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服务平台(精选12篇)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1
庞大的数据开始侵入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据IDC的调研资料显示,我们生活空间中的数据每年以50%的几率增长,几乎每两年就会两倍以上的数据出现。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的个人创造与共享,每个人都成为了数据的制造家。Wolframresearch的CEO史蒂芬·沃尔夫姆发表主题为“个人分析”研究的文章,展示了他自1989年以来的电子邮件的收发数据资料,并通过图示化的数据阐释了不同时间段的生活作息习惯以及工作模式。著名的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提出了SOLOMO (Social+Local+Mobile)的概念,即社交与本地化与移动的结合,是基于LBS技术的弹性社交模式,目的是实现社交内容与信息高度以及地理信息的高度融合。
网络社交群体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网络社交平台丰富多样,弱化了群体形成的障碍, 使两个单独个人之间建立连接的几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极大地增加了群体成员交流四维度——时间,空间,工具,以及内容的自由度,使得大数据时代的群体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联系紧密的小型群体(即内部联系紧密的次级网络);关系疏松的大型网络(即通过高度高度联结的个体间的联系组成彼此间松散联结的网络)。
无论是以何种价值创造作为目标的网络社交群体,都需要在群体成员间特异性与一般性之间寻找某种平衡。这点海德(F.Heider)的“P-O-X理论”给予形象的阐释,即认知对象与两个认知主体三者之间存在着平衡的状态。他认为归属于群体的人们有实现平衡与和谐的期望,并且倾向于通过最小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平衡,并且用户做出最初选择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倾向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同或者类似观点的群体社区,以使后来的实现群体认知平衡的努力限度达到最小。基于“P-O-X平衡理论”,网络社交群体形成需要三个准则:可信服,有效性,与认同感。
可信服是要明确地告诉群体成员的参与者,特别是贡献者为什么要这样做。承诺是社交网站的核心内容,因其能够说服消极参与的浏览用户成长为贡献型的用户积极参与群体交流,而符合用户内心真正需求的承诺更有吸引力。为了最大限度的发动用户,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降低用户加入的难度,让其感觉诺言的兑现是如此的简单;其次要能够为用户带来明显的个人价值;另外,社交网站的“小世界网络”的关系模型告诉我们可以先将用户群体进行细分,鼓励他们加入小型次级网络,因“小型群体在达成并维护一致和共识上更有效”,然后再发展高联结度的“大使”。
有效性描述的是用户互动的可能性与活跃性。社交平台的设计必须要适合用户的行为,并且能够帮助用户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网络社交作为新工具降低了人们沟通交流的障碍,但是并没有改变社会人的群体生活的典型特征,即小型群体的成员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并和谐相处,并且小型网络具有加强与过滤信息的功能。然而大型网络联系的松散特征对“群众智慧”实现的功劳不如忽视,因分散布局的不相连接群体更有利于成员寻找到更好的答案,其重要的功能是收集来自不同用户的知识或者直觉判断,但是却无须达成共识。
认同感是参与该群体活动的用户就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大成的共识,即产生信服的用户参与互动之后,群体对其的期望以及自身的预期收获。约定是关于用户的自我期望与群体对其的期望, 并且要在群体成员间达成共识性的“无言”约定,群体其他成员作为整体的行为或者反应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出成员间的社会性联系,并且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那么之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多,随之而来的是达成共同协议的复杂度的增加。
网络社交平台的创建
1.“第一眼价值”的实现
用户的社交平台的使用周期包括察觉,注册,回访,与情感依赖四个阶段。社交网站使用过程呈现出“鸡尾酒派对”的现象——进入网站,浏览内容,发现价值信息,而后加入“交谈”,其他动态吸引你的视线。“熟悉的信息源触发的情况更容易使人们做出快速的反应”,社交网站需要为用户提供第一眼价值,因为用户在进入网站到发现价值信息之间能够花费的时间非常短暂。运营成功的社交网站要在用户达到页面短时间内告诉用户社区的目标并 成功的说服用户留下来。开放灵活的信息架构,清晰地导航,有价值的内容展示,还有极具亲和力的视觉设计——尽量图示化的信息显示,明确的视觉信息指示控件操作方式,各类信息间权衡显示,这些都是满足用户的“第一眼价值”需求的设计原则。
2.“贡献型”用户的培养
社交网站的用户群体,依据其在网站内的活动轨迹,可以被划分为四类: 主动发起话题的活跃用户群;就别人的话题发表个人看法的积极参与用户群; 转发并共享某话题及其评论的分享用户群;无所事事的浏览用户群。社交类网站的成功运营必须要包含贡献型用户, 即最大限度的培养活跃用户,至少也应鼓励用户成为积极参与者。影响社交网站“贡献型用户”培养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贡献行为执行的难度:首先决定于网站的权限设置,有些网站在用户没有得到价值信息之前就限制了用户对某些内容的阅读权限,这无疑是阻碍了用户的深度参与;其次,社交网站作为“外部记忆源”的主力军,必须要能够帮助用户最快的时间到达记忆的存储目标位置,从而增加了其利用结余时间进行内容贡献的欲望。
3.建构“高效率交互式记忆”
人们倾向于只记忆信息的来源, 而忽略信息本身内容,并且还非常擅长从周围人特别是亲属和朋友那里索取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认知心理学家将该种模式定义为“交互式记忆 (Transactive Memory)”。运营成功的社交网站具有“高效率交互式记忆”的特征,即专业(Specialization),协同(Coordination),信任(Trust)。“专业”是指群体内部独立个人所具有区别于其他成员的专业的知识;“协同”所阐释的是群体内部形成的关于成员专业知识的源记忆;“信任”描述群体成员对彼此专业知识准确性的信任。
具有针对性的社交网站比较容易吸引专业贡献型的用户,因为用户能够比较直观便捷的完成自我定位,是稀有信息资源的贡献者,还是稀有信息资源的分享者或转发者。如果是覆盖信息类别比较杂乱的社交网站,可以鼓励用户形成特色社区,或者提供高效的导航系统与筛选途径,再或者对用户关注外的可能激发用户参与或者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推荐。信任是成员间交流的前提,同时也是高效率交互式记忆形成的基石和维系的纽带,也是网络社交平台成功运营的关键。网络社交平台搭建时需要为用户有效便捷的“个人名片夹”创建体验,鼓励用户将个人资料展示在个人名片夹上,尽量把那些可以作为其所贡献内容的价值评价依据的信息内容进行重点强调;通过身份标签或者整体排名等方式将其在群体中的活跃性直观的展示给其他成员,节省他们的归纳评估的时间,以激发成员对个人名片夹的信息更新主动性。
大数据时代新型群体交往方式背后蕴藏的需求特征并没有改变,人们依然期待着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自我情感的表达。人类根本的心理需求将继续成为新时代互联网社交平台构建的依据与理论来源。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后PC时代特征,并孕育出绚丽多彩的交往工具与平台。基于网络平台构建的社会群体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即关系紧密的小型群体,与关系疏散的庞大群体。基于对新型社交群体特征的阐释,深入探讨群体交往的形成要素以及交往平台的如何构建。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2
建立至今才短短3年的时间,中国亲子育儿社交网站宝宝树(Babytree.com)已经创下月1200万独立访问人数的记录,这无论如何计算都是一大成功。
宝宝树由目前担任CEO的王怀南以及他的合伙人联合创办,并获得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经纬创投公司的注资,如今已享有“中国亲子版Facebook” 之美称。王怀南对公司目前取得的成绩并没有丝毫的自满。他说:“公司发展如此迅速,达到如此的规模,我们其实没有什么成功秘诀。”不过他指出,宝宝树的成绩可以归结为两点因素。
首先是网站注重产品细节,让顾客有更贴心、更轻松的上网体验。例如,宝宝树的照片上传功能允许家长一次上传多张宝宝照片,记录宝宝的成长,这很受家长的欢迎。迄今为止,宝宝树家庭相册的照片总存储量已突破1亿张,成为中国最大的家庭网络相册。
王怀南表示,他把宝宝树单次上传的照片数定为不超过50张,因为他认为,如果不设顶限而允许家长一次成百张地上传照片,虽然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但家长在心理上会觉得难以管理如此庞大的网络相册。
另外,口碑宣传也提高了网站的访问量。王怀南说,他还没有真正启动市场营销资金。他透露,当前公司平均每月的开支“少于1万美元”,而市场营销开支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表示,宝宝树旨在打造亲子育儿社区互动平台,年轻的父母通过宝宝树在线或线下进行育儿经验交流,从而提升宝宝树的口碑。
宝宝树的成功也许还得益于王怀南在互联网巨头谷歌任职时所积累的行业经验。他相信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新产品必须“多发布,早发布”。自创立以来,宝宝树已推出40多种产品,其中包括网上相册、博客、网上婴儿产品销售等。他之前在雅虎和宝洁公司的工作经验也为成功创业奠定了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我承认我在雅虎、宝洁,特别是谷歌的工作丰富了我的管理经验。其中,我领悟最深的是宝洁公司所崇尚的 “消费者至上”原则。宝洁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引领行业,而这些产品都是在成功通过消费者测试后才正式推出市场的。”
不过,并非所有这些策略都适用于中国。“我必须指出,要称霸中国市场光靠这些管理技俩是不够的。我还得不断增进其它管理技能,诸如了解中国本土市场,尽早发现一个发展趋势并迅速做出反应,善用有限的资源与斗志旺盛的竞争对手周旋。这些我仍在学习中。”
他解释说,这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如此激烈以及谷歌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吃了不少苦头的缘由。他指出,虽然跨国公司可能招揽到无以伦比的顶尖人才,不过,这些人才不一定能“有效运筹本土市场”。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聘用当地中国人。“我认为公司管理层在招聘人才时,应该有勇气聘用一些在管理本地公司方面确实有一番作为的人;而不是那些在西方受教育,对本土市场不太了解的人。”
宝宝树在王怀南的管理下,力求本土化经营。不过,宝宝树聚集的广大人气已经成功吸引了宝洁公司、金佰利公司等国际一线品牌的广告投入,这些广告收入占宝宝树盈利的60%。
网络安全法对社交软件平台的规范 篇3
关键词:网络安全法;社交软件;身份保障;信息传播;监督机制;法律责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网络侵权泛滥,网络不正当竞争激烈,网络安全威胁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用QQ、微信、陌陌、人人等社交软件搭建的网络平台,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越来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6月,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该法草案已经全文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法的制定实施,必将对社交软件平台及整个网络安全,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
一、社交软件平台及其存在的问题
社交软件是开发商为了盈利而创造的用于交流的软件系统,它是为社交网络而服务,主要作用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这类服务往往是基于互联网,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建立一种虚拟的交际关系,如电子邮件、实时消息服务等。此类网站通常通过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地把网络展延开去,极其类似树叶的脉络,多数社交软件上的社交网络会提供多种多样能让用户交互起来的方式,可以聊天、讨论组群、文件分享、博客、影音等,社交软件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提供了新的途径。作为社交的软件有多种多样,我们比较常见的有QQ、微信、陌陌、人人、微博、贴吧、乌鸦、YY、易信等等。运用这些社交软件搭建的交流平台,具有使用便利快捷,成本低廉,私密性好,不仅便于私人交流,也便利“微商”的开展等特点,但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侵犯公民隐私
社交软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也成了一个重大问题,社交软件注册时要求公民提供个人信息,比如说手机号、身份证、照片等,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虽然许多软件开发商都有一个协议称“保证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但是软件的运营者有时却会将这些信息进行公开,从中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而且只要不超过一个度还不需要负法律责任,这对于公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离我们生活最接近的就是骚扰电话和垃圾信息的曾出不穷,比如说①河南的打工仔花钱买下了庞大的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获得的方式有一种则是一些社交网站的会员注册信息,这个打工仔买下信息后再将其转卖给房地产中介、婚姻中介等机构,从而赚取利润,而我们就会收到这些房产中介的电话和信息。
2.充斥虚假信息与黄赌毒信息
随着网络和社交软件的不断更新,微信营销也就出现了,它是网络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朋友圈,或者用户订阅自己所需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商家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营销,由于微信营销的特殊性,使得违法经营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查处,违法成本较低。在我国现如今的法律中在网络方面的保护还是很弱,特别是针对虚假宣传和黄赌毒信息这两方面在案源发现、调查取证、案件定性等方面更是薄弱。
社交软件上的虚假宣传有很多,例如②无锡某大酒店有限公司开展的微信集赞活动,由于酒店自身原因单方面修改活动规则,不给其兑现活动中所提供的服务。这个这个酒店仅仅只是做出了虚假的广告,只要集满58个“赞”就可以获得在经典房免费入住一晚的优惠,并没有兑现。
黄赌毒信息也是如此,社交软件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它的使用用户涵盖了全国各地的人群,它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色情、诈骗、非法交易滋生。黄赌毒的传播者利用这些软件传播淫秽信息,召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隐蔽的形成了极其庞大的犯罪集团,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③怀仁县的高某建立了“激情四射”QQ群,在QQ群空间传播淫秽色情电子信息,共发展群成员696人,在群空间上传淫秽视频331个,发布淫秽图片1235张;太原的“美丽约公司”利用微信、 陌陌等网络社交软件成功招嫖400余人次,組织进行了多达400余次性交易,而网络直播主播的涉及黄赌毒的现象更为严重。
3.平台缺乏监管机制
QQ、微信营销有别于其他的网络交易监管,其通过公众平台、好友圈、朋友圈发布的网络信息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公众平台、好友圈和朋友圈都是经营主体申请账号后,然后将自己感兴趣的主体账号加关注并将信息适时推送给朋友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公众平台、好友圈还是朋友圈,只有进入了经营主体特定的“圈子”才能对其营销行为进行监管,这就存在着很大的漏洞,通过QQ、微信发送到好友圈、朋友圈和特定用户的信息,其他人群无法获知信息内容,有些个人发布的信息甚至无法确认其身份和具体所在地址,再者QQ、微信中包含大量私人交流信息,监管很困难。在有些特殊情况下,那些所谓的好友或许会因为某些特殊的交情,对这些好友发布的不实信息进行消除或者隐瞒,一旦在极短的时间对信息进行删除,那么在监察追踪时就很困难了,这使得我国的社交软件的监管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实行。
4.平台责任主体不明
在众多的社交软件中,会让人真正有一种“畅所欲言”的感觉,因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有时甚至不需要真正的身份认证,所以我们会有一种“说错话也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认知,这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可以随便说话,无论是真、假、好、坏、有用、无用的,而且责任的承担是要有真正的责任人,网络是虚拟的,身份也是虚拟的,只要查不到我们的头上来,我们想说啥就可以说啥,只要你有足够硬的本事。现实中我们很少能够听到因为网络的原因而获罪的人,国家还没有足够的法律条文来规范这些行为,它需要借助外界的法律来定罪、判罪,例如国家工商总局颁布实施的④《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以前颁布的《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
在量刑和罚款方面,它也没有准确的标准,因为各个法规规定的罚款数额不同, 而这又更容易使得法律与法律之间产生冲突,无法对同一行为进行准确的罚款和量刑。
二、网络安全法对社交软件平台的规范及其完善
网络安全在这个信息发达、网络纵横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网络安全法也因时代而生。所谓网络安全法,是指由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传输、存储、处理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保障公民的合法有效的个人信息、保障国家正常运行、保障社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是在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初次审议了该草案,它共7章68条。《网络安全法(草案)》中有关于保障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保障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它明确了网络运营者处置违法信息的义务,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赋予有关主管部门处置违法信息、阻断违法信息传播的权力。这虽然仅仅只是草案,但是它的正式实行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它结合了全社会人民的智慧,是全中国人民的结晶。它对社交软件平台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公民隐私保障的规范与完善
根据该草案⑤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公民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公民个人信息”。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对其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这两条的对公民隐私保障方面有了一定的规范,在社交软件上泄露了个人信息也无需承责的事情成为了过去,《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出台使得社交软件运营者或者是使用者对于公民的个人信息负有严格保密义务,不然就是违法行为。
该草案在身份保障方面做得还是不够到位,它仅仅只是规定了网络运营者而没有考虑到社交平台的使用者,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落实:①对于公民个人,在做到要求信息认证的时候,公民应当要相信一下网络运营商,不要一味地否定他们,因为身份的认证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帮助公民,一旦发现有虚假宣传的情况时,那么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来查找了,这样就可以节省国家的资源了。②对于网络的运营商来说,要尽可能的开发出能够保障公民个人信息的软件,网络运营商在公民在填写身份认证信息的时候,要与公民签订身份保障的协议,并且一旦获得了公民的个人信息,那么就要负有保密的义务,不得随意泄露出去。③对于国家来讲,虽然有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出台,但是仍然有许多的缺漏,应该加紧出台一些关于保护信息的法条,例如:一旦信息发生泄露,那么就应该阻断信息的传播,及时有效的保护公民的安全,而一旦发生问题就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
2.对信息传播的规范与完善
根据该草案⑥第九条第二款明确表示在信息的传播方面任何人都不可以在社交软件上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宣扬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视、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侮辱诽谤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共利益、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信息,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对信息的传播和公民的言论自由有了限制,如果一旦遇到这些信息,网络运营者应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应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更有甚者一旦遇到重大的事件,网络运营者还可以禁止网络通讯。
根据该草案第四条的规定“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在社交软件中,微信、陌陌、QQ上的许多虚假宣传、谣言的传播、淫秽信息的宣传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属于信息传播,以前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不可以虚假宣传,但是新法律的出台明确要求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信息传播,在以后的关于商家不兑现承诺的问题,使用者完全不再需要去根据其他的法律去投诉商家了,仅仅就可以根据此部法律来进行权益保护。
信息的传播在现在的社会十分重要,临近考试的学子们可以通过它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它找到好的或者是符合的工作,其他的人则可以通过它找到任何他们想找到的信息,我们在这方面可以做到以下两点:①公民在朋友圈或者好友圈发布信息的时候应该认真的检查信息的真實程度,以自己的道德为标准,以法律为底线,不要发布虚假或者不真实的信息。②网络运营商要时时的监管公民,特别是那些虚假的、淫秽的信息,一旦发现那些信息,就要及时的进行阻断,不要使其流入公民能看到的信息中。
3.对监管机制的规范与完善
根据该草案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的规定“采取记录、跟踪网络运行状态,监测、记录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网络日志”。在以后的网络运行中,很多软件,特别是用于日常交流又容易发生谣言和虚假的社交软件一类的更加会受到国家的监管,并且实时的记录那些仅仅只在特定的朋友圈或者是好友圈里才能够看见的信息。
该草案在第五章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中的⑦第四十四条中要求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第⑧四十五条要求建立健全本行业、本领域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并按照规定报送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旦在微信的朋友圈中或者是QQ的好友圈中遇到了淫秽、不真实但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时,有权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好友和朋友们再也不敢随意的发布不良信息了。
在实行过程中,公民与网络运营商要一起进行监管,仅仅只是靠网络运营商的监管,是不可能确实有效的进行到底的,有些人会说,可以用法律来进行监管或者是约束,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那就是说法律仅仅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最主要的是道德,那么公民个人的监管就尤其重要,在发现朋友圈或者是好友圈的不法信息时,要及时进行举报,不要因为是朋友或者是好友而藏着捏着,这样不是在保护公民而是在助长不法分子的气焰,网络运营商应采取记录、跟踪网络运行状态,监测、记录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网络日志的办法,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在法律责任上的规范与完善
该草案在第六章明确规定了法律责任,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十倍罚款,对于违反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网络运营者,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撤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于违反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该草案中法律责任的规定让虚拟的网络世界再也不是“不受处罚的世界”,微信、陌陌、QQ等社交软件再也不是坏人们用来“行凶”的工具。
综上所述,网络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拓展,《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出台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网络安全法律的出台,而在当今发达的社会当中,微信、陌陌、QQ等社交软件会越办越多,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我仅是粗略的论述了现今社交工具所带来的问题以及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在身份保障、信息传播、监管机制以及法律责任上的规制与完善,或许还有其他不足之处,但是该法在征求社会意见和修改审定过程,也必将在网络信息数据库的完善、信息核对技术、网络不法信息拦截等方面更加完美。
注释:
①引自《100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背后》,中国南昌新闻网,2012年12月
②引自《对一起微信虚假宣传案件的思考》,《中国工商报》,2014年8月版
③引自《2015年山西黄赌典型案例》,《时代纪实》,2016年2月版
④参见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一条、第二条、第七条、第十四条等
⑤参见2015年6月24日在本经人民大会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暂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⑥《网络安全法(草案)》第九条第二款为“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宣扬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视、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侮辱诽谤他人、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共利益、侵害他人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⑦《网络安全法(草案)》第四十四条为“国家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国家网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网络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通报工作,按照规定统一发布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
⑧《网络安全法(草案)》第四十五条为“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业、本领域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并按照规定报送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妍.《网络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北京青年报》,2015年7月版.
[2]张天宇,马瑞鸿,王杨.《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软件及其依赖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以大连市三所高校为例》,《东南传播》,2015年第0卷第5期,69-72页,共4页.
[3]郭媛.《网络交往中的信息自由与责任承担》,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谭月涵,李家坤.《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的利弊分析——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企业导报》,2015年第0卷第7期,183-184页,共2页.
[5] 施伟.《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的构成要素和管理对策》.福建师范大学,G206.
[6] 李林.《网络安全法草案征意 有望深度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中国青年报》,2015年7月版.
[7]杜英.《大数据背景下社交聊天软件模型构建——“寻ni”: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交聊天分析》.《市场周刊》,2015年第0卷第3期,117-118页,共2页.
[8]李嫣婷,王依珂.龚永刚.《手机社交软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时代教育》,2015年第0卷第7期,12-12页,共1页.
[9] 草威.《陌陌:它比你更懂“搭訕”这件事》,《商学院》,2012年第5期,22-22页,共1页.
[10]李艳.《对一起微信虚假宣传案件的思考》.《中国工商报》,2014年8月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2015年6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作者简介: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4
关键词:网络购物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社交购物
一、研究背景
若提到当今电子商务的最大热点,毫无疑问,是微信朋友圈里的微商,人们对其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阿里巴巴上市后的首个“双十一”大热。微商,顾名思义,即微信上的商家。虽然虽然在主流媒体上鲜于看到,但却在无数的朋友圈、微信群涌动,是真正的无门槛的网络购物模式,只需要一个社交账号即可。以微商为代表的这种购物模式实质上归属于网络购物模式,因其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产品信息,借助于物流公司和电子支付平台完成交易,符合网络购物的基本特征。
从广义上来说,微商属于电子商务的一部分,狭义上来讲,它属于电子商务中的网络购物。更具体地说,微商是基于社交网络平台进行的新型网络购物模式。因其出现时间短,且无成规模的组织结构,因此国内目前研究成果很少。
二、理论研究
了解微商,首先要了解其发展所基于的网络购物模式以及社交网络平台。
(一)网络购物平台模式
随着各种网络终端的普及,网络购物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网络购物时,我们主要是通过网络购物平台来完成的。网络购物平台,即基于网络经济的购物平台,运用数字化传递信息,达到实物交易的目的。
1.网络购物平台的分类。现有的网络购物平台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典型的模式:B2B(Business 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对消费者)和C2C(Customer to Customer,消费者对消费者)。
2.中国网络购物的发展。网络购物的发展前景毋庸赘言,就直观的数据来说,无论是从成交量还是消费人数上,网络购物都给了人们一个又一个新的惊喜。深入到从产业层面分析,网络购物的产业化迅速发展也是有着坚实基础:
从市场参与者方面来看,大批传统企业进入电商行业,开发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市场潜力很大。从网络购物平台技术发展层面来看,网络购物平台管理的日渐改善,加上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发展促使移动网络购物日益便捷。例如阿里巴巴在2014年的“双十一”中,移动端的成交额占比从去年的24%增长到了到了42.6%,交易额增长了115.3%。网络购物的交易量还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3.传统网络购物平台的局限。不管以上何种模式,市场的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商家唯一的竞争力就是价格优势,消费者选择某一商家的原因也多因价格低廉,很少存在单纯因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信任而产生的购物行为。这就导致有些商家恶意竞争,出售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购物者一味追求低价,给了伪劣产品的生存空间。而且各种购物平台的顾客群较为广泛,顾客消费层次及消费偏好也多种多样,较大规模的网络购物平台较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二)社交网络平台
社交网络平台,是用来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交际网络的互联网应用平台。社交网站的初衷是将真实的人际关系搬到线上,塑造一个真实的网络环境,给不同身份的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与网络购物平台的虚拟购物关系不同,网络社交平台是基于真实存在的社交关系,是真实世界的镜像。相对于陌生人,人们更愿意相信社交平台上的好友,也更容易产生购物行为。据E-tailing集团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如今移动和社会媒体会很大程度影响网络购物。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30%的受访者因为登陆社交网站而直接产生购物行为,而前一年的数据为18%。调查同样显示,社会媒体在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顾客的购物行为。
三、基于社交网络的网络购物模式现状及案例分析
除了依托于专业的网络购物平台,借助于网络社交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购物的热点模式。对于商家来说,有人气就意味着有利益,因此聚集了大量用户的网络社交平台吸引着无数商家的眼球。已有的社交购物平台可以按照是否基于购物产生的社交关系大致分为两种。
(一)购物平台与社交网络平台的合作模式
1.模式的运作。此类合作模式部分表现为购物平台与现有的非购物性社交网络平台合作的方式,如社交网络社区天涯与一号店的合作,微博与淘宝的合作等,前者仅仅作为后者的宣传工具,提供媒体上的支持,并没有实际参与到购物的过程中去。
也有部分专业的基于购物与分享的网站,如国内的“美丽说”和“蘑菇街”,国外的The Fancy等,此类网站的主打功能是让买家和时尚达人将自己的收藏品上传,分享它们的照片和资料,从而建立起分门别类的数据库,看到心仪的物品可以直接跳转到购物网站。这些网站往往都与商家展开了多方面的合作,还推出了逆向团购功能(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发起团购,卖家设置团购价格和时间,当团购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团购就成功)。
美丽说在社交购物平台领域起步较早。美丽说的出发点是解决女性用户的穿衣打扮烦恼,建设专门的女性购物社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交流心得、分享网购链接。蘑菇街是与美丽说十分相似的一个网络平台,但是蘑菇街更加重视社区化。与美丽说相同,蘑菇街本身不售卖产品,它的链接终点指向仍旧是淘宝。
2.模式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中社交网站的参与度更高,但是网站收入高度依赖购物网站,一旦购物网站减少对此类网站的佣金,网站将举步维艰。如果不积极发展自身的独立盈利功能,终将沦为淘宝的导购网站。所以对于此类网站而言在实现信息增值的同时,如何在导购渠道外构建自主竞争力,是其迫在眉睫的挑战。近期国内的一些网站已经开始有所动作,着手建立自己的B2C商城,以期取得独立发展。
(二)社交网络平台的购物模式
这种购物模式的基本手段是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产品信息,直接通过该平台与购物者接触,通过物流送货,通过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既可以看做网络购物的新模式,也可以认为是社交网络的全面化,是具备购物功能和支付手段的社交网络。
1.Facebook社交购物。全球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在2009年搭建了第一家电子商务平台,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商家入驻,然而最终惨淡收场,深究其原因,无非是Facebook作为社交平台无法提供完备的购物服务,同时顾客不希望商家掌握太多自己的私人信息,而且在Facebook上的购买经历会自动分享到自己的主页上,这让很多用户认为暴露了自己的隐私,因此活跃用户并不多。
2.微商。(1)微商模式。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了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微信公众平台诞生短短三年时间就积累了7亿用户。微信的火爆,引发了无限商机,由此,Micronet基于微信而研发了一款社会化电子商务系统,即微商城。微商城,是一款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微信商城、易信商城、APP商城五网一体化的企业购物系统。消费者只要通过微信商城平台,就可以实现商品查询、选购、订购与支付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然而相较于初成立时的火热局面,目前微商城发展较好的案例并不多,其中7天快捷酒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7天连锁酒店公众号用了六个月积累了从100万粉丝,日均微信订房超过5 000单,有时甚至超过官网订单数。除了微商城这一专业模式,微商中还有一种自发性的模式即存在于微信朋友圈的各种代理商,我们也称这类商家为“微商”。目前国内关于这类商家的系统的学术研究几乎是空白,最初看似个别的个人行为,因其符合人们的购物需求,又有诸多其他平台没有的优点,发展势头不可小觑。而且该种基于微信朋友圈这一社交平台的购物模式有较好的隐私性,克服了Facebook购物的最大弊病。卖家通过建立好友关系的方式扩大客户群,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商品信息,交易方式往往表现为电子支付和快递送货。(2)微商模式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在微商城中,较成功的商家的粉丝大部分来来自于商家本身已经拥有的真实会员,其线上的成功主要还是基于真实的用户关系,微商城并没有对扩大客户群起到太大作用。对于现在火热的活跃于朋友圈中的“微商”模式,也是有很大缺陷,由于准入门槛低,市场分散,难以从宏观整体方面区分商家和普通用户。就算是具体到每一个用户,也很难确认其发布状态的属性,因此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再加之许多商家只是代理经销,对商品的品质无法保证,使得商品鱼龙混杂,纠纷难以解决,有些甚至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综合来看,存在于微信及微博的微商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暂无有效的监管体制,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监管,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统一化管理。现在唯一的保障就是买卖双方的信任,这是该类平台的最大特点,也是该类平台的最大短板。寻求合适的监督管理模式,规范市场秩序,但同时保持特色,不要与其他的C2C平台雷同,让朋友圈成为第二个淘宝。
四、结论
相对于网络购物,社交网络购物模式尚处于发展初期,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但网络购物平台海量的用户和目前已有的网络购物产业相结合必能创造出能大的价值。
(一)分类政策监管
要保证社交网络平台购物这一新兴购物模式健康发展,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严格监管。针对现有模式,分类进行监管,保障消费安全,也保障其健康发展。除了保障平台自身的网络安全,还要在支付手段,物流运输等方面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才能使这一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二)发挥市场创新能力
网络话题英语作文:社交网络 篇5
I have a sister who is ten months older than me.
She has big eyes, thick eyebrows and a big mouth. I‘m a little taller than her. She studies very well, knows a lot of words, English is very good, Chinese is also very good, mathematics is better than genius. I admire her very much. However, she has a shortcoming, like meddlers, which I do not like. She fine art is very good, he likes fine art, she learns to sketch, she draws a pig, others draw rigid, and my elder sister, draw as live, lovely, fun, I respect elder sister very much. Sometimes she had a rush, sometimes she flinched. For example, like chess, she ignored before and after, I won a few games, she did not dare.
This is my sister, although she is not handsome, but intelligent. Her name is han yutong.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6
“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率持续上升,这种普及吸引了大量恶意软件的制作者。”赛门铁克中国区首席解决方案顾问林育民介绍说,源于社交网站的主要攻击方式之一是使用缩短的URL(在电子邮件或网页上用以取代原本十分复杂的网址)。另外,攻击者还利用流行社交网站提供的新闻订阅功能来实现大规模分布攻击。
移动安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010年,针对移动设备进行攻击的恶意软件大多采用木马,这些程序假冒合法的应用程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者通过公共应用软件商店来发布这些被感染的应用程序。而另一方面,移动操作系统的漏洞也是越来越多,去年赛门铁克发现的移动操作系统的新漏洞数量增加了42%。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7
1 MSNS应用现状
移动社交网络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即MSNS, 是一种以移动终端为媒介, 以更为真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以发展更多纯移动终端受众加入社交网络为目的, 将社交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媒体。目前移动社交网络并没有一个学术上非常严谨与明确的定义, 它更多是从应用层面上简单分为两种类型:一是SNS+Mobile, 意指传统SNS网站向移动终端渗透;二是Mobile+SNS, 基于纯移动通信模式发展的SNS, 如国内的微信与陌陌、国外的Foursquare等一些应用[1]。本文的移动社交网络是指用户或一些潜在用户利用3G、WIFI等移动通信网络, 凭借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来访问各种类型社交网络的行为。这里的移动社交可以认为是用户的一种在线生活方式, 而移动社交网络则指具体的应用平台。
目前, 国内外对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 大部分都集中在对MSNS技术层面或者对受众心理特征等内容的分析。Il-Woo Lee、Moon-Ok Choi等[2]设计并开发了一个通用的基于P2P的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通过该平台对等体组管理功能可以容易地创建一个社区从而提供社交网络服务。Ramzi El-Haddadeh等[3]提出了社交网络在企业在与消费者沟通过程中的概念模型, 分析了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平台中应用接受意愿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等内在影响因素对社交网络平台中应用的使用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些国外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也已将MSNS延伸到自己信息服务工作中, 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凭借Facebook、Twitter、You Tube等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信息服务, 如个性化信息咨询和信息推送。
然而, 国内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则发展较慢,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都未能将MSNS融合进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从2007年起我国对SNS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中的研究才开始起步, 基于MSNS视角下对区域信息平台的研究是稀少的。黄浩波等[4]介绍了SNS的应用现状, 分析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SNS的优势及模式, 探讨SNS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肖宇等[5]以人人网为例对在线社交网络进行分析, 从区域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 研究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微观过程。
2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MSNS的优势
如今, MSNS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它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用户能够在MSNS上建立自己的形象、发布自己的相关信息, 并且能和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群进行交流、分享和互动。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里, 该平台主要面对的都是一定区域内特定的信息用户, 如高校区域信息平台主要针对校园内广大师生, 大部分用户都是为了通过平台获得专业的信息资源来促进科研学习目的。因此, 要提高区域信息平台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从而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变化, 应该善于利用MSNS这样符合用户习惯的工具,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下面就对MSNS在区域信息平台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 同比增长60.3%, 智能机的普及化得到进一步提高[6]。艾瑞预计, 未来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取代将进一步持续, 但增速将逐渐趋缓, 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台。近年来, 作为移动互联网发展重要载体的智能手机, 用户数越来越多, 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各大互联网站点都开始了移动布局, 相继推出客户端和专用于手机的移动站点等。在这样的背景下, 区域信息平台也应该努力探索如何利用MSNS进行服务创新, 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2 MSNS具有庞大用户群的优势
传统的SNS网站开始逐步向移动终端进行渗透, 尤其是对手机移动终端的占领。国内目前主流的社交网络如人人网、开心网, 截至2013年6月30日, 人人网拥有1.94亿激活用户[7], 而人人网用户移动端使用率达75%以上[8]。
移动终端让传统SNS的功能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基于纯Mobile的SNS, 其发展势头更是惊人, 可谓异军突起。目前, 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PC网民的数量。据腾讯统计, 微信用户已超4亿户, 而且还在快速增加。2014年我国10亿多的手机用户里将会有超过50%以上的智能机, 那么也就意味着微信用户会突破5亿户[9]。
2.3 MSNS用户群稳定, 用户粘度较高
由于大部分MSNS都是基于真实社交关系的强关系链, 因此MSNS用户群稳定, 用户粘度较高。比如微信注册以后, 就能够将微信和手机通讯录、QQ号码、腾讯微博、信箱进行绑定, 从而方便与好友联络;同时, 由于微信基于用户真实的人际关系可以达到精准的一对一推送, 而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用户订阅实现精准的消息一对多的推送, 因此满足了用户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有利于基于现有用户展开广泛传播。
2.4 MSNS使用成本低廉, 容易吸引用户
由于MSNS相关应用软件现阶段是完全免费的, 信息的发送只占用一定的上网流量, 相对短信而言, 节省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而且, 目前电信运营商对一般的手机套餐都有几十兆以上的流量赠送, 因此MSNS的使用成本低廉, 可以忽略不计。现在MSNS在年轻人群中发展迅速, 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比如MSNS相关应用在高校的普及率很大, 其原因就是大学生一般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而学生属于无收入群体, 信息传递的成本是其选择信息沟通手段考虑的首要因素, 所以这为MSNS在区域信息平台中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2.5 信息资源推送打破了时空限制
通过MSNS相关应用软件, 用户能够自助完成高校区域信息平台中各种数据资源的搜索, 可以实现碎片化时间的即时阅读, 随时随地地获取区域信息平台中的信息资源, 真正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费用。
3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MSNS的模式———以高校图书馆微信应用为例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里最重要的服务性机构之一, 其发展一直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学生的成长学习、教师的教学科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利用移动社交网络来拓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 从而达到高校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提升和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于2014年2月5日至2014年3月5日以图书馆为关键字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搜索, 再结合百度对各大高校图书馆主页进行浏览, 然后通过微信咨询、电话等方式对我国基于微信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和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通微信公众服务的共有49家, 其提供的服务基本情况见图1—图3所示。
由图1可见, 其中84%的图书馆已经具备图书馆消息推送功能, 一半以上的图书馆实现了书刊的即时查询, 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即时了解自己的借阅情况;大约33%左右的图书馆利用微信和图书证件号进行绑定, 实现了书刊续借的即时办理;22%的高校图书馆提供了馆藏分布指南, 按照楼层介绍馆藏分布情况, 或者通过查询书架、索书号获知图书的位置信息;大约20%的图书馆在用户注册和设备认证后用户可以实现电子资源在线全文阅读, 从而不受IP范围限制。除此之外, 一些高校图书馆还利用微信平台提供了广受好评的特色服务, 比如昆明理工大学的自修座位统计功能、西安交通大学的研修间预订功能等。
在微信平台服务界面方面, 90%的图书馆具有微信关注后的欢迎界面, 能让初访者留下良好的印象;62%的图书馆在欢迎用户加入微信平台的同时会介绍微信的基本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发送数字或者字母等关键字进行查询等基本操作, 或者通过菜单导航功能直接进入操作页面。
由图2可以看出, 在微信平台服务方式上, 41%的图书馆依靠自助微信查询端来即时回复用户的信息, 只有不到11%的图书馆能将人工服务和自助微信查询端结合起来实时回复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交互问答的需求。
总之, 目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已经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务功能, 但服务内容仍然不够完善,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从图1可以看出, 能够提供较完善信息服务功能的高校图书馆仍然是少数, 大多数图书馆仅仅把微信看做是信息推送的平台, 对微信的应用还属于较浅层次上, 没有进行深度的提炼和挖掘, 例如可以利用微信进行专题咨询服务、学科馆员服务等。 (2) 缺乏对用户需求的认识。用户需要程度较为强烈的服务项目依次是:借阅到期提醒、办理续借、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询图书馆目录、检索电子出版物、预约办理及到馆提醒、移动阅读、讲座活动通知、新书信息公告、服务公告[10]。据统计, 在这49家图书馆中, 有借阅到期提醒功能的仅仅只有4家, 不到10%。由此可见, 现阶段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还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3)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推送过程中没有按照用户的特点和爱好进行分类, 只是简单地广而告之, 以至于难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 (4) 由于微信平台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 绝大部分图书馆没有专职人员进行微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 比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微信平台就是由志愿者协会负责管理。 (5) 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开通了微信平台后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既没有提供相应的信息推送, 也没有及时回答用户的问题, 难免最终成为空壳账户。
4 基于MSNS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系统架构
现阶段,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MSNS主要有两种模式:自建模式和加入模式。第一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针对目标用户群开发出具有特色功能的应用, 但缺点是整体开发技术实力低于现有大型专业MSNS应用, 缺乏黏住用户的技巧和能力。第二种是加入模式, 可以利用MSNS应用的第三方消息接口和自定义菜单功能, 把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一些业务聚合到MSNS应用中去, 这种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如何将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与MSNS成功对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则是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以上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本文认为可以针对目前国内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水平, 采取两种模式混用的方式。
下面以高校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为例, 建立基于MSNS的信息服务架构, 见图4所示。
图4可知, 在该架构下主要实现了三种功能, 即信息推送、信息交流和资源发布。
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好友发送信息、朋友圈、站内信等功能实现。例如, 微信通过目标人群的准确定位, 让高校图书馆一定范围内的师生收到图书馆微信平台发送的亲切问候, 简短活波的视频、生动清新的图片等问候内容让用户能感应到图书馆可能提供的帮助, 从而能有效地拉近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距离, 让用户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 可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关注度。
信息推送主要由新鲜事、日志、分享等功能来实现。比如,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微信将图书馆重要新闻、通告、讲座以及新书快讯等第一时间推送给广大师生。
资源发布可以利用日志、分享等功能来实现。如利用微信建立学科导航服务, 通过微信的一对多的推送功能, 图书馆可以将学科专家信息、学科信息资源、数据库资源等以学科知识单位的形式推送到学科用户手中, 真正实现用户随时随地获得并利用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 对广大师生的学术科研工作进行有力的支撑。
5 区域信息服务平台MSNS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 我国一些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开通了人人网、微博、微信等SNS平台进行信息服务, 但仍然是少数, 怎么将传统的区域信息服务和MSNM应用结合起来,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予广大用户更加便捷、丰富以及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是相关部门值得关注的课题。
5.1 提供广播式信息推送服务
基于MSNM的信息资源推送服务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改变了过去人找信息的行为, 主动把用户需要的信息推送给用户, 真正实现了信息找人的功能。该应用可以与区域信息平台同步实时发布区域内的各类信息, 实现和用户的“无缝对接”。例如, 高校图书馆发布微信公众账号“某某大学图书馆”, 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图书馆公布的二维码, 或者搜索图书馆的微信号等添加关注后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各种微信服务了。
5.2 提高信息服务关注度, 及时收集用户反馈
基于MSNM的区域信息平台一方面可以让广大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时随地地了解到区域内的最新资讯和各种服务, 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更宽广的平台聆听广大用户的感想及建议, 充分利用MSNM一对一的私密沟通, 及时了解用户的感受、反馈用户的投诉和建议, 准确把握广大用户的心理动态, 了解他们最新的需求, 从而实现区域信息平台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服务观念, 体现人文精神。
5.3 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据调查, 区域信息平台的资源载体和用户信息获得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都产生了很大变化, 明显体现在:用户对电子资源的订购量基本能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用户也愈来愈倾向于通过移动端, 比如笔记本、手机等来获得感兴趣的信息。目前, 一些高校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图书馆官方微博、QQ在线咨询等形成服务互补关系, 启用其开发模式, 将图书馆FAQ、图书查询等服务嵌入微信应用。一方面,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智能应答功能, 在非人工服务时间进行消息自动回复、关键词识别的自动回复;另一方面, 可以实现人工实时交互问答功能, 及时回复用户提出的问题, 并且能主动将图书馆公告和服务信息推送给读者。通过与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绑定, 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重置图书馆账号密码、设置图书到期短信提醒、预约图书到达通知、查询读者借阅信息、续借图书、挂失读者证、用预付款自助扣费等, 从而克服了身边没有电脑就无法进行操作的弊端。
5.4 个性化专题咨询
基于MSNS的区域信息平台不但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实时交互咨询功能, 还可以为特点目标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专题咨询服务, 避免了其他用户受到相关信息的骚扰。比如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的标签分类或者朋友圈功能区分不同爱好的用户, 促进与广大师生之间的互动, 帮助老师或者学生查找文献以及解答各种问题。例如, 图书馆可以围绕如就业、出国、考研、职称评定、发表论文等广大师生关注的专题, 有针对性地为有此方面需要的读者进行个性化专题咨询服务。
6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以及智能手机在读者群中的日渐普及促使MSNS在一定区域内的用户人数不断增加, 如果区域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利用MSNS各种应用展开信息服务, 不但可以更加轻松地融入用户群, 更加方便、及时地为用户推送各种信息资讯和解答各种问题, 而且可以让用户在移动社交网络里随时随地地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楼向英, 高春玲.移动社交网络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初探[J].图书馆杂志, 2013 (12) :29-32
[2]IL-WOO LEE, MOON-OK CHOI, HO-JIN PARK.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based on peer-to-peer network[C]//Systems and Networks Communications, 2008.Sliema:ICSNC'08.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8 IEEE
[3]RAMZI EL-HADDADEH, VISHANTH WEERAKKODY, PENG JUANJUAN.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adoption in corporate communication:The case of China[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2, 25 (6) :559-575
[4]黄浩波, 何卫华.SNS在区域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22) :23-24
[5]肖宇.许炜.张晨.等.社交网络中用户区域影响力评估算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2 (7) :58-63
[6]艾瑞咨询集团.2013年中国智能终端规模数据[EB/OL]. (2014-01-14) [2014-03-01].http://wireless.iresearch.cn/others/20140114/224843.shtml
[7]人人网新闻中心.百度与人人达成协议将战略投资糯米网[EB/OL]. (2013-08-23) [2014-03-01].http://www.renren-inc.com/zh/news/119.html
[8]人人网新闻中心.人人网公司大事记[EB/OL]. (2013-04-03) [2014-03-01].http://www.renren-inc.com/zh/info/breakingnews.html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3-03-05) [2014-03-01].]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8
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是随着腾讯于上个世纪末推出QQ即时通讯工具后, 于2005年渐次进行商业化的运营拓展并初步形成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腾讯又于2011年推出微信这一基于熟人社交的聊天工具, 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的价值尤为凸显。研究网络社交平台营销的利弊与策略,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企业的宣传推广、品牌塑造、产品展示、定向营销等工作。此外, 也有助于促进网络宣传平台的规范化, 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社交宣传推广环境。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展的过程中, 其他的网络社交平台也逐渐进入市场提供服务参与竞争, 如网络社交平台、来往、陌陌等,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兴起, 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新兴的营销模式逐渐成长壮大, 其多样化的营销手段、针对性的营销特点、点对点的营销优势越来越被企业所认同。
2 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广泛使用, 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持式移动通讯设备上, 网络社交平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网络社交平台下载量和访问量也急剧增加, 间接的为网络社交平台营销制造了有利的市场。企业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 是指企业在公共开放网络社交平台注册后, 与同样注册网络社交平台的“朋友”不受距离的限制形成一种联系, 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是企业与客户之问交互重要渠道, 也是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枢纽。人们逐渐习惯了网络社交平台客户端上网方式, 而企业通过推出固定的产品推广信息, 由此实现了点对点的营销。基于网络社交平台, 企业营销策略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网络社交平台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平台的开放性, 也就意味着网络社交平台的进入门槛较低和资质审查相对宽松, 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泥沙俱下的情况, 如何在漫漫网络社交平台上建立受众对于企业的信用和信任是企业品牌营销策略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海量信息的网络社交平台中, 企业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 企业要做好用户的分类, 应当结合自身实际, 针对不同的营销活动采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营销模式。网络社交平台的目标受众都是主动选择关注网络社交平台公共账号的用户, 企业要首先对于网络社交平台的这一优势, 也即选择“窄众化”的传播方式, 从而为精准营销奠定基础。
(2) 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扰民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平面媒体或者电视媒体等的传播往往是灌输式的消息推送, 而目前营销网络社交平台初期也基本是完全通过广告发布盈利, 就目前来看, 大多数网络社交平台用户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 关注企业的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 而很多企业没有摆脱过去长期形成的营销思维的禁锢, 通过海量的信息推送集中直接的广告发布, 甚至不乏一些较低俗的广告和产品, 忽视甚至漠视用户感受。由于不感兴趣或者不实用的信息, 埋没了自己朋友的网络社交平台, 很容易引发公众反感继而取消关注, 不仅难以实现广告目的, 也会带来自己关注用户的迅速下滑。
(3) 网络社交平台归根结底是一种超脱时空大社交的沟通媒介, 很多企业在营销策略定位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交平台的这一特点, 单纯将网络社交平台视为广告的推送平台, 对于营销方式, 网络社交营销平台中盛行“内容为王”和“眼球营销”的思想, 认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内容是打造成功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的最重要因素, 甚至采取夸大其词、虚构臆想等手段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对于营销手段, 网络社交营销平台中企业营销策略往往依托传统会员制的营销而进行, 并不适应现代人快餐化的信息消费习惯, 往往简单停留在如会员生日来临之际, 通过短信或电话问候或提供优惠等等这些初级层次的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诚然, 有利有趣的信息是吸引用户的不二法门, 但是网络社交平台其主要的功能依然是社交, 其平台界面空间限制了营销广告的内容和推送, 而且长期提供个性而又独特的营销内容, 将耗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 也难以跟上热点的更新速度。
(4) 针对社交群体和社交方式细分, 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其针对的社交需要和交互方式是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营销分为三大模式:植入广告模式、用户参与模式、购物网站移植模式。植入广告模式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进行广告的显性或隐性的广告植入, 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用户参与模式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应用的开发和植入, 供用户下载, 用户主动了解产品购物, 侧重于用户体验, 用户可以全方位理解产品信息。网站移植模式是依托网络社交平台, 借鉴现在各种购物网站如淘宝、美团、当当等的经验, 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很多企业在营销策略上依然是对网络社交平台参与人群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对社交需要把握不充分, 对交互方式没有清晰的构架和利用, 难以达成精准营销的效果。
3 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企业营销的策略建议
3.1 注重营销内容整合
在选择发布内容和形式上需要格外注意策略。作为企业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 其代表的不是个人, 而是一个企业或品牌的形象展示, 想要维持一定的形象和关注, 从一开始就不能将网络社交平台公众平台简单的界定为带有浓重广告色彩和意味的存在, 需要选择与自己企业宣传主题相契合的广告内容, 在传播内容方面, 要注重整合, 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发布。如此营销策略更有针对性, 效果更好, 也有利于形象维护和品牌推广。
3.2 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营销策略要树立用户在企业公众平台中独特而又无可取代的地位, 确定“用户为王”的营销指导思想并以此构建营销模式和提供服务。用户的反馈与建议, 反应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 能有效的充实和补充大量广告中覆盖不到的信息, 甚至能刺激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网络社交平台作为新的营销工具, 要注重与用户的互动, 以用户为中心是企业长久、稳定生命力的保证。
3.3 强化精准营销
传统营销关心的是市场份额, 而精准营销关心的是客户价值与增值, 网络社交平台是把精准营销照进现实的一款营销工具。精准营销要充分对客户进行分类整合, 了解不同群体的消费特征和消费需求, 提供针对性的消息推送和产品服务。精准营销重视售后客户和增值服务。对于任何一个商家来说, 完美的质量和服务在售后阶段才能实现。总之, 对于不同时期, 不同类型的企业, 应该着眼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精准营销, 有针对地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摘要:随着通讯技术和大众传播的发展, 手机、平板等便携式移动设备逐渐取代PC, 成为现代人主要的交互平台, 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逐渐普及, 并且呈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基于社交网络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化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营销新宠。文章旨在探讨企业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品牌营销的策略组织与策划安排, 并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网络社交平台,品牌营销,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欣蓓.企业利用微信作品牌营销的策略建议[J].品牌, 2015 (1下) :5.
[2]程小水.2012微信营销十大案例[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 :19-20.
社交网络平台中微电影现状分析 篇9
社交网络平台 (SNS) 平台兴起的背景
近年来, 随着微博, 微信, 人人, 开心网, Twitter Facebook等新型社交网络SNS平台的兴起, 网络用户交流习惯已经从过去E-Mail, BBS文字社交“线上交友时代”逐步转变为由“增量性娱乐”到“常量性生活”的轨迹逐步延伸, 单一化电子产品如只具备通讯功能手机等正被逐步淘汰, 智能化手机, 平板电脑, 智能电视, PC终端, 四位一体形成完整的移动网络体系, 使受众的生活方式包围于网络社交平台中。用户由初期的单纯的文字交流演变为所谓读图时代, 文字在交流中的比重大大降低, 乃至演变为视频动画时代。用户较先前更为注重信息传达的趣味性, 吸引力, 交互性, 在此背景上, 满足了时间短, 承载信息量大, 受关注度高的媒体形式即微电影在社交平台上大受推崇。
微电影定义
微电影 (Micro film) , 即微型电影, 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 (超短) 时” (30秒-300秒) 放映、“微 (超短) 周期制作 (1-7天或数周) ”和“微 (超小) 规模投资 (几千-数千/万元每部) 的视频 (“类”电影) 短片, 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可以单独成篇, 也可系列成剧。电影作为如今快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体现了快餐文化“短.平.快”的概念, 短小精悍, 平民化视角, 快速拍摄, 快速浏览满足了众多受众短时间放松休闲的观看需求, 同时承载了一定的信息传播, 美学普及的概念, 间接的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电影来了解电影艺术。
社交网络平台微电影受众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 达到5.13亿, 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 达到38.3%。根据图1社交网站用户年龄结构, 20-29岁以34.1%的比例成为主力用户, 这也预示着现今以80-90后青年成为社交平台的最重要用户。
国内社交网络平台上微电影发展现状概述
国内微电影发展开端及早期作品
2010年末伴随着微博市场用户井喷, 微电影市场告别以往传统恶搞视频形象, 逐步走入更广大范围大众视野, 不同于先期依附于炒作恶搞类视频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胡戈山寨式幽默, 微电影从传统单用户兴趣转变为半专业类, 工作室类型运营, 逐步添加商业元素的成功运作, 以众多电影从业者, 影视爱好者, 高校影视师团开始崭露头角, 不同于传统媒体广告平铺直叙的以销售为目的, 带有丰富故事性, 剧情性, 带有人文关怀类的故事情节给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并迅速伴随着微博用户量的激增和视频类网站的业务扩展引发巨大的公众效应。
从创意解析国内微电影代表作——《老男孩》
以2010年视频类网站优酷联手中国电影集团推出的青春微电影计划《十一度青春》系列为例, 自2010年10月28日上线以来, 以每天80万的点击量增长, 累积千万次的点击量创下了国内微电影里程碑式的记录
《老男孩》以一代人的视角讲述了80后青春, 成长中的感悟及故事, 成长的故事里有青涩, 甜蜜, 也有痛苦, 电影以鲜明的色调区分了青春的朝气与成年的困惑和苦闷。以穿插叙述的方式讲出了两位主角的成长经历, 两条故事支线最终在结尾高潮部分汇合, 并入故事的主线-青春的延续。电影成功的以80后记忆里的似曾相识的画面和道具唤起了一代人关于青春的回忆, 80后熟悉的校园场景, 迈克杰克逊的MV, 隐隐约约的小爱恋, 这些符号化创意以熟悉的面孔刺激着有相似经历的观众心境。嘈杂的广播与落魄的今昔对比融入了对当下生活的反讽, 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决定了电影成功的必然性 (见图2) 。
从品牌营销角度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微电影推广——FM950微电影《倾听幸福》
经历了2011年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与2012年的分类化日趋明细, 微电影市场也由早期的个人化, 兴趣化逐步的转变为商业化, 商家纷纷瞄准微电影成本小, 受众广, 通过线上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各个品牌微电影系列纷纷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新浪微博商业广告类微电影约700-900部, 时长从2分钟至90分钟不等, 累计点击量上千万次。微电影作为新兴广告媒介载体充分发挥了新平台品牌资源的最大营销, 因为有量化点击量存在, 很好的完成了传统媒体 (如电视) 一直难以解决的播出量化的概念, 为企业品牌, 产品营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型营销途径。
以笔者参与制作的FM950微电影《倾听幸福》为例, 分为三段小故事, 以暗恋, 奋斗, 跨越生死的爱情为小标题讲述都市男女关于爱与幸福的追寻, 以听为线索引出电台微电影的主旨, 其中穿插了联想新品笔记本, 手机等广告植入, 在满足了观众观看剧情的同时, 隐形的推销了企业品牌形象与产品推广 (见图3) 。
从镜头语言解析国外微电影经典案例——《LEAVE ME》
以2 0 0 9年感动了无数人的《leave me》 (留下我) 为例, 沉稳的钢琴曲配上缓慢的镜头剪辑, 讲述了一个痛失爱妻在相机镜头里寻找回忆的男人最终选在留在记忆里的故事, 当男主角在手心写下“LEAVE ME”的时候, 观众早已泪流满面。以最朴实的镜头讲述最简单的情感, 通过镜头这一留住回忆的载体, 勾起观众的共鸣, 这部微电影早已超越了相机广告本身, 是观众通过影像感受情感, 正视人生, 才是电影这门神奇的艺术无穷的魔力。在这点上, 国外的众多微电影从业者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
结束语
微电影的艺术理念的发展和提升得益于日益繁荣的商业市场与众多的电影从业者与爱好者, 在创意, 故事叙述, 镜头运用, 以及后期特效上都有着庞大的电影理论技术支撑。
1、微电影产业在伴随SNS平台的迅猛发展必然会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有别于传统的一门单独类学科体系。
2、微电影行业本身从业门槛在加高, 行业本身在内部整合, 从业者日趋职业化, 团体化, 微电影类型商业化在加速。
3、微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与带来问题需要出现审批与分级部门与相关政策, 确保微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
4、推动微电影行业理念坚持艺术性与商业性平衡, 在创作中秉承电影创作规律, 突出明确主题, 少即是多, 一个即是所有, 令观者印象深刻。
5、明细微电影职能分工, 重视平台营销, 作为寄生于SNS平台大户, 微电影的推广至关重要, 如何让微电影能够在最大范围内传播, 除了观者自身社交圈推荐影响外, 平台营销概念也值得微电影制作与投资方关注并重视。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10
1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的条件渐已成熟
合作社之间有效联合的前提是彼此之间的深刻了解, 然而, 受制于现实中的诸多不便, 合作社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此时, 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就有助于降低合作社之间的沟通成本, 提高合作社联合与合作的效度。探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的条件渐已成熟, 一方面合作社发展已迈入蓬勃发展并逐步深化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深度普及, SNS技术逐步成熟并期望创新求发展。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入发展新阶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萌发阶段, 以科普协会、农技协会、研究会为主;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 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 以从事农产品销售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大量兴起, 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 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各地更加重视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 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日益宽广, 合作的内容扩展到产、加、销诸多环节, 农民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当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 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产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参加合作的积极性非常高[2]。在此基础之上, 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趋势明显。
1.2 SNS技术逐步成熟的同时期盼创新求发展
2012年7月19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 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从城乡结构看,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7.1%。2012年上半年, 在众多网络应用中, 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 网民使用率为46.6%。相比2011年底, 社交网站人数增长放缓。即时通信产品功能进一步丰富, 以及微博的高速发展, 都在挤压社交网站的生存空间。显然, 传统的实名制社交网站已经走过了高速成长期, SNS的技术已逐步成熟, 正在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一方面在于更为精准的用户群定位, 比如, 以在校学生为主题的校内网 (后改名为人人网) 就获得巨大成功, 于2011年5月4日, 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另一方面, 社交网站需要产品形态的不断创新, 比如图片分享类社交应用、基于兴趣的内容分享应用等。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入发展的新阶段, 由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 由个体闯市场转向合作求共赢。在此阶段, 合作社之间期望彼此沟通, 谋求合作共赢点, 网络技术特别是SNS技术的成熟为此提供条件, 进而, 合作社用户群体的精准性为社交网站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两者一拍即合,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的几个着力点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精准的用户群体搭建网络社交平台, 就涉及农业信息化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 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3]。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了解和获取市场信息, 产销对接, 同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可以实时获得生产和进销存数据, 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决策, 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就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举措。
2.1 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用户层级是建立网络社交平台的前提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就是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用户群体有一个层级的区分, 以便进一步理清工作的逻辑链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核心成员 (主要是理事长) 和一般成员, 他们具有的资源禀赋不同, 参与合作社的动机和目的不同, 在合作社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差别的。后者主要是生产规模不大的普通农户, 是合作社的“跟随者”, 他们只有有限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专业合作社收购他们农产品的价格, 而对专业合作社的集体事务兴趣并不大。前者是合作社用户群的轴心, 主要包括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生产大户, 从事非生产环节的农产品加工者和销售者。掌握一定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运销大户, 农民社区里的“精英”人物, 以及拥有一定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 他们有能力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将同业者及利益相关者带动起来。同时, 也只有这些组织和个人有动力创建合作社, 在借助合作社促进个人业务发展的同时, 通过技术、市场和组织管理才能等资源的分享使其他参与者也获得好处。这些组织和个人就属于核心成员, 是合作社的“领导者”, 也是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因此, 网络社交平台的构建理应围绕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展开。
2.2 按照横向 (地域) 及纵向 (行业) , 将平台上的合作社成员体系化
合作社的核心用户是一个好的抓手。依托这一切入点, 如何将引入平台的用户资源有效聚合起来, 成为网络社交平台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对合作社而言, 彼此合作共赢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要么同一区域, 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要么同一行业, 可以共享经营经验。鉴于此, 可以按照地域及行业, 将合作社予以分类和聚合, 提高平台价值, 挖掘用户间合作的潜质。
2.3 依托网络社交平台, 开发五大应用
把握住合作社的核心成员, 并将其按照地域或行业体系化, 就形成了网络社交平台最具价值的资源。立足用户资源优势, 可以开发五大应用, 进一步提升平台价值。
2.3.1 合作百科
百科是知识的大汇聚。网络百科最早发起于维基, 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编辑和添加条目、内容的自由的百科全书, 内容集成量非常广阔, 是一个国际性的百科全书, 其目标是为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自由地提供知识和信息, 用他们选择的语言所书写的, 全世界知识的总和。随后互动、百度、搜搜等相继跟进。概括来讲, 百科主要围绕“什么是什么”来阐述一个中心词, 阐发浅层次的科普知识, 专注于对事物的描述及历史资料的梳理。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可以依托合作社简介、理事长介绍、合作社产品推荐、相关行业专有名词的解释等等, 组建“合作百科”, 增进合作社间的了解, 提高达成合作意向的效率。
2.3.2 合作视频
随着带宽的不断提速, 视频逐步超越图片, 成为吸引网民眼球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 相关的宣传、培训资料随即增加。此外, 各合作社逐步发展, 对外宣传的欲求也越来越强。专门研究合作社的专家不断会有很精彩的讲座视频问世。汇总来看, 科普类视频、各合作社的宣传材料、专家学者的讲座素材等资源都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予以展示。网络社交平台能扩大这些资源的受众面, 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况且, 网络平台比线下有更明显的优势, 比如:同类视频资源可汇聚在一起, 过长的讲座资源可按照主题裁剪为不同的小段, 方便读者浏览点击等。
2.3.3 合作问答
网络社交平台的显著优势就是用户的自主性增强, 人人皆可传播。各合作社的领办人在经营合作社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疑问, 很多时候无人给予解答, 即便给予解答, 也无法与同有此类困惑的人共享, 导致共性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被问好多遍。如果依托网络社交平台创建“问答平台”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有人遇到疑惑了可以提出, 平台上的人都可以给予回答。当一个问题被解答就会被管理员整理为“经验”, 供后来者查阅, 避免同一个问题被反复问起、解答。
2.3.4 信息互动系统
网络社交平台是基于人的平台。注册登录的各合作社领办人, 可以发布状态、日志、照片, 相关资料会在个人主页予以展示。不同的用户可以互访、留言、交流、交换通讯录等。基于信息发布系统, 应在后台嵌入平台资源互联系统, 平台中发布的信息出现与合作百科、合作视频、合作问答相关的信息, 将自动索引链接, 点击可查看。
2.3.5 电子商务系统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 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整个商务过程。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参与商务活动的重要主体, 依托网络社交平台搭建电子商务系统, 势必对合作社的产销衔接有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一方面, 合作社可以发布供求信息, 借助网络社交平台, 寻求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 合作社可以从网站晒出的信息中, 寻找自己需要的, 达成合作, 实现共赢。
准确把握“一个前提、两大维度、五大应用”, 是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能否有效搭建及运行的关键所在。把握好“一个前提”, 就抓住了平台建设的关键;把握好“两个维度”, 就提高了平台建设的效度;把握好“五大应用”, 就提升了平台建设的价值。
3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亟需政府助力
尽管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能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不容否认,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亟需政府助力。
3.1 加大投入, 大幅提升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水平
农业系统的信息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合作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播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 没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 只能通过电话和报纸了解, 信息反应慢, 交易的时效性差。涉农网站的利用率普遍不高, 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相对滞后;农业数据库建设落后, 特别是当前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急需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等大型数据库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未实现上网运行;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 分析预测的水平较低。政府部门宜加大投入力度, 大幅提升合作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水平, 并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整体开发信息资源, 搭建整合平台, 为网络社交平台的运行准备物质条件。
3.2 注重引导, 逐步形成合作社人员懂网、用网的良好习惯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合作社内部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日益改善, 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化素质将成为关键所在。实践证明, 合作社逐步成为农民生产经营重要的信息服务主体,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广泛应用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 对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起到显著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宜因势利导, 加强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培养合作社领办人及成员懂网、用网的良好习惯。随着合作社网络利用率的提高, 合作社将通过网络集中展示合作社风采, 熟练利用互联网更灵敏、更快捷地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订单需求组织生产和进行贸易活动, 发布合作社名、特、优等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 获取商机。此外,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合, 逐步改变目前合作社在乡镇一级或村一级自发分散活动, 同产品、同行业之间缺乏相互联系, 不同地区之间缺乏联系的状况, 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合作机制和体制, 为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的运行打牢基础。
3.3 强化辐射, 着力培养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信息专业人才
合作社要想用好网络, 离不开一批信息专业人士的带动。此类信息专业人士不仅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功底, 还要有扎实的农业科技知识技能、相当过硬的经济素养。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辐射带动效应, 着力培养一批懂得农业科技、适应市场经济、了解乡土文化、洞察信息时代需求的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一套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对新一代农村青年的科技、信息意识和基本知识技能培训, 吸纳大量实用的本土化的信息专业人才, 造就一批具备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此之外, 合作社要依托信息专业人士, 通过定期举办电脑培训班、入户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让成员学会上网、发布信息等技能操作, 带动更多农民使用新的信息平台, 推进信息化建设, 为合作社网络社交平台的高效运转储备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苗良, 梁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08 (07) .
[2]程刚, 温茵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口[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6) .
[3]李艳军.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调研实证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11 (19) .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11
关键词:网络社交;高校科研管理互动品台;oracle数据库;学术合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University Teacher Research Interac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Study&Design Based on Networking Social
Li Yujun,Li Mengjie,Bao Yonghan,Wang Fangfang
(Qinghai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ed,Xining81001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pen source-based Wiki,Blog and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 project development package,research and design web-based social interac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management product platform,using oracle databa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to solve the system of papers,project results,research awards,co-researchers,university issues and other management requirements.According to network theory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stable social relations of academic cooperation,to promote the research capac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o improve academic,university teacher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o maintain the leading edge consistent.In the second,based on secret research projects that are not its contents be made public,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scholars and students concerned and to the school learning and work to promote academic research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mosphere of the formation.
Keywords:Networking social;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latform interactive products;Oracle database;Academic cooperation
一、系统设计分析
(一)系统需求分析。高校科研管理所设计的事务非常繁杂,涉及到校科研处、各个系的科研管理以及个人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统计等。所设计的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各个系及教师的分工协作。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校科研处科研管理、院系(或部门)科研管理、个人科研信息查询、校级科研项目整体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科研信息维护、科研信息查询与统计、科研信息报表、科研信息分析、校级课题申报、审批、合同签订、结题、其它处理等操作;其中科研信息应细分为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信息。
(二)系统具体实现方法。系统的具体实现基于开源Wiki、Blog项目,内容管理系统CMS开发包来实现一个界面友好、性能优良、功能完善的实用型高校教师科研互动管理平台系统。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通过该平台,让更多的同行和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信息、教学和科研动态。促进个人在科研方面与同行学者的沟通与交流。系统应用内容管理技术,解决各种数字资源的采集、管理、利用、传递和增值。
(三)系统主要功能:(1)高校教师通過该平台,让更多的同行和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信息、教学和科研动态,以增强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增强自己的科研动力。(2)根据网络社交关系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通过该系统可以让更多的老师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正如社会关系理论所阐述的那样建立比较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一样。以促进高校教师学术科研能力的提高,使高校教师与相关学科的前沿保持一致。进而,促进高校的科研水平能够更好、更快的提高与发展。(3)根据项目科研参与人员、校际项目合作、日常交流等信息,利用语义检索和社会网络关系生成技术构建以项目、课题负责人为中心的网络关系示意图,从而避免在项目申请与审批时出现同一项目重复申请多次、同一个科研成果被多次用于不同项目的结项等不良学术行为的规避。(4)利用微博构建个人学术科研社区,以吸引研究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就同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使自己的科研方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也能提高个人的科研水平,使科研人员在本领域更好的发展。
二、总结
本系统是基于网络社交理论,开源Wiki、Blog项目,内容管理系统CMS开发包及oracle数据库,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与设计。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该系统可以有效的实现科研信息的管理,有助于学校科研部门对信息的管理;利用微博构建个人学术科研社区,以吸引研究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就同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系统在理论上,基本实现了:科研信息维护、科研信息查询与统计、科研信息报表、科研信息分析、校级课题申报、审批、合同签订、结题、其它处理等操作。
综合分析可得,由于研究与分析系统时各方面的原因,在将来可能会提出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具体功能。将可能发生的问题缩减到最小,并且进一步实现系统的开发,使系统适应各种类型、各种方面的数据管理,并且把系统做到最完美,界面舒服大方。
参考文献:
[1]谢新洲,张炀.我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6
[2]徐方,邓敏.内容管理系统(CMS)的发展与应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7,27:3
[3]胡幸鸣,郭琳,熊文波.构建科研管理平台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J].机械职业教育,2006,9
[4]郭卜铭,吕渭济.基于J2EE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07,7:7
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篇12
一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研究生管理溯源
利用网络进行研究生管理的时间要晚于本科生, 这是由研究生群体的特点造成的。研究生相对本科生, 人数少、年龄大、生源成分和结构复杂、学习方式自由分散, 以随导师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为主, 管理难度较大。初期, 互联网之于研究生的功能, 主要用于科研课题查阅国外信息资料和前期文献数据的搜索。2000年左右, 研究生数量较多的高校, 校园网、BBS论坛等社交平台相对发达, 而规模较小的高校及专业院校, 很难建设自己的校园网络, 因此, 这个时期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管理尚体现为学生自治、自育的阶段, 是一种自发的行为。随着QQ、飞信、微信等移动互联网络社交平台的开发与完善, 这些移动互联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增加了群组功能、文件传输、资料共享、手机终端等功能、用户群体越来越普及, 加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研究生喜爱的便捷交流工具也被逐步引入到研究生管理中来。
二网络社交平台在研究生管理中的优势
1. 时效性
研究生管理难度较大, 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安排与本科生有着天壤之别, 专业小课较多, 公共课较少, 以导师实践和自学研究为主, 相互交流少, 上课来, 下课走, 集体凝聚力差。三年研究生学业结束后, 可能出现除寝室和同一师门之间的同学接触较多外, 其他同学甚至连名字都无法准确识记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不在寝室住宿, 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就更少。这种多元性和复杂性给研究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多困难。传统的书面通知时效性差、电话通知费时费力、学生干部通知收效甚微, 而网络社交平台恰好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短板, 以其快捷和方便保证了管理文件和通知下发的时效性。
2. 跨时空性
通过互联网和便捷的移动网络社交平台, 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师生可以进行无限制的交流。导师出国交流学习期间, 师生也可以及时通过移动互联平台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反馈等。无论身在寝室还是实验室, 抑或是去食堂的路上, 都可以随时进行沟通。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可以进行即时对话, 使交流能够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尤其适合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较为分散自由、流动性大的特点。
3. 主体性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研究生更愿意展现自己的多面性, 在微博和朋友圈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阐述自己对于时事的看法, 因此主体性更强, 强调个人意识, 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这种个性的舒展, 能够帮助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发掘研究生的潜力;同时, 可以最快地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 及时疏导和校正, 增加管理的人性化。
三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打造新时期的德育堡垒
网络社交平台的健全为研究生管理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德育阵地, 一方面可以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党务管理部门的声音无障碍地传播出去, 消除谣言和误解;另一方面把舆论的话语权交还给研究生主体, 让学生感到个人的存在感, 而不是以往管理模式中的“洗脑”宣传的压迫感。这种管理是无形的, 是以沟通为主要手段, 以引导研究生加强“自我管理”为宗旨的, 赋予研究生言论上和思想上的更大自由, 利用互联网在学生的交流中消除隔阂、消除误解, 这种无形的管理比有形的班级更适应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2.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转变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率
从保姆型管理模式到朋友型管理模式, 是管理工作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的一个重要飞跃。网络社交平台独有的平等性, 是拉近学生与管理者的法宝。网络恰恰迎合了他们渴望与管理者进行平等交流的需求, 使管理者有机会将保姆型管理模式转变为朋友型管理模式。除此之外, 网络的快速、便捷以及它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减少管理成本, 促进研究生管理的创新。
综上所述, 有效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和优势, 可以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当然还要时刻防范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 加大监管力度, 让网络技术更好地为研究生管理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邦为.研究生管理应建立网络化工作平台[J].当代教育论坛 (上半月刊) , 200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