难, 这也直接导致确诊时间长和治疗延迟。近年来由于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使得影像学技术更加的先进与快捷, 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可以直接观察到肾与腹膜后病理形态的改变, 使肾周围炎的诊断更为准确, 提高了治疗的及时性, 也降低了病死率。
在临床上肾周围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腰腹部不适、疼痛、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因此在临床上发现患者有上述情况时, 要警惕是否肾周围炎, 同时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本研究应用B超和CT进行诊断, B超应用简单、无创, 可以重复进行, 而CT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几乎所有的肾周围炎均可被CT测出, 可以明确炎症的位置、范围与附近结构的关系。因此两种影像学方法联用可更为准确地对肾周围炎进行定位, 同时也更有利于治疗。由于患者经济条件等限制, 无法完全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诊断时, 建议首选B超检查, 原因时B超相对价格低廉、使用方便[6]。
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的病情较重, 因此认为在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地治疗上,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7]: (1) 积极进行相关检查:尿常规, 尿培养+药敏, 泌尿系B超或CT检查, 先经验性选用药敏阳性率较高的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等; (2) 根据药敏结果, 及时调整敏感抗生素。由于糖尿病合并肾周脓肿可能还会合并有其他器官的潜在感染, 在药敏报告后, 马上使用适当的敏感抗生素。本临床研究中, 患者大多对亚胺培南敏感, 亚胺培南可以作为肺炎克雷伯菌所导致的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 (3) 严格控制血糖, 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待病情改善后再根据患者情况重新制定长期控制血糖的方案; (4) 对症支持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 (5) 经皮导管引流, 必要时肾切除术。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 免疫功能低下, 病原菌容易繁殖, 一旦合并感染极易并发菌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 因此积极进行病原菌及药敏检测, 合理使用抗生素, 可以缩短病程, 增加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糖尿病患者合并肾周围炎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危险因素, 为临床医师治疗肾周围炎选择抗生素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460例糖尿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观察分析肾周围炎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结果 38例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患者中, 感染大肠埃希菌20例 (52.6%) , 感染肺炎克雷伯菌7例 (18.4%) , 铜绿假单胞菌4例 (10.5%) , 变形杆菌3例 (7.9%) , 肠球菌2例 (5.3%) , 其他菌2例 (5.3%) 。对药敏试验呈阳性的药物有呋喃妥因、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结论 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合并肾周围炎的危险因素, 控制血糖达标有助于预防肾周感染, 合并肾周感染的糖尿病患者早期选用有效抗感染治疗及病原学检查并给予胰岛素控制, 可增加治愈率。
关键词:糖尿病,危险因素,感染
参考文献
[1] 杨艳.老年女性糖尿病并尿路感染80例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6 (2) :52.
[2] 王贵平.肾周围炎的诊治体会 (附18例报道) [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4 (2) :235-236.
[3] Hernandez-Alles S, Benedi VJ, Martinez-Martimez L, et al.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during antimirobial therapy caused by insertion sequence interruption of porin gen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9, 23 (4) :937.
[4] 万旭辉, 赖建平, 李健, 等.多重耐药菌性不典型肾周脓肿合并糖尿病的诊断和处理[J].四川医学, 2012, 13 (8) :1373-1375.
[5] 胡伟中.仙方活命饮治愈肾周脓肿2例[J].甘肃中医, 1999, 2 (3) :42-43.
[6] 王玉.糖尿病合并肾周围脓肿3例报告[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0, 2 (2) :63.
[7] 倪颖, 曹志萍, 江汉群, 等.糖尿病合并肾周围脓肿6例外科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 2011, 14 (1) :40-41.
光动力疗法治疗种植体周围炎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我院口腔科种植修复完成1年以上, 复查时诊断为种周炎的患者共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23~69岁, 平均47岁 (其中23岁患者为牙位即刻种植+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单冠修复后5个月出现种周炎) 。
纳入标准:种植体无松动, 龈沟出血指数 (SBI) ≥1, 牙周探诊深度 (PD) ≥4 mm或有溢脓窦道, X线片示种植体颈部有骨吸收透影区,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参加本实验前3个月内未口服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 1个月内未用抑制菌斑的药物漱口;能按时复诊。
排除标准:有咬合干扰者;依从性较差者;无希望保留的种植体;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4]。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被告知治疗计划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SRP+PDT组15例 (20枚种植体) , 接受龈下刮治、根面平整 (SRP) 和PDT治疗, SRP组15例 (20枚种植体) , 接受SRP治疗。
1.2 基线检查和样本采集
临床指标检查:采用压力控制塑料探针检查受试牙近、远中、颊、舌侧4个位点的菌斑指数 (PLI) 、牙周探诊深度 (PD) 、龈沟出血指数 (SBI) 等指标。检查项目和方法: (1) PLI:0:无菌斑;1:探针尖轻划种植体表面即可发现菌斑;2:肉眼可见菌斑;3:大量菌斑。 (2) PD:用探针以0.2 N的力量探测龈缘到牙周袋底的距离。 (3) SBI:用探针沿种植体龈缘以0.2 N的力探诊, 0:探诊无出血;1:点状出血;2:出血在龈沟内成线状;3:重度出血。
龈下菌斑的采集及细菌DNA的提取:选取PD最深的2位点, 去除龈上菌斑, 无菌棉球隔湿、干燥, 插入2根40#无菌纸尖直至袋底, 静置10 s后取出, 置于含有1 ml PBS的EP管中, -20℃冻存备用。标本应用小量细菌基因组DNA抽提纯化试剂盒 (Tiangen, 北京) 提取DNA, -20℃冻存备用。
1.3 治疗
对所有患者用碳纤维龈下刮治器 (Hufridy) 行种植体周龈下SRP, 其后对SRP+PDT组患者行PDT。PDT采用Aseptim PlusTM光化合消毒仪 (Denfotex, England) , 光敏剂为甲苯胺蓝 (100μg/ml, England) , 光源LED光 (波长635 nm) , 功率:750 m W。
分别于治疗后1、6、12周复查各种植体的临床指标, 采集龈下菌斑并提取DNA, 行RT-PCR检测P.g的相对表达量, 复查时的位置与基线检查时相同。所有检查由同一检查者完成。
1.4 RT-PCR检测
引物设计与合成:P.g引物序列及细菌通用引物序列参见Ashimoto等[5]的设计。引物序列见表1, 送交北京奥科鼎盛公司合成。
RT-PCR定量检测:以龈下混合菌斑DNA为模板, 以P.g的特异引物和微生物的通用引物为反应引物, 使用RT-PCR仪SYBR GREENⅠ模式, 检测混合菌斑的总量及P.g占总菌的比例。反应体系为25μl, 组成如下:Real Master Mix (SYBR Green) 11.25μl, 上下游引物10μmol/L各0.5μl, 模板3μl, 去离子水加至25μl。反应条件:95℃预变性5 min, 95℃变性30s, 60℃退火1 min, 72℃延伸1 min (检测荧光) , 共40个循环。每个样本检测均重复3次, 取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PD、P.g占总菌比例的变化用配对t检验, 两治疗组间的差异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PLI和SBI的变化用Wilcoxon检验, 2组间的差异用Mann-Whitney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共有28例 (每组各14例) 患者的38枚种植体完成本项观察, 有2例患者因不能按时就诊而退出研究。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1 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
基线时2组间各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组在1、6、12周时的PLI、SBI均降低 (P<0.01) 。治疗后6、12周, SRP+PDT组PD较基线有显著降低 (P<0.05) , SRP组PD较基线无统计学差异 (P>0.05) 。2组间比较, 治疗后6周PLI及治疗后6、12周SBI、PD, SRP+PDT组降低显著大于SRP组 (P<0.05) (表2) 。
2.2 治疗前后P.g占总菌比例的变化
治疗前2组P.g占总菌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经治疗, P.g占总菌的比例与基线相比, SRP+PDT组在治疗后各周均显著降低 (P<0.01) , SRP组在治疗后1、6周与基线相比有显著降低 (P<0.05) , 治疗后12周无明显降低 (P>0.05) 。2组间比较, 在治疗后各时点SRP+PDT组P.g占总菌的比例降低均显著大于SRP组 (P<0.01) (表3) 。
注:与基线相比, (1) P<0.01;组间比较, (2) P<0.05
(±s)
注:与基线相比, (1) P<0.01, (2) P<0.05;组间比较, (3) P<0.01
3 讨论
种周炎治疗原则为去除菌斑、控制感染, 制止骨丧失, 引导骨再生。目前, 常用机械方法去除菌斑、牙石, 同时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加强疗效。但由于近年来抗生素耐药菌的不断出现, 以及机械性措施对深种植体周袋使用的局限性, 使我们不断寻求新的抗菌疗法。
光动力疗法 (PDT) 是一种冷光化学反应, 借助光敏剂在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下产生单线态氧和自由基,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膜系统, 从而致细菌死亡。PDT可以杀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在内的多种微生物, 对耐药菌和药物敏感性细菌同样有效, 且重复应用不会产生细菌抗性[6]。有学者发现, PDT能够有效杀灭口腔中常见的G+和G-菌, 同时对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影响轻微[7]。临床实验结果表明[8], 采用0.01%亚甲基蓝作为光敏剂的PDT疗法对P.g、A.a、T.f都有杀灭作用, 其中P.g、T.f对PDT更为敏感。
本实验采用100μg/ml甲苯胺蓝作为光敏剂进行光动力治疗, 结果显示, PDT联合SRP治疗组与单纯SRP治疗组相比, PLI、SBI有更明显的改善, 且PDT联合SRP可显著降低PD值, 说明PDT辅助SRP不仅可以加强SRP的疗效, 更明显的减轻炎症症状, 而且可以降低种植体周附着丧失程度, 促进种植体愈合。RT-PCR结果显示, 治疗后各周SRP+PDT组P.g占总菌的比例均有显著下降, 且下降程度明显大于SRP组, SRP组在治疗后1、6周P.g占总菌的比例也有显著下降, 但12周时又恢复到基线水平。提示PDT辅助SRP治疗种周炎, 在抗微生物方面, 可明显降低P.g的相对表达量, 显示出更好的抗菌作用, 维持更持久的抑菌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PDT能减少种周炎牙周病原菌的计数。对于有严重骨缺损的种植体, 动物实验表明PDT联合引导骨再生术 (GBR) 较单纯的GBR可以获得更多的骨整合, 且对种植体表面没有损伤, 并能促进新骨的产生[9]。Dortbudak等[10]对15例种周炎患者以甲苯胺蓝为光敏剂, 波长为690 nm的二极管激光照射种植体表面, 发现种植体周主要致病菌P.g、P.i、A.a数量均有显著降低。本实验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PD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牙周炎辅助治疗手段, 可减轻炎症范围, 抑制微生物感染, 且对邻近牙周组织无损伤, 在降低牙周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同时, 可大大减低细菌毒力因素 (脂多糖和蛋白酶) 的毒性作用[11]。本实验将PDT的抗微生物作用应用于种周炎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 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且实验结果表明PDT可以作为有效治疗种周炎的辅助方法。本实验为临床实验, 从种植体周的临床症状和微生物学角度验证了PDT的抗菌作用, 为PDT在口腔临床应用的推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ower RC.Peri-implantitis[J].Ann R Australas Coll Dent Surg, 1996, 13:48-57.
[2]Wainwright M.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PACT) [J].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8, 42 (1) :13-28.
[3]Komerik N, MacRobert AJ.Photodynamic therapy as an alternative antimicrobial modality for oral infections[J].J Environ Pathol Toxicol Oncol, 2006, 25 (1-2) :487-504
[4]宋应亮, 周炜, 李德华, 等.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与根管治疗后邻牙关系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4) :482-485.
[5]Ashimoto A, Chen C, Bakker I, et al.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of 8 putative periodontal pathogens in subgingival plaque of gingivitis and advanced periodontitis lesions[J].Oral Microbiol Immunol, 1996, 11 (4) :266-273.
[6]Konopka K, Goslinski T.Photodynamic therapy in dentistry[J].J Dent Res, 2007, 86 (8) :694-707.
[7]Zeina B, Greenman J, Corry D, et al.Cytotoxic effects of 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herapy on keratinocytes in vitro[J].Br J Dermatol, 2002, 146 (4) :568-573.
[8]葛琳华, 束蓉.光动力疗法对慢性牙周炎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4 (12) :740-744.
[9]Shibli JA, Martins MC, Ribeiro FS, et al.Lethal photosensitization and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in treatment of periimplantitis:An experiment study in dogs[J].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06, 17:273-281.
[10]Drtbudak O, Hass R, Bernhart T, et al.Lethal photosensitization for decontamination of implant surfaces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implantitis[J].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01, 12 (2) :104-108.
肾周围炎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口腔种植患者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龄45~55岁,平均(50.3±2.4)岁。所有的患者均能够满足以下的入选标准:(1)年龄45~55岁;(2)知道治疗的过程、目的,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3)在1个月的时间内未曾接受其他的口腔治疗;(4)具备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5)患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等疾病。
方法:对180例患者进行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检查,检查的项目主要有X线表现、种植的松弛程度、PLI、PD、SBI等,所有的检查均由同一位医师进行。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包括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调查,对患者的病例情况进行统计,对患者的口腔以及牙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项目的主要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对患者的刷牙次数、刷牙时间进行调查,对患者是否有使用牙签的情况进行调查,对患者是否有吸烟的习惯以及吸烟的烟量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洁牙状况进行详细记录。
观察指标:对患者日常的刷牙频率以及刷牙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对患者的吸烟状况进行记录,对患者是否有洁治行为,以及洁治的频率进行分析,对所有调查因素相对应的种植体炎症患有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刷牙、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180例中,刷牙频率1日1次110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79例(71.8%),1日2次48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13例(27.1%),1日3次22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例(9.1%)。在本次调查中,吸烟患者133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106例(79.7%),不吸烟患者47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例(6.4%),由此可知,刷牙次数频繁的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较低,不吸烟的患者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较小。
刷牙时间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在180例患者中,刷牙时间3 min以上98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6例(36.7%),刷牙时间5 min以上82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4例(4.9%),有结果可知,刷牙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疾病。
复查及洁治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在180例患者中,定期复查患者38例,均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未定期复查患者147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46例(31.3%);未进行洁治患者123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3例(18.7%),洁治1次患者35例,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例(8.6%),洁治2次及以上的患者22例,均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
讨论
通过相关的文献表明[1],刷牙次数少、时间短及吸烟次数频繁的人员而言,其患有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概率较大,而不吸烟、刷牙次数频繁及时间长的人员,其患有种植体周围炎概率较低[2],由此说明,刷牙的次数、时间、吸烟的状况都会对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发生有着较大的影响[3],本文的探究结果也证实了该结论的正确性,此外,定期复查和洁治的患者患有种植体周围炎的概率也较低,也说明了口腔清洁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着抑制作用。
本次研究表明,刷牙次数越多,越注重个人口腔卫生的患者其感染种植体周围炎疾病的概率越低,只要保证个人的口腔清洁,就能够大幅度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口腔的卫生,口腔卫生差、有长期聚集的霉斑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全身性疾病都能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牙龈沟内有液体渗出,进行疾病探诊的深度增加,口腔中有感染的发生或者种植体松动、失败等[4]。对于实施口腔种植的患者而言,要具有较高的口腔卫生要求,不仅在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刷牙的频率和时间,还要尽量避免烟酒对口腔的危害,要定期进行专业的口腔维护、复查以及洁治,以能够达到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5,6,7]。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与口腔护理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减少口腔患者的病痛。方法:收治患者180例,观察口腔护理行为与种植体周围炎之间的关联。结果:患者口腔护理行为次数越多,种植体周围炎发生概率越低,吸烟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结论:正确口腔护理行为能有效减少种植体周围炎,可以更好保证患者的口腔安全。
关键词:口腔护理,种植体周围炎症,影响
参考文献
[1]吕国新.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8(11):62-63.
[2]宋清,李小宁.患者自主口腔护理行为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3(8):1424-1425.
[3]朱俊杰.研究口腔种植患者的口腔护理行为与种植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3(87):176-177.
[4]张虹,潘在兴,侯秀玉,等.口腔种植患者的口腔护理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4(4):196-198.
[5]曹裕杰,施斌,陈江,等.种植体周围炎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9(6):525-529.
[6]徐晓明,李慧丽,刘东艳,等.口腔专业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干预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9):78.
肾周围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7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18~75岁,平均52.0±12.3岁,病程1~10天,平均6.0±3.3天;病情分级[2]:Ⅰ级0例,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13例,Ⅴ级15例,Ⅵ级6例。对照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23~78岁,平均53.2±12.6岁,病程1~10天,平均5.0±2.8天;病情分级:Ⅰ级0例,Ⅱ级6例,Ⅲ级9例,Ⅳ级14例,Ⅴ级13例,Ⅵ级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神经病学》[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病前多有受凉、劳累史,少数患者于发病前几日可有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扬眉蹙额,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示齿,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齿颊之间,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退,可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因耳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颅底脑膜炎及脑干病变引起的面瘫不纳入诊疗范围。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电针及面部推拿治疗:主穴取阳白、太阳、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随症配以攒竹、牵正、下关、颧髎、水沟、承浆、双侧足三里、太冲等。病程1周以内者仅进行普通针刺,宜浅刺、泻法,面部取穴不宜过多(4~5个穴位),行针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每次留针30min;病程超过1周者,面部腧穴加用电针(可适当取穴7~8个),手法平补平泻,两穴为一组,每次2组,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可见面部肌肉轻微收缩、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40min。电针治疗结束后进行面部推拿,取穴与电针治疗相同,行点、按、揉、擦法等,手法宜轻柔,每次约10min。治疗组则在病程1周过后,在此基础上配合中频治疗仪(成都千里电子设备公司,型号ZP-100DHI,通电电源为220V、50Hz)治疗:患者仰卧位,用酒精或清水清洁面部,选用处方8,两块电极其中一块置于面部,另一块置于耳后翳风穴处,然后用弹力绷带固定,按治疗仪开始键,逐渐调大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开启中频治疗仪透热功能,以患者感觉面部微微发热为度;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上述各治疗均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休息2日。
1.4 疗效标准[4]
治愈:额纹对称,眼睑闭合正常,鼻唇沟对称,示齿无口眼歪斜,患侧面部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喜怒面部表情自然;显效:额纹对称,眼睑能闭合,笑时口角无歪斜,面部表情不自然,有板滞现象;有效.:眼险不能完全闭合,面部表情呆板,示齿口角仍有轻度歪斜,鼓腮患侧稍有漏气;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5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杨某,女,45岁,2011年5月30日因“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8+天”就诊。自诉9+天前因天气炎热,晚上吹风扇后导致面部不慎受凉,次晨即出现左侧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左侧口角歪斜,饮水时漏水,饮食时食物滞留于患侧。为求治疗,故来我院求诊。入院时症见:神志清楚,情绪焦虑,纳食尚可,睡眠可,二便调;左侧眼睑闭合不全,露白约3mm,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歪斜偏向右侧,不能鼓腮示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查体: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头颅CT无异常。诊断为左侧面神经炎。上法综合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病情痊愈出院。
4 讨论
4.1 病因病机
4.1.1 西医学
目前本病病因尚未明确,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可发病,可能是茎乳突孔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或水肿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面神经麻痹;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亦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反应。病理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5]。
4.1.2 中医学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太阳经,传入少阳经,殃及阳明经;风为阳邪,其性喜上,致面部三阳经经气阻滞不通,筋脉失养,导致颜面一侧肌肉弛缓不收,受对侧牵拉,而成口僻[6]。
4.2 治疗机理
本法电针穴取阳白、太阳、地仓、颊车,配以攒竹、下关、颧髎、水沟、承浆,均属于局部取穴,有疏通局部经气、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合谷归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治疗面神经炎的经验穴,循经取穴,有“面口合谷收”之意;牵正属经外奇穴,是治疗面瘫的经验效穴,同时因其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分布,故针刺得气后,可达到刺激面神经、促进其功能恢复的目的;翳风在手少阳三焦经上,其穴区浅层有面神经耳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干经过,如神经干、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翳风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刺之可起到改善局部神经调节、血管营养、淋巴循环等作用,使面神经炎得到缓解、治愈[7];另外,针刺或将中频治疗仪电极板置于翳风穴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及促进炎症吸收而大大缩短其治疗周期。但需注意的是,在针刺过程中手法不宜过重,以免加重面神经损伤。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从头至足,在面部有2条较大的分支,可以说布满整个面部,按“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之论,取足三里具有疏通面部阳明经气而达到上病下治之功[8]。而电针又可松解肌肉粘连,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神经再生;但电流不宜过强,过强电流刺激神经、肌肉可阻滞神经纤维长入运动终板[9]。手法推拿则可起到舒筋通络、活血散寒的作用,从而使患侧面神经得到良好营养,进而促进受损面神经恢复功能。研究表明,中频电流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和局部淋巴回流的作用;可使皮肤温度上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增多。中频电作用后,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组织水肿减轻,炎性物质的吸收和排除加速,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加强,使得免疫功能提高,对一些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良好作用[10]。笔者认为,中频治疗仪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受压状态,从而促进受损的面神经恢复功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不宜加用电针,否则后期易致面肌痉挛;也不宜行推拿及中频疗法,否则会加重面神经充血水肿,而加重面神经损伤。患者面部形象受损,感到茫然、难堪甚或抑郁,以致自暴自弃,对治疗失去信心。而电针、面部推拿及中频治疗等综合疗法是一套经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经济实惠,应大力推广应用,从而造福于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1]TavakolK,Reicherter EA.The rol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J 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5.
[2]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西压钴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3]王维治.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6.
[4]杜红霞.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5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痛杂志,2006,4(6):563-564.
[5]昊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9.
[6]杨松柏.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近况m.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80.
[7]张彤,戴国华.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0,20(10):587.
[8]俞国桥.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43[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482.
[9]王兴林.面神经麻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87.
肾周围炎 篇5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中, 男74例, 女46例;年龄最大者69岁, 最小者38岁;病程最短1个月, 最长18个月。其中患右侧肩周炎77例, 左侧43例。发病诱因:感受寒凉82例, 外伤筋络14例, 气虚受风13例, 其他11例。化验抗“O”偏高13例。肩关节X线摄片:关节组成骨有骨质增生者9例。临床均表现为肩周疼痛, 入夜尤甚, 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 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2治疗方法
2.1 取穴
条口穴、膏肓穴、阿是穴。
2.2 三联药物组成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4ml、盐酸普鲁卡因 (皮试) 4ml、人胎盘组织液2ml, 吸入10ml注射器, 上7号针头。
2.3 方法
患者先取座位, 暴露患肩, 双侧膏肓穴, 双侧条口穴, 患侧阿是穴, 常规消毒, 按穴位具体的解剖要求进针, 得气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2ml。注射针孔处覆盖无菌纱布, 以防感染。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本疗法隔两日1次, 3次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治疗结果
显效 (疼痛消失, 肩关节运动恢复正常) 93例;好转 (疼痛明显减轻, 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 24例;无效 (疼痛无减轻, 肩关节功能无改善) 3例, 有效率97.5%。
4体会
肩关节周围炎祖国医学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肩痹”。本病多发生在50多岁的人, 这是本病特点之一。其发病机理是人体正气虚弱, 风寒湿邪乘虚而入, 由表及里, 滞留不去, 阻滞经络气血的通畅, 导致不通则痛。《备急灸法》认为, 臂痛多与脾有直接关系, 因为脾主四肢。清·徐玉台所辑之《医学举要》云:“肩背作痛, 足阳明为病”, 正气不足为邪所阻, 气血凝滞, 闭阻经络。《医学举要》云:“背为阳明之府, 阳明有亏, 不能束筋骨而利关节, 即肩垂背曲”。条口为足阳明胃经之穴, 足阳明经多气多血, 如其平调, 内外得养, 五脏皆安。故刺条口穴能鼓舞脾胃中焦之气, 令其透达四肢, 濡筋骨、利关节, 驱除留着之风寒湿邪, 促使经脉畅通。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3寸 (约4横指) 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 百病无所不疗”。笔者依据膏肓能治疗“诸虚而损”的道理, 在针法上加以改进, 用于临床实践, 取得了满意效果。临床体会到膏肓穴有攻和补的双向作用。既有很好的补正作用, 还有驱散外邪的功能。
人胎盘祖国医学称为紫河车, 具有延年益寿之药效, 研究发现胎盘中含有转化生长因子 (TGF) , 具有刺激细胞从贴壁依赖性生长转变为非贴壁依赖性生长的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 对于损伤、烧伤、溃疡以及一些急、慢性炎症都有极好的疗效。 神经生长因子 (NGF) 为由118个氨基酸链所组成的蛋白质, 为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正常神经细胞的营养因子, 是交感神经和发育中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和分化所必须的营养因子, 是细胞自我免疫修复时所必须的生长因子。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 (IFN) 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释放出来的可以增加细胞的活性, 抵抗病毒细胞的侵害;抑制色素的合成能力;强化细胞的水合能力;加强细胞间物质交换;修复局部组织受损细胞;对抗自由基对组织的侵害;抗过敏源, 修复组织细胞。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现多用于活动性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1)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 从而减轻炎症的表现。 (2) 免疫抑制作用:防止或抑制细胞中介的免疫反应, 延迟性的过敏反应, 并减轻原发免疫反应的扩展。 (3) 抗毒、抗休克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对抗细菌内毒素对机体的刺激反应, 减轻细胞损伤, 发挥保护机体的作用。
肾周围炎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32例;年龄最大64岁, 最小40岁;病程最长1年半, 最短两周;单肩患者45例, 双肩患者5例。1个疗程12天, 一般需要1~3个疗程即可痊愈。
2 临床表现
2.1 疼痛
肩关节周围呈广泛性疼痛;早期呈阵发性疼痛, 常因气候变化及劳累而诱发, 以后逐步发展为持续性疼痛, 而且逐渐加重, 白天轻夜晚重, 不能向患侧卧位。
2.2 活动功能受限
由于关节囊及肌肉粘连, 长期缺乏适应的肩关节活动而引起的肌张力降低、肌腱牵拉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疼痛范围一般只限于肩部, 严重时可向颈部及手部放射。
3 治疗方法
3.1 手法治疗患者正坐凳上, 医者侧站其旁。
3.1.1 在肩关节周围用滚法:以肩外侧肩
、肩为主。手法要求深透有力, 使深层温热为佳, 配以痛点指揉法以加强滚法的效果。
3.1.2 痛点弹拨法、点按法、指揉法交替使用以肩井、肩
、肩、肩贞、天宗、合谷、曲池及痛点阿是穴与阳性反应物为重点。
3.1.3 患者坐位, 医者站在患者患侧稍前方, 一手握
住患侧腕部, 并以肩部顶住患者患侧肩前部。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后, 逐渐用力使之后伸, 反复3~5遍。
3.1.4 患者坐位, 施术者位于病人健侧稍后方, 用单
手扶住健侧肩部, 防止患者上半身前屈, 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 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 逐步用力加大活动范围,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重复2~4遍。
3.1.5 患者坐位, 术者位于病人患肩外侧, 双手握住患肢腕部上方,
将患肢提起。施提抖法向斜上方牵拉。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 而后突然向斜上方牵拉患肢。活动幅度逐渐增加, 力量由小到大。不可用暴力以免造成损伤。提抖后病人局部疼痛者可在牵引下用抖法可止痛。
3.1.6 施搓法自上而下在患臂反复施术多次。
3.2 磁疗
采用日本伊藤株式会社生产的磁振热治疗仪在患肩部放一导子, 用带子固定, 每日1次, 每次治疗20分钟, 以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3.3 功能锻炼
3.3.1 爬墙:
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缓向上作爬墙动作, 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缓缓回到原处。反复进行。
3.3.2 体后拉手:双手向后由健手拉住患肢腕部, 渐渐向上拉动。反复拉动。
3.3.3 甩手锻炼:患者站立位, 做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运动, 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反复锻炼。
4 治疗标准及结果
治愈:症状消逝, 活动功能正常, 40例;显效:症状、活动功能明显好转, 6例;好转:症状、活动功能稍有好转, 2例;无效:症状、活动功能无改善, 2例。总有效率达96%。
5 体会
肾周围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19例, 患者年龄41~75岁, 平均 (61.58±6.69) 岁, 病程2周~3年, 平均病程 (1±0.7) 年。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1例, 女9例, 患者年龄41~75岁, 平均 (64.17±2.51) 岁, 病程2周~3年, 平均病程 (1±0.8) 年;对照组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患者年龄41~75岁, 平均 (60.54±8.12) 岁, 病程2周~3年, 平均病程 (1±0.6)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骨性病变。同时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肱二头肌腱鞘炎等并发症。患侧搭肩试验阳性。患者肩关节周围有明显的自觉疼痛, 尤其夜间疼痛加剧, 严重患者夜不能寐。按压肩部周围时会有按压痛。初发患者多为一侧肩膀病变, 超过两年以上患者多累及到另一侧肩膀。同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尤其是以上臂外展、上举、后伸及内旋时明显。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针灸治疗方法, 其主要取穴为阿是穴、肩髃、肩贞、肩前、肩髎、曲池、巨骨、臑俞、天宗[2]。嘱患者取坐位, 完全暴露肩部, 经充分常规消毒后, 选取30号两寸针进行施针。得气后留针10 min起针[3]。对于年老体弱或肩部较量, 喜暖惧冷的患者, 在得气可将艾卷插到针尾上, 并切一适当大小的姜片遮盖针身周围皮肤, 进行温针灸[4]。待艾卷烧完熄灭冷却后起针。治疗期限以两天1次, 并以10次为1个疗程。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针灸的治疗方法基础上, 给予推拿治疗[5]。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于患者的患侧, 嘱患者双肩自然下垂, 成放松状态。医生以一手托起患肢手臂, 另一手采用一指禅推法以及按揉法分别对肩前部、三角肌、上臂至肘部进行往返治疗, 同时根据患者耐受做适当的外展、后伸和旋转活动, 手法应适度, 持续按摩约5 min。然后按压患者松肩穴, 同时按揉松肩穴周围持续5 min[6]。医生站在患者身后, 用双侧拇指对患者的肩部和肌肉群进行按揉, 寻找痛点部位, 重点按揉, 拨、理, 并对患者的肩贞、肩井、天宗、秉风、缺盆和风池等穴位进行按揉[7]。患者将患臂向前屈, 并将患者的手放于对侧肩上, 手心向下。医生推拿按压患者肩膀, 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肘部, 并用力向两边牵引, 而后采用旋转的方式揉按患者的肩膀。医生牵拉患者另一只手的腕部, 并采用边揉边按边向上牵拉的手法, 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轻轻旋转, 顺时针5次, 逆时针5次, 并且在患者耐受的条件下, 增大手臂的活动范围。医生采用拍打的方式, 对患者的肩部和前臂进行拍打, 舒缓患者伤臂的疼痛, 并牵抖患者的伤肢进行活动[8]。治疗期限以两天1次, 并以10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本文研究指标包括两部分, 首先是对两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治疗完毕后参考美国肩肘关节协会发布的《肩关节评估表》同时结合中医针灸推拿进行肩关节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9]。满分100分, 分值越高, 代表肩关节功能恢复越积极。结合患者自身临床情况可对其疗效进行评判, 如患者自身不适症状完全消失, 同时肩关节周围炎症反应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消失, 肩关节功能正常, 无其他异常不适症状为治愈。如患者自身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肩关节周围炎症反应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明显改善, 肩关节功能大部分均恢复, 仍有部分或轻微不适症状为有效。如患者自身不适症状无明显改善, 肩关节周围炎症反应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仍然存在, 肩关节功能无明显缓解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Epidata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两组各指标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 率的比较使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肩部功能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疼痛、肌力、稳定性、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等5个评价肩关节功能的指标方面, 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分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单一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属“痹症”范畴, 具体又属“十二经筋病候”[10], 认为其发生是由于外伤劳损, 内伤劳累, 以及人过中年后血气渐衰, 以至风、寒、湿邪乘机侵袭肩部, 导致肩部经脉闭阻、气滞血瘀所致。温针灸结合经筋病变部位取穴进针, 经提、插、捻、转得气后, 再配合艾灸, 借艾灸的热力温通经络, 畅通气血, 最终使肩部之风、寒、湿邪祛尽而病除[11]。
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与年龄、气候环境、劳损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有关[12]。人到中年以后, 形体气血渐衰、骨质疏松、复感风寒湿邪, 致使肩部气血凝滞、筋失濡养、筋脉拘急发为本病[13]。西医认为肩关节活动范围大、关节灵活、活动频繁、关节囊薄弱、参与肩部活动的肌肉韧带滑囊多, 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摩擦挤压和牵扯, 而致非特异性炎症或退变;肩部急慢性劳损造成关节周围韧带、肌腱、关节囊广泛性充血, 渗出、水肿、增厚、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导致本病[14]。本研究采用推拿手法柔和渗透持久有力, 结合针灸的方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滑利关节[15]。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肩关节功能的比较中, 观察组患者在疼痛、肌力、搭肩试验、肩关节功能及肩关节平均活动度等5个评价肩关节功能的指标方面, 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针灸推拿综合治疗方法已经对肩关节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也从全身关节功能角度印证了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