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高营养治疗

2024-08-25

静脉高营养治疗(共7篇)

静脉高营养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静脉高营养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11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试验组术后5~7d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 对照组按一般静脉单瓶输液的方法治疗。观察2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电解质紊乱和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及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能明显降低切口并发症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 而且对血管刺激性小, 能有效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康复期。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静脉高营养治疗,并发症

食管贲门癌首选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治疗, 其手术步骤复杂、手术操作时间长, 而且患者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故合理的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静脉高营养液是将肌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等营养要素按需要量及一定的比例混合, 置于静脉营养输液袋中, 以静脉滴注方式按一定速度直接输入机体的注射液。它能供给患者足够的能量, 合成人体或恢复组织所需物质, 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 仍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增进自身免疫力, 促进愈合, 帮助机体渡过危险的病程。笔者于2008年1-12月对我院56例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12例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6例。试验组男40例, 女16例;年龄40~72岁, 中位年龄61岁;其中食管中段癌30例, 食管上段癌6例, 贲门癌20例。对照组男42例, 女14例;年龄41~70岁, 中位年龄63岁;其中食管中段癌34例, 食管上段癌5例, 贲门癌17例。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后7d内试验组给予静脉输注静脉高营养液, 16~24h内输注完毕, 24h输不完者弃之不要。对照组则按以往常用方法经过静脉分瓶输注每天所需营养及热能。

1.3 观测指标

观察2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电解质紊乱和静脉炎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切口并发症

试验组发生切口并发症1例占1.8%;对照组发生切口并发症7例占12.5%。2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电解质紊乱

试验组发生电解质紊乱3例占5.4%;对照组发生电解质紊乱10例占17.9%。2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静脉炎

试验组发生静脉炎者5例占8.9%;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4例占25.0%, 2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静脉高营养的输注可以经过多种途径, 并在胃肠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有很重要的价值[1,2,3,4,5]。但一般多通过深静脉置管, 主要担心高渗液体对静脉刺激引起静脉炎。但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后患者应用静脉高营养治疗并不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全静脉营养液能供给患者足够的能量, 合成人体或修复组织所需物质, 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 仍可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增进自身免疫能力, 促进伤口愈合, 帮助机体度过危险的病程, 减少病死率[6]。食管贲门癌的发病是一个慢性隐匿性的清耗过程, 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经检查确诊时, 患者多数伴有体质量减轻,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等症状。临床经短时间术前准备进行大的手术治疗, 术后5~7d还需要禁食水。这段时间患者只能靠胃肠外途径来获得营养及热能。以往常用的经静脉分瓶输液的方法来供给患者营养及热能, 患者需要的氨基酸可能会作为供热需要而被分解。患者在能量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动用体内糖原储备, 而糖原储备是有限的, 势必造成患者的负氮平衡, 使患者对抗术后各并发症的能力大大降低, 影响术后患者的恢复。为了纠正机体的不良状况而输入全血、血浆、白蛋白等, 不但费用很高而且对长期生存不利。近年来采用静脉高营养的方法, 给患者按每天所需配制好一个营养袋, 其中包括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微量元素等, 这种营养液的配制, 对患者来说既经济又能保证机体所需营养素及热量的供给。由于营养及热量的充足, 术后患者抵抗各种并发症及组织再生能力有所提高, 临床观察到应用静脉高营养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吻合口及切口并发症明显减少。因此食管贲门癌术后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营养支持疗法, 它可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恢复健康, 增强患者各种抵抗并发症的能力。

文献报道术后20h左右输入高营养液体的患者往往出现恶性、胸闷等现象, 而且多数精神状态欠佳, 笔者认为术后48h应用较好[7]。但食管贲门癌术后, 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又加上术前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极容易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若纠正不及时常可引起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静脉分瓶输注每天营养的方法容易造成短时间内有大量营养素进入机体, 使机体不容易代谢而影响内环境的稳定。笔者将各种营养经静脉营养输液袋混合后匀速输入体内, 这样使单位时间内输入的各种营养素大大低于单瓶输入的方法, 从而稳定了内环境, 减少小、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发生。

从人体生理角度看, 将各种营养素在体外混合后再输入的方法较合理。因为可以使进入人体的各种营养素均匀地被机体利用, 有利于营养物质获得最佳效果。混合后高浓度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得到稀释, 降低了单个营养液的渗透压, 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还可以减少高糖引起的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更有利于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参考文献

[1]朱静美, 王远萍.锁骨下静脉置管在完全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 2003, 14 (2) :110.

[2]何建峰.经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治疗40例极低体重儿的临床体会[J].海南医学, 2008, 19 (11) :64-65.

[3]李毅, 杨敏, 杨光琼, 等.静脉高营养在妊娠剧吐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 5 (5) :112-113.

[4]郭红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体会[J].西南军医, 2007, 9 (4) :35-36.

[5]于岳英.腋静脉置管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肠瘘病人的临床研究[J].当代护士, 2009, 3:20-22.

[6]梁勇, 梁桂才, 覃燕玲.全静脉营养液 (TPN) 的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 2005, 17 (5) :123-124.

[7]王娟, 刘颖, 王艳玲, 等.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肠外高营养液补充时机对患者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12) :8-9.

静脉高营养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仪器

10%葡萄糖注射液 (福州海王药业有限公司) , 20%脂肪乳注射液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有限公司) , 7%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 , 水乐维他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 ;安达美 (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10%氯化钠注射液 (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 , 10%氯化钾注射液 (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 , 25%硫酸镁注射液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 。

仪器:pHS-25型pH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 SP-4C型光学显微镜 (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1.2 方法

取4个不同厂家的营养配方, 按照比例, 在无菌环境下配置营养液。在0、4、8、12、16、24 h取每组样本, 光镜下观察脂肪乳微粒聚合情况, 测定pH值。

2 结果

2.1 pH值和溶液性状

如表2所示, 4组营养液的pH值变化较小, 无明显差异。肉眼观察4组溶液, 组1溶液性质稳定, 未出现白膜;组2于电解质加入后24 h内产生少量白膜;组3、组4与加入电解质3 h即可产生白膜, 厚度1~3 mm。

2.2 脂肪乳聚集情况

组1静置24 h未出现脂肪乳聚集;组2静置4 h内可出现少量脂肪乳滴, 直径10~100μm, 至24 h可出现较多10~100μm脂肪乳滴;组3、组4加入电解质后可出现少量脂肪乳滴, 12 h即可出现大量100μm以上脂肪乳滴。

“-”表示无明显脂肪乳滴出现, “+”表示少量10-100μm脂肪乳滴出现, “++”表示较多10~100μm脂肪乳滴出现, “+++”表示有大量100μm以上脂肪乳滴出现。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静脉营养支持已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的支持手段之一, 有效了弥补了丧失胃肠道营养补给后的缺陷[3]。静脉营养的补给方式强调营养物质的完整性及稳定有效性, 高营养液包括每日所需的糖类、氨基酸、水、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脂肪等, 通过无菌技术灌进输液袋中[4]。合格的高营养液必须具备安全性和有效性, 才能保证静脉营养支持的治疗。合格的高营养液需具备以下条件:①营养液的pH值、渗透压、营养物质的比例保持在一定范围;②稳定性好;③无菌、无毒性。

影响高营养液稳定性的因素包括pH值、时间、温度、电解质等, 电解质带有不同电荷, 而脂肪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 加入电解质后, 阳离子阈值结合后引起电位的变化, 从而引起稳定性变化。该研究结果中4组营养液的pH值均未出现明显变化, 而在加入电解质后组2于电解质加入后24 h内产生少量白膜;组3、组4与加入电解质3 h即可产生白膜, 厚度1~3 mm。在脂肪乳聚集情况上, 组2静置4 h内可出现少量脂肪乳滴, 直径10-100μm, 至24 h可出现较多10~100μm脂肪乳滴;组3、组4加入电解质后可出现少量脂肪乳滴, 12 h即可出现大量100μm以上脂肪乳滴。可见加入二价离子后脂肪乳聚集情况更加明显, 这是由于2价电解质比1价电解质带的电荷多, 脂肪乳电位变化后, 稳定性破坏更为严重。

人的毛细血管内径通常为6~8μm, 细小的颗粒可通过, 然而大量的超过8μm的颗粒即可引起堵塞, 发生静脉栓塞。综上所述, 电解质会影响高营养液的稳定性, 虽然目前该院还未出现临床静脉营养液脂肪栓塞的病例, 但由于电解质具有影响稳定性的作用, 配置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①加入电解质不宜过多, 尤其是2价电解质, 严格控制阳离子浓度;②配置后最好立即使用, 不应超过24 h, 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5];③减少pH值改变对营养液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电解质对静脉高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先取4个不同厂家的营养配方, 按照比例, 在无菌环境下配置营养液。在0、4、8、12、16、24h取每组样本, 光镜下观察脂肪乳微粒聚合情况, 测定pH值。结果 4组营养液的pH值变化较小, 无明显差异。肉眼观察4组溶液, 组1溶液性质稳定, 未出现白膜;组2于电解质加入后24h内产生少量白膜;组3、组4与加入电解质3h即可产生白膜, 厚度1~3mm。2价电解质产生脂肪乳滴多于1价电解质。结论 电解质可对静脉高营养液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电解质,静脉,高营养,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曹伟新.临床营养新概念与新技术[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87.

[2]徐孝麟.TPN的配制与稳定性[J].中国药房, 2000, 11 (1) :45.

[3]蒋朱明, 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4-337.

[4]杨晓军, 钟智, 陈赛红等.葡萄糖和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中pH值和微粒稳定性影响的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 24 (2) :127-133.

静脉高营养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 均为顽固性心力衰竭。排除心肌梗死、严重呼吸衰竭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 排除重度贫血患者, 均无严重精神疾病。男36例, 女24例, 年龄46岁~76岁, 平均年龄 (55.3±4.2) 岁;心功能:Ⅲ级36例, Ⅳ24例。按入院编号从6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设为观察组, 将另外30例设为对照组, 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尿、强心、维持电解质平衡、扩血管治疗;给予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进行对症治疗;患者自主饮食。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给予患者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注射液5~20 g/d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S19993018) 、氨基酸、葡糖糖等;若患者无明显白蛋白降低或水肿状况, 则可给予静脉滴注氨基酸注射液 (湖北航天杜勒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5895) 治疗;给予其静脉滴注适量呋塞米注射液 (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1020310) 预防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心功能、肾功能心功能状况;对比2组患者死亡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均无死亡患者, 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状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B型脑钠肽 (BNP) 、肌酐、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重, 常在休息时即有严重心力衰竭、心率较快, 且出现高度水肿、尿少、浆膜腔内积液、四肢厥冷、发绀、明显低血压等, 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多种并发症状况,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期卧床治疗, 且患者肾脏灌注不足常导致肾功能不全, 长期胃肠道动力不足, 导致营养供给不足, 进而易引起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症状, 使机体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从而降低疾病治疗效果。营养支持是指根据营养学原理, 对患者采取膳食营养措施的一种治疗方式, 也是维持和改善患者器官、组织、细胞功能与代谢, 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 根据其治疗形式可分为鼻饲、治疗膳、管饲膳、静脉营养、要素膳等。在刘会君[2]等人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BNP、肌酐、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 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进一步肯定了静脉营养支持的效果。采用静脉营养支持能及时有效纠正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 促进心肌能量代谢过程恢复, 且能增加血容量, 改善肾脏灌注, 改善患者肾功能, 从而缓解水肿状况, 提高治疗效果[3];且采取营养支持后能促进患者机体免疫力提升, 改善血清中炎症状况, 从而进一步减轻炎症因子对患者心功能、肾功能损坏。因此, 营养支持不仅能调整患者身体营养状况, 还能促进相关脏器功能改善, 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静脉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状况及肾功能状况, 效果显著, 可将其作为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自军, 王丽春, 王璐琰, 等.个性化营养支持对高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3, 21 (2) :65-71.

[2]刘会君, 张晓.静脉营养支持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4) :44-45.

静脉高营养治疗 篇4

关键词:静脉输注,高氧液,脑卒中

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通常不佳, 其致死、致残率非常高, 而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尝试, 高氧液输注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大脑缺氧症状, 保护脑神经, 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 本文主要对高氧液输注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98例, 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经临床CT检查确诊, 其中男53例, 女45例, 年龄42~83岁, 平均年龄 (67.8±5.3)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 各4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高氧液治疗, 采用西安高氧医疗设备公司的GY-1液体治疗仪对晶体液进行溶氧活化处理, 将氧流量设置在3 L/min, 进行溶氧处理后的液体即为高氧液, 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进行治疗, 输注750 ml/d高氧液, 10 d为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 其中治愈:神经功能的改善率>91%, 生活能力等级在0~1级;显效:神经功能的改善率在46%~90%, 生活能力等级在0~3级;有效:神经功能改善率在18%~45%;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17%,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常规组, 治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 总有效率69.39%;治疗组, 治愈13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87.76%。从结果可以看出, 接受高氧液治疗的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7.76%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常规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9.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临床表现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 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者, 有对侧三瘫, 即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或同时有失语。发生在脑干、小脑者则有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 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 在发病过程中, 患者脑部因为严重缺血缺氧, 导致脑组织出现损伤, 脑神经因缺氧死亡, 严重影响患者的脑神经系统功能, 因而如何保护脑卒中患者的脑神经成为治疗的关键, 但是当前并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脑神经, 因而只有尽量减少患者脑部缺氧缺血发生, 为脑部提供足够的血氧, 减少组织损害, 从而有效保护脑神经。在本次研究中所应用的高氧液治疗方法就是运用了这一治疗原理, 通过补充脑组织血氧, 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状态, 从而有效保护患者的脑神经,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接受高氧液治疗的患者, 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 这说明高氧液输注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高氧液是采用溶氧设备将常规液体溶解成高氧液状态, 能够达到高压氧治疗效果, 并且治疗十分方便, 直接将高氧液进行静脉输注治疗即可, 易于操作, 临床危险性较小[3,4]。高氧液中所含的高浓度氧在进入患者的血液循环之后, 能够以溶解氧的形式直接向患者的组织细胞进行供氧, 不用依赖红细胞, 这使得患者体内的乏氧代谢能够快速转变为有氧代谢, 恢复体内各项循环指标。并且高氧液中的氧弥散半径比正常血氧弥散半径要大一倍左右, 能够有效扩散到脑内各个组织, 全面改善患者缺氧缺血组织情况。另外, 高氧液还能够建立侧支循环, 帮助调节患者体内微循环, 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 从而能够有效补充缺血区域的供血量, 达到改善缺血缺氧的目的。有研究表明, 接受高氧液治疗的患者组, 其在治疗之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接受普通常规治疗的患者组, 其死亡率明显低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组, 这进一步证明高氧液在脑卒中治疗的重要价值, 但在本次研究中并未对神经功能评分和死亡率进行比较。

综上所述, 高氧液静脉输注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脑部缺氧缺血状态, 保护脑神经功能, 提高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死亡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姜虹, 杨水利, 吕雪梅.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静脉输注高氧液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促醒中的作用.中外医疗, 2013, 2 (15) :160-162.

[2]洪梅.静脉输注高氧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7) :110-111.

[3]吴鸿雁, 王葆辉.静脉输注高氧液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7 (30) :243-244.

静脉高营养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肿瘤科住院患者共38例, 男22例, 女16例, 年龄32~81岁, 平均55.5岁。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检查诊断明确。其中术后局部复发10例, 远隔脏器转移18例, 局部晚期10例。所有病例心功能, 血常规基本正常, 肝、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术前未经过放化疗。A组:HIFU联合静脉化疗20例, 男11例, 女9例。B组:单纯静脉化疗18例, 男11例, 女7例。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参数

采用HIFU-2001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输出功率0.5~2.0kW, 有效治疗功率:0.8~2.0kW, 有效深度:2.0~15cm, 治疗介质为脱气加温自来水。实测焦点范围3×3×8mm, 效应焦点范围6cm×6cm×10mm。常用治疗参数:⑴治疗功率0.5~1.5kW;⑵单原发射时间 (t1) :0.1~0.25S;⑶占空时间比:t1∶t2≈1~2∶1;⑷每点治疗次数:35次。

1.3 治疗方法

A组首先给予静脉化疗, 方案为, 奥沙利铂150mg (d1) , 四氢叶酸钙300mg (d1~5) , 氟尿嘧啶 (5-FU) 3000mg/m2, 持120h续静脉输注, 之后进行HIFU治疗。HIFU治疗过程:首先, 根据计算机显示“探头与焦点距离”在B超仪上定出焦点位置, 将肿瘤治疗区移至焦点处, 选择治疗区域, 设置治疗参数, 开始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能随意移动, 并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平均每例患者治疗5~6次 (全覆盖) , B组单用腹腔灌注化疗, 药物相同。28d为1个周期, 每例患者均治疗3周期。疗程结束后1个月、2个月定期复查彩超观察肿瘤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变化, 观察血清肿瘤标记物变化。

1.4 疗效评价标准

我们将晚期直肠癌治疗效果分为3级。Ⅰ显著疗效:超声图像与治疗前对比有缩小或回声增强, 肿瘤内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消失, 患者临床症状 (包括病灶区疼痛、腹胀、乏力, 便血等症状) 改善, 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记物下降。Ⅱ有效:超声图像对比无明显增大, 肿物内部回声增强, 彩色多普勒血流减少, 或者患者自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Ⅲ无效:超声图像显示肿物增大, 或有新生病灶, 肿物内部彩色血流无明显减少, 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血清肿瘤标记物上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χ2检验, 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根据上述疗效评价标准, 38例直肠癌治疗结果见表1。

本研究中38患者在接受HIFU治疗时, 除治疗过程中自觉治疗区局部疼痛感外 (治疗结束后消失) , 无一例皮肤灼伤、周围组织损伤、肠道穿孔等现象。

3 讨论

直肠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 晚期直肠癌目前只有化疗及晚期营养支持治疗, 对延长生存期疗效不明显。

HIFU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体外肿瘤治疗技术, 它是将超声能量聚焦于某一点上产生65~100℃的瞬间高温。利用高温及超声波的空化效应等物理作用使靶组织或肿瘤组织产生凝固、变性, 组织细胞发生不可逆性破坏死,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这项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通过观察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血供、代谢等指标, HIFU治疗可明显降低肿瘤病灶内血流和代谢, 抑制肿瘤生长, 但HIFU治疗仅是局部治疗, 而单纯化疗晚期直肠癌临床症状缓解亦不明显。Overgaard总结了2234例不同组织学类型人类肿瘤治疗情况:单纯接受化疗者, 其完全缓解率为35%, 化疗加热疗者, 完全缓解率为65%。HIFU对化疗的增强作用, 主要是由于热疗改变了药物动力学, 特别是增加药物吸收和羟基化作用, 使肿瘤微血管闭锁, 延迟药物清除。因此, 我们尝试使用HIFU与静脉化疗相结合, 对晚期直肠癌进行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HIFU联合静脉化疗方案组治疗晚期直肠癌有效率均高于单纯静脉化疗方案化疗组 (P<0.05) , 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且安全、无副作用。表明HIFU联合静脉化疗能够更有利于晚期直肠癌的有效治疗, 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了一个新的安全、更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注:与B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 (以下简称HIFU) 联合静脉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的疗效。方法38例晚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为HIFU+腹腔化疗组, B组为单纯静脉化疗组。结果A组有效率为60.0%, B组有效率为38.8%,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HIFU联合静脉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晚期直肠癌,静脉化疗

参考文献

[1]Ter Hear GR.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for The tratmaentof tumor[J].Echor:adimgmphy, 2001, 18 (4) :317~322.

[2]陈文直, 王智彪, 伍烽, 等.单纯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恶性实性肿瘤[J].中华肿瘤杂志, 2002, 24 (3) :278~281.

[3]Ter Hear G.U1trasound focal beam surge[J].Ultrasound MedBiol, 1995, 21:1089~1100.

[4]关利铭, 王智彪, 伍峰.高强度超声对肿瘤营养血管的作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 16 (5) :388~389.

静脉高营养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及危重新生儿100例, 其中早产儿72例, 危重儿2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RDS) 6例, 新生儿肺炎7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 6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3例, 新生儿吞咽综合征2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26例, 胎龄28~37周, 平均胎龄 (32.5±2.5) 周, 试验组中男23例, 女27例, 胎龄29~37周, 平均胎龄 (31.8±3.1) 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入院后予吸氧、保暖、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对照组予胃肠内营养和静脉输注葡萄糖为主要供能方式。试验组于入院后2~6 d用“全合一”营养液作为营养支持。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待纠正后或病情平稳后再行胃肠外营养。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支持治疗方法对患儿实施治疗, 试验组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对患儿实施治疗, 方法如下。PN热卡量分配为:碳水化合物占50%、脂肪占35%、氨基酸占15%。当口服热卡为85 kcal/ (kg·d) 时可停止静脉营养。PN配方中葡萄糖浓度11%~12%, 输注开始速度4~6 mg/ (kg·min) 渐增至6~8 mg/ (kg·min) ;剂量由6~8 g/ (kg·d) 开始, 若尿糖阴性, 增加1 g/ (kg·d) , 渐加至14~16 g/ (kg·d) 。5%复方氨基酸首次量0.5~1.0 g/ (kg·d) , 增加0.5 g/ (kg·d) , 至足量2.5~3.0g/ (kg·d) , 使用时配成≤2%的浓度, 可从生后24 h开始使用。脂肪乳用10%中/长链甘油三酯 (MCT/LCT 50∶50) , 开始量0.5~1.0 g/ (kg·d) , 增加0.5 g/ (kg·d) , 渐增至2.5 g/ (kg·d) , 配成≤2%的浓度使用, 供热量≤总热卡的30%, 脂肪乳一般在PN 2~3 d给予。维生素和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 (水乐维他) 及脂溶性维生素 (维他利匹特) 各1 ml/ (kg·d) , 钠、氯按生理需要量供给, 生后5 d内如无低钾血症一般不补充钾。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患儿实施支持治疗后, 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对患儿实施支持治疗后, 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3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早产儿生后应用静脉营养对保证生后早期的能量需求起重要作用。且危重新生儿往往呼吸、消化功能有障碍, 较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而影响营养的补充, 甚至危及生命[1,2,3]。静脉营养可提供足够的热量, 保持正氮平衡, 支持免疫功能, 还可以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保持体液平衡、电解质平衡和代谢功能的稳定, 使患儿度过呼吸衰竭、出血等难关[4,5,6]。本组病例均于生后第1天开始使用静脉营养, 结果表明, 试验组患儿静脉营养期间平均日体重增加20~30 g, 体重下降时间缩短。国内传统静脉营养为生后48 h后, 加用氨基酸, 72 h后加用脂肪乳, 而国外则是提倡早期静脉营养, 即生后第1天即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研究证实传统的静脉营养于生后前几天若依靠单纯应用葡萄糖作为能量输入, 每天可丢失储存蛋白质的10%, 若给予1.5~2.5 g/ (kg·d) 氨基酸和脂肪乳即可避免内源性蛋白质分解, 给予3.0 g/ (kg·d) 氨基酸和脂肪乳即可达到与宫内相似的蛋白质增长速率。脂肪乳剂在外周静脉营养中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 推迟营养液发生外渗的时间, 本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应用氨基酸和脂肪乳能够提供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足够的蛋白需求和能量需要, 避免了早期能量的消耗, 使生长发育更接近宫内生长发育水平。在本研究中针对各项肝功能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 未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高胆红素血症、仅1例发生高氮血症。关于脂肪乳早期应用, 脂肪乳剂会影响胆红素代谢, 但是只要白蛋白供应充足, 脂肪乳剂不会影响胆红素代谢, 其应用也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梁永吉.探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4 (1) :126-127.

[2]肖斌.全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50例临床观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8) :7-8.

[3]蔡威, 汤庆娅, 吴江, 等.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2 (9) :1214-1217.

[4]李里, 陈雯霏, 杨利平, 等.肠外营养中氨基酸对新生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20) :3974-3977.

[5]陈艳华, 秦徽.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支持的对比.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226-227.

静脉高营养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2002年9月起入住本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患儿,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4例,新生儿败血症3例。患者均为男性,入院时日龄3.8 d(1~8 d),足月儿4例,早产儿3例。胎龄36.3周(30~40周),入院时体质量2077.1 g(1440~2780 g)。溶血病换血指征参照[1],败血症换血标准参照[2]。

1.2 血源选择

败血症选同型血,溶血病选重组血(AB型RH+新鲜冰冻血浆加O型RH+洗涤红细胞)。

1.3 方法

换血途径:多选择颞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留置针供抽血用,外周静脉置留置针供输入血用。换血过程:置患儿于远红外线辐射台上,取仰卧位,连接监护仪检测心率、血压,经皮测血氧饱和度,观察呼吸、体温、皮肤颜色等。动脉抽血,每隔10分钟抽出血1次,每次抽血量10~20 ml,输入血通过微量泵从静脉持续匀速输入。抽血与输血同时、同步、同速进行,抽注血量相等。同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和每次抽出和输入的血量。每次交换血量不能超过总换血量的10%,每当换血量达100 ml及换血结束时,即从抽出的血液中送标本化验血钙、胆红素、血气、电解质及血糖。每输入50 ml血时,轻摇血袋1次,以防红细胞沉积在底部。本组总换血时间为2小时25分~4小时40分。换血结束后,各留置针用肝素盐水封管,以备再次换血或多次换血使用。继续光疗者按光疗常规护理,调节好光疗箱的温度和湿度,补液量应充足。换血后每隔1~2 d检查血常规1次,当血红蛋白(Hb)质量浓度≤100μmol/L时需输入同型血。换血后胆红素浓度<250μmol/L时每24 h测胆红素1次,持续1~3d≥250μmol/L时每8 h监测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换血量:平均输入血量341.4 ml(280~470 ml),平均抽出血量329.3 ml(270~450 ml)。换血时间:3.5 h(2.25~4.5 h)。血清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52.6%。换血对患儿的血钾、血钠、血糖、血钙无影响(P>0.05)。换血前给白蛋白,换血前后行蓝光照射,根据病情给予抗炎,纠酸等处理,经换血后均痊愈出院。本组患儿换血过程及换血后无不良反应。

2.2 换血前后血胆红素值的变化见表1。

2.3 换血前后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问题之一。由于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不足,肠肝循环增加,导致生理性黄疸。对大多数新生儿而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发育过程的一种良性过渡现象,因为非结合胆红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新生儿溶血病胆红素浓度可上升到危险水平。重症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严重并发症为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幸存者75%~98%患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人类听力障碍、视觉障碍、智力落后的重要原因[3],为此一直受到关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处理方法有药物、光疗和换血疗法。换血疗法最初始于1940年代后期,主要用于减少重症母婴不合溶血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换血疗法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快速的方法,可及时换出抗体和致敏的或有缺陷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同时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对败血症患儿可供给粒细胞、特异性抗体、补体、调理素等,可去除感染的细菌、毒素和异常凝血物质,纠正异常凝血过程,消除DIC潜在危险[1]。本组3例败血症患儿换血后血培养均阴性,白细胞数也从较高的水平(17.18±4.31)×109/L下降至正常水平(7.27±2.23)×109/L,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传统的换血方法为脐血管插管法,脐血管单管换血,效率低,对新生儿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较大,血压波动大,心肺功能不稳定者难以耐受;脐动、静脉双管换血,虽然效率高,但若脐带已退缩,则需要进行脐局部血管切开,操作较复杂,如术者操作不熟练,易造成插管损伤,还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坏死性肠炎等并发症,且需要特殊的插管导管,不易推广。目前国外多采用经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的Wienew氏法以消除上述缺点[3]。本组用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避免了脐血管切开插管,不需要特殊的插管导管,操作简单易行;采用外周血管进行换血,对肠道血流无直接影响,避免了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因肱动脉为单一血管通路,无交通环路,长时间阻断血流,有造成末端肢体缺血坏死的可能性,本组选择颞动脉或桡动脉穿刺,避免了末端肢体缺血坏死的可能;双管同步换血,效率高,血压较稳定,避免了血流动力学紊乱;由于动脉端的血液只出不进,而静脉端的血液只进不出,不存在空气栓塞和血块栓塞的危险,防止了脐静脉换血有可能使血栓进入全身循环的弊端,也减少了感染的机会。对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有良好的耐受性,避免了创伤,减少了发生切口瘢痕的可能。

目前常用于换血的血液是新鲜血液,或是混合血浆和红细胞的重组血液。已有资料表明,无论是全血或是重组血液,都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高效而安全的方法,两者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本组换血量为患儿循环血量的1.65倍左右,4例溶血病患者均用重组血,取得较好疗效。因此当新鲜全血有限时,建议以重组血进行换血,换血量通常是新生儿循环血量的2倍左右。本组换血前后血钠、血钾、血钙均无明显改变,故未常规补钙。

本科开展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胆红素下降速度及临床症状缓解加快,提高了治愈率。总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简单、实用、安全,有输血条件的医院均可开展此项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3.

[2]陈克正,赖剑蒲.新生儿败血症换血指征的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3,8(4):289.

[3]陈克正,赖剑蒲.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败血症[J].中国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2):148.

上一篇:体育现场直播下一篇:循环流化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