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疾病

2024-07-01

神经精神疾病(精选12篇)

神经精神疾病 篇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程多迁延并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精神障碍, 是所有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由于具有高复发、病程迁延、需长期治疗的特点, 患者往往需要长期住院或终生服药以期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但慢性病程增加了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状况。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自我院2004年2月1日-2008年1月31日4年所有住院患者。

1.2 入组标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且

住院时间>5年, 总病程>15年, 共收集病例822例, 其中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3例。

1.3 统计方法按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起病

形式、首发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精神症状的变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预后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82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中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23例, 发病率2.8%, 其中男16例, 女7例, 男女之比为2.2∶1。

2.2 2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中 (住院时间>5年, 病程>15年) , 41岁~50岁4例, 占17.

4%, 51岁~60岁6例, 占26.1%, 61岁以上13例, 占56.5%。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与年龄呈正相关。

2.3 起病形式、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首发症状:

急性起病5例, 占21.74%, 亚急性起病8例, 占34.78%, 慢性起病10例, 占43.48%, 慢性起病者明显多于急性起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首发症状: (1) 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16%, 以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等脑血管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为主; (2) 以共济失调、不协调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63.1%, 以脑萎缩、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等多见; (3) 以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20.9%, 多见于周围神经炎。

2.4 精神症状的变化:

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后精神症状复现或出现新的精神症状者占48.2%, 精神症状无变化者占45.5%, 患者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诉者仅为3.3%。

2.5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 阳性9例, 占39.13%, 肌张力增高15例, 占65.22%, 共济失调的试验 (包括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Romberg sign) 阳性17例, 占73.91%, 感觉 (痛、温、触觉) 异常3例, 占13.04%。

2.6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

所有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均以中等剂量维持治疗者为主, 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8例, 占34.78%,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3例, 占12.04%, 氯氮平治疗10例, 占43.48%, 未服药物2例, 占8.7%。

2.7 预后:

所有2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治愈2例, 缓解10例, 死亡13例, 分别占8.7%, 43.48%和56.52%。

3 讨论

3.1 本调查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有随

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特点, 可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独立群体中有此特点, 但缺乏与正常人群对照性研究资料, 提示精神病专科医院重视慢性病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神经、精神是相互交叉的学科, 二者所涉及多种精神及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因此应全面掌握其共性和个性临床特征, 熟悉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时的临床表现, 及早发现, 对于提高临床的确诊率、减少误诊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2 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除常见原因外, 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慢性精神分裂症由于长期住院和封闭治疗, 患者体力活动减少→脂肪蓄积→肥胖→高血压→发生脑血管病; (2) 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1]:抗精神病药物→阻断结节-漏斗通路DA D2受体→脂肪代谢障碍→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病; (3) 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及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引发贫血→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4) 感染:长期住院患者, 机体防御功能降低, 细菌、病毒可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感染或通过血行播散→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3 在所有2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中, 以共济失调、不协调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63.

1%, 但由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 (EPS) 反应最为常见 (机制是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A D2受体, 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相关) , 包括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迟发性运动障碍等[2], 极易与神经系统的首发症状相混淆, 有报告二者的识别率不到23.4%, 是造成误诊、延诊的主要原因, 其后果: (1) 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时机; (2) 增加了医疗风险; (3) 提高了医疗成本; (4) 随着病情发展, 降低了治愈和好转的可能性; (5) 病死率增加。故及早识别共济失调和运动障碍患者, 对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合并症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建议, 当上述二者难以鉴别时, 可采取降低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应用苯海索、东莨菪碱注射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有助于临床甄别[3]。

3.4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1],

当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时, 其认知功能障碍更加突出, 呈现叠加效应, 调查患者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诉者仅为3.3%, 由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下降, 对自身的不适感觉麻木, 患者主动叙述躯体不适在慢性病例中是一大困扰, 当发觉疾病已处于一定程度时为时已晚。所以详尽的体格检查在精神科尤为重要, 尤其要注意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阳性体征, 对于早期发现、及早检查和临床诊疗有指导价值。

3.5 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病死率较高,

半数以上患者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经系统变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脑萎缩中, 其并发疾病呈慢性迁延、逐渐进展或可以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特征, 86%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 感染、褥疮成为威胁患者生命新的杀手。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重点要放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预防新的并发症上, 此时精神疾病已不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少到最低剂量或停用。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状况。方法制定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 逐个登记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状况, 按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起病形式、首发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精神症状的变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预后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与年龄呈正相关, 慢性起病者明显多于急性起病, 以共济失调、不协调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居多。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有其自身特点, 及早识别, 早期干预,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郝伟, 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7、208

[2]刘道宽, 蒋雨平, 江澄川, 等.锥体外系疾病[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35~370

[3]刘协和, 袁德基.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662~663

神经精神疾病 篇2

(1)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联想回忆增多,脑力劳动率下降,体力衰弱,疲劳感等。

(2)情绪症状:表现为烦躁、焦虑、情绪不稳、多虑、多疑、多怒、紧张恐惧、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情绪症状。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 梦多、容易疲劳、精神不振、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等症状。

(4)头部不适感:紧张性头痛,头部重压感、紧束感等。

(5)内脏功能紊乱:胃胀、肠鸣、便秘或腹泻;心悸、胸闷、气短、肢体瘫软、乏力、濒死感,低热,皮肤划痕征阳性;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等。

(6)胃肠功能紊乱:如没有食欲,进食无味,腹胀,恶心,打嗝,烧心,胸闷气短,喜长叹气,喉部梗噎,咽喉不利,有的患者表现头 痛,头昏,头憋胀,沉闷,头部有紧缩感重压感,头晕麻木,两眼憋胀,干涩,视物模糊,面部四肢憋难受,脖子后背发紧发沉,周身发紧僵硬不适,四肢麻木,手脚心发热,周身皮肤发热,但量体温正常,全身阵热阵汗,或全身有游走性疼痛,游走性异常感觉等症状。

(7)自觉症状为主:虽然做过多次检查,但结果往往都比较正常,什么病也查不出来,上述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常被认为是精神病,脑供血不足,心脏病,胃肠病而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高或无效,其实这些症状都与植物神经紊乱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而且久治不愈时,你可以考虑调治一下植物神经,很快症状即可消失。

一、自我保健的措施:

进入35-40岁的男女,都要开始注意自己的头部保健。头部的自我保健按摩,具有健脑宁神、开窍镇痛、聪耳明目的功效,对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有较好的保健治疗作用。

关注:心理、情绪、压力、晨勃、月经紊乱、血压、血脂、血糖、痛风、大便不成形、肥胖等身体变化

二、保健措施:

1、平静呼吸:坐位,腰自然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舌舔上腭,收提二阴,牙关闭合,全身自然放松,静心安坐2分钟。

2、运太阳: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太阳穴处,进行前后运转,10次。

3、拽耳朵:将双手五指分别放在同侧耳廓上,各指分别拽住耳朵向各个方向拉拽。随呼吸进行,吸气拽,呼气松。适当用力拽10下。

4、手摩面:将双手相互搓热,然后分别将手掌心放在同侧颧骨处,轻轻摩揉面部,操作10次。

5、揉百会:用手中指指腹放在头顶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20下。顺时为补,逆时为泻。高血压用泻法。气虚用补法。

6、按风池: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10下。

7、叩牙齿:上下牙齿适度叩打,每次10下。

8、转舌头:将舌头在口中进行运动,舌尖顶上腭,顶顶左,再顶右,再顶下,来回做20下,运动中口中产生的唾液缓慢咽下。

9、压耳孔:将两手食指指尖插塞入同侧耳孔,轻轻震动10余次后猛力外拔,反复操作10~20次。

10、多梳头:双手呈爪状,放在同侧眉部上方,适当用力从前额梳推至头后部,连续做10~15次。

精神病并非神经病 篇3

人们平时所谓的“神经病”,在医学上谓之“精神病”。其特点是精神失常,丧失自制能力,往往不知道料理家庭和个人生活,哭笑无常,以病态的信念歪曲客观现实。患者不知自己有病,不肯主动就医。

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的伤损,如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由于感染、出血、肿瘤、外伤、血管病变、先天异常和_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的瘫痪、麻痹、麻木,失语、疼痛、昏迷等症状。患者精神正常,往往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可见,精神病和神经病,从概念、表现、原因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区别,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现代医学证实,精神刺激可以造成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的紊乱。用脑电图作检查,脑电活动有明显的改变。患者大多是心胸狭窄、郁郁寡欢的人。他们突然遇到家破人亡,含冤负屈的重大打击时,精神上无法忍受,就可能诱发精神失常。长期身处逆境,突然遇到“大喜”,也可能得病。

在医学界,有的学者认为精神病也与遗传因素有关。

注意精神病人的安全

精神病人在产生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常可出现自伤,伤人的企图和行为,如跳楼、跳河、跳井、撞头,服毒等。伤人毁物时,周围的东西如砖头、木棍,菜刀,剪子、板凳、面杖、开水,火炉、锅碗,酒瓶,茶杯等均可被利用。这类病人,应当有专人监护,防止极端表现。凡可被用来自伤、伤人的东西,都应保管好,不可让病人随手取得。对病人的房间要采取安全措施。躁动严重的,要及时给予镇静安眠类药物。

服药和饮食

精神病人常不愿意服药。应当耐心劝说,告诉他吃了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或者说成是维生素之类的营养药。要看着病人服下去,有的病人采取软抗办法,如把药藏在舌下或两腮处,光咽水,不咽药,事后吐掉;有的把药积存起来,一次服下,企图自杀,所以不可不防。对于顽固不服药的,可强迫注射。

精神病人的吃饭也比较麻烦,有的属于木僵,不吃不喝,有的怀疑饭菜有毒,怕人毒死他;有的过于兴奋,不想吃饭;有的想绝食等等。这要针对情况进行处理。例如木僵型患者,白天不吃,给他不吃,但在安静的深夜,他可能起床狼吞虎咽地吃下桌上的饭菜,因此可给这种病人预备下食物和饮水;怀疑饭菜有毒的,家属一面劝慰,一面在给他的饭菜中先吃上两口,或陪着吃,让病人放心,躁动的病人,待安静下来再劝进饮食;忧郁和要绝食的病人,应好言相劝,百般安慰,在鼓励和安慰下是可以吃一些的。有的偏执型病人,叫他吃他不吃,不许他吃他偏要吃,那就反其道而行之,先准备好菜饭,然后告诉病人这饭菜是不能吃的,或不许他吃,病人就会偏吃不可。总之,要针对情况,想方设法,保证病人的饮食。

精神病人的治疗

神经精神疾病 篇4

1 动态RSFC的发展和常用分析策略

1.1动态RSFC的发展

脑功能连接的静止性假设为所得结果的分析和阐释提供了便利。而基于脑活动自身的动态性[11],在分析fM RI数据时,可设想脑功能连接的度量值可随时间改变。脑功能连接在任务态[12]、学习[13]、睡眠[14]和麻醉[15]状态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静息态脑功能成像静止性的假设可能忽略了重要的动态信息,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SFC的内在活动模式随时间呈动态变化[7,8,9,16,17]。

经典的功能连接分析测量较长时间段内信号的相互关联,这样提供了一个静止的脑活动模式[1]。然而,新兴理论技术和既往实验观察都认为人脑连接更接近于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并与正在进行的有节奏的活动有关[18]。近年来在人、猕猴和大鼠[17]的实验研究中均观察到脑功能连接存在非静止的活动,且变化时间很短。因此,动态功能连接技术最近被提出以探索脑网络的重建,且被证实在研究大范围脑功能连接且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更有价值。Chang等[8]的研究表明后扣带回和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其他节点的相关性与功能连接时相会随时间而改变,揭示了RSFC的非静止性,聚类分析人脑功能网络显示出其动态性[9];并且即时电生理学和f MRI记录也表明随时间变化的RSFC具有其神经生理学依据[16]。要解释基于f MRI时间序列所计算出的功能连接随时间变化的度量指标并不容易。低信噪比、非神经变化所引起的噪声(如心跳、呼吸带来的生理噪声和机器不稳定性)会引起BOLD信号随时间改变,从而导致功能连接度量指标的改变[19,20]。此外,由于功能连接在空间上有重叠(即单个节点的时间序列可在多个网络中部分相关),某一特定网络中涉及的2 个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可能会因为网络重叠的时间序列而不能适度分离[20]。

1.2动态RSFC的常用分析方法

态动RSFC的常用分析方法有滑动时间窗技术和时间-频率相干分析,用于获得区域间成对的同步变化,常与聚类法结合运用;而单容积共激活模式(在基于种子区域的相关性分析和独立成分分析的原则上,观察到在一个种子区域内部分的信号强度升高时也可显示其余体素的一系列共同激活模式)、BOLD重复序列活动和独立成分分析法则用于识别多变量水平的同步变化模式。目前还不能确定哪种技术最能显示动态相关特性,但滑动时间窗技术在动态功能连接中最为常用[7],该方法选定窗宽固定的时间窗,并以时间窗内的数据点来计算感兴趣区域的功能连接度量指标。该方法可以定量测量选定指标在扫描期间随时间的变化。

2 动态RSFC在正常人中的研究

动态RSFC目前在动物实验[21]和正常人[9]中均有相关研究。虽然目前对于其生物学机制尚缺乏直接实验证明,分析方法也仍需进一步优化,但这些研究仍可充分证明动态脑功能连接可显著深化人们对脑功能的认识。Leonardi等[22]对24 名正常青年成人分别进行了模拟动态、动态任务态和动态静息态的功能连接分析,得出重叠的功能连接模式为最佳的分析方法,其显著呈现了对于工作记忆至关重要的执行控制网络成组的内外交替转变。既往研究[9,19,22]以空间独立成分分析、滑动时间窗相关性和窗口相关矩阵的k均值聚类为基础评估了大样本青年成人(n=405)的静息态数据的全脑动态功能连接,发现动态功能连接与静息态功能连接模式中数据有部分不同,并对大规模网络存在交互性提出了质疑。总之,对功能连接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可揭示不同神经系统间的功能和灵活性,而对这些动态的进一步研究能深化人们对于行为转变和自身适应过程的理解。

3 动态RSFC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3.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相关的RSFC研究已有很多,Karbasforoushan等[2]对14篇有关精神分裂症静息态DMN的改变总结后发现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其中9篇报道DMN功能连接增强,包括扣带回皮层后部和额前皮质中部连接;额叶中部/眶部和基底节,脑岛及额前皮质的连接;扣带回皮层后部和后颞叶皮层连接等;7篇报道功能连接减低,包括额前皮层中部和扣带回皮层前部,扣带回皮层后部和海马等;而初步研究发现听觉/语言网络和基底核的功能连接改变与听觉-语言幻觉和妄想等特定的临床症状相关。Sakoğlu等[23]和Damaraju等[6]评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动态功能连接变化。Damaraju等[6]采用滑动时间窗技术和k均值聚类以测量5个分离的功能连接态。静态连接分析显示出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丘脑和感觉网络间连接增强,而听觉、感觉运动和视觉网络间连接减低。动态分析则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健康对照在大范围强连接上所需时间更短,异常连接模式在这些连接区域间更明显,尤其表现在皮层-皮层下拮抗和感觉网络连接增强,上述发现在其他功能连接中表现并不显著。

3.2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

Peterson等[3]对11篇PTSD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作了综述,发现其中5篇报道了DMN中的右侧舌回和右侧颞中回及左侧舌回/扣带回皮层后部连接减弱,而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颞中回/脑岛、左额叶内侧/扣带回皮层前部和右额中回连接增强,且报道了DMN中扣带回皮层后部和双侧杏仁核之间的连接强度,甚至双侧杏仁核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预测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而Sripada等[24]则指出DMN和突显网络间功能连接增强,提出可能有大规模脑连接的改变。大量证据表明PTSD患者边缘系统主要结构包括杏仁核和脑岛等对情绪(尤其与创伤相关)的反应发生异常,有研究者开始着手静息态边缘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研究,发现PTSD患者左侧脑岛前部与左侧颞上回、右侧海马和右侧杏仁核的功能连接较正常对照显著增强[25]。Li等[26]与Ou等[27]用滑动时间窗技术对PTSD患者行动态脑功能连接分析,其结果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8,20],Li等[26]以有限状态机建模分析,得出PTSD患者中常见的两个签名功能连接体在正常对照中罕见,据此可从正常对照中区分80%的PTSD患者,而假阳性率仅为2%。Ou等[27]对Li等[26]的数据采用了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是一种统计分析模型,可以认为是一个概括的混合模型中的隐藏变量(或变量),它控制的混合成分被选择为每个观察,通过马尔可夫过程而不是相互独立相关。其中通常包含5个基本元素:隐含状态S,可观测状态O,初始状态概率矩阵π,隐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A,观测状态转移概率矩阵B]建模分析,发现84%的PTSD患者和86%的正常对照被隐马尔科夫模型成功归类,较Li等[26]的研究结果更为精确。动态RSFC在区分PTSD患者与正常对照上优于RSFC,而随着建模方式的深入研究,其在PTSD的研究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3.3 AD

近年多个研究发现AD患者DMN有变化,Zhang等[28]以后扣带回皮质为种子区域,发现AD患者双侧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皮层功能连接降低,而双侧后扣带回皮质、额叶、颞叶和皮层下区域的功能连接呈代偿性增强改变。Sheline等[29]以楔前叶为种子区域发现AD患者双侧额叶、顶叶、视觉皮层和海马的功能连接降低。Jones等[30]采用了基于滑动时间窗技术的功能连接图论法,通过测量随时间变化的模块化度量指标(Q),研究了AD患者脑动态自发活动的异常,结果发现AD患者与正常对照间DMN的不同子网络(即DMN后部、前部、背侧和腹侧)的连接强度存在差异,DMN后部区域连接明显减低[31]。功能连接的时间特性有助于对AD的深入了解,而其结合早期β-淀粉样蛋白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可能对AD的早期诊断和预测疾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3.4其他神经精神疾病

动态RSFC也已经在其他神经精神疾病中展开研究:Rowe等[32]以动态因果模型对比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的脑功能连接;Morgan等[33]开展了动态分析了静息态下颞叶癫痫患者痫灶同侧的传播网络,痫灶对侧同区域网络,同区域的跨半球网络和扣带回中线区网络。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尚不明确动态RSFC是一个多稳态空间中多个分离模式的再现(类似于动态系统中的固定点),还只是沿着一个延续性空间而改变。但近年来已展开了对于分离、有可复性的功能连接及多变量时间序列的探索;且电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相关知识在动态RSFC中的应用及动态RSFC的可视化研究可进一步帮助人们对它的理解。随着MRI技术和相关统计方法研究的共同进步,动态RSFC这一新方法将在神经精神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篇5

一 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休息和卧位 一般病人卧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2.饮食营养 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新鲜蔬菜及水果以利大便通畅。轻度吞咽障碍者宜吃半流质,进食要慢以防呛咳。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者给鼻饲或中心静脉营养支持。高热及泌尿系统感染者鼓励多饮水。

3.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变化以及有无抽搐等,如有变化随时通知医师。

4.危重病人 病情危重者做好重症护理及出入液量的记录。备好有关的急救器械和药物,并保持性能良好。

5.安全护理 意识障碍、偏瘫症状、癫痫发作者加床档防止坠床。对于视力障碍、瘫痪、认知障碍、年老者应防止碰伤、烫伤、跌伤和走失,不要远离病房或单独外出。

6.排泄护理 尿潴留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期做膀胱功能训练。尿失禁者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清洁,勤换尿垫和床单。大便失禁者及时清除排泄物,保护肛周皮肤。保持大便通畅。

7.基础护理 注意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清洁。协助病人饭前便后洗手,定时洗澡、剪指甲,洗脚、洗头、理发等。

8.瘫痪护理 保持良好肢体位置,各个关节防止过伸或过展。定时进行体位变换,鼓励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挛缩畸形。

9.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10.药物护理 正确、按时指导病人服药。

11.健康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家庭护理技术和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注意事项。

二 脑梗死护理常规

【概述】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发病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耐心与病人交流,多关心体贴病人,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2.病情观察 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和瞳孔、意识的变化。注意调整血压并记录,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病前的水平,以免血压过低导致脑血流灌注量减少。

3.病人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平卧位,以使有较多的血液供应头部,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4.药物护理 遵医嘱应用抗凝剂和溶栓剂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全身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

5.防止压疮 协助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护骨隆突出部,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必要时用气垫床。

6.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功能锻炼的计划及其重要性,使病人及家属树立信心,积极参与锻炼。

7.供给足够的水分,宜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 应指导病人和家属了解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和危害,落实康复计划。

2.合理饮食指导 进食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热量的清淡饮食,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3.安全防范宣教:防误吸、防坠床/跌倒。

4.正确摆放良肢位,被动关节运动、主动运动,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宣教常用药物作用、副作用。按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药。6.日常生活指导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和娱乐。(2)病人起床、起坐或低头系鞋带等体位变换时动作宜缓慢,转头不宜过猛过急,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平日外出时有人陪伴,防止跌倒。

(3)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4)预防复发 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降糖和降脂药物。4.定期门诊检查。

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常规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数分钟至数小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可又反复发作。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此病发作时可出现神经症状,大部分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应及时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保持乐观的情绪。

2.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3.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及时治疗并适当补液,以防血压降低,血液浓缩而诱发脑血栓形成。

4.药物护理 在用抗凝药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发现全身出血点、青紫斑、呕血、咳血等现象应及时通知医师,积极治疗。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脑血管病的基本病因、危害、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就诊时机以及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2.饮食指导 选择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钠盐(<6g/d)和动物油的摄入;戒烟、限酒;控制食物热量,保持理想体重。

3.保持心态平衡 鼓励病人积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动。

4、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四 脑出血护理常规

【概述】

脑出血(ICH)指非外伤性脑实质的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死亡率高,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转归、治疗,消除其紧张心理,使其情绪稳定。

2.绝对卧床休息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尤其是发病后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头部抬高15-30度,尽量减少不必要搬动。

3.密切观察脑疝的前期症状,剧烈的头痛、烦躁不安、呕吐等。4.遵医嘱正确及时应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150-160/90-100mmHg为宜。

5.饮食护理

(1)急性脑出血病人在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生命体征平稳、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严重上消化道出血,昏迷病人开始鼻饲流质饮食,并保证有足够蛋白质、维生素摄入。

(2)清醒病人可给于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6.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用缓泻剂。7.保持皮肤完整性,预防压疮。8.保证安全加床挡。

9.如有肢体障碍,病情稳定后指导功能锻炼,制定活动计划。【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 应指导病人和家属了解本病的基本病因、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掌握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落实康复计划。

2.避免诱因 保持情绪稳定,减少过分兴奋,激动及过度用力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

3、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量应在2克以下,多吃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4、控制高血压 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药,维持血压稳定,减少血压波动对血管的损害。

5、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不自行停药、增减药量。6.存在偏瘫、面瘫、吞咽困难者,坚持康复功能锻炼。

7.病情允许后,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每日进行可耐受的活动以不出现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为宜。

8.加强安全意识,防坠床、跌倒、烫伤等意外发生。9.指导患者及家属,如出现病情变化,及时来院就诊。

五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般分自发性和外伤性两大类。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稳定病人的情绪,避免精神刺激。

2.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度,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声、光刺激,限制亲友探视,保持情绪稳定。

3.药物护理 遵医嘱按时应用各种脱水利尿剂。在使用抗血纤溶芳酸时,静脉滴注应缓慢,以免导致血压下降。应用抗脑血管痉挛剂尼莫地平时要注意避光,以免降低疗效。

4.密切观察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再出血及脑疝的发生。5.饮食护理 给于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含纤维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6.预防便秘 病人排便时避免屏气用力,以免颅内压增高或诱发再次出血。便秘者可用缓泻剂。

7.保证充足的睡眠 病人头疼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于适当的镇静剂。8.预防压疮 协助病人每2-3小时翻身一次,注意减少头部活动。9.腰穿护理 穿刺前向病人说明穿刺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令病人排空大小便。腰椎穿刺后,穿刺点上覆盖纱布,嘱病人去枕平卧4-6小时。穿刺后病人有时感到头疼、呕吐或眩晕可能为低颅压所致。可多饮水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健康教育】

1.合理饮食 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钠盐(<6g/d)和动物油的摄入;戒烟、限酒;控制食物热量,保持理想体重。

2.避免诱因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及从事剧烈活动。女性患者1-2年应避免妊娠及分娩。

3.检查指导 SAH病人一般在首次出血3周后进行DSA检查,应告知脑血管造影的相关知识,指导病人积极配合,以明确病因,尽早手术,解除隐患或危险。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5.照顾者指导 家属应关心体贴病人,为其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督促尽早检查和手术,发现再出血征象及时就诊。

六 多发性硬化护理常规

【概述】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是多发性硬化的亚型。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心理。

2.活动指导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功能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床单平整。避免机械性剌激,恢复期应给予肢体康复训练。

3.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时补充含钾和钙的食物,防止骨质疏松。

4.嘱患者注意保护眼睛,防止疲劳,一天做两次眼保健操。5.尿潴留病人必要时留置导尿,保持尿路通畅,防止尿路感染。6.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7.指导病人坚持服药治疗,定时复查,规律减药。【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督促病人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

2.防止复发 ①告知病人及家属MS容易在疲劳、感染、感冒、体温升高及手术创伤后复发,应注意避免;②急性复发期常见症状为疲劳,应保证足够休息,生活有规律、坚持锻炼,劳逸结合;③避免使体温升高的因素,如勿使用热敷,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④一般认为女性分娩后3个月易复发,故女性病人在首次发作后2年内应避免怀孕。

3.治疗配合 指导正确服药和定期复查,激素治疗时不可随意减量或突然停药,注意消化道出血或低钾等并发症发生。

4.照顾者指导 MS为多次缓解复发病程,且进行性加重,易丧失信心,应关心体贴,并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

七 重症肌无力护理常规

【概述】

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受累骨骼肌易于疲劳,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应耐心向病人讲解本病有关知识。开导病人使其保持最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护理 患有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常有吞咽困难。饮食多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进餐时间要充分,不可催促病人,必要时予以鼻饲流质。

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4.药物护理 抗胆碱酯酶药物必须按时服用,有咀嚼和吞咽无力者应餐前半小时给药。使用大剂量激素期间,应严密观察呼吸变化,严密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 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含钙、钾的软食或半流质,避免干硬及粗糙食物;进食时尽量取坐位。

2.活动与休息 生活有规律,保证充分休息和足够睡眠,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预防受凉及呼吸道感染。

3.防止并发症

(1)预防误吸和窒息:指导正确的进食方法,不能强行进食和服药,以免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预防营养失调:了解饮食和吞咽情况,记录每天出入量,发现病人营养低下表现时及时就诊。

(3)预防危象:遵医嘱正确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避免漏服、自行停药及更改剂量,防止因用药不足或过量导致危象。

4.照顾者的指导 家属应关心和理解病人,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护理。5.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定期复查。

八 急性脊髓炎护理常规

【概述】

急性脊髓炎是指非特异性、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贯性急髓炎。多为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发病,临床特征为病变以下肢体瘫痪,各种感觉缺失和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病人突发双下肢运动及感觉丧失,病人恐惧焦虑情绪与日俱增,这时应与病人耐心沟通,无微不至地关心病人,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呼吸速率、节律,有无肺部啰音。如有呼吸困难,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3.饮食护理 给于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以刺激肠蠕动增加,减轻便秘及肠胀气。

4.小便的护理 对于尿潴留者应放置导尿管,注意保持尿道通畅、保持会阴部清洁,并应注意尿颜色、量、性质。

5.皮肤护理 协助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骨突部位进行按摩,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皱,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6.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对有浅感觉障碍的病人防止烫伤。对有深感觉障碍的病人,预防外伤及跌倒。

7.药物护理 大剂量使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倾向,观察大便颜色。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疾病康复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帮助分析和去除对疾病治疗与康复不利的因素。

2.饮食指导 加强营养,多食瘦肉、鱼、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生活与康复指导 本病恢复时间长,应加强肢体的被动与主动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4.预防尿路感染

向病人及照顾者讲授留置导尿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防止逆行感染。

5、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九 面神经炎护理常规

【概述】

面神经炎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尔麻痹,是一种最常见的面神经瘫痪疾病。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病人因自身形象改变容易导致焦虑、急躁情绪。指导克服焦躁情绪和害羞心理,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休息与修饰指导 急性期注意休息,防风、防寒,尤其患侧耳后茎乳孔周围应予保护,预防诱发。外出时可戴口罩,系围巾。

3.饮食护理 进食清淡饮食,避免粗糙、干硬、辛辣食物,指导病人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预防眼部并发症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者予以眼罩、眼镜遮挡及点眼药等保护,防止角膜炎症、溃疡。5.功能训练 指导病人尽早开始面肌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可对着镜子做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天数次,每次5~15min,并辅以面肌按摩,以促进早日康复。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护士应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本病相关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消除诱因和不利于康复的因素。

2.日常生活指导 鼓励病人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受凉、感冒而诱发;面瘫未完全恢复时注意用围巾或高领风衣适当遮挡、修饰。

3.预防并发症 指导进食清淡软食,保持口腔清洁,顶防口腔感染;保护角膜,防止角膜溃疡。

4.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掌握面肌功能训练的方法,坚持每天数次面部按摩和运动。

十 多发性神经病护理常规

【概述】

多发性神经病是肢体远端多发性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亦称多发性神经炎、周围神经炎或末梢神经炎。

【护理常规】

1.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足够的B族维生素。

2.生活护理 应予以进食、洗漱、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上的照顾,保证生活需要。

3.康复护理 指导病人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并辅以针灸、理疗、按摩,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促进知觉恢复。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告知病人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指导病人保持平衡心态,积极治疗原发病。

2.合理饮食 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新鲜水果、大豆、谷类、蛋、瘦肉、肝等,戒烟酒,保证营养均衡。

3.自我护理指导 生活有规律,坚持适当运动和肢体功能锻炼,注意防止跌倒、坠床和烫伤。

4.就诊指导 定期门诊复查,当感觉和运动障碍症状加重或出现外伤、感染、尿潴留或尿失禁时立即就诊。

十一 吉兰-巴雷综合征护理常规

【概述】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又称急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病变主要在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常累及脑神经,病因不清,可能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因子有巨细胞瘤、非洲淋巴瘤、肺炎支原体、空肠弯曲杆菌及胞疹病毒等。好发于秋冬季节。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病人多有恐惧感,甚至悲观失望,护士应多与病人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2.维持有效呼吸。3.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病人的呼吸状态及咳嗽排痰的能力,听诊肺部呼吸音,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排出痰液,防止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性。

(2)指导病人及家属促进排痰的方法,鼓励病人有效咳嗽。(3)咳嗽无力者,随时吸痰或协助医师气管切开,以防窒息发生。(4)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认真记录呼吸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性质。4.生活护理

(1)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尤以维生素B12对神经髓鞘形成有重要作用,可促进神经损伤的恢复。对吞咽困难者,可行鼻饲。

(2)大小便的护理 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各种刺激。

5.协助用药、预防并发症 激素治疗期间需用同时服用钾盐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应注意观察有无激素治疗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的发生。

6.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本病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避免诱因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和机体抵抗力,避免淋雨、受凉、疲劳和创伤,防止复发。

3.运动指导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4.病情观察 告知消化道出血、营养失调、压疮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以及预防窒息的方法,及时就诊。

十二 癫痫持续状态护理常规

【概述】

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大发作每次发作在30分钟以上或癫痫大发作在短期内频繁发生,以致发作间期内持续昏迷者。

【护理常规】

1.迅速制止癫痫发作 立即给病人吸氧,解开衣领,遵医嘱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抽搐,减轻脑水肿。

2.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使用牙垫或压舌板防止舌咬伤。床旁备好吸引器,分泌物排除不畅时,应及时吸出。

3.专人守护 癫痫发作时禁忌按压病人的身体,防止骨折及脱臼。4.皮肤护理 定期擦洗及翻身,防止压疮。

5.饮食护理 对吞咽困难者进行鼻饲流质,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饮食以增加病人的抵抗力。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发作类型、观察发作的时间及次数,注意尿量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

7.预防肺部感染,每2-3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8.药物护理 按时服药,应用安定时要缓慢推注。应用甘露醇时,应快速静滴以250毫升/30分钟滴完为宜。

9.昏迷患者执行昏迷护理常规。

10.心理护理 病人清醒后,要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和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控制发作的诱因,减少癫痫发作引起的意外伤害,防止并发症。

2.心理及饮食护理 保持心态平衡,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食清淡、无刺激、富营养食物,避免饥饿、过饱,戒除烟、酒、咖啡。

3.适当参加体力活动,不能从事危险的活动,如高攀、游泳、驾驶或高压电等。

4.遵医嘱按时用药,不能擅自间断停药,定期复查。

十三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概述】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护理常规】

1.精神护理 多数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应专人守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具、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防止病人发生意外。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脑疝的先兆表现,防止其发生。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给于吸氧、吸痰等。

4.高热护理 多发生中枢性高热,主要采取冰帽作头部物理降温,以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细胞。适当多饮水,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5.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6.防止压疮及肺部感染发生 协助病人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听诊肺部有无罗音,遵医嘱按时应用抗菌素。

【健康教育】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本病的防治及急救知识,防止外伤。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出现口唇、生殖道、皮肤或黏膜等处疱疹时应

加以重视并及时治疗。

3.加强营养,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增加病人的抵抗力,预防感冒。

4.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十四 帕金森病护理常规

【概述】

震颤麻痹为主,老年人常发生的锥体外系进行性变性疾病。起病缓慢,逐渐进行,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多关心病人,使其不要烦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其减轻恐惧,配合治疗。

2.活动指导

(1)鼓励病人独立完成自理,当病人不能完成时给以帮助。(2)对下床活动的病人要有人搀扶,保持周围环境没有障碍物,防止跌倒和外伤带来的危险。

3.饮食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制做精细的食物。

4.定时翻身,床铺保持平整,避免机械性剌激,预防压疮的发生。5.对强直的关节进行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6.患者进食时,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嘱患者缓慢进食,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必要时给予留置胃管。

【健康教育】

1.环境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刺激。

2.给予软、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进食时嘱患者细嚼慢咽,防止误吸,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

3.鼓励患者按康复计划进行活动,防止患肢功能继续退化;活动时要有人守护,防止外伤;此病为老年人多见,应积极预防并发症,防止感冒。

4.正确引导服用药物,掌握用药的副作用,努力发现早期症状。服用安坦的病人会出现口干,唾液和汗液分泌减少,排尿困难等。服用左旋多巴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避免引起恶心、呕吐、兴奋。

5.遵守医嘱的服药时间,不得擅自增减和改变用药时间而影响治疗。

十五 重症肌无力护理常规

【概述】

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受累骨骼肌易于疲劳,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护理常规】

1.轻症者充分休息,避免疲劳、受凉、感染、创伤、激怒。病情进行性加重者需卧床休息。

2.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干硬和粗糙食物。吞咽困难或咀嚼无力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必要时鼻饲。服药后40分钟左右进食。

3.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保持衣裤清洁,勤更换内衣内裤。4.鼓励病人表达心中的焦虑,给其提供适当的帮助。

5.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用药反应。注意观察肌无力危象等并发症。

6.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备好吸引器,必要时准备气管切开手术用物及呼吸机供紧急需要。

7.重症病人,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加用床挡。

8.严格执行用药时间和剂量。禁止使用一切加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药物,如吗啡、利多卡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磺胺类药物。

9.重症肌无力危象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

(2)维持呼吸,观察呼吸型态,遵医嘱给氧和呼吸兴奋剂,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3)吸痰前为病人翻身,拍背,定时雾化吸人。(4)保持静脉通畅,采取不同措施解除危象。(5)准备纸、笔、提示板等交流工具,了解病人需要。【健康教育】

1.病人出院后随身带有卡片,姓名、年龄、住址、诊断证明,目前所用药物和剂量,携带急救盒,以便在抢救时参考。

2.避免过劳、外伤、精神创伤,保持情绪稳定,按时服药,避免受凉感冒及各种感染。在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期,尽量少到公共场所。

3.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定期复查。4.生育年龄的妇女应做好避孕工作,避免妊娠、人工流产等。5.鼓励病人参加家人和朋友的郊游或旅行。

十六 周期性瘫痪护理常规

【概述】周期性瘫痪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松弛性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发作时多伴有血清钾浓度的改变。根据血清钾的高低可分为高血钾、低血钾和正常血清钾性周期性瘫痪。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一般不超过一周。

【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病人常有恐惧、焦虑甚至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应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使病人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2.药物护理 口服10%氯化钾,因同时输入氯离子,不但可以纠正低血钾,还可以纠正部分酸中毒。静脉补钾时应注意,要求尿量30毫升/小时以上,含钾浓度一般不超过0.3%,同时要注意检测血钾和心电图的变化。

3.饮食护理 应给于高钾、高能量、高纤维素饮食。如桔子、香蕉、菠菜、薯类等新鲜水果。忌高糖饮食。

4.防止压疮: 协助病人每2-3小时翻身一次,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皱。

【健康教育】 1.避免病人过度疲劳、受寒、汹酒及剧烈运动。2.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神经系统疾病的微创手术 篇6

孙伯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癫痫、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难治性精神病的手术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问:我父亲患有帕金森病,一直用药物治疗,但病情控制不理想。听人说,现在这种病还能用手术治疗,是真的吗?

孙伯民: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癫痫及顽固性精神疾病可以通过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不过,外科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你可陪你父亲去医院咨询相关事宜。

问:我孩子患癫痫10多年,一直服药治疗,但不能完全控制,这几年发作越来越频繁。这种情况可以用手术治疗吗?

孙伯民:癫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发病原因很多。70%~80%的癫痫患者可以用抗癫痫药控制,但仍有一些患者用各种药物仍不能很好控制,称之为难治性癫痫。目前,通过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患者在术前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如视频脑电图、磁共振、PET等,以确定癫痫发生的位置,随后通过手术,切除这些导致癫痫发作的脑组织。据统计,60%~80%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可以完全控制癫痫发作。

问:我父亲患帕金森病5年,前几年服药效果较好,但近半年来,药物似乎越来越不起作用了。不知道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治疗吗?

孙伯民:帕金森病是以四肢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最初几年,用美多巴治疗疗效较好,但服药4~5年后,药物的疗效逐渐下降,不少患者还出现了药物副作用,如异动症、开关现象等。目前,治疗帕金森病又多了一种选择——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手术分为两种:一种是毁损手术,即对病变的脑内神经核团进行一次破坏,形成一个小的毁损灶。据观察随访,此方法对震颤、僵直、动作迟缓及异动症患者,效果较好。缺点是存在一定风险,且由于只能做一侧手术,故只能解决一侧的问题。另一种方法是脑深部电刺激(即脑起搏器)治疗,即将一根很细的刺激电极插入神经核团中,给予长期慢性电刺激。该治疗安全、无副作用,可双侧同时手术,术后还可调节刺激参数,疗效较好。在欧美国家,这种方法已成为帕金森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问:我女儿今年13岁,从7岁开始出现四肢扭曲,并逐渐发展成全身扭转,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治病,她什么药都吃过,什么方法都试过,但都没有效果。这种病还能治吗?

孙伯民:你女儿很可能患了肌张力障碍,这种病多数是基因突变所致,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增高伴异常姿势,活动时加重,躺在床上时,明显减轻。在这些患者中,只有一种叫多巴胺敏感型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用少量美多巴治疗,即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其余患者用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目前,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无明显诱因发病)患者可尝试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有一定疗效。手术方法类似于帕金森病。据统计,90%的患者在脑起搏器长期慢性的电刺激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在安装脑起搏器2~3年后,不仅症状得到控制,即使脑起搏器停止刺激,也无四肢扭曲,达到了临床治愈。

问:我父亲今年才61岁,患帕金森病3年,服药效果一直不理想。听人说,现在可以开刀治疗这种病,但我不放心,毕竟是在脑子里动手术。还听人说,手术后人会变得迟钝,甚至会像老年痴呆一样变傻,是这样吗?

神经精神疾病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中,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40~75岁, 平均59岁;病史15~36年, 平均24年。

1.2 神经精神症状表现

精神症状67例, 表现为: (1) 神志改变55例, 其中神志恍惚19例, 嗜唾6例, 轻、中度昏迷24例, 深昏迷6例; (2) 情感情绪症状共12例, 表现为情感兴奋大喊大叫者4例, 情感抑郁表情淡漠者8例;神经症状83例, 表现为震颤46例, 手足搐搦6例, 肢体抽动2例, 手足抽动6例, 肢体感觉异常2例, 肌无力9例, 瞳孔忽大忽小2例, 大小不等2例, 瞳孔缩小8例。

1.3 病因诊断

经血气分析、血电解质分析等检查, 结合患者症状特点及用药情况, 确立病因诊断为:肺性脑病18例、低钠血症8例、代谢性碱中毒6例、低钙血症4例、低镁血症5例、低磷血症3例、药物副作用7例、脑动脉硬化症1例、综合因素28例。

1.4 治疗及转归

经抗炎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处理, 同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综合治疗, 72例患者病情缓解、治愈好转率90%, 7例患者因严重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死亡, 1例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患者仍遗留淡漠症状。

2 讨论

2.1 肺性脑病

由低氧及高碳酸血症引起, 早期表情淡漠、神志恍惚, 逐渐出现嗜睡、谵语及程度不等之昏迷, 神经症状多为肌无力及瞳孔缩小、忽大忽小等表现, 为肺心病患者精神神经症状的第1位病因。

2.2 酸碱失衡

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几乎均存在且类型复杂, 本讨论将常见的呼酸归入肺性脑病, 混合失衡列入综合因素, 重点分析代谢性碱中毒, 肺心病患者由于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药物的长期应用及呕吐、补碱等原因很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多表现为精神亢奋、胡言乱语、手足搐搦、肌肉震颤、反射亢进等, 少有淡漠等抑制表现。其发生原因与影响氧的释放、低钙等因素有关。

2.3 电解质紊乱

2.3.1 低钠血症

由于内分泌因素肾脏调节及进食较差等因素引起, 发生率45%以上, 轻、中度低钠血症多无明显症状, 重度 (<110mmol/L) 易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表现为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肌无力、小便失禁、严重者可昏迷等。

2.3.2 低镁血症

镁离子参与许多酶的功能活动, 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参考值血清镁0.8~1.2mmol/L, <0.75mmol/L为低镁血症, 据报道肺心病患者低镁血症发生率高达71.4%, 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镁明显低于缓解期。主要与摄入不足及肠道吸收减少、肠及肾脏排出增加和镁离子向细胞内转移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抑制状态或激动不安、手足抽动、肌痉挛、运动失调、感觉异常、肌无力等表现。

2.3.3 低磷血症

近年来研究发现肺心病可引起钙磷代谢异常, 其发生原因与摄入不足、吸收减少、排出增多及酸碱失衡、大量输注葡萄糖等因素有关, 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重视, 可影响能量代谢致呼吸肌无力促进呼衰等, 加重病情, 同时可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混淆诊断。表现为情绪激动或萎缩、神志恍惚, 严重者昏迷、肌张力低下、感觉异常等。

2.3.4 低钙血症

低钙在肺心病呼衰患者当中占有较大比例, 据统计达72.1%, 与钙磷代谢异常、摄入减少、尿钙排出增多等因素有关, 可引起手足搐搦等神经精神兴奋性症状, 在存在代谢性碱中毒或低血磷情况下, 神经精神症状表现明显且多样。

2.4 药物因素

治疗过程中经常大量应用平喘药 (β2受体兴奋剂、茶碱类等) 、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等药物, 这些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兴奋作用, 可引起震颤及精神症状等, 尤其在同时、反复应用时, 更易出现。

2.5 其他

肺心病患者均系中老年, 可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动脉硬化、震颤麻痹、老年精神病及其他脏器衰竭等疾病, 这些原有的病因须注意询问病史及进行相应检查确诊。

2.6 综合因素

肺心病是一个慢性病程, 可影响其他系统功能, 故在一个患者可以发现多项异常, 其引起精神神经症状的病历亦为综合因素所致, 本组28例综合因素中有25例为肺性脑病并低钠、低镁、低磷及酸碱失衡情况占89.3%, 其次为低钠并代碱因素及低钠、低磷、低镁因素共3例, 占10.7%。综合因素的神经精神症状视情况不同表现不一。

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容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引起病因多种多样, 表现既有相同又各有特点, 结合辅助检查可基本明确诊断, 需要指出的是要摒弃肺心病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既是肺性脑病的诊断概念, 增强对其他因素的认识, 同时由于肺心病的病理特点, 综合因素作用亦占相当大的比例。只有认证准确, 有针对性的综合处理, 才能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减少误诊。

摘要: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 的诊治过程中, 患者常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其病历较复杂。只有认证准确, 有针对性的综合处理, 才能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减少误诊。

神经精神疾病 篇8

1 GJIC概述

一种通道用于连接存在于细胞之间的蛋白质,由连接蛋白(connexin,Cx)组成,称为细胞缝隙连接,这种通道在大多数的实质性器官中都能发现。细胞膜上有一个“半通道”(hemichannel)由6个Cx环绕在一起组成,也称为“连接子”(connexon)。一个完整的细胞间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GJ)是由两个在细胞膜表面的半通道组合而成,GJ的存在可以保证细胞的电化学传递。已经可以证明的是GJ在同步细胞的活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1,2,3]。GJIC指的是存在于细胞间的GJ允许第二信使、离子和其他分子量<1.5 KD的分子通过,作为媒介可以直接介导细胞之间的信息通讯。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脑组织内的细胞,可以大量地表达缝隙连接蛋白,而这种蛋白是缝隙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Cx43数量最为之多[4,5,6]。Cx43参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凋亡等过程,尤其是介导的GJIC在调节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有特殊作用[7]。脑组织内GJIC的分布和偶联是动态变化的,最特殊的是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具有最广泛的缝隙连接。

2 GJIC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2.1 GJIC与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内主要动脉的血流短暂或持久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牵涉复杂的时空间连锁反应,可能会诱发疾病的诸多环节[8]。研究证明缺氧损害后的脑组织内的星形胶质细胞的GJ仍然是开放的,这个现象也许可以帮助说明GJ与神经元死亡倾向相关的现象,但也有报道指出如果减弱GJIC会加重神经元的损害。脑缺血中出现Cx43表达增多,表示缺血引起的损伤可能与缝隙连接功能增强相关[9]。研究中发现,若给予GJ脱偶联剂后,神经元的遇氧应激易损性会有明显的增加。研究者将把Cx43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外小鼠同时造梗死模型,发现前者梗死面积更大,所以学者大胆地提出了GJ的脑保护假说,这些变化可能是为了配合缺血后微环境的新需求,但却影响了GJ的功能。Hossain等[10]制造大鼠了大鼠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各种不同受损情况下的Cx43免疫反应变化。海马区在缺血情况下Cx43的免疫反应始终高于正常水平,没有出现其他比较明显的波动,这和其他区域,例如纹体区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

2.2 GJIC与癫痫

癫痫是当今社会很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其病因是脑神经元突然不规律的异常放电,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爆发、持续时间短的大脑功能异常,这种病有着明显的临床遗传性。虽然有着大量的研究,目前为止笔者并未掌握癫痫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和病理产物。但有研究结果提示,由GJ组成的电突触有可能在神经元的同步放电中起作用,而这异常的同步放电极有可能是产生惊厥的基础。所以如果用某些特殊的方法通过增加此种电突触来提高此类神经元的同步放电,就可以增加惊厥的发生次数[11]。Cx是构成缝隙连接通道的膜蛋白,到现在为止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21种,11种在成熟和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同表达[12,13]。而存在于神经元上的膜蛋白主要为Cx32、Cx36及Cx26,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主要为Cx43、Cx30、Cx45、Cx40及Cx32,少突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主要是Cx32和Cx45,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以Cx43表达最强,而膜蛋白Cx32在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位居第二[14]。Beheshti等[15]发现,造完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海马区的Cx36 m RNA和蛋白水平均上调,而Cx43的量却没有改变,这个结果意外的和之前的推论相悖。所以研究者们从其他途径入手,首先缝隙连接在少突胶质细胞中的作用是营养髓鞘,而Cx32最早被检测出来,这种对Cx32表达的观察有助于掌握癫痫的后续发展,所以推测Cx32是影响癫痫异常电传播速度的重要因素[16]。

2.3 GJIC与胶质瘤

胶质瘤(glioma)包括各种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一种常见的治疗难度较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17]。Herrerogonzalez等[18]发现Cx43能减少神经胶质瘤的致癌活动并减慢肿瘤细胞的增长速率。Demuth等[19]研究证实,若星型胶质细胞上的Cx43表达量增加,则胶质瘤上的癌细胞更具威胁力,同许多其他人类肿瘤一样,星形细胞肿瘤中Cx43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下降或缺失[20]。然而体外研究提示,若敲除Cx43则降低细胞运动性;提高Cx43的表达量,则提高细胞运动性,这表明Cx43与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呈正相关[21]。所以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研究资料,虽不能阐明GJIC与胶质瘤的关系,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4 GJIC与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CVS)是致使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2]。Mayberg[23]将脑血管痉挛解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底大动脉延缓呈现的狭窄,经常伴有受累血管远端散布区灌注的降低。脑血管痉挛相对的脑供血区域灌注下降,接着引起下降区域脑组织缺血样改变或脑损害[24]。同样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Hong等[25]研究认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存在于血管平滑肌中的GJIC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痉挛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致痉因子直接或间接进入某些特定部位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导致了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量增高,调节GJ功能。某些特定的电、化学信号开启传输模式,血管生理模式由此转变为病理状态,最终发生弥漫性持续性的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26]。

2.5 GJIC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正常、精神混乱及认知能力下降等多种病态现象,严重者甚至可以影响身心健康[27,28]。有关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连接蛋白Cx43作为重要的因素参与了椎体细胞突触传递,缝隙连接调节细胞之外的谷氨酸和钾离子等神经兴奋递质的释放参与突触后NMDA受体的插入。而这种连接蛋白的磷酸化对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选择性起到明显帮助作用,并能诱导缝隙连接通道的内化和降解,从而使通道激活或者失活[29]。Cx43磷酸化也参与了GJ结构重组,通过这种对GJIC的改变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的发生[30,31]。通过对病因病机更深层次地了解,研究者发现近年来在临床使用温胆汤预防、治疗及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结合中医治疗,能够上调星形胶质细胞CX43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的表达,增强GJ水平,从而改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所以这的确从某个方面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JIC有关[32]。

2.6 GJIC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极为重要,由于它的再生能力差并且存在着血脑屏障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在受到损伤后很难进行自我再生修复。人类的脑创伤可以导致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斑断裂,受损后的脑细胞可通过缝隙连接通讯使受损信号传播到临近脑组织,这种细胞的修复功能连累了周围脑认知功能区域,所以说缝隙连接通讯可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损害[33]。低渗透压可以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引起其肿胀,这使得细胞间的偶联减少,所以推断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降低了清除中枢神经系统物质的功能[34]。研究者还证明细胞若短期内暴露在高浓度的乳酸下,会立即产生对星型胶质细胞间的通讯连接的不可逆影响[35]。细胞因子方面也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后,创伤周围的多种细胞产生相应的受体也增加。颅脑创伤后,炎症在所难免,其中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等细胞因子已经被实验证实影响胶质细胞GJIC[36]。所以从GJIC方面入手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方向。

妊娠期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篇9

1 妊娠期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变化

在妊娠期, 孕产妇的各个器官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解剖、生理变化, 以适应妊娠、配合胚胎的生长和发育。妊娠期神经系统也经历了适应性的改变。妊娠中期当孕妇仰卧位时, 增大的子宫可压迫腹主动脉、下腔静脉, 使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受阻, 静脉侧枝循环建立。多余的静脉血通过侧枝循环进入硬膜外静脉丛, 分娩时, 此处静脉变得分外充盈,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的空间骤减。这也是硬膜外和脊髓麻醉时, 麻醉敏感性增高的可能原因之一[1]。

子宫收缩的疼痛感主要由T10到L1平面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导, 阴道、会阴、肛门的疼痛感由S2~S4骶神经根传导。同时, 子宫、膀胱和阴道上段还由大量的交感神经支配。有趣的是, 分娩时宫缩压达到100 mm Hg, 孕妇即感到明显的剧烈疼痛;而产后子宫复旧, 宫缩压甚至可达300 mm Hg, 但产妇却感到疼痛不明显。妊娠期由于长大的子宫对神经的压迫, 神经压迫性疾病较非妊娠期增多, 后文有更多阐述。

雌、孕激素等类固醇激素与核受体结合, 可调节神经递质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调控基因表达。以-氨基丁酸A (GABAA) 离子通道为例, GABAA是脑内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癫痫发病与其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雌激素可促进癫痫发作。雌激素可改善神经细胞的突触联系、加强胞突结合。当雌激素增加时, 海马区GABAA含量减少, 从而对癫痫发作的抑制降低, 癫痫发作的敏感性增加。雌激素也可能通过增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 增强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这可能是雌激素促癫痫作用的另一种机制[2]。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则发挥着相反的作用, 它通过增加大脑中GABAA及其受体的合成, 延长GABAA氯离子通道的不应期, 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许多动物研究表明, 孕激素的突然撤退能增加癫痫的易感性。然而, 子痫的强制痉挛性抽搐是否与孕激素有关, 目前暂无相关研究报道。

2 妊娠期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妊娠期神经系统疾病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 如子痫、盆腔神经受压等;另一类是在原有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上合并妊娠。这时, 神经系统疾病和妊娠将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 我们将以多发性硬化、脑肿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2.1 伴随着妊娠期母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患者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更具易感性。这些疾病常常在妊娠期出现或加重, 但当妊娠结束时, 它们往往缓解消失。大部分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就可改善症状, 但也不排除部分疾病可能继发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或后遗症, 需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

2.1.1 脑血管疾病 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褥感染以及多胎妊娠等, 均可促使孕产妇出现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这时若出现颅内动脉缺血性梗死、出血或静脉血栓, 就可能发生脑血管疾病, 出现脑卒中等。Zotto等[3]从多个数据库统计得出, 妊娠期孕产妇发生脑卒中的几率为10万分之4到41。其中, 子痫作为妊娠期所特有的妊娠期高血压相关疾病, 是最常见的原因。

2.1.2 外周神经疾病 有报道显示, 围生期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0.1‰~5.8‰[4], 孕期较多见压迫性神经病。巨大儿、胎位异常、分娩过程中长时间的膀胱截石位、第二产程延长、不适宜的屏气用力都可诱使患者出现压迫性神经病。剖宫产时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椎管内药物或导管也可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压迫性疾病[5]。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是最常受累的神经。股神经受累, 患者出现股四头肌群无力, 以及大腿前侧、内侧大片的感觉丧失。而股外侧皮神经受累时, 由于不包含运动神经纤维, 患者只出现感觉障碍, 表现为臀外侧疼痛, 以及大腿前外侧的感觉异常 (烧灼感) 或感觉减退 (麻木、刺痛) 。神经压迫多发生于孕晚期, 并在产后3个月逐渐减轻, 一般不需治疗。腓总神经在分娩中由于长时间的下蹲、持续的膝关节屈曲、用力蹬腿后, 腓骨小头受压间接使其受到压迫, 患者出现足下垂。压迫所导致的神经病变预后一般较好, 可完全康复, 但肌无力可以持续几周, 甚至几个月。孕期体重增加和水肿使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 可引起腕管综合征。通常, 该综合征表现为手及腕部正中神经分布区的疼痛、麻木感。确诊需做肌电检查, 但临床上少用。尽管有许多孕妇可能抱怨手掌面的疼痛, 但实际上很少有真正的腕管综合征。Padua等[6]系统性地回顾了孕期腕管综合征的相关文献, 214个研究中仅6个达到纳入标准, 而6个研究中通过神经生理诊断仅有7%~43%的有症状患者确诊为腕管综合征, 其中50%的病例症状可持续至产后1年, 30%的病例持续至3年, 再次妊娠可复发[7]。在治疗方面, 妊娠期腕管综合征制动、理疗、封闭效果良好, 极少需手术治疗。妊娠期还可能发生一些其他的外周神经病, 如贝氏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在此不再一一详细描述。

2.1.3 运动障碍疾病———妊娠期舞蹈病 舞蹈病主要表现为身体多个部分随机发作的快速、短暂、不规则、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 当发生于妊娠期称为妊娠期舞蹈病。常见引起育龄期女性患上舞蹈病的原因有急性风湿热、抗磷脂综合征, 其次是肝豆状核变性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血管疾病、血液高凝状态以及毒物中毒等, 少部分患者致病原因不明。妊娠期舞蹈病通常起病于孕2~5月, 但常在产褥期才出现临床症状, 并于产后几周或几个月自行缓解。重症患者可使用氟哌啶醇或皮质类固醇治疗[8]。

2.1.4 其他 孕期如患者出现妊娠剧吐致维生素B1缺乏, 极少数的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障碍, 引起Wernicke脑病。典型的Wernicke脑病患者可出现眼肌麻痹、精神异常和共济失调。尽早足量补充维生素B1是治疗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脑病的有效方法[9]。孕期可能出现头痛症状。孕期头痛大部分为偏头痛或紧张型头痛, Chen等[10]发现这些患者出生低体重儿、早产、剖宫产和先兆子痫的风险增加;如需治疗, 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它是适用于整个妊娠期的安全药物。1/3~1/2的孕妇有腰痛的主诉, 这可能与激素变化、体重增加引起的脊柱腰椎前凸和关节松弛有关。腰痛多由机械因素导致, 而非椎间盘疾病。一般采取非药物方法保守治疗, 同样使用对乙酰氨基酚;24周前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因为用药48小时以上可能会导致动脉导管早闭和羊水过少。

2.2 患者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 原有神经系统疾病在妊娠的影响下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性质。它们常在孕中晚期及产褥早期在感染、劳累、生理负荷加重等情况下复发、加重或恶化。其处理上因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治疗也与一般成人神经疾病有所不同。我们将从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MS) 、脑肿瘤、癫痫、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等方面着重作一介绍。

2.2.1 MS 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 它以神经系统症状的缓解、复发交替进行为典型表现。当MS病情恶化或复发时, 神经症状可在几天内迅速进展, 患者出现视神经炎 (单眼视力下降) 、不对称的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全世界存在MS患病地理和种族分布不均一性, 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较低。

2.2.1. 1 妊娠对MS的影响 目前关于妊娠对MS的影响, 还没有一致的意见。PRIMS研究先后两篇文章显示, MS的年平均复发率在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逐渐降低, 但在产后头3个月恶化的风险增加, 此后复发率恢复到孕前水平[11,12]。该研究同时发现虽然复发率增加, 但复发的患者大多孕前复发率就升高, 且其远期致残率和疾病进展率没有改变。2011年一篇Meta分析共集合13个研究1221例孕妇, 证实MS活动性在妊娠期降低, 产褥期升高[13]。Portaccio等[14]也研究认为, 孕前及孕期的MS复发率是产褥期复发的唯一独立性预测因子。综合以上研究, 考虑到妊娠期的保护作用以及产褥早期MS复发率的增加, 我们认为其净效应是妊娠对MS影响不大。

2.2.1. 2 MS对妊娠的影响 MS本身不会增加妊娠合并症, 但有研究发现患者出现引产、产钳助产及低体重儿、身材矮小儿的机率增加, 胎儿先天性畸形率及死亡率无增加[15]。目前没有相关的指南明确推荐或者反对患者妊娠, 只能根据患者的病史、现有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个体化地判断。此外, 因劳累、压力等可能导致产妇病情加重, 因此, 产后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产妇照顾、喂养新生儿。

2.2.2 脑肿瘤 妊娠期的生理改变可显著影响肿瘤的生长。一方面孕期液体潴留可使脑膜瘤、前庭神经鞘瘤等血管性肿瘤发生水肿增大, 另一方面孕期激素作用于肿瘤的性激素受体可使其生长加速、体积增大。2010年一项11例Ⅱ级胶质瘤妊娠患者的研究发现, 孕期肿瘤的生长与孕前及产后相比呈明显的放射性扩展[16]。

脑肿瘤是分娩过程中脑脊液压力增高的潜在因素。正常生理过程中, 患者第二产程的宫缩可使脑脊液压力增高2 cm H2O左右, 如合并脑肿瘤, 脑脊液压力可增加更高, 可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脑肿瘤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 可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谨慎选择阴道分娩。目前, 由于尚无相关的风险评估体系及临床指南指导, 每例患者应广泛征询神经内、外科专科医师的意见个体性地进行处理。而脑肿瘤的治疗和预后, 与特定的肿瘤细胞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孕周相关, 应咨询神经内科医生的意见。

2.2.3 癫痫 癫痫合并妊娠是一个可影响母儿双方的严重疾病。多种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可增加妊娠期高血压、自然流产、胎位异常、胎儿脊柱裂等发生的风险。据相关研究报道, 胎位异常和自然流产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是1%~2%, 而在抗癫痫药物治疗患者中增加至3%~9%[17], 但同时也有研究显示, 围生儿的总体死亡率并没有增加[18]。虽然妊娠合并癫痫有如上诸多的风险, 但超过90%的患者仍然可以正常妊娠, 且孕前补充叶酸可减少胎位异常及胎儿脊柱裂的发生[19]。

2.2.4 脊髓损伤 育龄期女性在脊髓损伤患者中占很大的比例。男性患者的生育功能可能会受影响, 但女性患者完全正常。由于脊髓损伤可能会累及呼吸肌的神经支配, 对于有既往史并计划怀孕的女性, 孕前应评估呼吸功能。这类患者可经阴道分娩, 但若脊髓损伤平面在T11节段以上, 患者可能无法感知宫缩疼痛。这种情况下, 医生反而需要更加密切监测, 触诊子宫判断宫缩, 避免患者已临产而医生尚不知情。此外,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代偿性地增强, 即使使用麻醉药和静脉降压药后, 仰卧位时仍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这时因硝普钠可能导致胎儿氰化物中毒, 应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

2.2.5 MG 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损害引起冲动传递异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出现于20~30岁年轻女性。孕产期患病与既往患病情况无明显相关, 患者可能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肌无力危象, 也可能病情轻微, 因此该病具有独立性。这类患者9%~20%的新生儿可同时发生MG, 出现一过性的呼吸、吞咽困难, 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且生育过一次MG患儿的母亲, 更加可能再次分娩MG患儿。该类孕妇可经阴道分娩, 如需手术, 局部麻醉是相对安全的, 但需慎用全身麻醉。而治疗MG时, 吡啶斯的明、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都是相对安全的方式。

2.2.6 其他 25%~50%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孕妇腹腔分流导管发生阻塞可引起分流功能障碍, 常发生于妊娠晚期。一旦孕妇腹内压增高超过导管内的压力, 引流停止, 随后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患者可出现意识错乱、嗜睡、恶心、呕吐、头痛、眼球震颤和颅神经麻痹等。这时需立即行影像学检查, 紧急评估是否需要终止妊娠。目前尚无数据表明该类患者只能经剖宫产终止妊娠, 但如果患者进行阴道分娩, 也应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减轻颅内高压,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虽然体内导管常可发生感染, 但对于产后分流管是否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尚有争议[20]。

神经精神疾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感染的患者72例 (男42例/女30例) ,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 (55.6±12.9) 岁;其中原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34.72% (25例/72例) , 出血性脑血管病26.39% (19例/72例) , 周围神经病13.89% (10例/72例) , 脊髓病变8.33% (6例/72例) , 其他16.67% (12例/72例) 。

1.2 方法

记录感染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患者感染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1.3 效果评价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标准》 (试行) 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感染情况

本次资料中出院患者共1 014例, 平均感染率为7.10% (72/1014) , 见表1。

2.2 感染季节

全年都有感染患者, 其中以春季22.79% (20/72) 与冬季33.33% (24/72) 感染率较高, 见表2。

2.3 感染部位

呼吸道感染病例最高占61.11% (44/72) , 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23.61% (17/72) , 见表3。

2.4 感染年龄

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5.56% (40/72) , 见表4。

2.5 感染与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超过20天的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8.33% (42/72) , 见表5。

2.6 医院感染与致病菌

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54株;G-菌占74.07% (40/54) ;G+菌占20.37% (11/54) ;真菌占5.56% (3/54) 。其中, G-菌中居前三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克雷伯菌、大肠杆菌, 见表6。

3 讨论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提高基层医院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的安全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内科疾病在院内住院患者中属于一个特殊群体, 住院周期长, 集体封闭式管理, 个人卫生习惯差, 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原因, 易发生患者医院感染。在本次资料中出院病例1 014例, 感染病例72例, 感染率为7.10%。表明神经内科疾病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较常见, 因此加强医院病房感染的监测与防治, 尤为重要。

神经内科疾病院内住院患者的感染因素较多。在本次研究的72例感染病例中我们发现感染发生特点: (1) 感染季节:全年都有感染患者, 其中春季22.79% (20/72) 与冬季33.33% (24/72) 感染率较高, 提示这可能是因为春季和冬季昼夜温差较大, 住院患者不注意保暖导致患者感染风险增加; (2)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 其次是泌尿道感染, 消化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次之。提示呼吸道感染率高可能与神经内科患者长期卧床, 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有关[3,4]。另外, 在吸氧过程中, 每个患者、病种、病原微生物各有不同, 湿化装置若消毒不严, 又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也可增加神经内科患者感染机会。对于泌尿道感染, 多与留置尿管有关; (3) 感染年龄:本次资料显示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最高占55.56% (40/72) , 提示年龄越大, 感染几率越高。主要因为住院患者随年纪增长, 老年患者T细胞减少[5], 其机体的免疫力呈下降趋势, 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同时老年患者各系统、脏器机能下降, 基础疾病多, 而且病情比较严重者, 更容易发生感染; (4) 致病菌: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54株;G-菌占74.07% (40/54) ;G+菌占20.37% (11/54) ;真菌占5.56% (3/54) 。其中, G-菌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提示G-菌是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 且多为抗感染药物的多重耐药菌株。

同时我们分析发现, 住院时间长与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呈正相关,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 住院病人的感染率也随之增加。针对调查分析发现的神经内科疾病院内住院患者感染危险因素, 我们提出医院病房感染防控对策: (1) 对院内医务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医务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医院感染及预防医院感染知识, 认真学习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 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特别是要针对保洁员及陪护人员培训必要的消毒方法[6,7]; (2) 尽可能缩短患者治疗病程, 避免接触传染;加强患者病房空气流通, 避免病房内空气污染严重[8]; (3)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管, 包括制定各种有效的监管措施, 检查各种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有效性, 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实现预防和控制病房医院感染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孝芹, 崔霞, 程军.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7) :852-853.

[2]宋丽红, 贾会学, 贾建侠,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 :35-35.

[3]毕桂兰, 冉令霞.中医神经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监测1489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8) :68-68.

[4]庄迎九, 叶茂林.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9) :1267-1268.

[5]陈峪, 全月英, 陈小会.医院感染易感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32-633.

[6]吴明, 靳桂明, 魏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强化职能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1) :1408-1410.

[7]张玉强, 何多多, 杨杰, 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2) :1543-1543.

神经精神疾病 篇11

【关键词】神经介入治疗 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 DSA检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05-02

脑血管疾病是所有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其引发诱因及症状表现较多,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伴随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近20年来我国的中老年人口数骤然增加,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急剧上升,其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之后的引起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第三大疾病,并且伴随着极高的致残率。笔者在2014年1月到4月间使用神经介入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11例,现将研究实验状况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全部为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住院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头痛、呕吐,严重者有意识障碍出现;收治的11例患者中,7例为男性,4例为女性,年龄在34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岁。对所有患者行CT/MRI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有血液渗漏患者6例,脑梗死患者4例,短暂性脑缺血1例;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患者再次行DSA检查,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颅内动脉瘤引发;1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颈内动脉狭窄引发,狭窄程度达到80%;4例脑梗死患者中,3例由颈内动脉狭窄引发,1例由椎动脉狭窄引发。

(二)治疗方法

1.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在开展神经介入疗法治疗前先进行常规检查,并在手术开始前的24小时向患者给药,药品选择尼膜地平等离子通道阻滞剂,目的是降低手术过程中由于导管操作引起患者血管痉挛发生的可能性;麻醉方式使用常规全麻,患者全身肝素化,保证置于颈内动脉的导引导管处于C2水平,微导管送至动脉瘤体的中外三分之一处,在导引导管尾部Y型阀的侧孔处进行另一个Y型阀的连接,用于體外加压滴注。然后利用微导管向动脉瘤体囊内填塞机械式的可脱弹簧圈,或者向动脉瘤体填塞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直到完全隔绝动脉瘤的血液循环。其中使用机械式可脱弹簧圈患者1例,使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患者5例。

2.关于椎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在开展神经介入疗法治疗前先进行常规检查,并在手术开始前3个小时向患者给药,药品选择阿司匹林、噻氯匹定;麻醉方式使用局麻,只用于放置导引导管,依据之前DSA造影检查相关测量结果数据,选择大小合适的自膨式支架在微导丝导引下递送到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处,选择合适时机释放支架,再次对患者行DSA造影检查发现原狭窄部位狭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血流恢复到近乎正常状态。在手术完成后继续维持24小时的全身肝素化,阿司匹林混合噻氯匹定口服4到6周后,改单独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二、结果

本实验研究的11例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患者,全部神经介入治疗成功。手术后再次进行DSA造影检查,6例动脉瘤患者的微弹簧圈闭塞情况良好,5例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狭窄”程度减小了90%以上。开展神经介入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由手术操作引起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情况。手术后复查,患者的TCD、CTA/MRA血流全部正常,没有任何后遗症产生;治后患者随访的3个月时间内也没有出现一例颅内出血或者脑梗死。

三、讨论

脑血管局部造影技术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与成功应用后,迅速在临床治疗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及普及,并成功实现与神经介入治疗方法的结合,为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开辟了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目前,患者脑动脉异常主要的诊断依据都是脑血管造影,特别是近些年来DSA造影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DSA造影检查能够成功显示出近乎100%的脑血管畸形和80%的脑动脉瘤,并能做到准确判断患者继发性动脉痉挛以及动脉瘤、血管畸形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对合适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确定有重要指导、参考价值。

已有临床研究证明,50%到62%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脑部血管动脉瘤引起,以及由脑部动脉瘤引起的脑血管畸形也占到9%。通常传统的治疗与处理方法是对蛛网膜下腔淤血或者血肿进行治疗,待血肿、淤血被吸收症状初步消失后就出院,这导致出院后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脑部再次出现二次出血;对于患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脑部二次出血几乎是致命的,死亡率极高。应用脑血管DSA造影检查,能更早、更准确的发现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予以根治,大大降低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与死亡率。

神经介入疗法治疗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是近十年来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技术,整个过程是在X线电视监控下借助于导引器械沿血管流径将某种特殊的材料递送到脑部动脉瘤处或者出现血管畸形的部位,使用的特殊材料一般为MDS、GDC和可脱性球囊等。对于脑部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是在动脉瘤腔内填塞GDC、MDS等来阻断其与外界的血液循环,同时保持载瘤动脉畅通的一种解剖式治疗方法;早期脑部动脉瘤神经介入治疗材料主要以MDS主,其价格比较便宜,缺点是易发生微弹簧圈动脉瘤脱落,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材料的是GDC。本实验研究1例使用了MDS,5例使用的是GDC,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脑部颈动脉、颅内动脉及椎动脉等动脉狭窄是引发颅内缺血的主要原因,近而引发人体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或者出现意识障碍。传统方法治疗大的血管狭窄,如颈部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等部位狭窄,都是利用外科手段将内膜剥脱;或者在大血管闭塞、狭窄处行血管架桥,主要缺点是手术创伤大,不利于患者短期内恢复。伴随血管内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血管内支架成型技术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发的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与有效方法。本实验研究中的脑部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通过血管内支架神经介入治疗,血管狭窄程度减少了90%以上,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参考文献:

[1]王金环,佟小光.现代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的规划与发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01).

[2]宋军,王颖翠.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J].中外医疗,2014,(09).

[3]曲凯燕,郭东旭,常庆勇.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

神经精神疾病 篇12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中的16例老年甲状腺疾病患者均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 其中男6例, 女10例, 年龄61~78岁, 平均65.9岁, 病程1 个月~3 年。其中甲亢患者7例, 甲减患者9例, 临床表现, 见表1。

甲状腺功能检查:本研究中9 例老年甲减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全部升高, 血清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降低6例, 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降低5 例,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阳性7例。7例老年甲亢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降低5 例, 血清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升高4例, 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升高3 例,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阳性3 例, 甲状腺受体抗体阳性5例。

甲状腺B超:本研究中9例老年甲减甲状腺体积增大4例 (44.4%) ;7例老年甲亢患者甲状腺体积增大3例 (42.8%) 。

初诊情况:本研究中患者确诊前误诊为精神分裂症5例, 抑郁症4例, 老年性痴呆3 例, 神经官能症3 例, 脑梗死1例, 见表2。

结果

本研究确诊为甲减的9 例患者之后均使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 予甲状腺素片20~40 mg或优甲乐 (左甲状腺素钠) 12.5~25 μg起始治疗, 2~4 周后渐加量;确诊为甲亢的7例患者中有6 例使用甲巯咪唑或者丙硫氧嘧啶治疗, 1 例患者行131I治疗。患者于2~4 周后症状好转, 表现为饮食、睡眠好转, 注意力集中, 情绪好转, 能够与人正常沟通。现门诊定期随诊, 病情平稳, 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

讨论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 (从刚出生的新生儿至老年人都可发生) 。老年人甲状腺激素合成、代谢、下丘脑-垂体调控以及甲状腺自身免疫的特点, 使得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在内的各种甲状腺相关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措施方面与年轻人均有明显的差异[1]。老年甲状腺疾病患者常常症状隐匿或者不典型, 同时又常伴其他疾病, 如果临床医生警惕性不高, 就容易误诊。有资料显示, 老年甲减的误诊率高达50%以上, 甚至更高[2]。老年甲亢的误诊、漏诊率达53.8%~68.5%[3]。

本研究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 9例甲减患者缺少典型甲减的低体温、乏力、怕冷、声音嘶哑、面色苍白、眼睑浮肿、心率减慢等症状, 以多虑、猜疑 (22.2%) 、抑郁、沉默寡言 (33.3%) 、反应迟钝、嗜睡 (33.3%) 、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 (11.1%) 等为首发症状, 因此初诊时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2.2% ) 、 抑郁症 (33.3%) 、神经官能症 (11.1%) 、老年性痴呆 (11.1%) 、脑梗死 (11.1%) 。老年人甲减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发病隐匿, 常表现为疲倦乏力、皮肤干燥、脱发、便秘、食欲减退、抑郁、听力丧失、心肌肥大等, 由于难以与正常老化表现以及老化相关性疾病相鉴别, 常被忽略。有研究发现, 3 417 例老年患者中, 根据临床症状, 最终确诊为甲减者仅占10%;老年性甲减还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 如晕厥、癫痫发作、脑细胞局灶性受损、腕管综合征等;60%老年患者表现为抑郁;极少部分的老年甲减患者还可能由于食欲减退而体重减轻。老年人对黏液水肿性昏迷更为敏感, 表现为精神状态的进行性恶化, 并迅速进展为木僵、昏迷, 伴有低体温、低钠血症、低血糖等[4]。

老年甲减患者多数要持家, 活动少, 病程长, 病情发展慢。由于代谢降低和交感兴奋性降低, 易出现记忆力减退, 尤其是近事遗忘十分显著, 注意力不能集中, 理解和计算能力降低。常常表现为表情淡漠、抑郁不语, 甚至表现为精神失常。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 老年甲亢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70 岁以上人群甲亢患病率2%~3%, 通常起病隐匿, 高代谢综合征、眼征和甲状腺肿不明显, 易漏诊或误诊[5]。本研究中7 例老年甲亢患者无明显怕热、心悸、消瘦症状, 表现为多虑、 猜疑 (42.8% ) 、 抑郁、 沉默寡言 (28.6%) 、反应迟钝、嗜睡 (14.3%) 、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 (14.3%) 等首发症状, 因此初诊时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42.8%) 、抑郁症 (14.3%) 、神经官能症 (28.6%) 、老年性痴呆 (14.3%) 。此外, 老年甲亢由于长期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 导致机体严重消耗, 容易出现消瘦、心律失常 (房颤) 、神经质、抑郁、精神错乱等, 因此被称为“淡漠性甲亢”。

综上所述, 老年人甲状腺疾病与年轻人相比, 具有发病率高、起病隐匿、表现不典型等特点, 无论是其发病机制, 还是临床症状、鉴别诊断、治疗措施, 均有着自身的规律, 易误诊、漏诊或治疗不合理。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需进一步掌握这些规律, 不断总结, 从而提高老年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超, 王昆.老年甲状腺疾病诊治特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 (8) :566-569.

[2]李必迅.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J].广西医学, 2007, 29 (1) :142-144.

[3]任桂梅.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5 (2) :147-148.

[4]成静.老年甲亢47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3) :2577-2578.

上一篇:艺术品市场的中国时代下一篇:强化查漏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