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支持治疗(共7篇)
人工肝支持治疗 篇1
重型肝炎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严重的肝脏疾病, 可引起肝衰竭, 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人工肝是一种人工器官装置, 可为肝脏患者提供肝脏功能支持, 是治疗重型肝炎疾病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目前, 临床医学中对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主要是除去患者体内不同的毒病理性物质, 以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1]。我院对100例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给予临床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 其中, 男72例, 女28例, 年龄为6~76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临床医学中对重型肝炎患者的诊断, 确诊为重型肝炎患者。
1.2 方法:
对100例重型肝炎患者均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需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对患者外周进行常规穿刺, 包括一条动脉通道和一条静脉通道。如患者出现穿刺困难的现象, 可留置大孔径单针双腔管。患者每次完成治疗后, 可用肝素盐水封管, 为下次使用做好准备。常规消毒后, 可对患者股静脉和颈静脉进行深静脉插管, 至血液肝素化, 经体外循环, 然后分离血浆。除去患者血浆后, 需加入新鲜血浆, 然后对患者回输。血液置换的全部用时为3~4 h, 通常情况下, 需每隔2~3 d进行1次重复置换。如情况需要, 可每天对患者进行1次人工肝支持疗法。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 需连续对患者进行4~6次的治疗。
1.3 疗效判定:
根据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昏迷程度, 进行判断分级, 应用5级分类法。Ⅰ级:患者发病后, 明显比较嗜睡, 性格发生轻度改变, 经检测, 脑电图未发生明显异常;Ⅱ级:患者发病后, 发生嗜睡和睡眠节律颠倒症状, 性格发生明显改变, 神经异常出现异常, 经检测, 脑电图出现异常电波;Ⅲ级:患者的精神紊乱和定向障碍比较严重, 四肢肌张力增高, 经监测, 脑电图出现明显异常;Ⅳ级:患者陷入浅昏迷状态, 对刺激可作出反应, 肌张力和腱反射亢进;Ⅴ级:患者发病后, 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对临床无反应, 并且各种反射消失, 瞳孔出现散大症状。
2 结果
100例重型肝炎患者均给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并在治疗过程中, 给予患者临床护理干预, 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意98例, 占98%, 不满意2例, 占2%, 具有较好护理效果。
3 讨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过程中, 可迅速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 对毒性物质对人体肝脏及全身所造成的毒害作用进行部分解除或者缓解, 以促进患者肝脏的恢复。在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给予临床护理干预, 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进行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2], 其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3.1 术前护理:
主要是指重型肝炎手术前所实施的临床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护理干预和术前准备。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该类疾病的发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具体过程和相关知识, 并向患者讲解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特点和一些注意事项, 让患者充分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同时,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一些问题, 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 争取患者的信任, 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 以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 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保障[3]。术前准备工作也是术前护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在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对其心、肝、肾和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进行全面检查, 并对患者实施全套生化检查, 准备好皮肤。应用人工肝治疗的时间相对比较长, 在手术中产生的血液动力学具有较大的变化, 进行循环通路时, 很容易因为患者体位的变化, 造成血流不畅或者血流中断现象。患者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以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如患者病情比较危重, 特别是存在意识障碍, 应留置尿管接引流袋。
3.2 术中护理:
患者的手术过程中, 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主要是指实现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对患者产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实际的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脉搏、心率、尿色、体温、血压、心律和呼吸等的变化情况进行严格监测, 如发现异常, 应及时向医师报告, 并进行对症处理。如患者手术中血压下降比较严重, 出现心律失常和呼吸困难等现象, 应立即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和吸氧治疗, 治疗无效应立即停止手术[4]。人工肝的治疗过程中, 患者可能会发生一些并发症, 比较常见的有过敏反应、感染、低血压和出血等。患者发生并发症后,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如血浆出现过敏反应, 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和畏寒等症状, 应立即减慢对患者血浆的输入速度, 并谨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抗过敏治疗。
3.3 术后护理:
完成手术后, 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30 min的观察, 至患者病情稳定后, 护理人员可将患者送回病房休息, 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对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综上所述, 对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具有较好效果, 可有效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100例重型肝炎患者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并给予护理干预, 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 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意98例, 占98%, 不满意2例, 占2%, 具有较好护理效果。结论 对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具有较好效果, 可有效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护理,重型肝炎
参考文献
[1]舒德云, 刘三都, 杨庆坤, 等.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自拟赤丹汤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7) :3264-3266.
[2]刘秉诚, 谢璇.人工肝血浆置换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协同应用对重型肝炎的疗效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3, 33 (7) :481-482.
[3]李德勤.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1) :41-42.
[4]周燕群.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67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4) :195-197.
人工肝支持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12月间行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65例, 对照病例为2010年1月-12月间在我院行常规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72例, 所有患者均经《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标准确诊为重症肝炎, 均已排除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2]。置换组65例患者中男45例, 女20例, 年龄15~72岁, 平均 (37.75±4.84) 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9例, 中学31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15例;亚急性重型4例, 慢性重型61例;肝脏常备功能child分级评分 (12.22±1.35) 分。对照组72例患者中男49例, 女23例, 年龄17~77岁, 平均 (36.97±4.79) 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3例, 中学32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17例;亚急性重型7例, 慢性重型65例;肝脏常备功能child分级评分 (12.31±1.32) 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 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 ALT、TBil、ALB以及PT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组患者均应用肝细胞生长素或前列腺素E1及血浆、甘草酸制剂、白蛋白、维生素等进行保肝、降酶、促进肝细胞修复、退黄和补充能量等综合基础支持对症治疗, 达到抗病毒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3]。遵从医嘱给予术前准备、消毒防护、常规监控、术后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置换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功能血浆置换治疗, 均应用WLXGX-8888型伟力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系统, 治疗开始前肌注异丙嗪25 mg, 静推地塞米松10 mg防治过敏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分次静推10%葡萄糖酸钙20 m L。全程进行心电监护, 并密切观察动静脉压、跨膜压等指标, 记录不良反应。每次血浆置换前后均检查患者肝功、凝血酶原活动度以及电解质。1~2次/周, 1~7次/人, 平均 (2.15±0.51) 次[3]。
1.3 观测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负责, 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判定疗效, 其中乏力、腹胀、纳差、厌油、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等均消失, 食欲睡眠好转判定为显效;各项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判定为有效;上述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甚至恶化判定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和治疗后ALT、TBil、ALB以及PTA值等详细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用t检验, 计数数据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置换组患者经治疗显效28例, 有效23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8.46%, 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 有效25例, 无效32例, 总有效率为55.56%, 置换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治疗后ALT、TBil、ALB以及PTA等肝功能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详见附表。
3 讨论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 进展迅速, 肝脏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坏死, 对其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造成极大的障碍, 造成大量的内源性毒素、炎症介质持续释放与蓄积, 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紊乱[4], 且会反过来影响肝细胞的再生与功能恢复, 最终会对全身多个脏器产生损害。
人工肝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 主要用于重型肝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衰竭的体外肝功能支持装置。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 再应用膜式血浆分离法将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 并补充等量的新鲜冰冻血浆, 进而模拟肝脏的解毒过程, 置换凭借血液净化手段, 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 清除血液中的大量毒素、胆红素、氨与其他毒性物质, 并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 阻断有害物质损害肝脏的恶性循环,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提高生存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但血浆置换是一种侵入性治疗, 因大量置换异体血浆, 患者及家属各方面的压力较大, 对此类患者一定要给予优质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数据显示, 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是安全有效的重型肝炎治疗方法, 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和ALT、TBil、ALB以及PTA等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 患者症状改善良好,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2年1月-12月间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的65例重型肝炎患者为置换组, 以我院2010年1月-12月间应用常规疗法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置换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丙氨酸转氨酶 (ALT) 、总胆红素 (TBIL) 、白蛋白 (ALB) 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等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 患者肝功能恢复较好, 症状改善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重型肝炎,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永林, 孙庆明, 王若飞, 等.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及处理[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 (11) :153-154.
[2]丁天鹏, 施根林, 王若飞, 等.血液学指标用于监测重型肝炎血浆置换疗效价值的评价[J].武警医学, 2009, 20 (5) :650-651.
[3]孙丽华, 徐琴, 肖琳, 等.两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143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25) :37-40.
人工肝支持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住的急性重型戊型肝炎患者96例, 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肝衰竭诊断符合2005年肝衰竭的诊治指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治疗组31例, 男17例, 女4例, 年龄63~81岁, 平均 (68±4) 岁;B治疗组30例, 男23例, 女7例, 年龄60~78岁, 平均 (66±7) 岁。C治疗组30例, 男25例, 女5例, 年龄61~78岁, 平均 (66±5) 岁。全部病例均排除明显的心、脑、肾、神经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 经彩色B超或CT等检查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 并排除其他病毒性肝炎、酒精、药物、自身免疫以及代谢和遗传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排除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及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与体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中高度乏力者88%, 严重食欲不振者80%, 恶心呕吐者76%, 腹胀者84%。
1.2 观察及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测血生化、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和腹部B超等。每次人工肝治疗前 (当日晨空腹) 后 (次日晨空腹) 抽血检测生化全套、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 分析术后总胆红素的清除率及凝血酶原时间改变。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1ABC治疗组均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 (商品名:甘利欣) 30 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 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2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 mL, 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2周。B治疗组在A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胶囊 (商品名:优思弗) 250 mg口服, 每日3次, 连续2周;观察并比较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等情况。AB治疗组患者除常规应用甘利欣、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外均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 (PE) 治疗, 每间隔4 d置换1次。全部患者均采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 血浆置换设备为北京伟力WLXGX-8888血液净化-人工肝系统, 血浆分离器为意大利BELLCO, MPS05, 血浆置换量2000 mL, 血流量为100 mL/min。治疗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 治疗中根据凝血酶原时间 (周) 调整肝素和鱼精蛋白用量。治疗中均给予生命体征 (呼吸频率、心电、血压和指脉氧和度) 监护。2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 总胆红素 (TBiL) 下降≥50%;有效:TBiL下降不到50%, 伴有或不伴有症状、体征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或肝功能均无改善甚至恶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治疗前后各指标均值比较用t检验, 各组疗效比较用卡方 (χ2)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A组及B组患者每次经过PE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乏力及恶心、腹胀症状减轻, 食欲增加。
2.2 PE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PE治疗前后A组及B组多数患者胆红素明显下降,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胆碱酯酶数值上升, 经t检验治疗前后有高度显著的差异性, 见表1、2。
2.3 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
A组、B组、C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23%、29%、8%, B组高于A组, 明显高于C组, 经统计学χ2检验有显著差异性 (P<0.001) 。提示PE对重症肝炎有较好疗效。提示加用熊去氧胆酸对重症戊型肝炎疗效优于一般内科治疗。见表3、4。
将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 χ2=27.512, P<0.001。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的差别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4 并发症:
PE治疗中出现并发症30次 (33.33%) , 其中血浆过敏25次 (26.04%) , 皮肤瘙痒及荨麻疹19次, 血压下降4次 (比开始治疗前下降20%以上) , 均发生在开始治疗1 h以内, 经减慢循环速度后恢复。恶心、呕吐2次, 经过处理均改善, 无1例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
3 讨论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是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的疾病, 可见于急性戊型肝炎,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乏力、恶心、纳差、皮肤痛痒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由于受损的肝细胞对胆酸摄取、排泄和转运功能发生障碍, 使胆红素、胆盐等在血液中潴留而导致黄疸形成, 若不及时治疗, 可使肝细胞液性和凝固性坏死, 演变成慢性重型肝炎而危及生命。另外, 病变时肝内淤积的胆汁酸和胆红素不仅损害肝实质细胞, 还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 使其对内毒素灭活功能减退, 导致内毒素血症, 从而激活产生以肿瘤坏死因子-α为核心的诸多炎性细胞因子, 诱导肝细胞凋亡, 同时可导致肝窦内皮细胞损害, 加重肝脏微循环障碍, 后者又可造成缺血缺氧性肝细胞损伤, 形成恶性循环, 致使病情发展[2,3]。
急性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消化道为主要途径传播的肝脏疾病, 其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尚不明了, 可能与特发性免疫调节反应有关, 细胞因子 (如IL-1、TNF-α) 的释放也是可能的因素。而急性重型戊型肝炎患者起病迅速、病情重且病死率高。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是TNF-α较强的诱导剂, 与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病情发展密切相关[4]。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 肝脏合成、代谢、解毒等诸多基本功能丧失, 体内积聚着大量有毒物质, 如氨、硫醇、短链脂肪酸、酚、假性神经递质、芳香氨基酸、胆红素、胆汁酸、内毒素、细胞因子等, 不同分子量的毒素在体内分布不同, 大分子毒素主要存在于血管内, 中小分子毒素通过毛细血管壁渗漏到血管外并在血管内外保持动态平衡。
人工肝支持系统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 因其可以暂时替代肝脏解毒功能、清除体内病理成分、改善内环境, 为内科治疗和肝移植赢得时间, 提高疗效, 降低病死率, 成为近年来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并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手段[5]。人工肝-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PE) 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主要清除大分子量物质, 包括内毒素、短链脂肪酸以及和白蛋白结合的芳香族氨基酸、胆汁酸、胆红素、酚、硫醇、吲哚等毒素及多种血管活性物质, 减轻了肝内炎症, 与此同时, 作为置换的新鲜冰冻同型血浆补充了血浆蛋白、凝血因子、调理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较好的替代了肝脏某些功能, 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和修复。
由于检测方法简单、成熟, 血清胆红素水平常作为人工肝解毒功能的指标。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升高与肝内胆汁淤积有关, 肝内胆汁淤积可由以下环节发生缺陷所致:胆汁分泌赖以发生的肝细胞膜转运蛋白的调节与表达障碍;肝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细胞骨架、紧密连接蛋白、细胞内运输囊泡等受损。内源性疏水性胆汁酸, 包括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肝细胞及胆酸池中潴留, 以致损伤肝细胞和小胆管上皮细胞。熊去氧胆酸 (UDCA) 为亲水性胆汁酸, 具有利胆、降低胆汁酸毒性、细胞保护、免疫调节、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6]。UDCA既能增加胆酸依赖性胆汁流, 又能增加非胆酸依赖性的胆汁流, 冲洗毛细胆管, 溶解胆酸, 这在淤胆型肝炎治疗中所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7]。有学者研究发现, 肝内胆汁淤积能使肝细胞膜及胞质内的MHCI型抗原表达迅速增加, 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和杀伤范围增加, 因此肝内胆汁淤积时肝细胞更易受到免疫破坏。UDCA能抑制IFN和白细胞介素的活性, 故能减少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我们的结果表明,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多数临床症状均经迅速缓解, 术后检测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胆碱脂酶活力增加。提示肝脏功能改善明显。另外AB两组对比, 总有效率B组高于A组, 提示加用熊去氧胆酸口服具有更好的保护肝细胞, 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且我们指标检测时间为两周, 建议长时间服用熊去氧胆酸, 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拟对急性重型戊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指标及各临床指标进行研究,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 (PE) 和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急性重型戊型肝炎的疗效, 为临床治疗急性重型戊型肝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测血生化、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和腹部B超等。每次人工肝治疗前 (当日晨空腹) 后 (次日晨空腹) 抽血检测生化全套、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 分析术后总胆红素的清除率及凝血酶原时间改变。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 A组及B组患者每次经过PE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乏力及恶心、腹胀症状减轻, 食欲增加。PE治疗前后A组及B组多数患者胆红素明显下降, 白蛋白有所增加,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胆碱酯酶数值上升, 经t检验治疗前后有高度显著的差异性 (P<0.01) 。PE治疗2周后A、B治疗组和对照组C组之间比较, A组、B组、C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23%、29%, 8%, B组高于A组, 明显高于C组, 经统计学χ2检验有显著差异性 (P<0.001) 。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多数临床症状均经迅速缓解, 术后检测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胆碱脂酶活力增加, 提示肝脏功能改善明显。另外总有效率B组高于A组, 提示加用熊去氧胆酸口服具有更好的保护肝细胞, 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关键词:人工肝,戊型肝炎,熊去氧胆酸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4) :324-329.
[2]陆伦根, 曾民德.胆汁淤积性肝病[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J].中国肝脏病杂志 (电子版) , 2009, (2) :34-45.
[4]张帆, 贺永文.人工肝治疗急性重型戊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杂志, 2006, 15 (12) :643-644.
[5]尚佳, 贾百灵, 张和平, 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8) :506-507.
[6]Amaral JD, Viana RJ, Ramalho RM, et al.Bile acids:regulation of apoptosis by ursodeoxycholic acid[J].J Lipid Res, 2009, 50 (9) :1721-1734.
人工肝支持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男29例, 女10例, 年龄19~68 (平均42.6) 岁。所有病例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重型肝炎诊断标准[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4例,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1例, 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3例, 药物性肝炎1例。其中早期17例, 中期10例, 晚期12例。多数发生了并发症, 其中肝性脑病6例次,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1例次, 上消化道出血4例次, 肝肾综合征5例次。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综合治疗
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甘肽、天兴注射液保肝护肝治疗, 乳果糖灌肠、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 预防性应用抗菌素和H2受体阻滞剂, 血浆、白蛋白支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综合治疗。
1.2.2 血浆置换治疗
(1) 使用仪器为ACH-10型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系统, 血浆分离器。应用单纯血浆置换疗法34例, 应用血液透析加单纯血浆置换疗法5例;34例使用临时性血管通路-周围动、静脉直接穿刺, 5例应用单针双腔管进行股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通道, 穿刺部位制动, 进行血浆置换。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000m L者4例, 每次血浆置换量为3000m L者33例, 每次血浆置换量为4000m L者2例, 每周2~3次。血流速度为100~150m L/min, 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 保证血浆分离与补充速度的动态平衡。 (2) 术中根据病人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 一般首剂为0.3~0.8mg/kg, 治疗中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根据凝血酶原的数值调整肝素用量, 一般每小时追加4~8mg, 为避免因肝素过量而导致的出血, 每次治疗结束后, 应用等量或2/3量鱼精蛋白中和体内过量的肝素。 (3) 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心电、血压,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跨膜压、动静脉压的变化, 当血压降低时, 应放慢血流速度;若跨膜压高, 宜及时推注肝素, 病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可停用或减少肝素用量, 防止发生破膜及凝血现象。 (4) 每次治疗结束后复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注意观察并记录意识状态、黄疸、消化道症状等症状, 及时调整方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黄疸消退, 肝功能恢复正常, 有并发症者经积极治疗后被控制;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黄疸亦明显减轻, 肝功能明显改善, 但尚未达到正常标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肝功能继续恶化。
2 结果
本组39例病人共进行102次治疗, 血浆置换总量325600m L, 平均每次置换量3190m L。经治疗后, 消化道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食欲增加, 恶心呕吐症状减轻, 其中11例患者消化道症状完全消失, 16患者黄疸明显消退。有4例肝昏迷III度治疗后转为I度, 2例II度转为清醒。人工肝治疗后各项化验指标降低, 显效15 (其中早期12) 例, 有效22例, 无效2例。
3 讨论
重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广泛坏死, 肝功能严重障碍, 导致血清中胆红素、内毒素等代谢产物明显升高, 凝血因子严重缺乏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一系列并发症, 最终可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多脏器损害而死亡。ALSS治疗的关键是能否有效地清除体内的各种有毒物质, 阻断恶性循环, 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2]。本组病例在综合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 可以清除氨、假性神经传导介质、游离脂肪酸、硫醇、芳香族氨基酸, 并可改变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 增加脑脊液中c AMP的含量, 从而改善脑内能量代谢, 促使肝昏迷患者清醒。血浆置换能精确地控制容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同时还可清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及异常高浓度的血浆球蛋白;清除大量炎性介质, 有助于改善症状, 阻断恶性循环, 防止多脏器衰竭[3]。总的临床治愈好转率38.4%, 其中早期治愈好转率可达70.5%, 提示ALSS治疗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ALSS治疗宜在早期进行, 晚期患者经治疗虽能暂时改善症状, 但不能提高存活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分会修订[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2]李兰娟.人工肝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185~187.
40例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10月共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40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20~59岁,平均37岁;淤胆型肝炎3例,艾滋病引起的肝功能衰竭2例,其余均为重症肝炎。
1.2方法以血浆置换为主。
2结果
通过做好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无1例并发症发生。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由于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患者病情重,免疫功能低下,应对患者执行保护性隔离,室内保持干净整洁,通风良好,术前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 h。
3.1.2给予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人工肝的目的、治疗经过,可能出现的情况,耐心而细致地给予解释和鼓励,让患者对疾病知识能有充分的了解,争取患者及家属的理解,积极配合治疗。
3.1.3皮肤准备:右侧股静脉穿刺处上下10 cm给予备皮,动作小心轻柔,避免损伤穿刺处皮肤,然后用温水擦洗干净。3.1.4左侧手臂上段保持浅静脉留置管的畅通,以备术中需要,必要时留置2处浅静脉。
3.1.5心理疏导疾病本身可引起自我概念的不适应,由此而产生一些异常心理。常见异常心理:恐惧、焦虑、期望值过高、拒绝。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特别要重视与家属的交谈和沟通。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精神及物质关爱越多,可以减轻患者因疾病产生的无助感及犯罪感,减少负面心理的产生。使患者及家属保持平和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1.6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指导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低纤维、高热量膳食,少食多餐,鼓励患者进食。
3.2术中护理
3.2.1正确连接各项管路,检测仪器功能,冲管后备用。
3.2.2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给予心电监护及氧气吸入,要强调通过医护人员的细心监护是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好问题的,从而增强患者的信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3]。
3.2.3协助医师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及操作规程,正确连接各项管道。
3.2.4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做好病情动态记录;治疗性的血浆置换使用大量新鲜冰冻血浆,比用白蛋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术中注意倾听患者主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多与患者交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局部反应:口麻2人、寒战4人、皮疹13人、皮肤搔痒1人,无过敏性休克发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的运用,严格控制滴速,及时留取标本。术肢置动,防止患者躁动,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保持各项管道的通畅与完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职业暴露。
3.3术后护理
3.3.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注意倾听患者主述,做好病情动态记录。
3.3.2绝对卧床24 h,限制活动,6 h内穿刺侧肢体不能屈曲,勿使导管折叠、弯曲。
3.3.3做好基础护理,给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顾,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常见并发症:疼痛、出血、管道脱落及折断、感染。
3.3.4伤口的观察与护理伤口情况:干燥32例、淤血1例、渗血3例、管道脱落1例、渗液3例。插管天数:1~22 d,平均7.4 d。观察股静脉置管处的皮肤局部情况,有无红肿,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及脱落,保持插管处皮肤干燥。视伤口情况2~3 d伤口换药1次。先用安尔碘消毒穿刺碘及周围皮肤,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固定。妥善固定导管,防止牵拉及脱落,保持畅通。
3.3.5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巩膜的黄胆消退情况,大小便的颜色及量,并做好记录。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食多餐,嘱患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详细记录24 h出入量。做好心理疏导,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当现实状况不能达到患者的主观愿望和期待时,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术后常见心理:失望、烦躁、易激惹、放弃。
4讨论
重症肝炎病情重、发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目前以血浆置换为主的人工肝是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手段。40例人工肝治疗术后插管1~22 d,平均7.4 d,通过做好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不但降低了病死率,还延缓了重肝患者的存活时间,为患者实施肝移植赢得了时间。通过精心到位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1例并发症出现;在整个治疗规程中沟通和交流很重要,尤其是与家属的沟通,可以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支持,避免医患纠纷。术中注意倾听患者主述,多与患者交谈,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患者都能情绪平稳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安宝燕,周霞秋,谷瑞瑛,等.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3):152—155.
[2]明全,邱绍勤,陈长寅,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5):315.
人工肝支持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肝病患者,共计30例。依据《新编实用肝脏病学》[3],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后确诊;同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心脑肾功能不全患者等。包括男21例(70.0%),女9例(30.0%);年龄17~70岁;疾病分型:急性22例(73.3%),亚急性3例(10.0%),慢性5例(16.7%);治疗类型:血浆置换术+血浆灌流17例(56.7%)、血浆置换术+血浆胆红素吸附术13例(43.3%)。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人工肝治疗方案,仪器设备选用人工肝支持治疗仪,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血浆置换+血浆灌流、血浆置换+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具体操作如下:30例患者均采用了股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体外循环,并使用稀释的肝素钠注射液冲洗管道,将血流量控制在100~130 ml/min,血浆置换和血浆灌流、血浆胆红素吸附速度控制血流量的20%以下,在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准确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对症处理。血浆置换患者,每次治疗血浆置换量控制在1500~3000 ml,治疗时间为2~4 h,治疗间隔为1~5 d。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人工肝治疗方案具有有创性,患者对病情、治疗不了解,容易产生怀疑心理;部分患者病程长、反复发作,产生了恐惧、焦虑、绝望的情绪,会影响治疗和预后效果。对此,护士要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包括发病原因、影响因素、治疗流程、注意事项、预后疗效等,纠正错误的疾病认识。其次护士要主动和患者加强交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并尽量满足合理的护理需求,减轻心理负担。最后要获得情感支持,家人、朋友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帮助患者坚定治疗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
1.3.2 环境护理
考虑到患者体质差、免疫力低,人工肝治疗后容易发生感染,因此要实施保护隔离措施。具体来说,将病房内的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控制在50%~55%,保持宽敞明亮,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做好室内卫生清洁工作,每日使用有效氯拖地、擦拭物品,并在治疗前后使用紫外线消毒,每月对空气进行细菌培养,保证菌群数量达标。最后,及时更换床单被褥,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医护人员进出病房需佩戴保护装置,例如隔离衣、口罩、帽子等,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和探视时间。
1.3.3 饮食护理
向患者讲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依从性。在治疗前,指导患者高热量进食,注重营养均衡,能够防止发生低血压、低血糖。在治疗后,患者机体内环境改变,尤其是毒素含量减少,腹胀、纳差等胃肠道反应缓解,因此拥有良好的食欲。但是,治疗期间会引起肠道水肿,大量进食会提高血氨水平、诱发肝性脑病。对此,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科学的饮食规划,选择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具有清淡、易消化的特质。昏迷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将热量控制在2000 kcal/d以上,苏醒后增加蛋白质摄入量[4]。针对腹部、脑部、全身水肿患者,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针对低钠血症患者,减少每日饮水量,提高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
1.3.4血管通路护理保持血管通路的通畅性,是人工肝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护士要加强巡视,做好管道的护理管理工作,进行适当固定,避免发生扭曲、打折、脱出,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另外,一般情况下不要在双腔导管处进行除人工肝治疗以外的任何操作,容易造成管腔污染,定期对管路进行维护,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管路期间的注意事项。
1.3.5 并发症护理
(1)过敏反应。为人工肝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血浆置换过程中,大量的异体血浆及血浆分离器内中空纤维束膜均可成为过敏原,轻者皮肤瘙痒伴皮疹,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其他过敏症状,对此,治疗前常规给患者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预防给药,发生过敏后,根据患者的症状不同,给予对应的对症治疗。(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年龄、体质、下肢活动情况、凝血功能、血液黏稠度以及护士的无菌操作、管路维护、管路留置时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护士应指导患者在股静脉置管期间正确活动,无明显禁忌证前提下,提倡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卧床时进行适当的下肢活动,如:下肢运动操,定期给患者管路维护,治疗间歇期每3~4 d进行一次管路维护,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3)感染。继发性感染发生率高,因为患者抵抗力差、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静脉置管本身就是细菌感染源,管路连接、血袋更换等增加了感染风险。对此,加强室内消毒工作,严格无菌操作,定期及时换药,缩短置管时间。体温升高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血样培养,根据检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1.4 观察指标
(1)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做好准确记录。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程度分析
结果显示,3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对护理服务满意13例(43.3%)、基本满意15例(50.0%)、不满意2例(6.7%),满意率为93.3%。
2.2 并发症情况分析
结果显示,30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过敏3例(10.0%)、下肢静脉血栓1例(3.3%)、感染1例(3.3%),并发症发生率为16.6%。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正常出院。
3 讨论
肝脏具有排毒作用,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组织,重症肝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具有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肝脏移植手术的缺陷是供体少、需要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限制了临床应用。相比之下,人工肝治疗方案操作简单,作用原理是通过血浆置换清除血液中的毒素,从而控制病情进展,改善肝脏功能[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0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护理满意率为93.3%,并发症发生5例,发生率为16.6%,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分析认为,人工肝治疗方案具有有创性,且相关并发症较多,因此护理措施的应用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治疗前护理除了常规的健康教育以外,重点在于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治疗中护理主要是血管通路管理,确保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在治疗后护理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送入病房做好交接工作,及时更换置管处的敷料,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第一,置管处发生局部渗血,可以使用盐袋进行压迫止血;第二,患者在体位上一般选用平卧位、对侧卧位,不要长时间站立、下蹲,不要过度屈曲患侧肢体,以免导管折断;第三,治疗后早期对肢体进行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防止形成深静脉血栓;第四,置管局部加强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防止尿液污染[7,8]。另外,饮食护理和环境护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病患者效果确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治疗后并发症,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实施人工肝治疗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重症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人工肝治疗方案,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2例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结果:30例患者治疗均成功完成,护理服务满意13例(43.3%)、基本满意15例(50.0%)、不满意2例(6.7%),护理满意率为93.3%。治疗期间发生过敏反应3例(10.0%)、下肢静脉血栓1例(3.3%)、感染1例(3.3%),并发症发生率为16.6%,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病患者效果确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治疗后并发症,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肝病,人工肝,护理方法,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杨艳,宋汉歌,靳雁,等.MARS人工肝治疗的操作及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4,10(11):1017-1018.
[2]池肇春,叶维新.新编实用肝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37.
[3]宋艳.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1,17(12):1679-1681.
[4]瞿平,谭华炳.肝康Ⅱ号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10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6):82-84.
[5]刘红霞.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324-325.
[6]曾慧.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观察和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9):6409-6410.
[7]刘武.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并肝昏迷40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114-115.
人工肝支持治疗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重型肝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期治疗的30例作为参照组。60例患者中, 男35例, 女25例;年龄33~58岁, 平均 (43.2±2.1) 岁;疾病类型:急性重型肝炎7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 慢性重型肝炎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1) 参照组:该组给予内科药物进行基础治疗, 包括维生素、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肝利欣等对症治疗。 (2) 观察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血浆置换前, 常规使用钙剂、地塞米松等药物预防不良反应。
护理方法: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全程的精心护理, 具体如下。 (1) 手术前的护理:a.心理干预:由于缺乏对疾病及人工肝治疗的了解, 许多患者在治疗前容易出现紧张、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 甚至拒绝治疗[2]。对于这些情况,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倾听患者主诉, 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支持;主动为患者讲解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原理、方法、疗效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对疾病与治疗方法的认识,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b.治疗前的准备:做好抽血、肝功能、凝血四项及血常规、皮肤准备等术前准备, 并于治疗前排空膀胱。严格消毒手术室, 并将室温控制在22~26℃;准备血浆交换仪、生理盐水、心电监护仪及抢救药品等药物与物品。 (2) 治疗过程的护理:a.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治疗期间, 大多会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心电等进行监测, 并持续吸氧。护理人员应严守岗位, 紧密配合, 保持对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 并留意人工肝机、置管处及循环血路等情况, 发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生, 以便采取对症处理, 保证患者安全。b.注重患者的舒适感:治疗过程中, 在保护好患者穿刺肢体的前提下, 协助患者取最舒适体位, 必要时对其肢体进行按摩, 减少患者的疲劳与疼痛感。同时, 用诚恳的态度及亲切的语言和患者进行交流, 并适时握住患者的手或给予鼓励的目光, 使其感受到关怀与支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 还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及瞳孔等情况的变化。 (3) 手术后的护理:a.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关于人工肝治疗后的相关事项, 比如患者血清胆红素及内毒素等物质会下降, 食欲会增加, 中毒症状减轻, 但肝功能与胃肠道水肿并未痊愈;若过量食用蛋白, 会导致血氨升高、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故进食应以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 并少量多餐。详细向患者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临床指标反弹现象;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且置管肢体不可大幅活动, 以免插管折弯、滑落, 确保血管通路的稳定可靠, 为下次血浆置换奠定基础。b.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工作, 随时保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 并留意穿刺部位是否渗血、血肿, 定期检查血常规与各项生化指标, 预防感染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c.对穿刺处及导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处及导管, 之后用无菌棉质纱布覆盖, 并及时更换脏的纱布, 保证穿刺处及导管局部清洁、干燥。对导管外端与周围皮肤常规消毒, 1次/d;肝功能稳定后可拔管, 但拔管后应常规按压0.5 h左右再包扎固定, 并叮嘱患者术后应注意的事项。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凝血指标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并留意有无不良反应[3]。
疗效评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可将疗效分为3个等级:显效、有效及无效[4]。其中,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结果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参照组比较, *P<0.05。
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手足及口唇发麻1例, 胸部紧束感2例, 低血压1例, 皮肤瘙痒与荨麻疹2例, 行对症处理后不影响继续治疗。参照组出现手足及口唇发麻5例, 低血压5例, 胸部紧束感4例。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目前, 人工肝是重型肝炎的一项重要新技术, 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给予了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 且在各个阶段给予了精心的护理, 包括术前的心理干预、术前准备、术中的病情观察、术后的健康教育、导管与穿刺处护理等护理措施。从表1中可看出,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67%, 远远高于参照组的76.67%, 两者的疗效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从结果中可看出,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要明显少于参照组, 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由此可见, 对重型肝炎患者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 并认真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 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且能减少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 并给予精心的护理干预, 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效果。方法: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重型肝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期治疗的30例作为参照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 观察组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与护理,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 并给予精心的护理, 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术,重型肝炎,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沿辉.护理干预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 44 (6) :759-762.
[2]王崇慧.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7) :1830-1831.
[3]赵静, 徐玉良.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7) :2635-2637.
[4]周晓群.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3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3) :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