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

2024-10-14

移动通信基站(精选12篇)

移动通信基站 篇1

基站被盗是每个移动运营商面临的问题。以一个地级市为例, 一年因为电池被盗产生的经济损失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基站被盗事件, 给移动运营公司带来了经济损失, 也影响了网络维护工作的正常秩序。

移动基站防盗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公司财产, 避免因基站被盗引起的经济损失。从运营商侧来看, 完善移动基站底端监控采集设备, 优化监控平台告警呈现, 提升监控人员责任心, 及时发现告警, 及时通知维护人员, 是减少基站被盗的有效措施。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旨在于探求移动基站防盗的有效方法, 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一、基站底端监控采集设备的维护、补点

(1) 室内宏站监控设备现状分析:现网, 每个室内宏站都安装了动力环境监控设备。在移动通信网络中, 区分交换、传输、无线、数据、线路、网管、优化等多个专业, 每个专业都有相关指标, 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公司的绩效挂钩。唯独动环监控专业不涉及考核, 这就造成了维护人员对监控设备不够重视。监控设备中断多天, 不能得到及时处理的现象比较常见。建议每个公司将监控设备的完好情况纳入考核, 就可以保障设备的完好性, 从而为基站环境数据的采集提供根本的保障。 (2) 室外站监控情况分析:室外站就是我们平常所见到的, 塔下没有板房, 设备放置在室外机柜的情况。因为室外站无法安装空调, 所以一般不必采集温度、湿度等环境量, 也就不安装环境监控设备。而恰恰这些室外站是窃贼经常“光顾”的对象。针对室外站没有环境监控设备, 即使被盗了, 上端也没有任何手段监控的情况。建议室外站安装电池柜门禁。一旦电池柜被撬开, 上端就可以发现电池柜门禁告警。

底端监控采集设备完好, 监控数据及时上传给监控平台, 才能为告警的及时发现提供保障。

二、监控平台告警呈现方式的优化分析

(1) 原有告警呈现模式分析:电池被盗的过程中, 一般会产生电池柜门禁、门禁、红外等三种告警。原有的告警呈现模式下, 按照告警级别来激活声音告警。电池柜门禁告警为二级告警, 如果将二级告警设为有声告警, 必须同时将一级告警也设为有声告警。一般来说, 一个地级市平均每天会发生一级、二级告警合计2000次左右。告警的数量较大, 即使将二级告警设置为有声告警, 也无法起到及时提示值班人员发现告警的作用。一般地级市设1名值班人员, 这1个人要同时关注传输网、无线网、数据网、视频监控等多个网管, 还需要进行电话通知、故障记录、工单转派, 无法把过多精力投入到动环系统中门磁类告警的查看上。 (2) 告警优先呈现调整建议:建议调整声音告警激活模式, 使电池被盗可能产生的告警用声音提示值班人员。为了在夜间, 第一时间提示值班人员, 及早发现告警进行通知, 建议其他一级、二级告警的声音提醒取消, 仅将门禁、电池柜门禁、红外类告警设置为有声告警。现网基站防盗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即使现有平台不提供上述功能, 与监控厂家协商开发, 该功能可以实现。

三、监控值班人员的定位和激励

(1) 监控值班人员现状分析:监控人员处于移动通信网络中发现网络异常, 及时通知, 协调调度的重要位置。监控人员的责任重大, 但通过对现网一些地市监控人员的情况了解发现, 监控人员存在年龄偏大, 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 而且由于涉及专业较杂, 发展技术的前景渺茫, 导致监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监控专业成为一个“好人”不愿干, “坏人”干不了的专业。 (2) 监控值班人员激励:一方面是基站电池被盗的损失“触目惊心”, 一方面是监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好。只有通过适当的激励来提高监控人员的工作质量, 实现告警的及时通知。激励方式分为如下三方面: (1) 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 对于平台已经上报的告警, 值班人员没能及时通知的, 考核奖金; (2) 对于每次上报告警及时通知的人员, 给予现金奖励; (3) 管理者对于值班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表现积极的方面, 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三、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与无线网络通信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移动通信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与之相对应的是移动通信过程中潜在安全隐患。如何通过完善监控手段, 优化平台, 提高监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通信安全与通信可靠, 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有关移动基站设备防盗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道吉.基站蓄电池防盗监控实施方案.山东通信技术.2011年第03期

移动通信基站 篇2

在信息化时代,移动通信事业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直接影响到整个移动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

在移动通信基站中,由于其中的设备大多都是微电子设备,这种设备的电磁兼容能力较低,无法有效的避免雷电以及电磁带来的干扰,因此如果在打雷的天气下,基站中的设备就会因为雷电而中断,不仅不便于人们正常的生活,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移动通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移动通信基站中雷电的侵入方式

1、雷电可以通过基站上的铁塔或者天馈线而侵入

在移动通信基站中,铁塔的高度一般为40~60m,甚至有些更高。

即使我们在铁塔上面安装避雷针,但是仍然会受到雷电的直接侵入,此时雷电就会通过铁塔以及激战中的各种接地装置,使雷电流流入地面中,导致地网中的电位迅速升高,此时基站中的地网以及各种通信设备就会存在较大的电位差,造成通信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如果施工人员采用的是同轴电缆来作为天馈线,它能够及时的感应出雷电流,此时雷电流也就是经过电缆而进入到基站当中,损坏其中的通信设备,造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2、雷电会通过架空管线而侵入

在移动通信基站当中,引入雷电流最主要的方式也就是架空管线。

当天空发出闪电时,整个空间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水平电场,此时如果架空管线靠近操作中断,那么基站中的一些突出物体就会感应到雷电流,增加周围电场的强度,架空管线也就会因为释放雷电流而被雷电击中。

此时,雷电流也就会经过架空管线直接进入到通信基站方当中,烧坏其中的各种设备,从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另外,当雷云向地面释放电流的过程中,架空管线同样也会感应到过电压,这就导致基站中的开关设备损坏,最终导致通信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3、雷电会受到电磁感应的影响

在移动通信基站中,施工人员往往会在其中安装接闪器,但是在该设备接闪的过程中,由于雷电流的强度过大,释放电流的时间过短,这就导致接闪器与周边发生加强的电磁场,在其中的各种导体就会感应到非常高的过电压,最终损坏各种通信设备。

在移动通信基站当中,由于我们大多采用的都是高集成化的机械设备,这种设备的耐冲击能力极差,所以极容易受到雷电感应的影响。

4、雷电会直接通过基站机房而侵入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也有很多地方是建设在海拔较高的山顶上。

当发生雷击时,雷电流就会绕过其顶部的避雷针而直接对机房周边的保护物产生印象,此时的避雷针并不能够对各种通信设备加以保护,因此安装人员在对基站机房施工的过程中,还必须要采取其他措施来保证基站机房中设备的安全,避免因雷击而造成损坏与影响。

二、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措施

1、铁塔的防雷

铁塔顶部天线平台处,塔身中部及塔基处应预留接地孔,或将附近塔身紧固螺栓改用加长紧固螺栓作接地点。

因铁塔较高,上述相邻2个接地点之间距离超过60m时,需在该网点之间增加1个接地点。

一定要保证连接点的数量和分散性,以利于分散雷电流。

铁塔为落地塔时,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m相互焊接连通1次,且至少有2处相互连通。

铁塔四脚与其他地网就近焊接连通。

移动通信天线应有防直击雷的保护措施。

天线铁塔设避雷针并与铁塔焊接。

天线安装位置应在避雷针的防雷保护区内。

避雷针与铁塔焊接的目的就是确保避雷针有良好的接地线,以保证雷电流及时流入大地。

2、架空管线的防雷

连至机房的电力线、光缆等架空管线不能直接进入,应分类穿入金属管埋地后进入机房。

若路程较长,则电力线、光缆两端均应加装保护装置。

金属管两端分别与地线焊接,焊点要作防腐处理,电力线与信号线不能混合走线。

各系统的接地应按照安装要求,分别接至各自的接地汇流排,再统一接至室内接地排。

机房内直流电源接地线从室内地线排上引入,与保护地各自独立,再接入接地汇流排上,且不共用引线。

3、天馈线的防雷

馈线屏蔽层应在塔顶、馈线离开塔身至机房转弯处上方0.5~1.0m处、进入机房入口后的内侧3点妥善接地。

当长度超出60m时,应在其中间增加接地点,使相邻2个接地点间距离不超过60m,室内走线架应每隔5~10m接地1次。

某些厂家要求馈线进入室内后加装避雷器,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紧靠馈线进建筑物的入口处。

4、通信机房的防雷

对于通信机房的防雷问题应包括机房的建筑物防雷接地、机房设备和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

一是建筑物的防雷和接地。

通信机房天面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避雷网,机房四角应设引下线,机房屋顶上金属设施应分别就近与避雷带焊接连通。

当通信站点天线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m相互焊接连通1次,且至少有2处相互连通。

当通信站点天线铁塔位于机房屋顶时,其四脚应在屋顶与雷电流引下线分别就近连通。

建筑物金属窗框、电缆屏蔽层、设备外壳等也应与主钢筋作可靠连接,形成等电位体。

二是供电系统的防雷和接地。

通信机房内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连接,其连接导线截面积应采用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芯导线,穿钢管敷设。

出入机房的电缆金属护套在入站处应作保护接地,电缆内芯线在进站处应加装避雷器,电缆内的空线对亦应作保护接地。

机房内的走线架应每隔5m接地1次,走线架、吊挂铁件、机架(或机壳)、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以及其他金属管线均应良好接地并相互连通。

通信机房的供电电力变压器不宜与通信机房在同一建筑物内,若其安装在通信机房内时,高压电力电缆长度应不小于200m,在与架空电力线的接头处,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就近接地,电缆内3根相线应分别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隙避雷器。

5、降低接地电阻值

国家标准要求移动基站地阻值应小于5Ω,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电阻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应不大于有效长度;二是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三是采用降阻剂;四是换土。

实践证明,换土的方法是改良土壤从而降低接地电阻值的最好方法。

三、结语

随着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微电子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通信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耐压水平也越来越低。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分布范围广,位置处于制高点,容易遭受雷击灾害。

雷电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通信基站遭受雷击,容易造成通信设备损坏,通信信号中断,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做好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GB 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1994

移动通信基站维护与创新路径思考 篇3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物联网;一体化维护

引言:基站指的是一种功率高、信道多的双向无线电发送机,其一般固定在同一地方。在4G网络日渐普及的背景下,基站的数据传输效率与功能大幅度提高,而为了满足这一发展现状,需对基站维护进行创新。基站维护包括基站硬件设备的保障与故障处理,比如供电设备的巡检、基站故障硬件的更换等。目前,在4G移动基站维护中,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为了弥补传统维护模式的不足,对4G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一体化维护日渐受到业内的重视。

一、移动基站一体化维护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展、业务种类的推陈出新及技术的进步,电信运营商对移动通信基站的运维效率、维护水平及维护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运维急需从面向设备、网络过渡到面向市场和业务。为此,必须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以使基站运维工作步入综合化、集约化的道路;实现对设备、信息、人力等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以提高运维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强化市场、业务对维护管理的支撑作用,进而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体系。总之,代维工作走向一体化、综合化是大势所趋。

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一体化维护,其实现步骤如下:建标立制→管理模式创新→ 优化网络运维流程体系、打造一流网络运维体系→建立综合代维管理体系→先试点、后推广→提升能力、全面推行→总结提高、持续优化。其中,管理模式创新要求运营商及代维企业建立标准化、统一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并积极探究代维管理新模式;综合代维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启用电子运维系统、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实行代维综合管理、实行统一平台指挥协调,并最终实现如下功能:线路资源管理、实时监控、代维费用管理、派单系统、绩效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对线路的管理、巡检管理等。总之,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一体化维护,可提高通信网络的维护能力,以实现网络运行的高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

移动基站一体化维护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钉钉软件实现远程签到考勤打卡、外勤通、车务通等功能。外勤通是企业外勤业务监管服务产品,能够为外勤人员提供信息查询、汇报、考勤等功能,进而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外勤通系统由手机端程序及后台两部分组成,手机端安装一个简单的程序就能实现数据查询、数据提交和GPS数据自动上传、后台系统监控等功能。中国移动车务通是基于GPS卫星定位和LBS基站定位技术,采用车载终端能够实时采集车辆运行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返回后台处理,从而为企业车辆提供定位、监控、调动和防盗等功能服务。移动基站的考勤打卡功能体现在能够实现多种智能打卡方式,充分利用科技将多种打卡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并能够灵活的设置考勤打卡时间,解决企业的单双周考勤、不同时段考勤等问题。同时,移动基站一体下的钉钉考勤打卡具有智能请假的功能,对于婚假、年假、病假、事假能够捷申请,方便审核管理,智能统计分析,实现集团的统一化管理。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继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之后,物联网技术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其目前已渗入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4G移动基站维护的创新方法。4G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数量激增,其大大增加了系统与设备的维护难度,尤其是从2012年至今,无论是基站数量、设备维护人数,还是维护成本的投入量,增速皆非常快,继而增加了基站的综合维护成本。基于物联网的4G移动通信基站维护是一种基于固有IP网络的新型维护系统,其工作流程如下:首先是采集基站数据,然后是汇聚数据至物联网的节点,使之呈网状分布。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资料经硬件主机传入网络管理中心,并逐一完成信息数据的筛选、分类及存储。同时,基站一旦发生运行故障,则随工单告知维护人员与故障相关的监测数据与故障信息,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另外,物联网技术亦可应用于基站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以实现对维护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工作评估及维护记录存储等。

结束语:总之,基站的建设与维护是实现4G通信网络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在4G网络逐渐取代2G、3G等网络的背景下,应按需创新基站的维护与管理手段,以降低基站维护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及提高基站的运维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问题 篇4

一、移动通信基站接地的重要性

为防止移动通信基站遭受雷击的灾害, 确保基站内设备的安全和正常工作, 确保建筑物、站内工作人员的安全, 确保移动通信网络的自由通畅, 对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十分的有必要。事实证明:在移动通信基站设备遭雷击损坏的事故中, 有相当部分是因工程设计或施工中接地不当所致。假若对基站电源进行了正确的接地, 这些事故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一旦事故发生, 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因此, 在日常的维护中, 必须对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当前移动通信基站接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以来, 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 也出现了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时间, 但是由于市场不等人, 这些问题在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之前, 基站的数量已经急剧增加, 遗留的问题和隐患也就越来越多。具体分析如下: (1) 某些基站采用镀锌钢管、角铁作为接地电极, 镀锌扁铁作为连接线, 用焊接方式连接构成地网, 无可非议, 但是, 有些施工单位对耐腐蚀性能好, 价格较贵的正品的镀锌材料用得不多, 对耐腐蚀性能差, 价格便宜的付品镀锌材料用得较多。付品镀锌材料由于电化腐蚀比较快, 经年累月, 接地电阻日益增大, 大大缩短了接地网的使用寿命, 必然成为故障隐患。 (2) 地网连接点焊接面积小, 焊接质量难于保证, 焊接处没有保护或保护的不够, 时间一长, 焊点极易腐蚀、断裂。 (3) 某些基站地线引入点只有一个, 导致设备不安全使用。引入点只有一个且埋入地下, 对于市区来说, 由于市区内高大建筑物多, 防雷设施也多, 相对还比较安全。可是在空旷地或远离市区的移动基站就只能靠自身的防护网保护, 雷电电流一旦很大, 电弧范围内电压就很高, 设备就很不安全。 (4) 非专业队伍施工多, 不懂技术、工艺。很多问题就出在非专业施工队或无人监理施工、无设计图纸施工;施工使用的材料为付品、接地体长度不够、焊点面积不够、焊点无保护、接地体埋入地下深度不够、大量使用便宜降阻剂、甚至在接地体连线上加降阻剂, 希望快速降低接地网的接地电阻, 这些问题在工程建设初期, 可能没有很好的重视, 在日后的维护中, 很有可能会是隐患所在。

三、对移动通信基站接地的建议

目前, 国内的移动通信基站接地网五花八门, 有专业施工队伍施工的, 有非专业施工队伍施工的, 没有施工图纸同样施工等。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国外, 没有设计单位的正规设计和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监督指导, 根本就不允许施工。接地网做好后, 要有专门的质量验收组鉴定验收。

一个新建移动基站, 从勘察、设计、施工到使用需要投资几十万元人民币, 所有的设备均加保护地线, 但是没有一个好的接地网做保证, 设备的保护地线也就没用。资料介绍,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多沙漠的国家, 平原地区通信铁塔高度在80m, 9—4月份雷电时有发生, 但通信设施都很安全, 关键是有安全可靠的接地网, 地网构造上采取环形连接, 接地体用Φ120mm*3m的镀铜钢棒, 接地体连线用120mm平方裸铜线, 接地多点引入方式, 局站内凡是有金属的部位都必须接地;与设备连接的地线全部用并接方式, 地线排的引入线及引出线都要标明起始点及终点。各部门对地线的连接都很重视, 负责技术的人员到施工现场都要观察地线引入及设备连接, 可见接地网在通信中的重要性。

因此, 我国移动通信基站电源的接地也要有正规的设计单位, 专业的施工图纸, 熟练的施工队伍, 还要有懂专业的、责任心强的监理人员现场监理。从接地网工程施工到维护, 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章程操作, 加强人员的培训, 维护部门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所有基站接地电阻的测试, 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存档, 便于观察维护摸索规律, 尽可能减少雷雨灾害给我们造成的损失。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问题, 较为详细的分析了部分基站无施工图纸、非专业队伍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从而引起运营商的重视, 使基站的建设从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到维护都必须按照规范、章程操作, 确保通信设施和人身的安全, 确保通信网络的自由通畅。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接地,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 篇5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面建设及IP化。本讲座主要介绍移动通信基站基础知识、GSM基站简介、GSM基站的优化、GSM基站的维护及移动通信基站对健康的影响。。

GSM数字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从早期规划的大区制,到后来的小区制,直到现在的微蜂窝、微微蜂窝,相对应的天线从早期架设在屋面铁塔上,到后来天线降到屋面上,直到现在要把天线设置在屋面下的外墙侧面上。所有的这些变化都说明,对GSM基站站点的优化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思路,只有不断更新思想,才能建设和优化好GSM无线网络的通信质量。

在GSM建设初期,建设基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无线覆盖面,尽可能力移动用户提供较为满意的连续覆盖,所以基站数量相对较少,无线网络也相对简单。

随着GSM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的飞速增长,GSM基站只有不断地进行扩容与新建,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扩大,网络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在GSM基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重视对基站的优化。

下面以福州市区GSM基站为例,从3个方面阐述影响移动通信质量的原因,并提出采取优化的方法。

一、预测模型的影响及其优化

1.预测模型的影响

根据所使用的频率不同,通常有两种不同数学模型预测GSM基站无线覆盖范围。

(1)Okumura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

GSM900MHz主要采用CCIR推荐的Okumura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该模式是以准平坦地形大城市区的中值场强或路径损耗作为参考,对其他传播环境和地形条件等因素分别以校正因子的形式进行修正。

(2)Cost-231-Walfish-Ikegami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

GSM 1800 MHz主要采用欧洲电信科学技术研究联合推荐的“Cost-2-Walfish-Ikegami”电波传播衰减计算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从对众多城市的电波实测中得出的一种小区域覆盖范围内的电波损耗模式。

不管是用哪一种模式来预测无线覆盖范围,只是基于理论和测试结果统计的近似计算。由于实际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很难用一种数学模型来精确地描述,特别是城区街道中各种密集的、下规则的建筑物反射、绕射及阻挡,给数学模型预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有一定精度的预测虽可起到指导网络基站选点及布点的初步设什,但是通过数学模型预测与实际信号场强值总是存在差别。2.采取的优化方法

(1)福州市区GSM基站电波传播的环境福州市区内的地理环境是:

有山(于山、乌山等)、有湖(西湖公园、左海公园等)、有江(闽江等),还有参差不齐的高校大厦。福州市区现有GSM 900 MHz基站198个,GSM 1800 MHz基站也有70个左右(截至1999年底)。这些基站遍布在全市各主要商业区、住宅小区、行政办公大楼、学校以及邮电局(楼)等场所,基站与基站之间最小间距己小于300m。因此,电波传播环境是错综复杂的。

(2)优化的方法

根据福州市区的地理环境和基站分布情况,要得到真实的电波场强覆盖情况,需借助于场强测试仪进行现场实测(路恻)。优化时主要分高话务量密集区和中低话务量区两种情况进行:

①高话务量密集区的场强测试和优化

所谓高话务量密集区是指福州市的五四路、东街口、五一广场等区域。这些区域每平方公里的爱尔兰数一般在120以上(即120Erl/km2);场强值设置应下低于-65dB,以保证在高话务量区内的所有GSM手机都处在强场强覆盖状况。

借助场强测试仪进行现场测试(包括室内、室外覆盖),重点了解并记录各基站覆盖区、重叠区、弱场强值区(小于-65 dB。尤其是小于-75 dB)分布情况。然后对这个区域内的场强值调整及优化。

a.弱场强值区的调整及优化

主要是室内区域的调整及优化,因为电波穿过各种墙体进入室内约有15 dB一20dB的衰减值,因此需加强室内区域的场强值。

对建好且已投入使用的高楼大厦、宾馆(一般是三级以上)等如果在技术上可采取室内分布系统的,应优先考虑建设室内覆盖点:如果在技术上不能采取室内分布系统的(有些物业管理部门不同意施工),则应考虑建设微蜂窝站点;对于在建或拟建的建筑物(尤其是高档大厦)应积极与业主联系,争取在建设阶段就布好室内分布系统。

根据实际情况,对室内覆盖站可独立增加频点建站,也可利用原有室外站频点建站(通过天线分路器共享室外、室内载频);可建成定向无线分布式的室内覆盖,也可建成全向式天线分布式的室内覆盖。

以上是改善繁华地段弱场强值区的有效方法,解决得好一方面可以解决高层建筑干扰问题,另一方面可提高接通率,吸收话务量。

目前在福州市区的省政府新大楼、省邮电管理局、省移动公司大厦、福州电信枢纽大楼、大利嘉城、双子星大楼等基站均采用室内覆盖,在邮电公寓等基站建设了微蜂窝站。

b.场强重叠区的调整及优化

场强重叠区主要是相邻多基站无线电波重叠覆盖区域。由于多基站的多扇区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无线电波重叠覆盖,必然使进入该特定区域的移动手机出现频繁切换。掉活率上升。因此,必须减少这类区域的重叠覆盖区域的面积。

对场强重叠区的优化可考虑采用增大下倾角的方法或换成电调下倾角的天线,使覆盖重叠区减小,并减少干扰。

通过调低周围相关基站的天线挂高、发射功率或使用更低增益(如 8dB)的无线等方法,也可改善场强重叠覆盖带卒的负面影响.减少掉话率。

目前在福州市的五四路、东街口、五一广场、三叉街等地段上的基站就应降低天线高度或使用更低增益天线或调低基站输出功率。

②中低话务量区的场强测试和优化

所谓中低活务量区是指除了高话务量区外的其它区域,一般指福州市的二环路以外(行政区域划分的三、四级及以下的区域)。该区域场强值最低可放宽到-90 dB~100 dB。借助场强测试仪进行现场测试(包括室内、室外覆盖),重点了解并记录各基站覆盖区、重叠区、弱场强值区(小于-90 dB,尤其是小于-100 dB)分布情况。然后对这个区域内的场强值调整及优化。

由于这类区域场强重叠区并不像密集区域场强重叠区那样影响移动用户(掉话率),因此应把优化的重点放在改善弱场强值区,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设室外基站,加大场强值,改善覆盖。

总之,因预测不准确,对GSM基站进行调整优化,主要是通过增设室内站、微蜂窝站、室外站,调整基站无线参数以及发射功率等方法,改善无线电波的传播及覆盖,使区域内的无线覆盖更接近数学模式电波传播模型,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通话质量。

二、环境变化及其优化

1.环境变化

GSM发展非常迅速,基站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与街道,另一方面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样,早先建设的基站在某扇区或多个扇区就有可能被后来建设的高楼所阻挡,基站电波传播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必须对基站进行优化,使基站的资源配置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产生出最大经济效益。

2.采取的优化方法

(1)基站天线调整

最有效且简单的办法是对基站天线进行调整,即把被阻挡的扇区天线移到该楼其它位置,避开阻挡建筑物,这种方法适用于无线及馈线调整相对比较容易的基站。例如.福州市电信枢纽GSM基站建设于1995年,当时该基站第一扇区(朝北面)没有阻挡物,但是在1998年城市规划中,位于该基站第一扇区的正前方新建了一座科技大厦,与枢纽大楼相隔不到15 m,完全阻挡了枢纽站第一扇区的无线覆盖,该扇区话务量直线下降。为了使该扇区的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优化时,对该扇区的两副收发/分集接收天线作了及时调整,移到靠西面的北侧,避开阻挡建筑物。

(2)搬迁基站或扇区

当天线及馈线调整较为困难且基站因阻挡,实际利用率大大降低时,可采用两种优化方法。优化方法之一,搬迁基站。当然采取这种方法,在人员、时间、资金等方面要付出代价,应慎重考虑,尽量少采用。优化方法之二,去掉被阻挡的扇区,在周围适当的区域内另设站点。

城市中的重要基站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下断加快,旧城改造、城市重新规划在所难免,基站所处的周围环境也处于不断更新和改变中。基站周围的无线电波环境也随之改变。因此对城市内基站进行优化应适应城市环境的改变。使无线电波处于较佳覆盖,资源配置处于较合理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调整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三.网络扩建及其优化

1.网络建设的发展

在网络建设初期,往往把基站各相关的参数设置在有利于扩大基站覆盖面的位置上。随着GSM用户增多,网络下断扩建,基站越建越多,GSM无线网络不断向小蜂窝--微蜂窝结构发展,原先的基站参数(如基站的输出功率、无线高度、无线增益、无线倾角等)设置已不适应现在无线网络的发展需要,必须进行调整。

由这个因素引起的基站优化工作量最大,涉及面也最广,而且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整个无线网络能否顺利扩容、增加无线网络容量、满足用户对GSM移动通信的需求等问题。2.采取的优化方法

--这种因素引起的基站优化可从两个层面进行:

(1)对设在市内高层建筑上基站的优化

毫无疑问,这类基站(一般是指天线离地挂高在30m以上)在GSM建设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基站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类基站正面作用越来越小、反面作用越来越突出,它阻碍基站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扩容),特别是给频率复用造成困难。--在对福州市内早期建设在高层建筑物上的一些基姑进行优化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如果无线能降高的,就采取降低天线高度的办法,便于在其周围建设新基站,提高频率复用率。例如,目前福州市内的邮电公寓基站由原先天线挂在14层屋面的50mn铁塔上,降到现今14层屋面上(还是太高,优化时应调整到8层外侧墙上)。

②如果无线不能降高或降高很困难的基站,有两种办法:

a.对这些高层站使用的频率重新分配(规划),使之与大部分市内低层基站使用的频率不重复,形成福州市内高层建筑物群覆盖和低层建筑物群覆盖两个层面,例如福州市邮政大厦、江滨等基站可调整为高层覆盖区。

b.由于市内高层站也不能设置太多,那样会浪费宝贵的频率资源,因此对一些多余的基站(特别是市中心、繁华地段的高层基站)则应拆除,像福州市闽江饭店基站就应拆除。

(2)对设在低层建筑物上基站的优化

对这类基站(一般指10层以下民用住宅楼,天线离地挂高在15m~30m之间),如果是基站无线覆盖半径要求控制在500m左右时,这样的无线离地挂高是比较合适的。随着基站小区的不断分裂,小区半径间隔越来越小(已达到300m,甚至更小), 这时就要对天线进行调整。

由于对这类基站进行优化,主要是把基站无线覆盖小区半径控制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因此,通常采用调整无线倾角的办法来加以控制。一方面,调整天线下倾角方法简单、施工方便、周期短,且又能使天线在干扰方向上的增益减小:另一方面无线下倾后,提高了本覆盖区内的信号强度,既改善了本覆盖区的场强,又增加了抗同频干扰的能力,因此能有效地对服务区进行控制。

当通过调整天线倾角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时,就要通过更换小增益天线、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或者降低天线的离地高度等方法来控制小区信号强度。--在实际工程中对天线下倾角调整不是越大越好,这是因为随着天线下倾角的增大,水平方向传播特性图将变成扁平。一般下倾角超过10°,水平方向图就会出现失真。因而天线下倾角在0°~10°之间选择较为合理。

另外,有些厂家在设计天线时,把主瓣与旁瓣交界处的场强值设地成0 dB,且天线内部本身又没有设置下倾角度,为了抑制该0dB场强值落在最想覆盖的基站小区内(造成近距离覆盖效果不好),因而无线下倾角至少也要下倾1°~2°。如果运营商选择这类天线,则天线下倾角建议在1°~10°之间选择为宜。

探索移动通信网基站分级管理模式 篇6

一. 现有维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网络设备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对维护人员的要求较高。融合以后,网络不仅仅限于移动网的基站设备、传输设备、配套设备,还有PHS、大灵通、宽带接入等设备,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对维护人员的要求,既要熟悉移动网无线设备,又要熟悉固定网原来的设备。

2. 受配套条件所限,基站维护有相当的难度。尽管基站已经实施属地化维护管理,但基站设备不同于核心网设备,其运行状态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配套的条件。尤其供电方面,每到春秋两季都会使基站大面积长时间断电。

3. 建设前期基于投资的考虑,建设了部分用微波进行传输的基站。尽管微波传输具有建设快、投资小、应用灵活的特点,但其维护难度较大,很容易受外界电磁及天气干扰发生瞬断,致使下挂基站退服。

4. 维护成本有限。不可能为旗县一级维护单位配备足够数量的维护板件及满足所有基站配套的更新改造。

二. “移动基站分级管理”的重要性

1. 有效支撑日益严峻的竞争市场。 中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发展到今天,用户增长已明显变缓,移动通信市场已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到饱和期,所有的运营商都开始在存量市场上动脑筋,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每一个新老用户都是运营商共同关注的。那么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市场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撑就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维护部门转变维护思路。

2. 提高重点区域、重点客户的感知度,保障重点客户之需。良好的网络质量感知是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直接表现。今天,移动网络建设要想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就要改变现有的维护模式满足用户之所需。

3. 充分发挥网络现有资源,平衡网络投入与成本之需。内蒙古联通第一批网络设备入网已经超过十年,目前现网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基站配套设备老化及更新改造问题已日渐凸显,如何运用好有限的维护成本,尽量保证基站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满足客户的感知度需求,这就要求维护成本要花到“点”子上。

三. 分级管理的内涵及其举措

移动网络基站分级管理是对传统基站维护模式的一次变革。即从市场和用户角度出发,优先保障重要基站的稳定运行和通话质量,优先服务好市场关注的焦点区域,已达到提升重点区域用户感知度的目的。基站分级管理的具体举措是:

1. 出台基站分级设置指导原则及维护管理办法,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统一目标。

为了确保各地市分公司对基站分级管理维护模式有统一的认识,确保全区基站分级管理模式能够组织有序、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内蒙古联通运维部下发了基站分级设置指导原则维护管理办法。

2. 转变观念,精细化故障管理。

为了确保整个分级管理能够有效落实,且发挥出差异化维护、差异化服务的优势,内蒙古联通运维部用心探索,通过每一项切实可行的微小举措,逐步将全区基站维护管理向前推进。首先,明确基站故障的上报制度。明确了基站故障上报的条件及流程,以便调动资源,缩短故障修复时间,降低故障等级。其次,建立基站掉站的统计分析制度。真正掌握断站的原因,有的放矢,降低断站率,把控各类基站的运行状况。第三,强化服务意识,快速处理故障。树立网络就是服务的意识,真正时刻把用户的利益放在心上,向服务要市场,向服务要效益。

3. 深入分析、注重解决问题,争创网络维护新优势。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必须树立成本管理理念,如何把有限的投资注入到网络最需要的地方去,平衡成本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就需要维护部门对网络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内蒙古联通结合网络实际情况,对网络进行安全评估和隐患排查。内蒙古联通从“全面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出发,对无线网络作了全面评估分析,从传输、电源、空调、铁塔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检查和尽最大力度的整改;有的放矢,重点改造VIP基站的基础条件。为了切实快速提高VIP基站断站指标,响应市场前端需求,2009年我们开始对基站基础设施进行整改,主要为改善VIP基站的传输和配套条件;维护分级,分清主次。基站分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重点区域的重点客户享受到高品质的网络服务,那么不论从投资上还是日常维护上都需要向其倾斜,以达到分级管理追求的目标。

4. 完善支撑手段,辅助故障管理。

2009年,内蒙古联通运行维护部为2507基站规划了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以保证基站时刻“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反映运行状况。同时,跟进支撑手段,在电子运维平台上实现了基站故障的电子化派单,不但减少了人工派单的工作量,还为统计分析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经过一年的基站分级管理,内蒙古全区基站平均断站时长已得到明显下降,同时,有效提升了重点区域重点客户的感知度,降低了网络质量投诉。

关于移动通信基站接地浅析 篇7

一、高山移动基站接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移动基站接地电阻偏高的原因分析:由于其位置一般都建在较高的山上, 而这些地方往往是雷电活动强烈的地方, 加上高高耸立的铁塔最容易遭受雷击, 因而对防雷接地就有较严格的要求, 然而这些地方的土壤电阻率往往较高, 给有效降低接地电阻带来了困难, 从而造成通信基站的严重破坏。造成高山移动基站接地电阻超标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地质、地势复杂, 特别是山区主要是土壤电阻率偏高, 有的山区土层较薄或根本没有土壤, 基本上全为岩石。接地施工难度大。 (2) 设计施工方面的原因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 土壤不均匀, 土壤电阻变化较大, 在设计接地时需要实地进行认真的勘探,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设计。

为了降低地阻, 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措施, 但有一些措施存在不正确的做法: (1) 不正确的使用外延接地, 有的为了降低接地电阻在很大的范围内设置了外延接地, 有的甚致把接地引到山下, 这对降低接地电阻是有效的方法, 过长的外延由于接地体自身的电感作用, 对降低冲击接地电阻是无效的。 (2) 采用食盐或化学降阻剂进行降阻, 这种方法只能短时有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水土流失, 木炭、食盐或化学降阻剂会逐渐失去作用, 还会造成对接地体的腐蚀, 这已为大量的工程实例所证实。

二、降低接地电阻的几种方法

除了加强管理外, 技术措施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保障通信设备安全运行的直接、有效的技术措施就是做好接地保护。根据技术设计、工程施工管理经验, 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更换土壤。

这种方法是采用电阻率较低的土壤 (如:粘土、黑土及砂质粘土等) 替换原有电阻率较高的土壤, 置换范围在接地体周围0.5m以内和接地体的1/3处。但这种取土置换方法对人力和工时耗费都较大。

2、人工处理土壤 (对土壤进行化学处理) 。

在接地体周围土壤中加入化学物, 如食盐、木炭、炉灰、电石渣、石灰等, 提高接地体周围土壤的导电性。采用食盐, 对于不同的土壤其效果也不同, 如砂质粘土用食盐处理后, 可降低土壤电阻率、砂土的电阻率及砂的电阻率;对于多岩土壤, 用1%食盐溶液浸渍后, 也可以降低地阻。这种方法虽然工程造价较低且效果明显, 但土壤经人工处理后, 会降低接地的热稳定性、加速接地体的腐蚀、减少接地体的使用年限。

3、深埋接地极。

当地下深处的土壤或水的电阻率较低时, 可采取深埋接地极来降低接地电阻值。这种方法对含砂土壤最有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不考虑土壤冻结和干枯所增加的电阻系数, 但施工困难, 土方量大, 造价高, 在岩石地带困难更大。

4、多支外引式接地装置。

如接地装置附近有导电良好及不冻的河流湖泊, 可采用此法。但在设计、安装时, 必须考虑到连接接地极干线自身电阻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 外引式接地极长度不宜超过100m。

5、利用降阻剂。

在接地极周围敷设了降阻剂后, 可以起到增大接地极外形尺寸, 降低与起周围大地介质之间的接触电阻的作用, 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接地极的接地电阻。降阻剂用于小面积的集中接地、小型接地网时, 其降阻效果较为显著。降阻剂是由几种物质配制而成的化学降阻剂, 是具有导电性能良好的强电解质和水分。

当降低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采用接地降阻剂是较有效的措施。降阻剂的作用是一种化学处理的方法, 它是众接地体周围加入离子生成物质, 以改善土壤的导电性能, 这种物质的作用是增大接地体的有效半径, 从而增大接地体的流散面积, 使接地电阻降低。

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设计必须考虑基站构筑物的形式、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地质气候条件、土壤组成、大地电阻率、占地赔偿等因素。其接地边界可以根据地理环境因素确定, 对于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基站, 应给予一定的设计裕量;设计方案应对不可预见因素具备调整空间, 以便快速地完成设计变更和施工。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的展望 篇8

移动通信比固话通信的优越性主要在于它的无线接入系统, 而无线接入系统的最前端设备就是—天线。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咽喉要道, 是辐射和接收电磁波的系统部件。天线性能的优劣, 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总体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基站天线进行合理的设计, 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容量。随着移动通信系统在容量和质量上的不断升级, 对基站天线的性能指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站天线工作在复杂的移动传播环境下, 移动信道通常受到地形, 温度, 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移动电波在空中传播时将受到多方面的衰落, 如果天线选择不好, 或者天线的参数设置不当, 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质量和通信质量。

作为空间电磁信号与移动基站收发信机间的接口, 基站天线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网络营运的指标。因此基站天线的安装方式和设置成为了控制无线网络覆盖以及网络优化的重要手段。

1 基站天线安装出现的问题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 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移动业务运营商提出了全覆盖、无缝覆盖的概念, 不断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但无线基站、天线的增多, 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问题。

(1) 市区建筑物顶部天线林立, 特别是密集城区, 显得杂乱无章。目前, 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各地对城市环境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大城市已经提出了整顿建筑物顶部环境的建议。

(2) 尽管无线网络建设工程中电磁辐射设计能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辐射要求但天线裸露在建筑物顶部, 依然会给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的居民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导致他们对无线电波产生抵触甚至抗争, 从而增加了无线网络建设的难度。

(3) 天线长时间裸露在外面风吹日晒器件老化会影响通信的质量, 同时也对天线的使用寿限带来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 就会有一些相应措施的产生。

2 美化天线应用的提出

我们在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过程中, 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 将基站天线架设在某小区的楼顶 (没有开通的基站) , 结果小区内有居民陆续反映天线辐射使他们头晕, 坚决反对在该小区内建设基站天线。可见, 居民对电磁波辐射已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但我们中国人有句话:“眼不见为净”, 从以上的试验也反映出了居民们的这种心理。可见要避免居民产生抵触, 又要达到覆盖效果, 将天线隐蔽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因此, 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方案中, 结合环境的要求, 我们提出了建设美化天线的方案。

所谓“美化天线”, 也可称作“伪装天线”, 即在不增大传播损耗的情况下, 通过各种手段对天线的外表进行伪装、修饰来达到美化的目的, 既美化了城市的视觉环境, 也减少了居民对无线电磁环境的恐惧和抵触, 同时也可以延长天线的使用寿限保证通信的质量。

3 天线美化措施

天线美化没有规定的模式和方法, 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采取灵活的方式, 但其根本的目的是将天线融入到其所在的环境之中去, 我们可以根据天线实际安装的环境来选取适合要求的美化方式。以下是我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所采用的一些措施。

3.1“绿化”天线

这里所说的“绿化”是指利用假树叶、树干来装饰天线抱杆以及天线, 从而达到伪装、美化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对环境美化要求较高、需要立抱杆或较高天线杆的站点 (如较高级的居民住宅小区、公园等) , 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3.2 隐藏天线

这里称为“隐藏天线”, 主要是因为这类天线不是通过材料修饰、而是通过隐藏在建筑物的特定位置使之不可见, 从而达到天线美化的目的。

譬如建筑物顶部本身就已经架设有其它设施, 且其对电磁波的损耗很小, 如由塑料、纤维布料做成的广告牌等, 则可以将天线隐藏在这些设施之后, 以避免产生天线外立的现象, 影响建筑物整体美观。也可以考虑将天线隐蔽在通风窗口、架空层中或其它任何可以安装并隐藏天线、但又不影响天线辐射方向角的地方。

“隐藏天线”不需利用其它材料对天线进行装饰, 因此它的成本较低, 施工过程与一般的天线安装没有区别, 仅是位置不同而已。但天线选点较为困难, 同时也需要考虑天线辐射方向的阻挡问题。

以上是基于城市环境美观考虑、避免人们对天线辐射产生抵触而在实际的移动通信基站工程中常用的几种天线美化的措施。

4 智能天线在WCDMA中的应用

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复用 (S D M A) 方式利用信号在传播路径方向上的差别, 将时延扩散、瑞利衰落、多径、信道干扰的影响降低, 将同频率、同时隙信号区别开来, 和其他复用技术结合, 最大限度的利用频率资源。智能天线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原理, 利用天线阵的波束赋形产生多个独立的波束, 并自适应地调整波束方向来跟踪每一个用户, 达到提高信号SINR (最大信噪比) 、增加系统容量的目的。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实际上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使天线阵为每个用户自适应地进行波束赋形, 相当于为每个用户形成了一个可跟踪的高增益天线。因此天线的增益不再与用户所处的位置有直接关系, 用户所在方向上的增益总是最强而其他方向上的增益大大减小。

由于其体积及计算复杂性的限制, 目前仅适用于在基站系统中的应用。智能天线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对来自移动台发射的多径电波方向进行到达角AOA (Angle Of Arrival) 的估计, 并进行空间滤波, 抑制其他移动台的干扰;二是对基站发送信号进行波束成型, 使基站发送信号能够沿着移动台电波的到达方向发送回移动台, 也就是信号在有限的方向区域发送和接收。充分利用了信号的发射功率, 从而降低发射功率, 减少对其他移动台的干扰。随着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成熟, WCDMA系统最终会使用智能天线, 而智能天线的引入也将对WCDMA的网络规划和分析带来一定的变化。

5 基站天线技术展望

移动通信已经历了第一代的模拟制式以及目前的第二代数字制式, 并正往第三代技术发展, 基站天线也因移动通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并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1) 电调技术的应用; (2) 实现基站天线的多系统共用以及多天线的集成; (3) 针对各种特殊安装环境下的天线设计。

随着各种新型天线不断涌现, 天线的设计将变得更加灵活。因此, 天线设计工程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地理条件、安装环境以及服务要求, 优化天线电磁参数, 从而更好地控制电磁能量的空间分布, 改善网络覆盖质量, 均衡网络话务负荷, 使无线网络资源得以充分合理的利用。

随着天线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 各种美化天线, 智能天线的大量使用, 天线逐渐美观化, 小型化。使移动通信建设与周边的环境和谐一致, 会促动移动通信天线技术高速的发展, 移动通信天线的发展未来更美好!

摘要:移动电话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已经成为越来越离不开的工具。随着移动通信网的发展, 基站越来越多, 基站天线的安装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基站天线技术的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天线安装,美化,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际杰.微波技术与天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移动通信基站辅助技术探讨 篇9

1 直放站的特点

1.1 直放站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直放站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应用环境以及直放站设备的类型。例如, 射频直放站, 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传输, 因而具有建设时间短、成本低, 同时对于传输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但是需要较高的信号隔离要求。而无线直放站其信号来源直接来自空间, 对信号的要求较高, 在基站比较多的地方, 空间的信号往来十分的复杂, 很难对其进行分离, 基站往往受到直放站的干扰。一般情况下, 光纤直放站比较适合用在基站数量较多的地方。如果只能选择无线直放站的话, 那么应该注意其施主天线的方向。

光线直放站和射频直放站在使用的过程中都要保证直放站到施主基站之间的距离再加上直放站覆盖区域的半径的距离要在时间提前量规定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距离应该在35公里以内, 而对于码分多址系统来说, 这个距离应该控制在10公里范围之内。直放站建设时, 要对以下三个方面多加注意:

直放站的使用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对现有无线通信网络的质量没有负面的影响。选择窄波束的水平天线和高增益天线, 从而保证服务小区的信号起主导作用。直放站采用同频的方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容易导致自激, 最终干扰网络, 因此要要防止自激。为此要保证覆盖天线与施主天线的隔离度至少要大于整机增益15d B.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在天线的选择时, 应该尽量保持其高度差异。此外, 在天线之间设置屏蔽作用好的障碍物或者两个天线之间应该保持足够的距离。天线建设时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灵活的采用一下的一些原则:

第一, 密集城区。在人口密度大、相对空间小的城区, 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源大多采用室内直放站, 有些覆盖地区的建筑物分布过于密集, 那么一个基站往往需要搭配几个直放站。由于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区的空间信号环境十分的复杂, 而室外直放站有可能干扰无限通信网络, 一般来说室外直放站在密集城区不提倡使用。如果必需使用的话, 也应该采用功率较低的直放站。

第二, 城市边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地方出现了逆城市化, 大量的小区都建设在城市的边缘, 而相对于城区来说, 城市边缘的基站数量较少, 因此必须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 在城市边缘可以采用高功率的直放站。

第三, 郊区、乡村。城市的郊区还有乡村地区由于基站数目较少, 因此可以采用大功率的光纤直放站, 扩大信号的覆盖。有些偏远地区没有光纤通过, 可以使用无线直放站改善网络覆盖。

1.2 直放站的主要用途

1.2.1 盲区覆盖

直放站作为基站覆盖的延伸, 将基站信号接收放大后传送到更大范围的区域, 为原信号覆盖不佳的地区提供服务。这也是目前直放站最普遍的应用方式, 多用于为对话务需求不高的边缘乡镇、交通干线、室外特殊地形和旅游景点提供覆盖。

1.2.2 室内覆盖

在一些深层的建筑物 (如商场、写字楼) 或阴影地区 (如隧道、地下室等) 设置直放站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2.3 话务平衡

利用直放站的延伸特点将空闲基站的服务引入繁忙基站的覆盖区域之内, 可以起到疏导的作用, 帮助整个系统进一步实现话务平衡。

1.2.4 网络优化

由于各种原因, 在某些服务区之间的局部区域尚存在信号微弱的情况, 由于区域面积较小或无高话务需求, 所以再建设基站并不合适, 可以利用直放站改善该区域的信号状况。

1.3 直放站和室外型小基站的对比

室外型小基站主要是指室外微蜂窝和一体化小基站。直放站和室外型小基站相比, 各有特点。

建设室外型小基站的投资和工程周期都比较大, 而直放站投资小, 安装简便灵活。

直放站可以用来吸收话务, 当某个小区空闲时可以用直放站引入的话务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而室外型小基站可以增加系统的总容量, 分担周边基站的话务压力。

采用室外小基站需要分配新的频点或PN码, 这在有些时候会显得比较困难, 而直放站不需要分配新的频点或PN码, 但是需要控制其对其他小区产生的干扰。

2 直放站应用技术

2.1 密集市区室内覆盖信号源

直放站用作室内覆盖信号源是常见的使用方法, 但在密集城区, 由于建筑物数量很大, 需要的直放站数量也比较多, 容易出现一个基站甚至一个扇区配置多个直放站的情况, 但引入过多的直放站, 一方面会对施主基站信号造成比较大的干扰, 另一方面增大了施主基站的话务量, 会造成施主基站接入困难等情况。在码分多址网络中, 由于系统的自干扰特性, 引入过多的直放站会对施主基站造成更严重的破坏。这是密集市区使用直放站作为室内覆盖信号源不可避免的问题。

2.2 将光纤直放站纳入网管系统

在农村、交通道路等要求广覆盖、低容量的地区, 运营商从建设成本、网络质量指标以及运营效益等方面出发, 经常使用大功率直放站来满足覆盖需求。通常情况下, 这些直放站没有纳入网管系统, 而且直放站设备的稳定性往往低于室外型微蜂窝或一体化基站, 在发生故障时难以被及时发现, 容易引起用户投诉。考虑到光纤直放站的特性, 在工程建设中, 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光纤直放站纳入网管系统, 并适当增配UPS或小容量蓄电池、室外开关电源等配套设备。虽然增加了建设成本, 相比建设室外微蜂窝或一体化小基站没有了投资方面的优势, 但能有效地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资源利用率。

2.3 密集城区街道微小区

在密集城区的一些区域, 地物地貌往往呈现多 (高) 层建筑密集, 建筑物之间间隔很小的特点。在这些区域, 建筑物低层和道路覆盖始终是移动网络建设的难点, 建设单个宏基站难以达到预期的覆盖效果, 建设多个基站不仅投资大, 还会因为站距过小而破坏网络质量。此时可以考虑使用直放站。

2.4 曲折地形的覆盖延伸

在山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覆盖目标位于山谷中, 距离基站直线距离非常近, 但由于被山脉阻挡, 信号无法到达。这时, 可沿山谷走势, 在拐点处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一直放站。由于直放站接收信号的方向和发射信号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 相当于基站信号在直放站处转了一个弯。直放站的施主天线和服务天线分别放在山体的两侧, 利用山体形成天然的屏障, 直放站的性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书旺.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与现状[J].科技资讯, 2009, (22) .

[2]孙立伟.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的展望[J].科技资讯, 2009, (05) .

移动通信基站的环境纠纷问题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移动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从而促使移动通信基站的不断扩容建设。从最初的1G (移动通讯技术) , 到后面的2G、3G直至现在逐渐普及使用的4G, 公众对移动通讯越来越依赖, 要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与此同时, 另一个矛盾问题也逐渐产生了———电磁辐射, 即移动通信基站运行所产生的电磁波。这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逐渐将目光转向了身边这些可能影响自身健康的因素, 基于此, 本文展开相关的讨论。

2 成因及现状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公众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因素也变的越来越关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 公众对电磁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变的越来越敏感。移动运营商为了满足公众通信的需求, 不断架设移动通信基站, 并且在天线架设类型中, 为了满足天线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选择了各种美化方式, 同时为了支持“生态城市”的建设, 不影响城市居民的视觉环境, 使基站不会对注重“绿色环保”的居民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在人口密集区域, 基站天线往往通过与建筑物或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形式存在。即便如此,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生”所产生电磁辐射, 使得有些人对此非常关注, 本来不被人们所注意的美化天线开始被人们所挖掘出来, 开始担心移动通信基站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对自身健康产生危害。原本为了视觉效果所做的美化伪装, 反而被认为是做贼心虚, 接踵而至的便是铺天盖地的移动通信基站投诉纠纷。

2009~2013年期间,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承接了浙江省内移动通信基站投诉纠纷的委托监测任务。2009~2013年所承接的移动通信基站委托监测的数量分别为2009年269座, 2010年208座, 2011年192座, 2012年159座, 2013年221座。2009~2013年各地区投诉数量分布情况可见图1。

由图1可知, 移动通信基站的投诉纠纷大多分布在杭州、温州、宁波、绍兴等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以杭州地区为例, 在2009年~2013年期间, 省辐射站根据委托所出具的监测报告数量分别为73个、66个、68个、69个、63个, 每年高居榜首位置。杭州是浙江省省会, 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 势必成为矛盾的多发点。

3 对策与建议

在移动通信跟电磁辐射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应该本着“可合理到达的尽量低”的原则, 在保证通讯流畅的前提下, 努力减少电磁辐射污染。

3.1 社会公众

公众应该正确认识移动通信基站及其带来的环境影响, 了解电磁辐射究竟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多大影响。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但是应该正确识别所得信息的正确性、合理性、公正性、权威性, 不能盲目接受。同时在了解情况之后, 应该积极配合, 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 而否决利益同时所带来的适当负面影响。在处理移动通信基站投诉纠纷问题的时候, 经常可以听到的呼喊声是“建基站可以, 但是别建在我家附近”, 还有就是“基站建在他家楼上, 他拿租金, 我吃辐射”。基站的选址建设, 都是经过各方面因素的分析考虑之后才决定的, 因此不能抱着人家占了便宜, 我拿不到好处的心态, 抵制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

3.2 移动通信设备提供者及移动通信运营单位

(1) 在选址阶段, 应切实根据当地用户需求和信号覆盖情况, 合理规划站点数量, 合理选择基站位置, 避免在电磁辐射较高的地方再次重复建设, 以减少电磁辐射叠加效应。可以在居民住宅区、行政办公区、商业贸易区等项目的前期建设过程中一并完成选址工作。

(2) 在设计阶段, 应选择合理的塔型、架设位置、天线高度、朝向及俯仰角, 以减少基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在运行阶段, 移动通信运营商应制定完善的制度并成立相关的组织进行监督实施。新建的项目应及时进行申报和登记, 并接受社会公众及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对于已通过审批的基站不得擅自更改任何参数。同时, 要加强对基站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 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在完善审批流程的同时, 加强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监管。鉴于在投诉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做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面对, 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对投诉群众进行调解和安抚工作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 完善过程监督。

摘要:指出了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 移动通讯设施的不断增加, 移动通信基站投诉纠纷问题逐渐凸显。根据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20092013年期间承接的移动通信基站委托监测数据, 分析了投诉纠纷的原因, 并从公众、建设单位及环保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投诉纠纷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环境,纠纷,建议

参考文献

[1]穆晨旸.浅谈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的豁免管理[J].绿色科技, 2014 (10) :186~187.

[2]穆晨旸, 余均, 刘寅, 等.2G与3G移动通信技术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增量分析——以宁波为例[J].环境与生活, 2014 (77) :220~222.

[3]缪尔康.0.1~3000MHz射频电磁环境时间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群作息时间关系的研究[J].四川环境, 2014 (33) :128~132.

通信基站防雷检测的关键点 篇11

【关键词】防雷; 检测; 等电位; 综合防护

1、通信基站防雷检测易出现的误区

1.1基站有避雷针就认为是有防雷。很多地区的检测人员将基站安有避雷针且基站处于避雷针的滚球半径的保护范围之内,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该基站已经做好防雷的措施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避雷针确实是必要的防雷措施,但这样并不是说基站有避雷针保护就彻底安全了,有避雷针只是基站防雷有了措施而已。

1.2基站防雷检测就当做基站地网检测。诸多基站检测人员将基站防雷检测误认为是检测基站的地网,只要基站的地网合格了,基站的防雷就是合格了的。认为基站检测是非常简单的,就只是用地阻测试仪测量地网接地电阻值就可以了,高于五不合格,而小于五就合格了的。其实不然,防雷并不等于接地现在仍然有很多检测人员认为,防雷就是接地,只要接地处理好了就可以了,这是一种极大地错误的认识。基站接地电阻值在新的通信基站防雷标准YD-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接地设计规范》中,已经没有明确要求非要达到五才算达标。

1.3少雷区的基站不去用防雷检测。那些处于少雷区域的基站遭受雷击的概率是比多雷区小,但遭受雷击后的危害性确实同等的,少雷区也需要综合的防雷措施的,只是强度和防护等级上要低于多雷区而已。所以在检测时需要参照少雷区的标准对基站进行防雷检测,千万不能理解为少雷区基站的防雷而不去检测。

1.4基站防雷设备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在现场检测中发现,很多基站现在仍然还安装有开关型(间隙型)电源的防雷设备,而这样的产品在通信行业中已经明确下令禁止使用,此类的防雷器不是不合格产品,而是不适合在通信基站中使用的。

1.5防雷设备设计、安装的规范性检测。工作人员在检测中发现有些基站有良好的地网。有完善的直击雷防护措施,同时还安装有很多防雷的设备,也就是说采取了较为综合的防雷措施。但是,依然出现了被雷击事故。防雷工程是必须要专业的防雷设计和施工的,仅仅是把防雷器安装上是不可以充分发挥防雷的作用的,也达不到有效的综合防雷效果的,比如防雷器接地线的长短(大于一米即为不合格),零点位参考点的设立,综合布线的方式都会影响基站的防雷的效果。所以,在防雷检测中一定要重点检测防雷设备设计安装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安装的防雷设备都能充分发挥防雷的作用。

2、基站防雷检测的关键点

2.1地网检测。基站地网的检测可通过下面四种因素综合确定:(1)测出的通信基站的地网接地电阻测试值;(2)测出的大地电阻率测试值;(3)绘出地网的大小以及形状;(4)通信基站联合接地的情况,尤其是铁塔和机房地网的联合接地的情况。

2.2接闪器检查检测。(1)应该对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上的所有焊点的焊接可靠性进行全面检查;(2)对接闪器使用的材料和横截面进行仔细的核查;(3)对避雷网的网格尺寸进行仔细的核查;(4)目测接闪器的设计安装是否符合其技术的要求,检查接闪器的锈损额情況。

2.3雷电引下线检查。通过目测和利用工具对对明设雷电引下线进行检测,重点检测锈蚀及焊点问题及电气连通性。

(1)应该对可疑焊点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2)应该对引下线所使用的材料和横截面进行核查;(3)目测引下线的布放和设计安装是否符合技术的要求;(4)检查引下线锈损的情况。

2.4等电位检查。(1)检查基站楼顶各种金属构件、电缆金属护层等与避雷带连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2)检查基站各层金属管道(包括金属竖井)电梯滑道金属槽道金属铁架等是否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接地处理;(3)按照规范要求检查铁塔各构件间连接是否牢固和规范,天馈线的接地是否满足接地要求;(4)应对机房均压等电位的接续点进行电气可靠性检查,并检查铁件的焊接和锈蚀情况是否满足规范的技术要求。

2.5通信基站进出电缆雷电防护检测。(1)核查进出基站电缆埋地引人长度是否大于15m;(2)核查进出基站电缆屏蔽是否进行接地处理

2.6通信基站内部雷电过电压防护检测。(1)铁塔天馈线系统的检测,检测天馈线在铁塔上部、下部或者经走线架进机房人口处是否就近接地,机房人口接地是否就近与地网引出的接地线妥善的连通。当铁塔高度大于60m的时侯,馈线的金属外护层还应该在铁塔的中部增加一处接地。当移动通信,无线寻户天馈线采用的同轴电缆大于30m的时侯,机房人口处是否加装了相应的同轴防雷器。(2)交流配电系统的检测。基站设备中的百分之八十五的雷害是由电力线路而引起的,所以对基站的交流供电系统进行综合防雷对减少基站雷击的故障十分重要,其检测的重点是:检查基站交流供电系统是否采用三级防雷体系。(3)直流系统的检测。基站内大部分的设备都是直流供电,直流电源系统工作电压很低,一般都是48或者+24V的,很小的雷电过低压都会对设备带来巨大的危害。其检测重点是:直流防雷器前应串接熔断器;防雷器的动作电压应该大于70v,小于90v。(4)信号传输线检测。所有进出基站的信号线缆,或者是在基站的内部布放较长的信号线缆都必须在做好屏蔽、接地的同时,在设备端口处安装相对应的信号防雷器。其检测重点:是否安装对应接口频率的防雷器。(5)接地系统检测。其检测重点:基站接地系统是否形成联合接地,各系统在遭受雷击时由于地电位差损坏设备;接地系统的严重锈蚀老化,不能够有效地泻放电流;接地系统得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够使各种侵人基站的雷电流迅速的人地;设间有过地统成压电网络,造成电位差损坏设备。􀀁

3、基站检测的综合概述

为了保证基站的长期的安全运行,除定期检测以外,在日常维护中,应重点检测如下几个方面:

(1)每年雷雨季节前应认真检查地线系统是否良好,接地电阻值是否有较大变化;(2)应经常检查防雷器接线是否牢靠,有无松动,防雷接地是否连接良好,防雷器有无损坏,漏电流是否超标;(3)对于具有红或绿指示窗的防雷器我们还应查看指标窗颜色是否改变,对于具有告警接点的防雷器或设计安装有告警电路的防雷器,则应模拟防雷器损坏的情况,检查告警是否正常。

4、结语

通信基站的防雷检测的问题一直都是通信部门中非常重视而且难以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基站防雷检测中的重要部分是也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抓住了防雷检测的这些关键点,防雷检测的一些问题就好解决了。

参考文献

[1]周百通,王立民,臧永杰,杨慧志.移动基站整体防雷[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S2)

[2]韦良文,王志,崔晓霞,纪新建.自动气象台站观测值班室电源浪涌保护器的选择[J].现代建筑电气.2011(07)

移动通信基站 篇12

随着电信事业的飞速发展,通信服务提供商(SP/ISP)扩大网络的投入,增加网络的覆盖,以期达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与任何人沟通的效果。运营公司的移动基站、接入网站、模块局的数量不断增大,特别是移动基站的数量增加非常迅猛。为了节约,绝大多数的移动基站均采用无人值守,但这些通信机房里的各种电子设备,是需要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下(机房环境国家标准GB50174-93规定长年机房温度为18℃~28℃),才能长期正常地运行,为了达到机房标准的环境温度,每个通信机房均配备了两台左右的空调,而这些空调长年处于开机状态。

由于通信基站站内温度的升高是因电气设备的长期运行发热为主导因素、而非站外环境温度所致。如一年四季均用空调来保持站内温度(主要是降温),则冬、春、秋三季及夏季的早晚时段的室外低温便可散热降温的有利条件被忽视,从而导致电能的无谓浪费、营运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在保证通信机房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减少空调使用时间,降低耗电量,成为目前节能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收集了多年来针对基站耗能设备及多种节能途径的深入分析、实验、研究及对比,现将实现基站节能的多种方案与途径及其效果与利弊做一个分析,以期为通信运营企业的节能措施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与旁证。

2 基站新风热交换技术

2.1 方案原理

此方案是将基站内的热空气(被散热介质),通过站内的导流风机,将其强制导流进入一个散热器中,而散热器中的“散热介质”是从室外通过风机引入的空气。而“散热介质”经过散热降温后再流到基站内,去为通信设备散热,从而减少空调的开机时间(或提高空占比)而达到节能目的。散热器原理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间接散热的方案模式。

2.2 特点和优势

(1)机房室内空气质量不受室外空气影响,可充分保证机房内洁净度和湿度要求。换热器采用隔绝式显热传热,室内外空气相互隔离,避免了室外空气对室内空气的污染,机房相对湿度、洁净度可充分保证。

(2)运行维护方便。除风机外,无任何运动部件。换热器不易积尘,拆装清洗维护方便,可有效降低运维成本和运维工作量。

(3)控制调节易于实现。根据室外空气温度的变化,通过风量调节,可满足机房负荷变化时的室内环境要求。

2.3 存在问题

(1)由于“散热”与“被散热”的稳态工作下温度梯度不大(只有3℃~10℃),换热效率较低,需在室内外温差较大条件下才能有效实现机房降温。

(2)通信机房节能技术改造应与机房原有空调系统有机结合,确保机房降温效果。

(3)应制定合理的运行控制方案,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情况合理确定空调设备、新风热交换系统的启停控制,避免设备频繁启动。

2.4 使用条件及场合

外界环境温度和通信机房设定温度应有较大温差(建议在10℃以上),适合在北方地区采用。

3 基站地下水冷间接散热器节能技术

3.1 方案原理

此方案实际与上一方案原理相同,是将基站内的热空气(被散热介质),通过站内的导流风机,将其强制导流进入一个散热器中,而散热器中的散热介质是从地下抽去的水(液体)。被散热介质经过散热降温后再流到基站内,去为通信设备散热从而减少空调的开机时间(或提高空占比)而达到节能目的,如图2所示。

3.2 特点和优势

(1)机房室内外空气隔离,解决了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洁净度等指标要求。

(2)与上一方案相比,该方案中由于“散热介质”是液态,而“被散热介质”为气体(空气),而液体的热力学指标“热焓”较大(与气体比较而言),可以迅速将散热器所吸收的热量迅速通过循环的水而排走,同时由于“散热”与“被散热”的稳态工作下温度梯度稍大(10℃~25℃),这样的传热效果和节能效果比起上一方案优越许多。

3.3 缺点

(1)由于“被散热”介质还是空气,它所能传导的热能有限,所以基站内的温度仍然还会不断升高,还需要开空调来强制降温,所以也影响了节能效果的体现。

(2)需要有水源补充,安装水冷系统设备。

(3)设备较多,增加维护工作量。

3.4 使用条件及场合

外界环境温度和通信机房设定温度应有较大温差(建议在10℃以上)。适合在中北方地区采用。

4 基站地下室缓冲直接风冷节能技术

4.1 方案原理

此方案是将基站内的热空气(被散热介质),通过站内的排风机组,将其强制排出基站,而散热新风是从地下室(缓冲散热区)通过防尘过滤等从室外直接取得。而地下缓冲散热区的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降尘作用,还可降温。这样从地下抽出的新冷风进入基站为通信设备散热,从而减少空调的开机时间(或提高空占比)而达到节能目的。如图3所示,这是一种直接换热的方案模式。

4.2 特点和优势

(1)基站内的热空气不是靠传导或散热方式进行消化,而是由物理方式直接作强制排除而补充新的冷空气,热交换效率高,节能效果较为理想。

(2)排风机和送风机的位置可根据基站内的设备安装位置灵活设计,使得室内的空气流组织更适合热量交换,提高了节能效率。

4.3 缺点

(1)防尘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2)地下室引风其湿度过大会影响通信设备,如控制湿度又影响节能,二者存在矛盾。

(3)需要开挖地下室,对基站附近地质条件有要求。

4.4 使用条件及场合

基站所处位置附近地质条件适合开挖地下室,土壤湿度不高,对机房湿度要求不敏感的地区。

5 基站新风缓冲防尘直接风冷节能技术

5.1 节能原理

此方案是将基站内的热空气(被散热介质),通过站内的排风机组,将其强制排出基站,而散热新风是从基站外(室外)通过防尘过滤和进风机组等从室外直接取得,这样直接引来的新风可以按室外湿度决定是否引风,保证引入的新风的湿度合适,不影响通信设备,从而减少空调的开机时间(或提高空占比)而达到节能目的,如图4所示。

5.2 特点和优势

该案中可见,基站内的热空气不是靠传导或散热方式进行消化,而是由物理方式直接作强制排除而补充新的冷空气。这种直接换热模式与间接散热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节能效果也有巨大的差别和不同。防尘问题虽还不能彻底解决,但是可以找到一个既有理想节能效果又能在基站运行与维护的制度中可以解决的理想平衡点,不存在矛盾不可避焦点。可以通过理想的缓冲区概念和合理的防尘设备与设计将基站节能与其基站运营维护制度等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节能成本。

5.3 缺点

(1)防尘问题不能彻底解决,需要频繁更换滤网。

(2)湿度控制问题无法很好解决。

(3)当室外温度高于室内要求温度时不能开启通风系统,需要开启基站内空调强制制冷,与室内空调控制配合工作,控制较复杂。

5.4 使用条件及场合

常年平均温度在24℃以下,气候比较干燥,且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

6 改善电力功率因素节能技术

6.1 方案原理

空调设备是由电机驱动,而电机为感性负载,如图5所示。

回路系统的视在功率为:P1=U×I;(I=I1+I2)。

回路系统的有功功率为:P2=U×I×cosφ。

加入电容C后可以使得有功功率有所提高,即cosφ有所提高(一般应用范围是0.6~0.95),从而提高空调电机的使用效率,改善电机运行的过负载能力,同时由于电容具有一定的吸收冲击浪涌的作用,可以降低电机启动时的冲击电流,对电机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也可以降低电机对其他电子设备的启动电磁干扰。

6.2 特点

由于回路系统的电力损耗主要体现在视在功率,加入电容不仅不能降低视在功率,甚至还会有所增加。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方案应该是一种改善设备性能的好措施(增效措施),而不是节能措施方案,在电气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中就应该考虑进去的一种技术保障内容。在此应正确认识增效与节能间的有机关系。

7 热管热交换节能技术

热管是给一种用于传热的蒸发-冷凝装置取的名称。在热管中汽化的潜热是通过管内工质在蒸发段蒸发和在冷凝段冷凝来传递的,而工质的闭路循环则是依靠毛细作用或重力来实现的。通过热管可以将热量从一端迅速传递到另一端,其导热能力为已知任何金属导热能力的数千倍。在众多的传热元件中,热管是人们所知的最有效的传热元件之一。它是依靠自身内部流动工质的相变来实现传热的元件。它可以将大量的热量通过很小的截面进行远距离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

热管型基站热交换系统主要由下列装置构成。

(1)室内热交换装置。其功能是将室内空气中的能量通过热管上的翅片与热管传递的冷量连续地进行交换。必要时还可通过风扇强制换热。

(2)热管装置。其功能是通过热管的运行使得储能水箱中的冷量与基站机房内的热量不停地进行交换。

(3)蓄冷装置。其功能是储蓄一定量的冷量,保证热管正常工作所必须的温差,同时具有隔热功能,防止外部热量传入。

(4)散热装置。其功能是在蓄能箱外界温度合适时,及时将蓄能箱中的热量散去,同时还能阻止外部热量的倒灌。

使用热管热交换技术的优势如下:

(1)设备运行稳定,节能效果明显,能很好地调节基站温度,满足基站对环境温度的要求;

(2)该设备技术是靠微重力、毛细管力完成排热工质的系统循环,不必靠压缩机驱动,可靠性和稳定性相对较高;

(3)提高室内循环风量,充分排热,解决换热死角问题,优化基站环境控制需求;

(4)使用该设备后,大大降低原有空调工作时间,延长原有空调使用寿命,降低空调的更换频率,节省空调采购投资及维护费用;

(5)避免直接引入室外空气的污染问题,同时也避免直接引入室外空气方式的湿度难以控制问题;

(6)与采用换热方式相比,该设备技术可实现更低的换热温差,显著提高节能效果,更加易于使用和维护。

使用热管热交换技术的缺点:

(1)在室外温度较高时,热管热交换系统无法使用,需要开启室内的空调强制制冷;

(2)热管热交换系统初投资较大;

(3)系统需要根据现场的不同环境作详细设计,安装工艺比较复杂。

8 结束语

上一篇:扎实有效下一篇:政策性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