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2024-05-28

社交+(共12篇)

社交+ 篇1

弹性社交, 其概念来自于文章《Color融资4100万美元的猜想》, 缘起于名噪一时的Color应用, 即通过特定场景的构建, 对特定事件的识别, 将用户的相关信息内容推送到这一特定场景内所有打开程序的用户端上, 建立临时社交网络。据此可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是即时即兴、可近可远的, 既支持用户与具备强关系的熟人使用, 更支持用户和可能产生弱关系的陌生人建立同一社交群组。在移动互联网的人际关系构建中, 时间、位置、内容和活动四个维度成为重要元素。而在弹性社交中, 人际关系中的时间、位置及活动都是可以处于变化状态下的, 唯独需要发生确定关系的即是内容。因此, 基于特定场景的弹性社群构建以及用户生成的社交内容, 将成为社交网络环境中另一抹亮丽的风景。

一、Color的弹性社交缘起

2011年移动市场风起云涌, 有一款社交应用独领风骚近两个月, 这就是炒得如火如荼的图片分享应用Color。2011年3月24日正式上线的Color, 在没正式推出前就引发美国媒体的热议, 项目初期即引来4100万美元, 先声夺人。

从构架来看, Color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并以图片分享为主的SNS平台。区别于传统社交应用的差异在于, Color无需注册, 也不需使用用户名、密码等相关个人信息, 更没有明确的好友系统——Color鼓励用户与陌生人分享照片并建立社交关系, 而不仅限于与熟人分享。这款应用突破了传统社交的强关系交往, 鼓励基于位置所产生的弱关系维系。

从社交关系来看, Color的社交关系都是动态的, 并取决于“场景”的设定。与facebook相比, Color建立的社交关系更接近于真实的人际交往。用户的图片信息对周围100英尺内的用户群组都是公开的。用户可使用应用查看范围内所有用户近期发布的图片, 进行互动, 与好友创建群组或任意加入其他用户的群组参与讨论, 还可以查看有共同场景特征的用户发布的图片信息, 全面构架起一个以图片信息分享为核心的场景型临时社交网络。相较于通过传统社交平台与好友分享图片信息的方式, 相同场景内的陌生人分享更符合真实的社交关系。

从用户群组来看, 为避免某一特定场景的图片流过于拥挤, Color也提供了分组功能。只要反馈给应用是哪四个人在独立咖啡馆内, Color就会创建一个临时群, 只显示你和这几个朋友分享的图片信息。当然, 基于特定场景内所有图片信息的公开性, 你同样可以查看其他用户群组的图片。

从数据处理优先级来看, Color采用了类Google的计量方式。以看棒球为例, 如果有1000名观众都开启了Color, 记录了赛场的真实情况, 那么, “Color会选择让你最先看到那些离你最近的和你想要拍的图片, 因此, 如果你的摄像头朝着三垒线的方向, 手机会获取这一信息, 并试图寻找到所有处于这一经纬度的照片传送给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质量好得不能再好的超级无敌放大镜头”, Nguyen (苹果前高管、Color创始人) 如是评价。

由此可见, Color的重点并不仅限于图片信息的分享, 更重要的是创建一个即时即兴的新型社交网络。它可以随时随地帮用户了解周围, 包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用户。而这一社交网络的实现即是基于“弹性社交”理念的建构。

尽管这款图片分享社交应用Color, 最终因为各方原因, 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 成了淹没在移动应用市场中的一颗沙粒。但“无需注册、自动在100英尺内生成一个Color使用者图片分享、评论平台”的“弹性社交”功能, 却就“如何在移动互联网上构筑临时社交网络”的问题给予更多人以新的启发。

二、弹性社交中的“关系”与“场景”

(一) 弹性社交网络的基础:关系

无论是以Facebook、IM为代表的传统双向确认强关系, 还是以Twitter、Path为代表的单项信息传递关系, 所有的社交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关系”源于“六度分离”理论, 即: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只需要通过很少的中间人 (平均6人) , 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起联系。显而易见, “六度分离”理论的最终落点在于建立人与人间的“关系”, 沿袭这一理论, 弹性社交网络的基础就应该是建立弹性的社交关系。

而弹性社交网络的社交关系, 既可以是强关系, 又可以是弱关系, 甚至可以介于这两种关系之间。这种多元的社交关系建立恰好解决了传统SNS平台下“如何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这一核心问题。

(二) 弹性社交网络的建立:场景

相较传统社交网络, 弹性社交网络最大的差异在于“场景”。任何弹性社交网络都需要特定的场景加以实现。例如典型的弹性场景如:宴会、咖啡馆、酒吧、火车某节车厢……任何可以交换彼此身份信息的场景, 都可以顺势构建起一个弹性社交网络。当然, 弹性网络并不完全等同于LBS确认, 也不完全等同于群组聊天, 更不完全等同于陌生人交友。

三、弹性社交的细化:用户群组与用户密度

上文中提到, “弹性社交”缘起于Color的概念。Color是LBS和SNS类应用突破传统制约的先行试水者,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围绕着Color所引发的关于“场景”和“关系”的探讨却与日俱增。

显而易见, 弹性社交对于“关系”的切分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就发展的历程而言, “弹性社交”的应用市场正在出现更细化的细分市场。当然, 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细化, 自然赋予了产品更有力的支持。相比于以往的“泛社交”, 弹性社交的理念即实现了“泛社交”基础之上的“精确社交”, 一方面, 它仍属于“泛社交”的大范畴之内;另一方面, 规避了“泛社交”会产生的缺陷, 用“精确社交”来弥补缺陷。如此一来, 用户的社交弹性才能够更大。以街旁为例, 产品初期, 它针对“兴趣”和“位置”来框定用户, 即:你所建立的好友, 是和你有某种共同目的或者爱好才抵达当前这个场景的人。例如一场音乐会, 一场球赛等。基于兴趣来参加活动的人在某个位置被“发现”, 然后进行好友互动。这种建立在“泛社交”基础上精准式的互动方式, 有效规避了传统社交中好友身份模糊不清、彼此信任度较低的不确定性。通过这种方式, 恰如其分地对用户进行了群组式的切分和归类, 提高社交关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达成这种细化模式的作用与意义。

在弹性社交的细化模式之下, 是否也同时压制了其移动应用市场呢?相对于“泛社交”的用户群, 这种精确式的“泛社交”是否有其市场的生命力和延展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哪一种社交形式, 究其实质, 都靠“用户密度”强有力的支撑, 但对于这两者, 其“用户密度”的含义有所不同。

从“泛社交”用户来看, 以QQ为例, 其强调的是在任意一个地点都能建立QQ好友的关系。这种社交的用户密度是用人口的百分比去计算, 其“用户密度”的概念仅是用来测算用户数量的一个指标。

而从弹性社交的用户来看, 以“IM”为例, 将“同一地理位置”使用人数作为基点。比如在某独立咖啡馆内, (如有必要) 能够实现现场使用软件的人数达100%, 从而带动和增加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从市场价值来看, 这一“用户密度”的含义才更为精准, 而这个概念也是弹性社交软件的生存根基——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定要依靠现有的SNS平台去发展LBS应用,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势必是社交应用的未来走向。

四、其他社交应用的Color式突围

腾讯旗下即时通信产品“微信”, 2.5版本中增加了“查找附近的人”等使业界轰动的功能。新产品上线不足一周, 对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界诸多产品形成巨大冲击, 一鸣惊人。而探其根本, 微信的这次迭代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于它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的虚拟数据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邂逅——凭借腾讯自身产品优势, 创新社交模式, 细化用户群组——开创了弹性社交网络新时代。

从迭代的功能来看, “查找附近的人”使得用户的情感沟通更富有弹性空间。这一功能将定位系统带入社交网络的体验之中, 更让此功能在用户中引发关注热潮, 现有关系链进行拓展, 人际沟通变得愈加丰富。它极大满足了用户猎奇的弹性沟通心理, 也填补了用户在沟通中日益膨胀的空虚心理。通过寻找身边的朋友, 分享快乐, 传递感触。

此外, 这一版本的微信, 充分考虑用户的隐私权, 也极大调度了用户的主动使用权, 使得这种沟通拥有极大的“弹性空间”。用户在选择位置时, 可选择显示位置, 也可隐藏自己的位置状态;用户主动添加好友时会有提醒, 此时可通过询问对方身份而决定是否接受好友请求。总之, 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自愿享受这项服务, 同时又能查看附近主动公布地理位置的陌生人, 这将大大延伸社交平台的触角, 赋予“弹性社交”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弹性社交的发展走向

Color的昙花一现, 让这个案例成了移动互联网界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它缔造的全新社交概念——弹性社交, 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技术与新艺术层出不穷的繁荣景象里, 弹性社交似乎已是了无新意, 如同Color一样, 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事实上, Color的“弹性”只是一种技术呈现形式, 在未来社交平台的发展走向上, “弹性”还应被赋予更多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Color开启了“弹性社交”时代, 但也不应拘泥于此、止步于此。“弹性”作为一种功能属性, 应发挥它更强的延展性, 对社交应用进行更广泛的“弹性化”构建。

纵观国内近年来成功的移动应用, 大多从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创意迁移而来。从创新层面来看, 优秀的独立作品并具有移动特质的应用, 似乎并不多见。但事实上, 能够对创意加以改造,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同样能够赋予产品全新的生命力。而“弹性化”这一过程, 恰好可以利用在改造中:基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兴趣、同一话题……都可以透过“弹性”的方式进行交互。

当然, 就眼下的“弹性”而言, 大部分应用的“弹性”功能不强、限制过多、操作繁琐, 这些固有的传统互联网思维模式, 束缚了移动应用为用户提供更为流畅和宽松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 这些应用的“弹性”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 都不够鲜活, 双向交互的能力不足, “弹性空间”成了摆设, 没能发挥其最为根本的使命。

总而言之, 针对基于弹性社交的移动产品而言, 其根本还是应该了解用户价值, 满足用户需要, 达成用户体验, 实现移动社交产品的全面创新与突围。

摘要:弹性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 能通过一定关联的人构建即时即兴、可远可近的社交群组。本文将通过基于场景的临时社交关系构建, 探究内容层与用户层之于弹性社交网络的要义, 充分挖掘弹性社交的应用价值与发展走向。

关键词:弹性社交,临时社交网络,场景,本地化社群构建

参考文献

[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史亚光, 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 2009.12.[2]史亚光, 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 2009.12.

[3]社交网站:成互联网新发展热点[N].人民日报, 2010.07.[3]社交网站:成互联网新发展热点[N].人民日报, 2010.07.

社交+ 篇2

一、社交技巧有哪些?

1、积极聆听:在谈话的过程中,积极为对方赢得说话的机会,以便能让对方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就如论语所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真诚认可:真挚地肯定他人的优点,学会在赞美中向他人学习;

4、谈话技巧:在谈话的过程中,积极地往对方感兴趣的点上谈论,这样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及好感。

5、包容心:在谈话过程中,对方可能存在内容的不当或意见分歧等问题,我们不妨通过一定的包容来继续谈论,这样不至于让对方尴尬;

6、建立人际圈: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辞及行为,争取成为让对方认可的人,这样便于以后的交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交技巧。

二、如何提高社交能力?

1、我是谁,如何表现自己,身体语言

首先要学会身体语言,要知道我们的交流其实50%以上都是身体语言进行的交流,了解身体语言,不仅使你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更能让你更好的了解别人的想法。

2、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一项重要的社交能力,社交智商最高的人不是说话最多的人,而是倾听最多的人,因为我们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

3、建立关系网-名片

人际关系网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接到名片后怎么处理这个是门很高深的学问,名片不仅仅是名片,当你和陌生人交谈互换名片后,你应当将谈话中的重要内容记在名片上,比如,生日,对方小孩的生日,年龄,小孩的年级等等,当到这些日子的时候,你的一个短信将可以令对方动容,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他时,这个将是你的敲门砖。

4、如何在群体中脱颖而出

首先你要有你是这群人中的领袖的想法,这是关键。其次你可以找那些不适应这种场合的人下手,先与他们交流,这样的交流至少可以让你放松一下。等到你要召集人的时候,他们也会是你的拥护者。

5、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你的态度不仅能影响你自己,也对周围的人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你很自信,才能打开关系的大门,这个也是一次良好的交流的必要条件。

6、谈判

当交谈中碰到意见不一样,怎么样处理,这就得像谈判一样,要以友好的方式来处理冲突以及不同的意见。首先要注意的是,人和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想法肯定也不一样,想法没有对或错,你必需要知道这点,而且要允许他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求同存异,这才是最高境界。

7、社交风采

社交商务:社交网络新价值 篇3

社交网络的胜利

2010年年底,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Facebook.com,其访问量是美国总访问量的8.93%,超越了之前排名第一的Google。这不仅是Facebook的成功,更代表着Twitter、Youtube等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第一大主题应用。

IDC的数据显示,全球社交网络平台2011年将增长33%,达到6.3亿美元,到2014年将达到18.63亿美元,Facebook目前全球有7亿用户,全球每天会有1.1亿条微博消息产生。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博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如何使全球公众交流沟通更为方便快捷”是Facebook的使命;而Twitter CEO迪克•科斯特罗则表示,Twitter的使命是“随时随地让人们与最关心的事物即刻取得联系”。

两家领导型的社交网络企业的使命,很好地诠释了社交网络的诉求,这也正是社交网络的魅力所在,让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然地沟通交流,更好地分享思想和信息,更方便就同一个话题或者同一个事件进行讨论协作。

沟通和交流是人与人连接的基础,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社交网络就是让人与人实现了真正的深度连接,使互联网这一原本的设备和终端连接系统,变成了人与人的连接系统,IBM负责市场和通信部的高级副总裁Jon Iwata将其称之为“System of People”(人的系统)。

同时,社交网络庞大的数据也奠定了其基础价值,不同的诉求可以通过不同的应用方式挖掘社交网络的价值。

从社交网络到社交商务

早在2010年9月记者采访英国电信(BT)集团首席科学家JP Rangaswami时,JP Rangaswami就极力推荐和主张社交网络在企业中的应用,并力证了多家公司使用社交网络的成功。在美国,企业使用社交网络已经非常普遍,在企业的宣传和广告中,都可以见到他们各自的社交网络联系方式,而很少见到类似于800和400这样的热线电话。《哈佛商业评论》曾经针对2000多家企业做了社交网络应用方面的调研,参与调研的12%的企业现在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社交网络,而IBM的2010年CEO调查显示:57%的很好地使用了社交网络的公司领先于同行。

客户服务和营销是企业使用社交网络最基本的应用,通过社交实现与客户的深度互动和即时响应,可以提升客户体验并改善服务质量,同时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发现客户潜在需求和销售线索,美联航的广告“Be a Friend(Facebook),Stay in Touch(Twitter)”就是大多数企业应用社交网络的一个写照。这是社交网络对于企业的基础价值,也是社交网络应用的初级阶段。

在Lotusphere 2011上,IBM提出社交商务的概念,基本思想正是“Get Social,Do Business”。社交网络并不仅仅是Facebook和Twitter,还应该包括SNS、微博、视频分享、照片分享、协同工具、即时通信、邮件等所有沟通交流手段,将这些沟通交流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企业内外界限,实现内外部有效地协同;社交商务不仅局限在客户服务和营销,而是广泛涉及市场和客户服务、产品和服务开发、企业运营和人力资源。

IBM负责软件系统的高级副总裁Mike Rhodin对社交商务和传统商务进行了比较:首先,在市场和客户服务部分,传统的商务采用的是推压和控制市场的方式,而社交商务通过互动和深度沟通可以深化客户关系,建立相互信赖的客户关系和品牌忠诚度;其次,在产品和服务开发部分,传统商务是先有内部创意,然后进行市场测试和调查,周期长、有效性差,而社交商务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分享客户想法和创意,产生突破性的创意,并加速产品上市时间;最后,在企业运营和人力资源部分,传统的企业依赖于内部邮件、电话系统、建立内部知识库,而社交商务可以优化劳动力资源,并充分利用外部专家资源。

所以,社交商务对于企业意味着将使用全新的运营和商务模式来驱动商业价值,优化劳动力价值并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深化内外部关系。

IBM的社交商务之道

IBM不仅成功应用了社交商务,还将通过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与客户、合作伙伴分享自己的社交网络经验。在Lotusphere 2011上,IBM发布了一系列的软件、服务和计划,让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和内部同事通过移动设备、或者在云端跨越全球网络实现即时沟通和协同,实现完全的社交商务,其中包括:

1、新的软件系统让用户可以通过BlackBerry、iPad、iPhone等移动设备,使用邮件、即时通信、Web会议、Blog、WiKi等实现社交商务;

2、新的软件和服务让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建立社交商务模式,其中包括基于云的办公套件LotusLive Symphony;

社交+ 篇4

网络社交群体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网络社交平台丰富多样,弱化了群体形成的障碍, 使两个单独个人之间建立连接的几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极大地增加了群体成员交流四维度——时间,空间,工具,以及内容的自由度,使得大数据时代的群体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联系紧密的小型群体(即内部联系紧密的次级网络);关系疏松的大型网络(即通过高度高度联结的个体间的联系组成彼此间松散联结的网络)。

无论是以何种价值创造作为目标的网络社交群体,都需要在群体成员间特异性与一般性之间寻找某种平衡。这点海德(F.Heider)的“P-O-X理论”给予形象的阐释,即认知对象与两个认知主体三者之间存在着平衡的状态。他认为归属于群体的人们有实现平衡与和谐的期望,并且倾向于通过最小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平衡,并且用户做出最初选择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倾向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同或者类似观点的群体社区,以使后来的实现群体认知平衡的努力限度达到最小。基于“P-O-X平衡理论”,网络社交群体形成需要三个准则:可信服,有效性,与认同感。

可信服是要明确地告诉群体成员的参与者,特别是贡献者为什么要这样做。承诺是社交网站的核心内容,因其能够说服消极参与的浏览用户成长为贡献型的用户积极参与群体交流,而符合用户内心真正需求的承诺更有吸引力。为了最大限度的发动用户,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降低用户加入的难度,让其感觉诺言的兑现是如此的简单;其次要能够为用户带来明显的个人价值;另外,社交网站的“小世界网络”的关系模型告诉我们可以先将用户群体进行细分,鼓励他们加入小型次级网络,因“小型群体在达成并维护一致和共识上更有效”,然后再发展高联结度的“大使”。

有效性描述的是用户互动的可能性与活跃性。社交平台的设计必须要适合用户的行为,并且能够帮助用户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网络社交作为新工具降低了人们沟通交流的障碍,但是并没有改变社会人的群体生活的典型特征,即小型群体的成员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并和谐相处,并且小型网络具有加强与过滤信息的功能。然而大型网络联系的松散特征对“群众智慧”实现的功劳不如忽视,因分散布局的不相连接群体更有利于成员寻找到更好的答案,其重要的功能是收集来自不同用户的知识或者直觉判断,但是却无须达成共识。

认同感是参与该群体活动的用户就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大成的共识,即产生信服的用户参与互动之后,群体对其的期望以及自身的预期收获。约定是关于用户的自我期望与群体对其的期望, 并且要在群体成员间达成共识性的“无言”约定,群体其他成员作为整体的行为或者反应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出成员间的社会性联系,并且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那么之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多,随之而来的是达成共同协议的复杂度的增加。

网络社交平台的创建

1.“第一眼价值”的实现

用户的社交平台的使用周期包括察觉,注册,回访,与情感依赖四个阶段。社交网站使用过程呈现出“鸡尾酒派对”的现象——进入网站,浏览内容,发现价值信息,而后加入“交谈”,其他动态吸引你的视线。“熟悉的信息源触发的情况更容易使人们做出快速的反应”,社交网站需要为用户提供第一眼价值,因为用户在进入网站到发现价值信息之间能够花费的时间非常短暂。运营成功的社交网站要在用户达到页面短时间内告诉用户社区的目标并 成功的说服用户留下来。开放灵活的信息架构,清晰地导航,有价值的内容展示,还有极具亲和力的视觉设计——尽量图示化的信息显示,明确的视觉信息指示控件操作方式,各类信息间权衡显示,这些都是满足用户的“第一眼价值”需求的设计原则。

2.“贡献型”用户的培养

社交网站的用户群体,依据其在网站内的活动轨迹,可以被划分为四类: 主动发起话题的活跃用户群;就别人的话题发表个人看法的积极参与用户群; 转发并共享某话题及其评论的分享用户群;无所事事的浏览用户群。社交类网站的成功运营必须要包含贡献型用户, 即最大限度的培养活跃用户,至少也应鼓励用户成为积极参与者。影响社交网站“贡献型用户”培养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贡献行为执行的难度:首先决定于网站的权限设置,有些网站在用户没有得到价值信息之前就限制了用户对某些内容的阅读权限,这无疑是阻碍了用户的深度参与;其次,社交网站作为“外部记忆源”的主力军,必须要能够帮助用户最快的时间到达记忆的存储目标位置,从而增加了其利用结余时间进行内容贡献的欲望。

3.建构“高效率交互式记忆”

人们倾向于只记忆信息的来源, 而忽略信息本身内容,并且还非常擅长从周围人特别是亲属和朋友那里索取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认知心理学家将该种模式定义为“交互式记忆 (Transactive Memory)”。运营成功的社交网站具有“高效率交互式记忆”的特征,即专业(Specialization),协同(Coordination),信任(Trust)。“专业”是指群体内部独立个人所具有区别于其他成员的专业的知识;“协同”所阐释的是群体内部形成的关于成员专业知识的源记忆;“信任”描述群体成员对彼此专业知识准确性的信任。

具有针对性的社交网站比较容易吸引专业贡献型的用户,因为用户能够比较直观便捷的完成自我定位,是稀有信息资源的贡献者,还是稀有信息资源的分享者或转发者。如果是覆盖信息类别比较杂乱的社交网站,可以鼓励用户形成特色社区,或者提供高效的导航系统与筛选途径,再或者对用户关注外的可能激发用户参与或者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推荐。信任是成员间交流的前提,同时也是高效率交互式记忆形成的基石和维系的纽带,也是网络社交平台成功运营的关键。网络社交平台搭建时需要为用户有效便捷的“个人名片夹”创建体验,鼓励用户将个人资料展示在个人名片夹上,尽量把那些可以作为其所贡献内容的价值评价依据的信息内容进行重点强调;通过身份标签或者整体排名等方式将其在群体中的活跃性直观的展示给其他成员,节省他们的归纳评估的时间,以激发成员对个人名片夹的信息更新主动性。

大数据时代新型群体交往方式背后蕴藏的需求特征并没有改变,人们依然期待着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自我情感的表达。人类根本的心理需求将继续成为新时代互联网社交平台构建的依据与理论来源。

社交+ 篇5

2011-7-16 20: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9| 评论: 0|来自: 派代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4

摘要: 4年半前与电子商务结下了梁子,一直说啊在电子商务的领域我要是不玩出点火苗来,还真对不起生在这个好时代。我第一个创业项目是畅途网,做的是企业差旅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差旅中的机票消费给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决方案...4年半前与电子商务结下了梁子,一直说啊在电子商务的领域我要是不玩出点火苗来,还真对不起生在这个好时代。我第一个创业项目是畅途网,做的是企业差旅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差旅中的机票消费给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决方案,这个项目做的不错,已经开始盈利,虽然年营业额还没过亿,有点少,但是也算一点小成!电商界的朋友们有句口头禅,叫“电商催人老”,这话那个贴切的让人蛋疼,我曾跟天放科技的杨总说:“我是一个受虐狂,两次创业都选难的上!” 狗友网上线这三个月来我已成功减肥14斤,这14斤是为了中国伟大的电商事业而燃烧的,光荣啊!

今天这个话题和我们最近刚刚上线的创业项目有很高的关联性,也希望借此机会将我们的创业想法和大家分享,希望派友们多多批评指正。

本文要归功广大派友的分享,没有那么多的干货和分享,我何德何能!

啰嗦一堆!进入正题:

说起社交电子商务就不得不提淘宝的淘江湖平台、凡客的凡客达人平台、京东T平台,现在除了京东的t平台还看不出端倪,淘江湖和凡客达人的初始模式都已非常明朗。个人对淘江湖和凡客达人的模式非常不看好,后面若不能在用户群体的细分和内容标签化上面的继续深耕和微创新,将是死路一条。

社交网络的核心是人,那么我们先来分析分析人的网络社交和网路消费的一些特征。我们的可以根据最简单的收入高低将我们从事的行业人群分成3类,就这3大人群的网络社交形态我们来做个分析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发现收入和话语权、人际关系质量基本成正比,消费特征差异化非常明显,相当多的人比较追求消费品的精神附加值,那至此我们就不难发现社交电子商务的一些【社交要点】:

1.精准的用户群定位:

为什么要把用户定位放到第一位呢,电子商务营销的核心是“顾客”,定位好比我们的战略,而具体的操作和方法好比我们的战术,老子《道德经》中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就说明了我们用户定位的重要性。如果在用户和产品定位上出了问题,社交电子商务怎么做都是错的!用户定位越精准越可以创造更好的社交氛围,用户产生内容更

具有针对性,更能吸引用户群的其他成员,同时也给小社群带来比较高的活跃程度!当发展到一个群体的近乎饱和时再图扩张用户群不迟。

2.UGC的精神领袖化:

这点豆瓣的初期UGC给我们做好了榜样,垂直社交平台内容必须具有专业深度,又必须具有强烈的专业娱乐气息,最好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满足用户群体非常明确的一种精神诉求,这种UGC在垂直社交平台的发展初期非常重要,同样电商社交平台也不例外!

3.UGC的精编和标签化:

我们不能把社交平台像普通的综合社交平台一样看待,因为每个人在垂直社交平台不是来休闲或朋友聊天,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所以我们应把满足用户需求放到第一位,精编网站内容,将内容标签化,让内容被用户快速发现!这点美丽说和蘑菇街做的就是很好,他们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内容榜样!

4.特殊行业需要同城化和移动化:

例如,宠物狗行业同城化非常的有必要,活动和服务落地都是需要有同城平台的良好支撑!餐饮行业和手机定位区域性交友平台,都是需要非常便利的移动平台支撑的。

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社交电子商务的【电商要点】呢?

除了做好渠道控制、成本控制、库存管理、产品营销宣传等等电商基本功,我们认为社交形态的电商应该具备以下的特质

1.精准而偏高的产品定位:

我们的产品定位最好避开主流的经济型产品,锁定在中高档商品尤为合适。那些必须具有相当的精神附加值的高质量商品或者服务被推荐的可能性更高,更能适应社交传播的需要。在当今电商异常狂热的时期,精准而偏高的产品定位可以有效的避开经济型产品的价格竞争,获取更大利润空间、更低的运营成本,从而使我们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同时高精神附加值的产品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社交内容,利于社交平台在初期进行优质内容的积累,领袖意见的积累,以及领袖群体的积累,这将是垂直型社交平台能够快速发展的基础!

2.谨慎的推送UGC:

假设您在一个圈子里混的时候,您的一个朋友他每次买的东西都跟你推荐,您会怎么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想的邪恶一些,他是不是有什么目的,或者那个商家给了他什么好处他才这么干的?这样是容易产生厌恶感的营销,也是社交营销的比较忌讳的一点。

那么比较好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说 “得人心贵在投其所好!”,我们认为应该是需求定制型的,根据这个用户的一些特性、喜好来限量的推送信息,例如一个养拉布拉多犬的狗友在我的网站上面活跃的时候,我们的feed仅仅向他推送拉布拉多相关的讨论信息和周边小区的狗友话题。

3.全方位的收集用户信息特别是喜好:

孟子说的好,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咱们要想吃这群人的饭,就得好好的了解这群人的喜好。顾客买了S号/红色的贵宾犬服装时,那我们要收集哪些信息呢?首先这位用户的爱犬是贵宾犬、小型犬、长毛犬,他喜欢红色,他很有可能希望经常带狗狗出门,天天去宠物店洗既浪费又麻烦,所以他选择了给她穿件衣服。那么这些信息就应该及时的录入数据库与客户信息关联,随着客户购物次数的增加,我们对顾客的了解也在不断增加。当我们向该客户推送一些关于贵宾犬的便携、防尘、红色的宠物拎包时,她不会感到意外,因为即使他已经有了,也会对此感兴趣!数据库营销做到此种程度想不赚钱都难!

4.提供精致而优质服务,努力创造服务差:

这里就不再对服务细节进行说明,因为行业不同,服务也不同,但我们都要谨记我们的服务永远都要高于综合型商城提供的服务。例如我们狗友网的用户群定位的是中高端的宠物狗消费群,我们的特色服务之一就是要提供信用卡电话刷卡的服务,因为我们的用户群拥有支付宝的比例较低,而拥有大额信用卡的比例较高。特色服务之二是联合大型的连锁宠物美容店、宠物医院开展合作,推出会员定点、定期优惠和VIP待遇的服务,让我们在线的优质服务也落到当地的实体。

5.网站/包装等的设计,产品表述细节需要更加精美:

界面要符合特殊人群的特殊审美,我们不能嘴上说定位中高端,做的是淘宝的页面设计,这会让我们的用户在第一时间对我们失望!使出最好的本领使您的设计能够超越淘宝的品牌商家和京东等综合商城,因为您是垂直特色型电商,细分领域更需要撑门面!您见过哪家专卖店的装潢还不如商场柜台呢?

我们综合电商和社交的要点,来绘制一张图,希望这张图能够对准备进入社交领域的电商们带来帮助。

社交电子商务的形态应该是非常多样化的,这其中完全可以融合无线、社区、搜索、点评等形态,各种配比看各自优势和积累,个中滋味也只能各自体会,社交电子商务不应该有一个标准形态。我们希望融入社交这个概念到电商的领域,是因为我们发现社交营销的低成本、高粘度的优势,但是请不要忘记社交营销却是一个高水平的活,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拦这个瓷器活,一不小心赔钱又砸了牌子!

社交+ 篇6

作者:徐志斌

上市时间:2013年8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社交网络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改变了人们的许多习惯。人们开始在聚餐前要拍张照片上传,边看电视节目边在微博上吐槽,购买东西前先看看朋友们怎么说。

这首先引起了媒体的变革: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事件中,人们在微博中用围观改变着结果。媒介惯有的权力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流向普通用户。也引起营销的变革:人们更容易影响他人和被人影响了,因此,才得以每天有海量的用户、流量、收入在社交网络中流动着。更多企业与创业中的人也开始聚拢到社交网络中来。

在社交红利产生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背书”发生着巨大的作用。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这些信任背书我们知道在发生作用,却无法汇聚到一起实时进行管理和计算。社交网络将这些散落的动作聚拢了起来,累积呈现。

从最早的微博改变一切,到现在大家对微信的关注,社交网络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创业历程。相比于Facebook、Twitter,腾讯在国内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存在。

“如何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与收入?”《社交红利》一书作者徐志斌在书中透露了他对社交网络发展趋势的看法与思考。 在书中,作者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从微信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带走海量用户、流量与收入?”从2010年,作者调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工作开始,他每天课间研究海量的数据纵横网,将这些数据和优秀案例一一列举出来,发现都可以归纳到3个基础的原点中,即“信息”、“关系链”、“互动”。微信、微博、QQ空间概莫能外,其他社交网络同样被囊括其中。

因此,他在书中指出:“红利收益正式从这三个远点散发出来的,就像是一个简单的等式: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也可以提炼成一句话:“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鼓励“让人们讨论你”。红利的产生源自于此。相信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获益。

小米董事长雷军在《社交红利》的推荐语中所说:“对创业中的人们来说,乘势而起是一件幸福,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微博和微信的兴起,正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势,得以让每一位用户、粉丝都成为产品的宣传员,创业者因此可以专注在产品本身。《社交红利》分享的,正是这些‘势’的起处。”

社交+ 篇7

为何要走“媒体化”道路?

尽管立足于职场领域, 但Linked In显然并不满足于用户登录仅仅是为了寻找工作。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向内容领域进行扩张尝试, 其远景目标是让公司能够在未来成为类似商业新闻的来源, 成为一个大量有着共同兴趣的商业用户阅读、分享的社交平台。而从优化网站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 通过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 除了能够直接吸引注册用户付费订阅高级内容服务, 还能通过用户使用黏性的增强, 提升网站在广告商眼中的价值。

早在2011年, Linked In就推出了其新闻内容推荐功能——“Linked In Today”。该功能主要根据用户所在和其关注的行业, 通过“人工+算法”的方式来进行每日的相关业界新闻推送。当时雄心勃勃的Linked In还从《财富》杂志挖来了编辑Dan Roth来领导这个内容小组的工作。然而这一功能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使用Linked In的职场人士更倾向于阅读那些来自于具有品牌度的资讯来源及著名业内人士所推荐的信息。

针对这一局面, Linked In在2012年又推出了所谓的“影响者计划” (Linked In Influencers) 。请来一批业内知名的博主, 专职提供目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而用户通过关注这些业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来获取相关领域的信息、见解, 使得推送的新闻内容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同时通过鼓励用户的关注、分享等社交行为, 使其对平台的使用黏性进一步得到增强。

收购Pulse, 助力“媒体化”

根据2013年度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 该季Linked In的收入主要由人力招聘业务、市场营销广告和高级订阅服务三大部分所组成, 其中后两者之和已经接近半壁江山。对比起几年前招聘业务占据压倒性比例的局面, 可以说Linked In对内容的追求已经在收入结构比例的合理化上初见回报。

那么收购Pulse将有望起到怎样的效果?

1.能带来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大量的优质内容。

作为全美三大新闻阅读应用之一, Pulse在被收购前就已经与750多家内容提供商达成了合作, 其用户基数也达到了3000万。庞大的用户数和内容资源将是收购给Linked In带来的最为直观的收益。

2.提升移动端的阅读体验

移动互联网时代, 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通过手机来阅读他人所分享的新闻资讯。但在Linked In原有的移动端产品中, 存在着诸如来自于外部网站的链接无法很好与手机适配的问题。而Pulse的技术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 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3.增强用户黏性, 继续提升内容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

资讯阅读类应用是比较典型的用户高频使用类产品。在这个注意力碎片化时代, 通过收购Pulse, 增加用户的驻留时间,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Linked In这一品牌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同时Linked In也被认为有可能会通过该应用, 开展一些增值服务或者进行收费平台的相关尝试。

4.完善Linked In的生态环境

对于志在打造“职场媒体生态圈”的Linked In而言, 这起收购, 使其能为商业用户提供阅读资讯和商务社交, 加上之前在职场其他领域内的各种服务功能, 使得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就能构造起一个立体的个人品牌, 从而完善网站的生态坏境, 提升对用户的价值。

未来的Linked In

自诞生以来, Linked In所提供服务的核心价值就是围绕着职场人士社交平台这一市场。但随着它开始具备生产大量优质内容的能力, 以及被进一步激发的用户分享沟通等社交行为, 这个社交帝国正开始逐步转变为一个能够聚合、分享优质内容的媒体平台。

来自Linked In的数据显示, 目前只有20%的用户对该平台的使用局限于寻求工作机会, 而大约80%的用户已经在Linked In上试着同其他用户建立联系, 并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交分享中去。

而随着Linked In在媒体化这条道路上的继续前进, 他们很可能在几年后成为行业新闻和专业信息的主要来源 (就如同国内的“知乎”正逐渐成为职场人士寻找信息和专业解决方案的重要选择一样) , 这也将会使得职场人士对该网站的使用方式发生转变:从最初单纯的投递简历寻求工作机会, 逐步转变为登录网站获取职场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未来的Linked In, 很可能成为一家向用户提供专业商业信息的主流媒体网站。

数据挖掘, 满足社交网站媒体化需求

在美国, 伴随着如今这批习惯了使用社交网络的年轻人在未来几年里逐步进入职场和白领阶层, 用户的信息阅读和获取习惯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比起如今还有许多中年职场人士习惯于从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渠道获取商业信息的局面, 到时候的用户无疑将更为依赖主动订阅信息和网络的个性化推送等更高效的手段。

而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 为其推送合适的信息, 就必须利用好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 这还得依赖技术发挥对内容的提炼作用:如今对大量数据解读并做出的反馈, 主要集中在信息提取、个性化呈现、话题性引导等几个方面。而这些都是工具技术利用算法、语义分析等, 对内容形成的二次加工后的产物。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期一些拥有千万级别以上用户规模的社交网站, 纷纷收购立足于数据挖掘方面的团队或应用。

网络社交泡沫 篇8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你会选什么?

“派对狂人”是凯特林给出的答案。即将进入高一学习的15岁的她,打算将她毕生的精力都花在派对上。她努力使自己应邀参加各种有趣的派对,一个接着一个。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将自己的这些照片传到她的个人主页上,展现自己在各种派对上的风采。

我曾和凯特林以及她的母亲凯伦一同交谈过。凯伦说她并不介意女儿对于派对的狂热:“只要她不酗酒,不吸毒,而我又知道她在哪参加派对,我真的不介意她的这种狂热。”

让我感到异常惊讶的是她如此沉迷于将自己的各种派对照片上传到个人主页上,似乎参加派对的唯一目的就是上传照片。她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上传,而在周末,这将占用她更多的时间来编辑她的个人主页。

“你在我的年纪也会坚持写日记的。”凯特林打断了她母亲,“你说过你也曾花数小时来写日记。”

“但那是私密的行为。”凯伦说,“我不会给别人看的。”

“所以还有什么比我现在做的事更好呢?”凯特林回答道,“既然你已经决定花这么多时间来关注于自己,那为什么不和别人一起分享呢?总是只为自己写作似乎有点奇怪。”

“但你只是在照片上花时间。”凯伦反击道,“你甚至不写东西。”

凯特林耸了耸肩,摇着头闭上了眼睛,一副“你不会懂”的表情。“他们在成长中没有个人主页这回事,他们那时甚至没有因特网。”凯特林一边说,一边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你不能在网上和朋友们分享你的照片,但这并不代表你不想分享。”

博客写的并不是自己的内心

这个想法直到我和其他的父母及其子女探讨之后才有所转变。

当年轻人在网上码字或贴图时他们正尝试去取悦、娱乐或逗趣他们的朋友。而当你一个人在卧室里写别人不会看的日记时,你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长就写多长,你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寻求你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在网上发布博客,维持网络关系所带来的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相反,写的是朋友可能会感兴趣或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文字。

唐希音(音译)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她在接受有关其博客采访时表示,她从五年级就开始写博客。“当我开始写我的题为‘生活之旅’的博客时我非常诚实,”她告诉记者,“我单纯地觉得没有人会看。如果有人看,那就更好了。”但是很快她就转变了她基于网络上的写作风格,“我在网上发布的文章都力争言简意赅。”希音说她再也不会写那些她内心真正的想法,因为通常这些文字总是显得冗长而抓不住主题。

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千万不要忘了贴图。最近一份来自哈佛商学院的报告指出,青少年上网排名第一的原因在于看别人的照片。尤其是那些年轻男性,他们在网上看一些女性的照片,无论这些女性他们认识与否。

女生们知道这些想法。她们也意识到,如果她们要想主页有很高的点击率,就必须贴很多图。搞笑的图片很好,有女人味的图片就更好了,只要这些图片不讨人厌。贴图就是要选择正确的图片,那些好看的、时尚的、搞笑的。

我最近和一位名叫朱丽叶的女孩的父母交谈过。她一直会花很多时间在她的个人空间、即时消息、短消息上。有时,朱丽叶会上网直到凌晨,为的就是将她的照片贴在空间里,或是给她的朋友发即时消息。而我给出的建议就是让她的父母限制她上网的时间。

“但她必须适应数字世界。”她的父亲如是说,“现在是21世纪,我们不论是读书或是工作都会用到电脑。那为什么不让她在平时生活中就多多练习呢?”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她父亲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写博客、发照片并不是增强电脑技术的有效途径。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艾林在一份研究中指出:“青少年写博客时所用的语言简单,拼写简略,用词单一,这些都会逐渐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惯。”

上网对数学和阅读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将上网多的孩子和不太上网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似乎前者相对而言表现得更加出色,然而十年前,能上网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来自于较富裕的家庭。西方社会的一个事实就是从富裕家庭来的孩子的表现总是比来自不那么富裕家庭的孩子好,而来自另一份研究则表明,在学生特色、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都相对对等的情况下,在家上网会对数学和阅读理解能力带来负面影响。

鲍艾林教授发现花过多时间在社交网站或是更新博客,“并不能让你收集更多有关成人世界的信息,相反,它占用了我们去了解世界的时间”。为了在学校里、派对上或是聚餐中能够和别人恰当地交流,青少年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电影、时尚、流行趋势、网站视频和电视秀。他们开始机械地评论着别人的穿着、饶舌说话的语气以及调情的手段,而这些都占用了他们应该用来读书的时间。

真正的世界和网络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交网络上的技巧实际上会影响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鲍艾林教授总结说:“在青少年网络世界中的成功造成了你在学校或是工作中的无能。”

社交APP—微会 篇9

关键词:社交,移动互联,Android

1 App分析与设计

1.1 App分析

微会App是一个实时聊天,添加附近校友,同校交流的社交型应用软件。它能够扩大大学生的交友网络,改善大学生之间的陌生感(比如一个宿舍楼的同学,只有同班的一部分同学认识)。当做一些科研项目时需要其它系同学的帮助,可以用微会App查找到你需要的小伙伴。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朋友圈的朋友,同时也是改善校友合作氛围的最佳软件。学校通知、班级通知、校园新闻、校内活动及时收到。希望通过此软件可以帮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便利,实现信息化管理和快捷的交流。

1.2 App的主要模块设计及功能分析

微会App主要有注册、登陆、会话、联系人、校友、设置六个界面。注册界面:此模块实现功能为:收集新用户数据,创建账户。

登录界面:此模块实现功能为登录时通过账户对身份进行确定和密码验证,验证后进入主界面。提高用户安全隐私保护性。

会话界面:该界面主要显示当前的聊天会话,方便用户查看消息实现同时与多人聊天。此模块实现功能为:显示消息数量,方便同时与多人交流。

联系人界面:选中准备进行聊天的好友,弹出对话框,进行聊天通讯。对联系人进行分组管理,用户可以按照关系进行分类。界面中有搜索框提供给用户输入联系人昵称进行查找,“新朋友”功能是添加符合条件的好友,“附近的人”功能是搜索附近的校友。此模块实现功能为:

校友界面:里面列出校友,可根据用户点击即可查看校友信息并添加好友。标记出了每位校友的距离,方便你去寻找想见的他(她)。

设置界面:设置个人资料,用户设置个人的昵称、头像等。

2遇到难题和攻破

定位和检测距离代码:

解决办法:由于技术有限,所以通过百度搜索使用百度地图调用了定位的功能。添加自己的思想实现了校友之间距离的思想。

3 App未来展望

未来可实现地图导航,让校友查找见面变得更加便捷,添加校园通知消息,提升软件在同学中的实用性。推送校园新闻、刊物、活动等,身边发生的时事及时了解。避免学校举办的活动无人知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去。

4结语

总而言之,通常的社交APP是较为受欢迎应用之一。因为互联网的是以“人”为本的产业,为此能够达到千万级的影响的APP,其必然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用户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跳出开发局限性,创新开发运营模式,以此获得用户的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赵国锋,张洪伟.网上聊天工具应用精选问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孙更新.Android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社交购物研究综述 篇10

如今, 由社交网站孕育而生的社交购物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新一轮浪潮[3]。

根据Gartner公司的预测, 到2015年, 社交网络将为企业带来将近一半左右在线销售额, 并且消费者社交购物的花费将达到300亿美金[4]。与此同时, 社交购物的发展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 本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社交购物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以期对社交购物的研究和企业营销实践提供参考。

1 社交购物的内涵

1.1 社交购物的定义

社交购物这一概念被认为是雅虎公司于2005年首次提出, 当时该公司使用的是“社交商业 (Social Commerce) ”这一类似的概念, 认为社交商业是由销售者组成的社区, 并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资讯信息[5]。Stephen和Toubia (2010) [6]指出, 从广义上讲, 社交商业和社交购物均融入了社交网络和在线购物两种属性,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连接销售方 (Sellers) , 而后者连接顾客 (Customers) 。Olbrich和Holsing (2011) [7]认为社交购物社区是将消费者连接在一起, 并利用他们创造的内容 (如评论、分享、推荐等) 来生产商业价值, 并以此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Kang和Johnson (2013) [8]亦认为, 社交购物是社会化网络服务 (SNS) 的一种应用形式, 能够让消费者通过协作、评论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到产品或服务的营销过程中。

由于社交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创新和变化, 严格上讲, 上述定义很难涵盖社交购物的所有内涵。但是, 从本质上来说, 社交购物是消费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结合[9]。具体而言, 社交购物的特点一方面是使消费者在获得有形产品的同时, 还通过在线互动获得了诸如社交、娱乐等社会价值, 从而弥补了传统电子商务中价值单一的缺陷[10~13];另一方面, 它将用户创造的内容 (例如口碑、推荐等) 生成商业属性, 增进信任和购买意愿, 从而帮助消费者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7、14、15]。

1.2 社交购物网站的分类

社交购物网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商业属性添加到社交网站中, 如Facebook中的品牌主页, 允许商家与顾客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商业活动[16];另一类是实现了产品或服务社会化的电子商务网站, 如Polyvore是一家专门为用户提供服饰搭配的网站, 其内容均是由用户在其它网站中抓取的图片而生成的个性化服装搭配, 同时, 该网站还为用户提供购买链接, 并向第三方收取交易佣金[17]。

2 消费者使用社交购物网站的研究

消费者使用社交购物网站的研究是目前学者们较为集中的研究领域, 其中包括消费者使用社交购物网站的行为研究和影响使用行为因素的研究。

2.1 消费者在社交购物网站中的使用行为

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 消费者参与社交购物网站的使用行为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基于过程导向的网络互动行为, 另一种是基于结果导向的内容创造行为。

2.1.1 网络互动行为

网络互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或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而相互影响的行为[18]。其中, 网络互动可以分为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消费者与品牌 (企业) 之间的互动, 前者是指消费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提供的沟通工具 (如私聊、个人主页等) , 就某个感兴趣的话题或情感状态进行的交流和沟通[19];后者又可以分为任务导向型互动和社会性互动, 基于任务导向型互动是指企业通过邀请消费者参与到关于产品设计、使用体验等主题的讨论, 引导正面的网络口碑通过顾客的社会网络进行传播, 以此激发更多的顾客与品牌的共鸣和关联性感知[20], 而基于社会性的互动是通过向顾客提供一般或专业性知识以及情感性沟通 (如节日问候等) , 来增强企业与顾客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 注重满足顾客的社会情感需要[21]。

2.1.2 内容创造行为

社交购物的发展依赖于用户积极的内容创造行为。人们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在社交购物网站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其中网络口碑 (electronic word of mouse, e WOM) 是社交购物网站中最为常见的用户创造内容。郑有为 (2011) [14]将网络口碑定义为不同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或服务的属性、使用经验及供应商等信息的交换和沟通。他进一步将网络口碑分为属性评价型和单纯推荐型两类, 前者是指用户理性、客观地基于产品特定属性、性能表现的评论;后者是用户情感导向、主观且没有支持论点的评论。此外, 用户在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中自行生成的商品推荐列表、标签、个人主页等也被视为一种网络口碑的表现形式[7]。

大多数学者认为消费者使用社交购物网站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社会价值、娱乐价值和效用价值。其中, 社交网站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用户的社会资本[22], 同时, 社会资本能够影响用户对效用价值和娱乐价值的感知[23]。

2.2 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消费者使用社交购物网站的因素, 比较典型的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 (TAM) 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去解释消费者的态度与社交购物网站使用意向。由于上述两个变量又受到外部变量的影响, 所以学者们会根据社交购物网站自身的特点来适当地修改或扩展技术接受模型来建构概念框架。其中, 社会影响 (Social Influence) 是学者们考虑较多的外部变量。社会影响来源于社会比较理论, 反映用户感觉到所属群体中的重要人士认为自己应当使用该系统的程度。类似的, Shen (2012) [10]引入在线社会比较倾向 (Tendency to social comparison online, TSCO) 这一概念来描述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时将自己的意见与他人进行比较, 并受到影响的程度。Shin (2013) 使用主观规范 (Subjective Norm) 来衡量社会影响, 并得出主观规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使用行为, 还能够在用户信任和使用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Hinz等 (2012) 则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从凝聚力 (Cohesion) 和结构对等性 (Structural Equivalence) 两个维度来解释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如何对用户施加社会影响。其次, 社交购物网站能够弥补传统电子商务网站社交价值缺乏的不足, 通过与朋友的互动来满足社交需求[8、10]。因此, 有学者使用社会存在 (Social Presence) 这一变量来体现上述特征, 并将其定义为消费者在心理上感知他人存在的程度。

还有学者直接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例如, Liang (2011) 的研究显示, 用户与网站之间的关系质量能够直接影响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 而关系质量又受到网站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 和网站质量 (Web Site Quality) 的影响, 同时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是社交购物网站最主要的两种社会支持形式。Chen等 (2013) 基于承诺理论对用户在社交网站中的内容创造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承诺 (Commitment) 作为衡量用户与网站关系强度的重要维度, 对用户的使用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而用户承诺又受到社会支持、沉没成本和主观规范等的影响。

此外, 还有些学者的研究视角颇为新颖, 例如K a n g等 (2013) [8]引入消费者自信 (Consumer Self-confidence) 和社交能力 (Sociability) 来探讨不同特征的消费者在社交购物网站中的行为特征和使用意愿。Dennis等 (2010) [13]研究发现, 年轻的女性消费者对社交网站的感知乐趣能够显著影响她们的态度和使用意愿, 同时, 高频率的互动和社交应用能提升用户乐趣。Stephen和Toubia (2010) [6]则以社交购物网站中的个人销售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他们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 销售者之间网络连接越紧密, 越能吸引消费者的光顾, 带来整个网络访问量的提升。

3 影响消费者社交购物意愿的因素研究

如今, 免费策略已经成为社交网站的主流经营模式, 大部分的社交网站盈利模式还是以广告收入为主。然而, 社交购物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一对多或一对一的且以交易为目的的商业模式, 它是以社交为驱动, 通过社区聚合用户, 以Web2.0技术的应用使用户能够自由地创造信息, 并利用信息的分享、用户的互动等社交手段来为企业进行品牌传播、顾客关系管理等营销活动。因此, 学者们认为对消费者在社交网站中的购物意愿进行研究有助于新的社交网站商业模式的产生。

3.1 消费者在社交网站中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 (Willingness to pay, WTP) 是预测消费行为较为准确和普遍的变量。从消费者在社交购物网站中消费的客体来看, 消费者支付的对象包括: (1) 网站为用户提供的增值服务, 如会员服务, 高级功能等[11]; (2) 网站为用户提供的虚拟产品, 如虚拟礼物、游戏等; (3) 企业或个人销售者在社交网站中导入的产品或服务, 而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往往是第三方公司, 如团购商品、个人推荐等。根据上述三种消费客体的提供方之差异, 支付意愿又可以分两种, 一种是对网站的支付意愿 (WTP for SNS) , 另一种是对他人的支付意愿 (WTP other members of SNS) , 前者类似于B2C的商业模式中, 消费者对网站或其第三方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后者类似于C2C的商业模式中, 消费者与个人销售者进行交易的意愿。

3.2 社交购物意愿的影响因素

在研究消费者社交购物行为时, 大多数学者将信任作为支付意愿的前置变量。在电子商务环境中, 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 反映了消费者在与具有正直、善意、能力的另一方进行交易时的一组具体的信念。而消费者对某一行为的信念又决定了其具体行为的意愿, 进而会引起实际行为的产生。由于网络购物具有低可控性和信息风险, 使得信任成为在线交易顺利完成的基础和前提[18]。另一方面, Web2.0技术使得用户生产和传播信息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 同时, 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又是社交商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此, 获得用户信任, 激发用户参与内容创造和传播是社交商业存在的基础。

3.2.1 信任的分类

See-To等 (2013) [15]将社交购物网站中的信任结构分为信任信念 (Trust Beliefs) 、制度信任 (Institutional-based Trust) 和信任倾向 (Disposition to Trust) 。其中, 信任倾向是指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愿意相信他人的程度;在社交商业中, 制度信任表现为一个人对社交购物网站的信任, 并影响个人对卖方的信任信念。同时, 结构保证 (Structural Assurances) 和情景正常 (Situational Normality) 是制度信任的两种形式, 前者是指网站用户相信该网站提供的法律、规章和技术等保证性措施能够成功地让自己做出购买决策, 而后者是指当用户在进行社交购物时, 相信网站能为其提供愉快和舒适的购物环境;信任信念是相信销售商具有某项对自己有益的特质, 分为善意 (benevolence) 、能力 (competence) 、正直 (integrity) 三个维度, 善意在社交商务环境中表现为消费者相信在社交网站中能够得到企业的关注和关怀的信念;能力在社交商务环境中表现为消费者相信企业能够快速、高效地将产品交付到自己手中的信念;正直则表现为消费者相信企业能够恪守在网站中对产品或服务品质承诺的信念。此外, 上述三种信任结构的关系表现在:信任倾向是信任信念和制度信任的前置影响因素, 同时, 制度信任又可以影响信任信念, 而信任信念是影响购买意向的前置因素。还有学者将社交网站中的信任分为对网站的信任和对其他用户的信任, 前者类似于制度信任, 能够提供便捷社交服务的网站更能让消费者产生从而影响其对网站的支付意愿;而后者是一种人际关系间的信任, 类似于信任信念, 是用户对他人的善意和信誉的认可度, 影响用户对网站社会价值的感知以及向他人支付的意愿。

3.2.2 信任的影响因素

对于社交商业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 学者们主要从消费者使用社交购物网站的行为和网站特征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前所述, 网络互动是消费者使用社交购物网站的主要行为表现之一, 互动双方的沟通交流过程同时也是信任的建立过程, 当卖方通过社交购物网站向买方展示自己的诚实、善意和能力并被买方感知时, 信任由此产生。同时, 不同的网络互动对象、特性、场所和方式对信任的影响作用又存在着差异[18]。其次, 网络口碑作为用户在社交购物网站中的一种内容创造行为, 会影响消费者信任和购买意愿[15]。进一步而言, 在社交商业环境中, 消费者创造的网络口碑可以表现为产品评论、推荐列表、自定义商品组合等形式, 而上述各种形式的网络口碑对用户的购买意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信息过载则会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 从而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负向影响[7]。类似的, 有学者还研究发现网络口碑的来源和方向[14、15]、内容的抽象性以及接受者的产品涉入度[14]也会对购买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 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也会对用户的信任产生影响。例如Hajli (2014) 指出, 能够聚合用户并提供专业意见的社交网站更能引起用户的信任和购物意向。Kim等 (2013) 的实证研究表明, 社交网站的声誉、信息质量、交易安全性会影响用户的信任, 同时, 社交网站的低价策略与消费者信任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Vock等 (2013) [23]的研究亦发现, 过度的经济关系嵌入会阻碍社会资本的积累, 从而不利于信任和购买意愿的产生。因此, 企业不应在社群规范 (community norms) 较强的社交网站中开展营销活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 社交网站的流行给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来的冲击, 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交购物网站进行企业营销活动, 成为当前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社交购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研究的内容上, 基于宏观视角的消费者行为研究较多, 如社交购物网站的使用原因、影响社交购物的因素等, 而基于微观视角的对某个具体行为的研究较少, 如用户互动的具体内容如何影响对品牌的认知等, 且国内学者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方法上, 国外学者较为丰富, 经常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而国内学者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仍是主流。

社交恐惧症患者做社交 篇11

二十岁那年,栗浩洋有社交恐惧症。为了向同学请教问题,他端着盘子在食堂游走了一周也没敢和人开口交谈。

如今,在各种论坛、演讲、路演的场合,他甚至有不间断发言六小时的纪录。

作为克服社交恐惧症的受益者,他深感社交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将这种社交关系更好地建立起来,是他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年前他有一次长时间的禅修,那段时间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会交到错误的朋友,遇到不适合的伴侣,甚至和不靠谱的人合作,都来自于一个核心——“人的信息透明化”还未被建立。

“淘宝和京东建立了商品信息的透明化,而人的信息透明化还完全没被开发。这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市场。”栗浩洋认为,让一个人花十到二十分钟对另一个人产生清晰深入的了解,“是对人们的生活可能带来颠覆性改变的事情”。于是,他决定通过创业将想法落地。在他正式成立公司做“朋友印象”时,就得到了俞敏洪和正和岛的种子期投资。

陪伴昂立从“吊车尾”到排名前十

创业前,栗浩洋是昂立的高管。加入昂立时,昂立还是一家只做成人教育的教辅机构。上世纪90年代,外语潮在上海已极为风靡,加之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较多,每个家庭都相当看重对孩子的教育。栗浩洋知道这对教辅行业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光做成人教育市场毕竟有限,要看到用户的需求。这也就使得昂立从一个只做成人教育的机构变成了涵盖学前、小学、初高中甚至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机构。

如何将决策落地是个问题。好在加入昂立前栗浩洋已经有过一次创业经历,而且同样是做教育,他将自己在创业时期研究出来的“游戏教学”在昂立试行。在今天看来这可能并不新颖,可在当时的教辅行业“游戏教学”却极为少见。栗浩洋说,在教学当中设置游戏只是第一步,要想提高续报率,课堂质量相当重要,比如一节课在什么时候设置游戏,怎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设置不同的游戏,什么样的知识点利用什么游戏最能变得简单易懂而且有趣。在昂立的课程上,这是他倡导和狠抓的地方。

后来,昂立在教辅行业的续报率从他加入时的“吊车尾”一跃成为前十。

前瞻性也是他在昂立对自己的认可。“当时我在昂立是最先预见到教育行业要结合互联网的。”那时教育行业还处于线下争抢生源的激烈竞争中,“但我意识到上海地方那么广、学生那么多,要想让昂立的教学点开到每一个地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适合自己的课程,线下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的。”栗浩洋设立了在线教育,他在昂立的同事如今提及他仍旧赞誉有加,甚至有员工在自己的微博发声,称其为偶像。

让陌生人的兴趣、爱好、经历变成透明的

再次创业,起初栗浩洋只想做一个关于人的信息透明化的事情,具体是一款怎样的社交软件,他并没有清晰的构想。于是他几乎下载了时下所有的社交软件,成为深度用户,从用户体验开始一点一点琢磨这一类软件的形成和痛点。

栗浩洋以前没用过陌陌,后来为了了解市场他开始成为陌陌的用户。用过之后才明白,“尽管都是做社交,但我们想做的事情和陌陌完全不同。”

他认为,在陌陌里面,人与人的沟通还处于一个较浅的层面,而且用户对于了解一个人的需求在那个平台上并没有被放大。“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沟通和了解一个人都是有必要的。”正因为自己曾经有过社交恐惧症,所以看别人在社交软件上生硬搭讪时,内心会焦躁不安,“特别替他们着急,让我想到曾经的自己,非常感同身受。”而假如你对一个人的信息知道得多一点,了解程度深一点,就不会出现生硬尴尬的搭讪现象。从这点,他确定了自己要做的社交软件——让陌生人的兴趣、爱好、经历变成透明的,甚至能帮助用户从这几点出发,去找到更能成为朋友的人。

很多人不光是不会搭讪,可能连搭讪的勇气也没有。怎么办?他想到了“匿名”的方式。“社交软件并不只是给会社交的人用,一定要考虑到对这方面不擅长的人群。”“匿名”也是朋友印象的一大特色,但是同类型的“秘密”就受到了一定的诟病。栗浩洋认为,尽管都是做匿名,但“秘密”的匿名信息有断裂层,也就是说这个匿名消息到底是谁发出的没有人知道,而朋友印象在后台的监管上会特别注意,“有特别过分的做法要负法律责任”。

着手做朋友印象的时候,他深知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得找个合伙人才行。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合伙人魏志成。

对于两人的合作契机,栗浩洋回忆起来,觉得最大的促成因素还是两人脾气相投,对产品的想法一致,做人做事的风格也比较契合。从魏志成的经历来看,他与年少时期的栗浩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大学毕业之后就创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略微叛逆,有一颗想做点与众不同的事情的心。

魏志成是85后,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以及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11岁开始做个人站长,12岁开始写游戏脚本,17岁做Windows Mobile手机软件、运营港漂学生论坛,并且创业做过女性社交应用“薇蜜”,拿到了创新工场的投资。栗浩洋青睐他的能力,也看好他在互联网营销策划方面的才华。“最近朋友印象会有一次病毒营销,就是我们一起商量主导的。”

给朋友印象取名字的时候,栗浩洋原本想取名叫“阅人”,魏志成觉得这名字不适合网络传播。“我相信这是他对网络和年轻人群喜好的判断。”目前栗浩洋主要负责公司的管理和资金运营,魏志成则负责产品和营销策划。因为还缺少一个专业技术上的人才,UI亟待完善。

移动社交软件市场一直硝烟四起,很多产品却只是创业者的自嗨狂欢。栗浩洋觉得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人脉往往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这个团队看到了二度人脉的价值,通过大数据算法专门推荐精准的二度人脉。其次,小到借贷、租房,大到交朋友、寻找伴侣等问题,人的信息透明化都可以提供一个更为成熟清晰的判断标准。

至于如何维持社交软件的长久性,他认为用户的动力更多是在非对称关系中产生,栗浩洋把这归结为炫耀心理。为了证明人类有分享的欲望,栗浩洋研究了各种平台上的用户分享行为,大众点评上一个3块钱的煎饼也有数条评论,时光网上一个不知名的电影竟有数百条评论,其中还不乏长影评。虽然他也认为这些皆属长尾行为,但至少证明了一个问题,大众点评、时光网、豆瓣的确给了大家一个“评论”的场景。像点评之于餐厅一样,朋友印象想创造一个“评论”人的场景。

拿到俞敏洪的投资

今年四月,朋友印象获得了俞敏洪、正和岛的种子轮融资。栗浩洋说自己多年教育领域的工作经历让俞老师对他比较熟悉,俞敏洪也录下视频表示,在使用朋友印象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成长,通过朋友与自己的互相评价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朋友。

2015年初栗浩洋去拜访俞敏洪,发现他因为滑雪摔断了腿,靠拐杖才能走路,但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周末也不例外。一个身价几百亿的人还如此拼命地工作,这让栗浩洋非常震惊。栗浩洋说,如果把这个故事发表在俞敏洪的朋友印象主页上,相信大家会对他有更深刻和生动的认知。而俞敏洪在朋友印象上会对哪位大佬朋友做评价,这也是值得期待的亮点。

拿到俞敏洪的投资,栗浩洋有“刷脸”的便利。获得正和岛的资本,主要是人的信息透明化这一特点被看重,正和岛认为这一特点能够在信贷端有所作为,与当下的“熟人信贷”异曲同工,对借贷者更加了解,借贷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社交时代的媒体营销 篇12

随着这些策略的成功奏效, 社会化媒体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各公司不仅通过社会化媒体来与用户进行互动, 倾听客户的建议和意见, 保持更为紧密、深度的关系, 而且通过社会化媒体的运用来进一步打造品牌, 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在打造品牌过程中人性化的重要性, 即要与自己的客户成为朋友关系, 或者让大家喜欢上自己的品牌。

“WHAT”

基于Web2.0的互联网应用产生了众多的社会化媒体, 国内典型的案例如QQ、新浪微博、天涯论坛以及人人网、开心网等, 而移动设备与移动客户端的发展, 强化了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简单、随时随地、传播迅速等特点。数据表明, 截止2015年2月, 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2.9亿规模, 其中4G用户比超过10%。

而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 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中一个典型趋势就是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与智能手机的结合促进了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 新浪微博用户在2012年5月已经达到1.5亿。而顺应这一趋势, 已有超过3万个企业品牌在新浪上开设了官方微博。用户众多、信息传播量巨大,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化媒体的本质在于其用户生成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 也就是说, 社会化媒体是由于参与其中的用户自发主动的内容创造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分享传播而存在的。用户参与、用户创造、用户分享是社会化媒体的内容特征, 同时又具有用户作为消费者身份的平等的关系特征。

这种内容加关系的双重特征, 彻底改变了企业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从内容看, 用户对信息内容的创造与分享使企业不再具有内容上的主导性;从关系看, 用户作为消费者的共同身份所体现的平等关系是企业天然所不具备的。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如果企业还固守传统的营销观念, 以主导者的形象在社会化媒体上传播信息, 必然会因与其他用户作为消费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被用户所回避, 使企业的营销传播彻底失效。

社会化媒体的另一个特征是透明化。在企业的传统媒体营销活动中, 广告一方面通过突出企业产品服务的差异化优势来争取消费者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则尽可能掩饰自身产品服务所存在的劣势或缺陷。

而在社会化媒体上, 消费者基于自己的消费体验自由地发表关于产品服务的方方面面的评价信息, 消费者针对企业产品服务的任何疑问也可以迅速地通过分享获得可信服的回答, 而企业发布的任何夸大其词或虚假的广告宣传都会迅速被揭穿造成品牌危机。

“WHY”

大部分企业社会化营销过程中都会出现几种常见情况:有的是缺少专业性的媒体运营, 大多企业都是新增社会化媒体运作, 企业内部并不具备有新媒体营销运营策划专业人才, 一味地想以公司产品为主线去写文案, 通常都无法编写出具有影响力的好文案。

由于新媒体新兴起, 大V、公众账号比比皆是, 哪怕你做得还算不差同样也是淹没在一堆销售推送信息中, 粉丝不会一直去关注一些只有销售信息的账号。除非是跟实体连锁店的优惠力度一样还多少能吸引客户。

还有就是急于求成的企业在前期建立粉丝时内容都选取与产品无关的段子来积累粉丝, 一旦有一些粉丝就开始每日产品销售、促销消息, 这已经违背了自媒体的定义和最初的方向。

因此, 微博、微信大幅度出现一些僵尸官微, 就是没有人更新管理信息。这些企业都吃到社会化媒体的亏, 如果你按着以上的几种情况去运营自媒体, 那还是不要浪费这份人力和财力。正所谓“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果企业可以配备专业的人才管理运营自媒体是一条放长线钓大鱼的路, 这个方法适合财力较为充足的企业。如果微小型企业预算有限, 市面上有一些专业代理运营官微, 企业可以节省下人力管理等成本。

“HOW”

营销的规则已悄然改变, 社会化营销时代即将到来。在这里, 人人都是参与者, 人人将是营销者。传统的推播式营销将过度到社会化集客式营销;我们需谨记三个关键词“社区, 口碑, 分享。”资深社会化媒体学者, 社会化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陈迪如是说。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网络营销成为企业推广的主战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社会化营销如火如荼, 成为企业争夺用户关注和品牌塑造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 社会化营销的策略需要随热点的变化不断更新, 在营销中吸引大量的关注并达到营销目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 你可以通过举办线上活动吸引粉丝的关注, 从而创造一个高忠诚度的活跃社区。以豆瓣网为例, 你可以发起一个“周末电影”, 这好比举行一个虚拟的网络聚会, 你的粉丝可以把他感兴趣的信息分享到他自己的主页。活动的时间可以设置为一天或者更长, 这个根据你自己的机会而定。通常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 你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者, 增加社区的趣味性, 你的努力可以活跃整个社区, 增加成员的归属感, 有时候也可以给你带来商机。

许多页面创建者每周都会举行一次线上活动, 但是往往过度频繁的活动却会削弱活动的效果。一般情况下, 每4—6周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会取得比较好的营销效果。

在举行线上活动的时候, 一定要给活动设置好标签, 并为你的活动做详细的计划。为了保证参与活动的粉丝数, 你可以在早上的时候先发出一定数量的活动邀请, 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适当邀请粉丝参加。

提供干货, 而不是泛泛而谈。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化媒介, 提供有价值的内容都是获取关注最正确也是最迅速的途径。

在web2.0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是互联网内容的制作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如果你可以提供新颖专业的知识, 你势必会引起同一领域内许多从业者的关注, 他们也会很乐意与你这样精通特定领域知识的人沟通和互动。在互联网上, 有不少专业人士通过写高质量的行业博文而成功获得大量关注。因此, 不管你身处什么行业, 你都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化媒介, 比如微博、博客、论坛等, 发布高质量专业化的内容, 不断积累人气。当你有足够的关注度后, 你就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 甚至是意见领袖。

选择正确的社交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他们真正的挑战是能否通过社会化媒介把信息传递到真正的目标受众。好多公司的网络营销人员认为他们需要在所有的社会化网站上面注册账号。特别是当有一个新的社会化网站风生水起的时候, 他们觉得自己也需要去该网站上面开展推广。事实上这种人云亦云, 认为这些社会化网站一个都不能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小企业人员配备有限, 手中掌握的资源又少, 采用这种广撒网的策略来开展社会化营销往往会事倍功半。

那么, 在人员和各种配备有限的条件下, 应该如何开展社会化营销呢?很简单, 你要了解你的客户, 然后找到他们活跃的平台,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注册账号, 然后在一两个特定的社交平台深耕, 塑造企业形象, 提高影响力。

与你的粉丝进行真实接触。不管网络怎么发达, 通过互联网与人接触还是无法完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一些隔阂。如果你可以与你的听众进行一次真实的对话或见面, 让他听到你的声音, 看到你的真人, 这会是一种很好的拉近与听众距离的方式。与你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沟通, 这是对线上社会化营销的有效补充。一般情况下, 你可以通过微信语音或者直接通过电话和你的活跃用户进行沟通。那些积极参与你线上活动的用户, 通常都是和你有共同的兴趣或者对于你的公司或者产品有兴趣, 通过进一步挖掘, 在这样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中有可能发展成为你真正的客户。

上一篇:进出口商品结构下一篇:不确定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