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脓病

2024-08-24

家蚕脓病(精选4篇)

家蚕脓病 篇1

2011年晚秋5龄家蚕在茂林镇的南容村、高湖村一带普遍发生了家蚕脓病, 致使部分蚕农损失十分惨重。现将其发生情况总结如下, 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1年秋, 南容村景照组一农户饲养晚秋蚕3.5张, 据其反映, 家蚕2龄即发现脓病, 不仅出现在迟眠蚕中, 在大批蚕中也有病蚕发生, 但暴发时间则在上簇左右, 上簇后无力缚营蚕茧, 纷纷落地, 最后产茧36.5 kg, 损失极为惨重。脓病暴发造成大批蚕死去, 导致蚕茧质量和产量下降[1,2], 死笼茧、黄斑茧、薄皮茧数量增加。蚕农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据调查, 高湖、南容等村部分蚕农产茧量仅约10 kg/张。

2 发病原因

2.1 气候条件影响

在2011年晚秋蚕饲养季节, 气候多湿低温, 饲养环境湿度偏高, 温度较低, 使蚕座冷湿、潮闷, 加之平时除沙次数不够, 没有及时采取升温排湿的应急措施, 在这种低温多湿的环境中饲养, 蚕儿食桑缓慢, 龄期延长, 体质虚弱, 抗病力下降, 增加了蚕病发生的几率。

2.2 防治措施不严

操作粗放常引起蚕体创伤, 包括蚕儿不能充分饱食, 蚕头过稠。病蚕污染过的蚕匾、蚕网、蚕室等未进行消毒继续投入使用, 造成病原体扩散, 蚕沙与病蚕随处乱丢, 发现病原不能及时拾出。一些对疾病抵抗力较差的弱小蚕继续与健康蚕混育, 饲育中分批提青不严格;除沙不勤, 蚕沙堆积过厚而病原体增多;滋生于蚕座上的病菌未得到有效清除, 蚕体蚕座消毒不力[3,4,5]。

2.3 桑园管理不善

桑树多数携带病菌害虫, 桑园治虫力度不够, 通过尸体与粪便污染桑叶, 加之未科学地处理病死蚕和蚕沙, 病原四处扩散, 极易与家蚕发生交叉传染。

2.4 桑叶贮藏不科学

蚕农未设专用贮藏室, 由于大蚕期蚕室全部被利用, 现用塑料薄膜覆盖采回的桑叶大多堆放在走廊或蚕室过道内;储存时不注意散热, 加上采叶时气温高, 桑叶很容易发热变质, 蚕儿食下后极易诱发脓病。

2.5 消毒不彻底

马虎应付是发生脓病的主要原因。引发脓病的病原多角体, 大量潜藏在病蚕尸体、蚕沙中, 并扩散污染到使用过的蚕室蚕具和周围的地面、环境中, 蚕农养蚕前消毒防病工作马虎,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蚕室蚕具消毒不严格, 留有死角, 只消毒蚕室蚕具, 不消毒周围环境, 只满足于用1种消毒药消毒, 更有甚者不消毒就养蚕, 每次消毒不彻底, 日积月累, 造成蚕病大面积的发生。二是药物配制浓度达不到要求, 消毒方法不对路, 达不到消毒效果。例如:漂白粉、石灰、消毒净等对水过多, 浓度达不到要求, 部分蚕农用药液消毒时不用喷雾器喷雾消毒, 而是用舀浇泼, 使药液分布不匀, 消毒效果差。三是忽视回山消毒。根据调查, 全镇进行回山消毒的农户仅占35%, 对病蚕、死蚕尸体乱丢、乱抛现象严重, 蚕沙不处理就直接施入田中或倾倒在蚕室周围, 造成病原扩散, 污染环境。

2.6 防病意识淡薄

蚕网、蚕匾等用具也因数量不足而未经消毒即投入使用。由于秋季气温高, 中、晚秋期蚕区叶质较差, 桑园易干旱, 加上蚕农将蚕沙到处乱倒, 有的甚至倒入桑田和河中, 防病意识淡薄, 造成病原到处扩散, 成为脓病传染的污染源[6,7,8]。另外, 有些蚕农采取降低消毒剂剂量, 甚至放弃消毒的措施, 因为人蚕同室的农户考虑到消毒药剂对人体的危害而采取上述行为。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

为达到提高消毒防病的显著效果, 加强蚕农对防病工作的认识, 加强蚕农技术培训, 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对蚕农的培训, 让蚕农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方法, 尽量节约成本, 正确和规范使用蚕病防治药剂。

3.2 增强消毒意识

加强各阶段消毒防病工作, 坚决淘汰遗失蚕、死蚕、病蚕, 杜绝病原物的感染。消灭病原是防治家蚕疾病的根本措施, 强化预防措施, 严防发生病菌感染, 控制病菌蔓延。养蚕中要对蚕室地面及蚕室周围环境定期进行消毒, 并处理好蚕沙, 集中沤制, 发酵后使用;病蚕尸体用石灰浆、福尔马林浸渍过夜后深埋, 以防病原扩散;做好每季蚕结束后的回山消毒;改造兼作蚕室的住宅, 改善通风条件, 浇好水泥地面, 搭制简易天棚。

3.3 加强蚕药经营监管

杜绝假劣蚕药进入市场, 提高蚕药质量, 蚕药作为防治蚕病的基本商品,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消毒防病效果。春、秋蚕期前, 积极配合县农业执法大队、县蚕桑站及县畜牧水产局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本镇各经营蚕药商户进行严格检查。有力杜绝劣质蚕药上市销售。

3.4 饲养抗病力较强的品种, 增强家蚕体质

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 以及当地流行的病毒种类, 选择抗病力、抗逆性强的蚕品种。确保桑叶质量, 有条件的蚕农可建造专用房屋或贮桑室进行贮桑, 做好科学贮桑, 采回来的桑叶要及时从袋中或筐中取出。为增强蚕儿体质, 要根据蚕的不同的发育期选采适熟桑叶, 做到良桑饱食。

3.5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严禁给蚕儿喂饲农药污染叶、病菌感染叶、湿叶、霉变叶、热发酵叶等不良饲料。合理处理病蚕与蚕沙, 要严格消毒后才能使用污染过的蚕具蚕室;大蚕期每天用新鲜石灰或漂白粉消毒1次, 小蚕期用防病一号或蚕座净消毒, 加强蚕体蚕座消毒, 以取得较好的消毒防病效果。防止多病并发现象, 合理添食抗菌素以清除蚕体内细菌;勤除沙, 防止堆积过厚, 淘汰迟眠、病弱蚕, 蚕期中严格提青分批;力求按饲育标准进行各龄蚕的饲育;做到饲养中动作要轻, 蚕头要稀。

3.6 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及肥培管理

桑园施肥时要注意多施有机肥、复合肥, 氮、磷、钾搭配, 提高桑叶质量, 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 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降低虫口密度;提高蚕的抗病性, 增强蚕儿体质。

摘要:介绍了晚秋蚕脓病发生造成的危害, 对发病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以供广大蚕农参考。

关键词:家蚕脓病,危害,病因,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姜祝海, 廖平, 梁兵, 等.春蚕发生血液型脓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蚕业, 2003 (4) :49-50.

[2]林小芬, 王松, 蒋翠兰.浅谈原蚕区脓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 2007 (4) :60.

[3]邱海洪, 韦秉兴, 冯健玲, 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6) :2368-2370.

[4]白兴荣, 江亚, 黄平.云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与流行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 2011 (4) :31-32.

[5]陈端豪, 冯建琴, 马秀康, 等.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 2001 (3) :63-64.

[6]董克平.家蚕脓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7) :362.

[7]浙江省嘉兴农业学校.蚕病学[M].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9.

[8]殷建.泾县晚秋蚕脓病大暴发原因与应对措施[M].蚕桑茶叶通讯, 2011 (1) :9, 11.

家蚕脓病 篇2

1 消毒剂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外壳需在碱性环境下才容易溶解, 释放出病毒粒子, 因此用于杀灭家蚕病毒的消毒剂多具备强碱性的特点或其他具备有效破坏蛋白多角体的性能, 使病毒粒子充分暴露, 致使病毒粒子失活。目前常用的杀灭病毒消毒剂按其主要成分大致分为氯制剂、石灰和醛类等。

1.1 氯制剂

氯制剂是目前最为广泛、种类数量最多的一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溶于水中形成次氯酸, 次氯酸不稳定很快分解释放出初生态氧和氯气, 这两种物质均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使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凝固、酶失活而失去致病力。目前在蚕业生产上常用的氯制剂有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漂白粉精、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对碱性不强或溶液呈弱酸性的消毒药, 在生产上经常用碱性物质复配后, 使其消毒效果加强, 如三氯异氰脲酸与碳酸氢钠混合使用, 二氯异氰脲酸钠与石灰混合使用, 可以增强消毒剂杀灭病原体的效果。

1.2 新鲜石灰

新鲜石灰是蚕农用于防治脓病的常用药品, 效果好, 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 被广大蚕农所接受。新鲜石灰呈强碱性, 可使病毒多角体蛋白质外壳迅速溶解, 释放出病毒粒子, 使病原体的蛋白质变性、解离和致死。Ca2+可直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环状CAMP的代谢, 从而影响病毒的生长和繁殖。新鲜石灰经常与含氯制剂或甲醛消毒剂配合使用效果更佳[4]。

1.3 甲醛制剂

常用的甲醛剂型是福尔马林和固体甲醛。福尔马林可以用于蚕室、蚕具消毒, 固体甲醛如聚甲醛粉常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甲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能夺取病原微生物内的氧, 同时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起作用, 使多角体蛋白质变性而达到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2 添食类化学药物

早在1946年就有专家TT·阿瓦涅逊用吖啶和吖啶奎宁的制剂对家蚕脓病进行防治的试验, 并取得初步成果, 吖啶制剂对家蚕脓病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而用9-氨基-吖啶乳酸盐添食可降低发病率达30%~60%, 这种抑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蚕儿添食的时期有关[5]。时玉、中筋等的研究发现, 日本品种的家蚕在添食萘啶酮酸和接种NPV时, 萘啶酮酸可以明显的抑制血液型脓病的发生。邱海洪等人研究证明添食萘啶酮酸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但无明显治疗作用[6]。此外, 还有不少研究证明其他类型的喹诺酮类药物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萘啶酮酸等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抗细菌性合成化合物, 以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为靶标, 主要抑制细菌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旋转酶, 通过与DNA旋转酶的结合, 破坏DNA的结构, 阻止DNA的复制, 而导致细菌死亡[7]。该类药物已广泛用于防治动物细菌性、病毒性疫病的暴发,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家蚕血液型脓病病原体是双链DNA病毒, 入侵家蚕体内需经过DNA的复制过程才能增殖, 萘啶酮酸通过抑制DNA的复制从而控制病毒的增殖, 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家蚕血液型脓病。同时, 萘啶酮酸通过抑制家蚕体内细菌的增殖, 也降低家蚕体内细菌对病毒的增效作用, 有利于增强蚕的体质, 从而提高家蚕对血液型脓病的抗性[1]。

3 生物制品类

经试验证明, 给母鸡注射纯化的家蚕NPV抗原, 获得免疫卵黄抗体, 再用免疫卵黄抗体进行添食试验, 结果表明其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并且对养蚕生产安全无毒[8]。起蚕添食Bm NPV同时添食卵黄抗体时, 卵黄抗体能与Bm NPV作用, 降低Bm NPV的致病力, 卵黄抗体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有预防作用, 并且对家蚕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使用安全。卵黄抗体是产蛋鸡受特定抗原刺激后产生特异性的并转移、贮存在卵黄中的免疫球蛋白。在被动免疫治疗中, 免疫卵黄抗体的实用价值在于免疫卵黄抗体对进入未免疫和免疫缺乏个体的有害抗原有特异性的结合作用, 对动物个体能很快的起到被动保护作用[9]。

另外, 有文献报道用弱毒苗防治家蚕病毒病起到一定的效果。当把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Ac MNPV) 添食给家蚕时, 对家蚕幼虫不具有致病能力, 然而其基因组中的个别基因可在被接种该病毒的家蚕幼虫体内表达, 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对其感染的优势病毒Bm NPV复制所需原料蛋白及转录因子形成竞争, 进而抑制Bm NPV在家蚕幼虫体内的复制表达, 从而起到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效果[10]。

4 小结

在蚕业生产上, 目前主要的蚕药为消毒剂, 如漂白粉精、漂白粉、三氯异氰脲酸及新鲜石灰等, 用于对蚕室、蚕具、蚕体、桑叶的消毒, 在消毒过程中杀死核型多角体病毒, 杜绝病原对蚕体的感染, 从而对血液型脓病起到预防的作用。因为血液型脓病的潜伏期短, 发病快, 感染时肉眼难以察觉, 当肉眼发现时, 则常处于发病晚期或是暴发期, 一旦病毒感染了蚕体, 发生疾病, 则很难进行有效治疗, 因此, 在蚕药研究和使用上应该主要考虑药物对血液型脓病的预防作用。在抗血液型脓病蚕药开发上, 消毒剂的开发和使用基本上已经到了成熟的水平, 但对添食类化学药物研究相对较少, 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另外, 中国的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 许多中草药及其多种有效成分都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 具有抗病毒谱广、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 在蚕药研发过程中, 研究中药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抑制作用将会有新的发现, 并可能为防治蚕病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吕鸿声.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2]KHURAD A M, MAHULIKAR A, RATHOD M K, et al.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L[J].Invertebrate Pathology, 2004 (87) :8-15.

[3]徐家萍, 刘明辉, 孙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蚕业, 2006, 27 (2) :8-14.

[4]王利民.石灰防治家蚕脓病的方法[J].河北农业科技, 1985, 6:8.

[5]阿瓦涅遥著, 白碧幸译.家蚕脓病的化学治疗试验[J].广东蚕丝通讯, 1959, 6:29-30.

[6]邱海洪, 韦秉兴, 梁湘, 等.萘啶酮酸对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广西蚕业, 2008, 45 (1) :25-29.

[7]安卓玛.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青海医药杂志, 2004, 34 (12) :53-54.

[8]何丽华, 曾键, 骆承军, 等.免疫卵黄抗体预防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探讨[J].蚕桑通报, 2003, 34 (3) :27-29.

[9]邱海洪.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及生物药物防治的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家蚕脓病 篇3

关键词:家蚕血液型脓病,防治,存在问题,对策,安徽旌德

家蚕血液型脓病俗称“节骨蚕”, 属家蚕病毒一种, 是目前旌德县养蚕生产中最常见、最难防治和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并已成为该县农民养蚕致富的一大障碍。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结合入户调查和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来分析当前旌德县蚕区在血液型脓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消毒防病意识淡薄, 存在“无病不防、有病乱喂药”的习惯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 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 在家从事蚕桑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受体力和接受能力影响, 一些人觉得养蚕各项工作很累, 想图省事, 认为蚕前、蚕中和蚕后是否消毒无关紧要, 有蚕病发生时喂点药就行。但是血液型脓病传染性强, 在生产上大多在5龄中期以后发生, 且目前还没有治疗此病的特效药。因此, 稍有不慎就会讯速蔓延, 给蚕茧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如2004年旌德县秋蚕血液型脓病大面积发生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1.2 病蚕、蚕粪和旧簇处理不当, 饲养环境恶化

当地部分蚕农对病蚕、蚕沙和使用过的簇具处理方法极为不当。如发现脓病蚕不及时捡拾, 任其乱爬感染其他蚕或乱丢喂鸡鸭;蚕沙到处摊放, 甚至直接运到桑园;对用过的簇具不经处理任意堆放。这样往往导致脓病病毒到处泛滥, 形成“季季养蚕, 季季感染”恶性循环现象。

1.3 不良的饲养环境和粗放管理影响蚕儿体质

由于近些年来, 气候异常, 蚕儿在喂养中常遇低温或高温闷热恶劣天气, 而农村部分农户养蚕基础设施差, 蚕室温湿度调节能力不强, 不能确保蚕儿在适宜环境中生长, 从而极易引发脓病的发生。此外, 饲养管理粗放也是近来造成血液型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大蚕期蚕头密、除沙次数少, 喂枯萎叶与蒸热叶以及不注重提青分批和通风排湿等。

1.4 消毒方法不规范, 降低了灭毒功效

在消毒防病中, 部分农户只是走过场, 操作极不规范, 特别是蚕前消毒, 主要表现在:一是消毒范围只限于蚕室、蚕具, 对室外环境不清理消毒, 造成蚕室、蚕具消毒后重新受室外病毒侵染[1,2];二是消毒程序颠倒, 消毒药品用量及用法不按要求进行, 削弱了消毒效果;三是消毒后不进行封闭隔离, 家禽畜随便进入, 消毒防病只能是前功尽弃。

1.5 不重视桑园管理, 桑叶质量下降

在养蚕中, 有些蚕农常存在“重养轻桑”思想, 认为蚕儿发病与所食桑叶无多大关系, 对桑园投入较少, 管理不力[3]。一方面是没抓好桑园病虫害防治, 致使桑园害虫多, 易产野外昆虫与家蚕病毒交叉感染现象;另一方面是施肥少或偏施氮肥、有机肥少, 导致桑叶质量下降, 蚕儿食后不能良好发育, 抗病能力差。

2 对策

针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病理特性和发生特点, 目前对此病的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措施。

2.1 积极宣传

通过发明白纸、出黑板报并结合当前“包村联户”和新型农民培训等形式来向广大蚕农们大力宣传规范化消毒防病的重要性, 树立蚕农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而且是防治蚕血液型脓病最重要的手段[4]。

2.2 加强蚕前、蚕中和蚕后规范化消毒防病, 彻底消灭病源

蚕前消毒是防治血液脓病的一项最关键的环节。要求在养蚕7 d前, 对蚕具、蚕室及周围环境进行清理消毒。蚕室外围要打扫干净, 垃圾集中烧毁, 并用2%新鲜石灰水泼洒地面。蚕室打扫后清洗后, 墙壁最好用20%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具则必须在清洁的流水中冼刷, 置于阳光下曝晒后放入蚕室内进行药液消毒。消毒剂应该用消特灵或含1%漂白粉等广谱型蚕药。消毒后, 室内要保持30 min湿润状态。对封密性好的蚕室, 可在药液消毒后, 用蚕病净或毒消散等烟雾剂熏蒸消毒, 这样消毒效果更佳。在养蚕期间, 应勤撒新鲜石灰粉。小蚕期可在各龄起蚕和除沙时撒施新鲜石灰粉, 大蚕期应坚持每天施新鲜石灰粉, 这对抑制脓病发生有较好的效果。在天气晴朗时, 可用脓蚕沙新 (氧化钙) 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或用来喷叶添食防治脓病。大蚕期添食克毒灵、9109或蚕用救命灵对防治脓病有一定的效果。此外, 饲养中发现病蚕应及时捡拾放入石灰缸中销毁, 不可到处乱扔或喂家禽。每次除沙后, 地面要用2%新鲜石灰水或0.3%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蚕沙则集中堆放, 待腐后方可作肥料, 不能随便撒施到桑园以及摊晒后作饲料, 以防病毒扩散污染环境。采茧结束后, 蚕具、簇具及蚕室及周围环境要进行清理消毒。具体方法是:蚕具、簇具及蚕室先不进行清洗, 应用消特灵对其喷洒消毒, 在蚕室中封闭1 d后, 再用清洁水清洗干净。蚕具、簇具在阳光下曝晒1 d后消毒封存。蚕室周围用2%新鲜石灰水消毒。若使用的簇具为草笼的则应烧毁, 不得留用。

2.3 提倡小蚕共育, 注重养蚕基础设施建设和饲养管理

在养蚕户集中和有条件的地方, 应提倡小蚕共育, 让养蚕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进行负责,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物力、财力, 还能更好的开展规范化消毒防病工作。对于住所比较分散、不便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则应搞好养蚕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蚕室气候调节能力。在蚕儿饲养方面要养成进入蚕室勤换鞋、喂叶前勤洗手习惯, 并不喂蒸热叶, 枯萎叶和不清洁叶等, 保证蚕儿吃到新鲜适熟叶。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防止小蚕低温受凉, 大蚕高温闷热, 同时避免与不良气体接触和吃到有毒物质[5,6]。

2.4 加强桑园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防止野外昆虫的病毒对家蚕传染

抓好桑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也是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桑园管理要搞好桑树的水、肥管理及耕除。病虫害防治中要突出农业防治, 通过各项农业措施, 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控;化学防治则重点抓好春季的白条防治和夏季的白拳防治。

2.5 积极开展联防联治, 保持蚕儿生长良好的大环境

住房集中的蚕区, 在开展蚕血液型脓病防治中, 蚕前消毒最好要采取联防联治措施, 即全村统一时间、统一用药和统一标准来进行蚕室内外和村内道路消毒, 营造蚕儿一个无病源生长的良好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洪兆.2005年河南柞蚕血液型脓病暴发原因浅析[J].北方蚕业, 2005 (3) :88.

[2]黄爱梅, 虞志文.农村原蚕区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江苏蚕业, 2005 (1) :45.

[3]刘传智.金溪县中秋蚕曝发血液型脓病的原因及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 1993 (2) :8-9.

[4]赵移山.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措施[J].农村养殖技术, 1998 (9) :24.

[5]余卉.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技服务, 2008 (11) :107.

家蚕脓病 篇4

1试验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家蚕品种:

芙蓉×932

1.2试验病原:

家蚕肠道菌、质型多角体病毒和微粒子孢子由本站蚕病室提供;浓核病病毒由中国蚕业研究所惠赠。

1.3试验方法

1.3.1病原观察及配制

将各种试验病原 (DNV除外) 制成水玻片, 在光学显微镜 (600×) 下观察各种病原的形状、大小等。用血球计数板测定质型多角体病毒和微粒子孢子, 调节两种病原最终浓度均为3×107个/m L;配制家蚕肠道菌病原浓度约为6×109个/m L;简单配制浓核病病原为一个较高浓度的溶液。

1.3.2添食

将桑叶片分别浸泡到各种病原溶液中, 拿起来稍微晾干后分别给2龄起蚕添食, 各种病原分3区, 每区20头蚕。

1.3.3发病过程调查

调查各处理区家蚕2龄期、3龄期和4龄期发育经过时间、群体大小开差时间及开差程度、出现死蚕时间, 及同一时间的各处理区的蚕体体重。

1.3.4各种蚕病中肠病变观察

2龄起蚕添食微粒子孢子溶液 (3×107个孢子/m L) ;给4龄起蚕分别添食质型多角体病毒 (3×107个多角体/m L) 和浓核病病毒, 分别饲养至5龄第4天, 解剖观察各种病蚕中肠的病变。

1.3.5胚种传染调查

给4龄起蚕添食微粒子孢子、5龄起蚕添食质型多角体病毒, 分别饲养至结茧化蛾, 产卵后, 镜检母蛾, 取已感染微粒子孢子或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母蛾产下的蚕卵浸酸、催青孵化, 并饲养至3龄, 然后对质型多角体病处理区逐头蚕解剖取中肠 (死卵采取直接研磨镜检) 检验是否有多角体病毒;对微粒子病处理区母蛾逐头研磨 (包括死卵) 镜检, 调查后代的发病情况。

1.3.6氯霉素治疗效果

给2龄起蚕分别添食各种病原24h后, 各取一区添食浸泡氯霉素溶液 (1.0mg/mL) 的桑叶片, 每天添食含氯霉素桑叶片一次, 其余时间正常饲养, 观察蚕体变化, 调查氯霉素对四种蚕病的治疗效果。

2结果

2.1病原观察

2.1.1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病原

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病原为球形, 有的多个连成链状或双球状。

2.1.2中肠型脓病病原

形状是四角型六面体, 立体性很强, 但大小不一致, 在1~7 um之间。

2.1.3浓核病病原

浓核病病原很小, 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 只有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 (250 000倍) 才观察到, 据记载该病毒粒子为球状粒子, 直径在20~30nm之间。

2.1.4微粒子孢子

微粒子孢子为短椭圆形, 4.21×2.40 um, 长短轴比1.75∶1, 孢子体积12.7466 um3。

2.2发病过程

2.2.1各种病蚕龄期经过

给2龄起蚕分别添食各种病原后, 调查各处理的发病情况, 结果如表1。

注:*2龄起蚕至2龄眠的时间;**上一龄眠至下一龄眠的时间;轻度:蚕儿在同一龄期, 大小差异不大;中等:蚕儿间隔一个龄期, 大小差异明显;严重:蚕儿间隔一个龄期, 大小差异非常大。

由表1可知, 家蚕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 2龄起蚕添毒, 2龄期即表现出蚕体大小差异, 表现为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身体瘦小、生长缓慢、发育不齐等症状, 大部分蚕发育到3龄末期时比正常蚕慢36h左右。但在3龄期除了有个别偏小蚕死亡外, 其它蚕有病情自愈的现象, 它们食欲增加, 生长加速, 到4龄期除个别还是稍微偏小外, 其它整体发育正常, 大小一致 (如图1~2) 。

中肠型脓病2龄龄期经过和症状与正常蚕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到3龄后期就开始出现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身体瘦小、生长缓慢、发育不齐等症状, 随着时间延长, 群体开差越来越明显, 3龄经过96h左右大部分蚕才进入3眠;到4龄期群体发育大小悬殊, 蚕体瘦小, 龄期有差异, 常呆伏于蚕座四周或残桑中, 个别蚕排出的粪便有乳白色的黏液;4龄期延长, 到后期陆续有死蚕, 基本不能进入4眠 (如图3~4) 。

浓核病2龄龄期经过和症状与正常蚕相比也没有明显变化, 但到3龄中期也开始出现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身体瘦小等症状, 生长比CPV处理区病蚕还慢, 虽然蚕体瘦小, 但群体大小开差没有CPV处理区大。龄期经过延长, 3龄期需要156h, 比正常蚕发育明显延迟;4龄期经过168 h, 才有部分蚕进入四眠。个别蚕排出褐色污液, 有的有空头症状, 部分蚕排出链珠状粪便 (如图5~6) 。

微粒子病病蚕在2、3龄龄期经过和症状与正常蚕相比也没有明显变化, 只是到4龄期才出现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身体瘦小、生长缓慢、发育不齐等症状。4龄龄期延长, 入眠不齐, 将眠时个别偏小蚕死亡, 5龄眠起不齐, 出现半蜕皮蚕, 部分蚕成为表皮缩皱、体呈锈色的起缩蚕, 大部分蚕在5龄起蚕不久时就死亡, 只有个别蚕能食下少量桑叶, 但最后的蚕也发病死亡 (如图7~8) 。

2.2.2不同病蚕体重差异

在正常对照蚕3龄、4龄将眠时分别称量各区的蚕体总重, 结果如表2。

注:*每区20头蚕的总体重;**各添毒区总蚕体体重与空白对照总蚕体体重的比例。

从表2可知, 发生浓核病的蚕体体重与正常对照差异最大, 当正常对照为3龄和4龄时, 浓核病的蚕体体重分别只是正常对照的28.93%和12.11%;其次是中肠型脓病, 4龄时 (正常对照, 下同) , 其体重仅为正常的24.11%;肠道病由于发病较早, 3龄时, 它的体重为正常的47.06%, 但到4龄时, 它的体重也为正常的46.791%, 与3龄时基本没有差异, 说明肠道病在3龄后也快速生长;微粒子病的蚕体体重与正常对照差异最小, 3龄和4龄时, 它的体重分别是正常对照的67.72%和48.98%, 其体重相对下降很慢, 说明其发病期晚, 病程长。不同病蚕体重的差异与龄期经过的描述一致, 龄期越长, 与对照的体重差异就越大。

2.3氯霉素治疗各种蚕病效果

2龄起蚕感染各种病原后再添食氯霉素治疗, 发现只有细菌性肠道病蚕体有变化, 添食药物区比未添食区生长明显加快, 在正常对照为3龄将眠时, 肠道病处理区中添食药物区的体重比未添食区增加14.40%。而其它三种蚕病添食氯霉素后, 蚕体基本没有变化, 说明没有治疗效果。

2.4各种蚕病中肠病变

5龄第4天解剖蚕体观察各种蚕病中肠病变, 如图9~14。

中肠型脓病病蚕中肠病变为:肠内空虚, 有的是充满没有桑叶片的透明肠液, 有的是内含微小桑叶碎片的黄褐色消化液, 中肠后端有乳白色的褶皱, 呈环节状, 这是本病的特征 (如图9、10) 。

浓核病病蚕中肠病变为:严重时肠内空虚, 几乎没有桑叶片, 而只是充满褐色半透明的消化液;病势较轻的有桑叶碎片, 也是充满褐黄色肠液 (如图11~12) 。

微粒子病病蚕病变为:严重时肠内也是空虚, 几乎没有桑叶碎片, 而只是充满黄绿色半透明的消化液;病势较轻的有很多桑叶碎片, 含有黄色肠液;另外, 本病的丝腺呈乳白色, 肉眼观察可见乳白色脓泡状斑块, 这是本病的特征 (如图13~14) 。

2.5胚种传染

各种蚕病对家蚕的胚种传染情况如表3。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 在母蛾镜检时每视野含有超过100个孢子的情况下, 它的胚种传染率为35.57%。中肠型脓病没有胚种传染情况。

3讨论

中肠是家蚕的消化器官, 只要影响到中肠的消化机能, 蚕体就会缺失营养, 造成发育不良, 生长缓慢, 蚕体瘦小等症状。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的病原起初都是在中肠寄生, 感染后首先影响中肠的消化机能。

细菌性肠道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疾病, 在昆虫病理学上也称为潜在病原性, 也就是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 该类细菌在中肠内浓度低, 而且家蚕幼虫消化液中存在着一些防御因子, 如强碱性、铜离子、有机酸和抗菌蛋白 (AEP) 等的作用下, 抑制了肠球菌的大量繁殖。当桑蚕在受到一些不良环境条件如高温、多湿、低质饲料和不良饲养管理操作等的冲击下, 往往会造成桑蚕的这些防御因子在量的减少和功能活性的降低, 导致肠球菌的大量增殖, 引起桑蚕发生细菌性肠道病[6]。

中肠型脓病主要是寄生中肠圆筒形细胞, 在细胞质内繁殖, 又称质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毒在中肠细胞内大量增殖, 使细胞破裂、脱落。据报道, CPV感染家蚕后, 会影响中肠组织的海藻糖酶、蔗糖酶和糖元磷脂酶等的活性, 从而影响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降低血糖量, 使蚕儿类似于绝食蚕[7]。

家蚕浓核病在蚕体内增殖的场所主要也是中肠上皮组织的圆筒型细胞, 并在细胞核内复制增殖, 从而破坏中肠细胞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导致家蚕食欲减退, 阻断营养物质的输入, 无法满足家蚕生长发育的需要, 进而极大地减少了自身组织蛋白的合成。裘智勇等 (2008) 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浓核病病蚕的中肠和血液组织的蛋白变化, 发现染病病蚕的中肠和血液组织的蛋白量急剧下降, 各种蛋白含量下降超过50%, 甚至有30%的蛋白消失, 说明浓核病病毒的增殖会影响寄主蛋白酶的活性[8], 从而影响蚕体组织蛋白的合成。

微粒子孢子对家蚕是全身性感染, 但最先寄生的是中肠组织。微粒子孢子在细胞内吸收和消耗养分进行大量增殖, 使蚕缺乏营养, 而且孢子裂殖体在宿主细胞内分泌某些蛋白酶, 使细胞内容物溶解和液化, 使细胞产生空洞, 引起蚕生理功能障碍, 同时裂殖体的大量增殖和大量孢子的形成, 对寄主细胞产生机械破坏力, 最终使细胞破裂和解体, 细胞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9]。

通过分析各种病原对家蚕的致病机理, 发现与本文试验观察的病程一致。当给家蚕添食肠球菌时, 相当于增加家蚕中肠细菌病原, 影响中肠对营养的消化吸收, 引起疾病。当正常饲养后, 在家蚕的防御因子作用下, 又可以把肠球菌浓度抑制在一定的范围, 从而重新正常生长。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的病原都是在中肠细胞里寄生繁殖, 在CPV和DNV繁殖的同时, 抑制寄主的一些代谢酶, 从而感染后, 很快影响寄主的发育, 出现发育不良, 生长缓慢, 蚕体瘦小等症状。微粒子孢子在中肠主要是大量繁殖, 引起细胞破裂, 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微粒子病发病时间很长。中肠型脓病和微粒子病都能引起中肠细胞破裂, 如发病严重, 不能及时修复, 就会导致蚕死亡, 因此, 这两种病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会产生快速死亡的现象。浓核病在细胞内增殖, 影响细胞吸收营养, 也影响寄主生理, 但在细胞完整情况下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因此浓核病发病时间最长。

通过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机理, 结合分析发病过程, 本文作者认为广西蚕区流行的“铁蚕”怪病最有可能的是浓核病, 该病发病时间最长, 通过观察, 其最符合“铁蚕”的病症:蚕体群体发育不齐, 大小参差, 越养越小, 光吃叶不吐丝营茧等。当然, 在感染中肠型脓病病原适量的情况下, 中肠型脓病蚕也符合“铁蚕”的病症。在家蚕不断连续食下细菌性肠道病病原或长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细菌病蚕也有“铁蚕”的病症, 但通过添食药物会转为正常生长。微粒子病病原如适量感染或饲养带毒蚕种, 微粒子病蚕也会表现“铁蚕”的病症。

因此, 以上四种蚕病都有可能是“铁蚕”, 而且不同的地方发生的“铁蚕”有可能不是同一种蚕病, 只有到现场调查和诊断, 才能确定是哪一种蚕病, 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摘要: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 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 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 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 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关键词: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微粒子病

参考文献

[1]浙江农业大学.养蚕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6, 1.

[2]徐兴耀.广东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研究和防治概况.中英会议“微孢子与微孢子虫病”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

[3]廖森泰, 卢蕴良.广东家蚕浓核病发生生态学初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1989 (2) :41-43.

[4]朱方容, 卢继球.家蚕中肠型脓病流行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广西蚕业, 2004, 41 (3) :25-30.

[5]莫显风, 覃家旺等.宜州“铁蚕”现象剖析及对策[J].广西蚕业, 2007, 44 (4) :24-26.

[6]鲁兴萌, 金伟.桑蚕细菌性肠道病研究 (综述) .蚕桑通报, 1996 (6) :1-3.

[7]川濑茂实, 吴友良.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J].中国蚕业, 1990 (4) :1-10.

[8]裘智勇, 李木旺等.家蚕感染浓核病 (镇江株) 晚期的中肠和血液组织蛋白变化[J].蚕业科学, 2008, 34 (4) :767-771.

【家蚕脓病】推荐阅读:

家蚕饲养08-02

家蚕农药中毒07-24

抗性家蚕品种选育研究07-02

上一篇:腹腔镜卵巢瘤切除术下一篇:历史学习中的细节指导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