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办公社交媒体

2024-08-30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共8篇)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 篇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小企业大量地将微信、手机QQ、今目标、阿里钉钉等社交媒体工具用在组织传播中,成为跨越固定工作地点的重要组织传播工具。同时,众多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对组织传播场景商业价值的开发,建立相应的组织传播平台。在需求端和平台供给侧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未来,中小企业组织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组织传播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一、国内移动办公社交媒体使用现状

企业移动社交媒体是指将成熟的移动网络社交媒体运用到企业的移动办公场景中,既可以开展保密性较好的内部组织传播,又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在组织内部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进行工作和效率管理,通过弹性的、地点的延展性,组织内部人际社交实现企业组织成员之间高效、便捷、经济的组织沟通与工作协调。

目前,国内将移动社交网络运用在组织传播的情景有两种情况,一类是使用普通社交媒体进行组织传播,诸如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甚至是微博等既有的社交媒体工具,利用其传播功能进行组织传播。这类传播工具本身并非为组织传播所设计的,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传播工作。一类是使用诸如今目标、阿里钉钉、35移动云办公等专门为中小企业组织传播流程及内容设计的移动办公软件,适用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移动办公的场景。

二、国内移动办公社交媒体功能研究

(一)移动办公社交媒体需要拓展员工协作功能

员工协作是移动办公最基本的功能,一方面穿透包括上下层级公告,跨层级的工作互助协作功能,另一方面是平层之间跨部门、跨岗位的协作功能。由于移动媒体是通过手机、pad等便携移动工具来承载,其响应时间较短,写作效率较高。并且因为在相对私人化的手机工具上使用,沟通的话语体系更轻松及非正式化,容易建立起相对轻松的组织文化。

以阿里钉钉为例,其已经不再满足于为企业提供以图片、文字为主的协调服务,甚至提供了每月最多1000分钟的免费电话,覆盖三大运营商,甚至通话过程无需流量,为员工协作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选项。

(二)移动办公社交媒体需要拓展组织管理功能

移动办公软件针对企业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手段进行业务管理,具备了部分ERP的功能。通过日常沟通、信息分享、工作分配、团队拓展等进行内部管理。

(三)移动办公社交媒体需要拓展学习与分享功能

现代企业不仅是一个工作组织,同时更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而且不仅仅是个体学习,更多的是协同、共享性的学习。在移动办公社交媒体中可以大量分享多媒体学习资料,这种学习是随时随的,并且可以翻转“传—受”模式,快速、及时地分享学习心得、开展讨论、答疑解惑。

(四)移动办公社交媒体需要拓展工作分派及跟踪功能

移动办公媒体具有部分的OA功能,因此可以进行移动办公,尤其是工作的分派及相应的跟踪,上下级在工作任务项目中进行工作指导、业务汇报、进度管控等功能。

(五)移动办公社交媒体需要拓展桌面办公应用功能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从本质上来说是将普通社交媒体融入了办公属性,尤其诸如今目标、阿里钉钉则纯粹是为了移动办公社交而打造的,具备有针对性的办公属性。目前的社交媒体APP在办公应用上还较为欠缺,只能在APP之外处理Word、Excel、PDF文件,还没有将这些办公文件的处理整合在APP内部。同时,由于此类APP发展时间还较短,缺少针对这些APP的第三方插件的开发,因此移动办公社交媒体需要进一步拓展桌面办公应用功能。

(六)移动办公社交媒体需要拓展平台级企业间合作功能

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一款APP只是自我完善和发展,固然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远远不如打造成一个平台级的生态,借助平台生态中多样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功能上的支持发展得更高效。在运营良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将平台上使用该类应用的中小企业之间具有产业链联系的企业在业务链条上进行整合。

(七)移动办公社交媒体需要拓展内外部服务协调功能

客服作为连通企业内部及外部的纽带,传统的反馈缓慢而低效。而通过移动办公社交媒体,可以快速地打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连接,击穿内部各个层级的壁垒。通过这种强大的实时协同能力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解决公共传播事件。

三、移动办公社交媒体盈利模式初探

目前,不管是雄心勃勃进入移动办公社交领域的阿里钉钉,还是在移动办公领域有一定起色的今目标以及云舒、91移动云办公等移动办公社交平台都没有进入盈利状态。目前及未来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

(一)占据尽可能多的受众,未来实行收费

以阿里钉钉为例,力图通过自己在支付宝端的巨大的用户量拓展阿里钉钉的用户。把阿里钉钉打造成一个有众多用户量的APP,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垄断,未来在保证基础应用的基础上拓展收费服务,实现盈利。

(二)为部分企业提供定制服务

诸如今目标这类的APP应用,通过不断地完善服务,实现特色,进而针对某些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收费。

(三)通过移动办公生态建设产生利润

以上两种类型的商业化都是通过直接向用户收费的方式获得盈利,是一种相对原始的盈利模式。当这类应用建立了云平台,并产生了应用生态,能够在生态体系内聚拢大量的企业,并通过这些企业外化、不断拓展服务,催生其他的收费服务,而不直接向软件用户收费。

总之,目前国内的移动办公社交媒体还处在初生、发展阶段,在功能上还需完善,商业模式上需要不断地探讨。但未来移动办公社交媒体是一个发展方向,中小企业要尽快地利用,融入平台生态中去,驶入“互联网+”的快车道。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 篇2

关键词:聋人;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短信文本

随着移动通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以其移动性特征,不仅实现了即时性的语音通话.还实现了以语言文本为载体的短信交流.并且进一步拓展了网络信息技术传播的发展空间,将现阶段的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多种交流形式囊括其中,成为全世界消费者普遍使用的沟通媒介,更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移动社交媒体。研究发现,青少年(12~18岁)已经成为占优势的移动技术消费者(Castells.Fernandez,Qui,&Sey,2007;Caron&Caronia,2007;Katz,2006),而且日趨低龄化。作为使用移动社交的重要群体,青少年收发的文本信息不同于正式的书面文字,无论是语法规范方面,还是大量形象化语言符号的运用方面,都反映出鲜明的创新特色。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学术界已经围绕非正式的互动短信和其他在线写作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将短信文本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英语及其他语言在数字通信方面的特点上(Baron,2008;Caron&Caronia,2007;Castells et a1.,2007;Ling&Baron,2007;Miyake,2007;Plester,Wood,&Bell,2008;Segerstad,2005;Shortis,2007;Snowden,2006;ThuHow,2006)。英国考文垂大学行为科学院心理学系的荣誉研究员Plester和同事从词汇到句形特点.对非正式交流英语短信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命名为“短信文本”(textisms)(Plester,Wood,&Bell,2008)。

但是.所有对这些短信文本特征总结.都建立在以往对听力正常青少年,即健听人青少年收发短信的研究基础上,很少有针对那些依靠手势进行交流、用英语书写信息的聋人青少年的研究。在移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并且设备功能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聋人,亟待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平等享用移动社交媒体带来的生活乐趣。

1.国外聋人移动社交媒体短信文本使用研究现状

大约2000万美国公民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占全国总人口的8.6%(Padden,2000)。在这个少数群体内部,聋人群体的背景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例如,有些是“语前聋”(prelinguallydeaf),即那些生来就聋或是出生后最初几年失聪的,也有“语后聋”(post-lingually deaf,直译为后舌聋),指那些曾经听到通行语言之后因为患病等突发事件失聪的。虽然美国手语(ASL)通常被假定为聋人的第一语言,但是,不是所有语前聋人都规范地使用本土的美国手语。原因之一是在语前聋儿童的家庭,父母使用不同形式的手语语言符号辅导孩子。因此,聋人孩子的词汇发展、语法掌握,以及语言的其他方面都是落后的(Marsehark&Wauters,2008),而新的通信技术已经融入了聋人的个人生活,手机短信的英语写作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针对相对聋(有残存听力)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和其他现代技术的研究(Gillard,Astbrink,&Bailey,2007;Power,power,&Rehling,2007;Power,&Power,2009;Pilling&Barrett,2007;Barak&Sadovsky,2008)表明,网络空间作为个人与群体沟通的一种媒介已经被聋人和健听人社群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使得听力受损个体扩大了交流自主权。然而,我们也要关注一个重要的问题.语前聋人采用手机短信文本沟通又是怎样的?

换句话说,以上研究的受试者很可能有较强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电子邮件和短信,顺利完成沟通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听力障碍。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的对象通过手机短信自由交流.提升了他们获得社会认同的程度。不过,对于语前聋人如何使用手机短信交流技术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

有研究调查美国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交流情况,实地考察了美国公立聋人学校的寄宿学生.研究了用手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美国聋人青少年的移动通信的特性(Okuyama,2013)。研究者搜集了一对语前聋人高中学生写的小型短信文本语料库,作为短信文本的信息证据。研究问题包括:聋人青少年如何使用具有特殊语言特征的短信文本?考虑到不同的语言背景.聋人青少年在发短信时使用的语言有什么其他的语言特征?是否类似于他们熟悉的手语语言?除对语料库的分析以外,研究者还非正式采访了其他几位使用短信交流的聋人学生和学校的老师。通过多层次的推论(如教师的访谈、学生调查问卷和现场笔记等主要数据),多角度地对以这对语前聋人学生为代表的聋人寄宿学校的高中生目标群体的手机短信文本使用情况做出了丰富的描述。

同样的语言困境反映在日本语前聋人儿童身上。在日本,大多数公共学校对聋人儿童开放,教学方法使用的是适合健听人的方法(Quary,2005;Nakamura,2006)。近年来,公共学校才开始承认使用手语辅导聋人儿童学习的重要性(Inotle,2006)。通常是聋人孩子生于健听人父母家庭,父母可能不知道如何与他们的孩子进行手势语言沟通.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辅导聋人孩子手语。因此,不是所有在日本的语前聋人个体都在使用日本本土的标准手语(JsL)。又因为日本手语中,除了数量有限的表达方式直接来自日本语,日本语和标准的日本手语是完全不同的(Takei,2003;Uenou,2008),许多聋人学生继续感受到掌握日本语书面语言交流的困难。因为日本语和日本手语都有其独特的词汇.也有不同的结构。关键的差异还在于,日本手语语法是靠手势表示位置、空间和动作,还有细致入微的身势语言,比如面部表情、视线方向、眉毛和头部运动。然而发短信就要别无选择地使用书面语言,必须理解和使用通行的文本信息的词汇、语法.以及各种特定意义符号。因此,对聋人青少年来说,特别是语前聋人,学习用日本语书写存在很大困难。

nlc202309081502

还有研究调查日本聋人青少年如何使用短信(Okuyama,2014)。地点选在一所聋人的寄宿学校,研究者整理了一对日本语前聋人高中生往来沟通的短信文本小型信息库.作为短信文本案例研究的一部分证据,如使用的表情符号、口语写作风格等。受试者在学校、在宿舍里都是使用手语交流。有关聋人短信文本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日本聋人青少年如何使用反映特定的语言功能的短信?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有什么其他语言特征?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是否融人手语交流元素?

2.国外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特征及分析

由于目前针对语前聋人短信文本使用情况的研究几乎没有,国内有关聋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聋人手语样式的搜集和聋人手语语料库的建立.手机短信文本交流方面,尤其是聋人的短信行为特征和影响,仍未得到关注,更未见研究发表。目前,只有上述的针对美国和日本语前聋人学生的两个案例研究,所以,仅能从这两个案例中作出简要分析。

2.1美国语前聋人使用短信文本特征及分析

美國短信文本的语料库特征显示,聋人青少年写作的短信文本和健听人青少年写作的短信文本有许多共同特点。然而,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信息的语法使用模式类似于ASL(美国手语)的句式.如“Yesterday I worked I”(I worked yesterday)或“You happy are not you”(You are not happy)。在语料库中的其他例子也显示了在英语句子中手语语法的迁移模式。

先前对听力正常青少年的短信文本研究发现,他们用英语写作短信的明显特点是,尽管是手机语言的文本交流.但是.从词汇到句法.再到拼写特征.标准英语的各种表达方式都一一有所体现。有研究(Snowden,2006;Shortis,2007)表明,其短信文本包括缩写(例如,SUP,“Support”);非语言符号(例如,@,+);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谜语式的写法(例如,CU L8R“See you later”);删减传统的拼写方法,尤其是省略元音(例如,GD“Good”,Lst“Last”,和Wnt“Want”);俚语或类似表达式的代码(例如,411“News”或“New”),还有其他表情图形图标。这些元素已经成为写作手机短信文本以及计算机网络交流的语言特征(Baron,2008;Ling&Baron,2007;Castells et al,2007)。

有学者认为.短信文本的变形是在手机的小屏幕和键盘操作下的权宜之计(Crystal,2001),不过引用较早以前的研究成果,Carey(1980),Riordan和Kreuz(2010)已经列出四种计算机交流文本中的非语言信息提示,包括:元音拼写(例如,“weeeeelll”),词汇替代(例如,“Hmmm”“-”使用不规范的拼写模仿声乐语调或声调),情感符号的空间排列(例如:-9),标点符号的使用(例如,表示暂停…或表示态度!!!),并使用大写字母突出重要性(例如NOT.或者发出对声音的控制信号,如SHUT UP),还有省略成分(即缺少某些语言规范,如缺少一句话开头的大写)。

可见.美国健听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文本变形,主要围绕字母大小写、单词拼写的缺失和元音的取舍以及单词、字母发音的声音模拟等方面来实现.这些恰恰是语前聋人青少年在语言学习方面最为缺失的部分,因此,在没有得到有效耐心指导的前提下,他们当然选择把自己熟练使用的手语特征引入聋人之间的短信文本交流。

2.2日本语前聋人使用短信文本特征及分析

日本短信文本的语料库特征表明,短信对于语前聋人青少年之间平等交流与保持关系是很平常的。总体而言,聋人受试者并没有语法和拼写上的错误现象,也没有出现聋人手语的迁移现象。也就是说,他们写的句子没有使用日本手语结构的语序。

这或许是由于日本短信文本的独特性质。日本青少年短信文本从根本上不同于英文的短信文本,首先日本正字法包含三种不同的脚本:基于音节音韵构成的文字称为假名,词素文字构成的称为汉字.还有很少使用的字母文字(称为拉丁字母表)。因此,日本的短信是这样三种语言系统的组合。其次,日本青少年经常在短信中使用两种类型的短信表情:颜文字(kao-moji)和绘文字(e-moji)。颜文字指横向展开表情符号和其他符号来图解面部表情,类似于英语的表情符号(例如,(t-t)或(^0^))。日本人的表情符号,比英文版本更广泛复杂(Miller,2004)。相比之下,绘文字色彩鲜艳、图形符号意义清楚,让人一望而知所代表的事物,类似于英文网页中常用的博客链接,但是绘文字属于静止图片表情,不像博客链接图标那样翻滚、闪烁以引起网页浏览者的注意。颜文字和绘文字都可以非常方便地从网上下载.日本青少年在他们的短信信息中,频繁使用表情符号来表达情绪、树立可爱形象以及抒发更丰富的内心情感(Hiorth,2003;Miyake,2007)。这一切也离不开日本青少年群体对漫画和动画的喜爱.以及在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对视觉艺术的偏好(Katsuno&Yano,2007;Miyake,2007)。

日本聋人青少年当然也是日本动漫文化追随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语前聋人现实交流必须依靠手语,日本健听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文本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但是.日本健听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文本大量运用丰富生动的表情符号系统,形象化表达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个人意见,这种风格和手段与聋人青少年熟练使用的手势、身势与表情相配合的日常聋人手语有高度契合之处。所以,健听人青少年的短信文本,可以被聋人青少年顺利理解,并模仿使用,日本聋人青少年的短信文本几乎没有受到手语语序特征的影响。

然而.在美国和日本的两个案例中,也要注意到,美国语前聋人学生只有14岁或16岁(比日本被试年轻2到3岁),他们的识字技能或许尚未充分开发。调查对象的其他背景也可能会使比较研究结果出现偏差。最重要的是,一个单一的案例不足以说明所有的语前聋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文本的特征。

nlc202309081502

3.短信文本对聋人青少年的影响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融入聋人的生活,少量研究者已经在调查包括聋人和听力受损人士怎样把移动手机技术整合到私人社会生活中去。但是,目前学术界具体针对受限于面对面的手语交流的聋人青少年使用短信情况和聋人青少年创作的短信文本的确切性质和特征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现有文献中发现.短信文本对于聋人青少年的语言学习、沟通交流和社会学习方面存在积极影响。

3.1短信文本有助于促进聋人青少年语言学习和社会学习

掌握运用收发短信文本的技能.对聋人青少年社会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聋人青少年把发短信当成是语言学习的工具,努力通过短信文本的学习获取更多社交语言信息。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聋人青少年在理解短信文本中非常规的语序、语法的确切含义方面,的确存在障碍。

有研究者在加拿大两所城市高中,对13~19岁的聋人学生进行了双向寻呼机测试(Akamatsu.Mayer,&Farrelly,2005)。研究结果表明,寻呼机使用的短信文本对聋人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然而类似研究也发现,通过使用双向短信交流(通过摩托罗拉寻呼机pagewriter 2000X型号),聋人高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独立性,也提高了英语读写能力(Akamatsu,Mayer,&Farrelly,2009)。参与短信文本创作,要求聋人青少年不但有手机技术知识,还要有使用短信文本进行书面语交流的能力。因此,聋人学生为了更好地使用、创作短信文本.就要学习理解正常健听人的书面语言特征,继而理解在手机短信交流时短信文本在拼写、语法、语序等方面的变化。

3.2短信文本拓宽了聋人青少年的沟通渠道

移动社交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短信文本的诞生.使聋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听力的缺失,聋人青少年的交际范围局限在家庭、聋人学校和较少的亲密朋友之间.有限的交往对象使得他们有效获取社会信息的媒介和内容严重不足。表面上,这是聋人青少年交往空间遇阻,实际上因为交往空间相对狭窄,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短信文本作为书面语言沟通工具.使聋人学生尝试阅读、理解更广泛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和各种诉求,同时,通过尝试创作、发送短信文本,他们拓宽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丰富了自己的社会交往生活,进而提升了幸福指数。澳大利亚进行的一项针对12名年龄在14~17岁的聋人青少年个案研究表明,短信技术能够有效减轻他们的孤立隔离感(Henderson-Summet,Grinter,Carroll,&Starner,2007)。

3.3短信文本丰富了对聋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

聋人青少年和广大青少年一样.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健康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支持。然而,聋人青少年作为特殊群体.尽管拥有社会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是因为听力障碍.主要交往对象是家人、同学和少数亲密朋友,缺乏与健听人群体的接触,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交际圈。健听人群体由于缺乏对聋人青少年的深入了解,即使有提供帮助的愿望和能力,也没有诉诸行动的机会。

短信文本为健听人与聋人青少年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让二者之间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对方、理解对方,打破了神秘感、隔阂感,逐步建立互信。从此,原来拥有一间“图书室”的聋人青少年拥有了一座“图书馆”。健听人与聋人青少年的沟通.使聋人青少年获得了更丰富有效的社会帮助.但是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树立起交往信心的聋人青少年也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馈社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發展贡献一份宝贵的力量。有一项研究发现,无论听力正常与否,大学生群体发送短信消息的频率是非常相似的;而在用途方面,聋人和健听人存在重要差异:健听人学生更多报告发短信的目的是社交,而大部分的聋人大学生发短信是用于放松、打发无聊时间以及需要他人协助时获得安全和满足(Ecker,2008)。毋庸置疑的是,手机为健听人和聋人青少年普通用户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3.4短信文本改变了聋人青少年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和认识,个体从一岁左右开始有了自我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知由强调生理特征,转而强调心理状态.也日益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的反馈成为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聋人青少年也经过这样的心路历程.他们当然渴望别人的正面评价.以获取存在感、自我价值感。但是由于交往对象有限.获取的评价信息严重不足,即便是现有的他人反馈信息,也主要是同情、怜悯,甚至有意回避他们的生理缺陷.以避免聋人青少年的敏感反应。长此以往,聋人青少年也极易形成自我妨碍,放弃与更广大的社会成员交往的机会。短信文本交流通过阅读和写作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有效克服了聋人青少年的听力障碍.通过文本信息,他们可以和沟通对象尽情交流,展现个人思想魅力,获得对方的称赞和鼓励。通过短信文本接收的越来越多的正面反馈,可以帮助聋人青少年建立起牢固自信,以克服自身生理障碍.提升自我价值。比如,Akamatsu,Mayer及Farrelly(2009)的研究发现,使用双向短信交流设备之后,聋人学生对设备表示满意,还报告自己遇到短信文本语言障碍时.会向家庭成员或者身边朋友请教,获得学习辅导.通过语言学习获得了更多的独立和自由。

4.问题与展望

自从移动通信在世界上成为沟通的主要手段以后.短信交流也成为当代青少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标准工具。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短信文本交流对聋人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沟通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移动社交媒体研究还是集中在健听人青少年短信行为以及他们制作的短信文本的语言特征方面.前述日本和美国中学生短信文本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围绕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的研究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4.1日本研究案例存在的问题

从日本的研究案例来看,未来聋人青少年短信行为和短信文本的研究.可以扩大到聋人学校之外更大的研究范围中,并且可以设置更宽泛的考察时间阶段。目前,仅仅基于这项研究收集的数据.推论日本聋人青少年使用短信文本的共同特征,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过,即使短信文本不能直接揭示到聋人青少年的学术层面的素质特征,也可以揭示在适当的对等语境(聋人之间)沟通交流时,短信文本的主要特征,研究它们是否受到手语交流的影响,以及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另外,日本聋人青少年是如何克服长期生理缺陷,掌握通行的社交语言,熟练参与到发送短信的活动中的?非常规性的短信文本如何影响了聋人青少年的书面语学习?如何具体提升他们的识字水平?是否有可能长期跟踪研究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的变化.考察他们随着短信学习水平的提高,如何强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作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回答。

nlc202309081502

4.2美国研究案例存在的问题

对照日本案例.美国案例的语料库研究提供了一些语言迁移的证据;即美国手语(ASL)的语法模式迁移到短信文本的英语句子中。基于一对聋人之间短信交流的案例.推论所有语前聋人在短信文本中都会出现美国手语特征迁移.显然是不科学的。然而,一个事实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在立即发短信给其他熟练使用手语的聋人伙伴时,聋人青少年倾向于从他们熟悉的手语符号语言中提取、使用许多特殊的句法模式。不过,仍需要恰当地获取短信文本.搜集与语言的动态相关的具体特点信息,对聋人较大的短信样本进行深入调查。

4.3未来研究展望

首先,相关研究应用结果存在局限性。例如,在聋人的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是手语,手语离不开表情、动作等丰富的肢体语言。短信文本却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语前聋人对健听人的短信文本存在理解障碍。接收聋人儿童的学校,也是按照健听人的语言规范对聋人儿童进行辅导。因此,健听人创作的短信文本和聋人实际使用的手语沟通方式的融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问题包括:聋人青少年如何学会使用某些短信文本?换句话说.他们是从健听人交流对象的信息中获得这些知识的吗?如果聋人青少年在与健听人朋友交流的一般短信中使用这些非常规的拼写,他们怎么理解模仿声音的单词的拼写呢?此外.聋人青少年可以独立创作聋人的短信文本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怎样把文本信息和手语信息巧妙结合?使用其他语言创作短信文本的聋人青少年存在类似的语言迁移吗?如果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属于聋人受试者内部的短信文本的差异特征.那么构建一个较大的、不同语言背景的聋人文本信息库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通过数据资料的推论、对短信参与者进行访谈,以及补充收集其他研究地点的数据.对增加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研究对象的背景应当更加多元化。前述案例的研究對象是在日本和美国学校预先选定的,而在未来研究中,应当在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调查聋人青少年使用短信文本的类型及特点,同时关注差异性及共性规律。

最后,将大数据的方法和语料库分析相结合。未来研究应该有适当的抽样程序以突出整体性.同时最大限度地招聘参与者。通过收集一个聋人青少年的短信的大数据集,我们可以调查聋人青少年短信文本的具体特点,探究短信文本中非常规的拼写,是否可以看作聋人青少年将手语语言迁移作为一种语言意义上的建构策略。此外,语料库统计可以纳入文本信息的大数据中进行分析,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已经这样操作了(Riordan&Kreuz,2010)。通过语料库分析,我们可以检查聋人青少年短信词语使用的频率和非常规文本的类型.还可以辨别出聋人青少年使用的短信语法类型,测试是否有一些语言特点从他们的手语语言迁移过来。这些分析将不只是揭示文本和表述之间的差异,同时,手语使用者还会提供其他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聋人青少年之间相同的语言沟通方式——手语,并没有获得现在的手机技术支持。因此,研究工作不能局限于聋人青少年的个体研究.还可以针对聋人学校历史背景进行案例研究。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使用不同样式的手语的聋人之间沟通形成的短信文本,可能会采用一些独特的沟通文本模式。我们将能够了解到手语使用者发短信是怎样的模型;同样是手语.在不同表述方式上又是怎样被使用的。

相信随着对聋人群体的社会关照日益增加,有关聋人群体的短信文本使用的应用性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势必会为该群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 篇3

关键词:移动数字媒体,移动社交,变革

1 移动数字媒体与移动社交的涵义及其关系

1.1 移动数字媒体的涵义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予了以电脑和互联网(Internet)为媒介的新型传播媒体更大的发展空间。移动数字媒体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这里的移动数字媒体主要指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移动数字终端为载体,以无线数字技术和数字处理平台、软件和应用为使用工具,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记录并处理信息的媒介。相对于公交车上的移动数字电视等媒介,不在此讨论之列。

1.2 移动社交的涵义

移动社交源于传统的互联网社交。移动社交是用户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载体,通过流量计费或无线网络连接的方式接入网络,能够实现在线用户识别和交换信息技术。从智能终端用户的使用动机来说,移动社交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 信息的获取。

当一些信息不能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用户需要通过结识其他人或者关注某些重要的信息来源从而获得相应信息。这种以传播信息为主的社交行为以用户为中心,呈现出分散化的形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1.2.2 消遣娱乐。

移动终端备受青睐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娱乐功能,如苹果公司的设备更迭速度如此之快,不仅体现了先进科技的发展水平,更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多需要。

1.2.3 入际关系的维持。

即便是在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维持,智能终端就是一个重要的媒介。

1.2.4 工作办公和学习需要。

在这里移动社交并不包含传统的通话和短信功能,而是要以互联网的使用为基础的社交活动。

1.3 移动数字媒体和移动社交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以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不断更新换代,为移动社交的变革提供了机会。

社交是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起便拥有的社会性行为。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探求新的技术手段和社交方式,进而推进移动数字终端的出现和快速革新,移动技术也日渐完备,影响与日俱增。

2 移动社交的形式和内容的变革

2.1 其他功能与社交功能的融合

现在的移动社交为人们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交功能的融合。例如,传统社交与移动购物的融合,在某购物平台中,买家在商品的选择上,会首先参考以往买家的评价,还可以和过往买家或直接与卖家进行沟通交流。当下的移动购物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拓展了移动社交的范围。

2.2 关联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的软件支持手机通讯录的导入和联系人匹配功能。这种功能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在网络中也得以延续,方便了人们的沟通。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支持了微信、QQ以及微博登陆,方便了好友间在其他平台更深层次的沟通,也让人们的移动社交环境更加宽广,使拓宽人际关系成为可能。

2.3 信息传播平台融入移动社交范畴

以百度贴吧客户端为例。现在的百度贴吧客户端可以通过寻找兴趣吧友,添加为好友,还可以构建几十人和几百人的兴趣群,构建临时的聊天室。这些在网络中存在的集体,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是细小的关注点而聚合,形成一种组织传播或分散的人际传播。信息的传播平台也在移动社交的时代愈发注重社交功能的延伸。

2.4 受者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从传播过程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构建了新的“受者中心”的传播格局。相对于“传播者中心”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削弱了议程设置的作用。“传播者中心”的传播方式依然存在,而且与“受者中心”的传播方式相互融合和渗透,使得传播过程更为复杂,受者和传者的界限也越发模糊。

2.5 零散化社交与无效社交增多

人们更多使用移动设备来消遣和娱乐,不论在哪里,总是会手捧手机或者平板,热衷于微信、微博或陌陌等社交软件的用户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乐不思蜀。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存在于通讯录中,他们根本不会在用户的生活里发挥任何作用。社交因手机的诱惑而泛泛化。

3 移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中,移动社交存在的瓶颈

3.1 信息传播效果削减,网络传播“把关人”缺失

3.1.1 信息可信度难以保证,以讹传讹更甚

“娱乐至死”的当下,诸如“金庸被死亡”“成龙被死亡”、“小沈阳被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被死亡”被纷纷证明为虚假消息的背后,是捏造虚假消息的网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3.1.2 信息大批量复制,“拿来主义”盛行,“内容为王”时代式微

移动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主要靠复制。移动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到现在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产业链,绝大多数门户网站的客户端,也都只是将消息内容和评论、转发功能移植到其中,并没有求变求新的地方,只是满足于人们的移动化使用,让本应该获取新知的浏览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3.2 运营模式问题

移动数字媒体的良好运营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在运营过程中,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的制造厂商都是利益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提供商在信息内容上的“拿来主义”和提供内容承载支撑的客户端APP更是存在这样那样的运行问题、崩溃问题和安全问题,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但是昂贵的资费让人们望而却步,延缓了进军更好网络水平的速度。而网络运营商也应该思考,如何分配有限的网络频段资源,如何在有限的网络传播资源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中国目前的手机市场不乏依靠打价格战或打着“山寨”旗号而干扰正常市场秩序的设备制造商。设备生产行业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提高设备的质量,减少市面上的“山寨机”的问题。

3.3 受众自身的改变

一是人们社交习惯发生了改变。人们使用社交软件和移动社交工具,其目的就在于为人们拓宽交际圈,满足人们更多的交际需求。人们也在这种影响下习惯了对人浅尝辄止的了解,并没有给人们提供后续的交往机会。二是移动社交的受众与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在移动社交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受者,也是信息的传者,每个人都在担任信息传播的任务。但是移动社交用户自身的文化水平、社会责任心、媒介素养等方面水平均有不同。

3.4 互联网的安全漏洞与监管缺失

由于软件运营者自身的信息过滤系统比较宽松,导致信息中可能充斥着一些不良信息和严重的安全漏洞。但是我国目前还并没有任何一项专门的来规定移动互联网的法律。另外,传者身份具有隐蔽性,因而信息发布的追惩制度并不完善,容易形成疏于监管的空白地带。

4 移动社交未来的发展问题对策

4.1 呼唤网络“把关人”,加强移动数字媒体产业链条建设

4.1.1 呼唤网络“把关人”,树立把关意识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在手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短信服务商从单纯的人际传播中介演变成‘隐形把关人’,即面向大众的信息创造和发送者”[1]。若将这一理论扩展开来,互联网中的隐形把关人应该是每一个接触到某一特定信息的人,他们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所知和道德准则决定这种信息是否可以继续传播,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做出良好的判断。

在未来,可以通过互联网前后台均为实名制的方式限制一些垃圾信息或有害信息的传播,不仅让每一个传播者成为把关人,也让社会集体成为一道把关门,彼此监督,相互制约。

4.1.2 增强手机媒体内容原创性,加强移动数字媒体产业链条建设

移动终端的信息内容要想抓住更多受众的眼球,需要传统网站或者需要转型的信息发布机构,将一部分精力和人员转移到移动媒体信息发布上来,或招贤纳士组成专业化、专一化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团队,以保证信息的独创和新鲜。

打造可持续的产业链,是移动数字媒体的发展需要,也是壮大今后移动数媒、强化用户社交体验的必然趋势。2014年10月31日,56网完成并购重组,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搜狐视频,继续打造UGC (用户生成资源)视频平台。移动社交范畴内,任何由用户产生、用户消费的资源可谓宝贵。

4.2 减少技术障碍

病毒、窃取用户信息等问题随着APP的兴起而水涨船高,除内容原创之外,还应该注重手机和移动设备中APP的质量,国家应加快促成APP的监管体系和规范。

网络运营商和网络使用者的博弈因互联网的急剧革新而从未停歇,网络运营商也在寻找合适的出路。例如中国移动针对当下的移动行业变化,提出了“融合通信”。

宽带的扩展也更为重要,无线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大势。运营商们如何解决带宽问题,提高上网速率,在上网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高速度、更快时效,更强信号将成为必然。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更新手机频率加快是一种常态,但是缩短网络牌照颁发和新机生产时间的间隔,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4.3 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收入

广告准入秩序混乱,监管缺失使得不规范广告大肆横行。因而,行业内应形成规范的广告准入机制,国家应加快建设移动互联网广告管理体系,在效仿传统互联网的广告准入机制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加以创新,促进移动互联网的长足发展。

4.4 提高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自身的素质

媒介素质教育是我国相对欠缺的环节,如何让网民形成正确的自律意识,是我们在发展互联网,促进移动社交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社交的快餐化,淡化了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同时在丢失内心本真的情感需求。不妨尝试以国家号召或者公益组织发起活动的方式,引导人们放下手机,走出网络,回归、体味原始的社交体验,让人们重新学会“与人交往”。

4.5 加快互联网安全工程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应该在适应移动媒体发展的前提下,“抓紧制定相关管理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可以借鉴互联网相关管理规定的要尽快做出解释,避免管理工作相对于产业发展滞后,出现‘先发展后规范’的情况”[2]。

除了法律的制约之外,在行业内部要形成“法律自律、道德自律、行业自律”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艳华,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媒体[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3]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4]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

[6]陶然.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困境探析[J].新闻与传播,2012,(2)

[7]姜红.当手机遇上社交——手机社交传播案例选析[J].中国广告,2012,(8).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 篇4

对变革一拖再拖的RIM或已被逼至市场墙角, 对此, 近日RIM现任CEO托斯滕·海因斯适时公布了放弃大众消费市场、专注于企业市场的战略决策。

但当RIM还在对其黑莓终端的安全性以及Pushmail、BBM等应用津津乐道时, 企业移动办公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 iOS、Android等智能终端在不断渗透个人市场的同时, 愈来愈成为企业员工移动办公的工具;而另一方面, 移动办公智能终端的丰富性趋势已被HP、IBM、SAP等传统IT巨鳄所捕捉, 后者纷纷开始将传统企业级解决方案迁移至移动侧, 或者直接打破惯例, 重新开发适合于智能终端的系列解决方案。

RIM企业市场优势不再

“优势失守”是RIM近期各种事件的关键字眼。

在加拿大本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份额的不断萎缩之下, RIM公司的财务表现也再度下滑。最近公布的201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 RIM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亿美元, 同比下滑25%;净亏损1.25亿美元, 折合每股亏损0.24美元。

面对RIM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节节败退, RIM现任CEO托斯滕·海因斯适时公布了公司专注于企业市场的全新战略决策, 他表示“我们将重新专注于企业市场, 充分利用在这一市场的领先地位”。

但或许托斯滕·海因斯对于竞逐企业市场的难度过于乐观。事实上, 就在RIM仍在为黑莓终端是否转型以及怎样转型徘徊、琢磨时, 企业移动办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述变化首先体现在终端领域。

日前, 全球最大油田服务商哈里伯顿公司宣布, 将把四千多名员工的黑莓手机置换成iPhone, 未来将停止发放黑莓手机。事实上, 这已不是黑莓近来错失的第一个企业大客户, 从瑞士信贷集团到巴克莱资本公司、渣打银行, 再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放弃黑莓转而采用iOS、Android等智能终端。

即使今年晚些时候RIM或将公布采用BlackBerry 10的新型终端, 但仍无法改变企业市场智能终端多样化的行业趋势。“必须看到, iOS、Android等新型智能终端在改变个人终端市场的同时, 也开始逐步渗透企业移动办公市场,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依靠多样化的智能终端处理公务、响应用户需求、进行实时监控等, 传统IT企业必须看到这一企业市场的最新变化。”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于志伟表示。

IT厂商推动企业应用标准化

其实, 黑莓对于企业市场的失守一方面是由于未能及时迎合由苹果公司重新定义的新型智能终端趋势, 另一方面也与其过度单一的企业级应用不无关系——时至今日, 黑莓仍在以Pushmail、BBM等为推介亮点。

如果说Pushmail、BBM等代表了以孤立、封闭、与终端绑定为特征的传统移动办公应用的话, 目前, 随着HP、IBM、SAP等IT厂商纷纷介入企业移动办公市场, 移动办公应用的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往移动办公软件要么较为零散、不具规模, 要么如Pushmail一样与终端紧密绑定, 而现今传统IT厂商看到了智能终端对于企业办公市场的改变, 为了持续挖掘客户需求, 他们纷纷将现有的企业解决方案迁移至移动侧, 或者干脆重新定制适合于新型智能终端的企业办公解决方案, ”分析人士指出, “这就使得目前的移动办公软件表现出与终端脱离、标准化的特质。”

“移动与社交化是HP部署企业级解决方案的两大关键词, ”于志伟表示, “目前, 几乎所有的传统IT企业巨头都在APP Store等应用商店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区, 企业用户可以下载所需要的移动端的解决方案。”据悉, 日前HP应用生命周期智能软件、HP Anywhere以及HP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等企业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已实现了对于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各个版本的支持, 未来还将实现对于Windows Phone等操作系统的支持。

覆盖全流程成为趋势

IT厂商的介入不仅将企业移动办公软件推向标准化, 更不断丰富着移动办公软件的种类与内涵。

从软件功能上讲, 与Pushmail等较为单一的功能相比, 目前移动办公软件功能更加全面与强大, 不仅覆盖了产品研发、内部管理、服务监控等企业全流程, 并且可以帮助智能终端与企业传统软硬件实现无缝融合, 发挥协同办公作用。

“例如, HP Anywhere可以支持企业在iPhone、iPad等智能终端上完成应用开发、测试、上线、CIO管理等全流程;而HP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社交化沟通, 且与企业当前的开发、测试、运维工具无缝集成, 可使员工对任何状况实现快速反应与处理。”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北方区技术经理魏喜勇表示。

此外, 对于行业客户的积淀与理解也使得HP、IBM、SAP等IT厂商不仅可以根据企业战略重点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移动办公方案, 并且还可以考虑到满足企业不同员工的差异化需求。

“移动终端的屏幕与空间相对有限, 对于不同的企业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也不同, 例如对于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我们会优先在移动办公方案中加入订单监控软件;而对于以库存为核心的企业则需优先考虑到其库存数据更新需求。”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服务事业部应用和业务服务部门总经理张翔表示。

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品牌塑造策略 篇5

关键词:移动网络,社交媒体,品牌塑造,个性化,QQ空间

《认知盈余》作者克莱·舍基指出, 在新媒体时代, 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 社交化和移动化成为新媒体的显著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移动社交媒体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工具, 新的信息沟通模式正日益体现出分享经济的力量。以移动社交媒体为媒介进行品牌塑造, 也由此成为品牌传播策略的新课题。本文以移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为前提, 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塑造策略。

一、移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 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 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目前主要有博客、论坛、微博和微信等形式。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工具的社交媒体, 即移动社交媒体。移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 移动社媒的最大特点是因移动互联而具有即时性。

智能手机比以往任何设备都更加迅捷, 多数用户24小时保持开机并不离左右。一旦有讯息传来, 受众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并回应。传统媒体的传播只是点对面的单方向广播, 无法及时地接收反馈, 对于传达是否有效, 对哪些受众有效都难以得知。

2. 移动社媒的传播具有自主扩散性。

对于有价值的内容, 受众通过移动终端可以便捷分享、转发。策划精良的创意一旦引发受众的兴趣或是情感共鸣, 就能在短时间内激起大面积的二次甚至多次信息扩散, 以此容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 移动社媒对受众群体的定位更加精准。

移动终端通过对个体社交活动的分析, 把握个体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 将庞大的受众群体细分, 有的放矢地推送信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移动社媒的精确定位使信息能更有效的传达给目标受众, 它突破了传统媒介单纯依靠覆盖面到达推广效果的局限。

4. 移动社媒具有高效互动性。

通过客户端, 用户能够方便的提问、及时的反馈, 企业可以用更加便捷的形式吸引用户参与互动。移动社交平台本身就是一个集受众、品牌经营者、开发商为一体的交流平台, 无障碍的互动能够促进主体彼此之间的粘附性, 使传播更加高效。

5. 移动社媒传播形式的丰富性。

得益于移动技术的升级, 3G4G以及WIFI的全面架设, 用户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进行自我呈现、传达创意, 这比以往单纯依靠文字或画面等表达方式更加充分和自由。

6. 移动社媒的投放成本低。

微博、微信等都可以免费发布信息。品牌推广活动的资金和规模门槛大大降低, 相比以往大范围的信息铺设和长期性投入, 自然能够节约不少人力、物力。

二、移动社媒环境对品牌个性的呼唤

观念的发展使人们更愿意表达自我, 通过各种形式发表主张, 这与移动社媒时代对于品牌个性的呼唤是一致的。无论是成功运用移动社交媒体建立知名品牌还是在新媒体环境中一败涂地都明确向我们表明品牌个性化塑造在移动社媒环境下的重大意义。

1. 品牌与受众关系的转变。

移动互联时代, 品牌和受众的关系发生转变。品牌不能仅作为商品符号, 它需要与受众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大数据时代使整体的差异化减小, 大量同质化的信息使受众建起严密的信息防线。个性模糊的品牌更加难以突破屏障, 理念传达和促进销售更无从谈起。对于品牌推广而言, 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即时挑战也是机遇。通过移动社媒, 受众可以和品牌进行更为密切的互动。他们比以往更容易接近、了解品牌, 从而做出更符合自我的选择, 品牌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改变与用户的关系和高效互动建立起品牌优势。

2. 个性化品牌在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中的优势。

回归品牌的本质, 即商品符号。强势品牌的建立, 其实就是为产品植入情感价值, 使品牌具有独一无二的识别性。通过强烈的情感因素, 使受众愿意与品牌发生联系。如同一个人, 品牌的个性最能表达它的差异性, 而差异性是能否在移动社交媒体推广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移动社交媒体加剧了产品和推广手段的同质化。若产品之间的差异无法从技术、功能上明显区分, 受众更深层次的需求会在品牌的个性和情感因素上寻求满足。自我意识与品牌个性越是趋同, 受众对品牌的选择意愿亦会愈加强烈。高层次的购买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呈现的方式。个体为了强化自我意识, 就必须选择与自身个性维持一致的品牌。移动社交媒体为品牌塑造个性提供了环境, 这就要求了品牌必须充分展示独特个性才能发挥移动社媒的优势, 引起受众深层次的共鸣。

3. 移动社交媒体塑造品牌个性的无力表现。

面对移动社交媒体洪流, 品牌主纷纷注册、搭建主页, 所谓的“微博营销”、“微信推广”仍然却运用传统的理念、手法。

玩微博首先是提高关注度, 加粉、转发、进行抽奖。其次就是“我说你听”式的单方向广播, 见人就诉说着这样那样的品牌故事。最后是“互动”, 广告主开始以“点赞”、“评论”和“转发”作为评价推广的指标。运作移动社媒的创意者不得不开始研究星座、运势、娱乐八卦、搞笑图文….., 绞尽脑汁的编造大量话题。这种“讨好”式的宣传, 不仅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品牌个性, 反而会让品牌变得没底气和更加千篇一律。

微信平台使品牌更方便与受众进行“一对一”的“精准接触”。于是, 品牌经营者又纷纷投入其中, 安营扎寨。这些推广活动就像一闪即逝的流星很快就暗淡下去, 很难再发挥作用。轰炸式的文图超载, 同质化的广告形式、模板化的推广活动只能引起人们的厌烦。微信也接连采取措施以减少这类营销活动对社交网络资源的占用和信息污染。

品牌希望利用移动社媒跟用户产生更多互动, 思路并没有错, 只是在塑造个性这方面并不是随便一个自媒体环境都适合。分析时下火爆的社交媒体平台, 我们应该区分出不同平台实际上能发挥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微博是一个资讯平台, 大多数我们所关注的对象和信息并不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或事。它更强调的是资讯传播的广度, 这对于品牌个性的塑造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微信则更像是一个沟通平台, 它的语音信息和个体页面的搭建更适合作为整体营销策略上用于加深用户交流的渠道建设。而且它推送的内容必须是在用户特别关注了个体页面才能到达受众, 这为信息的传播增加了障碍, 同时塑造并传达个性的方式也很单一。更多时候, 受众添加官方微信在意的是自己的主动诉求是否及时有效得到反馈, 而不是一些强硬的信息推送。这如同单相思的关系, 但也是当前这些移动社交媒体上的品牌传播的问题和现状。

三、品牌个性塑造新策略

移动社媒对于品牌个性塑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对媒体平台区分并加以选择, 其结果不但不能发挥出移动媒体的推广优势, 更是对品牌个性化建设的一种敷衍和伤害。社交平台的多样化发展加剧了品牌推广的竞争和难度, 针对新形势, 认清事实, 转化理念, 改进策略才能让品牌在社交媒体的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运用QQ空间这个专业塑造品牌个性的工具并结合因地制宜地推广理念则是移动社媒环境下品牌个性化塑造的最佳选择。

1. 明确品牌定位。

品牌的个性确认应以品牌定位为基础。从消费群体出发, 根据受众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方面进行收集、分析、归类, 以此来把握个性接近的消费群体的态度和对品牌的认知情况, 通过群体定位对消费市场进行细分, 发现个性塑造的着力点才能形成更有效的品牌塑造战略。QQ空间依托QQ好友搭建社区平台, 而Q群则是区分受众群体最便捷的方式, 因为受众已经按照某种特征自动分化。通过对目标群体的深入沟通和分析, 准确把握住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和他们理想中的自我意识, 是建立具有鲜明个性的强势品牌的首要工作。通过QQ空间也更容易获得受众对品牌的评价, 及时回应反馈并切实调整方向, 努力使品牌个性与受众期望相一致, 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2. 个性挖掘和饱满化。

品牌个性通过产品、服务、理念等内外在因素共同释放。它需要品牌经营者去挖掘并有方向性的塑造, 使之饱满立体。个性的挖掘应着眼于整体, 先从产品自身寻找区分点, 其次找延伸化个性, 如服务、便捷程度、象征价值。以这些区分点作为品牌个性的塑造依据。, 品牌个性塑造不是闭门造车, 同时要分析其他竞争者的个性信息, 寻找差异点。

个性发掘是品牌个性化的首步, 接着是个性饱满, 即让品牌活起来。以人格化形象作为寄托是充实品牌个性的捷径。好比肯德基的山德上校, 米其林的轮胎人。QQ空间本身就是个性主页, 通过内容自建丰富自身的形象也是QQ空间存在的意义。

3. 满足情感诉求。

移动社交缺乏传统交往方式中容易实现的情感交流。看似更加频繁、便捷的交往行为反而使人们的情感产生了冷漠化、荒诞化的倾向, 原本热情的人在网络中看尽世间繁华也会渐渐沦为冷漠的看客。满足情感诉求要求品牌更具亲和力, 含蓄而亲切的温情告白更容易消散受众的冷漠。满足受众对自身个性的一致的情感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品牌理念的软植入。相对于传统媒介, 社交媒体为情感的传递提供了更为适当的情境, 这是一个感情释放的场所, 也是一个寻找共鸣的好去处。QQ空间完备的功能为情感的沟通提供了更为自由便利的条件, 说说、日志、相册、视频、音乐的发布能够更加完整的进行故事的连载和呈现, 这样的环境更容易更直接表达感情。

4. 建立对等关系。

对移动社交媒体的滥用, 讨好式的发布星座八卦、搞笑段子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廉价, 单相思般地单向广播只会渐渐失去权威。时不时的有奖转发也不能引起受众更多的期待。当然, 用居高临下的官方口吻回应问题只会让人觉得刻板。受众更希望跟对方平等沟通, 一个受人追捧的品牌人们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个人对待, 说人话, 干人事, 而不是转发机器, 或者笑话制造机。它有个性, 不卑不亢。分享自己所做的事情, 而不是故意制造观众想听的糗事。像一个朋友一样也会低落, 也会发说说炫耀, 也会对自己感触的日志进行评论和回复。让品牌更有人情味儿, 以一个全新的平等关系来与大众相处, QQ空间是由现实中的亲朋好友构筑的强关系虚拟社区, 是你精心打造和维护的私家领地, 不是贴满牛皮癣的电线杆或者布告栏。在社交平民化的时代, 受众对品牌都寄予了更多期待。他们认为有个性的品牌并不是一个概念模糊的公司或者工厂, 而是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并乐于享用它带来的便利和保障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因此, QQ空间可以更好的实现个性品牌的推广, 因为双方都希望获得同样的感受:平等的关系, 更有人情味的交际。

5. 整合营销模式。

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深刻的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但我们也不能高估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样, QQ空间中品牌个性化塑造并不能成为独立的运作模式, 而应把其作为塑造品牌个性整体战略的其中一种组合方式。在制定品牌推广战略时, 应以产品为根本, 做好产品是一切推广的起点。在强势产品的基础上加强传统媒介的传播, 辅助以微博迅速扩大知名度和关注度, 运用微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空间内的品牌塑造活动更多的是彰显个性、细节展示与情感互动。综合运用移动社交媒体,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品牌个性化塑造战车才能发挥QQ空间利刃优势, 在移动社交媒体大战中所向披靡。

参考文献

[1] (美) 克莱·舍基:移动社交媒体下的分享经济, http://tech.qq.com/a/20140902/034547.htm

[2] (美) 林恩·阿普绍 (著) , 戴贤远 (译) .塑造品牌特征[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永龙.21世纪品牌运营方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4] (美) 斯科特 (著) , 赵俐等 (译) .新规则:社会化媒体营销和公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5]闫岩.”微力无穷“:微博时代的实时营销[M].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2

[6] (美) 威廉·阿伦斯 (著) , 丁俊杰等 (译) .《当代广告学》[M].华夏出版社第八版

[7]程小勇, 李国建.微信营销解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8]石磊.新媒体概论[M].背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9] (美) 汤姆·邓肯, 桑德拉·莫利亚蒂.品牌至尊.[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10]于潇.Web2.0时代下微博广告传播策略分析[J].新闻界, 2011 (3) , 135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 篇6

开展青少年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研究,是新媒体时代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中所提供的信息也可能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如果青少年过度依赖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不但会影响其现实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会使正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社会化进程和个性发展受到消极影响。因而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动机、影响因素、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可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摆脱对虚拟社交的依赖,促进他们现实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减少学校与家庭教育中的矛盾与冲突,缓解社会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忧虑。

一、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研究现状

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诸多服务中,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服务广受青少年群体的青睐。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是指“用户以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在线识别用户及交换信息技术为基础,按照流量计费,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的各种社交应用功能”。[2]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分为两类:一类为基于内容分享的手机移动社交网络,比如手机客户端上的微博、豆瓣等,另一类为基于社交关系的移动社交网络,如人人网、微信、社交论坛、QQ等。相比于传统网络社交媒体,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除了兼具手机的移动特性和互联网特性外,它的可定位性使个体的交友模式从熟人圈子转向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扩大了社交范围,个体可以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建构社交网络,从中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自尊、自信、归属、荣誉、认可、称赞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青年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需要,但也使部分青少年过度寻求网络社交而弱化了现实社会交往能力,使其沉溺于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之中而难以自拔,形成问题性的手机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我国手机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于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使我们对手机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也没能形成相应的干预体系来开展行为矫正。[3]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来看,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研究主要有三个视角:一是心理学视角。这一视角下的研究试图揭示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与个体人格特征、现实社交能力、人际关系、人际信任、孤独感、自尊心等心理变量的关系,进而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社会学视角。这一视角下的研究试图揭示影响个体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的社会因素,以及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会给个体和群体带来哪些行为改变,进而提高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效应。三是传播学视角。这一视角下的研究试图揭示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中信息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现有研究从这三个视角均进行了相关研究,但限于各自学科壁垒限制,这一问题上较少有交叉的多学科研究,使这一问题未能得到进一步探讨。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也可以看作是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影响。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化过程要远比之前网络时代复杂,线上社交的虚拟特性与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特性交织在一起,极易导致青少年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扭曲。因而,从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综合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1.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积极影响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可以缓解消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者指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使用受到现实交往焦虑和孤独感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个体可能希望通过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缓解现实的交往焦虑和孤独感。[4]在一项针对Facebook社交网站的研究中,Indian和Grieve(2014)发现那些有高交往焦虑的个体,可以从网络社交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容易形成对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的使用偏好。[5]而在另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QQ空间社交网站的研究表明,QQ空间的使用可以给青少年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焦虑情绪,并可以使青少年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其中。[6]相关的研究均表明,青少年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是希望提高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社会支持和减少孤独感,所以个体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社交服务来实现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或者实现对自身社交不足的补偿(如线上关系的维护),进而获得社会支持和缓解交往焦虑。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开放的自我展示和交流平台,它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传统面对面交流的社交模式,使青少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得到满足。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作为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弱连接,能起到弥补现实社交关系维持的作用。Ellison,Steinfield和Lampe(2007)的研究发现,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中,青少年不但可以建立新的线上社交关系,维护和巩固已有的线上社交关系,还可以加深线下的社会交往。[7]

除此之外,青少年使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益处,还不仅仅是建立和发展线上线下社交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社交网络满足了青少年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化进程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如,Toma和Hancock(2013)在研究中指出,青少年适当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认同水平。[8]青少年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中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所提供的上传照片、分享经验、双向沟通互动等服务,有目的地展现自我,通过这种展示,他们能够获得积极的同伴反馈,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不但有利于降低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还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2.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消极影响

尽管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可以给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具有建设性意义。但也有研究发现,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行为,很有可能是网络成瘾问题的手机化,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消极破坏作用。[9]有研究从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着手,揭示了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危害。

消极情绪可以促进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行为的产生。情绪是心理行为的调节变量,以往研究都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情绪的调节,积极情绪可以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而消极情绪往往导致消极的行为。尤其是在早期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中,焦虑、抑郁、孤独感、无聊等消极情绪都可能导致网络成瘾的产生。那么,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行为作为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也必然受到抑郁、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等消极心理的影响。有研究就指出,抑郁和社交焦虑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并且发现,青少年对社交媒体使用结果的预期可以调节社交焦虑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10]即如果青少年具有较高的社交焦虑,那么基于对现实社交焦虑的回避和对社交满足的需求,青少年更愿意通过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来达到需求的满足,而且对于高社交焦虑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时间要远远长于低社交焦虑的青少年,这就更容易导致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行为的产生。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行为可形成消极自我评价。在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个人信息、资料和行为活动等都是可见的,这使同一个圈子中的朋友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即时行为活动和行为表现,从而使得在线的社会比较成为社交网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有研究显示,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与现实中的社会比较相似,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是有害的,尤其是当青少年出现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时,这种社会比较导致的消极影响会更明显。[11]Wright等人(2012)对361名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直接预测了抑郁心理,使个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12]由此可见,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行为受到青少年消极情绪的影响,消极情绪进一步导致对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而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又形成了个体较低的自我评价水平。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威胁着青少年的现实社会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发展,若不进行及时干预和正确引导,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消极心理结果。

三、加强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研究,提升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是把双刃剑,既能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社会交往需求,缓解现实社会交往不足带来的自卑、焦虑等消极心理,但也容易弱化青少年的现实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不良的社会交往模式,使其沉溺于社交媒体创设的虚拟世界而产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如何通过对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来提升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促进其合理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开展今后的研究。

一是关注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现状与使用动机。随着我国青少年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激增,了解和掌握我国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的现状以及使用的动机,应成为该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只有在掌握了青少年为什么使用、怎样使用、如何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他们偏好哪些App应用等信息之后,才能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研究。因此,把握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现状和使用动机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需要我们综合采用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方法,揭示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现状及使用动机。

二是关注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社交行为互动模式。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社交行为模式与现实社会交往模式有很大区别,青少年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如何进行社交互动,哪些信息更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这种互动的信息传播路径如何生成,这种互动模式对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会有怎样的心理影响等问题是我们今后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社交媒体社交行为互动模式的探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青少年的在线社交模式,为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支持。

三是关注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模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从当前来看,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是影响青少年现实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的心理动机与使用目的,以及移动互联网社交与现实社交的联系等均会对现实社会交往模式产生影响。因而我们积极关注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

四是加强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干预。合理的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可以维护和发展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但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则可以引发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疏导”的教育方式改变以往“围堵”的教育方式,将成为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的主要干预策略。由此,我们要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对不良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并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

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以往研究来看,青少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的动机主要是避免现实社交中存在的不足。既然现实社会交往中青少年存在诸多困扰,那么我们不仅要关注导致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过度使用的原因,更应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改变社会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谈网色变”的偏见,将“围堵”和“补救”式教育,改变为“引导”和“疏导”式教育,积极关注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是如何和怎样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通过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来促进青少年线上线下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而,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能够有效全面地把握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水志,白晓丽.大学生羞怯与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的关系:人际交往困扰的中介作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2]王树义,朱娜.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7).

[3]姜永志,白晓丽.手机移动互联网依赖研究滞后于其发展速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09.

[4]安容瑾,姜永志.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网络空间人际信任关系探究[J].新闻战线,2015(4).

[5]Indian,M.,Grieve,R.When Facebook is easier than face-to-face:Social support derived from Facebook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3):102-106.

[6]Apaolaza,V.,He,J.X.,Hartmann,P.The effect of gratifications derived from use of th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Qzone on Chinese adolescents'positive mood.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12):203-211.

[7]Ellison,N.B.,Steinfield,C.,Lampe,C.The benefits of Facebook“riends”: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4):2-3.

[8]Toma,C.L.,Hancock,J.T.Self-affirmation underlies Facebook us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3(39):321-331.

[9]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人格特质对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影响:沉醉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5(4).

[10]Meena,P.S.,Mittal,P.K.&Solanki,R.K.Problematic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mong urban school going teenagers.Industrial Psychiatry Journal,2012(2):94-100.

[11]Johnson,B.K.,Knobloch-Westerwick,S.Glancing up or down:Mood management and selective social comparison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41):33-39.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 篇7

鉴于目前IT预算吃紧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企业IT投资的高性价比则显得愈发重要。在对挑战、风险和威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企业要规划和实施战略性IT技术项目, 如虚拟化、移动设备安全、加密、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归档和云计算等, 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保护信息安全。

新技术, 新挑战

由于IT技术变得愈加智能和快捷, 针对这些技术资产的威胁也相伴产生。例如,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智能移动设备, 导致这些设备能从后门进入企业数据库, 这使得业务应用和个人应用的界限变得模糊, 也意味着2011年市场将迎来新的IT安全模式。

虚拟化的广泛应用同样会带来挑战。虽然许多公司确信虚拟基础设施中的信息和应用已得到保护, 但在2011年许多IT管理员还将面临严峻挑战。虚拟基础设施的迅速普及、凌乱的部署, 以及缺乏标准化, 将继续暴露虚拟环境中的安全、备份以及高可用性的漏洞。虽然虚拟化能够降低服务器成本, 但企业也意识到, 虚拟化增加了管理和存储费用;如果没有针对虚拟环境保护的规划, 将不会实现全面的投资回报。

信息的急剧增长严重影响了企业有效管理和恢复数据的能力。2011年, 存储管理员必须重新掌控信息, 摈弃“宁滥勿缺”的作风, 并对重要信息进行分类保存。否则, 存储成本将继续扶摇直上, 而且企业得用更长的时间来恢复数据, 同时无法满足管理的法规遵从标准, 包括隐私法和电子探索。

企业为改善沟通和工作效率而使用的社交媒体, 则进一步增加了管理和运营的复杂度。虽然社交媒体将在2011年继续改变我们的协作方式, 但是IT部门需要了解如何保护和管理此类非标准化应用, 以确保能恢复和发现在这些渠道中产生的业务信息。

2011年新生代数据中心

2011年, 随着企业组织继续以有限的资源进行管理, 同时面临着更多智能化和针对性的威胁, IT部门将采取更具策略性、创新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移动办公社交媒体 篇8

2015年,中国的经济进入到发展的新常态,广告业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和不景气的传统广告业相比,新媒体广告尤其是投放在社交媒体上的广告,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发展,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重视。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推动了社交媒体用户的增加。根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的广告发展现状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的广告发展取得的成就

1. 微信、微博成为各大媒体的主要广告平台。

据统计,2015年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占城市居民比例的50.9%,单日使用社交媒体的次数是14.5,使用时长达48分钟,75.9%的网民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微信,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众多广告主开始竞相利用微信、微博推广广告,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增加用户黏性。继2015年1月微信内测朋友圈广告引发了广泛关注后,社交广告成为腾讯最受外界注意的产品,并且腾讯在近期整合了“广点通”和“微信广告中心”,成立了“社交与效果广告部”,并打算进一步尝试在社交广告领域实现突破。

微信与微博虽都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广告推广平台,但二者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微博作为门槛低的社交媒体,广告的受众面广且杂,影响范围大。同时,许多广告主愿意选择拥有众多粉丝量的大V或者官方微博来进行推广,从而通过裂变式、碎片化的传播能力进行营销。微博的广告推广传播范围大,但由于信息更新快,所以用户接收广告具有随机性。微信与之相反,微信相较于微博更具有私密性,所以粉丝的质量高,可信度也高,微信广告通过口碑营销,扩大潜在用户,挖缺诉求点,从而更精准地投放广告。

2. 原生广告成为主旋律。

原生营销的本质,即基于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深入分析,最大化地挖掘媒体价值,融入媒介环境,为品牌创造营销引爆点,建立可持续沟通的品牌价值,引发情感共鸣。原生营销倡导从“以产品/品牌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的转变,创造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品牌内容。原生广告作为一个主旋律,它从受众自身出发,了解受众的诉求点,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产品,在平衡用户体验和媒体利益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精准传播成为广告趋势。

广告主在广告推广以后,会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受众的需求和诉求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传播,提高广告效果。此外,随着原生广告成为广告业的主旋律,社交媒体营销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并且强调每个个体,因此精准传播便成为一种趋势。许正林等人认为,精准传播“实现了从‘购买媒体’到‘购买受众’的转变,智能定向投放作为其核心技术之一,可以实现根据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发送不同内容的广告,实现了‘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广告投放效果”。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的广告发展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1. 僵尸粉影响数据分析。

广告在社交媒体推广后,广告主会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受众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内容、经常浏览的网址、性别、兴趣爱好等信息,推送个性化的广告。但是,微博上经常会有僵尸粉的存在,他们的信息不具有可分析性,所以可能会对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用户产生心理排斥。

用户往往有过这样的经历,刚浏览完某页面,后台就发送相关产品推荐的信息,这不免让人心生反感,产生被监视的感觉,从而使用户从心里排斥该广告,这样的精准广告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起直截了当的广告推广,旁敲侧击的给用户推荐广告更能让人接受。

3. 侵犯用户隐私。

正如上文所说,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精准传播是广告的趋势。要想做到“精准”二字,就需要在后台分析受众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的挖掘以及广告信息的投放往往会触及一些用户的隐私,引起一些误会和争议。再者,现如今的消费者对隐私的重视远远高于以前,网络的不安全性很容易泄露用户的隐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交媒体广告业的发展水平。

三、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广告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创新营销方式

作为广告推广的一部分,营销方式对于广告推广的效果十分重要。微博的主要营销方式有大V转发、成立官方微博、加话题提高热度或者找营销号推广。而微信的主要营销方式包括朋友圈广告、转发或点赞得利或者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等方式。如果想加强广告的效果,广告主需要在社交营销方式上动足脑筋,在分析大数据的基础上,还要确保推广内容有能力带动销售,还要保证所需的在线交易能力。创新社交营销方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吊起受众的兴趣、好奇心和主动性,不断地进步,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发展,广告业才会持续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二)了解粉丝的喜好

粉丝作为微博广告推广的重要部分,粉丝量越大广告的传播范围就越广,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有广告粉丝就会买单,每个粉丝都有自己的喜好、判断以及价值观,所以要想扩大广告的影响范围,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粉丝,用更贴近他们的语言、方式来进行广告推广,将原生营销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深度分析粉丝的需求、购买倾向和相关数据,增强社交广告的互动性。

(三)推广内容

一个广告要想吸引人,除了要重视营销方式外,推广的内容也不容轻视。营销方式决定受众看不看这则广告,而推广内容则决定广告会不会影响到受众群体。一则生动有趣的广告,在你会心一笑的时候就被记住了;一则意味深长的广告,在你思考的时候就被印在脑海中了;一则感人至深的广告,在你啜泣的时候就被惦记着了。广告影响用户的第一步就是让用户记住这个广告,所以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推广内容至关重要。

(四)发挥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是社交广告直接受影响的全体,所以广告主可以把消费者当做一种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消费者的作用。广告主可以鼓励消费者参与创意产品、广告内容及传播方式、渠道等与广告推广相关的内容,加强用户体验,最后通过口碑传播来达到广告推广的目的。比如倩碧在微博上开辟用户体验描述,对产品本身的功效并不赘述,而是以用户的体验不断丰富和强化广告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广告的可信度,又降低了广告推广的成本。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的广告发展展望

(一)移动社交媒体广告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手机、平板,类似于iwatch、健身追踪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移动社交媒体广告可以根据用户的数据反馈,依据用户所接触的不同的环境、背景,迎合用户的心情、兴趣,相应的推广广告,将精准传播发挥到最大程度,使移动社交媒体广告做到多样化。只有广告多样化,才可以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二)积极迎接社交媒体广告的新常态

“新常态”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现实。正如邵华冬等人所说,“广告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高度共振”,经济新常态使得广告的发展也处于低增长的“新常态”。社交媒体广告虽然作为新型的广告形式势头正劲,但媒体广告的“新常态”是趋势,只有积极面对、处理“新常态”,才能使社交媒体广告发展更进一步。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与移动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下,随着移动设备以及以微信、微博为首的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社交媒体广告作为新兴广告形式颇受广告主的青睐。本文系地统总结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并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广告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广告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正林,石娜.2015年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八大视点[J].中国广告,2016(4):104-114.

[2]杨光.移动互联网2.0时代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J].广告人,2015(10):191.

[3]邵华冬,张弛.2015-2016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6(2):33-37.

[4]李鹏飞.从广告传播看网络时代的狂欢--以微博和微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13):146.

[5]徐俊俊.城市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精准广告营销[J].美与时代,2016(3):85-87.

[6]杜国清,黄升民,陈怡.2013-2014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4(2):21-26.

[7]郭泽德.传统广告将死社交广告崛起--社交媒体时代广告发展趋势及传播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5(7):9-13.

上一篇:头位难产初产妇下一篇:人工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