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网络

2024-11-20

移动社交网络(共12篇)

移动社交网络 篇1

1 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情况

(1) 大学生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实际状况研究调查

在研究大学生使用社交商务、移动网络的具体状况时,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使用了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情况的网络调查, 我们运用网络调查派发放共600份研究调查问卷, 有效回收问卷共有587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在全部调查大学生群体中约有98%在校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上网, 而多达70%的学生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大于二十次。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存在每次使用手机时间大于一小时的状况, 时间大于五小时的学生占到65%。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社会商务, 也有一些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剩下大部分学生均为查看新闻或消息。

(2) 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倾向性分析

实际考察结果表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85%的大学生会选择飞信、腾讯QQ或微波进行聊天沟通。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知, 社交商务及在线聊天是大学生群体应用手机的主要方向, 有时也需要对新闻或消息进行检索。当前聊天应用工具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成为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播所需的时间, 微博的刷新速度可以用秒来计算, 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投入, 省时省力, 效率更高。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 几乎每位学生都会应用上述聊天工具。在社交商务系统的支持下, 大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更加紧密, 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的动态消息, 扩展学生的视野。

(3) 大学生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布状况

大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多, 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都分布在吃饭前后、路途中及睡觉前这几个时段, 使用频率较高, 几乎达到随时使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80%, 在上课时间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学生约为35%。由此得知, 大学生课下实践都用在上网方面, 大学生都选择应用智能手机同他人进行沟通, 移动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大学校园, 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除了在校园内部, 大学生在家庭、外出活动时, 也会应用到移动社交网络, 利用手机来打发时间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习惯。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学习过程中被网络消息干扰,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参加社交活动的几率明显下降。在移动社交网络中, 大学生之间形成可一个较为复杂的关系网, 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生活。

2 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1) 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意识的影响

对自身自主权的了解和认识就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需要处在一定的活动及学习环境中, 体现为希望辨认给予充分的尊重, 并享有一定的人格自主权。借助移动社交网络, 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交际范围, 认识更多的同学,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这些心理需求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 实现了学生的愿望, 能够以一种主导地位, 达到独立生活的愿望, 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为社交网络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

(2) 移动社交网络改变传统形势

处在当前信息网络化社会中, 人们更愿意发掘和接受新鲜的东西, 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能经信息、图片上传到移动社交网络中, 并通过这种方式人事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 对原有的社会关系进行了重建。尤其针对当代大学生中, 移动社交网络的便利性成为选择的主要原因, 可以摆脱传统交流在地域、空间方面的现实, 能够在任何时刻发挥作用。本研究中涉及的大学生群体中,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应用社交网络来结识朋友, 在需要沟通交流的情况下, 首选方式就是社交网络, 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移动社交商务将会成为我们以后生活中不可或缺形式, 在将来我们的生活将会变的更加美好, 变的更加便利。移动社交商务将会永远陪伴我们的生活。大学生通过移动社交商务扩大交际, 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 可以满足自身的多种需求,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够掌握自身的命运发展, 独立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 有效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 能够实时性的获取相关的信息, 同他人进行联系, 对大学生自我实现意识的树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 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用户明显增长,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 这一现象在各大高校尤为突出。手机功能日益丰富, 不仅包括游戏和娱乐应用, 还产生了微信、多媒体视频、GPS手机定位和移动电子商务等, 这些应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 这一新兴事物正以迅猛的势头影响着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的调研数据为基础, 围绕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对大学生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

参考文献

[1]占君慧, 张繁谦.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需求实证研究及分析[J].商品与质量, 2012 (07) :270.

[2]徐百成, 杨立淮."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03) :105.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移动社交网络 篇2

导言:微信、个信、友信、米聊、速聊,甚至盛大直接冠以Kiki。在20的春节前夜,突然涌现了数种移动社交即时沟通工具,这一切无疑冲着Kik messenger来的,这个月20日才出现的APP应用明星。

“全面的免费实时信息”,Kik设计团队如此形容自己,其实Kik并不复杂,完全可以理解为智能手机上的数据流短信,输入方式和联系人均来自电话录,但是信息的传递并不是通过传统短信所依赖的短信息端口,而是纯粹的数据管道。GPRS或者3G信号,甚至直接通过Wi-Fi。对于短信文化并不发达的北美和欧洲市场而言,Kik直接将依赖数据流量的互联网聊天彻底移动化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全球注册用户就接近500万。正是因为Kik的高速流行,严重威胁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软件,尤其是推送邮件下的即时信息功能,以至于Kik在登陆黑莓应用软件商店不到一个月,就被驱逐。

在Kik之前,iPhone上早就有了一个名为WhatsApp的应用,从功能上跟Kik没区别,却一直不温不火。之所以Kik能一炮走红,关键在于Kik对于手机内通讯录的自动挖掘,不再需要单独添加沟通对象的邮件地址或其他数字代码,一切联系都是以原始电话通讯录上的手机号码为基础,自动调用。尽管WhatsApp也支持以通讯录作为移动社交关系名录,但是却不够简化,需要几步繁琐的手动设置,恰恰仅仅是一些便利性的简化细节,以及开放式关系架构,成就了Kik对WhatApp的超越。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社交沟通关系?在采访统计网络计量学研究者Mike Thelwall时,他曾经提出:“目前在线社交系统是非线性成长的,因为不同商业因素在塑造不同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交体系都要建立一套独立的名称标识体系,Facebook和Twitter的注册名称只有不足36%的重叠,

”更别说隔绝Facebook和Twitter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还存在着QQ和微博的独立体系。正是基于这种对于社交关系管理上的不对称隐患,才让Kik的开发团队盯上了智能手机内的通讯录,Kik团队成员Tera Kristen的解释更直白:“如果你悲观地认为,这一代人的社交关系完全基于互联网空间,那就错了,对于互联网和现实世界,应该是无缝的。”正是看中这种从手机通讯录中挖掘出的高效率社交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架构可以通过移动聊天延伸出更多商业机会,才会在Kik只上线三个月后,就涌现出近十个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摹仿品。

“除了在名片上写上电话号码和邮箱,还要列出Facebook和Twitter地址的用户,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社交沟通语境下的管理陷阱,我们设计Blur界面,就是希望把这些复杂的,各成体系的数据关系系统,合拢在一块屏幕上。”摩托罗拉的总设计师傅Jim Wicks在采访中如此评论Kik效应。而在一篇题为《在线社会系统的加速成长》的论文中,将Kik效应直接划归网际活动遵循定常幂律,研究者比对了以Facebook、Twitter和短信,三种不同社交目录作为日常独立沟通手段的效率,结果发现同样是以智能手机终端作为交互界面,以Facebook作为交流工具最耗费时间,管理成本几乎是Twitter平均使用时长的1.5倍,而短信息和邮件的沟通组合几乎同Twitter等效,但支付通讯成本却是最高的。

移动社交网络 篇3

日前,人人公司公布今年第一季度财报,净亏损为310万美元,同比和环比均大幅收窄。有分析指出,自去年开始就陷入亏损的人人公司,终于显现出些许好转迹象。

对比人人去年三、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财报,这家公司的净营收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小幅下降。与此同时,人人的净亏损额在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37%至2110万美元,随后在今年一季度大幅收窄85%至310万美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1360万美元。

人人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一舟就此表示,亏损收窄主要受益于抛售所持的唯品会股票,而移动游戏方面的投资回报也增加了营收。

而人人公司亏损大幅收窄的还有一个原因,被认为是运营成本的大幅下降。财报显示,人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运营支出为4570万美元,相比去年四季度的5930万美元减少了1360万美元。

亏损收窄之时,人人开始酝酿移动端的流量变现。据陈一舟介绍,人人已经在移动端做广告客户方面进行测试,预计将在下半年正式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陈一舟的打算也出现在开心网,以及湖南卫视社交业务的下一步计划之中,它们也相继展开了移动端的测试工作。有行业人士指出,社交网站在走过漫长的烧钱期后开始向移动端要“回报”。

但是,在移动应用少有创新的今天,社交网站们的商业化道路还要走多久?

转战移动端

人人在移动端的布局已有时日。

据本刊记者了解,去年中旬,人人副总裁吴疆就曾对外宣称:“人人网无线端预计投入千万美元,是去年的4倍。”人人将在无线领域大干一场的气魄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1月,人人成立独立的无线业务事业部,专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新产品研发和运营。随后,无线事业部连续推出了两款应用——啵啵和美美,分别主攻语音移动市场和照片社交市场。

在吴疆的规划里,人人网无线战略要构建生态系统,包含与移动通信、OS提供商、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等厂商合作。

此后,陈一舟亦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会上表示,人人在移动领域拓展的重要方向在于移动社交和移动游戏,在游戏方面会主要瞄准Android市场,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自行开发的游戏。

人人网对移动端的“专宠”在社交圈内不是个案,另一个著名社交网站开心网的动作渊源更久。2009年,开心网就在手机上布局,开发了Wap版开心网与开心网的移动客户端,并根据用户需求的深化和开心网自身产品的发展,持续推进版本的升级。此后,私密社交移动应用美刻、开心集品以及手游客户端等一一亮相。今年年初,一款名为“开心宝宝”的亲子移动应用APP产品上线,这被认为是开心网进军垂直移动社交的一个举措。最新的消息是,开心网iPhone清新版客户端在日前再次升级,增加语音动态、附近的人/照片等功能,去掉了大量老版开心网客户端原有的功能,以此来突显主要功能。

此外,湖南卫视也推出手机社交应用“呼啦”,希望通过连接家庭共享的电视大屏和个人私享的手机小屏,为电视用户提供互动体验。

有分析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与传统PC端社交相比,移动社交具有人机交互、实时场景等特点,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创作并分享内容,让网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个人的现实生活。而随着3G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人人、开心等社交网络转战移动端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顺势而为的移动

事实上,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兴起,人人、开心等传统社交网站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随着用户对开心农场类社交游戏的热度下降,一些用户逐渐远离社交网站,业界也出现了“社交游戏玩家集体出逃”、“社交网站用户数量骤降”等声音。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中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上半年甚至出现萎缩。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相比2010年年底略有增长。而在使用率方面,社交网站用户占网民比例为47.6%,比上年年底回落了近四个百分点。

人人公司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据其自述,人人的流量自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下滑。而广告投放缩减、用户增速放缓,已然成为困扰人人的难题。近日,人人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裁员动作,受波及的部门包括人人网、人人游戏和糯米网。其中,人人游戏有些小组裁员比例接近50%,人人3G部门裁员比例更是高达75%。

开心网也未能逃脱社交网站集体式微的魔咒。在2009年达到高峰以后,从2010年开始,开心网的访问量发生迅速下降。Alexa 2010年年中的数据显示,开心网的流量呈明显下滑颓势,尤其是近3个月用户量、页面访问量分别下降25%和40%,人均页面访问量也从年初春节时的40个跌至25个左右。此后,开心网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包括放弃团购业务并将其外包、裁员等,甚至在2011年接受了腾讯的战略投资。然而,这一切并未能让开心网重现当年的辉煌。

内忧外患之下,移动端给予了社交网站巨大的想象空间。调查显示,在社交网站用户中,有61.6%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访问社交网站。“社交+位置+移动”的融合代表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社交网站也朝着这一方向积极探索。值得关注的是,36.0%的手机用户发布过个人所在位置;29.4%使用手机社交网站寻找周边的优惠和团购信息。这也显示出手机用户在移动社交方面的巨大潜力。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在不久前指出,当前全球近一半社交网络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来访问社交网络,而这一趋势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

业界有观点认为,在整个互联网都走向社交化的大趋势下,一方面传统的社交网站不断融入新型社交功能组件;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交网站即将陷入用户增长的平台期或衰退期,一些社交网站开始将业务发展重点转向移动终端,移动社交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战场。

实际上,移动端这个崭新的市场已经为社交网站展现出了诱人的蛋糕。Facebook早些时候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月活跃用户达11.1亿人,其中移动端占据7.51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在营收方面,移动广告的收入约占三成。而在2012年第四季度之前,Facebook在移动端还几乎是颗粒无收。Facebook一举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社交网络公司”,展现了社交网站在移动端的巨大“钱”景。

在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王益明副教授看来,虽然传统社交网站的使用率在近段时间增长动力不足,但随着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崛起和普及,社交网络服务在未来几年依然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访问水平。

把握机遇

某种程度上,社交网站转战移动端既是顺势而为,也是时势使然。然而,在移动端的开疆辟土并不轻易。

在传统PC领域,多年以来的“加法”策略,即“浏览器+输入法”的模式已经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的不二法宝。但在移动端,这样的策略变得异常难行。相关分析指出,对移动社交而言,由于需要延伸至用户的关系链,加强互动效果,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因此,无论是国外的Instagram、Twitter、Facebook,还是国内的人人、开心网等都在移动领域延伸自己已有的产品。

此外,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移动互联网更像快消品,生命周期发展比传统互联网产品更快,这就要求社交网站在移动端不断开发新产品来增强自己的黏性,保持移动端用户的高度活跃性。但是,在大量应用涌现的现实情况下,用户对移动应用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因此,对于社交网站的产品要求也就更为严苛,只有打造出适合用户特性和需求的产品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就坦陈,社交移动化确实势不可挡,未来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但问题是,移动社交在当下还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另外,除非有颠覆式创新的出现,否则新的竞争者难有生存空间。在国内,移动社交刚出襁褓,正在蹒跚学步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更迅速,它为人们所接受的时间将更短。”程炳皓说。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盈利之道 篇4

于是,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以下的画面: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人们, 游走在国内、国外的城市乡村, 一边欣赏着自然美景、历史古迹、人文景观, 一边浏览着网页新闻、聊着视频电话、发着语音信息;人们时不时地抽空刷会儿微博、上会儿微信, 还不忘和朋友圈中的好友们分享着此时此刻在路上的心灵随想, 抓拍到的美丽图片, 亦或搞笑娱乐的精彩视频;人们在街头巷尾休闲小憩、和朋友品咖啡聊天之时, 或乘坐高铁、地铁、等候飞机、办事排队之时, 也会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登录移动社交平台, 查看好友推荐的商品和服务、对比商品的价格和评价、和朋友微信或QQ聊天、挖掘潜在的商业机会、下载相关的商业资讯、亦或查看美食点评、获取优惠信息、抢红包赠券、秒杀心仪的商品等。

有专家预计, 2015年中国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536.5亿元, 应用移动商务的网民将超过3.52亿人。

本文对移动社交的盈利之道进行分析,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盈利在于能否创新出既独具眼光、服务大众、又无法被模仿抄袭, 志在行业第一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 (MSNS) 。MSNS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移动社交媒体的精准广告盈利、移动社交游戏盈利、移动社交用户体验盈利、构建移动社交平台生态圈盈利等。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SN (Social Network) , 是随着E-mail、BBS、博客、微博等Internet应用而自然发展起来的反应社会交往群体的一种形态, 其本质是提供一个在人群中分享兴趣、爱好、状态和活动等信息的在线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社交网络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方式、效率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车载移动终端等多种移动设备的普及, 以及传感网技术的应用, 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来访问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主流。移动社交网络MSN (Mobile Social Network) 的特点有: (1) 研究社会群体在某方面的活动规律, 通过对移动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并聚类。如, 通过对人们出行数据和出租车移动轨迹的挖掘, 可以为出租车司机更快地找到乘客提供帮助。 (2) 人们利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来进行E-mail、BBS、微博等移动社交应用服务活动。

移动社交网络带来大量崭新的研究和应用机会。例如, 位置服务、出租车异常轨迹识别与检测、出租车最优载客寻找策略等。人们利用车载GPS、手机、公共交通卡等移动终端提供的行为轨迹信息, 可以对一些事件进行预测, 或对基础设施等方案作出合理性评估, 针对移动社交网络数据的管理与挖掘, 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MSNS (mobile social network service) 是指用户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移动终端等为载体, 以在线识别用户及交换信息技术为基础, 按流量计费, 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的社交应用服务。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不包括打电话、发短信等通讯业务, 但包含分享和交流信息资源服务, 语音、视频等网络电话服务, 即时信息网络传送服务, 商品买卖、品牌推广、渠道拓展、广告营销、搜索引擎等众多服务, 即用户从传统的PC端互联网页社交平台转移到手机客户端移动互联网APP平台, 享受多样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 企业则通过移动互联网APP平台来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

与传统的PC端社交相比, 移动社交具有人机交互、实时场景等特点, 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地创造并分享内容, 让网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个人的现实生活。

在美国, Facebook于2010年和亚马逊、ebay等合作, 通过浏览式店面即跳转到商户页面下单购买, 直销式店面即通过Facebook页面直接下单购买, 粉丝店面即组织互动活动发放优惠券供消费者购买等三种主要方式展开电子商务交易活动。2011年Facebook开始拓展移动互联网业务, 2012年花费10亿美元收购在线照片共享服务商Instagram定位移动平台。2013年, Instagram推出15秒短视频分享功能和消息功能Direct, Instagram通过在用户信息流中植入赞助商广告来巩固盈利。

在中国, 人人网的“人人逛街、美丽说、花瓣网、蘑菇街”等的手机版;手机淘宝网推出“淘女郎”;手机凡客推出“凡客达人”;2013年10月阿里巴巴公司推出社交产品“来往”, 同时让“淘女郎”入驻“来往”等都是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典型移动社交网络服务。2013年5月阿里巴巴公司用5.86亿美元入主新浪微博18%的股份, 加快了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融合。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盈利之道

(一) 移动社交媒体的精准广告盈利

基于用户诉求的移动社交媒体可以利用环境知觉 (ambient awareness) 和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等手机、网络应用技术, 策划用户参与活动, 利用SNS用户乐于分享的特点瞄准游戏、零售和音乐等特定行业垂直市场, 根据不同用户群体、不同用户诉求推出精准广告来盈利。

比如, 增强现实技术是将虚拟世界的数字内容 (声音、视频等) 叠加到物理世界的真实影像上, 通过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等特点, 结合有形用户界面技术从而形成全新的用户体验, 投放采用增强现实技术的针对性广告能让用户们感觉像操作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体那样操作虚拟物体, 人们通过移动终端与三维码感觉到立体化的商品。这时, 人们感受的不是广告效果而是自己的真实体会, 这样会促进销售进而增加盈利。

(二) 移动社交游戏盈利

移动社交游戏的盈利主要有下载前付费、IAP (应用内付费) 和IGA (内置广告) 三种方式, 三种不同盈利方式的价值也不同。下载前付费价值最低, 盈利也最少, 因为人们都热衷免费游戏, 在没有尝到游戏乐趣前较少愿意付费。IAP价值较高, 可以管控盗版, 打击黑卡, 很多从传统网游转移来的用户习惯IAP, 这可以保障ARPU (每用户平均收入) 、游戏粘度和延长游戏生命周期。

移动社交游戏的盈利之道, 必须先立足于游戏开发者。游戏开发者需致力开发游戏中用于盈利的虚拟商品、应用道具等。新生的APP开发前就需想好盈利模式, 展开市场调研, 深入了解自己的产品和用户习惯, 合理设置收费点, 然后使用各种平台借用流量, 比如桔子平台, 可以赠送给游戏开发者免费推广用的桔子, 分享用户给游戏开发者, 或将开发的游戏放到联通、电信、移动、索爱、机峰等市场中, 帮助游戏开发者提升知名度和扩大用户群。

IGA发展势头较热, 因游戏在安卓平台可以免费下载, 与苹果I0S平台付费下载不同, 开发者通过游戏内的道具收费盈利较少, 要靠内置广告获得较大盈利。在中国, Android盈利状况糟, 移动社交游戏开发者需要利用两大主流推广和盈利渠道——应用商店和移动广告, 并且要广泛重视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

目前国内有十几家应用商店 (包括运营商、终端厂商和独立第三方) 和近十家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商, 游戏开发者选择哪个商店, 选择哪个广告平台对今后能否盈利十分重要。所以, 游戏开发者在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时需考虑三方面因素:

(1) 是否直达用户手机的渠道, 是否拥有较大的用户基数, 用户快速成长趋势如何等;

(2) 是否能够快速响应游戏开发者所需要的反馈信息, 如用户信息、终端信息、厂商信息等;

(3) 游戏开发者是否有真实的收入, 支付方式是否方便且值得信任, 广告等收益方式是否合理。

2013年是移动游戏行业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爆发的一年, 移动社交游戏又是用户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移动社交网络服务, 其利润率较高, 移动社交游戏增进了用户间的交流分享, 好友间的相互推荐会带来游戏用户的增长, 从而增加盈利。

(三) 移动社交用户体验盈利

移动社交网站设计用户感兴趣的互动内容, 利用用户分享, 引导用户从线上到线下展开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体验活动, 也能带来盈利。如, 在移动社交网站上销售帽子的店铺可以设计帽子试戴体验活动,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摄像头, 通过三维图像识别技术试戴该品牌的帽子, 并在手机网页上实时显示该店铺线上、线下的营销信息, 方便用户直接线上购买或转去线下商铺购买从而增加销售盈利。

已经参加体验活动的用户又可以通过好友间的交流分享, 并通过基于地理位置的“新消息”方式推荐更多的人来参加服务体验。移动社交网站给予推荐用户适当的返利, 让推荐者分享成功交易量的利润等, 以此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

赶集网手机版——赶集生活最新推出基于CTB模式的懒人找房APP应用和赶集招标服务, 它充分体现了基于地理位置的互动营销效果, 通过精准定位消费者需求, 将线上的技术和线下的服务完美结合, 既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高品质的服务商家, 降低找房成本, 也为提供优质服务的商家更精准地选择用户, 降低商家品牌推广成本。用户花少量的钱得到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本地生活服务体验, 同时赶集网帮助商家提升了口碑, 它通过收取服务费用、分享成功交易利润来实现盈利。

(四) 构建移动社交平台生态圈盈利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利用消费市场中的网络效应可以构建移动社交平台生态圈, 增加利益相关性群体间的交流分享, 通过基本的免费服务带动增值收费服务, 从而实现盈利。不仅利益相关性群体间能实现共赢, 作为渠道、媒介、中间人身份的移动社交平台也获益匪浅, 实现1+1>2。移动社交平台生态圈中的每一个个体、群体, 若能共享利润, 势必会促进平台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如照片分享服务商Instagram, 在被Facebook收购之前已经在与巴宝莉 (Burberry) 等品牌洽淡合作, 试想在Instagram为用户分享的服饰单品照片旁增了“现在购买”或“点击查看附近的巴宝莉专卖店”等按钮, 那些感兴趣的用户很可能会点击浏览, 从而提升巴宝莉的品牌推广力度进而增加销售盈利。

移动社交网站对使用基本服务的用户免费, 对享受增值服务的用户收取一定费用, 收费会员比普通用户享有更多特权。如手机版世纪佳缘, 普通用户交付一定的费用可以成为高级会员, 可以享受更多的特别服务 (如, 可以赠送意中人付费礼物, 参加与意中人的线下约会, 享有专业红娘的一对一服务等) 。又如天际网APP手机应用, 针对收费会员可以提供高端商务服务, 帮助收费会员建立可信的、通过有效身份认证的人际关系网络, 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帮助收费会员有效管理和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网, 保证更大几率地搜索到重要的人脉资源, 招聘到合适的职业精英等。

移动社交网站基于用户诉求进行品牌招商, 使商家虚拟店面进驻到社交网站中, 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用户群的生活需求, 又增强社交网站的服务功能, 然后通过收取租金, 分享交易利润等实现双方盈利;移动社交网站也可以通过提供虚拟增值服务, 与第三方运营商 (如电信、联通等) 利润分成, 或和金融机构合作收取手机银行服务、电子支付等功能的服务费或利润分成;移动社交网站还可以通过开放平台, 允许第三方开发的应用软件通过多个API接口接入到移动社交网站中, 将获取的利润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 这种利润分成既满足网站需求, 又给开发者带来一定的收入。

2014年1月, 新浪与支付宝联手推出了新浪微博支付, 可以通过网页版和手机客户端进行。这项创新服务是将微博与支付宝账号打通, 无论微博平台的在线交易还是线下商家的日常消费都可以用微博客户端直接付款, 这种社交加支付的“超级支付”使用户微博购物时不再登陆支付宝或网银等其他支付工具。而且新浪微博与支付宝也将互通二维码, 以后用户无论是使用微博客户端还是支付宝钱包客户端, 都可以扫描双方发布的“可支付二维码”, 这样线下的商家就可以直接在微博或线下店面发布带有商品的二维码, 用户使用新浪微博或支付宝钱包可以随时随地扫码支付, 这一创新服务举措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目前有超过40万的商家开通了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主要依靠广告和应用增值分成盈利, 支付宝主要依靠用户规模、合作金融机构数量收取转账服务费和理财利润分成等盈利, 如此强强联手使双方都获得了巨大的盈利增长。

移动社交网络 篇5

朱华明

反思

朱华明16岁进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后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联合创立第一个华人留学生社交网络faceren.com。初他退学归国与哈佛大学的郭磊及中科大的杨锦祺共同创立了社交网站同学网。

底,朱华明从同学网淡出,陷入长达一年的人生低谷。不过,这段时间他开始重新思考创业。

朱华明反思自己以前过于专注创业,忽视了亲情、友情和生活,意识到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重要性。这让他重新振作。他说,“当我失落时,我还有个家!”也是这让他对社交有了更深认识:不应是冰冷的,而应是有爱的网络。而做有爱的社交网络才是他所喜欢的。

“人生很短,创业很长,不可急于一时。”朱华明如此对笔者谈到。他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片广阔的天空,是可以坚持做十年的事情。“如果还没有被打垮的话,必须投身进去。”

去年底,朱华明开始为数家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做顾问,近距离观察移动互联网。半年后,朱华明决定复出创业。

团队

位于中关村的车库咖啡,在今年4月开始营业,来此办公的创业者络绎不绝。今年7月,朱华明团队也搬了过来。最初,他是在朋友资助的一个200平方米二层小楼开始二次创业。朱华明还卖掉了自己的汽车。

和杨是MM团队另外的一位核心创始人,他与朱华明是清华大学同宿舍同学。二人于5月创立柏拉互动,开始开发产品。

“每天睡在沙发上,一块看看夕阳。很多东西一块讨论。从一条线、一个角、一个像素、一个代码,亲手完成产品。”朱华明如此介绍最初的创业状态。

7月9日,MM在App Store上线。

MM团队目前共有20人,多来自清华、北大、哈工大。其中,朱华明的同班同宿舍同学有四人,

在他看来,“稳定有执行力的团队,应该是强关系的团队,包括同事、同学。”这和他的社交理念也是一致的。

对于团队初期的努力目标,他看的很明确。“能把产品做出来,能把产品做好,就很开心。”他说。

开放和快乐是朱华明努力为团队营造的。“大家在一起无话不谈。即使创始人说错了,也会被纠正。大家愿意待在一起,想开发时候开发,想睡觉时候睡觉。”他说,“车库咖啡的员工觉得我们很辛苦,但我们内心觉得很快乐。”

足够简单

MM,全称是Mobile Messenger,是一个手机语音聊天应用,借鉴了语音聊天应用Talkbox,上线一个多月,已有近4万名用户。(笔者曾在《移动新发现》栏目第一时间做过报道)语音聊天领域受到了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的关注,出现了米聊、微信、飞豆、TalkTalk、Youni等十多个应用,竞争激烈,其中微信和米聊是佼佼者。

为何仍会选择进入?在他看来,语音对讲的需求长期存在,且是颠覆性的,但没有很好的产品可以满足。另外,社交+语音的远景另其兴奋,希望接受挑战。

他认为,目前这个领域还是小市场,竞争还是良性的,大家都在做产品,拼执行力。据悉,MM近期将会推出新版本,以及上线Android版。

为何只支持语音聊天?他认为,目前业内的产品不够简单,而用户需要个最简单的产品。MM要做的就是足够简单。

“标准就是我的妈妈用起来,比以前用的产品都要简单。”这是朱华明对简单的理解。

而简单是为了专注,“专注,会带我到想到的地方。”朱华明说。

移动社交新世界

MM最初以语音聊天应用上线,偏重通讯功能。不过,近期,朱华明团队已开始对外称之为移动社交通讯产品,更偏重社交,其次是通讯。朱华明MM将走向社交,而且从设计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为熟人设计。

“MM让你和朋友、亲人每天都能保持沟通,帮你通过通讯录、微博查找好友,去重建社交圈。”朱华明如是介绍。

MM另一特色是加入LBS社交功能,引入了弹性社交概念。基于位置推荐的MM用户,不可避免地会有陌生人。这似乎有违熟人社交理念。

何解?朱华明认为,人的社交是跟位置相关的,所以MM加入了LBS社交功能,不过却不是为陌生人设置。

他为MM设置了双向认证机制,“不通过你,你是没法说话的。如果直接说话,那就是陌生人交友了。”

据他透露,MM近期将推出iOS新版,将会在不强制用户的前提下,通过上传头像、提交名片等设置,加强实名。

陌生人交友是冰冷的,且为用户带来骚扰。为此,他的团队严格控制MM的隐私设置,允许用户隐藏状态不被好友看见,以及禁止广场、禁止广播等等。“你可以不让别人知道你在哪。”他说。

移动社交网络 篇6

移动社交产品用的差异化突破

最近,一款匿名社交应用“秘密”颇受到人们的欢迎,据了解,“秘密”提供的是一个完全匿名的私密倾诉社交APP,你不能和家人朋友说的秘密,不能在微信、微博上说的秘密,都可以在这里倾诉。虽然不少人都乐于分享一些“不能说的秘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个匿名社交平台上,内容成为最不可控的因素。不仅不容易把控,监管也成为问题,若其成为一个谣言扩散的途径,未来岌岌可危。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即意义,其受到欢迎势必是用户有着该种需求。

在社交应用中,同质化只能让其未来的路越走越窄,只有抓住用户需求,从某一点进行突破才能获得用户的青睐。

这一点上,唱吧和知乎都十分成功。社交元素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即时通讯模式,唱吧将娱乐与社交集于一体,一方面,能够提供给用户良好的娱乐体验,另一方面歌曲的打榜又同时拉动了社交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既可以基于熟人之间的社交,也能够建立在纯粹的陌生人之间。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唱吧已拥有激活用户超过1.4亿,月活跃用户超过3500万。对于这样的数字,唱吧CEO陈华认为和唱吧最初的定位——“社交类手机K歌软件”是分不开的。

另一款不那么传统的社交应用——知乎,似乎更介于贴吧与微博之间的类应用。好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到足够的重视,但知乎在获得越来越好的口碑的同时,其却没有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用户量级扩大之后,内容的把控却失去了控制。不少用户在知乎的提问成分越来越“水”,相当一部分新人用户是拿知乎当百度知道去使用,使得一大部分提供优质内容问答的用户流失。

反观阿里旗下的来往,虽然背后依托了庞大的电商背景,但来往并没有加入过多的电商因素,只接入了一个微淘入口。除此之外,来往更多的希望专注于不同于微信社交的打造。4月14日,阿里来往发布了全新的5.0版本,背景logo颜色从绿色变成了清新的柠檬黄,这一表现也凸显出了其期望走一条不同于微信的路线。马云曾表示,来往就做来往,来往希望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在来往上面交些朋友。在这里自己娱乐一下,让自己快乐一点。这看起来像是在说用户,又何尝不是在说阿里自己。今年3月,阿里以2.15亿美元重金投资tango,人们便猜测阿里或大力发展来往,或彻底将其抛弃。此外,前不久就已经有消息透露阿里将在4月初发布阿里的新版本,并且将搬入tango的即时视频通话功能,但此次4月的更新中并没有见到该功能。

呼唤“社交”的回归

2013年是社交应用爆发的一年,从微博到微信,用户数量以惊人的量级增长,与此同时,移动社交产品的变现能力被无限的挖掘。2013年4月,新浪微博联合阿里推出了合作产品“橱窗推荐”。当新浪微博用户发布含有淘宝单个商品的链接时,该微博下方会自动推荐同类型的两张商品图,并显示“推广”字样。同年同月,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在宣布获得阿里巴巴投资后,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表示“这一战略合作预计能在未来3年内给新浪微博带来大约3.8亿美元的收入。”

进入2014年,新浪微博在年初与支付宝共同宣布,打通新浪微博与支付宝账号,联手推动微博支付。双方合作后,用户在进入支付环节会出现绑定支付宝界面。绑定后,用户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的在线交易,以及线下商家的日常消费均可用微博客户端直接付款。

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微博终于创收在即,但一直以来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都存在着争议,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报告称微博的流量出现了下降,而新浪管理层在报告中表示微博的用户数和使用频度仍然保持了上升的态势。此外,香港的《南华早报》报道,有研究数据表明,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并没有新浪公司2013年上报的那么多,只有1000万用户发布原创微博。且不论数据的争议,但就微博的现状,似乎已经从一个纯粹的社交分享平台变为了商品营销以及大V们的天下。

无独有偶,除了微博营销的火热,微信营销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去年8月,微信正式推出5.0版本,加入了微信支付功能,并且将公众号与服务号区别开来,这也为微信营销的开始铺好了康庄大道。与微博营销的不同,微信营销更多的是一种点对点式的营销,更具有针对性,甚至通过这种方式的营销形成了一条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据了解,在去年的双十一电商促销活动中,由微信和易迅合作推出的微信卖场成交量超过了 8 万单,虽然这个数字量级并不大,但这已经占到了活动期间易迅所有订单的 13%。

微信自2011年推出,最初,微信火爆的原因在于其只需一根手指就可以进行交流。这种简单的沟通方式迅速的在国内蹿红,一时间同类软件竞相推出。而微信这种熟人间的即时通讯社交也让不少人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虽然以上二者都开始成功的变现,但逐渐的,其本质属性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移动社交网络 篇7

1 移动社交网络的隐私窃取以及对策

目前, 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大量涌现, APP应用软件也随之快速更新, 不良动作往往在运作过程中对用户存在威胁。例如在使用移动社交软件中普遍采用通讯录匹配功能, 但使用前提不可忽视, 一要确保手机号码是否是绑定在用户本身上而非第三方使用者, 二要确保用户在相关应用程序上传通讯录或具有其特征性的摘要信息获得认证。在应用程序的系统默认下, 向用户主动提供并推送其联系人信息就会极少构成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但实际情况下并非如此, 在便利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安全性, 在没有访问控制与权限设置的前提下也给用户隐私带来隐患。通常情况下, 账户作为使用者的标识, 在用户想要判断对方的个人资料和身份时能获取的信息范围很小, 这样一来, 用户便倾向于认同那些资料详细、完整的账户。但有些账户看似可信, 一旦被其他人通过不法手段进行控制并大量盗取用户个人信息及资料并加以利用进行伪装诈骗、非法监听时, 隐私保护问题就岌岌可危了。

1.1 隐私窃取手段

1) 通讯录、通话记录及内容、地理位置及定位, 各类账户信息及网络交易密码都是可能被当做隐私窃取的手段。通过该方法大量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和账号密码会被攻击者获取, 通常情况下由于手机号码是普遍用于核实用户真实身份的手段, 因此在结合用户资料后, 提供给攻击者更多方位的信息。

2) 与此同时, 恶意制作垃圾不良短信的人通过向社交应用服务器提供给已获取的用户信息, 就能够获取到其选定的手机号码是否处于使用期间或在线状态。由此不良用户就会凭借已盗取的号码中, 将用户的个人资料与信息用于非法的商业活动等中。

3) 在用户注册多个应用程序的情况下, 不法分子可以综合其安装的不同类别软件中获取到包括学校、院系和工作单位等详细资料, 会对诸多用户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更严重的问题是, 不法分子还可以根据所获取的用户信息伪造虚假的用户身份进而盗取信息。一旦被克隆, 就等于为攻击者开了一扇后门, 达到克隆出一个和目标用户完全符合其标准的不实账户的目的。依靠微软的终端服务不会释放任何病毒文件, 因此极具隐蔽性, 所创建的克隆身份迷惑性越大, 攻击后产生的危害性就会越大。

1.2 主要对策

1) 基于实名制的移动社交网络, 账户的用户名往往能提供其他用户明确的身份提示, 用户实际上已提示了对目标联系人好友的先验知识, 为了有效防止用户个人信息被攻击者收集, 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并仅返回该账户的用户名, 而不返回除此以外的其他个人信息。

2) 对于未采取实名制的移动社交应用, 建议利用访问认证确认访问权限并提供有关于用户的个人信息的问题作为亲密度的验证, 这样就降低了攻击者窃取信息的可能性。使用通讯录匹配功能的用户通过此类提示来核实推荐好友的身份, 其他信息应设置为仅对已添加好友可见, 这样就能避免和有效阻止攻击者获得通讯录联系人对应的账户信息。

3) 手机号码的隐私程度反映出二人的用户关系的亲密度, 因此在通过通讯录匹配功能推荐好友时, 建议把通讯录中将拥有该用户的手机号码推荐为可信好友, 双方拥有对方的手机号码更能够反映出双边的朋友关系, 此办法可信度高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不法分子利用通讯录匹配功能来获取用户资料的可能性。

2 移动社交网络的支付安全攻击以及对策研究

由于TCP/IP协议在设计时容易忽视网络自身的一些特点以及安全问题, 但移动社交网络安全协议都架设在TCP/IP之上, 因此TCP/IP协议本身的安全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移动社交网络安全。由于网络安全环境的不完善, 让用户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缺乏安全感, 移动社交网络的环境下支付安全更是如此。这些问题因移动支付背后的产业链庞大以及影响范围广而造成, 宏观来看其中的运营商与服务商在复杂的支付产业链中运营体系存在差异, 同时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为防止整个产业链中单个环节被攻击, 因此有必要通过内部入侵、外部入侵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认真分析各环节的安全问题隐患以及对策研究。

2.1 支付安全攻击手段

1) 金融机构是用户移动设备绑定的银行账户管理者, 它是整个移动支付环节的重中之重。若用户在手机银行绑定期间, 不慎将手机遗失, 就意味着手机卡号与其绑定的相关信息都会被别人轻易获取。与此同时各金融机构独立开发的网络银行业务的交易安全标准应被统一的广泛认可, 移动社交网络方面金融机构的总体安全状况不乐观。

2) 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作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 此类机构其职能不在传统的行业监管范围内, 当然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 例如对沉淀资金的管理是很容易产生资金风险问题的, 有必要对沉淀资金进行界定并保证沉淀资金的安全从而不会影响交易的完整性。在交易信息传输过程中, 如果信息不能及时的在客户端与服务端间进行传输, 会影响客户支付的准确性甚至重复支付等问题;若黑客利用该漏洞设法控制用户和服务提供商两者间的通信, 那双方交易过程就会被黑客所控制, 并从中非法获利, 使用户和服务提供商造成损失。

3)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是介于金融机构、用户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通信桥梁,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在促进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移动社交网络开放的环境中, SIM卡存储着用户签约的所有敏感数据信息, 若SIM卡被复制或者遗失意味着所有机密信息将被非法获取。一般情况数据信息都使用明文通过移动社交网络或硬件技术进行传输, 而明文未加密易于被拦截或窃取, 以至于机密信息在交易中被破解。

4) 设备终端提供商是整个移动支付环节的硬件, 在4G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愈加完善的环境下, 移动终端具备的功能也愈加完善, 移动支付应用的支付功能与种类更是层出不穷。用户需要通过注册签约信息、传递账号及密码等数据信息才能与移动终端接入支付平台, 若因为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不当而导致签约用户的敏感信息被病毒或木马程序攻击, 使用户银行账号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2.2 主要对策

1) 金融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体系的防火墙防范黑客的攻击, 加密处理用户的ID及密码, 尤其是对重要的数据信息甚至进行重点加密处理, 不得使用明文进行信息传输。应有安全日志记录用户对系统的访问及时得到用户客户端的访问动态信息;在错误日志中记录所有应用系统发生的错误并在金融机构相关部门及用户客户端得到反馈。用户手机如果意外丢失或者被盗, 为保证其手机卡号绑定的银行签约信息的安全, 挂失后金融机构应迅速采取加密保护用户信息。除此之外, 金融机构还应制定可行的行业安全标准来规范移动支付业务, 建立统一完整的移动支付安全机制。

2) 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来约束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 并且通过相关的法律将其纳入日常监管, 必要时采取限额等针对性措施, 为了规避其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也可以同时建立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若出现重复支付或造成用户损失的情况时, 为保证用户支付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应限制用户短时间内发送支付请求的次数, 必要时做出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方面的对策。

3)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应制定统一完整的加密标准在移动社交网络中使用, 这样能够增强通信信息的安全性, 通过采取实名认证和指纹验证等方法, 既能确保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又能防止不法分子窃取交易信息, 严格控制交易数据的真实可行性和不可逆转性。若发生SIM卡被复制或者入侵的情况, 为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 用户应立即更换新的SIM卡, 通过身份识别验证SIM卡的唯一加密ID, 将原SIM卡中的数据库数据更新至新SIM卡中得以使用并且删除原卡的全部信息。由于手机卡号及密码等信息容易被黑客攻击,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应采取密文传递方式来加强信号传播的安全问题, 防止信号被黑客截获。此外,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应建立完整灾难体系方案和应急预案用来处理网络的不稳定性和支付行为的难以追踪性引起的不必要行为和损失。

4) 作为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硬环境的设备终端提供商, 加强移动终端技术和后台支持技术的开发是必须保证的, 可以通过安装金融级智能安全芯片、加密软硬件、数字证书等方法使移动设备终端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同时可以将用户的密码进行加密技术处理后再进行移动支付的交易来确保交易的安全。

3 结束语

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网络安全问题频出, 移动社交网络安全的保障之路任重而道远。不能仅仅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网络用户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移动社交网络在其产业链的大力推进下, 移动社交网络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因此解决移动社交网络中存在的各种安全威胁刻不容缓, 同时也应加强各安全领域之间的合作, 制定通用具有实效性的网络安全标准和相关配套法规, 共同促进移动社交网络安全、高效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 李艳红.社交网络中用户隐私安全问题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12, 33 (6) .

[2]罗再阳.移动支付风险与安全机制分析[J].金融科技时代, 2015 (9) .

移动社交网络 篇8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使用移动设备来访问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主流,随之带来了大量崭新的研究和应用机会,例如位置服务、传感器技术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以及针对移动社交网络数据的管理与挖掘等。近期,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中,如Ubi Comp和ACM SIGSPATIAL,移动社交网络都是研究热点。伴随着So Lo Mo(Social、Local、Mobile三个字母开头组合而成的,即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动)概念的风靡,国内外创业公司也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及时记录和存储信息,且各种形式的Web社会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与信息共享的平台。用户与Web的高互动性极大促进了社会行为向Web行为、现实社会关系向网络社会关系的转化过程。然而,目前话题模型是单一同构的纯文本或纯关系模型,无法体现移动社会网络中人-社区-知识三者间的异构关系和动态性。而且移动社会网络上社会化标注不规范性的特点和一些不确定的话题来源会降低算法的效率和性能,使得无法揭示移动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进而更准确地对话题进行发现、检索以及溯源。因此,迫切需要在新的领域出现新的技术的出现对移动社会网络的特性进行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利用。

2 移动社交网络语义话题的研究

2.1 遇到的问题

由于以人、社区和知识为主体的移动社交网络呈动态变化趋势,如个人社交环境的变化、社区成员的增减和语义话题的改变,使得在人-社区-知识间构建稳定的关联模型变得十分复杂。目前话题模型是单一同构的纯文本或纯关系模型,此类模型无法体现移动社会网络中人-社区-知识三者间的异构关系,而且当前的模型构建算法均不能表达移动社会网络中人、社区和知识三大主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表达人-社区-知识间的异构关系以及移动社会网络的动态性是移动社会网络潜在语义话题发现的基础问题。

其次,移动社会网络上社会化标注具有不规范性。如何对不规范的社会化标注进行准确、智能的规范标注是语义话题搜索面临的新挑战。另外,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匹配搜索已经不能满足移动社会网络上实体之间的高阶异构关联特性。例如:当用户在社会网络中搜索一个特定关键词的时候,不仅需要预测用户搜索目标(如:人、文档和社区),还需要在语义话题的层次上进行匹配。这是因为社会网络生成的信息大多数是短文档,很多短文档在语义上和查询相关,但很可能不包含查询的关键词。因此,如何自动预测用户的查询动机以及如何在语义话题的层次上进行语义搜索也是移动社会网络必须解决的难题。

最后,话题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日常生活中话题的传播范围较小,而社会网络的发展放大了个人的话题传播范围。比如,舆情在网络上具有表达快捷、信息多元、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容易出现一些失真的、虚假的言论。各种不良话题开始借助于社区媒体这种跨地域、跨国界、开放式的通信方式进行传播。特别是反动、不利于社会安定的言论传播,需要找到话题的源头,锁定谣言的散布者以平息谣言,打击非法分子,维护社会稳定。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话题的检测和跟踪,而话题的溯源研究还没有相关报道。因此,迫切需要在这方面开展工作。

2.2 关键技术

具体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2.1 隐含语义空间中潜在语义话题的发现

LDA模型描述了社区与知识话题的生成过程,步骤如下:

1)对于每个社区dS,根据θd~Dir(α),得到多项式分布参数θd;

2)对于每个知识话题zK,根据Φz~Dir(β),得到多项式分布参数Φz;

3)对于社区d中的第i个人md,i根据多项式分布zd,i~Mult(θd),得到话题zd,i;根据多项式分布m~d,iMult(Φz),得到社区d的成员md,i。

其中:Dir表示Dirichlet分布,Mult表示多项式分布。这一模型可由下图2表示,改模型表示法也称作“盘子表示法”。其中的阴影圆圈代表可观测变量,隐含变量则由非阴影圆圈表示,箭头方向代表两变量间的条件依赖性,方框表示重复取样并将重复次数显示在方框的右下角。根据LDA的生成模型,整个基于所有的参数和变量的联合分布概率可以表示为:

使用吉布斯取样法进行Φ和θ的最大概率估算时,为满足语义网络中人-社区-知识的动态特性,分别建立人-社区计数矩阵C和个人-知识矩阵D,在每一次取样循环中,社区di的潜在语义知识话题可通过对社区di中的第j个实体的语义知识话题结构的整个条件后分布进行取样得到。

¬ij表示人和社区对应的知识结构不在计数中,当人-社区-知识概率结构发现改变时,矩阵C¬ij和D¬ij会被更新。在多次迭代之后社区-知识话题分布θd和个人-知识分布Φz的值可以用下以公式估算。

2.2.2 Map Reduce的优化策略研究

针对高阶异构对象的同构化,研究统一关系矩阵中线性加权系数在一定区间范围内的最优参数,采用网格寻优方法确定最优参数。考虑到移动社会网络中数据的海量性,基于Map Reduce实现高阶异构实体对象的同构化算法。首先,在数据划分阶段将每个系数的范围n等分,这样n阶异构对象最多产生nn个网格区间,在这些网格区间上进行Map Reduce计算,每个计算的结果都是候选的最优解,在Reduce阶段将他们输出到最优解集合中。在map阶段,如果map处理的数据网格所含数据较多会影响到map阶段数据处理的性能。因此为了提高Map阶段数据处理的性能,引入贪婪算法思想,在Map数据处理阶段,用近似最优解代替最优解。基于该算法,从待计算的数据集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数据,求出最优解放入一个集合A中;然后在随机抽取一部分数据求出最优解,加入到集合A中。直到次数足够多,那我们可以认为集合A中的最优解就是原数据集的最优解。Map Reduce的执行流程图如图3所示。

在Map阶段产生的文件需要在Map端、Reduce端两端并行的传输,而如果当多个Reduce端同时读取到一个Map端的数据时,就会造成数据传输的阻塞,降低效率从而使得性能急剧下降。因此,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本文提出一种数据主动推送的方式来代替Map Reduce编程模型中Reduce节点读取Map节点数据的规约方式。首先用<S-key,R-key,value>代替原模型的<key,value>集合,在执行完Map操作后,调用NKV路由算法,计算出效率较高的<S-key,R-key,value>集合。该集合表示key值为S-Key的结果,应该被推送到key值为R-key的Reduce节点上。

2.2.3 话题溯源递推过程的终止条件研究

话题溯源时确定话题的终止条件,必须掌握话题的传播模型。已有的话题传播模型假设网络是静态的,而没有考虑到网络的动态变化过程,且假设每个节点仅仅有两种状态。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话题传播的网络动力学模型ANR,使用三个状态,并基于场理论考虑网络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话题端到端传播的临界点。以N表示未接触话题状态(未激活状态),A表示接触话题并传播状态(激活状态),R表示接触话题而不愿传播状态(即免疫状态)。设未激活态到激活态的概率为,激活态到免疫态的概率为μ,则三种状态的动力学方程为:

设a(t),n(t),r(t)分别为A,N,R状态的密度,当传播话题人员与不愿传播话题人员充分混合以后,ANR模型的动力学可以用以下微分方程组描述

随着时间的增加,话题溯源的范围越小。经过充分的迭代缩小话题范围,最终话题的源头就可以找到。话题的传播密度r(T)与传播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只有当阈值<λc时,才能停止搜索话题的源头。此处

其中Λm为移动社会网络图生成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3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及时记录和存储信息,且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与信息共享的平台。而本文以移动社会网络数据的海量性、高阶异构性和语义信息不完整性为应用背景,以语义话题发现、搜索和溯源为目标,以建立移动社会网络信息关联体系为核心,以移动社会网络中高阶异构的"人-社区-知识实体"海量信息关联挖掘为切入,从潜在语义话题发现、海量数据优化策略算法以及话题溯源三个方面对移动社交网络语义话题进行说明,更好地处理和理解移动社会网络中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语义话题的发现、检索以及溯源,推进社会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Fox J,Moreland J J.The dark sid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 and affordances[J].Computers inHuman Behavior,2015,45(4):168-176.

[2]Tsiotsou R H.The role of social an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loyal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8(5):401-414.

[3]Van Royen K,Poels K,Daelemans W,et al.Automatic moni-toring of cyberbullying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From tech-nological feasibility to desirability[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5,32(1):89-97.

[4]Park J.The effects of personalization on user continuance insocial networking sites[J].Information Processing&Manage-ment,2014,50(3):462-475.

[5]杨建武.基于核方法的XML文档自动分类[J].计算机学报,2011,34(2):353-359.

[6]卢汉清,刘静.基于图学习的自动图像标注[J].计算机学报,2008,31(9):1629-1639.

[7]王鹏,张磊,任超,等.云计算系统相空间分析模型及仿真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3,36(2):286-296.

移动社交网络 篇9

1 MSNS应用现状

移动社交网络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即MSNS, 是一种以移动终端为媒介, 以更为真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以发展更多纯移动终端受众加入社交网络为目的, 将社交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媒体。目前移动社交网络并没有一个学术上非常严谨与明确的定义, 它更多是从应用层面上简单分为两种类型:一是SNS+Mobile, 意指传统SNS网站向移动终端渗透;二是Mobile+SNS, 基于纯移动通信模式发展的SNS, 如国内的微信与陌陌、国外的Foursquare等一些应用[1]。本文的移动社交网络是指用户或一些潜在用户利用3G、WIFI等移动通信网络, 凭借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来访问各种类型社交网络的行为。这里的移动社交可以认为是用户的一种在线生活方式, 而移动社交网络则指具体的应用平台。

目前, 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 大部分都集中在对MSNS技术层面或者对受众心理特征等内容的分析。Il-Woo Lee、Moon-Ok Choi等[2]设计并开发了一个通用的基于P2P的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通过该平台对等体组管理功能可以容易地创建一个社区从而提供社交网络服务。Ramzi El-Haddadeh等[3]提出了社交网络在企业在与消费者沟通过程中的概念模型, 分析了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平台中应用接受意愿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等内在影响因素对社交网络平台中应用的使用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些国外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也已将MSNS延伸到自己信息服务工作中, 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凭借Facebook、Twitter、You Tube等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信息服务, 如个性化信息咨询和信息推送。

然而, 国内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则发展较慢,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都未能将MSNS融合进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从2007年起我国对SNS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中的研究才开始起步, 基于MSNS视角下对区域信息平台的研究是稀少的。黄浩波等[4]介绍了SNS的应用现状, 分析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SNS的优势及模式, 探讨SNS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肖宇等[5]以人人网为例对在线社交网络进行分析, 从区域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 研究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微观过程。

2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MSNS的优势

如今, MSNS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它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用户能够在MSNS上建立自己的形象、发布自己的相关信息, 并且能和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群进行交流、分享和互动。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里, 该平台主要面对的都是一定区域内特定的信息用户, 如高校区域信息平台主要针对校园内广大师生, 大部分用户都是为了通过平台获得专业的信息资源来促进科研学习目的。因此, 要提高区域信息平台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从而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变化, 应该善于利用MSNS这样符合用户习惯的工具,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下面就对MSNS在区域信息平台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 同比增长60.3%, 智能机的普及化得到进一步提高[6]。艾瑞预计, 未来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取代将进一步持续, 但增速将逐渐趋缓, 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台。近年来, 作为移动互联网发展重要载体的智能手机, 用户数越来越多, 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各大互联网站点都开始了移动布局, 相继推出客户端和专用于手机的移动站点等。在这样的背景下, 区域信息平台也应该努力探索如何利用MSNS进行服务创新, 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2 MSNS具有庞大用户群的优势

传统的SNS网站开始逐步向移动终端进行渗透, 尤其是对手机移动终端的占领。国内目前主流的社交网络如人人网、开心网, 截至2013年6月30日, 人人网拥有1.94亿激活用户[7], 而人人网用户移动端使用率达75%以上[8]。

移动终端让传统SNS的功能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基于纯Mobile的SNS, 其发展势头更是惊人, 可谓异军突起。目前, 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PC网民的数量。据腾讯统计, 微信用户已超4亿户, 而且还在快速增加。2014年我国10亿多的手机用户里将会有超过50%以上的智能机, 那么也就意味着微信用户会突破5亿户[9]。

2.3 MSNS用户群稳定, 用户粘度较高

由于大部分MSNS都是基于真实社交关系的强关系链, 因此MSNS用户群稳定, 用户粘度较高。比如微信注册以后, 就能够将微信和手机通讯录、QQ号码、腾讯微博、信箱进行绑定, 从而方便与好友联络;同时, 由于微信基于用户真实的人际关系可以达到精准的一对一推送, 而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用户订阅实现精准的消息一对多的推送, 因此满足了用户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有利于基于现有用户展开广泛传播。

2.4 MSNS使用成本低廉, 容易吸引用户

由于MSNS相关应用软件现阶段是完全免费的, 信息的发送只占用一定的上网流量, 相对短信而言, 节省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而且, 目前电信运营商对一般的手机套餐都有几十兆以上的流量赠送, 因此MSNS的使用成本低廉, 可以忽略不计。现在MSNS在年轻人群中发展迅速, 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比如MSNS相关应用在高校的普及率很大, 其原因就是大学生一般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而学生属于无收入群体, 信息传递的成本是其选择信息沟通手段考虑的首要因素, 所以这为MSNS在区域信息平台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2.5 信息资源推送打破了时空限制

通过MSNS相关应用软件, 用户能够自助完成高校区域信息平台中各种数据资源的搜索, 可以实现碎片化时间的即时阅读, 随时随地地获取区域信息平台中的信息资源, 真正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费用。

3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MSNS的模式———以高校图书馆微信应用为例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里最重要的服务性机构之一, 其发展一直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学生的成长学习、教师的教学科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利用移动社交网络来拓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 从而达到高校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提升和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于2014年2月5日至2014年3月5日以图书馆为关键字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搜索, 再结合百度对各大高校图书馆主页进行浏览, 然后通过微信咨询、电话等方式对我国基于微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和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通微信公众服务的共有49家, 其提供的服务基本情况见图1—图3所示。

由图1可见, 其中84%的图书馆已经具备图书馆消息推送功能, 一半以上的图书馆实现了书刊的即时查询,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即时了解自己的借阅情况;大约33%左右的图书馆利用微信和图书证件号进行绑定, 实现了书刊续借的即时办理;22%的高校图书馆提供了馆藏分布指南, 按照楼层介绍馆藏分布情况, 或者通过查询书架、索书号获知图书的位置信息;大约20%的图书馆在用户注册和设备认证后用户可以实现电子资源在线全文阅读, 从而不受IP范围限制。除此之外, 一些高校图书馆还利用微信平台提供了广受好评的特色服务, 比如昆明理工大学的自修座位统计功能、西安交通大学的研修间预订功能等。

在微信平台服务界面方面, 90%的图书馆具有微信关注后的欢迎界面, 能让初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62%的图书馆在欢迎用户加入微信平台的同时会介绍微信的基本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发送数字或者字母等关键字进行查询等基本操作, 或者通过菜单导航功能直接进入操作页面。

由图2可以看出, 在微信平台服务方式上, 41%的图书馆依靠自助微信查询端来即时回复用户的信息, 只有不到11%的图书馆能将人工服务和自助微信查询端结合起来实时回复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交互问答的需求。

总之, 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已经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功能, 但服务内容仍然不够完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从图1可以看出, 能够提供较完善信息服务功能的高校图书馆仍然是少数, 大多数图书馆仅仅把微信看做是信息推送的平台, 对微信的应用还属于较浅层次上, 没有进行深度的提炼和挖掘, 例如可以利用微信进行专题咨询服务、学科馆员服务等。 (2) 缺乏对用户需求的认识。用户需要程度较为强烈的服务项目依次是:借阅到期提醒、办理续借、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询图书馆目录、检索电子出版物、预约办理及到馆提醒、移动阅读、讲座活动通知、新书信息公告、服务公告[10]。据统计, 在这49家图书馆中, 有借阅到期提醒功能的仅仅只有4家, 不到10%。由此可见, 现阶段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还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3)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推送过程中没有按照用户的特点和爱好进行分类, 只是简单地广而告之, 以至于难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4) 由于微信平台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 绝大部分图书馆没有专职人员进行微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 比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微信平台就是由志愿者协会负责管理。 (5) 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开通了微信平台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既没有提供相应的信息推送, 也没有及时回答用户的问题, 难免最终成为空壳账户。

4 基于MSNS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架构

现阶段,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MSNS主要有两种模式:自建模式和加入模式。第一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针对目标用户群开发出具有特色功能的应用, 但缺点是整体开发技术实力低于现有大型专业MSNS应用, 缺乏黏住用户的技巧和能力。第二种是加入模式, 可以利用MSNS应用的第三方消息接口和自定义菜单功能, 把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一些业务聚合到MSNS应用中去, 这种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如何将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与MSNS成功对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则是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以上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本文认为可以针对目前国内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水平, 采取两种模式混用的方式。

下面以高校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为例, 建立基于MSNS的信息服务架构, 见图4所示。

图4可知, 在该架构下主要实现了三种功能, 即信息推送、信息交流和资源发布。

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好友发送信息、朋友圈、站内信等功能实现。例如, 微信通过目标人群的准确定位, 让高校图书馆一定范围内的师生收到图书馆微信平台发送的亲切问候, 简短活波的视频、生动清新的图片等问候内容让用户能感应到图书馆可能提供的帮助, 从而能有效地拉近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让用户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 可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关注度。

信息推送主要由新鲜事、日志、分享等功能来实现。比如,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微信将图书馆重要新闻、通告、讲座以及新书快讯等第一时间推送给广大师生。

资源发布可以利用日志、分享等功能来实现。如利用微信建立学科导航服务, 通过微信的一对多的推送功能, 图书馆可以将学科专家信息、学科信息资源、数据库资源等以学科知识单位的形式推送到学科用户手中, 真正实现用户随时随地获得并利用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 对广大师生的学术科研工作进行有力的支撑。

5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MSNS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 我国一些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开通了人人网、微博、微信等SNS平台进行信息服务, 但仍然是少数, 怎么将传统的区域信息服务和MSNM应用结合起来,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予广大用户更加便捷、丰富以及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是相关部门值得关注的课题。

5.1 提供广播式信息推送服务

基于MSNM的信息资源推送服务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改变了过去人找信息的行为, 主动把用户需要的信息推送给用户, 真正实现了信息找人的功能。该应用可以与区域信息平台同步实时发布区域内的各类信息, 实现和用户的“无缝对接”。例如, 高校图书馆发布微信公众账号“某某大学图书馆”, 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图书馆公布的二维码, 或者搜索图书馆的微信号等添加关注后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各种微信服务了。

5.2 提高信息服务关注度, 及时收集用户反馈

基于MSNM的区域信息平台一方面可以让广大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时随地地了解到区域内的最新资讯和各种服务, 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更宽广的平台聆听广大用户的感想及建议, 充分利用MSNM一对一的私密沟通, 及时了解用户的感受、反馈用户的投诉和建议, 准确把握广大用户的心理动态, 了解他们最新的需求, 从而实现区域信息平台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服务观念, 体现人文精神。

5.3 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据调查, 区域信息平台的资源载体和用户信息获得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都产生了很大变化, 明显体现在:用户对电子资源的订购量基本能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用户也愈来愈倾向于通过移动端, 比如笔记本、手机等来获得感兴趣的信息。目前, 一些高校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图书馆官方微博、QQ在线咨询等形成服务互补关系, 启用其开发模式, 将图书馆FAQ、图书查询等服务嵌入微信应用。一方面,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智能应答功能, 在非人工服务时间进行消息自动回复、关键词识别的自动回复;另一方面, 可以实现人工实时交互问答功能, 及时回复用户提出的问题, 并且能主动将图书馆公告和服务信息推送给读者。通过与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绑定, 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重置图书馆账号密码、设置图书到期短信提醒、预约图书到达通知、查询读者借阅信息、续借图书、挂失读者证、用预付款自助扣费等, 从而克服了身边没有电脑就无法进行操作的弊端。

5.4 个性化专题咨询

基于MSNS的区域信息平台不但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实时交互咨询功能, 还可以为特点目标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专题咨询服务, 避免了其他用户受到相关信息的骚扰。比如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的标签分类或者朋友圈功能区分不同爱好的用户, 促进与广大师生之间的互动, 帮助老师或者学生查找文献以及解答各种问题。例如, 图书馆可以围绕如就业、出国、考研、职称评定、发表论文等广大师生关注的专题, 有针对性地为有此方面需要的读者进行个性化专题咨询服务。

6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以及智能手机在读者群中的日渐普及促使MSNS在一定区域内的用户人数不断增加, 如果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利用MSNS各种应用展开信息服务, 不但可以更加轻松地融入用户群, 更加方便、及时地为用户推送各种信息资讯和解答各种问题, 而且可以让用户在移动社交网络里随时随地地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楼向英, 高春玲.移动社交网络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初探[J].图书馆杂志, 2013 (12) :29-32

[2]IL-WOO LEE, MOON-OK CHOI, HO-JIN PARK.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based on peer-to-peer network[C]//Systems and Networks Communications, 2008.Sliema:ICSNC'08.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8 IEEE

[3]RAMZI EL-HADDADEH, VISHANTH WEERAKKODY, PENG JUANJUAN.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adoption in corporate communication:The case of China[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2, 25 (6) :559-575

[4]黄浩波, 何卫华.SNS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22) :23-24

[5]肖宇.许炜.张晨.等.社交网络中用户区域影响力评估算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2 (7) :58-63

[6]艾瑞咨询集团.2013年中国智能终端规模数据[EB/OL]. (2014-01-14) [2014-03-01].http://wireless.iresearch.cn/others/20140114/224843.shtml

[7]人人网新闻中心.百度与人人达成协议将战略投资糯米网[EB/OL]. (2013-08-23) [2014-03-01].http://www.renren-inc.com/zh/news/119.html

[8]人人网新闻中心.人人网公司大事记[EB/OL]. (2013-04-03) [2014-03-01].http://www.renren-inc.com/zh/info/breakingnews.html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3-03-05) [2014-03-01].]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移动社交网络 篇10

随着4G网络、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基于用户需求应运而生的社交网络平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社交平台中的微博、贴吧、QQ、微信为例,研究社交网络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受到用户青睐的原因以及平台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应具备的特性以及功能。

从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将用户对现有社交网络平台的看法作为研究核心,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推测未来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方向;从实践层面上,研究结果为构建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交网络平台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为:以往研究中缺乏对时下社交网络平台预测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软件特性的分析,探索能够将用户需求精准链接的新型社交网络平台。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交网络平台自身功能特点和不足,以及在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的研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营销的重要作用。

国外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研究更前沿一些,Heidi Cohen指出社交媒体营销已不再是昙花一现,强调社交媒体平台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其中Facebook是必备网站之一,97%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事实的业务。而Bidemi Oladele觉得社交网络的日益普及正逐渐改变传统销售模式。“谁控制了消息”是许多营销领域专家所关注的焦点。

相比国内的研究有些落后。刘忠园指出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有信息动机、社交动机、娱乐动机、便捷性动机、归属利他动机,认为要调整功能布局,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李彦娜研究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影响因素,为社交媒体的开发商对平台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2 研究述评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内外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研究涉及面虽广,包括新时代下社交平台在营销中的重要地位、用户使用平台的动机以及社交平台对用户的影响等。但是,却忽略了用户作为平台的使用者对于社交网络平台的影响力。

本文研究特点在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探索当下热门社交网络平台得以持续发展原因以及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预测未来新型社交网络平台的走向。相信这对社交网络平台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3 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纸质问卷主要在山西大学、迎泽公园、家乐福超市和柳巷等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废卷6份),其中学生179份,社会人士121份。网络问卷共71分。最后回收问卷371份,其中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8.38%。本次调查设计的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QQ、微信、微博和贴吧这四个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以及用户对未来社交网络平台的期待。

4 结果分析

4.1 平台利用现状

根据调查微信是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占比42.6%,腾讯借助原有QQ的优势,创新社交网络互动方式是微信得以成功的关键,这很值得开发商和运营商借鉴。QQ使用频繁率排行第二,占比35.6%,它能够在长时间里都深受用户喜爱将是我们要重点探索的,微博和贴吧在用户中使用频繁程度较低,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从图1可知,使用QQ最多的是学生,使用微信的人群相对平均。由此可见微信是大众主要的交流平台。相对来说可能有QQ作为竞争对手,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少一些。微博满足了政府单位当下政务公开的需求,因而对其格外青睐。频繁使用贴吧的是自由职业者和政府单位,各占三分之一,而贴吧的娱乐性、兴趣性可能是他们青睐的原因。

4.2 平台具备的功能

从表1可以知,在未来平台应具备的功能上,能够根据用户浏览习惯过滤掉用户不感兴趣的信息最受用户欢迎,而这也体现了高度个性化。“身份实名与信用绑定”在用户的期待中位居其次,通过它不仅可以减少网络诈骗现象,而且这也从根本上遏制非法信息的传播。由此可见能否保护用户的隐私是未来平台应重点考虑的。“共享一个账号”居第三,如此方便快捷却不是用户首选,可见如何防止信息泄露是未来平台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实时用户反馈”在用户期待中所占比例最低,这对开发商和运营商很不利,其中缘由很值得探索。

由图2可知,最看重共享账号的是学生群体和企业职员,这类群体可能比较看重方便快捷。企业职员对于实名认证很看重,他们可能希望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进行社交活动。最希望按游览习惯过滤信息的是政府单位,此外他们对用户反馈和实名认证的功能没有过多的期待,可见他们对社交平台的依赖性较小。

4.3 平台的发展方向

从表2中可知,关于未来社交平台发展方向,多数用户倾向于平台人性化和实用性的增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用户期待平台更简单化,可见人性化和实用性最受认可。

5 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度保护隐私,不易被骚扰的微信是用户首选。可见互联网时代下,用户保护隐私的意识更强。然而,微商泛滥却是其一大弊端,当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时,用户也只能屏蔽好友。强大的聊天功能使QQ成为用户的不二选择,但是它在安全问题方面有待改善。尽管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微博能第一时间为用户获取最新资讯,但微博上有些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这需要大众素质的提高以及用户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虽然贴吧可以帮用户解决问题,但是多数用户在遇到问题时首选的是百度而不是贴吧,因而贴吧应该在其他的优势上下功夫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智能过滤信息是目前用户的迫切需求,未来的社交网络平台应在满足此功能的基础上在人性化和实用性两方面多下功夫。

对未来社交网络平台的预测:在所包含的功能更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护用户的隐私;高效的反馈机制;能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不同元素,做大众平台的小众软件;在发挥平台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又能不失特色。

摘要: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对以SNS、IM为主的社交网络平台进行研究,采用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的研究方法。此外,在数据处理方面运用了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频次分析和交叉列联分析,分析现有的社交网络平台的优劣,探索未来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交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预测

参考文献

[1]HeidiqCohen.SocialaMediabPlatformsa2014bAndaBeyond[J/OL].http://heidicohen.com/social-media-platforms-2014-research/2016-05-27.

[2]Bidemi Oladele.The Emergence of Social Networks on the Web as New Marketing Tools[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3]刘忠园.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李彦娜.关于移动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移动的社交 篇11

桌面互联网的社交化基本上已经完成。无论是Facebook还是QQ,都是人们用于网络社交的首选。移动社交则尚无王者,是这类应用诞生的主要前提。网上对于这类应用的评价,基本都围绕在“一夜情的工具”上。不排除這类应用的确可能被用于这个目的,但我们还是要严肃点来看看,这种应用究竟有没有前途。

事实上,这类应用是很耗能的。如果它能够吸引用户登录上去并找到一些陌生人,那么它本身就需要保持足够多的用户处在登录状态,换句话说,这类应用在用户设备中保持着一个运行状态,且随着用户的位移不断发出位置信息。于是,一是电能,二是流量,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着。

流量对于包月用户而言不是大问题,但电能是一个要紧的环节。很多智能手机本身就很耗电,如果再加上这类偷偷耗电的应用,时间长了,用户会卸载之。毕竟找个陌生人聊聊天,算不得什么必备的应用。

这类应用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地理位置判定。我曾经测试过两次微格,第一次准确地列出了一个坐在我对面的好友,而另外一次则失败了。地理位置确认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最好的做法是GPS和运营商基站定位两项相结合寻找精确的经纬度,然后再在地图上进行匹配。虽然目前这类应用和地图关系还不大,但光是地理位置判定,就不是那么简单。

今天的很多LBS类应用都基本上只靠GPS定位,因为国内的运营商太过强势,不是那么好合作。GPS定位有时候会产生误差,便会造成我上一段提到的情况:明明一个好友就坐在我定位且开着微博,但应用里就是不显示。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比较老套的问题:如果腾讯做怎么办?腾讯拥有中国最庞大的用户网络,一旦切人这个领域,我个人想不出来如今的开发者该如何抵御。从商业运作上,腾讯有足够的钱消耗,而小型开发者需要尽快得到现金流。

腾讯近来发布了一款名为“微信”的应用,它可以让用户利用互联网来和朋友之间互发短信(也就是无需缴纳短信费用了)。在这个应用里,就有一项服务名为“查看附近的人”。微信帐号本身可以和用户的QQ号绑定,还可以匹配用户手机通讯录,功能之强大基础之扎实,不是“陌陌”、“几米”这类单一应用能够比拟的。

和陌生人聊天,不是人们社交生活中的重头,这就意味着它在移动社交中作为单一应用不会受到太大的青睐。反倒是微博客户端、免费短信之类的应用,内嵌一个位置服务交友,在需要的时刻偶一用之,或可看到一些前途。

开发这类免费应用,开发者的目标应该是:当大量用户使用我的应用时,我就有足够的数据和用户群体,支撑一些类似本地化商务或者广告业务。但上述的几项缺陷,使得用户群体很难达到一种稳定的庞大。

移动社交网络 篇12

当今世界的能源消费体系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电动汽车以其环境友好性的特点,正逐步进入消费市场,但大量电动汽车的无序充放电行为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可导致“峰上加峰”[1,2]。另一方面,随着电动汽车向电力系统反向送电(vehicle-to-grid,V2G)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调频等辅助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

目前,国内外已有对大规模电动汽车充、放电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例如:文献[1,3]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了大规模电动汽车在给定初始状态、时空分布、充放电需求情况下的功率问题,预测了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对电网的影响。文献[4]建立了基于用户的分时电价模型,并证明了分时电价更有利于调动电动汽车参与V2G响应,从而实现“削峰填谷”。文献[5-7]着眼于换电站规划,提出了通过调控换电站的运营模式和约束条件来达到调控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的目的,进而实现“削峰填谷”。文献[8]引入了对电动汽车进行分层调度的策略,分别对调度的参与者身份、调度的目标进行分层,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调度效果。文献[9]提出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来预测次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行为。文献[10]提出了实时充电优化模型,通过滚动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充、放电预测精度,接近“削峰填谷”理论最优值。但由于电动汽车的广泛分布特性、驾驶者的主观随机性、交通网络中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普遍存在,其效应叠加将会使得对电动汽车动态特性的精确预测变得困难。综上所述,目前关于电动汽车充放电研究的模型及方法,相对于真实的情形来说,还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考虑现实环境中的多种影响因素。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及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时分析电动汽车的集群运行特征提供了可行性,而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MSN)是以社会交互为目的的网络,具有信息感知的实时连续性、数据的真实时空性、服务的即时即地性等特征[11]。未来的电动汽车作为车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基于MSN的交互活动中,其个体(电动汽车)行为受到主网(MSN)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属性关联、时间关联、社交关联3 个方面[12],其与电动汽车的宏观与微观特征具有相似性,MSN与电动汽车领域的结合,将有助于电动汽车用户通过MSN准确、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充放电决策。

因此,本文拟引入MSN的影响力、信息传播特性及社会群体特性等因素,结合V2G技术和分时电价策略,给出电动汽车的多目标充放电优化模型。通过将MSN影响力因子、交叉遗传PSO算法相结合,来预测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行为。通过对比有社交网络影响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以及无社交网络影响下的充放电行为,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不同调度策略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预测提供技术参考。

1 电动汽车的约束分析

1.1 分时电价

分时(time-of-use,TOU)电价策略是一种通过电价信号来引导用户采取合理用电结构和用电方式的有效措施。通常情况下10:00—15:00和18:00—21:00 为峰时段,07:00—10:00,15:00—18:00,21:00—23:00为平时段,23:00—07:00 为谷时段。但各地区根据情况不同,时段及价格偶有调整,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参考了通常情况下的时段划分依据。

1.2 目标函数

通常情况下,95%的可用电动汽车每天的运行时间基本在1 h左右,而其他时间处于闲置状态[13]。研究表明,电动汽车的放电负荷与充电容量都具有正态分布特性[14],因此,本文选取典型的电动汽车配置来代表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假定车辆24h均可充放电,即将一日划分为24个时段,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多目标优化,重点考虑电网负荷和用户成本两个方面。

1)电力系统负荷的平稳性

给定时间段内电力系统负荷的平稳性可用期间负荷的均方差来描述,其值越小表明负荷波动性越小。因此,本文利用负荷均方差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之一。每辆电动汽车在每个时段内的充放电功率为:

式中:为无电动汽车入网时在时段j的负荷;Pij为第i辆车在时段j的充放电功率,正值为放电,负值为充电;Pave为电动汽车入网后的平均负荷;n为电动汽车的数量。

2)用户成本(收益)

为了调动电动汽车用户的参与积极性,本文要保证用户的成本较小(或收益较大)。结合分时电价模型,目标函数为用户成本最小(收益较大),即

式中:Mj为正值表示电动汽车充电电价,为负值时表示电动汽车向电网馈电电价;T1为正值表示用户需付出成本,为负值表示用户获得收益。

3)目标协调

单个用户作为自利决策者,其决策的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即用户用电电价(充电电价)与辅助服务电价(可馈电电价)的差值。对用户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分时充电电价和馈电电价的联合作用:用户在低价时段买入而可以在高价时段卖出,从而获得收益;分时充电电价和馈电电价正是由有关部门依据电网的负荷波动而制定,目的是引导用户有意向地用电,从而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此时,峰时段用电电价高,辅助服务电价高,用户馈电,致使负荷较之前降级;谷时段用电电价低,辅助服务电价低,用户充电,致使负荷较之前升高,用户收益和电网负荷稳定性这两个目标通过分时电价达到协调一致。

因此,以上两个目标函数可以通过加权处理转换成单目标优化问题:

式中:Pmax为原电网负荷;Tmax为电动汽车接受调节时从电荷量最低值到电荷量最高值需要的成本;α和β为权重系数,满足α+β=1。

1.3 约束条件

一般而言,电动汽车充、放电策略易受到行驶距离、电池寿命及容量、充电站(桩)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本文暂时忽略电池寿命及行驶距离约束。此外,未来很有可能在停车场集中建立充电桩,所以充电地域限制较小,本文暂不考虑,这里主要考虑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功率和电动汽车可用电荷的约束影响。

1)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约束

考虑到对电动汽车电路系统的保护,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功率必须介于最大充电功率和最大放电功率之间:

式中:PLij表示电动汽车最大充电功率,为负值;PHij表示电动汽车最大放电功率,为正值。

假定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电压一定,这样功率约束可以转换为电流约束。考虑到对充电系统保护的目的,根据车用锂离子电池标准充放电特性[15],一般要求充电电流Ic及放电电流Id约束为:

式中:C为车用锂电池1h充满所需的电流。

因此,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功率约束为:

式中:PU为1h充满电池时的功率,为正值。

2)电动汽车可用电荷量约束

电动汽车可用电荷量一般用电池的剩余电荷量表示。考虑到电动汽车用户随时可能使用电动汽车,电池电荷量必须大于最低电荷量下限;考虑到电池充放电安全,设置电荷量的上限。因此,电动汽车可用电荷量约束为:

式中:Sij为第i辆电动汽车在时段j的电荷量;Sijmin和Sijmax分别为最小电荷量和最大电荷量。

2 MSN影响力分析

2.1 MSN影响力

MSN是通过移动设备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借助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及时性等优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互动。文献[16]根据用户行为及其产生的效果,将社交影响力定义为由于人与人(或团体)之间产生交互进而改变自身情感态度或行为的现象。

MSN具有同质性(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选择彼此作为朋友的倾向)、互惠性(用户在社交过程中出于礼貌或习惯等原因对其他用户的行为给予响应的现象)等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社交网络内部个体之间的观念、行为可以互相影响,在此,本文统称为MSN内部影响力;与此同时,MSN外部因素也会对MSN的个体产生影响,这些外部因素由MSN的信息宣传、推广、大众传媒等部分组成,这里统称为MSN外部影响力。内部影响力和外部影响力共同组成MSN的影响力,且该影响力通过人们的具体行为得以体现。

2.2 MSN影响因子

由前述分析可知,MSN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属性关联、时间关联、社交关联3个方面。MSN动态、高效的特性[17],与非关联用户相比,相关联的用户利用此特点能及时获取在此刻及未来时段所有相关充放电站的充电电价及馈电电价信息,并基于获取的信息进行更精确的决策,进而产生行为变化。

MSN影响力由其内部影响力和外部影响力组成,二者与MSN规模密切相关。Bass模型成功描述了市场用户行为变化数量和群体网络内部、外部影响因素的关系[18,19],并且MSN基本影响力的组成结构、元素和性质类似。

因此,可以用Bass模型进一步阐述MSN的影响力和网络用户数量及其行为变化的关系。在此,本文利用Bass模型模拟MSN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的影响力ω1,其描述如下:

式中:N(t)为累计时间t内所有电动汽车决策行为的次数和;m为潜在总量;p为创新系数,代表某辆电动汽车不受其他电动汽车的影响,而是在MSN外部因素影响下进行充放电行为的概率;q为模仿系数,即MSN的社交关联性,代表电动汽车受到MSN外部因素影响而进行充放电的概率。

由于每辆电动汽车在每个时刻均会进行充放电操作的权衡,N (t)和m在此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MSN对电动汽车的影响系数ω1可以修正为:

3 预测模型分析

3.1 模型可行性分析

电动汽车在分时电价策略调度下会产生充、放电行为;电动汽车用户受到MSN的影响,及时、高效地获取在此刻及未来时段所有相关充放电站的充电电价及馈电电价信息,在电动汽车充放电约束下,以“削峰填谷”和保证电动汽车用户收益最大为最终约束进行充放电决策,并付诸实施。具体描述如图1所示。

在图1中,电动汽车作为MSN中的个体,在电动汽车电池、功率等条件的约束下,其充放电行为受到分时电价调度策略和MSN影响力的制约。其中MSN中信息传播节点的相关信息会影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决策(外部影响力);MSN中的相关联电动汽车的行为、用户观念会影响其他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行为(内部影响力)。两部分影响力组成MSN对电动汽车充放电的整体影响力。通过借助MSN,电动汽车用户可及时、高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在分时电价调度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充放电计划进行调整,大幅度提高效率与准确性。通过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调节配电区域的电网负荷,同时兼顾用户收益。

但与此同时,MSN影响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一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影响力也不同,可引起电动汽车的充放电量及行为发生变化。首先,MSN规模越大,其内部电动汽车用户的信息来源就越多,用户决策就越会受到影响;其次,时间不同,MSN的影响力也可能不同,不同时段用户关注的力度一般不同,所做出的决策也可能受到影响,等等。但是,对MSN影响力进行充分验证需要大数据集作为支撑,目前来说还比较困难。

综上可以看出,分时电价调度策略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起到主导作用,MSN影响力辅助电动汽车用户决策。二者共同决定了用户最终的充放电行为。

3.2 基于MSN影响的PSO算法

根据前文所述,电动汽车在充放电过程中,用户首先以保障收益为重要目标;而分时电价等约束条件以平衡电网负荷为重要目标,进而影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本文计及每一辆汽车的充放电功率。因此,本文研究方法实质上是一个兼顾用户利益最大化和电网负荷波动最小的多维、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预测社会群体及其个体的行为,传统的最优化求解方法无法满足本文需求。由于PSO算法起源于对社会系统的模拟,可以高效地解决个体、群体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基于目标的多维、非线性最优化问题,而电动汽车作为车联网、智能物联网等社交网络的典型个体,完全具备MSN的典型属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用户决策过程与基于MSN的PSO算法具有逻辑上的相似性,可以选取PSO算法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

在PSO算法求解过程中,适应值由目标函数决定,各项参数满足约束条件。每次迭代时,粒子通过跟踪自身最优解及全局最优解完成更新,如式(11)、式(12)所示:

式中:Vld(k)为粒子l在第k次迭代中第d维的位置;ω 为惯性权重;C1和C2为学习因子;rand1和rand2为[0,1]之间的随机数;xld(k),pld(k),gld(k)分别为粒子l在第k次迭代中第d维的当前位置、自身最优位置和全局最优值。

由于预测的行为基于MSN,惯性因子的性质必须符合MSN高效、动态的特性,因此,本文建立了动态变化的惯性因子模型:

式中:nc为当前迭代次数;N为最大迭代次数;ωmin和ωmax为惯性权重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取值为0.4和0.9。

该模型中,ω2不断变化,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算法前期全局搜索能力强,后期转为局部精细查询,提高了算法精确度与算法效率。

通过对基于分时电价的调度模型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MSN影响力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电动汽车充放电预测算法———PSO算法的参数修正上,这就较为完备地建立起了MSN影响力、PSO算法与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首先,本文通过MSN影响因子来对惯性因子进行加权调整,满足MSN的特性,如式(14)所示:

式中:a和b为权重系数,满足a+b=1。

其次,基于MSN影响力修正学习因子,且学习因子与惯性因子也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本文建立了随修正后的惯性因子而动态变化的学习因子来模拟MSN对电动汽车驾驶者学习能力的影响:

式中:C1s和C2s分别为学习因子C1和C2的调整值。

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收敛精度及全局搜索能力,最大限度地模拟MSN对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的影响,在算法中引入交叉遗传因子[20]。因此,每次迭代选取适应度值较高的一半粒子直接进入下一代,同时用适应度较好的前一半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矢量取代适应度较差的后一半粒子的相应矢量,而保持后者个体极值不变。在交叉机制中,后一半粒子作为待交叉因子两两随机组合配对,进行与遗传算法相同的交叉操作,产生子代,再与父代进行比较,适应度值高的一半再进入下一代。这样通过交叉既可以增加粒子多样性,跳出局部最优,又可以加快收敛速度。后代粒子位置如下:

式中:x表示d维粒子;Pchildk(x)和Pparentk(x)分别表示子代粒子与双亲粒子的位置,k=1,2;p为d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取值范围为[0,1]。

同时,后代粒子的速度为:

式中:v为d维粒子的速度。

3.3 算法流程

本文采用基于MSN的交叉遗传PSO算法求解,将每一辆参与电网调度的电动汽车与电网交互的时刻作为粒子的维度,因此粒子有24n个基本维度。

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首先初始化基本参数,设定粒子的位置与速度;然后根据约束条件修改粒子的位置,记录粒子群自身最优位置、全局最优位置;根据式(11)、式(12)更新粒子的速度、位置;然后根据遗传算法,选择粒子进行交叉产生后代,利用后代粒子取代双亲粒子,并记录此时粒子自身最优位置、粒子群全局最优位置;判断迭代次数,进行循环,直至到达最大迭代次数。

4 算例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验证基于MSN的电动汽车充放电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度,首先进行无MSN影响下基于分时电价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预测、有MSN影响下基于分时电价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预测,并对比两者对电网负荷的调节能力和用户收益的影响,以此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4.1 仿真数据设置

本文以某实测商用建筑日用电负荷数据为例开展仿真[9],时段1 至24 的日用电负荷功率分别为65,64,64,62,63,64,80,77,81,90,101,101,99,81,82,74,78,93,100,92,87,74,66,55kW。建筑住户假定共拥有5辆电动汽车,组成一个小型用电整体。5辆电动汽车既是MSN的5个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构成整体MSN影响力的一部分;又作为粒子受到整个城市的MSN影响,产生充放电行为,从而调节建筑与电动汽车组成的整体负荷。算例设定每辆电动汽车电池容量为60kW ·h,初始S均设定为0.3,其中S为现状态下电量与满负荷电量之比。

本文采用交叉遗传PSO算法求解。其中,粒子数N,最大迭代次数为1 500,速度取值范围[-0.4,0.4];交叉概率Pc=0.7,杂交池大小SP=0.2;目标函数中参数T1=4 562,T2=150。分时电价参照北京市分时电价水平,峰、平、谷时段的分时电价分别为1.418 2,0.892 5,0.392 8元/(kW·h),馈电电价统一设定为0.799元/(kW·h)。

4.2 仿真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参数设定,借助MATLAB得到如下仿真结果。图3所示为某配电网区域在电动汽车参与下的负荷情况,大量文献研究已表明,分时电价可以有效地“削峰填谷”,在此不做赘述。

在图3中,同样的分时电价策略,MSN影响下的配电网负荷更加平缓,“削峰填谷”效果更好;同时,无MSN影响的配电网负荷曲线相对于MSN影响下的负荷曲线向右平移了0.5h,表明MSN影响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调节更加及时、高效。

如表1所示,MSN影响下的配电网负荷均方差较无MSN调节的负荷均方差降低了25%,而用户收益大幅度提高,更好地满足了本文的模型目标。

表2给出了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行为预测(其中正为放电、负为充电)。图4所示为在此充放电计划下的电动汽车电荷量,该结果表明即使电动汽车24h都参与充放电,用户依然可以在空闲时间使用电动汽车,满足使用需求。

5 结语

本文在分时电价调度策略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MSN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预测模型。以某商用楼负荷曲线为例,对比了基于MSN和无MSN影响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基于MSN的影响,“削峰填谷”效果更加显著与高效;与此同时,用户的收益更加丰厚,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电动汽车参与分时电价调度,从而使电网负荷更加健康、稳定。与此同时,管理者可以通过预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电网负荷更加“健康”、用户收益更大。

上一篇:定子绕组匝间短路下一篇:计算机使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