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段古诗阅读

2024-08-25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段古诗阅读(共3篇)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段古诗阅读 篇1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晓

李白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 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段古诗阅读 篇2

一、估算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

人教版最早出现估算专项学习是在二年级上册第31页“加、减法估算”。虽说学生还没有进行过近似数、约等号等学习,但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只是在这里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纵观第一学段乃至小学阶段有关估算的题材,其教材呈现的就是生活(购物)中经常遇到的估算知识,都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如二年级下册98页例5收集矿泉水瓶的估算、三年级上册18页例2对动物种数的估算等都很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真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能让学生从小就直观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在边远的农村,有些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中、在购物中都会经常用到估算方面的知识。

结合教学也可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加深对估算的认识,理解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励学生学好估算的方法,自觉进行估算技能训练。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构在学习者已掌握必要的知识、已具备必要的技能为基本前提条件。学生对估算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积累,一年级适当渗透估计和估算内容,二年级开始初步接触简单的加减法估算的专项学习,三年级较多地进行了较大数量的加减估算以及简单的乘除法估算。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二、估算要以准确熟练的口算为基础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进行估算的学习前已经掌握了必要的口算知识,而熟练的口算是进行估算学习的基础。

如估算39+42,学生的口算基础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又如估算29×8,学生的口算基础有:表内乘法,整十数乘一位数。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或没有较好地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法等相关的口算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学习并掌握好估算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估算技能。因此,教学中要切实通过多种训练方式,让学生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口算,为学好估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倡导估算方法多样,忌讳老师追求统一答案

在估算中,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化整估算法(将基本数量看作整

十、整百数再算)、数位估算法(根据积的位数与因数位数的关系、商与被除数和除数位数的关系来算)、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和联系实际估算法(考虑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来算)等几种。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在估算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的不同,所采用的估算策略也会是不同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切忌在老师的“引导”下追求“统一答案”。这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有悖于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如学生在进行39+42的估算时,可以有以下几种:

①把39看作40,42看作40,和大约是80。

②把39看作40,42看作50,和小于90。

③把39看作30,42看作40,和大于70。

④把39看作40,34看作35,和大约是75。

……

笔者认为,在具体估算的过程中,估算的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的估算过程。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按照合理的策略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合理就可以采用;而不一定要让学生生硬地认为如上所述中的第一种才是唯一的估算方法,和一定要“大约是80”才是“最佳”答案。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策略的不同后果,关键在于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的解释。如在估算29×8中,估成30×8比准确数大了1个8,估成29×10比准确数大了2个29,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和策略的选择,引导学生逐步缩小“估值”与“精确值”之间的差距。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段古诗阅读 篇3

第一学段为什么要进行识字方法的教学

在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辨认和知记字形,但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辨认和知记汉字字形的方法,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识字方法的教学。

“第一学段识字方法”的学习运用应该在“会写字教学”的过程中进行

本文的“第一学段识字方法”是指第一学段学生在写字学习中的辨认和知记汉字字形的方法,而不是指看图识字、反义识字、对对子识字、字族文识字、集中识字等方法。这个识字方法的学习运用,应该在“会写字教学”过程的“字形教学”过程中进行。

这是因为:

1.课程改革后,识字写字的教学安排是“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就如版课程标准所说的那样:“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而“多认少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进入阅读学习。所以,识字写字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分为“会认的字”的教学和“会写的字”的教学两个环节。

2.“会认的字”的教学目标水平,决定无需在“会认的字”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识字方法。“会认的字”的教学目标水平要求是:在课文中能正确认读,换了语言环境也能正确认读,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正确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见部编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的“编写说明”)。换言之,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不妨碍对文字意思的理解,这就达成教学目标了。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会认的字”的教学策略就是:“不需要对字形作过细的分析”,“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复现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识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可以将生字组成学生理解的常用词语或句子,使生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见部编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的“编写说明”)。我们学习简体字的人,基本能阅读繁体字的文章,能读懂句子意思、文章内容,但不会书写繁体字。“会认的字”的教学目标水平与这种状况类似。即只需整体认记,不需要记住字的细部。因此也就无需在“会认的字”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这个识字方法。

3.“会写的字”的教学目标水平,决定需要在“会写的字”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识字方法。“会写的字”的教学目标水平要求是:在会认读的基础上能正确书写。由于汉字中大多数是利用形声构字,形近字很多;再加上“多认少写”的安排,学生对形近字只是整体记认,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会写的字”字形的辨认知记失误。为了能让学生克服形近字对要求掌握的字的干扰,分辨与别的形近字的细部区别,从而知记这个字的字形,就需要在“会写的字”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识字方法了。

“第一学段识字方法”简介

1.合一合。

“合一合”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要记认的字其组成的部件能独立成字的,如“明”“李”。该方法出现在部编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姓氏歌》。

学生交流汇报举例:

(1)我是这样记“李”,“姓李”的“李”的。上面一个“木”,“木头”的“木”;下面一个“子”,“孩子”的“子”,合起来就是“李”,“姓李”的“李”。

(2))我是这样记“姓”,“姓氏”的“姓”的。左边一个“女”,“女孩”的“女”;右边一个“生”,“生活”的“生”,合起来就是“姓”,“姓氏”的“姓”。

“合一合”的方法也适用于要记认的字其组成的部件是偏旁和独立成字的,如“京”“色”。

学生交流汇报举例:

我是这样记“京”,“北京”的“京”的。上面一个“点横头”;中间一个“口”,“口头”的“口”;下面一个“小”,“大小”的“小”,合起来就是“京”,“北京”的“京”。

2.加一加。

“加一加”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要记认的字是由一个基本字和一个偏旁所构成的,如“清”“字”。该方法出现在部编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小青蛙》和语文园地七“识字加油站”。

学生交流汇报举例:

(1)我是这样记“清”,“河水清清”的“清”的。“青”,“青草”的“青”,左边加上“三点水”,合起来就是“清”,“河水清清”的“清”。

(2)我是这样记“字”,“写字”的“字”的。“子”,“孩子”的“子”,上面加上“宝盖头”,合起来就是“字”,“写字”的“字”。

“加一加”的方法也适用于要记认的字是由一个基本字和一个笔画所构成的,如“本”“太”。

学生交流汇报举例:

(1)我是这样记“本”,“作业本”的“本”的。“木”,“木头”的“木”,在一竖上加上一短横,合起来就是“本”,“作业本”的“本”。

(2)我是这样记“太”,“太阳”的“太”的。“大”,“大小”的“大”,在撇加上一点,合起来就是“太”,“太阳”的“太”。

3.换一换。

“换一换”的方法是从“加一加”的方法派生出来的,同样适用于要记认的字是由一个基本字和一个偏旁所构成的,如“情”“刻”。该方法出现在部编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交流汇报举例:

(1)我是这样记“情”,“事情”的“情”的。我用“晴”,“晴天”的“晴”,去掉左边的“日字旁”,换上“竖心旁”,合起来就是“情”,“事情”的“情”。

(2)我是这样记“刻”,“刻苦”的“刻”的。我用“孩”,“孩子”的“孩”,去掉左边的“子字旁”,右边换上“立刀旁”,合起来就是“刻”,“刻苦”的“刻”。

4.减一减。

“减一减”的方法实际是“加一加”方法的相反,主要适用于要记认的字是一个合体字去掉其中一个部件而成的字,如“交”。该方法出现在部编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识字加油站”。

学生交流汇报举例:

(1)我是这样记“交”,“交通”的“交”的。我用“校”,“学校”的“校”,去掉左边的“木字旁”,剩下的就是“交”,“交通”的“交”。

5.数笔画。

“数笔画”的方法适用于要记认的字是独体字或其组成部件有的无专用称谓的,如“尺”“足”。

学生交流汇报举例:

(1)独体字,按照笔顺报出笔画名称。我是这样记“尺”,“尺子”的“尺”的。横折、横、撇、捺,合起来就是“尺”,“尺子”的“尺”。

(2)我是这样记“足”,“足球”的“足”的。上面一个“口”,“口头”的“口”,下面竖、横、撇、捺,合起来就是“足”,“足球”的“足”。

“第一学段识字方法”教学要注意的几个点

1.一年级上学期不需要识字方法的教学。

如上所述,识字方法的学习运用仅限于“会写的字”的学习,即识字方法的教学仅限于“会写的字”的教学。而一年级上学期按照部编教科书的安排,100个会写的字里面83个是独体字,虽然有17个是合体字,但这些合体字结构简单、常见常用,基本没有形近字的困扰。再有,一年级上学期“会写的字”的学习重点是要学习笔画笔顺,学习按照笔顺规则写字,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的学习,辨认知记这些合体字的字形。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不需要识字方法的教学。

2.训练学生规范进行交流汇报。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的。通过这样的交流汇报,既可以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又可以得到口语的训练。(2)知记字形的原则之一是音形意相结合,上面的学生交流汇报举例就体现了这个原则。我们是母语教学,学生能用字正确组词,就已经能说明学生掌握了该字字义,这就有利于学生知记该字了。(3)畅顺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汇报,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有必要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汇报进行训练,以确保教学进程的通畅。

3.学生交流汇报说到的形近字词要板书对照。道理浅显,不累叙。

4.按照教科书安排进行识字方法的教学,不宜提前教学灌输。

这些识字方法,是利用形声字识字的特点总结出来的,相互之间会有相通,不会因为没学习掌握一种而造成识字困难。再者,运用这些识字方法识字和培养识字能力,重头戏在二年级。因此,按照教科书安排进行识字方法的教学是必须的。

上一篇:2022年5月20日全国学生营养日主题下一篇:宝宝满月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