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疾病

2024-10-07

周围神经疾病(精选12篇)

周围神经疾病 篇1

直肠肛管周围疾病是外科常见病,主要包括痔、肛门周围脓肿、肛瘘、肛裂、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对所收治的189例直肠肛管周围疾病患者采用了手术治疗结合安氏疗法,经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89例,男118例,女71例,年龄18-75岁,平均44岁。其中痔87例,肛门周围脓肿38例,肛瘘27例,肛瘘12例,直肠癌9例,直肠息肉8例,直肠脱垂3例,其它5例。

1.2方法本组手术治疗159例。其余的27例痔、3例肛裂和3例直肠脱垂病人采用专治肛肠疾病的安氏疗法,其中25例应用安氏注射疗法(安痔注射液),8例应用安氏手术疗法配合安氏注射疗法。

2结果

有3例直肠癌手术后复发,距手术时间分别为10个月、22个月和48个月。其余病例均治愈。

3讨论

痔是肛门部最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本文有87例,占总数的46.0%,国内在把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的同时,把内痔分为4期:第期以出血为主,不脱出:第Ⅱ期排便时痔脱出,便后自行回纳;第Ⅲ期脱出后用手回纳;第Ⅳ期脱出后用手亦无法回纳。

痔的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消除主要症状,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的大小更有意义。肛垫学说要求手术尽可能少的破坏正常的肛垫组织,尽可能多的保留肛管粘膜和皮肤,特别是ATZ上皮区.对于内痔我们主要采用结扎或血管钳套扎法,具有疗效满意、痛苦小、出血少、方法简单、基本无后遗症等优点。其机理是通过结扎、套扎促使内痔产生缺血坏死,经过创面组织修复达到治愈目的。方法是用止血钳从痔块基底部夹紧,在齿线处剪开一小口,用丝线在止血钳下方结扎或“8”字贯穿缝扎。我们认为一次结扎部位不应超过3个,对环状内痔可选择2~3个较大痔核结扎,其余则采用注射法。套扎法是用胶圈套在血管钳下方。对于外痔。可采用血栓外痔分离摘除述、静脉曲张型外痔剥离切除术和结缔组织型外痔切除术.对于混合痔,采用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法。目前,中央间隙感染学说较好地解释了肛周脓肿和肛瘘发生的临床现象。这一理论认为进入肛周组织的门户不是肛隐窝,而是破损了的肛管上皮。原发农肿不是沿肛腺形成括约肌肌间脓肿,而是在中央间隙内最先形成中央逐肿,继而沿用纵肌纤维向其他间隙蔓延形成肛周脓肿和肛瘘。肛瘘的发生与直肠肛管周围逐农肿和肛瘘。肛瘘的发生与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治疗息息相关,大部分肛瘘由肛周脓肿引起。因此,目前对肛周脓肿的治疗并不仅仅局限于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关键是找到内口,切开要和彻底,一次切开感染的肛窦,避免肛瘘形成。引流可采用对口引流法,特别是深部脓肿,换药时应注意使主灶先愈合、最后拨除侧方对口引流。对于肛瘘采用切开和挂线法治疗,前者多用于较浅的肛管直肠环下方瘘管,正确地找到和下得感染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肛裂是肛肠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肛裂的发生与肛管的解剖缺陷、饮食、大便干结和排便时过度用力等因素相关。慢性肛裂是由于肛管的扩张和约束力之间的平衡失调,导致肛管皮肤裂伤,并在此基础上局部继发感染而逐步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过度收缩、痉挛是肛裂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肛裂的治疗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调节饮食、软化和通畅大便、减轻疼痛,促进创面的愈合是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慢性期多选择手术治疗,以肛裂切除术及部分括约肌切断术为主,陈旧性肛裂合并有肛管皮肤紧缩狭窄时,最常用的术式是纵切横缝术。手术关键是松解内括约肌,必要时可适当缝合但需慎重。对于直肠息肉,采用结扎切除和切除缝合术,后者适用于较大广基腺瘤或疑有癌变者。另外距肛门8cm以上息肉需经腹手术.对于直肠癌,肛肠专科简单易行的喇叭型肛镜检查可发现距肛缘10cm左右的肿瘤,尽快确诊后限期手术治疗。我们有6例施行Miles手术,另外3例行Dixon前切术。肛管长约3cm,加上切除距肿瘤下端3cm范围,那么距肛缘6cm左右以上直肠癌可行保肛手术,否则不能保肛。具体是否保肛还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安氏疗法”的全称是“安氏肛肠病疗法”,名称取自该疗法发明者安阿钥教授的个人姓氏,是目前肛肠专业唯一以姓氏命名的系列疗法。我们对27例痔和3例直肠脱垂病人采用了安氏疗法,取得较满意效果。其特点是操作简便、高效安全可靠,单纯注射法仅需注射1次就可以彻底治愈。“安痔注射液”是非硬化坏范畴的痔注射剂,术后无出血、狭窄、坏死、硬结等不良反应,是传统的坏死硬化刘所不能比的。我们采用肛管麻醉,就是从齿状线处注入麻醉药物。避免了胀、痛、牵拉、便意感和局部麻醉不全的缺点。手术在喇叭型肛镜下进行操作,将配好的2:1化痔液(即两份化痔液,一份0.5%利多卡因)用51m注射器(5号针头、针长5cm)分别在痔核上粘膜、痔核和痔核下齿线处进行注射,总量10~201m,以粘膜表面呈粉红色为佳,目的是达到消炎抗渗出和收敛作用,减少痔的动脉、静脉血供,使痔核萎缩。结缔组织外痔,血栓外痔禁忌注射。3例直肠脱垂采用直肠注射疤痕固定法,近心端按肛门截石位三点贯穿缝合结扎后直肠内自上而下环状多点粘膜下层和肌层注射,注射后粘膜呈粉红色。较痔注射用药量大,每点注射量31m左右,可用量30~40ml。

对于肛裂,采用安氏肛痛宁注射液注射。距肛缘0.5~]cm、截石位6、3、9点分别进行针,达内括约肌增生肥厚的下缘,每点呈放射状注药5~6ml,并在肛裂基氏部重点注射。一般用纯药量10~20ml,若合并肛门狭窄可增加剂量1~2倍,合并肌乳肥大、哨痔及皮下瘘者,应一并切除,创面点状注射肛痛宁注射液。术后安氏熏洗剂坐浴10~15min,局部涂以复春散,九华膏、京万红均要。

关键词:直肠,肛管,手术

参考文献

[1]安阿玥.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9~282.

[2]张东铭.壮举的分类与治疗学的现代概念[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6:6:24~28.

周围神经疾病 篇2

一般神经衰弱的病人都有家族性,但并不是说患神经衰弱都是遗传因素所致,在这只能说它是患此病的一个致病因素。

2、社会因素:

各种引起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会成为该病的促发因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业化,人口城市化,居住稠密,交通拥挤,竞争激烈,失业、下岗,个人收入的悬殊,社会存在着某些不良现象等都会使人们的精神紧张。长期的精神心理创伤,如家庭纠纷、婚姻不幸、失恋、邻里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同事及上下级关系的不协调,也会使人们的精神过于紧张、心理负荷过重而出现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3、个性因素:

植物神经紊乱、神经衰弱与人们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般认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者,多表现为多愁善感,焦虑不安、保守,不善与人沟通,遇事闷在自己心里,得不到及时地发泄,时间久了必然导致植物神经失调及神经衰弱,但另一人群也是高发人群,脾气暴躁、心胸狭窄、争强好胜、得理不让人,凡是自我为中心的人最容易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4、医学角度:

由于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系统的统帅作用,大脑这一人体司令部混乱常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出现胸闷、憋气、心慌、濒死感等心脏神经症;胃痛、胃胀、呕吐、腹泻等胃肠神经症;其他如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皮肤发麻、皮肤发痒、痛经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特点首先是身体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其次病情加重或反复,常伴随焦虑、紧张、忧郁等情绪变化,一般按冠心病、胃炎等器质性疾病治疗常无效。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疾病的医生推介 篇3

擅长治疗小儿抽动症

我们是来自湖南长沙的求医者。2009年初,我无意中发现我5岁大的儿子经常在看电视时不停地耸鼻子、努嘴。开始我以为是小孩子淘气,故意这么做的,也没有太在意,可是他的症状却越来越严重。我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说他得了鼻炎,并给他开了滴鼻液和很多口服药。但他使用这些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耸鼻子、努嘴等症状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2009年7月中旬,我儿子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他几乎每分钟都要耸鼻子、努嘴。我和丈夫以为孩子得了什么怪病,便带他去上海求治。在上海,经过多方打听,我们找到了上海新华医院中医科的吴敏主任。吴主任在给我儿子做了详细的检查后告诉我,我儿子得的不是什么怪病,而是在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小儿抽动症。吴主任给我儿子开了一些药物,并嘱咐我回去按时给孩子用药。此外,她还嘱咐我,以后要注意给孩子调理饮食,尤其要给孩子喝纯牛奶,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康复。回到家后,我给我儿子服用吴主任开的药物,仅40多天,他面部抽动的症状就消失了,至今也没有复发。在此,我要向医术高超的吴敏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湖南 长沙 刘芳

吴敏医生简介:吴敏医生现为上海新华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上海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自然基金委科研课题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委科研课题评审专家。吴敏主任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及儿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诊治顽固性咳嗽、哮喘、间质性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肿瘤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抽动障碍、厌食、腹泻、遗尿、过敏性紫癜、儿童营养性疾病、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吴敏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3项,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多种奖项。

北京吴沪生教授治好了我女儿的癫痫

我们是来自山西晋城的求医者。2009年7月11日,我8岁大的女儿被查出患了小儿癫痫。当时我被吓坏了,因为我小的时候,曾亲眼见过一位邻居癫痫发作的情形。而且我听老一辈人讲,得了这种病,基本没人会去医院医治,因为根本不可能治好。但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我们当地医院进行咨询。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医生看了我女儿的检查结果后,不停地摇头叹息。当时我的心都碎了。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北京儿童医院的吴沪生教授擅长治疗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并到处托人帮我挂号。3天后,我们终于挂上了吴沪生教授的号。记得第一次见到吴教授时,她是那么的慈祥,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吴教授细致地查看了我女儿的病历资料后,建议为她进行24小时睡眠脑电图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她与另一位专家为我女儿进行了会诊,最后才将我女儿的服药方案确定下来。她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处处为患者着想的做法让我们全家为之感动。我女儿按照吴教授制定的用药方案连续服药1年半以后,她的癫痫再没有发作过。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眼看着上次开的药就快服完了,我女儿的症状也已基本消失,那么她服药的剂量是否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呢?可一想到又要挂号我就犯愁,心里很纠结,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吴教授发了条短信,短信中讲明了我女儿目前的情况,并询问吴教授是否应该对她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让我没想到的是,吴教授第二天就亲自给我打来了电话,并详细地将调整后的用药剂量告诉了我。当时我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如今,我女儿已经13周岁了,这几年里她的癫痫病再也没有发作过。我很庆幸能遇到像吴沪生教授这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医生。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吴沪生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西 晋城 张春玲

吴沪生医生简介:吴沪生医生现为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特级专家、卫生部计划免疫咨询专家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会诊中心专家、国际小儿神经病学学会会员、《中华儿科》杂志及《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沪生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此后一直从事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诊治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以及各种神经肌肉疾病和发作性脑病。近年来,吴沪生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参编《实用儿科学》、《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等9部著作,并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成都胡天成教授擅长治疗小儿多动症

我们是来自四川自贡的求医者。2010年11月,我13岁的儿子刚刚读初一。他才上了两个多月的课,老师就把我找去学校四五次了,不是批评我儿子作业忘记写,就是说他上课太多动,并认为他的这种表现是一种病态,建议我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回到家以后,我在网上输入了儿子的相关症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他可能患上了多动症。于是,我在网上查找擅长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专家。经过综合考虑,我决定带我儿子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找该医院儿内科的专家胡天成教授进行治疗。胡教授是我见过的对病人态度最好的医生,他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我儿子的病情,并为我和孩子讲解他的想法和初步诊断的结论,然后建议我儿子去做几项测试,以进一步确诊。当胡教授得知我们是从外地来的患者后,为了尽量节省我们的时间,语气温和地告诉我们:“现在我马上给你开单子,四十五分钟就能出结果,把检查结果拿回来再找我看,一上午的时间应该足够了”。这令我十分感动,像胡教授这样为患者着想的医生正是我们求医者最需要的好医生。检查结果出来后,胡教授认为我儿子确实患上了多动症,并且伴有听力注意缺陷症,好在发现及时,病情不太严重。他建议先让我儿子服用小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定要选择一种适合孩子病情的药物。我认为应先从国产药一点一点地来试,这样比较经济。用药一个月后,让孩子自己感觉是否有效果,如果效果好就继续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若效果不明显再来调药”。回家后,我儿子严格按照胡教授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连续服药半年后,他所有的症状(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记性差)都消失了。我做梦都想不到儿子的病会这么快痊愈。感谢胡教授治好了我儿子的多动症。这回,我儿子也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了!四川 自贡 黄耀明

胡天成医生简介:胡天成医生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委、成都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成都中医药大学科协副主席、四川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胡天成教授1967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中医儿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治疗小儿多动症、过敏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外感发热、咳嗽、肺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肺系疾病和厌食、呕吐、腹泻等脾胃疾病。近年来,胡天成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先后荣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5项。

天津马融院长治好了我女儿的抽动秽语综合征

我们家住河北唐山。我女儿今年15岁,上初中三年级。2010年9月,我女儿刚上初中,便莫名其妙地出现了眼睛、鼻子、嘴巴抽动的症状。开始时,我以为她是故意这样做的,还打骂了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她的这些症状是不由自主出现的,而且越来越重。2010年末,我女儿不仅眼睛、鼻子、嘴巴频繁地抽动,连脖子和腹部的肌肉也开始频繁地抽动。更为严重的是,她还经常不由自主地说脏话、吐口水,在晚上睡觉时还尿床。我带女儿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女儿得的是癔症,建议我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可心理医生又说我女儿患的不是心理疾病。这让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我心想:就算女儿得的不是什么致命的疾病,但一个女孩子,整天挤眉弄眼、满口脏话,以后可怎么办啊。后来,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融院长擅长治疗此类疾病。于是我就带着女儿找到了马院长。马院长在为我女儿做了检查后告诉我,我女儿得的不是什么癔症,而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马院长还告诉我,我女儿的病情是由于她刚上初中,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马院长的话让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马院长为我女儿开了一剂中药,并嘱咐我回去后按时给孩子吃药,同时不要在学习上给她施加压力。回家后,我按照马院长开的方子给我女儿抓药服用。我女儿仅吃了14剂马院长开的药,病就好了,而且至今没有复发。我非常感谢马院长。在这里,我衷心地祝福马院长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河北 唐山 郑天伟

周围神经疾病 篇4

1 GJIC概述

一种通道用于连接存在于细胞之间的蛋白质,由连接蛋白(connexin,Cx)组成,称为细胞缝隙连接,这种通道在大多数的实质性器官中都能发现。细胞膜上有一个“半通道”(hemichannel)由6个Cx环绕在一起组成,也称为“连接子”(connexon)。一个完整的细胞间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GJ)是由两个在细胞膜表面的半通道组合而成,GJ的存在可以保证细胞的电化学传递。已经可以证明的是GJ在同步细胞的活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1,2,3]。GJIC指的是存在于细胞间的GJ允许第二信使、离子和其他分子量<1.5 KD的分子通过,作为媒介可以直接介导细胞之间的信息通讯。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脑组织内的细胞,可以大量地表达缝隙连接蛋白,而这种蛋白是缝隙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Cx43数量最为之多[4,5,6]。Cx43参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凋亡等过程,尤其是介导的GJIC在调节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有特殊作用[7]。脑组织内GJIC的分布和偶联是动态变化的,最特殊的是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具有最广泛的缝隙连接。

2 GJIC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2.1 GJIC与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内主要动脉的血流短暂或持久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牵涉复杂的时空间连锁反应,可能会诱发疾病的诸多环节[8]。研究证明缺氧损害后的脑组织内的星形胶质细胞的GJ仍然是开放的,这个现象也许可以帮助说明GJ与神经元死亡倾向相关的现象,但也有报道指出如果减弱GJIC会加重神经元的损害。脑缺血中出现Cx43表达增多,表示缺血引起的损伤可能与缝隙连接功能增强相关[9]。研究中发现,若给予GJ脱偶联剂后,神经元的遇氧应激易损性会有明显的增加。研究者将把Cx43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外小鼠同时造梗死模型,发现前者梗死面积更大,所以学者大胆地提出了GJ的脑保护假说,这些变化可能是为了配合缺血后微环境的新需求,但却影响了GJ的功能。Hossain等[10]制造大鼠了大鼠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各种不同受损情况下的Cx43免疫反应变化。海马区在缺血情况下Cx43的免疫反应始终高于正常水平,没有出现其他比较明显的波动,这和其他区域,例如纹体区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

2.2 GJIC与癫痫

癫痫是当今社会很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其病因是脑神经元突然不规律的异常放电,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爆发、持续时间短的大脑功能异常,这种病有着明显的临床遗传性。虽然有着大量的研究,目前为止笔者并未掌握癫痫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和病理产物。但有研究结果提示,由GJ组成的电突触有可能在神经元的同步放电中起作用,而这异常的同步放电极有可能是产生惊厥的基础。所以如果用某些特殊的方法通过增加此种电突触来提高此类神经元的同步放电,就可以增加惊厥的发生次数[11]。Cx是构成缝隙连接通道的膜蛋白,到现在为止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21种,11种在成熟和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同表达[12,13]。而存在于神经元上的膜蛋白主要为Cx32、Cx36及Cx26,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主要为Cx43、Cx30、Cx45、Cx40及Cx32,少突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主要是Cx32和Cx45,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以Cx43表达最强,而膜蛋白Cx32在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位居第二[14]。Beheshti等[15]发现,造完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海马区的Cx36 m RNA和蛋白水平均上调,而Cx43的量却没有改变,这个结果意外的和之前的推论相悖。所以研究者们从其他途径入手,首先缝隙连接在少突胶质细胞中的作用是营养髓鞘,而Cx32最早被检测出来,这种对Cx32表达的观察有助于掌握癫痫的后续发展,所以推测Cx32是影响癫痫异常电传播速度的重要因素[16]。

2.3 GJIC与胶质瘤

胶质瘤(glioma)包括各种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一种常见的治疗难度较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17]。Herrerogonzalez等[18]发现Cx43能减少神经胶质瘤的致癌活动并减慢肿瘤细胞的增长速率。Demuth等[19]研究证实,若星型胶质细胞上的Cx43表达量增加,则胶质瘤上的癌细胞更具威胁力,同许多其他人类肿瘤一样,星形细胞肿瘤中Cx43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下降或缺失[20]。然而体外研究提示,若敲除Cx43则降低细胞运动性;提高Cx43的表达量,则提高细胞运动性,这表明Cx43与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呈正相关[21]。所以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研究资料,虽不能阐明GJIC与胶质瘤的关系,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4 GJIC与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CVS)是致使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2]。Mayberg[23]将脑血管痉挛解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底大动脉延缓呈现的狭窄,经常伴有受累血管远端散布区灌注的降低。脑血管痉挛相对的脑供血区域灌注下降,接着引起下降区域脑组织缺血样改变或脑损害[24]。同样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Hong等[25]研究认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存在于血管平滑肌中的GJIC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痉挛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致痉因子直接或间接进入某些特定部位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导致了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量增高,调节GJ功能。某些特定的电、化学信号开启传输模式,血管生理模式由此转变为病理状态,最终发生弥漫性持续性的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26]。

2.5 GJIC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正常、精神混乱及认知能力下降等多种病态现象,严重者甚至可以影响身心健康[27,28]。有关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连接蛋白Cx43作为重要的因素参与了椎体细胞突触传递,缝隙连接调节细胞之外的谷氨酸和钾离子等神经兴奋递质的释放参与突触后NMDA受体的插入。而这种连接蛋白的磷酸化对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选择性起到明显帮助作用,并能诱导缝隙连接通道的内化和降解,从而使通道激活或者失活[29]。Cx43磷酸化也参与了GJ结构重组,通过这种对GJIC的改变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的发生[30,31]。通过对病因病机更深层次地了解,研究者发现近年来在临床使用温胆汤预防、治疗及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结合中医治疗,能够上调星形胶质细胞CX43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的表达,增强GJ水平,从而改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所以这的确从某个方面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JIC有关[32]。

2.6 GJIC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极为重要,由于它的再生能力差并且存在着血脑屏障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在受到损伤后很难进行自我再生修复。人类的脑创伤可以导致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斑断裂,受损后的脑细胞可通过缝隙连接通讯使受损信号传播到临近脑组织,这种细胞的修复功能连累了周围脑认知功能区域,所以说缝隙连接通讯可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损害[33]。低渗透压可以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引起其肿胀,这使得细胞间的偶联减少,所以推断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降低了清除中枢神经系统物质的功能[34]。研究者还证明细胞若短期内暴露在高浓度的乳酸下,会立即产生对星型胶质细胞间的通讯连接的不可逆影响[35]。细胞因子方面也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后,创伤周围的多种细胞产生相应的受体也增加。颅脑创伤后,炎症在所难免,其中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等细胞因子已经被实验证实影响胶质细胞GJIC[36]。所以从GJIC方面入手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 篇5

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支持、关爱患者以及健康宣教五方面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P<0.05)。

结论 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护理质量

神经内科疾病较为特殊,常涉及脑实质以及脑血管病变,患者往往存在躯体功能以及认知体系障碍等,临床治疗护理难度较大[1]。

我院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工作中介入优质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8例,其中,男102例,女56例,年龄37~82岁,平均为(54.1±3.6)岁;原发病:81例脑梗死,77例脑出血。

均经脑电图以及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除外严重心肝肾脏器病变、原发或者继发性痴呆患者,均能够配合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两组年龄、性别和与犯病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疾病治疗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模式:①加强护理培训:对参与优质护理的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相关知识以及护理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护理安全理念,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护理职业道德、护理责任意识以及优质服务意识。

②实行弹性排班: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职称、岗位性质等合理排班,实现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确保各班次护理人力资源均衡。

③强化基础护理:以亲切的态度和得体的态度向患者介绍科室制度、基础设施以及主管医护人员等,并全程以微笑对待,消除其陌生感和紧张感。

加强病房管理,合理调整病房温湿度,确保病房整洁卫生、床单元平整无碎屑。

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擦浴、洗头、排便等,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④个性化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及想法,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予以安慰和鼓励等心理护理方法,减轻或消除其负面心理,协助其树立胜病信心。

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护理安全因素排查,及时发现并分析总结不良事件原因及解决措施,杜绝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⑥建立健全护理考评制度:设置护理质量考评小组,定期考察护理质量,收集并分析讨论护理问题或者投诉意见等,同时提出并全面贯彻有效的整改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以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支持、关爱患者以及健康宣教五个方面。

由护理质量小组跟踪调查并评价护理质量,包括制度与标识(10分)、床单元(30分)和患者护理(60)分三个部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起,发生率为1.3%;对照组8起,发生率为1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这类患者多需接受长期治疗以及功能康复训练,对于临床护理服务要求较高。

优质护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应用和延伸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体现人性化关怀以及预见性护理,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健康维系以及预后转归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周在霞[3]等认为,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临床护理质量。

通过弹性排班,能够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转变传统被动式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认为,开展优质护理,通过新老搭配,能够更好地完成治疗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中占据较大比重,但不同于常规护理,优质护理中更加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从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出发,为其营造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提高护理舒适度,能够间接性地提高其生活质量[2]。

受长期住院、病痛困扰等的影响,神经内科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低落、焦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临床转归。

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护患关系,同时也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胜病信心,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安全文化管理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即可发生不良事件。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预防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4]。

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3%,较对照组的10.1%显著降低。

在护理工作中,健全护理考评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薄弱环节,并进行循环整改,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制度与标识、床单元以及患者护理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甚至避免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文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3-84.

[2]王晖,黄润州,王攀峰,等.延续性护理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期间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9(z1):187-188.

[3]周在霞,赵娜,李芹,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临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93-1495.

周围神经疾病 篇6

【关键词】 中枢性疾病 神经眼科病征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 77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090-01

中枢性疾病,主要指的是由患者脑部病变所引发的一系列的临床病症。而神经眼科病征则是其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具有病症类型多样、病变部位复杂、不易准确检查等特点,因此常常造成漏诊、误诊问题的出现,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生命健康安全均造成较大的危害和影响[1]。本文选择2008年11月~2013年11月以来,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9例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患者,分析和研究他们的临床症状情况,并统计其临床治疗的效果。现将详细结果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1月~2013年11月之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就诊的79例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患者。患者的年龄大约在10岁~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7±5.2岁;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48例。经过临床鉴别,79例患者均符合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的临床确诊标准,且不存在外伤、视神经炎、青光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及眼底病等病症。

1.2 方法

1.2.1 症状诊断

对79例患者进行临床症状检查、CT检查、眼科影像学检查以及神经眼科传入/传出系统检查,并分析、对比和统计其临床检查的结果[2]。

1.2.2 临床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时的对其实施综合性的临床干预治疗,如:手术治疗、溶栓治疗、早期护理、药物治疗等等[3]。

1.3 统计学分析

对79例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和效果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当差异比较值P<0.05时,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分析

临床统计显示,7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

中枢性疾病中,占位性病变患者有55例,约占69.62%。其中:颞叶肿瘤患者3例(约占3.80%),压迫视交叉肿瘤患者35例(约占44.30%),顶叶肿瘤患者2例(约占2.53%),脑室肿瘤患者2例(约占2.53%),枕叶肿瘤患者3例(约占3.80%),额叶肿瘤患者4例(约占5.06%),小脑肿瘤患者2例(约占2.53%),脑干肿瘤患者4例(约占5.06%)。管性病变患者有24例,约占30.38%。其中:交通动脉瘤患者3例(约占3.80%),颈内动脉瘤患者3例(约占3.80%),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例(约占2.53%),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2例(约占2.53%),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4例(约占5.06%),基底动脉瘤患者2例(约占2.53%),颈内动脉狭窄患者8例(约占10.13%)。占位性病变明显多于管性病变,两类病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眼科症状中,有58例患者为视力下降,约占73.42%;21例患者为复视,约占26.58%。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变累及中,有57例患者为累及传入系统病变,约占72.15%;12例患者为累及传出系统病变,约占15.19%;12例患者为累及传入及传出系统病变,约占12.66%;传入系统病变远远高于其他两种累及病变,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临床统计分析显示,79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明显好转,经过随訪后已经全部出院,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20%(76/79)。其中:治愈患者有30例(约占37.97%),显效患者有19例(约占24.05%),有效患者有27例(约占34.18%),有3例患者(约占3.80%)因并发手术眼部并发症死亡。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种高科技的频繁使用使得人们的眼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这也导致中枢性疾病患者在神经眼科病征的并发率方面持续上涨[4]。本次临床研究显示,在79例患者中,其中枢性疾病症状主要以颅内占位性病变(69.62%)为主,远多于管性病变(30.38%);眼科病症中主要以视力下降(73.42%)为主,远多于复视(26.58%);病变累及中主要以传入系统病变(72.15%)为主,明显多于传出系统病变(15.19%)和联合系统病变(12.66%),比较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的临床诊疗中,要尽早对患者进行各种临床检查,尤其是眼科神经传入/传出系统检查,通过对结果进行准确判断和分析,使其患者能够尽早的接受对症治疗,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晓君.多学科合作积极开展神经眼科传出系统疾病临床与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7(04):205-207.

[2] 魏世辉,范珂,邱怀雨,黄厚斌,陈永勤.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1,04(08):1354-1356.

[3] 马绍荣.中枢性疾病伴神经眼科病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02(01):41-43+23.

妊娠期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篇7

1 妊娠期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变化

在妊娠期, 孕产妇的各个器官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解剖、生理变化, 以适应妊娠、配合胚胎的生长和发育。妊娠期神经系统也经历了适应性的改变。妊娠中期当孕妇仰卧位时, 增大的子宫可压迫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使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受阻, 静脉侧枝循环建立。多余的静脉血通过侧枝循环进入硬膜外静脉丛, 分娩时, 此处静脉变得分外充盈,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的空间骤减。这也是硬膜外和脊髓麻醉时, 麻醉敏感性增高的可能原因之一[1]。

子宫收缩的疼痛感主要由T10到L1平面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导, 阴道、会阴、肛门的疼痛感由S2~S4骶神经根传导。同时, 子宫、膀胱和阴道上段还由大量的交感神经支配。有趣的是, 分娩时宫缩压达到100 mm Hg, 孕妇即感到明显的剧烈疼痛;而产后子宫复旧, 宫缩压甚至可达300 mm Hg, 但产妇却感到疼痛不明显。妊娠期由于长大的子宫对神经的压迫, 神经压迫性疾病较非妊娠期增多, 后文有更多阐述。

雌、孕激素等类固醇激素与核受体结合, 可调节神经递质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调控基因表达。以-氨基丁酸A (GABAA) 离子通道为例, GABAA是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癫痫发病与其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雌激素可促进癫痫发作。雌激素可改善神经细胞的突触联系、加强胞突结合。当雌激素增加时, 海马区GABAA含量减少, 从而对癫痫发作的抑制降低, 癫痫发作的敏感性增加。雌激素也可能通过增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 增强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这可能是雌激素促癫痫作用的另一种机制[2]。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则发挥着相反的作用, 它通过增加大脑中GABAA及其受体的合成, 延长GABAA氯离子通道的不应期, 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许多动物研究表明, 孕激素的突然撤退能增加癫痫的易感性。然而, 子痫的强制痉挛性抽搐是否与孕激素有关, 目前暂无相关研究报道。

2 妊娠期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妊娠期神经系统疾病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 如子痫、盆腔神经受压等;另一类是在原有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上合并妊娠。这时, 神经系统疾病和妊娠将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 我们将以多发性硬化、脑肿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2.1 伴随着妊娠期母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患者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更具易感性。这些疾病常常在妊娠期出现或加重, 但当妊娠结束时, 它们往往缓解消失。大部分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就可改善症状, 但也不排除部分疾病可能继发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或后遗症, 需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

2.1.1 脑血管疾病 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褥感染以及多胎妊娠等, 均可促使孕产妇出现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这时若出现颅内动脉缺血性梗死、出血或静脉血栓, 就可能发生脑血管疾病, 出现脑卒中等。Zotto等[3]从多个数据库统计得出, 妊娠期孕产妇发生脑卒中的几率为10万分之4到41。其中, 子痫作为妊娠期所特有的妊娠期高血压相关疾病, 是最常见的原因。

2.1.2 外周神经疾病 有报道显示, 围生期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0.1‰~5.8‰[4], 孕期较多见压迫性神经病。巨大儿、胎位异常、分娩过程中长时间的膀胱截石位、第二产程延长、不适宜的屏气用力都可诱使患者出现压迫性神经病。剖宫产时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椎管内药物或导管也可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压迫性疾病[5]。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是最常受累的神经。股神经受累, 患者出现股四头肌群无力, 以及大腿前侧、内侧大片的感觉丧失。而股外侧皮神经受累时, 由于不包含运动神经纤维, 患者只出现感觉障碍, 表现为臀外侧疼痛, 以及大腿前外侧的感觉异常 (烧灼感) 或感觉减退 (麻木、刺痛) 。神经压迫多发生于孕晚期, 并在产后3个月逐渐减轻, 一般不需治疗。腓总神经在分娩中由于长时间的下蹲、持续的膝关节屈曲、用力蹬腿后, 腓骨小头受压间接使其受到压迫, 患者出现足下垂。压迫所导致的神经病变预后一般较好, 可完全康复, 但肌无力可以持续几周, 甚至几个月。孕期体重增加和水肿使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 可引起腕管综合征。通常, 该综合征表现为手及腕部正中神经分布区的疼痛、麻木感。确诊需做肌电检查, 但临床上少用。尽管有许多孕妇可能抱怨手掌面的疼痛, 但实际上很少有真正的腕管综合征。Padua等[6]系统性地回顾了孕期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文献, 214个研究中仅6个达到纳入标准, 而6个研究中通过神经生理诊断仅有7%~43%的有症状患者确诊为腕管综合征, 其中50%的病例症状可持续至产后1年, 30%的病例持续至3年, 再次妊娠可复发[7]。在治疗方面, 妊娠期腕管综合征制动、理疗、封闭效果良好, 极少需手术治疗。妊娠期还可能发生一些其他的外周神经病, 如贝氏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在此不再一一详细描述。

2.1.3 运动障碍疾病———妊娠期舞蹈病 舞蹈病主要表现为身体多个部分随机发作的快速、短暂、不规则、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 当发生于妊娠期称为妊娠期舞蹈病。常见引起育龄期女性患上舞蹈病的原因有急性风湿热、抗磷脂综合征, 其次是肝豆状核变性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血管疾病、血液高凝状态以及毒物中毒等, 少部分患者致病原因不明。妊娠期舞蹈病通常起病于孕2~5月, 但常在产褥期才出现临床症状, 并于产后几周或几个月自行缓解。重症患者可使用氟哌啶醇或皮质类固醇治疗[8]。

2.1.4 其他 孕期如患者出现妊娠剧吐致维生素B1缺乏, 极少数的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障碍, 引起Wernicke脑病。典型的Wernicke脑病患者可出现眼肌麻痹、精神异常和共济失调。尽早足量补充维生素B1是治疗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脑病的有效方法[9]。孕期可能出现头痛症状。孕期头痛大部分为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 Chen等[10]发现这些患者出生低体重儿、早产、剖宫产和先兆子痫的风险增加;如需治疗, 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它是适用于整个妊娠期的安全药物。1/3~1/2的孕妇有腰痛的主诉, 这可能与激素变化、体重增加引起的脊柱腰椎前凸和关节松弛有关。腰痛多由机械因素导致, 而非椎间盘疾病。一般采取非药物方法保守治疗, 同样使用对乙酰氨基酚;24周前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因为用药48小时以上可能会导致动脉导管早闭和羊水过少。

2.2 患者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 原有神经系统疾病在妊娠的影响下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性质。它们常在孕中晚期及产褥早期在感染、劳累、生理负荷加重等情况下复发、加重或恶化。其处理上因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治疗也与一般成人神经疾病有所不同。我们将从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MS) 、脑肿瘤、癫痫、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等方面着重作一介绍。

2.2.1 MS 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 它以神经系统症状的缓解、复发交替进行为典型表现。当MS病情恶化或复发时, 神经症状可在几天内迅速进展, 患者出现视神经炎 (单眼视力下降) 、不对称的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全世界存在MS患病地理和种族分布不均一性, 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较低。

2.2.1. 1 妊娠对MS的影响 目前关于妊娠对MS的影响, 还没有一致的意见。PRIMS研究先后两篇文章显示, MS的年平均复发率在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逐渐降低, 但在产后头3个月恶化的风险增加, 此后复发率恢复到孕前水平[11,12]。该研究同时发现虽然复发率增加, 但复发的患者大多孕前复发率就升高, 且其远期致残率和疾病进展率没有改变。2011年一篇Meta分析共集合13个研究1221例孕妇, 证实MS活动性在妊娠期降低, 产褥期升高[13]。Portaccio等[14]也研究认为, 孕前及孕期的MS复发率是产褥期复发的唯一独立性预测因子。综合以上研究, 考虑到妊娠期的保护作用以及产褥早期MS复发率的增加, 我们认为其净效应是妊娠对MS影响不大。

2.2.1. 2 MS对妊娠的影响 MS本身不会增加妊娠合并症, 但有研究发现患者出现引产、产钳助产及低体重儿、身材矮小儿的机率增加, 胎儿先天性畸形率及死亡率无增加[15]。目前没有相关的指南明确推荐或者反对患者妊娠, 只能根据患者的病史、现有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个体化地判断。此外, 因劳累、压力等可能导致产妇病情加重, 因此, 产后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产妇照顾、喂养新生儿。

2.2.2 脑肿瘤 妊娠期的生理改变可显著影响肿瘤的生长。一方面孕期液体潴留可使脑膜瘤、前庭神经鞘瘤等血管性肿瘤发生水肿增大, 另一方面孕期激素作用于肿瘤的性激素受体可使其生长加速、体积增大。2010年一项11例Ⅱ级胶质瘤妊娠患者的研究发现, 孕期肿瘤的生长与孕前及产后相比呈明显的放射性扩展[16]。

脑肿瘤是分娩过程中脑脊液压力增高的潜在因素。正常生理过程中, 患者第二产程的宫缩可使脑脊液压力增高2 cm H2O左右, 如合并脑肿瘤, 脑脊液压力可增加更高, 可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脑肿瘤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 可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谨慎选择阴道分娩。目前, 由于尚无相关的风险评估体系及临床指南指导, 每例患者应广泛征询神经内、外科专科医师的意见个体性地进行处理。而脑肿瘤的治疗和预后, 与特定的肿瘤细胞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孕周相关, 应咨询神经内科医生的意见。

2.2.3 癫痫 癫痫合并妊娠是一个可影响母儿双方的严重疾病。多种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可增加妊娠期高血压、自然流产、胎位异常、胎儿脊柱裂等发生的风险。据相关研究报道, 胎位异常和自然流产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是1%~2%, 而在抗癫痫药物治疗患者中增加至3%~9%[17], 但同时也有研究显示, 围生儿的总体死亡率并没有增加[18]。虽然妊娠合并癫痫有如上诸多的风险, 但超过90%的患者仍然可以正常妊娠, 且孕前补充叶酸可减少胎位异常及胎儿脊柱裂的发生[19]。

2.2.4 脊髓损伤 育龄期女性在脊髓损伤患者中占很大的比例。男性患者的生育功能可能会受影响, 但女性患者完全正常。由于脊髓损伤可能会累及呼吸肌的神经支配, 对于有既往史并计划怀孕的女性, 孕前应评估呼吸功能。这类患者可经阴道分娩, 但若脊髓损伤平面在T11节段以上, 患者可能无法感知宫缩疼痛。这种情况下, 医生反而需要更加密切监测, 触诊子宫判断宫缩, 避免患者已临产而医生尚不知情。此外,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代偿性地增强, 即使使用麻醉药和静脉降压药后, 仰卧位时仍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这时因硝普钠可能导致胎儿氰化物中毒, 应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

2.2.5 MG 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损害引起冲动传递异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出现于20~30岁年轻女性。孕产期患病与既往患病情况无明显相关, 患者可能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肌无力危象, 也可能病情轻微, 因此该病具有独立性。这类患者9%~20%的新生儿可同时发生MG, 出现一过性的呼吸、吞咽困难, 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且生育过一次MG患儿的母亲, 更加可能再次分娩MG患儿。该类孕妇可经阴道分娩, 如需手术, 局部麻醉是相对安全的, 但需慎用全身麻醉。而治疗MG时, 吡啶斯的明、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都是相对安全的方式。

2.2.6 其他 25%~50%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孕妇腹腔分流导管发生阻塞可引起分流功能障碍, 常发生于妊娠晚期。一旦孕妇腹内压增高超过导管内的压力, 引流停止, 随后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患者可出现意识错乱、嗜睡、恶心、呕吐、头痛、眼球震颤和颅神经麻痹等。这时需立即行影像学检查, 紧急评估是否需要终止妊娠。目前尚无数据表明该类患者只能经剖宫产终止妊娠, 但如果患者进行阴道分娩, 也应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减轻颅内高压,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虽然体内导管常可发生感染, 但对于产后分流管是否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尚有争议[20]。

周围神经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感染的患者72例 (男42例/女30例) ,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 (55.6±12.9) 岁;其中原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34.72% (25例/72例) , 出血性脑血管病26.39% (19例/72例) , 周围神经病13.89% (10例/72例) , 脊髓病变8.33% (6例/72例) , 其他16.67% (12例/72例) 。

1.2 方法

记录感染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患者感染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1.3 效果评价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标准》 (试行) 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感染情况

本次资料中出院患者共1 014例, 平均感染率为7.10% (72/1014) , 见表1。

2.2 感染季节

全年都有感染患者, 其中以春季22.79% (20/72) 与冬季33.33% (24/72) 感染率较高, 见表2。

2.3 感染部位

呼吸道感染病例最高占61.11% (44/72) , 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23.61% (17/72) , 见表3。

2.4 感染年龄

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5.56% (40/72) , 见表4。

2.5 感染与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超过20天的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8.33% (42/72) , 见表5。

2.6 医院感染与致病菌

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54株;G-菌占74.07% (40/54) ;G+菌占20.37% (11/54) ;真菌占5.56% (3/54) 。其中, G-菌中居前三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克雷伯菌、大肠杆菌, 见表6。

3 讨论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提高基层医院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的安全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内科疾病在院内住院患者中属于一个特殊群体, 住院周期长, 集体封闭式管理, 个人卫生习惯差, 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原因, 易发生患者医院感染。在本次资料中出院病例1 014例, 感染病例72例, 感染率为7.10%。表明神经内科疾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较常见, 因此加强医院病房感染的监测与防治, 尤为重要。

神经内科疾病院内住院患者的感染因素较多。在本次研究的72例感染病例中我们发现感染发生特点: (1) 感染季节:全年都有感染患者, 其中春季22.79% (20/72) 与冬季33.33% (24/72) 感染率较高, 提示这可能是因为春季和冬季昼夜温差较大, 住院患者不注意保暖导致患者感染风险增加; (2)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 其次是泌尿道感染, 消化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次之。提示呼吸道感染率高可能与神经内科患者长期卧床, 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有关[3,4]。另外, 在吸氧过程中, 每个患者、病种、病原微生物各有不同, 湿化装置若消毒不严, 又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也可增加神经内科患者感染机会。对于泌尿道感染, 多与留置尿管有关; (3) 感染年龄:本次资料显示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5.56% (40/72) , 提示年龄越大, 感染几率越高。主要因为住院患者随年纪增长, 老年患者T细胞减少[5], 其机体的免疫力呈下降趋势, 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同时老年患者各系统、脏器机能下降, 基础疾病多, 而且病情比较严重者, 更容易发生感染; (4) 致病菌: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54株;G-菌占74.07% (40/54) ;G+菌占20.37% (11/54) ;真菌占5.56% (3/54) 。其中, G-菌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提示G-菌是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 且多为抗感染药物的多重耐药菌株。

同时我们分析发现, 住院时间长与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呈正相关,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 住院病人的感染率也随之增加。针对调查分析发现的神经内科疾病院内住院患者感染危险因素, 我们提出医院病房感染防控对策: (1) 对院内医务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医务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医院感染及预防医院感染知识, 认真学习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 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特别是要针对保洁员及陪护人员培训必要的消毒方法[6,7]; (2) 尽可能缩短患者治疗病程, 避免接触传染;加强患者病房空气流通, 避免病房内空气污染严重[8]; (3)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管, 包括制定各种有效的监管措施, 检查各种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有效性, 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实现预防和控制病房医院感染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孝芹, 崔霞, 程军.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52-853.

[2]宋丽红, 贾会学, 贾建侠,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 :35-35.

[3]毕桂兰, 冉令霞.中医神经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监测1489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8) :68-68.

[4]庄迎九, 叶茂林.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9) :1267-1268.

[5]陈峪, 全月英, 陈小会.医院感染易感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32-633.

[6]吴明, 靳桂明, 魏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强化职能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1) :1408-1410.

[7]张玉强, 何多多, 杨杰, 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2) :1543-1543.

周围神经疾病 篇9

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变性病是一种神经元疾病, 在成人期发病后, 表现为运动神经出现变化, 肩和腰等部位的肌肉力量逐渐下降, 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俗称渐冻症) 的症状类似。

研究小组对于家族中有人患此病的日本西部4个家族共32人的血液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在13名已经发病的人体内名为“TFG”基因全部出现变异, 从而证实这种基因可能是该病的致病基因之一。

周围神经疾病 篇10

1 质量互变规律在脑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的应用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学的指导, 临床实践也不例外[2]。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过程都渗透着哲学思维, 都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在质的范围内所发生的量的变化, 也包括结构的变化。质变则是物质的变化, 是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阶段,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腹型肥胖、吸烟、缺乏运动等均是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因素。从患者有危险因素到发病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原因就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从一开始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到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个逐步累积的动脉损伤过程, 也就是量变的过程。动脉硬化按病变过程分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复合病变期, 其中脑血栓事件就发生在复合病变期,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 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即脑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 才会出现脑血栓形成, 即质变。这时患者可出现脑梗死表现, 如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同样, 病情好转或恶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了解质量互变规律能更好地认识脑血管病的发病全过程。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方法论, 还能提高医学生的预防意识, 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如果在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微杜渐, 就能大大减少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发生几率, 为社会节约大量医疗资源。对于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我们能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易患因素, 杜绝不良生活习惯, 减少量变的积累, 则能有效预防质变出现, 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2 唯物主义观点在疾病中的应用

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3], 同时,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功能。了解物质决定意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本质。物质功能的改变均是由其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是一个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构成人体物质正常功能的外在体现, 而患病状态则与构成人体物质的功能异常有关, 这种功能的异常必有结构改变作为其物质基础。

意识内容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感知力、注意力、情感和行为等, 是人类的高级活动[4]。慢性酒精中毒、高热、药物中毒、脑炎等因素可导致意识内容的改变或精神症状, 表现为人格行为改变, 患者可以出现躁狂、行为奇特、冲动行为或者情感淡漠、表情呆滞、行动懒散、木僵、缄默或幻视幻听甚至莫名奇妙的恐惧感等, 这均是由脑结构损伤产生的, 且不同部位损伤会产生以不同特点为主的精神症状。大脑颞叶病损会产生以躁狂为主的精神症状, 而额叶损伤则有以淡漠为主的表现。只要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就可以向患者家属充分解释病情,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结构决定功能不仅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 而且还体现在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可以加深医学生对疾病本质的理解, 也可以指导疾病的治疗。既然疾病是由器官结构改变所引起的, 那么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就是使受损器官的结构得以恢复, 结构正常, 功能自然良好。坚持唯物主义观点还能更好地指导医学生对病因、发病机制的探索, 只有找到发病过程中哪些物质结构发生了病理变化, 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才可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作出明确解释。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 医学生要想学好神经系统疾病, 就必须掌握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 即学好神经解剖学。

3 认识的过程与疾病的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晕厥, 临床表现往往都是短暂的意识丧失, 但病因却各不相同。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患者病史, 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 还要通过这些感性资料进行理性思考, 进一步鉴别是反射性晕厥还是心源性晕厥, 进而作出准确诊断;然后进行相应治疗, 根据治疗情况, 进一步评估先前诊断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治, 其实是一个认识疾病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而是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 反复以至无穷尽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第一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要想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感性材料的积累, 掌握患者客观真实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在临床实践活动中, 首先通过正确、系统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获得病例资料;其次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即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对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加工分析, 从而得出初步诊断。认识的第二步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作出初步诊断之后, 就应该根据诊断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拟定治疗方案, 根据治疗后病情的转归来检验之前的初步诊断是否正确, 并不断纠正对疾病的认识。因此, 临床诊治是个完整的认识过程[5], 需要严格遵循哲学的规律和方法。

4 矛盾分析方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矛盾, 指的是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由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 各个具体矛盾所处的地位不同, 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即为主要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即为次要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医学生在学习神经系统疾病时, 会发现一种疾病可能有很多临床表现, 也可能有很多治疗药物和手段。但是, 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应该是主要矛盾, 即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病理过程。一名脑梗死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感染、应激性溃疡等, 不同疾病对其影响不同, 可能会有一种疾病对整个病情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这便是治疗的主要矛盾, 且主要矛盾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如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急性期发生脑水肿, 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就是主要矛盾;如果并发应激性溃疡出现大量呕血, 血压进行性下降, 这时纠正失血性休克就成为主要矛盾。只有主要矛盾得以解决, 才能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力挽狂澜, 遏制病情进展。

总之, 哲学博大精深, 许多医学理论都渗透着哲学的思辩观[6], 学好哲学不仅可以指导医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还可以指导医师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笔者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例介绍了哲学思维在神经系统疾病学习中的应用。临床上, 其他系统疾病同样与哲学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学模式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发展至今天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 要求医务工作者从社会、心理、机体等多方面看待患者, 用哲学辩证、发展的观点研讨病情[8]。哲学也是另一种医学, 是学术的制高点[9]。因此, 医学生除应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医学知识外, 还应学习自然哲学, 掌握唯物辩证法, 在纷繁杂乱的临床资料里运用哲学思维,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正确处理原发病和并发症、典型症状与不典型表现, 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要: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与医学有着密切关系。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整个过程都渗透着哲学思维, 神经系统疾病的学习需要哲学思想作指导。了解质量互变规律能更好地认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全过程;医学生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将更有益于对疾病病因的探索分析, 把握认识的两次飞跃过程能更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 运用矛盾分析法能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获得最佳临床策略。因此, 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 这不仅有益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且能更准确、全面地认识神经系统疾病,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哲学思维,神经系统疾病,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文献

[1]龙欢.哲学与医学的交融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探讨, 2009, 27 (2) :60-61.

[2]杨喜山.临床需要哲学思维[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4, 6 (3) :32.

[3]叶敦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贾建平, 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5]肖进.论临床误诊的哲学原因[J].医学与哲学, 1992 (1) :40-41.

[6]贾林梓, 冯英明.让哲学思想渗透在医学事业的各个环节[J].西北教育, 2008, 16 (6) :1227-1228.

[7]李鲁.社会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8]郝丽霞.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哲学辩证思维的培养[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3) :275-276.

周围神经疾病 篇11

【关键词】优质护理;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效果观察;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6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对护理的要求,因此医院的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神经内科疾病实施医院临床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中主要有脑出血以及脑梗死等。因此了促进患者的康复,必须要加强护理工作,传统的护理中主要是采用常规方式,但是常规方式导致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较低,护理质量不够达标。而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护理的质量,有效促进了患者的康复,从而来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本文主要是对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5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主要是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5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与探讨。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人数为7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为41例,女性为34例,其中年龄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1±5.6)岁。实验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为36例,其年龄在2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1±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主要是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方式。然而是对于实验组患者来说,主要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主要优质护理的方式有:首先是环境护理,对于神经内科的患者来说,在其住院期间,必须要为其创设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以此来充分保证病房中的空气清新,环境整洁[1]。并且要经常进行通风处理,避免病房中出现一些细菌以及灰尘等。并且护理人员也可以在病房中增加一些电视等设备,以此来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病房环境[2]。其次就是进行心理护理,很多神经内科疾病患者都是老年人,老年人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等状况,这样导致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悲观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这样将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排解患者心中的压力,不断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来为其解决一些问题,保证患者维持一个健康的心态,以此来促进患者的康复。再者就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神经内科患者在住院后,相关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对其讲解一些注意事项,同时也要让患者了解到治疗的方法等,以此来不断提升患者的认识程度,这样患者能够主动进行护理的配合,从而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疗效果。最后就是要对患者进行出院的指导,相关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在出院前,护理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吩咐,使其能够按时进行用药,从而来做一些康复性的锻炼,不断促进患者的康复[3]。

1.3统计学分析

主要是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则是为85%,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的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对于传统的医院护理来说,护理人员仅仅是重视临床效果,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患者的基本住院需求,忽视了患者的人性化护理,这样导致护理的质量不够达标,无法满足患者需要,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对护理模式进行改变,更新护理理念。而优质护理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有效体现了人性化护理的根本,并且让将患者在优质护理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满意度,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于医院神经内科疾病来说,由于病症较为复杂,因此护理工作也存在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必须要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以便于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护理工作,从而来提高护理质量[5]。对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从而来患者患者心中的压力,不断促进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从而来促进患者的进步发展。本文主要是选取本院150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优质护理模式中存在的优势。优质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满意度,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春华.浅析导致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J]. 当代医药论丛,2015,(23):55-56.

[2]马世广.急性闭角性青光眼误诊为神经内科疾病4例[J]. 新医学,2012,(08):60-65.

[3]粟秀初.血液疗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J]. 临床荟萃,2010,(05):30-31.

[4]杨艳芳.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1):40-41.

周围神经疾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神经系统疾病78例, 男45例, 女33例, 年龄16~85岁, 平均52.5岁。病程4 h~2年。其中脑梗死患者24例, 动脉瘤患者20例, 动静脉畸形患者13例, 颈内动脉海绵瘘10例, 颈外动脉11例。

1.2 血管内治疗方法

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或支架植入术;动脉瘤患者采用EDC-GDC弹簧圈栓塞术;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NBCA-ONYX胶栓塞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术;颈外动脉供血丰富的脑膜瘤行术前栓塞术。

2 护理方法

2.1 造影前准备

(1) 患者准备:应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脑血管造影的必要性和造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如注入造影剂时会出现脑部突然一阵发热、眼花等短暂症状;检查患者的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若有明显出血倾向者不应做脑血管造影。 (2) 应按外科手术前的要求备皮, 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者暂缓造影。 (3) 普鲁卡因及碘过敏试验, 阳性者禁忌。 (4) 用物准备:消毒剂、麻醉剂、无菌脑血管包、抢救物品等。 (5) 检查前测量患者血压和脉搏, 术前4~6h禁食, 嘱患者排空膀胱[2]。

2.2 术后护理及观察

(1) 穿刺部位用沙袋压迫止血, 股动脉穿刺者肢体制动6~12h, 观察足背动脉是否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等;定时测量血压和脉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有无偏瘫、失语、抽搐和意识障碍等症状出现或加重;椎动脉造影者要观察眼球运动和视力。 (2) 安静卧床休息4h后进食或起床活动。在此期间作好生活护理。 (3) 术后24h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4) 心理支持:因本病发作突然、且为反复发生的阵发性剧痛, 患者非常痛苦, 极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甚至焦虑。护士应理解、体谅并关心患者,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并告知其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皮疹和白细胞减少等, 一旦出现不必过度惊慌, 必要时及时随诊, 并定期检测血常规[3]。

2.3 预防并发症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限制探视, 预防呼吸道感染。 (2) 对眼睑不能闭合者, 要保护角膜免受损伤和感染, 可采用涂抗生素眼膏、滴眼药水, 用消毒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等措施。 (3) 清洁口腔, 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消毒纱布盖在口鼻上。 (4) 对大小便失禁患者, 要勤换尿布、勤洗会阴部, 保持会阴部的干燥与清洁;对长期排尿异常者可酌情留置尿管, 做好导尿期护理, 意识清醒后及时拔除尿管, 诱导自主排尿, 防止会阴部皮肤黏膜损伤、泌尿道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增加颅内压。 (5) 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 每次翻身后应按摩受压部位, 必要时在身下放置软垫 (棉垫、海绵垫、气垫) ;摆放肢体关节于功能位;护理操作时避免拖、拉、推等粗鲁动作, 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与平整, 防止压疮形成。

2.4 做好健康宣教

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本病有关知识以及自我护理方法, 合理用药。洗脸刷牙动作要轻柔, 食物宜软, 忌生硬[4]。

3 结果

神经系统疾病78例均行血管内治疗, 4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病例出现, 之后经过2周~6个月临床护理, 患者恢复正常, 未留下任何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

4 讨论

(1) 发病情况:神经系统疾病既可急性发作, 又可隐匿起病, 病程长短不一, 病情轻重不同。要了解起病的方式 (注意是突发性还是渐进性, 是发作性还是持续性) , 有无明显的致病或诱发因素;每种症状发生的起始时问, 前后顺序及严重程度;了解病情如何发展与演变, 有无伴随症状。 (2) 检查、治疗的经过及效果:是否遵从医嘱治疗;目前用药情况, 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疗效或不良反应;有无特殊饮食医嘱及遵从情况, 如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必须限制蕈类、坚果类、贝类等高铜食物, 偏头痛的患者应避免巧克力及酒类饮食等。 (3) 目前的主要表现:了解有无头痛、抽搐、瘫痪、麻木、复视、眩晕及其他颅神经障碍的表现;有无意识、精神、言语等障碍, 睡眠异常、营养失调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本组资料显示, 神经系统疾病78例均行血管内治疗, 4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病例出现, 之后经过2周~6个月临床护理, 患者恢复正常, 未留下任何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护理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可能出现的环节, 侧重于不同环节采用术前、术中、术后综合重点护理, 协助术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将其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苏秀丽, 初春梅, 罗双丽, 等.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8) :102-103.

[2]郝凤霞.COPD意识障碍52例原因及鉴别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3) :98-100.

[3]高鹏, 何志义, 邓淑敏, 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0, 17 (2) :67-68.

上一篇:多维关注提高教学效果下一篇:商业银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