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交网站(共10篇)
传统社交网站 篇1
摘要: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 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再度出发”的起点, 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社会关注度和使用度较高的“人人网”为研究平台, 以“人人网”中的传统媒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媒体的营销方式加以研究, 希望促进传统媒体在社交网站上的应用开发, 最终提出建立根植于社交网站的媒体营销新构想, 同时本文也是学界和业界首次以新媒体中的社交网站为研究起点对传统媒体的营销效果进行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传统媒体,社交网站,人人网
一、相关研究假设
本研究选择“人人网”中的传统媒体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人人网”是目前国内注册用户最多的社交网站, 而且其盈利模式模仿社交网站的典范美国脸谱网, “人人网”中的传统媒体主页数量众多, 门类齐全, 涉及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站等。研究主要涉及“人人网”用户传统媒体公共主页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感受, 对于传统媒体进驻“人人网”的研究意义重大。所获得的数据是基于“人人网”社交网络平台的问卷得出, 是第一手的资料, 真实性与直接性相对较高。本研究关心的数据涉及三个方面, 一个是“人人网”的人际互动程度;二是“人人网”中受众对媒体公关主页的使用程度;三是“人人网”用户对媒体公共主页的信任度;通过以上的数据调查和分析, 最终力求回答以下问题:“人人网”的用户互动关系如何?“人人网”中用户和媒体关系如何?“人人网”中传统媒体传播效果如何?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来获得第一手数据, 力求数据真实可靠, 采用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 并对调查对象进行筛选, 剔除无效调查问卷, 相关问卷发布到问卷星上。调查问卷在“人人网”上以个人主页中的个人状态发布, 吸引“人人网”的用户填写问卷, 或者请QQ好友帮助填写。用此发放收回问卷117份, 有效问卷数量117份。同时通过问卷系统统计相关数据并以图示的方式展示。
(二) 调查过程。
一是设计问卷, 问卷包含5部分28题;二是人口统计学数据;三是“人人网”用户使用现状调查;四是“人人网”中的人际互动;五是“人人网”中的媒介组织。2011年5月对身边5位“人人网”活跃用户进行发放前测试, 对问卷的题目顺序、提问方式、答案的设计和问题的数量进行了修改。问卷在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上发布, 测试时间为2012年2月1日至2012年3月1日。问卷如图1所示。
(三) 数据分析。
本研究在“问卷星”上发布, 共回收问卷117份, 其中有效问卷117份。通过“问卷星”自带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使用了描述法、绘图法、交叉分析法等方法。
二、 样本基本情况
(一) 性别。
本研究一共回收有效问卷117份, 其中男性样本34人, 占被调查人口的29.6%;女性样本83人, 占被调查人口的70.94%。
(二) 样本年龄。
调查显示, 21至25岁的青年用户占“人人网”被调查用户总数的75.21%, 是“人人网”用户的主要部分, 这与这部分年轻人成长于网络环境, 熟悉各种网络应用, 生活中偏向于使用电子媒体, 而且重要的是这部分青年正处于大学时期, 因此人人网这种扎根校园的社交网站的吸引力相对比较大。另外数据可以看出2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用户比例很少, 一方面这两部分人的成长环境与20~30之间的青年人差别较大,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 小于20岁的用户还没有进入使用社交网站的高峰时段, 他们将会成为“人人网”的潜在用户, 如图2。
(三) 样本职业。
样本分析中78.26%为全日制学生, 处于无职业状态, 这也是“人人网”的一个特色, 即在校园和学生中比较流行, 这些用户生活压力较小, 有较多的时间用于网络空间, 平均每天在线时间超过6小时, 是活跃的网络用户。当然也有许多用户是从学校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仍保持使用人人网, 但是使用的频率和时间有所削减。
(四) 学历。
从学历统计上看, 大专、本科学历的用户占总调查人数的85.47%, 可以分析得出“人人网”的使用者往往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 因此对于网络新闻和媒体的关注度相对较高, 是适合传统媒体关注的群体。
(五) 收入状况。
调查中有79.49%的被调查者没有收入, 主要是学生, 所以这些用户往往倾向于在网络中获得免费的新闻信息, 阅读传统媒体时也希望能在网上看到免费版本, 但是这部分群体参加工作后, 很可能成为传统媒体的关注者和购买者。其他数据是:收入4, 000元以上的占2.56%, 2, 000~4, 000元的占12.82%, 2, 000元以下的占5.13%。
三、“人人网”的使用情况调查
(一) 使用状况调查方式。
本研究对“人人网”中的用户使用的考察, 是基于用户在使用中的频率、时间和深度等变量综合考察的, 主要考察分析用户的登录频率、好友数量、逗留时间、登录方式、使用年限, 从而分析得出关于该社交网用户黏性的判断。
(二) “人人网”使用情况调查。
1.使用年限。
“人人网”的使用年限分析判断, 样本的使用差别不是很大, 不足一年的使用者较多, 可以证明在2010年人人网的注册用户迅速增加。使用社交网站年限具体数据如下:不足一年的占42.74%;1~2年的占15.38%;2~4年的占18.8%;4年以上的占23.08%。
2.使用设备。
从样本上网使用设备分析, 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用户88.03%, 比例占绝对多数, 同时自媒体崛起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使得手机用户迅速增加, 使用率64.1%排第二, 可以预见未来社交网络在手机上的使用频率会不断增加, 手机作为迅速成长的掌上互联网设备, 其平台上的社交网络和媒体应用必须得到重视。
3.登录频率。
117名被调查者中, 有42.74%每天登录多次, 20.51%的用户媒体登录一次, 两个数据显示, “人人网”的大部分用户的使用频率较高, 用户之间能够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 而每天登陆多次的用户可以视为忠实用户, 这部分的比例较高, 说明人人网的用户黏性较高。
4.使用原因调查。
调查显示, 用户使用“人人网”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联系老朋友和同学80.34%, 了解好友动态占75.21%, 记录个人心情和分享占70.09%。由此可以判断登录“人人网”的用户好友关系主要还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真实社交关系的基础上, 而在“人人网”上联络是为了关注好友信息, 同时发布个人信息希望获得好友关注, 由此判断“人人网”上用户的互动性较强。
5.使用功能调查。
分析数据得出, 用户使用原因主要是关注现实好友, “人人网”作为社交网站, 使用上严重依赖现实好友关系, 从使用网站的功能中可以看出, 分享日志和相册、状态、班级、圈子、群组分别占据前三位, 而且使用度较高, 而分享新闻资讯排在第四, 56.41%的使用率也是十分可观的, 如图4。
从功能的好评度来看, 也印证了功能使用的判断, 关注好友状态和发布个人状态是最受欢迎的功能。用户更喜欢关注好友分享的状态, 好友推荐的内容往往会引起更多关注。
从功能使用好评度调查还可判断出, 大多数的社交网站使用者是因为了解好友状态和信息内容登录的, 仅有4.27%的被调查者登录是因为游戏等应用, 由此推断这种登录不是沉溺于游戏, 也不是单次登录闲置页面, 而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关系网中, 是一种持久而健康的网络社交黏性。
(三) “人人网”使用度与人际互动程度调查。
“人人网”人际互动程度是被调查者在社交网站平台上的具体表现, 包括对好友页面关注程度, 包括好友分享的日志和资讯的关注, 好友动态的关注, 以及给予的评论和回复, 同时还包括被调查者自身的日志和资讯分享, 个人状态的更新等。从查看度、分享度和评论度作为衡量社交网站的使用者积极主动的程度的指标, 从而判断“人人网”上的人际互动程度。
1.查看度。
好友分享的资讯与日志查看度显示, 117名受访者中, 有66人经常查看他人分享, 有15人总是查看分享, 分别占总数的56.41%和12.82%, 表明受众对好友分享的相关日志和资讯关注度较高。
2.分享和评论度。
把分享度和评论度两项调查比较分析, 调查者中对好友的日志分享和评论的数据十分接近, 偶尔分享与偶尔评论的比例都是最高, 且总体比例接近, 分别为63.25%和69.23%。在查看度较高的情况下, 分享和评论中被调查者都较多选择偶尔, 说明使用者对内容的分享和评论还抱有保守的态度。
四、 用户对“人人网”的信任度与社会热点传播
(一) 用户对“人人网”分享内容的信任情况。
“人人网”是一个致力于维护真实社交关系的社交网络, 那么用户对“人人网”中的信息的信任程度怎样, 将会直接关系到其中的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能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研究将考察受众对“人人网”的信任度与人人网中信息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关系。
1.“人人网”中分享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信。
在117位被调查者中, 78位表示大部分真实可信, 占总调查人数的66.67%, 这主要是由于“人人网”用户的注册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校、头像的大部分真实, 因此对于社交群体的信任往往影响到信息的信任度, 可以说用户对“人人网”信息信任度很高。
2.好友分享的资讯兴趣程度。
117名被调查者中, 非常感兴趣与比较感兴趣分别有19人和49人, 占据大多数, 不感兴趣的3人只占总人数的2.56%, 可见受众对好友分享资讯更有关注兴趣和查看动机。
(二) “人人网”资讯与社会热点的关系。
1.社交网站的资讯是否会成为您关注的社会热点。
调查数据显示, 有47人表示社交网站的资讯会常常成为自己关注的社会热点, 占总数的40.1%, 而有66位被调查者表示社交网站的资讯偶尔会成为自己关注的社会热点, 占总数的56.41%, 仅有4人表示对自己社会热点的关注没有影响, 仅占总数的3.42%。调查表明社交网站的资讯对于用户的社会热点关注度有重要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的潜力十分巨大。
2.传统媒体在社交网站中设置公共主页的必要性。
调查显示有74位被调查者认为传统媒体在社交网站设置公共主页很有必要, 占总数的63.25%, 而认为没必要的只占6.84%, 由此分析得出大部分用户对社交网站中的传统媒体主页抱有支持态度, 而且绝大部分用户并不反对传统媒体在社交网站中设立媒体公共主页。
通过信任度、兴趣度、关注度和必要性的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用户对社交网站的信息信任度较好, 对相关的信息内容兴趣度高,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受众对“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中的新闻资讯的关注度, 使得在社交网站中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成为用户关注的社会热点, 同时社交网站用户也希望传统媒体在社交网站中设立主页, 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因此可以判断, “人人网”中用户对信息的信任度促进其平台中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成为社会热点。
五、“人人网”与平台上的媒介组织
(一) “人人网”用户与媒介组织关注度的关系。
在117位被调查者中, 有59位调查对象己经在线成为“人人网”传统媒介组织的好友或粉丝, 比例为50.43%。其中有27位被调查者拥有4个以上的媒体好友, 这一数据表明, “人人网”中受众对传统媒体的认知度一般, 传统媒体知晓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而已经有媒体好友的用户往往倾向于具有多个媒体好友, 这样表明在“人人网”这种社交网站平台上多种传统媒体可以共存共荣, 共同发展。
调查发现54.39%的被调查者在人人网上关注传统媒介组织好友之前, 在现实生活中就已经关注, 还有8.77%的受访者是传统媒介组织的忠实用户。这表明, 传统媒介不仅可以防止已有用户流失, 同时可以在线影响目标受众, 增加自身的美誉度和关注度, 进而促进现实生活中的发展。
添加媒体好友动机的分析, 有30.51%的用户是线下媒体受众, 将现实关注延伸到网络关注, 有45.76%的被调查者加媒介组织好友是为了便捷地获得免费的新闻信息, 还有一些处于一种跟随好友的状态, 随好友的关注而关注, 另外一些仅仅是由于对在线媒体好友的好奇。
(二) 媒体公共主页的营销效果。
调查发现, 多数用户希望社交网站中的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能够突破媒体本身的限制, 增加相应的内容, 增加图片和视频, 增加新闻背景和任务资料, 比例最高的是希望增加新闻从业者的想法和评论, 占37.93%。由此判断, 用户关注社交网站中的媒体好友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材料, 追求更大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新闻视角。
调查现实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人人网”中的媒体好友有印象, 有44.83%的用户表示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 有41.38%的用户表示仅会在网络上关注, 不会扩展到现实生活。这表明传统媒体在社交网站中的表现会影响该媒体现实生活中的关注度, 从而影响该媒体的品牌知名度和发行量。
调查发现, 43.1%的被调查者认同“人人网”中的媒介组织的表现, 认为提供了受众所需要的内容, 有12.06%被调查者对媒介组织的表现不满, 这表明“人人网”中的媒体应该适当改变, 目前传统媒体在“人人网”上进行的营销效果良好, 详细如图5、6。
六、结语
经过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得出三个方面结论, 一个是传统媒体“人人网”上的人际互动程度高于媒体新闻网站, 并且“人人网”中的新闻会影响用户社会热点关注度;二是相对于门户网站的新闻, “人人网”中受众对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的信任度更高;三是人人网用户对媒体公共主页的使用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数据调查和分析还可以分析得出“人人网”用户与媒介组织好友的关系, 一是拥有媒介组织好友的用户往往会拥有三个以上的媒介组织好友, 而且添加这些好友往往是源于对生活中相应媒体的现实关注;二是社交网站用户添加媒介好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免费的信息, 而且社交网站用户更倾向于获得媒体从业者的观点和评论, 也更倾向于多媒体信息。社交网站中表现好的媒体主页会吸引社交网站用户现实生活中的关注和购买。近四成人人网用户对媒体主页的表现感到满意, 但是多数人认为传统媒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体看来, 目前传统媒体在“人人网”上影响力巨大, 营销效果良好。
社交网站开“门” 篇2
与Myspace同样靠近门户网站的还有它的竞争对手Facebook,它正在与Google进行开放平台的协商,如果能从后者的开放平台战略中分得一杯羹肯定是件好事。而先于Facebook,国内的天涯、海内、校内网、豆瓣等十家社交网站已经参与到Google的开放平台战略中,它们将共享Google的计算和技术资源,增强浏览器的功能,打破孤岛限制,结成一张大网,共同捕捉大鱼。
用户和收入在数量上不成正比,是社交网站最大的尴尬。3年前,初被新闻集团收编时,Myspace拥有1600万注册会员,现在这个数字增加到1.1亿,出乎人们的意料,在用户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财源并没有滚滚而来。在6月30日结束的财年中,新闻集团旗下直接拥有Myspace的福克斯交互媒体部门,可能无法实现预定的10亿美元收入目标。5月份以1.164亿独立用户量超过Myspace,在全球夺冠的Facebook也同样在应对着营收困局。它正在研发一个名叫“SelfServe”的广告定向投放系统,期望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让广告商有针对性地选择受众投放广告,提高广告效率。刚被AOL收购的美国第三大社交网站Bebo则想借助AOL的广告实体实现网站的商业化。
开“门”,向门户网靠近,在社交网站看来,是获得用户和广告的好途径。Myspace认为开“门”可以扩大用户面,从而得到更多的广告主的青睐。一直以来,人们大都认为Myspace是年轻用户的乐园,广告主也不例外,那些认为自己不属于社交网络成员的用户可能是雅虎或Google的忠实跟随者。MySpace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Tom Anderson表示“我们想使MySpace成为用户互联网之旅的第一页。当我们谈到竞争时,主要是指雅虎和谷歌。”Anderson相信,新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和主页将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吸引更多的广告商。
但是在社区网站和门户网站越走越近,甚至产生交集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当自己变得越来越像门户,社交网站能否获得争夺用户和广告的胜利?
社交网站想向门户靠近一步,期望攫取更多资源;而门户网站也在羡慕着社交网站不断增加的用户量。“拥有用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Google等门户网站已经意识到期望通过一种服务将用户限制在一个网站上已不太可能,它们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户。
雅虎和Google已经意识到了来自MySpace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网站的潜在威胁,它们都想深入进军社交网站广告市场。最近几年来,雅虎不断增加社交服务功能,允许外部开发者开发工具,使其用户可以设置个性化主页。它希望用户在其网站上逗留更久,在社交网站上停留时间短一些。新版本的雅虎通可以将用户链接到朋友在Flickr等图像共享网站发送的内容。谷歌新推出的Friend Connect(连接朋友),类似于Orkut服务和Hichael son网站的中间服务。当用户使用Friend Connect登陆IngridMichaelson.com时,谷歌会进行跟踪,观察用户与哪些插件接触,进而调整显示给用户的广告,使广告商乐意投放广告。
社交网站传播效果分析 篇3
(一) 新闻信息量大
社交网站的传播信息量大且信息传播迅速是有目共睹的, 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信息, 一传十十传百, 这样, 原本一些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信息一旦在社交网站上公布、分享、传播后, 就会有很多人得到这个信息, 从而达到巨大的传播效果。一个刚出现或是还没有出现的新闻, 在社交网站上会首先出现, 它的新闻、音频、视频信息传播迅速而且及时, 传播范围广, 使得它的传播效果巨大。
“失恋三十三天”这部电影重点的宣传阵地集中在视频网站、人人网、微博三个平台上, 三个平台之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电影工作室先把电影的某段搞笑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上, 这就使得电影的视频信息真实可靠, 网友们看到电影视频后再转发到人人网或者是微博上, 人人网和微博相互作用, 网友再进行转载, 使得电影视频得以扩散, 从而再反作用于视频网站。三种传播模式通过综合推广, 彼此间相互作用, 当这种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观影热潮便出现了。电影工作室独自发布的电影视频信息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 再经由社交网站的推广,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二) 解决了人际传播的距离问题
社交网站的传播方式解决了传统媒介在人际传播上因为距离而产生的问题, 使得人际传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得以扩大。以前是媒体对受众, 现在是受众对受众或者是受众对媒体, 无论网络用户在什么地点, 网民与网民之间相隔多远, 通过社交网站都可以很好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情感的联系, 在社交网站上, 我们可以同时和多个好友进行信息的交流, 通过社交网站我们可以更好地和朋友进行沟通, 培养感情。
例如, 雅安地震发生后, 社交网站的存在对抗震救灾活动有很大帮助。很多人在人人网、腾讯网、微博等社交网站上发布寻人信息, 组织团队进行义务支援, 组织募捐活动, 等等, 而传统的媒体可以通过社交网站上面的这些信息更好地获取信息和发布新闻, 从而进行新闻报道。在社交网站出现之前, 这些现象是很难出现的, 我们只能在电视、广播或者是报纸上获取远方的极少信息, 社交网站的出现和存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网民获取更多信息, 解决人际传播中出现的距离问题。
(三) 吸引了投资商的眼光
第一, 社交网站上用户众多, 便于企业更好地宣传自己, 而且社交网站宣传方式多样,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在社交网站上进行营销效果好, 且成本比其他宣传方式低。
第二, 降低企业营销成本。随着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的日趋成熟, 网民们越来越多地主动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 社交网站上的用户显示出高度的参与性、分享性与互动性, 社交网络营销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网民, 主要传播方式是“人与人之间”, 因为用户的参与性、分享性和互动性高, 所以不需要投入大量广告就很容易加深对一个品牌和产品的认识与了解, 容易对一个品牌或产品形成深刻印象, 从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有效降低企业营销成本。
第三, 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策略。社交网站作为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新的营销模式,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在社交网站上大展拳脚, 无论是开展各种各样的广告推广活动、线上的活动或者是病毒营销活动等, 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一些企业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吸引自己的目标受众, 从而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企业和企业产品。近年来, 有很多企业通过微电影广告等形式传播自己的产品信息。企业在社交网站上运用不同的营销模式进行营销, 更好地吸引目标受众, 传播和推广自己的企业和企业产品。
二、社交网站传播效果的弊端
社交网站上用户众多, 传播的信息量大和范围广这一特点加速了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 扩大了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 社交网站上个人信息的泄露也是社交网站在传播方面存在的风险。
(一) 真实性上存在问题
社交网站上网民众多, 传播的信息量大且杂, 传播范围又非常广, 若是有假消息甚至是反动消息, 则同样会大规模、快速地传播出去, 对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具有很大威胁, 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近两年微博的流行更是使得社交网站上频繁出现假消息, 使得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遭遇很大挑战, 同时对社会稳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 2010年的“金庸去世”这一假新闻。“金庸去世”这一假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虽然这个假新闻从发布到传播, 到求证, 到最终辟谣, 前后只用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内, 这个消息在社交网站上已经传播得很广泛了。社交网站的巨大传播效果加速了假新闻和负面新闻的传播, 在挑战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 对社会稳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 安全性上存在问题
在社交网站上, 网民们大多会保留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 那就存在信息安全性的问题。若是这些真实的个人信息传播出去被不法分子所窃用, 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现在的网络技术很发达, 网络上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获取网民们真实的个人信息。例如, 网站通过某种方式让网民将个人的账户与真实手机号码或真实的身份证号码进行绑定; 通过优先享受网站新功能、游戏积分奖励翻倍、手机号码参与抽奖等一系列方式, 鼓励网站用户们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网站不良的技术问题使得用户在使用网站的过程中导致电脑中病毒, 从而导致用户账户被盗, 信息失窃;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频繁骚扰注册用户的邮箱、MNS的现象, 直接骗取用户的隐私信息, 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网民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存在很大风险。
摘要:在当代社会, 社交网站凭借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和媒介环境优势迅速占领社交世界的大片江山。本文主要论述了社交网站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功能, 分析了社交网站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
社交网站的战国时代 篇4
今年11月初举办的第三届网志年会依旧草根。以社区网站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联络家做出惊人之举。在CEO许智凯的带领下,来自联络家的每一位员工都在身上套一件黑色体恤,胸前几个大字“我是SB……”,并在会场对着一群席地团坐的与会者大声倡导free hugs(自由拥抱)。许智凯告诉记者,从认识到熟悉,从熟悉到熟知,通过与陌生人的拥抱会增进信任感。而在此之前定位于商务人士圈子的探索中,许智凯试图将联络家带向另一个方向,即朋友圈子,按照他的话说是“自己人”。
就在大会的前一周,微软宣布以2.4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交友网站Facebook(www.facebook.cn)1.6%的股份,并将为Facebook在美国国内销售网络广告,至此Facebook的价值攀升至150亿美元。随后Facebook开始宣布向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军,并打算以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Facebook已向部分社交网站(以下简称“SNS”)发布了收购要约书,并首将橄榄枝抛向以校园和年轻人为定位的占座网。随即,Google(www.g.cn)又对外宣布与MySpace(www.mysapce.cn)达成协议,双方基于Google OpenSocial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加上之前新闻集团对MySpace的收购消息,SNS领域已经显露出了几大巨头的身影。
在几件事件关联的背后,国内社交网站开始活跃,并在国外社交网站并购整合的节点上凸现出站队心理,而部分SNS开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
社交网元年
2004年2月,Zuckerberg在哈佛大学的寝室里创建Facebook网站,当时的内容仅仅是在几个朋友间分享以往考试的题库。随后Facebook被逐渐推广到其他高校,当年年底,其注册用户达到100万。随后Facebook的人群也从最初的大学生发展到高中生、白领等圈子,成为仅次于MySpace的第二大交友网站。
按照《维基经济学》作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和安东尼.D.威廉姆斯(Anthony D. Williams)的观点,在一场由技术、人口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商业革命下,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运作将会成为新的商业法则。Facebook从最初封闭式的圈子向更为开放的平台化转变,这令其大获成功。
事实上,Facebook自今年5月改版以来,功能上也变得越来越工具化,包括微软、亚马逊等65个网站及公司在内的应用与服务能被整合到Facebook的平台上,而这些第三方公司及其用户也能利用其提供的工具开发新服务。就在Facebook平台战略发布后,音乐分享服务商iLike在Facebook的用户数在短短三天之内从3000人窜升至80万人。
就在微软对Facebook资本介入后,Facebook也将SNS带入一个全球热潮,在拥有第二大网民数量的中国,Facebook并没有选择Myspace的路径。目前,国内SNS领域关于Facebook将收购国内某社交网的猜测一直未停止,一位SNS的CEO告诉记者,国内部分SNS已经接到来自Facebook的收购要约书。
中国式Facebook
Facebook收购国内SNS网站的传言,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交网站自我炒作的态势。但国外SNS网站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国内发展的窘境,他们正因为资金短缺、网站粘性不足以及盈利模式的空白而显得举步维艰。对于国内的SNS网站来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复制一条中国式Facebook的道路?
许智凯最初将联络家定位于商务人士的交际圈。但这种模式很快陷入困境—商务人士很少通过网络去结识朋友,点击率成为问题。起初定位于招聘等方向的商业模式,也因此无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于是,在今年的网志年会上,许智凯带着公司员工有了free hugs(自由拥抱)的提议,这也为联络家从商务圈转移到“自己人”上作了一个全新的注脚。
在基于用户数共享的可能性不太大的情况下,许智凯最近与非SNS网站在应用层面的合作已经拉开。许智凯也毫不避讳地表示,新版的联络家从Facebook那里学到很多好的想法和操作模式。通过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相互认识的人分享自己的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内容,将Web2.0的应用整合在一个平台里,这与Facebook的平台概念如出一辙。但联络家并非要做Facebook,许智凯坦言,“我们当然会走Google那条路。”言下之意,许智凯对OpenSocial平台十分看重。据悉,目前国内SNS网站中仅有天际网已加入到Google的OpenSocial平台。
SNS探路
赢利始终是国内SNS迈不过去的一道槛。
交友互动网站网友天下的共同创始人叶灵告诉记者,国内SNS网站的流量一直不错,但如何将流量变现却一直是诸多SNS网站负责人不愿多聊的话题。许智凯向本刊透露,联络家来源于风险投资的300万美元已经花掉200万美元,投资方并不急于获得收益。“如果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失败率为99.9%,那么其成功的获利则是好几百倍。”
有着流量基础的网站也在密探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叶灵认为,国外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适合中国,各自的广告市场成熟度不同,通过广告获取收入一直处于几大门户的夹缝中,这块蛋糕也越分越少。
另一方面,他认为,国内缺乏来自于第三方公司的数据统计。根据加拿大一家名为Ipsos Reid的调查公司调查显示,在美国,有上百万的互联网用户已成为社会化交友网站的忠实群体,而在加拿大互联网用户中,大约40%的用户访问过交友网站,30%已在网站上进行注册并提交了个人信息。而在国内,目前除了艾瑞咨询专注于互联网的研究报告外,还缺乏第三方的监测公司来提供SNS方面的数据监测。在叶灵看来,这也将直接影响SNS的广告投放。
“中国在广告投放还没有大规模到来之前,需要寻找其他的商业模式。”叶灵表示,电子商务可能是一个好的出路,网友天下日前也正在着手这方面的研究,但具体如何来做叶灵并没有过多透露。
对于其他商业模式的探究在国内也有些成功的先例。比如宝宝树便是通过母婴网站的定位实现互动交流,并在网站上售卖母婴用品。这便是叶灵所说的与电子商务结合的一种。互联网网站运营与策划者宋永峰在一篇分析文章中表示,“行业性网站的运营,处理好与网站相关的SNS关系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社交网站网页游戏的特征 篇5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和普遍的人类活动, 人们在游戏中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 通过充分的释放获得自由与愉悦。随着社交网站用户数量的激增和社交需求的多样化, 依托社交网站发展起来的网页游戏成为互联网上一道迷人的风景。美国知名IT杂志《PC%World》已经将网页游戏业务视为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未来发展中最重要的增长点。 (1) 开心网更是率先抓住了网页游戏的发展机遇, 通过开发钓鱼、抢车位、买卖奴隶、开心农场等游戏,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使注册用户突破了8000万, 很多热衷于网络社交的公司白领、在校学生都是这类游戏的忠实玩家, “今天你偷菜了吗”一度成为社会时尚。这款设计、操作都十分简单的小游戏为何会在网络时代惊起如此大的波澜?它与传统游戏有哪些不同, 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游戏体验, 又是如何与人们的工作、生活、交往交织在一起的?
2009年12月25日~2010年1月5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2009级的博士研究生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在线访谈三种形式, 对40位“开心农场” (2) 的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 访谈内容涉及游戏时间地点、互动特点、游戏伦理、现实生活中的游戏等几个方面, 共获得40份有效访谈记录。本文将对这些访谈记录进行深入分析, 探析社交网站网页游戏呈现出的新特点, 进而透视其中蕴涵的社会意义。
游戏时间与工作时间的混同
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展开的活动, 主要发生在休闲时间而与工作时间对立, 以保证人们能够感觉到游戏与工作、生活的严格区别。传统游戏大多遵循游戏与工作分离的规律, 正如人们绝无可能在工作时间打牌, 却能够在晚上下班后轻松参与一场篮球比赛。
研究发现, 社交网站网页游戏模糊了游戏时间与工作时间的界限, 使游戏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 “上班时间”是他们最集中的游戏时间, “上班时通常挂在网上, 上午、中午、下午都要查好几遍”。游戏时间不仅与工作时间混同在了一起, 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还调节了工作的节奏。游戏通常先于工作开始。早晨上班前是一天中游戏的最高峰, 许多受访者坦言每天到达办公室之后往往先浏览网页、打开MSN (或QQ) 、逛了“开心农场”才会开始工作。用户还在不经意间习惯于通过游戏来转换工作阶段, 如27号受访者就说:“自己已经养成了游戏‘时间段’, 差不多做完了手头的工作就会去农场游戏, 调节放松一下。”可见用户眼中的“开心农场”游戏似乎已经融进了工作步骤之中变得不可或缺, 仿佛是工作流程转换的一种“仪式”。
游戏时间与工作时间的混同消解了游戏的“时间独立性”。传统的游戏时间独立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游戏要有完整的发生时间段;二是游戏时间与客观时间应当有所区别, 以保证游戏具有“隔离”和“超越”日常生活的属性。在“开心农场”游戏中, 用户的单次游戏时间极短, 且与工作交替进行, 人们总认为游戏只占用了“犄角旮旯”的时间, 从而削弱了对完整游戏时间段的察觉。人们是按照对工作时间的理解来安排游戏的, 与庞大的工作时间相比, 点击几下鼠标就完成的游戏时间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正如在访谈中, 用户虽然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多次登录游戏, 但极少感觉到游戏时间过长影响到了工作, 更不会认为游戏时间对工作时间有所侵蚀。
游戏空间的两重性
传统游戏的空间特征莫过于可见的“游戏场地”, 即一个带有明显边界且不能随意进入的固定场所, 如角斗场、体育场、舞台、牌桌。游戏者只有进入“游戏空间”, 才能够进入游戏状态、实施游戏行动。“开心农场”游戏发生的场所已经不是由游戏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而是由互联网能否接通为前提, 于是网口的位置、无线网的覆盖范围成为游戏空间构建的决定性因素。网口的位置使游戏区域相对固定, 这与传统游戏所必需的物质空间限制相似, 无线网络使游戏空间能够随时构建又随时消解, 同时又突破了传统游戏的空间界限。
访谈中还发现这一类游戏实现了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结合。游戏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工作地”, 包括办公室、实验室、家庭工作处, 这些地方都属于实实在在的、有限的物质空间, 且游戏空间与工作空间混淆在一起, 没有了独立、区别、有特色的空间形式, 从而导致了游戏与日常生活的隔离感降低, 游戏行为也难以被清晰地识别。另一方面, 用户游戏中真正面对的是网络虚拟空间, 这一空间又是独立和无限的, 因为互联网作为新的技术形式和媒介形式, “重新安排”了我们的空间, 使我们无须离开椅子就能够与任何人互动。 (3) 用户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无限空间带来的自由, 采取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行动, 又似乎隔离得更为彻底, 深化了游戏的空间独立性。
游戏中的“有限愉悦”
游戏作为与严肃的工作相对应的活动, 人们需要在游戏中回到本真的玩耍状态, 充分沉浸其中, 无拘无束, 释放内心, 获得愉悦, 如荷兰学者赫伊津哈认为:“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热情高涨的, 随情景而定, 或神圣、或喜庆。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 欢声笑语、心旷神怡随之而起。” (4) 互联网时代, 人们依然延续着对游戏“愉悦感”的本质需求,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社交网站网页游戏能够使人放松、减轻压力、获得快感。然而新的游戏形式受到游戏时空特征变化的影响, 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愉悦”。
人们一天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工作展开, 人们需要专一、投入地工作, 在相应的工作时间里创造价值。工作时空决定了人们在其中可以从事和禁止从事的活动, 并通过一定的制度规定下来。一旦游戏时间与工作时间交替, 工作时间就会不断地挤压游戏时间, 游戏者常常会有紧迫感, 于是主动压缩游戏时间、缩短游戏正常程序往往如“例行公事”一样, 点击几个固定的功能, 还没有获得充分的愉悦游戏就被迫停止。工作空间与游戏空间交织, 人们在工作场景中无法获得轻松的游戏心理, 因而不能自由地实施游戏行动, 造成了游戏在“被监视中发生”的有趣现象, 这与传统游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13号受访者说:“都上班了还是尽量少玩点, 但有时候会偷着玩, 尽量不让人看见, 以免引起别人的反感, 或被上司看到惹麻烦。”另外, 社交网站网页游戏的基本行动是“点击鼠标”, 这与工作行为完全相同, 游戏也因此丧失了行动独特性, 人们越发难以感受到工作和游戏之间的区分, 从而无法感受到完全释放与轻松自如的乐趣。
访谈中发现, 社交网站网页游戏带给人们的愉悦感无法与传统游戏相比。用户普遍表示自己在周末用于社交网站游戏的时间大大减少, 相反会倾向于选择朋友聚会、体育运动、购物等作为休闲方式, 例如2号受访者说自己“平时天天对着电脑, 周末能不玩就不玩, 而会选择其他方式休闲娱乐”。但如果用户会在周末工作, 那么就会如同平时一样, 利用这类游戏在工作之中调节、放松。由此可见, 这一类游戏已经被不知不觉赋予了伴随工作而发生的意味, 游戏愉悦感更多是相对于工作严肃性而言的, 本质上难以满足人们放松身心和情感交流的需求。
熟人联络的加固与陌生人互动的可能
社交网站网页游戏实现了“异步参与”, “一名用户今天采摘了对方的果实, 而对方则可以第二天采摘其价值昂贵的人参;今天你帮我锄草, 明天我再去你的农场中灌溉”。异步性使游戏的参与度加大, 多个用户能在多地、多时、以多种方式参与游戏, 且不需要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就能完成所有的游戏行动。
对于一个游戏者来说, 共同参与游戏的伙伴以其在社交网站中的交际圈为边界, 只有被允许成为好友的人, 才有在一起游戏的可能, 因而共同游戏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受访者大多认为, 虽然自己在社交网站中有几百个朋友, 但是经常一起玩“开心农场”的都是一批比较固定的好友, 不仅开始游戏往往是由熟人介绍、劝说加入的, 而且只有十分熟识的朋友才会一直坚持每天关注对方农场、相互完成劳动。如“爱心地”的互动一般都是在最亲密的朋友、恋人之间进行的, 游戏伙伴往往较为固定, 且游戏行为和互动方式都已约定俗成。受访者通常认为这类游戏的最大好处是促进了老朋友之间的重新联系和情谊巩固, 并为亲密好友的互动增添了新的、饶有趣味的途径。
另一方面, 这一类游戏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背景下, 我们开始练习着和不太熟悉的人和生人平等地交往, (5) 同陌生人接触的成本和风险都在大大降低。共同游戏是否有陌生人参与, 取决于用户对自己网络社交圈的管理原则, 同意加陌生人为好友的用户更容易实现与陌生人游戏, 但如果没有将陌生人加为好友, 与陌生人游戏就没有可能。然而, 用户即使与陌生人共同游戏, 将游戏中的交往转到现实生活当中却并不容易, 例如36号受访者提到自己“会将陌生人加为好友一起游戏, 但基本不会和陌生人说话, 更不用说成为好朋友或在现实中有什么接触”。可见这种“弱关系”虽然为陌生人交往提供了可能, 但却依然难以转化成为现实中深入的互动, 陌生人交往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而尚未有效开展。
游戏竞争性的削弱与参与性的加强
游戏之中含有竞争的意味由来已久。很早以前的游戏就用“打赌”、“奖赏”等方式作为刺激性筹码, “取胜”就成为游戏者的基本心态。工业社会的竞技体育更是将“竞争”视为根本, 以激发人们的才智与信心, 实现效率与理性。竞争的前提是规则, 结果是胜负, 胜负不但是一种荣耀, 奖励胜者的资源更是稀缺的。
仔细分析“开心农场”的游戏模式可以发现, 游戏的竞争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一方面因为网络游戏虚拟性的特征使“奖励资源”不再稀缺, 另一方面游戏者更看重游戏中朋友的互动与分享而并非单纯的“胜负”。用户表示刚开始游戏的时候也会使用游戏策略以增加财产、提高级别, 如更多更勤地种植作物、专门采摘别人价格昂贵的果实、等候第一个摘取以获得双倍的果实等 (19号受访者) , 但大多数用户指出在游戏持续一段时间后, 就不再关注级别与财产, 而是更为看重朋友们在游戏中的互动过程。“你采摘我的、我采摘你的”, 每天都可以与好友有间接的接触, 时间一长, 朋友之间就会变得更加熟悉自然, 而比别人高了多少级、比别人财产多了多少也就不是游戏最重要的目的了。
游戏规则的设计也突出了“参与性”而抑制了“竞争性”, 例如游戏资产增加并非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 还明显依赖于与他人的互动。“开心农场”最有意思的活动是通过“相互采摘对方的果实”而实现的。摘取别人的果实一方面为自己增加资产, 另一方面也为别人增加了魅力值;将自己收获的果实赠送给他人既增加他人的财产, 也增加了自己的魅力值, 可见每一次游戏行动的结果都并非是简单的你输我赢, 而是一种“共赢”。4号受访者说自己“不会因为采摘了别人的而得意, 相反还会专门留些东西给朋友采摘, 这种过程是相互之间的一种‘调侃’而已”。2号受访者则认为“谁摘谁的、谁多谁少没有关系, 就是在网上在一起有个事儿做。基本上大家都会相互帮着在农场中劳动, 这样与朋友们的交流会更多”。由此可见, 游戏者以“参与”和“共赢”的心态面对这一类游戏, 互动方式和乐趣期望改变了游戏的竞争性和胜负结果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社交网站网页游戏在很多方面已经与传统游戏有了很大的不同。随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离不开互联网、交往与沟通离不开社交网站, 这一类网页游戏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 而这一类游戏的时空新特性恰恰是决定其他特征的一个重要基础。游戏不仅能够填充我们的休闲时间, 更能够与工作时间绑定在一起, 随时随地发生。新的游戏形式塑造了新的“游戏的人”, 一点一滴培养着人们互动、参与、共赢的观念, 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本文是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杨伯溆教授开设的博士生课程“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为基础完成的)
参考文献
①《Facebook今后的五种市场走向》, http://tech.qq.com/a/20090917/000202.htm
②受访者主要是开心网 (http://www.kaix-in001.com/) “开心农场”的用户。
③安东尼·吉登斯[英]著, 赵旭东等译:《社会学 (第四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94页。
④约翰·赫伊津哈[荷]著, 何道宽译:《游戏的人》, 花城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0页。
传统社交网站 篇6
为何要走“媒体化”道路?
尽管立足于职场领域, 但Linked In显然并不满足于用户登录仅仅是为了寻找工作。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向内容领域进行扩张尝试, 其远景目标是让公司能够在未来成为类似商业新闻的来源, 成为一个大量有着共同兴趣的商业用户阅读、分享的社交平台。而从优化网站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 通过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 除了能够直接吸引注册用户付费订阅高级内容服务, 还能通过用户使用黏性的增强, 提升网站在广告商眼中的价值。
早在2011年, Linked In就推出了其新闻内容推荐功能——“Linked In Today”。该功能主要根据用户所在和其关注的行业, 通过“人工+算法”的方式来进行每日的相关业界新闻推送。当时雄心勃勃的Linked In还从《财富》杂志挖来了编辑Dan Roth来领导这个内容小组的工作。然而这一功能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使用Linked In的职场人士更倾向于阅读那些来自于具有品牌度的资讯来源及著名业内人士所推荐的信息。
针对这一局面, Linked In在2012年又推出了所谓的“影响者计划” (Linked In Influencers) 。请来一批业内知名的博主, 专职提供目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而用户通过关注这些业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来获取相关领域的信息、见解, 使得推送的新闻内容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同时通过鼓励用户的关注、分享等社交行为, 使其对平台的使用黏性进一步得到增强。
收购Pulse, 助力“媒体化”
根据2013年度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 该季Linked In的收入主要由人力招聘业务、市场营销广告和高级订阅服务三大部分所组成, 其中后两者之和已经接近半壁江山。对比起几年前招聘业务占据压倒性比例的局面, 可以说Linked In对内容的追求已经在收入结构比例的合理化上初见回报。
那么收购Pulse将有望起到怎样的效果?
1.能带来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大量的优质内容。
作为全美三大新闻阅读应用之一, Pulse在被收购前就已经与750多家内容提供商达成了合作, 其用户基数也达到了3000万。庞大的用户数和内容资源将是收购给Linked In带来的最为直观的收益。
2.提升移动端的阅读体验
移动互联网时代, 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通过手机来阅读他人所分享的新闻资讯。但在Linked In原有的移动端产品中, 存在着诸如来自于外部网站的链接无法很好与手机适配的问题。而Pulse的技术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些不足, 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3.增强用户黏性, 继续提升内容在收入结构中的比重
资讯阅读类应用是比较典型的用户高频使用类产品。在这个注意力碎片化时代, 通过收购Pulse, 增加用户的驻留时间,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Linked In这一品牌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同时Linked In也被认为有可能会通过该应用, 开展一些增值服务或者进行收费平台的相关尝试。
4.完善Linked In的生态环境
对于志在打造“职场媒体生态圈”的Linked In而言, 这起收购, 使其能为商业用户提供阅读资讯和商务社交, 加上之前在职场其他领域内的各种服务功能, 使得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就能构造起一个立体的个人品牌, 从而完善网站的生态坏境, 提升对用户的价值。
未来的Linked In
自诞生以来, Linked In所提供服务的核心价值就是围绕着职场人士社交平台这一市场。但随着它开始具备生产大量优质内容的能力, 以及被进一步激发的用户分享沟通等社交行为, 这个社交帝国正开始逐步转变为一个能够聚合、分享优质内容的媒体平台。
来自Linked In的数据显示, 目前只有20%的用户对该平台的使用局限于寻求工作机会, 而大约80%的用户已经在Linked In上试着同其他用户建立联系, 并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交分享中去。
而随着Linked In在媒体化这条道路上的继续前进, 他们很可能在几年后成为行业新闻和专业信息的主要来源 (就如同国内的“知乎”正逐渐成为职场人士寻找信息和专业解决方案的重要选择一样) , 这也将会使得职场人士对该网站的使用方式发生转变:从最初单纯的投递简历寻求工作机会, 逐步转变为登录网站获取职场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未来的Linked In, 很可能成为一家向用户提供专业商业信息的主流媒体网站。
数据挖掘, 满足社交网站媒体化需求
在美国, 伴随着如今这批习惯了使用社交网络的年轻人在未来几年里逐步进入职场和白领阶层, 用户的信息阅读和获取习惯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比起如今还有许多中年职场人士习惯于从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渠道获取商业信息的局面, 到时候的用户无疑将更为依赖主动订阅信息和网络的个性化推送等更高效的手段。
而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 为其推送合适的信息, 就必须利用好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 这还得依赖技术发挥对内容的提炼作用:如今对大量数据解读并做出的反馈, 主要集中在信息提取、个性化呈现、话题性引导等几个方面。而这些都是工具技术利用算法、语义分析等, 对内容形成的二次加工后的产物。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期一些拥有千万级别以上用户规模的社交网站, 纷纷收购立足于数据挖掘方面的团队或应用。
警惕社交网站的泛娱乐化倾向 篇7
希望如此吧。不过, 笔者总觉得, 现在的社交网站, 已经显现出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这在某种意义上, 有些背离了SNS的精髓和要义, 或许, 这也是网民对于社交网站兴奋度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纵观社交网站在国内的发展, 开始是不温不火, 虽然运营企业、专家学者, 乃至各路观察人士, 对于SNS这个概念, 最初都充满了激情和想象, 但是这些并没有让社交网站大红大紫, 真正让人们对社交网站刮目相看的, 是开心网的一夜成名, 迅猛崛起。一段时间, 似乎谁不开心一下, 谁就落后潮流, 上开心网抢车位、买卖奴隶俨然成为白领阶层的时尚, 于是, 众多山寨版开心网扎堆跟进。开心网掀起的小游戏插件, 在凡是和SNS沾点边的网站上, 几乎都能发现这些游戏的身影。
但是, 笔者总觉得, 依赖游戏插件火爆起来的SNS站点, 更多的是给人一种虚火过旺的感觉。作为凭借小游戏发迹的社交网站, 开心网应该算是鼻祖了, 可是, 在经历过最初的火爆之后, 开心网现在也陷入了发展低谷, 开心网的用户在一段时间的狂热过后, 逐渐恢复了冷静;而以开心网为标杆和方向的SNS网站, 可以说基本覆盖了目前国内的主流社交站点, 51.com被巨人操盘, 开始尝试探索网游+社区的商业路径, 校内网更是垂涎开心网的异军突起, 有些不地道地推出了山寨版千橡开心网。这些开心网的追随者,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 在目前SNS站点普遍缺乏清晰商业模式的情况下, 社交网站陷入了集体焦虑状态, 所以, 把开心网开创的网游模式, 奉为宝典, 照抄照搬。
让笔者困惑的是, 作为SNS站点, 最初的出发点, 或者说宗旨, 是为人和人之间的社交服务, 可是, 开心网所开辟的插件游戏路线, 明显背离了这一宗旨, 使得SNS网站, 不再是一种交往工具, 相反, 变成了用户个人的游戏娱乐工具, 以及用户之间的调侃捉弄工具, 朋友、同事成为了彼此可以随意买卖的奴隶, 而借助这种买卖, 用户得到的是个人在压抑背后的, 近乎变态的满足。
所以, 笔者想问一句, 社交网站, 究竟是为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服务, 还是为了用户的娱乐宣泄服务?这个问题, 应该搞清楚, 也必须搞清楚。因为, 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才能看清SNS站点的本质, 社交网站的发展才不至于偏离初始方向。否则, SNS网站未来可能就只剩下了一张皮, 挂羊头卖狗肉。
传统社交网站 篇8
近年来, 社交网站 (SNS) 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 截至2009年2月, 中国社交网站月度覆盖用户规模达1.632亿人次, 比2008年1月份的1.188亿网民覆盖规模增长了41.7%[1]。同其他互联网业务相比, 社交网站业务对用户的吸引度和黏度优势更加明显。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 社交网站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显现。个人隐私泄露, 遭受病毒、木马攻击等问题层出不穷。
1 社交网站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社交网站的兴起, 网络犯罪分子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之所以对社交网站进行攻击, 主要是因为这类网站具有极高的人气和访问量, 但同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 可以帮助他们大规模传播恶意软件。
1.1 社交网站本身存在安全漏洞
社交网站容易遭到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因为采用Ajax技术而导致的蠕虫攻击, 如Myspace、国内的51.com, 校内网都曾经出现过各自的网站蠕虫, 这些蠕虫通过利用个人空间、模板上的bug, 可以自动向用户的好友发送带毒链接, 用户浏览后就会中毒。
另一类是由于社交网站对cookie的不恰当使用, 而导致黑客可以轻易发动CSRF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跨站请求伪造) 攻击。CSRF攻击也被称成为one click attack或者session riding, 是一种对网站的恶意利用。有的社交网站为了让用户经常登陆, 利用一个永久有效的cookie, 让用户永久保持在登陆状态。这样, 用户只要输入网站的网址, 不用填写自己的账号和密码, 就可以登陆, 使用社交网站的各种功能。只要黑客拿到机器上储存的这个cookie, 就可以以用户的身份做任何事情。
举例:开心网漏洞解读[2]。
在2009年9月初, 开心网发现多个安全漏洞, 这些漏洞大多是因为网站过滤不严而导致。使得黑客可以借此漏洞进行“挂马”和跨站攻击, 同时通过和cookie截获配合制造出能够引起严重后果的网站蠕虫。下面列举的漏洞出在群相册组件处, 主要问题是iframe过滤不严。
漏洞利用:首先, 制作一个网页木马。例如下载一款Flash漏洞生成器, 在“生成”中输入木马的地址 (该木马已经上传到指定的网站空间中) , 再将生成的网页木马上传到指定的网站空间中。然后, 注册一个开心网账号, 用账号登录后进入群相册, 创建一个群相册专辑。在群相册专辑名称处输入代码
接着, 将上述代码中的www.baidu.com替换为木马地址, 将width (嵌入框架的宽) 和height (嵌入框架的高) 的值都设为0, 就可以挂马了。最后等用户浏览相册或者四处宣传引诱用户浏览相册就可以了。
1.2 用户手机、无线上网等存在安全隐患
手机通话内容被监听、收发短信电话簿就被盗取、下载音乐却让手机中了病毒……这些在手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可能有不少人碰到过。目前, 手机安全问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而且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 这一现象还将日趋严重。
随着3G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用手机聊QQ、查看邮件、上网, 手机或将成为今后病毒传播的最大媒介, 成为数量最大的“肉鸡” (在Internet上被“黑客”任意摆布的电脑) 。病毒除了通过网络传播到手机外, 也有可能通过手机程序传播。如购买的“水货手机”, 在出售前就被写入了追踪、窃听等程序, 这与用户使用的电话卡无关, 只要开机, 就可能被人窃听到通话内容。或者在手机维修时被感染病毒, 普通用户难以察觉。有的人喜欢将手机当成MP3或者U盘使用, 这样也容易给手机带来染毒的风险。
现在, 运营商又开始试水Wi Fi手机上网业务, 更是让无线生活给人们提供了无限遐想。但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热点 (hot-point, 即Wi Fi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存在技术漏洞, 可以被人轻易地破解, 从而让电脑或手机里面的信息被窃取。类似这样的工具网络上非常方便就可以下载到, 加在Google上输入“Wi Fi破解工具”等关键词, 很快便能找到多款破解工具。这些工具中, 最常见的是Win Air Crack Pack工具包, 还有Omnipeek软件。网上甚至有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包破解无线网络, 获取他人信息的详细教程。
1.3 给企业的网络和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事实上, 当社交网站遭受攻击, 给用户带来安全风险的同时, 对企业的网络和办公系统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大量消耗网络带宽、网络中出现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欺骗等, 都会影响企业的运作效率。
2 社交网站的信息安全问题
对于社交网站而言, 用户填写的个人资料越详细, 就越有商业价值。因此, 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站都在鼓励用户填写真实资料, 但提供的安全保护却并不充足, 容易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另外用户在同网友的交流中, 也会不经意地透露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窃取个人信息, 甚至会造成其家庭、单位等私密信息的泄露。
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 网民遇到的泄密问题主要有个人资料的泄露, 包括手机号泄露、MSN账号密码 (QQ账号密码) 泄露、邮件账号泄露 (邮件通讯录泄露) 、个人真实信息泄露等。在遭遇这些信息泄露后, 往往会频繁受到各种商业广告、垃圾信息的骚扰, 收到各种挂马、钓鱼网站的链接, 甚至是收到诈骗、勒索的电话和短信等。
上述这些泄密问题, 往往存在于博客、社交网站、论坛上, 由于社交网站兼具博客和论坛功能, 造成泄密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也较一般的网站严重许多。根据瑞星公司的《社交网站与网民隐私报告 (2009) 》显示, 社交网站已成为诱导网民泄露隐私、记录隐私、利用网民隐私牟利的巨大商业集团[3]。
2.1 社交网站给个人用户带来的安全风险
社交网站给个人用户带来的安全风险主要是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 形式一般有:
1) 诱导用户填写MSN和QQ的账号、密码, 易造成私密信息泄露;
2) 通过提供奖励、优惠等方式, 鼓励用户填写自己的真实情况;
3) 鼓励用户将提供手机等个人信息, 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 存在隐私泄露风险。
2.2 社交网站对企业信息保密带来安全隐患
社交网站建设的其中一个理念就是和别人去共享你的信息。但是对于企业而言, 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希望这么做, 因为竞争对手也正期望从它的员工处获取商业机密。当某位员工为他们公司从事的业务或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 而去告诉其他人的时候, 很可能在无意中充当了泄密者的角色。
3 病毒式营销带来的垃圾信息问题
开心网、校内网等社交网站的兴起是这两年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 而社交网站用户规模快速膨胀的过程, 可以说, 与其疯狂的病毒式营销密不可分。权威网络流量调查公司Alexa数据显示, 直到2008年6月底之前, 开心网流量还较小, 7月就出现爆发式增长。有研究表明, 这与开心网展开病毒式营销密切相关。很多注册了开心网的人都是这样被“诓”进来的———收到好友邮件, 声称自己与朋友发现一个好玩的网站, 邀请其加入;或者就是MSN上也有骚扰链接。
在这一过程中, MSN成为社交网站进行病毒式营销的重要工具, 用户在相关社交网站上注册之后, MSN就会自动发送邀请链接给其MSN好友。有时候, MSN用户会在一天之内收到好几十个链接, 邀请其进驻相关的社交网站, 直到MSN用户最终注册———一旦注册, 就会自动成为下一个传播节点, 这就是爆炸式的病毒传播。
病毒营销在带来不可思议的传播速度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烦恼, 不少网民已将在MSN上传播的社交网站信息当作病毒对待, 恨不能除之而后快。用户的投诉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常在MSN和邮件里收到社交网站的相关邀请和广告信息, 另一方面是登录相应的社交网站后会经常收到大量的通知和应用程序邀请, 开放平台成了骚扰用户的根源。
4 应对策略
4.1 社交网站需加强自身的网站安全建设
社交网站的自身安全建设总体来说与其他网站类似, 但由于社交网站大量使用了Ajax技术, 因此必须对XSS (跨站脚本攻击) 和CSRF攻击以及相关的蠕虫病毒进行关注。
为尽可能地避免网站出现此类漏洞, 首先在网站建设初期加强对用户输入内容可靠性的限制管理, 同时还要做深入细致的检测, 最基本的就是对有输入框的页面进行代码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如页面有任何框架变形或脚本错误提示, 即预示着此页面可能存在XSS跨站攻击漏洞。
在具体做法方面, 除了手动对输入框逐一查找外, 其实还有大量的XSS漏洞检测工具可供我们使用, 如著名的XSS LFI File Disclosure-Scanner、Paros等, 对全站页面结构进行扫描, 有可能发现新的安全漏洞。
此外, 对带参数的链接也要进行参数替换测试。同时, 最好在网站开发的部分阶段, 引入专业的黑盒与白盒测试工具, 建立完善的文本过滤层。只有在建设阶段做到尽可能细致的考虑和测试, 才能保证系统上线后, 避免出现大的漏洞和问题。
4.2 用户自身如何做好防护
对于用户自身如何做好防护, 网络安全专家们也给了很多建议, 归纳起来, 主要有如下几点:
1) 严密防范社交网站的蠕虫攻击。安装最新的杀毒软件和系统补丁。尽量不要点击他人转载的信息。
2) 尽量不要填写过于详细的个人资料。尤其是收入水平、婚姻状况, 是否买股票等, 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进行商业推广和诈骗。
3) 不要轻易加MSN好友、QQ好友、社交网站好友。一旦加某人为MSN好友, 他在很多社交网站会自动成为你的好友。这样, 即使是一个十分陌生的人, 也可能了解到你最隐私的个人资料。
4) 使用社交网站时要充分利用其安全机制。如邀请好友时, 如果输入了MSN账号密码、邮箱账号密码, 在使用完后要马上修改密码。
4.3 企业如何做好社交网站安全防护
企业可以使用制度或者技术手段来限制员工访问社交网站。如果这些都不奏效, 企业可能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和深入的方法。例如在安全检查方面, 采用对所有Web流量进行扫描以查找恶意软件或者病毒, 使用数据泄漏防御 (DLP) 解决方案来检测所有内容以防止企业机密泄露。同时可以将对社交网站访问的时间限制到某些时间段, 如午饭时间等, 这也正是2009年7月Sophos安全威胁报告所建议的方式。
由于来自社交网站的威胁存在很多形式, 链接到其他网站的链接、直接的邮件消息、钓鱼电子邮件等, 所有的Web流量都应该进行恶意内容扫描, 而不只是对来自社交网站的内容进行扫描。对于第二层保护, DLP可以防止员工在不适当的位置张贴敏感信息。虽然DLP不能够阻止某些内部威胁, 但是它可以很有效的阻止和检测意外的病毒感染和数据泄漏。
4.4 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监管
4.4.1 按法律法规或条例制定相应管理要求和细则
对于传统的涉及BBS、新闻、出版、药品等形式或内容的网站, 在国务院的电信条例和工信部的部门规章中已经做了相应的备案或者前置审批的要求。而对于社交网站这个新生事物, 在制度和管理方面依然是空白。因此亟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要求。对于社交网站, 可以参考BBS的专项备案, 在市场准入标准、功能规范、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4.4.2 对网站要有内容审查和分析过滤的技术手段
对于社交网站的内容监管, 主要考虑的是社交网站提供的两大功能:一个是用户可以像在BBS和博客一样发布帖子并被别人转载;另一个是能够自由的创建和使用“群”, 从而以各种主题把用户进行细分和重新聚集。社交网站已经完 (下转第51页) (上接第47页) 全实现了博客或者BBS的功能。以开心网为例, 用户可以写日记 (类似博客) , 可以转载别人的日记和照片, 对别人的发帖可以进行评论和回帖, 等等。对于“群”, 则类似于QQ等即时通信中的群组或者是BBS中的版块, 用户可以建立某个特定主题的群, 在其中进行讨论。
而这些都是用户个人在进行管理, 没有BBS中的版主或者审核员进行信息发布前的审查, 其风险不言而喻。因此有必要从社交网站本身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出发, 进行内容审查和分析过滤手段建设。
4.4.3 重视交互行为所带来的信息爆发式传播
目前, 国外的一些社交网站, 特别是微博客如Twitter等, 已实现了网站本身和用户手机之间的信息交互。即一方面用户可以将信息通过手机公布到社交网站上, 另一方面网站也可以将这些信息“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这样的设计提高了网站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 但也带来了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敏感时期或者某个事件引发众人关注时, 社交网站的这一功能会引发相关信息在用户之间, 以极短的时间进行散播。
因为政策或者技术的限制, 目前国内的社交网站大多没有开通此类功能。少部分的微博客, 如新浪微博等, 具有单向的短信上传功能, 即用户可以通过编写手机短信将信息发送到微博客上, 但无法通过手机来获取他人微博上的信息。
相对于双向发送, 短信上传功能对信息安全的影响较小, 但也应当引起重视并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虽然目前没有开通双向发送, 但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不好实现, 而是政策上把握相对较严, 不排除今后会允许开展此类业务。而在开通双向业务之前, 这方面的监管手段必须能跟得上, 这样才能保证风险可控、监管有力。
4.4.4 开展针对性的防木马和攻击行为监控
社交网站最常见的安全隐患就是网站过滤不严, 导致易被挂马和进行XSS以及CSRF。针对这样的情况, 监管部门平时在发现和处理网络安全事件时, 应当特别关注这些类别的攻击行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社交网站进行重点监控, 以发现针对网站的各种攻击手段和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对攻击行为进行监控, 了解哪些社交网站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上述类别攻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 2009 (6) :9-13.
公益性社交网站 篇9
假如现在要评选最适合开发公益性社交网平台的人,埃德·梅斯曼就是最佳人选。加入企业社交网平台生成器HiveLive开发团队前,梅斯曼曾在Hercules技术发展风投公司工作,HiveLive后来以600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2008年,他和同事J.P.林德寻找下一个投资目标,发现公益界正在尝试社交网络,起步状态与2007年他们创办企业社交网HiveLive时的企业界情况一模一样。
梅斯曼说:“出现在我数据库里的新一代捐款人跟以前的都不一样,他们是用不同的方式捐款。”
2009年美国慈善捐款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但比前一年减少了2%——其中网络捐款还不到6%。梅斯曼认为财政补贴、慈善活动和富豪们的大笔捐赠并不是慈善事业的未来。因此在2009年1月,他和林德推出了Giveo——一个结合了社交媒体的特点和慈善机构资金募集和通讯需求的便捷解决方案。
这家公司位于科罗拉多的博尔德市,帮助非赢利性机构吸引大量受众,提高机构和基金会的知名度,并且合作提供宣传平台,募集到的资金远远超过富豪在慈善活动中签下的支票金额。梅斯曼借鉴的是百事可乐公司“百事焕新”计划的成功,这个项目也是用类似的理念,为各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项目募集到数百万美元的资金。
靠着募集到的种子资金,Giveo正式上线,整个团队也有了足够的资源来确定这个想法确实可行,然后梅斯曼和林德说服第一位天使投资者——弗吉尼亚州维亚纳的Grotech风投公司的乔·泽尔再次投资。泽尔和Grotech带动的一轮融资在2010年11月结束,筹集到150万美元的资金。
泽尔很高兴能吸引到往常只瞄准大客户的资金。“我们会作为第一个真正的公益营销和公益品牌活动管理平台抢先进入市场。”泽尔说。
他成功了。截至今年1月,公司已经拥有37位客户,大部分是中等规模的非赢利性机构和营销机构。一家非赢利性机构提供了许可,通过Giveo筹集资金在全美的学校里建立600个沙拉吧——这项行动引起了白宫和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Let’sMove”项目的关注,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全社会携手共同对抗青少年肥胖问题。最后Giveo与全美最大的有机食品超市WholeFoods、F3基金会、Let’s Move、美国农业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及其他基金会联合推出了“校园沙拉吧”项目。
传统社交网站 篇10
关键词:社交网站,购物意向,感知价值
随着社交网站用户的数量激增, 社交网站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但其并不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是令很多业内人士感到担忧, 绝大多数社交网站的盈利方式都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所以, 这就需要对社交网站有更多的研究。
一、社交网络服务 (SNS)
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 Service) :即社交网络服务, 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CNNIC, 2009) 。本文把社交网络称作社交网站, 简写为SNS。社交购物网站就是社交网站为了探索盈利模式, 把其网站作为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二、感知价值
在一定的搜索成本、有限的知识、既定的偏好和收入等因素的限定下, 消费者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 消费者会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价值做出购买决定。因此, 感知价值能够很好地解释顾客在特定情境中的偏好和购买行为, 在预测顾客购买行为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科特勒 (Kotler) 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他认为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 总顾客价值就是顾客从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中取得的一系列利益, 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范秀成等 (2003) 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价值的主观认知。并且总结了顾客感知价值具有的几个特点:主观性、多维性、层次性、比较性和权变性。
感知价值是一个基于顾客主观感知的概念, 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态度和评价。虽然每个学者对感知价值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基于感知利益与感知成本两者之间的权衡是众多学者所公认的。通常情况下, 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应由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及关系价值构成。但随着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不同以及消费者主观认识的变化, 消费者感知价值的构成也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三、感知风险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购物作为新型的无店面营销渠道, 其感知风险明显高于传统购物渠道, 使得消费者的网上交易面临种种风险, 因此, 消费者网上感知风险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意向的首要因素。
感知风险一直是消费者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1960年, 哈佛大学学者鲍尔 (Raymond Bauer) 首次将“风险感知”的概念从心理学引入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他认为“感知风险”包括两个因素: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错误决策后果的严重性。基于风险的传统定义, Nena Lim (2003) 将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定义为:如果通过互联网购买产品或服务, 消费者对将要遭受损失的相信程度。
国内外很多学者, 对影响感知风险的前因变量也进行了研究。如Cheung和Lee (2000) 对网站特质与感知风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互联网零售商的感知安全控制、感知隐私控制和感知能力会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于丹 (2007) 等基于消费者视角对网上购物感知风险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 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与消费者年龄、网上购物频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年龄越大, 感知风险越大;网上购物频率越高, 感知风险越低。
从上述学者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总结, 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主要从消费者个人特征、文化因素、产品因素、网站因素、网上购物经验等方面来研究其对感知风险的影响。
四、购买成本
从购买成本方面来看,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要支付产品的价格, 消费者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收集产品信息, 考察产品质量和企业服务水平。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 消费者只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才能在众多品牌中, 做出正确购买决策。因此, 消费者支付的货币成本以及时间和精力既是消费者购买成本的主要构成, 又是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网站提供的信息全面、可靠, 便于顾客搜寻、检索, 能及时解答顾客购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化解顾客的感知风险, 不仅能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 而且会极大地提高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增强消费者购买意向。
因此, Parasuraman指出仅仅依靠优质的产品和合理的定价都不足以在市场上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他认为, 服务质量要比产品质量和价格更加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有效模仿, 企业只有通过良好的服务工作来增加消费者获得的收益和减少非货币成本, 如时间、努力和心理压力等, 增加消费者感知价值, 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五、总结
在社交网站上添加具有网络购物功能的应用直接向用户销售商品, 也就是社交网站与网络购物相结合, 这是一种很好的盈利模式, 但要想发挥好其魅力, 在运用中需对其影响因素有深刻了解。
参考文献
[1]Gefen D., Karahanna E.and Straub D.W.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An Integrated Model, MIS Quarterly.2003.27 (1) .51-90.
[2]Lin, J.C.and Lu, H.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a Web Si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0.20 (3) .197-208
[3]何其帼、林梅华, 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 2006 (10)
【传统社交网站】推荐阅读:
社交网站07-21
移动社交网站11-06
社交网站传播效果分析07-01
社交网站广告投放效果不佳?网络广告08-22
社交场合10-14
社交信息10-15
社交焦虑10-19
社交+05-28
社交体育06-08
社交心理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