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周围性疾病

2024-05-13

肺周围性疾病(共3篇)

肺周围性疾病 篇1

摘要:目的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对176例肺部肿块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取材, 所取组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 分析其准确性。结果 CT引导肺穿刺的确诊率达91%, 并发症发生率为8%。结论 CT引导肺穿刺活检是一种简便、准确、快速、有效、安全的诊断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肺部肿块,CT,肺穿刺

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各类肿瘤之首, 由于缺乏有效早期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困难;随着肺肿瘤临床诊疗规范指南的推广, 治疗前肺癌的确诊已成为常规, 特别是化疗和放疗前必须取得足够病理诊断资料, 而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获得肺部肿块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针对有些仅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不宜做出明确诊断的病灶, 获得病理诊断则为诊断的金标准, 因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具有定位准确、易掌握穿刺方向、角度及深度、并发症少、准确率高等优点, 故成为肺部肿块重要的诊断手段, 对临床早期诊断及病理分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 对肺部肿块行经皮肺穿刺患者176例, 其中男121例, 女55例, 年龄22~74岁, 平均年龄56.1岁。穿刺部位:右上肺40例, 右中肺26例, 右下肺16例, 左上肺46例, 左下肺21例, 肺门及纵隔区18例, 多发结节及肿块9例。所有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均无异常, 痰细胞学检查阴性;56例纤维支气管镜纤刷物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为阴性;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其中对18例中央型及纵隔病变者行增强扫描, 以明确病灶的性质。

1.2 方法

穿刺前依据原CT片对穿刺活检区域扫描, 使用金属丝粘在体表协助确定穿刺的层面、方向、体表进针点, 做好体表标记。再从CT层面 (纵隔窗位) 测得进针深度和角度, 采用巴德活检枪及一次性美国巴德活检针 (MN1810, MN1816) 进行穿刺。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洞巾、麻醉, 穿刺针进入患者胸壁肌层后嘱患者屏气, 快速进针达到病变部位, 再次行CT扫描, 确定针尖位于病灶内, 切割病变组织, 一般采取组织标本2次, 将取得组织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并送病理检查。术后封闭穿刺点, CT扫描观察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2 结果

176例肺部肿块患者经皮肺穿刺活检, 175例取得了满意的标本。其中确诊原发性肺癌155例 (包括鳞状细胞癌74例, 腺癌50例, 小细胞癌20例, 腺鳞癌10例, 未分化癌1例) , 结核性病灶18例, 转移性透明细胞癌1例, 炎性肉芽组织1例 (进行描述性病理诊断, 不能确诊) 。术中发生气胸12例, 给予穿刺抽气治疗;术后发生气胸2例, 肺压缩<20%, 给予吸氧后自行吸收痊愈;术中出现咯血5例, 量少未处理;穿刺后行CT扫描有肺部出血影34例, 术后给予止血药物应用, 1~2d后痰中带血消失。

3 讨论

对于痰细胞学检查阴性, 而纤维支气管镜难以达到病灶部位的患者, 内科现多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这样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肺内病变的大小、外形、位置, 还可以准确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 定位准确, 同时还可以随时监测穿刺针的具体位置和进针方向, 因此成功率较高。采用一次性活检针取材较之以往使用针吸活检法不仅速度快, 而且只要定位、操作得当, 几乎均能取得到理想的标本。本组原发性肺癌的诊断率达88%, 未能确诊者多因为病灶太小等原因而无法取到病变组织, 与文献报道一致[1]。目前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临床诊断肺部周围性病灶的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对获得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标记, 能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为患者尽早治疗赢得了时间。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文献报道一致[2]。病灶的大小对穿刺的结果存在一定影响, 大病灶容易取得标本, 但病灶密度多不均匀, 穿刺时应注意避开病灶的中心坏死区, 否则得到标本不利于病理诊断, 其诊断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而小病灶穿刺相对困难, 但多为均质性病灶, 取得标本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所以有条件的患者术前最好进行CT增强扫描, 明确病变性质, 增加穿刺成功率。如病变临近肺门及纵隔, 穿刺时应注意避开临近血管, 故术前亦应进行常规增强扫描。穿刺的标本对病理诊断也存在一定影响, 由于穿刺组织不象手术标本完整, 且取材有限, 故病理科亦需改进标本处理及检查技术, 提高诊断水平。

总之,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为肺周围性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组织病理学依据, 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有效、安全, 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文军, 张志新, 杨广洋, 等.CT引导下弹簧式自动活检枪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 (11) :1590~1591.

[2]黄剑锋, 黄昌杰, 湛永滋, 等.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J].中国肺癌杂志, 2002, 5:58~60.

肺周围性疾病 篇2

肺占位病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纤维支气管镜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但其对肺周围性占位病变的诊断有局限性,经皮肺活检可弥补其不足,本院自1996年起对32例肺周围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1996年6月~2008年月10月住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0~73岁,平均53岁,体检发现5例,咳嗽12例,痰中带血丝8例,胸痛7例,气促10例,合并胸腔积液4例。术前常规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痰及胸水检查(病理学和病原学)未见异常,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部有占位病变,病灶直径2.3~10.8 cm,单发病灶22例,多发病灶10例,病变距脏层胸膜距离0.0~1.8 cm。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采用黑白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美国Bard自动活检枪,18~21 G活检针,将探头及穿刺枪、针置于密闭容器中用甲醛气体熏蒸消毒2 h,导电糊用高压蒸气消毒;常规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等检查;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穿刺的必要性和手术过程,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屏气训练;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钠,山莨菪碱肌肉注射,咳嗽剧烈时口服可待因。

1.2.2 穿刺方法

根据肺部病变的部位不同,患者可相应取坐位或卧位,先用普通探头探查,初步了解肿块到体表的距离及大小,标记好穿刺点的位置、进针角度,确定进针深度,并进一步用彩色多普勒了解病灶内部血流信号分布及肿块随呼吸活动发生的位置变化,以避免手术过程对周围重要脏器造成损伤。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壁层胸膜,再用消毒探头复查标记过的穿刺点,然后进行穿刺,待穿刺针进入胸壁到达壁层胸膜后嘱患者呼气后屏气2、3 s,在探头的引导下快速进针至病灶较表浅处,再嘱患者作浅短呼吸,确定针尖位置后即激发活检枪进行自动切割,然后快速拔针,将标本用无菌针头取下,进行涂片或置于10%甲醛瓶中,根据取材情况,可重复穿刺1~3次。术后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后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嘱患者平卧休息30 min后行胸透检查,观察有无气胸,回病房后卧床休息,氧气吸入,并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1次/h,术后12h拍胸片检查有无气胸。

2 结果

32例共行肺穿刺45次,平均每例1.4次。均刺中目标,所取标本呈点状和长条形,行涂片染色,其中28例进行病理切片,穿刺病理诊断率87.5%(28/32),肿瘤假阴性率为9.5%(2/21)。肺癌19例,其中鳞癌9例、腺癌5例、腺鳞癌2例、小细胞癌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经抗肿瘤治疗病灶缩小5例,病灶增大随病程进展证实有转移3例;良性病变11例,其中炎性病变7例,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密度降低3例,手术证实2例,还有2例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半年后行手术切除,其中1例病理诊断为鳞癌,另1例诊断为结核;结核4例,经抗痨治疗后吸收2例、缩小2例;穿刺病理不能确诊2例,为坏死组织,其中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鳞癌,另1例随访2年无变化。

3 术后并发症

气胸2例(肺压缩15.0%~20.0%),发生率为6.3%,给予吸氧后自行吸收,少量胸水1例,发生率为3.1%,咯血或痰中带血3例,发生率为9.4%,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

4 讨论

肺内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即使做出定性诊断也难以判断组织的细胞类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虽然是中央型肺癌的主要诊断手段,但是肺周围性、局灶性病变纤维支气管镜无法直接看到病灶取活检。因此,对周围性肺部病变的活检阳性率低,据报道,纤维支气管镜对周围性病变病理及病原学的诊断阳性率为20.0%~70.0%[1,2]。经皮肺活检可以弥补纤维支气管镜的不足,是目前周围性肺部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随着医疗器械的更新,临床新技术的应用,经皮肺活检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诊断,最常见的引导方法有X线透视、CT及超声影像。超声由于操作简便、省时,在肺外周病变引导穿刺方面的价值得到认同[3,4],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超声有以下优点:(1)定位准确简便,操作者可以直观地根据超声图像提供的信息在体表确定进针方向及深度,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穿刺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分布情况进行了解,穿刺过程中尽可能避开血流讯号粗大区域,减少手术引起的损伤及大出血;(2)操作简便,选择取样部位广,根据穿刺的需要患者可采取多种体位,如坐位、仰卧、俯卧及侧卧位均可,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穿刺需要,并且机动性大,可在床边完成;(3)对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超声图像能显示出肿块随呼吸活动发生位移的幅度和范围,术者可根据超声图像提供的信息控制进针深度及角度,最大限度地保证穿刺的安全性,避免了操控的盲目性;(4)术者及患者均避免受到X线辐射的伤害,可重复性强,若取材不佳可进行多次穿刺。本组穿刺阳性率为87.5%,与文献报道的73.3%~93.0%大致符合[2,4,6]。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有:(1)病灶的大小及与胸膜粘连的程度:病灶较小,或与胸壁间粘连不密切,尚有部分含气组织,定位的准确性受到影响,病灶越小或其间含气肺组织的间隔越大定位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2)肿块外周的包膜过厚影响穿刺切割效果,取出的标本细胞成分太少不能进行病理诊断。(3)穿刺时还应注意避开组织坏死区域,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一般来说胸膜下尤其是与胸膜相连的肺实质性病变超声定位穿刺的效果较好。

据报道经皮肺穿刺肺活检的并发症主要是气胸、咯血,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气胸发生率为1.7%~7.7%,穿刺后咯血的发生率为6.0%~8.0%,较CT引导穿刺发生的并发症低[3,4],我科发生率分别为6.3%及9.4%,与报道大致相似,本组未见肿瘤针道转移及局部种植,无致死性并发症出现。影响并发症出现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条件、操作者熟练程度和使用的器材。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增加,肺弹性减弱,从而导致经皮肺活检气胸的发生率增加;而病灶直径≤3cm,气胸发生率增加,可能与由于病灶较小,导致穿刺难度加大,穿刺次数增多或穿刺针在肺内停留时间增加有关;病灶与胸膜无粘连,中间有部分含气肺组织,随着穿刺针经过肺组织深度增加,穿刺针穿过含气肺组织越多,造成肺组织损伤的可能性越大而导致气胸及咯血;穿刺针若通过叶间胸膜及肺大疱时易发生气胸,应尽量避免。

要减少经皮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术者在术前要进行精心准备,仔细了解患者的情况,研究胸部及超声影像,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技术;另外,在穿刺前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5],通过训练可以控制患者在呼吸过程中肺的活动度,减小肿块在穿刺过程中的移位,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之,B超引导经皮肺活检快捷安全,适用于贴近胸壁或与胸壁有粘连的肺内占位性病灶,对于距离胸壁2 cm以上的病灶,最好采取其它方式引导穿刺。

参考文献

[1]ARSLAN S,YILMAZA,BAYRAMGURLERB,et al.CT-guided franthoracic fine needle aspiration of Pulmonary lesions:accuracy and complications in294patients[J].Med sci Monit,2002,8(7):CR493-497.

[2]卢进昌,刘为舜,刘先军,等.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失败后超声、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的临床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10(6):356-359.[2]LU JC,LIU WS,LIU XJ,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guided by ultrasound or CT after the failure of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J].BME﹠Clin Med,2006,10(6):356-359.Chinese

[3]吴鹏,殷军,吕斌,等.超声引导经皮肺活检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6):383-384.[3]WU P,YIN J,LV B,et al.Applicable value of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J].J Ultrasound in Clin Med,2007,9(6):383-384.Chinese

[4]TU XW.Evaluation on ultrasound-or CT guided percutaneous need1e biopsy for pulmonary mass[J].J of wanan Medical Uni-versity,2008,27(3):189-190.Chinese

[5]吴晓梅,白露,王欣燕.CT引导下自动活检枪经皮肺活检肺小结节[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2):3486-3488.[5]WU XM,BAI L,WANG XY.CT-guided percutaneous automatic gun biopsy of pulmonary nodules in diameter[J].China Journal of modem Medicine,2006,16(22):3486-3488.Chinese

肺周围性疾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经胸片及CT检查提示肺周围占位性病变, 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等各种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性质, 且纤维支气管镜不能达到病灶区域。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35-78岁, 平均59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27例, 咳痰25例, 咯血18例, 胸痛16例, 发热9例, 消瘦20例。病灶最小2.4cm×3.8cm, 病灶最大9.2cm×10.6cm。穿刺前所有患者行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检查正常。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能配合做深呼吸、闭气动作。

1.2 方法

采用SEMENS双排螺旋CT机, 穿刺针为CHIBA18G半自动活检穿刺枪, 在CT机上选择离肺内病灶距离最短, 并避开大血管及周围骨质为穿刺点, 测量病灶中心及外周离皮肤的距离及选择最佳进针角度, 做出体表标记。根据肺内肿瘤的位置患者可采用仰卧、俯卧或侧卧体位, 常规消毒铺巾, 用2%利多卡因10mL逐层浸润麻醉至胸膜, 拉起枪栓机关, 固定穿刺深度, 嘱患者吸气后屏气, 将活检枪刺入病灶内, 嘱患者平静呼吸, CT扫描针尖位置, 调整位置后嘱患者吸气后屏住呼吸, 按动枪柄末端机关切割, 抽出活检枪留取标本, 用10%福尔马林固定, 送组织病理学。一般视情况变换穿刺角度穿刺2-3次, 尽量避开中心坏死组织, 以提高病检率。穿刺结束后, 用无菌纱布按下穿刺点, 固定, 立即行CT检查, 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 用轮椅送回病房, 避免剧咳, 大声讲话, 酌情使用镇咳、止血药, 检测生命体征, 第2天行胸部透视或拍片观察有无气胸、出血。

2 结果

2.1 穿刺结果30例共穿刺82次, 全部穿刺成功。明确诊断26例, 其中腺癌5例, 鳞癌7例, 肺泡细胞癌2例, 小细胞癌1例, 转移瘤1例, 未分化癌1例, 肺结核4例, 炎性假瘤3例, 肺脓肿2例。未明确诊断4例, 穿刺活检确诊率83.3%。

2.2 穿刺并发症:发生气胸5例, 气胸发生率为16%, 肺压缩<25%, 少量咯血2例, 肺内出血1例, 观察对症处理, 症状消失。

3 讨论

周围性肺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是肿瘤科临床实践中常见问题。获取病变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CT监视引导下肺穿刺活检, 定位准确, 可显示病灶的大小、位置及内部情况及与血管等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可监视穿刺过程, 提高安全系数和穿刺准确率[1], 尤其对纤支镜不能到达的病灶以及周围性较小病灶, 具有独到的优势。文献显示, 良恶性疾病总的确诊率为74%-97%, 本组为83.3%, 与文献报道一致。

3.1 并发症的防治CT定位与穿刺途径的选择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技术。文献报道[2],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并发症包括:气胸、咯血、空气栓塞、血胸、肿瘤种植及血行扩散。其中气胸发生率最为常见为5%-44%, 本组16%, 肺压缩<25%, 本组并发咯血为6.7%, 经观察对症处理后吸收。穿刺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取得配合,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进针可减少并发症。空气栓塞、血胸为较罕见严重并发症。据文献报道[3]经皮肺穿刺活检不影响Ⅰ期肺癌的预后, 亦罕见肺癌的扩散。

3.2 提高穿刺的准确率获取有效地病变组织, 是活检的主要目的。对于巨大的病灶, 尽量避免在病灶中央或坏死、液化的病灶组织中穿刺获取标本, 以免得到坏死、炎性细胞而不利于诊断。本组病例, 一般每例穿刺2-3针, 以尽可能多得获取病变组织。

综上所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周围性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性有效, 诊断率高, 并发症少, 对指导临床诊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周围性肺占位病变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30例周围性肺占位性病变, 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结果 30例中明确诊断26例, 其中腺癌5例, 鳞癌7例, 肺泡细胞癌2例, 小细胞癌1例, 转移瘤1例, 未分化癌1例, 肺结核4例, 炎性假瘤3例, 肺脓肿2例。未明确诊断4例。发生气胸5例, 少量咯血2例, 肺内出血1例。穿刺活检确诊率83.3%。结论 对周围性肺占位病变,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性高、并发症少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周围性肺占位,CT引导,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术

参考文献

[1]李月考, 时高峰, 王亚宁, 等.CT引导下肺部穿刺切割活检的临床应用[C].《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2]黄海光, 赵莉, 刘杨, 等.CT引导下肺部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9) :1108-1112.

上一篇:减肥下一篇: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