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环境论文

2024-08-17

社交环境论文(共12篇)

社交环境论文 篇1

中国幸福学观点认为, 人的本性是不满足的, 炫耀是我或我们的事物比别人好的满足感通过分享、张扬、甚至挑衅的方式向外宣示的行为。通过从心理学角度了解“炫耀”定义之后, 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炫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炫富传播, 标志性事件郭美美炫富、显摆奢侈品的帖子广为转载。郭美美通过新媒体社交中的微博工具将自己的炫富心理一览无遗的展示出来, 虚荣心是根本驱动力, 炫耀的是富有的贵族阶级心态, 带有赤裸的夸富性质。

另一种是分享, 整个过程不是带有奢侈的贵族心理, 表面上看常常是分享美食、服饰、珠宝、休闲、旅游、体验……这些较平常的生活状态和经历。据观察显示, 这类人平均年龄在16岁~32岁之间, 包括学生 (国内大学生或海外留学生) 、公司白领、家庭妇女、网络代购者, 以女性居多, 他们基本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积极分子, 使用智能手机, 拥有微博、微信、QQ、博客、论坛、淘宝等社交APP, 平均每天花费至少3个小时在社交空间中, 以发照片、发文字为主要手段, 分享以消费为主的生活体验, 寻求关注快感, 满足精神需要, 直抵炫耀本质, 分享是显性特征, 受众不会承认自己当时的炫耀心理, 他们会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时兴起, 借用新媒体发布心情。但是如同“羡慕与嫉妒”一样, “分享与炫耀”有必然联系, 隐形在分享之下的心理在新媒体社交环境中更易发挥。

1 新媒体环境下追求“符号消费”

新媒体决定了全世界处于高度融合的时代, 广告营销、网络销售、资金流动等互联网消费运行, 使受众进入到强大的互联网系统中, 通过互联网, 我们操盘着无形的资金, 消费、生产、融资, 使消费更便捷, 流通更迅速, 新媒体创造了无限的生产力, 它是消费者走向大众消费时代的生存环境。支付宝、淘宝网、微信支付、网上银行, 这些都是新兴技术下的新媒体操作, 它们让社会的融资流通更迅速, 大众游离在各种消费APP上, 消费就在咫尺之间, 相反这些新媒体时代下的应用软件使物质时代提前来临。

数字化时代的生活比以往更加丰富,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身份、观念及意识更加纷纭复杂, 消费媒介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消费者拥有更大的控制力, 购物的不再仅仅只是获得某些物品, 而是体现了人们的一种个性, 从过去信息处理程序的理性决策观点转移到关注消费者感情、梦幻以及娱乐的个人体验中, 对体验的渴望与日俱增, 追求蹦极、潜水、游轮等刺激享乐活动的消费, 追求到高档餐厅用餐、参观画展、使用名牌。数字化不仅对消费者个人体验带来变化同时使消费者对商品符号的介入产生兴趣。

人们开始追逐符号, 日益沦陷于意义和影像世界中, 人们的消费行为从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判断标准到以符号化商品所象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为衡量尺度, 符号体现出消费者的地位身份及品位, 并且通过新媒体传达出来, 符号消费导致人们的需求、愿望、生活标准的同化, 符号消费顺利地实现着对人们的同化和控制, 然而新媒体时代迅速的传播和分享, 使得寻求体验感的新型消费者加速了对符号商品的消费。

2 大众需要释放的炫耀心理

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指出, 奢华与夸富是伴随着等级社会产生的, 是传统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建构性因素, 是一种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的“身份符号”。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 奢华和高档商品及其形象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 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东方人的虚荣心比西方人强, 一些消费中也存在爱面子、好攀比的因素, 是否有能力消费与夸富是社会上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 当新媒体创造出越来越多“面子物质”时, 人们的炫耀心理需要得到释放, 日益膨胀的满足感需要发泄。消费者的心理从单纯追求物的需要到追求购买快感的需要, 炫耀心理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释放。

过去即便是拥有了一辆新车, 一栋房, 一旦没有亲眼看见别人都不会知道你拥有, 这时人的本能心理作祟, 总会想尽方法在言语中或行动中显示自己的拥有, 而新媒体时代下, 拥有的众多的社交技术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平台, 借以这种环境自然而然的分享达到炫耀传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追求社会地位和名誉, 而人的群体规范意识的社会心理, 为了确认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 不得不也炫耀出自己拥有的, 希望得到群体的接受和认可, 处于特定社会阶层中的人们通过消费与他人、群体和社会建立关系, 建构自己的身份和价值。

3 新媒体社交环境为炫耀传播提供空间

新媒体的“全时空、多功能、瞬时发布”的功能, 受众能在新媒体的互动中, 参与信息, 体验信息, 体验就意味着以主人公的心态感受话语力量的存在。今天平凡的民众能通过微博、微信等虚拟的平台做到随时随地、图文并茂展开传播, 感受到炫耀的价值和回应, 当分享图片或文字时, 一定会时不时去看有多少人在关注状态, 而传播中“传者—受者—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完成, 受众会沉浸于整个炫耀传播的过程当中, 自娱自乐。

新媒体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沃土, 通过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 在虚拟的社交空间中, 个体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需求能更好的得到释放。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炫耀传播”过程以大众在物质时代下选择符号消费 (包括休闲消费、绿色消费等) 开始, 消费之后身体上得到消费体验的快感, 这种快感从身体转移到心理, 再判断快感的信息价值之后, 若它具有符号消费的特质, 那么心理膨胀感就需要释放, 最后选择新媒体社交环境分享, 最后得到朋友关注完成整个炫耀传播过程。它有别于一般传播, “炫耀传播”从消费行为开始在蔓延至心理, 从行为到心理最后回归行为, 传播过程不是赤裸的炫耀, 是一种显性的分享快感。

今天, 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 技术、媒体、消费和文化掌控着的时代, 符号、影响和代码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大众消费符号、炫耀符号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 炫耀在新媒体时代下发挥得更加耀眼。分享快感情理之中人之常情, 但如果发展为“符号消费+炫耀传播”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的社会效果, 会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过分强调商品的符号价值会侵蚀人们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 物包围着人, 控制着人, 大众将丧失创造性和内在价值, 炫耀心理泛滥, 真实的生活追求会日益远去, 传播内涵会日益低俗, 使人成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伍庆.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社交环境论文 篇2

本刊记者 姚庆涛

论坛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化石级产品,一路见证了博客、微博等社交方式的相继兴起,如今已很难检索到“论坛”或“BBS”的相关新闻。但,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在媒体关注的缺席之下,区域社交从来都是暗流涌动。论坛作为区域社交的中坚力量始终未被替代。

回龙观社区网创建于3月份,十余年后,在社交网站泛滥的今天,依旧保持着中国区流量排名前600左右的佳绩,而它所服务的北京回龙观社区居民大约也只有30万人左右。另一个相似的案例是杭州19楼,创建于10月的19楼从一个社区网站,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社区网站。19楼网友们这样评价:“这里就像很多邻居一起在院子里晒太阳。希望每个人在19楼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让城市不再寂寞。”

形式上如此老旧的区域社交凭什么抓住用户?在虚拟社交泛滥、却千疮百孔的今天,区域社交的健康模式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小国寡民”式社交

没有开心、人人的海量游戏和应用,没有微博的名人舆论效应和为数众多的“微博运营”水军的推波助澜,没有豆瓣、知乎、点点网等津津乐道的简洁、人性化界面,甚至广告框都显得过分粗糙、甚至大多数区域社交还没有开发移动客户端,这样的区域社交,制胜法宝在哪里?

定位细分市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这是区域社交对比社交网站得出的两个优势特点。归根结底,就是其“小国寡民”式社交特色。

区域社交定位细分市场,可以比之微博。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微博的“开放性”也渐渐令人感到不适。

一方面是信息的过度泛滥,另一方面是私人空间的受挤压。因为零成本的发布方式,打开微博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毫无价值和实质的琐碎信息,比如“今天我早起了呀”,“今天天气不错”等内容,生活化的直播除了带来信息过载的问题,什么都没有留下。而且,因为发布信息的便捷性和明星效应,虚假信息的传播在微博上也更加容易泛滥。除此之外,微薄的开放性还会带来因为发布信息频率太快,而淹没有效内容的问题。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认为:“我越来越觉得只能对公共或者半公共的话题发言,谈论自己隐私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不妥当。”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回过头来我们看区域社交,就自然会发现它存活的理由,在于其隐私性、小众性。毕竟,人们对于左邻右舍的关注度和回复度,定然远远高于自己未曾谋面的微博某人,而且,因为身边真实生活的刺激,其热度持续时间也会更长。

区域社交的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可以比之人人网和开心网。Facebook让人变得更孤独?上开心网偷菜让人更寂寞?关于虚拟社交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虚拟社交与现实的隔阂以及“虚拟社交依赖症”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深思,

无论开心抑或人人,诞生至今,取得的最大成功和资产,是通过社交游戏快速获得的用户。虚拟社交为何始终戒不掉游戏?虚拟社交为何越来越强调熟人关系?微博、人人等表现出的分享远远大于原创,背后说明了什么?无论是基于熟人、还是基于兴趣,虚拟社交的生长,最终还是要由网端落到真实的人际关系。

开心网的程炳皓和腾讯的马化腾,曾在一趟四川之行中,讨论了一路。其焦点在于SNS的新模式,如何脱“困”。问题的核心直指“四个融合”,其中之二就是,如何做到“真实社交圈与地域或爱好类人群的融合,以及最终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的融合”。而区域社交则天生就解决了SNS之困。

回龙观社区网站长刘强表示:“网站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不是完全虚拟的网站,和小区居民联系得非常紧密,网友都是在小区居住的业主,在身份上比较真实。比较活跃的网友我们都认识,而且还很熟悉,有些网友已经认识了。”相亲会、羽毛球联赛、网球课堂、游泳俱乐部,还有地区的“好人好事”和“曝光”栏目邻里邻居的家长里短、闲话唠嗑习惯固然是区域社交发展的先天基因,服务于居民生活实实在在的便利则是区域社交的现实基础。

对于回龙观社区网而言,地区人口基数、网络使用率、网民成熟度、相对工作领域收入、生活稳定性较高、还有一些刚性需求,这都是很多地域性网站所不具备的。但线上线下丰富的互动则真正成就了回龙观社区网。

虚拟社交的“盛世危言”

美国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于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之大其实最大不过六人的距离。而邓巴数字认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从六度分割理论到邓巴数字,我们看到的是虚拟社交爆发的革命:在以facebook为代表的8亿人社交大佬的笼罩之下,限150人的Path、只2人的Pair相继上线,并在其一批仿客的跟风之下,更加促进了虚拟社交市场的细分。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985年,只有10%的人表示没有一个人可以讨论生活中的重要问题,15%的人表示只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到了,这两个比例分别升至25%和20%。 不禁令人感慨,虚拟社交承诺好的“不孤独”呢?

当我们注册Google+,软件会提示只有你“真正的朋友才可以分享你的所有私密信息”。“真正的朋友”可以说准确概括了社交网站为人们带来的焦虑。我们在微博上有几千几万个粉丝,但是真正相识的又有几个,相识之中可以相知做朋友的又能有几个。基于这样的现状,以小区居民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区域社交网站就有了更大的存活空间,因为唯有它,真正做到了互联网的“虚实结合”。让人们在享受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的简便快捷之外,还能拥有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

微博的开放式传播,引发私人空间受挤压之困;开心网过度依赖低智商小游戏,带来互联网人文诉求缺乏之思;最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封面文章《Facebook是否让我们更孤独》更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虚拟社交蓬勃发展的盛世之下,其过度泛滥的信息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注意。

社交环境论文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社交化;变迁

【作者单位】姜双双,大连工业大学。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结合,智能终端设备是移动互联网得以大规模应用的必要设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为74.5%,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首次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即时通信用户数为 3.52 亿,使用率为 83.9%。由此可以看出,手机成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而即时通信类应用软件也成为网民上网首选。

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2009年1月,我国发放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2013年12月,我国发放4G牌照,至此,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终端、应用服务三大行业共同驱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6月的88.9%增加至90.1%,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手机即时通信应用使用率居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使用率排行榜的榜首,同时手机搜索、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等终端应用也都在稳步增长。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Q2中国手机应用商店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手机应用商店活跃用户规模达4.28亿。

APP使用数量激增,用户注意力从原来的PC端转向移动端,使得即时通信类软件的社交属性不断增强,用户的行为也随之向社交化转移。下文具体探析这种社交化行为的表现特征。

二、用户行为社交化变迁的原因

1.技术赋权

如文字诞生之初只是贵族阶层的所有物一样,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高昂的上网费用使得64KB的宽带网络仅用于科学研究,普通用户很难接触到互联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逐渐降低准入门槛,普通用户接触网络的机会大幅提升,但在个人电脑(PC)时代,人们始终受限于固定设备的位置,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用户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让渡于媒体的话语权得以解放,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中发布自己的观点、转发信息等。因此,聚集庞大用户群体的社交类即时通信软件日益成为信息扩散的主要渠道,用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向移动互联网社交化的属性靠拢。

2.自我表露的情绪满足

社交媒体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造自然环境”,是由用户个人价值驱动搭建的平台[1] 。人是社会性生物,都有自我表露的需求,而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将线下生活向线上迁移,人的自我表露也由线下迁移到网络空间这一“人造自然环境”。用户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网络平台上选择性发布,将与自己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社会认知相符的信息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中展现。这种自我表露的行为,是为了获得个人情绪的表达并寻求网络社交中的身份认同。

3.分享信息的利他动机

人是社会的人,会在互动中形成和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关系中,分工协作的社会属性使得用户会经常分享和传播一些有用的信息到社交圈子,以便能够在社交网络中激发情感共鸣,获取群体归属感。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公共空间不断扩张,私人领域边界日益模糊。在社交网络中,个人发布的信息因为网络的传播成为公共领域的共享信息,因此往往很难分清用户发布的信息是自我表露还是利他行为,或者二者兼有,但这种传播分享的动机带动用户行为向社交化不断转移,以适应日益成熟的网络化社会。

三、用户行为社交化的表现特征

1.倾向社群化生活

如图1所示,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机QQ群活跃用户数年均增长率为72%,这表明网络社群化生活呈不断增长趋势。如图2所示,截至2015年6月,移动端QQ群的消息量占比为66%,远远超过PC端34%的比例,这表明用户更多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进行社交分享。与腾讯QQ一样,微信也可以搭建公共群。除群生活以外,微信还开通了公众服务号,开发者在公众号上为各种不同兴趣、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介方式与特定群体实现全方位沟通互动,使线上线下得以连接。2014年5月,腾讯手机QQ推出基于兴趣的公开主题社区——兴趣部落,与拥有共同兴趣标签的QQ群实现打通和关联,形成以兴趣聚合的社交生态系统。此外,微博群、微博热门话题、百度贴吧、天涯社区、猫扑等公共社区也都聚集着大量用户,有各自特点鲜明的社群生活,体现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2.更乐于互动分享

科技网站Digital Trends的报道表明:“与阅读文章相比,人们更乐意分享文章,这是典型的现代信息消费方式。”相比于PC端,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操作的简易性和网络设备的便携性,用户对所接触的信息更乐于参与互动并随手转发,而且用户往往是多屏参与信息互动与分享,即在PC端接受信息,在移动端参与节目互动。如很多电视媒体利用扫码、摇一摇等方式与用户进行跨屏互动。娱乐化的体验容易获得用户追捧,用户也乐意在接收新信息的过程中在社交网络中分享,吸引社交好友共同参与,而一旦引爆社交网络将收获不可估摸的市场红利。

nlc202309081856

3.获取信息的表面化

移动互联网的简易操作解放了用户的话语权,使得用户进入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由状态,生产的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产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3] 。可见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海量信息,填充在社交网络的各个角落。与海量信息相对的是用户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信息量越大,注意力资源就越稀缺。印度InMobi公司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利用手机和平板上网时间总计达到146分钟,其中,有效媒体接触时间为5.8小时。即使用户将5.8个小时全部用在社交网络中获取信息,也只是获取一小部分,而且面对网络纷杂的信息,用户注意力很难集中,极易被其他信息吸引,对信息的获取就过于浅显,浮于表面。

4.关注点指向明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行为社交化变迁还体现在用户更为关注眼前的热点事件,更乐于分享指向明晰的事件,很容易形成“一呼群应”的效果。如图3所示,微指数热词“和颐酒店女生遇袭”在今年4月5日事件发布当天开始发酵,4月6日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首后,移动端和PC端的热词相关趋势达到峰值,尤其是移动端更为显著。此后事件热度迅速走低,与4月6日事件上热搜后的趋势相差巨大。移动端的搜索量明显高于PC端用户,可见用户主要集中在移动社交平台(手机APP)上进行互动分享。

图4和图5分别是在PC端和移动端百度指数搜索同样热词“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显示结果,与微指数热词趋势相同的是,二者都在4月6日事件被大量曝光后达到热度峰值,百度指数中PC端和移动端搜索量差距也很明显,相差50多万。但其搜索总量明显低于微博,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百度以搜索业务为主,微博主要是社交平台,用户更愿意在社交类网站上搜索热点事件。可见用户的社交化行为更多表现在移动即时通信类的社交软件上,而对于搜索软件,社交化的行为特征还没有表现出明显倾向,但移动端搜索量已高出PC端搜索量,未来移动端的全社交化趋势还是很明朗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行为很容易在社交活动中被转移,注意力也会迅速被不断更新的热点事件所吸引,很难对同一事件保持长久关注。

四、用户行为社交化变迁对媒体发展的启示

1.构建对话型媒体,实现与用户连接

对话型媒体是指与新一代人连接对话的媒体。喻国明教授曾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发布研讨会上指出,现在的主流媒体不是传统的广播电视而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越来越多的新闻客户端应用推出,不仅使用户的阅读习惯向屏幕转移,而且用户在接收信息时更及时主动对信息进行反馈,如当下正流行的视频弹幕就是用户在观影时与共同观影的用户进行实时互动。随着用户社交化行为的加深,媒体要跟随用户行为转变,与用户建立直接的连接,加深互动和理解。构建对话型媒体,使媒体与用户对话更为方便,接收到用户的反馈信息就能及时做出调整,并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和社交化路径等建立用户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用户社交化行为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提供符合用户喜好的个性化、定制化信息内容。与用户直接对话实现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这不仅需要投入资金,而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去维护。

2.构建服务型媒体,以社群发展拓宽商业模式

新时代的媒体建设需要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围绕用户需求由内容型媒体向服务型媒体转型,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用户社交化行为的转变。用户因兴趣爱好不同细分为不同的垂直领域社群,在社群内建立以粉丝经济为主的服务型媒体。像已经起步的社区媒体就是基于用户社群圈层构建起来的服务型媒体,以用户为中心,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打造服务平台,为所在社区提供以信息内容为主的综合文化服务,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务,不断拓宽未来媒体的商业模式。如东方卫视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电视与互联网的跨屏合作,在很多节目中采用T2O(TV to Online)模式,就是利用用户热衷传播共享的社交化行为,推出“边看边买”的电视购物新模式。这种电视节目互联网化就是向服务型媒体转变的尝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媒体商业模式不断产生,以更好地服务用户,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3. 构建意见领袖型媒体,引领舆论导向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概念,指那些在人际传播中向他人传播信息并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同样,在新的媒体环境里,媒体类型不断创新,自媒体数量也不断增多,更需要有权威、有影响力的严肃型媒体为用户在众多媒体中进行信息把关。用户社交化行为带来的信息传播共享极为迅捷,未经辨别真伪的信息可能在分享中造成不可逆的社会舆情影响。因此,需要有权威的意见领袖型媒体及时纠正信息传播的错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韩晓丹.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的变迁与传播诱因[J] .青年记者,2014(26).

[2] 数据揭秘:“群社交”:中国移动社群生态报告[EB/OL] .企鹅智酷,http://tech.qq.com/a/20150806/008060.html.

[3] 带您了解大数据[EB/OL] .中国大数据,http://www.thebigdata.cn/YeJieDongTai/8470.html.

[4] 搜索热词“和颐酒店女生遇袭” [EB/OL] .微指数,http://data.weibo.com/index/hotword?wid=1061604070000144082&wname=和颐酒店女生遇袭.

[5] 搜索热词“和颐酒店女生遇袭” [EB/OL] .百度指数,http://index.baidu.com/?tpl=trend&word=%BA%CD%D2%C3%BE%C6%B5%EA%C5%AE%C9%FA%D3%F6%CF%AE.

社交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篇4

一、社交网络技术

社交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完美的日常生活方式, 使得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 同时也将不同群体联系在一起, 进而将整个世界都连接起来, 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这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外在体现。

1. 社交网络概念

社交网络也经常被称为社会性网络, 英文名为social network, 它主要由不同的节点所构成, 是一种社会性的结构体系, 而在其中节点主要由人以及各种社会组织所构成。社交网络不但可以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并进行交流, 同时也使得全球各地不同的人群都融合到一起, 构成一个整体。通常来说, 社交网络可以由一个或者是多个不同的特点因素构成, 如理想、信念或者是冲突等, 而且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此外, 也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来衡量不同个人的社交资本与能力, 进而体现出人在网络社会中的地位。

2. 社交网络自身特点

社交网络主要是指网络应用平台,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用户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料添加, 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从根本上来看, 社交网络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 同时也能够让人们自由地展现出自身魅力特点,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享个人信息, 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 这一新型平台有助于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使得人类生活更为简捷、方便。

二、社交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优势分析

1. 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市场营销可以显著降低企业营销成本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来进行企业市场营销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显著降低企业运营营销成本, 提高营销效率, 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最低的成本, 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和之前的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起来, 这一新型营销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前期运营成本, 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宣传效果。而且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在社交网络平台中, 互动程度与分享程度都在不断提升, 所以企业也无需在耗费巨资进行媒体广告宣传, 而仅需要将少量资金投放到社交网络宣传中, 就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宣传效果, 这样也就节省了很多宣传成本, 进而控制了产品市场价格, 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机会。

2. 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市场营销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营销范围

运用社交网络能够确定不同的目标客户范围, 而对于那些目标客户进行重点服务, 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目标客户不同的消费需求习惯,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 不但提高了服务水平, 同时也提高销售成功率。而且现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 如QQ、微博、微信等不断发展, 客户会在这些软件朋友圈中晒所用的产品, 这相当于无形中为企业做了广告宣传, 起到扩大宣传品牌的作用。同时这一口碑效用也使得企业不断在质量方面进行改进, 而不敢有所掺假,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3. 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市场营销更加符合网络用户需求

如今, 社交网络变得更加发达, 使用人群数量不断增多, 因此社交网络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模式建立起来也有其自身的必然性。这一新型的销售模式更加符合广大网民在网络购物方面的消费习惯, 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网民的消费需求。网民数量增加与企业的这种销售方式相结合, 非常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在竞争不断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三、社交网络环境下发展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1. 收集各种相关信息

企业要利用社交网络来发展市场营销时, 最先需要做到工作就是收集各种相关信息, 主要包括消费者以及用户对于服务态度、产品质量的看法, 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关注程度, 消费者的信息资料等, 把这些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归纳处理, 进而得到信息数据库, 在以后的营销中依次作为参考依据。在进行信息资料收集时, 可以运用搜索引擎软件, 如百度、360等, 也可以运用某一产品自身所具有的搜索软件。对于收集来的各种信息要加以处理, 筛选出其中有用的数据, 并分类存档, 从而保证市场营销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顺利进行。

2. 招聘社区人员

利用社交网络来实现市场营销良好发展, 还是要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的社区中心来销售产品, 并且尽可能地扩大社区影响力与知名度, 当社区真正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在社区中开展一些营销业务, 从而有效控制营销成本。但是在扩大社区影响力时, 就需要让更多的用户加入到社区中, 增加社区浏览量。

3. 开展营销活动

当社区中心建立起来之后, 就要和用户之间进行有效互动, 如果用户对于社区内容关注度也高, 那么表明用户对于产品期望值也越高。因此可以通过在社区中开展趣味活动来增加用户数量, 如在微信软件中有“摇一摇”功能, 而很多电视节目就设置了“看节目, 摇红包”的活动来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节目中去, 从而起到了宣传作用, 也能够充分调动起用户的积极性。另外, 营销人员也可以在社区中发起一些产品话题, 并且让用户提出相应的看法与建议, 这样营销人员就能够及时地与用户进行交流互动, 对于产品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还会起到很好的营销效果。

4. 持续改进

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 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企业也需要与时俱进, 及时了解并掌握客户的需求, 更新销售理念, 让客户始终对产品保持新鲜感。而起着营销作用的社区也需要不断进行版面及内容方面的更新, 改善不足, 争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社交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1. 话题探索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用于解决话题传播中的核心问题, 当某一话题在传播之前, 企业就需要先掌握哪些话题可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然后通过他人将这一话题内容传播出去并进行扩散。在话题探索模式中通常要经过几个不同的步骤来实现社交网络营销:倾听、参与、整合、测量以及优化。

倾听主要是指倾听客户意见,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来聊着用户的不同需求, 分析消费者心理, 并且从用户角度出发来提出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参与主要是指与用户之间进行对话交流, 让用户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话题讨论中, 并且从用户口中得知营销方面的有用信息, 努力解决用户问题, 从而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整合也即是对于营销进行整合, 最终得出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案, 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 应该对于话题内容按照作用不同分别进行分类, 在不同的社交话题板块下发布不同类别的话题内容, 并且对于话题讨论进行实时监控。就测量而言, 是话题探索模式中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有很多社交网络市场营销之所以失败,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营销策略实施之前并没有制定出合理测量考评标准, 最终致使市场营销缺乏明确的标准表征而难以实施下去。在测量环节, 营销管理者在制定计划之初就应该先和其他部门人员沟通协商好所需要遵守的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的话题内容加以记录。在优化环节, 要重复之前的各个环节, 并对于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优化改进, 如此反复下去, 直至最终达到满意。因此话题探索模式其实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面对着用户需求变化迅速、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 社交网络营销平台首先就需要是动态的, 而话题探索模式则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使得社交网络营销始终可以保持开放进取的状态, 一直在探索进步。

2. 社交网络平台构建模式

通常可以将企业社交网络平台分为以下几种:企业自有平台、付费平台、免费平台、赢得的平台。企业自有平台一般是企业自己所创建的网络平台, 如企业社交网络账号、企业官方网站、活动网页等。付费平台主要包括各类需要付费进行转发服务、广告位、营销网店等。免费平台主要是相对于付费平台而言的, 包括各种论坛、百科网站以及点评网站等。而赢得的平台则与付费平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不过由于企业产品或者是活动内容自身能够得到极高程度的关注, 因此也就有社交网络平台愿意免费进行宣传或者是转发信息, 这其实也表明企业网络营销本身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当在企业的只有平台上传播信息内容时, 不论信息本身是否与企业相关, 但是由于这些内容与企业的品牌标志一起宣传, 因此也就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当有用户在企业只有平台上进行信息内容传播, 企业应该甄别筛选之后免费为其进行发布, 这样也可以很好地为提高企业形象, 起到口碑营销作用。

3. 内容发布时间掌控模式

关于这一模式讨论, 以微博为例来说明。在当前社会中, 使用微博的人数在不断增多, 同时我国有着数量庞大的微博用户, 每天在微博上传播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而要想让更多的微博用户看到你所发布的微博信息, 就需要很好地掌控发布时间。通过一项调查发现, 微博用户在一天当中刷微博次数最多的时间段为上下班路上、午休时间、在家吃晚饭之前以及睡觉前四个时间段。但是这仅对于上班族而言是成立的, 如果客户是学生的话, 那么就要考虑学生的作息时间与生活习惯, 周六日下午、晚上以及工作日晚上就会相对最佳的发微博时间段。同时还要考虑到微博不同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发布, 如微博信息内容为某一行业动态时, 那么最好是在工作日上午发布, 因为工作日上午是白领人群刷微博的高峰期, 能够让更多白领人群看到信息。而如果微博内容是娱乐方面时, 就应该在周末或者是人群休闲时间发布, 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用户浏览到。在发布信息时, 无论哪方面内容的信息, 都应该注重发布的时间间隔, 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 太短就会出现刷屏, 进而引起用户的反感, 而间隔太长又难以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用户关注度也不高。通常可以将信息发布时间间隔控制在10分钟到4小时之内, 而如果是紧急突发情况, 则应该根据信息的紧急程度分别对待, 作出调整。但是当发布紧急信息时, 也不能忽略了对信息的审核工作, 防止发布操作失误而给用户造成否面影响。

五、结论

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发展市场营销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而且这一营销模式也有了更多的应用, 尤其是在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的今天, 发展社交网络市场营销对于企业发展、市场经济整体实力提升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社交网络平台中各种信息内容不断发生着变化, 同时客户需求也在不断改变, 这也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所以营销人员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态度, 运用新型营销理念, 来不断提升市场营销效果, 从而在根本上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博伦, 李玄璇.试论基于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模式[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5 (05) :66-68.

[2]陈扬波.营销革命——社交网络化营销时代[J].市场研究, 2011 (10) :36-39.

[3]李晓婷, 孙佳宁, 李明建.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及盈利模式探讨[J].电子商务, 2013 (01) :32-34.

[4]程节.初谈网络环境下的市场营销[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11) :194-195.

社交环境论文 篇5

45秒产生第一印象

在初次见面时,每个人看人的眼缘一般在45秒钟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的,这主要还要包括容貌。衣着还有你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等等。第一印象会在你们以后的交往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在这里“首因效应”提示着我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应该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人们都愿意与衣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交往。注意言谈举止,最好能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有了良好的开始也就成功了一半。

【诚信定律】

不要轻易给承诺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容易让人反感,长此以往交不到朋友;一个企业没有信誉也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如果你已经对某人做出了一个承诺,那么你最好的就是尽心尽力的去完成它做好它。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那么从一开始的时候就不要随便的应承。正如我们知道的华盛顿所说的:“一定要信守诺言,一定不要去做你力所不及的承诺。”

【面子定律】

凡事为人留情面

“人要脸,树要皮”,中国人尤其好面子,做什么事都会考虑自己的面子。面子的本质是尊严,用需要层次理论来讲,就是受人尊重、得到认可的需求。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

与人交往,即使你再优秀,也别忘了给他人留点尊严。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退路,在家庭关系中尤为重要。很多家庭的破裂都源于妻子在外人面前太不给丈夫留面子,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家庭不是一比高下的战场,而是举案齐眉、互相尊重的港湾。

【赞美定律】

学会夸人心更近

心理学与读心术了解到,善赞美能博得人心。人人都渴望得到由衷的赞美,这会使人感到自身价值得到肯定,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赞美者产生亲近感,彼此的心理距离因赞美而缩短、靠近。

一个人虚假的赞美是很容易引起发干的,甚至是会给人留下拍马屁的不好的印象。一个人真诚的赞美要注意两点:

1.赞美事实而不是人。要把赞美的焦点放在对方所做的事情上,比如说“你的书写得真好”要比说“你真棒”更容易让人接受。

2.赞美要具体。针对某件事赞美会更有力量。比如“你的领带跟西服很配”要比“你今天穿得很好看”更能说到对方的心里去。每一次真诚地赞美别人,不但对方快乐,同时也会让自己获得满足。

【谎言定律】

心怀善意给希望

一个善意的谎言有时或许就能这样改变他人生命的轨道。适当的时候,说一些这样的谎言,往往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比如,同事穿上刚买的新衣服兴冲冲地给你看的时候,可能你并不觉得物有所值,或有多好看,但几句善意的夸奖,却可能让对方拥有一天的好心情,朋友关系也会更加和睦。

【互惠定律】

帮人就是帮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互相帮助、理解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定律。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伸脚去绊他们。人际交往就像一种回声,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先如何去对待别人。”对于团队而言,真诚地帮助员工,员工才能竭诚尽心地帮助团队成长。对于个人而言,真诚地帮助别人,人际交往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异性效应】

男女搭配效率高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心理学研究也证实,有男女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与者会更愉快,更有干劲,表现更出色,这就是“异性效应”。心理学家还发现,在一个只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环境里,即便条件再优越,自动化程度再高,员工都容易疲劳,并且工作效率不高。

“异性效应”还存在一个最低比例。研究发现,在一个集体中,异性人数的比例不能少于20%,否则就会降低效率。另外,成员的年龄最好相差不大。利用“异性效应”,管理者可以合理搭配员工性别比例,既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又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忍让定律】

宽容不当滥好人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忍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与我们相处的人,年龄有大有小,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为人处世的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总会存在分歧和矛盾。

遇事多忍让,做到明他人之长,知他人之短,容他人之过,才能和睦相处。吃不得亏,受不了气,一件小事就耿耿于怀,不但会让周围的人敬而远之,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有人把忍让看成“窝囊”。忍让并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提倡当“滥好人”,而是在不触犯原则的情况下,以忍让为主,得饶人处且饶人,以宽广的心胸去面对别人,与人为善。

社交商务:社交网络新价值 篇6

社交网络的胜利

2010年年底,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Facebook.com,其访问量是美国总访问量的8.93%,超越了之前排名第一的Google。这不仅是Facebook的成功,更代表着Twitter、Youtube等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第一大主题应用。

IDC的数据显示,全球社交网络平台2011年将增长33%,达到6.3亿美元,到2014年将达到18.63亿美元,Facebook目前全球有7亿用户,全球每天会有1.1亿条微博消息产生。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博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如何使全球公众交流沟通更为方便快捷”是Facebook的使命;而Twitter CEO迪克•科斯特罗则表示,Twitter的使命是“随时随地让人们与最关心的事物即刻取得联系”。

两家领导型的社交网络企业的使命,很好地诠释了社交网络的诉求,这也正是社交网络的魅力所在,让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然地沟通交流,更好地分享思想和信息,更方便就同一个话题或者同一个事件进行讨论协作。

沟通和交流是人与人连接的基础,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社交网络就是让人与人实现了真正的深度连接,使互联网这一原本的设备和终端连接系统,变成了人与人的连接系统,IBM负责市场和通信部的高级副总裁Jon Iwata将其称之为“System of People”(人的系统)。

同时,社交网络庞大的数据也奠定了其基础价值,不同的诉求可以通过不同的应用方式挖掘社交网络的价值。

从社交网络到社交商务

早在2010年9月记者采访英国电信(BT)集团首席科学家JP Rangaswami时,JP Rangaswami就极力推荐和主张社交网络在企业中的应用,并力证了多家公司使用社交网络的成功。在美国,企业使用社交网络已经非常普遍,在企业的宣传和广告中,都可以见到他们各自的社交网络联系方式,而很少见到类似于800和400这样的热线电话。《哈佛商业评论》曾经针对2000多家企业做了社交网络应用方面的调研,参与调研的12%的企业现在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社交网络,而IBM的2010年CEO调查显示:57%的很好地使用了社交网络的公司领先于同行。

客户服务和营销是企业使用社交网络最基本的应用,通过社交实现与客户的深度互动和即时响应,可以提升客户体验并改善服务质量,同时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发现客户潜在需求和销售线索,美联航的广告“Be a Friend(Facebook),Stay in Touch(Twitter)”就是大多数企业应用社交网络的一个写照。这是社交网络对于企业的基础价值,也是社交网络应用的初级阶段。

在Lotusphere 2011上,IBM提出社交商务的概念,基本思想正是“Get Social,Do Business”。社交网络并不仅仅是Facebook和Twitter,还应该包括SNS、微博、视频分享、照片分享、协同工具、即时通信、邮件等所有沟通交流手段,将这些沟通交流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企业内外界限,实现内外部有效地协同;社交商务不仅局限在客户服务和营销,而是广泛涉及市场和客户服务、产品和服务开发、企业运营和人力资源。

IBM负责软件系统的高级副总裁Mike Rhodin对社交商务和传统商务进行了比较:首先,在市场和客户服务部分,传统的商务采用的是推压和控制市场的方式,而社交商务通过互动和深度沟通可以深化客户关系,建立相互信赖的客户关系和品牌忠诚度;其次,在产品和服务开发部分,传统商务是先有内部创意,然后进行市场测试和调查,周期长、有效性差,而社交商务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分享客户想法和创意,产生突破性的创意,并加速产品上市时间;最后,在企业运营和人力资源部分,传统的企业依赖于内部邮件、电话系统、建立内部知识库,而社交商务可以优化劳动力资源,并充分利用外部专家资源。

所以,社交商务对于企业意味着将使用全新的运营和商务模式来驱动商业价值,优化劳动力价值并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深化内外部关系。

IBM的社交商务之道

IBM不仅成功应用了社交商务,还将通过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与客户、合作伙伴分享自己的社交网络经验。在Lotusphere 2011上,IBM发布了一系列的软件、服务和计划,让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和内部同事通过移动设备、或者在云端跨越全球网络实现即时沟通和协同,实现完全的社交商务,其中包括:

1、新的软件系统让用户可以通过BlackBerry、iPad、iPhone等移动设备,使用邮件、即时通信、Web会议、Blog、WiKi等实现社交商务;

2、新的软件和服务让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建立社交商务模式,其中包括基于云的办公套件LotusLive Symphony;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服务研究 篇7

一、社交网络对国内外档案的影响和作用

从2003年起,国外网络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社交网站,SNS逐渐成为网络服务的主流,社交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对人们的信息获得、思考和生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将是今后信息传播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国外的Facebook为例,其上的用户15分钟发布的图片就相当于纽约公共照片档案馆的图片总量。欧美国家,一贯重视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借助丰富多样的服务形式,积极满足社会需求。从2010年开始,美国国家档案馆就开始了重大的改组工作,他们的目的就是建立“用户友好型”的服务形象。 其中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增加了与Facebook、Twitter等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2011年8月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付华就指出,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信息交流的通畅,社交网络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载体将进入档案,社交网络这一难得的信息资源将更好地还原真相、记录历史,将成为未来档案构成的一部分。所以,不难看出档案的社会化发展必将会融入到社会网络中去,这也是档案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

二、社交网络在档案开放利用中的优势

社交网络是档案馆对外服务的重要途径,国外数字档案主要是在Myspace和Facebook等SNS网站里开辟空间, 提供档案咨询和利用服务。这种模式发展非常迅速,国外档案网站咨询服务较为完善,除了电子邮件、常见问题解答等非实时咨询服务外,在线交流、 电话联络等实时咨询服务也有所展开。咨询内容涉及档案利用、档案研究、档案利用法规等。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档案开放和利用,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不仅是收集、积累和保存档案,更重要的是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好的利用和服务,在履行保存档案职责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确保档案资料的开放利用。随着社交网络在互联网上的广泛应用,提供档案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彻底改变了档案信息的提供者和利用者的关系。社交网络的发展有利于档案工作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对我国档案馆从封闭走向公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交网络为档案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博客是社交网络的一种。档案博客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产生和发布在网页上具有查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社会记录。博客用户规模大、 分布广,信息传播速度快。人们可以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发到博客上,与对此感兴趣的人研究和探讨。它的使用和发展符合当今档案工作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档案爱好者发表档案方面的最新知识与见解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及时性为档案资料的收集提供了更加方便的途径。

2.社交网络为档案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促进了档案开放利用。档案利用没有被广大用户所熟知,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不知道档案利用的相关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可以促进档案工作者、档案信息用户和其他对档案信息有兴趣的相关人员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交流彼此在档案工作方面的心得和体会,还可以进行档案信息问题的交流和探讨,或者进行档案信息的共享。档案社交网络的目的是更好地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通过社交网络能进一步了解用户的需求,可以更好地解决档案用户的信息咨询、查询、解答疑问。社交网络是档案馆对外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宣传档案工作,提升社会档案意识。若想使档案能够被大众充分利用,必须实行档案网络化。目前数字档案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法仍然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 馆藏档案的全部信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 多数数字档案馆的基本功能是整合各类数据库提供统一检索界面, 允许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使用作出评论、增加社会化标签,个别档案馆开设了档案馆论坛,但是多数档案馆没有给用户提供类似Facebook那样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整合和社交平台。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这表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打算》明确提出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较长时间内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三、社会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服务现状

社交网络由来已久,但档案馆通过社交网络来提供服务只是最近几年才刚刚兴起。社交网络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使得档案馆能紧密结合在线利用者,与利用者交流,更好地推进了档案馆的服务。但目前档案界利用社交网络来提供服务的方式发展很缓慢,提供的内容形式单一,虽然社交网络在中国诞生和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对其应用还处在非常滞后的阶段,这主要是档案界对社交网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新浪微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故以新浪微博为例,笔者文献的方法,于2013年3月23日以“档案馆”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搜索,在用户昵称中共检索到含有“档案馆”的微博用户179名,根据博主的标签、简介对数据进行清洗,剔除了不相关的微博用户,得到35名以实体档案馆为用户名的用户,所得结果与文献与2011年11月16日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其中高校档案馆由6个增加到14个,城建档案馆由2个增加到9个,地方政府档案馆由2个增加到6个。房产类档案馆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2个。其他类别含有“档案馆”字段昵称的用户到2013年增加了2个。含有 “档案馆”字段昵称的实体用户总数由原来13个增加到35个。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与文献所得到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其数据为:2011年,上海大学档案馆粉丝数1081,关注数49,微博数182,认证;北京科技大学档案馆粉丝数633,关注数40,微博数10, 认证;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粉丝数531,关注数19,微博数43,认证;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粉丝数262,关注数18,微博数36,未认证;清华大学档案馆粉丝数36,关注数6,微博数1,未认证。2013年以上各高校对应的数据分别为,粉丝数3316,关注数60,微博数421,认证;粉丝数3970,关注数45,微博数10,认证;粉丝数1506, 关注数48,微博数174,认证;粉丝数554,关注数38,微博数120, 认证;粉丝数89,关注数6,微博数1,未认证。

2013年2月20日新浪微博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新浪微博用户增长了74%,用户达到了5亿,但是从实体用户中可以看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档案馆账户仅仅增加了22个,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从高校档案馆统计结果对比可以看出,从2011年年底到2013年年初一年多的时间里,认证用户只增加了一个,但大多数的用户仍然没有给予社交网络足够的重视,以清华大学为例,一年多的时间里粉丝数只增加了53个,而关注数和微博数都没有增加。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在档案界对社交网络这种形式的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来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信息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取决于粉丝数量和信息的内容,而评论和转发次数的多少则表示影响力的大小,所以为了提升档案的服务能力,应该从提高信息内容的质量和增加粉丝数量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使微博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多样化:目前微博上的档案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和信息呈现方式普遍比较单一,以上海大学档案馆为例,提供的内容以档案的服务政策、历史记录为主;内容呈现形式也非常单一,多为文字或者图片。其次,可以通过新浪认证来提高粉丝的数量“,认证”对于增加粉丝数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主动关注更多的微博用户来增加粉丝数量。最后,增加专门的管理人员,促进与粉丝的互动:从现有的新浪微博上的档案馆发表的微博来看,在回复粉丝的评论时通常会有比较长的延迟,不能做到及时回复。而且举行的网上活动也很少,应该多举办一些例如有奖竞猜,有奖转发之类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参与活动,从而增加粉丝数量。

参考文献

[1]锅艳玲.国内外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比较及启示[J].档案管理,2011(4).

[2]贾慧娟.对构建“档案人”SNS网站的设想[J].兰台世界,2011(10).

[3]张垒.档案馆微博利用的实证分析[J].档案管理,2012(1).

社交环境论文 篇8

1 电视+ 社交媒体的新互动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将电视从自身的互动推到了与更为开放的平台互动。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论坛、博客等是现阶段全网级社交媒体的主要形式, 人们通过这些社交媒体分享彼此的各种观点和经验。与其他社交媒体相比较, 微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任何人, 也可以被任何人关注, 发布的信息公开在整个平台上并能够快速地进行病毒式传播。对电视综艺节目而言, 能否及时掌握自身官方账号的运营状况, 能否了解微博的最新发展趋势, 都会影响其与微博的配合, 从而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

目前, 电视综艺节目在微博上的互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有效的内容增加观众粘性。电视综艺节目的官方微博不是用来发布节目播出信息的公告板, 而应该作为传统电视的一个补充, 与电视实现分屏传播。作为第二屏上传递信息的微博, 维护运营的越精心, 观众对第一屏节目的忠诚度也会越高。《爸爸去哪儿》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在两季节目播出后共发布8 000 多条微博, 积累粉丝600 多万, 网络人气远领先于其他综艺节目。电视屏幕与移动终端屏幕, 两屏保持高度的同步, 一主一辅, 使观众对节目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在每期节目结束后, 官方微博继续发布节目总结、未播花絮、赞助活动及与粉丝的各种互动, 高频率地保持与网友的交流。这些碎片化的持续信息, 保持了节目话题在网络的热度。

2) 用话题讨论聚集大规模人气。微博中的话题用# # 的形式表示, # 号内的关键词即为话题词。这种对网络平台数据的预处理方式, 能够快速地把微博上与某个话题词相关的内容汇集到专题页面, 即“微话题”页面, 热门话题会推送显示在每一用户的首页。以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为例, 截止2016 年1 月6 日, 主话题# 奔跑吧兄弟# 的累积讨论量近1 849 万, 阅读量258 多亿, 话题粉丝125多万。在社交平台上, 常处于“游荡”状态的网友极易被这些大流量的话题吸引, 他们在接受信息时抱有比在传统媒体中更为积极的态度。无论是主动抓取, 还是被动推送, 网友都会因为热门话题更多地关注节目、参与讨论。

3) 用微访谈实现与观众的直接沟通。微访谈类似于网络聊天室, 设有访谈嘉宾和主持人, 嘉宾会在固定时间段内与网友进行线上交流, 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及时消除观众在看节目时产生的好奇和疑问, 会提升受众的整体观看体验, 这在传统电视媒体中难以实现, 而微博利用访谈的形式立即给予信息报偿, 快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要。

4) 用投票改变观众在节目中的角色。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投票功能发起投票, 并设置标题、选项、截止时间等。电视综艺节目用投票功能来吸引网友参与话题和发表意见。改变受众的被动地位, 让网友直接参与到节目的编排过程中, 对节目和选手产生影响, 这种深层次的互动模式极大调动了受众的主动性。

2 电视+ 手机游戏新体验模式

手机游戏在近几年来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2015年1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49.7% 的手机游戏用户都是2 年以内的新用户[1]。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 手机游戏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因此游戏公司尝试购买各种版权, 努力寻求差异、增强玩家深度参与、赋予游戏更多的内涵。在游戏行业看来, 热门电视节目正是具有强IP (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 的优质资源;而对电视综艺节目来说, 吸引数量巨大的游戏用户, 扩大节目推广渠道也正是他们所希望的, 两个平台的需求互为补充。从技术角度看, 手机游戏发开和运营的难度并不像建立新的社交平台那么高, 这也使得电视综艺节目推出量身打造的手机游戏成为可能。乔纳森·加里认为媒介融合激发了相当可观的兴奋情绪, 这种情绪既出自那些看到了在故事叙述方法与范畴上有可能爆发一次革命的制作者, 也出自那些寻求与媒体产业缔结一种新关系的观众[2]。电视媒体、游戏行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加之电视观众新的收视习惯, 共同促使电视媒体大力进军手游市场, 形成“电视+ 手游”的全新模式。

对已经上线的电视综艺节目同名手游进行梳理, 可发现大致呈现出三种模式:第一类, 诸如《爸爸去哪儿》《花样爷爷》等, 这些节目的同名手游采用了“跑酷”“三消”等较为常见的手游类型, 游戏名称、人物形象、场景设计贴近节目, 游戏方式跟节目本身的设置并无太大关系。第二类, 如《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等, 游戏方式与节目形式契合度较高, 玩家可以通过游戏体验节目。第三类, 如《汉字英雄》《疯狂的麦咭》, 除游戏方式与节目形式一致外, 《汉字英雄》的手游在节目播出时段, 玩家可以通过游戏中的直播按钮, 与节目一起互动, 并且游戏用户可以凭借积分在游戏界面报名参赛。《疯狂的麦咭》根据游戏排名, 邀请玩家参与实景节目。

从发布时间来看, 电视节目与同名手游的上线越来越同步。同名手游对节目IP的依赖性较高, 两者同步发行能够充分利用节目热度为游戏造势, 提升游戏玩家的节目体验。从游戏玩法上看, 电视节目与手机游戏的结合越来越深入。“游戏迷们习惯将自己置于他们最爱的故事世界的空间和叙事中去, 游戏迷们怀有个人动力, 演绎个人版本的故事世界。”[3]在游戏中逼真还原节目人物、节目场景, 特别是节目形式, 能够让观众对节目的喜爱在游戏中获得延伸。

《爸爸去哪儿》手机游戏在节目播出时获得高关注度和高下载量, 但节目结束后游戏排名也迅速下滑。目前很多电视综艺节目都采用季播的方式, 节目热度退却后如何留住玩家、延长游戏生命周期是电视节目和游戏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在产品内容的跨平台移动时, 媒体专营权可以从一个带有相关衍生作品的中心文本转化为每一种媒体表现形式都能对叙事体系的展开做出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贡献。”[4]手机游戏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衍生作品, 能够在节目海选等环节做出贡献, 游戏对于节目的服务功能需要被重视和开发。当然这要在节目研发阶段就考虑两者的结合方式, 才能做到各阶段相互配合、协同发力。

3 电视+ 电子商务的新消费模式

商业功能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之一, 一直以来商业功能都被是认为是由广告或者生活服务类节目主要承担并完成的。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众多品牌电商成为电视广告投放的新晋大户。与传统广告投放不同的是, 电视与电商在跨界合作模式上进行了更多创新性的尝试, 电视综艺节目在促进观众消费行为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

《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取景地多大数是一些普通村庄, 节目结束后这些小地方纷纷变成了热门景点。《爸爸去哪儿》纪录片对浙江新叶古村进行了回访, 据片中新叶古村旅游开发公司的负责人介绍, 在节目播出前新叶古村的日均客流量为800 多人, 节目播出后暑期的日均客流量达到18 000 多人, 节目中的游戏也成为游客不愿错过的体验项目[5]。20多倍客流量的增长也许是节目播出前制作方始料未及的, 但电视综艺节目对观众消费行为的影响却显而易见。电视媒体自身传播符号多样化, 电视综艺节目对画面、声音、造型这些符号进行生动丰富的呈现, 使其具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正如游客所说, 他们去新叶古村除了看风景, 最主要的是通过寻找节目中的场景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电视综艺节目具有了引导生活潮流的作用, 激发了观众的消费欲望。

新环境下, 电视与电子商务的跨界合作可以将观众看节目时产生的消费欲望迅速转变为消费行为。观众热衷追求“同款”的现象十分常见, 每当一电视节目或电视剧热播时, “某某同款”就会成为淘宝上卖家的主打广告词和买家的热门搜索词。这种现象给电视综艺节目和电商的跨界合作带来了新的想象, 正如亨利·詹金斯在论述媒体融合的文化逻辑时提到的“融合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公司推动的过程, 又是一个自下而上消费者推动的过程。”[6]受众在新环境下任何习惯和需求的表露, 都会影响媒体在节目编排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决策, 从而催生出新的节目样式。

东方卫视的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 每期节目有六位女明星和六位设计师搭档,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时装设计, 并通过T台秀争取四位买家的订单。节目播出期间, 被买家拍下的服装会批量生产并在天猫平台同步销售。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即可在天猫店铺中轻松购得货真价实的“女神同款”。这种电视综艺节目与电商“混搭”的边看边买的模式, 即为T2O模式。T2O指的是“TV to Online”, 是将产品从电视端转移到线上销售的商业模式[7]。T2O模式用在电视综艺节目上, 通过明星效应、竞技环节、舞台包装等电视手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与传统综艺节目模式相比, T2O模式中电视和受众的角色分别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方面, 电视与广告商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互换。在传统合作模式中, 广告商将电视视为自身产品宣传的一个平台;而现在新的合作模式中, 电视节目内容本身即包含了产品, 电视节目通过电商将注意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传统的观众在这种新模式下变成了电视的用户。观众从看电视发展为用电视, 通过电视为自己的消费行为寻找参考信息。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综艺节目改变传统的收视模式, 在与社交媒体、手机游戏、电商平台的合作方式上做了诸多尝试, 形成了新的收视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综艺节目,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03-0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2]贾德·伊桑·鲁格尔, 等.聚焦:平台之间的游移——电影、电视、游戏与媒介融合[J].于帆译.世界电影, 2011 (1) :22-28.

[3]路易莎·斯坦.化妆游戏——“绯闻女孩虚拟人生”中的数字时尚与电视体验之游戏延伸[J].于帆译.世界电影, 2011 (1) :34-39.

[4]米亚·康萨尔沃.日本电子游戏工业中的媒介融合与全球化现象[J].于帆译.世界电影, 2011 (1) :50-55.

[6]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M].杜永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社, 2012:50.

社交环境论文 篇9

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现象, 更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当前, 新媒体发展进一步呈现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和互动化功能加速的态势, 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急剧改变着中国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 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媒介融合下, 各地城市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独特优势, 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 建立自己的信息发布模式, 打造亲近自然的传播风格, 聚集成千上万的粉丝, 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将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 形成线上线下双向有效互动机制, 为传统城市广电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宜宾广播电视台为例, 全台所有电视栏目和广播频率都开通了微博、微信, 共有微博、微信公众号31个, 形成微博、微信矩阵群, 截止到今年6月底, 总粉丝量超过33万。其中, 宜宾台官方微信粉丝51000, 民生新闻《酒都播报》微博粉丝84000、微信用户35000;宜宾台《交通广播FM1059》微信用户44342、微博粉丝8646, 方言栏目《风哥摆哈哈儿》主持人云风微博粉丝达105000。

在媒体融合新时代, 城市台怎样与社交媒体融合发展, 以适应当今社会生活节奏, 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这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话题, 笔者在此作些粗浅的探析。

一、 社交媒体的基本功能、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

所谓社交媒体, 也称社会化媒体, 是人们创作、分享、交流意见、观点及经验的虚拟社区和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与一般社会大众媒体的不同点在于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编辑能力, 自行集结成某种阅听社群, 呈现形式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社交媒体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部分。用户制作个人简介和兴趣清单, 向朋友发出请求, 得到确认形成朋友圈;有些站点还提供多种额外服务, 如写博客、建用户群、上传照片、音乐和视频、即时聊天等等, 通过网站交友、分享、线下聚会等等多种服务。因此, 社交媒体不仅成为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社会分享和社会参与的工具, 还日渐成为政府、企业、组织用于信息发布、公关营销的手段。

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 其中手机网民达5.94亿, 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5.76亿, QQ空间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5.4亿, 微信月活跃用户数4.68亿, 微博用户3亿多。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2015年, 数字媒体用户使用时长首超传统媒体, 社交媒体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平台发展属性和用户使用习惯。根据凯度发布的《2015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显示, 社交媒体用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日趋主流。用户已从2013年的28.6%上升到2014年的34%。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 微信使用人群男女用户比例64.3% :35.7% , 男性为主, 平均年龄26岁。刷微博、刷微信已成为流行的信息获取方式, 用户在彼此互动中实现社群归属、身份认同、娱乐休闲以及心理满足。

社交媒体是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 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互动性极强。社交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核心优势在于互动性强, 能够建立起用户间的及时联系和沟通交流。如微信通讯录好友, 是一对一传播, 拉近了用户间距离, 与门户网站、论坛、微博等相比, 其互动性更强、互动效果更好。

二是信任度较高。互联网相对于实体社会虚拟度高, 很难建立彼此信任, 而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的设计使得用户之间更为了解, 相互间信任度更高。

三是社交性很强。社交媒体可以以地区、兴趣等共同点找到并形成各种社区和群体, 人们对关系的重视, 对内容的认同, 使得生产和传播内容不仅是传播, 更是为了维护和拓展关系网络, 树立个体形象和强化社区地位。社交化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公共关注度和大众影响力, 但提高了用户的归属感。

四是碎片化呈现。现代人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参与社交媒体, 利用碎片化时间, 创作、阅读和分享碎片式内容, 同时进行碎片式交流、碎片式思考、碎片式营销。

五是多平台发布。微博和QQ空间媒体属性很强, 一对多传播, 很适合事件传播,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更新微博;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更新;也可以通过MSN、UC等聊天工具更新;还可以使用桌面客户端、手机客户端更新。

六是病毒式传播。公众号、微信群形成“大众+圈子”的圈层式病毒式传播。公众号起到大众传播功能, 而微信群则形成圈子间传播, 而群主则是节点, 这种圈层式传播能形成有效的正反馈, 并快速放大, 实现病毒式传播效果。

二、城市台与社交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

数字技术使媒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 相互依赖, 共荣共生。社交媒体集文字、语音和视频于一体, 开放、自由、互动的形式深受用户喜爱。城市台与社交媒体相结合, 不仅易于引起主动和通顺的话题传播, 还有可能形成社会热点和舆论高潮, 由此增长的社会知名度和号召力更能增强广播电视的吸引力, 促进收视 (听) 率的提升, 增加用户粘度和广告价值。

1、城市台与社交媒体融合提高用户粘度。客户粘结度高是社交媒体的优势, 传统广电媒体亲和度不高, 受众产生一定距离, 而社交媒体可轻松跟进客户, 运用社交媒体可以有机进行客户服务。当广播电视与社交媒体结合后, 每个用户都变成了“人体EPG”, 他们正在观看的节目信息、观点、评论等会沿着自己的社交网络进行传播。

2、城市台与社交媒体融合了解用户需求。通过分析受众关注、分享以及搜索等在线活动, 挖掘隐性受众信息, 为精准推广信息投放提供可能。传统广电媒体是输出型传播, 如前期市场调研不到位很难获得用户。而社交媒体可以在传播推广的同时或产品生产之前获得客户反馈, 可以极大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3、城市台与社交媒体融合提高品牌效应。举办活动传播营销方式早已存在, 如冠名慈善活动、举办演出等等。传统方式举办的活动一般是大型活动, 成本高, 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支持, 而社交媒体灵活, 举办线上活动简便, 推广起来轻松。

4、城市台与社交媒体融合引导社会舆论。随着社会进步, 人们发言权越来越自由, 但是引导舆论却越来越简单, 网络从众效应严重, 所谓社会热点大都依靠背后推手进行推动, 城市台可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引领受众谈话主题, 引导社会舆论。

5、城市台与社交媒体融合拉动移动收视。利用节目动态、实时的互动方式, 能够第一时间将资讯在节目中呈现, 并为用户提供帮助和服务, 通过互动参与, 带动移动用户收看节目的兴趣, 从而抢占移动用户收视群。

6、城市台与社交媒体融合降低推广成本。社交媒体为广电传媒推广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选择, 可构建交互式传播平台, 平台涵盖搜索、社交、内容分享、在线互动以及即时通讯等, 更重要的是, 社交媒体推广成本低廉, 甚至可以实现零成本。因此运用社交媒体, 城市台在新节目栏目生产、推出时发布微博、微信, 是博人眼球的好办法, 而且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城市台运用社交媒体融合互动的策略

数字技术催生新的媒介形式, 多种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深刻影响地改变着社会生活。人们越来越习惯交互性、自主选择性, 并渴望实时分享、评论, 城市台与受众的单向属性正在被社交媒体所分化。微博、微信出现之前, 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传播信息成本高, 信息传播慢, 受众群体有限, 难以实现资源整合。而微博、微信低成本快速传播, 即时与客户互动, 吸引了很大部分受众, 正在动摇广电媒体的权威性。当然, 城市台和社交媒体不是此消彼长、你死我活, 而是相互利用、彼此借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广电传媒借助社交媒体与大众亲密接触, 社交媒体通过与广电传媒的合作增加公信力和传播度。

那么, 城市台可运用哪些策略, 如何借助社交媒体融合互动, 提升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文尝试作一些探析:

1、运用社交媒体预告节目。好节目只有受众接收才能产生价值, 因此前期宣传推广非常重要。城市台应利用社交媒体预告节目争取潜在受众, 除言简意赅的文字外, 还应以视听元素丰富内容。如, 江苏靖江台《靖江要闻》将节目中的核心内容分时段提炼出来, 在节目播出前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发送, 起到节目预告的作用。又如, 宜宾台《宜宾企业家》、《宜宾城市》栏目官方微信, 预告当天节目内容, 除了文字和图片介绍外, 还用几十秒音频、视频向粉丝推送, 打通手机屏和电视屏, 使其双屏互动, 提升了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2、运用社交媒体生成节目。集结大众的智慧和力量, 共同参与内容的生产和创作, 这是媒介融合时代的特色。用户不再是收视收听对象, 而成为节目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用户与节目的关联度、忠诚度大大提升。如, 杭州市台交通经济广播《惊喜躲不开》, 栏目开设微信公众平台, 将话题提前提供给听众, 征集意见, 并让听众报名参与, 主持人从中挑选素材进行策划, 注重挖掘主人公的亮点和正能量, 设置核心主题, 讲述感人故事, 为委托人送上惊喜, 让爱导航。栏目传递爱心, 并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让听众实时参与, 互动性强, 收听率较高。

3、运用社交媒体实时互动。城市台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 受众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参与节目话题讨论, 表达观点, 分享图片, 与节目进行互动, 有价值的内容又在节目中播出, 这样既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 也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如, 江苏徐州台民生新闻栏目《徐州夜新闻》, 开放即时评论滚屏功能, 观众边看节目边发表意见, 发挥“减压阀”作用, 形成公众意见市场, 栏目开设“微博墙”, 大屏幕同步显示现场参与者发送的短信和网友发送的微博, 场内外观众第一时间传递和获取现场信息。同时, 在直播中几百名热心市民发来互动信息, 主持人当场抽奖选幸运观众。

4、运用社交媒体二次传播。电视节目具有直观性强、冲击力、感染力大的优点, 然而传统的线性传播使画面和声音稍纵即逝, 若将节目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微博微信上进行二次传播, 可实现快速传播和全民关注。如, 2015年宜宾台摄制的旅游形象片《美丽中国山水宜宾》, 8月9日起除了在本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滚动播出外, 还通过宜宾台官方微博、微信和社会自媒体推送给粉丝, 在朋友圈不断转发, 形成了裂变式传播, 引起广泛关注, 仅一周时间, 其微博微信阅读量就超过10万。

5、运用社交媒体预热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互动性, 发布活动信息或节目附属产品的相关内容, 预告互动话题, 吸引网友积极参与, 达到前期宣传效果。如今年5月宜宾台举办“2015鼎仁国际商贸城首届国际汽车音乐节和国际车展”活动, 4月3日, 台新媒体中心和栏目微博、微信提前开启对活动宣传预热, 广播、电视多频道、多频率发布宣传音频、视频, 深度挖掘区县潜力购车人群, 展示汽车音乐节品牌形象, 实现中心城区与区县互动交流, 吸引了大批潜在购车人群参与。

6、运用社交媒体参与投票。如, 山东临沂台“寻找最喜欢老师”活动, 创建微信公众评选互动平台, 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投票, 粉丝量激增, 轻松造就区域内微信媒体巨头。同时借力新闻报道, 从确定选人、拍摄宣传片、学生、老师采访、晚会筹备等不同角度全程报道, 引起全市各校高度重视, 活动取得很好社会效果。又如, 宜宾台2015“中国西部藕海”第三届荷花仙子选拔赛决赛前, 宜宾台官微和《酒都播报》微信同步开通30名晋级复赛选手“最佳人气选手”投票通道。6月29日到7月9日十天时间, 参与投票达56312人次, “荷花仙子”微信访问量达322487。

7、运用社交媒体现场互动。在活动现场, 受众参与并主动分享, 从而使活动通过受众自身的传播, 受到更多关注。如, 2015宜宾台举行春季观 (听) 众见面会, 各栏目利用新媒体与受众互动。新闻综合频道开展“我与主播合影”、“我与新闻综合频道合影”活动, 观众在宜宾台主题馆, 新闻综合频道各栏目海报前合影并将照片发送至朋友圈, 添加节目微信公众号, 可获得10元现金红包。这种实用有趣的回馈方式, 打破了现场观众局限, 更多人了解新闻综合频道。市民扫描《宜宾新闻》微信二维码即可打印照片, 参与“幸运九宫格”抽奖, 活动当天《宜宾新闻》微信粉丝近5000人, 比活动前增长50%。

8、运用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微信摇电视跨屏互动, 用户不仅有参与感并从观众真正变成了节目用户, 而电视媒体与广告、红包、优惠券等更多元素精准连接, 实现了手机屏和电视屏互动, 重建电视与用户的桥梁, 节目推广营销更加精准有效。2015年3月, 腾讯宣布微信“摇电视”平台开放注册, 央视等50多家电视台接入“摇电视”, 近百个电视节目开展“摇电视”互动。宜宾台四川网新媒体公司借助2015春季住播会活动平台, 与广大市民相约网上世界。活动期间, 网新媒体公司借助互联网平台, 通过“微信摇一摇送礼品”、“微信打印机现场出靓照”等线上方式, 送出“电饭锅”、“电热壶”、“牙膏”等日常用品上百份。

9、运用社交媒体转化消费。微博、微信具有覆盖范围广、互动简单、传递成本低等特点, 在电视美食栏目中, 观众可通过“摇电视”方式获取菜品制作方法, 节目还可与酒店、饭店合作向用户推送制作菜品、酒店预定通道或优惠券。用户在看节目的同时, 可直接预订并享受优惠, 快速连接观众、节目和商家, 把节目流量转化为观众真实的消费行为, 实现其商业价值。如, 成都电视台《食不可挡》是一档以介绍成都美食文化、故事、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美食节目, 详细介绍传统老字号、路边摊、私房菜、特色餐馆等等, 节目受到饕客们的追捧和喜爱。《食不可挡》栏目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餐饮店的具体信息包括地址、电话等, 供好吃嘴长期查询, 同时栏目还与各种美食展销活动、线上和线下互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社交环境论文 篇10

1.1 新媒体概念的由来

新媒体 (new media) , 最早出现于197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撰写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此后, new media这个词多次被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使用于提交尼克松总统的报告中, 并开始流行于美国。

1.2 国内外对新媒体的定义

自新媒体这个词汇出现以来, 国内外的专家对它的定义各执一词。早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新媒体即是网络媒体。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和徐剑提出:新媒体是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 社会利用数字技术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 信息传播的渠道拓宽的一种媒介形式, 它包括有线电视、图文电视、计算机通信、互联网、手机等。清华大学的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础上, 相对于传统媒介方式而言具有交互性、及时性、融合性等特点的新型传媒形式。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也提出了与熊澄宇类似的观点。各个专家学者对新媒体进行了或宽或窄的定义, 但均指出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有及时性、交互性、融合性的特点, 而且, 新媒体的产生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 微博在国内外的发展

作为新媒体代表之一的微博最早出现于美国, 年轻人将自己的想法用简略的语言表达 (140字符以内) 并发布于推特 (twitter) 平台上与网友分享。这种在有网络的条件下, 只要利用一台有上网功能的手机就能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心得的方式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追捧。2007年, 饭否网首先将这种形式引入中国, 但鲜有人应用, 直到2009年新浪微博的出现, 至此之后, 微博这种形式在国内受到了网民的大力推崇。很多同学也纷纷表示, 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相比, 更喜欢用微博涉猎信息和互动交流。

3 微博吸引大学生的原因

1) 微博的低门槛性和平民化促使很多大学生利用这个平台表达诉求或展示自我。

我国的大学生大多处于18~24岁之间, 树立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意识增强的他们更有自己的想法, 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与传统的媒体繁琐的发布形式相比, 微博传播的门槛较低, 更加平民化, 真正使得人人都可以利用媒体的梦想成为现实, 只要描述的文字在140字以内, 不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 人人都可以利用微博表达自己的诉求, 同时, 展现自我风采。

2) 传播的形式、内容、渠道的多样性, 交流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使得大学生愿意利用微博这种形式分享自己在生活上、学习上的感受。

除了传统的文字形式之外, 网友可以将自己的声音、照片上传到网络上, 更加直观地展现自我;从传播渠道上来说, 大学生可以利用微博网页、微博电脑客户端、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发布消息;从交流的效率来说, 只要有网络, 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 并且及时得到家人、朋友、甚至陌生网友的回复。

4 微博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

4.1 微博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积极影响

1) 通过微博展现自我, 获得满足感, 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作为新媒体的一份子, 除了新媒体所具有的普遍特点 (交互性、及时性、融合性等) , 微博还有使用便捷、成本低的特点, 大学生只要利用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者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便可轻松登录微博发布信息, 不但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还可以上传活动图片或者自己的相片, 做到图文并茂, 达到宣传自己的效果。通过同学间的评论、转发等互动形式, 将自己的良好形象被更多网民所知, 打响知名度, 获得满足感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2) 微博的使用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途径。

由于学分制教学方式的普及, 相比较于高中以班集体为单位的教学方式, 大学里同班同学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显著减少, 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组织数量增加, 沟通范围的缩小使得大学生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增强, 在此情况下, 很多学生利用微博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以此来拓宽自己的交友渠道。

3) 微博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促使很多大学生纷纷选择通过微博这种渠道来涉猎信息。

不同于报纸、电视以天或者小时为单位来更新信息, 据统计, 微博信息更新的速度曾达到2 000万条/周, 平均每秒达到22条, 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更新速度。在快餐式阅读的社会, 大学生更愿意采取这种方式来猎取大量新信息。

4) 拓宽了大学生求职、创业渠道。

随着微博普及率的加强, 很多企业纷纷利用微博来发布招聘信息, 比较典型的如应届生求职网、应届毕业生求职网等, 著名的招聘网站——智联招聘也在新浪开通了自己的微博 (智联招聘-求职无小事) ;此外, 很多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营销, 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4.2 微博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消极影响

1) 产生微博依赖症, 大学生过度地沉迷于微博中, 荒废学业, 同学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 生疏感增强。

在我院的随机调研中发现, 90%有微博的同学每天都要使用微博, 其中约80%的同学每天至少会发1条微博, 20%左右的同学每天发微博的数量大于3条。近80%的同学会在业余时间不自觉地刷微博, 50%的同学甚至在上课时刷过微博。对微博的过度投入使得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大减少, 线下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也明显减少, 造成了现在的大学同班同学间熟悉度、默契度均不如从前。

2) 与同龄人的交流时间增加, 但与长辈等的接触时间减少。

微博增加了学生与同龄人交流的渠道, 但对长辈来说, 由于长辈对互联网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学生又将大量时间花在线上, 使得他们与长辈之间的交流时间减少, 拉开了彼此间的距离。

3) 微博内容的海量性和复杂性使得大学生的认知得到偏差, 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微博更新的高效率帮助网民获得大量信息, 促使大学生更愿意利用微博这个平台获取海量信息。然而, 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被网络监管到, 这导致了微博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 再者, 大学生的心理还处在趋于成熟的阶段, 并不能完全拥有独立辨别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大学生容易摄取不良信息, 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富有正义感、充满理想等特点, 很多不良分子利用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散布谣言或者进行负面信息的传播, 骗取大学生的转发量, 从而达到破坏社会和谐的目的。此外, 由于大学生盲目崇拜心理的作祟, 许多加大v的微博领袖的言论可能对他们的言行产生影响, 甚至引发粉丝间的口舌之战, 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 阻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微博信息的开放性侵犯了部分大学生的权利。

相对于其他阶段的人群, 处于青春期的人特别是现在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具有自主性强, 自我表现力强等特点, 以微博为信息传播平台的部分群体可能会通过分析大学生微博的特点, 寻找他们的兴趣爱好, 从而不厌其烦地利用私信、微博@等方式进行营销或者骚扰, 被动地接受“垃圾信息”, 侵犯了大学生的自主权。

5 如何改良微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5.1 高校教师的作用

1) 鼓励学生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线下活动, 架起微博与现实的桥梁, 使学生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

在调查中, 部分同学反映同学间沟通的机会太少, 孤独感的作祟怂恿他们利用微博这个渠道来拓宽自己的社交面, 增强自己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 减少孤独感。根据这一情况, 高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拉近同学间的距离, 消除陌生感, 减少大学生对微博的依赖感, 防止大学生沉迷于封闭的自我空间。同时, 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 勇踏“微潮”,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有效地利用微博。

研究表明, 大学生更希望关注经常发布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有价值的微博的主体, 因此, 高校教师可以身先士卒, 率先踏入微潮, 发布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对学生来说有价值的微博, 吸引学生进行互粉, 利用微博, 慢慢地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学生中, 帮助学生辨别信息的真假良莠, 过滤不良信息, 吸收有效信息, 真正做到利用好微博。

5.2 政府的作用

针对微博信息质量的差异性, 政府可以利用强化监督职能, 最大程度有效过滤不良信息。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性, 作为新媒体代表之一的微博更是在信息传递, 人们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小型调查, 研究微博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使得微博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社交。

关键词:新媒体,微博,大学生社交

参考文献

[1]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 2007 (7) :24-27.

[2]陈晶.浅谈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神州, 2012 (8) :215.

社交环境论文 篇11

作者:徐志斌

上市时间:2013年8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社交网络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改变了人们的许多习惯。人们开始在聚餐前要拍张照片上传,边看电视节目边在微博上吐槽,购买东西前先看看朋友们怎么说。

这首先引起了媒体的变革: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事件中,人们在微博中用围观改变着结果。媒介惯有的权力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流向普通用户。也引起营销的变革:人们更容易影响他人和被人影响了,因此,才得以每天有海量的用户、流量、收入在社交网络中流动着。更多企业与创业中的人也开始聚拢到社交网络中来。

在社交红利产生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背书”发生着巨大的作用。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这些信任背书我们知道在发生作用,却无法汇聚到一起实时进行管理和计算。社交网络将这些散落的动作聚拢了起来,累积呈现。

从最早的微博改变一切,到现在大家对微信的关注,社交网络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创业历程。相比于Facebook、Twitter,腾讯在国内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存在。

“如何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与收入?”《社交红利》一书作者徐志斌在书中透露了他对社交网络发展趋势的看法与思考。 在书中,作者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与收入?”从2010年,作者调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工作开始,他每天课间研究海量的数据纵横网,将这些数据和优秀案例一一列举出来,发现都可以归纳到3个基础的原点中,即“信息”、“关系链”、“互动”。微信、微博、QQ空间概莫能外,其他社交网络同样被囊括其中。

因此,他在书中指出:“红利收益正式从这三个远点散发出来的,就像是一个简单的等式: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也可以提炼成一句话:“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鼓励“让人们讨论你”。红利的产生源自于此。相信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获益。

小米董事长雷军在《社交红利》的推荐语中所说:“对创业中的人们来说,乘势而起是一件幸福,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微博和微信的兴起,正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势,得以让每一位用户、粉丝都成为产品的宣传员,创业者因此可以专注在产品本身。《社交红利》分享的,正是这些‘势’的起处。”

弹性社交:构建临时的社交网络 篇12

一、Color的弹性社交缘起

2011年移动市场风起云涌, 有一款社交应用独领风骚近两个月, 这就是炒得如火如荼的图片分享应用Color。2011年3月24日正式上线的Color, 在没正式推出前就引发美国媒体的热议, 项目初期即引来4100万美元, 先声夺人。

从构架来看, Color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并以图片分享为主的SNS平台。区别于传统社交应用的差异在于, Color无需注册, 也不需使用用户名、密码等相关个人信息, 更没有明确的好友系统——Color鼓励用户与陌生人分享照片并建立社交关系, 而不仅限于与熟人分享。这款应用突破了传统社交的强关系交往, 鼓励基于位置所产生的弱关系维系。

从社交关系来看, Color的社交关系都是动态的, 并取决于“场景”的设定。与facebook相比, Color建立的社交关系更接近于真实的人际交往。用户的图片信息对周围100英尺内的用户群组都是公开的。用户可使用应用查看范围内所有用户近期发布的图片, 进行互动, 与好友创建群组或任意加入其他用户的群组参与讨论, 还可以查看有共同场景特征的用户发布的图片信息, 全面构架起一个以图片信息分享为核心的场景型临时社交网络。相较于通过传统社交平台与好友分享图片信息的方式, 相同场景内的陌生人分享更符合真实的社交关系。

从用户群组来看, 为避免某一特定场景的图片流过于拥挤, Color也提供了分组功能。只要反馈给应用是哪四个人在独立咖啡馆内, Color就会创建一个临时群, 只显示你和这几个朋友分享的图片信息。当然, 基于特定场景内所有图片信息的公开性, 你同样可以查看其他用户群组的图片。

从数据处理优先级来看, Color采用了类Google的计量方式。以看棒球为例, 如果有1000名观众都开启了Color, 记录了赛场的真实情况, 那么, “Color会选择让你最先看到那些离你最近的和你想要拍的图片, 因此, 如果你的摄像头朝着三垒线的方向, 手机会获取这一信息, 并试图寻找到所有处于这一经纬度的照片传送给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质量好得不能再好的超级无敌放大镜头”, Nguyen (苹果前高管、Color创始人) 如是评价。

由此可见, Color的重点并不仅限于图片信息的分享, 更重要的是创建一个即时即兴的新型社交网络。它可以随时随地帮用户了解周围, 包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用户。而这一社交网络的实现即是基于“弹性社交”理念的建构。

尽管这款图片分享社交应用Color, 最终因为各方原因, 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 成了淹没在移动应用市场中的一颗沙粒。但“无需注册、自动在100英尺内生成一个Color使用者图片分享、评论平台”的“弹性社交”功能, 却就“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构筑临时社交网络”的问题给予更多人以新的启发。

二、弹性社交中的“关系”与“场景”

(一) 弹性社交网络的基础:关系

无论是以Facebook、IM为代表的传统双向确认强关系, 还是以Twitter、Path为代表的单项信息传递关系, 所有的社交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关系”源于“六度分离”理论, 即: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只需要通过很少的中间人 (平均6人) , 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起联系。显而易见, “六度分离”理论的最终落点在于建立人与人间的“关系”, 沿袭这一理论, 弹性社交网络的基础就应该是建立弹性的社交关系。

而弹性社交网络的社交关系, 既可以是强关系, 又可以是弱关系, 甚至可以介于这两种关系之间。这种多元的社交关系建立恰好解决了传统SNS平台下“如何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这一核心问题。

(二) 弹性社交网络的建立:场景

相较传统社交网络, 弹性社交网络最大的差异在于“场景”。任何弹性社交网络都需要特定的场景加以实现。例如典型的弹性场景如:宴会、咖啡馆、酒吧、火车某节车厢……任何可以交换彼此身份信息的场景, 都可以顺势构建起一个弹性社交网络。当然, 弹性网络并不完全等同于LBS确认, 也不完全等同于群组聊天, 更不完全等同于陌生人交友。

三、弹性社交的细化:用户群组与用户密度

上文中提到, “弹性社交”缘起于Color的概念。Color是LBS和SNS类应用突破传统制约的先行试水者,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围绕着Color所引发的关于“场景”和“关系”的探讨却与日俱增。

显而易见, 弹性社交对于“关系”的切分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就发展的历程而言, “弹性社交”的应用市场正在出现更细化的细分市场。当然, 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细化, 自然赋予了产品更有力的支持。相比于以往的“泛社交”, 弹性社交的理念即实现了“泛社交”基础之上的“精确社交”, 一方面, 它仍属于“泛社交”的大范畴之内;另一方面, 规避了“泛社交”会产生的缺陷, 用“精确社交”来弥补缺陷。如此一来, 用户的社交弹性才能够更大。以街旁为例, 产品初期, 它针对“兴趣”和“位置”来框定用户, 即:你所建立的好友, 是和你有某种共同目的或者爱好才抵达当前这个场景的人。例如一场音乐会, 一场球赛等。基于兴趣来参加活动的人在某个位置被“发现”, 然后进行好友互动。这种建立在“泛社交”基础上精准式的互动方式, 有效规避了传统社交中好友身份模糊不清、彼此信任度较低的不确定性。通过这种方式, 恰如其分地对用户进行了群组式的切分和归类, 提高社交关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达成这种细化模式的作用与意义。

在弹性社交的细化模式之下, 是否也同时压制了其移动应用市场呢?相对于“泛社交”的用户群, 这种精确式的“泛社交”是否有其市场的生命力和延展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哪一种社交形式, 究其实质, 都靠“用户密度”强有力的支撑, 但对于这两者, 其“用户密度”的含义有所不同。

从“泛社交”用户来看, 以QQ为例, 其强调的是在任意一个地点都能建立QQ好友的关系。这种社交的用户密度是用人口的百分比去计算, 其“用户密度”的概念仅是用来测算用户数量的一个指标。

而从弹性社交的用户来看, 以“IM”为例, 将“同一地理位置”使用人数作为基点。比如在某独立咖啡馆内, (如有必要) 能够实现现场使用软件的人数达100%, 从而带动和增加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从市场价值来看, 这一“用户密度”的含义才更为精准, 而这个概念也是弹性社交软件的生存根基——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定要依靠现有的SNS平台去发展LBS应用,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势必是社交应用的未来走向。

四、其他社交应用的Color式突围

腾讯旗下即时通信产品“微信”, 2.5版本中增加了“查找附近的人”等使业界轰动的功能。新产品上线不足一周, 对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界诸多产品形成巨大冲击, 一鸣惊人。而探其根本, 微信的这次迭代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于它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的虚拟数据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邂逅——凭借腾讯自身产品优势, 创新社交模式, 细化用户群组——开创了弹性社交网络新时代。

从迭代的功能来看, “查找附近的人”使得用户的情感沟通更富有弹性空间。这一功能将定位系统带入社交网络的体验之中, 更让此功能在用户中引发关注热潮, 现有关系链进行拓展, 人际沟通变得愈加丰富。它极大满足了用户猎奇的弹性沟通心理, 也填补了用户在沟通中日益膨胀的空虚心理。通过寻找身边的朋友, 分享快乐, 传递感触。

此外, 这一版本的微信, 充分考虑用户的隐私权, 也极大调度了用户的主动使用权, 使得这种沟通拥有极大的“弹性空间”。用户在选择位置时, 可选择显示位置, 也可隐藏自己的位置状态;用户主动添加好友时会有提醒, 此时可通过询问对方身份而决定是否接受好友请求。总之, 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自愿享受这项服务, 同时又能查看附近主动公布地理位置的陌生人, 这将大大延伸社交平台的触角, 赋予“弹性社交”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弹性社交的发展走向

Color的昙花一现, 让这个案例成了移动互联网界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它缔造的全新社交概念——弹性社交, 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技术与新艺术层出不穷的繁荣景象里, 弹性社交似乎已是了无新意, 如同Color一样, 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事实上, Color的“弹性”只是一种技术呈现形式, 在未来社交平台的发展走向上, “弹性”还应被赋予更多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Color开启了“弹性社交”时代, 但也不应拘泥于此、止步于此。“弹性”作为一种功能属性, 应发挥它更强的延展性, 对社交应用进行更广泛的“弹性化”构建。

纵观国内近年来成功的移动应用, 大多从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创意迁移而来。从创新层面来看, 优秀的独立作品并具有移动特质的应用, 似乎并不多见。但事实上, 能够对创意加以改造,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同样能够赋予产品全新的生命力。而“弹性化”这一过程, 恰好可以利用在改造中:基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兴趣、同一话题……都可以透过“弹性”的方式进行交互。

当然, 就眼下的“弹性”而言, 大部分应用的“弹性”功能不强、限制过多、操作繁琐, 这些固有的传统互联网思维模式, 束缚了移动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为流畅和宽松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 这些应用的“弹性”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 都不够鲜活, 双向交互的能力不足, “弹性空间”成了摆设, 没能发挥其最为根本的使命。

总而言之, 针对基于弹性社交的移动产品而言, 其根本还是应该了解用户价值, 满足用户需要, 达成用户体验, 实现移动社交产品的全面创新与突围。

摘要:弹性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 能通过一定关联的人构建即时即兴、可远可近的社交群组。本文将通过基于场景的临时社交关系构建, 探究内容层与用户层之于弹性社交网络的要义, 充分挖掘弹性社交的应用价值与发展走向。

关键词:弹性社交,临时社交网络,场景,本地化社群构建

参考文献

[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史亚光, 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 2009.12.[2]史亚光, 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 2009.12.

上一篇:土建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下一篇:脑室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