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

2024-08-08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精选12篇)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 篇1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必须充分考虑当代学生的特点,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语文素质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清华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教学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认知上, 从少到多, 从朦胧到精通, 从不知到知之; (2) 在情感上, 从拒绝到接受, 从被动到主动。简单来说, 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通过教学, 使学生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学得更多, 学得更快乐, 学得更轻松。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首先, 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学针对的教育对象是青年期与少年初期的学生, 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学习欲望, 因此作为初级阶段语文教学, 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使整个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真正会学、主动地学。

其次, 进一步摆脱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长期影响。应试教育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直接目的的教育教学方式, 虽然从某种程度而言有着明显的短期效果, 但是从对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而言, 应试教育即是在教育中偏离社会整体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终身发展的根本需要, 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设的一种教育模式。语文素养的提出, 是从现代社会对学生未来素质的要求出发, 强调学科整合, 文理结合, 在多学科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践运用。

三、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知识、信息高速增加的社会, 各种知识和信息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增加, 所以能够有效提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不被淘汰的前提条件, 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培养, 因此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 有效性教学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的要求。而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通过阅读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 有效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正确的道德标准, 明确的人生理想, 这对学生们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的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做到还给孩子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学习天地,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互动群体, 使孩子们在开放、开心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联系生活, 打破传统的教室内教学, 多组织一些户外活动, 把教学地点搬到野外, 搬到博物馆、科技馆等, 让同学们置身于生活中, 置身于自然环境下, 使学生在感受生活和自然的同时,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快乐的过程中体会更深层次的含义。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坚持以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尤其是阅读和作文能力为主, 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 经历一系列语言实践, 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从而促进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 篇2

王静

记得学习“比较文学”课时,感觉自己的眼界一下就开阔了。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阅读文本,研究文本。我兴致盎然地做了关于六条妃子和繁漪形象比较的论文。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比较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某种文化现象、某个作家或者某个文本,而是把它们放置在全球文化和文学的坐标中,以更为宽宏的视角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影响和联系,并进而考察它们在整个人类精神活动史上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创造”的前提是必须有所“发现”,“发现”是创造的先导。而“比较”则是“发现”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确实如此。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领域人们发现了“比较”这把金钥匙,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什么借鉴的意义呢?“比较阅读”不失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文新课标在小学阅读总目标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谈得上真正的欣赏。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边对比边分析地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通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读物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把握了。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学语文进入到高年级段特别是六年级是,学生已经学习了 上百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而这些文章作为教材编入课本是循序渐进,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这就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成为可能。可以通过激发兴趣,精心设疑、反复诵读,引导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领略阅读的魅力。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见,比较阅读法的实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选择好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读物中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

一、同类题材课文比较

同类题材课文比较阅读,同中找异,深入理解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小语12册中收录课文《将相和》《晏子使楚》都是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在学习完两篇课文后,首先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和晏子两人物特点有相同点吗?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回忆很快说出两人都很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是维护国家尊严的楷模。这是相同的部分。“那差异呢?”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是学生开始翻书了。通过讨论我们得出结论:蔺相如的智是建立在勇的基础之上的,智勇密切相关。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渑池会见都是以死相逼,以命相抵的为前提施展智慧,不畏秦王,咄咄相逼,最终维护赵国利益。而晏子呢,外交场合表现得有理有节,对楚王礼貌彬彬,话语表面不露锋芒,但绵里藏针,言外之意却让楚王尴尬不已。接着,我们深究:为什么两人都作为一国使节要采取如此不同的态度呢?这回学生不仅是翻看课文,而且凝眉沉思了。除了个人性格之外,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系吗?我追问。终于,学生不再孤立的看待问题,进而开始探求深层原因:联系课文开篇秦赵、齐楚实力的交代:“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面对强秦,蔺相如不畏强暴,置死地才能后生。“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齐楚既然都是大国,就不好商了面子。没必要剑拔弩张。话软理硬,以守卫攻更能占取主动。课内外阅读可以在比较阅读中延伸,课后我推荐了有关晏子的 另外两篇文章《二桃杀三士》和《挂羊头卖狗肉》欢迎同学阅读比较。

同一单元内课文的比较更为常见。例如同是写人文章《江姐》、《伟大的心》、《我爸爸说》、《大仓老师》;写景文章《林海》、《松坊溪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在表达方法的异同对学生把握如何阅读写人写景文章的方法极有益处。

二、不同主题的比较

小语10册练习一中就安排了这样一道题:阅读南宋作家 游和毛泽东的咏梅词。教材已经选好了比较对象,但并没有具体要求。我认为教师仅蜻蜓点水式的带读是没什么意义的。确立了比较点之后,我参考了教材参考资料外的相关资料,通过 分析、对比,找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以便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获得新见解。如同是咏梅,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道外断桥边,在日暮黄昏中独自开放,有孤苦难言的寂寞;在风雨中凋零以后,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然孤芳自赏。毛泽东所写的梅花却不同,大雪纷飞,冰冻百丈,她仍在悬崖上,争妍斗俏;梅花在这里是春天的信使,并不与群芳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只与群芳一齐欢笑。作品内容的不同,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陆游的词是他在宋代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下,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倍感孤独寂寞的反映;而毛泽东的词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勇于坚持斗争,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阅读中经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诵读起来,韵味尽展。

11册一课古诗四首收录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课时我先请同学们为这四首诗分类。学生一下分出边塞诗和送别诗。我提出问题:同类诗的阅读比较中你认为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完全相同吗?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同是边塞诗,《从军行》描写了整个西北边陲开阔、迷蒙的景像,突出了战争的艰苦,抒发了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凉州词》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苦寒,批评了朝廷对戍边将士的不闻不问,抒发了戍边将士悲凉而慷慨之情。前者是单纯的高昂的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后者则是复杂的对边塞戍边生活的思考。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著名的送别诗,描绘了一幅水天相接,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坚守操节,冰清玉洁的志向。重在借送别之景抒个人胸臆。《送元二使安西》描绘了一幅明朗请新如画风光,表达了深挚的 惜别之情。则情切并不悲苦。

三、不同体裁的比较

略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篇说明文,选读课文《地球就诊记》是篇童话,体裁不同,但其写作目的都是呼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提示学生把两者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的写作特点。也扩大了阅读范围。写景课文《观潮》和游记《记金华双龙洞》相比较更好的突现游记的写作特点。着重引导孩子懂得如何从比较阅读中获益。

四、同一篇课文内的比较点

比较阅读不仅只能在两篇以上的作品间进行。同一篇课文内也可以有比较点。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

《松坊溪的冬天》一课,内容很简单,就是写松坊溪平时、特别是雪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我请学生自己质疑时,有人问: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为什么要写平时的景色?好!学生在自觉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了。读过课文后,就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写了松坊溪的平时景色就很美,才能体会出松坊溪的冬天更美。有人说,对比写,松坊溪的平时和冬天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好。有的说写了平时才能写出冬天是一点一点走近的,写出冬天的变化。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个人认为象这类内容浅显、文笔优美的文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千万不可忽视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当中包括篇章结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文中第九自然段原文是这样的: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

我删减后出示投影: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红叶,全是红叶,忽地全都落了。

我请学生对比来读,边读边比较,上下哪段表达得更好?说说理由。

经过品读比较,一致认为原文好。“火焰般在燃烧的”“花般的红叶”写出了红叶的形态、颜色,文字中透露出作者的欣赏 和赞叹。加上“蓝色的花”松坊溪的初冬色彩斑斓。而一个“飘”字既表现出落叶飞舞的动态美,又体现出作者对花般红叶的无限怜惜之情。由此达到了比较、鉴赏文本的目的。

语文的学习,课堂上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我请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比较初冬、雪中、雪后的松坊溪各有什么特点?自己想一想用怎样的语气读?有的学生喜欢初冬的景色,碧绿的竹林、湛蓝的天、金色的太阳,燃烧的花般的红叶,初冬丰富的色彩读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喜欢纷飞的雪花,读得轻盈快乐;有的喜欢透亮的白雪,读得静谧、不失生机。我想,语言文字的积累就是这样点滴会聚起来的。语感作为对言语的直觉能力,也是在这样在比较阅读中培养的。

五、自己的文字和文本比较。

《顶碗少年》一课是典型的叙事说理记叙文。课文第一部分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讲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内容浅显,道理也不难理解。学生一读就懂,如果再嚼文字,定会使我和孩子们都感到乏味无趣。鉴于此,我把着力点放到了文字表达的训练上。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后,请学生抓住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细读,设想如果当时自己在现场会想些什么?思考后,把自己的感受当堂写出来。跟着对比书中第二段文字看作者想到什么?他有是怎样表达的?和自己刚才写的那段话做一下比较。说说感受。

道理自然不出左右:即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而作者的表达不是如此干涩,“„„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能迎来温暖的春风„„”词语对比,用具体的事物形象地说明: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这样的教学设计一下就把作者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拉到了学生眼前。接着,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说一两句话。例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已经跌到谷底,怎么走都是上坡。”学生说不出可以摘抄,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学习完《将相和》,我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蔺相如,要求结合文中事例,总结出人物特点的,表现出应有的态度,同时尽量展现自己的文采。有少数学生开始注重文字的表现力了。

这时我把《史记》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抄录在黑板:“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请学生自读感受其语言的气势与精妙。教学生如何评价人物!

再试着评价廉颇,孩子们兴趣盎然,行文一下讲究了许多。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阅读;情操;文学修养

阅读是读者对读物进行认知、理解、吸收与应用的过程,是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社会不可缺少的智力活动,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让学生具备较为开阔的阅读视野,在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笔者主要分析了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要采取多种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高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因为阅读水平不高或者教学方法不当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减。为此,在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准则,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打下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多种阅读方法,如组织阅读比赛、观看多媒体视频、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等,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海上日出》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日出视频,然后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特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提高

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与技巧,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实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灵层次交流。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融入对大兴安岭的感情中去,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三次亲切舒服”展开交流,在简单的交流中了解林海的广袤、山岭的柔情,启迪学生的阅读思维。而在《最大的麦穗》的文章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章中的哲学思考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将田野中的麦穗与人生中的麦穗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人生觉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总之,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并融入阅读文本中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3).

[2]张艳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7).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4

语文不仅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更代表着中国语言的文化魅力。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学不好,又怎么谈得上学好其他国家的语言呢?况且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没有一门学科是不需要文字去表达思维的,所以,我们才给语文加以“百科之母”的桂冠。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重中之重,它既可以体现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底,也可以锻炼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同时也是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因此,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中的教学问题

1、老师上课形式单一。现实中,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原因之一是由于老师思维守旧,备课也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整堂课依旧是三点一线:讲课,听课,朗读。这样的课堂对于一群正值青春年少的小学生来说自然是选择“沉默是金”,所以,导致整堂课的气氛显得尤为压抑,学生思维也会失去灵动性;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老师态度不够端正,学校不乏有少数老师抱着“做任务”的态度上课,不肯花心思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只会对着教案“依样画葫芦”,课堂上毫无创新色彩,学生自然配合度不高。

2、对学生引导不够。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不再单单局限于对语言的梳理,为了与中学语文接轨,也要加入答题技巧的元素,换句话说,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就是出于一种“转型期”,从稚嫩过渡到成熟的风格转型,因此,也加大了阅读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这个阶段,老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些教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的时候,只注重一些表面的东西,对思维的锤炼远远超过了对内容本身的要求,所以很多学生考试的时候容易出现答不对题的情况,而还不自知,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老师对学生审题训练做得不够。

3、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很多老师反映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男生,因为很多男生都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阅读需要静下心来体会情感,所以每到阅读课就只有“咬笔杆”,做些无用功。其实这个问题也跟第一个问题有关:上课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对象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自然喜欢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如果整堂课都上得十分刻板,按部就班,这就使得整个课堂乏善可陈,其实学生并不太看好这种课堂。

4、学生学习过于被动。传统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减轻了学生的上课负担,却在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备课压力,因为一旦授课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默契程度配合不够,就会导致课堂冷场,学生就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课堂质量不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传统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而语文阅读就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空间,才能够理解阅读的思维,所以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习惯。

(二)具体教案分析

1、教案呈现。师:同学们,在你们的亲人中,你们最喜欢谁呢?生1:爸爸。生2:妈妈。生3:奶奶。……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亲人,那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图画,不是亲人却洋溢着比亲人还要温暖的真情,现在就请同学们翻到第六单元的学习园地《胜似亲人》。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中人物的服饰以及周围的环境,想想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积极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吧!

生1:老奶奶头上裹着头巾,还戴着大大的耳环;女孩围着蓝色的围裙。生2:她们是邻居。生3:女孩儿在给老奶奶洗衣服。……师:裹着头巾又戴着银色的耳环,这是咱们祖国少数民族中苗族的装扮。同学们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老奶奶和小姑娘并不是亲人,你们可以把她们想象成任何关系,但是一定要合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在给老奶奶洗衣服,从她们的动作中,我们又不难发现老奶奶对小姑娘有着对亲孙女儿般的喜爱。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图上的信息,写一写小女孩儿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她又为什么要给老奶奶洗衣服呢?接下来老师会出一套跟这幅图有关的题目,同学们要结合这幅图画进行答题。(翻动幻灯片)

2、分析教案中的问题。这虽然是小学高年级一堂习作课的一个片段,但是授课者却把它改成了一节阅读课,比较有新意。在语文学习中所谓“阅读习作不分家”,通过把握《胜似亲人》这幅图的情感,理解题目,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但从以上教案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教学上的误区。最突出的,就是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老师仅仅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看了看书上的图画,就要求学生做题,这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老师对学生的“读画”指导还不够,就像是一株在春天生长的树苗,它可以生长得枝繁叶茂,但是也需要园丁的修剪。授课者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技巧指导,比如,答题的时候前面要写“答”字,写答案时要结合文本或要求参考的图画进行规范性作答;老师最好给学生指明一个大致的方向,最好给学生举几个答题的例子,供学生参考,并让学生对照答案进行模仿,改造制作成自己的语言。

三、解决策略及其应用研究

1.丰富教学的形式。枯燥乏味的课堂永远不会受学生的欢迎,老师可以试着去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就会让课堂更加精彩。小学课堂的教学压力还不算太大,老师完全可以在保证课程进度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比如趣味游戏,类似成语接龙、击鼓传花之类的小游戏,不仅可以娱乐气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成语量。

2.及时指导阅读的方法。在上阅读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答题技巧,针对某一个阅读片段进行分析,并积极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审题角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启“三多”模式:多观察,多提问,多思考。只有真正从生活中得到灵感而思考,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这是学生必须学会的一点。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阅读习题时也要有耐心,批注要仔细,抓住重点,切忌直接给学生修改错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批注,自己修改错误。

3.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同学并不是对读书不感兴趣,而是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老师要因材施教。比如:一般男生都喜欢看偏科普类型的书籍,就可以推荐他们看看《百科全书》《昆虫记》等有较多科学知识的书籍,增加知识储备;女生一般心思比较细腻,所以更喜欢看一些文艺类型的书籍,比如:《绿山墙的安妮》《简·爱》等世界名著。鉴于男同学和女同学的思维特点不同,老师可以在课堂讨论时间,让他们各自发表演讲,谈自己的阅读心得,相互推荐好看的课外书籍,不仅有利于阅读教学,也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友情。

4.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尽量避免“听讲独立”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对教学内容“走马观花”。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胆量,真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方法总结 篇5

运用迁移规律,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

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中年级可以朗读,高年级进行默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大纲语)。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里都编排了单元导读和读写例话,它要求掌握什么阅读知识、怎样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纲。

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人教版)第四组的导读有如下指引:“这些课文描写的古今中外的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都很有特点。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师要重视单元导读,导读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领悟掌握。

二、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现状

(一)“班级图书角”遭冷落

曾经着手筹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与大家分享,应该说书籍的内容还算比较丰富,大多是故事性强或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外读物。为进一步规范化,我还专门挑选了两名工作认真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工作。

“图书角”刚开张时,“生意”还算红火,学生的兴趣很高,“图书角”经常围满了人,借阅记录本上的记录也是密密麻麻。我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欢欣鼓舞。

可是好景不长,等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去观察时,发现只有少数的同学能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很多学生要么避而远之,要么十分频繁地借书、还书,实际上一本好书都没有完整地读过。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对一类没有巴掌大的漫画类图书却情有独钟,如《龙珠》《乌龙院》《哆啦A梦》。六年级的大孩子居然对这些情节简单、形象失真、趣味不高的读物乐此不疲,沉醉其中!

(二)阅读书目单一

我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带到学校里来,空闲时可以拿出来阅读,不少学生的书包里或是抽屉里也准备着课外书。可是根据我的观察,有不少孩子的读物品种比较单一,有不少学生每每拿出书来读,都是与写作有关的作文书,诸如《出色作文集》《满分作文》《小学生500字作文》等,不少家长也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孩子多看作文书,就能写好作文;多看书,就是要多看作文书。

(三)只读不写,囫囵吞枣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应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从书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可是班里的多数孩子在课外阅读时,只是注重书中情节的描述、书中人物的刻画,只读不写,囫囵吞枣。阅读速度是比较快,可是当被问到书中的故事时,往往张冠李戴,学生阅读并不是为了知识的积累,而是当作一种消磨时间的消遣。

三、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不光使低所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高年级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比如:我给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并且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朗诵会、故事会、文艺演出之类的大型活动,在一个学期中是不可能搞得很多的,因此,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活动上。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指导他们认真阅读《少年报》,学着阅读《人民日报》《教师报》,并组织他们出墙报,在黑板报上刊出“时事新闻”专栏。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学生     阅读能力

语文课文的阅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精读、泛读以及选读,所以在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有顺序地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注重教材的衔接。除此之外,小学生的年龄都是比较小的,正处在儿童时期,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难保证拥有足够的耐心,甚至有时做事完全凭借自身的喜好。因此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迷恋阅读。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常会在教育者的口中听到一句非常熟悉的话,那就是:“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学生才有了足够的动机,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长时间地坚持下去,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阅读。同时,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将学生引入到文章当中,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中的江山如画,或是感受文章中的风光旖旎,或是感受文章中的英雄气概;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用心,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中,或是融入人物中,或是融入景色中,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使学生享受文章中的美感。因此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阅读,让学生融入文章当中,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设置情境,解除学生思维的束缚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各个方面的束缚,使学生的思维有着定向的发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缺陷,解除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思维束缚。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甚至可以说异想天开,只要去想就是好事,不论学生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延伸到不同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以及多维性。例如在对《麻雀》一课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行阅读,当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让学生仔细地回味其中的滋味。例如其中的一句“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让学生对这段话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当学生出现一些无法理解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从旁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换不同的意见。解除学生思维的束缚,将学生的思维放飞,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讨论,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设置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时,应该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同时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其阅读的经历不是十分丰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不应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硬性的记忆,同时更不应该让学生以学会读书为借口让学生对其进行暗中摸索,不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找准正确的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地进行学习,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并且使这个主体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和教师对教材进行共同的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方法。

四、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教师说的什么话在学生的眼里教师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这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存在着疑惑才能去进行探索,从而得到真理。只有存在着疑惑学生才能自主地去进行探索,而探索得来的知识记忆才更加深刻、更加牢固。质疑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前提,同时也表明了学生可以进行主动学习。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然后再对文章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质疑,通过阅读对产生的质疑进行解惑,给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和时间。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合理,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其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由“读”到“悟”的过程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趣味性要高于理性,过于理性的文章和内容极其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悟,而不是把教学的中心全部放在完美的结论;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的时候意会更胜言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感悟和语感能力,从而真正地做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

总结

语文阅读能力对于小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不但直接影响着语文的学习质量,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除学生思维方面的束缚,以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金叶.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4):115.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篇7

一、课前预习, 独立寻疑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 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初读课文时, 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寻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 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 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读感悟, 讨论交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 安排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受到熏陶。而这一过程, 我只是在必要时适当地简单引导。这样, 学生不但通过自身的努力, 获取了知识, 同时有个别学生还提出了对文中内容的独特见解, 使作者情感得到了升华, 内容得到了延伸。

在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 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 教师再深入各组, 参与讨论, 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 引导学生再读书, 在读中解决重难点, 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 划找归纳, 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 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合作学习, 讲座筛选, 设计展板, 布置画面和解说词, 设计操作, 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 加深理解, 进行自主读书, 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习得方法, 学会阅读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的习惯, 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 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 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 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与作者产生共鸣。如,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采用解题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提问: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壮士”一词能不能换成“战士”呢?为什么?学生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后, 一致认为“不能换, 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接着, 笔者又进一步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战士, 你们想说些什么?”这时, 学生就敞开心扉, 打开了话匣。笔者看到时机成熟, 就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然后动笔写下来。

当然, 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 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 或是仿照课文写句子或段落,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励评价, 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 对学生朗的评价, 不采用“读得不错, 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 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评价, “读得有感情, 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 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多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 可采用“于积极发表意见, 但思路要换一换”, “这个问题, 答对了一半, 也是一分贡献, 另一半, 再想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 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 评价肯, 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 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阅读是学习之母, 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以学生为主, 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体会感悟, 在读中陶冶情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增强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韩国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材分析 篇8

一、韩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和中国一样, 韩国的小学也是六年制, 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韩国的语文称为国语, 语文教科书方面, 低年级分为“阅读”“写作”“说话·听力”三大本书。高年级分为“阅读”, “写作·说话·听力”两本书。本文着重对语文“阅读”教材进行分析, 其原因是韩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国一样,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着重强调识字, 写字, 标点符号使用等基础内容, 而高年级语文渐渐强调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韩国小学语文每本阅读教科书分为7-8个大单元, 每个单元有独立的学习目标。大单元里又分为几个小单元, 每个小单元里又独立有小的学习目标, 所以韩国的单元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掌握。

韩国小学语文教材也如同中国一样, 题材多样, 诗歌、散文、小说等都被收录, 由于篇幅的关系, 本文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

通过这8个单元收录的文章,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 韩国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具有目的性和关联性。每个大单元都有其明确的主题, 此主题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大单元里的每篇文章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31篇课文中, 只有最后一篇是来自德国的文章, 其余全部是本国的。在教材的安排上, 我们不难发现, 韩国语文教材极为凸显韩国自身的文化, 表现在如何使用韩语中的敬语与非敬语, 韩国的传统游戏, 韩国传统的风俗和传说, 韩国的江山美景, 韩语的保护等方面。其次, 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判断和论述能力, 体现在如何查字典, 找资料, 判断别人的看法和说明自己的看法等方面。可以看出, 韩国教材的内容是极其重视民族传统和实用性的。

二、韩国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1. 韩国国语阅读教材收录国外文章的情况分析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韩国语文教材收录的外国文章非常有限。我们来看下表。

韩国小学高年级 (三、四、五年级) 语文教材外国文献收录情况

中国小学高年级 (三、四、五年级) 语文教材外国文献收录情况

表2.表3中可以看出,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外国文献偏多, 占据教材的12%, 而韩国只占5%。

2. 文章体裁的收录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 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基本体裁外, 韩国的教材还收录了“介绍文”“感想文”“报告书”“网络公告文”“小幽默”“广告文”“书评”“游记”等实用体裁, 总计体裁达到了28种, 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相对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 我们在题材上就比较单一, 缺乏实用性和创新,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文章内容的收录情况分析

据调查, 在韩国小学教材主题内容中, 信息传达类文章占了34%, 自我发展类占了28.7%, 思想品德类占了13%。而中国的研究表明,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主题比重最大的是思想品德, 占了28.7%, 自我发展类占了19.7%。其中爱国教育为主题的文章, 中国教材占了21%的大比重而韩国只占了2.9%。由此可见, 中国教材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而韩国的教材更加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 篇9

一、创造阅读条件, 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使每个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读书的状态。教师还要努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行调整和补救, 让所有孩子在自我基础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才能令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实效层次。

近年来, 我校在自身的图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 建立了二级阅读基地。一是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大阅读中心, 里面书籍丰富、资料繁多, 分类摆放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必读书目”, 供学生自由选择, 进行自主性阅读。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图书角, 发动学生自己购置图书、交流图书。全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图书角, 存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平时也可以多搞些图书漂流活动。这样就保证了较充足的读物, 让学生有书可读, 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为了进一步创造鼓励学生阅读的条件, 我还在班上尝试开展了书籍交流会、“读书周”等有关活动, 在一次“读书周”活动中, 有的学生读了《格林童话》, 有的同学看的是《天方夜谭》、《草房子》、《伊索寓言》等, 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跟别人交换, 这种互读共赏, 必然会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阅读指导, 培养阅读能力

所谓探究性阅读,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疑点, 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然后自主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探究性阅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疑点, 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其次, 就是让学生模仿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指导, 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经典的阅读篇目, 然后教给学生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主要从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加以模仿。

比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有经典名著《西游记》的选段“三打白骨精”, 在指导孩子读这篇课文之前, 我先引领孩子去观看电视剧片段, 以帮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 由此, 增加了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的喜爱。接着, 在这节阅读指导课上, 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布置阅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每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文中孙悟空是个怎样的形象?白骨精又是怎样的形象?就这样让孩子带着对后面故事的好奇走进文本、阅读起来。带着疑问去读书, 实践证明, 这是一条最有效的读书方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 即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普及本《西游记》, 同学们对这本经典的神话故事非常喜爱, 甚至有同学还学会了模仿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样子和动作, 并模仿得惟妙惟肖。我还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作者是怎样来塑造一个追求自由、勇敢无畏的孙悟空形象的?猪八戒是更像一个神仙还是更像普通人?这些问题又把阅读推向了一个深层次, 学生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时也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培养了阅读良好的习惯。

三、丰富阅读积累, 提升阅读素养

丰富积累阅读知识, 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我经常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究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熟练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常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要知道, 阅读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其他的知识技巧相结合的。要把学生的“读、思、议、说、写”等各种能力综合起来, 要以读为本, 读出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师的导读方法指导应正确、灵活、多样, 要尝试精心设计启发语和提示语,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联系自身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去认识和感悟文本, 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并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去交流, 获得全面的认识。

比如在苏教版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有《长江之歌》、《三亚落日》, 诗词《渔歌子》、《石灰吟》等,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积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圈画出优美词句和经典句式, 并通过每天必做的美文诵读来加强对语言的积累, 让学生在文字海洋的徜徉中受到不经意的熏陶。而对于阅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言,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兴趣, 倡导多元化的阅读, 比如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推荐有历史积淀和文化承载的作品让学生去研读并做好批注摘要等;而对于个性活泼的学生, 可以推荐他阅读现时流行的文学作品和小品文章。并要把课上和课下联系起来, 在兴趣的推动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升。当然,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积累过程中, 要尽量使学生在语文阅读积累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升。

浅析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篇10

一、对“切入”类型词语进行精心体会

在一篇文章中, 对相关段落或者整个文章的理解, 可以从作者“切入”的类型词语进行体会, 结合词语在上下文中表达含义进行对比分析, 深入了解词语所代表的深刻内涵, 进而了解作者通过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内心想法。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文章中比较有深意、能够表达作者写作心境的词语挑选出来, 向学生进行对比讲解, 并指导学生掌握对这一类型词语的选择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也能通过这种方式, 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体会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 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典型的词语, 让其进行自主分析, 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最终由教师对此详细解析,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促进学生自身阅读方法的形成, 也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词汇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对“点播”类型情境进行精心抒发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小学生精心“点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小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进行自主阅读, 体验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艰辛。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自主预习找出文章的疑点、难点问题, 由教师进行讲解, 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想法和观点的相互交流, 感受作者的写作心境。课下的时候, 教师应以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中去, 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 让小学生感受到温馨的学习氛围。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高年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更容易进入阅读氛围, 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例如在进行《草原》这篇文章的教学时,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草原有关的歌曲, 这样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不同类型、体裁的文章, 需要很多不同的阅读方法;而在同一篇文章中, 不同段落的内容也有着不同的阅读技巧。小学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从而使小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时, 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文章的大意, 促进对阅读的深入理解。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以快读的方式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对文章进行泛读,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指导学生精读文章, 结合每一字句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心境。对于一些具有文体特征的阅读内容, 教师应让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让小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容易、更轻松、更深刻。例如, 对于记叙文来说, 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特征, 从记叙文所记叙的线索以及方式等入手, 对文章进行阅读研究。

四、教会学生课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进行课外阅读, 选择适当的书目, 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阅读方式的正确性, 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精神上的陶冶、享受, 让小学生能够通过课外阅读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所学习的文章与课外阅读进行对比, 让学生不仅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 得到更多知识的补充积累, 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水平。例如在进行《草船借箭》这一文章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背景, 引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相关内容的阅读;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鲁迅的其他文章;等等。这样将教学内容与课外内容进行有机的衔接, 能够在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学习到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 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具实效性, 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 教师可以组织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活动,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新体会的交流,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 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外阅读。教师应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 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从而使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水平得到不断的进步, 为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教学内容为主, 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本文从切入类型词语、创设类型情境、阅读方法和课外阅读这几个方面入手, 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教学方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月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10) .

[2]殷金凤.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阅读与鉴赏 (中旬) , 2011 (03) .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培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學语文课程的开展中,阅读作为语文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输出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在日后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技能。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

一、分年级掌握阅读技巧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促进听、说、写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做好阅读训练至关重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各年段阅读教学目标则有所侧重。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朗读、默读的技能、理解积累和初步知识的搜集。低年级要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朗读,训练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的表达效果,从而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这个学习阶段将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耍搜集和处理信息。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指导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发展个性。为此,在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上述特点,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其实是语文语言活动的反复再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句子、段落上。不应过分在意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与否。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重点在理解上。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力求准确理解,掌握主要意思。如补充阅读《王冕看荷花》,以丰富对课文《荷花》的理解,读《爱莲说》中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体会荷花的品格美。结合野外观察,借鉴《荷花》的写法,透过花、茎等写出蒲公英的外表美和内在美。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培养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阅读兴趣理想的教学流程。阅读材料的收集,主要是报纸、资料和网上查询。另外,阅读材料应题材广泛,包括各类主题的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有所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也能持久。

四、阅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语文阅读一直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弱项,老师感到头疼,无从下手,学生也普遍感到阅读难,难在阅读速度慢、时间不够用、无法正确理解全部信息。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不良习惯:

(一)过于注重细节语句

遇到一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进行阅读,甚至觉得不细就不能透彻理解。这样做不但大大降低了阅读速度,而且获得的只能是些分散的信息点,忽略了句与句之间、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既妨碍了对阅读材料内容全面透彻的理解,又不利于语文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出现断章取义

通常学生在阅读时还停留在课内阅读的阶段,不能迅速地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从而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理解。

要指导学生改掉这些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学阅读课文的时候经常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整体教学、精读和略读的训练等,适时指导学生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自主的实践过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语文听说写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利用教材打好基础,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阅读的有效率,并反复训练阅读技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读会看、勤思多想从阅读中认识学习到语文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且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所在。

参考文献

[1]韩序一.小学高年级朗读训练的几种方法[J].中国民族教育,2011(09).

[2]黄全明.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黄振友.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12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语文课程是小学的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 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还是一门伴随我们一生的学科, 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用到语文知识, 而在语文学习中, 阅读能力又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很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因素, 如部分学生对于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觉得阅读不太重要。再者就是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对阅读的练习不够, 觉得阅读内容比较枯燥。所以, 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就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多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那么,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学生,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并且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教师, 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 为学生营造趣味性的学习环境,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关于恐龙的动画和视频, 让学生对恐龙有初步的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恐龙很感兴趣, 通过视频的播放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 让课本上静态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时教师再进行阅读教学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下去。

2.开展特色活动, 创建阅读情境

通过开展特色活动的方式,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活泼好动, 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同时, 这个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 通过为学生设置具有特色的阅读活动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 在学习《晏子使楚》这一课时, 这一课主要讲的是晏子作为使者, 被派出使楚国, 受到楚国的一再刁难, 最后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化解, 并为自己的国家提升了地位的故事。在学习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开展情景剧再现和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其中, 阅读就会得到锻炼, 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中。通过实践, 学生可以更容易发现自身在阅读中欠缺的能力, 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不断地完善, 而教师通过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 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 以便今后教学中应该重点强化。开展阅读竞赛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实践方式。

例如, 教师可以每隔一个阶段就为学生推荐一本书, 在学生阅读之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想, 以及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和阅读对自己的影响等等,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感想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学生反馈的内容中判断出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是否认真, 以及通过阅读是否有收获等等。最后选出最认真的学生, 进行鼓励和表扬, 从而激励学生进行阅读。当然, 对于其他学生也要给予肯定, 老师的肯定是学生最大的动力, 它可以鼓舞学生不断进步。

本文通过对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探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该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入手。教师应用创新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营造趣味性的课堂环境,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并且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优势,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使学生更愿意配合老师完成阅读任务, 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及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拓宽视野, 了解更多的内容, 同时, 可以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有效素材。不仅如此, 阅读还可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在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升华思想境界。并且,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 这项能力也需要通过提升阅读能力来提高。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温添盛.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契合阅读与写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 (01) .

上一篇:寓德于教下一篇:人脸姿态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