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共10篇)
人工繁育 篇1
花鲈 (Lateolabrax aponicus) 又称鲈鱼, 自然分布于我国沿海各水域, 属于广温和广盐种类, 食性凶猛, 是我国最早进行淡化养殖的海水鱼类之一。但是, 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建立全人工的苗种培养体系, 仍然主要依靠捞取天然苗种进行成鱼饲养, 严重制约了花鲈养殖产业化发展。现根据我国已有的研究资料, 总结花鲈繁育的关键技术, 以为花鲈人工繁殖和苗种培养提供参考。
1 亲鱼来源与驯养
目前, 养殖的花鲈亲鱼主要来源于自然海区捕捞, 即在花鲈繁殖季节, 直接从渤海或黄海自然海区捕捞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的后备亲鱼。不同海区花鲈自然性成熟时间不同, 采捕亲鱼与驯养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别。在黄海和渤海水域, 捕捞亲鱼的时间应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黄海以南水域则在10月底至11月, 在浙江沿海捕捞时间可以延迟到12月。亲鱼的第2个来源是海上养殖网箱。我国山东沿海网箱养殖花鲈产量较大, 是花鲈亲鱼选择的主要地区, 但北方地区花鲈商品鱼通常较小, 作为后备亲鱼选留比较合适。如果立即进行人工繁育, 则需要在养殖网箱中蓄养4龄以上的花鲈作为亲鱼进行催产。网箱养殖亲鱼与野生捕捞的亲鱼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亲鱼已经适应了人工养殖条件, 野性有所减退, 有利于繁殖操作;网箱养殖亲鱼的营养调控可以人工控制, 有利于亲鱼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日本和我国福建地区采用网箱养殖亲鱼的方式比较多, 并取得了成功。亲鱼的第3个来源是淡水或混合低盐水水域挑选的亲鱼。在盐度为0.05%~0.50%的湖泊、水库、大规格土池塘中生长的花鲈, 由于水域盐度低, 水位深, 可自然越冬, 大规格花鲈较多, 可选择的余地较大。山东省东营地区采用这种方式获得一些花鲈亲鱼, 经过适当盐度驯化后, 可用于人工繁殖催产。考虑到北方野生鲈鱼的生长优势, 育苗单位最好以北方海捕的天然幼鱼为原种进行养殖, 从中筛选出体质健壮, 体型、色泽优良, 具有典型生物学特征的个体, 在池塘或网箱中精心饲养、强化培育, 以此作为亲鱼繁育鱼苗更好[1]。
2 亲鱼暂养与强化培育
最好采用水泥池塘暂养花鲈亲鱼, 池塘容积一般约为50 m3, 水深1.5 m左右。暂养期间, 采用光控、温控、营养强化相结合的办法, 促进花鲈性腺恢复与进一步发育。由于花鲈为短日照产卵类型 (秋季产卵类型) , 性腺随日照缩短和水温降低逐步发育成熟, 在暂养期间要缩短光照、降低水温;采用遮光方式调控光照强度, 一般光照强度维持在8L16D, 水温控制在14~18℃, 溶解氧维持在5 mg/L以上, 盐度最好保持在2.07%~2.52%, 日流水量为200%以上, 每天进行1次大换水[1]。暂养期间亲鱼饵料营养要求较高, 前期投喂鲜杂鱼, 日投喂量为体重的2%~3%, 维持亲鱼摄食习性与营养平衡。如果有花鲈亲鱼专用饲料, 在暂养后期适当投喂, 以便进行强化培养。暂养期间定期检查亲鱼成熟度、活动情况、摄食情况等, 对于性腺发育较差的亲鱼, 适当注射激素进行促熟, 注射剂量可参考试剂说明书进行。山东省沿海采用“冬保、春肥、夏育、秋繁”亲鱼培育培养方式, 取得良好效果[2]。
3 人工繁殖
对黄海花鲈进行人工培育及促熟催产, 结果表明:采用海捕的天然苗种, 逐年筛选、精心培育, 共获得4~6龄成熟亲鱼50尾。在外源激素HCG (700~1 500 IU/kg) 及LHRH-A3 (2~5μg/kg) 的作用下, 共人工采卵1 560万粒, 卵的平均上浮率为61%, 平均受精率为78%, 平均孵化率为85.7%[3]。花鲈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13~22℃, 长时间的低温和高温都会影响孵化率, 应考虑到亲鱼的培育环境条件, 选择最适宜的盐度条件进行受精卵孵化[4]。
4 苗种培养
4.1 苗种培育池塘条件
水源和水质符合渔业要求, 各项水质指标稳定。无论淡水、咸淡水、海水, 只要水质符合要求, 均可作为育苗培养水源。应选择靠近主干交通、交通便利的地区。鱼苗培育可在室内水泥池、玻璃钢水槽或帆布水槽中进行, 水泥池规格一般为5~30 m3, 水深0.7~1.3 m, 大型池塘不超过200 m3, 水深不超过2 m。供水系统包括蓄水池、沉淀池、高位水塔、沙滤池以及水泵和进排水管道等。
4.2 各级饵料生物培养
4.2.1 海水小球藻培养。
小球藻的培养一般分藻种培养、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藻种培养主要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 水温为20℃, 光照2 500 lx, 在三角烧瓶中进行。中继培养是为生产性培养提供充足的高密度纯种藻液, 一般采用大玻璃容器或塑料大袋进行培养, 根据需要量不同分为一级中继培养和二级中继培养。生产性培养是为苗种培育提供饵料, 有封闭式和开放式培养2种类型, 采用0.5 m3以上水槽或10~15 m3的水泥池充气开放式培养或塑料大袋封闭式培养, 也可采用土池培养。小球藻培养过程中要经常观察培养液颜色, 是否有沉淀、附壁情况, 镜检藻类细胞运动情况, 敌害生物污染情况等, 随时了解掌握藻类生长情况, 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2.2 轮虫培养。
轮虫培养也分为保种培养、扩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3个阶段。保种培养是采取保存冬卵的方式进行保种, 将含有冬卵的底泥直接放入冰柜中保存, 需要时将底泥取出放入海水中进行孵化轮虫。扩大培养是使用各种规格的玻璃钢桶、水泥池, 接种轮虫后, 轮虫密度达到200个/mL以上时可收集使用。生产性培养是采用水泥池充气进行大量培养, 用于生产性使用。
4.2.3 卤虫培养。
将消毒后的卤虫卵冲洗干净, 放入盛有海水的小型容器中充气孵化。一般小型培养容器有各种玻璃培养缸、水族箱、广口水缸、小水泥池等。一般培养可投放无节幼体500~1 000个/L。大量培养卤虫幼体和成体, 其比较理想的充气是进行微弱的间歇充气。强烈和连续的充气对幼体有害。若无充气设备, 每天应多次搅拌, 以增加培养海水的含氧量, 卤虫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投喂饵料。
4.3 苗种培养管理
根据工厂化花鲈育苗操作规程, 建议侧重加强如下管理环节[5]:一是放养密度。花鲈前期仔鱼放养密度控制在0.5万~1.0万尾/m3, 40日龄后控制在1 500尾/m3左右。二是环境因子控制。培养期间水温维持在16℃左右, 溶解氧5 mg/L以上。三是吸污。鱼苗入池后30 d内不吸污, 第11~35天, 隔天清污1次, 以后每天进行1~2次。
参考文献
[1]谢忠明.鳜鲈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张美昭, 阮树会, 庄虔增.花鲈亲鱼培养关键技术[J].齐鲁渔业, 2000, 17 (2) :23-24.
[3]张美昭, 高天翔, 阮树会, 等.花鲈亲鱼人工培育与催产技术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1, 31 (2) :195-200.
[4]张春丹, 李明云, 竺俊金, 等.花鲈人工繁育技术要点[J].中国水产, 2005 (8) :44-45.
[5]李明云.花鲈工厂化育苗技术[J].中国动物保健, 2000 (22) :9-10.
棘胸蛙人工繁育技术(二) 篇2
1.蝌蚪池池形不拘,但要规整,面积10~30平方米。池壁用水泥抹光,池中建3~4个面积为1平方米、高出水面l~3匣米的露水平台(又称幼蛙岛),供蝌蚪变态后登陆栖息,以防变态的幼蛙长时间溺水死亡。池水深20~30厘米,以不淹没幼蛙岛为准。进、排水口安装防逃栅。池顶加罩黑色遮阳布。
2.放养前的准备蝌蚪池建成后,清除池底淤泥,铺上干净的河沙,灌水浸泡2周左右,期间灌、排水冲洗3~4次。
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毫克/升)、高锰酸钾(20毫克/升)或漂白粉(10毫克/升)进行带水消毒。
3.蝌蚪放养蝌蚪孵出4-5天后,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此时应将蝌蚪从孵化池中捞起放入蝌蚪池中饲养。放养密度视蝌蚪大小而定,10日龄的每平方米1000~2000尾;30日龄以上的每平方米300~500尾;饲养30天左右进行1次大小选别,分级饲养,密度可降至每平方米100~200只;若初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0~200只,中途不必分池稀养,可直接将蝌蚪培育至脱尾变态成幼蛙。
4.饲养管理早期以熟蛋黄为主,后期采用鱼用全价饲料或鱼粉,也可采用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的配制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熟猪血、动物内脏、鱼粉等),配以少量植物性饲料(豆渣、豆饼、米糠、麦皮、玉米粉等),用淀粉掺搅煮成糊状,捏成小团。
将熟蛋黄捏碎(不可过碎)后经40目纱布过滤,取滤液全池泼洒,3~4天后投喂新鲜豆浆或未凝固的鲜猪血,10-15天后可逐渐改投煮熟的玉米糊、鱼糜糊、蚯蚓糊等。随着蝌蚪游泳能力的增强,可将饲料投于饲料台上进行定点投喂,每天早、晚各喂1次,日投饲量:10~15日龄的20~30克/1000尾,15~30日龄的30~50克/1000尾,30日龄以上的50~80克/1000尾。具体可根据当日的天气、水温和蝌蚪的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每天吃完不剩为宜。
蝌蚪饲养50天左右开始长出后肢,饲养至65天左右长出前肢,进入变态期,脱尾时停止投食。蝌蚪完成变态需要10天左右,在这一时段饲料应少投甚至不投,并尽量减少外界干扰,以免受惊动延长变态时间。
5.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池,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及蝌蚪生长等情况,严防蛇、鼠等敌害入侵。
5~7天清污换水1次,保证池水清新洁净,严防残渣剩饵败坏水质。在夏季高温期,应及时加注新水(有条件的可保持微流水)防暑降温,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以利蝌蚪快速生长。秋季水温渐降,适当减少投饲量,并在池中放置一些瓦片,让蝌蚪在瓦洞中安全越冬。
6.蝌蚪变态的调控处于变态期的蝌蚪对水温十分敏感,若在冬季进入变态期,死亡率极高。从刚孵出的蝌蚪到完全脱尾变态为幼蛙,一般需要70~80天蝌蚪变态期的长短与饲料有关,通过调整饲料营养成分和控制投饲量等措施对蝌蚪变态进行调控。4~7月份孵出的蝌蚪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中动物性饲料比例,如多投喂鲜活的蚯蚓等,促其当年7~9月完全脱尾变态为幼蛙;8~9月份孵出的蝌蚪可适当控制投饲量,并少喂动物性饲料,使其推迟至越冬期结束后再进入变态期,以提高成活率。
四、幼蛙饲养
1.幼蛙池建造幼蛙池为长方形,面积以5平方米左右为好。池内水陆各半,一端是幼蛙栖息的水体部分,水深20厘米,面积占全池面积的50%左右,池内常年保持微流水,进、排水口安装防逃栅;另一端为幼蛙的陆栖环境和食台,食台为方形,高出水面3~5厘米,四周有6厘米高的边埂,台内蓄水1~2厘米,以防活饵外逃,边埂内壁用水泥抹光并贴上光滑的玻璃条。幼蛙池四周建1米高的围墙,围墙内壁用光滑的建筑瓷砖粘贴一道宽20厘米的防逃环带,以防幼蛙爬壁外逃。池上搭盖棚架种植葡萄、瓜果等,以遮阳防暑,让幼蛙白天也能正常活动、摄食。
2.幼蛙放养刚变态的幼蛙放养以每平方米150~200只为宜,放养过密易发生病害。放养时用高锰酸钾溶液(15毫克/升)或硫酸铜溶液(0.7毫克/升)浸泡10分钟。
3.饲养管理刚变态的幼蛙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食性都在变化之中,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捕食、活动能力均较弱,必须精心培育,投喂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高、活动力弱、易被幼蛙捕食的活饵,如小蝇蛆、黄粉虫、白蚂蚁、蚯蚓等。投喂蚯蚓,应先洗净并用清水浸泡15分钟,使其排空粪便和洗去体表黏液,然后捞起切成03~1厘米的段进行投喂。夏季下午5点投喂,入秋后提前到3点左右。日投饲量控制在蛙体重的50%~70%。为增加活饵的来源,可在食台上方安装一盏8瓦的黑光灯,灯旁设一块玻璃挡虫板,让蝇、蛾、蚊、虫撞板后掉入食台供幼蛙捕食。
饲养1个多月后,幼蛙的捕食能力增强,此时可增加一些小活鱼、虾,敞到勤喂多喂,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10%左右。小鱼和蚯蚓要切成2厘米长的小块投喂。饵料太大,幼蛙吞吃不下,会引起幼蛙厌食、拒食,影响生长发育。
4.日常管理清洁干净的环境可使幼蛙食欲倍增。投喂前应先把食台上的蛙粪、残饵扫洗干净,再投喂新饵料。
由于生长速度不同,同池饲养的幼蛙个体差异较大,为避免大小相残,每月进行1次选别分养,在选别时要少量多批进行,以免集蛙过程中互相挤压造成外伤或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
斑嘴环企鹅人工繁育初探 篇3
1亲鸟基本情况
参与繁殖的两只亲鸟的基本情况如表1。
2人工孵化
2.1企鹅卵
南昌市动物园31号斑嘴环企鹅于2014年8月27日、8月31日先后产下2枚卵, 分别标号为827、831。
2.2人工孵化准备
2.2.1设备。采用锡山市万利畜牧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9F-552, 动力功率为430 W的大型孵化机, 动力电压为580V。
2.2.2消毒。用15 g高锰酸钾配30 m L福尔马林溶液产生的气体烟熏消毒24h后, 打开门通风透气3 d。
2.2.3人工孵化操作管理。入孵后严格控制孵化机的温湿度, 每2 h自动翻蛋1次, 入孵后7 d左右照蛋, 观察是否受精, 经过观察确认受精。凉蛋每天1~2次, 凉卵时长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每次凉蛋5~10 min。具体人工孵化操作工作分为3个阶段。
2.2.4出雏。经过39 d的孵化, 827号卵没有出现任何动静, 831号有微弱的叫声, 蛋壳出现小裂缝。接下来经过36 h的破壳, 仅出现拇指大小的壳洞, 破壳速度缓慢, 考虑到雏鸟的生命安全, 决定人工破壳助产。随即人为破壳至整蛋的1/3处, 在暴露的内膜边缘滴上生理盐水, 让其保持湿润, 30min后雏鸟完全出壳, 精神状态良好, 叫声明亮, 全身灰黑色绒毛, 体重62g。
3育雏
3.1雏鸟护理
雏鸟出壳24 h之内不宜进食、不宜饮水并继续放置于孵化机内, 让雏鸟内脏器官等进一步发育完善, 此时孵化机温度控制在35.85℃, 湿度为60%左右。
3.2育雏设备
雏鸟环境适应能力及抵抗力均较弱, 对温湿度要求较高, 第一个月内采用保温箱育雏, 1个月过后开始脱离育雏箱移出用加热设施控制环境温度。
3.3人工饲料配制
将小黄鱼、新鲜鸡蛋黄、鲜牛奶、复合维生素、钙片等混合打浆。随着雏鸟日龄的增加, 蛋黄和牛奶占比减少, 鱼浆占比增加, 维生素和钙片的量相应增加, 具体配比见表3。
%
3.4饲喂
用去掉针头的大号针管抽取预先配制好的饲料, 左手轻抓住幼雏的头部, 右手握针管, 从喙的旁边将注射器头放入幼雏口中, 再用大拇指推注射器, 将鱼浆注入幼雏口中, 待幼雏吞下后, 再次注入。根据雏鸟的生长增加饲喂量及改变饲喂次数, 具体饲喂量和次数见表4。
3.5雏鸟生长所需的温湿度变化情况
雏鸟所需温度、湿度是随着日龄变化而变化的, 温度采取3 d降1℃的原则, 湿度相对应的逐步降低。刚出壳第1天温度维持在35.85℃, 湿度维持在60%左右;1个月后温度降至25℃左右, 湿度保持在40%左右;2个月后温湿度降至室温, 不需加热和加湿, 雏鸟已能外界自然环境。
3.6雏鸟生长情况
为了促进雏鸟的正常生长, 不但需要在雏鸟日粮中添加多维、钙片等, 还应该让其多晒太阳促进骨骼发育, 同时也应该控制进食量和生长速度, 避免因生长过快、过胖而引发全身瘫痪。
3.7雏鸟换羽及合笼
在雏鸟30日龄左右出现换羽, 灰黑色绒毛换成背部黑色腹部白色羽毛。换羽顺序是背臂部羽毛最先脱落, 随之腹部的羽毛逐渐脱落, 最后头、翅、尾部羽毛相继脱落, 新羽按脱落顺序长出。换羽期间食量减小, 活动量减少。
在雏鸟70日龄之后, 将雏鸟移至企鹅馆内饲养, 开始出现成鸟攻击雏鸟现象, 随即采取人工干预, 在馆内设置一隔离栏, 1周后撤除隔离栏, 攻击行为明显减少, 成鸟接受新成员, 合笼饲养成功过渡。
4讨论
4.1开始孵化的时间选择
所产的两枚蛋是同时放入孵化机内孵化, 8月27日所产蛋没有孵化成功, 8月31日所产蛋孵化成功。由于开始孵化的时间是选在第2枚蛋产下后的第2天, 所以其中第1枚蛋已经经历了5 d时间才开始进入孵化, 分析827号蛋没有孵化成功的原因有两条, 其一是这枚蛋可能未受精;其二就是由于太晚开始孵化导致受精卵在胚胎孵化前已经死亡。
4.2孵化机温湿度的控制
由于采用的是大型孵化机, 所以机箱内部空间较大, 机箱底部和顶部温湿度都有较明显的差异, 为了严格按照孵化所需的温湿度, 采用人为的温湿度测量方法, 尽量测量蛋所在区域的温湿度, 但是误差仍在所难免。
4.3雏鸟的应激反应
雏鸟非常胆小, 在保温箱内饲喂30 d后移入纸箱内, 刚移入纸箱时会出现紧张现象, 这种情况会持续2~3 d, 慢慢转入正常。从纸箱中移出, 到笼舍时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会出现食量减少、体重下降。出现这种情况, 要注意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以免对幼雏造成过度紧张, 而影响其生长发育[4]。
参考文献
[1]陈云霜, 李仲逵, 付建义, 等.斑嘴环企鹅的饲养和繁殖[C].中国鸟类学研究-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00, 97~99.
[2]仇秉兴.亨博尔特企鹅的饲养与繁殖[J].野生动物.1983 (5) :25~27.
[3]张胜久, 田甲申, 李莉, 等.补钙对巴布亚企鹅繁育影响的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4, 35 (4) :452~455.
硬头鳟人工繁育和胚胎发育初探 篇4
关键词:硬头鳟;金鳟;人工繁育;人工杂交;卵径;胚胎发育;初孵仔鱼
我国目前养殖的鲑科鱼类主要有虹鳟、金鳟、彩虹鳟、山女鳟、硬头鳟、哲罗鱼、细鳞鱼、红点鲑等,其中虹鳟的饲养量最大。2012年我国淡水冷水鱼养殖产量为8.3万t,而鲑鳟鱼产量约2.7万t,占淡水冷水鱼总产量32.5%。由于近几年虹鳟的近亲繁殖,导致亲本规格越来越小,怀卵量和卵子质量越来越差,受精率低,抗病力越来越弱。为此,2013年在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支持下,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和承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丰宁天河龙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硬头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硬头鳟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我国于1998年从美国引进,目前在北京、浙江、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地均有硬头鳟的养殖。与陆封型虹鳟相比,硬头鳟的个体较大,身体青灰发亮,背部斑点大且疏,相对怀卵量和绝对怀卵量都高于虹鳟,卵子质量也明显好于虹鳟,个体大,饱满、匀称,色泽光亮,孵化率高。目前对冷水性鱼类虹鳟、山女鳟和金鳟鱼卵、胚胎发育研究的报道相对多一些,而对有关硬头鳟的报道很少,仅限于硬头鳟苗种养殖试验[1]和硬头鳟孵化试验[2],在国内还没有发现对硬头鳟人工繁育和胚胎发育的报道。本文将对硬头人工繁育和胚胎发育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找到硬头鳟胚胎发育规律,为规模生产提供基础材料。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在丰宁天河龙养殖有限公司进行,所使用亲鱼为该场培育的硬头鳟亲鱼、金鳟亲鱼群体。
1.2试验时间
2013年12月-2014年5月。
1.3人工授精
1.3.1采卵人工采卵用挤腹法,即轻压成熟雌鱼后腹部,卵粒从生殖孔流出,接到用干净毛巾擦净的接卵盆内。
1.3.2采精方法同上,操作时先挤出尿、粪的等污物,再挤精液。
1.3.3人工受精将精液直接挤到挤出的鱼卵上,迅速用手轻轻地将精卵搅拌均匀,时间掌握在2~3 min内。
1.3.4脱粘将搅拌均匀的精卵立即用干净淡水冲洗,用手轻轻搅拌后,将水倒出,再加入新水,反复冲洗,直到受精卵不粘连。
1.3.5吸水脱粘后的受精卵,在水中静置30~40 min,待充分吸水膨胀后,用量筒计数转入孵化桶中进行孵化。
1.4试验方法
1.4.1成熟卵和受精卵、过熟卵受精前后比较随机取30粒成熟卵,用电子数显卡尺分别测量每粒卵的粒径并加以记录,然后用电子秤称出30粒卵的粒重,得出平均值;再随机取出同一尾亲鱼产出的卵,经受精充分吸水后,用同样方法测出卵径,称出卵粒重;同时做了2尾过熟卵受精发育,单放在2个桶内进行对比试验,其它条件相同。受精卵放入流水孵化桶中孵化,至发眼期移至平列槽孵化至出苗,孵化期间最低水温为4.5 ℃,最高为7.5 ℃。
1.4.2受精卵不同时间卵径变化比较在受精后0~4 h内,每间隔30 min采样一次,4~24 h内,每2 h采样一次,每次采样30粒;第3 d后每8 d测一次样,每次采样30粒(尾)。
1.4.3观察方法用显微镜对所有样品进行观察,当发育过程中超过50%的个体达到某个时期,则记为该发育阶段的起始时间,并用连接电脑的SZ760系列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影像系统和软件进行拍照记录。
1.5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出苗率计算
受精后第8 d,从各桶随机取出受精卵50粒,挑选出混浊发白的死卵,透明的就是授精成活的卵。发眼卵以胚胎发育中出现2个眼点为标志,卵淡黄色或微红色。按常规方法计算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出苗率。
1.6有效积温的计算
在硬头鳟胚胎发育中,完成某阶段的平均水温(℃)与发育到该阶段所需要的天数的乘积,表示有效发育积温。
1.7数据处理和分析
用QQ编辑图片制作图版,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成熟卵子、过熟卵子受精前后比较
2.1.1卵子授精前后变化卵子卵粒饱满,匀称,卵径比虹鳟鱼要大,色泽光亮,透明度较高,卵膜薄,稍碰即破,弹性差,颜色为橘黄色或淡黄色,大小均匀,平均为4.53 mm。受精吸水后,更加饱满有光泽,晶莹剔透,卵膜变厚有弹性,不易碎,吸水后粒径为5.17 mm,相差0.64 mm(见表1);受精卵历经74~79 d,在不同时期卵径变化不大,在5.21~5.27 mm,只是颜色由浅变深,由橘黄色或淡黄色变成微红色(见表2)。
表1硬头鳟卵子受精前后变化
2.1.2成熟卵和过熟卵受精前后对比成熟卵呈桔黄色,半透明,卵膜内表面具分散的细小透明黄色油球,受精率高,平均达95.2%以上,发眼率达88.4%,受精前后卵径变化明显,弹性大(图1-a);而过熟卵做的2尾,其中1尾当时受精率只有10%左右,到第二天几乎为零,另一尾当时成活率可达50%~60%,但受精卵表面不干净,发育缓慢、弹性小,到受精第16 d全部死亡,受精前卵径5.11 mm,受精后1 h卵径为5.21 mm。
nlc202309042221
2.2胚胎发育
2.2.1受精卵刚受精的受精卵色素分布均匀,含有大颗粒脂肪滴,受精吸水0.5 h后,卵径由453 mm达到5.17 mm,卵质膜和卵膜之间形成的围卵周隙扩大,卵黄膜因受刺激而迅速离开卵子的表面向外隆起形成受精膜。受精后2 h,原生质向动物极流动,逐渐形成胚盘,卵质均匀分布(图1-b)。
2.2.2囊胚期受精后第168 h,进入囊胚期,囊胚隆起达到最高,继而进入囊胚中期,细胞变小,胚盘细胞呈帽状;细胞向植物极移动,胚盘高度降低,称低囊胚,进入囊胚晚期囊胚细胞内卷下包形成胚环。如图1-c。
2.2.3原肠期受精后第546 h,进入原肠期,囊胚表面细胞向卵黄部分下包约整个胚胎的1/3,细胞集中增厚,形成胚盾;继而下包胚盘的1/2,胚盾延长;下包到胚盘的3/4,背面较为隆起。
2.2.4眼囊形成受精后第1 056 h,受精卵颜色变深,微红,分布血管,头部较明显,隐约可见吻部;出现一个眼囊, (图1-d);脊索清晰可见,黑色素较浅, (图1-e)。
2.2.5发眼期受精后第51 d,有效积温达到250.3 ℃·d发眼(图1-f),受精卵颜色更深,深红色,头部轮廓明显,将卵黄囊全部包裹(图1-g),眼球色素出现,脑部分化明显(图1-h),脊索色素加深。而杂交鳟有效积温达到281.8 ℃·d发眼;比纯硬头鳟晚近7 d。
2.2.6出膜期受精后第79 d,有效积温达到391.8℃·d破膜而出,此时身体弧状弯曲,半透明,腹部有一个大的卵黄囊,给出膜仔鱼提供营养,卵黄囊呈椭圆形,尾鳍宽大,呈扇形,为出膜仔鱼主要运动器官(图1-i);大部分个体背部出现黑色素,鳍褶明显,形成鳍条,出现嗅觉器官鼻子,并长出口裂图;可见尾鳍呈扇形,透明状(图1-j),出现背鳍原基,出现鳃裂,卵黄囊血管清晰,心脏位于卵黄囊前端,心跳次数80~81次/min(图1-k);完全破膜的仔鱼体长15.92±1.34 mm,卵黄囊长8.08±1.25 mm,宽6.01±1.07 mm ,(图1-l)。
2.3仔鱼发育
受精后第114 d,孵化后卵黄囊已被吸收一半以上,开始上浮,并开口摄食人工饵料的仔鱼。纯硬头鳟,发眼后63 d,有效积温达到599.7 ℃·d上浮。
2.4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和出苗率
在相同条件下硬头鳟纯亲本人工孵化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是90.2%、88.4%、85.1%、80.4%,分别比硬头鳟和金鳟杂交人工孵化高23.1%、17.2%、15.7%、19.2%。见表3。
表3硬头鳟和虹鳟杂交比较
在平均温度为4.82 ℃时,从受精到发眼需51.7 d,有效积温达248.5 ℃?d,见表4;平均温度为6.11 ℃时,发眼后29 d时破膜,有效积温达360.2 ℃·d;发眼后60 d有效积温达605.2 ℃·d上浮;而在温度为7.5 ℃时,发眼后17 d就破膜,29 d有效积温454.6 ℃·d时上浮,温度对冷水鱼胚胎发育影响明显。见表5。
表4受精卵发眼时间统计表
3.1温度对硬头鳟胚胎发育的影响
温度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大,从受精卵到发眼,低温时胚胎发育发眼、破膜、上浮明显晚于较高温度地区,7.12 ℃时,发眼后17 d有效积温达3646 ℃·d时就破膜,29 d时有效积温达454.6 ℃·d上浮。可见在适宜的水温内,温度越高,硬头鳟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与陈术强、张玉勇等研究的温度对虹鳟、山女鳟杂交种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相吻合[3]。另外本试验通过使用水霉灵、甲醛等药物进行控制,孵化期间没有发现水霉病,可见在4.5~7.5 ℃时人工孵化,水霉病发生几率较低。
3.2硬头鳟成熟卵与过熟卵的比较
成熟卵子授精前后卵粒饱满有光泽,晶莹剔透,卵膜变厚有弹性,不易碎,受精率高,平均达90%以上,发眼率达88.4%,授精前后卵径变化明显,弹性大;受精卵79 d内,在不同时期卵径变化不大,在5.21~5.27 mm,与黄金善等报道的相符[4],只是颜色由浅变深,由橘黄色或淡黄色变成微红色。而过熟卵受精率低,受精卵表面不干净,发育缓慢、弹性小,到受精第16 d全部死亡,卵径受精前后变化不大。
3.3硬头鳟卵裂期
由于硬头鳟卵壁较厚,在受精过程中未采取相关措施,在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卵裂各细胞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观察。
a.未受精卵 b.受精卵 c.囊胚期 d.眼囊形成期 e.脊索形成 f.发眼期
g.胚胎完全包裹卵黄囊 h.头尾相接 i.出膜前期 j.吻部明显 k.呼吸系统明显 l.完全破膜
图1硬头鳟胚胎发育照片
参考文献:
[1]
陶洋洲.硬头鳟孵化试验[J].科学养鱼,1998(7):32
[2] 刘澧津.硬头鳟苗种养殖试验[J].河北渔业,2002(2):48-49
[3] 陈术强,张玉勇,贾智英,等. 虹鳟(♀)×山女鳟(♂)杂交种胚胎及仔鱼发育的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6):756-762
[4] 黄金善,范兆廷,贾忠贺,等. 沉性大卵径鱼卵的观察方法与虹鳟的胚胎发育[J].经济动物学报,2005,9(4):235-238
(收稿日期:2014-09-02;修回日期:2014-09-10)
翘嘴红鲌苗种人工繁育技术 篇5
1 鱼苗人工繁殖
1.1 亲鱼来源
可在江河、水库、湖泊等天然水域中择优收集。用于繁殖的亲鱼要求体表无伤、活力好、发育正常、3冬龄以上, 保持原生态优良性状, 外部形态, 繁殖年龄和体重, 使用年限等均要符合DB32/T580.1规定。
1.2 亲鱼培育
池塘面积3×667 m2~5×667 m2, 水深1.5~2.5 m, 水质清新, 进排水方便, 放养前要清塘除野。放养密度60 kg/667 m2左右, 雌雄比例1∶1。放种后及时补充1/3鲌鱼体长的饵料鱼, 放养数量是鲌鱼重量的2倍, 到5月中旬再补充鲌鱼重量1~1.5倍的饵料鱼。投喂的配合饲料要符合NY5072规定, 粗蛋白含量应在30%以上, 按“四定”原则投饲。
1.3 人工催产
6月中旬至7月上旬鲌鱼性腺成熟, 催产水温22~32℃。常用催产剂有鲤鲫鱼脑垂体 (PG) 和鱼用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 (LRH-A) ;催产剂量:按雌亲鱼体重 (PG 2 mg+LRH-A 40~70μg) /kg, 雄鱼减半;采用胸鳍基部或背部肌肉一次注射;水温25~28℃效应时间为9~12 h。
1.4 人工授精与脱黏
宜采用干法授精。将发情到高潮或到了预计发情产卵的亲鱼捕出, 一人抱住鱼头, 并用手按住生殖孔, 另一人用手握尾柄并用毛巾将鱼体腹部擦干, 随后用手柔和地挤压腹部, 先把鱼卵挤入盆中, 然后将雄鱼精液挤于卵上, 用羽毛或手均匀搅动1min左右, 用水冲去多余精液, 将卵慢慢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脱黏液 (滑石粉与水的比例1∶40~1∶50, 并加少许食盐) 盆中, 并不停地翻动5~10 min, 使受精卵脱去黏性, 之后加水清洗2~3次, 洗去脱黏液。
1.5 鱼卵孵化
人工授精脱黏后的受精卵可在孵化缸中流水孵化, 每立方米水体可放鱼卵120万粒, 管理中要控制水质和水流, 用4~8 mg/L的高锰酸钾固定卵膜2~3次, 防止提前出膜;用0.2~0.4 mg/L的晶体敌百虫处理孵化水源, 防止剑水蚤损坏鱼卵。适温范围内22~32℃胚胎发育需20~30 h, 3 d左右即可孵出鱼苗。
1.6 夏花培育
池塘事先用添加1%EM生物制剂的发酵有机肥肥水。放养密度:受精卵25万~35万粒/667 m2, 鱼苗20万~30万尾/667 m2。鱼苗出膜或下塘后, 开始投喂豆浆, 投喂量:前10 d每天用黄豆500 g/667m2, 第11天后每天用黄豆750 g/667 m2, 第20天开始添加一些粉状饲料, 期间视水质情况适量肥水。培育期间保持较高溶氧, 每天注换水10~15 cm。25d左右, 鱼苗规格长到2.5~3 cm的夏花, 此时进行拉网锻炼, 起捕分塘, 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2 大规格鱼种培育
2.1 池塘准备
鱼种池要求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 淤泥较少。池埂坚固, 不渗不漏。面积3×667 m2~5×667 m2, 水深1.5~1.8 m。一般在5月上旬抽干池水, 挖去过多的淤泥, 曝晒池底, 然后进水10cm, 用生石灰150 kg/667 m2对水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夏花放养前10 d, 经过滤注水至水深1.2~1.3m, 施肥培养天然饵料生物。每个鱼池需配置增氧机1台, 在池塘四周用芦席等材料建1~2个饲料台。池中可栽种占池塘总面积10%左右的水生植物。
2.2 夏花放养
夏花要求体长达到2.5 cm以上, 规格一致, 无病、无伤。为了使培育的鱼种达到10~15 cm, 放养量应控制在1万尾/667 m2以内。
2.3 饲料投喂
前期以利用池塘中培育的天然生物饵料为主, 适当投喂粉状配合饲料, 后期使用颗粒或膨化饲料 (鱼粉、蚕蛹粉、豆粕粉、麸皮等, 粗蛋白含量≥38%) , 适当补充家鱼鱼苗或夏花作为活饵, 一般日投喂2次, 投喂量为在池鱼种体重的5%~6%。
2.4 水质调控
培育期间要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必要时可加注新水, 最好采取不间断循环流水, 或定期开启增氧机增氧, 以确保水质肥而不浊、清而有色、溶氧充足、透明度在30 cm以上。
2.5 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 以观察鱼种吃食、活动和成活率等情况, 并定期检查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 确定投饵、施肥、注水的次数和数量。
2.6 鱼病防治
夏花鱼种在运输前要经过药浴消毒。培育期间可定期选择副作用小的杀虫剂或泼洒生石灰进行杀虫消毒, 还可使用微生物制剂, 提高翘嘴红鲌的自身免疫力。
3 苗种运输
3.1 运输时间
翘嘴红鲌的鱼苗比一般的淡水家鱼苗都细小, 特别娇嫩, 具有卵黄少, 发育快, 因此鱼苗运输时间要稍微提前。夏花运输前要进行至少2次锻炼, 捕捞时间一般在早晨或傍晚。
3.2 运输密度
用30 cm×30 cm×40 cm的尼龙袋, 每袋可装鱼苗3万~8万尾、夏花1 500~3 000尾。
3.3 注意事项
人工繁育 篇6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胭脂鱼的驯养及人工繁殖等相关研究[5], 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以重庆地区为例, 万州区水产研究所从70年代初期对胭脂鱼的池塘人工繁殖进行科学实验, 并于1978年取得成功, 为国内开创先河;90年代初又成功对子一代亲鱼催产, 从而迈过了胭脂鱼大量繁殖的门槛[6]。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池塘繁育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弊端愈发明显, 传统养殖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鉴于此, 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开始改变繁育方式, 于2006年开始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合作, 由后者为其设计一栋工厂化循环水繁育车间。车间建立运行以后, 不但有效减少了人力、养殖用水等资源的消耗, 还直接提高了养殖密度, 经济效益增长明显。本文根据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成功使用工厂化循环水繁育车间 (以下简称繁育车间) 的经验, 对车间的系统组成及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1 繁育车间的组成
工厂化循环水繁育系统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通常情况下, 循环水养殖系统由养鱼车间和水处理车间两部分组成, 养鱼车间包括鱼池和一些集成的水处理设施包括微滤机、气浮机和自清洗式生物滤器等;水处理车间设在养殖车间之外, 由沉淀池、人工湿地、生化滴流池、集水池等占地面积较大的设施设备构成[7]。工厂化循环水繁育系统主要应用于亲鱼排卵、受精卵孵化以及鱼苗暂养等方面, 水处理负荷相对较小, 因此可将繁育环节与水处理环节放置在同一车间。工厂化繁育车间分为上下两层, 总建筑面积约为1 700 m2, 批次孵化量可达2 400万粒卵以上。其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1.1 亲鱼池系统
亲鱼池系统位于车间一层, 包括4个直径6m和1个直径5.4 m的圆形混凝土亲鱼产卵池, 两种尺寸的产卵池均采用半埋式结构, 池底中央设置排污管, 鱼池边深1.45 m, 中间深1.55 m, 单池有效水体体积分别约为35 m3和28 m3, 均可独立运行。由于亲鱼产卵池仅在亲鱼排卵 (排精) 期为其提供临时性饲养场所, 考虑到暂养期短且其间不投饲, 无饲料残渣, 鱼类粪便较少等因素, 亲鱼池系统不设置固体悬浮物过滤设施及生物处理系统, 无需水处理设施, 仅设置加温系统。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亲鱼池系统的养殖水体不经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 但在亲鱼产卵前的暂养期间要保证产卵池中水体有一定的流动速度, 以刺激亲鱼的性腺发育, 从而保证催产效果, 故系统采用并联水泵的方式, 推动水体流动, 使单个产卵池形成简单的局部循环, 促进水体在鱼池中以合适的速度旋转流动。
1.2 环道孵化池系统
环道孵化池系统位于车间二层, 主要用于沉性及半沉性鱼卵的孵化。环道孵化池系统共3套, 每套包括8个玻璃钢材质的圆形环道孵化池和相应的水处理系统。圆形环道孵化池直径1.6 m, 高0.9 m, 水体约1 m3, 采用池底中央围网排水, 底部四周均布5个喷嘴同向进水, 以满足鱼卵孵化的流速需求。使用圆形环道孵化池是本系统的一个技术特色, 其结构特点是:环道底部为圆弧形, 中间为向上凸起的凸台, 可插入圆柱形滤水网, 圆柱形滤水网底部布置一圈曝气管, 可排除环流形成的中心漩涡, 增大滤水面积和孵化利用空间, 使流态均匀, 促使鱼卵、鱼苗分布均匀, 避免贴卵、贴苗现象。3套环道孵化池系统总水体量约为24 m2, 总的设计孵化量为2 400万粒/批次。
单套环道孵化池系统的设计参数: (1) 单池面积2 m2, 池深0.9 m, 水深0.6 m, 有效水体1 m3; (2) 单套系统有效孵化水面13 m2, 有效水体8 m3, 孵化密度100万粒/m3, 孵化容量800万粒/批次。
考虑到环道池本身所带圆柱形滤水网具备固体颗粒物的去除能力, 所以环道孵化池系统的水处理系统相对较简单, 仅设置一个综合处理箱, 作为物理过滤、生物处理以及加热场所。此外从孵化要求角度出发, 应保证环道流速0.3 m/s以上, 水循环率约需2.5次/h, 故系统总循环流量为20 m3/h左右。环道孵化池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
1.3 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
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位于车间二层, 主要用于粘性鱼卵的孵化及未开口鱼苗的暂养。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共2套, 每套包括24个玻璃钢材质的矩形池和相应的水处理系统。矩形池内设2块能改善流态、有利于集排污的隔板 (长3.6 m, 宽0.9 m, 边深0.6 m) , 单池有效水体约为1.26 m3。矩形池具有较大的孵化 (培育) 水面及较浅的水深, 采用上进上出的进出水方式, 该形式既能保证鱼卵孵化的成功率, 又能有效增加水体中的溶氧浓度。2套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的总水体量约为60 m3, 苗种培育量可达240 kg/m3。
单套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的设计参数: (1) 单池面积2.8 m2, 池深0.6 m, 水深0.45 m, 有效水体1.26 m3; (2) 单套系统有效孵化水面67.2 m2, 有效水体30 m3, 养殖密度4 kg/m3, 养殖容量120 kg。
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的水体量较大, 水处理设备也相对复杂, 主要包括2台生物滤塔、2个综合处理箱、1个砂滤罐及1个紫外杀菌器, 循环量为0.5次/h。其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3。
2 运行效果
2.1 繁育车间管理
在胭脂鱼繁育期间, 保障各系统的稳定运行, 实现繁育车间的秩序化管理是提高孵化效率的前提。在人工催产前期, 亲鱼池的推流水泵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使鱼池循环率达到0.5~1次/h, 保证水流速度适宜胭脂鱼亲鱼性腺的发育及保持良好体型, 避免因亲鱼过肥对催产产生影响。在受精卵孵化期间, 定期清洗环道孵化池圆柱形滤水网上粘附的卵壳, 避免滤水网眼发生堵塞现象;在苗种培育期间, 及时捞出死亡和变异的幼苗, 防止水质及种群质量受到影响。
在日常管理中, 定期观察记录胭脂鱼亲鱼和幼苗的活动状况、孵化水体的水色变化以及水质的各项生化指标, 尤其是温度及溶氧等由监控系统自动控制的水质参数, 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并分析原因。保证亲鱼池换水率在10%~15%, 环道孵化池系统换水率在15%~20%, 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换水率在10%~15%, 使系统水体温度维持在18℃左右, 溶氧保持在8 mg/L以上。
2.2 水质变化
繁育车间所用水源为经沉淀池曝气、静置处理后的地下水, 其初始p H值约为7.2, 溶氧在5.2 mg/L左右。以2012年3月15日至3月30日2个批次的胭脂鱼繁育阶段为例, 对繁育车间的水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环道孵化池系统的溶氧为 (8.05±0.25) mg/L, 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则达 (8.92±0.31) mg/L, 两组系统的溶解氧稳定且充足, 适宜鱼卵孵化及苗种培育顺利进行 (图4) 。同时, 从图中可见, 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较环道孵化池系统的溶氧高, 究其原因是由于进水方式的不同: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为上进水, 水流为喷射形式, 在水体循环的同时可起到增加水体溶氧的作用, 而环道孵化池系统为下进水, 进水不与空气接触。
胭脂鱼鱼卵的孵化及未开口鱼苗的培育对水体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 繁育车间内各繁育系统的水温均由燃油锅炉配合电磁阀及温度探头精确控制。采集的温度数据显示, 在孵化期间, 各系统水温稳定, 实际水温与设定水温 (18℃) 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5℃, 可以满足鱼卵的孵化及培养需求 (图5) 。由图可见, 环道孵化池系统平均水温为18.3℃, 而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因养殖水面较大, 导致水体中部分热量在与空气的接触中散失, 因此平均水温相对较低, 为17.8℃。
亲鱼池系统的氨氮含量一直保持在0.2 mg/L左右;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中氨氮浓度略显波动, 由前期的0.01 mg/L左右上升到0.15 mg/L左右 (图6) 。究其原因, 亲鱼池系统虽然在亲鱼暂养期间不投喂, 但仍会有少量的粪便等物质产生, 且催产时间约需1周左右, 故氨氮浓度相对较高;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用来暂养破膜后的仔鱼, 开始3~4 d胭脂鱼仔鱼靠吸收自身卵黄生存, 水质无明显变化, 待仔鱼平游后, 开始投喂少许蛋黄浆, 水体中氨氮开始上升, 但由于到仔鱼能摄食轮虫后就将其移走, 故氨氮到达一定浓度后就不再上升。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的氨氮浓度在第8天出现波动, 是因为头批仔鱼移走, 更换部分养殖水体导致。
2.3 催产繁殖
繁育车间自2008年始投入使用以来, 在胭脂鱼催产繁育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5年来, 亲鱼池系统培育的胭脂鱼亲鱼性腺发育正常, 因循环水繁育系统能对溶氧、水温等外界因素进行精准控制, 可有效克服天气等自然因素对催产繁殖的影响, 90%以上的胭脂鱼亲鱼于2—3月份即发育成熟, 可进行人工催产, 较传统模式繁育时间提前1~2个月以上。
在催产效果方面, 胭脂鱼亲鱼的成熟率、催产率以及鱼卵的孵化率和鱼苗暂养存活率都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8]。繁育车间投入使用后, 胭脂鱼的孵化率从82%提高到93%, 暂养存活率从80%提高到92%, 开口鱼苗的年产量从350万尾提高到500多万尾, 产量增幅40%。
2.4 经济及社会效益
繁育车间的设备总投资约185万元, 建设有效养殖水面537.5 m2, 不考虑原有土建投入, 每平方米养殖水面的设备投入约3 400元。在胭脂鱼繁育期间, 车间日耗电量约160 k W·h, 其中75%为功率5 k W的罗茨风机损耗。按1年繁育6批次, 每批次耗时半个月计算, 胭脂鱼繁育单批次耗电2 400 k W·h, 全年耗电14 400 k W·h。目前重庆万州区的农业用电为0.5元/ (k W·h) , 则每批次电费为1 200元, 每年7 200元。
节水特性是工厂化繁育的最大特点之一, 即使由于工厂化繁育生产较工厂化养殖生产耗水, 但其相对于传统流水型繁育模式节水效果依然非常显著。在胭脂鱼繁育期间, 车间日耗水量约80m3, 日均换水率约18%, 主要为系统日常补水、换水及相关水处理设备的反冲洗和养殖池渗漏等。按照1年繁育6批次, 每批次耗时半个月计算, 单批次耗水约1 200 m3, 全年耗水约7 200 m3。根据抽水记录, 繁育车间较传统繁育模式节水80%以上。
该繁育车间年运行时间约为3个月, 可进行至少6批次的繁育生产, 以胭脂鱼为例, 年产量500多万尾, 产量较传统孵化模式提高40%, 苗种产销量占全国40%左右的市场份额, 单批次产值可达300万元, 全年产值达1 800万元, 较往年增值700余万元。为配合长江流域增殖放流, 先后向长江无偿投放胭脂鱼鱼种约150万尾, 价值350余万元。由此可见, 繁育车间的应用具备明显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车间建设费用1年即可回收, 同时改变了传统繁育模式孵化率、存活率较低, 鱼苗供不应求的局面, 不但满足社会渔业发展对鱼苗的需求量, 更可为国家鱼苗放流项目提供有力支持[9]。此外, 由于繁育车间采用循环水模式, 污水排放量极少, 既节省了水资源, 又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 讨论
3.1 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环道孵化池中央圆柱形滤水网的过水面积略小, 在孵化密度增大时, 滤水网眼易被孵化脱落的卵壳堵塞, 产生溢水现象, 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在系统循环量加大时, 圆柱形滤水网周围布置的曝气管不能有效地消除环流形成的中心漩涡, 造成贴卵、贴苗现象;环道孵化池系统与矩形池苗种培育系统之间没有连通装置, 出壳后的鱼苗无法自行进入苗种培育系统, 仍需人工转移, 此举不但浪费人力物力, 而且极易造成鱼苗在转移过程中的损耗;系统工艺模式单一, 缺少整个繁育过程中各阶段的养殖和水处理系统的针对性工艺模式;水处理工艺模式固定, 不能针对类型差异较大的养殖品种及不同养殖量进行灵活调整, 且在孵化量及养殖量不足时, 系统仍以满负荷的方式运行, 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节系统水体量及循环量, 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 无论在提高单机设备设施的设计方面, 还是完善整个繁育系统的集成方面, 仍需不断探索, 在实际应用经验的指导下, 利用不断更新的技术、标准化的控制管理程序等, 使工厂化循环水繁育系统具备可靠性、易用性、智能化、生产能力强、成本效率高等特点[10]。同时, 对包括温度、湿度、p H值、溶氧、氨氮、光照、水流速等在内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研究, 观测水质参数和鱼苗条件, 通过对苗种繁育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因子的同步检测和记录, 了解各类因子的变化规律, 通过整体测试与综合平衡, 逐步建立智能化繁育系统技术体系。
3.2 工厂化循环水繁育系统的应用前景
目前, 我国水产苗种业及水产养殖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标准化、专业化、工厂化和高值化的技术集成型转变的关键时期[11]。不可否认的是, 受基础设施不足、科技储备较低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 以及存在初期投入较大、运行成本较高等现实问题[12], 现代工厂化繁育模式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应用。
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篇7
1 亲本引进与强化培育
1.1 池塘选择与清整
根据泥鳅生活习性,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土池作为亲鱼培育池。塘口设计为狭长型, 120 m×25 m×1.2 m, 池塘坡比为2∶3的标准化池塘。池底平坦, 底部淤泥控制在15~20 cm, 并在坡的基部绕池塘四周设置防逃网。防逃网深嵌入土30 cm, 每隔3 m用水泥桩固定。放养前两周, 用生石灰120 kg/667 m2全面清塘消毒, 杀死野杂鱼及有害微生物。清塘消毒一星期后, 每667 m2施用生物肥水王 (内含微生物、小肽、N、P、有机肥) 10 kg肥水。
1.2 亲本放养与驯化
每年5—7月, 选择个体大、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状良好, 雌体平均规格10 g以上, 雄体平均规格5 g以上的泥鳅原种亲本放于亲本培育池进行驯化。亲本放养密度500 kg/667 m2, 亲本驯化时间一般为9~10个月, 即上年引进的亲本将在次年5月份开始进行筛选和用于人工繁殖。
1.3 亲本的强化培育
3—4月, 对驯化的亲本进行筛选, 选择具有生长优势的泥鳅亲本进行强化培育。将池塘水位控制在0.5 m左右, 通过浅水升温的方式, 促进亲鱼提早摄食和加大摄食强度。亲鱼除摄食天然生物饵料外, 早晚投喂泥鳅亲本专用颗粒饲料。在水温15~17℃时, 饲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5%左右, 植物蛋白含量控制在25%左右;水温在20℃时, 动物蛋白量增至20%, 植物蛋白含量减至20%。日投饵量为泥鳅体质量的5%~7%。水温在25℃以上时, 动物蛋白量增至30%, 植物蛋白含量减至10%。日投饵为泥鳅体质量的6%~8%。同时每隔2~3 d再辅投少量鱼肉糜, 以满足亲本性腺发育的营养需求。催产前1个月, 间隔5~7 d注新鲜水1次, 每次注水时间1~2 h, 以改善水质和刺激泥鳅亲本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前半月停止使用各类药物, 以防对亲鱼的催产效果产生影响。每月同时使用EM菌等微生态制剂或底质改良剂1~2次, 调节水质, 充分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促进藻相、菌相平衡, 使p H值稳定在6.8~7.8之间, 氨氮不超过0.5 mg/L, 亚硝酸盐不超过0.05 mg/L, 确保水质“肥、活、嫩、爽”。每天坚持3次巡塘, 观察亲鱼摄食、活动及水质变化等情况。
2 亲本筛选
5月中旬, 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 选择晴好天气, 对亲本进行筛选。用做繁殖的亲鱼, 除了要求体形端正, 体质健壮, 无病无伤, 体色正常等之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雌鳅选择2~3冬龄, 体长10 cm以上, 最好15~20 cm, 体质量20 g以上, 最好30~60 g, 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 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 腹部白色, 特征明显的个体, 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选择2~3冬龄, 体长10 cm以上, 最好15~20 cm, 体质量15 g以上, 最好20~50 g的亲雄鳅, 行动敏捷的个体, 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 繁育的鱼苗质量好, 生长快。筛选后的亲本, 转移至12~15m2水泥池暂养, 池水深0.6 m, 池顶加盖遮阴棚, 池内配备微孔管道增氧, 实行微流水养殖。
3 人工繁殖
3.1 繁殖方法
3.1.1 催产效果比较
选择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 (LHRH-A2) 、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地欧酮 (DOM) 等几种常见的催产素, 比较不同剂量及配比对泥鳅人工催产的效果, 最终确定泥鳅催产的最佳催产剂与催产剂量。
催产剂采取一次注射, 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为好, 其次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扎针2~3 mm, 注射方向与体轴腹面成30°角, 每次0.2 m L/尾。
3.1.2 自然受精
亲鱼注射催产剂结束后, 按雌雄比例1∶1放入亲鱼产卵池。产卵池为6 m×1 m×0.6 m水泥池, 并用35%透光率的遮阳棚覆盖。根据泥鳅的生殖习性, 在产卵池中事先设置产卵网箱与集卵箱, 产卵箱悬置于集卵箱内。产卵箱网目大小使亲鳅不能钻出, 鳅卵能漏出为宜, 集卵箱底平铺棕榈皮或PVC网片用于收集受精卵。亲鱼每池放置密度25尾/m2, 用微流水刺激发情, 使其自然产卵受精。产卵期间保持四周安静, 定期检查产卵情况。水温25℃时, 催产剂的效应时间为13 h, 产卵可持续7 h左右, 这期间可以看到亲鳅互相追逐并不时用身体缠绕在一起交配。待泥鳅产卵完毕, 先将产卵箱与亲鳅移去, 再将底部棕榈皮或网片取出将受精卵移至孵化池或孵化缸中孵化。
3.1.3催产率的测定
计算各批次亲鱼催产率, 根据催产率判断人工催产效果, 计算公式如下:
催产率=产卵雌鱼尾数/催产雌鱼总数×100%
3.2 人工孵化
采用孵化缸流水孵化与水泥池静水孵化的方式进行受精卵孵化。
3.2.1 水泥池静水孵化
将带有泥鳅受精卵的网片和棕榈皮人工巢放置于孵化水泥池进行孵化。孵化过程中采用微孔管道增氧, 确保水体溶氧6 mg/L以上。同时, 每24 h全池泼洒0.12×10-6硫醚沙星溶液一次, 防止水霉病的发生。约40 h后, 使用EM益菌素全池泼洒1次, 充分降解卵膜等有机物质, 确保水质清新。孵化过程中, 每8 h测量水温1次, 及时观察鱼苗出膜情况, 记录出膜时间, 待鱼苗全部出膜后, 及时移去网片。
3.2.2 孵化缸流水孵化
泥鳅产的卵黏性不高, 产卵后可轻轻抖动人工巢或网片进行收集。孵化缸为半椭圆形, 材质为玻璃缸, 上口直径104 cm, 高60cm, 体积约1 m3。缸底设置可调式冲水喷头, 缸中心设置排水管。每缸存放泥鳅受精卵50万~60万粒。卵未出膜前, 适当加大水流速度, 以卵不沉入缸底为准。当卵孵出鱼苗后, 明显降低流速, 同时每只缸设置6~8个散气头, 确保溶氧充足。每8 h测量水温一次, 及时观察鱼苗出膜情况, 记录出膜时间。
3.2.3 出膜后培养
泥鳅出膜后在孵化池中培育2~3 d, 刚开始泥鳅苗不摄食, 活动能力较弱。待泥鳅卵黄囊全部消失, 并有活动迹象时, 用蛋黄煮熟后过滤泼洒2~3次, 以补足泥鳅苗生长所需营养成分, 之后即可下塘培育。
3.2.4 受精率的测定
当卵发育到原肠中期时, 随机捞取一定数量卵子, 用肉眼仔细观察, 对受精卵进行计数, 得出受精率, 计算公式如下:
受精率=受精卵数/卵粒总数×100%
3.2.5 孵化率测定
鱼苗孵化出膜后, 对孵出鱼苗进行估算, 得出孵化率, 计算公式如下:
孵化率=孵出鱼苗数/受精卵数×100%
4 苗种培育
4.1 池塘准备
培育池面积为2.5×667 m2~4.0×667 m2, 池底淤泥10~15 cm, 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 进排水方便。鱼苗放养前10~15 d, 每667 m2使用生石灰70~80kg, 杀灭原塘泥鳅、野杂鱼、病原体及其他敌害生物。放养前7 d, 注水30~40 cm, 并用40目筛绢网过滤, 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注水后每667 m2使用“生物肥水王”4~5 kg, 培育天然饵料, 充分满足鱼苗摄食。
4.2 放养与培育
在苗种培育池内, 建100 m2围网一个, 泥鳅苗从水泥池中放入围网内进行暂养。放泥鳅苗100万尾/667 m2。鱼苗下塘后主要摄食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 当发现池内天然饵料不足时, 应及时补充或追施有机肥料。同时, 每天早晚泼洒煮熟的蛋黄悬浮液各一次。
下塘第1天, 每10万尾泥鳅苗投喂1个蛋黄, 第2天每10万尾泥鳅苗投喂1.5个蛋黄, 第3天以后每10万尾泥鳅苗投喂2个蛋黄。第12天开始, 适量投喂泥鳅专用粉状饲料, 调成糊状后全塘泼洒, 投喂量从开始占体质量的2%~3%逐渐增加到5%左右。此时泥鳅苗处于鳃呼吸阶段, 苗种池适当增氧, 确保含氧量在5 mg/L左右。但也不能过分增氧, 防止气泡病的发生。
泥鳅苗下塘约18 d左右, 从刚出膜约3.5 mm长至约15 mm。此时进入泥鳅呼吸转化期。撤走泥鳅苗种池内暂养围网, 让泥鳅苗进入全池。数年养殖过程中发现, 呼吸转化期间投饵不宜太足, 一般维持在5%左右即可, 且饲料蛋白含量不宜过高, 以34%~36%为宜, 否则影响其成活率, 推测可能与泥鳅贪食后加重对氧气的需求导致其呼吸转换不畅有关。
待泥鳅苗长到2 cm以上, 泥鳅苗呼吸转化基本完成, 此时可逐步加深水位到50 cm。继续培肥水质, 并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喂, 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投喂量为泥鳅体质量的5%~10%, 以2 h内吃完为宜。待泥鳅长至3 cm, 对养殖过密的泥鳅塘口进行适时分塘, 保持在每667 m2放养夏花苗种22万尾, 之后即进行泥鳅的成鳅养殖。通过此种方式, 可将泥鳅由水花到夏花的成活率提高至20%~25%。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催产剂与催产剂量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根据泥鳅性腺发育情况, 在相同水温 (24℃) 和催产方法相同 (半人工繁殖) 的前提下, 试验比较了不同催产剂及催产剂量对泥鳅催产效果的影响, 见图1。
结果表明, 采用不同催产剂混合催产效果明显好于使用单种催产剂。且相同催产剂催产情况下, 随着催产剂量的增加, 泥鳅催产的效应时间缩短, 催产率提高, 但达到一定剂量后, 效应时间变化不明显, 催产率不再提高。其中, LHRH-A22.5μg/尾+DOM 0.5 mg/尾配伍时催产率达到最高, 为98.73%。HCG 5 IU/尾+DOM 0.5 mg/尾配伍时催产率达到97.25%, 也比较理想。
5.2 受精率和孵化率
由于催产后泥鳅采取自然交配产卵的方式, 在雄泥鳅数量充足的情况下, 受精率普遍较高。用LHRH-A22.5μg/尾+DOM 0.5 mg/尾复合催产, 12个批次泥鳅受精卵分别以水泥池静水和孵化缸流水方式孵化, 受精率和孵化率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 受精率平均为92.9%, 最高达到95.2%。此外, 只要技术到位, 处理得当, 水泥池静水孵化与孵化缸流水孵化均能达到较好的孵化效果。其中, 水泥池静水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5.5%, 最高达87.8%。孵化缸流水孵化率平均为84.9%, 最高达86.1%。两种方式在孵化效果上的差异不明显。
5.3 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集成
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篇8
石斑鱼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水海域, 活动于岩礁、珊瑚礁间, 肉食性, 性格凶猛, 不集群[2]。该属鱼均为肉质鲜美、价格昂贵, 且便于活体运输和暂养的鱼类。近年来, 日本、东南亚各国、中国台湾及华南沿海各地石斑鱼养殖业不断发展, 天然苗种已远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
早在20世纪60年代, 日本学者就对赤点石斑鱼 (Epinephelus akaara) 的产卵习性及早期生活史进行了研究, 此后, 亚洲许多国家先后对石斑鱼基础生物学、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 到21世纪初, 亚洲临海的国家, 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 欧洲的丹麦等许多国家都开始相关研究。在中国大陆, 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3], 并取得了青石斑鱼 (E.awoara) [4,5]、赤点石斑鱼[6,7,8,9,10,11,12,13,14]、巨石斑鱼 (E.tauvina) 、鲑点石斑鱼 (E.fario) [15]、斜带石斑鱼 (E.coioides) [16,17,18,19]、点带石斑鱼 (E.malabaricus) [20,21,22,23], 鞍带石斑鱼 (E.lanceolatus) [24,25]及驼背鲈 (Cromileptes altivelis) [26,27,28,29,30,31]等种类人工繁殖的成功, 同时还开展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
文章对近年来中国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殖技术
1.1雌雄同体与性转化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种类, 当雌鱼发育到一定年龄及大小时, 才发生性转化, 变为雄鱼[32]。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开展石斑鱼的雌雄同体和性转化现象研究, 结果表明不但在自然海区, 而且在饲育过程中, 甚至在产卵期间, 都有一些年龄、个体较大的雌鱼转变为雄性鱼[17,33,34,35,36]。在自然海区, 石斑鱼性转化一般发生在年龄和个体足够大的个体, 如赤点石斑鱼发生在6龄[35,37], 鲑点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发生在9龄以上[38]。通过组织切片发现, 石斑鱼的性腺组织可分为3种: (1) 雌性; (2) 雄性; (3) 间性, 即雌雄两性同在。随季节不同, 雌性或雄性生殖细胞处于不同的发育期;间性个体的卵精巢在任何时候, 雌雄生殖细胞的分化水平都很低。即使在繁殖季节, 雌鱼生殖活跃的卵巢层上的休止囊内也存在着造精组织。一旦开始性转化卵细胞即萎缩, 精原细胞增生为精细胞。而在发育成熟的精巢内, 也时常可见萎缩、退化的卵母细胞或卵细胞[3,38,39,40]。
国内外学者在对快速获得成熟亲鱼的性控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41,42,43,44,45], 新加坡、泰国学者曾用投喂雄性激素的方法使雌鱼提早转变为雄鱼。中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埋植雄性类固醇激素 (如17α-甲基睾酮等) 能成功地诱导石斑鱼性逆转。以转性雄鱼作为亲本, 已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 孵化出鱼苗。激素埋植法与药饵投喂法比较, 可避免因处理鱼摄药不均而致效果不均的弊病。到目前为止, 石斑鱼的性别控制基本上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要将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到种苗生产中, 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包括探明石斑鱼性腺发育、性分化和性别逆转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调控机理, 为人工控制石斑鱼性别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1.2石斑鱼产卵类型、产卵量和产卵期
石斑鱼多批产卵, 在卵巢中同时具有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 雌鱼在一个繁殖周期内, 卵子分批成熟, 如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6]。人工培育的点带石斑鱼在繁殖季节, 当水温适宜时, 一般连续产卵5~7 d, 停数天后再产卵[20]。石斑鱼在产卵季节会聚集产卵, 此时可以捕获石斑鱼。石斑鱼产卵期从每年的春末延续到秋初, 因纬度不同, 各地石斑鱼产卵时间不一致。赤点石斑鱼产卵期, 在浙江沿海为5~7月, 福建为5~9月, 台湾为3~5月, 广东南澳岛附近在端午节前后为盛期, 香港海域在4~7月, 海南岛沿海在3月底至8月[46]。在福建沿海网箱养殖条件下, 赤点石斑鱼产卵期出现在5~7月[36]。鞍带石斑鱼在南海、东海的繁殖季节是5~8月[47]。石斑鱼个体总产卵量在7万~100多万粒不等, 产卵量和浮卵率受亲鱼的年龄、大小、营养状况和环境因素及其他条件影响很大, 大型种类有1 000万粒之多[48]。
1.3产卵行为
通过对赤点石斑鱼[36]、点带石斑鱼[20]、鞍带石斑鱼[47]产卵行为的观察发现, 石斑鱼类的产卵行为大体是一致的。由于受激素的作用, 经过一定的时间, 雌雄亲鱼出现相互追逐的现象, 水面常出现大的波纹或浪花, 并不时露出水面, 多尾雄性亲鱼紧紧追着雌亲鱼, 有时用头部顶撞雌鱼的腹部, 发情高潮时, 雌雄鱼尾部弯曲并颤抖着胸、腹鳍产卵、射精。
1.4亲鱼培育
在种苗生产中, 亲鱼的数量要多, 并且形成年龄梯队, 才有择优挑选的余地, 形成生产规模;而生殖群体有年龄差, 则可望解决性转变的问题, 并在繁育中使用达到生理成熟年龄的个体, 避免由于亲鱼不到性成熟年龄而一味注射激素催产, 造成仔鱼发育先天不足而早夭的问题。要选择个体大、成熟度好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 常用的催产剂有鲤鱼脑垂体 (P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2) 等[40,49]。加强亲鱼的强化培育, 每天投喂新鲜鱼、虾、蟹或鱿鱼等, 在饲养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通过调节各种环境因子, 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亲鱼可以不用激素催产就能自然产卵受精, 获得优质的受精卵[16,20]。
1.5受精卵孵化
一般使用500 L的圆柱形卤虫孵化桶孵化受精卵, 桶底部有一排水阀, 底部正中央置一气石充气。最近日本研制一种新的孵化桶控制水流来提高孵化率取得很好的效果[50], 另外, 选用大的孵化桶可以较有效的提高孵化率[51]。孵化时受精卵密度每桶 (500 L) 为100万~150万粒。亲鱼产卵的次日收卵时, 放入孵化桶的胚胎已经发育到原肠期之后, 发育正常的胚胎无色透明, 死卵呈白色。
1.6受精卵浮性界定
石斑鱼受精卵为浮性卵。在盐度为30以上的海水中, 受精卵呈浮性, 未受精卵和死卵呈沉性。在人工孵化过程中, 停止充气, 未受精卵或死胚胎会沉于孵化器底部, 利用这个特性, 可以在人工孵化时将未受精卵或死胚胎排除。有研究者提出在生产管理中以不同胚胎发育时期的浮卵率估算受精率和孵化率, 即以原肠中期浮卵率作为受精率, 以仔鱼即将出膜时的浮卵率作为孵化率[20]。
1.7死卵的处理
发现其中有死卵应及时排除, 排除死卵的方法是停止充气15~20 min, 正常卵上浮, 未受精或发育不正常的卵及少量杂物沉于孵化桶的底部, 开启孵化桶底部的排水阀, 缓慢排水, 将死卵及杂物排出, 之后立即恢复充气, 并加水至正常水位。如果发现还有死卵, 可重复1~2次。称取排出死卵的重量, 以便计算受精卵数量。死卵排除后, 每2~3 h换水一次, 每次换水1/2, 以保持孵化桶内海水的清新。
2 石斑鱼早期发育和人工育苗技术
2.1胚胎发育
与大多数硬骨鱼类相类似, 石斑鱼的胚胎发育一般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国内已有不少学者[5,8,9,29,52,53,54]分别对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驼背鲈等种类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 对器官形成期的分化描述存在分歧, 其原因可能是: (1) 不同的学者观察时侧重点不同, (2) 不同种类的石斑鱼发育特征有所不同。
2.2胚后发育
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
(1) 仔鱼期分为前期仔鱼 (卵黄囊期仔鱼) 和后期仔鱼。
前期仔鱼是指从仔鱼出膜后至卵黄囊消失的这段时期, 这段时期主要特征是卵黄囊的存在。从仔鱼开口摄食, 经历了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的长出及伸长, 尾椎向上弯曲, 各鳍的发育, 至各鳍基本形成、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绝对长度达到早期发育阶段最大值、鳞片长出、体色及斑纹形成之前为后期仔鱼期。这一时期的识别标志是卵黄囊已消失、身体透明、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的长出及伸长。以卵黄囊的消失作为后期仔鱼结束的标志, 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2) 稚鱼期。
通常称为变态期, 是仔鱼到幼鱼的过渡阶段, 主要的体征表现在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收缩以及鳍棘上小刺数目急剧减少、鳞片生长、体色及斑纹形成。
(3) 幼鱼期。
该期鱼苗全身覆盖鳞片、腹鳍棘长度重新超过第二背鳍棘、鳍棘光滑无刺, 除生殖腺尚未发育成熟外, 其形态、体色及身体斑纹等方面都类似于成鱼, 这一时期的识别标志为鳞片长齐、腹鳍棘长度大于第二背鳍棘、鳍棘光滑无刺、性腺尚未成熟。
2.3育苗技术
目前, 石斑鱼种苗的培育主要采用室内育苗和室外土池育苗2种方式, 室内育苗易人工操作, 育苗条件 (如温度、盐度等) 易控制。室外土池人工育苗, 是参照中国淡水“四大家鱼”传统的育苗生产方式, 先期在育苗室、后期在室外土池的育苗方法。一般在仔鱼开口后数天或稚鱼期后放入土池, 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培育的要点是控制敌害, 掌握池内浮游生物繁殖, 防止低溶氧等。同室内水泥池育苗相比较, 其优点是可在育苗水体中直接培养生物饵料, 饵料种类与个体大小呈多样性, 营养全面, 能满足仔稚幼鱼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个体对饵料的需求。仔稚鱼摄食均衡, 生长快速, 个体相对整齐, 减少了同类相残, 且节省人力、物力及供水、饵料培育等附属设施, 建池及配套设施投资少。操作简单, 便于管理, 有利于批量生产。缺点是难以人为调控理化条件, 更无法提早培育仔稚鱼, 只能根据自然水温条件适时进行育苗。
3 石斑鱼种苗繁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展望
3.1石斑鱼人工繁育重要的技术环节
(1) 受精卵的获得。在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的石斑鱼中, 仅有少数几种 (如点带石斑鱼[20]、斜带石斑鱼[16]) 能自然产卵、产卵季节长、产卵量大, 大多数种类如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还不能得到大批量的受精卵; (2) 人工育苗技术水平仍然是石斑鱼人工繁育的关键。
3.2石斑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的危险期
对青石斑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的研究[42]发现, 石斑鱼的育苗过程中有3个死亡率很高的阶段, 称作危险期。降低危险期的死亡是提高育苗成活率的关键。不同的学者[18,53]对于不同石斑鱼危险期的描述有所不同。
第一个危险期。这一危险期发生在仔鱼前期, 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逐渐过渡阶段, 主要由受精卵先天性原因 (卵质不良或胚胎畸形) 或受精卵运输过程中卵的质量下降导致仔鱼开口时不能摄食或摄食不到食物等。减低死亡率的根本方法是选择优质亲鱼, 进行强化培育, 如果鱼卵需要运输, 要保证运输过程中卵的成活率, 且保证仔鱼开口时有适时、适口的饵料。
第二个危险期。仔鱼发育中期时, 卵黄囊几乎消失, 消化道已经完全打通, 仔鱼具备摄食能力, 进入“混合性营养”阶段, 但此时仔鱼口径很小, 加之运动能力有限, 仔鱼只能摄食牡蛎受精卵, 而且饵料密度要达到相当大的程度。这一状况维持到仔鱼的口径进一步扩大, 可摄食部分常规培养的轮虫, 此时鱼已经长出背棘与腹棘, 内部器官进一步发育完善, 外部形态也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仔鱼对饵料营养要求比较高, 因食物中DHA和EPA不足, 或比例不适致使仔鱼营养缺乏, 同时由于食物残留, 细菌、原生动物繁殖很快, 加之桡足类的投喂也会携带病害, 所以这期间要注意水质控制、防止DHA和EPA缺乏和营养单一, 投喂DHA强化的轮虫。
第三危险期。随着生长, 仔鱼后期和稚鱼期的养殖群体会出现大小差异, 鱼苗间会发生残食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大小差异、饵料不足、投喂不均、次数不够所造成。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加大投饵频率, 并在必要时进行分苗。鳞片长齐以后, 幼鱼获得保护屏障, 可以完全采取配合饲料投喂, 同时要控制水质和防治病害。
3.3展望
近30年来, 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石斑鱼人工繁育的研究, 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为将来规模化人工育苗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石斑鱼的苗种繁育仍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究其原因, 尽管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 石斑鱼的苗种生产受到的制约因素有: (1) 受精卵质量差; (2) 仔鱼纤弱, 活力差, 口径小, 对开口饵料的要求很严格; (3) 稚鱼期时互残现象; (4) 育苗期内摄食活饵料, 饵料培养环节多, 难于控制, 常造成饵料供应不及时; (5) 仔、稚鱼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高, 人为调控难度大; (6) 病害问题, 除了细菌性疾病和寄生性疾病外, 还出现神经坏死症病毒, 这种病毒除了能横向传播, 还能纵向传播给子代, 严重地影响成鱼养殖及石斑鱼育苗。
人工繁育 篇9
关键词:自然条件下;网箱池塘并用;人工繁育;野鲤;松浦镜鲤
目前,网箱养鲤成鱼所用鱼种大多来自池塘。由于网箱养殖的特殊环境,池塘所提供的鱼种因拉网、装运、应激等造成其体表擦伤严重,致使鱼种入箱后水霉病等鱼病发生,成活率低,入箱恢复期(10 d内)的死亡率高达10%以上。网箱培育的鱼种,由于适应密集环境,耐运输,应激小,可显著提高鱼种入箱恢复期的成活率。因此,网箱养殖鲤成鱼最好投放网箱所育的鱼种。而如何提高夏花入箱恢复期的成活率,成为网箱育种成败的关键。实践表明,吉林省鲤鱼夏花出塘时间大多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而网箱育种所放养的夏花最好是经池塘中驯化开食、规格4 cm以上,如此出池时间会更晚,可达到7月下旬。在这样的高温季节运输夏花,成活率偏低,若长途运输(5 h以上)则成活率更低,严重影响育种效果和经济效益。资料检索表明,现行鲤鱼人工繁育,基本在池塘中进行[1-8],林添福[9]进行了网箱锦鲤繁育试验。如何能就近解决网箱育种所需夏花的培育问题,笔者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继2012年全网箱人工繁殖野鲤、松浦镜鲤失败后,2013年,又在集安市渭源水库——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利用现有网箱和当地2口池塘,进行了自然条件下网箱池塘并用人工繁育野鲤、松浦镜鲤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集安市渭源(亦称老虎哨)水库地处集安市东南,是由中朝界河鸭绿江中游的主江道拦江而成的山谷型发电水库(上游为云峰水库,下游为水丰水库),水质清新无污染,一般流速20~40 cm/s,透明度在130~180 cm,溶解氧在7 mg/L以上。每年12月下旬封冰,翌年4月下旬开冰。网箱设置区水深30 m左右。
1.2技术路线
网箱亲鱼培育→网箱人工催产→池塘自然孵化→池塘水花培育至夏花(驯化开食后)→网箱鱼种培育。
1.3亲鱼培育
选用网箱基地自有的3~4龄野鲤(规格1.5~3 kg/尾)、松浦镜鲤亲鱼(规格2~6 kg/尾),于2012年5月初,放养至网箱养殖试验区的10号箱(12 m×6 m×4 m)进行培育。2013年开冰后,继续在箱内进行产前培育。饵料投喂、鱼病防治、日常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1.4催产前的准备工作
1.4.1催产药、具的准备根据自然水温,在亲鱼发育成熟(5月底)前,将催产药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地欧酮(DOM)、注射器、生理盐水、棕榈皮、催产网箱、孵化网箱、出鱼工具、机动船等准备到位,备用。
1.4.2池塘准备试验所用池塘2口(2#、3#)、面积均为1 300 m2,位置离渭源水库岸边100 m左右。5月28日,2口池塘用3吋水泵开始加注库水,至6月3日,水深加至平均1 m左右,每池施用发酵牛粪约500 kg,每池施用漂白粉100 kg带水消毒。
1.5人工催产
1.5.1产前准备开冰后,每日测水温,达到15 ℃以上时,每天注意观察亲鱼的成熟情况。6月4日晚,亲鱼出现产卵迹象。6月5日,将棕榈皮用大铁锅开水加盐煮1 h后捞出备用。6月6日上午,在网箱养殖区12号网箱内,挂起3只规格为4 m×1 m×1.5 m的60目尼龙产卵箱,箱中沿长度方向用聚乙烯绳绑束棕榈皮(间隔30 cm),两边贴箱、中间平均,挂3行并沉于水下50 cm左右,箱底布撒棕榈皮。
1.5.2催产注射6月6日下午1点,将宁波第二激素厂生产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地欧酮(DOM)按说明配制后一次性注射,开始对野鲤、松浦镜鲤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后的亲鱼入产卵箱待产。1号箱野鲤20组(♀∶♂=20∶30),2号箱野鲤28组(♀∶♂=28∶42),3号箱松浦镜鲤38组(♀∶♂=38∶32)。
1.6人工孵化
6月7日凌晨2时,亲鱼开始产卵,至8时结束。6月7日下午,池水用“332”杀菌王按说明全池泼洒消毒。6月8日上午,机动船舱内加水深约30 cm、配制成1%聚维酮碘的药液,将产卵箱内的鱼巢取出,放入船舱浸泡并运至岸边。将产卵箱移至池塘内沿东西向四角张紧、以木杆固定成长方体,上纲出水约30 cm。将鱼巢按催产时的方法挂入原产卵箱。松浦镜鲤1箱入2#池,野鲤2箱入3#池。水温25 ℃。
1.7鱼苗培育
6月9开始出苗、至12日鱼苗全部达到平游。6月13日,鱼苗出箱过数后回原池采用黄豆浆进行培育。6月19日开始泼豆浆,用量15 kg/hm2·d,每日上、下午各1次。6月23日起,两池分别于早7时、晚5时在安装投饵机的一侧池边撒粒径1.5 mm鲤鱼颗粒料。7月13日,开始用投饵机投喂破碎料,日投饵6次:5:00,8:00,11:00,13:00,16:00,19:00,每次开机50 min、投料1.5 kg左右。至8月25日,鱼苗出池上箱,开始网箱育种。
1.8网箱育种
1.8.1网箱设置在集安市渭源水库——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养殖区内,8月20日利用3个12 m×6 m的网箱架,每个箱架内挂2只规格6 m×6 m×2.5 m、网目5 mm的单层聚乙烯网箱(共6只),每箱配自动投饵机,备用。
nlc202309010713
1.8.2鱼苗入箱8月25日、26日,池塘拉网,机动船舱内加水、充氧,将鱼苗运至网箱养殖区,按规格三级分筛后,放入网箱内进行鱼种培育。鱼种放养规格和数量见表1。
1.8.3养殖管理
1.8.3.1饵料与投喂饵料为“华隆”牌鲤鱼种膨化颗粒饵料,投饵机投喂。参照表2-表4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投喂。
2.2
1.8.3.2鱼病防治
①养殖、转运过程中,小心仔细操作,尽量避免鱼体擦伤。
②鱼种入养殖箱之前,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按常规浓度消毒。
③鱼种入箱后,10%的氟笨尼考按3‰添加做药饵,连喂5 d;同时,每次喂鱼时,用稀释30倍的百毒威3号(双季铵碘溶液)向鱼体泼洒,泼洒量视鱼量按说明而定。
④9月上旬,用5%的克血威(复合诺氟沙星)按5‰添加做药饵,连喂5 d。将“三亩灵”(复合二氧化氯)按说明兑好、稀释30倍向鱼体泼洒,泼洒量视鱼量而定。
⑤ 9月底,用10%的氟笨尼考按3‰、肝胆舒按4‰、V(E+C)按2‰添加做药饵,连喂5 d。同时,每次喂鱼时,用稀释30倍的百毒威3号(双季铵碘溶液)向鱼体泼洒,泼洒量视鱼量按说明而定。
⑥10月上旬,用5%的克血威(复合诺氟沙星)按5‰添加做药饵,连喂5 d。将“三亩灵”(复合二氧化氯)按说明兑好、稀释30倍向鱼体泼洒,泼洒量视鱼量而定。
1.8.3.3日常管理定期清洗、清理网衣,保持网箱良好的通透性和形状。经常检查网衣和框架,如有损坏及时修补。每次投饵时,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视鱼活动及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投饵量。定期对网箱人行道和工具进行消毒。每日检测水温1次,每15 d测定1次生长情况。
2试验结果
2.1人工催产、孵化
1号产卵箱野鲤20组(♀∶♂=20∶30),2号产卵箱野鲤28组(♀∶♂=28∶42),3号产卵箱松浦镜鲤38组(♀∶♂=38∶32),催产率100%。1号箱产卵60万粒,2号箱产卵63万粒,野鲤共产卵123万粒;3号箱松浦镜鲤产卵180万粒、用于孵化100万粒(受条件限制,剩余弃掉)。野鲤受精率85%,松浦镜鲤受精率77%。
野鲤1号孵化箱出苗21.5万尾、孵化率42%,2号箱出苗11.5万尾、孵化率21%,合计33万尾、平均孵化率31.5%;松浦镜鲤3号孵化箱出苗30万尾、孵化率39%。
2.2池塘鱼苗培育
自6月13日鱼苗下塘至8月25日出池,经73 d培育,松浦镜鲤产鱼6.7万尾、1 005 kg,平均规格15 g/尾(5~65 g/尾),成活率22.3%;野鲤产鱼8.2万尾、984 kg,平均规格12 g/尾(4~50 g/尾),成活率24.8%。
2.3网箱鱼种培育
8月27日开始投喂,至10月20日测产,野鲤的三级试验箱出箱规格分别为37.2、63.4、87.8 g/尾,成活率分别为78.2%、87.3%、926%,单产分别为27.1、58.4、23.5 kg/m2;松浦镜鲤三级试验箱出箱规格分别为42.5、76.3、105.2 g/尾,成活率分别为73.6%、81.9%、912%,单产分别为25.1、49.5、25.6 kg/m2,见表5。
3问题与讨论
3.1首次提出自然条件下池塘网箱并用人工繁育野鲤、松浦镜鲤,试验思路正确,技术路线可行
资料检索表明,现行鲤鱼人工繁育,基本在池塘中进行[1-8],林添福[9]进行了网箱锦鲤繁育试验。为破解网箱培育鲤鱼种夏花入箱成活低的难题,本试验在自然条件下,首次对网箱池塘并用人工繁育野鲤和松浦镜鲤苗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果证明,试验的思路正确,技术路线可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采用此技术进行
工人繁育鲤鱼苗种,只要克服下述原因分析中的问题,在不需增加任何产孵设备的情况下,可达到网箱养鲤的苗种自给,对提高苗种入箱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2集卵量小的原因分析
试验中,卵巢布置于一个水层(表层、水下50 cm左右)且密度小,产卵箱的箱底没有张紧、任意摆动,箱底在散放棕榈皮的压力下呈漏斗状,致使产卵箱中部区域处于无卵巢状态,在亲鱼集中产卵的时候,使大部分鱼卵因无巢附着而落于箱底。除非增加孵化设备,否则,落底卵是无法回收孵化的。只要将卵巢分层梯次布置、箱底部张紧并加大密度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3.3孵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3.3.1孵化箱小,卵巢密度大、间距小,水霉迅速蔓延及局部缺氧致鱼卵死亡试验中,受条件所限,将产卵箱直接作为孵化箱移至池塘中并将鱼卵原箱孵化、卵巢束绳自然垂于水中并呈弧状,卵巢密度大导致水霉迅速传染、蔓延。扩大孵化箱规格,加大卵巢间距、绑缚直杆上、按列吊于不同水层,即可解决此问题。
3.3.2孵化箱过深,落底鱼卵缺氧不能孵化试验中,孵化箱深1.5 m,底部已拖池底,又没有搅动设备,致箱底脱巢鱼卵缺氧无法孵化。可将落底脱巢鱼卵另置于浅箱中并加气泵搅动进行孵化,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鱼苗成活率低的原因分析
6月份正值试验地蛙类的繁殖高峰,渭源水库蛙类种类多、数量大,2口净水试验池是蛙类理想的产卵地。试验中虽在6月3日用漂白粉进行了清塘,可清塘后没有采取防护措施,致使蛙类重新在池内产孵出大量蝌蚪,6月13日放苗前,每个池塘拉3网、均拉出蝌蚪50多 kg,无法将其清净,使鱼苗成其活饵料致成活率很低。在类似的地境,清塘后可将池塘四周用塑料布立围,免其二次进入产卵。
试验中,鱼苗于6月13日下塘、8月25日出池上箱,是不正常的。试验地7月16日强降水致山洪暴发、库水猛涨,电厂开闸泄洪,致库水温度剧降、水质浑浊,自7月16日至8月24的40 d中,水温没超过18 ℃、透明度在25 cm以下,而池塘水温在25~28 ℃,致鱼苗无法出池入箱。在正常气候条件下,7月13日开始驯化投喂,25日鱼苗已大面积上浮抢食即可出池,经鱼筛分级入箱进行鱼种培育,能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参考文献:
[1]
覃旭伟,蓝春.池塘网箱产卵孵化丰鲤鱼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247,264
[2] 罗永新,李禹,张文魁.鱼塘网箱锦鲤繁殖试验[J].水产养殖,2014(2):15-16
[3] 欧廷松 利用网箱进行人工繁殖效果好[J].渔业致富指南,2011(8):23-24。
[4] 卢正臣 鲤鱼网箱人工繁殖效果好[J].科学养鱼,2008(5):9
[5] 成永旭,金继明.利用网箱进行鲤鱼人工繁殖好[J].中国水产,1995(3):7
[6] 刘海晶,王彬彬.鲤鱼人工繁殖技术[J].吉林农业,2011(06):269
[7] 马旭洲,崔存河.影响鲤鱼人工繁殖的几个因素[J].中国水产,2001(3):41
[8] 陈书华.人工控制鲤鱼自然繁殖技术[J].河北渔业,1991(2):31-32
[9] 林添福.网箱锦鲤繁育技术[J].淡水渔业,2003(4):57-58
(收稿日期:2015-03-27)
凡纳滨对虾标准化人工繁育技术 篇10
据我国农业部统计, 中国对虾养殖产量约为世界的1/3, 位居世界第一, 虾苗年需求量约为5 000亿尾,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养殖面积最大的对虾品种, 虾苗年需求量约为4 400亿尾。自1992年以来, 各种病毒病、细菌病对世界对虾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对虾繁育是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基础, 苗种质量是关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苗种质量问题就要从苗种繁育过程的标准化抓起。标准化配套设施是实现凡纳滨对虾苗种标准化生产的前提, 标准化操作是实现苗种标准化的保障。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凡纳滨对虾标准化人工繁育设施和标准化育苗技术, 以期为真正实现并大范围推广凡纳滨对虾标准化繁育技术提供依据。
1 标准化人工繁育设施
1.1 场址选择
种苗繁育场建在避风内湾山丘或高地上, 场地的平均标高与平均海平面落差10~20 m, 周围水质清净, 无工业及城市排污影响, 水质符合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海域海水盐度不低于25, pH稳定在8.0~8.2;电力充足, 交通通信生活方便。
1.2 水处理设施
凡纳滨对虾的人工繁育离不开水, 在目前养殖的水环境下, 各项指标合格的水质是实现凡纳滨对虾人工繁育的首要条件。要想实现标准化人工繁育, 需要配备一整套完善的现代化水处理设施, 主要包括:砂滤缸、蛋白质分离器 (泡沫分离器) 、精密过滤器、紫外线消毒器、升降温系统等设备。这样不仅避免育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 也使育苗成功率大大提高。
水处理流程为:贮水池的水流经砂滤缸经过生物膜过滤、渗透过滤及接触过滤过程, 使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流经水槽的过程是将臭氧发生器中产生的臭氧与水充分混合以杀灭水中的细菌等微生物, 然后用活性炭将水中的臭氧合成物以及残余的臭氧吸附掉;除掉细菌等微生物的水经过蛋白质分离器, 以清除水中有机物颗粒、蛋白质、有害金属离子等, 此步骤清除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净化的水流经两级精密过滤器之后, 其内径>5 μm的颗粒物将被过滤掉;再经紫外线照射, 水中的细菌、病毒被杀灭, 杀灭率高达99.0%~99.7%。亲虾培养、育苗以及丰年虫孵化可用经紫外线消毒后的水;而受精卵孵化和藻类大量培养的水必须经过1 μm的滤筒过滤;藻种培养的水还必须再经0.1 μm的滤筒过滤后方可使用。整个水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1.3 检测设施
需配备设施齐全的实验检测室, 水质分析室需配有紫外分光光度计、pH计、盐度计、超声波清洁器、常温冰箱等;细菌检测室配有摇床、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常温冰箱、常温离心机、高压灭菌锅等;病毒检测室配有定性、定量PCR仪、高速常温/冷冻离心机、常温以及超低温冰箱、凝胶电泳系统、色谱分析仪、水浴锅等;幼体虾苗质量检测室配有普通电子显微镜、电脑成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
2 标准化人工繁育技术
2.1 繁育流程
首先, 对所要选的亲虾取样检测白斑综合症病毒 (WSSV) 、桃拉病毒 (TSV) 、传染性皮下组织坏死病毒 (IHHNV) 等特定病原和弧菌, 若为阳性则不予使用, 若为阴性则按照亲虾的质量要求选择, 按雌雄比例促熟培养。在整个繁育发育过程中包括亲虾、卵及各期幼体变态后都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若病毒检测为阳性即淘汰掉, 若为阴性则继续培养;活体饵料在投喂前都要进行细菌和病毒检测, 确定合格后才能投喂;卵和各期幼体除了要取样进行病毒细菌检测外, 还要取样检测其受精、发育、体态情况, 如果不达标也要淘汰;对达到出苗规格的仔虾, 要经严格的质量检测合格后方能出售。操作流程如图2。
2.2 亲虾培育技术
2.2.1 亲虾来源和质量要求
(1) 亲虾来源:从美国夏威夷引进的达到性成熟的亲虾或者自行培育的亲虾。 (2) 亲虾质量要求:所有亲虾体色为淡青色或青灰色, 附肢完整, 身体和腮要干净, 活力强。另外, 雄虾需达到10—12月龄, 体重35~40 g, 体长>15 cm, 交接器发育完好且并在一起, 精囊饱满, 精子有粘性, 白色无杂质, 体积大。雌虾需达到8—10月龄, 体重40~45 g, 体长>16 cm, 卵巢四期 (成熟) 。用定量或定性PCR法检测对虾病毒携带情况, 确定为无特定病原 (SPF) 的亲虾, 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2.2.2 亲虾促熟培育
(1) 催熟培育池的准备:气石沿池边布置, 每隔50~80 cm布置1个。亲虾入池前用含氯消毒剂浸泡1 d, 洗净后用碘液消毒。水经上述水处理设施处理后使用, 盐度≥28, pH 8.0~8.5, 水温27~30 ℃, 光照度500~1 000 lx。培育池加水至水深50~70 cm。 (2) 亲虾催熟培育密度:亲虾密度保持10~15尾/m2, 雌虾和雄虾分池培养, 雄虾数量为雌虾数量的1.5倍。 (3) 亲虾催熟培育方法:在雌虾壳硬活力强时, 用镊烫法或结扎法来摘除单侧眼柄。亲虾单侧眼柄摘除后, 控制水温28~30 ℃, pH 8.0~8.3, NH+4-N浓度<0.04 mg/L, NO-2-N浓度<0.01 mg/L, DO>5 mg/L, 总碱度140~180。促熟期间投喂经严格消毒和检测、确定不携带特定病原的鲜活饵料 (新鲜青虫、红虫、鱿鱼、蚝肉等) , 日投喂量占亲虾体重的10%~25%, 以亲虾摄食后略有剩余为宜, 每天投喂4次。 (4) 日常管理:亲虾培育池的水深保持50~70 cm, 日换水量为原池水的80%~120%。雌虾切除眼柄4~7 d后, 每天早、晚观察其背部性腺发育情况。每天对亲虾培育池的各项水质指标以及细菌含量进行检测, 根据情况适时调节水质。
2.2.3 亲虾交配
每天06:00—07:00, 把性腺成熟的雌虾移至雄虾培育池, 让其自然交配。白天光照度500~1 000 lx, 夜晚光照度120~150 lx。在交配期间检查2次 (15:00和17:30) , 交配后将已经获得精荚的雌虾捞入产卵池, 等待产卵。
2.2.4 亲虾产卵
(1) 产卵池的准备:产卵池经高锰酸钾消毒后, 注入处理过的海水1.0~1.3 m深, 控制产卵池水温28~30 ℃, 光照度<50 lx, 布置气石1个/m2。 (2) 移放产卵亲虾:已交配的雌虾, 用浓度为200 mg/L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30~60 s, 用处理过的海水冲洗干净后, 放入产卵池中, 密度4~6尾/m2。 (3) 雌虾产卵:已交配的雌虾在19:00—22:00产卵, 产卵期间保持微充气, 保持安静, 减少干扰, 以免惊吓亲虾影响受精率。产卵后小心及时将雌虾捞出, 放回原培育池中继续精心培育, 并清除干净产卵池中的污物。 (4) 卵子的质量评定:雌虾产卵后, 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测卵子的受精情况, 若受精卵的比例 (受精率) >80%, 说明精子和卵子的质量达标;如果受精率<70%, 说明精子或卵子质量差或是交配情况不好, 应排掉。
2.2.5 受精卵孵化
(1) 受精卵孵化:直接在产卵池中孵化, 保证受精卵的密度30×104~80×104粒/m3, 充气使水呈微波状, 水中溶氧达到5~6 mg/L, 孵化水温保持28~30 ℃, 盐度>28。孵化过程中, 每1~2 h用搅卵器搅动池水1次, 及时把脏物捞出, 定时检查胚胎发育情况。 (2) 孵化率评定标准:胚胎发育过程中适时镜检, 检测受精卵发育情况及孵化率, 要求孵化率>80%, 不能<70%, 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技术员, 做到检测与生产结合。 (3) 无节幼体质量评定: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卵黄颗粒大, 附肢划动有力, 黑刚毛完整无损伤, 尾棘分开, 体表不挂脏, 定性或定量PCR检测不携带常见病原 (WSSV、TSV、IHHNV等) , 有强趋光性的幼体为优质无节幼体。要求优质无节幼体的比率>90%, 不能<80%, 若畸形率>10%即淘汰。 (4) 无节幼体的收集:幼体全部孵出后, 用孔径75 μm的排水器 (换水网) 排水至水深40~50 cm, 在集幼体槽中用孔径75 μm的网箱收集幼体, 除去脏物。将幼体移入容积为0.5 m3的幼体桶中, 微充气。
2.3 人工育苗
2.3.1 饵料生物质量要求
单细胞藻类需处于指数生长期, 生活力强、生长旺盛, 颜色正常, 上浮或悬浮;镜检细胞个体大, 饱满, 无敌害和大量沉淀, 经检测不含弧菌, 不含有特定病原, 水质指标一切正常才可使用;孵化出的卤虫无节幼体需经检测确定不携带病原才可投喂。
2.3.2 育苗前准备
(1) 消毒:育苗室中各类水泥池, 先用海水冲刷几遍, 后用200 mg/L的漂白粉溶液洗刷, 池内育苗工具也一同浸泡于池中消毒。24 h后用淡水冲洗干净。 (2) 进水:用水为处理过的海水, 确保海水盐度26~35, pH 8.0~8.5, NH+4-N浓度<0.04 mg/L, NO-2-N浓度<0.01 mg/L, DO>5.0 mg/L, 总碱度150~180。
2.3.3 无节幼体 (Nauplii, N) 培育
(1) 无节幼体入池:将无节幼体倒入塑料桶或盆中, 静置5~10 min, 然后轻轻移入手抄网 (孔径75 μm) 中, 放在200 mg/L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30~60 s, 用育苗池的干净海水冲洗几遍, 按密度15×104~25×104尾/m3移入池中。 (2) 无节幼体培育条件:保持微弱充气, 使幼体不下沉为度。培育水温29~30 ℃, 控制光照度<500 lx, 无节幼体培育期间只加水不换水。
2.3.4 溞状幼体 (Zoea, Z) 培育
(1) 培育条件:溞Ⅰ期 (Z1) , 水温28~30 ℃, 微弱充气;溞Ⅱ期 (Z2) , 水温30.5~31.0 ℃, 充气使水面呈微波状;溞Ⅲ期 (Z3) , 水温30.5~31.0 ℃, 充气逐渐增大至沸腾状。温度每天升高0.5~1.0 ℃。溶解氧>5 mg/L, pH 7.8~8.6, 盐度25~35, 光照度200~1 000 lx。 (2) 饵料投喂:以植物性饵料 (单胞藻) 为主, 兼投动物性饵料。Z1、Z2、Z3分别按苗池中2.5×104个细胞/mL、3.5×104个细胞/mL、4.5×104个细胞/mL的量投喂单细胞藻 (骨条藻、角毛藻) 3~6次/d。同时每次投喂人工配合饵料0.5~2.0 mg/L, 每天6次。Z2期开始投喂蛋黄粉 (B.P) , 投喂量为0.5~1.5 mg/L, 投喂轮虫5~10个/mL。Z3期适量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尽量使投喂的饵料多样化, 营养均衡。 (3) 日常管理:只加水不换水, 施用有益菌改良水质, 保证有充足的藻类供给, 配合水温的逐步提升, 使幼体能顺利地蜕皮变态。 (4) 质量检测:经检测活力好, 趋光性强, 胃肠充满食物, 体表不黏附脏物、不附着寄生虫, 附肢完整不畸形, 刚毛自然、不弯曲, 拖便长度约为体长的1~3倍, 经检疫不携带特定病原的溞状幼体为健康幼体。要求整体健康率>90%, 若<70%被认定不合格;若同池中Z1、Z2、Z3期同时存在, 成活率<50%, 此幼体应该淘汰。
2.3.5 糠虾幼体 (Mysis, M) 培育
(1) 培育条件:各期水温控制范围, 糠Ⅰ期 (M1) 为30.5~31.0 ℃;糠Ⅱ期 (M2) 为31.0~31.5 ℃;糠Ⅲ期 (M3) 为31.5~32.0 ℃。从M1到M3, 充气量由沸腾状逐渐增大至强沸腾状, 光照度可调至较强光至强光, 光照度通常控制在200~2 000 lx。 (2) 饵料投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辅以单细胞藻类。每天按10~20个卤虫无节幼体/每尾对虾幼体量分3~6次来投喂;按苗池中5×104~10×104个细胞/mL的量投喂单胞藻2~4次/d;投喂配合饵料6次/d, 每次1.2~2.5 mg/L。 (3) 日常管理:培育过程中若水色过浓, 要适量换水, 换水量不超过30%。同时, 添加益生菌改良水质。每天数次检查幼体胃肠饱满情况和水中生物饵料数量, 灵活调整投饵量。 (4) 质量检测:经检测活力好, 趋光性强, 摄食良好, 胃肠充满食物, 肠蠕动有力, 75%以上拖便, 拖便长度为体长的0.2~0.5倍, 体表不黏附脏物, 附肢完整不畸形无损伤, 体色无白浊、不变红、肌肉饱满, 经检疫不携带特定病原的即为健康糠虾幼体。健康率在90%以上, 若低于80%认定为不合格, 若同池中M1、M2、M3同时存在, 成活率<50%, 应淘汰。
2.3.6 仔虾 (Postlarvae, P) 培育
(1) 培育条件:仔虾期前8 d, 培育水温32~31℃;从第9天开始, 逐渐降温, 直至调节到养殖时所需的水温。充气量应保持在强沸腾状态。光照度通常为2 000~20 000 lx。 (2) 饵料投喂:P1—P4, 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 可投喂骨条藻、角毛藻等单胞藻2~3次/d, 每次投喂使其在苗池水中的密度达2×104~4×104个细胞/mL;P5—P12, 投喂配合饵料6次/d, 每次2.5~4.0 mg/L, 每尾对虾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20~100个/d, 分3~6次投喂。 (3) 日常管理:每天换水1~2次, 每次换水量35%~40%。施用有益菌改良水质。虾苗出池前几天停止加温, 以使水温逐渐下降, 使其与准备放苗的养殖池的水温一致。 (4) 质量检测:出苗前连续观察3~4个夜晚, 苗池均无发光现象, 体长达到0.8~1.0 cm, 体色正常, 甲壳光滑, 附肢完整无畸形, 活力强, 经检测无特定病原的虾苗即被认定为健康合格虾苗, 可以出苗。 (5) 虾苗的出池操作:育苗池排水, 水位至30~40 cm, 用孔径为250 μm的筛绢网在排水口处收集虾苗。用手抄网把虾苗捞出, 移到出苗桶中, 充气。用体积10 L的聚乙烯薄膜袋, 装水1/3, 充氧气2/3, 每袋装0.8~1.5万尾虾苗打包。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