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终端(精选12篇)
移动网络终端 篇1
0 引 言
图灵奖获得者Jim Gray提出的经验定律:网络环境下每18个月产生的数据量等于有史以来数据量之和。根据IDC进行的研究计划“Digital Universe[1]”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产生的数字信息大约是1200 Exabytes(1 Exabytes=1024 Petabytes ,1 Petabytes = 1024 TB),到 2011 年,产生的数字信息大约是 1800 EB,而有研究报告显示随着3G和Wi-Fi等技术的成功应用,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未来几年将超越桌面用户。移动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而与之相对的移动终端的有限存储能力给我们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存储虚拟化便显得更加紧迫。
目前常用的主流网络存储系统结构包含两种方式,分别是网络附加存储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和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
NAS[2]分离了网络设备中的服务器和存储,支持TCP/IP等协议实现部件级数据的存取服务,方便了多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只需添加节点和网络设备即可实现扩展真正做到了即插即用。NAS的高扩展性和易管理的特点必将是未来网络存储的发展方向。
SAN[3]是一种在服务器和外部存储资源或独立的存储资源之间实现高速可靠访问的专用网络。数据通信通过SCSI命令,它的特点是将数据的存储移到后端。但是由于SAN属于块存储,这使得它的扩展性受到了限制。同时它还存在管理困难和成本过高的缺点。
我们既要用NAS来存储非结构化的数据(比如图片),也需要用SAN存储结构化的数据(比如数据库),鉴于NAS和SAN的各自优点和缺点,各种融合方案相继而出,主要有基于NAS和基于SAN两类融合方案[4]。目前存储虚拟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已不限于NAS和SAN等,集群NAS架构几乎和云存储成了同义词。
1 相关研究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5],它是指通过集群技术、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目前常见的集群存储技术有Google的GFS、ADIC的StorNext FS、Cluster File Systems的Lustre、IBM的Global Parallel File System以及Red Hat的Sistina Global File System。
本文采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6], HDFS是GFS的开源实现,基本和GFS保持了一致。一个HDFS集群由一个Namenode和大量的Datanodes构成。Namenode是一个中心服务器,负责管理文件系统的名字空间以及客户端对文件的访问,但也正由于它这种单节点,使它不适合小文件存储。集群中的Datanode一般是一个节点一个,负责管理它所在节点上的存储。一个文件其实被分成一个或多个数据块,这些块存储在一组Datanode上。Namenode执行文件系统的名字空间操作,比如打开、关闭、重命名文件或目录。它也负责确定数据块到具体Datanode节点的映射。Datanode负责处理文件系统客户端的读写请求,在Namenode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数据块的创建、删除和复制。
华为赛门铁克开发了“一种移动终端访问云服务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7]。该移动终端可以通过预置的客户端发送需要处理的任务给网络侧设备,由网络侧设备利用云计算和云存储处理任务,然后返回处理结果给移动终端。
国外厂商CTERA Networks设计了一个网络附加云存储设备[7],用来执行基于云存储服务的网络附加存储操作。这个设备包含至少一个网络控制器用于局域网客服端的通信,并且通过广域网来使用云存储服务;本地数据存储设备;一个至少在本地存储设备中存储的数据和存储在云存储服务数据的同步云存储服务模型。
由于移动终端的存储资源有限,用户不可能上传大于64M的文件,因此小文件存储才是移动终端的关键,而Hadoop擅长对大文件的存储,存储小文件消耗的资源比大文件多很多。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文件目录和Block在HDFS中都会被表示成为一个Object存储在Namenode中,每一个Object占150字节的内存空间,所以如果有一千万个文件那么就要消耗大约3G的内存来保存这些数据,因此数以亿计的文件要存储在HDFS中是不可行的。Grant Mackey[8]提出了一种在HDFS系统下元数据管理的优化方案。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文件合并方法;第二种是针对特定的文件使用特定文件合并方法。文件合并方法主要包括Hadoop Archive(HAR,简称Hadoop归档)技术。其核心技术就是运用MapReduce将小文件打包成HAR,从而缓解小文件占用大量内存问题。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并不能提高文件的读取效率,因此又有了Sequence File(序列文件)技术。Sequence File是Hadoop的一个重要数据文件类型,它为二进制的<key,value>提供一个持久化的数据结构,其中小文件的索引号为key内容为value。
2 系统架构设计
针对目前移动智能终端的不足之处,及解决云端小文件存储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终端网络存储框架(如图1所示),其结构包括四层,如图2所示整个系统由物理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组成。
1) 物理层,也称基础设施层,是整个系统的最底层,由大量的存储设备及廉价的低端配置的计算机组成。这些设备数量庞大并且可以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分布式技术和虚拟化技术将其资源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储数和计算服务。对于系统来说,物理存储位置改变无需逻辑文件名,使文件在服务器之间自由移动而不影响客户端的程序运行。
2) 基础管理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集群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将物理层不同设备虚拟成不同的资源池,如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等,实现物理层中多个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从而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同时通过监控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状态,对用户的任务请求进行调度,均衡的将任务分配给系统中的节点,提高系统处理能力,提供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还可以根据用户支付费用的多少设置用户的服务等级,等级高的用户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存储资源。
为了解决小文件存储问题,我们在管理层设计了文件合并功能,将系统的利用率最大化。流程图如,服务器接受到用户传来的文件后,对其文件大小进行判断如果是小文件,则开始文件合并,如果不是则直接存储(如图3所示)。
3) 应用接口层为客户端提供不同的服务的接口,根据不同的接口为客户端提供不同的服务。如通过通信接口连接客户端与服务器,通过任务接口判断客户端需要的是哪种服务。客户端访问云存储的既可以通过传统的HTTP、FTP协议也可以通过SOAP等协议。
4) 访问层为用户提供友好的访问界面,并对用户进行授权验证,通过验证的的客户可以登录访问云存储。
由于本文采用HDFS作为底层文件系统,在HDFS文件系统中客户端和Datanode主动连接Namenode(如图4所示)。Datanode主动向Namenode报告其状态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磁盘剩余空间、文件同步状况、文件上传下载次数等统计信息。Datanode启动一个单独的线程来完成对一台Namenode的连接和定时报告。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组包含的Datanode不是通过配置文件设定的,而是通过Namenode获取到的。移动终端登录网络服务器;判断用户名是否存在,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移动终端向网络服务器上传文件或下载文件,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文件合并;如果判断用户名是否存在的判断结果为否,则开户注册,并为移动终端分配存储空间。
文件上传和下载流程如图5所示。文件上传流程的步骤如下:
1) Client询问Namenode上传到的Datanode;
2) Namenode返回一台可用的Datanode,返回的数据为该Datanode的IP地址和端口;
3) Client直接和该Datanode建立连接,进行文件上传,Datanode返回新生成的文件ID,文件上传结束。
文件下载是文件上传的相反过程。
1) Client询问Namenode可以下载指定文件的Datanode,参数为文件ID(包含组名和文件名);
2) Namenode返回一台可用的Datanode;
3) Client直接和该Datanode建立连接,完成文件下载。
3 系统实现
3.1 服务器端设计
整个系统采用C/S模式进行开发,服务器端是由6台计算机搭建成的Hadoop集群,将中一个性能高的计算机作为Namenode,其余5台作为Datanode。服务器环境由Ubuntu10.04+ Tomcat+JDK+Hadoop+MysqL组成。
服务器运行后监听9000端口,若接受到客户端连接请求时,服务器调用xml解析模块对收到的消息进行解析,解析后的消息包含用户认证信息。服务器对用户认证信息进行判断,如果认证通过,服务器则对该用户开启上传下载服务;如果认证失败则返回客户端认证失败信息。数据上传和下载的关键代码如下:
服务器将接受到的数据进行判断是否属小文件,如果是则进行文件合并操作。
集群内部的通信协议都是构建在TCP/IP协议上,因为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Datanode使用DatanodeProtocol与Namenode交互。Hadoop集群中所有的控制消息传输都是基于自身的RPC模块,在设计上,Namenode不会主动发起RPC,而是是响应来自客户端和 Datanode 的RPC请求。当客服端对Datanode上的数据进行读写的时候采用的是one thread per request的模型。
3.2 移动终端设计
在系统客户端设计中,本文以Android智能终端作为客户端开发平台。 我们采用MVC (M即Model是模型层,V即View是视图层,C即Controller是控制层)的设计模式来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模式将视图层与逻辑代码以及数据模型层进行分离,实现系统的松散耦合,便于系统的维护和代码的重用。实验效果图如图6所示。
移动终端分为四大模块设计:
1) 通信模块 负责与服务器端建立通信连接,通信协议可以是HTTP协议或SOAP协议。系统客户端通过GPRS无线网络采用TCP协议连接到服务器端。
2)解析模块 用来解析数据流,根据不同的类型封装不同的数据。
3) 数据封装模块 定义了客户端的数据类型和对象并进行封装。
4) 应用模块 即视图界面,是用户访问的直接接触部分,主要功能有登录、注册、上传以及下载等。
4 结 语
未来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桌面用户,存储对象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由现在的企业存储转向个人存储,移动终端的存储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分析了网络存储现状,针对目前移动终端存在的不足,及云计算在小文件存储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云存储的移动终端新型存储模型,并予以实现,使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云存储服务,从而解决了移动终端资源受限的瓶颈。
参考文献
[1]The Digital Universe Decade-Are You Ready?.http://www.emc.com/collateral/demos/microsites/idc-digital-universe/iview.htm.
[2]赵文辉,徐俊,周加林,等.网络存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贺玲玲.浅谈基于SAN架构的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J].科技资讯,2006(5):110-111.
[4]张成峰,谢长生,罗益辉,等.网络存储的统一与虚拟化[J].计算机科学,2006,33(6):11-14.
[5]文双全.一种基于云存储的同步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
[6]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ttp://www.hadoop.apache.org/core/docs/current/hdfs_design.html.
[7]国内外云存储技术相关专利介绍.http://www.hyqb.sh.cn/pub-lish/portal0/tab1023/info6126.htm.
[8]Grant Mackey,Saba Sehrish,Jun Wang.Improving Metadata Manage-ment for Small Files in HDF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luster Computing and Workshops.Piscataway,NJ,USA:2009:1-4.
移动网络终端 篇2
所谓终端,即产品销售通路(渠道)的末端,就是产品直接到达消费者(或使用者)手中的环节,是产品到达消费者完成交易的最终端口,是商品与
终端营销
消费者面对面的展示和交易的场所。
终端是“从商品到货币的惊心一跳”的跳板,是唯一实现“不是库存转移、而是真正销售”的场所。
终端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所谓承上——就是上联厂家、批发商;所谓启下——就是下联消费者。
通过这一端口和场所,厂家、商家将产品卖给消费者,完成最终的交易,进入实质性消费;通过这一端口,消费者买到自己需要并喜欢的产品。
移动网络终端 篇3
诺基亚对TD的重要性,从它在中国市场有多少手机用户就可窥一斑。一直以来,终端都是TD发展的短板之一,而业界也一直认为,什么时候诺基亚生产TD手机了,这一国产3G制式才能成熟起来。
10月27日,这种期盼终于成为现实。这一天,对诺基亚和中国移动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2年多的拉锯战后,前者终于在北京推出首款TD终端(诺基亚6788),并宣布成立TD研发团队。此举有望打破TD积弱的格局,一扫阴霾,推动更多手机厂商参与到TD手机的研发中来。
需要指出的是,终端并不是TD的唯一短板,网络以及数据业务都是其薄弱环节。中国移动要想改变这种格局,依然需要作出很大努力。
诺基亚兑现承诺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曾在一次大会上质问诺基亚什么时候推出TD手机,而诺基亚的高层也回答得很利落:什么时候TD成熟了,诺基亚就什么时候生产TD终端。在外界看来,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修补的裂痕。
诺基亚与中国移动因为在互联网策略等方面存在竞争,一度被业界误读为有难以化解的纠葛。从2007年开始,诺基亚推出TD手机的消息就不绝于耳,而中国移动也多次敦促诺基亚尽快生产TD手机。今年2月,中国移动高管还亲赴芬兰诺基亚总部,洽谈双方的合作事宜。
不过,2009年10月27日,一切质疑和猜测都被打消。康培凯在发布会上表示:“TD是中国成功发展3G的核心,我们将全力支持这一制式。”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诺基亚6788系深度定制产品,内置了中国移动的系列服务,也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诺基亚6788采用Symbian平台,配备500万像素摄像头,能为用户提供更快的互联网连接和下载速度,预计将于今年125上市。届时,诺基亚的粉丝们将可体验高速的无线互联生活,
“基于对中国市场和用户的深刻理解,我相信诺基亚能够为中国TD用户带来切实满足他们需求的解决方案。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与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合作,将有力地促进TD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移动副总裁鲁向东看来,双方的合作是一种双赢。
而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也表示:“诺基亚首款TD手机的发布,丰富了用户的选择,对TD产业有积极影响。”但他同时认为,一款产品还不够,需要诺基亚推出更多TD手机产品。目前,TD终端数量为88款,远远落后于WCDMA的560款和CDMA2000的174款。
记者了解到,诺基亚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推出更多的TD手机,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推动TD标准在中国的发展。目前,诺基亚在中国有1.8亿多用户。中国是诺基亚重要的研发基地,诺基亚已累计售出10亿部在中国研发的手机。
“自今年年初发放3G牌照以来,如何推动更多的厂家生产TD手机,一直困扰着我们诺基亚推出ITD手机,对TD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点不仅是中国移动的看法,也是中国消费者的期盼。”鲁向东表示,“我希望诺基亚能够与中国移动及其渠道紧密配合,尽快将这款手机提供给消费者。”
但在通信专家项立刚看来,TD手机的发展需要符合3G时代用户的使用需求,单从诺基弧这款TD手机的配置来看,2.8英寸屏幕还很难满足用户浏览移动互联网的需要。
引发鲇鱼效应
诺基亚首款TD手机揭开神秘面纱,不能看作是一款普通机上市那么简单——它对整个TD产业链都是一大鼓舞。TD产业链环环相扣,去年TD芯片厂商凯明的倒闭,展讯的受挫,以及一些手机厂商压缩对TD的投入,对这个产业都是巨大的打击。
就连鲁向东也表示,“这款手机的意义不同”它有可能是TD回暖的信号,也将为这个产业注入强心剂,行业从此峰回路转。
诺基亚发布TD手机意义重大,从这次出席发布会的高层就可见一斑。除了工信部、科技部高官到场祝贺,诺基亚和中国移动的高层都亲自出马。而就在同一天,诺基亚TD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成立,这将大大提升诺基亚TD手机的研发实力。“诺基亚十分有战略眼光,此举也对国内TD生产厂商起到带动作用。”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对诺基亚在京设立TD研发团队表示赞赏。
事实上,诺基亚的举动已经引起鲢鱼效应。10月28日,摩托罗拉一款TD手机在网上曝光,其采用了移动Ophone平台设计。据记者了解,摩托罗拉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将会推出7款基于Ophone和Android平台的TD手机,而索尼爱立信也预计明年推出TD手机。
市场调查机构赛诺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TD手机销售创历史新高,达14.46万台,较8月份的6万台,增长138.1%。以酷派、中兴、海信为代表的国产手机,继续保持TD领域的领先优势。业内人士分析预计,TD手机销量12月份可望达50万台。
TD是否已经走出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目前尚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持。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对3G手机的扶持和补贴力度是最大的,包括6.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以及在全国推出“0元购机”的补贴政策。以深度定制手机酷派F69为例,其零售价为2580元,中国移动话费补贴高达2580元,采取全额补贴的形式,消费者只要预存2580元话费即可。
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计划每年在TD手机补贴上不超过80亿元,但由于竞争激烈,上半年已用51.6亿元,预计全年补贴将在120亿元左右。“高额补贴对TD用户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有行业人士对《IT时代周刊》表示,“一旦补贴力度减弱,新增用户数量将会下降。中国移动在TD上要想取得可持续增长,必须坚持终端与网络两手抓。”
等待尚未结束
TD终端匮乏一直困扰着中国移动,很长一段时间内,TD手机只靠国产厂商在支持,后来虽然有三星、摩托罗拉、LG加盟,但除三星外,其他公司的研发力度都十分有限,摩托罗拉则因受业绩影响而力不从心。手机业界“盟主”诺基亚的缺席,TD终端缺了一块板。诺基亚的加盟,将掀起TD阵营新一轮良性竞争高潮。
近日,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巡视员张新生透露:截至2009年10月底,工信部已颁发199张TD终端入网许可,其中,88张为TD手机,28张支持HSDPA。在很多人看来,这些数据意味着TD正在走上快车道。
但TD之父李世鹤却不这么认为,他在谈及TD发展时指出:现在TD的瓶颈不是终端,还有网络和业务的问题。而有TD手机厂商也对《IT时代周刊》表示,中国移动频频指责TD终端问题多,事实上只是一个借口。尽管TD终端不甚完善,但网络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一网络覆盖不足,使终端的问题被放大了。
“现在,中国移动在加紧网络建设,但刚络优化比网络建设花的时间要长很多。”李世鹤认为,“当初2G网络初建时,效果也并不好。TD的网络优化,再快也要两三年,用户还需耐心等待。”同时,他认为,数据业务匮乏也是TD的瓶颈之一,目前的数据业务大部分还是2G时代遗留的。
不过,中国移动正在加紧对数据业务的布局,其应用商店Mobile Market已于8月上线,10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应用已达1683项。网上商店的推出,将极程度上缓解TD数据业务匮乏的难题。
移动网络终端 篇4
随着智能终端和无线宽带的普及, 在地铁上、公交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 他们盯着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以此来充实零碎的路途时间。“低头族”常用的业务涵盖视频、社交、游戏、阅读等, 其中对于大流量视频业务的使用, 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人们的视频观看模式, 更给移动网络带来了巨大压力, 满足人们观看在线视频业务的需求, 也成为当下运营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传统电视让位于在线视频
“根据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的调查, 65%的智能手机用户选择在乘坐公共交通时观看视频, 这一数据远高于全球平均数值39%。”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东北亚区负责人徐晓莉表示。
徐晓莉所指的调查, 是爱立信针对18个国际大都市所做的城市消费者通信行为研究, 其中爱立信特别针对中国城市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了研究, 并对中国和全球进行了对比。
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公共交通上观看视频, 首先得益于便携式设备的普及。根据爱立信的报告, 2011年到2013年, 中国城市用户的平板电脑拥有率从4%增长到12%, 智能手机拥有率从15%增长到46%。其次, 随着3G网络的完善和升级, 近年来人们在户外也能随时随地享受到畅通高速的移动宽带网络。
除了在公共交通上观看视频以外, 人们在室外的其他场景以及在室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选择用智能手机看视频。爱立信的调查中, 83%的受访者会在室内用智能手机看视频, 55%的受访者会在室外其他场景用智能手机看视频。
“我来决定什么时候看视频, 而不是电视台播放什么我看什么!”这句话代表了电视观众的心声。与传统的客厅电视相比较, 在线视频的特点是节目内容、播放进度完全由用户自主选择。两相对比之下, 传统电视自然渐渐让位于智能终端。根据爱立信的调查, 从2012年到2013年, 每周观看传统电视的用户比例从86%下降到83%, 观看在线视频的用户比例从75%上升到83%。值得注意的是, 视频下载的用户比例从72%下降到69%, 这主要是因为移动宽带的普及使得网速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新型视频观看模式已出现
伴随着在线视频的崛起, 新型视频观看模式也开始出现。“以前人们看电视会在早晨出现一个小高峰, 大多是起床后看新闻, 或者把电视作为背景音, 接下来一白天就是低谷期;到了晚上黄金时间会出现另一个峰值。现在随着多终端和多网络接入的出现, 视频观看曲线削峰填谷, 变得较为平滑。”徐晓莉表示。如图所示是用户每天不同时段的视频观看情况, 其中绿色为传统电视观看曲线, 橙色为新的视频观看曲线。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与传统客厅电视观看方式不同的是, 人们在看在线视频时并未做到“一心一意”, 而是在看电视的同时也在网上和其他朋友进行互动, 并且这已经成为普遍行为, 比如大约有3/4的用户会在看电视的同时使用社交网络。
提升用户满意度迫在眉睫
在线视频的增长毫无疑问对移动宽带网络带来了压力, 如何增加带宽、提升用户体验也成为了运营商当下工作的重点。
尽管近年来运营商在持续改造升级移动宽带网络, 然而用户的带宽需求增长速度更快, 尤其是某些环节升级速度跟不上整体网络升级速度, 从而造成一些瓶颈环节, 这也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因此视频缓冲在用户观看过程中经常出现, 也有很多用户抱怨实际体验的网速跟不上运营商宣传的网速。
对此Akamai亚太及日本区多媒体事业首席战略官David Habben建议, 运营商一方面亟需加快移动宽带网络建设,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减轻网络负载。“得益于4G和光纤入户的部署, 全球互联网带宽在2013年10月份达到了1万Tbps, 这一数字在过去几年中增长了20倍。不过某些具体环节的增长并没有跟上整体网络提速的进度, 互联网的第一英里, 即互联网和数据中心连接的部分在过去几年中增长了大约10倍;互联网的中间一英里, 即运营商之间连接的部分在过去几年中仅仅增长了6倍。”David Habben表示, “既然运营商之间连接部分瓶颈现象突出,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服务器部署在接近用户的地方, 还可以将视频内容预置到用户手机中, 从而减少对运营商之间网络的使用。”
爱立信的调查显示, 用户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其是否持续在网, 不满意的用户中有43%很可能更换运营商, 而满意用户的这一比例仅为5%。因此, 在线视频大行其道的形势下, 运营商改善用户体验已是势在必行。
“移动宽带和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随时随地看视频, 新的视频观看曲线随之出现, 这对运营商的网络运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东北亚区负责人徐晓莉
“除了升级网络之外, 服务商还可以将服务器放置在接近用户的地方, 将视频内容提前缓存到服务器中, 从而减少对ISP之间网络的使用, 这也是改善用户体验的有效方法。”
无线移动终端现状分析论文 篇5
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现阶段无线移动终端高、中、低端三大类并存,而且多功能终端占据主要市场。多功能终端较传统话音手机功能丰富,它可以摄像、拍照,可以有PDA、MP3甚至计算机的处理功能,它也可以看电视,下载视频节目,还可以做电子钱包或成为电子商务终端。但这种终端由于通信能力和主CPU数据处理能力的限制,需要复杂数据处理能力的业务的实施不够完善,例如摄像头像素可能不够,如果像素够了又受移动网络传输能力限制而出现不能无线传输的问题,到了网络电视和流媒体,对网络传输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所以总的来说,现有网络条件下,业务已经多种多样,但还是不能满足用户体验需求,很多业务目前只是起步阶段,是3G业务的一个雏形,到了3G或者后来的4G,开放的智能终端最终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的需求。
传统意义上的移动业务局限于话音业务,硬件结构主要由射频模块和基带处理模块两部分组成。在此硬件基础上的软件比较简单,而且多由终端生产厂商自己研究开发,软件和用户界面都已经固化到终端里,不能修改,或只能通过厂家修改和升级。
如今移动终端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其应用也日益多样化,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不断提高,移动终端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移动电话,除了简单的话音通信功能外,它还具备数据通信和数据计算功能。现有的多功能终端能满足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它们多采用ARM9或者ARM11等功能较强的处理器作为控制芯片,而且具有较强的独立终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或通过JAVA和BREW等应用运行平台对外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以便第三方应用和业务客户端能通过下载运行于终端之上。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功能强大的双处理器(CPU)终端,现阶段的智能移动终端一般就是指这种具备了两个处理器的终端。围绕这两个CPU形成移动智能终端中的两个子系统:通信子系统和应用子系统。目前的这种终端由于标准化程度还不够,不能实现应用的广泛互通,不能实现外部功能接口的互通,也不能实现功能组件的相互替换,所以它们还仅仅是智能终端的雏形。但即便如此,这样强大而复杂的硬件资源需要系统化管理,单独的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主要用来完成诸如进程、内存、外部设备等系统资源的调度和管理,并提供或通过JAVA或BREW等应用运行平台为上层应用软件提供服务。
现阶段存在的移动终端,除了传统的话音终端外,多功能终端和初期的智能终端都逐渐趋于开放,功能组件逐渐模块化,加上OMA、3GPP、OMTP等标准化组织的推动,无线移动终端日益具备了规范的逻辑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硬件平台(ASIC、外部设备)上的包括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应用程序和业务客户端程序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我们统称之为终端软件。
终端操作系统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作为连接软硬件、承载应用的关键平台,在智能终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普通多功能终端操作系统主要有NucleusPLUS、pSOSystem等,主流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有Symbian、WindowsCE、PalmOS、Linux等。
NucleusPLUS是由AcceleratedTechnologyInc.(ATI)公司推出的、专为实时嵌入式应用设计的一个抢先式多任务操作系统内核,其95%的代码是用ANSIC写成的,因此非常便于移植并能够支持大多数类型的处理器。从实现角度来看,NucleusPLUS是一组C函数库,应用程序代码与核心函数库连接在一起,生成一个目标代码,下载到目标板的RAM中或直接烧录到目标板的ROM中执行。在典型的目标环境中,NucleusPLUS核心代码区一般不超过20K字节大小。NucleusPLUS采用了软件组件的方法,由于采用了软件组件的方法,NucleusPLUS各个组件非常易于替换和复用。
pSOSystem(简称pSOS)是集成系统有限公司(IntegratedSystems)研发的产品,它是一个由标准组件组成的、可扩展可裁减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包含单处理器支持模块(pSOS+),多处理器支持模块(pSOS+m),文件管理器模块(pHILE),TCP/IP通讯包(pNA),图形界面,JAVA,HTTP等。pSOSystem功能模块完全独立,开发者可根据应用要求扩展系统功能和存储容量。pSOS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较高,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通讯、航天、信息家电以及工业控制。pSOSystem的主要缺点在于其上下文切换时间长,实时性不强,采用的集成开发环境SniffPlus与产品兼容性不好,部分关键功能无法使用。
Symbian公司是由诺基亚与松下、爱立信、Psion等公司联合注资的,它的成立就是要防堵微软的移动终端市场的进入和称霸企图,为未来智能无线移动终端提供一个标准作业平台。SymbianOS是一个实时性、多任务、多线程的纯32位的操作系统。其前身是PsionSoftware公司的Epoc操作系统。它的特点是功耗低,内存占用少,适合硬件受限的移动终端。再加上它的技术支持上都是一些老牌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手机制造商,所以它们与2G、2.5G、3G有平滑接口,而适应手机范围跨GSM/GPRS/WCDMA和CDMA两大系列。对原有的通信协议,外设支持全部继承,因此受到了占世界产量75%以上的终端制造商的欢迎。
最早微软推出了用于手机的WindowsCE1.0和WindowsCE2.0,后来又于推出了WindowsCE3.0,曾以PocketPC和Smartphone命名该针对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目前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WindowsCE3.0统称为WindowsMobile。WindowsCE3.0专门用于为包括移动与低能耗设备在内的大量产品建立动态应用程序及服务。此外,WindowsCE3.0的扩展平台特性集实现了模块化,因此,开发人员可以仅从200多个成熟的前沿操作系统组件中选择自己所需的组件。WindowsCE3.0可以工作在12种不同的处理器体系结构、180余种CPU上,可以用于许多种不同的设备,包括工业自动化、手持便携式PC、高速数据获取设备以及一些用户应用程序如游戏控制台和机顶盒。目前主要被一些新兴或有IT基础的厂商所采用,并与PC应用联系紧密。
PalmOS是一种32位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此系统是3Com公司的PalmComputing部开发的。PalmOS最初是定位于掌上电脑的操作系统,但是随着手机和掌上电脑的不断融合,PalmOS已经在通信方面作出了努力。Handspring已经推出了支持GSM和CDMA等不同制式移动通讯网络的掌上电脑,使用的就是PalmOS操作系统。
嵌入式设备非常适合像Linux这样的操作系统,因为Linux本身是开放源代码的,而从源代码级来对个性化的产品进行定制是最根本和最深入的。开发人员已经开发出了诸如互联网应用、工业控制系统以及数据获取设备的相关产品。随着嵌入式Linux技术的不断成熟,它已能够满足更加灵活的体积要求,并支持越来越多的不同体系结构的处理器产品,开始逐步进入主流的嵌入式市场。然而,嵌入式Linux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制约瓶颈。首先,嵌入式Linux系统在这个领域的产品发展比较晚,开发的时间比较短,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成熟;其次,嵌入式设备个性化比较强,导致从事嵌入式Linux开发的厂商所开发的产品现在互不兼容。在众多Linux开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它正在不断地完善以满足新一代消费产品的需求,在,摩托罗拉推出了全球第一款采用Linux操作系统的手机——A760。
操作系统的优劣决定了手机的品位和性能,操作系统设计得越好,不仅用户使用方便,而且可以为用户提供众多的.新功能和应用。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操作系统将为终端加快更新换代提供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应用运行平台
应用运行平台的引入使终端更加开放,允许终端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移动门户上或互联网上下载各种应用程序,并在手机创造可执行环境,然后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运行这些程序,从而得到所需的服务。由于定义了可执行程序下载的标准,并在手机上创立了可执行环境,由此,在移动通信业第一次为软件开发商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手机用户在得到丰富应用体验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运营商的网络流量。Java是目前最主流的应用平台,BREW在CDMA终端中应用广泛,也随着WindowsMobile的推广日益兴盛。
Java由于它简便易行、跨平台、开放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它可以做到与平台无关“一次编写,到处运行”。J2ME(Java2MicroEdition)作为Java2平台的一部分,与J2SE、J2EE一道,为无线应用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了完整的开发和部署环境。由于专门针对多样化的嵌入设备和消费电子设备,J2ME的结构与传统的编程序语言和规范有一些不同,它是由配置(Configuration)、简表(Profile)和可选包(OptionalPackage)三要素构成。J2ME技术由一个虚拟机和一组API组成,这组API适合于为消费和嵌入式电子设备提供经过剪裁的运行环境。Java的一个关键优点是它能同时为多种连网的便携机、台式机或其它工作站和服务器提供服务,无论运行在这些客户机上的软件是Javaapplets、独立的Java程序、HTML浏览器还是本地的应用程序,它都可以同时支持。利用J2ME,这些企业系统也可以直接与各种电子设备进行通信。
J2ME体系的一般结构是:由Configuration定义的Java虚拟机运行于设备的宿主操作系统之上,构成整个平台的基础。Configuration提供了基本的语言特性,Profile提供针对设备的特殊功能API和扩展类库。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需要一个Configuration和至少一个Profile,多个Profile可以共存,也可以叠加。
图2J2ME的体系结构
BREW是高通1月推出的无线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它扩展了Rex操作系统的功能,而又扮演开发平台的角色。BREW平台为无线设备提供开放式标准平台的应用程序执行环境,是无线应用程序开发、设备配置、应用程序发布以及计费和支付的完整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完整的BREW解决方案包括面向开发者的BREWSDK(软件开发包)、面向设备制造商的BREW应用程序平台和移植工具以及由运营商控制和管理的BREW分发系统(BDS)。利用该系统,开发者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轻松投入市场并协调计费和支付过程。
是MicrosoftXMLWebservices平台。XMLWebservices允许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通讯和共享数据,而不管所采用的是哪种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平台提供创建XMLWebservices并将这些服务集成在一起之所需。对个人用户的好处是无缝的、吸引人的体验。
本讲小结
目前市场上高、中、低端无线移动终端并存,分别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要,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具备独立操作系统和一定开放接口的多功能终端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段时间内,终端硬件平台由TI、Qualcomm等公司提供核心Modem芯片和解决方案,协处理器和双处理器结构相对稳定,所以终端上的操作系统、运行平台、游戏、客户端等应用程序成为决定终端功能的主要因素,而且由于功能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兼容性和互通性差,因此终端上的软件开发也就成为终端生产厂商研发的重点。随着终端技术发展和标准化工作的推进,移动终端必然更加开放和功能标准化,到时,终端成本降低,成为用户使用全业务的载体,到时终端的发展受限于通信业务发展。
移动终端帝国版图 篇6
势力:2亿台
人口:亿级
竞争力:★★★☆
亲国:汽车
敌国:电子词典、手机、游戏掌机简述:作为发烧国的MP3、MP4播放器有着一群音乐发烧友拥趸。MP3虽也旁征博引,功能越来越多,与手机一样都想向综合强国方面发展,尽可能吸收其它国家的大将,以便增强国家实力。但远没手机的全能实力,拓展疆土遭遇掣肘,难以像手机被更广大他国民众接受。
巨人国:汽车
势力:6200万辆
人口:10亿级
竞争力:★★★★
亲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敌国:憨厚、不树敌
简述:汽车巨人国,国民身躯庞大,但却短于思考,在成立的100多年都只为代步工具。直到近些年才向他国学习,兴举国之力往多功能和智能化发展。并且每年全球汽车用户都要花费数十亿美元来安装最新车载设备,实现车内自由通信,获得信息服务,并提供一些消遣娱乐。包括3G在内的各种新兴的无线宽带技术,更让汽车中控台发展成生活中除手机、电视、电脑外的必不可少的第四个屏,承载日益激增的数字内容。
千里眼国:GPS导航仪
势力,百万级
人口千万级
竞争力:★★★
亲国:汽车
敌国:手机、游戏掌机
简述:随着亲国汽车的疆土拓展,千里眼国GPS导航仪国土也得以大扩,但是核心功能导航地图的不完善、精读不够、以及盗用问题,让GPS拓展受阻,而未来随着GPS功能在手机、汽车等国普遍启用,单一功能的GPS导航仪将风光不再。
游戏国:游戏掌机
势力:1000余万台
人口:1亿余
竞争力:★★★★
亲国:汽车
敌国:MP3/MP4播放器、电子书阅读器、电子词典
简述:游戏掌机这个游戏国度自成立就在不断拓展疆土,以日本SONY开发的多功能掌机系列为代表的游戏国度已将势力伸向周边,染指游戏、音乐、视频、图片、上网、视频输出、摄像头、GPS、睡眠等多项功能,要做综合性掌上多媒体娱乐终端王国。
全能国:手机
势力:12.11亿部
人口:50亿余
竞争力:★★★★★
亲国:汽车
敌国:MP3播放器、电子词典,
简述:手机作为全能国,在诸国中最有野心,兼容并包大有要大一统的势头。招纳通话、信息、上网、游戏、音乐、电视、照相、摄像、GPS、商务等各路英雄俱为己用,要建立全新Pocket PC王国,怎奈个头太小,不得不与汽车巨人国亲善,但却与其他诸多为敌,觊觎他国领土。
游牧国:移动电视
势力:百万级
人口:2.5亿
竞争力:★★★
亲国:汽车、手机、游戏掌机
敌国:手机、游戏掌机等亦敌亦友
简述:移动电视,至今还未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固定终端疆土。大都在手机、PC、PDA、个人视频播放器、照相机、汽车等国上寄居,流离不定。虽然有着杀手级本领的武将,但未来也只能沦为其他诸国的标配将军,如照相被诸国普遍采用一样。
白金国:笔记本电脑
势力:2亿余台
人口:近7亿
竞争力:★★★★
亲国:汽车
敌国平板电脑、上网本、手机
简述;白金国笔记本电脑的挑战者不少,上网本刚过就迎来了被称为要灭掉自己的劲敌平板电脑。但正值白金时代的笔记本电脑国力仍然强盛,目前依然是用户个人工作、生活与娱乐的综合平台。超级便携和超高性能等高配置伴以高价格难普及,但普及度高的市场或将被平板电脑吞食。
愚人国:电子词典
势力:百万级
人口:千万级
竞争力:★★☆
亲国:无
敌国:手机、MP3/MP4播
放器、游戏掌机
简述:愚人国电子词典走了一条大愚若智的发展路,想做微型电脑的野心却荒废国家支柱产业,词典质量不过关虚假数据宣传,以及手机国的大举入侵,让其疆土日益缩小,如今江河日下,大有被吞并的势头。
昙花国:上网本
势力:2000万台
人口:4千余万
竞争力:★★☆
亲国:汽车、手机、
敌国: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
简述:昙花国上网本凭借以上网为主要诉求的超便携移动PC国家定位迅速在诸国中崛起,蹿红诸侯国,创立之初大有颠覆笔记本王国的势头,但随着天敌平板电脑的出现,国力和士气大伤,上网本或已免不了成为昙花一现的短命王国,遭他国歼灭。
黑金国:平板电脑
势力:预计2010年出货量700万部
人口:百万级
竞争力:★★★★
亲国:汽车
敌国:上网本、笔记本电脑
简述:黑金国平板电脑被外界传言是富含矿藏的国度,它的赫然崛起让上网本下位,形制小巧功能却丰富,有着盖过笔记本电脑的势头,然而究竟这片国土之下有多少矿藏储备尚未探明,未来后续发展潜力和实力尚不能轻言。
文人国:电子书阅读器
势力:400万台
人口:千万级
竞争力:★★★
亲国:汽车
敌国:手机、MP3、MP4播放器、游戏掌机
移动网络终端 篇7
关键词:HSPA+,HTTP流,自适应流,视频块传输速率
1 引 言
近年来, 由于移动终端 ( 如智能手机及平板等) 的普及, 移动数据业务呈爆炸式增长, 据预测, 到2017年, 移动视频业务将占住整个移动数据通信量的66%。在当前视频传输方式中, HTTP流凭借自身的优势迅速发展并被认为是未来几年的主流[1]。
HTTP流在传输层采用TCP协议能够保证视频数据的完整性, 但TCP的重传及窗口机制也会降低带宽利用率, 使得播放中断的概率增加, 对于HTTP流, 与用户体验直接相关的主要有两个因素———视频播放的流畅性和视频源质量[2], 因此HTTP流在传输控制中必须以二者的综合性能为主要考虑对象。自适应HTTP流也为此应运而生。目前已有一些自适应HTTP流解决方案, 如微软的MSS ( Microsoft Smooth Streaming) [3]、苹果公司的HLS ( HTTPLive Streaming ) [4]、Akamai自适应流[6]等, 同时, 3GPP及MPEG组织也达成共识, 不断完善自适应流的标准DASH (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HTTP) 。文献[5]中比较了三种自适应HTTP流解决方案在特定场景下的性能, [6 -7]中则在不同网络下的自适应HTTP流进行了仿真或设计性能测试, 但对其传输特性的分析仍不够具体。另外, HTTP流的视频等级自适应控制也是当前HTTP流研究重点之一[8,9,10], [8]中作者提出了AL -ABMM自适应控制算法, 将视频缓冲区的缓冲时长作为指标, 能够进一步提升视频总体质量。
本文在对HTTP流的终端数据包进行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 讨论了HTTP流在HSPA +网络中的视频块的传输特性及关键影响因素, 并根据传输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视频等级控制算法。
2 HTTP 流中视频块传输控制
HTTP流中视频数据是以一小块方式传输, 这也是HTTP流的最主要特征之一。为了解当前主流HTTP流应用中的视频块传输方式, 我们在安卓平台上通过运行Tcpdump来获取视频应用程序的数据包, 测试网络类型为联通HSPA +网络, 测试的视频应用为安卓平台上的Letv、Sohu影音、WTV及手机电视Dopool, 它们的数据传输方式与HLS标准基本一致。视频块的传输受终端的缓冲控制器控制, 终端先向服务器发送HTTP GET请求, 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后, 开始传输请求的视频块视频缓冲控制器的作用是维持缓冲时长在一目标值附近, 图1为测试中得到的缓冲时长变动曲线, 在视频加载阶段, 客户端连续向服务器发送视频块GET请求, 缓冲时长快速增加, 而在缓冲时长达到目标值后 ( 图中约为30s) , 进入平稳状态, 此时缓冲控制器通过控制GET请求发送间隔来维持缓冲时长。图2 ( a) 为平稳状态下视频块的传输过程, 其纵坐标代表视频块传输速率 ( 即视频块大小除以视频块传输时间) , 可见在此状态下相邻视频块间有一定传输间隙。然而, 在网络条件相对较差时, 缓冲时长难以达到目标值, 视频块传输过程则如图2 ( b) 所示, 视频块间几乎无传输间隔, 与初始加载状态相似。在视频播放过程中, 如果传输速率长期低于视频源码率, 则有可能导致缓冲内容耗尽, 视频播放停滞并进入再缓冲阶段, 同时也给用户体验带来负面影响。
3 传输速率关键参数分析
从上节分析可知, 在传输速率较低或视频码率过高时, 网络难以保证视频能够流畅播放。通常, 视频码率在源服务器中已经固定, 本节中主要分析影响传输速率的关键因素。
3. 1 可用带宽及 TCP 窗口
可用带宽指链路所能支持的最大传输速率, 也可理解为链路所能够分配到资源大小。很明显, 可用带宽B ( t) 对实时传输速率r ( t)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即
在HSPA + 及其它移动网络中, 由于链路资源是动态分配, 其可用带宽是时变的, 难以对它做精确估计。因此, 可用带宽主要认为是网络资源对传输速率的限制。
除了可用带宽, TCP窗口大小是影响r ( t) 另一关键因素。对于HTTP流, 由于TCP窗口的限制, r ( t) 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B ( t) 。设win ( t) 为t时刻TCP窗口的值, RTT ( t) 为往返时延, 则r ( t) 的值可由下式计算获得:
图3和图4是通过实测得到的两类场景下win ( t) , RTT ( t) 以及r ( t) 在一个视频块传输的整个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应关系。图3中, r ( t) 值随win ( t) 的增长而增加, 而在图4中, 达到170kbit /s后一直稳定状态, 此时传输速率以及接近可用带宽B ( t) , 尽管此后win ( t) 仍处于上升状态, 只会导致RTT ( t) 增加, 大量数据包拥塞在网络中[11]。
3. 2 时延及时延抖动
对于TCP连接, 传输时延包括下行时延及上行时延, 它们的和即为往返时延。图5为两类场景下时延的累积分布函数 ( CDF) , 由于上行数据量远小于下行数据量, 上行时延的值通常在小范围内变动, 而下行数据量较大, 容易导致拥塞, 其时延可以达到几秒, 这样的时延值远大于一般有线连接,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站侧的数据缓存量过大, 大量数据包在缓存区排队致使下行时延过大。
与时延相关的另一重要指标是时延抖动, 这里定义下行时延抖动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delay ( n) 代表第n个数据包的时延。由于移动网络资源采取动态分配机制, 单一连接有可能在一小段时间内不能获得资源而导致数据包时延突发增加, 因此时延抖动在移动网络中尤为突出。如果某一数据包的时延抖动满足jitter >50ms, 称为一次抖动事件。图6为终端处于静态时, 抖动事件的jitter大小以及相邻两次抖动事件时间间隔的概率分布, 由图可见, 在HSPA +网络中, 抖动事件出现较为频繁且幅度较大。假定抖动事件的jitter大小均值为1 /μ, 间隔时间的均值为1 /λ, 则μ /λ的值直接反应了网络的稳定状态。测试数据显示, 一天中, μ/λ在凌晨时段约为0. 02, 而在晚上8 -9点时间段则高达0.2。总的来说, 移动网络的时延抖动一方面使得数据传输速率减低, 另一方面也导致数据块的总体传输速率出现较大起伏, 不利于带宽估计的实时估计。
3. 3 其他因素
与带宽、时延抖动相似, 丢包也通常被认为网络性能最重要参数之一, 对于HTTP流, 丢包会直接导致数据传输效率较低。但在HSPA + 网络的实测中, 可以发现其丢包率都在0.1%以下, 其影响相对于带宽、时延抖动等可以忽略。
除网络因素外, 一些外界因素对HTTP流的传输速率也有着较大影响, 如服务器端或终端的性能以及视频块的长短, TCP的拥塞控制方式等。
4 数据块传输速率的分布特性
通过上节分析可知, 实际中的视频块传输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由于本文主要研究HTTP流在HSPA + 中传输的网络特性, 因此本节首先对终端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的预处理, 选取传输速率主要受网络参数 ( 可用带宽、时延抖动) 影响的终端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而其它参数如TCP窗口限制则影响较低, 同时, 本节关注对象不再是单个数据包, 而是以视频块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HTTP流中视频块的传输过程已在图2中给出, 视频块大小一般在500KB ~ 1M间, 而视频块对应的视频时长在5 - 10秒范围内。
图7为一天中在4个不同时间段测得的视频块速率的概率分布图, 图下对应的时间点为测试的起始时间点, 每次测试观看视频的时长约为40分钟。从图中可以看出, 视频块传输速率在较大范围内变动, 从几十kbit/s到几百kbit/s。另外, 4个时间段中视频块传输速率分布有着明显的区别, 如 ( c) 中总体视频块传输速率要明显小于其他时间段, 这也与我们初始猜想相符, 因为 ( c) 对应一天中用户最活跃的时间段, 此时带宽竞争最为激烈, 而在图 ( d) 对应的深夜时间段, 视频块传输速率则总体分布较高且比较集中。
图8中4条曲线对应上述4个时间段的视频块传输速率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值, 由图可知, 视频块传输速率前后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性, 但相关性大小不尽相同。另外, 图8中的各自相关函数曲线与负指数函数近似, 那么可采用自回归AR ( Autoregressive Process) 模型来描述视频块传输速率的短期变化规律。假设某一时间段内视频块平均传输速率为X, x ( n) 对应第n个视频块的传输速率, 定义y ( n) = x ( n) - X, 则M阶AR模型表示为
式 ( 4) 中ai为模型参数, σε ( n) 是系统的噪声变量, 其中σ值代表噪声的标准差, 而ε ( n) 则是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序列。因此, 当某一场景的X、ai和σ已知时, 可以通过式 ( 4) 来估计该场景中视频块传输速率的整体分布情况。
5 基于 AR 速率预测的视频等级控制
由于移动网络带宽等网络参数的不稳定性, 移动网络则更需要采用自适应流技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户体验。对于自适应HTTP流, 服务器中视频源的码率不在唯一, 而是有多个不同等级的视频块供终端选择, 终端除了缓冲控制器外, 还有一视频等级控制器来实时调整请求的视频块码率。
对于自适应HTTP流, 视频等级控制算法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用户体验。在最初的等级控制算法中, 终端以前一个视频块传输速率作为下一视频块等级主要参考门限, 选取码率不大于门限的最高等级视频块。而在之后的发展中, 终端的当前缓冲时长也被纳入视频等级控制的方案中, 如Akamai自适应流[6]及AL - ABMM[8]算法。但这类算法在视频等级的决策中采用固定门限而忽视场景及传输速率分布特性等不同, [6]中的结果也表明此类算法在移动网中并不理想。下文中, 在上节视频块传输速率分布特性的基础上, 我们对速率预测进行改进并据此提出一种软门限的视频等级控制算法。
5. 1 传输速率预测的改进
在自适应HTTP流中, 如果能够准确估算或预测出下一时间段的传输速率, 那么终端可轻松选取最佳等级的视频块, 以实现保障流畅性的前提下最大化视频质量, 因此传输速率的预测在视频等级控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多算法仍然以前一个视频块传输速率的实际值作为预测值, 另有一算法则以前几个视频块传输速率的均值或中位数作为预测值。由上节分析可知, 对于移动网络, 采用AR预测方式则更加合适。若已知1 ~ n视频块传输速率, 采用1阶AR模型对第n + 1视频块的传输速率预测, 则有
为第n + 1视频块的传输速率的预测值, 式 ( 6) 中给出了实际传输速率与预测值之间的关系, 其中σε ( n +1) 也可认为是预测误差。在采用式 ( 5) 进行预测时, 首先需要对系统参数X及a1进行估计, 而实际用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 也会有场景切换等导致系统参数改变, 因此也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实时更新, 整个1阶AR速率预测过程在算法1中给出, 算法中采用D来取代噪声标准差σ的估算, 在标准正态分布中D与σ有以下线性关系。
为检验速率预测的性能, 我们将算法1应用到20组实测视频块速率序列中进行验证, 其中前15组序列在静态环境下测得, 而后5组序列则是在移动的公交车上采集的。图9为采用1阶和2阶AR速率预测的均方误差 ( MSE) , 作为比较, 图中也给出了其它两类传统预测方法的结果, 其中Method2是以前一个视频块传输速率作为预测值, 而Method3是以前9个视频块传输速率的中位数为预测值。从图9可以看出, Method3的预测性能要优于Method2, 这是由于移动网络的传输速率具有较强的突发性, 采用Method3能降低短期低突发对速率预测的影响。相比传统方法, AR速率预测有着明显的优势, 其预测的均方误差约为Method2的50%, 而通过对比1阶和2阶AR速率预测的性能曲线可知, 阶数为2时的总体预测误差较阶数为1时低, 但二者的差距并不大。另外, 从图中也可看出, 后5个序列的预测误差明显高于之前序列, 这也表明移动状态下的速率预测较静态下更加困难。
5. 2 视频等级控制
尽管采用AR预测算法能够大幅度提升速率预测的准确性, 但在部分场景中的预测误差仍然较大且不能忽略, 因此在视频等级控制中, 我们将噪声的标准差σ也视为网络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式 ( 6) 中可以得知, x ( n + 1) 值满足均值为 ^x ( n + 1) , 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设服务器端视频源共有L个等级, 且第l等级的视频码率为ratel, tdur为一视频块对应的视频时长, 当第n + 1个视频块传输开始前, 终端的视频缓冲时长为buff , 若视频处于正常播放状态, 则可以推导出在该视频块传输过程中, 不出现播放停滞的概率pf为
为保障用户体验, 需要限制停滞概率, 即pf≥p0, 此时有
在式 ( 9) 中, Φ-1 ( ) 为标准正态分布累积函数的逆函数, min{ , } 是取二者中的最小值, rm是网络的最小传输速率, 本文中将其设定为20kbit/s。通过式 ( 9) 可知, p0或ratel都将导致buff需求的上升, 因为较大的缓冲时长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短时间内视频的流畅性, 故我们将当前缓冲时长buff作为视频等级控制的重要参数。设视频等级为l , 则其对应的缓冲时长门限为
因此, 在估算出后, 终端可以根据buff与b0 ( l) 的比较来选择下一视频块的等级, 具体视频等级控制在算法2中给出, 算法中lcur为当前视频等级, lmin、lmax分别为可选择的最低和最高视频等级。
5. 3 性能测试
首先, 为检验所提算法在真实HSPA + 网络中的性能, 我们在Ubuntu 13. 04系统利用apache2建立HTTP服务器, 服务器中视频具有5个等级, 对应的视频码率分别为50、100、150、200及300kbit/s, 整段视频被分为100小块, 各小块对应视频时长为7秒, 算法中Φ-1 ( p0) 设置为2。此外, 在终端的视频等级控制中也采用了[6]和[8]中的Akamai自适应算法及AL - ABMM作为比较, 为保证公平, 终端缓冲控制器的目标缓冲时长都设置为30秒。
图10为算法在三类场景下的各等级视频块的分布直方图, 同时也给出了视频播放的停滞时间, 三类场景下的信道质量依次降低。从图中可以看到, AL - ABMM趋向于选择更高等级的视频, 然而却难以保障视频播放的流畅性, 它对应的停滞时间一直处于最高, 特别在第三类场景中, 停滞时间高达372s, 使得用户体验急剧降低; 而Akamai算法则相对保守, 其视频平均等级在三种算法中一直处于最低, 但其流畅性相对本文所提方法却无明显优势甚至更差。
由于实测过程繁琐且单次测试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下文中我们通过仿真进一步比较算法性能。仿真中的视频块传输速率服从第4节中的AR模型, σ值固定为60kbit /s, 图11为不同X对应视频的平均停滞时间及终端接收视频的平均码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 本文所提方法的停滞时间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且一般不超过20s; 而在平均视频码率上, 所提方法较Akamai算法有着较明显的优势, 虽然当X≤200kbit/s时, 所提方法与AL - ABMM有一定差距, 但相对AL - ABMM此时的超长停滞时间, 这一差距是可取的。总体来说, 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所提方法能够在视频停滞时间较低的前提下, 选择合适的视频等级, 以实现较好的用户体验。
6 结 语
本文从终端采集的数据包中, 分析了HTTP流在HSPA + 网络中传输性能, 其中视频块传输特性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分析表明, 视频块传输速率受可用带宽、TCP窗口、时延及时延抖动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 视频块传输速率的变化可用AR模型描述。据此, 针对自适应HTTP流, 提出了一种视频等级控制方法, 实测及仿真结果都表明, 所提方法较已有算法能够在停滞时间较低的前提下, 选择合适等级视频块进行传输, 能够明显改善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Ma K J, Bartos R, Bhatia S, et al.Mobile video delivery with HTTP[J].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2011, 49 (4) :166-75.
[2]Qiu X, Liu H, Li D, et al.Optimizing HTTP-based Adaptive Video Streaming for wireless access networks[C]//Broadband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C-BNMT) , 2010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0:838-845.
[3]Microsoft Corporation.Silverlight 5 beta.Technical features[EB/OL].http://i1.silverlight.net/content/downloads/silverlight 5 beta features.pdf, 2012.
[4]R.Pantos and W.May.HTTP Live Streaming[EB/OL].http://tools.ietf.org/html/draft-pantos-httplive-streaming-10, 2012.
[5]Akhshabi S, Begen A C, Dovrolis C.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rate-adaptation algorithms in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C]//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nnual ACM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systems.ACM, 2011:157-168.
[6]De Cicco L, Mascolo S, Abdallah C T.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kamai adaptive video streaming over hsdpa networks[C]//Computer-Aided Control System Design (CACSD) ,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IEEE, 2011:13-18.
[7]Hofmann I, Farber N, Fuchs H.A study of network performance with application to adaptive http streaming[C]//Broadband Multimedia Systems and Broadcasting (BMSB) ,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IEEE, 2011:1-6.
[8]Dubin R, Hadar O, Dvir A.The effect of client buffer and MBR consideration on DASH Adaptation Logic[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WCNC) , 2013 IEEE.IEEE, 2013:2178-2183.
[9]Thang T C, Pham A T, Nguyen H X, et al.Video streaming over HTTP with dynamic resource prediction[C]//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s (ICCE) , 2012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2:130-135.
[10]Miller K, Quacchio E, Gennari G, et al.Adaptation algorithm for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C]//Packet Video Workshop (PV) , 2012 19th International.IEEE, 2012:173-178.
移动网络终端 篇8
当前, 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更新换代、不断发展, 网络优化需求量不断增多, 在网优业务中, 随着行业竞争激烈化和用户需求多样化与差异化, 网络优化服务呈现出由基本网络测试层向用户感知与体验层面发展, 网络优化产品的内部结构由网络测试产品向高端的业务与用户感知优化产品倾斜的趋势。其中,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优化技术应用, 将使用户成为新一代无线网络优化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高端网络优化产品将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演进。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通信网络优化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案。
2 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通信优化系统设计
2.1 总体思路
本文提出的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移动通信优化系统, 改变了传统优化系统单一依靠专业维护人员采集话务统计、路测数据、用户投诉数据进行优化的模式, 通过智能终端, 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通信数据采集、上传, 通过后台智能分析, 判别出当前用户所处环境的问题, 并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方法自动提供优化解决方案, 通过网络推送至用户端。从而实现“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的高效模式, 摆脱传统方式无法准确、实时、基于用户感受的弊端。
系统核心思想是将每一个普通用户都纳入网络优化工作范畴, 让其成为整个通信网络维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
2.2 系统组成
系统由底层数据采集模块、移动通信智能优化数据处理平台、服务端/应用端组成, 总体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2.2.1 底层数据采集及分析模块
底层数据包括基于移动终端的测量数据、网络侧数据MR数据、配置数据、话务统计性能数据、历史数据以及图纸等其他录入的信息化数据。海量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借助了服务器集群技术。
2.2.2 服务端技术架构
(1) 智能化分析中心。智能化分析中心集成了各类算法流程及分析方法, 根据终端用户数据提供针对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同时还支持多用户的信息 (主要是各类网络参数及指标) 查询功能。
(2) GE地图支撑中心。GE地图支撑中心主要完成Web瓦片地图的呈现与网优方案专题图的分析, 提供基于Google Maps的多元化呈现方式, 为后台网络优化人员提供全息地图参考。
(3) 数据管理维护。数据管理维护主要提供数据导入、数据导出、数据分析挖掘以及数据查询汇总, 及各类数据源接口的管理与对接功能, 支持向现有的网优管理其他平台采集数据, 提供第三方数据采集接口。
(4) 网优报告分析。向后台人员提供网优方案, 除终端可进行方案分析与查看外, 后台管理人员可从宏观层面分析网优方案, 为整体网络规划与优化提供参考信息。
(5) 设计图纸信息化。设计图纸信息化主要提供图纸数据的导入、导出、删除、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 支持cad、jpg、vios等多种格式的计算机存储。
(6) 工单管理功能。提供网优方案调整派单、审核、提交等管理功能, 实现网络优化闭环工作管理, 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2.2.3 移动终端技术架构
(1) 信号测量。提供基于终端的信号测量功能, 主要利用手机本身具有的信号测量特性, 实现基于空闲状态、激活状态下的信号测量。
(2) 数据采集。信号采集的内容如上, 同时将其与GPS信息捆绑, 通过GPRS/EDGE/LTE等手段传送到服务端。
(3) 优化报告查看。提供智能化优化报告的移动终端阅读功能, 实现现场测量、现场查看分析报告的准实时方式。
(4) 参数查询。提供现场手机终端的网络参数查询功能。
(5) 图纸查询。提供现场手机终端的设计图纸查询功能。
(6) 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通信优化系统实现。
3.1 基于移动终端的数据感知
本系统采集的移动终端数据来自于普通智能手机, 因此, 系统中运用的数据来源更加丰富, 如图3所示:
移动终端数据是由用户主动触发的, 属于自主项, 其余数据均来自网络侧已有的数据, 话务网管、OMC数据库、网络配置数据可实现自动化采集处理 (也可通过运营商自有的平台获取) , 设计图纸及其他数据需要提供外部导入。
3.2 基于集群架构的海量数据存储与智能数据挖掘技术
系统采用服务器集群、云存储与云计算技术, 实现海量移动终端数据的存储和后端智能分析, 节约硬件投资成本, 实现高性能系统平台。
在数据的智能分析方面, 系统根据用户终端上报的测量报告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 得到初步结论M (即诊断当前的网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根据M中所包含的经纬度信息确定地理位置, 从历史数据库中检索是否已有分析结论 (满足一定的范围距离条件下) , 再根据M中的CGI、邻区信息、时间信息与网络侧数据统计表 (OMC、网络配置、话务网管等) 进行关联分析, 计算出可能的网络问题及相应的可参考的解决方案N。
由于无线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网络优化智能化算法涉及的子算法也存在多方面。可以大致将M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室内状态下的室内分布系统优化。主要采用的分析算法包括:弱覆盖分析、外泄分析、高干扰分析、质差分析、乒乓切换分析等。
(2) 移动状态下的路面优化。主要采用的分析算法包括:弱覆盖分析、容量不足分析、外部干扰分析、信号杂乱分析、频率干扰分析、切换、重选序列不合理、不稳定分析、硬件故障分析等。
(3) 全局性优化情况下的整体系统级优化。主要采用的分析算法包括:弱信号优化分析、邻区优化分析等。
3.3 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借助Android和IOS平台, 实现移动终端的数据采集软件开发。采集具有用户感知特性的测量数据, 是满足智能化网络优化系统建设需求的重要前提, 也是区别于传统网络优化产品的特征之一。以Android手机为例, 通过调用开发套件中的Telephony Manager类方法, 可实现普通智能手机获取信号强度、信号质量、邻区信号等信息。
3.4 系统部署使用效益
系统部署使用的效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 基于移动终端的感知数据采集, 无需专业的测试人员和分析人员, 即可获得面向具体用户的综合解决方案, 指导网优人员开展维护工作。系统简单、易操作, 支持前台网络优化方案推送和后台网优方案分析应用, 统一的智能化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操作与友好的界面, 让网络优化工作更为简单。
4 结语
本文针对移动通信网优业务需求, 引入智能优化理念, 通过采用“智能手机+智能优化平台”的架构模式, 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通信网络优化系统, 为专业网优工程师提供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作“双现场”功能, 即现场定位发现问题, 现场提交优化方案现场解决问题, 移动用户既是网络使用者, 也是网络维护者, 为网优系统采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
摘要:针对传统网络优化存在的成本高、智能程度低、用户体验差等问题, 笔者在分析当前网络优化市场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 介绍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化通信网络优化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架构和系统实现, 并分析了其部署使用效益。
关键词:移动终端,智能化,通信网络优化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小林, 廖章君, 曹磊, 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端到端移动用户感知评估研究[J].现代电信科技, 2012 (11) .
[2]叶青, 安瑞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质量和用户感知评测方法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 2014 (9) .
移动网络终端 篇9
现从系统组网、设备配置以及系统接口等方面对中国移动四川省分公司代维管理系统—PDA接入服务进行整体规划建议, 具体内容表述如下:
(1) 代维管理系统的主体服务器 (包括代维管理系统服务器、PDA通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全部放在省公司机房; (2) 各县 (市) 代维公司代维人员使用的代维PDA客户端通过各县 (市) 中国移动本地网接入到省公司机房的PDA通信服务器, 完成工单处理和基站、塔桅、直放站、室分、管线、综合接入代维以及CQT测试等操作; (3) 代维管理系统主要与合作单位统一管理平台进行对接、合作单位统一管理平台整合了iMEP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应急发电系统、无线网优系统等运维业务支撑系统相关接口, 获取包括工单数据、资源数据等基本信息, 并将需要更新的数据更新到相应的运维业务支撑系统中;此项目先在成都、重庆两市进行试点, 解决项目存在的难点、评估项目存在风险、试行项目的可操作性、总结项目的效果, 再推广至全省各地市分公司。本期按全省业务需求进行系统设计, 后续再根据增加的需求进行扩容。
2 逻辑组网方案
2.1 数据库服务器
运行Oracle数据库软件, 为代维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库服务支撑, 数据库数据的存储利用大型磁盘阵列。根据四川移动目前现状, 建议利用旧设备。
2.2 代维应用和升级服务器
运行Web中间件和代维管理系统, 实现代维的全业务精细化管理应用, 为移动公司代维管理人员和代维公司代维管理人员提供WEB服务, 移动公司代维管理人员和代维公司管理人员通过IE客户端访问代维管理平台应用, 实现代维的管理。也可以建议利用旧设备。
2.3 PDA通信服务器
运行代维PDA客户端接入平台程序, 实现Socket通信的侦听服务, 接收代维PDA客户端TCP/IP连接并通过该连接与代维PDA客户端进行数据交互, 并实现相应的业务处理。也可以建议利用旧设备。
2.4 PDA客户端
代维PDA客户端是一款运行在Windows Mobile或andriod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软件, 该客户端通过所在地市的本地网GPRS/EDGE移动通信技术连接终端接入服务器, 实现与代维管理系统的数据交互。
3 系统组成模型
3.1 软件部分
(1) PDA客户端。
PDA客户端是一个运行Windows Mobile或andriod的智能手机 (或专用手持无线设备) , 代维PDA客户端通过GPRS或者EDGE等移动通信技术与后台的代维管理系统连接, 可自动识别巡检设备或巡检点、读取设备信息、监测代维人员是否到位巡检、代维巡检数据填写上报等。代维人员通过PDA客户端下载代维应用, 完成相应代维业务处理;PDA客户端登录时由合作单位统一管理平台进行用户和设备的认证。
(2) PDA接入服务子系统。
PDA接入服务作为合作单位统一管理平台的子系统和PDA应用的服务器端, 实现用户/设备认证信息的转发、代维任务的下发, 以及接收PDA上报的代维数据并上传至合作单位统一管理平台。代维人员利用PDA客户端可登录PDA接入服务子系统下载、使用各类代维应用。
PDA接入服务子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 PDA通信服务:
PDA通信服务主要提供代维PDA客户端的终端通信服务, 完成PDA客户端身份认证、代维任务下发, 并接收代维PDA客户端上报的数据以进行数据处理;主要实现PDA接入服务子系统与PDA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数据按照事先约定的通信协议进行解析与组包功能以及通信服务参数的配置功能。
(2) 代维应用服务:
代维应用服务为代维人员提供基于PDA客户端的应用服务, 实现代维PDA客户端与合作单位统一管理平台工单同步、巡检设备或巡检点RFID基本信息管理、代维人员位置信息展示、代维人员轨迹展示和代维巡检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本期主要提供六类应用供代维人员下载使用:故障处理、应急发电、代维巡检、CQT测试、资源核查、综合接入。
(3) PDA升级服务:
PDA升级服务提供PDA客户端以及代维应用的最新版本, 供PDA客户端下载。
(4) 外围接口服务:
外围接口服务主要实现与合作单位统一管理平台交互。
3.2 硬件部分
(1)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代维PDA客户端的运行载体, 该智能手机为GSM/TD-SCDMA制式, 采用先进的Windows Mobile或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 同时配备GPS定位模块、摄像头模块、蓝牙通信模块, 实现便携式、移动式、无线式、低成本的移动代维。
(2) 便携式RFID读卡器。
便携式RFID读卡器主要用于RFID电子标签数据的读取, 通过蓝牙通信技术与智能手机进行数据同步。
(3) FID电子标签。
RFID电子标签利用先进的RFID技术智能电子标签, 在代维管理系统中主要用于标识和区分不同的巡检地点、巡检设备等信息。
参考文献
[1]庞会静.基于WebGIS-PDA的代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风, 2011-09-15.
移动终端:变革趋向移动互联网 篇10
在集成的理念下,移动终端先后出现了数字基带与模拟基带集成、基带芯片与射频芯片集成,再到基带芯片与应用处理器集成等,2002年TI业界首款单芯片解决方案的推出就是集成理念的最佳体现。在基带芯片架构方面,最初的“双核”原理是一个DSP进行物理层基带信号处理,一个处理器完成协议栈的处理。后来,多媒体应用使得一个处理器已经不能胜任多媒体应用的处理,尤其是在智能终端上,协议栈和应用处理运行在了两个处理器上。随着多模终端的发展和移动多媒体应用需求的进一步提升,移动终端基带芯片逐渐向多核的方向发展,形成多个DSP和多个处理器的多核架构,这在3G中高端手机中得到应用。
此外,移动终端的射频芯片都是专为某种特定应用而设计的,在多种通信协议并存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内置多种射频前端芯片来满足不同的应用,大大增加了移动终端的成本、体积和功耗,这就要求芯片厂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因此,移动终端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这两个主要的推动力不断提高射频芯片的集成度,使得集成多种功能的多频多模射频前端RF芯片,将成为今后移动终端射频芯片的主要发展趋势。
另外,数字射频技术的发展将射频部分逐渐集成到数字基带部分,而随着模拟基带和数字基带的集成越来越成为必然的趋势,射频可能最终将被完全集成到手机基带芯片中。
[处理器] 高效低耗
随着多媒体功能的丰富化,应用处理器的挑战也日益提升。10年前,当手机还只是作为通信工具时,手机处理器只用来进行协议栈的处理。此后,拍照、摄像、音乐、 导航等应用对手机处理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智能手机中,多任务处理对手机处理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网络浏览、移动IM、手机邮箱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则把对手机处理器的要求提升到了极致,200MHz、400MHz甚至532MHz已成过去, 800MHz甚至1GHz以上即将成为主流。同时,在工艺的不断提升下,处理器的功耗和成本正逐渐下降。从ARM和TI的OMAP产品系列中可清楚发现这样的规律。
ARM系列从ARM7为对价位和功耗要求较高的消费类应用提供40MHz主频低端处理器开始,ARM9将主频提高到了200MHz至400MHz,到ARM11系列不仅可实现330MHz至500MHz频率,而且能满足高性能需求,并实现低成本和低功耗。 随后,为下一代高级手机、媒体播放器以及移动互联网设备提供先进架构的ARM Cortex-A8运行速度最高可达到1GHz。
在TI的OMAP家族中,从采用双核设计的OMAP850,到内含800MHz的ARM Cortex—A8核心的OMAP3系列,目前最新的OMAP4系列基于双核ARM Cortex—A9的通用处理引擎,每颗内核的速度可超过1GHz,并可以以极低的功耗实现优异移动计算性能。
[显示屏] 不断提升体验
显示屏是手机等可视移动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多媒体应用的兴起对显示屏的尺寸、分辨率、材质、操控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来满足日益提高的用户体验。
从过去10年来看,手机显示屏尺寸从1英寸左右发展到了4英寸,而4~10英寸的移动终端即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分辨率则直接关系到屏幕的清晰度,自128×128、176×208、176×220后,QVGA(320×240)主导的时代也将成为过去,在用户对移动视频等多媒体应用体验的更高要求下,VGA (640×480)甚至SVGA (800×600)的手机屏即将面世。
在以上所述的屏幕参数中,材质可谓最重要,材质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屏幕现实速度、色彩饱和度、亮度、对比度以及能耗,在移动终端的不停更新换代中,显示屏材质经历了STN、CSTN、UFB、TFDB、OLED、TFT等变迁。目前,一些新材质的显示屏也崭露头角,三星等手机厂商力挺的AMOLED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此外夏普运用ASV技术来提高显示屏的图象质量,这两类产品在手机上已经有了实际的应用。
另外,数字射频技术的发展将射频部分逐渐集成到数字基带部分,而随着模拟基带和数字基带的集成越来越成为必然的趋势,射频可能最终将被完全集成到手机基带芯片中。
此外,触摸屏的应用可谓是显示屏技术的最大变革,将用户体验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从上世纪70年代触摸屏诞生以来,2007年iPhone的推出成为触控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除赋予了用户更加直接、便捷的操作体验之外,还使手机的外形变得更加时尚轻薄,开启了触摸屏向主流操控界面迈进的征程。目前触摸式移动终端已是大势所趋,使用较多的是电阻式和电容式触摸屏,且多点触摸成为主流。
雅虎全速冲向“移动终端” 篇11
2011年10月下旬雅虎发布的财报表明,目前雅虎的核心业务状况表现平稳,每股收益超出了分析师此前预期;在11月的第一周,雅虎又面向全球智能移动终端用户推出了四款应用,分别是主打智能化新闻阅读的Livestand、分享电视节目信息与观众意见的IntoNow、结合“本地”人文景观的气象预报软件Yahoo! Weather和资讯集成度更高的HTML5 Yahoo! Mail。
以四款应用的发布为起点,雅虎全速迈向移动领域。“下一次激动人心的创新将爆发于移动领域,雅虎希望能把握住机会。”雅虎全球常务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布雷克?欧文(Blake Irving)说。
在这场创新之旅中,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的300多位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开发人员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雅虎三大创新引擎(美国硅谷、中国北京、印度班加罗尔)之一,创立于2009年6月的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已确立了“核心力量、全球影响”(Core Products, Global Impact)的机构定位,300多位员工正在包括移动应用、通讯、广告、搜索和云计算平台在内的雅虎全线核心产品领域奋斗,他们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孵化出对雅虎、对全球用户而言具有重大价值的产品、服务乃至平台。
“核心力量、全球影响”的定位具有三重含义: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已经是雅虎全球研发体系的核心力量;我们所从事的、所专注的不是简单的外包研发,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由雅虎设立于北京的创新机构,数百位中国员工的研发在果将被全球数以亿计的雅虎用户所享用。
以移动领域的创新为例,目前雅虎北京研发团队已锁定了“个人用户产品”和“移动终端产品”两大方向。前者主要是针对个人用户开发移动通信与社交网络产品,而今我们的团队正在尝试整合用户体验,并将社交、手机、媒体及通信功能注入到整个雅虎的产品体系中。至于移动终端产品的研发,雅虎北京研发团队目前的工作主要汇集于手机平台、手机搜索和手机应用程序(Apps)等三个方面。在不久的将来,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还会开发出一系列的跨平台工具服务,让国内外开发者更好地进行跨平台协同开发。
凯鹏华盈(KPCB)著名分析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10月下旬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无论是参与竞争的企业,还是仍保持快速增长的网民及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决定了中国在互联网世界的独特位置和领先作用——由此,我对自己在三年前做出回国创建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的决定感到非常幸运,可以说那个时候我已隐约看到了中国在互联网和移动领域的非凡潜力。
移动网络终端 篇12
产业大势:移动互联加剧
毫无疑问, i Phone的诞生可谓是空前而又承前启后的, 从此之后, 丰富的手机应用及良好的用户体验成为移动终端从业者共同的追求目标, 这也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明显特征。目前, 我国三大运营商的3G网络覆盖日益完善, 给中国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必要条件, 终端厂商和运营商都将目标瞄准了移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了能够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站稳位置甚至更进一步, 各大终端厂商动作频频, 不但陆续发布新一代具备移动互联特征的终端产品, 还在应用商店、操作系统等方面积极探索, 如诺基亚很早就发布Ovi, 并力推Symbian3和Meego, 微软革新Windows Mobile后推出Win Phone 7, 三星推出Samsung Apps及bada系统, 黑莓拥有App World, 谷歌引领Android及Android Market, 酷派发力Coolmart等。此外, 移动运营商也不例外,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推出了应用商店, 并且自主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也将纷纷上线, 特别是中国移动已经推出了多款基于OMS操作系统的OPhone手机, 并一直致力于OMS的升级和创新。
我国正在逐步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并且从终端厂商和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加速部署和竞争走向前台来看, 我国移动互联趋势正在加剧。
积极探索:终端形态百花齐放
从近几年手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从具备简单语音功能手机到多媒体功能手机, 再到现在的多任务和多应用手机, 移动终端正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特别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对终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移动技术部高级经理常嘉岳表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融合将会带来业务的大爆发, 而且业务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 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 因此终端也需要适应这个趋势, 提升其功能和性能。”
中国移动在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方面也在积极探索, 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推出不同形态的终端。最近, 中国移动600万部普及型TD终端集采刚刚完成, 据本刊记者了解, 在本次集采之后, 中国移动还将进行中端智能手机、高端旗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无线座机等各类移动终端的陆续采购。
在TD网络日趋完善的情况下, 中国移动为了避免“路修好了没有车跑”的状况, 必须大力发展应用, 但是常嘉岳认为, 究竟该发展什么样的业务, 什么样的业务会得到用户的欢迎, 是目前运营商们都想明白的问题, 但是却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运营商需要在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并通过这些来培养和引导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使用需求。
而如上所述的多形态并针对高中低端用户的移动终端, 面向不同的用户, 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其他的运营商此前并没有发掘到的业务, 而这正是运营商梦寐以求的。就中国移动目前运营的无线座机应用方面, 通过将一些家庭业务移动化, 也创造出了新的业务并产生了更多的收入。比如, 中国移动已经推出了具备家庭安防功能的无线座机产品, 通过捆绑可以跟家庭成员的手机进行联动。
中国移动的多形态终端策略, 不仅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体验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而对运营商来说更重要的是, 通过用户对于不同终端的使用来挖掘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比如, 正在研发的大象手机不仅是要体现中国移动在行业内的高水平, 同时也是为了探索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双剑合璧:终端+业务共同发展
终端被视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而业务就是移动互联网的灵魂。中国移动也一直是采取将终端和业务共同发展的态度, 这从对OMS和MM的重视程度就可见一斑。常嘉岳表示:“应用商店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而中国移动发展OMS的初衷则是增加运营商竞争力的一个手段, 通过平台降低终端厂商进入的门槛, 从而将终端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