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体育

2024-06-08

社交体育(共12篇)

社交体育 篇1

一、文献综述

社交焦虑最早使用是英国精祌病学家Mark&Glder, Mark将其从广泛焦虑中区分并命名为社交焦虑 (social anxiety) 。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面对社交情境时所产生的不同的焦虑阶梯程度。目前在大学生中社交焦虑已经成为主要心理障碍。我国对社交焦虑多采取团体辅导干预和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具有使得成员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的人际互动和接纳性, 进行针对不同情境改善不当的应对方式, 跨文化的相关研究也反映出亚裔人种社交焦虑严重。

国外的研究包括社交焦虑的界定、病因、症状、干预方法、疗效评估以及测量等。其概念经历了行为描述到行为、主观感受和认知等全面界定的过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IV) 界定为在人多的大众社交场合, 患者会感到持续的恐惧、焦虑、难堪, 进而采取回避行为并伴有痛苦体验。

国内的研究集中在测量、成因以及治疗三个方面。定义未有明确界定, 郭晓蔽认为它是对社会人际出镜的一种强烈担忧、恐惧的情绪和行为反映。

彭纯子则认为是个体面对负责的情境关系表现出害怕被评估被审视, 自我心理预期为服刑结果进而产生出的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 伴有回避行为。李波等界定为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 担忧自己会在情境中丢脸。回顾文献表明, 彭纯子的界定更为详尽, 包含了主观体验、认知状态与行为反应等层面, 并设定焦虑等级, 故采用彭纯子的焦虑界定。

二、实验设计

本文从心理学和体育学的角度, 综合研究团体性体育活动对大学新生社交焦虑水平的影响。基于此, 将用现场实验法, 在现实生活学习过程中对大学新生进行实验干预, 以验证课题的假设。而进行实验干预之前,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等社交障碍;一学期的团体性体育活动实验干预之后, 实验组社交焦虑的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文采用现场实验以及开放式问卷访谈相结合。本实验设计的自变量分别为:是否接受一学期的团体性体育活动实验干预, 因变量为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本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通过对比一学期的团体性体育活动实验干预教育前后被试的社交焦虑情况, 验证实验假设。

在被试的选取上, 本实验全部采用大学大一新生作为被试对象。依据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体育课班级中随机抽取被试。用SCL-90量表筛选被试, SCL-90量表共有9个因子, 90个条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 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任一因子>2分、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总数>43者筛查心理问题阳性, 最后确定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中得分最高的前20名被试, 对这20名被试进行结构式访谈, 访谈目的是通过言语询问和客观行为评定全面了解对象的社交焦虑状态, 匹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使两组被试情况尽量接近。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

首先, 我们选取了三种研究工具: (1) 交往焦虑量表 (IAS) , 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的体验倾向, 含有15个条目, 采用5级评分, Cronbacha系数超过0.87; (2)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由Derogatis.L.R编制, 共90个条目, 评定最近1周的情况, 分为5级评分; (3) 自编《关于大学新生社交焦虑与团体性体育活动的调查及干预探究的访谈提纲》。

其次, 选取体育校选课为同一个课程的两个班级的大一新生, 要求两个班级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体育选项课最好是个人活动类 (如健美操、溜冰等) 而非团体活动类 (如体育舞蹈、足球等) , 对所有被试发放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交往焦虑量表 (IAS)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AD) , 随机抽取被试用自编《关于大学新生团体性体育活动与社交焦虑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得到相关数据指标后, 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对访谈问卷进行详细整理和归纳。结果表明: (1) 团体体育活动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CL-90量表得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SCL_90总均分都有所下降, 但实验组2.95*达到了差异显著;干预实验结束后, 实验组交往焦虑的分数降低明显, 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分数具有显著差异性。 (2) 实验组在团体性体育活动干预后的得分明显降低, 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对照组的后测得分较前测得分虽然有下降, 但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3) 在团体性体育活动实验干预后被试主观评定结果上, 参与被试均认为参加团体性体育活动后人际关系有所改善, 性格变得开朗。10名被试均认为参加团体性体育活动后, 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10名被试均表示小组内和小组外都结交了新朋友;9名被试向亲友了解到自己参加活动以来有所变化, 变化的方面有:更多考虑别人感受, 变得开朗活泼;和异性交往更自然, 更为自信。在团体活动的心得中皆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的结果, 我们可以认为, 实验设计的团体性的体育运动范式, 不仅仅降低了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并且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而本次的实验干预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原因可能如下: (1) 团体活动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信任, 气氛活跃, 利于表达探索自己, 共情相同经历, 减少焦虑。 (2) 活动方案具有针对性,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情境训练等方式使得所有成员参与其中, 并设置问卷和主观测评促进团辅贴近生活。 (3) 在活动中阐述人际互动的重要调动交往热情, 促进小组成员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团体性体育活动干预实验结束后, 实验组被试交往焦虑的分数降低明显, 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的分数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表明, 团体性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进而能够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团体性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有效性。研究中选取有人际交往困难的20名大一新生, 根据年龄、性别、参与时间等的匹配, 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性体育活动干预实验。结果显示, 干预实验后, 实验组被试交往焦虑得分降低明显, 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多项因子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团体性体育活动,大学新生,社交焦虑

参考文献

[1]俞俊洪.社交恐怖症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3 (3) :132-135.

[2]栗文敏, 刘丽.社交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4) .

[3]Davidson J.R.Defining an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000 (2) .

社交体育 篇2

社交场合规范的坐姿社交礼仪

社交场合应该依身份而就坐,不能乱坐;在剧场、音乐厅等公众场合,要对号入座。到朋友家做客之时,要依礼就坐,也不能唐突入座。入座时,步伐要稳健轻松,不要表现出抢座的姿态。入座前,应该轻轻整理一下衣服,使得衣服便于就座,以免坐下之后不舒服,重新起来整理衣服,影响别人入座。与长者同时入座时,应等长者落座后再坐。入座时,面向座位的左前方而行,然后转身落座。离座时,也要起立靠左边离开。这就是“左进左出”的.习惯礼仪。目的是来往方便,井然有序,避免碰撞。与长者共坐,应只坐座位的2/3,不可坐满座位,以示恭敬。坐在靠背椅子上,应该直腰挺胸,嘴唇微闭,下颌微收。姿态平和,目光向前。双腿并拢,两脚略向前伸。男士的双腿可以自然平行分开一些,但是不能大劈叉。

两臂随和弯曲,双手自然放在两腿上,或者放在椅背上。女士就座不分腿,双腿并拢,可以自然向左或向右倾斜,双手叠放在左腿或右腿上。如果想把一条腿叠放在另一条腿上,应以膝为轴,自然并拢,下垂,不要翘起来。无论男女,翘二郎腿都是不礼貌的。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两脚都要自然前伸,不要翘脚尖,也不可以晃动脚腕。坐在沙发上交谈时,男女都可以侧身、侧腿,其他姿势如常。切不可将双臂横搭在沙发背上,摆出傲慢的姿势。

社交体育 篇3

从名人社交到大众“约跑”

用体育运动开拓圈子,打造关系,曾引爆诸多名人社交的新鲜话题。潘石屹和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有一位共同的健身教练,Plank(平板支撑)也是他们经常训练的项目。潘石屹曾在微博上说:“骆家辉今年64岁,我做1分钟平板支撑时,他就能做51分钟,他有超人的毅力。现在我也能做到10分钟了,腹肌开始显现了。”

之后,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也加入了挑战,和潘石屹、骆家辉一起比拼做Plank的时长。平板支撑一度成了当时最火的运动。潘石屹的公众形象,也变得更有活力,谁能估算这给SOHO带来多少隐形影响?

而出版了励志塑身漫画《和潇洒姐塑身100天》的时尚媒体人王潇,则通过运动凸显出自由、为自己发声、有执行力等特质,成为其被力邀担当《时尚cosmo》出版总编辑的关键。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多样化,更时髦和大众化的体育社交2.0时代也随之到来。

今天,哪位跑步达人占领了你的封面?在微信运动中,每个人的运动量以步数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恒心的跑者往往可以凭借惊人的数字登顶,享受“霸屏”福利。

随着手环等智能设备的普及,跑步的科技含量水涨船高。在微博、微信上,晒步数、晒路线是不少年轻人的家常便饭。甚至有小伙子跑出“520”的路线,向心爱的女孩表白。每天按时“打卡”,既是激励坚持的动力,也满足了互联网时代自我展示和炫耀的需要。

在中国,跑步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中,社交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除了“晒”的激励,还有“约”的便利。约运动便是这样一款运动社交App,它基于LBS在线可以找到附近条件匹配的其他用户来一起运动;除此之外,时不时会在线下组织一些活动,吸引线上用户参加。

无社交、不运动,存在于社交媒体的体育热正是中国民间体育生机勃勃的象征,为人们参与和组织体育运动提供了便利。当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当体育产业逐渐放开,蛋糕之大,将如同人的想象力,舞台之大,将由千万个角色决定。

体育+社交媒体的“亿”时代

早在10年前,新浪、腾讯、乐视、pptv、虎扑等就开始涉足体育领域。但垂直体育领域+社交的App的存在愈来愈成为大势所趋,如同“体育疯”创始人孙凯所说:“现在对于观众来说,体育的实时资讯和视频直播是最基本的,就好比是白米饭。除了主食,肯定还会有些小吃、点心。主食不管怎么做差异都不会太大,那么这些小吃就是体育疯想要重点做好的,也就是社交的部分。”

如果你是一个媒体旁观者,你或许会意识到,体育赛事的报道确实变了,很大程度上,社交媒体定义着我们关注和欣赏的运动人与事,而我们对于运动的参与以及思考,往往又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形成滚滚波澜。

从NBA、中超、温网等职业赛事,到世界杯、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渗透进体育赛事当中,改变了体育赛事的呈现和报道模式。北京田径世锦赛博尔特与摄影师的平衡车“追尾”一幕,迅速引发热议。此后,两人“一笑泯恩仇”的一幕也被传为佳话,定格为世锦赛上的珍贵场景。

体育在社交媒体上几乎是立刻进入娱乐化传播,形成的病毒性传播效果,欧美的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中文的微博微信,比比皆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五环未能完美呈现的事故,成为了全球社交媒体上吐槽的话题,但闭幕式上四环先现,先抑后扬的完全绽放,折射出了东道主俄罗斯的幽默感。这是一种社交媒体的回应方式。

有媒体观察者以此为证,认为“社交媒体不承载媒体道德价值观、没有地域和民族性对立,属于绝对自由主义的无政府状态……”这样的特点,放在运动事件上,由于没有那么强烈的政治和民族主义属性,体现得尤为强烈。

粉丝助推体育产业

近日,巴萨俱乐部的皮克使用Periscope这一事件给巴萨俱乐部高层敲响了警钟。这名后卫在社交媒体上上传了球队返程飞机上的细节视频,与之对应的是俱乐部向来对更衣室内部的事情保护得很好。足球俱乐部更衣室对于媒体和球迷们来说向来是禁地般的存在。

社交网络本身也是一种生意,尤其是你有1200万粉丝,就像皮克那样。他仍然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下和他Periscopes的粉丝进行互动并交流信息。而巴萨另一名球员阿尔维斯在社交网络上也十分活跃,他非常喜欢用Instagram。他曾在社交网络上抨击媒体,指责他们是“狗屎”。

如今,体育明星已须臾离不开社交媒体这一平台。西甲豪门巴塞罗那成为第一支在社交媒体上粉丝过亿的俱乐部,而在新浪微博,葡萄牙球星C罗成为首个粉丝过亿的体育明星,他的许多商业推广都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完成。这也是为何明星和赛事如此看重社交媒体的原因。社交媒体让普通人与体育更亲近,也让体育这门生意找到了大平台。

品牌推广、营销互动,着眼于“粉丝经济”的体育营销在新媒体平台找到了富矿。借助社交媒体来吸引粉丝,体育权益方可以为受众开通新的交流渠道,也为赞助商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同时,参与赞助和社交媒体营销的企业,也能提高其品牌亲和力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作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篮球联盟,NBA的人气之高在社交媒体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据官方统计,NBA的社交媒体关注数已经突破10亿大关,全球化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功,比赛在215个国家和地区以49种语言播出,NBA的商品在一百多个国家超过12.5万家商店销售。更多的国际球员进入NBA,为联盟带来了更高的海外关注度。

NBA近90%的球员拥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户,詹姆斯是社交媒体之王,他的社交媒体关注数高达6630万,换言之,15个詹姆斯就能与全联盟对等,而在李世石与谷歌AiphaGo的对战中,中国围棋第一人柯洁依靠其犀利的言辞,粉丝暴涨20倍。社交媒体对体育产业的深度参与,正在改变其固有的玩法和格局。未来时代,“约”与“晒”的新姿势也必将完成新的进化。

弹性社交:构建临时的社交网络 篇4

一、Color的弹性社交缘起

2011年移动市场风起云涌, 有一款社交应用独领风骚近两个月, 这就是炒得如火如荼的图片分享应用Color。2011年3月24日正式上线的Color, 在没正式推出前就引发美国媒体的热议, 项目初期即引来4100万美元, 先声夺人。

从构架来看, Color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并以图片分享为主的SNS平台。区别于传统社交应用的差异在于, Color无需注册, 也不需使用用户名、密码等相关个人信息, 更没有明确的好友系统——Color鼓励用户与陌生人分享照片并建立社交关系, 而不仅限于与熟人分享。这款应用突破了传统社交的强关系交往, 鼓励基于位置所产生的弱关系维系。

从社交关系来看, Color的社交关系都是动态的, 并取决于“场景”的设定。与facebook相比, Color建立的社交关系更接近于真实的人际交往。用户的图片信息对周围100英尺内的用户群组都是公开的。用户可使用应用查看范围内所有用户近期发布的图片, 进行互动, 与好友创建群组或任意加入其他用户的群组参与讨论, 还可以查看有共同场景特征的用户发布的图片信息, 全面构架起一个以图片信息分享为核心的场景型临时社交网络。相较于通过传统社交平台与好友分享图片信息的方式, 相同场景内的陌生人分享更符合真实的社交关系。

从用户群组来看, 为避免某一特定场景的图片流过于拥挤, Color也提供了分组功能。只要反馈给应用是哪四个人在独立咖啡馆内, Color就会创建一个临时群, 只显示你和这几个朋友分享的图片信息。当然, 基于特定场景内所有图片信息的公开性, 你同样可以查看其他用户群组的图片。

从数据处理优先级来看, Color采用了类Google的计量方式。以看棒球为例, 如果有1000名观众都开启了Color, 记录了赛场的真实情况, 那么, “Color会选择让你最先看到那些离你最近的和你想要拍的图片, 因此, 如果你的摄像头朝着三垒线的方向, 手机会获取这一信息, 并试图寻找到所有处于这一经纬度的照片传送给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质量好得不能再好的超级无敌放大镜头”, Nguyen (苹果前高管、Color创始人) 如是评价。

由此可见, Color的重点并不仅限于图片信息的分享, 更重要的是创建一个即时即兴的新型社交网络。它可以随时随地帮用户了解周围, 包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用户。而这一社交网络的实现即是基于“弹性社交”理念的建构。

尽管这款图片分享社交应用Color, 最终因为各方原因, 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 成了淹没在移动应用市场中的一颗沙粒。但“无需注册、自动在100英尺内生成一个Color使用者图片分享、评论平台”的“弹性社交”功能, 却就“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构筑临时社交网络”的问题给予更多人以新的启发。

二、弹性社交中的“关系”与“场景”

(一) 弹性社交网络的基础:关系

无论是以Facebook、IM为代表的传统双向确认强关系, 还是以Twitter、Path为代表的单项信息传递关系, 所有的社交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关系”源于“六度分离”理论, 即: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只需要通过很少的中间人 (平均6人) , 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起联系。显而易见, “六度分离”理论的最终落点在于建立人与人间的“关系”, 沿袭这一理论, 弹性社交网络的基础就应该是建立弹性的社交关系。

而弹性社交网络的社交关系, 既可以是强关系, 又可以是弱关系, 甚至可以介于这两种关系之间。这种多元的社交关系建立恰好解决了传统SNS平台下“如何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这一核心问题。

(二) 弹性社交网络的建立:场景

相较传统社交网络, 弹性社交网络最大的差异在于“场景”。任何弹性社交网络都需要特定的场景加以实现。例如典型的弹性场景如:宴会、咖啡馆、酒吧、火车某节车厢……任何可以交换彼此身份信息的场景, 都可以顺势构建起一个弹性社交网络。当然, 弹性网络并不完全等同于LBS确认, 也不完全等同于群组聊天, 更不完全等同于陌生人交友。

三、弹性社交的细化:用户群组与用户密度

上文中提到, “弹性社交”缘起于Color的概念。Color是LBS和SNS类应用突破传统制约的先行试水者,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围绕着Color所引发的关于“场景”和“关系”的探讨却与日俱增。

显而易见, 弹性社交对于“关系”的切分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就发展的历程而言, “弹性社交”的应用市场正在出现更细化的细分市场。当然, 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细化, 自然赋予了产品更有力的支持。相比于以往的“泛社交”, 弹性社交的理念即实现了“泛社交”基础之上的“精确社交”, 一方面, 它仍属于“泛社交”的大范畴之内;另一方面, 规避了“泛社交”会产生的缺陷, 用“精确社交”来弥补缺陷。如此一来, 用户的社交弹性才能够更大。以街旁为例, 产品初期, 它针对“兴趣”和“位置”来框定用户, 即:你所建立的好友, 是和你有某种共同目的或者爱好才抵达当前这个场景的人。例如一场音乐会, 一场球赛等。基于兴趣来参加活动的人在某个位置被“发现”, 然后进行好友互动。这种建立在“泛社交”基础上精准式的互动方式, 有效规避了传统社交中好友身份模糊不清、彼此信任度较低的不确定性。通过这种方式, 恰如其分地对用户进行了群组式的切分和归类, 提高社交关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达成这种细化模式的作用与意义。

在弹性社交的细化模式之下, 是否也同时压制了其移动应用市场呢?相对于“泛社交”的用户群, 这种精确式的“泛社交”是否有其市场的生命力和延展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哪一种社交形式, 究其实质, 都靠“用户密度”强有力的支撑, 但对于这两者, 其“用户密度”的含义有所不同。

从“泛社交”用户来看, 以QQ为例, 其强调的是在任意一个地点都能建立QQ好友的关系。这种社交的用户密度是用人口的百分比去计算, 其“用户密度”的概念仅是用来测算用户数量的一个指标。

而从弹性社交的用户来看, 以“IM”为例, 将“同一地理位置”使用人数作为基点。比如在某独立咖啡馆内, (如有必要) 能够实现现场使用软件的人数达100%, 从而带动和增加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从市场价值来看, 这一“用户密度”的含义才更为精准, 而这个概念也是弹性社交软件的生存根基——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定要依靠现有的SNS平台去发展LBS应用,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势必是社交应用的未来走向。

四、其他社交应用的Color式突围

腾讯旗下即时通信产品“微信”, 2.5版本中增加了“查找附近的人”等使业界轰动的功能。新产品上线不足一周, 对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界诸多产品形成巨大冲击, 一鸣惊人。而探其根本, 微信的这次迭代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于它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的虚拟数据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邂逅——凭借腾讯自身产品优势, 创新社交模式, 细化用户群组——开创了弹性社交网络新时代。

从迭代的功能来看, “查找附近的人”使得用户的情感沟通更富有弹性空间。这一功能将定位系统带入社交网络的体验之中, 更让此功能在用户中引发关注热潮, 现有关系链进行拓展, 人际沟通变得愈加丰富。它极大满足了用户猎奇的弹性沟通心理, 也填补了用户在沟通中日益膨胀的空虚心理。通过寻找身边的朋友, 分享快乐, 传递感触。

此外, 这一版本的微信, 充分考虑用户的隐私权, 也极大调度了用户的主动使用权, 使得这种沟通拥有极大的“弹性空间”。用户在选择位置时, 可选择显示位置, 也可隐藏自己的位置状态;用户主动添加好友时会有提醒, 此时可通过询问对方身份而决定是否接受好友请求。总之, 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自愿享受这项服务, 同时又能查看附近主动公布地理位置的陌生人, 这将大大延伸社交平台的触角, 赋予“弹性社交”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弹性社交的发展走向

Color的昙花一现, 让这个案例成了移动互联网界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它缔造的全新社交概念——弹性社交, 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技术与新艺术层出不穷的繁荣景象里, 弹性社交似乎已是了无新意, 如同Color一样, 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事实上, Color的“弹性”只是一种技术呈现形式, 在未来社交平台的发展走向上, “弹性”还应被赋予更多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Color开启了“弹性社交”时代, 但也不应拘泥于此、止步于此。“弹性”作为一种功能属性, 应发挥它更强的延展性, 对社交应用进行更广泛的“弹性化”构建。

纵观国内近年来成功的移动应用, 大多从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创意迁移而来。从创新层面来看, 优秀的独立作品并具有移动特质的应用, 似乎并不多见。但事实上, 能够对创意加以改造,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同样能够赋予产品全新的生命力。而“弹性化”这一过程, 恰好可以利用在改造中:基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兴趣、同一话题……都可以透过“弹性”的方式进行交互。

当然, 就眼下的“弹性”而言, 大部分应用的“弹性”功能不强、限制过多、操作繁琐, 这些固有的传统互联网思维模式, 束缚了移动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为流畅和宽松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 这些应用的“弹性”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 都不够鲜活, 双向交互的能力不足, “弹性空间”成了摆设, 没能发挥其最为根本的使命。

总而言之, 针对基于弹性社交的移动产品而言, 其根本还是应该了解用户价值, 满足用户需要, 达成用户体验, 实现移动社交产品的全面创新与突围。

摘要:弹性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 能通过一定关联的人构建即时即兴、可远可近的社交群组。本文将通过基于场景的临时社交关系构建, 探究内容层与用户层之于弹性社交网络的要义, 充分挖掘弹性社交的应用价值与发展走向。

关键词:弹性社交,临时社交网络,场景,本地化社群构建

参考文献

[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史亚光, 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 2009.12.[2]史亚光, 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 2009.12.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篇5

摘要:五千年以来中国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文明古国。在现代中国,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越来越频繁。现代社交礼仪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而且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知识。

关键词:社交、礼仪、文化、把握时间 引言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一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1、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信息交流。交流信息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良好的社交礼仪有助于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

2、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增进感情。良好的社交礼仪可以使我们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带来感情上的收获。

3、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建立关系。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遥。

(二社交礼仪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1、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开放的国策打破了长期封闭的环境,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社交礼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相互沟通,寻找成功。

2、良好的社交礼仪能创造机会。任何社交都不是盲目的,人们总会在社交的过程中捕捉到成功的条件和因素。因此,成功人士总是在社交与机遇之间寻找必然的联系。

(三社交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

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

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4、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社交礼仪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社交礼仪的基本方法 1把握时间

注意时间的选择。一般来说,访问某人,应事先选择好时间,不宜选择对方较忙或三餐时间,晚上不宜太迟。节假日和周末,本是访问的好时机,但如果没有预约,也不要贸然前往,这些时间主人往往另有安排。预先约定时间,最符合礼貌。尽量不做不速之客,不请自到。预约好的拜访,宾主都要守时、守约、守信。客人应准时或稍提前一点儿到达,因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想办法通知对方,无声无息地取消预约是极不礼貌的。

2修饰与衣着

一般的访问,穿的整洁、朴素、大方即可,不必太过华丽。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是对主人的不敬。首饰不宜过多,特别是金光闪闪的那种,给人一种俗气。在正当场合,女士一定要化装,但是不要太浓,否则就是对主人不尊重。男士要西装革领。去庆贺喜事,也必须须讲究些。

3进门之礼

进门时先敲门或按门铃。敲门要有节奏感,不轻不重,不急不慢,敲两三下为宜。虚掩着或开着的门也不可破门而入,给主人一个措手不及则很失礼,进室后最好等要拜访的人来后才落座。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等候,可先落座与接待者交谈或看些报纸书刊杂志之类的读物,要拜访的人来后应起立寒暄。对于约好的正式拜访,无论事情多急,拜访的时间很紧,在门口也只能寒暄问候,不要谈正题,入室落座后再谈,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成熟的印象。要穿拖鞋的在门口就换好,见到其家人应问好致意,不打招呼是失礼的。

4电话之礼

手机越来越普及,电话的拨打接听过程的礼仪也不可忽略,接听电话时要等铃响三声后,给对方足够的时间作好思想准备,要是在第一声就接,则会给对方造成尴尬。谈话内容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废话少说,没话别说,否则对方会感到厌烦。

5谈话技巧

有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容不得其他人插嘴,把别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学生,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当谈话者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同其他所有的人都谈上几句话。不要搞“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冷落了某个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女士们谈话要礼貌而谨慎,不要在许多人交谈时,同其中的某位女士一见如故,谈个不休。谈话最重要的一点话题要适宜,当选择的话题过于专,或不被众人感兴趣,或对自己的宠物阿猫、阿狗介绍得过多了的时候,听者如面露厌倦之意,应立即止住,而不宜我行我素,当有人出面反驳自己时,不要恼羞成怒,而应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发现对方有意寻衅滋事时,则可对之不予理睬。

在自己讲话的同时也要善于聆听,谈话中不可能总处在“说”的位置上,只有善于聆听,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双向交流。听别人谈话就要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在别人讲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去打断。假如打算对别人的谈话加以补充或发表意见,也要

等到最后。在聆听中积极反馈是必要的,适时地点头、微笑或简单重复一下对方谈话的要点,是令双方都感到愉快的事情,适当地赞美也是需要的。

6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

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若是事务、公务性拜访,则可视需要决定时间的长短。客人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高潮之后,或者是在又有新客人来时,交谈中主人若有疲劳感或有家人来提示有什么急事要办

等情况时,适时告辞较为得体。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综上所述,作为客人应遵守的基本礼节概括为:事先预约,不做不速之客;如期而至,不做失约之客;彬彬有礼,不做冒失之客;衣冠整洁,不做邋遢之客;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不做粗俗之客;适时告辞,不做难辞之客。

(四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中国更加向世界开放的今天,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优秀传统,更富有鲜明的时代内涵。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文明礼仪呢?即:人与人社会交往时,把待人接物的内心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从社会交往来说,文明礼仪不仅是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一门待人交友的学问。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从政还是经商,日常工作还是出入重要场合,居家还是外出,均离不开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无处不在,他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

学习礼仪首先是个人的需要,因为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个人素质,大家都来学习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就容易沟通感情,使人际交往获取成功,进而有助于人们所从事得各种事业顺利发展并

取得成功。其次,学习礼仪是社会需要,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人人重视礼仪,遵守社会公德,注意遵守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准则,会就会更加和谐和安定。所以我们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是必要的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五、结论

想要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人,不单单只要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乱扔废弃物,尊老爱幼,这些都是最根本的。关于现代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陷于尴尬的局面。

社交礼仪在学生素质教育中也有着必然联系。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的社交

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习惯,让文明之花在校园绽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

参考文献

1、侯宪举.周俊安.实用中外礼仪[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2、杜方智.唐朝阔.礼仪教程[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郝铭鉴.孙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4、[法国]让·塞尔著.高凌瀚译.西方礼节与习俗[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7年版

社交应用与社交网站 篇6

据调查,Facebook 上超过一半的登录纯粹是为了玩社交游戏。中国的第三方应用是否也具有美国版不可抵挡的实力呢?虽然传统照搬facebook的成功模式而形成的SNS忽略了本土化创新这一大核心,但是不可否认开心网、人人网、QQ空间等社区网络的运行,很大层面上仍是靠第三方软件吸引顾客的。

星座测试

压力社会的产物,人们在自己某些迫切愿望无法实现的同时,寄希望于带有迷信色彩的测试中,以此来排解抑郁之情以及工作产生的压力。测试结果会有连带效应,连接到下一个用户可能发生兴趣的测试上,从而增加客户粘度。

家园守卫战

塔防类游戏的代表,通过添加运用分享消息来告知用户,植入广告和道具收费仍是收入的途径,任务的奖励及登录奖励模式是黏住用户的主要方式。

超级职场

满足了人们在实际职场中不能达到的松散状态以及快速升值的愿望。厂商通过广告的直接植入带来收益,时效型任务奖励升级模式促使用户每天多次登录。

生活锦囊

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小创意、小知识,人们对于有兴趣的观点会分享到社区,内在的附属性广告会扩散到更多用户。

邮箱互动

网站通过绑定用户邮箱达到多账户关联,用户可通过邮箱或手机以及账户名等不同方式登陆,域名的同步化也方便了网站绑定用户。

空间投票

网站抓住人们对于抽样调查的好奇心理,投票模式的产生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网民的观念,投票结果会显示在好友状态里,用传播的方式扩散用户。

开心宝贝

厂商为玩家制造了一个梦幻可爱的宠物世界,用户通过购买场景道具将自己的爱宠装扮得更漂亮,与其他运用例如《你画我猜》等的互通也增加了用户粘度。

好友买卖

是人们“心理代偿”的最好发泄处。网站通过植入广告来盈利,而好友邀请模式也是用户稳固的重要途径。

签到游戏

网站通过给客户建立一个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每天登陆奖励以及月底结算奖励模式来增加用户粘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他应用的点击率。

抢车位

该游戏是线下产品平移上线的最好代表,仍然是好友邀请的主导型应用,同时满足了用户对豪车的追求以及商家广告平台的收益。

音乐应用

正在收听的音乐可显示在用户状态栏里供好友分享,系统根据收听类型自动弹出推荐窗口,随着排行榜变化更新的菜单稳定了一部分喜爱音乐的用户。

德克萨斯扑克

每个人都有一个拉斯维加斯梦,快捷的营造梦境并身临其境无疑是德克萨斯扑克盛行的原因之一,VIP用户的收费模式给网站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抓住人们赌博娱乐结合的心理是开发商的策略之一。

开心农场

清晰的田园风格是许多灰色城市压力下人们想往的生活,而“偷取”的设定也满足了玩家自主权益的维护以及对于私密事物窥视欲望的猎奇心理。商家通过在道具上收费及部分商品植入广告来盈利,与好友的互动以及与牧场等运用的互通性也增加了用户粘度。

时光机

将对自己或他人的讯息或祝福制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发送,类似于时间胶囊的特性勾起人们的回忆,商家靠着这种方式稳定了希望在未来收到讯息的用户,增加了用户粘度。

微领地

实名注册把个人状态实时更新至微博,网站通过吸纳明星与出名厂商来吸引用户,多方式签到的任务模式也增加了用户粘度。

街拍精选

社交体育 篇7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 爆发出令人炫目的能量, 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互联网上的重要内容, 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 更进一步吸引了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社交媒体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 然后传播的平台。有两点需要强调, 一个是人数众多, 一个是自发传播, 如果缺乏这两点因素的任何一点就不会构成社交媒体的范畴。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 如果网络不赋予网民更多的主动权, 社交媒体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 失去了根基。如果没有技术支撑那么多的互动模式, 那么多互动的产品, 网民的需求只能被压制而无法释放。如果没有意识到网民对于互动的, 表达自我的强烈愿望也不会催生那么多眼花缭乱的技术。社交媒体正是基于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才得以发展的。

二、运动健身功能

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深水期, 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崛起, 这少不了每一名公民的努力。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公民身体素质的整体下滑, 这与我国公民普遍缺乏锻炼有关。

社交媒体, 如微信、微博都有与运动相关的专题栏目, 其中最显著、最普及的就是微信运动。

微信运动可以告诉用户每天走的步数和近日来所走步数的总体趋势, 用户之间还可以相互点赞, 并可以添加用户所关注的人, 第一时间显示出对方的步数, 不必再去看排行榜, 还有一个功能是捐赠步数, 由腾讯基金会、腾讯公益结合微信运动推出。打出“益行家·走路也能做公益”和“日行10000步, 健康做公益”的口号, 10000步即可参与公益捐步, 并弹出了“为什么是10000步”这一问题的链接, 因为10000步=300千卡=健康。日行万步, 健康常驻!人体每天摄入的总热量约为2000千卡。普通人走10000步约消耗掉240~300千卡的热量 (每公斤体重大概能消耗5千卡的热量) , 所消耗的热量约相当于总摄入量的1/7。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除去正常生活所需消耗的热量 (约1500~1700千卡) , 每天走10000步恰好能将多余的热量消耗掉。所以, 日行万步, 让自己身体棒棒的同时又可以做公益是非常有意义的。若日行步数没有达到10000步则会弹出“就走了这么点, 也敢说有运动?再走走吧!”简单的话语表述, 让用户更乐于接受, 从此更关注和热爱运动。

微信运动和微信朋友圈紧密相连, 可以设置个人主页, 在参与微信运动的好友中, 如果你微信运动步数达到第一即可占领他人微信运动排行榜主页。看上去是小小的一个设置, 却可以在无形中激励众多用户多走路、多锻炼。排名和点赞功能将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和提高用户的运动热情。在“更多”一栏的设置中包含常见问题、捐赠步数、邀请朋友和设置选项, 在这里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亦可直接捐赠步数、邀请更多的朋友参与到微信运动中, 全民健身, 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微博运动对激发用户运动热情也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微博运动可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形成关于#运动#的热点话题讨论, 让用户积极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微博还经常在首页策划运动专题, 邀请陈坤等一线明星发挥其网络大V的带动作用。

三、社会公益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更愿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更愿意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摆脱困境, 这是经济发展及社会心理所决定的, 人们较之以往历史时期相比更热衷于公益事业。再加上互联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人们也更容易参与到社会公益中。

正如上述社交媒体运动功能中所提到的, 公益已经渗透到社交媒体, 公益也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普及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中输入“公益”将弹出腾讯公益、央视公益传播、公益慈善论坛、公益时报、凤凰公益等上百个公益公众号平台。而在微博搜索一栏中输入“公益”一词, 亦会出现有关公益的多种内容及信息。例如, 微博公益官方微博“微公益”, 有多名网络大V给予了关注, 如吴京、谢娜、潘石屹、黄晓明、郑恺等, 发挥名人和网络大V的力量, 这将有利于受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到我国的公益事业之中。

微信公众号、朋友圈与微博微公益都会不定时弹出有关公益的相关信息, 用户可以即时了解和掌握最新、最值得关注的公益信息, 进而投入到帮扶工作中。近年来, 帮助父母寻找丢失儿童等公益事业被网友大量转发, 使人们对贩卖儿童这一行为深恶痛绝, 这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患病儿童的救治、偏远孩子的上学难等公益问题, 受众可以在知道信息的第一时间用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抑或是QQ红包等多种即时转账的方式直接打到需要帮助人的账户, 做公益方便快捷, 再加上腾讯和新浪公司的公信力, 公众做公益做得安心、放心。

四、提供信息功能

人们永远都会有获取信息的需求, 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对获取信息的方式将更为挑剔。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媒介融合的前提是资本、技术的保障,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为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以及对信息获取方式的要求。

据统计, 在国内IOS与Android平台上的新闻资讯类App应用超过1300个。1300多个新闻资讯类App不可能都进入受众视野, 只有少数超级App才能成为赢家, 绝大多数都是做分母的, 属于典型的“三陪” (陪玩、赔本、陪吆喝) 。

其实, 微信、微博这两个社交媒体基本上就可以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微信可以订阅多个公众号, 公众号可以为用户实时推送最新信息。因为订阅公众号抑或是用户关注的微博账户, 都是用户根据自己兴趣有针对性地订阅的, 所以这样一来, 推送的消息便是用户最关注的、想看到的资讯, 实现了个人定制。而且关注公众号和微博主页并没有设置数量上限, 即使有, 这些资讯也足够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

五、广告投放蓝海

社交媒体是很好的广告平台, 不少公司瞄准了这一块还没怎么被开发的领地。社交媒体获取了用户大量的个人信息, 在大数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的当下, 根据社交媒体用户发布的朋友圈状态能够准确获取受众的兴趣爱好, 再运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受众的喜好在社交平台精准投放广告, 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报业“寒冬论”, 源于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 报业广告持续大幅下降。2014年, 都市生活类报纸多个支柱行业广告出现断崖式下滑, 拉动广告整体下跌, 报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是传统报业, 2015年上半年, 电视广告市场亦处于低迷状态。来自尼尔森网联AIS全媒体广告监测的数据显示, 2015年一季度, 广告投放花费相比2014年同期下降5%。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 是考察报纸广告下滑问题的巨大背景。新媒体对报纸广告的直接影响是导致广告分流。“2014年, 互联网广告预计将占全球广告支出的23.6%, 首次超过报纸和杂志广告份额的总和 (22.7%) 。2016年, 互联网广告预计将占全球广告支出的28.3%。在中国市场, 互联网广告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1.5%, 预计2016年将超过43%。”

2015年, 微信朋友圈广告平台正式上线, 并公布了具体的合作流程。这意味着那些想要在微信朋友圈投放广告的广告主们, 只要通过朋友圈广告平台自主申请, 通过审核之后就能直接在微信朋友圈做广告了。

微信朋友圈广告或其他在社交媒体投放的广告大多可选择多种形式, 可文字、图片或短视频, 新媒体形态适应时下的传播环境和受众心理。微信朋友圈广告可根据目标人群的阅读特点, 合理选择投放时段、投放年龄、性别、地区等, 根据目标人群用户属性, 适当选择定向条件。广告投放后, 可以进入“广告主”—“报表统计”, 选择对应的广告和投放时间, 查看曝光量、点击量、点击率、关注量、点击均价、总花费等关键指标。随时关注广告点击率, 并及时调整出价, 可获得最佳的广告效果。

六、结语

互联网时代, 社交媒体得到大力发展, 其除了社交功能之外还有上述多种功能。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手机, 手机已离不开社交,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使用手机的时间。

社交体育 篇8

为何要走“媒体化”道路?

尽管立足于职场领域, 但Linked In显然并不满足于用户登录仅仅是为了寻找工作。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向内容领域进行扩张尝试, 其远景目标是让公司能够在未来成为类似商业新闻的来源, 成为一个大量有着共同兴趣的商业用户阅读、分享的社交平台。而从优化网站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 通过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 除了能够直接吸引注册用户付费订阅高级内容服务, 还能通过用户使用黏性的增强, 提升网站在广告商眼中的价值。

早在2011年, Linked In就推出了其新闻内容推荐功能——“Linked In Today”。该功能主要根据用户所在和其关注的行业, 通过“人工+算法”的方式来进行每日的相关业界新闻推送。当时雄心勃勃的Linked In还从《财富》杂志挖来了编辑Dan Roth来领导这个内容小组的工作。然而这一功能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使用Linked In的职场人士更倾向于阅读那些来自于具有品牌度的资讯来源及著名业内人士所推荐的信息。

针对这一局面, Linked In在2012年又推出了所谓的“影响者计划” (Linked In Influencers) 。请来一批业内知名的博主, 专职提供目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而用户通过关注这些业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来获取相关领域的信息、见解, 使得推送的新闻内容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同时通过鼓励用户的关注、分享等社交行为, 使其对平台的使用黏性进一步得到增强。

收购Pulse, 助力“媒体化”

根据2013年度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 该季Linked In的收入主要由人力招聘业务、市场营销广告和高级订阅服务三大部分所组成, 其中后两者之和已经接近半壁江山。对比起几年前招聘业务占据压倒性比例的局面, 可以说Linked In对内容的追求已经在收入结构比例的合理化上初见回报。

那么收购Pulse将有望起到怎样的效果?

1.能带来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大量的优质内容。

作为全美三大新闻阅读应用之一, Pulse在被收购前就已经与750多家内容提供商达成了合作, 其用户基数也达到了3000万。庞大的用户数和内容资源将是收购给Linked In带来的最为直观的收益。

2.提升移动端的阅读体验

移动互联网时代, 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通过手机来阅读他人所分享的新闻资讯。但在Linked In原有的移动端产品中, 存在着诸如来自于外部网站的链接无法很好与手机适配的问题。而Pulse的技术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 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3.增强用户黏性, 继续提升内容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

资讯阅读类应用是比较典型的用户高频使用类产品。在这个注意力碎片化时代, 通过收购Pulse, 增加用户的驻留时间,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Linked In这一品牌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同时Linked In也被认为有可能会通过该应用, 开展一些增值服务或者进行收费平台的相关尝试。

4.完善Linked In的生态环境

对于志在打造“职场媒体生态圈”的Linked In而言, 这起收购, 使其能为商业用户提供阅读资讯和商务社交, 加上之前在职场其他领域内的各种服务功能, 使得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就能构造起一个立体的个人品牌, 从而完善网站的生态坏境, 提升对用户的价值。

未来的Linked In

自诞生以来, Linked In所提供服务的核心价值就是围绕着职场人士社交平台这一市场。但随着它开始具备生产大量优质内容的能力, 以及被进一步激发的用户分享沟通等社交行为, 这个社交帝国正开始逐步转变为一个能够聚合、分享优质内容的媒体平台。

来自Linked In的数据显示, 目前只有20%的用户对该平台的使用局限于寻求工作机会, 而大约80%的用户已经在Linked In上试着同其他用户建立联系, 并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交分享中去。

而随着Linked In在媒体化这条道路上的继续前进, 他们很可能在几年后成为行业新闻和专业信息的主要来源 (就如同国内的“知乎”正逐渐成为职场人士寻找信息和专业解决方案的重要选择一样) , 这也将会使得职场人士对该网站的使用方式发生转变:从最初单纯的投递简历寻求工作机会, 逐步转变为登录网站获取职场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未来的Linked In, 很可能成为一家向用户提供专业商业信息的主流媒体网站。

数据挖掘, 满足社交网站媒体化需求

在美国, 伴随着如今这批习惯了使用社交网络的年轻人在未来几年里逐步进入职场和白领阶层, 用户的信息阅读和获取习惯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比起如今还有许多中年职场人士习惯于从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渠道获取商业信息的局面, 到时候的用户无疑将更为依赖主动订阅信息和网络的个性化推送等更高效的手段。

而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 为其推送合适的信息, 就必须利用好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 这还得依赖技术发挥对内容的提炼作用:如今对大量数据解读并做出的反馈, 主要集中在信息提取、个性化呈现、话题性引导等几个方面。而这些都是工具技术利用算法、语义分析等, 对内容形成的二次加工后的产物。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期一些拥有千万级别以上用户规模的社交网站, 纷纷收购立足于数据挖掘方面的团队或应用。

社交,成功的平台 篇9

有个男孩儿跟着妈妈到杂货店去买东西, 老板看他很可爱, 就打开一罐糖果, 要他自己拿一把。但是男孩却没有拿, 老板就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放进男孩的口袋中。回到家中, 妈妈好奇的问男孩, 为什么自己不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男孩说:“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 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聪明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 更难得的是, 他也知道别人比自己强。当凡事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 就要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中谦卑其实就是一种聪明。

社交APP—微会 篇10

关键词:社交,移动互联,Android

1 App分析与设计

1.1 App分析

微会App是一个实时聊天,添加附近校友,同校交流的社交型应用软件。它能够扩大大学生的交友网络,改善大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比如一个宿舍楼的同学,只有同班的一部分同学认识)。当做一些科研项目时需要其它系同学的帮助,可以用微会App查找到你需要的小伙伴。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朋友圈的朋友,同时也是改善校友合作氛围的最佳软件。学校通知、班级通知、校园新闻、校内活动及时收到。希望通过此软件可以帮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便利,实现信息化管理和快捷的交流。

1.2 App的主要模块设计及功能分析

微会App主要有注册、登陆、会话、联系人、校友、设置六个界面。注册界面:此模块实现功能为:收集新用户数据,创建账户。

登录界面:此模块实现功能为登录时通过账户对身份进行确定和密码验证,验证后进入主界面。提高用户安全隐私保护性。

会话界面:该界面主要显示当前的聊天会话,方便用户查看消息实现同时与多人聊天。此模块实现功能为:显示消息数量,方便同时与多人交流。

联系人界面:选中准备进行聊天的好友,弹出对话框,进行聊天通讯。对联系人进行分组管理,用户可以按照关系进行分类。界面中有搜索框提供给用户输入联系人昵称进行查找,“新朋友”功能是添加符合条件的好友,“附近的人”功能是搜索附近的校友。此模块实现功能为:

校友界面:里面列出校友,可根据用户点击即可查看校友信息并添加好友。标记出了每位校友的距离,方便你去寻找想见的他(她)。

设置界面:设置个人资料,用户设置个人的昵称、头像等。

2遇到难题和攻破

定位和检测距离代码:

解决办法:由于技术有限,所以通过百度搜索使用百度地图调用了定位的功能。添加自己的思想实现了校友之间距离的思想。

3 App未来展望

未来可实现地图导航,让校友查找见面变得更加便捷,添加校园通知消息,提升软件在同学中的实用性。推送校园新闻、刊物、活动等,身边发生的时事及时了解。避免学校举办的活动无人知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去。

4结语

总而言之,通常的社交APP是较为受欢迎应用之一。因为互联网的是以“人”为本的产业,为此能够达到千万级的影响的APP,其必然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用户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跳出开发局限性,创新开发运营模式,以此获得用户的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赵国锋,张洪伟.网上聊天工具应用精选问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孙更新.Android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社交网中的社交 篇11

你可能不知道,所有互联网产品的设计,都是针对人性的特点来研发的。它让我们感觉舒适、便捷,很容易体会到被认同感,大大满足了自己的驾驭感。这是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初衷,也是互联网社交的特点,更是我们都爱社交网甚至依赖它的原因。

社交网的社交是真正的社交吗?

其实,在社交网的交互模式中,人际沟通的效率是降低了的:大家更多地使用短语、表情符号,用转发替代深度思考。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表情的识别,这样的沟通是不可能深入的。另外,人们在社交网上发布的信息,大多经过自己筛选和优化,它和每个人的真实生活是有差距的。所以,也许我们该知道,在社交网上的被认同,和在真实生活中被认同,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社交网貌似让人与人离得很近,其实并非如此。连Facebook全球品牌体验总监PaulAdams也诚恳地说:“虽然越来越多的人用在线社交网络,但是事实是,社交网络却没有增加人们交流的次数。Facebook的用户通常和他们将近达到50%的关系人没有互动交流。”“尽管有成百上千的朋友,Facebook大部分人只定期联系4~7个人。”

另外,在社交网上,经常有玩一种另类网络游戏的感觉,我们会更随意,漫不经心。这导致朋友圈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笑话——某人生病住院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分享后,居然被点了无数个“赞”。这样肤浅的交往模式也让我们看轻了人际关系、客观评价甚至社会秩序,还很容易在做决定的时候轻率、欠缺思考,因为互联网思维模式影响着我们:一切可以删除、重启。

该如何使用社交网?

互联网的最大功效是使我们认知社会的效率提高了,比如百科词典、开放课程以及更方便的学习外语的模式……这是我们应该多多加以利用的。社交网也许能稍微帮我们宣泄些压力,

满足一下控制欲等,但更多的,它只是一种互联网产品,是基于盈利模式考虑的。明白这一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而不是沉溺其中。

现在很多孩子很小就开始接触手机、电脑以及网络,稍大一些后,有的孩子便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中,这样很危险,孩子还无法清晰地分辨虚拟世界和真实生活,很容易将两者混淆。这需要我们父母自己,首先能了解互联网,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及社交平台而非被其“绑架”,能识别那些儿童社交网,或者宣称自己有教育功能的儿童网络游戏,既不能帮孩子提升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也不比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学到的更多,它们更多考虑的是商业运作。如果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就能有意地引导孩子认识虚拟世界,多体验真实的生活,体会真正的人际互动。

更多专家观点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会与对方形成情感回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得到主要来自对方面部表情和语气等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可以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与话语是否得体。”“网上的交流缺少面对面的反馈信息,但这些反馈信息正是帮助我们遵守社交规范所不可或缺的。

——丹尼尔·戈尔曼(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著有《情商》一书)

作为家长,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自己熟知网络和社交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合适的建议。适度才最好。孩子必须掌握真实生活中的社交技巧。另外,网上匿名者的感觉和无需承担直接社会后果的模式,使一些孩子在网上表现得很冲动,这也许会影响他的现实生活,应该对孩子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加以限制。

——凯西·柯恩(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提升社交技能培训项目“进步基石”创始人)

人们是无法通过网络来拥抱和亲吻的。

——互联网专家,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定量研究院院长诺曼·尼

如何利用人性特点进行社交网研发

傲慢

点评·留言·吵架营销

偷窥

关注·订阅·标题·名人

懒惰

一键转发·二维码·记住登录·多平台同步

虚荣

抽奖·团购·下载·免费试用

贪婪

等级/徽章制度·粉丝数·分享·抢占

社交2.0:回归私密 篇12

开放社交

2004年, Facebook诞生于哈佛的一个宿舍中, 8年后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开放社交网站, 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数。随后的2006年, 世界上第一个微博平台Twitter上线, 一年后呈井喷式发展。微博在我国兴起于2009年, 几年来用户规模呈几何倍数增长, 截至2012年6月, 微博用户数已达2.74亿, 占我国网民数的一半, 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了开放社交的“龙头老大”。微博的革命之处在于把每个人都变成了“自媒体”。凡称“媒体”者, 必倚重话题。在微博平台上, 话题成为社会交往的“硬通货”, 制造话题、贩卖话题、加工话题、炒作话题, 成为吸引粉丝和在线互动的主要手段。微博独有的“单向跟随机制”、“转发”、“评论”和加“@”功能, 允许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关注他人而不需征得同意, 反之也会被他人任意关注, 由此构建起了注重碎片化分享、实时播报、大范围传播的自媒体生态圈。

这样的特性使得微博不仅仅是社交网络的又一大模式创新, 更赋予了微博平台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 成为了企业产品推广、品牌宣传的重要平台。不难看到, 目前, 大到戴尔、宝马、奔驰、招行银行这样的大型公司, 小到个人站点, 淘宝商铺等小店铺, 从线上电子商务到线下实体, 都纷纷建立了企业官方微博账号, 开展了一系列品牌管理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杜蕾斯雨鞋”、“宝马沙漠怪圈”等事件营销, 曾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 让企业赚足了眼球, 并已成为社会化营销的一段段佳话。尤其是, 小米手机联合新浪微博于2012年12月19日试水社会化网购, 通过微博平台宣传造势, 借助“微博钱包”实现一站式网购, 短短一天内为小米公司带来了50万张订单和45万新增粉丝, 预订微博被转发多达150余万次, 更加彰显了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系泛滥

无论如何强调社交功能, 微博首先扮演的是媒体角色。随着公众平台上的人群越来越复杂、信息越来越嘈杂, 用户对于信息的发布开始变得谨慎, 点击“发送”按钮之前不得不掂量: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发, 什么样的内容不能发, 哪些内容希望/不希望同事看到, 哪些内容希望/不希望家人看到, 哪些内容希望/不希望普通粉丝看到, 等等。造成迟疑的原因是社媒用户不得不在“媒体”与“社交”这两者之间反复权衡。一句话, 你会希望把“对”的内容分享给“对”的人。

与此同时, 微博依靠话题吸引而构建起的粉丝圈在社会关系维度上相当脆弱, 很少人会把微博仅仅作为社交工具, 通常的情景反而是, 如果确需交往, 发封私信给博主交换QQ、微信号甚至电话号码这样的私密沟通方式, 迅速转为私密性沟通。

更为重要的是, 伴随开放社交的大发展, 用户对隐私的关注程度持续攀升。2012年夏天, 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向我们展示了互联网极具杀伤力的一面, “人肉搜索”等手段让我们在社交网站中的信息毫无“隐私”可言, 不仅仅是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信息, 甚至是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可以轻易的被查询和追踪。现实生活中, 由社交网络隐私泄露所导致的安全隐患也屡见不鲜, 一些用户因为在微博中发布的照片、签到位置泄露了行踪, 遭到跟踪、骚扰, 还有一些家长利用博客、微博等开放社交平台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 不想却使孩子遭到绑架之祸。来自美国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的调查数据显示, 有58%的受访者称, 他们已将主页资料页面设置为私密, 只有朋友可以看到;另外19%的受访者的个人资料页面设置为半公开, 只有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可以看到;只有20%的用户个人资料是完全公开的。由此可见, 对于隐私问题的担忧已经开始引起用户的广泛重视。不少用户从最开始的随意“晒照片”、“秀自我”, 变为对社交网络望而却步, 甚至退出了社交网络的使用, 对于安全且相对私密的社交空间的需求愈发强烈。

回归私密

根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150定律” (Rule of 150) , 人类智力只允许人们拥有规模约为150人的稳定社交网络。也就是说, 无论我们拥有多少好友或粉丝, 真正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维系和进行实质性社会交往的“内部圈子”差不多只有150人的规模, 超过这个规模就很难进行有效的社会交往了。

“150定律”成为现今私密社交工具的指引。2010年, 私密社交的始祖Path诞生, 与过去的社交网络应用不同, Path所构建的是更为亲密和私人化的社交图谱。它通过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来识别用户和分享信息, 可以大大减轻用户对于骚扰信息或隐私泄露的担忧。由此可见, 相比于微博等开放社交平台, Path是一个封闭的、私密的社交圈子。更为重要的是, Path中设置的好友上限为150人, 这一独特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交的质量:只有关系最为亲密的家人、朋友才能够进入这个圈子, 保证了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刻安心的贴出照片、发表状态, 而无需担心隐私问题。现在, Path已经变成了很多人的个人日记, 用户可以“签到”, 分享正在听的音乐或正在阅读的书籍, 并可以随时了解到好友的动态。为了更好的平衡隐私和社交这对“矛盾”, Path将信息的私密等级分为三个级别, 可由用户自行选择, 仅自己可见或者在朋友圈中进行分享, 又或是分享到Facebook、Twitter等开放社交网站中。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 Path完全摒弃了PC端, 专注于推广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 成为了一款纯粹的移动终端软件, 这一改变也很好的顺应了移动互联网的大势所趋, Path也因此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Facebook”。

与Path私密社交理念相类似, 微信也是一个基于真实人际关系构建起来的“圈子”。尽管没有好友数量的限制, 但通过手机号码、QQ号码进行识别, 用户可以有选择的添加好友。最初它只是联系人之间用来发文字、语音短信的即时通信软件, 现在可以支持群聊、视频聊天等功能, 还允许用户通过微信的“朋友圈”与好友分享照片, 而这些照片不可以被进一步分享, 保证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处于一个封闭的、也相对安全的圈子中。尤其是, 在整合了QQ邮箱、腾讯新闻、LBS等功能后, 微信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沟通工具, 它既避免了微博中碎片化、海量信息的应接不暇, 又打通了腾讯的其他业务, 满足了用户对于信息和社交的需求。此外, 国内还出现了“每刻”、“脚印”等私密社交应用, 就连新浪微博也推出了“密友”应用, 与开放的微博平台遥相呼应。

私密的“钱途”

私密社交方兴未艾, 却遇到了所有社交网站都面临的难题——流量如何有效转化为实际收益。与开放社交网络不同, 由于好友规模的限制, 私密社交网站的用户数量增长缓慢, 其盈利能力也受到了更多的质疑。对于大多根植于移动终端的私密社交应用而言, 终端屏幕尺寸使得展示性广告恐怕难成大器, “硬广告”又很可能会伤及用户的社交质量。作为私密社交的鼻祖, Path目前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来自出售照片滤镜, 使得用户分享的照片能够以不同的效果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些植入性广告, 比如Path与Nike达成的一项合作, 允许用户将Nike+GPS上的跑步数据和跑步路线同步到Path上与好友分享, 广告植入非常自然, 整合后的效果也着实令人惊叹。

【社交体育】推荐阅读:

社交网站07-21

社交场合10-14

社交信息10-15

社交焦虑10-19

社交+05-28

社交心理06-16

社交活动07-11

社交技能09-26

社交口才10-07

互动社交11-06

上一篇:体外诊断试剂管理下一篇:职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