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媒体(精选8篇)
移动通信媒体 篇1
1 多媒体通信的概念及特征
多媒体通信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通信形式,其主要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集成性
集成性是指多媒体通信系统至少应能传送2种以上的媒体信息,不仅指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在内的多格式的、大量内容数据信息,还包括一些附加的控制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处理、显示的能力。它表现为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设备的集成。
(2)交互性
交互性指的是在通信系统中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能力。 多媒体通信系统必须能以交互方式进行工作,它能够真正实现多点之间、多种媒体信息之间的自由传输和交换。如果需要,这些信息的交换要做到实时进行,而且多媒体终端用户对通信的全过程有完整的交互控制能力。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交互性有两个方而的内容。一是人机交互界面,也就是系统的终端向用户提供的操作界而;二是用户终端与系统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
(3)同步性
同步性指的是在多媒体通信终端上显现的图像、声音和文宇均以同步方式工作,它是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最为困难的技术问题之一。如要呈现一个包含图像、声音、文宇等多种媒体的信息,多媒体通信终端需要通过不同传输途径将所需要的信息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来,并将这些图像、声音、文宇等信息同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信息呈现在用户而前。
2 “三网合一”技术
“三网合一”正是指将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信网在传输、接收和处理等方面合而为一,并全面实现数字化。如此便可以使三大行业在技术上逐步趋向一致,在业务上相互交叉渗透,在网络上互连互通,在经营上相互合作竞争,从而更好的、更全面的为人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通信服务。
但“三网合一”并不是简单的三网相加,为了很好的传递音频、视频和数据信息必须同时在传输、交换和接入等各层具备宽带化,较好的QoS以及统一的信息表示方式才能构筑其赖以生存的技术前提。而目前此项技术并不是很成熟,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三网仍将并存。
2.1向IP融合
IP技术是未来数据网络中的核心技术,是承载各种应用业务的平台,而在IP网上实现多媒体通信更是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因为公众电话网(PSTN)无论怎样发展,其资源利用率低、带宽窄、线路质量不稳定等缺点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有线电视网(CATV)则相对缺乏在通信领域运营的经验,研究工作也相对比较滞后;只有数据网因为有了Internet:网络技术的成功开发而迅速进入到开放的、分布式的发展环境,并飞快地向前推进。
随着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人们更是期待着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上开展各种业务,传输各种信息以保障高效率地利用网络资源和更好地开展业务。因此三大网络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且这种融合不仅是业务上的融合,更是网络上的融合。而IP就是能够实现这种融合最好的统一的协议,所以无论未来的基础网络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宽带多媒体业务都必将会统一到IP网上。
2.2走向宽带
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了宽带,就有了高速度,就有了多媒休的传送。在通信领域中,只有拥有了充足的带宽,才能够快速传输音频、视频和数据等多种媒体信息。这就好像只有在够宽够平整的高速公路上才能够整齐有序且快速地通行各种车辆一样。因此,带宽引起了各层次人们的关注,投资商纷纷追加投资,运营商大举进攻,各企业家也跃跃欲试,而用户和媒体更是望穿秋水、翘首以盼。在现有的N一ISDIV上开展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已经基本完善,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宽带多媒体通信。快速发展的光通信技术为未来的宽带多媒体应用描绘了美好的前景,光纤通信的速率每可增长100倍,而这种增长速度还可以持续10年左右。宽带速率的持续增长更是为宽带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与移动技术结合
手机自问世以来,历经了1G,2G,2.5G,3G和4G的发展过程。其中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对第一代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网页。即完成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从而可以提供数字化的语音业务和低速的数据业务,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制式(GPRS,CDMA等)导致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则定位于实时视频,高速多媒体和移动Internet访问业务,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在投入运行初期便可实现共享式2M带宽的数据业务,并在逐步提高中,从而为多媒体通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提供可能。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即4G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具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
2.4与卫星技术结台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建立多媒体大型网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可是现有的电话线由于频宽较小,根本无法满足多媒体系统的要求,且利用地面网络来实现接入不仅需要巨大的投资,往往还难以实现全球每个角落的全覆盖和满足普遍接入的要求。
近年来,卫星系统在通信、广播、导航定位、遥感遥测、地球资源、环境监测、军事侦察、气象服务等方面逐渐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卫星技术已进入到数字化发展的阶段,它可以直接对用户提供高带宽,轻易地将宽频信号传送给用户而无需中间节点。可想而知,将多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一套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多媒体网络感器使传感器由单一功能、单一检测向多功能和多点检测发展;从被动检测向主动进行信息处理方向发展;从就地测量向远距离实时在线测控发展,网络化使得传感器可以就近接入网络,传感器与测控设备间再无需点对点连接,大大简化了连接线路,节省投资,易于系统维护,也使系统易于扩充。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全球计算机拥有量的增加、多媒体通信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将会有更多的计算机用户成为多媒体通信网的用户。多媒体通信将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通信的分布性完关地结合在一起,向人们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文东,杨淑雯,蔡茂国.三网合一的技术问题及其发展[J].电信技术,(3)
[多媒体通信论文]
移动通信媒体 篇2
交通移动媒体, 主要是指采用数字广播技术 (主要指地面传输技术) 播出, 接收终端安装在各类汽车、火车、地铁、飞机、船舶和电梯等交通工具上, 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具体的形式有移动电视、GPS播报、车载框架2.0等, 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移动电视。
2 交通移动媒体的类型
交通移动媒体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但是, 交通移动媒体的种类多, 发展速度快, 并且品牌意识强。其中交通移动电视的数量及规模扩张是近年来新兴媒体行业的一大亮点, 无线数字地面传输技术还未在家庭电视上开始大规模转换, 就已经透过各种交通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目前, 交通移动媒体主要有以下类型:
1) 公交类移动媒体
公交类移动媒体是指使用数字传播技术、能在公交车上同步接收广播电视机构播放的节目的车载广播电视媒体。这类媒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只有几年的历史。2001年移动电视技术首先在新加坡投入商用, 2002年4月在上海的公交车上试播了国内第一台移动电视, 随后我国的移动电视网络规模迅速扩大, 目前我国已有近60个大中城市的开展了车载广播电视业务。
2) 列车类移动媒体
列车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铁路客运列车内、以铁路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我国是世界上铁路旅客最多的国家, 每年发送旅客数以10亿计人次。庞大的客流量显然是列车类移动媒体、特别是移动电视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2004年以来, 我国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 依托贯通全国的铁路网络, 在全国近500列空调列车上安装了8万多台高清晰度液晶电视, 装车网络贯穿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覆盖500个经济活跃城市, 目前已构建起一个全国性的列车类移动电视媒体网络。
3) 地铁类移动媒体
地铁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城市地铁车厢中、以地铁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虽然受到我国建立地铁客运交通系统的城市数量限制, 地铁类移动媒体的发展远没有像公交电视和列车类电视那样普及。但从2005年10月北京地铁移动电视首车成功试播开始,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在8个经济最发达城市的28条地铁上安装了34 000多个电视终端, 而正在建设的地铁线路上也已经做好安装架设准备。
4) 航空类移动媒体
航空类移动媒体主要是指安装在民航飞机机舱内、以飞机乘客为接收对象的广播电视媒体。飞机机载广播电视媒体可分为闭路播放和开路接收两种。闭路播放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早已存在多年了, 实时播放的数字广播电视媒体则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现已在全国52家主要机场, 12家航空公司, 2 100多条航线上安装了2万多块电视屏幕, 已构建起了一个全国性的航空移动媒体网络。
3 交通移动媒体的媒体优势
3.1 受众覆盖面广泛
基于各类交通工具的交通移动媒体, 受众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我国各城市的公交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5%以上, 使得公交类移动媒体的受众覆盖面最大, 基于公交人口分析, 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的总体到达率直逼电视, 达95%左右;我国铁路移动媒体日覆盖旅客超过150万人次, 年覆盖6亿多人次;航空移动媒体年覆盖旅客近3亿人次;即使数量有限的地铁类移动媒体, 每日资讯即时传播也达到了2千万人次。这些庞大的数字之下蕴涵的是交通移动媒体巨大的收视人群和发展空间。
3.2 时空再造性优势
交通移动媒体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移动人群。这部分人群的移动行程恰好处于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电视覆盖的盲区, 是移动电视主要的服务对象。移动电视覆盖交通工具, 将大大延伸电视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受众的覆盖范围, 既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社会及经济利益空间, 也大大增加了受众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3.3 交通移动媒体所具有的特殊优势
由于处于空间封闭性的媒体稀缺环境中进行传播, 交通移动媒体具有了以下一些特殊的优势
1) 封闭性效果:封闭的空间、枪弹式的效果, 这种情况尤以航空、地铁类移动媒体更为明显;
2) 无选择性效果:移动电视剥夺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 不能调换频道、不能屏蔽广告, 无可选择的接受传播;
3) 强制性效果:强制收视,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体现出一种强制性和垄断传播的特点;
4) 即时性效果:广告信息、促销信息、随时移动、随时收看。
3.4 受众群体性导致的分众传播优势
当媒体不是面对普通大众进行单一且广泛的传播, 而是面向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应属于分众传播。交通移动媒体的受众会因时段、地域以及乘坐交通工具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以前单一的大众市场也由此分裂为不同的“分众市场”。不同类型的交通移动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分众市场”传播不同的节目和信息, 从而获得分众传播优势。
3.5 数字传输优势
交通移动媒体采用先进数字传输技术, 实现了高画质、高音质、多频道、高性能, 能给受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3.6 良好的广告传播优势
由于具有媒体覆盖面广、接触频率高、环境封闭、频道唯一、“强制性”视听、广告成本较低以及分众传播等特点, 使得交通移动媒体广告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
4 结论
交通移动媒体业务刚刚起步, 还面临着技术、政策、内容, 产业链建构等诸多问题的解决, 但是它毕竟具备诸多的传播优势, 排除达到除磷的效果。
4 实验分析
通过试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一体化系统对COD、BOD、氮、磷、悬浮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对泥水有良好的分离效果, 使污泥层界面相当的清晰, 出水非常的清澈, 能够稳定的运行, 经过处理后能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丁国际, 刘德永, 郑广宏, 等.流化床——固定床一体化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性能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
[2]张忠祥, 钱易.废水处理新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沈耀良, 王宝贞.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9.
(上接第8页)
代表着一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相信随着技术、硬件的逐步改善, 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健全, 结合科学、可行的传播策略, 交通移动媒体在未来数年将获得飞速发展。
摘要:交通移动媒体代表的是一种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其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移动人群。本文从交通移动媒体的含义、类型、媒体优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基本分析。
关键词:交通移动媒体,移动电视,传播
参考文献
[1]汪前军, 唐婵.论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媒介信息接触特征及媒体运营对策[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8 (5) :59.
[2]梁青.受众本位理念下的城市交通移动电视媒体经营研究[D].厦门大学, 2007 (5) .
移动通信媒体 篇3
【关键词】移动流媒体;3G;流式传输;带宽
一、前言
目前,网络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学习、休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前些年相比网络上的信息类型也日趋多样,多媒体信息的比重大大增加,信息的体积也比单纯的文本信息庞大得多。为了传输这些庞大的多媒体信息,许多新技术应运而生,流媒体技术就是最为突出的一种。
近几年,流媒体技术和流媒体业务在国内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竞争非常激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内移动运营商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出了视频点播、视频直播、在线音乐等流媒体业务。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奥运赛况在手机上的实时播报,使得流媒体业务正式进入大众的视线,业界也迎来了流媒体迅猛发展的春天。
二、流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流媒体技术是网络音、视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融合很多网络技术后产生的新技术。主要特点是以流的形式在Internet/Intranet上进行多媒体数据传输。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通过网络传输,并在客户端播放缓存区中已经收到的信息且将播放过的数据丢弃;同时,多媒体数据的剩余部分将持续不断地从服务器传送到客户端,从而形成稳定的、连续的传输流和回放流,不仅使启动延时呈十倍、百倍地缩短,而且也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避免了用户必须等待整个文件全部从网上下载完成后才能观看的缺点,最终使得人们在低带宽的环境下也能获得高质量的视频信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流媒体技术有了新的应用舞台——3G,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的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将流媒体技术引入移动增值业务,已经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移动业务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随着3G的发展和完善,移动终端的功能不断增强,信息内容的丰富,各种无线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移动流媒体业务开始成为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新热点,它开创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视频融合的新时代。
三、移动流媒体业务及其应用
在业务表现方式上,移动流媒体可提供流媒体点播、直播和下载播放三种业务形式。
1.流媒体点播业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流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视频点播系统。现在,很多大型的新闻娱乐媒体,如央视和一些地方台,都在互联网上提供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点播业务。
在这种业务中,内容提供商将预先通过压缩编码制作好的多媒体内容存放在服务器上,然后对多媒体信息的内容进行描述,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点播。国内主流的视频网站如奇艺、优酷、土豆等等,均提供这种业务。对于手机用户来说,运营商联合唱片公司,发布每星期的Pop Music排行榜,用户在试听歌曲片段后,通过手机支付小额费用,就可以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作为彩铃,相当于运营商开唱片店。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网络,观看电影精彩片段、MTV等等。
2.流媒体直播业务
是指内容提供商将实时信号编码并压缩成相应的媒体格式,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发送到用户的终端播放器上播放。北京奥运会期间,开通了“手机电视”的移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同步观看正在进行的赛事,与场内的观众实时共享比赛带来的快乐和精彩。尤其是对于那些对NBA赛事痴迷的球迷来说,能够不错过每一场赛事的实况转播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对于运营商来说,相当于运营商开电视台进行实况直播,同样使他们赚足了噱头。
除了视频直播外,直播业务还包括远程监控。它通过摄像头或其它影像设备,将拍摄到的视频信息通过服务器传送到客户端,并在客户端播放。这种方式最主要的应用是视频会议和各种监控,比如家庭防盗系统的监控、道路监控等等。各种类型的监控,被警方称之为“天眼”,在各种信息犯罪高发的今天,为公安部门破案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下载播放
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先将信息下载到手机上,然后再进行播放。该方式的优点是对网络要求不高,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今无线网络与有线相比速度较慢的问题。
四、流媒体业务发展制约因素及其解决办法
虽然移动流媒体业务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国内手机电视等移动流媒体业务尚处于概念宣传期和业务导入期,离规模化商用还有较大的距离。业界人士认为,当前移动流媒体业务发展面临网络技术、用户终端和服务提供商等诸多方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需要随着网络的演进,由产业链各方共同来解决。
1.从网络技术角度看,手机电视等移动流媒体业务对网络带宽要求比较高。如果网络宽带得不到合理的应用和分配,那么流媒体内容在传输到用户端时会产生延时或画面抖动,造成传输速率和画面质量下降。尤其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必须使流媒体系统能实时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保证用户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会因为网络原因产生中断。同时,随着基站和终端的位置、方向的变化,无线传输信道中数据包的接收误码率比有线信道要高出好几个数量级,为了尽可能减少误码对视频质量的影响,需要提高信道的容错能力。由于网络技术所限,移动流媒体的图像和声音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用户能够使用的流媒体业务种类还很有限。当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会逐步增加,流媒体的传输会更加稳定。
2.从用户终端角度看,移动用户数量庞大,用户终端种类繁多,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大。这些差异造成了同一节目在不同终端上回放效果不一样,甚至在某些终端无法回放。因此,流媒体服务器必须与终端设备交互,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把差异降到最低。同时,手机制造商还应尽可能地降低流媒体手机的成本,使得它们能像普通手机一样,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而不是成为高端用户和手机发烧友的专属,这样,才更有利于移动流媒体技术的发展。
3.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看,其一,目前的流媒体企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商业模式不成熟,运行模式单一,不能有效的满足市场的变化。其二,资费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服务商应该采用更加合理的计费方式,尽量满足用户需求。其三,内容的版权管理问题。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为了确保内容提供商的利益,要求终端用户下载的节目内容无法进行录制或着转发。
此外,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移动运营商提供手机电视等移动流媒体服务还面临着行业监管政策的制约。政府部门应该对宽带流媒体市场进行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宽带内容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流媒体产业生态价值链,从国家政策上引导、支持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成熟,移动流媒体技术会随着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新的技术和业务会随之不断出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手机电视等移动流媒体业务将成为未来移动运营商新的市场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党子奇.互联网时代我国流媒体技术的发展[J].网络财富,2008,4.
[2]章东轶.流媒体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李必云,石俊萍.移动流媒体技术在视频传输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0,5.
[4]李彩凤,严冰.移动流媒体技术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
作者简介:赵华波(1983—),女,湖北十堰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模式识别。
移动通信媒体 篇4
一、广东手机移动出版终端媒体发展状况
手机移动出版包括无线音乐(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读物(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博客、手机群发短信)、手机出版的技术平台(手机搜索引擎、手机二维条码等)。
在图书出版领域,“手机同步出版”还是一个新成员,它是指在纸质出版物通过原有渠道发行的同时,同步推出能够通过手机阅读的电子版读物的一种出版形式。
阅读手机图书的方法非常简单,读者只需通过简单的下载,即可使用手机阅读器直接在手机上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极大地利用了手机随时、随地、便携的特点,使读者的闲暇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也为读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供了条件。
2005年,广东移动联合新华社以及广东省几大报业集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手机报纸”业务。广东省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上网、彩信、短信等方式就可以浏览到《新华社快讯》、《参考消息》、《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的精彩内容。
据《传媒》杂志的调查认为,广东是我国手机报普及最好的地区,目前,手机报用户已达到150万,居全国之首,其中近四成为付费用户。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广东的手机报是由移动通信公司发起的,广东移动联合几家纸质媒体来发展手机报,此后其他报社也纷纷发展各自的手机报,并且相互之间展开了竞争。各报社在努力提高自己手机报质量的同时,也想尽办法从移动争取更多的资源来推广自己的手机报。广东手机报业务有4个版本:彩信版、WAP版、短信版和IVR语音版。其中,彩信手机报收费是8元/月,WAP手机报免费,短信版手机报的资费约1~2元/月,而IVR语音版手机报的资费为0.1元/分钟。目前收费业务主要来自彩信版手机报,订阅费由报社和移动通信公司五五分成。
2007年,由大洋网、广州金蟾科技研发中心、广州清华数字电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合作研发的《广州日报移动数字报纸》数字微波发送技术已测试成功。与传统广播电视不同,通过数字广播方式“发行”的“报纸”将自动存储在用户的使用终端(阅读器),方便用户随时调读。此项技术的应用,将使《广州日报》成为全球第一份通过广播微波发射方式“发行”的数字报纸,这是传统纸质媒体的一次里程碑式跨越。
《周末画报》已出版3种手机版本:①WAP版(上网形式,随身移动,同步更新);②
MMS版(彩信形式,随身移动,每周五条彩信下发);③SMS版(短信形式,随身移动,每周五条彩信下发)。用户方面只限于广东及上海移动用户;收费方面:广东移动用户免费,上海移动用户每月8元。
手机小说、手机杂志、手机报纸——这种以传统出版分类进入手机领域的手机出版形式,虽然也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生机,但产业链尚未形成,目前还只是一种发端,是否在未来会形成真正的产业规模尚不得而知。因为手机这种新型载体毕竟与传统出版介质不同,它是否还能延续传统出版的模式和规模,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
二、广东手机移动出版终端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手机出版面临的问题
手机出版虽然相对于传统出版独具有自身的优势,但现阶段还受技术的不完善、内容缺乏创新、盈利模式不确定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有的是因为外界客观条件限制而产生的,有的是自身技术发展水平限制所造成的。
1.内容缺乏创新性
现阶段手机出版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传统出版物的翻版,没有原创内容。这是由于手机出版缺乏自主健全的采编体系运作管理体系和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造成的等。目前手机出版有关媒体业务的所有运作,包括信息来源都依附于传统渠道或者互联网,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在强调“内容为王”的媒介产品竞争时代,内容同质化无疑将是手机报纸发展的死穴。受众在使用手机时享受到了一定的便利和自主性,但求异、求新的需求心态最终会使人们厌倦不能带来新内容的手机出版。产品内容的同质化以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将会降低手机出版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市场消费日趋细化的今天,手机出版作为一种新产品必须具有独特业务。
2.总体受众资源丰富,有效受众相对较少
有效受众是指手机报纸的实际用户和潜在用户。他们是知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对资讯高度敏感的人群。目前,我国消费水平有限,而手机出版价格相对较高。如彩信手机报的包月价在10元到25元之间,一年定价在240元左右。相比于传统报纸在价格上没有优势。其次,目前支持彩信和WAP浏览的手机在手机用户中并不普及,拥有彩信手机的用户只占20%左右,这也限制了手机报纸的发展。
另一方面,手机出版有效受众也不稳定。相对于那些低收入的人群,手机出版的有效受众掌握信息资源的机会和渠道比较多。那么,在占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前提下,他们还会坚持长期选择手机出版物吗?无线上网的手提电脑和手机无线上网功能,会分流走这部分消费人群。能否将这些消费人群锁定,也会影响到手机出版的市场基础。
3.技术不完善
我国移动通讯目前还处在2G向3G的过渡阶段,许多技术还不完善,如下载速度过慢,连接不够稳定等。无论是中国移动的GPRS还是中国联通力推的CDMA1X,在传送速度上都比互联网要慢。当用户在手机与互联网中进行选择时,速度是用户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手机自身的设计也制约着手机报纸的发展。目前,能够收发多媒体短信的手机,一般一个屏幕只能显示100个左右的汉字,一个版面的报纸通常都在5000多字,要想看完一张报纸的内容,读者需要翻阅50页左右,阅读起来十分麻烦。中国移动彩信的理论容量为50K,文字加图片,一般SP(内容提供商)规定的文字在2200字以内。对于一般新闻稿件以2200~2500字的文字容量计,一次要发送5~8条信息。人们习惯于宽屏和浏览式阅读,而对狭窄视觉范围内的频繁翻页阅读还需要有个适应过程。
4.盈利模式单一
目前手机报纸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赢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如中国妇女报手机版用户,包月费用为20元;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赢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其中,最主要的盈利靠前两种。这部分收入还需在服务商和出版商之间分配。分成方面,中国移动收取流量费,占四成收入,服务商和出版商分享剩下的六成收入。在这六成收入中,服务商和出版商按三七开分享订阅收入,按七三开分享广告收入。
5.版权问题
出版单位和作者对手机出版的安全性一直有顾虑。出版单位害怕电子书文档丢失或被篡改,也害怕被盗版,不敢轻易涉入。有些出版单位总要等纸质书卖得差不多了,才敢上电子版。作者对电子出版不了解,往往不愿签合同。这是手机出版陷入低潮的主要原因。但是,以上种种缺陷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数字出版的内、外部条件近年来已越来越好。
(二)手机出版面临的挑战
手机出版成为出版业一个新亮点,必须依赖于手机出版产业链条的形成。如果没有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就不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手机出版新产业链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如下情形:
1.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正在形成相互选择、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局面
凡是参与进来的行业和企业都很清楚,单靠某个企业、某个行业都不能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不形成,数字出版的时代就不会到来,行业或企业的投入就不会得到理想的回报。
在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条中,出版单位是主要环节。出版单位占有最广大的出版资源,包括最广大的作者队伍、编辑出版队伍。出版单位不参与,这个产业链就没有多少意义。出版技术提供商是出版单位的上游环节。没有出版技术提供商,出版单位就无法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现在,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正扮演着数字出版推动者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所能提供的技术的先进程度如何,决定着出版单
位在进入数字出版以后的竞争力的强弱,出版单位对技术服务商也有同样的作用。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和出版单位是产业链条中前两个环节。
后两个环节是销售商和手机制造商。这后两个环节都与购买者,包括读者和数字图书馆相联,同时又是出版单位的下游环节。手机制造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像销售商那样研究购买者,包括读者和数字图书馆的需求,既满足购买者的需求,又要引导购买者消费。
手机出版链条大体就是这样一个情形。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既是互相合作的依存关系,又是互相选择的伙伴关系,还是合作、合伙取得双赢、多赢的贸易关系。具体到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则是竞争关系。
2.进入产业链条的各个企业都在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
在不同行业中,率先进入手机出版产业链条中的企业是一批先觉者。他们看到出版业新时代就要来临,一些新的游戏规则就要建立,一些新的标准就要制定,于是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就成了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其中虽然有的走了弯路,但也有了一定的成效。
在现代信息产业的激烈竞争中,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十分重要。抢占一个制高点,在上面做大做强,对游戏规则、行业标准的制定可能就有较大的发言权。不懂得抢占制高点,东抓一把西捞一点,等别人把制高点抢占完了,也就只能听命于人,按别人的标准行事了。当然,抢占了制高点后还要做大做强。
3.一个靠技术服务制胜的时期正在开始
在传统出版业竞争中,人们热衷于打造品牌,发挥品牌优势。但现在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时期,尽管你有品牌优势,你未进入产业链条,在这个平台中你就没有位置;你进入了产业链条,却没有占领任何制高点,你原有的品牌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技术服务的意义上升了。
本来是“传统出版”+“移动技术”产生了手机出版,但两者不是简单的叠加。移动技术对传统出版的改造正在进行,出版社编、印、发以及管理等各环节无不活跃着网络的踪影。一个用先进数字技术、先进软件武装的出版单位是传统出版单位难以与之较量的。同样,进入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出版单位,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技术服务制胜。在手机出版产业链形成期的竞争中必然要靠技术服务制胜,有了先进的技术、高质量的服务,才有品牌。
三、广东手机移动出版终端媒体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元。在数字出版收入中,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达80亿元。
报告指出,2005―2006年是我国数字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现重大转折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和规模正在形成,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3G为手机出版发展提供技术可能
真正的手机出版应该建立在3G技术基础之上,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信息,真正做到看、听全感觉。3G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信息产业部表示,中国将在2008年奥运会以前提供3G的应用。专家预测,未来5年,3G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到2008年,3G多媒体手机的销量将达到3.8亿部。
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出版流量、传输速度、多媒体等技术难题将得到解决。手机将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传统出版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手机出版方便快捷的优势将凸显出来。3G时代,手机出版将迎来飞跃发展的春天。
2.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巨大,但手机出版用户却相对较少,手机媒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市场前景广阔。日本I-Mode模式的成功便是有力的证明。
它对我国移动通讯产业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特别是在市场运作、广告投放方面都有非常有益的帮助。相比之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资源,如果推广成功,手机出版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3.国家产业支持
2003年4月,信息产业部重新调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所附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增值电信业务的分类不再基于网络,而是基于业务特征。新目录以许可证制度为电信业务市场准入管理确立了清晰的游戏规则,而且更体现出电信市场大门进一步向企业敞开的愿望。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对于包括手机报纸等信息服务业务的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新目录中对企业准入政策相对宽松,从而鼓励中小型企业参与竞争,促进发展。
从网络运营商的角度看,目前手机用户的语音自费总量呈下降趋势,手机出版是其积极发展各类增值电信业务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手机报纸的发展而言,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就是要实现传统报纸、网络运营商和用户的多赢局面。
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新闻出版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强调,手机短信、手机新闻、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等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型出版形态已经在我国纷纷涌现,它将成为未来信息流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网络时代,搜索为王”,互联网与无线通信信息技术的聚合体——中文信息无线互联网搜索技术,必将成为3G时代的无线核心技术,它将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该技术已经由人性化智能文字信息搜索发展到了音频和视频信息的搜索。国家应该制定振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为手机报纸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机遇。
4.电子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手机出版无疑是数字化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印刷出版,数字化出版具有高效、优质、节能、成本低等优势。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出版将是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手机出版将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浪潮。
四、广东手机移动出版终端媒体发展对策与建议
对于新闻媒体的电子化,我们并不陌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体功能网络化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即时性、交互性的全新特点还让互联网获得了“第四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相比)的美名。然而技术的发展总是打破人们想象力的局限,手机的普及、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创新使得一个全新的媒体平台出现了。
虽然手机出版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内传媒技术商和部分运营商的热捧,但是像广东“手机报纸”这样成功集合本地最优秀媒体力量的还比较少见。为什么广东移动要花这么大力气和媒体合作发展“手机报纸”呢?因为目前通信行业正呈现出移动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合一”的大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信息消费(短信、彩信、WAP等)也正在从日常生活消费向文化消费的领域迈进,并向媒体、娱乐、金融等领域渗透,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报纸、手机钱包等众多新业务的出台,这标志着通信文化产业正在形成。
对传统出版来说,手机出版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并且很有可能为传统出版业的经营模式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据了解,彩铃这一手机和音乐的结合就正在改变音乐版权商的生存方式,因为不少彩铃音乐的版权收入已经超过了其发行音像制品的收入。这其中,技术革新造就的低成本和营销到个人的创新显然起着积极作用。而对于手机出版来说,这样的机会同样存在。
移动多媒体网络中的无缝切换 篇5
1.引言
在未来网络结构中,移动网络是一系列具有各自特性而又相互叠加的层组成。卫星、宏小区、微小区及微微小区各自覆盖了不同的地理区域。并且支持不同速率的移动终端。有些层属于私有操作,有些层属于公有操作。微微小区的速率超过25Mbps。覆盖范围为建筑物区域;微小区最大可达到2Mbps,覆盖密集的城镇区域;宏小区速率为几百kbps,覆盖的区域比较广;卫星为移动终端提供的速率达到144Kbps以上,覆盖整个大陆。
传统的通信设备只能连接到单一类型的网络。基于陆地通信(当前用电缆、光纤、铜缆形成的庞大繁杂的通信网和因特网)的全球互连网络为固定系统提供了通信链路。而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采用的网关、如GSM,把这种全球的互连关系扩展到移动终端。如:终端标识、注册授权、终端的移动性管理、终端漫游时的业务重选路由管理。其中重选路由机制又被称为切换,它是移动网络结构的关键部分。
应用多制式手机的思想已经被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所接受。当前提供的方案是利用GSM提供大范围的覆盖区域,用WCDMA的宏小区和微小区提供比较高的宽带区域作为补充。在UMTS中建议的网络中将支持GSM和WCDMA层间的切换。(学电脑)
在不同网络类型间快速、数据无丢失的切换是创建无缝移动多媒体网络面临的关键课题之一。
2.基本概念
网络是由一些相互连接的成员组成。因特网是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网络和子网组成。每个子网有一个网络地址作为标识,用以和其它子网相区别。
一系列相互连接的主机节点组成子网。每个节点采用在子网中唯一的地址(节点号)作为标识。网络号和节点号一起作为因特网中节点的唯一标识。既然节点是静态的,因此这种唯一的标识用于节点的永久地址。
子网之间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为了使路由器正确工作,由一个统一的授权机构来管理和分配子网地址。这个统一的授权机构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是不允许出现重复地址。在因特网中的数据包,在消息头中附带有源和目的地址。路由器检测到达输入端的数据包中的目的子网地址,然后判定一条输出作为数据包到达目的地的下一条路由。通常在给定的源和目的节点之间有多条路由。路由表设计用来使路由器选择数据到达终点的下一条路径。因此节点的网络号被路由器用来确定因特网中的子网地址,节点号用来标识子网中的节点。
而当节点在因特网中移动时,节点的永久地址就不能标识到达这个节点的路径。借用移动网络中的概念,移动主机(MH)通过网络连接点(NPOA)连接到因特网。移动节点的永久地址保持不变,而NPOA随着节点从一个子网移动到另一个子网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移动主机的路由信息必须维护永久地址和NPOA之间的关系。
以上这些概念同样也可用于其它网络。例如电路交换网(如电话和ATM网),交换代替了路由器的角色,电路标识代替了源和目的地地址。
3.基本切换类型
当IP网支持移动业务时,就会面临业务切换带来一系列问题,下面从水平切换和垂直切换这两方面来讨论。
在电路交换网中,切换过程描述为端到端通信的移动设备从一个基站转移到另一个基站。基站为移动终端提供了网络接入点(NPOA)。在网络中,路由的更新是为了从一个已经失败、拥塞或修改了拓扑结构的网络中恢复过来。通过使用NPOA,切换的一个功能是跟踪移动终端,而后续路由的更新将业务重定向到另一个更合适的路由。
由于网络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因此我们把在同一网络中路由的更新称为“水平切换”;不同网络中路由的更新称之为“垂直切换”。这样使切换和路由更新这两个概念一致化。
延迟和数据丢失是无缝切换两个很关键的因素。水平切换通常发生在移动设备在两个或更多小区间漫游。当切换发生同一网络中相邻的小区间时,可以保证低延迟。在一些特殊的环境,比如,微微小区间的高传输速率或移动设备的高密集区,水平切换可以满足数据包无丢失的要求。
一般来讲传输速率高的网络覆盖区域比传输速率低的网络覆盖区域要小。因此垂直切换到一个传输速率高的网络,可以保证数据包不丢失,比如:从微小区切换到微微小区。前提是对于移动设备来讲均或使用这两个网络,如果传输速率高的网络层发生拥塞,切换就不可能发生,数据包也就不会丢失。
如果当前的网络变为不可用,比如用户漫游出了宏小区覆盖的范围,移动终端无论是否同时接入这两个网络都会发生垂直切换。当网络连接暂时中断,或新的网络层的传输速率比以前网络层的传输速率低。此时数据包就会丢失。
在不同网络层之间发生切换时,还会导致网络对移动终端提供服务质量发生改变。例如:从无线LAN(2Mbps)切换到GSM(9.6kbps),
有两种方案支持带宽的变化。第一,基于移动终端的业务支持不同的服务质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移动终端不能支持“标准”的业务。第二种方法,利用网络代理或包过滤器支持同一网络的终端使用的“标准”业务。
3.1垂直切换技术在IP网中的应用
在数据网中,支持移动性的一般方法是使用交换器或路由器维护移动设备的永久地址和NPOA之间的关系。IP网络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在非移动的IP网中,网络中的节点是固定的。IP地址唯一地标识了节点以及所连接的子网。依据目的地址数据包被发送到相应的IP子网中。若节点是一个可移动的主机,当它漫游到一个新的子网时,此时IP地址以及和节点相关的旧子网和已存在的路由关系被打破,因此仍然按照以前的路由连接就不能使数据包发送到新的NPOA。
在移动IP网中采用的基本方案是扩展IP的协议,允许透明编址的IP包传送到移动主机(MH)。MH连接到家乡网络(HA)时,当MH漫游到另一个网络时,它就需要一个转交地址(COA),以标识MH当前连接到因特网中的地址。COA可以是外地代理的地址在本地的村识,或者是MH获得的当前连接的地址(例如:利用DHCP)。COA要向MH的家乡网络的家乡代理(HA)注册。
在移动IP中使用的不对称的路由机制(又称为“三角路由”)。从MH到通信主机(CH)的路由是直达的,而从CH到MH的数据包在MH的家乡网中被HA拦截(依据MH的IP地址标识的子网)。HA利用COA把数据包向前传递到MH。所以,数据包传送的路径明显比最佳路径长。
现行IP网的协议为IPV4,IPV4受到了地址范围的制约。正在开发的IPV6克服了这些限制。这两个版本均支持IP网的移动性,而且,IPV6支持路由优化。
IPV6支持的路由优化表面在所有节点(固定或移动)都保存连接关系表,用来缓存移动节点间的连接关系。这种连接关系实际上表示了家乡地址和COA之间的连接关系。当把数据包发送到IPV6的目的地,节点检查缓存的连接关系表,确定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若能在关系表中找到,节点直接把数据包送到关系表中的COA地址。当MH漫游到另一个网络时,MH必须把新的COA发送到相关的通信主机。采用缓存连接关系表,数据包可以直接传送而不再经过HA,这样使得路由更新更有效率。
3.2水平切换技术在IP网中的应用
在IP网络中支持水平切换的主要技术有两种:IP多播和ARP切换。
IP多播:IPV4有三种类型的地址:单一传送,广播和多播。单一传送地址用于把数据包传送到单一目的地。广播地址用于把数据包传送到整个网络。多播地址用于把数据包传送到一组主机,这些主机被配置成多播组的成员,并且可以跨越不同的网络。
多播主要是应用于因特网,如:视频会议。相同的信息发送到不同的主机。有了多播地址,相同的信息可以由服务器复制,再发送到每个主机。利用多播地址,服务器只须发送出一个数据包,多播路由器组成了一张多播组的分配树,数据包依据此分配树向前传送直到下一个多播路由器;当分配树发生分裂时,路由器自动复制数据包。
多播同样也被用于DAEDALUS工程,用以支持无线LAN小区间的切换。在这个项目中,移动IP为移动提供一个单一的连接点,而COA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多播地址。
当前的移动基站和几个环绕的基站代表移动中的多播组。它们都接收移动终端的数据包,并且缓存这些数据包,但只有当前的一个基站把数据包传送到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附近基站的发出的信号强弱,预言到切换的发生。当移动终端发起一次切换,它把消息发送到原来的和新的基站,并且由后者开始把数据包传送到数据终端。
多播由于本身提供了快速路由更新的机制,因此它的优点是路由更新消息不用再发到家乡代理(HA)。它的其中一个缺点是多播地址的目的是将数据包传送到不同网络的移动终端。而在此例中一个移动终端只具有一个多播地址。
ARP切换:ARP是应用于同一个子网中的地下解析协议。把一个节点的IP地址映射成相应的硬件地址(MAC地址)。硬件地址用于传送数据包。
在IP网络中,当数据包到达网络层,路由器发送一个ARP请求,找出数据包中地址所指设备的物理地址。ARP的应答不一定来自目的点本身,也可以来自知道如何把业务发送到目的地的网络代理。
在移动通信中,基站在小区内为MH充当ARP代理,并且由它把数据包发送给MH。通过无线链路,基站发送包含了自身地址的信号,并且缓存最新发往MH的数据包。
当MH从一个基站收到的信号比当前的基站发送的信号强时,MH就发起切换,切换过程如下:
1)MH发送了一条问候消息到新的基站,消息包含MH的地址和原先基站的地址。
2)新基站为MH建立一个路由入口,并用一条问候证实消息进行响应。
3)新基站通过有线链路发送一条带有新基站地址的通知消息到原先基站。
4)原先的基站删除MH的入口,并且用通过证实消息把缓存在原先基站的数据包发到新基站。
5)新基站广播一条重定向的消息给相关的路由器和主机,更新它们的ARP缓存信息。
ARP切换要求在有限数据包丢失的情况下10ms内完成。这个要求和缓冲区的大小有关。由于ARP协议只能限制用于一个子网,因此这种切换技术只能用于同一子网内的基站间的切换。
4.结束语
移动通信媒体 篇6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章2014年多媒体通信行业1
第一节多媒体通信行业概述1
第二节多媒体通信行业特征2
一、行业特有经营模式2
二、行业利润水平5
三、行业周期性7
四、行业区域性8
五、上下游关联性10
第二章2014年多媒体通信市场15
第一节行业管理及政策15
一、行业管理体制15
二、法律法规及政策16
第二节视频会议市场容量19
一、2011-2014年市场容量19
二、2014-2018年市场预测20
第三节IP网络视频监控市场容量23
一、2011-2014年市场容量23
二、2014-2018年市场预测24
第四节视频会议市场竞争27
一、视频会议发展27
二、视频会议市场竞争格局28
第五节IP网络视频监控市场竞争31
一、网络视频监控发展31
二、IP视频监控竞争格局32
第六节多媒体通信行业应用市场35
第七节2014年行业企业市场份额36
一、视频会议企业排名36
二、软件视频会议企业排名38
三、行业进入壁垒分析41
第八节行业技术水平及发展44
一、多媒体通信系统技术44
二、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46
三、音频处理技术49
四、网络传输与控制技术51
第三章2012-2014年视频会议市场企业竞争力
第一节美国Polycom(宝利通)54
一、企业概况54 54
二、业务特征57 第二节挪威Tandberg(腾博)60
一、企业概况60
二、业务特征62 第三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66
一、企业概况66
二、业务特征 第四节中兴通讯
一、企业概况
二、业务特征69 72 72 74第五节苏州科达78
一、企业概况78
二、业务特征81第六节上海华平信息8
4一、企业概况8
4二、业务特征86
三、竞争优势89 第四章2014-2018年行业发展前景及预测93第一节行业发展影响因素9
3一、有利因素分析9
移动通信媒体 篇7
综观国际市场,各大卫星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包括卫星资源、终端、运营维护、业务支持在内的“一揽子”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提供宽带服务的卫星运营商中,能够真正服务我国的只有IPstar,Inmarsat,Thuraya等少数几家,其他卫星运营商以透明转发器为主。
(1)卫星广播业务
2006年12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境内惟一一家运营卫星直播业务的卫星运营商。2008年6月9日,用于直播业务的中星9号成功发射,该卫星将与即将发射的鑫诺4号一同组成我国第一代直播电视空间段,将广播电视在我国的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彻底解决偏远地区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2)卫星移动业务
在我国,卫星移动业务主要由国外卫星运营商提供,这些运营商在中国设有授权机构代理其在中国境内的卫星业务。其中,交通部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所属的北京中交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代理Inmarsat在中国的卫星移动业务,并运营Inmarsat在中国的关口站;Th uray a卫星通信公司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签定了SP协议,确定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为Thuraya的销售业务提供商和分销商,提供包括促销、市场、销售和用户支持在内的各种服务。
(3)卫星固定业务
现阶段我国上空的Ka波段转发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卫星固定业务主要还依靠C和Ku的透明转发器,通过宽带VSAT设备以TSS或TSM方式进行组网,同样可以实现对IP业务的承载,也可以实现星状、网状、混合状、点对点等不同的网络拓扑连接,为用户提供IP接口在内的多种业务接口。
主要的卫星运营商有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亚洲卫星和亚太卫星等。用户一般为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民政、森林、海洋、气象、人防等),大型企业,这些用户通过购买宽带VSAT设备。租用透明转发器资源进行组网,或购买持有VSAT电信运营牌照的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
VSAT即甚小口径终端,通常指天线口径终端小于2.5米的小型地球站。VSAT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赤道公司最先推出,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直至今日,已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国内很多重要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建设了专用的VSAT通信网,据2007年度全国VSAT卫星通信年检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获得VSAT经营许可的企业为39家,其中已投入运营的33个经营企业共计完成业务收入11.2亿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10.5%;实现企业利润2.7亿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66.7%,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宽带业务的兴起,VSAT通信设备制造商紧跟市场的发展,以市场为驱动,不失时机地推出新一代的VSAT产品,与传统VSAT设备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
⊙随着DVB-S2的推出,VSAT设备在物理层编码方面都从传统的RS级联卷积码过渡到以LDPC,Turbo等为代表的接近香农极限的编码方式。
⊙充分与因特网业务融合,尤其是对各种IP业务优先级的保障,达十几种之多。
⊙结合回传信道,实现了自适应可变的调制(ACM)编码方式,使得链路效率大大提高。
⊙完全基于IP的网管操作与控制,无论何时何地,通过VPN,都可实现对整个卫星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为了区别于传统VSAT (图6),我们将新一代VSAT称之为宽带VSAT (图7)。宽带VSAT,是集信道高速传输、网络交换和协议转换增强于一体的小口径天线地球站。
宽带VSAT设备不仅在传输速率上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集成度大大提高。过去往往是由卫星调制解调器、TCP加速器、路由器、协议转换器、PBX串接起来的系统,现在全部集成在一台VSAT终端上。这极大地增强了VSAT终端的网络功能并降低了设备故障点,真正实现了卫星适配器、网络路由器、电话交换机的三合一,直接为用户提供通用IP数据接口及VoIP话音接口。在汶川地震中,不少VSAT设备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灾区应急通信的需要。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宽带VSAT设备绝大多数为进口产品,制造商有数十家,有采用DVB-S2/DVB-RCS标准的星状设备,也有纯MF-TDMA的网状设备,还有TDM+SCPC的点对点设备。按照组网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点对点、星状、网状和混合状四种。尤其在2008年,各公司都相继推出了新一代的宽带VSAT设备,具体如表3所示。
四、发展趋势
1.移动、固定、广播业务相互融合
早期为了对无线电频谱进行规划和管理,国际电联对卫星业务进行划分:卫星固定业务(FSS)、卫星移动业务(MSS)和卫星广播业务(BSS)等,并为不同业务划分了不同频段,其中卫星广播业务和卫星移动业务中的馈电链路也属于卫星固定业务的范围。原先各种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卫星通过申请不同的运营牌照进行运营,然而随着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三种网络都将目光集中在承载多媒体业务上。
其中,卫星移动业务与因特网相结合。向移动用户传送多媒体业务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卫星固定业务(FSS)中,通过相对低速的回传链链路与高速前向链路相结合,可实现对因特网非对称交互式应用的良好支持。这种模式在卫星移动业务(MSS)中同样有应用前景,蜂窝通信中的HSDPA便是很好的例子。另外,卫星强大的组播与广播能力也可以应用在卫星移动业务中当中,由于卫星点波束覆盖区不断缩小,因此可向移动用户提供类似蜂窝系统中基于位置区的服务(见图8)。
高清晰、交互式、可保证的服务质量使三种业务趋同性越来越强,卫星通信业务宽带化,卫星宽带业务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合一
回顾网络的演进过程,原有的电话网(PSTN)从单纯支持话音的传输,到通过拨号方式实现话带内的数据传输,进而升级为数据业务为主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在接入网部分通过ADSL技术实现宽带接入;原本传输电视节目的广电网络也增加了视频点播、宽带接入的数据服务,IP作为统一的业务平台,其上承载了更多的业务应用。
三网的融合体现在几个层面上:一是在网络层面都向“全IP”发展,所不同的只是接入网实现;二是在业务层面上都可提供声情并茂的多媒体业务;三是在商业运营上,可以采用统一计费及客服系统;四是在用户终端上,可以是多模合一。
目前,欧洲已经在考虑将所有承载网络作统一规划和管理,而不考虑他们原先承载的业务,这意味着同一个网络既可以承载固定通信业务,也可以承载移动通信业务,同样还可以承载广播业务。即网络与业务的分离,业务与承载的分离(图9)。
3. 卫星、地面系统充分结合
通过与地面系统的结合,使得卫星发挥更大的效用。一是因特网信息的干线传送,特别是远距离的跨国传输。近年Intelsat从北美到各地区的卫星因特网互联容量约为1000Mb/s。二是宽带接入服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直接入户的卫星宽带接入服务,系统出境载波采用IP over DVB技术,将大量下载信息用卫星传送,回传则可通过卫星或地面线路(互联网或无线接入)。通过卫星向用户广播大量大众化节目,同时在小区设立服务器(或用户终端的大容量硬盘)投送海量文件,借助服务器边缘化、内容推进、本地下载等技术构成新型的IPTV网。
4. 设备制造、卫星运营紧密合作
卫星宽带业务所蕴藏的巨大市场前景使得众多公司参与到这一“淘金”热潮中来,行业之间的合作纷纷展开。Gilat与EchoStar合作基于原有卫星电视接收装置开发双向交互式的卫星应用;Hughes为Thuraya开发双模手持终端;Viasat为Wildblue系统提供地面终端surfbeam并与Eutelsat共同开发基于DOCSIS标准的宽带业务,设备制造商与卫星运营商的合作使得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产业链的配置更加优化。
移动通信媒体 篇8
[关键词] 报刊媒体 数字化转型 移动媒体 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62-04
[Abstract] Traditional press media exists two mode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foreign mode of abandoning print media completel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omestic mode to the cross-media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ross-media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Media Co., Ltd.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media business, finally, mobile business operation strategy of the press media are proposed. Emphasis on the cooperation importance among press media,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channel opera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s media need to change from the shallow operating model “secondary selling”of the content, to the mobile, open and soci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CSD mode”in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business.
[Key words] Press medi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obile media Operation strategy
报刊数字化转型一直是学界与业界重点讨论的话题,如今已经走到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传送信息的传播者根本不知道传送出去的比特最终会以何种面目——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在接收端出现”[1]的节点。在多种媒介终端竞争格局中,国内外媒体表现出不同应对方式:国外的传统媒体“大佬”急于向数字化转型,舍弃纸质介质,选择数字终端,实施完全转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而国内的传统媒体虽然看到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逐渐蚕食纸质读者群体和广告份额,但大多数实施“软着陆”,向全媒体转型,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南方都市报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等。
继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改变人们接收数字信息行为之后,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的流行,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建设与普及,使信息传播在碎片时间、碎片空间上再次得到延伸,这也逐步改变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2]。因此报刊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移动媒体及其运营,从信息终端、内容以及内容交易方式三个方面重构与读者的关系。本文以现代传播集团为例,透过其移动媒体的经营方式,探讨报刊发展移动媒体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印刷媒体坐稳主流,移动媒体乘势崛起
现代传播集团从2010年开始开展移动数字媒体业务,并在2011年提出将移动媒体定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旨在打造一个领先的移动媒体平台。如图1所示,移动媒体(数码媒体)的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54万元,到2012年的3420.2万元成为集团第二大业务。对2010—2012业务收入数据分析,发现印刷媒体仍然占据主营收入地位,且远远超过移动媒体收入,但是年增长平缓;移动媒体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同样,印刷媒体对现代传播集团盈利做出主要贡献,但增长缓慢;移动媒体自推出伊始就为集团贡献盈利,虽然数量少,但增长强劲,表明经营状况良好。图中的印刷媒体数据由广告与发行两部分构成,虽然印刷媒体广告收入与盈利实现缓慢增长,但发行收入出现下降趋势(图中未细分),且亏损年年扩大,可见印刷媒体市场逐渐萎缩。
图1 现代传播集团2010—2012年
印刷媒体与数字媒体经营数据(千元)
注:1.数据来自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公布的业绩[3];黑线代表印刷媒体数据,灰线代表数字媒体数据,方块代表收入,三角形代表盈利。
2.图示纵坐标为对数刻度,反映发展趋势;为了直观对比,采用双坐标,印刷媒体数据使用左侧纵坐标轴,数码媒体数据使用右侧纵坐标轴。
现代传播集团的业务结构反映了目前我国报刊经营现状,印刷媒体依然是报刊主营业务,虽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发行年年亏损,但是丰厚的广告收入仍然维持着一大批报刊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印刷媒体似乎增长乏力,广告收入增长疲软。与此同时,各报刊注重引入和使用传播新技术,大力开发数字媒体产品,特别是针对时下流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设备,强调数字信息产品的移动特性。报刊移动媒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较典型的应用受到读者的青睐。
nlc202309011654
2 移动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
移动终端除了用于阅读,还能用作游戏娱乐、社交、办公等,丰富多样的应用使得报刊在发展移动媒体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同行竞争,还必须与其他类型的应用特别是游戏类争夺用户注意力。传统报刊虽然依靠其已有声誉获得一批移动用户,但是,仅靠纸质媒体的声誉和运作方式难以维持移动媒体的生存,遑论发展和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报刊的确面临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但远未到达美国那种非此即彼、非转即死的境地。因此,面对移动信息浪潮,我国传统报刊无须过于担心,应该认识到当下是大浪淘沙的试验阶段,要开放、创新地进行移动媒体应用试验。反观现代传播集团移动应用产品组合,包含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和不同收费模式等明显差异化的应用。如表1所示,既有杂志应用,也有日常工具应用,如iWeekly Calendar为用户提供精彩图片和日历服务;既有指向明确的单项应用,也有多元化电子杂志应用程序,如iMagazine可为用户提供现代传播集团旗下各类杂志的电子版本;既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应用如Bloomberg Businessweek;收费方式多元化,分单期、月订阅和年订阅等方式,iMagazine对平台内产品根据纸质媒体实行差异定价,类似专属现代传播集团的电子报刊亭。可见,无论是内容表现形式,还是收费模式,现代传播集团通过不同移动应用进行差异化设置,这种方式有助于现代传播集团通过产品的优胜劣汰找到移动用户喜爱的、符合移动媒体发展趋势的数字内容传播方式。
表1 现代传播移动应用程序组合
注:数据来源于App Store,灰色底标记数据代表评分用户数少于50。
3 报刊发展移动媒体策略分析
3.1 移动媒体是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与专业技术方合作将事半功倍
报刊必须明确自身在移动媒体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执行移动媒体发展策略。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媒体信息不再是传统报刊的独角戏,终端设备商、网络运营商以及一些新兴科技公司纷纷加入这场数字信息的争夺战。新兴科技公司具备技术优势,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两者都是发展移动媒体不能绕开的环节。相较之下,传统媒体提出向全媒体转型,是基于内容生产商的传统定位,致力于用多种渠道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内容,以全形态内容作为吸引受众的最主要因素[4]。内容始终是报刊的独特优势,报刊在发展移动媒体的过程中,要以内容为核心寻求合作,或向其他环节渗透。如现代传播集团以12961000元的代价向广州市众德咨询有限公司收购iWeekly的业务经营及其相关资产,为iPhone和iPad用户提供集团杂志内容,并提供广告服务;收购专门从事提供移动装置大型数码出版方案的公司RTI(Rakuraku Technologies Inc.)20%的权益,进而在中国和日本建立移动应用程序技术中心,负责完善已有应用程序,开发新产品,向用户提供最先进的阅读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移动媒体业务具备三个优势。
首先,传统报刊通过收购技术厂商能够以相对成熟、进步的技术进入移动媒体领域,将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自身资源,向产品研发渗透。新媒体不应只是杂志的PDF加上视频而已,iWeekly for iPad以其魔法互动和至美界面呈现出数字阅读的全新时态[5]。读者作为“隐身人”以第一视角介入场景,体验真切的视觉感受:在厨房参谋专题《味游沙拉》中,滑动餐桌,就可以在时间线中快进快退,学习厨艺贴士;在当代艺术及文化类专题中,艺术家以“语音导览”形式,向读者一对一地讲解其创作灵感,以视频、音频、特效等将读者带入虚拟的画廊展场。技术手段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提升了用户阅读体验。
其次,由技术公司负责产品研发与改进,能够保证移动媒体产品的先进性和易用性,并及时地根据用户评价作出有针对性的修正。如表1所示,现代传播集团的各款移动媒体应用更新周期大多约为一个月,且根据App Store用户评价内容可发现,用户反馈信息主要体现在功能优化设置与应用程序稳定性两大方面。高频率的升级换代需求,与用户重视产品功能等因素,决定移动媒体应用必须有持续的技术优势以保证其跟随乃至引导用户使用需求。
再者,相较于在传统报刊内部组建新媒体部门或技术部门,收购技术厂商的方式更有助于报刊面对技术、面对移动应用产品时摆脱传统运营思维的束缚,让技术独立运作,既在报刊统一思想指导下与内容保持联系,又能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创新技术,同时有助于报刊本身专注于内容生产,保持内容核心竞争力,减少二者相互掣肘的几率,实现二者进步性的融合。
3.2 媒介的改变呼唤运营模式的转变,创新移动媒体的商业模式
传统报刊发展移动媒体既是为数字化转型探路,也是为将来的经营竞争布局。因此,移动媒体必须为报刊带来新的获利方式。报刊发展移动媒体的形式大多以移动应用程序为主,这种方式一方面适合移动终端和方便用户使用,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程序下载或内容下载区别于互联网信息的完全开放,适合报刊进行收费设置。目前,移动媒体如iPad应用程序主要存在四种收费模式,一是完全免费,二是下载收费,三是限时限量内容免费,超过一定额度再进行收费,四是通过广告获取收益[6]。
大部分移动媒体依然通过订阅或广告的方式获取收入,经营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二次售卖”。这种方式在终端和渠道掌握在其他公司手中的移动媒体时代是难以奏效的,2011年2月15日,苹果宣布新的内容类(报纸、杂志、视频、音乐等)应用软件收费方案——对所有经由苹果iTunes商店发生的内容交易,苹果将收取交易额的30%提成,还要加上40%的报纸广告收益,在向苹果贡献提成后,仍然无法获得数字时代最重要的资源——用户数据[7]。这无疑使得报刊应用程序通过订阅和广告实现盈利越来越艰难。而业界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收费墙”,在习惯廉价内容乃至免费内容的国内信息接收环境里,只能是一种奢想,在短时期内难以获得大量用户认可和接受。因此,报刊要通过移动媒体实现盈利,必须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改变传统报刊运营思维,扩充信息传递意义至内容传播、交流与服务,创新经营方式。如现代传播集团自2013年起不仅继续推出新产品完成iContents策略外,还投资执行iShopping策略,推出媒体推介电子商贸平台,不仅为广告商提供iPad、iPhone等移动媒体的广告空间,还准备通过数字媒体形成包括宣传、购物指引、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更加广阔的业务范围。
nlc202309011654
在用户注意力竞争更为激烈的移动平台上,报刊必须探索移动媒体经营多样化,创新其商业模式。本文认为可参考地铁系统的“R+P模式”[8],仿效地铁通过网络化、规模化、集成化运营在其经过范围产生巨大外部效益的方法,移动媒体可采取“CSD模式”(Content+ Space+ Data),以内容为核心,提升内容品质、完善产品功能,提高使用体验,增加用户数量的同时,将用户很好地聚合在移动媒体平台上,以此提升产品所在赛伯空间的价值,如广告价值、电子商务价值,并形成用户数据库,进行数据营销。如前面强调的,在实施新的移动媒体商业模式过程中,报刊必须运用并体现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
移动性。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主要在于能够通过移动终端掌握用户的移动规律,根据用户接收信息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建立用户坐标系,根据坐标信息扩展服务。例如,通过GPS、无线信息网络等的定位功能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实现LBS 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周边生活资讯、团购及优惠信息[9],根据用户坐标上三个因素相互关系的变化改善媒体内容设置,以及追踪用户坐标变化掌握其移动规律,向广告商等售卖,帮助其进行精准营销等。
开放性。移动媒体产品既要利用开放的网络信息,也要建构自身的开放性。通过其他移动媒体、社交媒体开放的API接口,了解用户在这些媒体中的使用行为及其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对比分析改善自身的内容和功能设置。与此同时,报刊在运营移动媒体时要注意增强内部与外部开放性。传统报刊一直提倡发展全媒体战略,其中就包括要增强媒体的开放性,促进媒体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样,移动媒体要增强内部开放性,产品组合中各媒体共享内容资源与用户数据,建立统一的移动媒体平台。移动媒体设置外部开放,一方面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及时回应用户反馈信息,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报刊的内容封闭性,改变逐渐与时代潮流相悖的僵化的“传—受”关系,鼓励UGC(用户生成内容)加入产品内容版块,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用户黏度。
社交性。媒体在发展,用户也在成长。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选择,再到渴望诉说与对话。如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打电话和发短信一样是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如果忽略用户的诉求,报刊将同样会被用户遗忘。所以,报刊要注意通过移动媒体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同时,对一向重视用户产品需求和行为信息的广告商而言,与用户直接对话更能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报刊能够通过二者对社交的需要,重构“二次售卖”模式,重新定义用户、报刊和广告商的关系,通过邀请目标用户和相关广告商,以电子商务、线下活动等方式,成为二者对话的平台。
4 结 论
国内媒体实施的数字化转型是一种“软着陆”,即纸质与数字并行的转型方式。印刷媒体对收入与盈利贡献巨大,但是增长趋势减缓乃至下降现象不可忽略。数字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成长快速。报刊必须以内容优势为核心竞争力,大胆寻求技术合作,结合新兴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快速研发和改进移动媒体产品。与此同时,报刊也要创新移动媒体的经营模式,打破“二次售卖”的传统思维,以更能体现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的运营模式,通过建立用户数据库、设置交流平台等方式扩展业务经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