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2024-05-13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精选12篇)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1

摘要: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所以,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理解,感悟,质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陶冶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增强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去“读”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我慎重考虑到农村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则教师的有感情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熟读成诵,兴趣升华。“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得到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 另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四、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质疑精神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提出质疑,说明会读书会思考了。思考与读书联系密切。读的过程就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会读书的人自然会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不必解答,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深层次的问题、重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读书时讨论,还有些与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问题,可放到课后,让学生探索解决。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者,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从学生的思想出发,从学生的水平着想,引导学生阅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畅想、飞翔。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2

摘要:分层教学,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体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阅读教学中采用分层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阅读激烈,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就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为内容,对其分层教学的相关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分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81-01

引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合理设计分层教学,通过合理的分层,实现阅读教学的科学化、合理化,真正将阅读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班级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发展。

一、分层教学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性原则。分层教学是依据在每个学生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从而提出的。在进行分层时依据的标准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但是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也仅是表现在对发展的优势上,因而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生都要公平对待,不能因学生在智力、成绩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而对学生区别对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标准进行灵活掌握,并依据实际情况变换自己的分层教学标准。

2、教学分层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在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时,要针对每个层次中不同学生的成绩以及智力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计划。(2)动态发展原则。分层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因而每个学生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都对进步有着本能上的需求。因而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动态的把握,从而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途径。(3)分层激励原则。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期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学生进行适量的批评,才能使对学生的激励效果变得锦上添花,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下的激励模式,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分层教学的措施

1、课内阅读分层。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语文课程内容时,因对某一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理解程度有所不同,使得每个高年级学生对某件事物的观点也大不相同。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分层制定备课目标。

例如:《牛郎织女》这篇文章,教师在对其进行备课时,可根据学生的层次来制定备课目标,备课目标的内容可具有多种类型,以确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中的含义,具体的备课目标可以为:文章中有很多感人的句子,哪一部分的句子使你最感动?请将它找出来,说说你的想法。文章中具体讲的是什么?你能够表达出来吗?请谈一谈。牛郎织女在人间的幸福生活在哪些句子中有所体现?请找一找,读一读,并谈谈你的感受。

2、在上课过程中体现分层教学的目标。做好分层教学的备课环节之后,就需要进行下一步关键性的上课环节。该环节也是分层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加倍重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明确的层次划分,教师要一视同仁,不可偏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积极鼓励不同层次程度的学生努力学习,且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2)准确掌握各目标层次下的学生学习情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及时回答,使整个分层教学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

3、课外阅读分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图书时,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避免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反感,使学生能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首先,以儿童文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来选择学生所需要的课外阅读;其次,经典文学图书应在整个课外阅读图书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最后,以学生阅读能力为参考,合理地向学生推荐课外图书,让学生循序?u进地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并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及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向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推荐《中国成语故事》、《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等,向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昆虫记》等。

将横向分层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语文课文阅读当中,使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应将分层阅读横向教学方式不断引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结束语

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更加凸显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焕发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会不断增加,阅读积累越来越身后,这对于小学生的写作、听说等能力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总之,阅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落实分层教学法,是保障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手段,科学加以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谈小学语文教学[J].王月平.学周刊.2011(30)

[2] 巧设情境构建阳光课堂――也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J].胡文良.教师.2011(20)

[3] 谈小学语文教学[J].王瑞云.教育艺术.2011(06)

浅析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高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陶冶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增强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去“读”呢?在这些年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感悟——读写结合”四步阅读教学法。

所谓初读感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课文浅层的语言联系的认识,形成知觉的认识整体,为深入阅读扫除障碍。它是阅读教学最基础的一环。这一环节可与课前预习相结合,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在第一课时进行。

初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这一步骤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要求:导入语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快速而有兴致地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也可直接导入。

2.出示自学提纲。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①把课文读2—3遍,读通读顺;②自主解决文中生字、新词;③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④质疑并提出问题。

3.学生开始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方法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梳理、归类,为指导做好准备。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反馈学习情况:读字音、默写、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提出问题等,同时由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板演。

5.自学后教师的引导。在初读感知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学习。教师引导时要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内容。导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理解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倾向性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②明确方式。应该是学生会的不教,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不对”的教师要引导更正,“不完整的”教师要引导帮助补充。③明确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中可能出现的毛病,以免学生走弯路。

完成初读感知这一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是什么,同时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阶段由细读来完成。学生读课文,大声朗诵,一字一句,把课文读正确,在读的过程中,拿起笔来画出优美词句,不理解的词语。此间,随时拿起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学习理解词语。逐段进行理解性默读或朗读,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小标题;巩固生字字音,理解生字词意;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应该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准确把握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精读感悟。如何进行精读感悟呢?就必须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写人的文章,要问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高尚品质,写事的文章,要问学生: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可点拨学生,划出点明中心的句子,或点明中心的段落。这一阶段由精读来完成。

精读是细读的继续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部分理解完成之后,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某些感触和联想。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来品评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欣赏性朗读或默读,加深思想情感的体验,使阅读与生活衔接起来,加深认识,受到教育,学习课文优美语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做好读写结合,可以续写或改写。续写、改写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想像力和创造力。

续写的内容多种多样,依文章而定。例如,学习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让学生续写故事,主题为“假如我到了火星”,让学生放开自己是思绪,大胆想象一下火星的生活应该会是怎样的,写一篇想象作文,然后还可以编绘成连环画;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一课,让学生续写大自然还有什么“文字”,增加文章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实际活动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课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改写是对课文的再创造,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例如,可以让学生动手试着改写古诗,这样一来,除了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古诗,体会与领略古诗的意境,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可以把叙事性较强的诗歌改写成一个故事,小学阶段这样的古诗是很多的。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4

一、转换角色, 培养学生“悟”性

新课程一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 我们身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依然是“满堂灌”。一些语文教师误认为自己讲好了, 语文课也就上好了。于是乎, 不少教师每篇课文的教学只是陶醉在自己绘声绘色的剖析中, 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 学生要么听了热闹, 要么在百般枯燥中昏昏欲睡。教师不给学生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让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沉睡,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想而知。叶圣陶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阅读教学中, 应始终贯穿一个“悟”字。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 转变角色, 变“主教”为“助读”。语文课上, 教师只是引导者、倾听者, 一方面要抛出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文, 并通过讨论交流, 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 揣摩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咬文嚼字, 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在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 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 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同时, 对积极发言及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浓了, 喜欢思考了, 敢于发表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一些看法了, 其语文感悟能力自会水涨船高, 日见成效。

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感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 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与牛鼻子, 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这一令人尴尬的困境。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贯穿于课堂内外。除在课堂上探究课文时, 教师用默读、指名读、指导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课后更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反复朗读课文, 让学生用普通话朗读, 带着感情朗读, 甚至背诵一些精彩语段。同时, 在阅读过程中, 我们评选了“本周的阅读之星”“本周的阅读进步之星”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张贴, 并提出表扬, 还将阅读之星的随笔在班内传阅。这样就能让没得到美称的学生去追赶得到美称的学生。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 读出了滋味, 有利于进一步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 进而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的体会理解。平时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些语文教师课上只顾自己侃侃而谈,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文, 课后一有时间又让学生背词语解释、近反义词、中心思想等 (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悟, 完全在课堂上就可以消化掉的东西) , 根本不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大家忽视了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甚至认为花费时间朗读课文是无用的。这种做法, 不但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而且很容易让学生视语文学习为负担, 渐渐厌倦了语文课。

三、注重课外阅读, 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持续性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最根本的表现是, 他教的孩子爱上读书。”新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 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 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 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果把一些有趣的文章实现“情境再现”, 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情境去体会文章, 使得阅读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例如, 在教《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 描写了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 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 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 或读、或讲、或背、或画, 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读学起来, 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 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 个个读得起劲, 读书声响彻整个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的学生还绘声绘色地讲草原美丽的景色, 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 更有学生闭上眼睛, 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 那真是如痴如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能增加学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而且, 语文学科的特点注定了语文无所不包, 因而, 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多方面的好书, 如历史故事、名人传记、儿童文学及儿童感兴趣的各种书报。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样, 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当然,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农村学生没有足够的书可读。因此,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读书条件, 如鼓励家中有藏书的学生将自己家中的书拿来, 用这样的方式把零散的书聚集起来, 设立班级图书角, 由专人管理, 让学生借阅。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把文章中精美的词句、语段摘抄下来,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总之,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需要通过教师正确引导, 让学生得到全面熏陶感染的过程。高年级语文教师要真正把新课改的精神运用到教学实践, 用更为自由灵活的方式教语文阅读, 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轻松愉快中得到提升, 不要让阅读教学成为一种盲目和无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和领悟”。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能力。”可见, 语感培养对发展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下面, 笔者就对如何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轻松阅读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轻松阅读

参考文献

[1]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蔡国华.语文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策略.

[3]孙景华.彰显本体打实基础——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篇5

在教学中,为了打造精品课堂,本人对执教的六年级语文教学进行了认真准备,教学中就课文应设计到的问题进行了挖掘,并耐心向学生进行了讲解。因为在我们农村,学生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不高。一些学生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地学习训练之中。加上基础不够牢固,多数学生的成绩、素质普遍较差,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是自主学习较难,教师是讲得多。一个星期下来了,当我在回头在反馈看看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效果确让我吃惊,学与不学好像没什么两样。使我不得不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

我再次认真看了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本着“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自己在《学弈》《两小儿辩日》等教学中讲得太多,主导得太多,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能被别人的思维所代替,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讲得太多,而学生没有占主体地位,没有进入到文本中,没有参与互动学习,老师所讲等于白讲。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时刻注意着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并在每节课后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改变了当初的现状。

针对农村学生部分是随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在一起生活,在家是很少谈学习,即使父母在家因忙于农活,孩子学习也基本是没有过问,光靠课堂几十分钟让学生进入状态这是不可能的。于我注重了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在读课文前,先看本单元教学要求,看课后思考和练习题,看学习重点、看自读提示,看课文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把预习的所知及感悟写下来,不能马虎了事,不知道的地方及读中的困惑记下来,因为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学习不能让学生脑子养成惰性。这样一来,在课堂学习及交流中每位学生学生都有了底气,不碍于不熟悉文本而进入不到课堂,合作学习交流无从下手。

进入课堂后,进行预习检查,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认读,课文是否读通,对课文有了哪些初步的感受,在预习《囚歌》后使我发现时代背景没有向学生介绍,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就有了难度。通过预习了解了是否对课文的脉络、主要内容以及情感基调有了个性化的感知,梳理主要还有哪些问题。使教学中能有针对地进行引导。对学习文本、挖掘文本有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也督促学生课外进行了练习,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要环节。

结合检查预习情况,梳理学生问题,结合预设,调整并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中心话题。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品读重点段落,体会语句含义,感受语言表达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办好领路人的角色,要学生有所思索、有所疑惑、有所争执、有所感悟,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辨析真伪,勇于探索。

在阅读中还应注重学生的练笔,结合阅读内容设计相应的小练笔。让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写读书笔记和练笔的等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求新;通过读书笔记展评等轻松多样的形式吸引和激励学生广泛地去交流、去创新、去超越。从而为“习作”减缓了坡度,加快了速度。

阅读教学还应重视课内外的结合,为了充实课内的收获,教师要挑一些课外的文章或书籍让学生去阅读,扩展知识,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就课文涉及的问题,让学生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或是亲身参加实践,从实践的体会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建立纵横联系的优化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时的情况“因地制宜”,通过阅读实践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阅读教学;“读”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在反复阅读的家畜上,针对文章的内涵和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质疑研究,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到“读、问、悟”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在读中求知,在问中探究,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我们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要重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就变成了无源之水。

一、读——阅读教学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是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提出质疑,说明会读书会思考了。思考与读书联系密切。读的过程就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会读书的人自然会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不必解答,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深层次的问题、重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读书时讨论,还有些与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问题,可放到课后,让学生探索解决。

小学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 篇7

一、通过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

如何让学生想读、爱读, 这是阅读课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设置一些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口味的合理的情景, 恰当地设计几个小问题,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简单的背景介绍等都可能有帮助。要让学生产生读的需要,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以Module 1 Unit 2“The first aeroplane”一课为例, 通过对空气污染的问题的讨论, 引出一些污染源, 从而引出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根据课文内容将其分成三部分, 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短文, 第一部分 (1—3段) Who made thefirst aeroplane? Where did they live? What was their dream? 第二部分 (4段) :When did they make it? What did they call it? Howdid they fly it? 第三部分 (5段) :How far? How high? How fast?How long? 让学生整体感知短文, 并捕捉到主要信息来回答, 培养学生的听力, 让学生在听力中获取信息。这样过渡自然, 问题设计得既巧妙又恰到好处, 之后再进入课文的阅读, 学生就感觉比较自然了, 也有了亲切感, 学习起来自然更容易接受。除此之外, 还可以谈论有关的话题, 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 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这些都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 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 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 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 提高理解能力。

二、任务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都会布置任务, 然后让学生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是以学生的独自阅读为主, 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在这一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独立阅读, 安静的阅读。在Module4 Unit3一课中, 我布置任务, 让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遇到的不会的单词和句子, 然后让学生利用上下文或图片去猜测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音似词和形近词来猜读生单词的读音, 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讲解。例如unhealthy一词, 学生猜不出它的意思, 我告诉学生happy---unhappy, healthy---unhealthy。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说出它的意思是“不健康的”。对于它的读音我让学生学会分拼单词的能力, un/ heal/thy, 这种拼读能力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方便记忆其读音, 同时也有利于背诵。通过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求答案, 由浅入深的进入学习, 学生完成起来会更有成就感。当然交给学生读的一定的阅读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浏览, 扫描, 题目, 主题句, 抓大意、找细节、判断态度、猜词义等。各种技巧的安排要循序渐进, 结合不同的阅读内容在阅读中渗透。而且多数技巧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醒, 不断示范引导才会逐渐被学生掌握。

三、再读课文,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初次读后要跟读模仿, 要强调学生注意语音语调, 通过跟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本课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跟录音读, 全班齐读, 小组男女生分角色读, 单个分角色读。培养学生大量读的能力。然而阅读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需要眼、脑、手诸感官并用, 这样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 但小学生在阅读时却很难做到。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在跟录音读课文时, 用手指指着每一个单词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跟读。真正让学生用心去认真读, 做到阅读时“眼到, 口到, 手到, 心到”。同时, 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 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为以后高层次的阅读奠定基础。

四、及时检测, 检查阅读效果

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取得的点滴成就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 尤其是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希望得到更好的展示和更高要求的发展。当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信心倍增, 兴趣也更浓厚。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各种平台,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收获, 这样也能及时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在“Healthy eating”一课中设计了我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表, 让学生对自己的饮食习惯进行反省, 进而对“What must we do if we want to have good eating habits?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们练习和巩固了所学句型, 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同时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训练。

当然, 学生在校的时间十分有限, 听、说、读、写的机会较少, 阅读的容量也非常有限, 为了满足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需要, 我有选择, 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英文网站, 让学生带着任务, 去发现一些信息;此外, 我还鼓励学生多留周围的英语广告, 或者在平时多观察商店的英语招牌。还鼓励学生对商品的包装上的名称或内容加以了解, 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欣赏与吸收, 因为“生活处处皆知识”。另外我还给学生每人配备一本“阅读理解80篇”, 读“21世纪英文报”, 让他们读那里面的文章, 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8

一、创造阅读条件, 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读书的状态。教师还要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行调整和补救, 让所有孩子在自我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才能令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实效层次。

近年来, 我校在自身的图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 建立了二级阅读基地。一是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大阅读中心, 里面书籍丰富、资料繁多, 分类摆放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必读书目”, 供学生自由选择, 进行自主性阅读。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图书角, 发动学生自己购置图书、交流图书。全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图书角, 存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平时也可以多搞些图书漂流活动。这样就保证了较充足的读物, 让学生有书可读, 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为了进一步创造鼓励学生阅读的条件, 我还在班上尝试开展了书籍交流会、“读书周”等有关活动, 在一次“读书周”活动中, 有的学生读了《格林童话》, 有的同学看的是《天方夜谭》、《草房子》、《伊索寓言》等, 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跟别人交换, 这种互读共赏, 必然会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阅读指导, 培养阅读能力

所谓探究性阅读,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疑点, 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然后自主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探究性阅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疑点, 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其次, 就是让学生模仿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指导, 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经典的阅读篇目, 然后教给学生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主要从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加以模仿。

比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有经典名著《西游记》的选段“三打白骨精”, 在指导孩子读这篇课文之前, 我先引领孩子去观看电视剧片段, 以帮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 由此, 增加了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的喜爱。接着, 在这节阅读指导课上, 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布置阅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每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文中孙悟空是个怎样的形象?白骨精又是怎样的形象?就这样让孩子带着对后面故事的好奇走进文本、阅读起来。带着疑问去读书, 实践证明, 这是一条最有效的读书方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 即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普及本《西游记》, 同学们对这本经典的神话故事非常喜爱, 甚至有同学还学会了模仿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样子和动作, 并模仿得惟妙惟肖。我还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作者是怎样来塑造一个追求自由、勇敢无畏的孙悟空形象的?猪八戒是更像一个神仙还是更像普通人?这些问题又把阅读推向了一个深层次, 学生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也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培养了阅读良好的习惯。

三、丰富阅读积累, 提升阅读素养

丰富积累阅读知识, 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我经常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究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熟练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常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要知道, 阅读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其他的知识技巧相结合的。要把学生的“读、思、议、说、写”等各种能力综合起来, 要以读为本, 读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师的导读方法指导应正确、灵活、多样, 要尝试精心设计启发语和提示语,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联系自身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去认识和感悟文本, 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并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去交流, 获得全面的认识。

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有《长江之歌》、《三亚落日》, 诗词《渔歌子》、《石灰吟》等,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积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圈画出优美词句和经典句式, 并通过每天必做的美文诵读来加强对语言的积累, 让学生在文字海洋的徜徉中受到不经意的熏陶。而对于阅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言,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 倡导多元化的阅读, 比如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推荐有历史积淀和文化承载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并做好批注摘要等;而对于个性活泼的学生, 可以推荐他阅读现时流行的文学作品和小品文章。并要把课上和课下联系起来, 在兴趣的推动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升。当然,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积累过程中, 要尽量使学生在语文阅读积累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升。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篇9

一、优化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对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进行多元优化处理。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是给学生提供阅读认知适合的环境, 让学生在切实体验中形成阅读认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众多, 如教师生动描述、设置悬念、故事导入、图片展示、视频播放、配乐朗读等等, 都能够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情节创设的方式,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从中获得效益。

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进入阅读角色, 教师要注意阅读环境的创设。在教学《桂花雨》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先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以渲染课堂阅读气氛, 然后让学生听配音朗读, 这时学生情绪开始激越起来, 禁不住小声跟读。随后教师适时提出阅读问题:“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哪几句话?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回忆一下你的童年生活, 有没有难以忘怀的事情发生?”学生迅速进入自主阅读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和配乐朗读, 不仅渲染了课堂学习气氛, 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使阅读进入良性轨道之中。

二、优化问题设计, 启动学生阅读思维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认知能力,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 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思维中。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因为学生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找到阅读的思路, 这是教学优化问题设计最需要考虑的问题。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维度要求, 特别是学生阅读起点差距悬殊, 如果进行“一刀切”模式引导, 将有很多学生不适应, 阅读进程自然要受阻。因此, 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 在阅读问题设计时, 要注意降低门槛, 让更多的学生顺利进行高效阅读。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 为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教师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交换阅读体会。教师给出阅读问题进行引导:“题目中的‘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中有哪些语句写出‘我’的情感变化?父亲为什么执意让‘我’放掉鲈鱼呢?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中体会到什么呢?作者最终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你能够说出一两句道德修养的名句吗?”教师列出一组思考问题, 也许学生不能对每个问题都关注到, 但这些问题的阅读引导意图都非常明显, 只要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就一定能够进入到文本核心, 这说明了教师问题设计是优化的结果。

三、优化阅读方法, 提升学生阅读效率

小学阅读教学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 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空, 也要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措施。阅读方法众多, 如快速浏览、计时阅读、示范朗读、略读、范读、精读、品读、赏读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 具体让学生选择哪些阅读方法, 这需要教师做出综合考量, 给出合理建议。阅读方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阅读内容特征, 还要注意阅读目的和阅读进程, 不同阅读阶段需要采取不同阅读方法, 这也是阅读内质要求。小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较单一, 无论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都会选择大声朗读, 或者是默读, 这些阅读习惯显得太过呆板。教师要针对阅读内容和学生阅读习惯进行针对性地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阅读观。

学生可用的阅读方法很多, 但其缺乏科学的选择意识。针对不同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 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这是教师必须要让学生遵循的阅读规律。在教学《珍珠鸟》时, 教师让学生先进行默读, 看看文本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了解文本大体内容。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作者的情感来。最后让学生品读, 细细品味文本“信任理解”的主题。自主阅读时, 要求学生结合资料进行阅读;朗读时, 要和同桌一起进行, 体味文本语言情感因素;在陪读环节, 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四、优化活动设置, 拓展学生阅读域度

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 需要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 以亲身体验感知阅读, 其收获才是真切高价值度的。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时, 不仅要考虑阅读文本内质特点, 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及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发动学生开展质疑活动、小组讨论式阅读、同桌互相检查式阅读、训练任务式阅读等等, 这些阅读教学活动都有自己的特质个性, 如何进行优化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教学《黄果树听瀑》时, 教师先让学生与同桌合作进行阅读, 检查同桌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描述瀑布形态, 小组推举表现最好的学生参与班级描述展示。最后展开班级描述竞赛, 小组代表展示瀑布描述, 教师当场打分。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瀑布, 针对文本描写角度展开, 不仅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10

一、课前预习, 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 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初读课文时, 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寻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 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 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读感悟, 讨论交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 安排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受到熏陶。而这一过程, 我只是在必要时适当地简单引导。这样, 学生不但通过自身的努力, 获取了知识, 同时有个别学生还提出了对文中内容的独特见解, 使作者情感得到了升华, 内容得到了延伸。

在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 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 教师再深入各组, 参与讨论, 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 引导学生再读书, 在读中解决重难点, 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 划找归纳, 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 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合作学习, 讲座筛选, 设计展板, 布置画面和解说词, 设计操作, 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 加深理解, 进行自主读书, 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习得方法, 学会阅读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的习惯, 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 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 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 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与作者产生共鸣。如,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采用解题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提问: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壮士”一词能不能换成“战士”呢?为什么?学生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后, 一致认为“不能换, 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接着, 笔者又进一步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战士, 你们想说些什么?”这时, 学生就敞开心扉, 打开了话匣。笔者看到时机成熟, 就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然后动笔写下来。

当然, 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 或是仿照课文写句子或段落,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励评价, 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 对学生朗的评价, 不采用“读得不错, 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 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 “读得有感情, 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 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多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 可采用“于积极发表意见, 但思路要换一换”, “这个问题, 答对了一半, 也是一分贡献, 另一半, 再想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 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 评价肯, 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阅读是学习之母, 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以学生为主, 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体会感悟, 在读中陶冶情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增强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11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是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另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时能提出质疑,说明会读书会思考了。思考与读书联系密切。读的过程就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会读书的人自然会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不必解答,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深层次的问题、重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读书时讨论,还有些与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问题,可放到课后,让学生探索解决。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篇12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技巧,阅读教学

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会通过“讲解式”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科学阅读技巧的培养, 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也不利于学生成长。笔者通过对当前高年级小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改进意见, 特别是在阅读技巧培养上的方法。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个体知识结构差异的影响, 每个学生在阅读方面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习惯、偏好都是存在不同的, 但是在高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 逐字逐句阅读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在阅读过程中, 大脑对信息的接受是跳跃式的, 而非一词一句的展开。事实上, 大部分小学生阅读时是逐字逐句展开的, 难以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从而影响了阅读质量和其对文章的理解。

2. 遇到不懂的单词、词组立刻查字典

受词汇量的限制, 在英语阅读中学生经常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词组, 很多学生会放弃继续向下阅读, 借助字典来弄清楚陌生词语的意思, 事实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 难以综合理解整篇文章

事实上, 英语阅读和中文阅读有很多相同之处, 一篇文章的意思很难通过一个词、一句话来推测出来, 当然, 我们不排除英语短文里也有统领全篇的“key word”“key sentence”。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和阅读技巧

通过本人近几年从事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实践, 针对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 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

1. 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是指在阅读前组织学生想象说话, 对文章主题进行猜测。专家研究显示, 如果读者对所阅读语篇的主题较为熟悉, 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中的信息, 反之就会影响其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前, 我们可以结合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组织学生想象说话。

技巧一: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话

在现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 很多课文都有插图, 我们可以把这些插图当做文章的背景知识, 通过这些插图来猜测文章的主题, 看图说话。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还可提高学生组织英语语言的能力, 加深他们对文章的印象。

技巧二:通过对话了解文章的背景, 加深理解

还有很多文章是没有插图的, 因为年龄较小, 很多学生看到此类文章就会产生排斥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教师可与学生展开自由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 激发其阅读兴趣。

2. 阅读中发散思维

虽然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仍要以教材为主, 但不能照本宣科, 应注意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技巧一:猜测词义

猜测词义主要是指对新接触的陌生词汇、词组, 看到后不是首先翻阅工具书, 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意思、句法结构等进行推断, 猜测词义。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新知识, 还树立了挑战新知识的信心。

技巧二:“三度”阅读

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更好地组织运用英语语言, 因此在阅读教学时, 我们应教会学生融会贯通, 通过一个单词、词组的学习, 举一反三, 掌握同类单词、词组的运用。

(1) 通读。通读就是在学生初次阅读一篇文章时, 带着问题快速地去阅读文章, 整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找出文章的核心思想, 勾画出文中不认识、不理解的词句, 并根据上下文意思试着进行猜测。除此之外, 在通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要找出文章的key word, key sentence, 这样不仅可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还可提高学生的阅读信心,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 精读。精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彻底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组, 借助工具书、教师等解决在通读中遇到的问题, 并学会举一反三,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脉络, 还要带着任务去学习文章所使用的词汇、语句、结构。

(3) 读活。在精读课文后, 要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一定非是传统的问答形式,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表演等多种形式。

3. 阅读后检测、反馈

每一次的阅读质量必须通过检测体现出来。通过检测, 不仅可以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查看学生是否可以将新学的知识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方法一:听说检测

在阅读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其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也可以通过“根据听到的内容对句子进行排序、选择、判断、连线”等检测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所阅读的内容, 或根据内容自编对话, 开展对话练习, 甚至是情景表演。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方法二:举一反三, 书写检测

书写检测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复述下来, 当然这不是简单的背诵、默写, 而是根据范文进行仿写。将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 或是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 我们除了教学生学习单词、词组、语句外, 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而不是单纯地读死书、死读书。因此, 在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阅读技巧的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积极探索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周亚菊.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 :67.

[2]李锦绣.浅议小学英语高年级阅读教学.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2) :180.

上一篇:肺周围性疾病下一篇:食品干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