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2024-08-12

网络社交调查报告(共11篇)

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1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1.选题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弄清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问题的基本情况,我们学习小组对我校全曰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研究网络社交对大学生诸方面的利与弊。

调查问卷

一、调查背景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进入各个领域,无论在经济、政治、日常生活或者军事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已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网络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正在我国迅速普及,由于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这就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网络文化已经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么,网络文化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我们学习小组采用的是随机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文献研究为辅的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二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冲击和变化;三是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我们三人组在针对我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名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实收98份。回收率98%.此次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正面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共享与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

1、网络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

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你觉得网络使你的生活”的回答: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占52%;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充实占27%;浪费不少时间占7%。这一结果表明了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如今网络上资源共享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只在瞬息之间。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方便大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在“你认为网上有你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吗”的问卷中,回答:有很多的占75%;有一些的占25%;没有人认为没有。又,在“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的途径”的问卷中:找同学商量占33%;上网求助占63%;自己独立解决占4%。这一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3、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高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迅捷通道。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封闭的,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总多多少少有些顾忌。而网络正好提供了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虚拟空间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大学生在网上既可以推心置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

4、网络为大学生指导就业,描绘事业蓝图

凡事有利必有弊,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网络的开放、自由和社会化,使得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沉迷网络、网络游戏上瘾,生活过分网络化等等)。

1、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现实情感萎缩和沟通能力退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小心翼翼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使得大学生们在很多时候都不敢流露真情实感,而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安全且隐匿的交流平台,符合大学生们既想坦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于是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的迷恋,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大学生只满足精神需求而脱离现实的现象出现。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得到认同与满足,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有了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相比之下,对现实产生了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2、网络可能使大学生思维狭隘化、被动化

现实世界是包罗万象的,这是它明显不同于虚拟网络的一面。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涉及太少。

大学生对这社会的认识,往往是仅仅在接收他人给出的信息和观点,而并没有充分地消化和体会,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缺乏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问题和现象的锻炼,这必将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的片面化和被动化。

3、大学生溺网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带来知识和便捷的同时,也充斥了不少思想颓废甚至反动的内容和论调,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往往不足,且大学生对新新事物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受网络异样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造成恶性循环。在问卷“你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中,回答:1小时以下占25%;1-2小时占37.5%;2-5小时占29.2%;5小时以上占8.3%。结果表明长时间上网的人虽占少数,但也说明了大学生溺网的现象的存在。

三、建议

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大学生对网络的失衡问题,引起注意并解决问题。在些罗列几点建议:

1、自我节制

(1)增强自觉程度。任何时代都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的人,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大学生要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理性且道德地使用网络,在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必然会相对地减少上网的时间,在现实在参加更多的休闲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2、摆正心态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方式,积极、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因,问题总会解决的。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就不至陷入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也不必要把情感完全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淡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3、加强管理

高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高校可以多设一些相关的网络教育课程,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可以在本科低年级就及时抓好这方面的管制工作。同时,适当地限制大学生们的上网时间,从而有节制地利用网络。

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2

互联网, 虽然在中国的发展只有十几年, 但从其发展速度和带来的影响来看,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思想的创新, 互联网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时代。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瞄准支柱产业的目标定位为互联网经济在未来五年、十年发展的美好蓝图。根据201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借力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正在成为重要议题。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工作, 学习, 交流。

如今的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是一个更加注重网友的参与, 互动的时代, 使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纯粹虚拟的世界, 网民们在网上延续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子, 同时结识新朋友, 编织扩大着自己的社交网络。这一切都依托社交网站这一平台实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社交网站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调查说明

此次调查采取网上调查和访谈的方式, 通过将设计的问卷发布到网上, 对街边的人进行采访得到一些信息。从调查结果来看, 此次调查的参与人数为302人, 回收的问卷质量良好。被调查者相对分散, 涉及各年龄段, 各职业, 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通过此次调查, 希望能了解社交网站的现况, 并根据调查结果为社交网站的未来提出一些建议。

3 被调查者特征

3.1 性别结构

参加此次调查的人当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基本符合互联网的用户中男性略多于女性这一现状。

3.2 年龄结构

参加此次调查的人群的年龄从15岁到60岁, 其中26~40岁的人数最多, 占到总人数的63.3%, 15~25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4%, 40岁以上人数占到16.3%, 15岁以下的人数为零。

3.3 职业结构 (见图2)

在此次参加调查中, 被调查者职业相对分散, 并不集中排在前三位的职业是:全日制学生, 人力资源, 教师和销售人员。

3.4 小结

从用户的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职业分布来看, 首先, 社交网站的用户群分布十分广泛, 已渗透到各个年龄, 各个职业, 不存在集中在某类人群上的现象。其次, 从数量上看, 社交网站有着庞大的用户群, 可以依托这个有优势来进行品牌、思想、信息等的传播和推广。同时这也是各大社交网站生存的基础, 只有拥有了一定量的用户才能实现通过互联网的交流与互动, 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4 各网站的使用、认知情况

4.1 各网站的使用情况

因为使用工具有交叉, 选最常使用的来计算。使用人数最多的是QQ有84人, 占总人数的28%, 其次是微博有61人使用, 占总人数的20%, 排在第三位的是百度Hi, 有43人使用, 占总人数的14%。排在第四位和四五位分别为MSN和人人网。

4.2 各网站的认知情况

知道QQ和微博的人数最多, 均有286人, 其次是MSN, 有211人, 然后是人人网, 有167人表示知道, 相比之下, facebook、twitter等国外网站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但仍比国内的一些网站知名度高。

4.3 小结

首先社交网站具有地域性, 在美国有facebook, 中国有微博、QQ, 在韩国有赛我网, 同时这些网站在功能上相差不大, 各国用户已形成自己的使用习惯, 在各自的社交网站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交网络。所以社交网站的发展具有地域性, 在不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情况下, 进军海外市场的可能性较小。

其次, 在国内社交网站数量较多, 但从知名度和使用量来看, 仍然是即时通讯工具腾讯QQ、MSN, 采用实名制的人人网, 由搜索引擎业务衍生出的即时通讯工具百度Hi和微博占有大部分市场, 如果市场上仅仅是相类似的同类网站, 则此格局应该不会被打破, 因为用户已经已形成自己的使用习惯, 在各自的社交网站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交网络。而上述网站在功能上比较接近, 在细节上略有不同, 很多用户同时使用多个社交网站。

5 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

5.1 对网站的喜爱程度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表示喜欢, 并且经常使用, 只有一小部分的人表示不喜欢, 只有偶尔使用。

5.2 对网站功能的满意程度

关于网站功能的评价在302人当中, 有44.86%的人认为网站功能已基本能满足要求, 有28.4%的人认为他们做的已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另有27.10%的人仍有一些需要这些网站无法满足。也就是说, 绝大部分人对现在的社交网站的服务比较满意。

在另外一份调查中, 关于还需要提供哪些服务的调查, 有以下几种答案:学习, 跟多的游戏, 搜索, 地图, 趣味性的功能, 新闻, 多功能预订服务, 视频, 下载, 工作, 电子商务, 贴近生活。

5.3 小结

社交网站已得到大部分人的接受和肯定, 大部分参与调查的人表示每天都要使用社交网站。可以看出社交网站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 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但其仍有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对社交网站的功能表示满意, 但这是建立在以沟通交流, 娱乐休闲, 打发时间为目的的基础之上, 社交网站在功能上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功能更加综合。由于社交网站可以集成的网络应用形式非常丰富, 几乎所有的Web2.0应用都可以置于社交网站平台。社交网站需要尽可能整合这些资源, 使社交网站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 更是一种能满足用户大量需求的综合性网站。

功能更加贴近生活, 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更加具有趣味性。社交网站将人们线下的社交生活搬到了线上并加以扩大。将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互联网结合, 更加方便, 而社交网站恰恰为此提供了一种平台。前文提到, 一定的用户量对社交网站至关重要, 如果网站不能对功能进行整合和创新使其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势必会导致用户的流失, 而对于社交网站, 一个用户的放弃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用户的放弃, 这对社交网站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关注用户的需求, 保持用户的粘度社交网站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突出个人的作用。社交网站的出现为用户在网上提供了个人的空间, 是用户可以充分表达自己, 并且可以进行互动。通过社交网站, 个人的关注可以造成集体的围观, 进而推动事态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 有着不可忽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突出个人的作用, 这是用户的客观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社交网站的平台来刺激消费, 这不仅仅是打广告或者是微博客营销, 还可以是用消费来促进交友的新模式, 这不仅为企业为用户企业提供了便利, 恐怕会成为社交网站盈利的新模式。

6 总结

互联网的新时代是沟通、分享的时代, 是更简单快捷方便的时代, 他将深入每个人的生活, 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交网站正符合互联网新时代的特征。我们每个人在互联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促使人们生活的变化, 人们的智慧和需求也促进者互联网的发展。

社交网站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 更需要思想的创新, 不仅要承担起促进科技、经济发展的责任, 更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体现其社会价值。

7 关于调查活动的感想

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群体行为 群体情感 重叠社区

Abstract:In this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scientific problem of group behavior formation and interactive principles, we study the group behavior and group emotion theory in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s. In the year 2013, the project team developed the research mainly on four aspects. On the group aggregation principles and modeling methods aspect, aiming at incentive factors of group aggregation, we studied the topic aggregation in Weibo, detection of advertising users, and malicious user mining in SN. Aiming at group behavior attributes and common security requirements, we studied the group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 On the aspect of group behavior evolution, we studied the communication alert problem in the Weibo. On the multi-dimension attributes based emotion aspect, we studied multi-attributes and multi-dimension statistics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emotions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mentality, and background. On the group emotion formation principle base group emotion evolution calculation aspect, we studied the quantization of group emotion position, discovery of group emotion, multi-attributes mining of individual behavior information based o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bove four aspects, the research team published 28 papers, including 7 SCI indexed papers and 15 EI indexed paper, and 1 book. As to the patent aspect, we applied for 4 items and got 1 granted patent.

Key Words:Group behavior; Group emotion; Overlap community

网络社交调查报告 篇4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有关问题调查表

近年来,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热门社交网站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社交网络的主体之一。社交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消极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由此,我们希望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此进行深入了解,请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谢谢您的配合。

1.你常用的社交网络有()

A.QQB.人人

C.微博D.其他

2.你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为()

A.高B.较高

C.较低D.不用

3.你一般在什么时候使用社交网络<多选>()

A.上课无聊时E.睡觉前

B.吃饭的时候F.随时随地

C.走路时G.其他

D.上厕所时

4.你会分享以下哪种类型的新鲜事<多选>()

A.学术类型日志E.奇闻异事

B.感人励志类F.明星娱乐类

C.热点新闻事件G.恶搞类

D.爱心公益类H.其他

5.你对社交网络中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的看法()

A.低B.较高C.高

6.你认为社交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A.利大于弊B.弊大于利C.不好说

7.你可以接受多久不上社交网络()

A.不能接受B.一天

职场社交网络 篇5

这有些残酷。所谓残酷,并不是针对那些喜欢甚至嗜好社交网络的职场人士,毕竟他们手里还有智能手机。残酷在于,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都强调自己是“白领最爱”,失去了自己最看重的客群,社交网络可是有生死问题。

我们如今听不到有公司会屏蔽搜索引擎或门户,这些本来就是职场人士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若干年前很多公司会屏蔽或者监察员工的网页浏览行为。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社交网络也会成为服务企业的必要工具;但在此之前,建议公司还是要对员工的相关网络行为持一种谨慎态度,这种高互动、高投入的网络行为是在浪费企业的时间与员工的注意力。

不必要的丧失:可以走神但别失魂

社交网络与即时通讯工具非常不同:即时通讯工具的信息是接受性的,社交网络的信息是获取性的,不停地引发人的获取动作。

注意,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社交网络是不包括MSN、Q 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

在白领全员开心网的时代,每个企业都多多少少面临一次“玩物丧志”的危机。其时,媒体纷纷报道都市白领沦落奴隶或痴迷偷菜,而开心网多少有些肆无忌惮地明确提出自己不遗余力地以社交游戏作为网罗会员与维持人气的利器。

在开心网之前,很多公司会把QQ、M SN这样的即时通信工具封掉,因为闲聊实在浪费时间,QQ那花里胡哨的界面也实在让人力资源经理们不放心。不过在那个时代QQ确实也有很积极的工具属性,比如多人沟通、传输大文件。某种意义上,今天的QQ更危险,因为它已经跟社交网络嫁接在一起,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社交游戏平台。

对于白领来说,工作时间注定有相当的部分是拿来浪费的,这是一个办公室定律,而这些被浪费掉的时间有助于在下个时段重新汇聚注意力。QQ这样的即时聊天工具,确实会占用掉更多的时间,因为它在创造即时沟通、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沟通的范围与时间―――要知道,每一种提升效率的信息工具必定会在另外一个维度上提升信息的产生与传播量。但与社交网络不同的是,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的获取是被动的,虽然在Q Q上找人聊天的门槛与成本要低于电话,但还是可以控制在某一个限度内,而社交网络则不同,非常不同。

以Facebook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其特点是将别人的行为主动推送给你,这显然极大降低了交互的门槛,行为信息如海潮般涌来。在Facebook最流行的年月,大学课堂上最频繁的动作就是所有学生都在不断刷新自己的首页获得新鲜事的通知。总结来看,就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信息是接受性的,有时候一个下午大家都在工作也没有任何聊天信息发过来,而社交网络则不同,它的信息是获取性的,不停地引发人的获取动作。特别是社交游戏,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如蔬菜的成熟),这种时间点的控制绝对要超过公司里开会的迟到早退,而且是由偷菜的时间程序所控制,而不是工作需求本身。

时间的丧失并不可怕,甚至现代职场里还创造一些让员工走神的机会,比如下午的茶歇。但社交网络消耗的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这就有点棘手,因为注意力远比时间更为宝贵。如果说茶歇是对时间必要的浪费的话,那在菜园里的浪费就是不必要的丧失了。

维护的是谁的关系?何种关系?

邀请客户到社交网络玩一场游戏?社交网络更主要地是在维护同学、同事与好友的关系,而非合作伙伴与客户,因为社交网络强调的是一种用户间的相对平等关系以及轻松幽默的氛围,这与很多商务关系相悖。

当初对封锁QQ的一个强烈反对意见就是降低了员工与合作伙伴、与客户的沟通强度,“但为什么不打电话呢?”这种论调总是收到如此的反问。几年之后,这个反问的说服力有所下降,因为电话愈发变成一种正式的、甚至过分正式的东西。现代人每天的信息吞吐量如此之大,直截了当的电话显得异常沉重,因为它需要你饱满的精神、十足的注意力以及即时的反应能力。电话多了,实在是倍添疲惫。

好吧,既然聊Q Q像是不务正业,借用社交网络维护一下与合作伙伴或客户的关系,是不是名正言顺呢?比如可以给客户送一份虚拟礼物?或者,买客户做奴隶增进一份私人感情?

所谓社交网络,其基础即为用户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且,表现为社会关系。从用户构成与关系上看,社交网络都是一个个公司、一个个班级而横扫人群的,这进一步证明,我们将现有的人际关系带到了网络上。最早的社交网络用户确实有社交的需求,比如Facebook上想认识低年级校花的男生,然而,在今天,社交网络到底维护了什么关系?拓展了什么关系?你邀请客户到社交网络上来的原因,是玩一场游戏?

有多少公司会相信这样的话呢?至少,公司员工不要自己骗自己了,因为社交网络更适合、而且从数据上看也更主要地是在维护同学、同事与好友这样的关系,而不是合作伙伴与客户,因为社交网络强调的是一种用户间的相对平等关系以及轻松幽默的氛围,这似乎与很多商务关系相悖。

那些既有的关系需要持续维护吗?某种意义上,这种亲上加亲抑制而不是促进了社交,因为新的朋友相比之下当然没有每日网上见面、不时线下聚会的老朋友来得可亲可爱。

如何评判社交网络的娱乐价值与社交价值呢?或许感性的意见更容易说明问题:我们会说,搜索引擎很好用;但开心网呢,绝大多数人会说,很好玩。

工具论:真正的受益者是谁

真正在专业社交网络上获益的,往往不是正牌的职场白领,而是那些自由职业者、个体形态的职场人士等。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能帮助大多数白领的社交网络还没有诞生呢!

以上我们所说的,主要围绕员工的自律与人力资源经理的判断力与容忍度。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社交网络真的与职场格格不入吗?它,不是号称引发了信息乃至社会的革命吗?

没错,社交网络极大提升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效率与体验,甚至出现了新的体验与需求,比如通过熟人找熟人。拓展人脉是很多商务领域的需求,由此看来,社交网络与职场发展也并不是那么截然矛盾?

抛开娱乐不说,我们从社交网络上最初获得的感动,就是偶然找到一个或几个失散多年的朋友,但这感动,真的那么有价值吗,值得你每天趴在网上几个小时?就算你一直这么坚持,这种感动就会一直出现,没有边际效用递减?

那么,上专业的、商务的社交网络呢?这就像原来老板探头探脑窥测大家都浏览什么网页时,你可以大声地喊出来:“我看专业新闻呢!”

不过,真正在专业社交网络上获益的,往往不是正牌的职场白领,而是那些自由职业者(比如设计师、撰稿人)、个体形态的职场人士(心理咨询师、理财培训师),当然少不了卖保险和推销旅游产品的人。原因在于,这些人本来的工作也是在梳理和过滤人脉来找到合适的服务对象,而社交网络显然大幅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相比之下,正统的职场白领,他们的工作关系相对简单,变化不大。如果说社交网络最多可以帮助人们良好维护150对人际关系的话,他们的需求远远不足这个数字。

在职场内部,适合社交网络的只有两类人,高级经理人(总监级别)和专业人员(比如工程师),前者在同类型职位间的交往成本较高,而且遵从一本正经的邮件传统(欧美的商务社交网络就是依托其邮件传统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关系维护;而对于后者专业人士来说,获得工作支持与经验提升的途径就是与很多专业人士长期泡在一起。

而对于大多数中低位置的白领来说,能够参与并获益的往往是一些兴趣或利益社区,比如聚会、车友、健身、团购等等。这种东西要不要抑制下,各个公司的老大们见仁见智吧。

现在的社交网络内容很庞杂,几乎可以满足一切需求,但给的与要的并不总是那么对称。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能够帮助大多数白领的社交网络还没有诞生呢,所以这不是挑选哪种社交工具的问题,而是工具缺失的问题。

在公司层面,应该仍旧把社交网络当作一种不必要的娱乐行为,浪费了员工工作时间与注意力―――现在有些企业内部管理软件是依据社交网络原则设置的,这些动态值得关注。通过员工使用社交网络提升企业整体效益肯定是一个创新方向,但即便在保险领域也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从员工来看,如果听了这些分析仍旧离不开社交网络的陪伴,那么,即便不是职业伦理问题,也多少算是一种“信息成瘾”的病态。

重申一下,社交网络必然是未来的网络主流形态,毕竟人就是这样交往的,而网络无非是提高了人们之间传播与交往的效率。但目前看来,还没有到改朝换代的日子,除非整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职业观念过时了。至少目前,理想的需求与现实的供给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我们承认一个果实成熟后的美味,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拿现在青涩的它来果腹,那甚至是致命的。

四级作文:社交在线网络 篇6

Social Network Sites

Social network websites have rapidly increased in popularit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people have registered and become members of some social network websites,such as Facebook,Kaixin and Twitter. These websites have become a part of their daily life.

People’s opinions vary greatly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Supporters regard social network websites as places to shar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with their friends. Besides,they say these websites provide various interesting games and can help people relax. However,opponents think it is difficult to protect users’ privacy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Apart from that,they maintain that users’ chances to gain employment may be reduced as more and more employers take the images which users portray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into consideration.

弹性社交:构建临时的社交网络 篇7

一、Color的弹性社交缘起

2011年移动市场风起云涌, 有一款社交应用独领风骚近两个月, 这就是炒得如火如荼的图片分享应用Color。2011年3月24日正式上线的Color, 在没正式推出前就引发美国媒体的热议, 项目初期即引来4100万美元, 先声夺人。

从构架来看, Color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并以图片分享为主的SNS平台。区别于传统社交应用的差异在于, Color无需注册, 也不需使用用户名、密码等相关个人信息, 更没有明确的好友系统——Color鼓励用户与陌生人分享照片并建立社交关系, 而不仅限于与熟人分享。这款应用突破了传统社交的强关系交往, 鼓励基于位置所产生的弱关系维系。

从社交关系来看, Color的社交关系都是动态的, 并取决于“场景”的设定。与facebook相比, Color建立的社交关系更接近于真实的人际交往。用户的图片信息对周围100英尺内的用户群组都是公开的。用户可使用应用查看范围内所有用户近期发布的图片, 进行互动, 与好友创建群组或任意加入其他用户的群组参与讨论, 还可以查看有共同场景特征的用户发布的图片信息, 全面构架起一个以图片信息分享为核心的场景型临时社交网络。相较于通过传统社交平台与好友分享图片信息的方式, 相同场景内的陌生人分享更符合真实的社交关系。

从用户群组来看, 为避免某一特定场景的图片流过于拥挤, Color也提供了分组功能。只要反馈给应用是哪四个人在独立咖啡馆内, Color就会创建一个临时群, 只显示你和这几个朋友分享的图片信息。当然, 基于特定场景内所有图片信息的公开性, 你同样可以查看其他用户群组的图片。

从数据处理优先级来看, Color采用了类Google的计量方式。以看棒球为例, 如果有1000名观众都开启了Color, 记录了赛场的真实情况, 那么, “Color会选择让你最先看到那些离你最近的和你想要拍的图片, 因此, 如果你的摄像头朝着三垒线的方向, 手机会获取这一信息, 并试图寻找到所有处于这一经纬度的照片传送给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质量好得不能再好的超级无敌放大镜头”, Nguyen (苹果前高管、Color创始人) 如是评价。

由此可见, Color的重点并不仅限于图片信息的分享, 更重要的是创建一个即时即兴的新型社交网络。它可以随时随地帮用户了解周围, 包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用户。而这一社交网络的实现即是基于“弹性社交”理念的建构。

尽管这款图片分享社交应用Color, 最终因为各方原因, 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 成了淹没在移动应用市场中的一颗沙粒。但“无需注册、自动在100英尺内生成一个Color使用者图片分享、评论平台”的“弹性社交”功能, 却就“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构筑临时社交网络”的问题给予更多人以新的启发。

二、弹性社交中的“关系”与“场景”

(一) 弹性社交网络的基础:关系

无论是以Facebook、IM为代表的传统双向确认强关系, 还是以Twitter、Path为代表的单项信息传递关系, 所有的社交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关系”源于“六度分离”理论, 即: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只需要通过很少的中间人 (平均6人) , 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起联系。显而易见, “六度分离”理论的最终落点在于建立人与人间的“关系”, 沿袭这一理论, 弹性社交网络的基础就应该是建立弹性的社交关系。

而弹性社交网络的社交关系, 既可以是强关系, 又可以是弱关系, 甚至可以介于这两种关系之间。这种多元的社交关系建立恰好解决了传统SNS平台下“如何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这一核心问题。

(二) 弹性社交网络的建立:场景

相较传统社交网络, 弹性社交网络最大的差异在于“场景”。任何弹性社交网络都需要特定的场景加以实现。例如典型的弹性场景如:宴会、咖啡馆、酒吧、火车某节车厢……任何可以交换彼此身份信息的场景, 都可以顺势构建起一个弹性社交网络。当然, 弹性网络并不完全等同于LBS确认, 也不完全等同于群组聊天, 更不完全等同于陌生人交友。

三、弹性社交的细化:用户群组与用户密度

上文中提到, “弹性社交”缘起于Color的概念。Color是LBS和SNS类应用突破传统制约的先行试水者,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围绕着Color所引发的关于“场景”和“关系”的探讨却与日俱增。

显而易见, 弹性社交对于“关系”的切分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就发展的历程而言, “弹性社交”的应用市场正在出现更细化的细分市场。当然, 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细化, 自然赋予了产品更有力的支持。相比于以往的“泛社交”, 弹性社交的理念即实现了“泛社交”基础之上的“精确社交”, 一方面, 它仍属于“泛社交”的大范畴之内;另一方面, 规避了“泛社交”会产生的缺陷, 用“精确社交”来弥补缺陷。如此一来, 用户的社交弹性才能够更大。以街旁为例, 产品初期, 它针对“兴趣”和“位置”来框定用户, 即:你所建立的好友, 是和你有某种共同目的或者爱好才抵达当前这个场景的人。例如一场音乐会, 一场球赛等。基于兴趣来参加活动的人在某个位置被“发现”, 然后进行好友互动。这种建立在“泛社交”基础上精准式的互动方式, 有效规避了传统社交中好友身份模糊不清、彼此信任度较低的不确定性。通过这种方式, 恰如其分地对用户进行了群组式的切分和归类, 提高社交关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达成这种细化模式的作用与意义。

在弹性社交的细化模式之下, 是否也同时压制了其移动应用市场呢?相对于“泛社交”的用户群, 这种精确式的“泛社交”是否有其市场的生命力和延展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哪一种社交形式, 究其实质, 都靠“用户密度”强有力的支撑, 但对于这两者, 其“用户密度”的含义有所不同。

从“泛社交”用户来看, 以QQ为例, 其强调的是在任意一个地点都能建立QQ好友的关系。这种社交的用户密度是用人口的百分比去计算, 其“用户密度”的概念仅是用来测算用户数量的一个指标。

而从弹性社交的用户来看, 以“IM”为例, 将“同一地理位置”使用人数作为基点。比如在某独立咖啡馆内, (如有必要) 能够实现现场使用软件的人数达100%, 从而带动和增加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从市场价值来看, 这一“用户密度”的含义才更为精准, 而这个概念也是弹性社交软件的生存根基——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定要依靠现有的SNS平台去发展LBS应用,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势必是社交应用的未来走向。

四、其他社交应用的Color式突围

腾讯旗下即时通信产品“微信”, 2.5版本中增加了“查找附近的人”等使业界轰动的功能。新产品上线不足一周, 对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界诸多产品形成巨大冲击, 一鸣惊人。而探其根本, 微信的这次迭代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于它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的虚拟数据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邂逅——凭借腾讯自身产品优势, 创新社交模式, 细化用户群组——开创了弹性社交网络新时代。

从迭代的功能来看, “查找附近的人”使得用户的情感沟通更富有弹性空间。这一功能将定位系统带入社交网络的体验之中, 更让此功能在用户中引发关注热潮, 现有关系链进行拓展, 人际沟通变得愈加丰富。它极大满足了用户猎奇的弹性沟通心理, 也填补了用户在沟通中日益膨胀的空虚心理。通过寻找身边的朋友, 分享快乐, 传递感触。

此外, 这一版本的微信, 充分考虑用户的隐私权, 也极大调度了用户的主动使用权, 使得这种沟通拥有极大的“弹性空间”。用户在选择位置时, 可选择显示位置, 也可隐藏自己的位置状态;用户主动添加好友时会有提醒, 此时可通过询问对方身份而决定是否接受好友请求。总之, 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自愿享受这项服务, 同时又能查看附近主动公布地理位置的陌生人, 这将大大延伸社交平台的触角, 赋予“弹性社交”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弹性社交的发展走向

Color的昙花一现, 让这个案例成了移动互联网界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它缔造的全新社交概念——弹性社交, 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技术与新艺术层出不穷的繁荣景象里, 弹性社交似乎已是了无新意, 如同Color一样, 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事实上, Color的“弹性”只是一种技术呈现形式, 在未来社交平台的发展走向上, “弹性”还应被赋予更多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Color开启了“弹性社交”时代, 但也不应拘泥于此、止步于此。“弹性”作为一种功能属性, 应发挥它更强的延展性, 对社交应用进行更广泛的“弹性化”构建。

纵观国内近年来成功的移动应用, 大多从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创意迁移而来。从创新层面来看, 优秀的独立作品并具有移动特质的应用, 似乎并不多见。但事实上, 能够对创意加以改造,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同样能够赋予产品全新的生命力。而“弹性化”这一过程, 恰好可以利用在改造中:基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兴趣、同一话题……都可以透过“弹性”的方式进行交互。

当然, 就眼下的“弹性”而言, 大部分应用的“弹性”功能不强、限制过多、操作繁琐, 这些固有的传统互联网思维模式, 束缚了移动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为流畅和宽松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 这些应用的“弹性”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 都不够鲜活, 双向交互的能力不足, “弹性空间”成了摆设, 没能发挥其最为根本的使命。

总而言之, 针对基于弹性社交的移动产品而言, 其根本还是应该了解用户价值, 满足用户需要, 达成用户体验, 实现移动社交产品的全面创新与突围。

摘要:弹性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 能通过一定关联的人构建即时即兴、可远可近的社交群组。本文将通过基于场景的临时社交关系构建, 探究内容层与用户层之于弹性社交网络的要义, 充分挖掘弹性社交的应用价值与发展走向。

关键词:弹性社交,临时社交网络,场景,本地化社群构建

参考文献

[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史亚光, 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 2009.12.[2]史亚光, 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 2009.12.

掘金社交网络 篇8

社交网络正在飞速发展,MySpace和Facebook这样的巨头发展了上亿的用户。初创的社交网站即便未成为网络巨人,也仍然具有相当影响力。对于年轻公司来说,社交网络仍然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开放领域。网络研究公司eMarketer预计,在美国,广告主将投入9亿美元在社交网站做广告,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20亿美元。

今年6月,W·哈伍德·儒勒创办了Med3q,这是一个主要关注健康和医疗的免费社交网站。它为那些关心健康的用户开办了论坛,包括那些关注某些长期健康主题的个人,以及有行医执照的医生。在网上,这些用户能决定自己与其他成员互动的深度。

聚焦于一个特定群体是Med3q成功的关键原因。“最大的挑战在于决定我们最初发布网站时应该包括哪些功能,因为有太多功能可以实现。”50岁的儒勒说。

像大多数初创的网络公司一样,Med3q主要收入来自在线广告。但它现在已远不止展示广告。赞助商能为他们的组织或产品建立网络,Med3q甚至帮助公司创建独有品牌版本的站点。现在,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公关努力,来扩充用户数。“我们打算从互联网的过滤性以及社交媒体网站中获益。赞助商会带来新的流量。”儒勒说,到目前为止,这项规划正在起作用——Med3q希望在第一年就达到100万美元。

大多数社交网站对用户是免费的,所以初创公司必须想一些创新的方法挣钱。Med3q使收入来源多元化的计划对于任何新的网络公司来说都是明智之举。儒勒建议说,“从财务立场来看,要确保你能比你想象的走得更深入;调低你的预期收入吧,因为竞争确实很多。”

社交网络营销创新案例 篇9

我们开展社交网络营销以来,我们充分应用各种社交网络工具进行营销,一线实践中,产生

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创新案例,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就列举8个:

1、通过学校官网找到校长社交网络号码。通过学校网站留的校长微博、找到校长微博、博客、微信、最后完成订单。

2、先粉丝后朋友的发展方法。与校长建立联系先成为校长的粉丝,崇拜者,在不断对客户的文章点赞、跟帖、留言中建立关系。

3、利用个性化贺卡取得客户的认同。采集学校网站校长、上级领导的照片,制作个性化的祝

福贺卡,以邮件发给校长取得订单。

4、通过朋友圈发现潜在客户。我们通过校长的朋友圈跟帖,发现与校长关系好的潜在客户来

发展业务。

5、通过转发校长文章来获得好感。我们通过网站搜索到校长相关的文章,然后不动的通过、分发赢得校长的好感。

6、利用微信活动增加与校长的互动。如微信红包、微信充值、小游戏来与校长互动,增加友

谊。

7、利用APP办事赢得客户信任。在聊天中,发现校长的订票需求,我们利用APP即刻帮助

校长订票来赢得客户的信任,得到客户的合同。

8、通过发链接来让校长知道产品优势。我们通过微信直接发送校园通内的产品网页链接,校

长直接点击浏览,实时提出来问题,我们帮助解惑,订单快速拿下。

等等,我们一线实战中还有许多社交网络营销的创新点,这些方法都充分利用多种社交网络工具与校长建立联系、取得信任、介绍产品、帮助办事最终实现订单。如星星之火,在我们营销中心开始燎原,这也需要我们营销管理人员深入一线,不断提炼好方法,总结好细节,推广好案

我从网络社交中得到什么? 篇10

随着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不断缩小,网络空间不断扩大,现实的人际交往开始向网络转型。翻翻电话本,没有几个人能勾起你出门的兴趣,可是一打开电脑,立即让你精神振奋。现在的白领们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一览天下,甚至网络社交已经成为白领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盘算一下自己的网络社交在生活中作中占多少比例,是什么原因让你发自内心地把交往需求投射到网络中?成人世界的网络社交值得信任吗?又该如何运用好它帮助我们有一个提升?那就一起参与到无忧沙龙的本期话题:我从网络社交中得到什么?

[我从网络社交中得到什么?]

向社交网络转移 篇11

在未来,媒体公司会成为零售商,零售商也会成为媒体公司吗?

这是当下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没错,在未来,网络社交和电子商务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大家最关心的是,怎么融合?

不再自己做社区

大约10年前,美国的衬衫网站Threadless就尝试着用社区卖衬衫。它的模式很简单,每周举办设计竞赛,近700名参加者将T恤衫设计上传到网站,Threadless让浏览者按5分制给设计打分,网站员工从最受欢迎的作品中选出优胜者。由于是用户投票选出来的衬衫,Threadless提供的每款衬衫均售罄,这种病毒式营销为Threadless带来了高额访问量,2001年春季的一天,Threadless卖出了3.5万件T恤。

Threadless还鼓励新用户开博客、上传照片、写下有吸引力的评论,使得社区不断壮大,而T恤销售几乎成了副产品。许多用户还注册成为Threadless的电子杂志用户。创始人卡尔米科夫说,网站每周要给37万个邮箱发信,其中竟有75%的收信人打开信件,查看网站的最新内容。

不得不提的还有OldNavyweekly,这是GAP于2009年建立的一个社区类网站,旨在拉动线上顾客去线下实体店购物。虽然只有一个简单的首页,但是对于用户的粘性非常强,在网络上甚至能找到专门针对此网站的讨论组和聊天室,其主要卖点是每周投放单次购物优惠券,用于OldNavy实体专卖店购物。

OldNavyweekly很快就在网上传播开来,不仅仅是为用户提供了优惠折扣,吸引用户的是通过网上“寻宝”的游戏方式来寻找优惠券,粉丝们总是在网上聚集讨论最新的优惠券藏在哪里,这为GAP带来了超高的人气。

在美国,还有约瑟夫·艾因霍恩(Joseph Einhorn)建立的TheFancy.com,这家网站的投资人都大有来头: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安德里森·霍罗威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投资银行艾伦公司(Allen & Co.)以及MTV创始人鲍勃·皮特曼(Bob Pittman)、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和Facebook创始人之一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等人,这些人都坚信,艾因霍恩能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领域再创辉煌,赚得大钱。

TheFancy作为好东西的汇集地,用户可以通过照片向博友们分享自己的好东西,比如演员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通过TheFancy展示了一把莱瑟曼(Leatherman)多用工具刀,魔术师戴维·布莱恩(David Blaine)则新上传了一张莱卡M9相机的照片。“谷歌是网站名录,Facebook是有关人的资料库,而我们想把TheFancy做成世间万物的数据库。”艾因霍恩说。

另外,还有雅虎三位工程师创办的Polyvore,该社区的会员都与其他会员分享最喜欢的服饰和产品的信息:包括搭配服饰,发帖来让其他会员发表评论等,Polyvore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惊人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很多时尚杂志以及style.com等网站,其全球的排名在2000多位,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时尚网站。

社交平台的价值

类似的社交商务网站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中国,也有很多公司开始了社交商务的尝试:佐丹奴的网上商城于2007年也开始了Threadless的尝试,网上商城负责人侯彤希望能以病毒式营销增强用户黏性和带来新的客户,当然也为网上商城创造一种时尚和分享的文化氛围。

佐丹奴网上商城很久以前就有论坛、评论、用户上传相片等web 2.0的功能,从去年底开始,佐丹奴将自己的官网和新浪围脖、腾讯围脖、Facebook、Twitter等主流的SNS打通,开始利用这些平台的资源进行SNS化的改造,与自己的论坛等相比,这些公共的SNS资源看起来更有效果。

在2007年,一家名为时尚起义的韩国时装网站的社区成为中国的B2C们热议的对象。这个网站上每一件衣服的模特儿都是由其社区的用户们票选出来的。这就像“超女”机制,那些人气高涨的模特儿,被时尚起义邀请去国外拍照,并且通过日记和粉丝们分享旅游和拍摄经历,提升网站黏性。时尚起义省下了推广费,那些票选出来的模特儿穿的衣服更加能容易引发粉丝们购买行为。

但是,与佐丹奴类似,时尚起义也关闭了自己的社区,开始利用Facebook、Twitter等公共平台进行互动,这不但节约了成本,还获得了更大规模的粉丝群。

同样地,OldNavy在一年多以前就关闭了OldNavyweekly网站,将社区移到了Facebook上,借助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GAP建立自己的粉丝群。侯彤也认为,在线零售是佐丹奴网上商城的重点,而论坛却对于顾客来说,是无数网站之一,做社区相当于是和主流的SNS竞争,零售和社区对于佐丹奴来说是有主次之分的。

如果将眼光放到全球,其实社交网络的巨头Facebook和在线零售的巨头亚马逊,都在朝着对方的方向去尝试。迪士尼在玩具总动员3放映时,在Facebook上卖掉了80万张北美的电影票,但是Facebook没有从卖票本身这件事上收到钱,它赚的是广告钱。从这个角度来说,Facebook是媒体而非零售商。

亚马逊也兼具了媒体的功能。电子商务的核心价值在于“缩短供应链”,之前厂商-分销(可能多层)-零售(可能多层)-消费者的零售供应链会被缩短为厂商-零售(可能多层)-消费者,甚至厂商-消费者,中间环节都可以归为“零售商”或者“媒体”。话说回来,现在的零售商主要角色就是“媒体”+“垫资”+“服务”。

也就是说,尽管有用户在Facebook上开商店,但是它仍然是以社交网络为主的网站,而亚马逊尽管具有更高效和精准的媒体功能,但是它的核心仍然是零售商。在打通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以亚马逊为代表的在线零售的这条路径上,将形成一个新的价值链,将衍生出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专业化分工也将越来越明细。

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开展电子商务,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用户群,还可以在全网范围内推广业务,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社区。

在中国,也不乏电子商务企业和社交网站都朝着对方的方向去尝试的案例。比如淘宝就有淘江湖和淘帮派;凡客近期也推出了凡客达人;京东商城拥有全球最大的3C产品评论库,这是做社区的优质资源;银泰百货正式上线前,先在官网建立了时尚社区,发动用户邀请朋友注册,每个注册用户可以得到10元代金券……

而社交网络和社区,也在尝试着社区电子商务,比如一家橱柜品牌就专为区域化社区杭州19楼推出过19楼橱柜;中粮旗下的我买网,去年以来就将大部分推广投放在SNS和社区上,因为在那之前,悦活果汁通过开心网做推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也是近几年最具性价比的消费品推广案例。

或许对于京东或者凡客这样拥有过千万用户群的B2C网站来说,建立一个自己的SNS具有先天的用户基础,但是对于大量中小B2C平台而言,新浪、腾讯、开心等SNS或者社区,它们更是不能忽视的公共资源,是企业低成本建立客户关系的最佳选择。何况京东商城和凡客,同样也在新浪、腾讯等微博上建立了自己的粉丝群。

上一篇: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和谐下一篇:机关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