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良种繁育

2024-10-04

家蚕良种繁育(共6篇)

家蚕良种繁育 篇1

“芳·绣×白·春”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西南大学联合选育的高品质茧丝新蚕品种。经四川、重庆区域性试验, 表现为繁殖容易、产量稳定、丝质优良, 现被确定为四川省春季主推蚕品种。为了使该品种得到有序大力繁殖推广, 结合我省现有蚕种场的生产情况, 2016年2月, 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取得“芳·绣×白·春”的独家知识产权。2016年春季我场对“芳”和“白”原原种的优良小系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筛选, 秋季繁育推广, 虽然该季自然环境条件较为恶劣, 但我场通过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精管细养,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见表1。

现将其繁育体会报告如下:

1“芳×绣”、“白×春”对温度非常敏感

“芳×绣”、“白×春”蚕品种特别是大蚕期和蔟中喜欢高温干燥, 今年秋季繁育效果好, 主要是今年秋季大蚕期和蔟中的温度较往年秋季高、湿度较往年低, 比较适合这对新蚕品种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 在生产上首先要做好合理布局、适时出库催青工作。春季安排在清明后出库催青, 秋季安排在立秋后出库催青, 春季不能过早, 秋季不能过迟。由于春季后期温度高, “白×春”原种较“芳×绣”原种提前一日出库催青收蚁, 秋季后期温度低, “白×春”原种和“芳×绣”原种可以同天出库催青收蚁, 对交品种发育经过见表2;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给蚕创造适龄适宜的高温干燥环境, 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和上蔟结茧。

2“芳×绣”、“白×春”健康性较差

“芳×绣”、“白×春”的健康性整体上都较差, 但“白×春”的健康性又好于“芳×绣”, 死笼率调查情况见表3。“芳×绣”在饲育过程中易发生体腔型脓病、蛹期易发生僵病。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特别加强温湿度的控制、做好蚕室的通风换气、蚕体蚕座消毒、稀蚕勤喂 (加强补给桑) 、良桑饱食、蛹期福尔马林液消毒等工作。

3“芳×绣”、“白×春”对桑叶质量的要求特别高

2015年秋季我场桑园遭受长期的高温干旱危害, 共育期间用叶质量相当差, 叶消脱水后桑叶便成了渣, 在2龄时就有病死蚕发生, 3龄发蚕后蚕儿发育极不整齐, 病死蚕陆续发生, 蚕农边养边选择淘汰, 导致后期收茧、制种成绩也较差。2016年秋季, 我场特别注重了共育用叶质量, 桑叶采摘合格率平均都在90%以上, 场内共育期间蚕儿发育相当整齐, 发蚕后蚕农对共育质量评价相当高, 后期收茧制种成绩同2015年秋季相比有较大提高。通过这两季对比可以看出, “芳×绣”、“白×春”对桑叶质量的要求更高, 可以说桑叶质量的好坏, 直接决定这对新蚕品种繁育推广的成败。为此, 在生产上就必须要建立安全专用优质的稚蚕用桑园, 同时加强桑园的肥培管理, 保证适龄适熟优质桑叶供给;在饲育过程中, 要加强不良叶的选择淘汰, 做好良桑饱食工作, 特别是在大蚕期更要做好补给桑工作。

4“芳×绣”、“白×春”发育整齐

“芳×绣”、“白×春”各龄发育整齐, 眠起齐, 蚁蚕起蚕易爬边。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要坚持“早收蚁、早止桑、早饷食”的原则。大蚕期如遇低温多湿, 则食桑极为缓慢, 发育欠整齐, 甚至出现严重踏叶现象, 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做好升温排湿工作。

5“芳×绣”的趋光性强

“芳×绣”熟蚕尿多、营茧速度相当慢, 但茧形大、匀整。一般在上蔟后1~2d才结茧, 若蔟中遇到低温多湿, 落蔟相当多。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要适当偏老上蔟, 随熟随上, 盖好上蔟纸, 尽可能保持蔟室光线偏暗, 空气新鲜, 适温干燥。

6“白×春”对微量农药及有毒有害气体敏感, 易发生不化蛹

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桑园安全用药、蚕室漂白粉液消毒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吸湿材料制作、升温材料选择等方面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防止微量农药中毒和不良气体危害发生, 调查见表4。今秋我场第一批的“白×春”不化蛹率高主要原因就是彭城原蚕区的桑叶在种植蔬菜时被农药污染、草木灰被塑料灰污染、上蔟使用焦煤升温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也证明在相同条件下, “白×春”对微量农药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抵抗力较弱, 其不化蛹率同“芳×绣”相比大幅上升。

7“白×春”雌蛾的活动能力差

“白×春”易产不受精卵、叠卵和重卵, 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交调节、理对、看散对工作, 减少不受精卵发生;投蛾后, 要加强巡蛾工作, 及时调板, 减少重卵和叠卵的发生。

8“芳×绣”产卵期的趋光性极强

“芳×绣”投蛾后, 一定要做好产卵室的黑暗及巡蛾工作, 防止母蛾爬到产卵板四边产卵, 杜绝不必要的损失。

9 按比例出库原种

“白×春”原种产附差, 单张收蚁量偏低, 为避免对交失调, “芳×绣”与“白×春”对交可按1:1.2原种出库催青。

家蚕原原种、母种繁育的防微体会 篇2

1 做好蚕期前的消毒和准备工作, 为原原种、母种的防微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1.1

对蚕室内、外环境、桑场和工人生活区, 进行清扫、刮土、锄草, 用1%漂白粉液全部毛消一遍, 初步降底大环境的微毒率。

1.2

对蚕室、蚕具、簇具进行全面的清洗、冲刷, 使各种病源彻底的暴露后, 正式进入消毒阶段。

1.3

所有蚕室, 包括共育室、大蚕室、贮桑室、簇室, 用1%漂白粉液进行全面喷消, 各种养蚕用具也同时用漂白粉液浸消。如绳网、小红网、蚕匾等, 无法用漂白粉浸渍消毒的, 必须用蒸灶进行高温蒸汽消毒。

1.4

然后, 用甲醛石灰饱和液和毒消散对所有蚕室、蚕具、簇具进行密闭加温消毒, 全面杀死各种病源。此项工作务必在收蚁前一星期结束。

1.5

蚕具、蚕室等进行全面消毒结束后应进行微毒抽检。若抽查仍发现有微粒子孢子存在, 必须再次消毒和进行第二次抽查, 直至未发现微粒子孢子为止。

1.6

收蚁前一天, 要用漂白粉液对共育室再喷消一遍, 并用硫磺密闭熏烟, 以防二次污染。

2 做好蚕期中桑叶消毒和防病工作, 是原原种、母种的防微工作的关键所在

2.1 桑叶的浸渍消毒。

桑叶消毒是切断微粒子经口传染途径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母种的抗逆性差,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有效氯浓度的严格控制:1-2龄, 用0.3%有效氯消毒液浸10分钟, 清水漂洗晾干后使用;3-5龄, 用0.35%有效氯消毒液浸10分钟, 清水漂洗后, 脱水晾干使用。大蚕期叶量较大, 应根据用叶量分两到三次进行消毒, 以免破坏叶质及二次污染。

2.2 蚕期中的防病消毒工作。

工作人员进出蚕室, 要换鞋和工作服, 蚕室内环境每次除沙后, 都必须用0.5%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 外环境视情况两到三天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一次, 每班的调桑用具、拖鞋、蚕筷、鹅毛、蚕网等, 下班前都要清洗消毒。蚕室内必须配备专用消毒盆, 盆内放入1%的漂白粉液, 发现病死蚕、不良蚕、弱小蚕, 一定要放入消毒盆中。

2.3 做好卵壳的补正检查。

收蚁结束后, 所有收蚁区的卵壳, 用小信封装好, 标名批次、区号, 并进行烘干处理后, 送至微毒检测室及时进行检测。如有检出微毒, 对应收蚁区应及时淘汰。

2.4 迟眠蚕和发蛾促进的检查。

每个龄期, 都要做好迟眠蚕和弱小蚕的淘汰工作, 并按照标准袋好迟眠蚕, 并及时送检, 了解微毒情况。发现微毒超标的蛾区要及时淘汰。种茧期, 母种和原原种当选区, 要尽快做好发蛾促进, 争取在制种前要把预发蛾送检, 微毒超标区及时淘汰。

2.5 桑场的治虫工作。

许多桑园害虫如桑毛虫、野蚕、桑尺蠖等体内都能感染微粒子, 并能与家蚕发生交叉传染, 因此做好桑园害虫防治工作也是防治微粒子病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秋蚕结束后的冬季封园及春蚕前的3月下旬的治虫工作的好坏, 对减少桑园虫口密度有极大的影响。另外, 还要抓好冬季这个有利时期, 做好桑园的清园工作, 包括采除枯叶、修治枯桩, 集中烧毁, 从而有效地降低桑园来年的虫口密度。在其它用叶时期, 以人工捕捉为主, 必要时可采用残效期短的农药, 进行分批治虫, 分批采叶, 避免农药中毒。

3 做好蚕期的回山消毒工作

制种结束后, 所有制种废弃物集中统一处理, 进行销毁、深埋, 蚕沙坑封土, 蚕室、蚕具、簇具等全面清洗, 并用漂白粉液进行全面消毒, 可以用蒸灶消毒的, 应全部再蒸汽消毒一次。蚕沙残物、制种废弃物等必须在远离桑场处堆放沤制堆肥, 充分发酵后方可再施入桑田, 切勿生施, 以免引起环境和桑叶污染, 增加传染几率

4 加强人员管理, 做好防微知识普及

由于我场的机制改革, 一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养蚕技工退休, 再加上临时工中每年都有不少养蚕新手, 因此在蚕期前我们请场内养蚕技术骨干对全体蚕室和桑场工作人员, 进行一次系统的养蚕防微知识培训, 讲解防微技术要点, 制定奖惩制度, 使每个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和行动重视防微措施的实施和执行。

5 防微设备的配置

我场蚕室部门配消毒用清洗机6台, 大型桑叶脱水机2台, 大型桑叶浸渍消毒设备1套, 桑场配消毒用清洗机2台, 桑园治虫用迷雾机6台、还有一套完整的桑田喷灌系统等。这些防微设备的配置, 为各项防微技术措施的有效实施打下必要的物质基础。

近几年来, 我场原种分场天平山母种、原原种生产基地,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及场内各项有效的防微技术措施之下, 很好的完成了省蚕种管理所下达的母种和原原种的生产任务, 为全省广大蚕农饲养的一代杂交种优质高产, 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摘要:讲述了家蚕原原种、母种繁育过程中, 如何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和传染, 做好原原种、母种的防微工作, 生产出优质合格的母种和原原种的各项主要防微技术措施。

家蚕良种繁育 篇3

关键词:家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集成

安康市蚕种场已建场60年, 年培育三级原种1.2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30万张。近些年来, 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面临原蚕区萎缩、种茧户养蚕积极性下降、劳动力短缺、制种单产低、制种效益不高等问题和挑战, 安康市蚕种场为有效化解困局, 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技术创新, 通过在生产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借鉴国内其他蚕种场先进经验, 对桑蚕一代杂交种优质高效繁育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应用, 总结集成出一系列蚕种繁育技术, 为打造全国优质家蚕良种繁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技术以原蚕基地建设为基础, 综合运用原蚕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制种, 限性品种雌雄蚕分养和培育雌蚕专养户等技术措施, 大幅度提高了蚕种生产质量、效率和效益。

1 原蚕基地建设

1.1 原蚕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安康市蚕种场的一代杂交种生产90%来源于原蚕区。近几年随着安康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 陕南迁移式扶贫大力推进, 导致原蚕区越来越萎缩, 原蚕饲养量大幅减少。原蚕区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原蚕区劳动力流失严重且呈老龄化趋势。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空心化”, “养蚕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目前原蚕区从事原蚕饲育的蚕农, 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二是蚕桑生产的劳动效率相对较低。传统栽桑养蚕基本是靠“一家一户”的手工劳动, 特别是在桑园管理、大蚕饲育的生产阶段,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制约着原蚕饲育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长期以来原蚕区投入不足, 科技更新缓慢, 设施装备落后, 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原蚕区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局面, 非常不利于原蚕饲育技术的落实和管理。

1.2 加大标准化原蚕基地村建设的措施

1.2.1 建成7个重点标准原蚕基地村

2014年以来, 安康市蚕种场重点在汉滨区五里镇刘营村、河西镇西山村、关庙镇新增村、关家邹庙村、双沟村, 汉阴县双乳镇南窑村, 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建成7个标准原蚕基地村, 实现全年原蚕饲育达900张以上, 基地村年制种量达25万张。

1.2.2 规范养蚕用具和洗消设备

两年来针对7个重点原蚕村的原蚕饲育户, 扶持高压清洗机120台、电动喷雾器100台、省力化蚕台100台、养蚕升温炉150个、小蚕共育箱900个、电动桑剪100台。通过这些硬件设备的投入, 极大的提高了原蚕户的劳动效率, 降低了原蚕饲育成本费用, 增强了原蚕饲育过程中的洗消质量, 达到了省时、省力、降成本、提质量的效果。

1.2.3 建立标准优质丰产桑园

2013年至2015年共免费扶持种茧户种植农桑14号、强桑1号等优良品种桑苗280万株, 用于桑园建设;免费发放化肥、农药用于桑园管理。其中建成便于机械化耕作的速成丰产桑园106.67hm2 (株行距0.5m×1.8m, 每667m2栽植800株, 拳高0.5m) , 每株留条8~10根, 成园后每667m2有效条数8000根以上, 总条长10 000米以上。另外对低产桑园进行改造, 通过补植加密、老树更新等措施使低产桑园变为丰产桑园。

1.2.4 加强对原蚕饲育户的技术培训, 规范原蚕饲育技术

原蚕户栽桑养蚕技术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种茧的产量和质量。我场原蚕区技术人员在每季蚕前消毒前都要对原蚕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上季养蚕情况和当季的气候、叶质、病原物繁殖规律等因素, 有针对性地向原蚕户做好技术培训。在每年冬季桑园管理时间技术人员下村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 指导原蚕户合理安排剪伐方式和管理技术要点。两年来在7个基地原蚕村开技术培训会40余场, 大幅地提高了原蚕户的栽桑养蚕技术水平。

2 推进原蚕区小蚕专业化共育

随着劳动力的紧缺和劳动成本的不断上涨, 原蚕饲育的经济效益不再占优势, 如何节省劳动成本, 减少劳动力支出, 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 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原蚕小蚕专业化共育是适应现代蚕业集约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的一种饲育形式。它不仅有利于消毒防病, 增强小蚕体质, 促进发育齐一, 而且有利于解放养蚕劳动力,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大蚕规模化饲养的安全性, 使蚕农实现增产、增收、增效。传统饲养模式, 从蚕农领种到上簇结茧一般需经过约26天, 而通过原蚕小蚕共育, 蚕农领到手的是三龄蚕, 蚕农只需饲育约19天就能上簇结茧, 并节约升温燃料费100元左右。

我场目前原蚕小蚕共育采用的是场内和原蚕区共育户两种小蚕共育型式。场内每季共育原蚕150张左右, 每户收共育费每张50元;原蚕区共育户每户每季共育原蚕10~15张, 每张收共育费100元。收蚁前按原蚕户编号收蚁, 蚕箔两端挂好标签, 匀蚕、分箔、提青都在同一编号内进行, 并分清品种、品系防止混杂;每日采用三回育, 按标准温湿度和技术要求饲育, 三龄饷食起除后把原蚕发给蚕农。两年来, 安康市蚕种场共建成原蚕小蚕共育室800m2, 扶持小蚕共育箱900个, 90%以上原蚕点实现了小蚕共育。

3 开展原蚕多批次养蚕制种研究

我场蚕种生产以作业组为单位, 每组4名技术人员。各组原蚕区按不同地理特点搭配, 川道、浅山、中高山区实行分批收蚁, 各区域收蚁时间开差7天左右, 第一批收蚁时间川道4月底、浅山5月初、中高山区为5月中旬。根据各区域的气候特点和桑园条件, 全年按春季、晚春、中秋、晚秋等多季节布局原蚕饲育制种:春季收蚁结束后, 晚春5月30日左右第一批收蚁, 6月8日左右第二批收蚁;秋季8月12日左右第一批收蚁, 8月20日左右第二批收蚁。通过推行多批次养蚕制种模式, 既能够使种茧户多批饲育种蚕, 增加收入, 又实现化整为零、错峰制种, 化解了制种劳动力短缺矛盾。

以汉滨区大同镇王家台村蚕农王功会2015年分批养蚕为例:该户自建住房约300m2, 用于养蚕约100m2, 有密植丰产桑园0.8hm2, 夏伐、春伐各占一半。4月26日第一批饲养原蚕3张 (每张原蚕按15g蚁量计算, 以下相同) , 5月10日第二批原蚕2.5张, 5月29日第三批原蚕2.5张, 6月10日第四批原蚕2张, 8月12日第五批原蚕3张, 8月22日第六批原蚕2.5张。全年饲育原蚕15.5张, 共收种茧960kg, 饲养种蚕收入5万余元。

2015年全场饲育原蚕920张其中春蚕饲育368张, 晚春饲育210张, 中秋蚕饲育232张, 晚秋蚕饲育110张, 共收种茧59t, 制一代杂交种26万张。通过多批次多季节养蚕制种, 最大化减少单批饲育数量, 不仅化解了制种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 还充分发挥了基地原蚕村的潜能, 使蚕室、蚕具、桑园得到充分的利用, 增加了蚕农养蚕收入, 极大地调动了原蚕户的养蚕积极性。

4 利用限性蚕品种, 实行蚕期雌雄蚕分养

雌雄蚕分养技术是利用限性品种的斑纹特点, 在蚕期人工将雌雄蚕分开饲育。我场现繁育的限性品种有871、丰明、春玉三个品种。人工分雌雄蚕的最佳时间是在4龄第二天, 此时雌雄蚕的斑纹特征明显, 蚕体较大, 且食桑量少, 蚕农有充足的时间分蚕;每张原蚕雌雄分开约需7h左右即可完成, 生产班组每张种补助蚕农40元的分蚕费用;在五龄期加强复查, 提高正确率, 上簇和种茧调查时要做好标记, 防止雌雄茧混杂。通过雌雄蚕分养, 雌蚕适当稀养, 选用成熟度高的桑叶, 增加给桑量, 能增加5%~10%的蚕茧产量, 张种增收约300元, 也有助于提高公斤茧制种量和蚕种质量;在制种期可减少初鉴蛹环节, 节省了初鉴蛹费用, 还能推迟削茧时间, 在发蛾前一天完成削茧 (丰明品种削茧过迟会发生旋蛹除外) 、复查、摊蛹即可, 减少了操作过程中因蛹皮嫩产生的蛹体创伤, 公斤茧制种量能提高0.5~1张。2014年和2015年共饲育限性品种原蚕500张, 雌雄蚕分养率100%, 平均公斤茧制种量4.5张以上。

5 培育雌蚕专养户, 提高限性品种的繁育系数

家蚕良种繁育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中系杂交原种:9·芙(雄蚕1号的常规中系杂交原种)、9·10 (雄蚕2号的常规中系杂交原种),均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供种;

日系原种:平桂2286A(雄蚕1号、雄蚕2号的性连锁平衡致死日系原种),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家蚕育种室供种。

1.2 试验方法

常规中系杂交原种与平衡致死日系原种的蚕种催青、蚕期饲养、蛹期保护和后期发蛾调节等环节的温湿度按现行常规杂交原种要求进行处理,饲养蚁量按“中系∶日系”约为2∶1进行收蚁饲养;采用“常规品种(♀)×平衡系(♂)”的交配方式繁育雄蚕杂交一代平附种。调查计算克蚁产茧量、克蚁制种量、公斤茧制种量等蚕种繁育主要指标。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饲养量与出库调节

由于在良繁过程中,只用常规品种的雌性个体和平衡致死系的雄性个体,且平衡致死系的整体孵化率在48%左右。为合理安排雌雄比例,提高良繁效果,原种出库时常规品种原种数量与平衡致死系原种数量以1.5∶1~1∶1为宜,可保证常规品种原种饲养蚁量与平衡致死系原种饲养蚁量为3∶1~2∶1左右。

“雄蚕1号”、“雄蚕2号”中系杂交原种为常规品种9·芙、9·10,发蛾集中;日系原种为平衡致死系“平桂2286A”,发蛾较为分散,为确保对交品种间发蛾高峰期基本一致,平衡致死系“平桂2286A”宜比常规系9·芙、9·10提前2 d出库,提前2 d收蚁,早1 d上蔟。蛹期再视各品种的发育情况通过适当调控种茧保护温度进行微调。

2.2 原种高温长光照两段式催青

“雄蚕1号”、“雄蚕2号”的杂交原种中,其中1个亲本是932,在不良的环境下容易发生不越年卵。为稳定化性,采用高温长光照两段式进行蚕种催青。前期:戊3胚子前,催青温度24~25℃为宜,干湿差2~2.5℃,自然光照;后期:戊3胚子后,催青适宜温度27~29℃,干湿差1~1.5℃,人为给予18 h长光照。

2.3 卵期优选

常规系杂交原种在卵期优选中,选除卵量、良卵率等不达广西良繁标准要求的卵圈;平衡致死系的平衡致死控制基因在继代过程中,偶有遗失的现象,严格淘汰不符合平衡致死系特性的卵圈[3]。分区包种,全黑保护;收蚁时,分小区收蚁,严格淘汰有完全转青卵圈的小区。

2.4 蚕期精养

2.4.1精养小蚕中系杂交原种9·芙、9·10小蚕期趋密性较强,应做到提前扩座,避免蚕座过密,做好眠起处理,促使蚕儿发育齐一;日系原种平衡致死系“平桂2286A”的两个平衡致死基因携带有油蚕基因,小蚕期的雄蚕体色有油蚕特征,呈半透明灰黑色,且发育比雌蚕稍慢,因此,各期小蚕眠期处理要注意,可适当淘汰早眠、体色青白的雌蚕,多留入眠略迟的体色呈半透明灰黑色的雄蚕;按各龄要求喂适熟偏嫩叶;温度28~29℃、温湿差2~2.5℃为宜。

2.4.2大蚕稀放、良桑饱食大蚕期蚕体发育较快,特别是5龄盛食期,蚕座宜稀,500~600头 /㎡为宜。壮蚕良桑饱食忌喂湿叶、露水叶、发酵叶等不良叶;蚕室注意做好通风排湿,避免高温闷湿。大蚕饲养温度26~27℃、温湿差3℃左右为宜。

2.4.3加强防微做好养蚕前、中、后的消毒防病工作,减少蚕病发生。为提高防微效果,采用0.3%有效氯溶液对全龄用桑叶进行消毒,防止微粒子病病原经口传染。

2.5 蛹期保护与调节

种茧放于25~27℃的制种室内进行蛹期保护,上蔟后第9 d削茧、鉴蛹等。若对交品种间发现盛蛾期不一致,可进行微调,对发育慢的适当加温,对快的适当降温保护,调节温度以23~29℃间为宜,不宜过高或过低。

2.6 交配产卵

按性连锁平衡致死雄蚕品种杂交一代的制种要求,采用“常规品种(♀)×平衡系(♂)”的交配方式繁育“雄蚕1号”、“雄蚕2号”雄蚕杂交一代种[4],即只用中系杂交原种9·芙、9·10的雌性个体和平衡致死系“平桂2286A”雄性个体。

“平桂2286A”的雄蛾活跃,易密集打堆消耗体能,降低交配性能,因此摊蛹宜稀,感光前宜在地上铺纸或稻草,减少落地蛾损失;同时,为提高平衡系雄蛾的利用率,要注意保护好,当天可进行2次交配,第1次交配整理好后3 h左右就可进行拆对,拆对后应立即投蛾进行第2次交配,时间3~4 h为宜;暂时用不上的雄蛾,应及时放入8℃左右的冷库进行保护。9·芙、9·10出蛾齐涌,雌蛹出蛾后易趋光和密集打堆,故摊蛹宜稀,感光宜迟,对拾好的雌蛾要分批及时投放雄蛾交配、理对;理好对的蛾宜放在光线较暗、温度25℃左右、湿度约80%的房间内保护;产卵房间要求黑暗、温度25℃、湿度约70%为宜。

3 良繁效果

3.1 原种饲养成绩

本次原种饲养过程中,蚕室温度没有超过32℃,因此,小蚕期进行适当补温外,大蚕期均是自然温湿度。平衡致死系若按卵色限性选除雌卵,只养雄蚕时,小蚕期温度28~29℃雄蚕各龄发展齐一;本次良繁量较大,平衡致死系的雌卵未选除,实行雌雄混养,由于小蚕期雄蚕发育较雌的慢,为缩短差距、避免夜眠,1~4龄蚕期温度调高到30~31℃。中系杂交原种9·芙、9·10的强健性较好,死笼茧率分别为1.07%、1.71%,分别比平衡致死系“平桂2286A”低10.85%、10.21%。9·芙、9·10、“平桂2286A”的全茧量分别为1.69 g、1.76 g、1.46 g;克蚁收茧量分别为3.80 kg、3.97 kg、3.29 kg。“平桂2286A”的5龄经过比“9·芙”、“9·10”快1~1.5 d(见表1)。

注:“平桂 2286A”2013 年 5 月 5 日收蚁;9·芙、9·10 5 月 7 日收蚁。

3.2 杂交种繁育成绩

本次良繁中,常规系杂交原种9·芙、9·10的雌蛾发蛾盛期与平衡系雄蛾的发蛾盛期基本一致。“雄蚕1号”(9·芙×平桂2286A)、“雄蚕2号”(9·10×平桂2286A)2个雄蚕品种正交的克蚁制种量分别为11.67张、12.20张;公斤茧制种量分别为3.72张、3.64张(见表2),与现行品种两广二号相仿[5]。但由于平衡系的雌茧、常规系的雄茧均不发挥作用,因此,种茧的总体公斤茧制种量只有2.5张,比正交的约少30%,总体公斤茧制种量较常规品种的明显偏低。

注:因雄蚕 1 号、雄蚕 2 号的杂交一代种的反交没有平衡致死的特性,因此只制正交种。

4 结果讨论

4.1“雄蚕1号”、“雄蚕2号”属性连锁平衡致死三元雄蚕杂交种,只采用“中常·中常×日平”杂交方式繁育杂交一代种(正交),常规系杂交原种9·芙、9·10强健性好,平衡系原种“平桂2286A”为单交原种,强健性相对较弱,且雌雄同时饲养时,小蚕期雌蚕较雄蚕发育快,饲养温度偏低时易出现发育不齐的现象。

4.2“雄蚕1号”、“雄蚕2号”正交的公斤茧制种量分别为3.72张、3.64张,繁育系数与现行品种两广二号相仿;但由于反交不能制种,种茧的总体公斤茧制种量只有2.5张左右,总体公斤茧制种量较常规品种的明显偏低。

4.3平衡系“平桂2286A”具有卵色限性特征,黄白色卵为雄性、黑褐色卵为雌性,可考虑通过设备自动分离的方式分选出雄性蚕卵,饲养原种时只养雄蚕,有效提高小蚕期的发育整齐度同时,也可提高繁育系数,降低蚕种生产成本。

摘要:“雄蚕1号”、“雄蚕2号”是我站新育成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三元杂交雄蚕品种,为进一步探讨雄蚕品种的良繁技术,了解良繁效果,在实验室开展小批量繁育试验。结果显示:“雄蚕1号”、“雄蚕2号”一代杂交种正交的克蚁制种量分别为11.67张、12.20张,公斤茧制种量分别达3.72张、3.64张,达现行常规品种两广二号的良繁效果。但因反交不制种,种茧的总体斤茧制种量只有2.5张,较常规品种的明显偏低,有待探索有效的途径进一步提高。

家蚕良种繁育 篇5

关键词:高温多湿,一代杂交种,种茧,蛹保护,产附

广西处于亚热带地区, 我场所属原蚕区在养蚕期中30℃以上高温多湿气候时间占全年养蚕时间的70%, 特别是4月下旬开始到9月下旬的气候, 是全年气候最恶劣的时期。由于高温多湿的恶劣环境及原蚕区家蚕饲养批次密, 蚕室及周围环境无法进行彻底消毒, 桑园病虫害无法及时防治, 使蚕病病原和桑园病虫害得以进一步传播、扩散, 严重威胁着蚕业生产特别是一代杂交蚕种生产:蚕种微粒子病感染率上升, 种茧死笼率较高, 克蚁种茧产量低至正常气候时的50%以上, 个别批次甚至无法制种, 蚕种产孵差、用工多、成本高。因此, 我们通过四年的摸索和实践, 在高温多湿季节蚕种生产中对如何提高茧质、蚕种产孵、用工成本, 降低不良卵率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果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克蚁产茧比原来提高0.4~0.6kg, 公斤种茧制种提高0.6~0.8张, 不良卵率降低2.8%~3.2%, 张种用工成本降低0.03~0.04元, 蚕种微粒子孢子感染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根据我们多年经验, 在高温多湿季节繁育一代杂交种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把好病毒关, 确保蚕种安全生产

每年春蚕第一批后, 我场所属原蚕区即进入了高温多湿季节, 原蚕区养蚕环境逐步恶化:高温多湿、养蚕批次交替不断, 蚕室内外环境的各种病菌在不断繁殖与增加, 尤其是蚕微粒子孢子近年来通过野外昆虫的传播途径, 感染桑叶、污染环境, 且经食下进入蚕儿体内, 造成原蚕被微粒子孢子感染的几率逐渐增大, 个别批次甚至因感染微粒子孢子而全批淘汰, 此时原蚕区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消毒净化, 将严重影响整个原蚕区以后的原蚕饲养和蚕种生产。因此, 我场每年在春秋两季蚕种生产前, 组织全场员工进入原蚕区免费发放消毒药物, 组织力量对原蚕区进行蚕室及环境大消毒, 每批原种茧收购结束后, 及时对原蚕区的环境进行逐家逐户包括蚕室及外部环境地毯式的大消毒, 以杀灭或尽量减少原蚕区蚕室及周围环境积存的一切病菌, 确保高温多湿季节原蚕饲养的顺利进行。

措施和方法:以场技术人员为主, 蚕户为辅, 组成原蚕区消毒队, 配备机动喷雾器, 采用1%漂白粉澄清液, 蚕户先消毒一次, 然后消毒队再对蚕室内外、村庄道路等环境采用机喷方式进行彻底喷洒的消毒办法, 从而保证蚕室及养蚕环境达到无病菌, 最大程度切断微粒子孢子感染途径, 确保蚕种生产安全。因此, 多年来, 蚕种微粒子孢子感染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

2 加强技术辅导

对饲养技术水平低的原蚕户进行重点技术辅导、跟踪, 对蚕室环境较差的原蚕户采取预借资金等扶持的办法帮助养蚕户进行蚕室改造, 确保原蚕饲养成功。

2.1 提高蚕户技术水平, 是确保高温多湿季节原蚕饲养的重要措施。

在温、湿度正常的情况下, 各原蚕户之间的养蚕成绩相差不远, 但在高温、多湿恶劣的气候环境下, 突显了原蚕户饲养技术水平的高低。根据多年来原蚕户饲养情况, 饲养技术水平低的蚕户由于消毒防病、采桑、给桑、眠起处理技术稍差, 所饲养原蚕的种茧质量表现为:张蚕产茧低、茧小、死笼率高以至无法制种, 产卵量少、产孵差;而饲养技术水平高的蚕户, 所饲养原蚕的种茧产量高, 死笼率低, 卵量多、产孵好、蚕种转色统一。因此, 在原蚕区进行彻底消毒之后, 采取了专人对饲养技术水平差、养蚕成功率低的蚕户, 每日进行重点技术指导、跟踪, 直至蚕户在高温多湿季节能够饲养成功且种茧产量高、质量好。

2.2 对饲养环境较差如东西向、排湿差、散热差、闷热的蚕室, 采取预支种茧款或对家庭十分困

难的蚕户进行一定的扶持帮助, 如帮助搭遮荫棚、盖遮荫网或蚕室天面是混凝结构楼面的则指导蚕户在楼面四周砌高20cm以上的防漏水墙, 便于每天早上放不低于10cm的水, 以降低最高温度时的蚕室温度;同时对新蚕户或重新建设的蚕室进行现场指导和规划, 引导农户把蚕室建于竹木、林荫之中, 这是由于竹木、林荫地的局部小气候环境比无竹木、林荫地的温度低3℃左右, 湿度相对稍高10%~20%, 从而使环境有利于原蚕的生长发育, 以确保原蚕区的饲养成功率。因此, 我场原蚕区无论是气候较好的春蚕或是高温多湿的夏季, 张原种产茧量均稳定在15kg左右。

3 饲养品种比例应相对缩小

即使蚕户饲养技术水平过硬, 蚕房环境条件好, 在高温多湿季节饲养原蚕时, 日系与中系品种投放的比例也不宜过大, 根据我场多年的投放品种比例情况来看, 日系与中系的比例为1∶1.4左右, 以确保品种间雌雄蛾配对的平衡。

4 收茧时间

在上蔟化蛹后腹眼着色偏老时进行, 一般气温在30℃左右时7~8d后即可收茧, 收种茧时间应注意:

4.1 离场部较近的蚕户:上午10时前将种茧拉到场部, 进行种茧质量验收。

4.2 离场部稍远的蚕户, 采取场部派车直接到原蚕区收茧, 收茧时间一般是上午8~9时, 下午尽量不收茧, 如原蚕区饲养量多、种茧产量大需下午收的, 则在下午5时后进行。

以避开炎热的高温气候, 减少种茧因高温发热而引起的后期死蛹、死蛾、产附差和不良卵多等现象, 中途堆放的时间越短越好。

5 种茧保护

这里所指的种茧保护是从种茧运输到削茧的这段时间, 此段时间虽只有2~3d, 但如果种茧在运输过程中因蚕茧堆积发酵产生的热量过多处理不及时, 将直接造成蛹体生命力下降、交配困难、死蛾多、产孵差等。因此, 收茧时应采用四周通风且盛茧重量在8~10kg左右的塑料筐或竹筐, 筐内中间放一个通气筒, 以散发掉种茧在筐内堆积引起的热气。种茧运回后, 一是马上组织人员迅速卸茧, 摊茧;二是摊茧于蚕匾中时种茧的厚度应为1.5~2个茧的厚度, 不能超过这个厚度, 以免种茧因运输过程中堆积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造成死蛹、死蛾率增加, 影响产孵;三是种茧保护室应有通风降温设施, 如对流窗、风扇、空调等, 以尽量降低种茧在收茧及运输过程中因堆放发热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四是及时组织削茧分蛹, 应在最短时间内, 组织足够的力量削完种茧、鉴完蛹。

6 蛹期保护

6.1 保护材料。

蛹期保护时间是蛹放到蛹室至化蛾阶段, 是一个较重要的阶段。从目前我区所采用的盛蛹用具来看, 分别为蚕匾和木框筛, 我场采用的是木框筛, 落蛹时每一框中采取疏而薄的原则, 蛹体间以互不相碰为适度, 以降低发生病死蛹时相互间的感染现象。采用木糠垫蛹作为吸湿材料, 这是由于木糠更适宜蛹的活动和水分吸湿的缘故。

6.2 保护温湿度。

蛹期保护温度应尽量降到25~26℃, 以适合蛹期的生理发育。因此, 降温采取:一是在制种室周围搭遮荫棚以减少辐射热对蛹室的影响;二是采用空调降温, 这是蛹期降温的有效办法之一, 从而确保蛹期生理发育正常进行, 湿度控制在85%左右。

7 配对与雌雄蛾的保护

7.1 配对:一是要有专用配对室;二是采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作为配对室。

7.1.1 配对的温度:采用降温设施控制温度如空调, 温度控制在26℃;同时在配对时要在周围搭建遮荫棚, 尽量减少热辐射对配对室的影响。

7.1.2 配对的湿度:9·芙×7·湘为85%;7·湘×9·芙为80%。

7.1.3 雄蛾使用次数:

日系品种:雄蛾可交配两次, 如雄蛾健壮的且数量不足时可配第三次。

中系品种:只可交配一次, 如雄蛾数量不足交二次的, 母蛾产卵后蚕种易产生不良卵。

7.2 雌、雄蛾调节。根据我场多年的经验, 要达到雌雄蛾同时羽化、交配, 以蚕期调节为主, 空调冷藏调节为辅。

7.2.1 蚕期调节:

蚕期中必须有专人观察和控制各品种间、各龄期的饷食时间, 时刻保持两品种间时间差距, 即蚕期熟蚕止, 日系品种一定要比中系品种提早一天上蔟, 以确保两品种雌雄蛾同时羽化、交配, 达到最佳交配效果, 避免了两品种雌雄蛾羽化时间的不同因冷藏雄蛾而引起影响产孵和卵质。

7.2.2 低温调节:

如品种间在蚕期生长发育阶段产生一定的差距后, 必需采用冷藏调节雄蛾的办法, 以确保雄蛾保持交配性能力, 蚕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因此, 根据我场的生产实践经验证明:适宜冷藏种茧、蛹、蛾, 且对虫体生理发育影响不大的冷藏温度为5℃。在这一温度下种茧、蛹、蛾冷藏的时间为:蛹:2~3日、种茧:2日;雌蛾:1日;雄蛾:2~3日。

8 产卵室温、湿度的调节

8.1 产卵温度:

在高温多湿的季节制种, 应选择在温度较低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作为产卵室, 温度仍高于产卵目的温度时, 采用空调进行调节温度, 把温度调节到母蛾产卵的最适温度:9·芙×7·湘为24.5~25.5℃;7·湘×9·芙为28~29℃。并在整个产卵过程中保持该温度。

8.2 产卵的湿度:

产卵室的湿度大小直接影响着母蛾产卵量及产卵后的卵质, 因此, 产卵室的湿度:9·芙×7·湘干湿差为2℃左右;7·湘×9·芙干湿差为3℃左右。

8.3 做好产卵遮黑工作:

由于品种的不同, 母蛾产卵时对光线的需求不同, 中系品种的母蛾在产卵时趋光性较强;相反日系品种的趋光性较弱。因此, 在中系品种的母蛾产卵时必须遮黑, 以避免因在光线不均匀时造成趋光性, 爬向光线强的位置进行产卵, 出现附不均匀的状况。因此, 做好遮黑工作, 是确保蚕种产附好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参考文献

家蚕良种繁育 篇6

1 饲养原蚕的时间、批次及品种

1.1 饲养时间及批次

2012 年9 月1 批;2013 年4 月、9 月各1 批共2批;2014 年4 月、5 月、8 月、9 月各1 批, 共4 批;2015年4 月、5 月、8 月、9 月各1 批, 共4 批, 2012 年秋—2015 年秋累计饲养11 批。

1.2 饲养品种

NC99R·NC9C (NC9C·NC99R) , NJZ·NJ7 (NJ7·NJZ) , 932·芙蓉 (芙蓉·932) , 7532·湘晖 (湘晖·7532) , 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原种场提供。

2 繁育效果分析

2.1 原种发育经过

通过2012 年秋—2015 年秋4 年间的春、夏、秋的繁育结果 (表1) 显示:

温度较低的春季日系品种NJZ·NJ7 比中系品种NC99R·NC9C蚕期经过约长1 d、蛹期经过约长2 d、全期经过约长3 d;与7532·湘晖蚕期经过、蛹期经过、全期经过都相当;中系品种NC99R·NC9C与932·芙蓉的蚕期经过相当、蛹期经过约短1 d、全期经过约短1 d。

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 日系品种NJZ·NJ7 比中系品种NC99R·NC9C的蚕期经过、蛹期经过约各长2d、全期经过约长4 d;与7532·湘晖的蚕期经过、蛹期经过、全期经过都相当;中系品种NC99R·NC9C比932·芙蓉的蚕期经过、蛹期经过都约短1 d、全期经过约短2 d。

单位:d

2.2 原蚕饲养成绩分析

经2012 年秋—2015 年秋4 年春夏秋季11 批次的饲养, 共饲养桂蚕N2 原种2 360 张。其中, 中系杂交原种NC99R·NC9C共饲养1 472 张, 收种茧27 120.5 kg, 平均张原种产种茧18.42 kg, 比同期两广二号的中系品种932·芙蓉增产16.51%;茧形偏小, 平均公斤茧粒数840 粒;平均死笼率为3.09%, 两广二号中系杂交原种茧932·芙蓉的平均死笼率为4.80% (表2) , 经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后作差异性分析, 结果显示差异极显著 (表3) 。

日系杂交原种NJZ·NJ7 共饲养888 张, 收种茧11812.8 kg, 平均张原种产种茧13.3 kg, 比同期两广二号日系杂交原种7532·湘晖的茧形小, 平均公斤茧粒数816 粒;种茧平均死笼率为5.39%, 两广二号日系杂交原种茧的7532·湘晖平均死笼率为4.94% (表2) , 经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后作差异性分析, 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 (表4) 。

2.3 制种成绩统计分析

经2012 年秋—2015 年秋4 年春夏秋季11 个批次的繁育试验, 共繁育桂蚕N2 一代杂交种122 538张, 其中正交品种:共制种91 094 张;平均张原种制种量61.89 张, 比同期两广二号正交品种提高14.85% (表2) , 与两广二号正交品种平均张原种制种量53.89张相比差异极显著 (表5) ;平均公斤茧制种量为3.36张, 与两广二号正交品种平均公斤茧制种量3.41 张相比差异不显著 (表6) 。

反交品种:共制种31 444张;平均张原种制种量35.41张, 与两广二号反交品种平均张原种制种量35.54张相比差异不显著 (表7) ;反交品种平均公斤茧制种量为2.66张, 与两广二号反交品种平均公斤茧制种量2.31张相比差异显著 (表8) 。

3 品种特点及繁育技术措施

在繁育过程中发现桂蚕N2 原种具有日系品种养蚕过程眠起稍有不齐, 弱小蚕偏多, 熟蚕略慢, 蛹期长, 发蛾拖拉等特点;中系原种蚕期眠起整齐而快, 特别是高温季节蚕期经过、蛹期经过都比日系原种短2 d左右, 发蛾快而涌等特点。因此, 要根据新品种的特性进行繁育,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方能获得良好的繁育成绩。

3.1 掌握好对交品种出库、收蚁日差, 搞好对交调节

桂蚕N2 日系品种与中系品种相比, 在温度较低的早春季蚕期经过约长1 d, 蛹期经过约长2 d;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蚕期经过、蛹期经过约各长2 d。因此, 必须掌握好对交品种的出库、收蚁日差, 温度较低的早春季桂蚕N2 日系品种比中系品种早3 d出库、收蚁为宜;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 日系品种比中系品种早4 d出库、收蚁为宜 (两广二号日系品种比中系品种早2 d出库、收蚁为宜[2], 桂蚕2 号日系品种比中系品种早1 d出库、收蚁为宜[3]) 。大批量繁育时, 中系品种需分2 d出库收蚁;同时注意饲养过程的调节, 日系品种比中系品种早熟1.5~2.0 d为宜。

3.2 安排最佳中日系品种饲养比例

高温季节日系品种饲养成功率偏低而中系品种饲养成功率较高, 为提高繁育系数, 充分发挥中系品种繁育系数较高和日系品种雄蛾交配能力强的特点, 中日系品种饲养量比例以6∶4 (中系∶日系) 为宜, 高温季节以5.5∶4.5 (中系∶日系) 为宜。

3.3 采用高温感光法催青

杂交原种NC99R·NC9C (或NC9C·NC99R) , NJZ·NJ7 (或NJ7·NJZ ) 中均含有较多的多化血统, 处理不当易产生不越年卵。要采用高温感光催青原种:前期 (蚕种戊3胚子前) 温度24~25℃, 干湿差2~3℃, 自然光照;后期 (蚕种戊3胚子后) 温度28~29℃, 干湿差1~2℃, 感光18 h以上。蚕种点青后, 做好包种、全黑暗保护, 促使孵化齐一。

3.4 精选良卵, 适量饲养

桂蚕N2 中系原种部分蛾圈单蛾卵量较少, 不受精卵和红死卵多等, 要注意淘汰不良卵多及卵量数极少卵圈 (若全部收蚁, 蚁量可能会偏多, 同时影响到品种的良繁遗传性状) 。要调查所出库原种的卵量, 根据调查结果调配好各原蚕户适宜的饲养量, 避免因蚁量过多而造成蚕座密、蚕具及桑叶不足的情况发生。

3.5 精心饲养日系品种

桂蚕N2 日系品种养蚕过程眠起稍有不齐, 弱小蚕偏多, 养蚕过程要注意提青分批, 及时淘汰迟眠蚕、弱小蚕, 适时分批饷食;选择桑园、蚕房条件较好、技术过硬的蚕农饲养日系品种, 确保日系品种饲养成功。

3.6 小蚕精养, 大蚕良桑饱食

小蚕精选适熟叶饲养, 注意保温, 以28~29℃为好, 促进发育整齐;大蚕期要注意通风排湿, 桂蚕N2中系品种5 龄蚕期较短, 高温时只有4.5~5.0 足天就熟蚕, 要注意及早扩座保持稀座, 以500 头/m2左右为宜, 每张原种5 龄蚕期最大蚕座面积至少要有20 m2以上, 确保良桑饱食, 忌给湿叶、嫩叶, 否则原种茧小且茧层薄。

3.7 上蔟宜稀, 适时采茧

上蔟密度宜稀, 以500 头/m2左右为宜, 注意通风排湿;因中系品种茧层稍薄, 毛脚茧难采又易造成凹茧多, 故宜采老蛹茧, 一般以中系品种上蔟后7 足天, 日系品种以上蔟后9 足天以后且蛹复眼着色后采茧为宜, 以防伤蛹发生。

3.8 适时收茧和削茧

桂蚕N2 中系品种蛹期经过比两广二号中系品种短1 d, 中系品种宜提前1 d收茧、削茧, 一般中系以上蔟后7~8 足天为宜, 日系以上蔟后9~10 足天为宜, 但都以蚕蛹复眼黑色后为宜。

3.9 配足制种人员, 及时削茧、鉴蛹

桂蚕N2 中系品种公斤茧粒数比两广二号中系品种多60~100 粒, 茧层率偏低 (比932·芙蓉低1.0%~1.5%) 而凹茧多, 日系品种公斤茧粒数比两广二号日系品种多20~40 粒, 造成削茧、鉴蛹、制种等工作量多10%~15%, 加上蛹期经过短。因此, 制种人员要充足, 削茧、鉴蛹工作要及时, 避免浪费。

3.10 蛹期适温保护, 做好发蛾调节

种茧收回后, 中系品种和日系品种宜分室保护, 以便调节, 蛹期温度以24~26℃为宜, 及时做好最后的对交调节;中系品种发蛾涌而集中, 注意通过调节蛹期保护温度使其分批发蛾。

3.11 合理保护和利用日系品种的雄蛾

因日系品种雄蛾比例少, 需要用来重交, 加上活泼好动, 体力消耗大。因此, 保护好日系品种雄蛾显得尤为重要, 拆对后尽快放入5℃低温库保护。

3.12 投蛾适量, 加强巡蛾

桂蚕N2 反交种比两广二号反交种每张约多投5%, 每张蚕连纸投蛾85 g左右;桂蚕N2 正交种比两广二号正交种多10%~15%, 每张蚕连纸投蛾70 g左右;桂蚕N2 产附不及两广二号, 特别是叶质差时表现更明显, 宜加强巡蛾。

4 小结

4 年的繁育实践结果表明, 桂蚕N2 比两广二号:原蚕抗性强, 饲养成功率高, 单张原种收茧量高0.85kg;原种茧日系、中系平均死笼率比同期两广二号低1.07 个百分点, 中系NC99R·NC9C与同期两广二号中系原种932·芙蓉相比明显降低, 差异极显著;繁育系数高, 正反交平均单张原种制种量高4.57 张, 高9.65%, 正交品种比同期两广二号提高14.85%, 差异极显著;正反交平均公斤茧制种量高0.12 张, 高3.96%。只要根据新品种的特性要求进行繁育, 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掌握好对交品种的出库、收蚁日差 (日系比中系早3 d~4d) ;加强提青分批, 淘汰弱小蚕;稀座;良桑饱食;中系品种提早1 d收茧、削茧;适量投蛾, 加强巡蛾等, 就能获得良好的繁育成绩。

参考文献

[1]石美宁, 闭立辉, 顾家栋, 等.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桂蚕N2的选育[J].广西蚕业, 2012, 49 (4) :1-12.

[2]顾家栋, 李宝瑜, 沈昌平, 等.桑蚕夏秋用新品种“两广二号”的育成[J].广西蚕业, 1995, 32 (1) :44-48.

上一篇:计算装置下一篇:示范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