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家蚕品种选育研究

2024-07-02

抗性家蚕品种选育研究(共4篇)

抗性家蚕品种选育研究 篇1

为进一步拓展广西蚕业亚热带家蚕新品种研究,加快产业多元化发展进程,促进广西蚕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站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研发技术,拓展亚热带多元化实用家蚕品种的选育研究,创新培育适合广西亚热带饲养的天然黄色茧家蚕新品种,以满足蚕业多元化发展中多用途和特殊用途原料茧和生丝市场发展的需要。利用我站贮备品种材料和引进特色品种材料,通过开展杂交、选育、配合力测定,杂交组合的组配、筛选、鉴定等工作,育成强健性较好的亚热带型天然黄色茧家蚕新品种桂蚕H9,其天然黄色茧率达100%,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优良。

1亲本来源

彩黄1:以我站1978年育成的强健性夏秋用中系品种932为母本,以从越南引进保育的中系黄茧品种越黄1为父本,通过“中×中”杂交选育固定而成的天然黄色茧中系家蚕品种彩黄1(932×越黄1)。

彩黄2:通过“日×日”杂交、回交的固定种。以我站1978年育成的抗高温多湿性强、配合力优的强健性夏秋用日系品种7532为母本,以从越南引进保育的日系黄茧品种越黄2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至F6,再与7532回交一次后固定而成的天然黄色茧日系家蚕品种彩黄2[(7532×越黄2)F6×7532],如图1。

2选育目标

培育适合广西及亚热带区域饲养的强健性天然黄色茧家蚕品种。

3选育方法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选用广西生产上应用时间长、推广量最大的强健性品种932(中系)、7532(日系)为母本;选用从越南引进,已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保育多年的强健性好、茧丝量低的天然彩色黄茧种越黄1(中系)、越黄2(日系)作父本进行杂交,运用遗传互补原理进行强健性、茧色、茧丝量等纯化和综合性状的筛选提高,选留优良个体进行继代。经多代优选,培育成强健好养、茧丝量较好、茧色较均匀的天然黄色茧家蚕品种。

4选育主要技术关键

4.1蛾区育为重点

选择强健、优质、黄色茧率高的蛾区为重点选育蛾区,以卵量多、不良卵少、卵色基本一致、转青齐的蛾区为收蚁蛾区,扩大筛选饲育蛾区,优中选优,继代建品系。中系是采用“中×中”单杂交选育固定,日系是采用“日×日”单杂交选育至F6,再回交7532品种一次选育固定而成,以提高茧丝量。

选择强健性好,茧形较好,黄色茧比例高、茧色较匀的蛾区为入选蛾区,扩大饲育蛾区,增加选择量。灵活使用同蛾区交配与异蛾区交配交叉进行筛选提高,1~3代采用同蛾区交配方式进行茧色纯化提高;茧色纯后,采用异蛾区交配与同蛾区交配交叉进行综合性状提高筛选。1~3龄采用高温多湿薄膜全密闭(全覆盖)育;4~5龄普通育。饲育过程中,不添食防病药物,进行抗性提高筛选,及时淘汰虚弱蚕、小蚕、迟眠蚕和迟熟蚕等;种茧期选除小茧、多层茧、薄头茧、尖头茧等不正形茧,选择强健性好、黄色茧比例高、茧形匀整度高、茧色差小、茧层缩皱均匀的蛾区为入选蛾区。

4.2人为高温多湿环境培育,提高强健性

在黄色茧比例达到100%,茧色较均匀后,蚕期利用人为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加大对各亲本强健性的筛选力度,筛选提高强健性。选育中,人为给予高温多湿饲养环境为主,结合常温常湿饲养环境交替筛选,即小蚕期和大蚕期均是以29~30℃的高温、90%~95%的多湿与28~29℃的常温、80%~90%的常湿相结合的饲养环境进行培育筛选。全年3~4代,1~2代高温多湿(5~6月、8月),1~2代常温常湿(3~4月、9~10月)。全龄每日3回育,4~5龄不选叶。

4.3利用活蛹缫丝进行丝质筛选

用于育种的黄色茧品种材料的茧丝量、茧丝质量和解舒率均较低,为优化育成亲本的茧丝质量、解舒率,杂交育种中期、后期,采用隔代单茧活蛹缫丝的方法进行丝质提高选育,筛选提高各亲本的茧丝质量。在优选生命率高、茧形匀正、茧色均匀、黄色茧比率高的蛾区中选择2~3个蛾区,每区选雌雄茧共60~80粒,分雌、雄进行单茧活蛹缫丝,从中筛选出解舒好、单茧丝长长、切断少、纇节少的优良个体留种继代,以利于提高黄茧的茧丝量和解舒率,进一步提高杂交后代的解舒率和茧丝量。

4.4天然黄色茧稳定性选择

在茧色筛选方面,以蛾区整体茧色均匀程度、黄色茧比率等表现为主要选择依据,选择天然黄色茧比例高、茧色较深较匀的蛾区为重点选留蛾区,不断对茧色的均匀度和黄色茧比率等进行纯化筛选提高,最终使选留的蛾区达到茧色金黄色、茧色均匀,黄茧率达100%。

4.5优良个体继代选择

各亲本的选择均以强健性为基础,以虫蛹率高的蛾区为选择重点,结合蚕期发育、眠起、上蔟整齐程度,种茧的匀正度,最后决定留种蛾区。在中选蛾区中选择优良个体,在每个蛾区选茧形匀正、茧身结实的雌雄茧各20粒进行单茧称量筛选,全茧量控制在入选个体平均值±0.1g,茧层量、茧层率控制在平均值以上,利用电脑对优选单茧称量的20粒茧的数值进行综合评定,按“良”、“合格”、“一般”三个等级分类,重点以“良”的雌雄个体优先选留继代。

5结果

5.1亲本历代选育成绩(表1、表2)

注:○为混蛾区选育,□为单蛾区选育。

5.2品种主要性状及技术处理要点

5.2.1原种性状

彩黄1:中国系统,二化含多化性四眠夏秋用蚕品种。卵色深灰、卵壳白色。单蛾产卵400粒左右,每克卵数1 800粒左右。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 400头左右,孵化齐一,蚁蚕有趋密性。各龄蚕发育齐一,食桑旺、眠起齐一,抗高温多湿性强。壮蚕白中带黄,黄血,腹足黄色,素斑,熟蚕集中,老熟齐一,营茧快而齐。茧形短椭圆、茧黄色、缩皱中等。若环境控制不适当(如低温催青,大蚕期、蛹期温度过高或长光照等)易产生不越年卵。发蛾涌,雄蛾不耐冷藏,交配性能好,雌蛾产卵较快,不良卵较少,产附平整。与彩黄2对交宜迟一天收蚁,迟半天上蔟。

彩黄2:日本系统,二化含多化性四眠夏秋用蚕品种。卵色赤褐色,卵壳白色。单蛾产卵400粒左右,每克卵数1 800粒左右。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 400头左右,蚁蚕散逸性强,孵化齐一。各龄眠起较齐,体质强健,好养,食桑缓慢,眠性稍慢。壮蚕淡黄白,腹足黄色,素斑。熟蚕整齐,营茧快,茧形浅束腰、茧黄色、缩皱中等。发蛾较集中,蛾尿多,雄蚕耐冷藏,雌蛾产卵快,稍有叠卵。与彩黄1对交宜早一天收蚁,早半天上蔟。

注:○为混蛾区选育,□为单蛾区选育。

5.2.2一代杂交种性状

桂蚕H9(彩黄1×彩黄2)(正反交):四眠,“中×日”二化含多化夏秋用二元杂交蚕品种。正交卵色深灰色,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 300头左右,孵化齐一,蚁蚕有趋密性;反交卵色赤褐色,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克蚁头数2 400头左右,孵化齐一,蚁蚕逸散性。各龄眠起齐一,食桑快,发育整齐,强健好养,抗高温多湿性强。壮蚕体色白中带黄,腹足黄,熟蚕齐一,营茧快,茧色金黄,茧形长椭圆,缩皱中等。

强健性与两广二号相仿,单张产茧量达31.47kg,略低于两广二号,茧层率约19%,一茧丝长850m左右,解舒率约70%,净度92分左右。

5.2.3主要技术处理

(1)做好催青工作,特别是蚕种繁育过程中的原原种、原种,要采用两段高温感光催青,以稳定化性;前期:蚕卵戊3胚子前(即蚕种出库的第1~4d)温度24~25℃,干湿差2~2.5℃,自然光照;后期:蚕卵戊3胚子后(即第5~10d)温度27~28℃,干湿差1~1.5℃,感光18h;见点后全黑保护,促使孵化齐一。

(2)收蚁、饷食要精选新鲜适熟优质桑叶喂饲。稚蚕期温度27~28℃,干湿差2~2.5℃。

(3)做好养蚕前、中、后的防病消毒工作,蚕期中加强防病卫生及技术处理,杜绝病原污染,减少病蚕的发生。

(4)壮蚕期要饱食良桑,特别是在5龄盛食期,蚕座宜稀(约500~600头/m2),食桑要足,切忌喂湿叶、嫩叶,温度26~27℃为宜,干湿差2.5~3℃,遇高温多湿时要加强通风换气。

(5)适熟上蔟,密度宜稀,注意光线宜暗,遇高温多湿,要加强通风排湿,力求蔟室干燥,利于提高蚕茧质量。

(6)浸酸标准:即时浸酸温度115℉,比重1.075,时间:正交5min,反交5.5min;冷藏浸酸温度118℉,比重1.092,时间:正交5.5min,反交6min。

5.3一代杂交种鉴定及试养成绩

5.3.1 2008~2009年自行安排试验结果汇总

2008年的3月份和2009年的4、9月份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进行三批实验室鉴定,结果:结茧率98.08%、虫蛹率94.29%,与对照两广二号相仿,万头产茧量14.40kg,万头茧层量达2.89kg,一茧丝长792m,解舒率78.90%,净度91.5分。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一茧丝长、净度等均比对照略低,解舒率比对照略高。

2009年5月,在横县云表镇旧兰村进行农村饲养试验,单张产茧量为30.5kg,比两广二号低8.2%,茧层率为19.28%,比对照低2.7%。

5.3.2实验室联合鉴定

2010年分别在5、8月份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柳州市蚕种场、广西大学3个鉴定点组织实验室鉴定,2011年分别在5、8月份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柳州市蚕种场、玉林市蚕种场3个鉴定点组织实验室鉴定。两年平均成绩:桂蚕H9的蚕茧颜色为天然金黄色,色彩鲜艳、均匀,黄色茧比例高达100%;结茧率、虫蛹率分别达97.29%、95.99%,与两广二号没有差异;全茧量1.504g,茧层率20.12%,略低于对照。在综合性状方面,万头收茧量14.546 kg,万头茧层量2.918kg(详见表3),一茧丝长849.51m,解舒率74.09%,净度91.84分,干茧出丝率39.41%,均略低于两广二号(详见表4)。

5.3.3农村联合鉴定

2010~2011年,广西的鹿寨、邕宁、贵港、环江、横县、宜州、象州、玉林等8个县(市)鉴定点组织农村联合鉴定试养,每年分别在5~6月和9~10月进行两批试养鉴定。鉴定结果:桂蚕H9的蚕茧颜色为天然金黄色,色彩鲜艳、均匀,黄色茧比例高达100%;死笼率比对照低4.40%;单张产茧量达31.47kg,单张产值1 108.06元,与对照相仿。全茧量1.424g,茧层率18.539%,略低于对照(详见表5);一茧丝长712.00m,解舒率68.06%,净度92.26分,均略低于对照(详见表6)。

6讨论

6.1省级鉴定结果

该品种天然黄色茧比例高达100%,与现行两广二号品种相比,强健性相仿;茧层率约19%~20%,单张产茧量达31.47kg,一茧丝长约850m,解舒率约70%,净度92分左右。均略低于两广二号。

6.2该品种的育成

该品种成为广西亚热带蚕区首个天然黄色茧蚕品种,为广西多元化蚕业发展提供品种保障。

6.3该品种的亲本

亲本是二化含多化血统,在良种繁育时,特别是中系原种,要采用高温、长光照感光催青,以稳定化性,避免产生不越年卵。

6.4该品种特色

该品种属强健性夏秋用二元杂交蚕品种,适宜亚热带蚕区夏秋期应用,广西各蚕区全年各造均可应用。也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夏秋季饲养。但由于是二元杂交品种,良繁系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摘要:桂蚕H9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强健性夏秋用特殊用途家蚕新品种。在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中,结茧率为97.29%,虫蛹率为95.99%,一茧丝长为849.51m,解舒率为74.09%,净度为91.84分。省级农村联合鉴定中,单张产茧量为31.47kg,一茧丝长为712.0m,解舒率为68.06%,净度为92.26分。与现行品种两广二号相比,结茧率、虫蛹率等强健性方面两者相仿,产量、一茧丝长、净度等主要经济性状均略低。天然黄色茧率100%,且茧色较均匀,是一对强健性天然黄色茧特殊用途蚕品种。2012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家蚕品种,天然黄色茧,桂蚕H9,选育

抗性家蚕品种选育研究 篇2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蚕种

供试蚕种分两类: 一类是保存蚕品种资源, 包括A71、E06、甲16、甲66、乙9、乙94、乙99、932、峨、风10 个品种; 另一类是一代杂交种, 包括: 九·芙 × 七·湘、峨·眉 × 风·光、峨·眉 × 风·光B、峨·眉 × 白玉B、峨·眉B ×风·光、峨·眉B × 风·光B、P17 × 992·994 7个杂交组合。

1. 2 试验地点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

1. 3 试验时间

2014 年夏、秋季。

1. 4 试验设置

1. 4. 1 不同品种对高温多湿的抗性检测。

2014 年夏季进行, 设置3 种处理, 即高温常湿: 温度35 ± 0. 5℃、湿度≤70% ; 高温多湿: 温度35 ± 0. 5℃、湿度≥ 85% ; 对照: 温度24 ~28℃ 、湿度70% ~ 85% 。

10 个资源品种, 每个品种混合收蚁1. 5g, 4龄第2 天数蚕, 每组试验饲养100 头 × 3 区, 共9区。数蚕后当天分别进入试验设置的温、湿度, 各试验区温、湿度一直保持到上蔟结茧后满4d, 上蔟后第5 天开始用自然温、湿度保护到采茧调查。蚕期每天给桑3 次, 给桑时间为8∶ 00、14∶ 00、21∶ 00, 给桑时开门窗通气, 给桑结束关闭门窗。

进入试验设置后, 每次给桑前调查病、死蚕, 并做好记录。上蔟满7d后调查蚕茧, 调查项目包括:结茧率、死笼率 (健蛹率) 、统一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

1. 4. 2 不同品种杂交组合对高温多湿的抗性检测

2014 年秋季进行, 设置两种处理: 高温多湿:温度35 ± 0. 5℃、湿度≥95% ; 对照: 温度20 ~27℃ 、湿度70% ~ 85% 。

7 个杂交组合, 每个杂交组合混合收蚁1. 5g, 4 龄第2 天数蚕, 高温多湿试验设置区饲养100头, 对照区饲养4 × 400 头。高温多湿区五龄饷食前1h进入试验设置的温、湿度, 并一直保持到上蔟结茧后满4d; 第5 天开始用自然温、湿度保护到采茧调查, 每天给桑2 次 ( 给桑时间: 8 ∶ 00、20∶ 00) 。为保持温、湿度稳定, 不开门窗通风换气。对照区采用自然温、湿度饲养。

进入试验设置后, 每次给桑前调查病、死蚕, 并做好记录; 上蔟满7d后调查蚕茧, 调查项目包括: 结茧率、死笼率 ( 健蛹率) 、统一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

1. 5 技术处理

相同试验设置区在同一间蚕房饲养, 尽量保持各饲养区的温湿度、养蚕技术处理和给桑数量、质量的一致性。高温试验区由于试验环境恶劣, 为减少饲养人员操作时间, 各试验区进入设置后不除沙, 为防止蚕头遗落, 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每区只饲养100 头。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 1 试验结果: 见表

注: 1、因篇幅关系, 对照成绩为品种组合的4 区平均成绩; 高温多湿为单区成绩。2、5龄起蚕至上蔟第7天, 全天24h温度35±0.5℃、湿度95%以上。

2. 2 分析与结论

2. 2. 1 用Excel中的TTEST函数对试验数据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 百分数转化成反正弦值, 分析结果如下:

2.2.1.1在高温常湿条件下, 乙9结茧率最高, 峨比乙9略低, 但差异不显著;乙94结茧率最低, E06比乙94略高, 但差异不显著。

2.2.1.2在高温多湿条件下, 乙9结茧率最高, 极显著高于其它所有参试品种;E06结茧率最低, 除A71外, 极显著低于其它参试品种。

2.2.1.3高温常湿条件下, 乙99的死笼率最低, 风的死笼率最高。

2.2.1.4高温多湿条件下, 乙9的死笼率最低, 风的死笼率最高。

2. 2. 1. 5 高温条件下, 无论湿度高低, 乙9 的统一生命力最高, 风的统一生命力最低。

2. 2. 1. 6 高温条件下, 无论湿度高低, 品种的全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高温干燥时, 全茧量降幅增大, 与高温干燥条件下桑叶失水速度快有关联。

2. 2. 1. 7 高温条件下, 无论湿度高低, 品种的茧层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湿度对茧层量的影响有增有减。

2. 2. 1. 8高温条件下, 品种的茧层率有升有降;高温对全茧量的减幅大于茧层量。

2.2.1.9高温多湿条件下, 杂交组合F17×992·994的统一生命力最高, 峨·眉B×风·光其次;杂交种抗高温多湿好的, 其对照强健性相对好些。

2. 2. 2 结论

2. 2. 2. 1 在35℃ 高温条件下, 无论湿度高低, 均对蚕儿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健康性、全茧量、茧层量均显著下降, 高温对全茧量的影响大于茧层量。

2. 2. 2. 2 不同品种对高温、多湿饲育环境的抗性存在差异。高温常湿条件下, 结茧率以品种乙9 最好, 乙94 最差; 高温多湿条件下, 结茧率以品种乙9 最好, E06 最差。

2. 2. 2. 3 在35℃ 高温条件下, 对品种风的化蛹影响最为显著, 几乎不能化蛹。高温常湿条件下, 乙99 的死笼率最低, 高温多湿条件下乙9 的死笼率最低。

2. 2. 2. 4 杂交种对高温多湿环境的抗性与其综合抗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对高温多湿抗性好的杂交组合, 其综合抗性就好; 此结论需进一步考证。杂交种对高温、多湿的抗性除了与亲本有关外, 与杂交配合力也有关联。

2. 2. 3 讨论

2. 2. 3. 1 因异常试验数据的原因, 有些看似差异很大的平均数, 因组内差异大, 导致组间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今后需加强试验精度, 减少人为误差。

2. 2. 3. 2 高温对全茧量的影响大于茧层量, 假如逆向思维, 是否意味着在品种选育过程中, 提高全茧量比提高茧层率更易导致品种强健性下降?

2. 2. 3. 3由于试验条件偏高 ( 全天24h35℃ , RH95% ) , 蚕儿死亡率较高, 以后试验条件设置可考虑与自然养蚕环境相似, 白天高温多湿 ( 34℃, 防干膜覆盖) , 晚上温度略低 ( 28℃, 不覆盖) , 盖防干膜可增加蚕座小环境湿度、保持桑叶新鲜, 降低饲料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2. 2. 3. 4 杂交种对高温多湿环境的抗性与其综合抗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由于试验只开展一次, 且未见类似论文报道, 难免孤证之嫌, 需进一步考证。

2. 2. 3. 5 希望通过研究、探索, 发掘培育高抗性家蚕品种的新素材, 同时继续研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抗性的最佳鉴定方法, 建立家蚕夏秋新品种抗性鉴定平台。

参考文献

对家蚕新品种选育及鉴定的思考 篇3

1 家蚕新品种选育目标与途径

1.1 制定明确的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要有针对性, 制定育种目标时, 既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生产技术水平, 又要充分考虑现行品种的特点和广大蚕农及丝场对品种的要求, 保证一定的预见性, 预见今后10年蚕桑生产和缫丝工业对蚕品种新的要求。应避免由于育种工作者思想方法的主观性、片面性导致考虑育种目标比较单一, 不够全面, 育出品种不符合客观形势要求。总的要求是“好养、高产、优质”, 合乎农村、丝厂、种场3个方面的要求, 即“三满意”。

1.2 采取有效的育种途径

1.2.1 引种选拔。

家蚕多在室内饲养, 小气候等环境条件容易控制, 因此从其他省份和国外引进新品种, 根据本省的要求加以研究、选拔, 是行之有效的选种途径。此期要注意卵、蚕技术性状分析及技术处理, 丝质调查要比较解舒率、净度、一粒缫成绩, 可将引进种提纯或杂交改良, 培育成育种素材或新品种。

1.2.2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利用不同品种杂交后, 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或遗传结构的重新排列而产生的变异。目前, 杂交育种是最有效的育种方法。根据一代杂种综合指标, 正确评价其使用价值。可创造特定条件, 调查品种的用桑量, 抗病力以及其他特征、特性, 选出优良杂种组合, 进一步进行农村多点试验, 了解品种的地区适应性,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资料。

1.2.3 系统选育。

蚕是异体受精的, 因此任何一个蚕品种的“纯”“稳定”都是相对的, 即遗传是相对的, 变异是绝对的[1]。利用现行品种, 在符合育种目标的环境条件下, 开展单蛾育, 仔细比较各蛾区之间的差异, 朝一定的方向连续不断地选择, 扩大其差异, 选出与原来不同的新品系或新品种。

1.2.4 抗病育种。

对育种材料连续多代添食病原, 选出强健性高的蛾区, 育成抗病品系, 这是目前育种方法的一个补充手段, 实用价值很高。

1.3 创造适宜的培育条件

一般说来, 如选择体质较强、丝量较多的品种, 在选育的前期, 分离比较复杂, 后代的可塑性较大, 因此培育条件应有偏差, 以利于人工选择;选育后期, 培育条件比较好, 有利于充分发挥品种特性, 并且进一步巩固提高。在选育过程中, 培育条件尽量与农村或丝场接近, 以粗放型为主, 这样选育的品种适应性更强, 更容易被蚕农接受。

1.4 推进高效的育种进程

育成品种能否在生产上利用, 关键在于育成品种是否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成对选择现行推广的优良蚕品种资源, 开展多元杂交种的组配与筛选鉴定, 既可因品种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提高育成品种的综合经济性状, 还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2]。另外, 除注意选配亲本组合外, 还应通过早期测交, 及早了解选育品种配合力的好坏, 选配优良的杂交组合。通过早期测交, 对于那些杂种优势强的选育类型应扩大繁育量, 进一步培育提高, 不仅可以加快育种进程, 还可以减少育种工作的盲目性, 有效缩短育种时间, 从而尽快培育优良新品种。

2 家蚕新品种选育发展方向

2.1 限性品种选育

选育杂交种时, 必须对2个原种的雌雄加以鉴别, 目前主要根据幼虫或蛹的生殖器原基形态进行鉴别, 其工作程序繁琐、工作量大。为了使制种更加省力化, 利用卵色及壮蚕斑纹、茧色来鉴别雌雄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限性品种的选育是今后家蚕新品种选育的一个主要方向。

2.2 人工饲料适应性强的家蚕品种选育

人工饲料育作为一种养蚕新技术, 饲料营养均衡, 则消毒防病简单。现如今家蚕饲育用途多样, 但生产高等级生丝仍是不可舍弃的一个单元[3]。结合人工饲料育, 培育专用蚕品种, 进而结合产业化、工厂化、机械化研制适合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技术规程, 不受或少受鲜桑饲料制约, 创建高品位丝原料生产基地很有必要。因此, 选育摄食性强的家蚕新品种成为未来选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2.3 特色优良家蚕新品种选育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纯系分离等育种方法, 育成抗病性强、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家蚕品种;采用连续回交方法, 获得含有耐氟基因、抗NPV基因、天然采色茧基因等家蚕新种质资源8个。苏州大学选育的天然黄色茧丝特殊用途家蚕品种彩茧一号于2008年通过江苏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4]。这些项目成果的逐步应用将对我国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 家蚕新品种鉴定建议

3.1 饲养环境一致, 技术处理相同

一是收蚁日期相同。鉴定种和对照种要求同一天同一时间收蚁, 避免因气侯条件的差异而影响对比的正确性。二是感温程度相同。鉴定种和对照种要求同室饲养, 保持同样的保护温度, 蚕室条件力求相同。三是用桑质量相同。鉴定种和对照种要求同吃一块桑田里的桑叶, 桑树品种要一致, 桑田的管理要一致, 贮桑的条件、方法力求一致。四是饲育技术相同。鉴定种和对照种在饲育技术上要求各龄蚕头疏密相同、饲养区数相同;给桑次数、切桑大小、喂蚕厚薄相同 (吃叶需求大的可以补给桑, 记录清楚即可) ;提青分批、眠起处理相同;蚕期消毒、添食药物相同;饲育方式相同, 比如统一用条桑育或蚕台育等。

3.2 严格分区饲养, 防止品种混淆

鉴定种和对照种自收蚁、饲养到样茧送缫丝厂, 都要严格分清, 条蚕不混, 颗粒不乱。在饲养过程中, 首先在人员管理上要做到专人专品种负责到底, 各品种严格分区, 鉴定种和对照种分贴不同颜色的标签, 记录本严格分开。特别是除沙时的“网下蚕”最易混, 采取“除一匾清一匾, 除一台清一台”的方法, 对于无法确定品种的蚕坚决淘汰。其次, 上簇时易相混, 采取专人、专品种、专匾上簇, 每匾覆盖小蚕网, 以免熟蚕乱爬, 造成品种混杂。最后, 在选送样茧进行缫丝鉴定时, 必须与缫丝厂人员配合, 由专人、专具运送, 缫丝过程严格区分品种, 缫丝成绩分品种记录清楚, 及时进行汇总分析。

3.3 调查记载详实, 仔细认真分析

家蚕新品种鉴定的目的, 是为了将试验结果应用于生产。为了保证遗传性状的稳定, 在养蚕环境和饲育技术处理一致的情况下, 认真细致地做好调查记载工作十分重要。在调查各项数据时, 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丝不苟, 如实记录, 保证数据的正确无误。

3.3.1 孵化情况调查。

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蚕卵, 每日记录孵化头数, 计算实用孵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实用孵化率 (%) =最多2 d内孵化卵数/受精卵数×100

记录不孵化卵数、死卵数及不受精卵数, 结合调查卵期生命力, 描述孵化是否齐一, 蚁蚕是否活泼, 做好记载, 及时计算分析数据。

3.3.2 蚕期调查。

包括五龄经过、全龄经过、用桑量、蚕体发育匀整度、稚蚕趋性、壮蚕食性、抗病性等各项调查。其中, 用桑量调查很重要, 新品种要求好养、优质、高产、低消耗。正确的用叶量统计是新品种鉴定的一项重要指标, 每次喂蚕由专人负责称量、专人记录, 根据品种特性, 给予合适的饲喂量, 及时汇总统计, 计算其担桑产茧量和张种用桑量, 作为新蚕品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3.3.3 簇中调查。

括簇中营茧快慢情况, 营茧位置, 病毙蚕、不结茧蚕数量等调查。

3.3.4 茧期调查。

一般在大批上簇后6~8 d进行, 过早化蛹不彻底, 过迟则重量减轻, 产生误差, 影响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产茧量调查包括上茧、双宫茧、选除茧量调查;茧质调查包括公斤茧粒数、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死笼率等各项指标的调查。为选育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此期应特别注意健蛹率的调查。

3.3.5 丝质调查。

鉴定种和对照种分别在上茧中抽取鲜样茧2 kg, 附清品种标签, 烘干后送往有鉴定资质的缫丝厂进行丝质鉴定, 此期调查数据包括茧丝长、茧丝纤度、解舒丝长、解舒率、净度检验、出丝率等各项指标[5]。

在卵、蚕、茧、丝期需要调查近100次, 记录近100次, 记录要准确, 一丝不苟, 记载数据要及时、准确、全面, 并注意育种工作的连续性, 做好异季、异地、异蛾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为新品种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蚕桑生产已开始发生转变, 其发展方向逐渐趋于集约化、规模化和高产、高效[6,7]。因此, 面对这一新形势, 要实现蚕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必然要求改进蚕桑生产技术。优良的现行蚕品种在蚕桑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果蚕品种性状退化, 选育后备的优良品种就成为当务之急。在蚕桑生产中要不断地改进家蚕新品种鉴定工作方法, 根据我国颁发的《桑蚕品种国家审定条例》中家蚕新品种审定标准, 尽快选育优良品种, 为蚕桑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8,9]。

摘要:根据多年家蚕育种工作经验, 指出家蚕新品种选育的目标与途径, 并探讨了今后家蚕新品种选育方向, 提出了完善和改进家蚕新品种鉴定工作的建议, 以期尽快选育优良品种, 为蚕桑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家蚕,新品种,选育,鉴定,发展方向,建议

参考文献

[1]向仲怀.家蚕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279.

[2]陈登松, 吴凡, 李德臣, 等.优质强健家蚕四元杂交新组合的筛选与鉴定[J].北方蚕业, 2013 (4) :6-10.

[3]卢红, 丁天龙, 蒲彬, 等.新疆家蚕资源研究方向探讨[J].北方蚕业, 2013 (1) :4-6.

[4]吴凡, 赵春晓, 李德臣, 等.我国特殊用途家蚕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北方蚕业, 2013 (2) :1-5.

[5]罗玉功, 刘重盈.陕西家蚕品种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9:199.

[6]肖金树, 周安莲, 张友洪, 等.家蚕品种选育的成就与发展方向[J].蚕业科学, 2010 (4) :650-655.

[7]张桂征, 张雨丽, 苏红梅, 等.广西现行家蚕品种人工饲料累代定向系统选育[J].广西蚕业, 2014 (3) :1-7.

[8]姜虹, 曾晓英, 岳宣, 等.高抗性家蚕新品种贵蚕9号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5) :9311-9313.

抗性家蚕品种选育研究 篇4

1 育种目标

1.1 生命力与繁殖系数优于现行生产品种两广二号或与之相近, 原种孵化、发育、眠起齐一, 容易处理, 卵质好, 卵量多。

1.2 一茧丝长900-1000m, 净度93分。

1.3 解舒率70%以上, 茧丝纤度2.4~2.6D。

2 育种材料和方法

2.1 亲本来源

粤蚕8号 (越·春5×航诱7·研7) 是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 4个原母种中系越、春5和日系航诱7、研7的亲本都是我所培育或引进经多年高温多湿环境系统选育的优良品系。

为了保证2个中系品种和2个日系品种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使双交原种既有一定的杂交优势, 又不致使四元杂交种出现过大的分离现象, 所以中系品种越采用抗性强、发育快、眠起齐一的932和产卵性状好、丝质优的限1作亲本;春5采用抗逆性强、眠起发育齐一的3743和配合力好的芙蓉以及产卵性状好、丝质优的春雷做亲本, 保留932和芙蓉配合力好的特点。日系品种航诱7采用7532和产卵性状好、丝质优的镇延作亲本, 研7采用7532和抗性好、丝质优的54A作亲本, 在保持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的基础上, 提高茧丝质量和各级繁育系数。

2.2 选育方法

在选育过程中, F1~F4代采用混合育。F5~F7代采用单蛾育, 异蛾区交配。重点进行蛾区选择, 以卵量多, 产附匀整、孵化发育齐一, 幼虫生命率、虫蛹生命力高, 茧形匀整, 全茧量、茧层量适中的个体继代。

培育环境, 年中第一、第二造采用适当加温饲育, 第二、第三造采用高温多湿、高温干燥或高温闷热的恶劣环境进行自然淘汰。4~5龄饲育用桑有目的采用湿叶及过老过嫩叶, 以提高培育品种对不良桑叶的适应性。

3 选育结果与分析

3.1 育成经过

3.1.1 越和春5的育成

越是2001年4月以932为母本, 限1为父本进行杂交, F3代回交限1后选育而成。春5是2002年6月以3743为母本, 芙蓉为父本杂交, 为了改良产卵性状, F1代与春雷再行杂交选育而成。到2007年底, 越选育了18代, 春5选育了21代, 遗传性状均已稳定, 发育眠起齐一, 生命力强, 茧丝质优良, 繁育系数高。越和春5的虫蛹生命力分别为93.24%和92.92%, 全茧量分别为1.323g和1.348g, 茧层量分别为0.289g和0.283g, 单蛾产卵分别为480粒和530粒。

3.1.2 航诱7和研7的育成

航诱7是2002年以镇延为母本, 7532为父本进行杂交, F13代通过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 于2004年9月27日将蚕种送入太空运行18天返回后, 经系统选育而成。研7是2002年以7532为母本, 54A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到2007年底, 已经分别选育了23代和22代。遗传性状均已稳定, 发育眠起齐一, 生命力强, 茧丝质优良, 繁育系数高。航诱7号和研7虫蛹生命力分别为91.27%和92.76%, 全茧量分别为1.330g和1.431g, 茧层量分别为0.289g和0.314g, 单蛾产卵分别为490粒510粒。

3.2 室内饲养成绩

从2006年秋开始, 进行了原种配对测交及杂交种的配对测交。组配了越×春5 (简称越·春) 、航诱7×研7 (简称航·研) 两个双交原种组合和越·春×航·研四元杂交组合。

3.2.1 双交原种实验室饲养成绩

越·春:中系双交原种, 化性及眠性稳定。该种产附良好, 卵量多, 单蛾产卵480~510粒左右。卵色淡绿褐色, 卵壳淡黄色。蚁蚕黑褐色, 克蚁头数2250头左右。孵化眠起齐一, 壮蚕体色青白, 粗壮, 素斑。茧形椭圆形, 茧色白, 缩皱中等。

航·研:日系双交原种, 化性及眠性稳定。该种产附良好, 卵量较多, 单蛾产卵470~500粒左右。卵色紫褐色, 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 克蚁头数2350头左右。壮蚕体色青灰白, 体形较细长, 素斑。茧形长筒形浅束腰, 茧色白, 缩皱中等。

双交原种饲育, 越·春以9·芙作对照, 航·研以7·湘作对照。实验室二年平均试养结果:越·春、航·研的幼虫生命力、虫蛹生命力与对照种基本一致, 全茧量分别比对照种提高4.53%和3.61%, 茧层量分别提高8.93%和9.89% (详见表1) 。

单位:日:时, %, g。

3.2.2 四元杂交种实验室饲养成绩

组成四元杂交种越·春×航·研于2006~2007年连续2年室内试验, 结果表明:五龄经过5天17小时, 全龄经过19天17小时、幼虫生命力99.38%、虫蛹生命力98.29%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相当, 全茧量1.749g、茧层量0.368g分别比对照提高8.57%和9.20%, 万头收茧量17.025kg、万头茧层量3.616kg分别比对照提高3.81%和7.43%。试缫成绩表明:一茧丝长1015m, 解舒率66.88%, 比对照的69.78%稍低;解舒丝长678.7m, 比对照增加9.29%。净度93.42分, 茧丝性状优良 (详见表2、表3) 。

该品种正交越·春×航·研卵色淡绿褐色, 卵壳淡黄色。反交航·研×越·春卵色紫褐色, 卵壳白色。蚕儿孵化齐一, 蚁蚕黑褐色, 单蛾产卵510—530粒, 克蚁头数2300—2350头左右。强健、好养, 孵化眠起齐一, 壮蚕体色青灰白, 体形粗壮, 食桑快, 素斑。熟蚕齐一, 营茧快。茧形长椭圆, 茧色白, 缩皱中等, 茧层结实, 实用经济性状优良。

单位:日:时, %, g。

单位:kg, %, m, D, 分。

3.3 品比鉴定成绩

3.3.1 室内品比鉴定

新品种粤蚕8号 (越·春×航·研) 育成后, 参加2007~2008年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品种审定分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两部分。2007年室内品比在本所实验室、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进行, 农村鉴定在粤北翁源县和粤西罗定市进行, 均以现行生产品种两广二号 (9·芙×7·湘) 作为对照。综合鉴定成绩表明:粤蚕8号孵化齐一, 食桑快、粗食、不踏桑, 蚕体粗壮, 素蚕, 眠起发育整齐, 强健好养, 熟蚕齐一, 结茧快, 病蚕和落地蚕少, 茧形大、均匀, 茧色白, 缩皱中等, 茧层厚, 产量高。

室内鉴定结果:粤蚕8号五龄经过、全龄经过与对照种相当, 4龄起蚕结茧率为99.35%, 虫蛹统一生命率98.04%, 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的99.18%和97.73%相近。全茧量为1.800g, 茧层量0.370g, 比对照提高2.49%;万蚕收茧量16.955kg、万蚕茧层量3.689kg、解舒64.73%, 纤度适中, 一茧丝长998m、解舒丝长为646m、净度93分, 均优于对照种。 (详见表4、表5) 。

单位:%, g, kg。

单位:m, %, D, 分。

3.3.2 区域农村品比鉴定成绩

2007年, 翁源和罗定区域品农村比鉴定结果:全龄饲育经过21天, 与对照种一样。性状表现与室内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孵化齐一, 蚕儿食桑快, 粗食, 不踏桑, 眠起发育整齐, 强健好养, 熟蚕齐一, 病蚕和落地蚕少, 茧形大, 茧层厚, 产量高。张种产茧50.98kg, 张种产值744.3元, 分别比对照种提高6.68%和7.31%, 受到蚕农欢迎。

丝质检测成绩:干茧茧层率45.97%, 一茧丝长854m, 解舒率61.09%, 净度92.48分, 缫折282.5kg, 全面超过对照种两广二号, 表现出优良的茧丝性状 (详见表6、7) 。

单位:张, 日/月, kg, 元。

单位:%, m, 次, D, 分。

品审期间, 由华南农业大学蚕丝科学系博士生导师林健荣教授, 广东省蚕学会秘书长、原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公司总农艺师毛铿祖高级农艺师, 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郭定国副研究员、罗定市奔康茧丝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泉高级农艺师和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琦农艺师组成的专家组分别到罗定市和翁源县大田生产鉴定现场进行调查, 观察参鉴品种的发育状况和蚕农对参鉴品种的看法, 专家组认为:粤蚕8号孵化、眠起发育齐一, 抗高温多湿能力强, 体形均匀粗壮, 食桑快, 熟蚕齐一, 营茧快, 全龄经过20~21天, 茧形茧色均匀。单张产茧和单张产值高, 是一个强健、优质、适合广东蚕区饲养的优良蚕品种。

4 小结

4.1 粤蚕8号 (越·春×航·研) 是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 二化性、四眠。正交种“越·春×航·研”卵色淡绿褐色, 卵壳淡黄色。反交“航·研×越·春”卵色紫褐色, 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 克蚁头数2300~2350头左右。强健、好养, 孵化眠起齐一, 壮蚕体色青灰白, 体形粗壮, 食桑快, 正反交均为素斑。熟蚕齐一, 营茧快。茧形长椭圆, 茧色白, 缩皱中等, 茧层结实。全龄经过20~21天, 全茧量1.6~1.7g, 茧层量0.36~0.40g茧层率21.0~21.5%。一茧丝长950~1000m, 解舒率70%, 解舒丝长650~750m, 净度93分。

4.2 品比和试养成绩表明:四龄起蚕结茧率、虫蛹生命力与对照种两广二号接近, 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一茧丝长、解舒丝长、净度等均优于对照种。

4.3 抗高温能力强, 体质强健、好养, 孵化、眠起、上簇齐一;茧丝质优良;双交原种好养, 产卵量多、繁育系数高, 产附好。

4.4 该品种适宜广东蚕区饲养, 饲育成绩稳定, 经济性状优良。

上一篇:子宫大部分切除术下一篇:WSA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