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共9篇)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篇1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荀子曰:“人无礼则不 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 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 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 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 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 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大力提倡注意精神文明 的今天 , 讲文明 , 讲礼仪 , 讲礼貌 , 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有的社会公德。西文中“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 etiquette, 原意长方形纸板上 面书写进入法庭所遵守的规则秩序 , 因而这种纸板被视为法庭上的通行 证。巧合的是,“礼仪”正好成为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可 见社交礼仪对大学生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交礼仪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 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 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 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当代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 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 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 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 , 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 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 , 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 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 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二 , 社交礼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 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 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 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 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 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
中的 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 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 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 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 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 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 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 理承受力的人 , 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 , 常会出现惊慌恐惧 , 心神不定, 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
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
第三,社交礼仪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 素质。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 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 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 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 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 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 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 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 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 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第四,社交礼仪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 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 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 ,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 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 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 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
第五,社交礼仪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
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 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 育 , 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 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 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礼仪修养 ,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 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社交礼仪尤其重要。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 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 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个知书不达礼,知 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 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修养和礼仪修养。因此,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开放的 国策打破了长期封闭的环境 , 使得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坐井观天已难以适 应形势,惟有从井底跳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方是当代大学生应有 的意识。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 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社交礼 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顺利的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 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他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
美好形象。
其次,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 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 , 促进了人 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 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 深”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这对于企业和服务行业而言,就更需要积极 的适应这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 而这种
转变总是需 要具体的人去实施、操作的,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那 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立稳脚跟。比如说一个供销员上门推销产品时,如事 先不敲门径直而入,那是不礼貌的,甚至会被人误解。所谓“礼多人不 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组织均应更多地了解学 交礼仪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走向市场、立足市场。作为明天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大学生理应在此方面走在前列。
再次,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现代信息社 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 , 正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 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 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 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 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 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去实现创造“人和”的境 界,就必须学习和运用礼仪。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际实质上就是一种 信息交流,而信息乃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由此可见,具有较
强的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学习礼仪是争做“四有”新人的需要。党和国家号召每个大学 生均应争做“四有”新人,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人。要争做“四有”新人,那么学会必要的礼仪知识也是其中一个方 面,我们经常会对擦肩而过的一位教师或同学行注目礼,这是因为他们 高雅的气质或潇洒的风度深深吸引了我们。那么如何在与人交往中,给 人留下好印象呢?起码的一点就是多学一点社交礼仪,它可以免除你交 际场上的胆怯与害羞,它可以指点交际场中的迷津,它可以给你平添更 多的信心和勇气,做一个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受人欢迎的现代人。因 此,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当代 90 后的大学生,面对的社会舆论是复杂的。首先,90 后 被普遍诟病为长不大的一代,我行我素,不顾形象。而作为大学生,给 人的应当是知书达礼,与人友善。所以,我们应当从礼开始,学礼知礼 行礼,成为一个有“礼仪”的人,在外界树立一个良好形象,解除社会 对我们的担忧,告诉他们,我们已经张大了!正像先辈们所说的那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礼仪虽小,但事 关重大。对个人来说,它是影响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作为
当代大学生 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学礼知礼行礼,要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学习积累一些 必要的社交礼仪常识,要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重视社交礼仪,让社交礼 仪成为习惯,成为一种从骨子里面透出来的优雅气质。
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是提高 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社交礼仪教 育,使广大青年学生明确在社会交际活动和各种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纠正违 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使现有行为转变为应有行为,自觉养成讲文明、讲礼貌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 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 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 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社交礼仪教 育,使广大青年学生明确在社会交际活动和各种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纠正违 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使现有行为转变为应有行为,自觉养成讲文明、讲礼貌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 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 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对大学生进行的好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是提高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 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 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 参考文献: 《商务礼仪实用手册》罗宇(作者2008年6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现代商务礼仪》黄雨三(作者,2005年5月,中国科技文化 出版社 《商务礼仪》金丽娟(作者),2011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篇2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在校期间能不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刚进校园都是远离父母和家乡, 失去了对父母的依赖。面临着来自不同省市的同学和老师, 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色彩。每个人都渴望在集体生活中能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和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礼仪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密切联系的纽带, 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所以这个时候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交往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 在交往的过程中与同学相互尊重、相互诚信、相互真挚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交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降低失望感和挫败感, 缓解学生内心不良的情绪减少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孤独、寂寞、空虚感。这些都是非常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对往后进入社会的磨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走向更好职业的桥梁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从一个小事、一个细节, 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曾经在某高校的毕业生招聘会上, 看见一男生一身西装却穿着一双帆布鞋面试;另有一位女同学在面试的过程中不小心碰撞了别人却不见说声对不起。这通常是在大学生职业面试中常见的情节。且不说学生个人自身的专业能力如何, 作为面试的主考官你会欣赏这样的人吗?
高校礼仪教育可以通过礼仪情景模拟的学习, 让学生提前知道面试的性质和过程, 减少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和漏洞, 通过职场气质的学习和训练让他们明白:穿衣打扮、淡妆技巧、职场仪态都是非常重要的, 既能凸显年轻人蓬勃的朝气、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气质, 又能赢得主考官的青睐。在面试的过程中弯腰捡旁人不小心落下的文件, 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显示了他的细心、为他人着想的品格。礼貌的言行举止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素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愉快的通过理想中的职业。
三、提高思想道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的礼貌、礼节、礼仪是受道德思想水平支配的, 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又是通过人的礼貌、礼仪表现出来的。所以说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充实他们的礼仪知识, 可以让他们更加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一系列实践性的礼仪教育, 把抽象的、概括性的道德教育具体化、明确化,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气质有机的结合起来,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道德素质的现代人。
礼仪教育不仅包含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 在教育大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的同时也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规范文明行为, 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古往今来, 人们把礼仪修养视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 视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尺。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礼仪中的精华, 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中国礼仪与世界礼仪的接轨要我们与时俱进, 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弘扬中华礼仪文化,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礼仪教育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依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大学生学习礼仪教育能够完善自身带动周边讲文明树新风, 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艳明, 崔艳霞, 庄士英.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 2005, 06-0598-02.
[2]黄小浪.论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2014.096.21.
[3]高晖.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2009, 29-0170-02.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代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87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完善,在今天仍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和影响,本文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为今天校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智力支持。
一、孔子简介
孔子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大教育家,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及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奴隶制逐步趋于崩溃而封建制度萌芽和发展的时代。当时社会经历着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性大变革,而此前等级森严的专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奴隶制教育制度也逐步被打破。在这种大背景下,“学在官府”的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孔子顺时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教育对象不再分等级,下层劳动人民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进步思想。据说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孔子不仅开启了私人办学的先河,也点燃了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导火索。
二、孔子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简洁明了地说,就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及贵族的礼乐修养,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提出了“先做人再学习”的思想——“弟子入则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令今人叹为观止!
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面向、善待所有学生
孔子以前的教育制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学在官府”,孔子以伟大的首创精神开历史先河创办私人学校,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 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 顺应了教育公平服务于人民的历史潮流, 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 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盛事。打破“有教无类”的“类”,就是打破社会地位的贵贱尊卑,让所有的人有资格接受教育。孔子开历史先河, 让教育不论贵贱尊卑,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权利受教育, 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人”,这与后世提倡的教育精神完全一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
这样伟大仁慈的思想, 孔子早在约三千年前就如此破天荒勇敢、慈祥地提出来了, 可谓是感天动地之创举。让芸芸众生无不感念。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过人的才华, 但每一个人经过教育与努力都有可能“成人”, 这就为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一个平台, 也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开辟了一条大道。
四、孔子承认个体差异,提出“因材施教”,根据个体需要,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孔子又一个极其伟大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孔子科学敏锐地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中学生的学要比教师的教重要得多。因而孔子在教学中首先深入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智力、志向、出身、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选择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学生的不足,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而朱熹对孔子的教育得出一个精辟结论——“夫子教人, 各因其材”。
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记载与论述很多,后人多举这个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来说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事实上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很多,如关于“仁”的例子。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⑤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⑥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非常有趣的是,孔子在回答众人问仁时,不仅内容不同,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的深浅、难易。如对樊迟,他回答“爱人。”多么通俗易懂呀!还有像——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都是他因材施教好的佐证。孔子这种先了解学生情况、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思想和方法, 环顾寰球不仅在古代,即使在当今的世界, 都是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五、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不搞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
孔子在《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愤,就是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所谓悱,就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进行思考。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礼记·学记》中也说:“君子之教渝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也就是教师所举的一隅,也就是《孟子·尽心下》篇里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这是一种科学的、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传授。
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按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在教学中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另一方面,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的就是接受知识与独立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不能脱离思考, 否则学到的东西不能消化; 但不学习仅空想更不行, 根本上还是要读书,否则效果更不会好。结合今天校园的教学实践, 认真体会圣人的这句名言及其包含的哲理, 会由衷地想起司马迁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可谓至圣矣!”这段话。也会想起“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的这段话。
六、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完全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理念无疑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无论是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始终是两千多年的定律。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其作用。
总体说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是伟大的、民主的、进步的。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孔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直到今天,孔子思想在推动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些与其中孔子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 “四个全面”成为举国上下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的今天,让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重新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各级教师应该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使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篇4
摘要: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式来博得一个人的心。”可见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来往活动过程中构成的应共同违犯的举动尺度和准绳。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中国更加向世界开放的今天,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优秀传统,更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来阐述一下现代社交礼仪的相关概论和个人的礼仪心得。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 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 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 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本文系嘉兴学院公选课(社交礼仪课)学期论文,作者:王章骏(1990—),男,浙江省杭州市人,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法学系09级学生,学号:200950725134,研究方向:法 学,指导老师:史晓婧
商务礼仪对企业以及个人的重要性 篇5
比如,在公司,你的服饰适当与否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晋升和同时的关系;带客户出去吃饭时你的举止得体与否也许就决定了交易的成功与否;又或者,在办公室不雅的言行或许就使你失去了一次参加老板家庭宴请的机会。。。。。这是因为礼仪是一种信息,通过这个媒介表达出尊敬、友善、真诚的感情。所以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顾名思义,商务礼仪是指在人们商务交往中适用的礼仪规范,是在商务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商务礼仪的操作性,就是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商务交往中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使人们更轻松愉快地交往。“为他人着想”不仅是商务交往、也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基本原则。所以说学习并正确的运用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论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篇6
中国自古以来素称礼仪之邦,以礼而名满天下。古圣人孔子曾经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治。”礼对人对事乃至对国家都具有如此重要之作用,那么礼究竟为何物?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礼只有片面浅显的认识,把“礼”单纯地理解为礼貌。而看完上次金老师的讲座之后才知道,“礼仪”其实是个复合名词,“礼”意为尊重,礼者敬人;“仪”意为表示尊重的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礼”决定了“仪”,“仪”则表现了“礼”。其实,很多人都隐隐约约或多或少会感觉到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礼则事易成,无礼则事悬矣。听完上次的讲座再结合我个人的了解,我觉得礼仪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在内丰富素养,提升气质。我们知道读书学习有此作用,殊不知礼亦有此效果。一个懂得知礼行礼的人,自然而然地会从他的内在散发出一种气质。而一个对礼一窍不通的人,他的行事风格自然会是大大咧咧,随随便便,很自然的让人觉得其是个无教养的人。第二,在外展示良好形象。众所周知,良好的外在形象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一个有礼的人,对外肯定会给人以知书达礼,文质彬彬的印象,从而树立一个良好的交往形象,使人愿意与交往与你接近。
第三,增进交往。你有了气质有礼形象,别人自然会与交往。这点是不言自明的。我觉得,以上三点是礼仪的普遍作用,但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礼仪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有礼可以使我们在各种社交场合应付自如,大学生要的不光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的知识,还应有交往应变的能力,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其实我觉得彼“理”也可换成此“礼”;其次,有礼可以增加我们面试的砝码。当代大学生找工作普遍需面试,有礼可以给考官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且提升自己的信心。
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礼”,则他就会缺少一种素养,一个人如果没有“仪”,则他表示不出对他人应有的尊敬,一个人如果“礼”“仪”俱无,则他的修养,交往等等都是令人担忧的。作为当代90后的大学生,面对的社会舆论是复杂的。首先,90后被普遍诟病为长不大的一代,我行我素,不顾形象。而作为大学生,给人的应当是知书达礼,与人友善。所以,我们应当从礼开始,学礼知礼行礼,成为一个有“礼仪”的人,在外界树立一个良好形象,解除社会对我们的担忧,告诉他们,我们已经张大了!
既然礼仪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讲礼仪的人呢?首先,我们要重拾古籍,汲取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了解并发扬我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其次,我们要关注当今的现实生活,看看礼仪的发展变化,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进,要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后,我们要关注世界,随着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中国的国际交往日渐频繁,而国际礼仪又是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必须尊重的,所以我们应当了解一些国际性的礼仪。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篇7
一、红色戏剧的含义及内容
戏剧, 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 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红色戏剧”是戏剧的一种, 一般指的是以战争题材为主, 还包括红色革命精神的题材, 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例如, 中国十大红色经典戏剧:《庐山之雪》《白毛女》《江姐》等。这些红色戏剧深受观众的喜爱, 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红色革命精神, 体现了爱国为民、军民团结、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开拓等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二、红色戏剧研究与应用的创新与发展
以往的红色戏剧表现形式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样板戏等艺术形式。我们自主改编真人事迹成话剧表演形式的作品, 以此为研究对象与课题, 是红色戏剧的创新与发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 在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日战争中出现了许多抗日英雄。抗日英雄董秋农, 出生于金县 (原, 现金州区) 二十里堡,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留学日本;抗战爆发后, 他回国投身革命, 但却因其为留日学生身份, 两次被八路军部队拒绝;他扔掉西装、剪去分头, 抒发抗日志向, 一席话让周恩来批准他加如了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为他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他自创的对敌喊话方式, 瓦解了日军强大的战斗力。我们研究对象是关于抗日战争期间大连本地的抗日英雄的故事。以本土文化为主, 体现了环境戏剧的特点及红色戏剧的创新。
《董秋农》该剧代表着一种信仰和精神诉求, 是那个年代革命者如火燃烧的拼搏精神, 也是当代建设者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意志。与传统作品相比, 这部描写中国共产党员董秋农抗日的风雨历程的, 以表演为主体, 吸收了斯坦尼体现、中国古典舞、环境戏剧等多种表演元素, 这样同样是红色戏剧的创新、发展。
三、红色戏剧的研究与应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 思想教育及其重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代表, 具有青春、朝气的精神面貌。高校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与教育是教学任务中的重点。 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人当中的特殊群体, 享受着优势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政策, 更应该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到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自觉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的拥护党的领导, 积极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念, 牢固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与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 戏剧具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矛盾尖锐突出。在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为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 很多方面的教育是难以通过书籍阅读、教材研讨、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的。但是这些教育目标却可以通过戏剧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实现。戏剧作为一种艺术, 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却深远持久, 不可忽视。本课题对红色戏剧的研究, 其成果在高校及艺术文化领域进行实践与应用, 获得师生及艺术工作者的好评, 为日后各高校进行交流展演做准备。挖掘学生的情绪, 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对“红色文化”的向往与追求, 让他们尽情地释放“红色文化”的力量。为我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增加了新型艺术作品, 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 红色文化的传播是思想教育的重要主成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继承优秀的革命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积极进取, 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摘要:戏剧具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矛盾尖锐突出。在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为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 很多方面的教育是难以通过书籍阅读、教材研讨、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的。红色戏剧的研究与应用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 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篇8
我校在2012年从地处偏远的云溪山沟整体搬迁进城后,面对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面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无奈,面对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整体搬迁进城后的厚望,新学校应该用什么来回报社会?用什么来展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局面?学校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成立《弟子规教育》课题组,在全校三个年级中分专题开展《弟子规》教育,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刻意命名了“弟子规”广场,将《弟子规》内容镌刻在广场的石碑上,让学生天天能看到《弟子规》的内容,让《弟子规》的内容入脑入心。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论语·为政》中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未展开详细的阐述。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长辈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动中:
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我校的《弟子规》教育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作为子女,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怛,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在开展《弟子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受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提出劝谏。这样,即使父母不能接受也不会大发雷霆。此外,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
再次,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个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怡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品格,其孝亲的行为亦无处不在。
最后,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重兄长,要做到兄友弟恭,以情谊为重。在开展《弟子规》教育过程中,针对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系独生子女的情况,我们将兄弟相处引申为和同学相处;将对待父母的态度,引申为对待父母、对待老师的态度。
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社会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
《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的理念,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侫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通过内在人格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我校通过诚信主题班会竞赛、征文比赛,诚信考场申报制度、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唤起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他们讲诚信,守信用,完善人格。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
然而,在今天的中学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感到不可思议。《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学生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规律,并持之以恒;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弟子规》指出:“晨必盥,兼漱知,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第三,要求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造富有教养的品格,培养内外兼修的儒雅学生,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们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有着极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90后的独生子女更是习惯了寂寞孤独的生活,过分溺爱和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大都喜欢张扬个性,缺少容忍、谦让与合作的品质。他们容易冲动,自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很小的事情发生争执,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谁也不愿让步,有的甚至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或因过度的心理提防或因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抑或过于自负,而导致不愿与人交往,有的甚至根本就不会与人交往。《弟子规》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为人之道。
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异,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
真诚合作,友好竞争 《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忘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意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情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相互了解、信任、倾诉、交往。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大力倡导“公平、公正、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己立立人,行为文明 有的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的需要和利益,过分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利益与处境。《弟子规》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少。将加人,先向己,己不欲,即速己,思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思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篇9
杨亚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特性 传承 构建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 特性 传承 构建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8—03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中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柬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粱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0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粱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在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分别在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提供的舞台上,演出了性质不同、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在结构上体现了“一”与“多”的统一,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多”;历代统治阶级“独尊儒术”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术和容忍儒、道、佛三教并存是“多”。它们既构成中国文化整体,又各自独立存在,既包含成体系的理论形态,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以及由历史积淀而成的行为模式、思雏方式和0理特征。这种结构特色,使中国文化既具有大传统;又具有小传统,大小传统互相激荡,互相冲击,形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之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农业型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滋生、发展的土
壤。这些社会存在的综合作用,培养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以此为中介熔铸了富于中国风格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崇尚统一
中国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统一的悠久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歌颂。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孔子“张公室,杜私门”,认为,“天下有道,则札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陪臣执国命”。荀子也反复强调“一天下”。韩非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设计。儒法思想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中国历史上,即使撇开带有某些传说色彩的夏、商、周三代,仅从秦朝算起,也是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人民反对分裂,在分裂时人民盼望统一。即使是处在较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人们仍然认为分裂是不正常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充分表达了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
与政治观点相适应,中国古代建立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具有完备德目的道德规范体系。它要求在下位的人对在上位的人的尊敬、忠诚、服从、尽职尽责;同时要求在上住的人对在下
住的人的爱护、公正、守信,并能做出表率,为管理尽心竭力。从而维系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在下位者犯上作乱固然属大逆不道,在上位者暴虐恣睢也被斥为独夫民贼,因为这二者都有害于国家的统一。
崇尚统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有广泛而多方面的表现,它对于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集体的义务感等思想观念,形成了重奉献、讲礼貌、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和较好的社会风气。但同时也有过分依赖、尊经崇圣、唯书唯上、限制主动性发挥等消极作用。
(二)追求和谐
“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境界。
“和”作为哲学范畴,指对立面的统一。西周末年的史伯已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后世便把“和”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
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个大和谐。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把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看成是“天”(自然)失和的表现。《中庸》说:“万物并肓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迭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天人关系上,先秦各家无不以“和”为最高理想。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朦胧地流露了某种生态意识。《老子》提倡“守中”,把婴儿(喻“道”)的状态赞为“和之至也”。庄子更是讲“和之以天倪”。名家的惠施也作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中国哲人承认事物的差别和对立,矛盾与斗争,但认为最终的结局或最佳的状态时和谐。宋代张载的论述可作为代表。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是为中国人所看重。孔子弟子说:“礼之用,和为责,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但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主张“和而不流”。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群体的统一性。一方面充分肯定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他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的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
和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的共同追求。
政治上,重视君民、君臣、国家、民族间的和谐,主张“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济上主张“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谨养其和,开源节流。思想方法上主张执两用中,无过不及。修养上讲究“从容中道”“文质彬彬”。艺术上崇尚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养生家以身心和谐为最佳状态,中医把病看作是“身体违和”的表现,而以平衡阴阳,协调气血作为辨证施治的要诀。
(三)注重实用
中国古代文化以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执着于对政治、伦理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探求,而对于纯抽象的思辨则不感兴趣。
在宇宙观方面,中国人中关系而不重实体,对宇宙(“天”)的本源、本质问题较少注意,而集中考虑的是天人之间的关系。对于鬼神等渺茫难知的问题,更是采取“存而不论”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着眼于“武民之义”,即使说及,也不过是为了神道设教。
早期儒家的两位大师对于何以采取这种,重实用的态度作过如下解释:“知者无不知,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务也。”“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齐而不治。”孟、荀所论,对于奠定中国人重实用、轻玄想,务实是、戒空谈,看实效、看实绩的致思倾向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的“法自然”似乎有些异趣,但是,《老子》关心的重点依然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骨子里仍然是“君人南面之术“,是以退为进的处世之道。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们的精辟深刻,使得许多现代人(包括外国的知名思想家)都惊叹不已。但是,它们主要是人生的辩证法,而不是精确概念的辨证法,甚至难于找到纯粹的思维规律的表述。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素称发达,在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它们(包括四大发明在内)大多是与政治、人生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纯粹的理论自然科学则发展不够。这些实用技术大多是以具体科学的形式出现,而缺乏对有关原理的精辟阐述和公式公理系统。农业、医药、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学科成就之高、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之强,简直令后人惊叹不已,但对于其间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直到今天仍然莫知其详。
这种重实用的倾向,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任何学问,都要求它有效果,有益于国计民生。修史是为了鉴戒垂训,察古知夸;文章是“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歌是为了“言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绘画是“助名教而翼群伦”;音乐的作用就更被重视,因为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中国文化的这种致思倾向。就是所谓“实用理性”。这一实用理性的传统,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情绪,使得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义的泛滥”,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都与此密切相关。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各种科技、人文上的创新都在引导人类走向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受到挑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包括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动荡巨变的时代,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部和自身变革的双重挑战,它没有适应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和科学主义的浪头而使民族达到现代的物质繁荣,它没有萌生自由平等观念而使社会介入现代的政治发展,它没有转换人生目标而使人们过渡到新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没有包蕴现代价值体系而使个性进入现代的精神0理状态。这四个方面的挑战使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受到多种批评和否定性的剖析。相当多的人均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传统社会的固有部分,与自然经济和小农社会的特质相关联,因此不可能从中发生创造性再生,不可能在未来社会中有所作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先驱先烈们,在面对西方文明时都曾拥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谦逊谨慎的品格,然而,这些胸怀和品格难道不是喝着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出来的吗?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不适应时代的糟粕存在,然而它更有其优于世界文明之精髓传承。
【浅谈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社交礼仪的意义09-26
浅谈当代大学生礼仪05-14
社交礼仪对个人形象的影响08-29
在社交活动中礼仪重要么10-27
形象礼仪的重要意义08-15
大学生的社交礼仪常识-礼仪常识08-29
礼仪对会展的重要性10-08
浅谈教师礼仪的重要性09-01
礼仪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06-07
大学生社交礼仪基本常识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