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

2024-06-18

大学生网络社交(共12篇)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的交往方式也实现了信息化, 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大学生是在高考第三批录取的, 又称“三本生”, 很多学生对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产生一种心理落差和挫败感。为了弥补这种心理空虚, 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而虚度光阴。网络社交扩大了学生的社交范围, 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满足,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导致学生产生网络依赖, 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挂科等严重现象, 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阶段是学生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 也是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看待网络社交问题, 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社交问题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社交的内涵和特征

1. 虚拟性

这是网络交往区别于现实交往的关键特征, 网络交往以计算机虚拟技术为基础, 每个人在电脑上以数字或符号代替, 交往双方的名字、性别、职业、身份都是隐蔽的, 交往的双方带有很大的虚拟性。“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是网络交往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虚拟性给网络交往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使大学生沉溺在网络交往中, 欲罢不能。

2. 自由性

与现实人际交往相比, 网络交往体现出更大的自由性, 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诸多顾忌和束缚消失了, 人们在网上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畅所欲言, 为所欲为, 尽情地放松压抑的心灵, 释放郁闷的情感, 因为一切都是没有限制的, 是安全的, 这也正是网络人际交往相比于现实交往的优势, 是吸引网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延展性

网络交往表现为时空的无限延伸和拓展, 在网络上, 人们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而自由交往, 地球两端的人可以随时在视频中聊天、相见, 在家中喝着咖啡也可以参加远方的会议, 人们之间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在网络上交流, 古代诗人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如今终于在网络上得到了实现,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4. 异化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 异化现象是指人所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控制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社交在给人们的交往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 也造成了人们的人际交往异化现象,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问题

1. 导致大学生出现网络社交依赖

通过项目调查可知, 多数学生在上课时曾用手机上过社交网站, 部分学生经常在上课时上网, 有些学生一天不上网就感觉不适。很多男生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 一天不上网玩游戏就心里失落。这些调查表明, 现在大学生出现网络社交依赖现象日趋严重, 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在高校中因网络依赖导致挂科、退学等现象日益增多, 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出现网络社交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社交是一种虚拟交往, 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交往个体的责任心淡化, 在网络交往中出现撒谎欺骗、恶语伤人、冒名顶替等恶意行为, 有些学生坦言曾出现撒谎欺骗行为, 如在身高、年龄、性别、外貌方面蓄意欺骗网友;另外还出现在网上传播黄色淫秽资料、造谣等行为, 在公众中引起了恶劣影响;最为恶劣的是出现网络犯罪行为, 主要形式有网络欺诈、网络盗窃、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黑客攻击、散播病毒甚至制造恐怖活动等, 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和经济损失, 成为网络交往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3. 给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经过调查得知, 许多学生热衷于网络人际交往, 尤其是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的学生, 这些学生每天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构建网络人际关系, 忽视了现实人际交往, 这些学生在网上侃侃而谈、异常活跃, 在现实交往中却内向、羞涩、冷淡、封闭、孤独, 导致网络与现实脱节, 严重时导致社交恐惧。有的学生在网上扮演着多种身份, 不同的平台和场合身份迥然不同, 有时甚至差异很大。这些学生扮演这些身份的时候体验到的新鲜和刺激感, 让他们沉浸其中, 欲罢不能。但是, 长期沉浸在不同身份之中, 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角色冲突, 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转变困难, 有时甚至出现多重人格障碍。

三、独立学院网络社交问题对策研究

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丰富校园网络文化

许多高校的校园网内容单一, 形式单调, 缺乏吸引力, 导致学生点击量不大, 影响力缺乏。因此, 独立学院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更新的内容吸引学生。校园网内容一定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吸引学生在网站上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和想法, 以便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和教育, 从而使校园网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2. 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交现已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据调查, 有不少学生声称网络社交扩大了现有的人际交往范围, 减少了孤独感, 并且社交水平和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 网络社交是一种间接交往, 其特有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导致了学生道德感弱化的现象, 如网络社交中出现网络欺诈、散播谣言、沉溺网游、滥用资源甚至网络交往犯罪等种种网络失范行为, 给传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因此, 独立学院应利用自身资源,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规范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和网络行为。

3. 提倡学生网络交往自律

网络社交是一种间接交往, 交往双方以文字或符号为中介, 缺乏现实生活中道德法规的约束, 才导致了种种网络交往不端行为。根除网络行为不端, 需要学生做到自律。道德的发展经过了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的过程, 网络道德的发展也是如此。网络交往自律是指主体借助于对网络交往法则的认识, 自愿认同网络交往法规和规范, 结合个体上网的实际情况, 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个体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法律自我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到自律。自律相对于他律, 意义更加重大而深远。网上交往个体只有做到自律,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一切网络交往失范行为;他律也只有转化为自律, 才能将一切规范深入个体心中, 让个体认同、尊重、信任, 并自觉服从, 否则一切法则、规范都将成为空话。网络交往自律的最高境界是做到“慎独”,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自觉地按照一定道德规范行动, 而不做任何违背道德行为规范和原则的事情。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很多学生在现实交往中能够做到真诚、信任、公正, 但是在网络交往中却表现出自私、贪婪、虚伪的一面, 被长期压抑在潜意识层面的“本我”暴露出来。因此, 在网络交往中,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影响学生, 汲取我国传统道德的精华, 将其精髓合理吸收到网络道德体系中, 教育学生要做到“慎独”“内省”“言行一致”, 以及“仁、义、礼、智、信”, 促进学生不断内省, 达到在网络交往中“慎独”。

4. 加强网络管理, 成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队伍

独立学院应加强网络管理, 成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工作队伍, 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动态, 把握学生思想变化, 及时引导, 在工作中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非常重视网络管理, 成立了网络管理工作队伍, 现教中心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网络管理, 每天都在学生经常登录的学院贴吧、论坛巡视, 发现问题后及时向相关部门、领导汇报, 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一旦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 及时引导, 以免错误观念在学生中散播。另外, 还有一支专门在网上工作的学生队伍。这支队伍中的学生全部经严格的面试、培训、选拔产生, 在思想素质、电脑操作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除负责校园中学生的电脑维修、现教中心的一些日常业务之外, 还负责学院的网络管理。建立了网络管理值班制度, 每天都在网上巡视, 一旦出现危机应急事件,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快速反应, 通知相关部门, 制定应急方案, 控制偏激言论, 引导学生舆论方向, 对于违规现象快速处理备案, 保持学院网络言论向健康方向发展。

5. 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高校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 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许多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 配备了心理咨询师, 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 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还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 认为做心理咨询会受到别人的歧视, 而宁愿把心理问题压抑在心底。另外, 许多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得不到重视, 咨询条件简陋、设备不健全, 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 在网上倾诉心中的苦闷, 宣泄情感成为学生缓解压力和心理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网络的匿名性使学生又不用担心隐私泄露, 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更加受人喜爱与欢迎。因此, 独立学院应该充分重视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开设心理咨询网站, 及时更新内容, 并且由专门老师负责处理网上心理咨询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培养健康的人格, 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正确处理网络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 使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人际交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网络社交逐渐走入大学生视野, 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型交往方式。调查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社交问题对策, 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讲, 一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二要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三要提倡学生网络交往自律;四要加强网络管理, 成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队伍;五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关键词:独立学院,网络社交,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武艳平.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2004, (1) .

[2]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照蓉.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1994, (10) .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2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普及情况调查

(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如今,电脑和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了,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几乎同学们人手一台电脑,在不方便用电脑的时候,大家也都会利用手机上网,那么同学们都利用网络干些什么呢?是否都只是利用网络进行社交呢?又有多少时间是用来学习的呢?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我特意做了此次调查。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唤醒同学们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较好的将网络利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青年网民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也是使用网络应用较为活跃的群体。而大学生作为这个群体的主力军,更对网络娱乐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网络获取途径

据部分统计结果显示,在学校内大学生上网的途径,超过70%的同学拥有自己的电脑,剩下很少一部分是没有自己的电脑,仍然在网吧上网。由此可以看出,网吧作为大学生上网场所的重要性在弱化,特别是校园内,已被逐渐被寝室上网所取代。

另外,相比电脑上网,我所观察到在学校内有高达94%的同学都在使用手机上网,相比电脑上网,手机网络更具便携性,更加生活化,随时随地,畅所欲言。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第一位的上网工具。

(3)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这样,网络聊天,网络交往,网络爱情等社交网络,给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和便利,日益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社交方式。

据我在学校抽样部分同学做的统计,有超过85%的同学主要依赖于 QQ作为主要的网络社交工具,9%的同学使用微博作为主要社交工具,剩下的一部分同学则主要依靠人人网,博客,飞信,微信,BBS等网络社交工具,进行网络社交。

部分数据显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也就是QQ,同学们的好友数普遍都在150人以上,而其次则是微博在80个好友居多。这两大社交工具网络社交效果显著,社交范围比较广泛。其中,网络好友和现实好友重合率达到80%的同学占统计人数的66%左右,所占比例最为高,课件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中,而是十分注重在现实社会终于他人进行交往,因此虚拟好友和实际好友重和比率比较高。

而关于上网时间所花费的时间,大部分同学则是在没有课,闲暇时刻在线,主要集中在6—10个小时内,上网时间比较多,相对年级来说,依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以及大三大四各有不同,但是不管课程多少,网络在大学内是很受喜爱的,虽然上网时间较多,但是也并非没有节制。

关于以上是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虽然调查人数不算多,但整体差不多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整体情况,了解了基本状况之后,我们或许会产生更深一层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网络信息充斥的时代,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网络交往有哪些利有哪些弊端,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社交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发挥网络社交最大的优点。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深层次的解读。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网络社交的发展只是整个网络文化发展的冰山一角。正像许多事物一样,网络社交的“双刃剑”效应也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春节期间网上觅友人数的增多,其负面效应也比平时表现的更加明显。一方面浪漫刺激、无拘无束,同时却又鱼龙混杂,陷阱重重。甚至有的学者已经提出,应当通过立法对从事网络社交中介有关的公司网站进行规范,使之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为现实社会多增添一点光彩,少添一些烦恼。

那么网络社交对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好处呢?其实网络也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网络同样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关于利弊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的更加明显。

网络打破了一个局限,那就是交朋友不一定要见面才可以,网络社交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但也是在文明上的规范下。在QQ上在微博上,在贴吧里,我们可以遇到许许多多的有共同爱好的人,并且不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只需要按照一个条件去搜索,我们就可以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因为彼此不认识,因此更不会产生利益冲突。像现实生活一样,网络中同样有深藏不露的高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现实中学不到的实用的知识。正因为网络的广域性,我们可以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同样我们可以向他们了解到各种新鲜的奇闻异事,同样也可以了解到各种地方的文化和习俗,对充实我们的知识库具有很不错的作用。遇到相同发展方的朋友,我们同样可以交换各自的意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对增强自身实力有很明显的作用。生活中有如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无法解决的事,通过网络社交这个平台,我们可以获取很多热心网友的帮助,各种不同的意见,帮助我们解决苦恼,这是非常可行的。我身边就有过这样的事,我的同学丢失了校园一卡通,这真是没办法的事,可是我们有网络这一个平台,只要在学校百度贴吧里发一个帖子求助,或许捡到一卡通的同学就会看到,我的同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发了一个求助帖,当然,很幸运的捡到的同学联系到了他,这就是网络社交平台一个很好的作用,当然,我所提及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的好处更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发现。

社交网络众所周知的一个弊端,那边是安全性。它包括了个人信息的安全,人身安全。这两个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坏处。经过网络所引发的案件近年来日益增多,招式层出不穷,令防备较差的同学们防不胜防。我有个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看过很多因为网络社交认识的朋友而引发的事件,令受害人抱憾终生,这些事件根本上说是因为依赖网络社交,太相信网络上的人或事而酿成的。这里我们不做多说,毕竟大学生还是有很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那么网络社交还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困扰?显而易见的是,网络交往会淡化我们在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事件,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的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讲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与心理差距的扩大。网上焦急地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互相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厉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也是的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这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人际关系。网络社交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交往容易使我们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的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失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大学生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人们以怀疑的心态去看待网络中的食物,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将抵达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网络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进一步削弱了显

示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三、正确的利用网络社交

第一,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第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德育课等主渠道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沉溺网络、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学生的自律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虽然使用网络的行为习惯是个人的,但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正确的导向学校的引导教育就非常重要对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要纳入教学体系不能放任自流。

第三,正确认识、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面对即将来临的信息时代,人们如何恰当地利用网络,使用网络资源?这些都是正确的网络观所要告诉人们的。大学生是我国现在和未来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开发者,学校、社会都要承担起正确的网络观的教育任务,在网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及时地解决,才能促进网络的发展和优势的发挥。目前高校和一些网络公司、网络经销商,都具有其他社会团体所没有的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应该经常性地组织有关网络的讲座、竞赛、征文、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在学生、教师中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真正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

第四,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网上交际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探析》【J】赖海雄,郭建中.中国电力教育,2002(1)《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J】史克学.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大学生虚拟交往心理的探索性研究》【D】王德芳.西南大学2007年

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学校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浅析网络社交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耽搁您宝贵的时间询问一些问题,愿您协助我们搞好这项调查工作,谢谢!

我们向您承诺,本次调查供研究所用无任何商业目的,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我们将绝对保密.望您放心与我们合作,来做好这份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是什么?(可多选)

A、人人网B、开心网C、QQ

D、微博E、飞信F、Myspace

G、facebookH、twitterI、其他

4、您是否使用微博?

A、是B、不是

5、您目前同时使用几个社交网站?

A、1个B、2个C、2—5个D、5个以上

6、您平均每天大概花多久浏览社交网络?

A、大于2小时B、1-2小时C、1小时D、小于30分钟

7、您上课使用社交网络的原因是?(可多选)

A、老师讲课无聊,不想听课B、老师讲课内容太难,听不懂

C、受同学影响D、流量用不完

E、因需要与好友即时通讯F、抵不住诱惑,想找点有意思的东西看

8、您使用所选择网络社交工具的目的(可多选)?

A 联系老朋友或同学B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C寻找志趣相同的群体D寻找异性朋友、婚恋对象

E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F娱乐、休闲

G朋友、同事都用,我也尝试去用H无聊,消磨时间

I个性形象展示G其他

9、使用社交网络对您的社交的影响是?(可多选)

A、扩大了我的交际圈,起到了积极作用B、影响不大,反正加了好友也很少联系

C、负面作用很大,不当言论,相互攻击充斥在其中D、有利有弊,看自己怎么把握

E、其他

10、我在社交网站上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量令我满意

A、很不同意B、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1、社交网络对我的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A、很不同意B、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2、我对自己使用社交网站的情况的满意程度是

A、很不同意B、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3、在学习时,我能抵制上社交网站的诱惑,在做完正事前不分心浏览社交网站

A、很不同意B、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4、.总体来说,您认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孤立 网络成瘾倾向 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的社会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使用中一些心理症状也随之体现出来,如网络成瘾,计算机焦虑等。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中的主要群体,他们处在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网络成瘾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1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聊城大学全日制在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240名。(见表1)

(2)研究工具

情感-社会孤独量表(ESLI)、网络成瘾量表(IAII)

(3)施测过程

在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分别选取60人,其中男女生各半,并随机抽样。问卷发放以宿舍为单位,便于回收。剔除不合格問卷,得到有效问卷。然后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4)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录入、筛查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本次测验中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平均分是(40.19)高于全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平均分(37.45),标准差是(15.10)。大学生社交孤立的平均分(3.78),标准差是(2.89)。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社交孤立的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2。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分析,一年级、三年级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四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38.从表3得出的结果不难发现,网络成瘾倾向和社交孤立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若用社交孤立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标准系数为0.488,而当用网络成瘾倾向来预测社交孤立的时候,标准系数却是0.374,从所得数据来看,用社交孤立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的可信度更高。

3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大学生社交孤立与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和年级之间皆存在显著性差异。

(2)大学生社交孤立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呈正相关。

(3)大学生社交孤立程度能对其网络成瘾倾向程度做出有效的预测。

大学生校园社交网络的使用与建设 篇4

对SNS的了解, 能够从不同的视点来看。从技能视角来看, SNS是一个选用P2P技能构建的、根据自己的网络根底效劳;从交际行动看, SNS效劳将大家的线下关系链搬移到网上, 再与其他人的关系链交互而构成更大的关系链。用户主要是跟熟人互动, 若是遇到能够深聊的陌生人就能扩展人际圈子, 尔后经过对互相的重视维系人际关系。很多专家在对SNS网站的研讨中, 往往将交际网站了解为在互联网中开展迅速的新式交际渠道, 也有以为博客、BBS、微博等网络方式是交际网络开展的不一样期间, 因而将互联网中其他几种主流网络往来渠道也归入交际网站的领域。

二、大学生校园社交网络的使用

大学校园的社交网络主要还是个人主页的交流平台, 这种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的表达实现交流, 同时, 官方的BBS, 以及微博等, 也都成为学生的重要的社交平台, 尤其是微博的社交功能已经超越了很多的网站, 成为大学生校园社交的主要工具。根据一项数据统计显示, 大学校园里的高年级学生有一部分对人人网失去兴趣、使用率降低, 这部分人对传统的个人主页关注度开始下降, 究其原因, 是因为无线网络, 已经微博等更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社交平台的青睐。微博、微信作为正在崛起的全新社交平台, 已经越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正因为这样, 现在高校都在陆续开设官方的微博, 包括政府部门也在开通微博, 来加强社交平台的建设,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等关键性时刻, 微博、微信的传播效率明显提升。

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用途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 有79.8%的大学生选择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是为了方便和朋友、同学联系, 这部分同学利用社交工具比较平凡。有49.7%表示是为了结交更多朋友, 14.5%以为运用网络交际工具是一种时髦的象征, 57.6%的大学生把网络交际工具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路径, 47.5%的大学生表明经过网络交际工具能够放松自我, 解闷压力, 这部分同学有的沉默社交网络的幻想中, 造成学业的荒废。更有45.3%的大学生表明运用网络交际工具仅仅由于无聊, 这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 并寻找自我兴趣点, 这部分学生要引起高校的重视。

三、大学生校园社交的建设

(一) 功能定位与内容建设

大学生社交的功能定位是大学生在校园经常使用的社交平台, 这个社交平台要符合即时通讯功能, 能够快速把相关信息进行传播, 现在大学生社交平台随着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 以及3G网络及4G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把无线移动互动社交平台作为了交流的主要内容, 因此, 现在大学生校园社交建设应该侧重无线网络终端的社交平台建设, 如大学生可以建立无线网络版的社交平台, 如开通微博、微信等, 建立官方的交流平台。

社交网络平台建设是系统性的工程。校园社交网络平台要以校园网络为基础, 开通具有无线互动的移动社交功能的社交平台, 校园社交网络要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 要正确引导学生, 同时, 大学社交网络要具有开放性, 这个开放性要兼容并蓄, 既要保障思想的正确性, 也要保持校园网络的自由和民主, 学生是思想波动比较大的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最重要时期, 学校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通过网络平台的正确引导, 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

微博作为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交平台, 尤其是大学的网络社交平台, 这个平台在及交流的同时, 也开始对一必修课程进行推进, 如本学期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围绕心理委员团体活动进行更新, 对一学期的微博内容进行总结,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且与学互动, 增进必修课程的改进。

(二) 使用条件与运行保障

大学生社交网络平台技术上已经不是很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交平台建设非常容易, 很多学生都可以借助网站来建设自己的社交平台, 而且很多网站都开放了个人社交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自己的社交平台, 因此, 技术已经不能问题, 关键在社交平台的监管与规范, 社交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很多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体验、心得、快乐, 同时, 很多信息的流失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 关键是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技术部分在后台要时刻关注这种问题。

结论:

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产生是互联网科技发展、创新的结果, 社交网络工具虽然时代的发展, 将会成为人们利用的主要工具, 甚至是超过电话等传统的传输方式。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存在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大学生社交圈子的延伸, 但它对其的不利发展也不能忽视。因此, 研究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适当地运用网络社交工具,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曲长海, 郑蕾.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和谐氛围的营造[J].绥化学院学报.2005 (04)

[2]陈先宝.漫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化趋向[J].平原大学学报.2012 (05)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5

又到各地大一新生报到时节,是懵懵懂懂、水土难服,还是做好“功课”、有备而来?随着近年来社交网络愈加流行,新生们开始利用这类网站提前探营,在“真人报到”前完成“虚拟报到”,缩短了入学磨合期。

家住广州的学生网友“张张”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第一年要选哪些课?哪些课容易“挂科”?她四处打听,可了解具体情况的寥寥无几。于是,“张张”注册了从“校内网”发展而来的“人人网”,在“大学报到季”频道输入自己的院校、专业和入学年份,便迅速找到了同专业的师兄师姐。一番留言问答后,她大概领教了西班牙语学习过程,并获知院内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了海外交换生机会,还掌握了“挂科率”最高的几门课以及被喻为“名捕”的几大严师。眼下,她已开始用学长传授的.方法自学西班牙语。

实名制的社交网络为 “网上建班”创造了条件。大三学生小苏是系里的辅导员助理,为让级新生尽快找到“组织”,小苏创建了新班级主页,让刚刚注册人人网的同系学生加入其中。新生难免问这问那,于是小苏自己动手编辑“新生入学宝典”,细分为行李准备、行程安排、交通路线、花费开销、校园介绍、专业设置等6个部分,并根据校内主要建筑制作了一张“报到线路图”,严谨周详地答疑解惑,帮助新系友迅速办完报到手续。“看完这些报到必备日志,发现辅导员真是既贴心又给力。”一位新生留言说。

除了“网班”,大学社团也在社交网上开出“网团”招新人。赴清华大学就读的新生林林,在暑假期间就开始关注清华各个社团的公共主页。“社团主页好像一个图文并茂的日记本,里面详细介绍了社团历史、精彩活动,有些还附上老团员简介,方便新老同学在线交流。”入学前,林林就找好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并和老团员们约定了开学后的第一次社团活动。

有意思的是,近来一些家长也开始关注社交网络平台,不仅从中查阅高校基本信息,还能从侧面了解孩子在校教育、生活情况及校园文化。陆先生的儿子远赴哈工大求学,于是陆先生暑期便在众多班校之间注册了一个“家庭空间”。“我和爱人现在已经能够熟练操作了,可以随时把我们家的照片上传到空间里,让儿子在学校也能了解家中近况”。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6

关键词 社交网络;微博;使用动机;情绪

分类号 C91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7.003

1 前言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网络,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郝若琦,2010)。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人们通过手机微博,微信,QQ等方式,进行社交沟通。社交网络能给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创建个人档案、上传照片、发布日记等。这就打破了过去网络与现实隔离的状况,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放到网络上。只要打开社交网络就可以看到朋友最新的动态,了解最新的资讯。而在社交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交网络已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学生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会喜欢选择登录社交网站发布状态或浏览信息(Butt & Choi, 2006)。于是在此研究中,我们想探究使用社交网络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1.1 社交网络对情绪的影响

近几年来,有许多关于社交网络及其对情绪影响的研究。

Krasnova, Wenninger, Widjaja和Buxmann(2013)发现,很多人浏览Facebook后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假期照片是引起愤恨的最大诱因,超过半数的嫉妒心理来源于Facebook上的假期掠影。在Facebook上发布的照片,特别是自拍照,会让一些不熟悉的人感到反感。除了少数非常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外,其他人和那些持续在Facebook上发自拍照的人并不能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且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社交网络中产生的信息对人们的情绪产生了负向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无疑忽略了人们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人们的情绪通常受到我们需求满足与否的影响(Butt & Choi,2006)。

1.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研究

关于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者对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研究,之后随着社交网络技术和普及程度的提高,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逐渐由普适性的研究转变为关于某一特定群体的动机研究以及在某一网络平台上个体的研究(郝若琦,2010)。早在1973年,传播学者Katz等就将用户使用媒介的需求分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以及释放压力需求,并于1974年提出了媒介使用的经典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路鹃,亢恺,2013)。之后许多研究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2000年,Papacharissi和Rubin(2000)将用户使用网络的动机概括为娱乐、信息获取、社交、自我表达、消遣时间、职业发展以及追逐潮流。之后Shin(2009)又对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进行了更为精简的概括,分为了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两大类。其中内在动机指利用网络寻找娱乐和消遣,而外在动机指用户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和其他人产生交流。但是,最近国外的研究已经较少涉及网络使用动机方面的内容,不过网络的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使用动机尚未纳入考虑,近期国内的一些研究拓展了以往研究所未考虑的动机因素。

常亚平和朱东红(2011)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设计了测量中国用户社交网络参与动机的量表,他们认为,对于中国社交网络用户参与动机的测量可以从信息性、娱乐性、维旧、扩新和从众五个方面进行。之后,路鹃和亢恺(2013)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该理论框架下二者的动机比较一致,第一阶层均为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第二阶层均为认知需求和文化需求,第三阶层均为经济需求和政治需求。近期的一项研究(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2014)则对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他们总结了以往的研究结果,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动机主要包括自我展示动机以及获取归属感的动机。自我展示是指个体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展示符合他人标准的形象。而获得归属感的动机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同伴压力、受欢迎的需要、自尊、归属的需要以及虚荣心等。

1.3 问题提出

微博作为迅速发展的网络应用媒体,集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即时性、广泛性特点于一体,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马英, 郝书翠,2014)。因此我们选取在我国使用较多的一种社交网络——微博,来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自我诉求,人际交往,参与社会,信息满足这四个社会网络交往动机讨论其对情绪的影响。当人们的自我展示的诉求达到满足时,是否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了影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往往会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等形成有凝聚力的小团体,从而获取某种归属感。这种人际沟通的动机,是否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归属感与社交网络的使用息息相关。在社交媒体中,朋友越多,获取的归属感越强(DicksteinFischer,2013),然而,在现实中被排挤的个体和焦虑水平比较高的个体,会更多地依赖社交媒体进行社会交往(Clayton,Osborne,Miller,& Oberle,2013),即会更愿意参与社会(to participate in social)。我们发现信息满足(information content)是大学生参与微博的重要动机之一,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参与社会,信息满足,自我诉求,人际交往是社交网络的重要动机(于阳,2011),因此,我们选取了这四个动机来分析其对情绪的影响。

nlc202309081956

2 方法

2.1 被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向浙江省六所高校中使用过微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回收有效率98.6%,男生109,女生187。

2.2 程序

采取自编调查问卷“微博使用动机满足与否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由信息满足、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四个维度组成,调查当微博在这四个纬度上满足其需求时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问卷共24个题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其中包括22道正向计分题和2道反向计分题),各个维度的平均分表明该动机满足情况下情绪的正性得分,总平均分越高表明使用微博满足后情绪状态越好。“信息满足”维度包含使用微博时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使自己获得正性情绪的项目。“自我诉求”是指随时将自己的状态心情观点等发布在微博上,随时随地表现自己。“参与社会”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表达观点,形成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共同看法,在客观事件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人际交往”是指通过微博结交朋友,扩展自己的人际圈,通过人际传播的圈效应以实现扩大自身交际范围的需求。问卷同时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及微博使用年龄和每天使用时间等信息。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信度良好。

3 结果

3.1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满足情况对情绪的影响

计算四个维度下情绪的得分,四个维度下情绪的得分越高情绪状态越好。由图1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人群中,在“信息满足”后的情绪状态得分最高(M=21.09;SD=3.44)。其次是参与社会(M=19.48;SD=3.03)、人际交往(M=19.36;SD=3.34)、自我诉求(M=18.83;SD=4.22)。这表明在“信息满足”这一动机得以实现时,人们会有更多的正面情绪。

在四种动机中,“信息满足”对情绪的影响显著,F(3,285)=4.898,p=0.002<0.05。而“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这三种动机对正向情绪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进一步证明,“信息满足”这一动机的实现会引发正性情绪。

3.2 每天使用时间对情绪的影响

在问卷的设计中,我们将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划分为四类,即“每天使用时长不足1小时,使用时长为1~3小时,使用时长为3~8小时,使用时长为8小时以上”这四类。以使用时长为自变量,以问卷总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每天使用时间长短效应不显著,F(3,285)=1.51,p=0.212,partial η2=0.02。每天使用微博时间长短不同的群体在使用微博而获得正性情绪上并没有差异。

3.3 每天使用微博时间长短对动机满足的影响

为了探讨不同使用时间在不同动机上对情绪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以使用时间和使用动机为自变量,以正性情绪的指标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就“信息满足”“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下的情绪得分而言,整体检验的结果分别为F(3,285)=4.898,p=0.002<0.05,F(3,285)=0.585,p=0.625>0.05,F(3,285)=0.208,p=0.891>0.05,F(3,285)=0.430,p=0.732>0.05。只有“信息满足”条件下p值小于0.05,即达到显著水平,表示在“信息满足”动机下,不同使用时间条件下的情绪存在显著差异。当使用时间变化时,如果人们是在寻求信息满足的动机下玩微博,则其情绪会随使用时间变长而产生变化。而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中的F值未达显著差异(p>0.05),说明时间的长短对这三项动机满足下的情绪状态没有影响。

3.4 时间在信息满足动机维度上的影响

我们针对“信息满足”动机对于情绪的影响进行了时间维度上的两两检验(表3),结果发现使用时间在1h以内,被试的正性情绪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且该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时间段(p1=0.010<0.05,p2=0.035<0.05,p3=0.018<0.05)。而当使用时间分别达到1~3h、3~8h、8h以上时,时间对于情绪并没有显著的影响(p均大于0.05)。

4 讨论

4.1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长短对情绪的影响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长短对正性情绪并无影响。这与前人使用社交网络时间越长,人们的情绪就越差的研究结果相反。我们认为该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1.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并不影响获取的信息量和信息内容;2.我们只考察了使用微博用户的参与动机和情绪变化,并未涉及对初始用户参与动机的情绪研究,所以使用微博的时间并未影响其情绪。

4.2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信息满足对情绪有影响

使用微博的动机对情绪状况会有影响。但在这四个动机中,“信息满足”对情绪的影响最显著。作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网络等格外青睐,因而更偏爱接受微博这种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微博的阅读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用户在使用微博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关注,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信息满足”这一动机的实现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在对情绪的影响上,这一动机的满足较易引起情绪波动。

4.3 在“信息满足”动机下,使用时间长短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表1显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长短对情绪无显著影响。但根据表3所得结果可知,在“信息满足”这一动机实现的情况下,使用时间长短会对情绪产生影响。且在本研究的四个时间维度中(1小时以内、1~3小时,3~8小时,8小时以上),我们发现,使用微博1小时以内和使用微博大于1小时在情绪上有明显的不同,使用时间越长,被试的情绪越趋于正向。我们做出的解释是随着使用微博时间的增长,人们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多,因此信息满足这一动机更容易实现。在动机已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人们的情绪会更趋于正向。

nlc202309081956

同时,在“信息满足”这一动机得到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对其他三个时间维度之间做了两两比较,发现另外三个维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在信息满足情况下,使用微博1~3小时、3~8小时及8小时以上,情绪不会有显著性的变化。我们认为是因为大于一小时之后获得的信息已经比较多,由信息引起的情绪波动已经在最初的一个小时内被接受处理,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多,人们容易产生信息疲劳,因此在1小时之后的时间段内没有明显的区别。

5 不足与展望

在本研究中,首先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维度的划分。前人研究中提到使用微博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会对情绪产生正性影响,超出该范围才会开始对情绪产生负性影响(王冠华,张福珍,2014)。然而本研究却发现,微博使用时间长短对情绪无显著影响。对比两项研究,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时间变量上分组的维度过大导致的,所以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按照前人的研究进行时间维度上的划分,并对微博使用时间和情绪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其次我们在使用微博动机的分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在微博满足人们自我诉求、参与社会和人际交往动机的同时也会涉及信息满足的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可能在此项研究中,信息满足的动机在动机影响情绪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也可能是导致自我诉求、参与社会和人际交往动机对于情绪没有显著影响的原因。

最后,在量表的设计上我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情绪的变量有很多,在使用微博时,不同的人接受到的信息的内容不同,也会对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考虑通过在问卷中加入被试微博关注内容这一问题,以排除在微博上接收的信息对研究造成的干扰。

参考文献

常亚平, 朱东红 (2011). 社交网络用户参与动机的测量. 图书情报工作, (14), 32-35.

郝若琦 (2010). 美国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研究. 西北大学. 取读于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679036.aspx

路鹃, 亢恺 (2013). 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动机分析——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3), 158-160. doi:10.3969/j.issn.1007-8770.2013.03.036

马英, 郝书翠 (2013). 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36(1), 149-152.

王冠华, 张福珍 (2014). 大学生孤独感与微博使用的关系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 社科纵横, (1), 170-172. doi:10.3969/j.issn.1007-9106.2014.01.041

姚琦, 马华维, 阎欢, 陈琦 (2014). 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2 (10), 1647-1659.

于阳 (2011). 大学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 新闻世界:传媒e时代, (5), 98-99.

Butt, A. N., & Choi, J. N. (2006).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emotion on social motive and negotiation behavior: The critical role of agency of negotiator emotion. Human Performance, 19(4), 305-325.

Clayton, R. B., Osborne, R. E., Miller, B. K., & Oberle, C. D. (2013). Loneliness, anxiousness, and substance use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3), 687-693.

Dickstein-Fischer, L. (2013). Facebook use in relation to gender, 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US.

Kross, E., Verduyn, P., Demiralp, E., Park, J., Lee, D. S., Lin, N., ... & Ybarra, O. (2013). Facebook use predicts declin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s. PLoS ONE. 8(8): e69841.

Krasnova, H., Wenninger, H. Widjaja, T., & Buxmann, P. (2013). Envy on facebook: a hidden threat to users’life satisfaction? Wirtschaftsinformatik, 92, 1-16.

Kim, J. H., Kim, M. S., & Nam, Y. (2010). An analysis of selfconstruals, motivations, Facebook use, and user satisf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6(11-12), 1077-1099.

nlc202309081956

Papacharissi, Z., & Rubin, A. M. (2000). Predictors of Internet us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 175-196.

Shin, D. H. (2009). The evaluation of user experience of the virtual world in relation to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5(6), 530-553. doi:10.1080/10447310903324955.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ich type of motivation in using weibo has greater impact on emotion, we use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getting a questionnaire to 320 undergradute students in Zhejiang. The finding showed that the informationsatisfaction has greater influence on emotion among the four dimensions of using motivatien (informationsotisfaction, the demands of sel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using weibo, that is the more we get the informationsatisfaction, the more we are going to be positive. In addi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ngth of time in using weibo and students emotional state. However, it maybe have some negative effect on mood when lack of the informationsatisfaction.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weibo; using motivation; emotion

浅析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7

(1) 大学生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实际状况研究调查

在研究大学生使用社交商务、移动网络的具体状况时,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使用了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情况的网络调查, 我们运用网络调查派发放共600份研究调查问卷, 有效回收问卷共有587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在全部调查大学生群体中约有98%在校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上网, 而多达70%的学生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大于二十次。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存在每次使用手机时间大于一小时的状况, 时间大于五小时的学生占到65%。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社会商务, 也有一些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剩下大部分学生均为查看新闻或消息。

(2) 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倾向性分析

实际考察结果表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85%的大学生会选择飞信、腾讯QQ或微波进行聊天沟通。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知, 社交商务及在线聊天是大学生群体应用手机的主要方向, 有时也需要对新闻或消息进行检索。当前聊天应用工具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成为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播所需的时间, 微博的刷新速度可以用秒来计算, 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投入, 省时省力, 效率更高。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 几乎每位学生都会应用上述聊天工具。在社交商务系统的支持下, 大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更加紧密, 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的动态消息, 扩展学生的视野。

(3) 大学生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布状况

大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多, 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都分布在吃饭前后、路途中及睡觉前这几个时段, 使用频率较高, 几乎达到随时使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80%, 在上课时间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学生约为35%。由此得知, 大学生课下实践都用在上网方面, 大学生都选择应用智能手机同他人进行沟通, 移动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大学校园, 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除了在校园内部, 大学生在家庭、外出活动时, 也会应用到移动社交网络, 利用手机来打发时间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习惯。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学习过程中被网络消息干扰,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参加社交活动的几率明显下降。在移动社交网络中, 大学生之间形成可一个较为复杂的关系网, 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生活。

2 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1) 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意识的影响

对自身自主权的了解和认识就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需要处在一定的活动及学习环境中, 体现为希望辨认给予充分的尊重, 并享有一定的人格自主权。借助移动社交网络, 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交际范围, 认识更多的同学,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这些心理需求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 实现了学生的愿望, 能够以一种主导地位, 达到独立生活的愿望, 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为社交网络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

(2) 移动社交网络改变传统形势

处在当前信息网络化社会中, 人们更愿意发掘和接受新鲜的东西, 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能经信息、图片上传到移动社交网络中, 并通过这种方式人事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 对原有的社会关系进行了重建。尤其针对当代大学生中, 移动社交网络的便利性成为选择的主要原因, 可以摆脱传统交流在地域、空间方面的现实, 能够在任何时刻发挥作用。本研究中涉及的大学生群体中,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应用社交网络来结识朋友, 在需要沟通交流的情况下, 首选方式就是社交网络, 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移动社交商务将会成为我们以后生活中不可或缺形式, 在将来我们的生活将会变的更加美好, 变的更加便利。移动社交商务将会永远陪伴我们的生活。大学生通过移动社交商务扩大交际, 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 可以满足自身的多种需求,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够掌握自身的命运发展, 独立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 有效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 能够实时性的获取相关的信息, 同他人进行联系, 对大学生自我实现意识的树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 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用户明显增长,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 这一现象在各大高校尤为突出。手机功能日益丰富, 不仅包括游戏和娱乐应用, 还产生了微信、多媒体视频、GPS手机定位和移动电子商务等, 这些应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 这一新兴事物正以迅猛的势头影响着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的调研数据为基础, 围绕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对大学生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

参考文献

[1]占君慧, 张繁谦.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需求实证研究及分析[J].商品与质量, 2012 (07) :270.

[2]徐百成, 杨立淮."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03) :105.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8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人们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 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 其产生的网络社交文化也极为丰富多彩, 如, 日式颜文字及弹幕文化。它们作为日本网络社交文化所创造的网络次文化, 深受学生青睐。研究此类热点文化将深入了解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面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

本次调研是一次名为“日本社交网络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100 份, 实收90 份。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使用颜文字及弹幕的情况;二是大学生对颜文字及弹幕的看法;三是颜文字及弹幕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 (文章后附录问卷调查相关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积极影响

1) 颜文字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知90% 以上的大学生使用过颜文字, 使用频率在很高的占50%。其中以女性学生居多数, 足以可见以颜文字为代表的日本网络社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之大。其中有80% 的同学认为使用颜文字更有利于表达感情, 有15% 的人认为相比于汉字更利于输入, 5% 的人认为外形好看。我们知道, 网络世界里的交流与现实空间不同, 它依靠的主要是文字符号, 此时使用颜文字可以在网络交流中起到“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缓和生硬直接的表达”、“表现细微的语气差别”、“强调自己说的话”等作用, 可以拉近交谈双发的距离, 避免误解, 使冰冷生硬的网络交流更加生动、活跃, 更加人性化, 是弥补感情、传达不足的最佳工具;其次, 颜文字适合女生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令私聊变得更有趣。

2) 弹幕的积极影响

从结果来看, 大部分大学生都非常频繁地使用弹幕。其中有70% 的人认为使用弹幕便于及时发表评论交流看法。80% 的人认为有安全感;30% 的人只是单纯地为了看吐槽追求娱乐;60% 的人认为便于看无字幕视频;7% 的人是为了学习弹幕里的科普知识。由数据得知, 弹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能提供安全感的功能。一是在观看如恐怖片等为了消除恐怖内容对内心的冲击。二则是为了消除在独自观看视频时内心的一种孤独;从大方面看大部分大学生从各式各样的弹幕的综合运用所交织构成妙趣横生的弹幕文化中收获了许多欢乐。

2、消极影响

1) 颜文字的消极影响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得出, 有54% 的学生在使用颜文字的过程中不注重场合, 颜文字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语言, 在表达情感上更形象, 以至于女生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使用, 难免会给对方更多的遐想和暧昧, 传达错误的信息。其次在一些学术性的网络交流中, 使用颜文字使得学术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大降低。

2) 弹幕的消极影响

在调查结果中, 有60% 的人会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关闭弹幕。其中有60% 表示弹幕内容不适, 34% 表示弹幕过多, 影响观看, 6% 为了避免剧透, 影响观影体验。过多的弹幕刷屏, 会对观影造成干扰, 且会带给一些观看者心理上的不适, 这也是弹幕文化不被一部分人接纳的原因。还有小部分的受众是出于为了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而选择关闭弹幕。

四、建议及对策

了解日本网络社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充分利用像颜文字及弹幕这些新型网络社交亚文化的同时, 也要正视其带给大学生的负面问题, 并尝试解决问题。

1、使用颜文字要注意场合

颜文字带给我们网络交流情感传达极大的方便的同时, 我们大学生在使用其过程中也要注意场合分情况来使用。

2、规范弹幕用语

我们认为弹幕流行用语是一把双刃剑。它们既增添了弹幕视频的观看乐趣, 却又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弹幕文化向大众化的传播。加上部分流行语中包含一些低俗、不健康的色彩, 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对待弹幕流行语, 应当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在看到内容不适的弹幕时, 应当关闭弹幕, 避免影响观看体验。

3、对待弹幕吐槽恶搞应把握有度

我们大学生应该对于吐槽恶搞应有度, 不能把本来富于意趣的吐槽恶搞, 变为成纯粹只追求搞笑、搞怪、毫无意义内涵的‘娱乐至死’。若只一味沉迷肤浅娱乐与瞬间快感, 则会对传统经典文化失去应有的尊重心态, 导致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丧失。

4、观看弹幕时保持独立思考

弹幕是一种碎片化的评论, 论及专业性和深刻度远远不如传统影评, 但它提供了多视角、多层面的观看角度, 即便如此, 我们大学生在观看带有弹幕的视频时, 应当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思考, 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完全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顔文字 (かおもじ) 」及「弾幕 (だんまく) 」为代表的日本网络社交文化的基本特性及对我国年轻一代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就如何正确使用深受我国年轻人喜爱的日式网络社交文化提出了个人的建议与对策。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及使用网络文化才能在利用这些日本社交文化所产生的沟通工具的便利的同时, 避免其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创建一个文明、便捷的社交网络文化环境。

附录:

日本社交网络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此问卷是关于日本社交网络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的论文调研, 采取匿名形式, 所有的调查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 谢谢合作

性别【男;女】

你使用过颜文字或者弹幕吗【是;否】

你使用颜文字或者弹幕的频率【很高;一般;较低】

你认为颜文字的优点是什么【有利于传达感情;外形可爱;相比于文字更便于输入】

使用颜文字分场合吗【是;否】

你在弹幕网观看视频时开弹幕的目的是什么 (多选) 【便于交流看法;有安全感 (如观看恐怖片) ;便于看无字幕视频;看吐槽追求娱乐;学习弹幕里的科普知识】

你在弹幕网上看视频时会关闭弹幕功能吗【是;否】

关闭的原因【弹幕过多, 影响观看;内容不适;避免剧透】

你认为弹幕使你的网络生活更丰富了吗【是;否】

摘要:90年代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日本的流行文化迅速崛起, 如今, 日本的流行文化在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中国作为日本一海相隔的邻邦, 网络社交方面自然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冲击很大。本课题将通过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的形式探究以「顔文字 (かおもじ) 」及「弾幕 (だんまく) 」为代表的日本网络社交文化的基本特性及其对中国年轻一代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社交网络文化,中国,大学

参考文献

[1]梁燕碧, 《日本的网络表情符号“颜文字”及其文化内涵》 (J)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2]徐宛芝, 戴晓宇, 《弹幕:创新还是入侵》 (J) , 中国文化报, 2005.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9

寝室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场所, 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 在大学生人生发展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友谊的发源地、思想的交流区、生活的休闲域。以什么样的目标建设寝室, 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 各方面素质表现优秀,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学校管理服务等各种措施不能满足学生增长较快带来的内在需求, 尤其在寝室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

二、大学生寝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大学生寝室卫生状况让人堪忧

绝大部分学生寝室是干净整洁的, 但不乏部分寝室存在脏乱差现象, 尤其是部分男生寝室, 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

(二) 寝室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部门

形式上看很多部门在管理寝室, 实际上都没有管到位, 并且存在扯皮现象, 这给寝室文明建设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因素。

(三) 寝室建设没有有效的制度作保证

虽然有些高校建立了很多规章制度, 但真正有效、有针对性的没几个, 并且执行起来有困难。

(四) 学生寝室行为习惯缺乏有效监督

很多高校没有真正把学生的行为规范纳入到学生的考核当中, 对学生在社区的活动缺乏约束力。

(五) 学生社区缺乏有吸引力的特色活动

学校的活动很多, 但在学生社区有特色且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活动很少, 使学生文明寝室建设没有载体, 缺少抓手。

(六) 部分寝室成员存在不良生活习惯

比如在寝室抽烟、喝酒、烧菜, 甚至赌博等。

(七) 缺乏必要的投入

很多高校对学生社区建设投入不足, 对寝室文明建设重视不够, 没有意识到寝室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以至于很多必要的场所没有建。

三、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作用

(一) 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寝室是学生一天中待的时间最长, 相对交往对象固定, 隐私暴露最多的场所;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 有着各自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 相对矛盾也会更集中爆发。通过对寝室的文明建设管理, 会在很大程度上发现一些隐藏在学生当中的问题。在文明寝室建设过程中, 通过不断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可以及时发现隐藏在学生当中的安全隐患, 如藏匿管制刀具、使用大功率电器、饲养宠物等。

(二) 能够促进优良寝风、班风、校风的形成

大学生寝室是一个集学习、生活、交往、休息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很大, 一个寝室文明建设的程度越高, 整个寝室的学风就会很好, 成员间就会相互鼓励和包容, 相互取长补短, 寝室成员取得的成绩也就越大, 进步就越明显。因此, 寝室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风、校风的好坏, 关系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可见, 寝室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三) 具有交流信息、增进友谊的作用

寝室就是几个同学的家, 他们在一起生活和学习, 彼此间逐渐熟悉了解, 感情不断增进, 同学间相互帮助关心, 形成良好的友谊;寝室也是接待家长的临时客厅, 家长到学校接触最多的地方就是寝室, 最早认识的人就是自己孩子的室友, 由寝室发展成为家庭间的友好交往的例子举不胜举;在寝室, 同学们坦诚交流, 相互学习, 对彼此掌握的信息相互分享, 共同进步。

(四) 能够培养学生品行和集体荣誉感, 锻炼学生能力

大学生远离家人和亲朋, 到外地求学,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首先依靠的是室友, 最先和室友交流, 在寝室过着集体生活, 彼此间需要相互体谅, 寝室环境需要集体维护, 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 不断使自己成熟。面对各种学生组织, 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加入, 在其中锻炼能力, 培养集体观念, 积累实践经验, 不断总结出自我发展的一套方法, 在寝室文明建设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 爱护他人, 融入他人, 要有自我奉献的精神品格。

四、文明寝室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 强化寝室管理, 构建顺畅有效的文明寝室建设管理体制

1. 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

高校要严格要求辅导员进学生社区, 明确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寝室楼, 定期对楼道内的学生寝室进行走访交流, 了解学生在社区的日常生活状态, 做好辅导员工作日志;观察学生在社区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寝室制度, 党员干部和教师可零距离了解学生的具体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发展状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予以化解。

2. 管理服务进社区

为更好地服务学生, 需建立学生生活服务大厅, 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和网上维修、投诉系统, 方便学生生活。学生就业与创业事关学生能否成功对接社会, 因此, 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规划。在学生社区建立就业与创业指导咨询室, 分阶段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到学生社区咨询室,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对就业困难学生及时进行帮扶指导, 并通过及时发布职业信息、就业创业信息, 不定期、不定时地在学生社区开展小型就业招聘会, 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到门服务。

3. 安全网络管理进社区

安定和谐的学生社区环境是社区工作开展的前提, 在学生社区开展工作要以“安全”为核心, 学校要始终将维护学生社区的安全稳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教育疏导”为基本措施, 构建起学生社区安全网格管理体系, 从寝室长到层长到楼长的“三长”学生自治组织必须建立, 形成快速反应机制, 有问题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上传下达。要把所有社区学生党员都纳入网格之中, 做到不重复、无遗漏。各网格区域中, 要定期开展党建工作例会、确定社区党员责任区、组织学生党员责任岗和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 切实发挥学生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的思想教育管理核心作用。

4. 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往往最早发现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地方是在学生寝室。因此, 按照“以生为本, 关心心理健康, 着眼心理发展”的工作理念, 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二级学院书记、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观察员四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机制, 第一时间防御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 针对学生的特点, 要在社区建立学生社区心灵氧吧,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知识培训交流, 为学校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布设一张更为安全的网。

5. 人民调解进社区

要在社区建立人民调解室, 组织有法律专业背景, 持有“人民调解员资格证”的同学组成学生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驻, 有效维护学生正当权益, 确保校园和谐。人民调解员进入社区, 在学生中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社区能成功调解许多学生内部矛盾与纠纷, 让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来处理, 同时也使法学专业的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和锻炼的机会。

6. 学生组织进社区

学生社区既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成长、逐步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为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学校要积极搭建平台, 成立学生社区自理会。学生社区自理会由社区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并由此构架起“校社区自理会—学院社区自理会—楼长—寝室长—室员”的学生自治组织框架, 使社区自理会相关学生干部履行相应职责。学生社区自理会定期组织参与公寓文明、安全、卫生、秩序等检查与管理, 在积极发挥“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切实维护学生利益, 促进学生自我成才, 实现全面发展。

(二) 规范制度建设, 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社区工作制度

根据学生社区工作的要求, 结合学生特点, 需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社区管理制度。完善涉及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学生社区工作制度, 并将学生寝室文明建设纳入对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将学生在社区内的表现作为学生组织发展、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 实行“一票否决”, 为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 细化工作落实, 构建文明寝室建设长效机制

文明寝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区内各主体间相互协调、共同建设, 才能取得建设成效。学校在文明寝室建设具体工作中, 需强化校院、后勤、学生三方之间的工作协同, 通过建立学校与后勤协同机制、学生舆情机制、寝室内务检查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 共同推进文明寝室建设。

1. 协同机制

建立学校与学院、后勤三级联系沟通机制———学生社区协调例会, 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辅导员与后勤之间的工作联系, 及时沟通、解决文明寝室建设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

2. 检查机制

建立学校、学院和后勤多方位的寝室内务卫生检查机制, 加强对学生寝室内务的督察和整改。以通知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形式为主。通知检查一般定在学期开学初、期中、期末进行, 每学期2—3次;抽查主要以日常检查和宿舍管理部反馈的需着重整改的寝室为主。学院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学院检查或抽查制度, 体现全面普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原则。

3. 舆情机制

学校要以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学务工作值班走访、学生干部走访等形式, 通过面对面交流, 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掌握寝室文明建设情况;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 建立舆情专报, 学校、学院要建立网上阳光大厅, 让学生有问题随时随地可以及时反馈, 全方位了解学生需求, 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

4. 评价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定期将《学院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纪实汇总表》、辅导员值班走访情况、进出楼层门禁刷卡数据和所带班级文明寝室建设情况通报学院, 与学院和辅导员的学年工作考核相挂钩;另一方面要定期通报学生在文明寝室建设中的违纪违规情况, 并全面将学生寝室日常行为表现与评奖评优相结合。各学院要及时将学校通报反馈的内容落实到辅导员和学生本人。将社区工作成效与学院、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和宿管员等工作业绩评价挂钩。

(四) 优化活动组织, 有序开展文明寝室系列活动

文明寝室创建, 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学生党团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开展“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寝室文明创建系列活动。

要定期开展以创建“安定生活环境”“勤勉学风环境”“和谐人际环境”“里仁文化环境”为主题的活动, 加强各种特色寝室和示范寝室建设, 着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要将安全、生态、环保、节能、降耗等理念融入寝室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美丽寝室你我建”系列活动, 通过创新社团活动方式, 将社团活动融入社区, 推进社团文化进社区, 开展社区活动室建设等活动, 提升社区活动内涵;积极开展文明寝室征文比赛、文娱竞赛、文体赛、演讲赛等系列活动, 增强学生寝室的归宿感、荣誉感、自豪感, 巩固学生文明习惯。

(五) 加大投入, 应配尽配, 实现学生寝室标准化

高校必须加大对学生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力度, 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建设必要的特色场所、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 让学生活动有地方, 学习有环境, 寝室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 要跟上现代化学习的步伐, 使学生社区真正成为花园式的居住地, 用环境感染人, 用环境熏陶人。

五、结束语

大学生寝室文明建设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 需要教育参与各方协同努力, 持之以恒, 方能显示出寝室文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祥林, 谢守成, 刘宏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张珂.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 2007 (10) .

[3]沈佩华.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高校学生宿舍之中[J].高校理论战线, 2007 (2) .

[4]杜杰, 管祥冰.大学生良好寝室文化的教育与功能及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5]肖娜.抓住公寓阵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J].高教论坛, 2009 (6) .

[6]海克军.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特点[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10

一、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表现

“软瘾”, 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 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 如习惯性拖延、频繁查看邮件和登录社交网站等[2]。因为“软瘾”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 这些行为习惯不同于对毒品、赌博或者酒精的那种无法自拔的沉迷, 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危害。然而, 一旦人们过度沉溺其中, 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 它更多的是在榨取人们的时间、精力, 麻痹真实的情感, 使人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甚至失去健康。更主要的是大多数人没办法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了“软瘾”。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最为广泛的人群, 其自身具有相对意义上较为全面的价值观, 但其自制力也是相对欠缺的。正是因为这个特性, 促使大学生特别容易患上社交网络“软瘾症”。他们会在心中告诉自己:我上网应该多做有利于学习和自身发展的事。但是又因为自制力的欠缺, 往往他们在打开电脑浏览社交网络几个小时后才猛然发现时间的流逝, 而自己该做的事还没有完成, 从而陷入一种自责、沮丧的情绪中。

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表现之一: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刷人人、微博以及其他一些社交网站。其实绝大部分时间人们并不期望从这些社交网站获得什么, 更不要说任何严肃的知识, 完全只是下意识的点开。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示在上网、浏览社交网站的时候, 时间过得特别的快。我们将这种感觉统称为时间软化, 时间软化的意思是说在人的感官里, 时间发生了扭曲, 快速的流逝了。简单地概括就是在上网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表现之二:很多大学生有一种强迫性习惯、行为或回复性情绪, 即一上网就登陆社交网站。沉溺于看似正常的行为习惯, 也就是浏览社交网站。其追求一种短暂的情绪释放和满足, 从导致一种“时间软化但是不自觉”的状况, 更严重的是在事后易陷入一种强烈自责、敏感易怒的精神状态。

二、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成因

1.“熟人交际圈”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沃土。

在中国当代大学校园中, 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站是以用户就读的学校为联络载体、实名注册的人人网。大学生们在人人网里可以找到自己同校的同学、朋友, 从而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交往相互融合的模式, 也就是一个“熟人交际圈”。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 他指出中国的传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 每个人都与身边的人有一种私人关系, 然后所有的人又通过这种私人关系组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构成了中国的熟人社会[3]。

虽然社交网络耗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大学生群体中经常有人沉迷于社交网络, 每天定时刷新人人网等各大社交网站, 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获取更多自己“熟人们”的新鲜事。正如大卫芬奇的电影《社交网络》中说的那样,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在意某些事情, 我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朋友参与了进去。就好比网站上的一篇日志原本你是不打算看的, 但是它是你的一个“熟人”写的, 于是你会立即开始感兴趣。点击—查看—回复—反复回复, 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时间软化但是不自觉”的状况。若将“软瘾症”的形成比喻成种植, “熟人交际圈”便为“软瘾症”的生根发芽提供了沃土。

2.“害怕被孤立”心理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养分。

马克·鲍尔莱因曾说:“一个17岁的年轻人, 最害怕的是什么?”答:“被别的17岁隔离”。这是年轻人的本性, 17岁正是建构自己身份的年龄, 他们思考性、死亡, 他们孤独、害怕, 他们必须寻找同盟, 他们必须稳固自己, 通过模仿别人[4]。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 他们害怕与身边的朋友没有共同话题, 正是因为这种害怕被孤立的心理, 使得当代大多数大学生们热衷参与社交网络, 他们在社交网络中扩展他们的人际交往圈, 获知自己朋友的最新动态, 社交网络本身的碎片化信息和即时性信息都能很好地满足他们即时发送信息的需求, 这也就是如今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火热发展的原因。在一定程度正是因为社交网络火热发展的原因, 给“软瘾症”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养分。

3.“自制力欠缺”最终促使社交网络“软瘾症”形成。

因为中国独特的教育体系, 在高中时, 我们之所以努力奋斗, 是因为每个人都将高考作为了我们生存的唯一标准, 老师、家长层层给我们施加重压。大学生都经过中学时代高度重压学习在进入大学校园后, 不能很快就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 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自制力的欠缺。管不住自己, 无法抵挡社交网络对自己的诱惑再加上此前“沃土”和“养分”的双管齐下, 最终导致很多大学生患上了社交网络“软瘾症”。

三、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应对之策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存在“软瘾”?在困难和压力面前, 人会自然地希望回避, 虽然明知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咬指甲不好, 但总能体验到一些快感, 暂时转移了压力并缓解情绪。因此, 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转移压力的方式, 有些人在休息、放松之后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面对现实, 解决问题;有些人可能意志差一些, 缺乏较强的自制力, 也或者面临的压力太大而长久地沉溺于某些行为中不能自拔[2]。

针对大学生思社交网络“软瘾症”, 应当有以下几种应对之策:

1. 反省自身, 重塑信心。

戒除“软瘾”需要经常自我反省, 下一次坐在电脑前, 在点开社交网站之前, 不妨问问自己:这是不是过度了?这有没有干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什么事情, 是什么激发了这种沉溺的行为, 进而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并且要充分肯定自己, 自我塑造信心, 充分肯定自己一定可以摆脱“软瘾”。

2. 下定决心去改正, 但不要直接剥夺内心的需求。

当我们开始决定做一件克制自己欲望的事情时, 内心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时候我们不应该直接抑制自己的欲望。当你想要不断刷新社交网站时, 而是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能带来良好感觉、让自己恢复能量的活动来替代想要摆脱的“软瘾”, 并提醒自己不要过多参与“熟人交际圈”。

3. 不急于求成, 制订小规划并采用奖励制。

制定清晰明确的小计划特别有利于克服“软瘾”, 并且还可以采用奖励制。比如, 今天我制订的学习计划是写完一篇论文或是听英语听力, 制订出一个明确的计划, 在完成这些计划后, 便奖励自己浏览社交网站半个小时等。不急于求成, 逐步减少自己沉溺于社交网络的欲望。

4. 现实生活中要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果在与他人的沟通中给予并感受更多的关心和爱, 让生活充满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软瘾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只有将生活重心从社交网络中转移后才能彻底地摆脱社交网络“软瘾症”。

5.21天养成习惯原则。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 当你坚持21天后, 它便成为了你的习惯而不是你迫使自己去做的事。

21天养成习惯原则一共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天,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 你会觉得有些不自然, 不舒服, 你应该认真努力提醒自己, 克服这些情况。第二个阶段是8~14天,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 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 比较舒服了, 但是一不留意, 你还会恢复到以前, 因此, 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第三个阶段是15~21天,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 其实这就是习惯, 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 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 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5]。

运用这一科学方法, 我们可以逐步控制自己想要浏览社交网站的欲望, 当21天过去后, 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留恋于虚拟的社交网络世界, 你已经彻底摆脱了社交网络“软瘾症”。当然这个方法还适用于养成各种好习惯, 一旦成功培养一个好习惯, 会使我们受用终生。

互联网, 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多彩的生活, 而社交网络的兴起为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便利。在享受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 我们应当警惕那些潜伏在其身后的“危害”。由于网络发展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 我们不能忽视网络的本质特性, 应该努力避免患上社交网络“软瘾症”。即使已经有“软瘾”症状的人也可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它, 尽可能地使网络带给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危害最小化。

摘要: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主要表现在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刷人人、微博以及其他一些社交网站, 并在事后陷入一种强烈自责、敏感易怒的精神状态。其成因主要是熟人交际圈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沃土;害怕被孤立心理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养分及自制力欠缺。为此, 必须从反省自身, 重塑信心;制定更加清晰明确的小规划并采用奖励制;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坚持二十一天养成习惯原则等方面来寻求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丽璇, 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1, (Z1) .

[2]软瘾[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904932.htm.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马克.鲍尔莱因.最愚蠢的一代[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11

关键词:社交网络 大学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94-0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学英语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社交网络,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研究公司InSites Consulting的研究表明: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在使用社交网络,占网民人数的大约70%。国内社交网络的使用人数达到了2.7亿左右,而其中的主力就是高校学生。可以说,社交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外高校教师都已开始重视社交网络和教学的结合。国外网站schools.com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外91%的高校教师都将社交网络应用于教学工作。国内也出现了社交网络在高校日常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比如,社交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对社交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依托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1 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大学英语教学多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我讲你听”,以一对多的广播式教育为主,信息主要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流动,造成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主动参与机会较少,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高分低能,到头来学的是“哑巴英语”。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受应试导向的影响和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强调对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知识的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容易造成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节,即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只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课外时间由于场所的限制,没有有效的交流平台,结果造成英语教学资源的浪费。

2 基于社交网络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社交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社交网络实时性好,互动性强,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取和反馈信息;社交网络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投影,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交网络本身是自由交流的平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基于这些特点,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依托社交网络来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从而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依托社交网络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在于:(1)社交网络以网络实名制为基础。社交网络十分注重用户信息的实名化和在现实生活中身份的匹配,这为依托社交网络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奠定了现实基础。(2)目前主流的社交网络都提供了自定义社交网络的功能,例如,人人网就提供了群功能,这样就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定义和创建英语学习群。(3)社交网络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平台。与QQ、MSN等即时通信软件不同,社交网络可以将交流信息长期保存起来,这样就有利于英语教学内容的复习、总结以及成果的保存。

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本质目的就是交流,而英语教学就是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作为交流平台的社交网络可以说是英语教学的天然载体,如能充分将大学英语教学和社交网络结合起来,必会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

3 基于社交网络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方案

从课堂教学延伸和课外知识扩展这两个目的出发,本文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将社交网络和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1)以授课教师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以课文为主线,构建作为课堂延伸的英语教学型社交群,进而通过社交网络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补充,解决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交互性差以及教学资源浪费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教学型社交群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以及通知学生课前需要准备的知识点,从而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在课后的学习交流方面,学生可以把对课文的感想与大家共享,大家也可以共同探讨课文中的疑难点;在课后作业的跟踪和反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社交群制定课后作业并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遗漏或者错误点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也可以和学生针对授课方法进行探讨。

(2)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构建进行课外知识扩展的英语学习型社交群。这些群以学生为中心,大家针对感兴趣的话题使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加入某个社交群。教师作为一个监督者对群的发展加以引导,可以定期让每个学生轮流在群中发表自己生活中相关领域的见闻、见解、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点评,这样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就促进了英语学习。如果某个群关注的领域发生了突发事件,群成员可以随时在群里共享。对突发事件的讨论,更能强化大学英语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将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决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和日常生活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能实现学生与老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互动;互动的方向还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的,也可以是多对多的多元互动。将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交网络有效结合,形成比较完备的大学英语社交网络,教学便不再是流于“满堂灌”,而是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式学习习惯。同时,课堂教学向课外自主学习延伸,使英语学习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大学英语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何荔.多元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外教育研究,2009(6).

[3]毛健,贾淑华.关于大学英语二外教学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65).

[4]杨红俊.关于从教师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途径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66).

大学生网络社交 篇12

网络及通信媒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新格局。“网络文化”已经延伸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毫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人际交往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无论哪个方面,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这就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SNS正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渠道,收发电子邮件、网聊、论坛发帖等已成为高校学生便捷而时尚的选择。网络信息资源之丰富及传播途径之便捷,深得学生的青睐。为弄清网络对社交能力的影响,特对内蒙古医科大学2013级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

2 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是一次名为“网络对高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共计发放100份,实收95份。问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网络社交的认识和看法;二是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附录:网络对高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影响调查问卷

此问卷是关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对其人际关系影响的论文调研,采取匿名形式,所有的调查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谢谢合作!

(1)你认为你的性格主要属于[内向;外向]

(2)对网络社交工具的选择(多选题)[腾讯QQ;微信;人人网;开心网]

(3)您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网上聊天[半小时以下;半小时到一小时;一小时以上]

(4)你在网上与人交往的动机是[为了结交朋友;为了打发时间;为了与人交流感受;其他]

(5)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交往中是否会如实填写个人资料[会;不会;随心情而定]

(6)网络交流是否促进了你与现实中朋友的关系[是;不是]

(7)你的朋友有多少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没有;很少;一般;很多]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积极影响

3.1.1 开凿了广阔的交际渠道

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给每个用户提供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真正使个体成为主体。高校学生是步入社会人群的雏形,更需要人与人之间诉真情,干真事,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网络互动的资讯平台,给了信息一个流动通道,这是社会前进所必须的。

调研显示,99%以上的大学生都有多种网络沟通渠道。如今的网络时代,使大学生成为“群众”的一员。人人都有理由建立各种群去开拓各种交际关系。聊QQ、加微信及转载好友日志等成为日常习惯。从各种网络途径中获得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拓展了交际领域,改变了思维方式,从而打开了人际交流的新天地,有利于发展和扩大人际关系,带去新的“网络交际方式”。

3.1.2 能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大学生是一个开放性强、接受新知识迅速的新生群体,有较强的交往需求。而网络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便捷通道,如论坛、聊天室、情感驿站等虚拟场所,为大学生拓展人脉资源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符合大学生们既想坦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广大学子可以直抒胸臆,交流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缓解各种压力。并充分表现自我,相互切磋思想,共同进步。社交网络大大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空间距离,无论相隔多远,都可以实现“面对面”,让人际交往范围变得更宽广,交流内容更深入,效率更高,方式更灵活,帮助用户很快找到有共同点的交流对象。

3.2 消极影响

3.2.1 可能触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社交网络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可能导致某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将社交网络当作个人的宣泄的空间,一些不文明的语言、欺诈、反动信息,以及色情内容的浏览,甚至提供不良信息链接。没有现实的约束,个人行为就可能变得肆意妄为,表现得缺乏责任感。忽视社会影响的行为会无形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大学生们在思想上变得我行我素,更容易淡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3.2.2 可能使人际关系思维狭隘化

现实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它有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面。但是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这种沟通方式,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和片面化,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涉及太少。

在另一方面,网络使部分人交往动机变形。习惯钻进自己的兴趣区域,这种“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极端风格是狭隘的,不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大学生只满足精神需求而脱离现实的现象出现。

3.2.3 产生交际情感障碍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来表露其各种心事,无论是与网友交谈还是发表日志、心情等,这些本该与朋友分享的东西习惯带到这个虚拟的世界。

在情感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诱惑性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有了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在这种消极的抵触心理下,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压抑不适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容易使人产生交际情感障碍。对虚拟空间的沉迷而忽略现实空间中亲情之间的交流与生活,为了交友而交友,只在虚拟空间交友而忽视了与父母、亲属之间的沟通,失去情感互动,从而导致真实亲情的疏离。

3.2.4 沉溺网络的娱乐功能

客观条件使得网络环境参差不齐,造成了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尤其突出。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综艺节目等都成为上网娱乐的重要内容。这种大众娱乐虽然在某方面缓解了各种压力,让其心情愉快,但是无节制地使用,甚至沉迷于网上一些八卦新闻,索取一些有害信息等。这种网瘾好比毒瘾,会严重影响学习、交际等,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给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带来隐患。

4 建议

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大学生对网络的失衡问题,引起注意并解决问题。

4.1 自身调节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方式,积极、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4.1.1 加强自觉程度

高校学生更多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自我建设,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要自我约束和收拢个人放纵的心理欲求,有划分有道德地使用网络,在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4.1.2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大学生活潮起潮落,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有演讲、有文艺、有运动等,学生应该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放下手机、离开身边的电脑去感受一下校园的风采,在现实中参加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加强身边人之间的姿体交流。

4.1.3 寻求校园及校外真实生活中交流的方式

试着多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交流思想,听听他们的意见;试着多与学习好的同学交流一些课程的学习心得等。

4.2 构建良性的文化环境

高校可以在网络教育课程中更多地加强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教育,使社交网络和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并行。充分使网络有利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巩固及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萃取并转载有价值的资源,让好友在第一时间得到分享。

同时,社交网站对网络最新信息的梳理和管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高效快速地选择性学习,还避免了各种不良信息给他们带来的危害。只有大力整顿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致力打造一个良性的网络文化环境,才能建设一个健康、安全、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摘要: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即网络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借助虚拟网络技术,以数字化或图像化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方式。根据网络文化的特征,分析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社交网络,网络文化,网络沟通

参考文献

[1]刘文娟,袁文芳.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东南传播,2009,(05).

[2]陈卉.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新闻世界,2009,(05).

[3]朱国华.论网络管理文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6):68—71.

[4]郭湛.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2):4—8.

上一篇:皮革装饰工艺创新下一篇:信息需求与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