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2024-06-11

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共8篇)

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1

大学生网络社交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普及情况调查

(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如今,电脑和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了,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几乎同学们人手一台电脑,在不方便用电脑的时候,大家也都会利用手机上网,那么同学们都利用网络干些什么呢?是否都只是利用网络进行社交呢?又有多少时间是用来学习的呢?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我特意做了此次调查。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唤醒同学们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较好的将网络利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青年网民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也是使用网络应用较为活跃的群体。而大学生作为这个群体的主力军,更对网络娱乐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网络获取途径

据部分统计结果显示,在学校内大学生上网的途径,超过70%的同学拥有自己的电脑,剩下很少一部分是没有自己的电脑,仍然在网吧上网。由此可以看出,网吧作为大学生上网场所的重要性在弱化,特别是校园内,已被逐渐被寝室上网所取代。

另外,相比电脑上网,我所观察到在学校内有高达94%的同学都在使用手机上网,相比电脑上网,手机网络更具便携性,更加生活化,随时随地,畅所欲言。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第一位的上网工具。

(3)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这样,网络聊天,网络交往,网络爱情等社交网络,给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和便利,日益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社交方式。

据我在学校抽样部分同学做的统计,有超过85%的同学主要依赖于 QQ作为主要的网络社交工具,9%的同学使用微博作为主要社交工具,剩下的一部分同学则主要依靠人人网,博客,飞信,微信,BBS等网络社交工具,进行网络社交。

部分数据显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也就是QQ,同学们的好友数普遍都在150人以上,而其次则是微博在80个好友居多。这两大社交工具网络社交效果显著,社交范围比较广泛。其中,网络好友和现实好友重合率达到80%的同学占统计人数的66%左右,所占比例最为高,课件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中,而是十分注重在现实社会终于他人进行交往,因此虚拟好友和实际好友重和比率比较高。

而关于上网时间所花费的时间,大部分同学则是在没有课,闲暇时刻在线,主要集中在6—10个小时内,上网时间比较多,相对年级来说,依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以及大三大四各有不同,但是不管课程多少,网络在大学内是很受喜爱的,虽然上网时间较多,但是也并非没有节制。

关于以上是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虽然调查人数不算多,但整体差不多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整体情况,了解了基本状况之后,我们或许会产生更深一层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网络信息充斥的时代,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网络交往有哪些利有哪些弊端,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社交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发挥网络社交最大的优点。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深层次的解读。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网络社交的发展只是整个网络文化发展的冰山一角。正像许多事物一样,网络社交的“双刃剑”效应也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春节期间网上觅友人数的增多,其负面效应也比平时表现的更加明显。一方面浪漫刺激、无拘无束,同时却又鱼龙混杂,陷阱重重。甚至有的学者已经提出,应当通过立法对从事网络社交中介有关的公司网站进行规范,使之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为现实社会多增添一点光彩,少添一些烦恼。

那么网络社交对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好处呢?其实网络也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网络同样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关于利弊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的更加明显。

网络打破了一个局限,那就是交朋友不一定要见面才可以,网络社交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但也是在文明上的规范下。在QQ上在微博上,在贴吧里,我们可以遇到许许多多的有共同爱好的人,并且不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只需要按照一个条件去搜索,我们就可以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因为彼此不认识,因此更不会产生利益冲突。像现实生活一样,网络中同样有深藏不露的高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现实中学不到的实用的知识。正因为网络的广域性,我们可以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同样我们可以向他们了解到各种新鲜的奇闻异事,同样也可以了解到各种地方的文化和习俗,对充实我们的知识库具有很不错的作用。遇到相同发展方的朋友,我们同样可以交换各自的意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对增强自身实力有很明显的作用。生活中有如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无法解决的事,通过网络社交这个平台,我们可以获取很多热心网友的帮助,各种不同的意见,帮助我们解决苦恼,这是非常可行的。我身边就有过这样的事,我的同学丢失了校园一卡通,这真是没办法的事,可是我们有网络这一个平台,只要在学校百度贴吧里发一个帖子求助,或许捡到一卡通的同学就会看到,我的同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发了一个求助帖,当然,很幸运的捡到的同学联系到了他,这就是网络社交平台一个很好的作用,当然,我所提及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的好处更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发现。

社交网络众所周知的一个弊端,那边是安全性。它包括了个人信息的安全,人身安全。这两个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坏处。经过网络所引发的案件近年来日益增多,招式层出不穷,令防备较差的同学们防不胜防。我有个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看过很多因为网络社交认识的朋友而引发的事件,令受害人抱憾终生,这些事件根本上说是因为依赖网络社交,太相信网络上的人或事而酿成的。这里我们不做多说,毕竟大学生还是有很强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那么网络社交还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困扰?显而易见的是,网络交往会淡化我们在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事件,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的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讲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与心理差距的扩大。网上焦急地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互相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厉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也是的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这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人际关系。网络社交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交往容易使我们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的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失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大学生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人们以怀疑的心态去看待网络中的食物,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将抵达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网络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进一步削弱了显

示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三、正确的利用网络社交

第一,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第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德育课等主渠道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沉溺网络、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学生的自律意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虽然使用网络的行为习惯是个人的,但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正确的导向学校的引导教育就非常重要对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要纳入教学体系不能放任自流。

第三,正确认识、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面对即将来临的信息时代,人们如何恰当地利用网络,使用网络资源?这些都是正确的网络观所要告诉人们的。大学生是我国现在和未来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开发者,学校、社会都要承担起正确的网络观的教育任务,在网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及时地解决,才能促进网络的发展和优势的发挥。目前高校和一些网络公司、网络经销商,都具有其他社会团体所没有的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应该经常性地组织有关网络的讲座、竞赛、征文、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在学生、教师中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真正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

第四,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网上交际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探析》【J】赖海雄,郭建中.中国电力教育,2002(1)《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J】史克学.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大学生虚拟交往心理的探索性研究》【D】王德芳.西南大学2007年

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学校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浅析网络社交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耽搁您宝贵的时间询问一些问题,愿您协助我们搞好这项调查工作,谢谢!

我们向您承诺,本次调查供研究所用无任何商业目的,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我们将绝对保密.望您放心与我们合作,来做好这份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是什么?(可多选)

A、人人网B、开心网C、QQ

D、微博E、飞信F、Myspace

G、facebookH、twitterI、其他

4、您是否使用微博?

A、是B、不是

5、您目前同时使用几个社交网站?

A、1个B、2个C、2—5个D、5个以上

6、您平均每天大概花多久浏览社交网络?

A、大于2小时B、1-2小时C、1小时D、小于30分钟

7、您上课使用社交网络的原因是?(可多选)

A、老师讲课无聊,不想听课B、老师讲课内容太难,听不懂

C、受同学影响D、流量用不完

E、因需要与好友即时通讯F、抵不住诱惑,想找点有意思的东西看

8、您使用所选择网络社交工具的目的(可多选)?

A 联系老朋友或同学B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C寻找志趣相同的群体D寻找异性朋友、婚恋对象

E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F娱乐、休闲

G朋友、同事都用,我也尝试去用H无聊,消磨时间

I个性形象展示G其他

9、使用社交网络对您的社交的影响是?(可多选)

A、扩大了我的交际圈,起到了积极作用B、影响不大,反正加了好友也很少联系

C、负面作用很大,不当言论,相互攻击充斥在其中D、有利有弊,看自己怎么把握

E、其他

10、我在社交网站上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量令我满意

A、很不同意B、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1、社交网络对我的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A、很不同意B、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2、我对自己使用社交网站的情况的满意程度是

A、很不同意B、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3、在学习时,我能抵制上社交网站的诱惑,在做完正事前不分心浏览社交网站

A、很不同意B、不同意C、一般D、同意E、非常同意

14、.总体来说,您认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

A、弊大于利B、利大于弊

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2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的大力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升学与就业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加, 社会舆论引导等因素使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逐渐改变。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98.3万人, 同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相当, 毕业生达577万人, 就业率高达96.68%, 中职在校学生已达1 960.2万人。

与如此巨大规模相比, 目前我国关于中职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存在关注程度不高、深入程度不够的问题。中职学校自身对于存在的问题缺乏重视, 在解决问题上重表面效果轻根源分析, 也是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之一。中职学生在经历、认知、心理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同龄高中生的特点[1]。由于多种原因,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初中阶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同时由于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心理方面多少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目标不明确、自我意识不健全、表现欲望较强、容易形成小团体等[2]。这决定了中职学生有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群体进行研究。

移动社交网络来源于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 Service) 最早起源于e-mail,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国内主要是以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网站和应用为基础, 包括新兴的豆瓣、知乎等新型社交平台在内, 共同构成了以相互分享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社交群体的一种新形态。国内社交网络的规模近年来一直保持迅猛增长势头, 目前用户规模已经超过5亿。同时, 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更加自由的互联网使用形式、新的位置服务、语音和影像服务、个人信息跟踪统计等独特功能使得移动设备在社交网络方面表现非凡, 甚至出现了微信这种基本上完全基于移动设备的社交网络应用。在短时间内, 我国社交网络便大规模的转移到移动设备上。而移动设备自身的特征也使得人们的生活与社交网络联系的紧密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3]。

伴随现状而产生的问题就是移动社交网络依赖, 事实上, 有关网络依赖并非是一个新话题, 相比成年人, 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自控力等各方面还不健全, 而且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网络依赖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更大。现阶段, 网络依赖的主要对象已经由网络游戏转变为移动社交网络, 在访谈中能够发现, 中职学生因心理上不够健全、来自社会和家庭压力大、中职学校管理相对宽松等原因, 表现出比同龄学生更加严重的问题。相比传统的网络应用, 移动社交网络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 对现实生活影响更大, 虽然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普遍存在着依赖问题, 但由于中职学生更强烈的认同感, 更加渴望表现自己等心理特征, 对移动社交网络的依赖也更加强烈。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于移动社交网络依赖问题, 国内外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供参考。有关青年人手机依赖倾向问题, 有研究者提出过耐受性、强迫性、戒断性、联结性、冲突性五个维度[4];也有人在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提出过戒断性、社会功能、生理反应三个维度[5];在研究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相关性中, 选用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四个维度的观点[6]。而国外Brenner对于互联网使用时间和依赖程度的关联性分析[7]和Davis提出的病态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动模型[8]等早期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近年来Rosen在他的著作《i Disorder》一书中详细对因网络依赖产生的交流障碍、强迫症、注意力缺陷等症状进行了描述与研究, 对于这一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9]。不过以上的研究第一是部分研究缺乏足够的数据分析和统计, 也没有足够完善的模型, 参考性有限;第二是没有针对中职学生进行的研究, 忽视了这个庞大的群体;第三是没有针对移动社交网络进行的研究, 移动社交网络依赖是近些年才产生发展的, 它同网络上其他内容 (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 的依赖有着不同的心理根源, 自然应该分开研究。因此, 本研究将针对性的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补充与完善。

3 评价指标设计

本研究评价指标主要基于过去有关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等调查的内容, 结合对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进行问卷设计, 进行一轮预测试, 对测试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找出表述中职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程度的主要影响要素, 再据此整理设计出信度效度可靠的评价模型。利用此模型对更大范围的中职学生进行测试, 对测试结果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方面验证模型的可靠程度, 另一方面统计数据可以用于评价中职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依赖问题现状。

本次测试选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进行, 该校建于1965年, 前身为内蒙古根河林业学校, 1987年更名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 位于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 属于呼伦贝尔市直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现共开设电气运行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等10多个专业, 每年计划招生约300人, 学生主要来自于大兴安岭林区各林业局所在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 是较为典型的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3.1 前期调研

本研究综合前人研究的问卷内容, 结合访谈结果, 共设计76道问题, 综合各种分类模型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使用社交网络时获得的喜悦感、认同感、满足感;失去社交网络的影响;使用时间与场合;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现实世界的认同障碍;等等, 至于这些方面是否能够较好描述移动社交网络依赖, 维度选择是否正确, 是否可以删除或合并, 可以通过参考预测试结果进行调整。

3.2 预测试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 各专业共35名 (男21名, 女14名) , 发放问卷35份, 回收35份, 回收率100%。

平均年龄:17.2岁 (标准差=1.33) 。

调查方法:在教师的配合下, 于上课时间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

调查时间:2015年4月。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信息 (性别, 年龄, 所在学年) ;有关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的问题43个 (李克特五点量表按1-5计分) 。

3.3 预测试结果与数据处理

测试信度:利用SPSS可靠性分析, 得到Cronbach's Alpha为0.973 (公式为á= (n/n-1) (1-∑Si/St) , á为信度系数, n为测验题目数, Si为每题各被试得分的方差, St为所有被试所得总分的方差) , 可知因题目数量较多使得n值较大, 因此问卷信度很好。且未有删除后信度系数可以明显提升的题目, 可知在信度检验部分, 各题目均信度良好。

预测性因子分析方法:抽取方法为主成分法, 分析方式为相关性矩阵, 抽取特征值大于1因子, 旋转方法为Promax (Kappa=4, 最大收敛迭代次数=25) 。

结果分析:在计算结果中, 首先观察描述统计量表格, 除去天花板效应的题目2道 (均值>3.5且标准差<1) , 具体题目为“我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和他人交流”“我觉得社交网络不能够完全替代面对面的交谈”;除去地板效应的题目2道 (均值<2.5且标准差<1) , 具体题目为“失去了社交网络, 我将无法正常生活”“为了维护我在社交网络上的形象, 我不惜通过欺骗手段来实现目的”。去除题目后对剩余39道题的数据再次进行分析, 观察模式矩阵, 本次处理去除因子负荷较低的题目 (各成分因子负荷量均<0.4, 与单一指标相关性不够显著) 和因子负荷不单一的题目 (有两项因子负荷量过大, 说明观测指标的单一性不够) , 经过以上处理后, Cronbach's Alpha保持在0.971上, 即使用剩下的题目仍能够保证一定的测试信度。最终剩余题目32道, 在模式矩阵分为5个成分。具体模式矩阵如表1所示 (因子负荷量已按由大到小排列, 每个成分主要负荷的相关题目已经标出) 。

因子间相关性矩阵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 因子间相关性维持在0.3~0.6的范围, 因子间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虽然因子间有一定相关, 但最大相关系数仅为0.587, 仍在可以接受范围内。

4 评价维度选择

基于预测试结果, 综合考量模型复杂度、拟合程度与可解释性。对于预测试结果中体现的五个成分解释如下。

成分1题目内容主要与精神上的依赖和失去社交网络的影响等方面构成, 可以命名为“精神依赖”维度。具体题目包括:如果离开了社交网络会觉得失落与不安。无法想象没有社交网络的生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会首先想到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寻求帮助。因为在意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做其他事都无法集中精神。如果出门发现忘记带手机了, 我会回家去取。总是频繁查看社交应用, 确认是否有新的信息。共计9个问题。

成分2题目内容主要反映网络上的交流对于使用者心理的影响, 可以命名为“社交焦虑”维度。具体包括:等不到对方的回信, 会觉得不安。如果给对方发了信息, 因为很在意对方有没有回信而频繁查看社交应用。一直都没人给自己发信会感到不安。查看社交应用时, 如果一条新信息也没有, 会有寂寞的感觉。共8个问题。

成分3题目内容主要反映使用社交网络时长方面的内容, 可以命名为“使用时长”维度。具体包括:半夜12点后, 仍然会使用1小时以上的社交应用。因为长时间使用社交网络, 睡眠时间变短了。一旦开始浏览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上的信息, 就很难停下来。连续使用社交网络应用的时间会超过1小时。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会比自己最初预想的长。共7个问题。

成分4题目内容主要反映不同场合下使用社交网络方面的内容, 可以命名为“使用场合”维度。具体包括:吃饭的时候也会浏览社交网络上的内容。上课的时候如果收到来自社交网络信息, 会立刻打开查看。上厕所的时候也会带着手机浏览社交网络上的内容。上了公交车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拿出来。和他人对话的时候, 会一边说话一边浏览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共5个问题。

成分5题目内容主要反映因使用社交网络对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可以命名为“对面对面交流的影响”。具体包括:觉得面对面交流要比在社交网络上交流困难。相比在社交网络上交流, 觉得面对面对话很麻烦。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流, 在社交网络上比面对面更多。共3个问题。

可以看出, 以上五个评价维度同其他相关研究中选择的维度有相似之处 (见本文综述部分) , 但并不完全相同。基于预测试得出的五个评价维度, 在AMOS中设计出结构方程模型, 如图1所示。在之后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中, 可以在AMOS中使用这个模型来检测模型的拟合程度。

5 调查实施

利用上面得出的模型进行更大规模的测试, 在检验模型的同时, 测量中职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依赖情况。同时在测量中增加使用时长和移动社交网络依赖自觉性两个问题, 用以结合统计数据结果来评价目前中职学生群体的移动社交网络依赖问题。

5.1 正式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 各专业学生共142名 (男79名, 女63名) , 发放问卷142份, 回收142份, 回收率100%。

平均年龄:17.0岁 (标准差=1.29) 。

调查方法:在教师配合下, 于上课时间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

调查时间:2015年5月。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信息 (性别, 年龄, 学年, 专业) ;有关移动社交网络依赖问题的评价模型中五个维度共32道题;学生自己填写平均每日使用的时长 (以小时为单位) ;有关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依赖自觉性的问题 (分为没有依赖、自己也不清楚, 有一定依赖三个选项) 。

5.2 测试信度与模型拟合

测试信度:利用SPSS可靠性分析, 得到Cronbach's Alpha为0.972, 且未有删去可显著增加信度系数的题目, 可知测试整体信度良好。

高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将数据导入AMOS进行高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得到卡方为628.753, 自由度为459, 相对卡方CMIN/DF=1.254, 按照通常标准 (大于2或3时, 保守使用就要拒绝该模型) , 该模型可以被接受。残差均方根RMR=0.061 (数值越小拟合越好) , RMSEA=0.029 (一般认为RMSEA<0.05即表示模型拟合良好) 。剩余指标中, CFI=0.0985, TLI=0.984, IFI=0.985, 虽然NFI、RFI、GFI未达0.9, 但一般认为样本量大于1 000时, NFI、RFI等Baseline Comparisons指标才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样本量小于500时, SRMR指标为最合适的指标, 其他拟合指标表现较不稳定。对SRMR进行计算得到SRMR=0.0421 (一般认为SRMR<0.05则模型肯定正确) 。综上所述, 本次调查因样本量较小, 因此在主要参照指标SRMR, RMR, RMSEA均指示模型拟合良好的情况下, 认为假设的模型正确。

5.3 测试结果的分析

全体学生平均总分达到97.4789, 平均使用时间达到1.75h, 以使用时长和人数绘制柱状图, 如图2所示。

以自觉性为分组变量对整张问卷总分和时长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图2及表3可以看出, 认为自己没有产生依赖的学生总分和使用时长均低于全体样本的平均值, 这部分学生在全部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 可以认为他们仍处在正常使用社交网络的阶段。不清楚的学生比例占到约1/3, 这部分学生总分均值已经接近整体平均水平, 但使用时长已经超出平均水平, 推测有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每天花费很多时间在社交网络上, 但并没有认为达到依赖的程度, 自己并没有比其他同学更多的使用社交网络, 即认为自己处于一种大众化的状态中。剩余大约1/4的学生已经感觉到自己对于社交网络有一定的依赖, 他们平均使用时长和问卷得分均明显超过整体均值, 且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有少部分学生每天使用社交网络达到3h、甚至4h, 已经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影响, 超过了在社交网络上获取和分享信息的必要限度, 必须采取一些办法帮助他们摆脱对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严重依赖。

综上所述, 在目前中职学生群体中, 移动社交网络依赖问题明确存在并且到达一个不可忽视的程度, 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关注此问题, 在学校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

5.4 男女间差异

在SPSS中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对整张问卷总分和五个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置信区间百分比=95%) , 结果见表4。

可以看出在总分上, 男女总分均值相差大约1分, 且差异显著。证明中职学校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对社交网络产生依赖。维度1、3、4均体现出女生比男生在精神依赖、使用时长和适用场合方面依赖性更强。维度2与维度5的sig均大于0.05, 表明在社交焦虑维度和对面对面交流的影响这两个维度上, 男女并不能体现出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也支持了青年人群中, 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多的学业压力和负面情绪观点, 具体原因可以解释为女生会因为体验到较多的压力、孤独等负面情绪便会倾向于利用手机去构建自己的社交圈, 同外界保持联系, 在社交网络中释放压力, 同时寻求帮助。因此, 女生会更多更频繁的使用社交网络并且在精神上产生更多依赖[10]。

5.5 年级间差异

在SPSS中以年级为分组变量对整张问卷总分和五个维度的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所得sig均>0.05, 可知中职学生对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依赖程度与年级无明显相关性。关于原因分析, 可能是由于学生接触移动社交网络较早, 在中职学校就读期间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使用习惯。此外, 年级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和知识建构水平等方面, 同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关联不大。

5.6 各专业间差异

由于调查群体中, 各专业的男女比例差异太过悬殊, 同时考虑到上面的统计结果中, 男女学生之间依赖程度差异显著, 在此种情况下, 无法得到有效可信的统计结果, 因此这部分未进行计算分析。

6 结论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可以得出:目前在中职学生这个群体中, 确实存在一定的移动社交网络依赖问题, 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不可忽视的程度, 而原因既包括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 还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对这类问题缺乏相应观察和引导这类客观原因, 同时也与目前中职学生群体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认知等主观因素有关。改善这一问题应当立足于客观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校为平台, 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努力。

同时, 本研究发现, 女生相比男生对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程度更深, 而年级则与依赖程度相关性不强, 中职学校可以以此结论为参考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更多组织集体活动等途径, 让学生有更多的方式释放压力, 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学校在注重教学水平的同时, 应当更加积极的肩负起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 构建了中职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依赖的相关评价模型, 并对中职学生目前移动社交网络依赖问题的现状做出了分析, 本研究得出的评价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相关问题, 在日后进行深入研究时可以直接使用, 例如本研究后续计划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同移动社交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以及移动社交网络依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这些研究中可以直接应用本研究的模型, 简化过程, 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 本研究对于其他用户群体的移动社交网络依赖问题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莉.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3]夏虎.移动社交网络结构和行为研究及其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4][10]刘雪.青年人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倾向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5]徐华, 吴玄娜, 兰彦婷, 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01) :26-27.

[6]刘红, 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01) :66-69.

[7]V.Brenner.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J].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7, (80) .

[8]R.A.Davis.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 .

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群体行为 群体情感 重叠社区

Abstract:In this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scientific problem of group behavior formation and interactive principles, we study the group behavior and group emotion theory in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s. In the year 2013, the project team developed the research mainly on four aspects. On the group aggregation principles and modeling methods aspect, aiming at incentive factors of group aggregation, we studied the topic aggregation in Weibo, detection of advertising users, and malicious user mining in SN. Aiming at group behavior attributes and common security requirements, we studied the group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 On the aspect of group behavior evolution, we studied the communication alert problem in the Weibo. On the multi-dimension attributes based emotion aspect, we studied multi-attributes and multi-dimension statistics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emotions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mentality, and background. On the group emotion formation principle base group emotion evolution calculation aspect, we studied the quantization of group emotion position, discovery of group emotion, multi-attributes mining of individual behavior information based o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bove four aspects, the research team published 28 papers, including 7 SCI indexed papers and 15 EI indexed paper, and 1 book. As to the patent aspect, we applied for 4 items and got 1 granted patent.

Key Words:Group behavior; Group emotion; Overlap community

社交网络社会调查报告 篇4

——以山东大学为例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悄然兴起,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成为影响人们社交方式和社交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试图以山东大学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为例,了解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使用其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出对如何更好地使用社交网络提出建议。【关键词】社交网络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影响

社交网络,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随着以“90 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成为了大学生主流群体,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社交网络作为新兴社交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统计,目前超过 80%的大学生拥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其中30%的学生每天至少花半小时用于该类网站,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一、研究背景

(一)社交网络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界关注的热点。社交网络是在传统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与传统网络相比,又具有其独特性。

首先是真实性,现有的社交网络大多已不再允许匿名方式注册,而是要求实名注册,鼓励用户使用个人真实相片并填写真实信息,因此在社交网络中,用户都是以个人的真实身份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这样避免了匿名用户在公共网络中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扰乱网络环境,社交网络用户往往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论及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其次是高效性,传统的公共网络讨论方式大都缺乏即时性和互动性,很难实现网络人际交往活动中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流通共享,再加上匿名导致缺乏对交往对象的信任感,社交网络通过实名回复,大大地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是同龄化和封闭性,社交网络会根据用户提供的真实信息自动提供分类检索服务,因此社交网络用户多呈现同龄化和熟人圈子的特点,是传统公共网络所不具备的。

(二)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网络(1)人人网

国内最大的 社交网络——“人人”成立于 2005 年,是以高校青年为主要群体,并被他们热力追捧,用于情感、信息交流的流行网络工具。人人网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它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也可以称为一个功能庞大的社交网站,目前是中国大学生市场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2)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是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新浪微博的特点在于其采用了与新浪博客一样的推广策略,即邀请明星和名人加入开设微型博客,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认证后的用户在用户名后会加上一个字母“V”(认证个人字母V为金黄色,认证企业字母V为深蓝色),以示与普通用户的区别,同时也可避免冒充名人微博的行为,但微博功能和普通用户是相同的。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发布140字以内的消息或上传图片,此外还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2009年11月3日,Sina App Engine Alpha版上线,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截至2013年3月,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数5.36亿,活跃用户4620万,是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公众名人用户众多是新浪微博的一大特色,基本已经覆盖大部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3)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目前,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曾在27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4)QQ空间

QQ空间(Qzone)是腾讯公司于2005年开发出来的一个个性空间,具有博客(blog)的功能,自问世以来受到众多人的喜爱。在QQ空间上可以书写日记,上传用户个人的图片,听音乐,写心情。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爱设定空间的背景、小挂件等,从而使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QQ空间还为精通网页的用户还提供了高级的功能:可以通过编写各种各样的代码来打造自己的空间个人主页。根据腾讯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QQ空间活跃账户数达到5.7673亿,这个数字遥遥领先于中国绝大多数社交网站。

(三)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社交心理的影响

通过前期讨论和分析,并参考其他有关研究报告,我们总结认为,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交心理的影响可以参照一下四个维度进行考量,分别是:自我暴露、社会支持、网络依赖和人际互动。

(1)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人们自愿、有意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自我暴露有利于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反映人际关系的层次,如图所示。高自我暴露水平是网络人际互动的重要特征。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使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暴露自己的弱点,表露个人隐私。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社会支持的功能包括直接或间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减弱潜在威胁;支持或增强个体的自尊,增强个体的控制能力。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系统本质上是其社会支持系统。

(3)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指过于沉迷于网络的社交功能的现象。大学生接触网络最多,又缺乏家长的监督,另外还面临恋爱等亲密关系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群体是陷入网络依赖的高危人群。所以网络依赖是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4)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效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人际互动的次数。一般认为,人际沟通的效率和人际互动的频率成正比。如果能提高人际互动的频率,那么就能提升人际互动的效率。网络人际关系区别于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是人际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调查大学生网络人际互动的效率。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本调查以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人人网、新浪微博、微信和QQ空间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总结了我国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通过网络活动的主体的自身认知来探究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社交行为和社交心理的影响。因此,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将重点探究使用不同社交网络的大学生所反映出的特殊的心理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行为。在访谈中,我们选取了四个典型对象,就使用社交网络的变更和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深入了解。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进行定量研究。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统一分析处理。课题组成员运用结构式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除外)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实体和网络问卷调查。前后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 290 份,问卷有效率达96.6%。

2.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1)频率分析(Frequency Distribution)。主要用于对某一变量的总体分布情况做简要的描述。

(2)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分析几种因素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

3.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人力和技术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涉及的调查对象范围较小且分布并不严格。并且由于技术问题,没有能够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更深更复杂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只能作为限定范围内的描述性研究。

三、数据分析

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简洁明确、目的性强和逐题深入的原则将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科和所在年级;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包括使用的时间、频率、个人真实信息的完善程度、好友数量、陌生人比例、关注重点以及原创与转发的情况等,是调查的重点;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对于社交网络的评价,包括表达个人真实想法的意愿和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困扰。问卷共计2页,15题。

(一)问卷来源分析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来看,问卷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共调查男性133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5.9%,女性被调查对象157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4.1%。从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来看,人文类78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6.9%;社会类9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1.4%;自然类3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1.0%;工程类7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4.1%;艺体类1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6%。从调查对象的年级来看,一年级1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1%;二年级57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9.7%;三年级178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4%;四年级及以上4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4.8%。大三学生占主体地位,其次是大

二、大四(及以上)和大一。

(二)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反映,被调查者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普遍较长,超过三年的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84.5%。其中,使用五年以上的26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5.2%,使用三到五年的8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9.3%。较长的使用时间并没有使同学们对社交网络产生厌倦,相反,仍有超过半数的人在调查中认为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较高。其中,“很经常”的有17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9.0%,“经常”使用的9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4.1%.。只有3人选择了“很少”使用,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0%,有17人选择了“有时”使用,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9%。在大家回忆自己最初使用社交网络的动因时,“社交需要”成为了大家的首选。据统计,共有194位受访者认为“社交需要”是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最初动因,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6.9%。“朋友推荐”和“个人好奇”也是促使同学们开始使用社交网络的重要诱因,分别有50.7%和46.2%的同学在调查中选择了这两个原因。此外,还有19位同学认为自己使用社交网络是出于“无奈从众”的选择,这个原因占到了全部调查人数的6.6%。

(三)个人偏好分析

第一,关于同学们对社交网络的选择和使用问题。在前述四种社交网络中,人人网占据了明显优势,有138位同学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为人人网,这个数字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7.6%,另外,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发展迅速。有51位受访者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为新浪微博,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5.6%,另有65位同学选择了微信朋友圈,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2.4%。相比之下,QQ空间的使用人数出现了明显下降,只有33位同学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1.4%。而在“您最初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有235位,占到调查对象总人数81.0%的同学选择了QQ空间。这说明在同学们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里,普遍发生着从一种社交网络转向另外一种的迁移现象。

第二,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完善程度。调查显示,社交网络账号中包含真实姓名、真实照片、所在地、单位(学校)、生日的频次均超过200,其中,包含真实姓名的22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6.2%;真实照片23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0.3%;所在地24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4.8%;单位(学校)的24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2.8%;生日23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9.3%。另外还有17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0.7%的被调查者的个人账号中包含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见,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相对完善,真实性和自我暴露水平普遍偏高。

第三,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或关注)数量。有111位被调查者的好友数量超过了500,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8.3%;好友数量在101到300之间的有9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3.1%;301到500之间的有6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1.7%;另有2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9%的被调查者好友(或关注)数量在100人以下。在众多好友(或关注)当中,我们还进行了陌生人比重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27.24%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几乎没有”陌生人;有15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1.72%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较少”的陌生人;有44人、占全部调查对象15.17%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一半左右”的陌生人;有17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9%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较多”的陌生人;没有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好友(或关注)中有“几乎全部”的陌生人。

第四,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情况。调查发现,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关注兴趣较广,活动面也比较宽。就关注重点来看,调查显示,有272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好友动态”,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3.8%;有159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校园资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4.8%;有154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时政新闻”,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3.1%;有128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影视娱乐”,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4.1%;有66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体育赛事”,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2.8%;有92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学术文章”,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1.7%。还有7位、占全部调查对象2.4%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他们给出的答案有“幽默段子”、“动画游戏”和其他个人的一些兴趣爱好等。在社交网络中,同学们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就受访者发布的内容来看,有7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2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原创较多”;有10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原创与转发比重相当”;有9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2.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转发较多”;还有2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9%的被调查者称自己“几乎不发布内容”。

第五,关于同学们对于社交网络的评价问题。有4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13.8%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总是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4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13.8%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总是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10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6.2%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经常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13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44.8%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有时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有1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2%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见同学们对于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发表意见持谨慎态度。在被问及“使用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困扰时”(开放性问题,回收有效记录190份,有效率约65.5%),有大约30%的受访者提到社交网络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对此感到担忧;也有约20%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络中包含有大量的广告等商业信息,使自己经常被无端骚扰;另有约20%左右的同学认为使用社交网络浪费时间,并且容易成瘾;还有约10%的同学认为在社交网络中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批评会得罪某些同学,因此发言往往随声附和,并非内心的真实想法。其他20%的意见普遍比较分散,大多出自受访者的个人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相关因素分析

在研究同学们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从一种社交网络转向另一种的“迁移”时,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样本中最早使用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在“您最初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有235位,占到调查对象总人数81.0%的同学选择了QQ空间。但是,在“您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这一选项的比重却下降到仅为11.4%,而人人网却占到了47.6%。这说明,存在大量的被调查者,他们对于社交网络的偏好从QQ空间转向了其他选择。通过对原始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这其中超过半数的人从QQ空间转向了人人网。而这部分人当中,有58%的人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为“很经常”,大部分人好友中陌生人的比重较少,好友数量有一半以上超过了500人。而且,他们大都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二,存在少量的人(10人)从人人网转向了新浪微博,而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都不愿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账号中个人信息的完善程度很低;他们当中,陌生人在好友(或关注)中的比重都在一半或一半以上;设立公共平台,他们都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研究结论

社交网络的好友大部分存在于现实当中。也就是说,网络人际交往其实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网络对现实人际关系有依托和再造关系,网络社会无法超越现实物质关系的桎梏,网络人际关系依存于现实人际关系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人际关系,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满足降低了现实人际关系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理想的人际关系状态应该是现实和网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对于现实中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同学,社交网络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虚拟世界可以忘却身份、场合、外貌等现实的客观条件,自由地与其他同学对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现代化在人与人关系上表现最深刻的就是距离缩短了,接触加多了,范围扩大了,相互往来频繁了。”社交网络开辟了全新的交往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频繁,它把大学生带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使其接触社会的范围大大扩展。因此,社交网络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效率,网络人际交往更加方便、直接和快捷,为大学生创造了更为高效的交际平台。

社交网络是将一个人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化,它能带来真实的朋友、人脉。在社交网络看到的是大家真实的信息和兴趣爱好,而且每个网络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封闭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真实性和可信赖性。只有真实性,才能保证沟通的质量,降低人际沟通的成本和风险。社交网络把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映射到网络,并通过网络的力量变得更高效更顺畅。大学生在SNS 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以及情感表达具有较高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的自我暴露使其在网络中赢得人际信任。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比较强烈的情感需求,而在现实中,他们的情感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另外,大学生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刺激,容易出现迷茫、烦恼、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在现实中由于大学生本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不愿意咨询心理医生,因而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而网络空间相对自由、虚拟、隐秘,因而这些学生可以选择通过网络来宣泄情绪。久而久之,这些宣泄伙伴的稳定化,就形成了稳定的网络人际关系。社交网络就能在这方面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为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提供了宣泄空间。

在所有网站类型中,社交网络是被认为粘度最高的网站之一。人人网最初聚集的是校园关系,每当一批用户毕业了,其人际关系就扩展到整个社会,因而人际范围也扩大到整个社会。这种高粘度容易造成网络关系的依赖,长期沉迷网络人际关系又会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新浪微博以公众认为为引导,聚集了一批具有共同爱好,关注共同话题的人,具有极强的网络凝聚力和快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近几年来,作为新媒体的微博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不断增强,线上与线下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参与实时动态的有效途径。微信诞生时间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由于其基于手机平台,并且有良好的封闭性和用户体验,所以得到了一大批年轻人的青睐。目前其使用人数仍在快速增长,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QQ空间开发较早,虽然现在的使用人数已大不如前,但依旧不能忽视其影响力。加之其与QQ软件绑定,因此注册用户群十分庞大。

五、对策与建议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加强引导,尽可能地发挥社交网络的正面影响,规避负面作用,使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自身角度,重视学习网络人际交往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规则具有相对强大的约束力,使人际交往行为受到道德规范、社会舆论以及法律法规等的控制和约束。而网络人际关系具有隐蔽性与匿名性,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所谓的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同时,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既崇尚个性和自由,又缺乏鉴别和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网络现象和舆论所误导。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不能被网络某些歪曲的价值观所同化,而要提高对网络的认知能力,清楚地知道我们使用网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具体而言,大学生对自我的严格约束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圈;另一方面要坚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宽人际交往的范围。

(二)高校管理角度,要利用社交网络,发挥社交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高等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兴事物,广大高校不能回避和拒绝,而要积极研究和开发社交网络,要合理利用社交网络与同学们开展良性的互动。老师们通过使用社交网络可以增加与同学们的了解,方便与同学们的联络,也可以更加便捷的指导大家的疑难,解决同学们学业上的问题。

(三)政府监管角度,政府要落实“依法行政”原则,对待网络中对于自己的批评建议不能盲目排斥,更不能动用强制手段删除和禁止公民发言和对批评者打击报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政府要做的是,依据法律勘定言论自由的边界,依法处置恶意散播谣言,危害公共安全和利益的非法行为。

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5

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证我方的观点。

首先,所谓的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当前,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很快就对社交网络,并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极其有利的影响。这与大学生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有着紧密联系。正是由于这种紧密的联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认可和使用社交网络。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86.7%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利大于弊”,这无疑是对我方观点的最好的证明。

第二,社交网络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社交网络是互联网上最热门的平台。人们已经接受了社交网络的全情投入的趋势。信息是社交网络上最关键的元素。这些信息很多都是有关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交网络,无论是人人网,还是qq等,都是载有巨大的信息量和庞大的社交圈子。从内容上看,在这些社交网络里,大学生听、说的东西都是非常相近的:笑话、感悟、新闻等。这无疑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相互学习的平台。

第三,社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一定的心理需求

社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宣泄心理。在社交网络中,大学生通过更新状态,发表日志,留言聊天等语言方式来倾诉,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维护心理平衡。

网络社交礼仪 篇6

前言:

近年来,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覆盖功能,还有相对而言言论较为自由,以至于网络日益普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逐渐的就形成了日益强大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特点就是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大众性的特点。而网络语言则具有形象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是更好的融入网络社区,更好的表现自己,掌握网络的社交礼仪的基础。

概述:

网络功能多样,而在娱乐交流方面,可以分为三大功能,①交流(例如:百度贴吧、猫扑、天涯社区、豆瓣网等)②传播信息(主要是微博)③娱乐(主要为各种网络游戏)

在这些社区与人交流,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 不盗取别人账号

不发反对宪法,危害国家的帖子。遵守法律法规。不发垃圾信息,广告信息,不实信息。不发涉及黄色、恶心及暴力的图片与信息。不任意谩骂、贬低、侮辱、攻击、挑拨他人。

不发与标题毫不相关,毫无营养,无实质性内容的帖子,不用代码回复,不盲目复制他人回复,(就是不要随意灌水)不盲目炫富,无意义攀比。

不随意泄露本人或他人的通讯方式以及真实信息。不骚扰他人(反复@以及反复发送信息),不冒充他人。

在这具体的三大功能之下,各自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下是针对特点的功能补充几点建议: ①交流(例如:百度贴吧、猫扑、天涯社区、豆瓣网等)在这些社区中,特别注重与人交流 因此应特别注意:

1,语言文明,不随意侮辱他人,可展示自己素质

2,乐于帮助他人,例如有人发帖子求助,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有助于树立自己的好形象,可以促进自己融入集体,更容易被人接受。3,恰当使用网络流行语、流行表情以及文字,入乡随俗。4,具有娱乐精神,例如乐于调侃自己以及他人(不带攻击性),可以带来喜剧效果,并使自己和他人关系更和谐,也就是说在网络里面不要太较真,可以适当的开玩笑。5,乐于分享,分享一些好的资源或者有趣的信息。6,交流过程应善于认同他人,注重他人感受。

7,应适当发表一些有见解、有涵养的帖子,可以更好展现个人内涵与魅力。但不要盲目自大,贬低他人。

②传播信息(主要是微博)

在这些社区中,特别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因此应特别注意:

1.,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例如微博上很多配一张图然后断章取义,这样的行为是要坚决抵制的。2.,发布及时的信息,不要发那种已经过时的信息混淆视听。3.,不要刷屏,影响他人浏览微博。

4.,乐于帮助他人发布信息,例如帮别人发布求助信息,就业信息等。5.,有必要的时候,可帮人转发信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6.,了解最近最新的消息,紧跟大部队。

③娱乐(主要为各种网络游戏)在各类网游中,特别注重团队合作。因此,应特别注意:

1,不要随意谩骂别人(在网游中很常见,会显得很没素质,应当抵制)2,保持网络通畅,不要经常掉线,影响团队合作 3,不要盗号或者骗取他人财物,不与他人共享账号 4,了解游戏基本术语

5,游戏技术过关,恰当使用技能,注重团队配合与合作,会更受游戏玩家的欢迎,更容易融入游戏。

6,乐于帮助他人,例如可以指导他人完成任务,或者必要时提供药物、装备来促进团队合作,但注意提防骗子。

7,不开外挂,有作弊嫌疑,影响游戏正常秩序,引起其他玩家不爽。

8,帮派或者加入的组织的活动,应尽可能参与,可以促进自己融入集体,更有存在感。

在网络表情图片的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出个人气质。第一类:带有恶搞夸张性质的表情

例如暴走漫画,可以展示抓狂、无语、愤怒等情绪,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猥琐、无下限的个人气质,可展现自己与众不同,或者有意自我贬低来达到娱乐效果。而兔斯基则展现出滑稽的、有趣的、无节操无下限的个人气质。

第二类:卖萌装可爱的表情

例如啊狸,还有那个什么熊,狼小花,给人一种可爱的、文艺的、善良的、单纯的、卖萌的个人气质

第三类:普通的默认表情

大学生校园社交网络的使用与建设 篇7

对SNS的了解, 能够从不同的视点来看。从技能视角来看, SNS是一个选用P2P技能构建的、根据自己的网络根底效劳;从交际行动看, SNS效劳将大家的线下关系链搬移到网上, 再与其他人的关系链交互而构成更大的关系链。用户主要是跟熟人互动, 若是遇到能够深聊的陌生人就能扩展人际圈子, 尔后经过对互相的重视维系人际关系。很多专家在对SNS网站的研讨中, 往往将交际网站了解为在互联网中开展迅速的新式交际渠道, 也有以为博客、BBS、微博等网络方式是交际网络开展的不一样期间, 因而将互联网中其他几种主流网络往来渠道也归入交际网站的领域。

二、大学生校园社交网络的使用

大学校园的社交网络主要还是个人主页的交流平台, 这种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我的表达实现交流, 同时, 官方的BBS, 以及微博等, 也都成为学生的重要的社交平台, 尤其是微博的社交功能已经超越了很多的网站, 成为大学生校园社交的主要工具。根据一项数据统计显示, 大学校园里的高年级学生有一部分对人人网失去兴趣、使用率降低, 这部分人对传统的个人主页关注度开始下降, 究其原因, 是因为无线网络, 已经微博等更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社交平台的青睐。微博、微信作为正在崛起的全新社交平台, 已经越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正因为这样, 现在高校都在陆续开设官方的微博, 包括政府部门也在开通微博, 来加强社交平台的建设,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等关键性时刻, 微博、微信的传播效率明显提升。

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用途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 有79.8%的大学生选择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是为了方便和朋友、同学联系, 这部分同学利用社交工具比较平凡。有49.7%表示是为了结交更多朋友, 14.5%以为运用网络交际工具是一种时髦的象征, 57.6%的大学生把网络交际工具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路径, 47.5%的大学生表明经过网络交际工具能够放松自我, 解闷压力, 这部分同学有的沉默社交网络的幻想中, 造成学业的荒废。更有45.3%的大学生表明运用网络交际工具仅仅由于无聊, 这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 并寻找自我兴趣点, 这部分学生要引起高校的重视。

三、大学生校园社交的建设

(一) 功能定位与内容建设

大学生社交的功能定位是大学生在校园经常使用的社交平台, 这个社交平台要符合即时通讯功能, 能够快速把相关信息进行传播, 现在大学生社交平台随着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 以及3G网络及4G网络的普及, 大学生把无线移动互动社交平台作为了交流的主要内容, 因此, 现在大学生校园社交建设应该侧重无线网络终端的社交平台建设, 如大学生可以建立无线网络版的社交平台, 如开通微博、微信等, 建立官方的交流平台。

社交网络平台建设是系统性的工程。校园社交网络平台要以校园网络为基础, 开通具有无线互动的移动社交功能的社交平台, 校园社交网络要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 要正确引导学生, 同时, 大学社交网络要具有开放性, 这个开放性要兼容并蓄, 既要保障思想的正确性, 也要保持校园网络的自由和民主, 学生是思想波动比较大的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最重要时期, 学校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通过网络平台的正确引导, 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

微博作为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交平台, 尤其是大学的网络社交平台, 这个平台在及交流的同时, 也开始对一必修课程进行推进, 如本学期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围绕心理委员团体活动进行更新, 对一学期的微博内容进行总结,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且与学互动, 增进必修课程的改进。

(二) 使用条件与运行保障

大学生社交网络平台技术上已经不是很难的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社交平台建设非常容易, 很多学生都可以借助网站来建设自己的社交平台, 而且很多网站都开放了个人社交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自己的社交平台, 因此, 技术已经不能问题, 关键在社交平台的监管与规范, 社交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很多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体验、心得、快乐, 同时, 很多信息的流失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 关键是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技术部分在后台要时刻关注这种问题。

结论:

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产生是互联网科技发展、创新的结果, 社交网络工具虽然时代的发展, 将会成为人们利用的主要工具, 甚至是超过电话等传统的传输方式。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存在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大学生社交圈子的延伸, 但它对其的不利发展也不能忽视。因此, 研究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适当地运用网络社交工具,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曲长海, 郑蕾.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和谐氛围的营造[J].绥化学院学报.2005 (04)

[2]陈先宝.漫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化趋向[J].平原大学学报.2012 (05)

大学生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社交平台;舆论;特点;大学生

网络评论起于新闻跟帖,新闻跟帖的评论较为松散,评论的主体也鱼龙混杂,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人群,因此新闻跟帖意见较难集中,难以形成有效的舆论风向,然而,在论坛、微博、微信中,由于这些平台自身的特点,用户群体在这些平台上较容易形成集中的意见,大学生是这些平台的频繁使用者,大学生的言论在这些平台上集中形成的舆论风向,也因平台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不同的舆论特征。

1 三种平台上用户的特点

从用户规模上看,网络中存在不同类型的论坛,大部分论坛根据一定的目的组建,品类繁多功能各异,目前没有比较权威的数据统计大学生使用各类论坛的规模各是多少,国内与网络舆论相关的论坛当属天涯社区,到2015年1月份用户数才刚突破1个亿,可见,特定功能的论坛用户数不会很大,然而据统计2015年1月份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67亿,而截至2015年3月份微信用户已经突破6亿人。

从用户的注册方式看,论坛一般采取匿名注册的方式,用户大部分用的都是ID假名,此类假名很难追溯;虽然微博采用的也是ID昵称,但用户的个人身份相对公开,微信的个人身份信息则进一步公开,因为微信的好友基本通过QQ号码或者本机的手机联系人进行添加。

从用户间的关系来看,论坛的用户关系较为松散,论坛中的用户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而进行注册,比如超级课程表的下课聊满足的是学生查课表的需求,再如天涯社区和知乎网的用户则是为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某方面的问题或困惑而进行注册。微博则是大型的社交媒体平台,每个用户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源,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微博用户之间可以是关注关系,但用户在非关注状态下也能进行信息转发或评论。微信的用户关系则有更高的私密性,用户之间不仅是网络社区的好友,大部分也是现实中的好友,而且好友之间以“圈”的形式存在。可见,论坛如一个广场,用户间是多对多的非对称关系,微博为一对多非对称关系,微信则是基于一对一的双向对称关系。

2 不同社交平台上大学生的舆论特点

基于以上对三种平台用户特征的分析,结合三种平台的信息分享方式的不同,大學生使用三种平台的舆论传播形成不同的特点,分别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舆论的传播方式、主体的交互程度、渗透程度。

2.1 舆论的传播方式

论坛是既定用户群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平台,高校的论坛用户则为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论坛中交流的信息量非常大,热点事件一旦在网络曝光,很快便会在论坛上扩散开,吸引论坛用户跟帖回帖发表意见、交流观点,当在论坛中用户围绕某个热点问题发表的意见渐渐趋于集中时,论坛上的舆论便形成了。微博的信息分享方式则是一对多病毒式的公开传播,微博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每个用户可以从自己界面中别人分享的信息进行再编辑和扩散,而且一般信息都是公开的,其中起主要舆论导向作用的是各类大V和认证的明星。微信则是基于现实朋友圈相对封闭的信息传播,朋友圈里的信息只有互为好友的用户才能看到,而且朋友圈中的评论也是只有三方同时互为好友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一定的私密性,传播通道也相对狭窄。

2.2 舆论主体的交互程度

论坛的用户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网络空间中发表个人观点,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之间突出的意见会互相交流、融合甚至冲突,舆论风向会被充分地选择、分离或聚合,公众对某个问题讨论比较深入,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引起共鸣,也会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新的参与者只要浏览完所有的回帖,便能够及时的对先前的讨论进行全面的概览。微博的舆论传播,较论坛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比较随机和无序,不同的是微博用户之间的交流不像论坛那么深入,大部分用户都是转发,简短的回复或者发泄,大学生微博因假名可以追朔和受到学校老师微博的关注,并不像论坛中的言论那么肆无忌惮。微信的好友大多来自手机通讯录或QQ好友,学生与老师互为好友的情况更多,相互间的交互更多,再者微信有移动即时通讯的功能,使得舆论主体就某一话题的交互更为深入。

2.3 舆论的渗透程度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而言,前者相对理性,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信息源的身份是明确的,但在论坛中,由于身份较难追朔,论坛用户为追求宣泄,言论较为偏激和不雅,而高校论坛的用户是大学生,较有活力同时也较为情绪化,容易走极端,这种特点在高校论坛匿名情况下表现较为明显,所以常常会在匿名论坛上发表一些非理性甚至侮辱性的言论,但这种情绪一旦扩大,就会出现从网上走到网下的危险,所以,从情绪扩散的角度来看,论坛的渗透力不可小觑。微博中作为普通用户的大学生,个人的发声相当微弱,但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受明星偶像的影响正达到巅峰的状态,大学生对明星偶像有极高的身份认同,微博中的大V和明星一旦发声,回应最为热烈的恰恰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微信是好友之间的通讯软件,互相有极高的身份认同,好友转发一条微信朋友圈的热点信息,如果某位大学生在生活中对此好友稍微认可,便会转发和分享甚至评论几句,这说明大学生对微信信息更有选择性,但这种选择性恰恰体现了大学生对信息的认同度。

3 结论

上一篇:初一体育与健康教案集下一篇:纸业集团公司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