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策略

2024-05-28

不确定性策略(共12篇)

不确定性策略 篇1

环境不确定性及管理会计概述

1.环境的不确定性

企业要想做出重要的决策, 就必须充分了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 一方面, 要分析自身的发展现状, 从而在决策时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 避免劣势;另一方面, 还要充分了解外部市场环境, 熟悉国家相关方针政策, 了解相似企业和竞争企业的发展现状, 分析经济发展态势, 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国家政策的要求, 降低市场变化给企业所带来的风险。[1]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导致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大。企业只有结合外部市场环境来制定科学决策, 才能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使自身发展更加稳定。

2.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 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对企业日常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和整合, 从而维持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行, 提高企业的价值。[2]管理会计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信息系统, 另一个是控制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共同实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标。在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 增大了对管理的难度, 对管理会计决策的制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企业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 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 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管理,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

3.管理会计信息的意义

企业在做决策时, 要考虑风险性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利用对管理会计的信息分析结果, 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能对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进行及时补救。除此之外, 还需要筛选出对企业管理会计有用的信息, 保证信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从而使最后分析的结果更加可靠, 也更能反应企业的发展现状。

总之, 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 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应充分了解内外环境的变化, 制定正确的管理策略, 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运行。

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会计策略

1.变革组织结构

通过调整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能够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满意度,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形成企业内的良性循环, 促进企业的发展。[3]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应对环境变化的部门, 组建专业的风险评估小组。该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分析市场环境动态, 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发展现状, 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预测并给出解决方案, 从而避免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2) 将不确定性因素分散到各个组织部门, 能够降低核心部门所承担的风险, 维持其正常运行, 从而为企业的稳定提供保障。另外, 可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向权变方向发展。目前, 大部分企业设立的部门较多, 管理层次较乱, 权利较分散, 导致在临时决策时程序较为复杂, 对较紧急的情况则可能会导致因决策不及时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权变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 权利较为集中, 使企业在突发事件面前, 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3) 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管理会计中,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在不确定环境面前, 能树立与企业共进退的观念, 形成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因此, 要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促进企业价值的不断提升。

2.增大与环境相关的信息量

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 能够使企业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进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可参考的因素。[4]对一个企业来说, 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类。

通过对内部环境信息的分析, 能够使企业了解自身的实力, 明白企业发展所具备的经济基础,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避免因盲目自大所带来的激进行为, 也可避免因妄自菲薄而丢失发展的机会;[5]通过对外部环境信息的分析, 能够使企业了解行业发展态势, 分析外部市场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从而使企业能够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 避免不利因素对企业的阻碍。同时, 也可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

加大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量, 通过对信息的分析,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改正失误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 可为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 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

3.引导组织文化发展, 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1) 要保证信息的真实合理性。[6]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 而且不同部门产生的信息也各不相同。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不一定都是有用的, 而且也不能保证所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因此, 决策者要能在杂乱的信息库中选择正确可用的信息, 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获取有用的资源, 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要对组织文化进行稳定性的引导。企业在做管理会计决策时, 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通常会建立多个方案, 以便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当不确定环境较少出现时, 决策者会自动选择较为简便且耗费资金较少的方案,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收益。要想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引导组织文化向稳定性方向发展, 能够提高管理会计的实用性。

(3) 坚持内部与外部共同导向。坚持企业内部的导向作用, 要加强员工的创新能力, 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结合自身发展现状, 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会计策略,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坚持外部组织导向, 则要求企业充分了解外部市场环境, 分析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促使管理会计策略发挥最大优势。

4.突出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控制系统是管理会计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长期以来, 人们对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使控制系统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7]控制系统的形成和建立, 是以信息系统为依托的, 它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其中, 控制系统最主要的功能, 就是实现对信息的分类和管理, 如果没有信息系统, 那么, 控制系统也就不复存在。在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 只有对种类繁多的信息库进行筛选、整合, 才能使数据分析的效率更高, 信息的可靠性才更强。

提高控制系统的作用, 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 为正确的评价提供依据。同时, 能够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的一体化, 增进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所以,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控制体系, 充分调动员工的自我决定能力, 经常开展自我评价活动, 提高员工对自己的认知。同时, 企业领导要树立独特的个人魅力, 能够利用其管理者的影响力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 以竞争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企业管理会计在不确定环境中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

结论

经济的飞速发展, 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给企业管理会计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只有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 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功能, 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策略, 降低不确定环境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影响, 促进企业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媛媛.环境不确定性下的管理会计策略[J].大观, 2015 (6) :250.

[2]张丽丽.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23) :168-169.

[3]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 2014 (9) :21-28.

[4]谢文静.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探讨[J].商, 2015 (42) :154.

[5]陈良华.价值管理:一种泛会计概念的提出[J].会计研究, 2002 (10) :53-56.

[6]王德昌.市场竞争、组织分权与管理会计信息视野[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4.

[7]王斌, 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 2014 (1) :13-20, 94.

不确定性策略 篇2

盱眙县马坝初级中学

秦必红

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指课文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育目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语文教育教学全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它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确定好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备好一堂语文课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呢?

一、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新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只有正确的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统筹安排,整体把握。针对文本内容、特点,分层次、分梯度地设置目标、实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发展目标的定位与组合。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一课时的目标设置可定为三个梯度,即说明顺序的梳理、辨析、运用。这样,能使学生在说明顺序的梳理中,达成字词、了解科普知识等知识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短文说明顺序的辨析,结尾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所了解到科普知识的畅言、练笔。从而,既注重了高层能力目标、发展性目标的落实,也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当然,依据课文内容,不是要求面面俱到,层次无遗,这要根据课堂本身内容来确定。总之,依据内容确定课堂目标,能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既强化了知识的导达,也兼顾了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原始状况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备课。

对于目标的表述,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避免使用结论性的语句,如:“学习托物喻人的写法”(《白杨礼赞》目标)“学习顺叙的写法”(《一面》目标)“领会欲扬先仰的写法”(《荔枝蜜》目标)等都是带有结论性的表述。如果换成“本文用什么方法来揭示主旨的?”“按什么顺序组材的?”“本文旨在赞蜜蜂,作者却说不大喜欢,这种情感对赞美之情是增强,还是削弱?”这样,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述目标,一定能唤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

三、根据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

每篇讲读课文之前,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而所谓的“注重重点”是指重点之中的重点,即突破口。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

多,许多教师一味求全,惟恐遗漏了其中之一,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我想这大可不必,我们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比如《海燕》一文,有三个训练重点:一是革命先驱无畏的战斗精神,二是象征、对比、和烘托,三散文诗的特点。如果我们平均使力,每条都详讲,那么给学生的印象就会不深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就着重抓住第二条响鼓重锤。找到了突破口后,分析文章时就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文,更要备生,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教《捕蛇者说》一文时,训练重点有二条:一是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二是理解议论的作用。其中的第二条就是难点,因为本学期最主要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而本文则要求学生理解记叙中的议论的作用,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讲得透彻。

四、根据教学反馈信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随时获取学习目标是否实现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准确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具有行为表现的特点,即它可以通过检测来判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检测的方式有课堂提问、讨论、练习、考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由于需要掌握的内容很多,教师课可适当地增加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及时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涉世家》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对文章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大组交流,教师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更准确地确定下节课的教学目标。

班会主题确定的策略 篇3

一、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来确定主题

班级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事情,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班主任要及时地了解班级每天发生的事情,从繁杂的事件中筛选一些值得关注的、适宜作为班会主题的材料。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班会主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班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班会奠定基础。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班会是他们的班会,是关注和帮助他们的、是为他们服务的。这样的班会学生会感到亲切,会深刻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如,班级内出现起不文明的“外号”现象时,就可以召开以“尊重”为主题的班会。在这个班会中,以起“外号”为开端,播放一两个由于起外号造成极端伤害的案例视频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去给他人起不文明“外号”的危害。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心里给自己起一个非常不雅的“外号”写在纸上,不记名地把纸条交上来,而后打乱顺序随机发送给每一个同学,使他们把纸条上的外号当众读出来。就这样以角色互换的形式来交流体验一下不雅“外号”给他人造成的心灵伤害。当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以后,一般都能深刻感受到其伤害。这样,他们就会比较自觉地改正自己错误,不再给他人起不雅的“外号”,也不再喊人家的“外号”,从而逐渐地学会尊重别人。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说出班级内其他不文明的行为。由于是身边的事情,学生就会有许多话说,班会也会更加活跃、有效。

这样的班会学生会感觉比较亲切,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班会,才有实效,才会精彩,学生所受的教育才会更深。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班主任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被动局面。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在深切体验基础上的自我教育,空洞的说教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二、抓住时事热点或社会热点来确定主题

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生当然也就是社会中的人。虽然他们没有全面步入社会,但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培养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社会上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挖掘这些教育资源,使教育及时跟上时代的脉搏,拉近社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其中社会的热点和时事的热点尤其值得关注,有许多是极好的教育素材,是班会主题优秀材料。如,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问题。我们就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在班会中我们列举了钓鱼岛自古就属于我们的种种证据和理由,同时还列举了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巨大的灾难,以及日本不愿正视历史的卑劣的行为。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心、民族心被激发出来了,团结奋斗、努力学习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那段时间,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是空前的,就连几个原来有矛盾的同学也都消除了矛盾,他們学习格外认真努力。原来不文明的现象悄然消失了,班级出现了少有的和谐。

三、根据学校的工作来确定主题

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单位。学校的许多工作基本上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的。贯彻学校的一些教育思想,一般是通过班会来进行的。所以,班会主题的确定当然应该考虑学校布置的一些工作,如,学校组织一些重要的活动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工作有序地开展。

当然,班级虽然是学校最主要的组成单位,但它毕竟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的。没有独立性就失去特色,班级一旦失去了特色,就会平庸起来,就没有发展的持久动力,一个没有发展动力的班级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不可能建设班级的特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对班级的管理只能是一些宏观上的,绝不能在微观层面干涉班级的工作,以便为班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比较广阔的空间。

四、围绕班级文化建设确定班会主题

班级文化是渗透每一个学生思想深处的、无形的力量,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精神力量。每一个人都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来建设和发展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要达到这个境界,如果没有先进的班级文化引领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当然,班级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和长时间的建设和积累,所以,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是班会主题的一贯内容。所有班会主题都应该以班级文化为基础,并为之服务。如,我们班级倡导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都是班级的美丽风景,为此我们开展了“因为我,班级更加美丽”“我是班级的风景线”等班会活动。现在班级许多学生还真都成为班级的美丽风景,班级因为美丽而更加可爱。

总之,班会主题的确定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要因时、因地采取灵活的策略来进行。只要我们走近学生、研究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许多很好的教育资源都可作为我们的班会主题。只要我们的每一个班会都能选择比较恰当的主题,再加上合适的班会形式,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确定性策略 篇4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中, “可辨认性”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 用于转移、出售、租赁、授予许可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力或其他法定权力, 无论这些权力是否可以从企业或者其他权力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等。

二、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是指无形资产在存续期间内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价值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不确定性、经济寿命的不确定性、成本转移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准则的可容许性引发的不确定性以及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带来的不确定性。

(一) 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不确定性

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使得相关商品销量增加、商品价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或者产品生产成本降低, 从而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但是, 这些超额收益是否产生以及产生金额的多少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生产经营活动密不可分。而生产经营活动是不确定的, 这就导致了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

(二) 经济寿命的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大多源于知识、人才、技术和智能, 其经济寿命取决于知识技术成果更新换代的速度, 除了人为的以法律形式规定其使用年限外, 其余的无形资产是无法准确的预计其经济寿命的, 即使是有法定的使用年限, 也存在与其实际经济寿命不符的可能。

(三) 成本转移的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往往没有市价可以参照, 其成本的计量基础主要采用历史成本法, 然而无形资产经济寿命的不确定性导致它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在何时终结不易确定, 因此成本所决定的摊销额与不确定、变化的收益之间难以适当配比。即使是在规定的受益年限内摊销, 也存在某项无形资产超过规定年限后仍在使用或者在达到规定年限之前已经不具有实际价值的可能。

(四) 无形资产准则的可容许性引发的不确定性

现行的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 某个项目要确认为无形资产, 首先必须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其次还要符合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这些制度和准则的可容许性导致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对不在无形资产定义容许范围内的被排斥在外, 比如人力资源;二是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但是不符合两个确认条件的也被排除在外, 比如自创的商誉。

(五)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不确定性

在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 无形资产的计价基础主要是历史成本, 对于采用更合理科学的现行成本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计量、分段计量等方法来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准则和制度并未许可。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可以根据无形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摊销方法, 包括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生产总量法等。但是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是不确定的, 因此, 在后续计量中, 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会不确定。

(六) 减值损失的不确定性

企业会定期或每年年末检查各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并将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无形资产减值, 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于可收回金额, 不论是销售净额还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都是不易确定的。因此, 可收回金额的不确定性使得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的计量也不确定。

三、无形资产价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无形资产价值管理认识不足

无形资产的无实体导致了人们不能在感官上直观的认识它的功能, 因而无形资产极易被忽视。例如, 不少企业没有注册商标的意识或者商标被人盗用、假冒, 造成企业利益流失。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 不设无形资产管理机制、专业管理人员、管理工具和管理制度, 导致了大量无形资产“无家可归”, 严重制约了无形资产作用的有效发挥,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二) 无形资产的核算存在缺陷

传统会计模式只注重有形资产的核算, 忽视了对无形资产进一步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导致无形资产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大打折扣。无形资产核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会计核算范围内的无形资产有专利权、非专利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商标和商誉。企业会计准则只承认因产权变动而产生的商誉, 不确认企业自创的商誉。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狭窄, 加上企业自身对无形资产的不重视, 导致了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过少, 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情况, 不利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

2. 无形资产的计量不规范。

首先,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核算采用历史成本法, 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正确的反映出一些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的情况。其次, 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每期的收益情况难以估计, 加上激烈的竞争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断变化, 因此, 想要做到摊销方法的正确匹配十分困难。最后, 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仅包括物资的简单投入, 还包括研究人员的智力劳动的投入。以工资形式来衡量这种复杂的智力劳动价值本身就不合理, 因此, 也就谈不上对无形资产的正确核算。

3. 无形资产的披露不足。

在公司财务报表中, 企业没有披露全部无形资产, 即使披露的无形资产, 其成本也只是实际成本的一部分, 并非全部价值。其次, 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 很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有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的信息没有披露, 误导了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行为。

(三) 无形资产的评估不规范

首先, 无形资产的评估范围把握不准。无形资产评估范围界定困难, 主要因为在时间上难以对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进行可靠的测定。其次, 评估标准不统一, 方法不科学, 误差大。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资产评估法》和实施细则, 无形资产评估缺乏量化标准, 加上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选取差别较大以及评估方法本身存在风险, 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存在问题。最后, 评估管理不规范, 评估市场混乱。究其原因, 主要是政府行政干预严重, 评估机构无信誉等级和垄断严重, 使得评估结论失去权威性。

四、无形资产价值不确定性的相关管理策略

(一) 树立良好的无形资产管理观念

必须改变“只有有形资产才是企业的资产”的传统观念, 正确认识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 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 做好有关无形资产知识的培训和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工作。企业领导和员工要自觉维护企业的无形资产权力, 做好保密工作。企业的每个员工要签订无形资产保护协议, 规定保密义务和违反协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 严谨无形资产核算程序

首先, 要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无形资产应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市场资产, 即企业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 包括与客户的关系、品牌的信誉、合同等;第二类是知识产权资产, 是企业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高新技术和产权, 包括专利权、商标、版权、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等;第三类是组织管理资产, 是企业在组织协调和沟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优势, 包括企业文化、信息技术交流、企业管理方法等。其次, 要规范无形资产的计量。在无形资产的成本确认时, 要充分考虑无形资产的有形依附体, 把无形资产作用于有形资产的程度考虑进去。最后, 要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 把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全面反映。

(三) 完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一方面, 我国资产评估业需要加强评估理论和标准的研究、统一制度规范和提高行业素质。评估机构要脱离政府的挂靠关系成为真正的独立中介组织, 要建立评估机构内部项目的风险监督机制并加强评估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 做到防检结合。另一方面, 企业要根据发展状况、竞争程度等定时组织财务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鉴别, 准确完成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估和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戴德明.财务会计[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娟.浅议我国无形资产及其会计核算的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09) .

[3]夏峰.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4) .

[4]张秀云.浅论无形资产评估[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4) .

不确定性策略 篇5

原创: 林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基因编辑、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教育所受的冲击震撼越来越强烈。教育人如何面对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面对这些不断改变我们学习、交往、工作、生活方式的新科技?

我们每天重复在学校、课堂所做的教育,哪些是不变的,要坚守坚持的?哪些是要调整变化,以适应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说实话,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教育人虽然时时在努力应对寻找答案,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被现有己固化多年的习惯、规范、架构、心态、甚至话语模式“罩着”走。我们安于校园围墙内、象牙塔中的稳定现状及“惯性”,我们也偏好教书过程中特有的“确定”与“安逸”。

确实,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传统与传承,是知识积累、文化沉淀的首要前提。人类有始以来所创建的知识、文化、文明,首先是通过“教育”这一主要途径代代相传的。

教育的第一确定性便是“传承”,而这一“传承”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学校这一特殊社会组织实现的,由师生共建学习共同体,在课程课堂形式中进行的。

第二确定性是知识文化的传承要通过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长时段的师生、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的交流、互动、分享中才能见效的。

第三能确定的.是无论学习的形式、工具有何变化,学生成才、成人所需的基本价值观,即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所必备的人格力素养,如道德意识、责任感、同理心,还是一以贯之的。

基于这三个基本点,教育常会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变化发展,更关键的是,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学校教育太多的确定性会使教育与社会未来的需求脱节更甚。

近年来,教育中的不确定因素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可控,这也预示着教育变革要迈出更大步伐。

原来分门别类的课程科目式教学,已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背离,知识的传统分类限制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对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能力素养发展造成了很大局限;现有课程与课堂模式,从内容、教学流程、工具使用、结构方法、时空设置、评价标准都充满着可改变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校园中的不确定性无处不在。

原来标准化、整体性、高结构、高控制的管理架构,很难适应个性化、小众群化、师生家校多元化需求的学习模式及人际交往沟通方式。

校长、老师常用的传统“教化”话语,与新一代学生所能感知接受的语言文化也常会“错位”,交流不在一个”频道”。

教学语言、工具、方式老套陈旧,教学效能一定低效,而只能靠“加班加点”,超时“恶补”。

所有校园中的不确定性,都是这个世界与社会带来的真实变化。在坚守“确定性”的前提下,应该张开双臂去迎接这些一开始令人不安,但最后会带来欣喜的“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给我们带来不适感的“不确定性”,才能使我们走出习以为常的“舒适区”,更新传统固化观念思维,改变教学手段与方式,换一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话语系统,同频才能共音。

教育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变革”。

教育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我们不能精准预测未来世界与社会会发生哪些变化,许许多多的“偶然”与“生成”,小概率事件会变成大趋势。同时,每一个学生个体适应未来世界的生存方式也是千差万别。学校教育不做“算命先生”,而是应将“不确定性”看作是人类面对所有事物及过程的“常态”。知识的不确定性,个体发展、人类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也要融入到教学实践的元认知中去。

“不确定性”才是我们教育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也是让师生面对未来不确定的人生和世界时,应该提前做出的充实准备。

浅谈学习目标确定的制定策略 篇6

关键词:学习目标 确定 制定策略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72-01

当前,我们桦甸市教育局正在全市推行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实施一年来,我们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目标的确定、目标的教学、目标的练习、目标的检测这几项环节的落实,多数教师还只局限在“1、2、3、4工程”文件内容的基本要求层面上,没有深入挖掘,应用起来还不十分灵活。通过多次的听课、调研、分析,我总结了一些具体做法,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制定学习目标谈谈我的制定策略。

目标教学法提出:教学中建立了目标就会引起师生注意的集中性和指向性,就会引起师生对某类知识、某类能力的强烈注意,不仅教师要知晓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也要知晓学习的目标,如此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统一在一起,所以每节课上课之初,教师都要出示教学目标。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升高、知识储备的增加逐步教给学生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这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升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每节课,学生都要与教师共同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目标的过程就要体现出灵活,制定出的目标更要实用。举个例子:就计算而言,基本的目标是要求掌握计算方法,并且能正确计算;高一点的目标是能熟练计算,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再高一点的目标是不但要达到前两者的要求,而且能快速计算;更高一些的目标是能自编自算类型题(可以是应用题)。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能在一节课达到第一水平的目标就已经不错了,而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能在一节课达到第二水平的目标就已经足够了,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就应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且学习目标定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不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了学习的空间,而且体现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所以,我们在与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不可一刀切,要分层,分类,分认知能力制定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或每一类学生)都能从属于自己的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出发,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科学、合理的在课堂教学之始与学生制定出符合不同学生需要的学习目标呢?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不同类别的学生(就学习认知能力而言)阐述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上课的开始,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时,可以先让不同类别的学生阐述自己在本节课上要学会什么知识,形成什么能力,或者有其它的什么收获,但是要做到:先让学困生先表述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再让中等生表述,最后让优等生表述。这样先后表述学习目标,学困生就不会因为别人的目标高,自己的目标低而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从而产生士气低落和自卑的心理了,同时中等生也会与学困生对比,制定的目标也不会偏低。当然,教师要适时、适当的激发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在学生们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要适时的并有选择的将学生的目标简洁的归纳到黑板一侧,将学生概括不出的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也归纳到黑板一侧。

2 教师鼓励不同类别的学生有信心達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孩子的学习动力、自信心是鼓励出来的,而不是靠打和骂等手段产生出来的。学习目标的制定也是如此,所以,在上课之始,老师的心目中首先要有一个制定学习目标的标准,即什么样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老师要心中有数,对于优等生,他们总是能善于挑战,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不要担心他们的信心,而要担心他们的自大。切不可任由这些学生制定一些不着边际,不符合实际的目标。教师要学会倾听这些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并适时点拨。而中下等生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师们就要多多的进行鼓励了,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往往担心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在当堂课上完成不了,这样就需要老师给这些学生打气、加油,告诉他们本节课的最低目标是什么(当然就是这些中下等生的学习目标,即目标底线),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一定能实现这些目标……让他们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中下等生就会逐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并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 切合实际,目标不可以贪大、贪多,要适中、适量

教师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切合学生实际,教师本身的目标定位不可过大、过多,想在一节课里让学生什么都学会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知识体系,要经过分解、分期、分节的落实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内化,一旦目标定位过大、过多,学生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甚至优等生也很难达到学习目标,这样就会分别给学生和老师造成学习、教学双向困难的假象,学生认为老师没教好,或者自己没有学好;而老师则认为学生没有学好,或者自己没有教好。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下降;教师就会丧失教学的自信心,教学方向自然就会跑偏。所以目标的定位要充分结合本班全体学生的实际(年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学段目标要求,使每节课的目标定位适中、适量。切不可操之过急,造成目标跑皮儿。

总之,在课堂教学之始与学生共同制定出符合不同学生需要的学习目标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用方法指导行动,科学、合理的斟酌目标的制定,为“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做好前提和保障。让每一个充满能量和个性的孩子,在不同层次的教和学中激活能量,张扬个性。

侧记:学习目标制定好了,不等于目标实现了,它是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得以落实的。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不同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目标呢?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几点:

(1)新知识的探索以优等生为主要力量。

(2)知识的应用以中等生为主攻方向。

(3)练习巩固以学困生为主要辅导对象。

(4)知识的拓展、延伸以优等生为主要开发对象。

(5)目标练习的定位以中等生为主落脚点。

(6)目标的验收以中下等生为主要阵营。

参考文献

[1]桦甸市教育局关于实施“1、2、3、4工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Z].

不确定性策略 篇7

1 供应链及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因素

1.1 供应链的涵义

供应链 (Supply Chain, SC) 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即一切向前的关系, 以及核心企业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向后的关系所形成的链网结构。在供应链中, 原材料依次通过“链”上的各个环节, 逐步变成产成品, 产成品再通过一系列的流通配送环节, 最后送达消费者手中。在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过程中, 产品的附加价值逐渐增加、差异性逐渐增大, 而且越靠近市场需求端, 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波动性越强。

1.2 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因素

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因素是指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 因无法预期的状况发生直接或间接造成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降低, 甚至供应链的崩溃, 并造成有形或无形损失的需求因素。导致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1.2.1 客户需求因素

客户需求是供应链中最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顾客可能会在不定期的时间订购不规则数量的产品, 导致需求预测误差;另外, 消费者偏好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这些原因使企业订单式生产变的很难实现, 企业不得不保留一些存货, 当订单的变动愈大, 就需要更多存货来满足顾客需求。

1.2.2 行业因素

供应链中需求不确定性来源也可能是企业所出的行业, 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业中不可预测的竞争者、市场产品组合改变、产品的退化率、新产品的出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种类增多、生产成本压力增大、全球化竞争加剧等, 这都使得企业既要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 又要提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多样化产品, 必然会增加供应链中需求的不确定性。

1.2.3 供应链本身因素

供应链中需求不确定性来源也可能是供应链本身, 产品需求时间预测错误、产品需求量预测错误、供应链上下游节点间的管理和信息不畅等因素引起的不需求确定性。例如, 由于货物短缺, 下游企业间可能会存在短缺博弈, 而上游企业看不到顾客的真实需求, 从而造成需求不确定性增加。

2 降低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策略

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需求不确定性。只要存在需求不确定性, 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 供应链管理者要降低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 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从而提高整体供应链收益。

2.1 提高供应链预测水平

企业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客户, 在供应链的各个阶段加强协调沟通, 使用需求规划信息系统, 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稳定销售计划, 提高预测性。实际应用中, 企业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来确定需求与计划的, 如按季、月、旬或周, 企业应努力提高近期销售计划的准确性, 同时缩短计划实施的时间长度, 如做到按周甚至按天来组织生产, 通过对预测以及预测误差的分析, 确定物料的安全库存和采购计划, 提高采购的准确性和降低库存水平。预测准确性的提高会降低库存积压量和库存缺货量, 增加企业的利润。

2.2 采用MRPII/JIT的生产模式

MRPII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是将公司最高层管理与中层管理结合在一起, 以制造资源计划为活动核心, 促使企业管理循环的运作, 达到最有效的企业经营。JIT (Just In Time) 生产方式, 即“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看板方式是JIT生产方式中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 也称传票卡制度或卡片制度。采用看板方式, 要求企业各工序之间或企业之间或生产企业与供应者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 由下一环节根据自己的节奏, 逆生产流程方向, 向上一环节指定供应。MRPII/JIT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将MRPII和JIT相结合, 上游工序采用MRPII生产方式, 下游工序通过加工单采用JIT生产方式控制。上游工序的MR PII生产方式保证了投入生产线的原料尽快地加工以满足需求, 从而保证了机器的合理利用;下游工序的JIT生产方式可以防止过多的原料投入生产线, 从而有利于减小在制品数量, 降低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 降低库存费用。

2.3 采用快速反应管理方式

快速反应是指供应链管理者所采用的一系列降低补给货物交货期的措施。当货物交货期缩短时, 供应链管理者就可以提高他们的预测准确性, 从而使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 供应链利润也相应提高。快速反应方式主要有快速响应 (Quick Response, QR) 和有效顾客响应 (Effi cient Consumer Response, ECR) 方式, 它们是全新的业务方式, 体现了技术支持的业务管理思想, 即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商品来响应顾客需求,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 利用条形码和POS扫描等信息技术, 使下游企业能够及时跟踪各种商品的销售和库存情况降低订货周期, 实施自动补货系统, 消除供应链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 降低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 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2.4 采用延迟制造策略

为了能在成本一定和风险降低的基础上快速满足最终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企业往往会在整个生产与供应的流程中将相同程序的制作过程尽可能最大化, 以获得规模经济, 而将形成差异化的按订单生产的过程尽可能推迟, 这种制造模式被称为延迟制造。实际上, 延迟制造是把生产和运输环节推迟到最后一刻, 其原理是通过延迟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 在较为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的基础上, 从而有效规避甚至消除供应链的风险和需求不确定性。

2.5 恰当配置产品供给源

恰当配置产品供给源是指企业采用两个供给货源的联合策略:一个供给源注重产品的成本但解决需求不确定性的能力较差;另一个供给源侧重需求不确定性的灵活应变能力, 但产品的成本较高。为了使恰当配置产品供给源策略更有效, 一般把一种产品供给源作为另一种产品缺货时的后备资源, 且两个供给源所侧重的性能必须有差别。低成本的产品供给源必须是经济的, 并且只需提供市场需求量中可预测的那部分产品。反应型的产品供给源应该注重快速反应能力, 目的是为了使收益增加, 使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更高。恰当配置产品供给源的价值取决于一个供给源需求稳定时成本的降低, 供给源可以是以数量为基础的, 也可能是以产品为基础的, 这取决于需求不确定性的起因。在以数量为基础的恰当配置产品供给策略中, 产品需求量中可预测的那部分产品由经济型工厂生产, 而不确定的那部分产品由反应型工厂生产。因此, 通过采用恰当配置产品供给源策略, 减少需求不确定性, 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利润。

2.6 规划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功能

规划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功能是指针对产品固有特性, 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角色重新规划定位, 以降低需求不确定的发生, 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法来降低或消除需求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负面影响。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 由供应商统一管理和调拨库存, 供应商通过和用户 (分销商、批发商或零售商)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主动提高向用户交货的频率, 使供应商从过去单纯的执行用户的采购订单变为主动为用户分担补给库存的责任, 在加快供应商响应用户需求是速度的同时, 也使用户大大降低了库存水平, 这样就可以消除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引起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供应链效率低下等问题。

3 结语

本文从分析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因素出发, 提出提高供应链预测水平, 采用MRPII/JIT的生产模式, 采用快速反应管理方式, 采用延迟制造, 恰当配置产品供给源等策略来减少或降低供应链需求的不确定性的策略, 并消除需求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负面影响, 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从而提高整体供应链收益。

参考文献

[1]陈阳, 叶怀珍.基于精柔协同的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管理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0 (05) .

[2]鲍尔索克斯, 克劳斯, 库珀.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Mason Jones, R.Naylor, et.al.Lean, agile or leagile?Matching your supply chain to the market place[J].Internationa1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2, 38 (17) :4061-4070.

[4]Chern C C, Hsieh J S.A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master planning that satisfies multiple objectives[J].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34) :3491-3513.

不确定性策略 篇8

关键词:风力发电,蓄热罐,预测误差,运行策略

0 引言

当前, 中国东北、华北、西北 (简称“三北”) 地区冬季供暖期因“风热冲突”所导致的弃风问题越来越严重,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1,2]。而造成“风热冲突”的本质原因是热电机组在供暖期因“以热定电”约束而导致其调峰能力大幅下降[3,4,5]。

事实上, 热电机组可以通过配置蓄热解耦其“以热定电”约束实现灵活运行, 在保证供暖的同时提高调峰能力消纳风电[6,7]。在欧洲多个国家, 该方案已经成为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8,9,10]。

然而, 与国外不同, 中国“三北”地区主要为大型抽汽式燃煤供热机组, 为此文献[11]对主流的大型抽汽式热电机组配置蓄热提高调峰能力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现有的供热水平下, 配置蓄热可显著降低热电厂低谷时段发电出力, 为弃风上网提供空间。进一步, 文献[12]对热电厂配置蓄热、抽蓄、风电供热3种消纳风电的方案进行了节煤效果和国民经济性的对比, 结果表明, 从消纳弃风角度而言, 蓄热方案具有最少的单位投资和最佳的节煤效率, 故具有最好的国民经济性。

未来, 风电和热电作为两种主要的节能减排手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因此, 热电厂通过配置蓄热参与风电弃风消纳从而实现两者的友好发展, 将会成为解决国内弃风问题及实现能源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但与国外可以采用发电侧实时电价或峰谷电价机制引导热电厂蓄热运行不同[13], 国内尚没有相关机制, 因此要充分发挥蓄热潜力, 需要从集中调度的角度建立含蓄热的优化调度模型以确定热电厂蓄热罐的运行策略。为此文献[14]建立了含风电、凝汽式电厂、热电厂及蓄热设备的电力系统电热综合调度模型。

然而, 该模型以确定性的风电预测曲线作为已知条件, 而实际上当前风电功率尚无法精确预测, 以日前预测为例, 全球范围内实际投入商业运行的风电预测软件的平均绝对误差约为14%~20%[15]。因此, 以确定性的风电预测曲线安排次日蓄热罐运行方式可能会偏离最优解, 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弃风损失。

为此, 本文采用场景法来描述未来的风电不确定性, 使用基于多场景的电热综合调度模型来确定热电厂蓄热罐的运行策略。进而, 根据蓄热罐运行成本远低于其所提供低谷上网空间所可能消纳弃风产生的节煤效益的特性, 提出了一种实用化的简化计算方法, 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1 基于蓄热的热电厂消纳弃风方案

该方案需要在抽汽式热电厂内加装一个大型储热装置[11,14], 一般是以水为储热介质的蓄热罐[7], 原理见附录A图A1。配置蓄热罐后, 热电厂就可以在弃风严重的夜间电负荷低谷时段, 通过蓄热罐放热来替代汽轮机供给一部分热负荷, 进而降低汽轮机供热功率及其以热定电的最小电出力, 为弃风电力的上网提供空间;而蓄热罐中的热量则可在白天电负荷较大的平/峰非弃风时段通过增大汽轮机供热功率存储得到[11,14] (上述原理见附录A图A2) 。

由文献[11]可知, 热电厂配置蓄热后在负荷低谷时段所增加的下调峰能力正比于在之前白天电负荷高峰时段所存储的热量。若白天蓄热偏少而次日低谷时段弃风较多, 则可能造成本来可以通过白天多蓄热消纳的弃风没有被消纳, 造成不必要的弃风损失;而若白天蓄热过多而次日低谷时段弃风很少, 则由于蓄热罐存在蓄热损失和水泵耗电等运行成本,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损失, 但该能源损失与所提供的消纳空间全部被用于消纳弃风时所产生的节能效益相比, 前者仅占后者的4%左右[12]。

因此, 如何考虑未来风电的不确定性, 合理确定蓄热罐的充放热运行策略, 就成为蓄热罐精细化运行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 风电预测误差及其对蓄热策略的影响

2.1 风电功率预测误差

由于风能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和可控性差等特点, 以及受到现有的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的限制, 风电功率预测误差不可避免, 因此对未来风电的预测更应该是描述为一个预测区间。如附录A图A3所示, 未来风电曲线可能是阴影区间内的任意一条曲线, 对每个时段而言, 越靠近中心值, 出现的概率越大。以日前预测为例, 全球范围内实际投入商业运行的风电预测软件的平均绝对误差约为14%~20%[15], 将会对考虑风电接入的潮流分析、机组组合、经济调度等问题的优化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但整体而言, 预测误差呈现出一定的概率分布特性。当前关于风电功率预测误差分布的研究较多, 提出了正态分布、贝塔分布、柯西分布以及拉普拉斯分布等几种传统的经验分布模型及多种新的模型[16,17,18]。其中, 正态分布假设应用最早且最为广泛[19,20,21], 该模型下的预测误差概率分布见附录A图A4。本文也选择正态分布模型研究风电预测误差对蓄热罐运行策略的影响。

2.2 风电功率预测误差对蓄热策略的影响

若次日负荷低谷时段的风电曲线可以准确预测, 则利用文献[14]所建立的电热综合调度模型即可确定最佳的蓄热罐充放热运行方式。

然而由于风电预测误差的存在, 在确定下一周期蓄热罐运行方式时, 必须考虑未来风电的不确定性, 使得所确定的蓄热罐充放热运行方式在未来各种可能的风电情况下, 可以使得整个电力系统总的期望成本最低。

3 基于场景分析的电热综合优化调度模型

场景法是常用的描述风电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22,23,24,25], 本文亦采用该方法描述风电的不确定性。假设未来风电描述为N个场景, 某一种运行场景n出现的概率为f (n) , 关于场景的获取、缩减及场景树的形成等内容本文不再详述, 具体见文献[25]。

利用场景法可把文献[14]所建立的单一场景的电热综合调度模型扩展成如下所述的多场景模型 (单场景模型可看做是多场景模型的特例) 。

3.1 目标函数

对于纯凝式 (和背压式) 火电机组, 其煤耗量Cc可以表示为发电功率的二次形式:

式中:ai, bi, ci为机组i的煤耗系数;Pel, n, i, t为场景n下机组i在时刻t的发电功率。

抽汽式机组的煤耗量Ce与其供热功率、发电功率之间有如下关系:

式中:Ai, Bi, Ci, Di, Ei, Fi为热电机组i的煤耗系数, 可由机组在凝汽工况下的ai, bi, ci和抽汽工况下的cv, i计算得到, 其中cv, i为抽汽供热机组在进汽量不变时多抽取单位供热热量下发电功率的减少量[14];Ph, i, t为机组i在时刻t的供热功率。

综合以上两类机组的煤耗函数形式, 可建立如下以系统煤耗期望值最小为目标的目标函数:

式中:T为总时段数;Gc为纯凝式火电机组集合;Gb为背压式机组集合;Ge为抽汽式机组集合;EN为对所有N个场景的期望值。

3.2 约束条件

任意场景n下, 满足以下约束。

1) 系统约束

电力平衡约束:

式中:I为该地区火电机组的集合, 包括纯凝机组、背压机组和抽汽机组;Pw, n, t为风电场在场景n下时刻t并网的风电功率;PD, el, t为系统在时刻t的电负荷;ρ为电泵蓄、放单位热量时的耗电量;hr, t为蓄热罐在第r个分区时刻t的蓄放热功率;R为供热分区的总数。

供热约束:

式中:r=1, 2, …, R;PD, h, r, t为时刻t第r个分区热电厂需要承担的总热负荷;Ge, r和Gb, r分别为第r个分区的抽汽式、背压式机组的集合。

风电出力约束:

式中:Pw, fore, n, t为场景n下时刻t的风电场预测风电功率。

2) 机组约束

机组有功出力上下限约束:

式中:Pel, min, i和Pel, max, i分别为机组i在凝汽工况下的最小、最大有功出力;cm, i为机组i的cm值, 表示机组在最大抽汽运行时的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弹性系数;cv1, i和cv2, i分别为机组i最大电出力、最小电出力下对应的cv, i值;Ki为常数[11]。

机组热出力上下限约束:

式中:Ph, max, i为机组i热出力的最大限值。

机组爬坡速率约束:

式中:Pup, i和Pdown, i分别为机组i向上、向下爬坡速率约束。其中, Pn, i, t=Pel, n, i, t+cm, iPh, i, t。

当cv, i=0, cm, i=0时, 表示纯凝式机组, 约束不变。

3) 储热装置运行约束

储热装置的蓄、放热能力:

式中:hr, cmax和hr, fmax分别为储热装置最大蓄、放热功率。

hr, t通过下式计算:

式中:Sh, r, t为第r个分区储热装置在时刻t的储热量;εr为蓄热罐单个时段的热损失率。

储热装置的容量约束:

式中:Sh, r, max为储热装置的储热容量。

模型中假设周期内结束时储热装置的储热量Sh, r, T等于其初始时的储热量Sh, r, 0, 即

4 实用化的蓄热罐运行方式确定方法

4.1 实用化方法

上述基于多场景的电热综合调度模型可在考虑未来风电不确定的前提下, 有效求得蓄热罐在下一决策周期的蓄放热运行方式。然而, 上述模型比单一场景模型变量规模扩大了N倍, 求解难度大, 时间长。为降低计算复杂度, 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用化的计算方法, 该方法同样可考虑风电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原理如下。

1) 将风电预测区间 (见附录A图A3) 等间隔离散化为N条曲线, 每条曲线n (n=1, 2, …, N) 表示一个场景, n=1表示预测区间的下边界曲线, n=N表示预测区间的上边界曲线, 每条曲线n对应一个经验概率值f (n) , 所有的f (n) 之和为1。

2) 以每条风电曲线n为依据, 采用文献[14]所建立的单场景电热综合调度模型 (即以风电曲线n为唯一场景决策) 确定热电厂蓄热运行方式。然后, 计算该运行方式下的蓄热量QH, C, n及在1~N种未来可能的风电场景下所消纳的弃风电量期望值ΔQE, W, n。

3) 显然, 所针对的风电场景n越靠近上边界, 计算得到的热电厂蓄热运行方式中蓄热量和放热量就越大, 所提供的低谷调峰空间就越多, 未来所能消纳的弃风量期望值ΔQE, W, n就越多。同时, 充放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和耗电损失也就越多[12]。为综合评价该蓄热运行方式, 将上述两种计算量统一折算为煤耗量进行评价。

由于蓄热方案消纳风电时, 所消纳的弃风电量替代的是非弃风时段的火电凝汽发电量[12], 因而消纳弃风电量期望值ΔQE, W, n所节约的煤耗量期望值为:

式中:wcon为凝汽式机组发电的平均煤耗率。

显然, 热电厂蓄放热的热量越多, 热损失和水泵耗电也就越多, 折算的煤耗损失量可表示为[12]:

式中:K= (wCHP-wcon) cmε+wCHPρ, 其中wCHP为供热机组在热电联产状态下的发电煤耗, ε为蓄热罐在一个充放热周期内的蓄热损失率。

因此, 以风电场景n所确定的热电厂蓄放热运行方式, 因消纳风电而产生的净总节煤量期望值为:

4) 选择ΔFn值最大的风电场景n*所确定的蓄热罐运行方式作为最优解。

4.2 方法分析

上述实用化方法本质上是对多场景模型的一种简化。相对于多场景模型, 上述方法限定了N种备选方案, 而多场景模型则需在各种可能备选方案中寻优, 因而尽管比多场景模型多计算N-1次, 但计算复杂度远小于后者。

如前所述, 热电厂增加蓄热量时所增加的能源损失远低于所提供消纳空间全部被用于消纳弃风时所产生的节能效益 (前者约为后者的4%左右) , 因此从经验上讲, 应该尽可能采用多蓄热多放热的运行方式, 以为次日负荷低谷时段提供尽可能大的调峰空间, 避免因蓄热不足而造成本可以通过蓄热被消纳的弃风没有被消纳 (相当于以很低的运行费用, 避免了可能的弃风损失风险) 。这也说明, 热电厂充放热最佳运行方式, 与采用靠近风电预测区间上边界风电场景时所计算的运行方式基本相同 (算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 若采用更粗略的方法, 则可以采用非弃风时段尽可能蓄热直至蓄满, 而弃风时段尽可能放热的启发式运行策略。

5 算例分析

5.1 基础数据

以当前中国北方某省电网实际电源结构比例为依据, 取电网电源装机简化结构如表1所示, 机组参数见附录A表A1。

其中, 热电机组共7台, 均为大型抽汽式机组, 设1~4号机组隶属热电厂A, 对区域Ⅰ进行供热, 建有一个储热容量为4 000MW·h的蓄热罐, 最大蓄、放热功率为600 MW (足够大, 运行中不受蓄热罐参数影响) ;5~7号机组隶属于热电厂B, 对区域Ⅱ进行供热, 建有一个储热容量为3 000MW·h的蓄热罐, 最大蓄、放热功率为600 MW;8号、9号机组为大型纯凝式机组。设系统中有1个风电场。

算例中, 取某日的电负荷和风电场发电功率预测值见附录A表A2, 机组承担的热负荷根据某省实际机组所承担的热负荷比例计算, 且假设该日内热负荷基本不发生变化[11], Ⅰ区热负荷1 060MW, Ⅱ区热负荷710 MW。其中, 系统与其他电网无电功率交换。

算例中, 采用正态分布描述风电预测误差, 使用文献[21]中的数据, 取预测相对误差期望值μf=0.020 3, 预测相对误差标准差σf=0.066 7。通过计算, 得到的风电功率分布曲线见附录A图A4。取风电预测区间为[-16%, 22%] (此时, 预测误差分布在该区间的概率达99.52%) , 并将该区间以0.02为步长离散化, 从而可形成20条风电曲线作为未来可能的20种风电场景。将出现概率最大的中心曲线称为曲线1.0, 两侧曲线依次称之为曲线1.02, 1.04, …和0.98, 0.96, …, 故而1~20种场景分别对应风电曲线0.86~1.22。

算例中, 取蓄热罐ε为1%, 水泵ρ取1%, wcon取0.3t/ (MW·h) , wCHP取0.4t/ (MW·h) , cm取0.45。

对每种场景分别进行无蓄热方案的电热综合调度, 计算出各场景下的弃风电量, 然后求取期望值, 可得无蓄热罐时弃风电量期望值为1 359 MW·h。

5.2 基于多场景的含蓄热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利用第3节模型对上述多场景问题进行建模 (按照蓄热罐先充热后放热的运行顺序, 决策时间尺度取为上午09:00到次日上午08:00, 即把低谷时段放在最后) , 所得两电厂蓄热罐运行方式如图1所示。次日总煤耗期望值为20 193.7t, 与无蓄热方案相比, 多消纳弃风电量期望值为1 353.2 MW·h。

5.3 实用化方法调度结果分析

以20种风电场景中的每条风电曲线为依据进行单一场景的电热综合调度确定蓄热罐充放热运行方式;然后基于该运行方式计算在未来1~20种可能风电场景下所消纳的弃风电量期望值和白天蓄热量, 进而折算为净总节煤量期望值, 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 确定蓄热罐运行方式时所依据的风电曲线越接近于预测区间的上边界, 蓄热罐所蓄和放的热量就越大 (从而为次日低谷期间所提供的下调峰空间越大) , 所消纳的弃风电量期望值就越大, 这与4.2节的理论分析一致。

然而, 由图3可以看出, 系统节煤量期望值随着风电曲线值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风电曲线选择为1.16处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在确定蓄热罐运行方式时, 并不是取的风电曲线越大越好, 而是有个最佳折中点。这是因为, 取的风电曲线越大, 则蓄热量越多, 通过蓄热为低谷弃风时段提供的下调峰空间就越大。然而, 风电曲线越靠近上边界, 发生的概率就越小, 因此增加的下调峰空间的利用概率就越小, 消纳的弃风电量期望值增量也就越小, 该特点可以从图2中看出。考虑到增加蓄热量存在蓄热损失, 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决策点, 使得增加的消纳弃风期望节煤量正好等于增加蓄热量带来的蓄热损失。

在最佳决策点1.16处, 此时弃风电量期望值为9.5 MW·h, 消纳的弃风电量期望值为1 349.5 MW·h, 需蓄热量为3 748.5 MW·h, 消纳弃风带来的净节煤量为374.3t。较之采用文献[14]中的方法 (使用预测区间中心值曲线进行单场景决策) , 增加节煤期望值120.8t。

图3同时给出了风电曲线选择为1.16时所确定的两个蓄热罐运行计划曲线, 可以看出, 与多场景方法相比, 二者差异很小。此外, 在两种方法所计算的最优蓄热运行方式下, 所消纳的弃风电量期望值之差仅为3.7 MW, 相对误差仅约0.3%。因此, 可以认为采用实用化方法基本上可以得到与多场景模型相同的最优调度结果。

5.4 灵敏度分析

从式 (16) 可以看出, 节煤量与机组参数wcon, wCHP, cm值有关, 当机组确定后, 该部分参数通常变化不大;此外, 配置蓄热罐后, 其运行参数ε和ρ值也会直接影响其节煤效益, 在热电机组的参数wcon, wCHP, cm值基本不变时, 当蓄热罐的运行参数ε和ρ发生变化时, 会对节煤量产生较大影响。其中, ρ值一般维持恒定, 而ε值却受蓄热罐保温水平、运行中斜温层的控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 有必要分析不同ε值对最佳决策点的影响, 分析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从图中可知, 当热损失率相对较小, 如ε从0~0.09不断变化时, 节煤量不断减小, 但其选择的风电决策曲线的变化趋势却保持不变, 最大点亦未变化, 均处于1.16处, 这说明此时蓄热罐蓄热损失对运行策略的影响很小。但若热损失相对较大, 如ε从0.1~0.5不断变化时, 则开始对运行策略产生明显影响, 最大决策点开始向1.0处移动, 蓄热罐通过增加蓄热量来弥补风电预测误差的效果逐渐变差。但由于蓄热罐的热损失通常较小, 因此算例中, 热损失在较小范围内变化时, 选取曲线1.16作为风电调度曲线制定蓄热罐次日的运行计划将会维持不变。

6 结语

为制定考虑风电不确定性的蓄热罐运行策略, 建立了基于场景分析的含储热的电热优化调度模型, 使用多场景描述风电的不确定性, 以各场景下系统煤耗量的期望值最小作为目标函数, 约束中同时考虑了电、热两种约束。

由于该模型较为复杂, 为简化计算复杂度, 给出了一种实用化方法, 即:首先分别以不同风电场景进行单场景的电热综合调度确定蓄热罐备选的运行方式;然后根据蓄热罐在各运行方式下所消纳弃风电量的期望值和蓄热损失建立“节煤量”指标对各运行方式进行评价;进而选择“节煤量”最大的运行方式作为蓄热罐的下一周期运行依据。

算例对以上两种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实用化方法与基于多场景的优化调度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完全可以作为多场景方法的一种实用化替代。

不确定性策略 篇9

多核处理器的普及对并行软件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是目前并行软件的发展受到了不少阻碍。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并行程序的不确定性。并行程序的不确定性是指:对于同一个输入,两次运行的结果可能不同。

如图1所示,x是全局变量,线程1和线程2并行执行。由于不确定性,该程序会有四种不同的运行结果。不确定性使得基于共享内存的并行程序的编写、调试和测试变得更加复杂,严重阻碍了共享内存并行程序的发展。

目前有很多关于并行程序确定化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记录重现;2)确定性调度,例如Dthreads[4]等;3)确定性并行编程模型,例如Det MP[1]等。

确定性并行编程模型能从根本上解决并行程序的不确定性问题。但目前已提出的一些确定性并行编程模型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确定性并行编程模型下的任务调度问题。这也是使用确定性并行编程模型的程序的性能不佳的原因之一。而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本文以dedup为例来展示作者对确定性并行编程模型下任务调度策略的改进方法。

1 确定性的并行编程模型Det SM

Det SM是一个受限制共享内存编程模型。它提供一个抽象的数据结构--SMU(Shared Memory Unit)用于线程间的资源共享。SMU的特点是多期和权限传递。一个SMU的生命期可以划分为多个期(periods),为了保证确定性,每个期最多只能有一个写者,但可以有多个读者。只有写者才有权利修改其拥有的SMU,而读者只能读SMU中已经被写者fix后的内容。当某个SMU的一个期结束以后,该SMU的写权限就可以被传递给下一个期的写者线程。

fix是这样一个操作:fix(x)将内存块x置为可读。如果某个读者线程在SMU被fix之前进行了读操作,则内核会将该读者线程挂起。等到写者fix完后,内核会唤醒这些挂起的写者线程。

假设有一块共享资源,线程T1需要向其中写数据,线程T2需要读T1的写,然后T2需要修改该数据,最后T3需要读T2的写。图2展示了这个算法的Det SM程序的核心代码。

2 dedup

dedup是基准测试程序集PARSEC[3]中的一个程序。

如图3所示,dedup分为5个阶段,上一个阶段的输出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每个阶段都执行一个任务。这五个任务分别是:D、F、CP、C和S。其中F、C P和C三个阶段是并行的,其余两个阶段是串行的。1)D从输入流中读取数据,将其分解成粒度较大的数据块传递给F。2)F按照某种方法将每个块分割成较小的数据片段传递给CP。3)CP会检查每个数据片段,看其是否重复。如果未重复,则将该数据片段传递给C等待压缩;否则,表示该数据是冗余的,不必进行压缩。4)C利用一个压缩算法对数据片段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结果传递给S。5)S会将这些无冗余的数据按照输入流的顺序组成输出流。

为了均衡负载,这5个阶段之间由4种队列连接,例如D和F由队列AQ连接。D会以轮询的方式将数据存入各个AQ。多个F会共用同一个AQ,其中每个F以随机且排它的方式从该AQ中取数据。

为了判断数据片段是否重复,程序中用到了一个全局的哈希表。如图4所示,1)CP首先从F处得到数据,然后计算该数据的哈希值,根据该哈希值去检索哈希表。如果找到,说明该数据已经出现过,它冗余了,则将该数据的哈希值直接发送给S;如果未找到,说明该数据未冗余,则为其在哈希表中新建一个表项,然后将数据发送给C等待压缩。2)C首先从CP处得到数据,然后进行压缩,接着将压缩结果存入哈希表中对应的表项,作为该表项的项值。3)S得到哈希值后会用该值去检索哈希表,得到一个表项后判断该表项的值是否已被输出到文件。如果已被输出,则直接输出哈希值;如果未被输出,则输出该项的项值,并且将该项标记为已输出存入哈希表中。

3 改写dedup

Det SM的特点是:线程间所有的资源共享都需要借助SMU来完成,并且共享资源的使用权限需要显式、确定性地指明。所以用Det SM改写程序时只需要对声明、使用共享资源的代码作修改即可。

在dedup中,全局变量,如全局哈希表等,是一类共享资源。而任务调度所处理的任务,即存放在队列中的数据(简称队列数据),则是另一类共享资源。所以用Det SM改写dedup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1)全局变量的处理;2)任务调度策略。

对全局变量的处理很简单,在Det SM中,所有的线程间通信都必须通过SMU来进行。所以全局数据必须存放在SMU中,然后将其写权限在各个写者线程间传递即可。下面着重讨论调度策略。

原dedup首先将输入流分割成许多数据片段,然后将它们分配给每个线程进行并行处理,最后借助于一些手段(树和堆)将处理后的数据按输入顺序汇集成输出流。原dedup采用共享队列来实现均衡负载,每个队列都通过一把锁来进行保护。共享同一个队列的多个线程通过获取锁来任意且排它地访问队列。这保证了负载均衡,但这种任务调度策略因为线程获取锁的次序存在不确定性而不适合于确定性的并行编程模型。

3.1 方案一:哈希表串行了CP、C和S

S阶段的汇集工作非常耗时间(据作者统计,原dedup的S阶段所用时间约占总时间的38.693%),因为它经常需要在树和堆上进行查找、删除和插入操作。如果dedup以一个确定化的顺序对每个数据片段进行处理,在S阶段就能很容易恢复原有的次序,而不用借助于堆和树,这样就可以缩短S阶段的时间,提高性能。

为了能够以确定化的顺序处理数据片段,方案一结合了两个确定性调度策略--轮询和点对点。如图5所示,D以确定的轮询方式将数据块发送给F;F将数据片段以一对一的方式发送给CP,CP将数据片段以一对一的方式发送给C。最后S以确定的轮询方式从C接收数据。

第2小节中解释了CP、C和S之间存在对哈希表的数据依赖,这是改写的一大难点。方案一(如图5所示)采取的方法是:将哈希表由第一个CP传递给第二个CP,依次下去,由第n个CP传递给第一个C,最后由第n个C传递给S。后一个线程必须在接收到前一个线程传递过来哈希表之后才能处理相应的队列数据。(方案一并未修改哈希表)

方案一实现了dedup的确定性,而且由于S没有用到堆、树等结构,S的时间大大减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性能。但是此方案有个很大的缺点:哈希表使得CP、C和S变得串行化,极大地影响了可扩放性。所以该此方案的测试结果是单任务单线程(每个任务只由一个线程执行)的运行时间缩短,但随着线程数目(同类任务由多个线程执行)的增加,运行时间增加很快。可扩放性比较差。

3.2 方案二:消除C和S对哈希表的依赖

为了降低哈希表的影响,作者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消去C和S对哈希表的依赖。将C和S所需的信息(原本存放在哈希表中)绑定到各个队列数据中,然后借助于队列数据的传递来将这些信息传递给C和S(如图6所示)。

CP在处理数据时需要参考全局哈希表,并且会修改此哈希表。所以CP之间存在对哈希表的数据依赖。对于全局哈希表,方案二(如图6所示)采用的方法是:第一个CP线程执行完之后将哈希表传递给第二个CP线程,第二个CP线程执行完之后将哈希表传递给第三个CP线程,依此类推。

和方案一一样,方案二也没有修改哈希表,而且其S阶段的汇集工作也没有使用堆和树等数据结构。方案二的可扩放性比方案一好很多,但随着线程数目的增加,运行时间也缓慢增加。可扩放性仍然不好。

3.3 方案三:分割哈希表

为了提高可扩放性,作者提出了方案三。与方案二最大的不同点是:方案三对哈希表进行了分割。

方案三(如图7所示)的具体做法是:1)将哈希表分为n个连续部分(数目和CP阶段线程数目相同),每个CP管理其中一个部分(即每个CP管理一个范围内的哈希表);2)将计算哈希值的任务从CP移到F中;3)每个F和每个CP线程之间都有一个SMU用于数据共享。F计算数据片段的哈希值,然后根据此哈希值落在哈希表的哪个范围来决定将该数据片段发给哪个CP。CP线程以轮询的方式从多个SMU中读取数据。

图7调度策略三(参见下页)

与方案一、方案二不同的是,在方案三中,由于数据从F到CP是受到hash值影响的,使得到达S的数据不规律,所以S需借助树和堆来恢复原序。

方案三的缺点是:1)F和CP之间读写SMU的次数剧增(据作者统计,在使用方案三改写dedup中,F和CP间的读写SMU次数占到程序总读写SMU次数的83%),这导致F和CP的时间增加了。2)S阶段使用了树和堆,这部分耗时并未减少。其优点是:CP不会被串行化,这样既提高了性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可扩放性。所以此方案的测试结果是单任务单线程下运行时间增加了一些,但随着线程数目的增加,运行时间会减少。可扩放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4 实验性能评测

综合看来,调度方案三比较优越,故采用方案三来进行实验。由于Det SM是在Deteminator[2]上实现的,所以改写的dedup运行在Determinator(32bit)上。而原dedup是用Pthreads写的,Dthreads是Pthreads的确定性版本,它可以代表确定性调度方向目前的最高水平,这两个版本运行在Linux上,本文采用的Linux是Ubuntu 11.10(64bit)。Determinator和Ubuntu都运行在一台32核2.0GHz Xeon服务器。作者在不同输入集,不同核数下分别对这三个版本的dedup进行了测试。

图8(a)给出了不同测试集下时间开销的对比情况。如图所示,虽然Det SM版dedup的运行时间总体要比Pthreads版多,但从趋势来看,随着输入集的增大,Det SM版的运行时间越来越逼近Pthreads,甚至低于Pthreads(small和medium下,Det SM比Pthreads分别是:0.828和0.493)。与目前确定性调度方向做得最好的Dthreads相比,Det SM版本的运行时间要少很多。因为Dthreads版的dedup在Ubuntu下无法运行成功,所以图中medium那栏没有Dthreads的数据。

图8(b)给出了原dedup和改写版dedup在四种不同输入集下的加速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小数据集下,Det SM的加速比比较差,原因是随着线程数目的增加,初始化Det SM环境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在输入集小,计算量少的情况下,多增加线程对计算时间影响不大,而总体的运行时间会增加,所以导致很低的加速比。但在中等数据集下,Det SM的加速比比Pthreads要好一些。而且随着输入集的变大,Det SM有越来越好的趋势。

5 结束语

本文以dedup为例讨论了确定性编程模型下任务调度策略的改进,从实验结果来看,作者对调度模型的改进有不错的效果。虽然是以Det SM编程模型为例来讨论的,但是这种方法对其他确定性编程模型也会有帮助。

参考文献

[1]Yu Zhang,Ford B.Avirtual memory foundationfor scalable deterministic parallelism[C].2ndAPSys,July 2011.

[2]Aviram A,Shu-Chun Weng,Sen Hu,et al.Determinator:OS support for efficient deterministicparallelism[C].9th OSDI,October 2010.

[3]Bienia C,et al.The PARSEC benchmark suite:Characterization and architectural implications[C].17th PACT,October 2008.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策略研究 篇10

但如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 尤其是确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 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难题和挑战。本文通过风险初始信息收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风险和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期对企业在确定重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管理策略时有所借鉴。

1 收集企业风险初始信息

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为全面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企业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广泛收集与企业风险相关的内外部初始信息。

1.1 战略与经营方面

主要收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蒙受损失的案例, 并重点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行业内重大资产重组并购相关案例、战略部署、投融资计划、年度经营目标、绩效考核, 以及编制这些战略、规划、计划、目标的依据等方面的信息。

1.2 财务与资金方面

主要收集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 并重点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行业会计政策、会计估算、各子企业在成本核算、资金结算和现金管理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依据财务基础报表所做出的经营性现金流的水平、贷款、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的构成, 财务费用的水平分析, 资金管理决策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相关风险信息。

1.3 市场营销与安全生产方面

主要收集国内外企业在市场风险、客户信用风险、安全生产应对方面的案例, 重点收集对客户、供应商的信用状况进行的分析, 与竞争对手市场竞争力差距分析, 能源、装备、基础设施的原材料、劳务和分包市场产品的相关价格走势, 供需变化方面的政策、标准化等信息, 收集安全标准、安全规划、应急救援、事故案例等方面的信息。

1.4 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方面

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管控风险、企业文化宣传、新闻媒体应对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等方面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

1.5 法律与监督方面

收集国内外忽视法律、法规风险而导致蒙受损失的案例, 并重点收集合同履约风险控制及重大、特大法律纠纷案件风险等方面的信息。

收集大量的风险初始信息后, 应对风险初始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对比、分类和组合, 编制初始信息收集表, 形成风险初始信息数据库。初始信息的收集每年进行一次,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企业自身出现新的风险事项, 特别是重大风险事项时, 应及时补充和完善企业风险初始信息数据库, 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2 进行风险评估

对收集到的风险初始信息, 应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实施风险评估, 并聘请资质好、信誉好、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风险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管理层访谈、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情景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 采用统计推论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 对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和评价。

各参评人员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 对所列风险进行逐项评分。再根据每个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均值、发生后的影响程度均值和风险综合分值, 按风险综合分值从高到低排序, 并绘制风险坐标图, 最终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3 确定企业重大风险

对梳理出来的每项风险管理进行现状诊断, 包括已有的制度、流程、控制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 本文最终确定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十项重大风险。

3.1 国际化经营风险

企业在进行海外业务的市场开拓中, 对开展业务所在国政局稳定性、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前期调研掌握不充分, 盲目进行业务营销布局, 导致项目经营存在损失的不确定性。

3.2 投资决策风险

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 未按照恰当的程序进行谨慎的投资分析;或由于缺少相关信息进行投资分析、缺乏完善的尽职调查、投资分析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投资分析失效, 从而使企业做出不当的投资决定。

3.3 资金管理风险

企业对现金流管理不当, 导致无法满足经营中及时付款的需要、投资支出的需要或按时偿还企业债务的需要, 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损失或信誉损失。

3.4 市场营销风险

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行业发展阶段变化、客户需求改变等各种因素发生变化, 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动做出相应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会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 甚至威胁到企业的市场份额。

3.5 战略管理风险

战略目标不清晰, 战略规划程序不合规或者战略目标与所处环境、资源状况、产业发展趋势不相符而造成战略定位不准, 导致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3.6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人员选聘不力或人才流失, 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员工队伍结构失衡, 导致人力资源配置不适应战略发展的需求。

3.7 预算管理风险

企业未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 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经营;预算目标不合理, 编制不科学, 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预算调整依据不充分、方案不合理、审批程序不严格, 导致预算调整随意, 预算失去刚性约束力。

3.8 项目管理风险

在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业主未及时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配合义务, 不能获得有关许可、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等原因, 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收回工程款, 产生坏账损失, 以及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回笼而造成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

3.9 工程结算索赔风险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由于施工条件变化、工程变更、工期拖延、国家法令变更、项目所在国政局动荡等不可抗力事件产生索赔事项, 或投票与合同签订阶段合同约定不明晰、采取措施不科学、企业法律支持不够等原因, 导致索赔失败, 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的风险。

3.1 0 安全生产风险

企业制订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安全措施缺乏落实与监督检查, 企业安全培训流于形式, 隐患排查整改不落实, 导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

4 重大风险管理策略

对已确定的企业重大风险, 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 明确责任主体, 充分利用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转移等风险管理策略, 并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 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 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 把企业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1 国际化经营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和风险承担。企业营销部门对所在国要充分调研并进行市场分析, 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提出风险评估等级和预警措施, 动态监测所在国形势。

4.2 投资决策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控制。对拟投资项目从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性分析与评价, 全面调查拟投资对象、投资项目背景的情况, 进行投资风险分析, 从项目选择方面规避投资风险。

4.3 资金管理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控制。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 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和考核, 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加强资金支付的审批和管理;在不影响单位信誉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开票、信用证等金融工具延迟支付;合理计划资金方案, 及时归还企业债务。

4.4 市场营销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企业要主动跟踪研究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 及时调整营销方向;积极开展高端营销, 实施高端切入、规划先行等举措,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提升品牌价值影响力。开展多元化营销战略, 发掘自身竞争优势, 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劣, 按业务领域建立竞争对手数据库, 及时更新和分析, 指定相应竞争策略。

4.5 战略管理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承担。企业战略必须符合国家规定, 最好是国家鼓励的产业;企业战略要做好长远规划和滚动规划, 对年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对企业开展新业务前必须组织专家进行研究, 提出专项分析后才能进行决策。

4.6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控制。企业要加大国际化、多元化人才的选聘和培养, 建立薪酬管理体系, 完善考核体系, 实现责、权、利对等。

4.7 预算管理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控制。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预算编制、下达、审批、调整及考核的程序, 规范预算调整的要求、范围和程序, 避免随意调整预算导致预算失去刚性, 同时应积极开展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4.8 项目管理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企业要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和联系, 适时提醒业主全面履约, 降低业主违约带来的风险;制定业主违约预警和防范机制, 对业主违约后企业的损失设定红线;及时向业主提出索赔, 力争索赔成功。

4.9 工程结算索赔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企业在合同谈判阶段, 尽可能设置索赔有利的条款;在项目实施阶段, 注意做好各种施工记录, 与索赔相关的资料应获得业主的签证确认, 确保一旦发生索赔事件时能提供翔实、可靠的证据;索赔事件发生后, 要及时提出索赔申请, 进行索赔调查和提交索赔材料, 防止索赔过时或错过索赔时机。

4.1 0 安全生产风险

管理策略选择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企业要坚决执行制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办法, 对易产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风险应制定专项控制措施, 提前防范;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落实力度;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 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5 结语

企业确定了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后, 还要采取穿行测试、压力测试、返回测试以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并根据检验存在的缺陷和变化情况对企业风险及时加以改进, 保证重大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企业确定重大风险并制定重大风险策略后, 进一步加强了企业重大风险的日常监控力度, 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降低了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推动了企业业务标准化、规范化, 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 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但如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 尤其是确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 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难题和挑战。本文认为, 企业应广泛收集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 进行风险评价, 进而确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 并根据重大风险制定管理策略, 使重大风险能够得以降低、规避、转移和控制, 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企业面临的风险, 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重大风险,风险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会[2008]7号) .

不确定性策略 篇11

【关键词】企业 创新发展 策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我国也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无一不是我国为此所做的努力。无可厚非,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国出口量减小,进而导致很多企业倒闭现象的出现。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增强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的原因。

二、企业经济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对于企业整体运作起着关键性作用。要实现企业良好运作的目标,必须改进企业的发展方式。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可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目标的达成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市场经济实行的情况下,创新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合理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是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三、企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仍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发展形势仍很严峻。首先是外部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地不断上涨、原材料价格的持续走高、产品价格的不变使得企业的资金困难,无法周转,甚至会导致企业走向破产之路。其次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分工,使得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物质资金的周转不灵、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不合理的企业的管理体制引起了企业结构的混乱,员工的利益也得不到很好地维护,企业的长期发展便得不到保证。企业的目的是追求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传统的经营模式使很多企业人员没有认识到企业有效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造成企业不能进行合理有效地运作的后果。所以,创新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企业长足发展至关重要。

四、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一)建立企业战略联盟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的世界,如若不借助别人的力量,不顾及外部世界的发展,想靠单打独斗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也成为一种达到共赢的良好方式。

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进行技术、信息、策略等全方面的沟通、协作。譬如,联盟内任何一家企业研发出新的产品,联盟内的企业都能获取产品的研制方法,合作生产。这样企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市场信息、吸收彼此的长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间战略互助,达到企业共同成长、进步的目的。除此之外,也有助于其在国际的大舞台上一展身手。

(二)树立危机意识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状况,企业不能有片刻的思想疏忽,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企业的落败。因而企业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对于未知的情况,要早日做好应对任何状况的准备,未雨绸缪,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提早对可能的风险、危机进行预测、识别、分析、控制、评价等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并做好总结反思的工作,对避免危机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三)进行市场调研

客户的满意度是制胜的关键因素。因而在企业战略、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效果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市场调研是否细致有效。那些把市场调研当作一种形式主义的企业,往往一事无成。所以,要想取得更好的创新效果,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对用户的需求了然于心。这就要求调研人员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提出有价值的调研问题、设计出有价值的问卷并努力说服被调研人员的配合。

(四)重视科技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较高科技支持的企业,往往不能得到投资者的信任,更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在企业中找出科研人员重点进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科技的发展可以完善生产技术、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让企业获得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从而在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

在企业内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为其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促使研究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研究出有前景的产品和技术。

(五)增强信息的获取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飞速发展时代。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是不能快速、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就会时时落后他人一步,一个不能引领时代潮流,却处处被牵着鼻子走的企业怎么可能会有好的发展道路呢?获取有效信息对于产品研发、销售都十分重要。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及时掌握最新商业信息,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决策、规避减少风险。通过建立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内部信息交流软件来促进企业内部人员信息交流。外部则加强与同类企业间的合作、和用户的紧密沟通,获取反馈信息,以此来改进产品。

(六)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

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即便有好的产品,没有营销渠道,企业也无法达到盈利的目的,只能把产品烂在自己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对于新型的产品来说,虽然有好的设计理念,有广阔的市场,但却因为销售战略不当而导致产品销售的失败,使企业白白蒙受损失。

首先,要招募有经验的营销人员,使其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注重与客户的沟通,听取客户的合理建议,对新产品进行完善,以便开阔市场;其次,开发新的营销渠道,譬如采取在网上登广告、开体验店等方式进行宣传,为新产品进行造势;最后,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多部门相互配合完成营销工作。

(七)加强企业管理模式升级

对企业实行垂直化管理,把责任具体到每个人,做到每个人有事可做,使每件事有人去做,是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新方向。一件事归多人管会造成权责不明的状况出现,所以,明确权责势在必行。权责明细化、绩效具体化才能使管理更加高效。

五、小结

企业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实现稳定性发展,改变自身传统的发展战略是有效方法。创新发展战略是每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不断探究发展战略的改进方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方能使企业处在时代的前端,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创新发展战略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存活、前进的导航,指引企业走向事业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徐红利.浅析能源统计在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经济视野》,2014年3期.

[2]陈永晔.供电企业政工创新管理的探讨.《办公室业务》,2014年1期.

[3]王晓雪,纪海荣.企业财务审计的现状及改善措施.《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年2期.

不确定性策略 篇12

一、从文章作者的角度定主题

相同作者的作品大多风格比较相似, 但是在人教版语文小学教材中同一作者的文章较少, 教师在组织阅读时可以为学生补充更多这个作者的文章,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风格。比如人教五年级上有布封的《松鼠》,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者布封的创作主题, 介绍他的《百兽物语》和《自然史》, 同时把比较短小的文章《马》打印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布封笔下精巧可爱的松鼠和骠悍潇洒的马, 学习布封描写动物的细腻笔法, 并能仿写出自己喜爱的动物。由读到写, 都是围绕相同的主题, 体现群文阅读的实效性。

人教五年级上还选了情感哲理作家毕淑敏的《学会看病》, 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教育孩子的良苦用心。之后教师给学生呈现了毕淑敏另外的文章, 如《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和《提醒幸福》等。其中《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和教材中文章的主题比较相似, 由此学生可以加深认知, 可能学生也被父母打过, 对父母的行为也有不解, 但是通过学习毕淑敏的这两篇文章, 学生的思维意识可以前进一大步。《提醒幸福》主题更深, 主要从成人的角度去感悟,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感恩”的角度去理解。毕淑敏的很多文章都是由观察到的小事出发, 比较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师要以此为契机, 为学生补充更多的精品文章, 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内容角度定主题

以文章内容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是比较常见的, 也符合教材的编排规律。现行人教初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组内容相似的文章, 教师只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即可。如人教五年级上第一单元就是关于“读书”的主题阅读。《窃读记》介绍的是主人公对阅读非常渴望, 在书店里“窃读”的过程, 提醒学生有如此好的读书条件, 一定要孜孜不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展示的是季羡林老先生为学生讲述读书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时不再盲目。《走遍天下书为侣》详述了以书为伴的理由。《我的“长生果”》中, 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读书的“甜头”。学生在阅读本单元时, 时刻围绕“读书”的内容为主题, 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场, 有效理解文本内容。

当然, 群文阅读要走出教材,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读书”为内容的主题单元时, 还可以为学生适时补充,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习了读书的方法, 要在践行中体会;学习了文中主人公刻苦读书的精神, 要在效仿中感悟。以相似内容为主题的阅读也可以从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衍发出来, 如学习张籍的《秋思》一诗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相似内容的诗歌。不同的作者渲染的环境氛围不同, 但是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加轻松应对阅读任务。

三、从文章的感情角度定主题

群文阅读的主题确定还可以从文章表达的感情角度考虑, 如爱国、思乡、亲情、友情等, 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主题。相同感情表达的文章,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如人教五年级上第六组的文章都是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表达了父子心相连的感人事件,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 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慈母情深》通过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细腻地表达出母亲的深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母亲和父亲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表达出的深深的爱。《学会看病》表达了一位母亲在训练孩子自立能力时的良苦用心。整一组文章, 表达的都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学生在阅读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父母对自己不同方式的爱, 从内心产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上一篇:社交+下一篇:优质护理临床路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