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治疗

2024-07-25

营养支持治疗(精选12篇)

营养支持治疗 篇1

营养支持治疗是ICU中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 通过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 可以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促进伤口愈合, 提高机体免疫力, 改善临床预后, 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及感染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一、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

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调节代谢紊乱, 提高免疫力, 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营养支持虽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重症患者严重应激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组成改变, 但合理的营养支持, 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合成, 改善潜在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 防止并发症。

二、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时机

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增加, 营养状况迅速下降, 并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对危重症患者来说, 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第一需要;在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阶段, 均不是开始营养支持的安全时机, 还需考虑不同原发疾病、不同阶段的代谢改变与器官功能的特点。在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等情况下, 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任何形式的营养支持, 均应配合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8.3mmol/L) 。

三、营养支持的途径

根据营养物质补充途径, 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外营养支持 (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 与肠内营养支持 (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 两种。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营养支持方式已由肠外营养支持为主要的营养供给方式, 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关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方式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 80%的患者可以完全耐受肠内营养, 另外10%可接受两种混合形式的营养支持, 其余的10%胃肠道不能使用。总之, 经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应是重症患者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途径。

四、危重患者能量补充原则

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多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养素的补充, 随着对机体代谢过程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各种营养底物代谢途径的了解, 人们发现各种营养底物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及给予方式, 对疾病的预后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不同蛋白质 (氨基酸) 对于细胞生长与修复、多种酶系统活性、核酸代谢、细胞因子产生、免疫系统功能影响各异;而不同脂质的代谢则对于细胞膜的功能和稳定, 各种甾体激素与性激素水平, 以及众多炎性介质和凝血过程有着不同的作用。碳水化合物在不同疾病状态和疾病不同时期的代谢也不一致。而一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除了作为多种辅酶起作用之外, 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因此, 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已经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 恢复“正氮平衡”的范围, 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疫功能调节, 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 发挥着“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 成为现代危重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热量供给是实现重症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的保障。不同疾病状态、时期以及不同个体, 其能量需求亦是不同的。应激早期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急性重症患者, 能量供给在84~1 0 5 k J/ (k g.d) , 被认为是大多数重症患者能够接受并可实现的能量供给目标。对ICU患者来说, 营养供给时应考虑到危重机体的器官功能、代谢状态及其对补充营养底物的代谢、利用能力。在肝肾功能受损情况下, 营养底物的代谢与排泄均受到限制, 供给量超过机体代谢负荷, 将加重代谢紊乱与脏器功能损害。肥胖的重症患者应根据其理想体重计算所需能量。对于病程较长、合并感染和创伤的重症患者, 病情稳定后的能量补充需要适当的增加, 否则将难以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

五、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禁忌证

1. 肠外营养支持禁忌证。

(1) 早期复苏阶段, 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2) 严重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3) 急性肾衰竭, 存在严重氮质血症; (4) 严重高血糖尚未控制。

2. 肠内营养支持禁忌证。

(1) 肠梗阻、肠道缺血时, 肠内营养往往造成肠管过度扩张, 肠道血运恶化, 甚至肠坏死、肠穿孔; (2) 严重腹胀或腹腔间室综合征时, 肠内营养增加腹腔内压力, 高腹压将增加反流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并使呼吸循环等功能进一步恶化; (3) 对于严重腹胀、腹泻, 经一般处理无改善的患者, 建议暂时停用肠内营养。

营养支持治疗 篇2

1、判断机体肥胖最常用、最简便的指标是(B)。A、想体重;B、BMI;C、皮褶厚度;D、体脂率

2、肠外营养支持不适用于(B)A、食管胃肠道先天畸形;B、偶发腹泻;C、大面积烧伤;D、急性重症胰腺炎;

3、下列选项中,能可靠判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指标是(B)A、血清总蛋白;B、血清白蛋白;C、球蛋白;D、转铁蛋白;

4、肠内营养支持不适用于(D)A、昏迷的病人;B、吞咽困难的病人;C、严重烧伤的病人;D、长期腹泻的病人

5、软食适用于(C)A、腹部手术病人;B、痢疾病人;C、消化不良病人;D、喉部手术者;

6、橄榄油中富含(A)A、单不饱和脂肪酸;B、多不饱和脂肪酸;C、甘油三酯;D、磷脂; 7.测定基础代谢率时室温应保持在(C)A.10~14℃ B.15~18℃ C.18~25℃ D.25~27℃

8、以水肿为特征的营养不良类型是(A)

A.蛋白质营养不良 B.能量营养不良 C.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D.以上都不是

9、较大手术后病人处于创伤应激状态会引起(C)

A.食物的摄入量不足 B.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C.营养的需要量增加 D.营养素的丢失增加

10、营养不良导致的皮下脂肪减少最先出现于(A)

A.腹部 B.躯干 C.臀部 D.面部

11.下列哪项为软食适用的对象(C)。

A.高热病人 B.腹泻病人 C.幼儿

D.手术期病人

12.下列哪项为半流质的适用对象(A)。

A.低热病人

B.急性腹泻病人

C.吞咽极度困难病人

D.便秘的病人

13.准确测定体脂含量,应采用的“金标准”是(B)

A.体密度测量法 B.皮褶厚度法 C.腰臀比 D.腰围

14.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营养调查中必测项

目的三项指标是()。D A.坐高、身高、头围 B.体重、身高、头围 C.胸围、头围、体重D.体重、身高、皮褶厚度

15.大手术后的第一次进食患者应使用

()食品。C A.半流食 B.软食 C.流食 D.普食 16.关于幼儿园儿童蔬菜安排不科学的有哪些?()A

A.由于蔬菜和水果营养成分相近,可以用水果替代蔬菜B.每天应保证有200~250g蔬菜

C.应保证1/2全天供应蔬菜为绿色蔬菜 D.不能有太粗硬的纤维 17.下列哪种调味品可以减少烹调时维生素C的损失()C

A.酱油 B.食盐 C.醋 D.味精 18.正常人每日水需要与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一般需水量为()D

A.500 B.1000 C.1200 D.2500

19、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指标是白蛋白低于(C)克。

A.20 B.25 C.30 D.35 20、通过外周静脉给予营养的营养支持途径是(C)A.肠内营养

B.口服营养

C.肠外营养

D.以上都不是

21、判断选择肠内营养还是肠外营养的一个

重要依据是()C

A.是否能自主进食

B.是否有顽固腹泻 C.胃肠功能是否存在D.以上都不是

22、吞咽功能良好且无上消化道梗阻的患者

可以给予哪种营养支持()A.A.口服营养

B.鼻-胃管饲

C.鼻-十二指肠

管饲

D.胃造瘘置管

23、只要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允许,下列哪种

营养支持方法是首选()B.A.外周静脉置管

B.肠内营养

C.中心静

脉置管

D.以上都不是、以下不是要素制剂特点的是()D

A.营养全面

B.不含乳糖

C.刺激性小 D.化学成分不明

25、加入或去除某种营养素以满足疾病状态

下特殊代谢需要的配方制剂的是()B

A.要素制剂

B.特殊需要制剂

C.组件制

营养支持治疗 篇3

【关键词】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特重度烧伤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43-02

特重度烧伤病人存在严重的超高代谢,会大大促进身体内机体组织蛋白的分解速度,进而引发身体负氮,为了防止机体的免疫力下降,需要及时的进行营养补给,这样才有效促进创伤面的正常修复。在特重度烧伤患者中,营养支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营养支持主要分为肠内营养治疗(EN)和肠外营养治疗(PN),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我科室2005年1月~2011 年12月收治4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别采用了肠内营养治疗(EN)和肠外营养治疗(PN),先将治疗的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自我科室2005年1月~2011 年12月收治48例特重烧伤(烧伤总面积>50%或㈣度烧伤>20%)患者,这48例患者使用营养治疗的资料完整,其中男患者38例,女患者10例,年龄分布在21~56之间。其中火焰烧伤25例,烫伤15例,电灼伤2例,碱烧伤6例。

将该4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6例,采用肠内营养(EN)治疗,EN治疗的目的是尽早恢复胃肠道的各项功能,如蠕动、吸收、排泄分泌等。该组患者于伤后24~28h留置胃管,开始使用安素,早期不必对营养输入的量有什么要求,输入的速度可先从20ml/h开始慢慢过渡到医生嘱咐的用量要求,待病人适应后可将速度调整到100~150ml/h,剂量可达400g/d。可在患者治疗一个礼拜后将胃管取下,建议患者适量口服半流食物,或口服安力加、肉汁、窝蛋奶,慢慢的向正常饮食进行过渡。对照组患者22例,PN以葡萄糖、脂肪乳剂和复方氨基酸来提供营养和蛋白质,早期进行静脉高营养,采用周围或者锁骨下静脉穿刺,按患者每天需要摄入的营养物质按规定混入静脉营养袋中,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经中心静脉导管交替滴入,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间断性的输入新鲜血浆,治疗的周期为4周左右。

1.1观察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治疗组的治疗康复情况,并和对照组的治疗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患者的康复情况主要监测患者的身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含量水平,对于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的比较,主要观察氮平衡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消化不良发生率、全身性感染率,以及消化道出血率,并针对这几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2统计方法: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用P<0.05有显著性差异的t检验。

2结果

对特重度烧伤的48例患者,积极采用了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治疗以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恢复情况均令人满意,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并无出现并发症的现象,所有患者的各项健康指标均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相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对照表

组别时段体重(kg)血红蛋白(g/L)白蛋白(g/L)总蛋白(g/L)治疗组治疗前44.54±5.7970.74±7.3929.25±2.358.74±2.97治疗后52.49±7.297.06±8.5937.73±2.9769.56±3.35对照组治疗前44.64±5.7870.72±7.3829.26±2.258.74±2.96治疗后52.58±7.297.26±8.5737.72±2.9869.58±3.36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治疗指标比较发现,相比对照组而言,治疗组达到氮平衡和创面愈合的时间明显缩短,全身性感染、消化不良和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具体的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5项观察指标的对比表(x± s)

指标治疗组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 d43.1±8.746.9±12.0氮平衡时间/ d21.4±6.8*31.7±6.5全身性感染率/ %10.0**36.4消化不良发生率/ %30.018.2消化道出血率/ %0**27.3与对照组相比较:*P <0.05;**P <0.01

3讨论

大面积烧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发生特重度烧伤以后全身更会呈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变化,特别是会出现超高代谢现象,其发生的机理可能是炎症介质激活体内单核巨噬系统,如特重度烧伤患者在创面封闭以前体温每升高1℃,就会增加13%的代谢率。大量炎症介质及应激激素的释放导致了高代谢反应。对此需要及时治疗并提供足够的能量,才能有效促进创面的自行愈合,安全渡过感染期,进入恢复期。营养支持不仅仅是维持生命和饱腹的必须手段,更是一种综合治疗的方法,通过上文的数据资料不难发现,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治疗对特重度烧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可以看出,经过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治疗,患者的身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含量水平都有了很明显的恢复和提升。

從两种方法的特点来看,早期EN可以有效减轻肠粘膜的缺血与缺氧,对灌注损伤有一定的缓和作用,对肠粘膜细胞、结构和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有效阻止肠道细菌的繁殖、移居和入侵,进而不断提升机体的免疫能力。而PN则容易诱发导管感染、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下降,同时由于特重烧伤对胶晶液体的大量需求也进一步使得完整的PN计划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从开展与管理的角度看的来看,EN也更加的方便快捷。从营养的角度看,EN也更符合生理的需要。从治疗的效果来看,EN具有恢复快,和并发症低的优点。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应更推荐使用EN,这也是目前临床实践中,EN使用更加广泛的根本所在。

作为严重烧伤病人营养支持的两种方式,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治疗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由于严重烧伤病人前期往往进食量极少,患者出现任何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都会使得患者无法进食。单单使用PN一种营养补给方式往往不能很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即使患者可以使用进食,由于特重度烧伤患者的高代谢对营养的需求特别大,单纯的EN治疗也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因此往往需要将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治疗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通过本文的研究,也给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丽敏.严重烧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护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02

[2]胡敏.肠内营养支持在烧伤患者中的运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0

ICU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治疗 篇4

关键词:ICU,重症监护,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临床营养支持作为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为预防呼吸衰竭患者营养不良, 及时发现营养不良并进行营养干预, 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很重要。营养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从而使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程缩短, 死亡率下降, 预后改善。选取2009年以来收治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60例, 在入ICU后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ICU的呼吸衰竭患者60例, 男32例, 女28例;平均年龄 (52.7±21.5) 岁。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除外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符合动脉血氧分压PaO2 < 60 mm Hg, 伴有 (或不伴有)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50 mm Hg。

1.2 营养方法

肠内营养:胃肠道功能正常者选用能全力, 经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空肠造口途径, 鼻饲胃肠营养需置鼻胃管和小肠管, 推荐使用聚氨酯材料产品, 因其较传统的硅胶管质地柔软, 刺激性小, 可减少长期置管引起的黏膜糜烂出血和酸性胃液对管道的腐蚀。采用胃肠营养液或混合奶, 自制的食物需充分粉碎稀释, 以不堵塞鼻饲管出口小孔为宜。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10~100 ml/h, 从小剂量开始, 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输注速度和数量, 推荐使用间隙滴注, 第一天开始滴速50 ml/h, 按25 ml/h递增速度逐步增加到100 ml/h, 每4 h滴一次, 每次125 ml, 每日共 6次725 ml。3 d后调整到每次250 ml, 滴速125 ml/h, 4 h一次, 每日共6次1500 ml。肠外营养 (PN) 在行人工呼吸24~48 h时经深静脉导管均匀滴注给予全合一静脉营养混合液.两组患者的蛋白质、脂肪及糖比例相等, 营养支持均持续1周以上。氮量供给0.1~0.25 g/ (kg·d) 根据每天检测结果及时补充电解质。同时常规供给维生素 (水乐维他和维他利匹特) 和微量元素 (安达美) 。

1.3 营养支持的监测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气道阻塞程度、感染严重程度以及应激反应强弱等不同, 每日需要的总热能和蛋白质差异很大, 公式计算常难以准确估计, 有必要对营养支持进行监测, 以便了解营养支持的效果, 反馈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2 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 (EN) 和肠外营养 (PN) 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中能耐受单纯EN途径占12.7%;EN联合补充的PN (EN+PN) 占75.8%;全肠外营养 (TPN) 占11.4%。

3 讨论

营养不良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呼吸衰竭患者产生有害影响。在需要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中, 营养不良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营养良好组。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 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这是实现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总目标。应该指出, 营养支持并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重症患者严重应激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组成改变。患者对于补充的蛋白质的保存能力很差, 但合理的营养支持, 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其合成, 改善潜在的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 防治其并发症。营养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从而使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程缩短, 死亡率下降, 预后改善。

营养支持治疗 篇5

营养疗法的适应症:近期体重下降超过正常值的10%,血清白蛋白小于30g/L,连续7日以上不能正常饮食。

肠内营养(EN)每次100-300ml,在输入营养液过程中,每四小时抽吸一次胃内残余量,如大于150ml应暂停输注。营养液应置于4摄氏度以下的冰箱内存储,24小时内用完。肠外营养(PN)经周围静脉一般不超过2周。

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其中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最为常见。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

失血量少于循环血量的20%(800ml)以下,脉搏小于100次/分,血压正常,机体可代偿。休克抑制期,若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消化性出血,表示病情发展至DIC期,休克抑制期中度 脉搏100-120次/分,收缩压90-70mmHg,脉压小,失血量20-40%(800-1600ml)休克抑制期 重度 脉搏细弱或摸不到,收缩压小于70mmHg,失血量大于40%(1600ml)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心排量下降造成低血量和心率加快。

感染性休克常继发于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释放内毒素。暖休克常见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

休克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早期足量,最多48小时,中心静脉压高,血压降低,表示心功能不全。中心静脉压高,血压正常,表示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应舒张血管。中心静脉压正常,血压低,表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应进行补液试验。

休克时应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

多器官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器官是肺脏,其次是肾、肝、心、中枢神经系统,胃肠,免疫系统及凝血系统。

原发急症发病24小时后唷两个或更多的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功能障碍成为 MODS速发期 ARDS多指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大手术等严重疾病的过程中继发的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征。当动脉血氧分压降至3.3kPa(25mmHg),二氧化碳分压上升至7.3kPa(55mmHg)时,提示呼吸衰竭已达临终状态。

急性肾衰(ARF)肾前性:各种引起肾血流量减少的疾病,如休克,严重脱水,心功能不全,大出血等,肾后性:肾至尿道发生病变引起 尿路梗阻。肾性:肾脏本身的疾患。高钾血症是少尿期最主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水潴留导致肺水肿和脑水肿,水中毒是肾衰早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肾衰少尿期应每日减轻体重0.5kg,血钠维持在130mmol/L,严禁含钾食物,不输库存血。DIC病理特征是微循环内广泛性的微血栓形成,感染时DIC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严重创伤,恶性肿瘤,休克。

肝素使用过量导致出血不止,可用等量鱼精蛋白拮抗。

一般在DIC高凝血期用肝素,在低凝血期,肝素于补充凝血因子同时进行。对DIC病人的出血不可贸然使用一般止血剂,以免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被消耗,反而使出血加重

DIC凝血时间短于12分钟,提示肝素剂量不足,若超过30分钟提示肝素剂量过量,20分钟左右表示肝素剂量合适。

麻醉病人常用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等。

麻醉常规术前8-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饮。麻醉后常规去枕6-8小时。

营养支持治疗 篇6

[关键词]肠内营养;急性胰腺炎;炎症;疗效

儿童急性胰腺炎(AP)的发生与胰腺内部及周边坏死和炎症密切相关,发病急,致死率高,并伴有多种并发症。AP主要发生于青壮年,但近年来儿童急性胰腺炎呈显上升趋势,给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若处理不及时,容易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部分严重的患儿还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由于该病发病急、手术耐受性较差,目前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主要注重非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辅以手术治疗。研究显示,患儿早期进行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能有效的降低急性胰腺炎患儿感染的发生,减少并发症。近年来,我院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儿童急性胰腺炎,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71例急性胰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并经B超、CT确诊。其中男48例,女23例;年龄3~13岁,平均(6.8±1.3)岁。外伤性患儿3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1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7例,病因不明患儿9例。轻度32例,中度21例,重度18例。按照随机表将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13岁,平均(6.7±1.2)岁。外伤性患儿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4例,病因不明患儿4例。轻度16例,中度11例,重度8例。观察组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3~13岁,平均(6.9±1.5)岁。外伤性患儿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1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3例,病因不明患儿5例。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10例。排除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均告知家属,并签署知情书,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患儿均给予抑制胰腺外分泌、胰酶抑制剂、抗生素、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2~3d后,观察组患儿给予行胃镜下辅助鼻空肠置管术,空肠营养滴注生理盐水250~500mL 1~2d改善肠道运动功能,再给予能全力(妞迪希亚公司,H20030011)滴注24h,10~20mL/(kg·d),并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渐加量,5~7d内达全量,连续2周。对照组患儿给予深静脉穿刺置管行肠外营养治疗,连续2周。

1.3观察指标

(1)所有患儿治疗前、后均采集清晨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2)记录患儿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患儿住院时间。(3)比较患儿并发症和转归。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LB、PA、Hs-CRP水平比较

表1显示,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Hs-CRP水平,对照组ALB、PA、Hs-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PA、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患儿住院时间

表2显示,观察组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及转归

表3显示,观察组患儿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胰腺炎为一种急性炎症反应,患者通常处于高代谢性状态,因此急性胰腺炎患儿行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的改善患儿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肠内营养可以为患儿提供必要的能量,改善肠道功能,降低患儿肠道菌群异位的发生,能有效的提高患儿免疫能力,减少感染、肾衰、全身性多功能器官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儿,能有效的降低致死率,改善患儿转归。因此,早期肠内营养能降低感染和死亡的发生。

研究显示,儿童一般都伴有较低的脂肪以及肌肉水平,对能源需求和代谢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不同能力阶段的儿童代谢率各有所不同,长期的营养缺乏将导致儿童发育迟缓等症状,因此,伴有急性胰腺炎的患儿早期营养支持尤其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接受早期营养治疗后,ALB、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ALB、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变化比较明显,且治疗后对照组ALB、PA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提示给予早期营养的患儿能有效调节ALB、PA分泌,纠正患儿营养不良状态,改善患儿代谢失衡,缓解急性胰腺炎患儿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尤其观察组Hs-CRP水平改善更加明显,且治疗后观察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给予患儿早期营养,能提高患儿的免疫能力,降低机体的炎性反应,患儿的脏器的损伤收到改善,促进患儿康复。而且,通过对两组患儿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发现,早期肠内营养能缩短了患儿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减少了患儿的住院时间,节约经济。通过对患儿治疗后并发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早期营养临床效果要优于传统的营养支持,能有效的降低肠源性和继发感染,而本研究中,两组的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这也能说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对减少感染炎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作用。

营养支持治疗 篇7

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 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 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展迅速、变化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1]。近年来随着SAP非手术治疗的进步, 营养支持在SAP治疗中的作用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 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现将SAP病程不同阶段营养支持的相关护理综述如下。

1 急性炎症期

自发病起至2周左右, SAP患者存在高代谢、高分解、负氮平衡、高血糖、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低血钙、低血镁等严重代谢紊乱, 常有腹膜炎、休克、胰性脑病等并发症, 病死率极高, 若不及时处理, 营养缺乏会加重病情, 此期营养支持的重点是处理代谢紊乱, 途径以肠外营养为主[2]。早期有效的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抑制胰腺分泌, 减轻对胰腺的刺激, 使胰腺较长时间处于休息状态, 有利于胰腺的恢复, 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从而降低病死率。

1.1 心理护理

SAP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医疗费用高, 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 而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3]。应尊重、体贴、关心患者,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转归、治疗的新进展以及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 营养途径

肠外营养的途径包括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途径, 中心静脉血管管径大、血流快, 适合高浓度营养液的输入, 可快速将营养素送至全身以供利用, 也可以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同时还可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4]。SAP急性炎症期代谢紊乱严重, 需全量补充营养, 宜采取中心静脉输注, 可选用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做穿刺置管。

1.3 导管护理

保持深静脉穿刺处干燥清洁;用聚维酮碘消毒穿刺点、导管外置部分、固定盘及两翼;三通连接处使用保护盒, 内置无菌聚维酮碘纱布, 每天更换[5]。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输注前检查导管有无脱出、移位, 并用生理盐水10 m L脉冲式冲管;输注结束时, 用肝素稀释液封管, 以保持导管通畅;尽量避免经导管采血或输血[6]。

1.4 营养液的配制及输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脂肪乳、

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 配制过程中掌握配伍禁忌, 确保营养液相溶性稳定[7]。配制后的营养液在24 h内用完, 如暂不输注, 应置于4℃冰箱保存, 并在48 h内使用[8]。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合理调整营养液的输注速度。

1.5 病情监测

深静脉置管后密切观察呼吸及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肠外营养开始前3 d每日测血气分析1次, 以后每周测1~2次, 观察血氧、二氧化碳及酸碱平衡情况;定时监测血糖并准确记录, 使血糖控制在5.6~8.4 mmol/L;准确无误留取24 h尿液, 测定24 h尿素氮值, 通过对氮平衡的监测, 计算全肠外营养液中氨基酸含量, 尽可能使机体达到正氮平衡[9]。

1.6 并发症的预防

1.6.1 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可发生于静脉穿刺过程中或因导管塞脱落、连接处脱落及输注过程, 大量空气进入可立即致死。静脉穿刺时, 应置患者于平卧位、屏气;置管成功后及时牢固连接输液管道。输注前检查输液器的质量, 并排尽空气;输注过程中加强巡视, 防止空气进入;输液结束后及时旋紧导管塞[10]。

1.6.2 感染

肠外营养易引起导管性和肠源性感染, 需加强观察和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避免交叉感染;各输液管道、三通接头、延长管、无菌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严密观察早期感染征象, 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必要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添加谷氨酰胺改善肠道屏障功能[11]。

1.6.3 代谢紊乱

1.6.3. 1 糖代谢紊乱

当单位时间内输入的葡萄糖量超过人体代谢能力和胰岛素相对不足时, 易发生高血糖, 甚至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性昏迷;也可因突然停止输注高渗葡萄糖溶液而出现反应性低血糖[12]。应加强观察和输注护理, 严格管理输液速度, 开始输注速度≤30滴/min, 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可加快至40~50滴/min;输注将要结束时, 逐渐减慢滴速缓慢停止输注;避免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溶液, 葡萄糖输注速度应小于5 mg/ (kg·min) ;当发现患者出现糖代谢紊乱征象时, 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1.6.3. 2 脂肪代谢紊乱

脂肪乳剂输入速度过快或总量过多并超过人体代谢能力时, 患者可发生高脂血症或脂肪超载综合征, 表现为高脂血症, 发热, 脂肪浸润, 肝、脾肿大, 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凝血功能障碍和昏迷等。SAP患者长期使用脂肪乳剂时, 应定期做脂肪廓清试验, 以了解机体对脂肪的代谢和利用能力, 并动态监测甘油三酯水平[13]。

2 坏死感染期

2 周~2个月左右, 高分解、高代谢、持续负氮平衡仍然存

在, 但通常比急性炎症期要轻。此期营养支持的重点是提供适当的营养底物, 尽可能将蛋白质的消耗减少到合理水平;营养支持的途径以肠内营养为主。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机体代谢状态, 维持消化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心理护理

由于营养供给方式和途径的改变, SAP患者可能对肠内营养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且肠内营养易出现胃肠道反应, 尤其长期留置胃管引起的不适, 易使患者产生忧郁、沮丧、抵触等心理。实施肠内营养之前应详细解释肠内营养的意义、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13]。

2.2 营养途径

肠内营养途径包括经鼻空肠置管、内镜下经皮空肠造瘘及手术空肠造瘘置管。SAP患者主要采取鼻空肠置管方式, 此方法患者痛苦小, 并发症少, 成功率较高, 操作相对简单, 而且可以避免头相、胃相和十二指肠对胰腺外分泌的刺激, 利于胰腺的恢复[14]。鼻肠管在X线透视或内镜引导下置入空肠上段, 位于屈氏韧带20 cm~40 cm处[15]。

2.3 口腔护理

长期禁食, 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黏膜干燥, 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易发生感染。鼻空肠置管患者每日用5%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2~3次,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预防口腔感染, 操作时动作轻柔并注意观察口腔黏膜变化。待患者生活能自理时, 尽量让患者做到每天刷牙1~2次, 以改善口腔内环境[16]。

2.4 鼻空肠管护理

(1) 妥善固定:管道的体外部分应在鼻翼及脸颊做好双固定, 尾端用别针固定在衣服上, 每次鼻饲后予以无菌纱布包裹并用胶布缠绕固定。嘱患者在活动及翻身时幅度要小, 最好用手扶住鼻肠管;经常巡视病房, 每班加强观察并测量记录管道体外部分的长度, 防止导管扭曲、滑脱;滴注完毕后及时关上锁扣[17]。 (2) 保持通畅:营养液充分摇匀后再输入, 而且应与药物分别输注;滴注前后用20~30 m L温开水冲洗管道, 当肠内营养液浓度≥50%时, 每4 h~6 h冲洗管道1次;如用肠内营养泵泵入营养液, 泵管应每天更换, 并每隔8 h用40 m L温开水冲洗管道;如遇堵塞可用糜蛋白酶或碳酸氢钠液稀释冲管[18]。

2.5 营养液的配制及输注

2.5.1 配制

空肠内无胃酸的杀菌作用, 在营养液配制时应尽量避免污染:注意保持配制容器清洁, 使用前清洗消毒;输注瓶、输液器每日更换[19]。配制好后的营养液在室温下使用不超过6 h, 存放在冰箱中的余液不超过24 h;每瓶500 m L营养液悬挂输注时间不超过8 h[20]。

2.5.2 输注

(1) 体位:营养液滴注期间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将床头抬高30°~45°, 管饲后30 min~60 min再放下床头, 以减少反流和误吸的发生, 同时也可使腹腔炎症局限[21]。帮助并鼓励患者多活动, 以促进胃肠蠕动, 增加肠道血流量。 (2) 营养液温度、浓度、速度的控制:营养液温度保持在37~40℃, 夏季室温下可直接输注, 冬季室温较低, 可将营养液适当加温, 避免因冷刺激引起肠蠕动加快或痉挛所致的腹泻;浓度由低到高, 开始时先注等渗葡萄糖盐水500 m L, 1 d~3 d后过渡至以氨基酸为氮源的要素饮食, 浓度以8%~10%为宜, 12 d~22 d后过渡至以整蛋白为氮源的肠内营养制剂;速度由缓到快, 滴注前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如无不良反应再开始滴注营养液, 开始时20滴/min, 若无不适, 待稳定后逐渐增加至40滴/min。如果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滴速先从25~30 m L/h开始,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增加10~20 m L/h, 最高滴速不超过125 m L/h[22]。

2.6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 以评价代谢与营养状况。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和胃肠道丢失液量, 及时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衡[9]。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 严密观察患者反应, 如出现肠鸣音亢进、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时, 减慢输注速度。

2.7 并发症的预防

2.7.1 腹泻

腹泻是肠内营养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源于水电解质与肠道吸收或转运的异常, 常见于营养液渗透压过高、输注速度过快、菌群失调、营养液污染及温度过低等[23]。应注意控制营养液的温度、浓度、速度及总量, 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肠内营养期间观察并记录大便性状、颜色、量及次数, 如出现腹泻应及时报告医生, 必要时保留标本送常规检验或培养, 并根据检验结果合理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2.7.2 吸入性肺炎

常因营养液误吸引起, 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功能衰竭;X线表现为肺下叶斑点状阴影, 患者有泡沫样非脓性痰;营养液中的p H越低, 对肺的损害越严重[24]。为预防吸入性肺炎应注意:管饲前后彻底清理呼吸道;输注营养液时取半卧位, 尽量采用泵注的方式连续滴注;每6 h观察鼻饲管位置1次, 同时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行评估;适当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出现反流时, 应尽快吸尽气管及口鼻腔内反流物。

3 康复期

时间为2个月以后, 此期炎症已局限, 感染得到控制, 病情趋向稳定, 氮平衡恢复, 可逐步过渡到经口饮食。病情好转之初, 腹痛、腹胀消失, 血、尿淀粉酶正常后, 可进食少量无脂、低糖、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食物, 如米汤、菜汤、藕粉等, 少量多餐, 每次50~100 m L;进食后如无不适, 2 d~3 d后可进食少量不含脂肪的食物, 如面条、稀饭等, 每次100~200 m L;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好转, 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豆浆、脱脂奶等, 每餐250~300 m L, 每日脂肪控制在20~30 g以内;出院后6个月内以低脂软食为宜, 禁生冷刺激之品, 嘱其养成规律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25]。

综上所述, SAP患者病情危重, 营养支持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 应根据疾病的转归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和途径, 做好心理护理、导管护理、口腔护理, 严格管理营养液的配制和输注, 严密观察病情, 积极预防并发症, 同时注意康复期的饮食指导, 以减少胰腺炎的复发。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营养学的学习并结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理转归, 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方法, 提高SAP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质量。

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3月~2006年12月在我院收住院行PN支持病人663例, 男433例, 女230例;年龄2~95岁, 平均58.7岁。其中外科病人487例, 内科病人156例, 科室分布情况见表1。

1.2 营养支持方法与制剂选择

入选病人PN前均检测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选择临床诊断为肝功能不全ALT、AST均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病人84例;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 (CREA) ≥180μmol/L血透病人49例, 于PN前与PN 5d测定ALT 、AST 、CREA值并比较。PN支持根据病情、体重、体液成分组成及生理功能等进行个体化评估, 拟定营养支持方案。全营养混合液 (TNA) 由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磷酸盐、微量元素、电解质等营养素按需要及比例, 在超净工作台调配而成。脂肪来源首选中/长链脂肪乳;肝功能不全者选择高支低芳型氨基酸 (如肝安) 为氮源;肾功能不全者则选择必需氨基酸 (如肾安) 为氮源, 透析病人给予1.2g·kg-1·d-1蛋白质及35kcal·kg-1·d-1热卡;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适当减少葡萄糖摄入量, 可按每天100g供给, 增加脂肪供给量至2g·kg-1·d-1;对心衰患者, 氨基酸选择11.4%乐凡命 (华瑞制药) , 并严格限制液体量和控制输注速度15~20gtt/min;老龄及危重患者, 给予20~25kcal·kg-1·d-1低热卡摄入。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生命体征、过敏反应、感染情况;实验室检查ALT、AST、CREA、ALB、血糖、电解质等。统计资料按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观察指标

PN支持共663例, 因MODS (合并3个器官以上) 死亡4例, 放弃治疗6例;PN 3~60d, 平均5.07d。TNA调配共3 363袋, 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输注途径经中心静脉281例, 有2例发生导管败血症;经周围静脉输注382例, 1例因滴速过快导致静脉炎, 3例经拔管、对症治疗, 不影响继续治疗。其余653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严重不良反应, 伤口愈合良好, 顺利过渡到EN或经口饮食, 病情好转或痊愈。

2.2 实验室检查

ALB值PN前后无明显变化;ALT、AST、CRET值PN5d较PN前略有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值 (P>0.05) , 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讨论

有资料报道, 我国现有住院病人中有40%~50%属营养不良, 需要营养支持[1]。肠外营养基本适应证由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2], 深化到各专科的疑难病及危重病, 传统的TPN转向更加合理的PN, 成为临床治疗的的一部分, 许多病人的生命因此得以挽救。本组研究的特点是: (1) 危重病及老龄病人占60%以上。早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危重病患者的临终结局[3], 在急性应急期提供低热卡 (20~25kcal·kg-1·d-1) 营养支持, 目的是提供细胞、酶等代谢所需要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 (2) 病谱较分散, 个体差异大。营养支持以个体化为原则, 配方选择有针对性营养制剂, 使PN更加合理、有效。本组病人PN支持配合综合治疗, 均取得较好疗效; (3) 病人住院前已存在严重营养不良的比例高, 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营养支持认识不足, 营养支持不够规范等。这些表明在综合医院中建立相应的临床营养支持小组 (nutrition support team, NST) 用于判断病人有无营养支持指征, 对减少并发症、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必要的[4]。

肝肾功能不全病人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 但对禁食、肠内营养不足或失败、腹透或血透患者, 肠外营养是唯一的选择。当肝脏因各种原因受到严重损害而不能维持正常代谢功能时, 导致患者出现蛋白-能量营养不良 (PEM) , 进行性PEM是导致肝脏疾病进入终末期 (ESLD) 的重要因素。因此, 肠外营养既要提供足够的热卡, 又必须避免加重肝脏的损害。本组84例临床确诊为肝功能不全, ALT 、AST明显高于正常值, PN 5d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分析:营养制剂首选中/长链脂肪乳[5]、高支链低芳香族氨基酸等;护肝药治疗及手术干预;TNA使用时间不长 (约5~10d) 、尽早恢复EN或经口饮食。49例肾衰病人同时接受透析治疗, PN 5d与PN前比较, CREA值无明显变化。表明:营养支持不能终止高分解代谢, 其效应是减少蛋白质质量的丢失[6]。

营养支持对于肝肾功能损害、肿瘤及危重病等, 可以改善营养状况, 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等。个体化营养支持是规范临床营养、提高医院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6年12月肠外营养支持病人的资料。选择其中肝功能不全84例、肾功能不全49例, 监测肠外营养 (PN) 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重点研究PN的适应证、个体化方案、营养制剂及输入途径、时间等。结果:肠外营养病人663例, 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 放弃治疗6例;经中心静脉输注281例, 外周静脉输注382例;肝功能不全病人PN第5天ALT、AST与PN前比较未见明显升高, 虽略有下降, 但高于正常值;肾衰 (透析) 病人49例, PN5dCREA较PN前下降, 但高于正常值 (P>0.05) , 其余未见严重不良反应。653例患者均恢复肠内营养 (EN) , 病情好转或痊愈。结论:肠外营养支持保证了病人的能量需求,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 为预后及肠内营养打好基础, 是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肠外营养,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黎介寿.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现状与展望[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0, 7 (1) :1-3.

[2]蒋朱明, 蔡威, 主编.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197-204.

[3]Lbrahi m EH, Mehringer L, Prentice D, et al.Early rersus late enteral feed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results of a clinical trial[J].J Parenter Enterd Nutr, 2002, 26:174-181.

[4]李明秀, 王建, 姜学英, 等.一所大学医院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10年回顾[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5, 12 (2) :105-108.

[5]许媛, 郁正亚, 侯静, 等.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对梗阻性黄疸病人肝脏及脂代谢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 1996, 3 (1) :13-14.

营养支持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 男58例, 女42例, 年龄27~78岁, 平均 (42.7±2.3) 岁, 均与《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标准符合[1]。病因:高脂血症5例, 饮酒或暴饮暴食后32例, 胆源性63例, 患者均以上腹突发性剧痛伴腹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血、尿淀粉酶均呈增高显示。随机按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50例划分, 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 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

均行禁食水、抑酸、胃肠持续减压、抗炎、抑制胰腺外分泌、维持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调节控制血糖;重症监护: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根据患者的状况及时制定治疗措施;主要有机械通气、超滤、持续血液净化、使用输液泵控制药物以及引流等;手术时机的选择:在常规治疗时患者出现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胆道梗阻以及脓肿包裹等现象时, 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进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 (占43.0%) , 入院5天内手术治疗的36例 (占36.0%) , 入院后先通过非手术治疗, 3天后转行手术治疗的21例 (占21%) 。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有剖腹清除坏死胰腺组织+引流34例,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14例, 内镜胆道引流5例, 经皮穿刺腹腔引流4例。

1.2.2 营养支持治疗:

肠内营养组经胃管注入石蜡油、大黄等恢复肠功能后, 在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 留置螺旋形鼻肠管置管后当天给予等渗盐水200~500 mL肠内输注, 第1天给予百普力500 mL加生理盐水滴注, 第2天给予百普力500 mL匀速经输液泵滴入, 50-60 mL/h, 第3天给予百普力1000~1500 mL全量应用, 静脉输液量相应减少, 若有腹泻等不适, 可调慢滴速。肠外营养组依据患者营养状况, 制成3L/袋全营养混合液, 匀速持续经中心静脉途径输注。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 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表2。

注:*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针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中, 营养支持为重要环节, 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随着肠内营养治疗技术不断进步, 营养液种类和作用不断增多和增强, 肠内营养采用留置螺旋形鼻肠管方式效果显著[2]。重症胰腺炎患者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进食, 机体为高分解代谢状态, 加上血浆大量渗出, 患者为负氮平衡状态, 需行营养支持治疗。留置螺旋形鼻肠管在空肠置入, 可防止肠内营养液刺激胰腺, 减少了胰腺分泌, 为胰腺修复提供了条件, 与疾病治疗要求符合[3]。采取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使机体低抗力提高, 增强患者免疫防御能力, 使重要器官的功能得以维持, 肠外营养易诱发导管感染事件发生, 引发胰腺组织出现继发性感染, 且医护复杂, 易合并严重并发症。本次研究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在疾病早期应用, 可使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得以纠正, 对胃肠道功能的完整性加以维持, 使肠黏膜屏障获得保护, 并为胰腺恢复创造了条件, 与生理状态符合, 可显著提高营养效果, 降低了医疗费用。结合本次结果显示, 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综上,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使机体营养状况有效改善,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免疫力,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1年7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病情差异分别给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后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及肠外营养组进行比较。结果 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 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使机体营养状况有效改善,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免疫力,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190-192.

[2]Spanier BW, Mathus-Vliegen EM, Tuynman HA, et al.Nutritional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a Dutch observationalmulticentre study[J].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8, 28 (9) :1159-1165.

营养支持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危重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肠内营养组36和肠外营养组30例, 肠内营养组男性26例, 女性10例, 年龄27~67岁, 平均 (35.21±5.24) 岁;肠外营养组男性21例, 女性9例, 年龄29~65岁, 平均年龄 (33.21±4.47) 岁。66例重症患者, 其中29例为脑外伤, 9例脑出血, 4例大面积脑梗塞, 6例多发性骨折, 5例严重胸外伤, 重症肺炎5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肠内营养组患者入院后24 h留置胃管, 检查无胃潴留, 早期 (24~48 h) 开始持续胃管泵入肠内营养乳剂 (1.3 kcal/m L) 开始肠内营养 (EN) 。第1天以20 m L/h持续泵入, 以后逐步增加肠内营养泵入速度、总量, 目标热量30 kcal/kg, 3~5 d达目标喂养量。

1.2.2肠外营养组24 h后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输入含150 g/L葡萄糖、100 g/L脂肪乳、70 g/L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配成的完全胃肠外营养液。热卡目标量30 kcal/kg, 经中心静脉24 h均匀输注。

1.2.3 两组患者第1天15 kal/kg, 第2天20 kal/kg, 第3天25kal/kg, 目标热量30 kcal/kg。氮热比100:1。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和治疗7 d后血红蛋白 (Hb) 、血清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淋巴细胞计数 (TLC) 。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后肠内营养组Hb、TP、ALB、TLC均较肠外营养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危重患者, 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 营养物质消耗与需求增加, 营养物质摄入减少或供给不足, 导致重症病人营养状况急剧下降, 直接影响重症综合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营养支持不仅供给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 还参与调理代谢紊乱、调控免疫与内分泌功能, 促进病人康复[1]。表现为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加, 肝糖生成增加和胰岛素介导的外周葡萄糖利用减少, 导致了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应激性高血糖, 脂肪动员与分解加速, 蛋白质分解增加, 骨骼肌与内脏蛋白消耗,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正确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不仅可以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而且可以调控严重应激状态下的炎症、免疫与内分泌状态, 影响病理生理变化, 某些特殊营养素已作为一种“药物”, 能够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所以当今营养支持已成为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策略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非单纯的补充营养, 故又称为营养治疗[2]。危重患者机体代谢呈分解消耗状态, 为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可保障患者需求的热量, 但该支持方法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 使患者胃肠功能衰竭, 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全身炎症反应。早期肠内营养对治疗危重患者严重代谢紊乱、预防应激性溃疡、感染及肠衰竭非常有益。肠内营养符合生理, 即能真正实现从门脉系统供给底物, 又能满足肠道粘膜的营养需要。原因可能是机体创伤应激及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因子和肠内内分泌作用导致肠源性高代谢反应, 而早期肠内营养明显降低这种代谢反应, 维持肠粘膜功能, 改善肠通透性。不少研究显示[3], ICU患者可从早期EN (<24 h) 获益。早期EN可降低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和缓解高代谢状态, 降低炎症介质的活性与释放, 减少肠道粘膜的渗透性, 改善肝脏和内脏血流, 降低疾病严重性, 减少感染的发病率, 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预后以及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基于众多临床与基础研究证据, 许多国家的EN指南推荐[4,5]:一旦患者的液体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EN即应当在24~48 h启动, 在48~72 h达到目标营养。

肠内营养 (EN) 具有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长, 保持肠道的机械和生物屏障作用, 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和肠道功能恢复, 改善门脉循环, 防止肠黏膜萎缩和细菌易位, 且具有应用方便, 并发症少等优点[6]。但是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 并能安全应用, 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7]。肠内营养 (EN) 与肠外营养 (PN) 比较, 不仅成本低廉, 而且安全方便, 较易获得更佳的正氮平衡。在实施肠内营养 (EN) 的过程中, 注意勤观察, 勤监测, 按照浓度由低到高, 总量由少到多, 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早期肠内营养施行允许性低热量, 可以提高肠道耐受性[8]。

该研究通过对危重患者实行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肠内营养组Hb、TP、ALB、TLC均较肠外营养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重症患者需要营养支持, 而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符合生理要求, 即利于促进肠功能恢复, 又可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免疫力,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 (2006)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0) :721-732.

[2]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93-807.

[3]Doig GS, Heighes PT, Simpson F, et al.Early interal nutrition, provided within 24 h of injury or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meta-analysa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Intensive Care Med, 2009, 35 (12) :2018-2027.

[4]Heylang DK, Dhaliwal R, Drover JW, et al.Canadian Critical Car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Canadian Critical Car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upport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J].JPEN J Parentere Enteral Nutr, 2008, 23 (3) :301-307.

[5]Mc Clave SA, Martindale RG, Vanek VW, et al.A.S, P.E.N.Board of Directors, 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 [J].JPEN J Parentere Enteral Nutr, 2009, 33 (3) :277-316.

[6]李宁, 黎介寿.外科营养近20年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1) :6-8.

[7]李欣, 熊艳, 黄钊阳.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内科危重症诊治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肿瘤病人需要营养支持 篇11

目前在群众中及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一种片面的看法,认为肿瘤病人不能增加营养,增加营养就会助长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对病人不利。所以,不少家属不给肿瘤患者补充营养物质,忌这忌那。有些草药医生对肿瘤患者更是严禁营养摄入,连豆制品也忌,这其实是很错误的。实验证明:给肿瘤患者增加营养会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和代谢,促使癌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中的分裂期和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期,此时应用对分裂期或DNA合成期敏感的抗癌药物,就能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临床上的实践又是如何呢?据美国波士顿医院癌症中心临床观察,对1000例肿瘤病人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化验结果发现,病人免疫功能明显提高,伤口愈合加速,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增加,使原先营养不良而无法进行抗癌治疗的病人能耐受治疗。他们认为,即使肿瘤本身提高营养条件下也受益的话,那病人机体受益肯定更多。更多的临床证明:恶性肿瘤病人进行高营养治疗后体质恢复快,存活期长。何况如今临床上还没有看到因高营养补偿后刺激肿瘤生长、促进癌细胞繁殖、加速病人死亡的报告。所以,国外已将营养疗法作为整个抗癌治疗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对肿瘤病人来说,营养疗法是整个机体受益大于肿瘤细胞受益,因机体受益后必将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整个机体的抗癌能力提高,其受益大大超过肿瘤细胞的受益。反之,若限制肿瘤患者吸取营养物质,此时肿瘤细胞为维持其旺盛的新陈代谢,仍然摄取其必须的营养物质,而外界没有输入,只能动用机体自身的储藏,所以患者越来越消瘦,毫无抗病能力,必定加速患者的衰竭。因此,不让肿瘤病人吃营养品是错误的。

康复期肿瘤病人也要注意营养补充,不要去轻信民间无科学的传言,认为肿瘤病人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主张肿瘤康复期病人什么都可以吃,不要忌口,这样才能达到多种营养素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机体的康复。通过以上事例,大家应认识到肿瘤病人合理的补充营养是完全必需的,对机体是十分有益的。

营养支持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34例, 其中男21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47岁 (34~73岁) 。其中胃部手术21例 (胃溃疡3例, 胃窦癌14例, 贲门癌4例) , 结肠直肠手术7例 (乙状结肠根治术3例, 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 直肠根治术2例) , 胰头癌3例, 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3例。体格检查:上腹部膨隆, 有轻压痛, 多有振水音, 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无气过水声, 符合胃瘫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在进行有效胃肠减压的同时进行肠内置管。方法如下:经鼻咽部喷入2%利多卡因5 ml行局部浸润麻醉, 胃镜下插入鼻肠管, 尽量插入十二指肠或胃空肠吻合口之输出袢的远端空肠, 固定乳胶管于患者鼻翼上。其中5例未经胃镜, 在X线透视下插入鼻肠管。综合治疗包括禁食, 有效持续胃肠减压, 静脉输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病例均于插管当天起经鼻肠管滴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生理盐水500 ml, 第2天开始滴注能全力, 初始每日能全力500 ml (含蛋白质20 g、脂肪19 g、碳水化合物61.5 g、膳食纤维7.5 g、矿物质3 g及各种维生素, 热量4.184 kJ·ml-1) , 逐渐增加能全力的量, 并减少静脉补液的量。肠内营养液输注速度第1天为30 ml·h-1, 患者无不适后逐渐增加至100~120 ml·h-1, 4 d后可以达到能量全部由肠内营养替代。把胃肠减压液体过滤后, 亦由鼻肠管输入, 逐渐增加输入量, 一般维持在每天回输胃肠减压液700~1 000 ml, 此时可以完全停止静脉输液, 至胃瘫完全恢复。

1.3 检测指标

于营养支持治疗当天早晨及治疗2周、4周早晨测量并记录患者的体重, 检测血红蛋白 (Hb) 、血清白蛋白 (Alb) 、总蛋白 (Tb) 、转铁蛋白 (TRF) 的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表示, 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胃动力恢复时间为20~62 d, 平均 (33.4±5.6) d。患者在治疗初期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维持水电平衡, 但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的5~7 d后均可以通过肠内营养维持足够的营养与液体补充。在肠内营养过程中, 发生腹泻6例, 腹胀痛3例, 通过调慢输注速度和避免过冷液体输入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后的营养状况见表1。在进行肠内营养2周后患者的体重与Hb、TRF均明显增加 (P<0.05) ;在肠内营养4周时, 患者体重、Hb、Tb、Alb、TRF均较肠内营养前明显增加 (P<0.05) 。

与肠内营养前相比, *P<0.05

3 讨 论

手术后胃瘫是腹部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 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 是功能性疾病, 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虽然近年来对胃瘫的研究较多, 但对其确切的发生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 临床研究显示, 术后胃瘫的发生同手术方式和手术次数有关[1]。据报道, 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窦切除术后胃瘫发病率为26%,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则为5%, 这提示胃瘫的发生同胃去神经支配有关。此外, 近年的研究也证实了胃电起搏细胞Cajal细胞的存在, 有部分学者认为胃切除术同时切除了胃大弯侧的胃电起搏点可能也与胃瘫的发生有关[2]。目前胃瘫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其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临床多采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 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胃动素受体激活剂等, 如胃复安、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等, 这些药物仅对部分患者有效[3]。

由于长期的禁食、胃肠减压及大量消化液的丢失, 加上手术对机体的创伤, 因此全身营养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过去通常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但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可明显抑制胃肠动力,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及胆囊收缩素分泌有关[4]。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生理要求[5]。进行胃肠内营养时, 食物刺激胃肠道相关细胞分泌各种激素参与肠道的适应性变化, 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轴, 调节胃、胆、胰腺分泌, 促进胃肠蠕动和黏膜生长, 促进胃肠正常菌群的平衡, 并对维持肠道免疫功能及分泌型IgA的生成有重要作用。因此, 肠内营养可提高胃瘫患者血中胃动素水平, 促进胃排空运动。

近年来, 随着对胃肠道激素、神经血管因素及肠腔自身因素的深入研究,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维持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的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 肠黏膜的主要营养方式是腔内营养, 即肠黏膜需从肠腔内摄取底物供自身利用, 这种营养方式占总营养底物的70%, 其余30%来自动脉供给。研究表明, 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剂等肠外营养时, 肠道缺乏营养物质及随之产生的胃肠激素, 这可能损害肠黏膜屏障, 甚至导致细菌移位。此外, 肠外营养还可明显抑制胃肠动力及胆囊收缩,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有关。肠内营养更符合胃肠生理要求, 可维护肠黏膜屏障, 减少肠源性感染发生。手术或创伤后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 减轻腹胀, 防止肠黏膜萎缩, 能预防创伤应激时易于发生的细菌肠道移位, 降低感染率[6]。本组患者在经过肠内营养支持后, 营养指标及体重明显改善, 我们在治疗的同时把胃肠减压液过滤后回输, 减少了体液的丢失, 而且避免了胃肠减压液中各种酶与激素的丢失。我们认为, 肠内营养是治疗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克服了肠外营养并发症, 相对安全, 费用低于全肠外营养支持, 是治疗胃瘫较理想的方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腹部手术后胃瘫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近7年来的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评价营养支持与治疗效果。结果经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均获痊愈。治疗开始阶段患者有腹泻、腹胀痛, 经过调整输注速度后症状缓解。肠内营养2周后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明显增加 (均P<0.05) ;4周时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肠内营养前明显增加 (P<0.05) , 且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 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胃瘫,肠内营养,腹部手术

参考文献

[1]秦新裕, 刘凤林.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7) :441-442.

[2]Stanciu G O.Gastroparesis and its management[J].Rev MedChir Soc Med Nat Iasi, 2001, 105 (3) :451-456.

[3]Vandenplas Y, Hauser B, Salvatore S.Current pharmacologicaltreatment of gastroparesis[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04, 5 (11) :2251-2254.

[4]Braga M, Gianotti L, Nespoli L, et al.Nutritional approach inmalnourished patient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Arch Surg, 2002, 137 (2) :174-180.

[5]Leray V, Segain J P, Cherbut C, et al.Adaptation to low-proteindiet increases inhibition of gastric emptying by CCK[J].Pep-tides, 2003, 24 (12) :1929-1934.

上一篇:融资与税收下一篇:文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