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周围性病变(精选8篇)
肺周围性病变 篇1
肺占位病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纤维支气管镜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但其对肺周围性占位病变的诊断有局限性,经皮肺活检可弥补其不足,本院自1996年起对32例肺周围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1996年6月~2008年月10月住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0~73岁,平均53岁,体检发现5例,咳嗽12例,痰中带血丝8例,胸痛7例,气促10例,合并胸腔积液4例。术前常规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痰及胸水检查(病理学和病原学)未见异常,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有占位病变,病灶直径2.3~10.8 cm,单发病灶22例,多发病灶10例,病变距脏层胸膜距离0.0~1.8 cm。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采用黑白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美国Bard自动活检枪,18~21 G活检针,将探头及穿刺枪、针置于密闭容器中用甲醛气体熏蒸消毒2 h,导电糊用高压蒸气消毒;常规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等检查;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穿刺的必要性和手术过程,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屏气训练;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钠,山莨菪碱肌肉注射,咳嗽剧烈时口服可待因。
1.2.2 穿刺方法
根据肺部病变的部位不同,患者可相应取坐位或卧位,先用普通探头探查,初步了解肿块到体表的距离及大小,标记好穿刺点的位置、进针角度,确定进针深度,并进一步用彩色多普勒了解病灶内部血流信号分布及肿块随呼吸活动发生的位置变化,以避免手术过程对周围重要脏器造成损伤。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壁层胸膜,再用消毒探头复查标记过的穿刺点,然后进行穿刺,待穿刺针进入胸壁到达壁层胸膜后嘱患者呼气后屏气2、3 s,在探头的引导下快速进针至病灶较表浅处,再嘱患者作浅短呼吸,确定针尖位置后即激发活检枪进行自动切割,然后快速拔针,将标本用无菌针头取下,进行涂片或置于10%甲醛瓶中,根据取材情况,可重复穿刺1~3次。术后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后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嘱患者平卧休息30 min后行胸透检查,观察有无气胸,回病房后卧床休息,氧气吸入,并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1次/h,术后12h拍胸片检查有无气胸。
2 结果
32例共行肺穿刺45次,平均每例1.4次。均刺中目标,所取标本呈点状和长条形,行涂片染色,其中28例进行病理切片,穿刺病理诊断率87.5%(28/32),肿瘤假阴性率为9.5%(2/21)。肺癌19例,其中鳞癌9例、腺癌5例、腺鳞癌2例、小细胞癌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经抗肿瘤治疗病灶缩小5例,病灶增大随病程进展证实有转移3例;良性病变11例,其中炎性病变7例,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密度降低3例,手术证实2例,还有2例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半年后行手术切除,其中1例病理诊断为鳞癌,另1例诊断为结核;结核4例,经抗痨治疗后吸收2例、缩小2例;穿刺病理不能确诊2例,为坏死组织,其中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鳞癌,另1例随访2年无变化。
3 术后并发症
气胸2例(肺压缩15.0%~20.0%),发生率为6.3%,给予吸氧后自行吸收,少量胸水1例,发生率为3.1%,咯血或痰中带血3例,发生率为9.4%,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
4 讨论
肺内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即使做出定性诊断也难以判断组织的细胞类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虽然是中央型肺癌的主要诊断手段,但是肺周围性、局灶性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无法直接看到病灶取活检。因此,对周围性肺部病变的活检阳性率低,据报道,纤维支气管镜对周围性病变病理及病原学的诊断阳性率为20.0%~70.0%[1,2]。经皮肺活检可以弥补纤维支气管镜的不足,是目前周围性肺部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随着医疗器械的更新,临床新技术的应用,经皮肺活检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诊断,最常见的引导方法有X线透视、CT及超声影像。超声由于操作简便、省时,在肺外周病变引导穿刺方面的价值得到认同[3,4],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超声有以下优点:(1)定位准确简便,操作者可以直观地根据超声图像提供的信息在体表确定进针方向及深度,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穿刺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分布情况进行了解,穿刺过程中尽可能避开血流讯号粗大区域,减少手术引起的损伤及大出血;(2)操作简便,选择取样部位广,根据穿刺的需要患者可采取多种体位,如坐位、仰卧、俯卧及侧卧位均可,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穿刺需要,并且机动性大,可在床边完成;(3)对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超声图像能显示出肿块随呼吸活动发生位移的幅度和范围,术者可根据超声图像提供的信息控制进针深度及角度,最大限度地保证穿刺的安全性,避免了操控的盲目性;(4)术者及患者均避免受到X线辐射的伤害,可重复性强,若取材不佳可进行多次穿刺。本组穿刺阳性率为87.5%,与文献报道的73.3%~93.0%大致符合[2,4,6]。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有:(1)病灶的大小及与胸膜粘连的程度:病灶较小,或与胸壁间粘连不密切,尚有部分含气组织,定位的准确性受到影响,病灶越小或其间含气肺组织的间隔越大定位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2)肿块外周的包膜过厚影响穿刺切割效果,取出的标本细胞成分太少不能进行病理诊断。(3)穿刺时还应注意避开组织坏死区域,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一般来说胸膜下尤其是与胸膜相连的肺实质性病变超声定位穿刺的效果较好。
据报道经皮肺穿刺肺活检的并发症主要是气胸、咯血,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气胸发生率为1.7%~7.7%,穿刺后咯血的发生率为6.0%~8.0%,较CT引导穿刺发生的并发症低[3,4],我科发生率分别为6.3%及9.4%,与报道大致相似,本组未见肿瘤针道转移及局部种植,无致死性并发症出现。影响并发症出现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条件、操作者熟练程度和使用的器材。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增加,肺弹性减弱,从而导致经皮肺活检气胸的发生率增加;而病灶直径≤3cm,气胸发生率增加,可能与由于病灶较小,导致穿刺难度加大,穿刺次数增多或穿刺针在肺内停留时间增加有关;病灶与胸膜无粘连,中间有部分含气肺组织,随着穿刺针经过肺组织深度增加,穿刺针穿过含气肺组织越多,造成肺组织损伤的可能性越大而导致气胸及咯血;穿刺针若通过叶间胸膜及肺大疱时易发生气胸,应尽量避免。
要减少经皮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术者在术前要进行精心准备,仔细了解患者的情况,研究胸部及超声影像,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技术;另外,在穿刺前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5],通过训练可以控制患者在呼吸过程中肺的活动度,减小肿块在穿刺过程中的移位,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之,B超引导经皮肺活检快捷安全,适用于贴近胸壁或与胸壁有粘连的肺内占位性病灶,对于距离胸壁2 cm以上的病灶,最好采取其它方式引导穿刺。
参考文献
[1]ARSLAN S,YILMAZA,BAYRAMGURLERB,et al.CT-guided franthoracic fine needle aspiration of Pulmonary lesions:accuracy and complications in294patients[J].Med sci Monit,2002,8(7):CR493-497.
[2]卢进昌,刘为舜,刘先军,等.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失败后超声、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的临床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10(6):356-359.[2]LU JC,LIU WS,LIU XJ,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guided by ultrasound or CT after the failure of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J].BME﹠Clin Med,2006,10(6):356-359.Chinese
[3]吴鹏,殷军,吕斌,等.超声引导经皮肺活检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6):383-384.[3]WU P,YIN J,LV B,et al.Applicable value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J].J Ultrasound in Clin Med,2007,9(6):383-384.Chinese
[4]TU XW.Evaluation on ultrasound-or CT guided percutaneous need1e biopsy for pulmonary mass[J].J of wanan Medical Uni-versity,2008,27(3):189-190.Chinese
[5]吴晓梅,白露,王欣燕.CT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肺活检肺小结节[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2):3486-3488.[5]WU XM,BAI L,WANG XY.CT-guided percutaneous automatic gun biopsy of pulmonary nodules in diameter[J].China Journal of modem Medicine,2006,16(22):3486-3488.Chinese
[6]JIN YL,WANG XQ,LIU W,et al.Diagnostic value of different location guiding 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biopsy on pulmonary lesions[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6,32(2):68-69.Chinese
肺周围性病变 篇2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是高血糖,确切发病机制不清楚。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患者有麻木、疼痛感和运动障碍。积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很重要。由于多种原因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目前没有特殊治疗方法。我科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定的10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治疗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36~68岁。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48例。糖尿病病程2~16年。对照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31~67岁。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46例。糖尿病病程3~17年。以上患者可伴有下肢麻木,疼痛、瘙痒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除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除去并发心、肝、肾、脑等脏器功能改变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血糖水平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53例,应用丹红注射液(荷泽步长制药公司)40毫升加入0.9%氯化钠250毫升静点,每日1次。同时应用甲钴铵(商品名为弥可保)2毫克加入0.9%氯化钠100毫升每天1次静点。14天为1疗程。两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在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8~11.1mmol/L。给予调整血压、血脂治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3 判定疗效
判定标准:显著疗效:四肢感觉障碍、疼痛麻木症状症状消失,腱反射正常。有效:四肢麻木感觉障碍减轻,腱反射减退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腱反射好转。无效:症状和临床体征没有改善。
结果:治疗组:53例: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观察组:53例:显效16例,有效2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6%。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
4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和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占糖尿病并发症的第一位。临床上有近50%以上的患者经过神经功能详细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神经病变。有少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可见痛,温,触觉过敏、减退、消失。感觉异常灼热、异样感、感觉过敏、手套、袜套状感觉,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发病机制不祥。有学者认为在高血糖基础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血管缺血、缺氧和代谢学说。其中有6大学说,血管学说、代谢学说、免疫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蛋白合成及轴突转运学说、基因学说。主要原因是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导致神经纤维缺血缺氧,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周围血管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血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神经缺血营养障碍。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化及脱髓鞘改变。代谢学说,高血糖使多元醇途径激活,山梨醇代谢旁路增强,山梨醇在血旺细胞内蓄积,渗透压升高,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脱髓鞘轴突变性。轴索再生能力受损,雪旺细胞轴突微管功能和结构异常。感觉神经受影响,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受影响。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包括有:调节神经细胞代谢、营养修复药物。直接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药物。钙拮抗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本组应用药物甲钴胺是甲基维生素B12,通过甲基转化为反应促进核酸、蛋白、脂质代谢,起到修复被损伤组织的作用。甲钴胺可以促进髓鞘中卵磷脂合成。促进轴索再生。甲钴胺在高半光胺氨酸合成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促进髓鞘主要结构脂质卵磷脂合成修复损伤髓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利于修复损伤神经。药物直接作用于损伤神经,发挥药效。不良反应轻微有头痛、皮疹、发烧感觉、出汗、肌内注射痛疼硬结等。
丹红注射液成分是丹参和红花,丹参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可以提高纤溶酶活性、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红花具有扩张血管,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和释放血栓烷素,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丹红注射液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本组资料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单独使用甲钴胺治疗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應。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值得推荐临床医生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参考文献
[1]苏轮,刘冰,陈昕,孙沛,白秉学,李晓利,薛俊仙,张金花,武若君,李彬,王亚真.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J].中医杂志,2009,3.
[2]邓燕.丹红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40例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3.
[3]薛维,李莉.丹红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6.
[4]黄丽娟,黄伟.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5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3.
肺周围性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5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肺部周围性病变病例, 其中男93例, 女63例, 年龄23~79 (平均56.3) 岁。患者术前经过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 但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等检查方法未明确病变性质。主要症状以咳嗽, 咳痰为首发症状, 其他伴随症状包括气短、胸痛、发热、咯血、消瘦、肢体麻木、头晕等。部分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陈旧性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
1.2 穿刺方法
(1) 术前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穿刺活检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取得患者的配合, 训练患者屏气,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常规检查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出凝血功能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等以确定适应证及禁忌证。备好消毒器械及1%福尔马林固定液, 并根据近期的CT检查确定穿刺部位。咳嗽症状明显者于检查前30 min口服磷酸可待因片30 mg。 (2) 根据病变部位, 以方便取材及减少并发症为原则, 选择穿刺方法及卧位, 先行CT扫描, 确定最佳穿刺平面、最佳穿刺点、进针方向及进针深度等, 制定穿刺方案。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 按方案中确定的穿刺位置、深度及角度进针, 达胸膜后嘱患者屏气, 快速进针达病变部位, 以3mm层厚薄层CT扫描, 核实针尖位置准确无误后, 然后放枪、切取活检组织, 根据取材结果可以重复2~3次, 以达到确保取材质量。活检标本以1%福尔马林固定后行组织学检查并细胞学涂片。术后立即行CT平扫检查, 了解有无并发症发生, 嘱患者卧床休息6h, 24h内严密观察呼吸、脉搏、血压, 并进行胸部X线复查。
1.3 诊断标准[2]
恶性肿瘤穿刺阳性诊断标准: (1) 手术证实; (2) 临床证实; (3) 有其他部位同样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史。良性病变诊断标准: (1) 手术证实; (2) 临床诊断性治疗效果好且病灶出现消失或缩小。确定诊断标准为活检组织学、手术病理组织学以及临床治疗和随访证实。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156例均获取足够合格的组织标本, 穿刺成功率100%, 其中一次穿刺成功139例占89.1%, 二次穿刺成功17例占10.9%。病变范围大及距胸壁距离近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
2.2 诊断结果及分析
所选病例最后确诊结果, 恶性病病变116例, 包括原发性肺癌103例, 转移性肺癌13例 (骨巨细胞瘤肺转移5例, 恶性胸腺瘤肺转移3例, 纵隔绒毛膜上皮癌肺转移3例, 鼻咽癌肺转移2例) , 良性病变40例, 包括肺结核17例, 肺炎或炎性假瘤18例, 其他良性病变5例 (分别为肺异物肉芽肿、隐球菌性肺炎、机化性肺血肿、组织胞浆菌病、肺尘埃沉着病) 。诊断结果提示肺周围病变的主要病因是恶性肿瘤和感染;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性病变总的阳性率为87.9%, 阴性率为12.1%;恶性病变组的敏感度, 特异度, 阳性预测值均高于良性组;在诊断良性病灶组中, 肺炎的敏感度较肺结核高, 而肺结核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肺炎, 见表1、表2。
2.3 并发症
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率14.74%, 其中气胸14例, 肺压缩面积均<20%, 未经特殊处理, 休息后缓解。肺出血3例, 其他6例, 未发生空气栓塞、大出血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3 讨论
肺周围性病变的影像学征象不具有特异性, 造成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较难, 往往需要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才能够确诊。应用痰液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胸腔镜、开胸检查患等均不能取得满意效果[3,4,5];随着CT技术的发展, CT增强扫描虽能提高疾病的发现率, 但是在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上也不令人满意[6,7]。而经皮肺活检创伤小, 并发症少, 患者易接受, 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组织学依据, 在周围性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在疾病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 对本组资料分析发现穿刺活检对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均很高, 提示该方法对鉴别良恶性病灶的意义比较大, 特别是在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上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但同时也发现恶性病灶的阴性预测值偏低, 因而对临床表现高度疑似恶性而穿刺结果显示阴性的病例仍有再行穿刺或通过其他方式检查确诊的必要;在良良性疾病的确诊方面, 分析本组资料发现, 肺炎的敏感度明显比肺结核高, 分析认为这种结果可能与肺结核病理的非特异性改变而难以诊断有关;而因为其他病变也可以导致“炎症”样的改变, 致使肺炎的阳性预测值比较低, 存在着一定的假阳性, 在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等治疗这类病例治疗效果不好, 提示在治疗中应高度重视其他病变的存在的可能性。
由此, 分析上述资料发现本方法在诊断肺周围性病变的价值如下: (1) 在肺周围性病变的诊断方法中,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组织学检查在肺周围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面, 具有较大优势。 (2) 在良性疾病的定性中也具有较大优势。 (3) 对罕见疾病的确诊也有较大的应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洪武, 杨仁杰.肿瘤微创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26.
[2]李升锦, 梅同华.CT引导下肺内结节性病灶穿刺活检术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 2002, 31 (8) :732-733.
[3]张哲民.经皮肺穿刺和电子气管镜下经支气管肺活检对肺部周围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12) :1257-1260.
[4]曾军, 何玉国, 钟维农, 等.CT引导经皮肺活枪术在肺周围性肿块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5.21 (5) :517-518.
[5]Mofatt SD, Mitchell JD, Whyte R.Role of video-assisted thoraeos-copie surgery and classic thoraeotomy in lung cancer mauagement[J].Curt Opin Pul Med, 2002, 8 (4) :281-286.
[6]Etakashima S, Sone S, Li F, et a1.Indeterminate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revealed at population-based CT screening of the lung:using first follow-up diagnostic CT to differentiate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J].AJR Am J Roentgenol, 2003, 180 (5) :1255-1263.
肺周围性病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100例周围性肺病变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60例,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34.8~70.6岁, 平均年龄为 (45.1±7.4) 岁。患者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部疼痛等临床症状。
1.2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方法
穿刺前, 患者需要进行各项血液学常规检查。首先将穿刺的相关信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并且需要其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 在西门子CT扫描机引导下, 选取合适的体位, 对病灶区域进行扫描, 选取恰当的层面和穿刺位点。使用标尺, 测量进针的角度, 以及进针深度。常规消毒后, 铺无菌洞巾, 在局麻状态下, 嘱患者屏气, 使用14~16G肺穿刺针, 进皮肺穿刺, 到达预定位置。CT扫描引导下, 待确保穿刺针尖处于较好位置后, 采取病灶区域的组织条。使用10%中性甲醛, 固定所取得的组织, 立刻送检。将所取的液性成分进行涂片检查, 使用无水酒精固定处理, 进行细胞学检查。如果取材过程不顺利, 同时在此期间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 可以重复活检, 但是取材次数不要超过3次。术后, 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咳嗽、胸闷、咯血痰, 以及胸痛等症状, 同时进行CT复查, 检查是否并发肺出血或者气胸等术后并发症, 还要观察针道情况。
2 结果
2.1 穿刺和病理结果
100例周围性肺病变患者, 在CT引导下, 对110个肺部病灶, 进行了170次穿刺, 穿刺获取的组织, 进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100例周围性肺病变患者中, 86例恶性病变和14例良性病变。86例恶性病变中, 其中42例腺癌、30例鳞癌、6例肺泡癌、2例腺瘤、1例腺鳞癌、1例大细胞肺癌、1例小细胞肺癌, 3例疑似肺癌;14例良性病变中, 其中7例感染、3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1例炎性假瘤。
2.2 术后并发症
100例周围性肺病变患者, 在肺部穿刺活检后, 7例患者出现轻度气胸, 4例患者的活检部位出现轻度疼痛, 都未采取特殊处理, 都自行缓解, 没有出现死亡。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CT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不断应用,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也逐渐应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中[4]。由于其具有定位准、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 发挥了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痰液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央性肺癌的诊断率相对较高, 但对于周围性肺病变的确诊率并不高。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是通过穿刺方式, 获取肺病灶区域组织, 进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该穿刺活检除了可以确诊外, 还可以明确病理分型, 对于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和预后,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5]。
气胸作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 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6]。同时, 皮肺穿刺活检的其他并发症还包括咯血、肺出血、感染、胸膜内出血, 以及穿刺部位疼痛等。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应在术前选取最佳的穿刺部位, 最大程度地降低穿刺次数, 最好可以做到一次性穿刺和取材成功[7]。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相对于外科手术而言, 可以算作一种微创手术, 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危险因素, 尤其是对于慢性肺基础病变患者而言, 所以, 在穿刺操作过程中, 要严格掌握穿刺的适应症, 并排除穿刺禁忌症, 注意无菌原则, 熟悉掌握手术流程细节, 术后做好相应观察和处理。
本研究中, 我院诊治的100例周围性肺病变患者, 在CT引导下, 对110个肺部病灶, 进行了170次穿刺, 86例恶性病变和14例良性病变。在肺部穿刺活检后, 7例患者出现轻度气胸, 4例患者的活检部位出现轻度疼痛, 都未采取特殊处理, 都自行缓解, 没有出现死亡。总而言之, CT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活检的阳性率相对较高, 能够准确地确定病变性质,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杰, 杨汉丰, 李春平, 等.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枪肺内小结节病灶的诊断价值[J].华西医学, 2008, 23 (1) :57-58.
[2]崔玉忠, 赵如森, 王洪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52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13) :116-117.
[3]许卉军.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周围性占位87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 2008, 35 (5) :74-75.
[4]张维春, 骆栋梁, 吴安平.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肺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 2009, 30 (6) :633-634.
[5]邢鹏毅, 郭建平, 姚斯元, 等.螺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肺周边病灶的诊断定性[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4) :16-18.
[6]赵刚, 沈春明, 刘利, 等.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40例I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l0, 15 (7) :985-986.
肺周围性病变 篇5
关键词:肺部周围型病变,支纤镜肺活检联合刷检,经皮肺穿刺活检
肺部周围型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呼吸科临床实践中的最常见问题。对周边肺组织病灶的准确诊断, 尽管目前有众多方法可供选择, 但由于影像学诊断阳性率低;而血清学诊断方法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开胸肺活检由于其创伤性大, 很多患者不能承受[1]。因此, 具有安全、有效、损伤小、经济等鲜明特征的经皮肺穿刺活检 (PTLB) 和经支气管肺活检联合刷检 (TBLB-BB) 是当今临床诊断肺部周围型病变最为常用的方法[2,3,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20例肺周围型病变的患者诊断方法及结果进行统计与比较, 试图为以后的相关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 (湖南省结核病医院) 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经胸片和CT检查发现的肺周围型病变的患者共120例, 其中男性患者68例, 年龄23~77岁, 平均62.5岁;女性患者52例, 年龄31~85岁, 平均67.6岁;单发病灶患者94例, 多发病灶患者26例;病灶直径0.5~6.0cm;病变靠近肺外带的患者37例, 靠近胸壁的患者28例, 靠近肺内带的患者36例, 与肺门的患者45例, 多区域病变的患者26例。在120例患者中有48人次做过PTLB检查, 有98人次做过TBLB+BB检查。其中有26例患者即做过TBLB+BB检查也做过PTLB检查。
1.2 检测方法
PTLB活体检测: (1) 首先对病变部位行CT探查, 确定病变位置及最佳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 (2) 准备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 穿刺针进入胸膜前, 嘱患者闭气后方可行穿刺, 离病灶2cm左右, 激发枪机, 切取活检组织; (3) 取出的病变组织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细胞学标本用HE染色, 组织学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 随后用常规封片方法封片; (4) 常规扫描穿刺区域观察有无气胸等并发症; (5) 术后卧位休息, 2h之后才能进食和饮水。
TBLB+BB活体检测: (1) 检测前的准备:术前禁食, 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行术前准备和鼻咽部麻醉, 对于年龄较大或体质差的患者, 术前氧分压偏低者操作过程中给予吸氧; (2) 将纤维支气管镜插入患者气管内, 按常规操作检查气管、各支气管后, 向病灶所在区域注入2%的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各2m L, 在距病灶约3cm处打开活检钳轻轻取材; (3) 用毛刷在疑有病变部位快速刷检获取标本, 将毛刷退至纤维支气管镜管腔内连同纤维支气管镜一并取出; (4) 术后卧床休息, 2h之后才能进食和饮水。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98例进行了TBLB+BB活体检测, 但是只有82例成功获取标本并进行了准确的诊断, 其中肺结核阳性率为35.71%, 肺癌阳性率为47.96%, 未确诊率为16.33%。有48例肺癌的18例占69.23%, 肺结核6例占30.77%。TBLB+BB的总确诊率为83.67%, 低于PTLB的89患者进行了PTLB活体检测, 其中肺结核阳性率为22.92%, 肺癌阳性率为62.5%, 未确诊率为14.58%, 确诊率为85.42% (表1) , 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TBLB+BB联合PTLB法对26例患者的诊断发现确诊率为96.15%。从表2可知, 当病灶越靠近肺内带或肺门, TBLB+BB的阳性确诊率为92.59%, 明显高于PTLB法在该区域的确诊率的41.67%, 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当病灶越靠近肺外带或胸壁, 则PTLB的阳性确诊为100%, 明显高于TBLB+BB法在该区域的确诊率的41.18%, 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这提示在靠近肺门区的病灶, 尤其支气管内膜病变, 采用TBLB+BB活检较好;而在周边肺组织病变中, 则以PTLB为佳。
此外, 120例在检测取样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只有少数几个患者出现了轻微的咯血或痰中带血, 经对症治疗后迅速缓解, 且无气胸出现, 因此各组之间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肺部周围型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然而其定性诊断一直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问题, 特别是对一些早期肺癌的分型及诊断。目前, PTLB与TBLB+BB两种肺活体检测法都是诊断肺周围性结节或包块的最常用的技术手段。本研究发现病灶越靠近肺内带或肺门, TBLB+BB的阳性确诊率92.59%明显高于PTLB法在该区域的确诊率的41.67%;而病灶靠近肺外带或胸壁, 则PTLB的阳性确诊为100%;明显高于TBLB+BB法在该区域的确诊率的41.18%。这提示在靠近肺门区的病灶, 尤其支气管内膜病变, 采用TBLB+BB活检较好;而在周边肺组织病变中, 则以PTLB为佳, 这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2]。
综上我们认为, PTLB与TBLB+BB两种肺活体检测法均具有一定的优缺点, 一般的病灶靠近肺门区, 特别是支气管内膜时建议采用TBLB及BB活体检查效果好;而对病灶发生在肺周边组织时, 则以采用PTLB活体检测为佳。
参考文献
[1]LIU HUA, WANG HUA, CHEN YANBO, et al.Clinical research on domiciliary long-term oxyge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06, 6 (5) :32-34.
肺周围性病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2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80例 (肺周围型肿块组65例, 肺弥漫性病变组15例) , 均经过胸部CT影像学检查后提示肺周围型肿块 (肺段支气管以下存在病灶) 或弥漫性病变 (双肺阴影呈弥漫性、散布性分布) , 行非侵入性检查不能确诊, 其中周围型肿块常规支气管镜检查直视下在支气管管腔内未发现明显异常病变。80例患者均行血常规+血型、凝血试验、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传染病筛查、胸部CT、心电图和心肺功能等检查, 均符合经支气管镜透壁肺活检 (TBLB) 标准。根据胸部CT检查结果分, 肺周围型肿块组65例, 男性45例, 女性20例, 年龄18~77岁, 平均年龄55岁, 其中肺CT检查示肿块直径在2~4 cm之间共30例, 肿块直径大于4 cm35例;肺弥漫性病变组15例, 男性9例, 女性6例, 年龄25~72岁, 平均年龄5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1) 咳嗽、咳痰, 痰中带血35例, 肺CT检查提示肺段支气管以下占位性病变; (2) 咳嗽、咳痰, 发热伴胸痛19例, 以肺炎表现为主, 比较标准抗炎治疗前后的肺CT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肿块吸收不理想。 (3) 肺CT检查提示周围型空洞6例, 2例伴咯血, 另4例伴气短及胸痛。 (4) 无阳性症状, 体检时行肺CT检查, 发现肺部肿块5例。 (5) 咳嗽、气短15例, 其中3例伴有痰中带血, 肺CT检查提示肺部弥漫性病变。
1.3 检查设备
采用日本奥林巴斯电子支气管镜 (型号:BF-1T150) 及图像采集系统;一次性组织活检钳。
1.4 术前准备及活检方法
(1) 术前准备:患者术前1周内行肺部CT及完善相关检查, 必要时须进一步行肺部增强CT扫描, 明确病灶强化程度及与临近肺段支气管、血管的位置关系, 并确定活检部位:1肺部结节性病变仔细对照肺CT, 精确定位到5~6级支气管, 从而确定活检钳的走行方向。2肺部实变及软组织影定位到段及亚段支气管。3弥漫性病变活检部位选择病变受累较重的肺, 一般选择下叶背段或基底段, 如两肺病变大致相同, 则以右肺优先, 因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行活检易并发气胸的风险, 操作时需避开在此两部位钳取组织标本。 (2) 活检方法:患者术前6小时常规禁食水, 并根据具体病情, 给予吸氧 (2~4 L/min) 及血氧、心电监护, 采用2%利多卡因联合丁卡因对鼻、咽及喉部行喷雾局部麻醉, 对反应较重的患者则采用静脉给予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 患者取仰卧位, 然后经鼻腔或口腔行纤支镜检查, 按事先选择的肺段支气管控制活检钳走行方向, 将活检钳插入所选的亚段支气管内, 估测活检钳插入的距离。核对活检钳位置后, 在吸气末张开活检钳, 再向前稍推进, 在呼气末钳取肺组织, 然后退出活检钳。活检时活检钳如遇阻力但插入深度不足, 可能是触到亚段支气管间脊, 可稍后退轻轻旋转再加压推进, 如患者感到胸痛, 可能触及壁层胸膜, 应松开并退回活检钳, 更换部位另行活检。一般每例患者取材3~4块。退出活检钳后立即将活检组织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内固定。术中出血者注入预备的l∶1 000肾上腺素稀释液2~3 ml, 若出血较多也可反复应用冰盐水镜下止血治疗。若患者术后有明显的胸痛及气短症状, 应行胸部X线检查, 明确是否有气胸。 (3) 诊断方法:诊断阳性例数=总例数-正常肺泡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周围型肿块组与弥漫性病变组诊断阳性率比较
15例肺弥漫性病变患者TBLB活检的诊断阳性率为73.33%, 明显高于65例肺部周围型肿块患者TBLB活检诊断阳性率 (53.8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肺周围型肿块病灶不同大小诊断阳性率比较
经肺CT检查, 肿块直径大于4 cm的肺周围型肿块患者TBLB的诊断阳性率为68.57%, 明显高于肿块直径在2~4cm之间的肺周围型肿块患者TBLB的诊断阳性率 (36.67%)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并发症
例 (%)
3例患者在操作中发生气胸, 均为少量并自行吸收, 未行特殊处置;余未出现血胸、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数字化X线及高分辨CT检查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肺部肿块及弥漫性病变的诊断病例正在逐年增多, 但是胸部X线片及CT检查却不能进行确定性诊断, 需要再行肺活检了解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进行确诊。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方法是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和开胸肺活检。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阳性率较高, 但易发生气胸、血胸和肿瘤细胞针道种植转移等并发症;开胸肺活检虽能获得满意的组织标本, 但由于创伤大, 对患者基础状态要求高, 患者很难接受, 因此, 使上述两种活检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通过支气管镜进行肺活检, 不仅可以获得多块组织标本, 还可以灵活选取多个部位组织, 虽然其诊断阳性率差异较大, 但因其具有操作创伤小、恢复快, 很少引起并发症, 患者耐受性好等特点, 近年来, 得到临床上广泛应用。
肺部周围型肿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进行诊断, 但因创伤相对较大, 易引起并发症, 患者耐受性差, 可先行考虑TBLB, 若得到阳性结果就达到了确诊目的, 从而避免了经皮肺活检的风险, 使二者在诊断技术上形成互补。目前, 国内许多大型医院采用电磁导航技术, 使TBLB的诊断阳性率明显提高, 可达到59.0%~75.5%[2]。本文报道的病例均采用盲取方法, 且病灶可测量的直径均大于2 cm, 诊断阳性率为53.85%。肺部周围型肿块TBLB的诊断阳性率与病灶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术前对病变部位的准确定位有很大关系。另有文献报道, 直径小于2 cm的病灶诊断阳性率明显降低 (20%~30%) [3]。本文统计分析显示, 肿块直径大于4 cm的肺周围型肿块患者TBLB的诊断阳性率为68.57%, 明显高于肿块直径在2~4cm之间的肺周围型肿块患者TBLB的诊断阳性率 (36.67%) , 说明在盲取条件下TBLB对大直径病灶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 对小直径病灶或微结节应尽量在有引导技术的条件下开展TBLB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肺部弥漫性病变种类较多, 目前已知有150余种病因, 常见的原因以肺癌、肺结核、肺部炎症以及间质性疾病等, 单纯依靠影像学检查难以定性, 临床确诊依赖于肺部活检。常用的方法为经皮穿刺肺活检及开胸肺活检, 但因弥漫性病变患者肺功能均较差, 增加了两种活检方法的危险性, 很多患者不能耐受检查, 导致最终不能确诊, 临床上也无法实现精准治疗, 而TBLB的开展为肺部弥漫性病变的确诊开辟了新的途径。肺部弥漫性病变行TBLB诊断阳性率差异较大, 在40%~90%[4,5], 本文诊断阳性率为73.33%, 基本符合上述报道。本文统计分析显示, 肺弥漫性病变患者TBLB的诊断阳性率为73.33%, 明显高于肺部周围型肿块患者TBLB的诊断阳性率 (53.85%) , 说明TBLB技术在诊断弥漫性肺部疾病中存在较大优势, 原因应为弥漫性病变覆盖范围大, 对活检部位的选择要求不高而适合盲取所致, 其对肺功能影响小的特点又非常适合基础状态差的患者, 同时可反复操作, 若配合刷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 (BAL) , 则能进一步提高诊断阳性率。对肺活检适应症的放宽可以为基层医院诊断提供有利证据。
参考文献
[1]KILLIAN G.Ueber directe Bronchoscopie[J].MMW, 1898 (27) :844-847.
[2]王洪武.电子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214.
[3]蔡丽婷, 王西华.TBLB联合细胞学检查对肺周围孤立性肿块的诊断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33 (4) :452-455.
[4]梅湛.经纤支镜肺活检在肺部弥漫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 2009, 15 (28) :4-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篇7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方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 发病范围广, 发病率高且病情多变, 可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有效防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发病机制复杂, 与痰瘀、瘀血、阳虚血瘀和气阴两虚等因素有关, 非单一因素所致,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治疗有效手段较多, 疗效较为可靠, 优势较为明显。为此, 笔者总结分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临床研究如下。
1 针灸及其联合治疗
孙远征等[1]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基础治疗相同, 26例对照组患者肌注0.5 mg弥可保, 26例治疗组患者取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等实施温针疗法, 治疗4周后显示 , 治疗组的 总有效率 (88.46%) 优于对照 组 (61.53%, P<0.05) , 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治疗前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何乐中等[2]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具有可比性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前组使用毛刺法, 后组肌肉注射甲钴胺, 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 (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 (56.7%, P<0.01) ,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所以, 毛刺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
张沛等[3]采用两组对照, 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降糖药、B族维生素和对症治疗, 50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取合谷、内关、阳池、曲池、太冲、解溪、足三里和阳陵泉等穴位针灸治疗。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MCV、SCV有显著变化。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
邱有法等[4]将56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 合理控制血糖范围, 治疗组以双侧脾俞、肺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辨证进行针刺治疗,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口服, 维生素B12肌注。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 (92.8%) 高于对照组 (75.0%, P<0.05) , 疗效较为确切。
2 中医方剂
在控制血糖达标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 采取中医药方剂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治疗时, 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法, 或从化痰通络、补益肝肾入手。可运用古方化裁治疗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自拟方剂加减治疗, 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1 黄芪桂枝五 物 汤
金匮要略》记载本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和大枣 (一方有人参) 组成。全方标本兼治, 攻补兼顾, 使气阴得养, 瘀血得祛, 痹脉得通。对属气虚血滞, 微感风邪者, 均可加味用之。
朱创洲等[5]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4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全部患者均有效。盛庆祥[6]用本方加味治疗38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总有效率86.84%, 且在改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记载本方由黄芪生 、当归尾、赤芍 、地龙、川芎 、红花、桃仁组成, 是补气和化瘀相结合的经典方剂。
苏根[7]将8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后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 前组同时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辨证治疗, 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发现, 该方辨证加减能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质代谢, 周围神经缺血缺氧得以改善,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刘春红等[8]用补阳还五汤治疗42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总有效率达到88%。刘芝平[9]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 以加味补阳还五汤 (加用泽兰、丹参和蜈蚣) 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23例患者, 服用20 d后有效率达到91.3%。
2.3 补阳还五汤 联合 六味地黄丸
周晖[10]以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37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有效率为89.19%, 且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电生理检查较治疗前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自拟 方 剂
方文献[11]采取益气养阴, 舒筋通络之法治疗53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山药、黄芪、木瓜、山茱萸、当归、沙参、地龙、白芷、威灵仙、川芎、土鳖虫、天麻为基本方。观察表明, 临床治愈30例, 好转23例, 总有效率94.6%。李绍轩[12]以自拟润枯搜络汤治疗60例患者, 对照组口服甲钴胺, 前组总有效率高于后组, 治疗组改善感觉减退与感觉缺失、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疗效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孙远征, 徐莺莺.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 (9) :6-8.
[2]何乐中, 张红, 林昭, 等.毛刺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08, 23 (9) :1276-1277.
[3]张沛, 张姝.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疗效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5) :73-74.
[4]邱有法, 金友莲.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4) :250-251.
[5]朱创洲, 马媛.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 2005, 26 (6) :485-486.
[6]盛庆祥.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8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08, 24 (6) :451.
[7]苏根.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 2004, 24 (4) :66-67.
[8]刘春红, 范冠杰, 唐咸玉.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3, 21 (10) :31-32.
[9]刘芝平.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3例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 2009, 30 (4) :77.
[10]周晖.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河南中医, 2003, 23 (1) :29.
[11]方文献.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56例[J].四川中医, 2009, 27 (9) :70.
肺周围性病变 篇8
关键词:肺部肿块,CT,肺穿刺
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各类肿瘤之首, 由于缺乏有效早期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困难;随着肺肿瘤临床诊疗规范指南的推广, 治疗前肺癌的确诊已成为常规, 特别是化疗和放疗前必须取得足够病理诊断资料, 而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获得肺部肿块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针对有些仅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不宜做出明确诊断的病灶, 获得病理诊断则为诊断的金标准, 因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具有定位准确、易掌握穿刺方向、角度及深度、并发症少、准确率高等优点, 故成为肺部肿块重要的诊断手段, 对临床早期诊断及病理分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 对肺部肿块行经皮肺穿刺患者176例, 其中男121例, 女55例, 年龄22~74岁, 平均年龄56.1岁。穿刺部位:右上肺40例, 右中肺26例, 右下肺16例, 左上肺46例, 左下肺21例, 肺门及纵隔区18例, 多发结节及肿块9例。所有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均无异常, 痰细胞学检查阴性;56例纤维支气管镜纤刷物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为阴性;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其中对18例中央型及纵隔病变者行增强扫描, 以明确病灶的性质。
1.2 方法
穿刺前依据原CT片对穿刺活检区域扫描, 使用金属丝粘在体表协助确定穿刺的层面、方向、体表进针点, 做好体表标记。再从CT层面 (纵隔窗位) 测得进针深度和角度, 采用巴德活检枪及一次性美国巴德活检针 (MN1810, MN1816) 进行穿刺。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洞巾、麻醉, 穿刺针进入患者胸壁肌层后嘱患者屏气, 快速进针达到病变部位, 再次行CT扫描, 确定针尖位于病灶内, 切割病变组织, 一般采取组织标本2次, 将取得组织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并送病理检查。术后封闭穿刺点, CT扫描观察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2 结果
176例肺部肿块患者经皮肺穿刺活检, 175例取得了满意的标本。其中确诊原发性肺癌155例 (包括鳞状细胞癌74例, 腺癌50例, 小细胞癌20例, 腺鳞癌10例, 未分化癌1例) , 结核性病灶18例, 转移性透明细胞癌1例, 炎性肉芽组织1例 (进行描述性病理诊断, 不能确诊) 。术中发生气胸12例, 给予穿刺抽气治疗;术后发生气胸2例, 肺压缩<20%, 给予吸氧后自行吸收痊愈;术中出现咯血5例, 量少未处理;穿刺后行CT扫描有肺部出血影34例, 术后给予止血药物应用, 1~2d后痰中带血消失。
3 讨论
对于痰细胞学检查阴性, 而纤维支气管镜难以达到病灶部位的患者, 内科现多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这样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肺内病变的大小、外形、位置, 还可以准确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 定位准确, 同时还可以随时监测穿刺针的具体位置和进针方向, 因此成功率较高。采用一次性活检针取材较之以往使用针吸活检法不仅速度快, 而且只要定位、操作得当, 几乎均能取得到理想的标本。本组原发性肺癌的诊断率达88%, 未能确诊者多因为病灶太小等原因而无法取到病变组织, 与文献报道一致[1]。目前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临床诊断肺部周围性病灶的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对获得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标记, 能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为患者尽早治疗赢得了时间。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一致[2]。病灶的大小对穿刺的结果存在一定影响, 大病灶容易取得标本, 但病灶密度多不均匀, 穿刺时应注意避开病灶的中心坏死区, 否则得到标本不利于病理诊断, 其诊断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而小病灶穿刺相对困难, 但多为均质性病灶, 取得标本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所以有条件的患者术前最好进行CT增强扫描, 明确病变性质, 增加穿刺成功率。如病变临近肺门及纵隔, 穿刺时应注意避开临近血管, 故术前亦应进行常规增强扫描。穿刺的标本对病理诊断也存在一定影响, 由于穿刺组织不象手术标本完整, 且取材有限, 故病理科亦需改进标本处理及检查技术, 提高诊断水平。
总之,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为肺周围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组织病理学依据, 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有效、安全, 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文军, 张志新, 杨广洋, 等.CT引导下弹簧式自动活检枪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 (11) :159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