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静脉营养治疗(共6篇)
周围静脉营养治疗 篇1
换血疗法是新生儿重症监护中重要的抢救技术之一, 当发生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时, 为了避免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的发生, 换血疗法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抢救手段。我科自2003年以来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抢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12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男8例, 女4例;日龄10 h~7 d;其中足月儿7例, 早产儿5例;黄疸出现于24 h内10例, 2 d以上的2例。病因:ABO血型溶血病3例, Rh溶血病9例, 败血症2例, 其中合并胆红素脑病3例。换血时间为生后10 h~7 d。换血指征以《实用新生儿学》为标准[1]。患儿临床资料、胆红素水平及其他换血指征见表1。
1.2 换血前的准备
换血前禁食4 h~6 h, 准备阶段可先照蓝光, 用苯巴比妥10~15 mg/kg静注镇静, 5%碳酸氢钠3~5 ml/kg及5%人血白蛋白1 g/kg输注碱化血液, 提高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率。
1.3 血源选择和配血量
根据患儿的病因, ABO溶血用AB型血浆加O型红细胞混合血, 感染者选用与患儿同血型的血, 血源均为不超过3 d的枸橼酸钠抗凝血, 严格进行血型交配, 配血量为150~170 ml/kg。
1.4 操作方法
置患儿于开放暖台上, 取仰卧位, 连接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及经皮测血氧饱和度, 并观察呼吸、体温、皮肤颜色等。开放2条外周静脉, 用双通道输血, 以保证输血速度。开放一条桡动脉, 穿刺采用留置针, 动脉端外接三通管, 三通管外侧两端中, 一端接肝素盐水, 另一端接延长管至盛排出血的容器, 延长管置于输液泵上。输血速度开始100 ml/h, 以后逐渐增至150 ml/h, 静脉输入。同步动脉抽血, 出入量差不大于20 ml, 当剩余30 ml血量时停止排血。换血时间平均约150 min。换血前后均在同一动脉抽血测血糖、电解质、胆红素、血气、血常规并记录各项临床参数, 换血时常规补10%葡萄糖酸钙。
1.5 换血后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24 h, 继续进行蓝光治疗,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 情况稳定换血8 h后喂奶。定时监测血常规和胆红素, 根据情况做相应处理。
2 结果
换血前、后胆红素变化: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 血清总胆红素平均换出率45.82%, 与文献报道相符。换血前、后血常规、血生化变化:血清K+升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血清Na+、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升高, 但也在正常范围内。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重症溶血病患儿病情急, 其中大多数有流产、早产、死产及双胎等病史, 家属思想高度紧张, 精神负担重, 对患儿的换血治疗效果及危险很担忧。所以入院前责任护士及医生要耐心细致地対家属做好术前指导及健康教育, 采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换血的方法、优点、安全性、可靠性及疗效等, 消除紧张焦虑心理, 增强治疗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签订治疗协议书,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3.2 术前护理
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检查好使用物品、仪器及药品, 备好血源, 所换血要预温至35~37℃, 以防输入低温血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太低出现心律不齐、心搏骤停。严格查对所用血液的量、血型、血袋号、床号、姓名、住院号等。
3.3 术中护理
加强术中监护, 严密监测T、HR、BP及经皮测血氧饱和度, 观察面色、皮肤颜色的变化, 每15 min~30 min监测1次, 并做好详细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换血过程中详细准确记录起始时间、输入血量、出血量并统计出入量。保持患儿体温稳定, 这是保证换血顺利的关键。严密观察外周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瘀血, 针头有无脱出、扭曲、渗血, 有无输血反应, 保证输入与换出血液速度同步, 出入量相等, 预防换血过程中的空气及细胞凝集块栓塞。在换血中放血不畅, 应检查套管针的位置及有无堵塞, 并注意切忌用力推注液体或血液。
3.4 术后护理
术后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注意保暖, 并做好记录。因术后使患儿体温降低, 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影响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 不利于血清胆红素的降低, 因此体温监测尤为重要, 室温宜保持在24~26℃, 避免受凉。做各种操作动作要轻柔, 尽量集中进行, 备齐抢救物品、药品, 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
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要监测血糖, 并观察有无激惹、呼吸暂停、抽搐等症状。术后常规监测血钙, 密切观察有无心动过缓、抽搐等症状, 补钙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心律失常, 并防止药液外渗。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 同时记录尿量,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防止胆红素反跳, 因组织中的胆红素可再回血浆使血清中胆红素再次升高, 因此术后要继续给予光疗、白蛋白等, 监测胆红素, 密切观察黄疸程度及临床表现, 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是新生儿急症之一, 是母婴血型不合, 母亲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 以Rh、ABO血型系统血型不合最常见。新生儿溶血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胆红素脑病, 导致听力、视力、智力发育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从而给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对溶血病换血可及时移去抗体和致敏的或有缺陷的红细胞, 减轻溶血, 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防止胆红素脑病, 同时可纠正贫血, 提供白蛋白, 防止心力衰竭[2]。过去换血疗法多采用脐静脉插管换血, 因此法对新生儿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较大, 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和功能, 血容量波动大, 易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肠穿孔等并发症, 还存在死腔, 造成血源浪费, 增加感染机会, 此法已逐渐被新法替代。我们应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技术后, 证实该方法优点更多、更理想。首先, 外周动静脉的开放简单, 选择的空间较大, 不受太多条件限制, 尤其是对日龄偏大的新生儿。其次,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 排血和输血同步进行, 使用推注泵保证速度恒定一致, 减少了血压波动和血流动力学紊乱, 避免了对患儿产生的不良影响, 充分保证了换血的安全。动静脉同步换血, 动脉端的血液只出不进, 静脉端的血液只进不出, 避免了死腔存在可能, 提高了效果, 同时也减少了感染几率及人力物力的消耗[3]。在动静脉同步换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补钙; (2) 由于换血后短时间内要复查血生化情况, 有血液丢失且枸橼酸血中保养液占1/5, 血液被稀释, 加之输入的是成人红细胞, 故在最后输血剩余30 ml左右即停止抽血, 以尽可能避免术后因继发性贫血而再输血; (3) 血源应新鲜, 如用3 d以上的库存血换血, 可发生高钾血症。库存时间长, 血小板含量很低, 可造成出血。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是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53
[2]陈自励.快速同步换血抢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2) :79
[3]王晓冰, 张君平, 王粉.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13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杂志, 2007, 22 (5) :310
周围静脉营养治疗 篇2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营养神经
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DPN) 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较普遍, 发生率达60%~90%[1], 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 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 男30例, 女32例, 年龄 (57.7±10.4) 岁;糖尿病病程 (6±4.5) 年。对照组60例, 男27例, 女33例, 年龄 (61.1±9.8) 岁;糖尿病病程 (6.8±3.0) 年。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DNP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DNP诊断标准: (1) 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999) 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3]; (2) 临床上存在明显的肢麻、蚁行感、针刺样痛、痛觉过敏、隐痛、烧灼样痛等周围神经症状, 运动神经障碍如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 (3) 体征检查:压力觉、温度觉、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4) 肌电图检查四肢神经 (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等) 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减慢者。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或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如颈椎病、腰椎病等骨科疾病者;脑率中、尿毒症等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者;风湿性疾病、化学物质损害、金属中毒、营养障碍等其他原因周围神经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疏通循环类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对照组单用疏通循环类药物。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 在饮食和运动等基础治疗上, 采用胰岛素 (普通胰岛素或诺和灵R、诺和灵30R、诺和锐30R等) 强化治疗, 和 (或) 联用口服药治疗, 并同时应用疏通循环类药物。判断标准:空腹血糖 (FPG) <6.1mmol/L, 餐后2h血糖 (2hPG) <7.8mmol/L, 控制为达标。治疗组同时加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基维生素B12 (又称弥可保或甲钴胺) , 肌内注射每天500~1000mg, 每天1次, 或口服每次1.0mg, 每天3次, 或水溶性维生素注射液1瓶静脉滴注, 每天1次, 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用疏通循环类药物, 不加用营养神经类药治疗。
1.4 监测指标
所有患者均监测血糖 (重点监测空腹及三餐后) , 每1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并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记录患者肢麻、针刺痛等周围神经症状, DPN严重程度采用“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 (Total Symptoms Score, TSS) 评估, 分别对2组患者下肢及足部疼痛、灼热感、感觉异常、麻木4项症状发生频率和程度进行评分及汇总。每2周评估1次, 总疗程为2周至半年。
1.5 疗效判断
(1)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2) 有效:症状改善, 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轻度提高; (3) 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未提高或减慢[4]。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71%, 高于对照组的58.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无明显变化。2组治疗后TSS评分, HbA1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上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 论
DPN患者自觉四肢未端麻木、疼痛、蚁行感、针刺样、烧灼痛、四肢皮肤多汗、无汗等症状, 尤其在冬天和夜间, 出现静息痛, 患者常因疼痛影响睡眠等, 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DPN还是导致糖尿病足最重要的因素, 神经性溃疡占糖尿病足溃疡的60%。DPN患者往往主诉多而重, 但体查阳性体征少, 早期部分非专科医师和家属往往不够重视, 未给予积极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甚至糖尿病足的发生。而在控制好血糖、应用疏通循环类药物治疗基础上, 加用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 如甲基维生素是蛋氨酸合成酶辅酶, 外源性给药可渗入神经细胞内, 促进细胞内核酸蛋白和脂肪的合成, 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 并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5], 从而改善DNP患者的症状。通过对治疗组的观察, 严格控制血糖和保持血糖平稳是关键,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疗效更显著, 更能明显减轻DPN患者的症状, 并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对患者早期及远期治疗效果均有重要意义。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陆飞, 聂立红.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 1:17-18.
[2]黄正有, 叶子思, 卢建文.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11) :230.
[3]迟佳敏.实用糖尿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3-194.
[4]吕爱玲, 阮爱兵.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33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 2004, 19 (8) :459-460.
周围静脉营养治疗 篇3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出血,外科手术
我院普外科于1999年3月-2008年11月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出血83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 男72例, 女11例, 年龄37岁~89岁, 平均年龄45.2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70例, 酒精性肝硬化13例。肝功能分级:Child A级25例, Child B级56例, Child C级2例。
1.2 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手术75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 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经纤维胃镜提示有中度~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行择期手术8例。
1.3 手术方式
本组均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取上腹正中切口, 若脾巨大可采取左上腹“L“、”┝“形切口或左肋缘下切口。先切除肿大的脾脏, 完全离断食管下段至少6 cm和近端胃2/3胃浆膜的全部血供。手术强调断流的完全彻底, 特别是要离断胃冠状静脉的高位食管支和异位高位食管支;同时尽可能地保留胃和食管外的门体交通支, 包括胃冠状静脉与奇静脉、食管旁静脉间的门奇交通支、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腹膜后形成的门体交通支、脐静脉交通支和腹壁静脉交通支等, 以达到精确断流。然后用细丝线缝合胃大小弯前后壁的浆膜, 使胃大小弯浆膜化。
1.4 结果
本组住院15 d~23 d, 平均住院19.5 d, 81例术后治愈出院, 均为肝功能Child A级和Child B级。2例肝功能Child C级, 其中1例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出现肝肾综合征合并肝性脑病, 放弃治疗出院。
2 讨论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常见病、多发病, 病死率高, 对其预防和治疗有深远的意义。
2.1 临床适应证和手术时机
当前断流术的手术操作已趋于规范化、正规化[1,2]。我们认为临床适应证为: (1) 诊断明确的门静脉高压症或有肝硬化病史, 如首次出血凶猛、出血量大者; (2) 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史, 门静脉高压症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者; (3) 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合并疾患。而手术时机的把握重点在于正确评估患者的肝功能, 如果肝功能较好, 我们主张急诊手术以抢救生命。从本组病例显示, 对手术采取积极的态度, 效果是确切的。对于预防性手术应根据最佳的3个预示出血的指标:曲张静脉大小、存在红色征、肝细胞功能衰竭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3]。
2.2 强调该手术的完全和精确断流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效果是完全和精确断流。我们的体会是: (1) 切除淤血肿大的脾脏, 可以治疗脾功能亢进, 而且减少门静脉血流, 使肝动脉血流增加, 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2) 充分游离食管下段不少于6 cm, 完全离断胃底食管下段来自胃冠状静脉的分支, 尤其是高位食管支、异位高位食管支是断流的关键。 (3) 要紧贴食管壁和胃壁, 逐一离断“穿壁静脉”, 尽可能保留胃和食管外的门体交通支, 有意识地保留病程中自然形成、舒缓门静脉压力的分流途径, 以达到精确断流。 (4) 剥离裸露的胃大小弯侧浆膜化, 不仅可以防止创面出血和胃壁坏死致胃瘘, 而且可以预防侧支循环的建立。
2.3 掌握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技术要点, 减少手术并发症
本术式技术要点: (1) 术中应仔细和熟练操作, 离断的血管要逐一结扎牢靠。切忌贪多求快和大块组织结扎, 防止线结滑脱;脾窝及后腹膜创面要注意缝扎修复, 防止术后大出血。 (2) 近端裸露的胃大小弯侧前后壁浆膜化, 防止胃壁坏死致消化道瘘。 (3) 注意勿损伤胰尾, 紧靠脾门结扎脾血管, 创面止血彻底, 左膈下引流通畅, 避免左膈下积液和脓肿形成、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2.4 临床应用评价
断流术的合理性在于离断了贲门周围的全部反常血流, 同时仍然能保持门静脉的向肝血流。断流的彻底和精确断流, 能避免损伤病程中自然形成、舒缓门静脉压力的分流途径。临床资料研究表明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合理性[4]: (1) 门静脉高压存在功能分区, 胃脾区高压是曲张静脉形成出血的原因,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针对胃脾区手术有效止血; (2) 切脾降低门静脉血流解决脾亢; (3) 阻断胃周动脉降低门静脉血容量; (4) 手术范围小, 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 技术条件低, 便于推广。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针对性强、止血作用确切, 具有即时止血率高、病死率低、并发症相对少等其他术式难以比拟的优点, 适用于急诊手术和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杨镇, 冷希圣.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策略和手术适应证[J].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 (9) :22~25
[2]杨镇.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应用解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11) :702~704
[3]Escorsell A, Arbol LRD, Planas R, et al.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erlipressin rersus scler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variceal bleeding[J].The Test Study, 2000, 32 (9) :471~476
周围静脉营养治疗 篇4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静脉高营养治疗,并发症
食管贲门癌首选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治疗, 其手术步骤复杂、手术操作时间长, 而且患者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故合理的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静脉高营养液是将肌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等营养要素按需要量及一定的比例混合, 置于静脉营养输液袋中, 以静脉滴注方式按一定速度直接输入机体的注射液。它能供给患者足够的能量, 合成人体或恢复组织所需物质, 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 仍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增进自身免疫力, 促进愈合, 帮助机体渡过危险的病程。笔者于2008年1-12月对我院56例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12例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6例。试验组男40例, 女16例;年龄40~72岁, 中位年龄61岁;其中食管中段癌30例, 食管上段癌6例, 贲门癌20例。对照组男42例, 女14例;年龄41~70岁, 中位年龄63岁;其中食管中段癌34例, 食管上段癌5例, 贲门癌17例。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后7d内试验组给予静脉输注静脉高营养液, 16~24h内输注完毕, 24h输不完者弃之不要。对照组则按以往常用方法经过静脉分瓶输注每天所需营养及热能。
1.3 观测指标
观察2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电解质紊乱和静脉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切口并发症
试验组发生切口并发症1例占1.8%;对照组发生切口并发症7例占12.5%。2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电解质紊乱
试验组发生电解质紊乱3例占5.4%;对照组发生电解质紊乱10例占17.9%。2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静脉炎
试验组发生静脉炎者5例占8.9%;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4例占25.0%, 2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静脉高营养的输注可以经过多种途径, 并在胃肠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有很重要的价值[1,2,3,4,5]。但一般多通过深静脉置管, 主要担心高渗液体对静脉刺激引起静脉炎。但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后患者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并不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全静脉营养液能供给患者足够的能量, 合成人体或修复组织所需物质, 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 仍可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增进自身免疫能力, 促进伤口愈合, 帮助机体度过危险的病程, 减少病死率[6]。食管贲门癌的发病是一个慢性隐匿性的清耗过程, 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经检查确诊时, 患者多数伴有体质量减轻,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等症状。临床经短时间术前准备进行大的手术治疗, 术后5~7d还需要禁食水。这段时间患者只能靠胃肠外途径来获得营养及热能。以往常用的经静脉分瓶输液的方法来供给患者营养及热能, 患者需要的氨基酸可能会作为供热需要而被分解。患者在能量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动用体内糖原储备, 而糖原储备是有限的, 势必造成患者的负氮平衡, 使患者对抗术后各并发症的能力大大降低, 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为了纠正机体的不良状况而输入全血、血浆、白蛋白等, 不但费用很高而且对长期生存不利。近年来采用静脉高营养的方法, 给患者按每天所需配制好一个营养袋, 其中包括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微量元素等, 这种营养液的配制, 对患者来说既经济又能保证机体所需营养素及热量的供给。由于营养及热量的充足, 术后患者抵抗各种并发症及组织再生能力有所提高, 临床观察到应用静脉高营养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吻合口及切口并发症明显减少。因此食管贲门癌术后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营养支持疗法, 它可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恢复健康, 增强患者各种抵抗并发症的能力。
文献报道术后20h左右输入高营养液体的患者往往出现恶性、胸闷等现象, 而且多数精神状态欠佳, 笔者认为术后48h应用较好[7]。但食管贲门癌术后, 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又加上术前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极容易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若纠正不及时常可引起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静脉分瓶输注每天营养的方法容易造成短时间内有大量营养素进入机体, 使机体不容易代谢而影响内环境的稳定。笔者将各种营养经静脉营养输液袋混合后匀速输入体内, 这样使单位时间内输入的各种营养素大大低于单瓶输入的方法, 从而稳定了内环境, 减少小、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发生。
从人体生理角度看, 将各种营养素在体外混合后再输入的方法较合理。因为可以使进入人体的各种营养素均匀地被机体利用, 有利于营养物质获得最佳效果。混合后高浓度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得到稀释, 降低了单个营养液的渗透压, 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还可以减少高糖引起的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更有利于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参考文献
[1]朱静美, 王远萍.锁骨下静脉置管在完全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 2003, 14 (2) :110.
[2]何建峰.经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治疗40例极低体重儿的临床体会[J].海南医学, 2008, 19 (11) :64-65.
[3]李毅, 杨敏, 杨光琼, 等.静脉高营养在妊娠剧吐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 5 (5) :112-113.
[4]郭红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体会[J].西南军医, 2007, 9 (4) :35-36.
[5]于岳英.腋静脉置管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肠瘘病人的临床研究[J].当代护士, 2009, 3:20-22.
[6]梁勇, 梁桂才, 覃燕玲.全静脉营养液 (TPN) 的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 2005, 17 (5) :123-124.
周围静脉营养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 均为顽固性心力衰竭。排除心肌梗死、严重呼吸衰竭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 排除重度贫血患者, 均无严重精神疾病。男36例, 女24例, 年龄46岁~76岁, 平均年龄 (55.3±4.2) 岁;心功能:Ⅲ级36例, Ⅳ24例。按入院编号从6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设为观察组, 将另外30例设为对照组, 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尿、强心、维持电解质平衡、扩血管治疗;给予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进行对症治疗;患者自主饮食。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给予患者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注射液5~20 g/d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S19993018) 、氨基酸、葡糖糖等;若患者无明显白蛋白降低或水肿状况, 则可给予静脉滴注氨基酸注射液 (湖北航天杜勒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5895) 治疗;给予其静脉滴注适量呋塞米注射液 (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1020310) 预防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心功能状况;对比2组患者死亡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均无死亡患者, 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状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B型脑钠肽 (BNP) 、肌酐、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重, 常在休息时即有严重心力衰竭、心率较快, 且出现高度水肿、尿少、浆膜腔内积液、四肢厥冷、发绀、明显低血压等, 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多种并发症状况,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期卧床治疗, 且患者肾脏灌注不足常导致肾功能不全, 长期胃肠道动力不足, 导致营养供给不足, 进而易引起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症状, 使机体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从而降低疾病治疗效果。营养支持是指根据营养学原理, 对患者采取膳食营养措施的一种治疗方式, 也是维持和改善患者器官、组织、细胞功能与代谢, 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 根据其治疗形式可分为鼻饲、治疗膳、管饲膳、静脉营养、要素膳等。在刘会君[2]等人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BNP、肌酐、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 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进一步肯定了静脉营养支持的效果。采用静脉营养支持能及时有效纠正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 促进心肌能量代谢过程恢复, 且能增加血容量, 改善肾脏灌注, 改善患者肾功能, 从而缓解水肿状况, 提高治疗效果[3];且采取营养支持后能促进患者机体免疫力提升, 改善血清中炎症状况, 从而进一步减轻炎症因子对患者心功能、肾功能损坏。因此, 营养支持不仅能调整患者身体营养状况, 还能促进相关脏器功能改善, 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静脉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状况及肾功能状况, 效果显著, 可将其作为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自军, 王丽春, 王璐琰, 等.个性化营养支持对高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3, 21 (2) :65-71.
[2]刘会君, 张晓.静脉营养支持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4) :44-45.
周围静脉营养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及危重新生儿100例, 其中早产儿72例, 危重儿2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RDS) 6例, 新生儿肺炎7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 6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3例, 新生儿吞咽综合征2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26例, 胎龄28~37周, 平均胎龄 (32.5±2.5) 周, 试验组中男23例, 女27例, 胎龄29~37周, 平均胎龄 (31.8±3.1) 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入院后予吸氧、保暖、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对照组予胃肠内营养和静脉输注葡萄糖为主要供能方式。试验组于入院后2~6 d用“全合一”营养液作为营养支持。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待纠正后或病情平稳后再行胃肠外营养。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支持治疗方法对患儿实施治疗, 试验组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对患儿实施治疗, 方法如下。PN热卡量分配为:碳水化合物占50%、脂肪占35%、氨基酸占15%。当口服热卡为85 kcal/ (kg·d) 时可停止静脉营养。PN配方中葡萄糖浓度11%~12%, 输注开始速度4~6 mg/ (kg·min) 渐增至6~8 mg/ (kg·min) ;剂量由6~8 g/ (kg·d) 开始, 若尿糖阴性, 增加1 g/ (kg·d) , 渐加至14~16 g/ (kg·d) 。5%复方氨基酸首次量0.5~1.0 g/ (kg·d) , 增加0.5 g/ (kg·d) , 至足量2.5~3.0g/ (kg·d) , 使用时配成≤2%的浓度, 可从生后24 h开始使用。脂肪乳用10%中/长链甘油三酯 (MCT/LCT 50∶50) , 开始量0.5~1.0 g/ (kg·d) , 增加0.5 g/ (kg·d) , 渐增至2.5 g/ (kg·d) , 配成≤2%的浓度使用, 供热量≤总热卡的30%, 脂肪乳一般在PN 2~3 d给予。维生素和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 (水乐维他) 及脂溶性维生素 (维他利匹特) 各1 ml/ (kg·d) , 钠、氯按生理需要量供给, 生后5 d内如无低钾血症一般不补充钾。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患儿实施支持治疗后, 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对患儿实施支持治疗后, 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3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早产儿生后应用静脉营养对保证生后早期的能量需求起重要作用。且危重新生儿往往呼吸、消化功能有障碍, 较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而影响营养的补充, 甚至危及生命[1,2,3]。静脉营养可提供足够的热量, 保持正氮平衡, 支持免疫功能, 还可以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保持体液平衡、电解质平衡和代谢功能的稳定, 使患儿度过呼吸衰竭、出血等难关[4,5,6]。本组病例均于生后第1天开始使用静脉营养, 结果表明, 试验组患儿静脉营养期间平均日体重增加20~30 g, 体重下降时间缩短。国内传统静脉营养为生后48 h后, 加用氨基酸, 72 h后加用脂肪乳, 而国外则是提倡早期静脉营养, 即生后第1天即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研究证实传统的静脉营养于生后前几天若依靠单纯应用葡萄糖作为能量输入, 每天可丢失储存蛋白质的10%, 若给予1.5~2.5 g/ (kg·d) 氨基酸和脂肪乳即可避免内源性蛋白质分解, 给予3.0 g/ (kg·d) 氨基酸和脂肪乳即可达到与宫内相似的蛋白质增长速率。脂肪乳剂在外周静脉营养中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 推迟营养液发生外渗的时间, 本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应用氨基酸和脂肪乳能够提供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足够的蛋白需求和能量需要, 避免了早期能量的消耗, 使生长发育更接近宫内生长发育水平。在本研究中针对各项肝功能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 未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高胆红素血症、仅1例发生高氮血症。关于脂肪乳早期应用, 脂肪乳剂会影响胆红素代谢, 但是只要白蛋白供应充足, 脂肪乳剂不会影响胆红素代谢, 其应用也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梁永吉.探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4 (1) :126-127.
[2]肖斌.全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50例临床观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8) :7-8.
[3]蔡威, 汤庆娅, 吴江, 等.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2 (9) :1214-1217.
[4]李里, 陈雯霏, 杨利平, 等.肠外营养中氨基酸对新生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20) :3974-3977.
[5]陈艳华, 秦徽.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支持的对比.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226-227.
【周围静脉营养治疗】推荐阅读:
周围静脉10-24
周围静脉穿刺06-02
静脉高营养治疗08-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10-02
外周静脉营养12-11
静脉化学治疗12-30
静脉溶栓治疗01-12
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07-03
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12-15
静脉治疗专科工作总结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