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2024-07-30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精选12篇)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1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分数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在国际上, 分数被认为是小学阶段最抽象、最复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概念.因此, 小学数学中的分数教学就显得极其的重要.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都需要认真地对待“分数”.在自身的教学经历中, 我觉得在小学高年级的分数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多加关注.

一、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而在不同的情境下, 分数的含义又有所不同, 可以概括为6种情况: (1) 部分与整体; (2) 商; (3) 子集和集合; (4) 比值; (5) 数轴上的一个数值或点; (6) 公式化定义.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分数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忽略概念学习的现象.在调查结果统计中, 有87.6%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分数, 懂得分数的最简化,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分数的概念不是很明确, 不能够理解分子或分母上出现小数还算不算分数.“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从概念入手, 引入新的知识, 用概念为学生界定学习的内容范围.概念的学习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分数的教学, 我们可以适当地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线段示意图, 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分数, 这也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辅助教学方法.

二、分数题解

对于分数,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加减乘除的操作.一般我们可以看见的分数题目类型有比大小、应用题等类型.

在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的时候, 要注意口诀的运用.例如在解时, 有些学生会得出的答案, 因为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想起分数的乘法运算口诀:“分子乘分子, 分母乘分母.”但在的运算过程中得出答案的错误原因是学生混淆了分数运算的乘除法口诀, 在这道题的运算中错误地使用了分数的除法口诀, “分数除变乘, 颠倒分子、分母再相乘”.因此, 要在概念、口诀的使用中多加练习, 防止概念或口诀的混淆, 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在比大小这一类型的题目中, 我们一般用的是通分的方法.例如比较的大小, 我们一般会先将其通分为再进行比较, 因为但是我们还会遇到通分比较麻烦的, 例如比较的大小,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知识来进行理解.如果表示在3456名学生中有123个女生, 则表示在3467名学生中有134个女生, 因此在3456名学生中再加入11个女生就成了3467名学生中有134个女生, 可得第二种情况的女生比例比第一种情况中的女生比例大, 所以

而在应用题这一类型的题目当中, 学生解题时要注意确定单位“1”和找准对应量与对应分率的关系这两个点.例如在只有一个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中, 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找出单位“1”, 从而直接地找出对应量和对应分率, 如下题:

题1二年级有学生50人, 三年级的学生是二年级学生人数的, 求三年级的学生有多少人.

解此题中的单位“1”是已知的二年级人数50人, 已知单位“1”求部分用乘法计算, 列式计算:50×=40, 则可得三年级的学生有40人.

这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单位“1”的, 当一个题目中出现两个或是多个单位“1”的时候, 题目会变得更加的复杂, 其难度也会相对提升.

题2剑兰小学一年级人数的比二年级人数多, 二年级人数的是三年级的, 求一、三年级人数各是二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

解首先理出题目中的人数分率的等量关系:一年级人数的=二年级人数的二年级人数的=三年级人数的.从两个等量关系中可以确定单位“1”为二年级人数.列式计算:则一年级人数是二年级人数的则三年级的人数是二年级的

在面对这种包含两个或是多个单位“1”的题目的时候, 应不畏难, 解题时首先理清分率之间的关系, 再用等量关系沟通其内在的联系, 给学生指明思路方向, 读懂题意, 对症下药, 不要急于求解.还有一种情况是题目中的单位“1”是变化的量, 如下题:

题3小花和小美共有50张贴画, 假如小花拿出给小美, 小美再拿出给小花, 这个时候小花和小美的贴画张数比是7∶3.求小花和小美原来各有多少张贴画.

解题目中最后提到“小花和小美的贴画张数比是7∶3”, 即小美的贴画张数是小花的贴画张数的, 而两人的贴画张数仍然是50张, 即小花的贴画张数+小花的贴画张数的=50 (张) , 由此可得小花此时有35张贴画, 而小美有15张贴画, 列式计算:15÷30 (张) , 小花给了小美贴画后还有20张, 20÷=30 (张) , 小美原来有20张贴画, 则小花原来有30张贴画.

在解这一类型的分数应用题时, 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不变量.

三、小结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 教学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分数教学, 应加强学生们对概念、口诀等的记忆, 防止混淆、错用的发生, 另外, 还应该在不同类型的题目上进行反复多样地练习, 让学生们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在应用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2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但实践与预想的还是会有所差距,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免不了失落。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初始我用一个小故事导入,创设了一个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分苹果。在分苹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学生分苹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尝试让学生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用图形来表示出二分之一。借助多个例子,理解二分之一以及平均分,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演示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分数的书写先后顺序。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关于二分之一讲解的时间过长,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主要是在讲解二分之一时,我的语言还不够简练,简单的问题可以减少追问、可以让大家一起来说说,这里可以节省点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命令需更加到位些这里也有点多。

2.教材需读的更透。

本节课主要的任务是分数的意义教学,但是我觉得就教这一个知识点会有点少,所以我将第二课时的部分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也加进来了,预想的比实践的差好多,我根本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这一部分需要好好改进。我在教学这课时,应该去掉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部分,而是着重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增加关于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图形多样化以及写分数的题目。

4.小组活动不充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本设计三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二分之一的含义;一个是让学生折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还有一个是用圆形纸片代替西瓜,折一折,比较谁吃的西瓜比较多。

5.评价语言不够

在问到“一半”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0.5”,这个答案尽管也是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我忽视了对他的夸奖,倘若这时我问下学生是如何得知的,再夸奖她好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但是我却忽略了。

6.没有联系到生活的分数。

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3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月份根据精河县教研室的安排,我校数学组向县教育局教研室申报数学的小课题《解决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的策略与研究》顺利通过。当我得知通过以后,我对我校六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学生都认为分数应用题挺简单的。于是我随机对六年级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分数应用题竞赛活动。竞赛测试卷共10道题,每道题10分,时间60分钟,内容是分数乘除法,难易适中。通过竞赛发现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掌握的并没有向他们所说的那么好,优秀率15%、及格率只有55%,最高分94分、最低分15分。下面我就把此次六年级分数应用题竞赛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如下:

一、审题不认真,计算不仔细

例如:水果店购进苹果600箱,

错例:①600-600×1/5-600×3/8=405(箱)

600×1/5+600×3/8=195(箱)

195/600=13/40

②600-600×1/5-600×3/8=405(箱)

正确方法:600-600×1/5-600×3/8=255(箱)

600×1/5+600×3/8=345(箱)

345/600=23/40

错例原因:①计算不够仔细,造成计算结果错误。我们不难看出这名学生知道怎么做,可是他第一步计算结果就错了,所以后面的每一步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②学生没有认真读题,两问的题只做了一问,少做一问。如果这几名学生能认真审题,相信不会做错的。

二、概念混淆

例如:一块长方形菜地,周长是200米,宽与长的比是2:3.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错例: 2+3=5 正确方法: 2+3=5

200×2/5=80(米) 200/2=100(米)

200×3/5=120(米) 100×2/5=40(米)

80×120=9600(平方米) 100×3/5=60(米)

40×60=2400(平方米)

错例原因:概念混淆,忘记周长公式,其次是不理解2:3是长和宽的比,而200米是两个长和两个宽的和。要求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必须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这就要先算出长和宽的和,根据长和宽各占长宽之和的份数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三、不会利用线段图去理解题意

例如:修一条公路,修了全长的3/7后,离这条公路的中点还有1.7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这道题可以用算术方法计算也可以用方程计算,其实算术方法更简单一些,只要会画线段就能找到1.7千米所相对的分率,用具体的数量除以相对的分率就是这条公路全长。可是这道题80%的学生不会做。

四、缺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例如:某单位老、中、青职工人数的比2:5:8,老职工比青年职工少60人,中年职工有多少人?

这道题可以用份数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分数计算,可是这道题60%的学生不会做。这就说明学生缺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此次竞赛错误较多,我就不一一例举,针对上面学生出错较多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学生进行询问原因,部分学生说有点难,部分学生说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有点遗忘。各别学生还说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混合练习时,往往分不清到底该选用哪种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我认为教师可用下面对策试一试。

1、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对计算错误的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提升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检查习惯。

2、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首先要注意分数应用题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指导学生读 “准”、读“懂”题,并且抓住关键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梳理题意,

3、要注意一题多解的训练。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注意分析方法的训练。解题方法越多,就越灵活,思维越敏捷。同时设计“导、练”和“小步子、快节奏”的分层训练 ,这样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沟通联系、理清思路,提升他们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线段图解答。

线段图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又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使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由抽象变得直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抓不变量法。

有些分数应用题,由于题目中的许多数量前后发生变化,从而显得很复杂。按常规的思路解题,一般的解法比较困难,但如果我们能透过变化的量,抓住不变量去分析思考,往往能寻求到解题的捷径。测试卷的第十题学生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

6、教师需要审时度势地对习题进行引申与组合。

首先,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应该使学生明确例题的内容与今后学习的关系,通过顺着题意作适当的追问,为今后教学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求学生能从顺、逆双向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整体结构。还有要利用课本中有关例题或递进、或对比、或互逆的关系,适当联系,组成一个相对的整体,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最后,教学中可以通过变换题中某一条件,引申出与例题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分析求解,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把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应变能力。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4

一、对“分数的意义”教学现实的追问

笔者听过多节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课,有常态课,也有观摩课,尽管这些课上教师行为、学生课堂表现有较大差别,但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却大同小异。笔者新近对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计划决策和课堂交互决策作质性研究,以其中的一节“分数的意义”为例,该教师的课堂情况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用语言(或具体分数)表示结果。即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副学具,有糖果、棋子、圆形纸片和方形纸片等。学生任意“操作”一个分数,教师再抽查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分物的过程和具体分数,比如“我有八个棋子,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整体的四之一,用表示。”

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图示

在课前和课后的及时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教师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教学决策主要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解读。教材(人教版)提供了四条信息(图2):(1)言语“你能举例说明的含义吗?”(2)圆纸片、方纸片和线段图;(3)香蕉和面包,并附“每根是这把香蕉的”“每份是这盘面包的”的示范语言;(4)分数意义和单位“1”含义的描述语言。教师由信息(1)(3)(4)决策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动手操作并言语表述;由信息(2)和(3)决策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分实物”。也就是说,教师从上述信息中作出了两个推理和决策,一是视纸片和面包为起到等同作用的实物;二是视言语表述为分数意义学习的唯一路径。于是,便产生了图1所示的教学过程。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基于这种现实教学中并不鲜见的现象,通过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对信息的意义及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剖析,我们不禁要追问:纸片与面包完全等同吗?分数意义学习只有“分实物→言语表述”的单一走向吗?

二、分数意义教学中的纸片:由实物走向模式

对问题“纸片与面包是否完全等同”,在了解关于分数及其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后便可明确作答。

(一)表达“部分与整体关系”意义的模式

我们知道,分数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表示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我们的孩子实际上很难达成认识和理解。除了分数本身比较抽象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明确引导学生建立一些能更形象、更全面说明分数意义的模式。

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意义的模式有四个渠道可以建立:范围、长度、集合和面积。范围模式对儿童来说是最具体也最容易操作的,整体(单位“1”)是一个范围,而部分是大小与形状的叠合。教师们通常采用这个模式进行分数学习的后续讲解,教师们最常用到的范围模式有圆形和矩形,其实三角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它们各自有些特点需要注意。圆形模式便于儿童发现整体却对部分较难理解,矩形模式易于儿童理解部分却难于理解整体,而三角形模式两方面都比较困难。

集合模式则用一个集合作为整体,如图4所示:

集合模式对于儿童理解分数有一定困难,因为他们连分实物都会产生一些困难,何况这种抽象的模式。不过,教师可以通过操作实物渗透集合均分的思想,也可以渗透一个整体中可以包含不同类别的物体的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提供的学具中既包含糖果,也包含棋子。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教师不准备这样做,自己也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因为教师对分数意义全面、完整的理解对学生建构分数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线段图属于长度模式,小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理解。面积模式包含了范围模式所涉及的情况,这个模式适合于较大儿童(四年级及其以上),图5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类模式。

由上可知,分数表达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范围、长度、集合和面积则把这种关系和意义模式化,使孩子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更直观、渐进和全面。进一步地,如果能够意识、找到并恰当运用这些模式,我们的教学也许会更有效。

(二)教材中具有“模式”功能的信息源

那么,教材中是哪些信息在提示我们要构建并运用模式作为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意义的桥梁呢?

我们回到图2,结合上述的分析便不难理解,教材中呈现的线段图、圆纸片和方纸片,特别是纸片,除了是实物外,更重要的是兼具了“模式”的功能。线段图属于长度模式,圆纸片和方纸片既属于范围模式也属于面积模式。如此的话,教材中的信息源除了“分实物”“言语表述”和“符号”外,又多了一个元素,即“模式”。

相对于以往对教材中纸片的认识,通过今天的讨论,纸片便“返璞归真”,兼具实物与模式的功能,其中,模式的功能似乎更富含教学的意蕴。通过对“分数的意义”教材的重新解读,纸片实现了由实物走向模式的角色转换,并将因此给“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构建“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教学结构

(一)模式的核心地位

在教材所呈现的四个元素,即实物、模式、言语和符号中,模式是联结其余三个元素的桥梁。

首先,纸片是面包、香蕉等实物平均分的模式化。模式是实物操作的数学转化,从实物走向模式是学生经历数学思维抽象、归纳并建立逻辑关系结构的过程,是数学化的过程,即模式化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没有数学化就没有数学”,真正的数学知识应当是关于抽象的数学对象的研究,而并非对于真实事物或现象量性属性的直接研究。所谓数学是模式的科学,由实物操作走向模式走出了数学味。

其次,模式与符号和言语之间分别建立了双向逻辑关系,即模式↔符号、模式↔言语、符号↔言语(经模式表象)。这样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在上述图形中,模式元处于中心地位。模式由实物操作数学化而来,形成“分数意义”抽象的研究对象,并为分数意义的学习提供直观材料和意义建构的载体。例如,平均分香蕉为4份(实物操作),将该过程模式化为平均分成4份的长方形纸片,该模式与符号、言语“把香蕉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四分之一”形成双向逻辑关系,而符号与言语之间经由长方形纸片模式建立了双向逻辑关系。这里提到的双向逻辑关系在后面的探讨中,将更详细地予以解释。

据此,通过分析教材、提取信息→解读信息背后的含义→建构信息之间的关系等步骤,纸片的“模式”功能在上述关系图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出来,它不仅能使分数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数学味更加显现,也能使该教学过程显得立体多元。

(二)“模式主导,双向多维”教学结构的操作要义

如果把上面对模式、符号、言语、实物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探讨相应地进行教学过程化,那么,“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教学结构便水到渠成。如图

把这样的双向关系转化为相应的分数意义的学习活动,则至少有六种路径:

(1)由模式写符号;(2)由符号选模式;(3)根据符号进行言语表述(借助模式表象);(4)由表述写符号(借助模式表象);(5)根据模式进行言语表达分实物的过程(结合符号);(6)言语表达分实物过程后再选模式或画模式。

其中,(1)与(2),(3)与(4),(5)与(6),是三组互逆的学习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而使传统教育中所忽视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而实物操作到模式的数学化过程则是分数意义学习的逻辑起点。

以上解析了分数意义的学习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模式主导,双向多维”教学结构的操作要义如下。

要义一:(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操作走向模式的数学化过程;(2)给模式写符号,同时给符号选模式;(3)借助模式表象,给符号进行言语表述,同时给表述写符号;(4)给模式,儿童言语表达分实物的过程,同时儿童言语表达分实物的过程后再选模式或画模式。

要义二:(1)分实物后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到模式的数学化过程,然后写出分数符号;同时,先给出符号由学生选模式,然后再表述分实物的过程;(2)给符号后要求学生言语表达(或画)模式,再依此描述分实物的过程;同时,言语表述模式后,描述分实物的过程,再写出符号。

前者将实物操作到模式的数学化过程相对独立化,后者则将该过程糅合于各个双向的逻辑关系之中。

(三)两种教学结构的比较

图1和图6分别基于教学现实和理论分析勾勒出两类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结构,即“分数的意义”现实教学过程和“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教学过程。前者呈现断裂性和单向性的特点,学生学习分数意义的活动断裂进行(分实物→言语表述符号或分实物→言语表述分物过程),跨越了“实物到模式”的数学化的过程,并构建了“实物到言语”的单向学习活动,使整个学习活动显得单一和断裂,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不利于学生体悟和积累数学化的数学经验,其根本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归根结底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后者呈现多维性和双向性的特点,模式元素是整个结构的核心,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从多个维度(实物→模式↔符号、实物→模式↔言语或实物→模式、模式↔符号↔言语等维度)实现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生活注入活力。

调研中有教师说,在一次小学数学毕业会考中,有一道题目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在给出的方格图中用阴影表示出来(即给出符号选择模式),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教学模式所致。

四、“模式主导,双向多维”教学结构的教学意义

我们归结分数意义的教学结构,并非仅仅追求外在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意在深入挖掘其内蕴的教学意义,使教学形式的改变由内至外而发生,而非外力强加的、缺乏灵魂的生硬动作。

“模式主导,双向多维”的分数意义的教学,其内涵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两点。(1)数学化是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现实事件中抽象出来的模式,而不是现实事件本身。从现实事件抽象出模式的过程,是数学化的过程。(2)数学学习过程是各路径双向互动、多路径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多路径交错的动态过程,各路径相对独立,又整体关联,相互依存。独立的路径双向互动,并非单一走向;关联的路径融会贯通,以一定的模式相互整合,构成数学知识意义生成的有机载体。

上述教学意义的提炼,期望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教学“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地,能把这些教学意义合理迁移到其他的数学教学领域。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5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奋斗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经大致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产生兴趣——潜心钻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成了支撑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在以往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我所关注的只是对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设计能够行云如水,一气呵成,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总是感到不如心意,反思后的结果是:我所期望的可能是仅想用一个场景来完成一部戏,而一部精彩的戏至少应该包括若干个场景吧。意识到这一点后,应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止步于此,感觉到场景间的转换成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场景间的转换自然呢?真的,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转换自然,有点一个壮汉只想填饱肚子的感觉。自然就行了吗?精彩才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精彩呢?仅靠死板的教材能实现精彩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用丰富而有个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以往只是注意在开头创设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注目于这一个个场,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才好。

从追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到心往“理想效果”,从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学生,这就是这次反思的最大收获了。

二、几点细节

1)“数”与“数字”。

在提问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半个蛋糕能用一个数字表示吗?”自以为这样表述很准确, 可惜事与愿违。课后听张老师一提,恍然大悟:数字指的是0、1、2、3、4、5、6、7、8、9,而分数是一个数,不是数字。

2)“笔误”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

小学数学分数教学难点与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 分数教学 难点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71-01

0

分数既是小学数学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分数不仅对数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其他学科领域中也被广泛应用。分数内容贯穿小学三、五、六年级,从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到五年级的分数意义、基本性质到六年级的分数种类及运算等等。如何对于学习中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则考验一线教师的智慧和随机应变能力。

一、小学分数教学的难点

教学是一个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过程,而学生的资质和老

师的素质,是小学数学难点的两方面。

1.学生自我认知的局限

在小学三年级即开始分数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尚不成熟,心理准备尚未充分,而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分类较多如有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等,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引入法片面的强调了从“部分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分数。进而分数是分东西时产生的这个局限性的概念在学生的脑中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导致小学生无法把分数的部分与整体、两个数的商,这两种意义整合到一起,对小学生的理解分数概念造成了困扰。

2.教师自身素质局限

现阶段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有些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从事几十年,教学方法形成了固定模式。而新课程改革的对教学方法和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使得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受的教育还是以传统教育为主。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中小学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重新建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尤其是广大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小学依然还是传统式的教学模式。这也使小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不足,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还得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做起。

二、小学分数教学的策略

虽然小学数学学习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是如何针对难点进行合适的教学,既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又体现出教师能力素质的问题。所以,对于学生认知的局限和老师自身能力素质,应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保障分数教学能愉快、高效的进行。

1.创设情境认识分数、打开学生兴趣之门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情境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创设数学情境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儿童化”;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味”;既要倡导内容“综合性”,又要兼顾形式“多样性”。

笔者认为,可以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上面的“主题图”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并不常见。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转换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的情境。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有三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这就是“动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展示分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借助于实物来进行演示。通过演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概念有更直接的感受。如分数学习中一道经典的例题:一根绳子,平均截断成n份,然后一份就是总数的n分之一,m份就是总数n分之m。同时,可以让学生资金准备一些易于分割的物品如蛋糕等,进行自主学习。

2.不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7

一、评价我做主——课前“心中有数”

老师们平时总是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 真的是苦口婆心。我相信真诚的说教在那一刻是可以抵达学生的内心, 激起那层“向上进取”的浪花的。但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老毛病”又犯了, 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为此, 我想:光靠语言刺激, 对学生的影响没法做到长远。于是我设计了一份“有效学习多维评价表”, 让语言、文字双管齐下。评价表不仅列出了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指出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养成;不仅强调了课堂上积极的思维训练, 而且重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前让学生细细阅读, 明确怎么做才能在上课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 学生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就像百米冲刺的人看到了终点一样, 有了目标, 才会有动力。

二、课堂我主宰——课中“火花四射”

我认为一堂数学课, 学生收获的绝不能仅仅是“会做这类题了”。我们要在课堂上授学生“渔技”, 就需要提供各种机会, 舍得把时间留给孩子, 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表达、有所欣赏。

[片段一] 出示:量杯里有undefined升果汁, 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 每人可以喝多少升?

学生得出undefined的算式后, 师:以前做过像这样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吗?你能不能联系已有的知识, 想办法算出undefined的结果呢?

学生1:我们学过小数除法, 把undefined化成小数0.8, 0.8÷2=0.4 (升) 。

学生2 :undefined升, undefined (升) 。

学生2说明:我画的长方形表示1升, 把1升平均分5份, undefined升就是有这样的4份。把4个undefined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2个undefined, 也就是undefined升。

师:说得很明白, 你能把思考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undefined (升) ]

undefined升的undefined

学生3:

undefined (升)

我觉得求undefined的一半是多少, 可以用undefined来计算。

师:这样的转化很巧妙。[板书:undefined (升) ]

[思考]出现新授内容后,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由于老师没有给学生任何暗示, 所以学生在尝试中会出现多种算法。他们会在已有知识体系中搜索出能解决新问题的办法, 这就是学生探究的第一步, 这一步的探究为推进教学, 进行深一层的再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片段二] 出示:把undefined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 每人喝多少升?

学生1:把undefined升平均分成3份, 求每份是多少, 就是求undefined的undefined是多少。undefined (升) 。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齐摇头) 为什么不化为小数做?

学生2:0.8÷3除不尽。

学生3反驳:可以写成undefined, 然后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后约分就是undefined。 (学生们禁不住为他鼓起掌)

师:那么用份数来思考呢?

学生4:因为用4份果汁平均分成3份, 不好分啊。

学生5反驳:确实是不太好分, 但如果一定要这样做, 我有办法的。 (其他同学诧异地望着他)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undefined写成undefined, 这样, 12个undefined平均分成3份, 每份不就是4个undefined了吗? (大家听完后连连点头称是)

师:我很欣赏你们激烈的争论, 那你们一开始为什么都选择“转化为乘法”的方法来做呢?

几个学生说:因为另外两种方法太麻烦了。

师:那么什么情况下, 用份数直接平均分是不麻烦的?

学生6:如果被除数的分子是整数的倍数时, 用份数直接平均分就很方便。

师:如果不是倍数呢?

学生7:那我们就用“化除为乘”的方法做。

师:既然如此, 我们就把眼光聚焦到分数除以整数的通用方法上来, 我们一起来观察算式、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思考]如果是立足于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 那么这一环节大可以“刹住”, 不必展开, 学生掌握了一种通用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了。但若是这样, 算法的比较优化怎么让学生体验?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学生内心又岂能罢休?若是经常性“刹住”, 不往深处“探究”, 那么数学课堂岂不是一潭死水, 成为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如果说学生“乐于参与, 主动探究”是课堂学习的好习惯, 那么老师“尊重学生, 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发挥”就更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了。

三、心思我最懂——课外“舍我其谁”

常听很多老师反映学生一到高年级, 就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不积极发言, 而更喜欢做个听众。除了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带来的心理变化这一因素外, 我们老师更多地应从自身找原因。你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因为某一次鼓起勇气的发言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是不是因为答错了话被你批评过?是不是因为你问题的设计总是让学生茫然不知所问?是不是你更喜欢用最短的时间用最直接的“告诉”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还是你总是抓不住学生回答中的“核心意思”来作巧妙的引导?

课堂上, 老师和学生相处的四十分钟应是愉悦、轻松、张弛有度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 都能将你的心意传达到学生心里。在掌声中把发言的学生请上讲台, 那孩子会感觉我不是一个人, 大家都会帮助我, 支持我。哪怕是请孩子读一个题目, 也会让他觉得“我是这课堂的一分子”。在大家一致通过时, 若有个孩子举手表示异议, 要知道他心里顶着多少压力, 即便是不怎么合理的想法, 你除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外, 能忍心去扼杀这种勇敢的信念吗?如果我们能习惯于多关注孩子的心, 努力读懂它, 保护它, 那么学生自然会爱上你, 爱上你的课堂。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8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篇9

一、找准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应用题最关键的一步找准单位“1”是解答应用题分数, 分数应用题其关系错综复杂, 条件千变万化, 比如:苹果个数是梨的单位“1”容易找到, 梨是单位“1”换一种说法, 梨的是苹果的个数, 怎么找到单位“1”, 犯难了, 学生往容易找错, 这样做问题解决了, 即谁的, 梨的, 那么, 梨就是单位“1”, 就不会找成苹果是单位“1”了, 再通过反复类似的训练, 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找出题中的单位“1”。又比如:苹果比梨少, 找单位“1”也是一个难点, 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苹果少谁的, 少梨的, 反复地说、读, 学生就会明白, 梨是单位“1”。找准单位“1”这是第一步, 也非常重要。因为单位“1”找错了, 整个解决题思路就全部错了, 所以非常关键。另外, 找单位“1”快捷方法:找题中的关键词, 比、占、关于、相当于是, 后面那个量就是单位“1”。

二、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借助线段图, 能讲稍复杂抽象难理解的分数应用题问题简单化, 就能理解有关数量与单位“1”的对应关系。比如:阅览室有文艺书和科教书共125本, 如果文艺书借出, 比科技书还多5本。原来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科技书的本数:125-70=55 (本)

答:原来文艺书有70本, 科技书有55本。

三、转化单位“1”找准量与率

四、抓不变量, 解决问题

逐步变亮, 解分数应用题, 是常见的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之一, 其关键是在众多复杂的描述中怎样才能找出其中的不变量, 所以在教学中找差不变、和不变是很常见的。如:某学校原有长跳绳的根数占长、短跳绳的3/8, 后来又买了进20根长跳绳, 这时长跳绳的根数占长、短跳绳总数的7/12, 这个学校现有长、短跳绳的总数是多少根?

思路: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浅析 篇10

首先来说, 小学生遇到的是对题意理解的障碍. 小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在加上他们很容易出现题目阅读不仔细的现象, 若对题目都不能很好的理解, 便不知道题目的解答该如何下手, 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其次, 小学生还面临着分数概念理解的障碍和相关数学运算的障碍. 分数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分数的运算在小学生之间也属于较难的问题, 这也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一大障碍. 最后,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也对学生的解题有着一定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 认为自己熟知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也很简单, 在讲课过程中就容易忽略某些问题的存在, 或者对小学生提问的简单问题嗤之以鼻, 不好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幼小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同时也狠狠打击的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提高小学生分数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小学生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应详细了解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障碍, 并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 从对题目的理解入手, 让小学生逐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1. 审题是关键

教师在进行分数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 首先要带领学生仔细的审题, 并告知学生审题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读懂了题目的含义, 发现题目中蕴含的问题, 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能力强, 能自己发现应用题中数学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告知其读题的重要性以及马虎所要付出的代价, 教会他们认真读题; 对于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带着他们发现应用题中的考点在哪, 要考的是什么数学问题, 并帮助学生讲问题分析出来解答. 经过不断的培养和锻炼, 争取每个学生都会读题、读懂题.

2. 分数概念的普及和训练

由于分数应用题是牵扯到分数概念的问题的处理和解答, 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白分数是什么. 我觉得可以从简单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入手, 比如1是3的1 /3, 2是5的2 /5等, 让学生先与分数见个面, 然后再进行详细的讲解. 分数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把1分成若干份, 分数可表示其中的几份, 表达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还有就是两个整数相除 ( 除数不为0) 的商, 是一个具体的数据. 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几个简单的问答题入手, 比如, 把一根2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 每段是 () 米?在这个问题中, 学生填入的数据可能有0. 4、2 /5两种答案. 教师先指出哪几个是正确的, 然后将2 /5圈出来, 向学生讲述分数到底是什么, 每一部分是什么含义, 让学生都认识分数, 读懂分数.

3. 解题思路的训练

当学生读懂问题并理解分数的概念后, 接下来就是问题的解答过程了. 在这一步, 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将应用题中的数学问题分离出来处理. 学生拿到一个分数应用题后, 首先读题, 读懂题中问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然后将问题列出来, 方便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知道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所在, 然后将已知条件化为具体的数学符号, 列在纸上, 一步步的进行运算, 得出问题的答案.

4. 分数运算的训练和提高

小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还容易出现因为运算的失误导致解题失败的现象, 这大多与学生的马虎与运算的不熟练有关. 教师在训练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时候, 一定要强调将每一步运算都体现在书面上, 心算很容易出错, 而且出错后不容易被发现. 其实只要小学生能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并在计算过程中认真仔细, 应用题的解答就不会出错.

5. 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教师能教会学生解一道题是一种能力, 能教会学生解一类题则是成功的教学方法. 在某一具体问题的解答中, 教师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教会学生解答和正确运算,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同时, 教师还应努力在解题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解题的方法, 这才是成功的教学.

三、结束语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 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尽量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习得知识. 相信经过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一定能很好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让学生真正的学会数学、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祚超.巧用对比法提高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效能[J].考试周刊, 2009 (8) .

[2]胡爱燕.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J].成才之路, 2008 (24) .

[3]段志君.分数应用题的解答障碍与转化对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2.

浅议小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分数 应用题 教学法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题型广,变化多端。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一难题呢?在教学中,要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步把复合分数应用题转化为基本应用题,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同时应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以拓宽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一、分析法

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作业时,很少去认真审题,拿到试题就做,更不会去清理数量关系和去画线段图,仅平自己记忆去用乘法或除法。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多读题,找出题中是谁与谁比,“中心句”是什么,标准量(即单位“1”)是谁,再列出关系式:标准量×分率=比较量。标准量已知,求比较量,就用乘法;标准量未知,已知比较量和分率,要求标准量,也可用乘法,可设标准量为X,列式为:X×分率=比较量。人教版十一册分数应用题例题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用方程解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分率、百分率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句。但在不少题目中,有关分率、百分率的句子常呈现省略句的形式。教学时可根据上下句的联系,进行补叙、推理训练,并列出关系式。

二、对比法

对比法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正確运用对比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对比教学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76页例8就是一组对比应用题:

例8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1/5,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1/5,篮球有多少个?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该组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足球的个数都是20个,都是求篮球的个数;不同点是,有的多几分之几,有的少几分之几,有的是篮球和足球比较,有的是足球和篮球比较。但无论是怎样变化,数量关系式都是:标准量×分率=比较量。通过训练,学生能很快很准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

三、画图法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较抽象,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与标准量的对应关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注意线段的规范性,灵活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科学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作用。

四、“量率对应”法

稍复杂分数应用题中有一个“量率不对应”的明显特点,对一个单位“1”来说,每个分率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量,而每一个具体的量,也同样对应着一个分率。因此,正确地确定量率对应”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量率对应的解题方法。

例: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3/1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9/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24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本题关键是求24千米的对应分率,它既不是3/10,也不是9/20,而是3/10与9/20的差,列式:24÷(9/20—3/10)。

五、倒推法

有些分数应用题,如果按从始至终的先后顺序去分析,很难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甚至陷入绝境。不妨“反过来想一想”进行逆推,便容易打开思路,顺利解题。

例:一农妇提了一筐鸡蛋去卖,第一次卖了全筐的1/2,第二次卖了剩下的1/2,第三次又卖了后剩下的1/2,这时筐中还有5个鸡蛋,该农妇原来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这题如果用方程解,学生很难掌握,况且他们能列出方程也不一定能解该方程,用倒推法再结合线段图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列式:5÷1/2÷1/2÷1/2。

六、定量法

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就以不变量为突破口,便能够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例:一个车间有工人360人,其中女工占3/5,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车间工人总人数的5/8,又招进女工多少人?

从题中可知,女工人数起了变化,引起全车间工人总人数起了变化,但是男工人数始终没有增减,因此,抓住男工人数没有变化这个不变量来分析。当全车间工人为360人时,女工占3/5,则男工占1-3/5=2/5,为360×2/5=144(人)。又招进一批女工后,女工人数占这时全车间工人总人数的5/8,则男工人数占这时全车?间工人总人数的1-5/8=3/8,因此,这时全车间有工人144÷3/8=3849(人)。原来全车间有工人360人,现在增加到384人,增加的原因是招进了一批女工,故又招进女工384-360=24(人)。综合算式:360×(1-3/5)÷(1-5/8)-360=24(人)。

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12

一、帮助学生感悟分数意义

在初次接触分数的时候,许多小学生表示难以理解其中的概念,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其中意义,借助“画数学”教学方式最好不过了。比如,在探究“截绳子”问题时,第一次截取了绳子四分之一长,第二次截取了绳子四分之三长,若问学生“哪一次所截取的绳子较长”,大部分学生会回答第二次,反映学生对分数了解不够。因此,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对于理解分数是有难度的。 “画数学”的方式能够把数学题以“画一画、分一分”的方式表达和解决,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分数课堂中,让学生“画饼”,先画出一个大饼,并将此大饼平均划分为两个等分,表示饼的二分之一。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等分的二分之一分别给予两个同学,是否公平?” 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接下来,让学生画出一个较小的饼,再次将它划分成两等分,再分别把这两个等分分给两个同学,并跟之前的大饼作比较,再次提问学生这样分配是否公平。学生会发现虽然同样是被两等分的饼,但实际上数量是不一样的,老师此时应鼓励学生思考个中缘由,通过思考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分数的本质,能够更深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算理

算术不但是数学精髓,而且还是数学的表达方式之一,有丰富深刻的数学思想。然而对小学生而言,仅仅运用枯燥的运算来进行教学,无疑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遭受打击。只强调用算式来完成求解过程,学生恐怕会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因此,“画数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能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使学生除了运用算式来解题以外,还可以利用画图的方式,更快捷和方便地求解某些数学题。掌握算理对于数学运算非常重要,但是掌握算理必须要有较为敏感的数感,把算式转化成图像并表达在画数学中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将抽象转化为形象的一个关键。 只要学生掌握了数与形之间互相转换的思想,就能轻易体会到画数学的乐趣。

三、帮助学生解决分数问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若孩子能够学会以画的方式表达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个孩子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此话充分体现数形转换思想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在分数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通常会发掘一个问题:尽管强调了数量间的关系一定要理清,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数量间的关系仅靠读题是很难把题目理解透彻的,但若以画图方式表达数量关系,则能够把抽象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有助理解。

上一篇:羊口蹄疫疫苗下一篇:低耗高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