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数字网络

2024-12-11

移动数字网络(共12篇)

移动数字网络 篇1

0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地面数字电视已经成为当今广播电视发展的主流, 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 满足了现代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但由于受到地势、功率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难以确保网络中所有地方的信号覆盖都达到良好状况, 部分地区可能无法正常接收, 因此移动数字电视的盲区覆盖成为下一步网络建设的重点。

1 CMMB数字移动电视网络覆盖

为解决弱覆盖区域CMMB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用户无法通畅收视的问题, 建议使用CMMB直放站解决室外的信号弱区或者盲区问题, 而室内主要通过新建或共享分布系统实现信号的良好覆盖, 提升用户体验。其中, 室外CMMB直放站应保证设备能直接收到电视发射台的信号来保障直放站有高质量的接收信号, 从而满足直放站能开出额定的功率, 让覆盖区达到信号无缝覆盖。而室内覆盖系统要保证良好的系统系能, 重点需要考虑到容量估算、多系统合路方案、切换区域设置等诸多方面, 这样可以大大加快网络建设的速度, 同时可以减少网络的重复建设投资和多次工程带来的不便和危险。CMMB网络连接见图1。

2 规划设计原则

移动多媒体广播室内覆盖系统的规划, 要从系统稳定性、信号的稳定性、覆盖半径、投入成本控制、系统的可扩展和可升级、标准化等6个方面着手考虑。

室内覆盖系统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 系统结构应综合考虑当前网络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并充分考虑系统扩容和其他制式系统合路的可能性;

2) 系统配置应满足当前业务需要, 同时兼顾一定时期内业务增长的要求;

3) 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应与室外覆盖系统的建设相互协调, 避免与室外信号之间同频干扰;

4) 系统设计中选用的设备、器件和线缆应符合移动多媒体广播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 各个组成部分接口标准化, 便于设备选型和维护;

5) 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应保证系统能达到良好的覆盖效果, 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系统性价比;

6) 输出功率及覆盖的范围应保证信号的均匀分布, 布置馈线系统尽量不影响目标建筑物原有结构和装修。

系统选址应依据以下原则:

1) 内部移动多媒体广播无线信号小于-70 dBm/8 MHz且载噪比C/N≤8 dB或无信号的建筑或场所;

2) 应选择用户密度大、收看需求高的综合性场所;

3) 应远离强电、强磁和强腐蚀性设备。

3 系统技术指标

1) 馈线频率范围要求:400~800 MHz;

2) 天线类型: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 垂直极化;

3) 天线适用频段:CMMB网络工作频率为638~646 MHz;

4) 系统中无源器件适用频段:400~800 MHz, 根据实际需要工作频率定制;

5) 光缆的性能指标要求见行业标准。

4 信源设置原则

为有效保证室外覆盖质量, 兼顾部分非重点区域的室内覆盖, 根据中广传播有限公司测算的链路预算以及终端的信号接收灵敏度情况, 设备选型建议见表1。

需要注意的是, 选用50 W无线直放站的站点室外CMMB信号强度必须在-70 dBm以上, 无线直放站接收和转发天线垂直隔离度在25 m以上, 否则选用光纤直放站。

5 天线的选择和设置

室外天线的选择相对简单, 室内天线类型的选择和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应根据勘测结果和室内建筑结构, 设置天线位置和选择天线类型, 天线尽量设置在室内公共区域。

2) 在室内环境下通常使用室内全向吸顶天线或构筑转发天线网络来完成覆盖室内各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对于层高较低, 内部结构复杂的室内环境, 宜采用低天线输出功率、高天线密度的天线分布方式, 使功率分布均匀, 覆盖效果好。

3) 对于较空旷且以覆盖为主的区域, 由于无线传播环境较好, 宜采用高天线输出功率、低天线密度的天线分布方式, 满足信号覆盖和接收场强的要求。

4) 对于建筑物边缘的覆盖, 宜采用室内定向天线, 避免室内信号过分泄漏到室外而造成干扰, 根据安装条件可选择吸顶天线或定向板状天线。

对电梯的覆盖, 应根据工程情况采用下列方式:

1) 在各层电梯厅设置室内吸顶天线;

2) 在信号屏蔽较严重的电梯, 或电梯厅没有安装条件的情况, 在电梯井道内设置方向性较强的定向天线;

3) 在电梯轿厢内增设发射天线, 布放随梯电缆;

4) 地下车库或大型民用建筑可用采用高增益定向天线作为转发天线。

6 室内外典型覆盖策略

1) 大功率单频网发射站点。

选点:天线挂高60 m以上, 距主发射塔15~20 km左右, 满足8 kW功率负荷, 以及必要的设备安放、空调散热等条件;

功率:发射功率1 000 W;

天线:符合安装条件的, 采用一体化柱状全向天线, 其他挂装四面面包板天线。

2) 全向覆盖天线加光纤直放站。

图2为全向覆盖天线加光纤直放站覆盖示意图。

选点:目前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 最可行的一种方案是广泛使用全向覆盖天线加光纤直放站来解决;

功率:发射功率50 W为主, 占3/4左右;天线挂高达到50 m以上的重点院校周边基站可使用200W, 占1/4左右;

天线:符合安装条件的, 采用一体化柱状全向天线, 其他挂装四面面包板天线;

馈线:以7/8馈线为主, 少量馈线距离较短的小功率站点使用1/2馈线。

7 结论

本文阐述了CMMB网络系统设计的整体思想和一般过程。首先要明确覆盖范围及在覆盖区域内有多少可利用的站点资源等, 便于系统统一规划;其次, 要明确移动和固定接收的系统覆盖要求, 移动接收比固定接收要求高很多, 移动能够兼顾固定, 但固定不一定能兼顾移动;第三, 数字电视的覆盖范围不但与天线的相对高度和台站的ERP (有效辐射功率) 有关, 而且与传输的有效码率 (节目数量) 有关;第四, 如果是单频网, 还必须考虑站点最大距离、移动速度等因素, 综合考虑建站密度。

移动数字网络 篇2

90后的数字移动生活。采访调查了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90后,年龄覆盖14-24岁,既有一线城市的“高富帅”,又有小城、村镇普通家庭的同学。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一代青少年——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最活跃的力量。

调查显示,90后呈现鲜明的符号特征:新鲜个性、竞技冒险、标新立异、网络文化、原创及分享。

90后多为手机控,至少人手一部手机,40%的90后半年更换一部手机,而约25%会选择iphone,三星小米次之。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社交APP分类明确,安装卸载应用频繁,“喜新厌旧”倾向明显,对4G网络亦抱有期待。

APP选择上,90后偏爱自带应用,更相信朋友推荐而对广告无感。他们热衷社交分享,尊重原创、喜欢新鲜感,拒绝严肃的说教。同类型APP会下载多个,因此功能不重要,内容全面才是王道,例如视频类APP影视剧最全为首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利用APP学习。

性别差异上,女孩喜欢美图拍照类,男孩则更爱玩游戏。调查显示,机不离身的`90后最关心的四大问题分别是:续航能力、敏感流量、网络信号及安全。

90后小伙伴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一代青少年,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最活跃的力量,调查人员在与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90后小伙伴交流时发现。

14-24岁是人生中最具活力和可塑性的阶段。和80后们在父辈审视中被打上一个个标签不同,90后这代人更加认同自我,他们正在新一波浪潮中,自己定义自己。

男孩女孩:另类90后占星师。

男孩女孩:刚刚告别校园的设计师。

男孩女孩:大城市的外乡人。

男孩女孩:用手机学习的大一新生。

90后手机控:苹果最受欢迎。

90后选网络:对4G有期待。

90后选应用之社交类APP:应用分工明确,对应不同圈子。

90后选应用之游戏类APP:90后在游戏选择上更为发散。

90后选应用之视频类APP:更看重电影和电视剧的片源多少。

90后选应用之图片类APP:优先选择手机自带拍照软件。

90后选应用之音乐类APP:重视歌曲库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喜欢听“陌生的歌”。

90后选应用之教育类APP:翻译和公开课应用受欢迎。

性别导致的选择差异。

90后最关心的四个问题:关心续航。

90后最关心的四个问题:敏感流量。

90后最关心的四个问题:抱怨网络。

90后最关心的四个问题:担心安全。

90后对“下一个”的期待:下一部手机更时尚。

90后对“下一个”的期待:下一个应用更干净,没广告。

透视90后的数字生活:信朋友不信广告。

透视90后的数字生活:偏爱自带应用。

透视90后的数字生活:热衷社交分享。

透视90后的数字生活:喜欢新鲜感。

利洁时 数字营销移动化 篇3

数字营销对于品牌已经不是做还是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怎么做的问题。消费者行为在移动设备上的快速演变,给品牌的数字营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唐寅(Jacob Tang)

利洁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数字营销总监

专注于数字营销领域十余年,在3家世界500强公司担任数字营销职务。从IT行业的思科系统,到汽车行业的大众中国,到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利洁时中国,帮助公司的营销模式快速从传统转向数字,加强品牌数字资产,增强消费者线上沟通。

2014年,利洁时旗下品牌如杜蕾斯、滴露、薇婷市场业绩都不错,业务增幅很大,其中一些小众品牌的增长甚至大幅度超过预期。

在数字营销领域,利洁时一直在做最创新的探索。我认为2013年是微视频媒体营销的一年,2014年是移动营销的一年,而且2015年我们还会继续移动营销的思路,大幅增加其比例。在移動营销领域,2015年我们会有三个方向:

第一,“移动为先”。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做一个视频广告,首先我们会考虑它在移动端如何体现,无论是网站视频、搜索,无论是哪个项目,我们都会首先考虑其如何围绕移动端来做;

第二,移动电商。2014年我们尝试了直营网店,移动端的下单比例大幅增加,以杜蕾斯为例,50%的网店销售是通过移动端实现的,其中包括了PAD跟手机。

这部分的挑战在于线上与传统渠道的冲突。我们一个解决方案是为每个销售平台做不同的SKU。2014年开始我们尝试O2O2O,希望把线上流量带到线下,同时也把线下的流量带回到线上,例如微信发放优惠券到线下兑换,店面扫描二维码回到线上参与,有效的形成了营销闭环。当然,移动电商渠道有效的解决了我们对三四线消费力升级者的购买需求的补充。

第三,移动端社交互动传播。从2014年2月开始我们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一整年大概做了15款左右的手机互动游戏。第一个尝试是“杜蕾斯脱光攻略”:单身跟单身碰就会搭讪,搭讪跟搭讪碰就会表白……这样的话会一步一步地往下,直到用到杜蕾斯,最后达到幸福美满的婚姻。我们还做了一个“一夜N次郎”,看20秒钟内可以按多少套套。这些H5游戏已经为我们累积起了超过5000万的用户互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只用传统数字营销方式,5000万用户互动背后需要花费多少?

在2015年我们还会重点尝试这种传播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互动营销——哪怕从PC端开始的,都会跳转到微信、微博移动端,在朋友圈内进行传播。同时这也是一个挑战:如果每个品牌都在做互动,你如何差异化?如何让参与者觉得有意思?

2015营销关键词

移动营销

每个品牌的移动营销策略必须度身定制。例如杜蕾斯在内容营销、社交互动传播上有其天然优势,我们就做H5传播,旗下的医药品牌,我们就更多走的是移动内容营销、答网友疑问的路线。

作为新的领域,移动营销必须不断探索。2014年杜蕾斯的H5游戏我们开发了几十个项目,每一个第一批投放时都会找精准人群,进行小规模的尝试;如果效果好,就更大规模的投放,否则就放弃。可能只会有5、6个成功,但是成功的项目会为品牌带来80%的流量,所以2015年我们还会不断试新。现在,杜蕾斯的微博粉丝已经有一百多万,微信粉丝已经有几十万,之前发布的40多个H5游戏总互动量有八千万次,沉淀下来的受众让我们现在每天还有5万左右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传播费用极小,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一个互动媒体平台。

2014营销感悟

基本上所有品牌方已经完全意识数字营销的重要性,不会像前几年那样还有顾虑、还在考虑做不做。而2014年已经显现移动将是最大的一个营销项目,基本每一个公司在做移动电商时,都会有十倍、二十倍的增长。移动和移动电商的时代正在到来。

案例工具书

服务行业的移动化,包括滴滴打车、在线家政的崛起。

移动数字网络 篇4

关键词:移动数字媒体,移动社交,变革

1 移动数字媒体与移动社交的涵义及其关系

1.1 移动数字媒体的涵义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予了以电脑和互联网(Internet)为媒介的新型传播媒体更大的发展空间。移动数字媒体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这里的移动数字媒体主要指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移动数字终端为载体,以无线数字技术和数字处理平台、软件和应用为使用工具,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记录并处理信息的媒介。相对于公交车上的移动数字电视等媒介,不在此讨论之列。

1.2 移动社交的涵义

移动社交源于传统的互联网社交。移动社交是用户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载体,通过流量计费或无线网络连接的方式接入网络,能够实现在线用户识别和交换信息技术。从智能终端用户的使用动机来说,移动社交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 信息的获取。

当一些信息不能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用户需要通过结识其他人或者关注某些重要的信息来源从而获得相应信息。这种以传播信息为主的社交行为以用户为中心,呈现出分散化的形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1.2.2 消遣娱乐。

移动终端备受青睐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娱乐功能,如苹果公司的设备更迭速度如此之快,不仅体现了先进科技的发展水平,更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多需要。

1.2.3 入际关系的维持。

即便是在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维持,智能终端就是一个重要的媒介。

1.2.4 工作办公和学习需要。

在这里移动社交并不包含传统的通话和短信功能,而是要以互联网的使用为基础的社交活动。

1.3 移动数字媒体和移动社交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以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不断更新换代,为移动社交的变革提供了机会。

社交是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起便拥有的社会性行为。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探求新的技术手段和社交方式,进而推进移动数字终端的出现和快速革新,移动技术也日渐完备,影响与日俱增。

2 移动社交的形式和内容的变革

2.1 其他功能与社交功能的融合

现在的移动社交为人们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交功能的融合。例如,传统社交与移动购物的融合,在某购物平台中,买家在商品的选择上,会首先参考以往买家的评价,还可以和过往买家或直接与卖家进行沟通交流。当下的移动购物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拓展了移动社交的范围。

2.2 关联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的软件支持手机通讯录的导入和联系人匹配功能。这种功能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在网络中也得以延续,方便了人们的沟通。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支持了微信、QQ以及微博登陆,方便了好友间在其他平台更深层次的沟通,也让人们的移动社交环境更加宽广,使拓宽人际关系成为可能。

2.3 信息传播平台融入移动社交范畴

以百度贴吧客户端为例。现在的百度贴吧客户端可以通过寻找兴趣吧友,添加为好友,还可以构建几十人和几百人的兴趣群,构建临时的聊天室。这些在网络中存在的集体,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是细小的关注点而聚合,形成一种组织传播或分散的人际传播。信息的传播平台也在移动社交的时代愈发注重社交功能的延伸。

2.4 受者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从传播过程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构建了新的“受者中心”的传播格局。相对于“传播者中心”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削弱了议程设置的作用。“传播者中心”的传播方式依然存在,而且与“受者中心”的传播方式相互融合和渗透,使得传播过程更为复杂,受者和传者的界限也越发模糊。

2.5 零散化社交与无效社交增多

人们更多使用移动设备来消遣和娱乐,不论在哪里,总是会手捧手机或者平板,热衷于微信、微博或陌陌等社交软件的用户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乐不思蜀。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存在于通讯录中,他们根本不会在用户的生活里发挥任何作用。社交因手机的诱惑而泛泛化。

3 移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中,移动社交存在的瓶颈

3.1 信息传播效果削减,网络传播“把关人”缺失

3.1.1 信息可信度难以保证,以讹传讹更甚

“娱乐至死”的当下,诸如“金庸被死亡”“成龙被死亡”、“小沈阳被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被死亡”被纷纷证明为虚假消息的背后,是捏造虚假消息的网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3.1.2 信息大批量复制,“拿来主义”盛行,“内容为王”时代式微

移动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主要靠复制。移动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到现在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产业链,绝大多数门户网站的客户端,也都只是将消息内容和评论、转发功能移植到其中,并没有求变求新的地方,只是满足于人们的移动化使用,让本应该获取新知的浏览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3.2 运营模式问题

移动数字媒体的良好运营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在运营过程中,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的制造厂商都是利益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提供商在信息内容上的“拿来主义”和提供内容承载支撑的客户端APP更是存在这样那样的运行问题、崩溃问题和安全问题,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但是昂贵的资费让人们望而却步,延缓了进军更好网络水平的速度。而网络运营商也应该思考,如何分配有限的网络频段资源,如何在有限的网络传播资源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中国目前的手机市场不乏依靠打价格战或打着“山寨”旗号而干扰正常市场秩序的设备制造商。设备生产行业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提高设备的质量,减少市面上的“山寨机”的问题。

3.3 受众自身的改变

一是人们社交习惯发生了改变。人们使用社交软件和移动社交工具,其目的就在于为人们拓宽交际圈,满足人们更多的交际需求。人们也在这种影响下习惯了对人浅尝辄止的了解,并没有给人们提供后续的交往机会。二是移动社交的受众与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在移动社交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受者,也是信息的传者,每个人都在担任信息传播的任务。但是移动社交用户自身的文化水平、社会责任心、媒介素养等方面水平均有不同。

3.4 互联网的安全漏洞与监管缺失

由于软件运营者自身的信息过滤系统比较宽松,导致信息中可能充斥着一些不良信息和严重的安全漏洞。但是我国目前还并没有任何一项专门的来规定移动互联网的法律。另外,传者身份具有隐蔽性,因而信息发布的追惩制度并不完善,容易形成疏于监管的空白地带。

4 移动社交未来的发展问题对策

4.1 呼唤网络“把关人”,加强移动数字媒体产业链条建设

4.1.1 呼唤网络“把关人”,树立把关意识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在手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短信服务商从单纯的人际传播中介演变成‘隐形把关人’,即面向大众的信息创造和发送者”[1]。若将这一理论扩展开来,互联网中的隐形把关人应该是每一个接触到某一特定信息的人,他们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所知和道德准则决定这种信息是否可以继续传播,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做出良好的判断。

在未来,可以通过互联网前后台均为实名制的方式限制一些垃圾信息或有害信息的传播,不仅让每一个传播者成为把关人,也让社会集体成为一道把关门,彼此监督,相互制约。

4.1.2 增强手机媒体内容原创性,加强移动数字媒体产业链条建设

移动终端的信息内容要想抓住更多受众的眼球,需要传统网站或者需要转型的信息发布机构,将一部分精力和人员转移到移动媒体信息发布上来,或招贤纳士组成专业化、专一化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团队,以保证信息的独创和新鲜。

打造可持续的产业链,是移动数字媒体的发展需要,也是壮大今后移动数媒、强化用户社交体验的必然趋势。2014年10月31日,56网完成并购重组,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搜狐视频,继续打造UGC (用户生成资源)视频平台。移动社交范畴内,任何由用户产生、用户消费的资源可谓宝贵。

4.2 减少技术障碍

病毒、窃取用户信息等问题随着APP的兴起而水涨船高,除内容原创之外,还应该注重手机和移动设备中APP的质量,国家应加快促成APP的监管体系和规范。

网络运营商和网络使用者的博弈因互联网的急剧革新而从未停歇,网络运营商也在寻找合适的出路。例如中国移动针对当下的移动行业变化,提出了“融合通信”。

宽带的扩展也更为重要,无线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大势。运营商们如何解决带宽问题,提高上网速率,在上网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高速度、更快时效,更强信号将成为必然。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更新手机频率加快是一种常态,但是缩短网络牌照颁发和新机生产时间的间隔,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4.3 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收入

广告准入秩序混乱,监管缺失使得不规范广告大肆横行。因而,行业内应形成规范的广告准入机制,国家应加快建设移动互联网广告管理体系,在效仿传统互联网的广告准入机制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加以创新,促进移动互联网的长足发展。

4.4 提高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自身的素质

媒介素质教育是我国相对欠缺的环节,如何让网民形成正确的自律意识,是我们在发展互联网,促进移动社交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社交的快餐化,淡化了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同时在丢失内心本真的情感需求。不妨尝试以国家号召或者公益组织发起活动的方式,引导人们放下手机,走出网络,回归、体味原始的社交体验,让人们重新学会“与人交往”。

4.5 加快互联网安全工程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应该在适应移动媒体发展的前提下,“抓紧制定相关管理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可以借鉴互联网相关管理规定的要尽快做出解释,避免管理工作相对于产业发展滞后,出现‘先发展后规范’的情况”[2]。

除了法律的制约之外,在行业内部要形成“法律自律、道德自律、行业自律”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艳华,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媒体[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3]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4]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

[6]陶然.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困境探析[J].新闻与传播,2012,(2)

[7]姜红.当手机遇上社交——手机社交传播案例选析[J].中国广告,2012,(8).

移动数字网络 篇5

数字移动通信基站(已建)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写本)

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Radiation Monitoring Technical Center

国环评证甲字 第2005号

二〇〇九年三月

一、项目概况

1、立项依据

(1)项目名称: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2004-2008年766座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

基站(已建)

(2)立项部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建设地点

市区、嘉善、平湖、海宁、海盐、桐乡。

3、建设性质

已建项目。

5、建设内容和规模

本项目共包括在嘉兴地区建设的766 座(其中:市区172座,嘉善县103座,平湖县101座,海盐县98座,海宁县154座,桐乡县138座)详细基站清单见附件列表。

基站由机房、馈线、天线及安装天线的支架所组成。机房主要设备包括基站控制器、收发信机、功率放大器、耦合器、合路器、双工器及馈线等信号收发设备以及电源柜和备用电源等辅助设备。基站天线架设在支架上,由馈线连接天线与机房设备。

6、评价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7、建设单位

中国浙江移动有限公司嘉兴分公司

二、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嘉兴移动运营的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

2、监测目的掌握基站正常运行时周围的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水平,为评价嘉兴移动基站设

备运行时对环境产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3、监测内容

根据基站污染源分析,先选用宽频带的综合场强测量仪器对基站周围环境电磁辐射场中关心点的总的功率密度进行测量(判断是否超过对公众和职业的照射限值),再选用选频测量仪器对电磁辐射场中异常点(可能超过贡献管理限值)进行分频测试,测定该点某一频段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判断是否超过基站电磁辐射贡献管理限值)。

4、监测方法

根据以下标准、方法制定本项目现场监测实施细则:

(1)《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

(3)《射频综合场强测量实施细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作

业指导书(RMTC-ZY-XZ01-2006);

(4)《射频选频场强测量实施细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作

业指导书(RMTC-ZY-XZ02-2006)。

5、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的布设依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进行,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考虑基站周围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基站结构类似和数量众多的特点,对不同基站进行分类,按照基站周围的具体环境情况,分别进行详细测量(详测)、普通测量(普测)和简单测量(简测),分类依据及其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如下:

(1)详测基站: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基站,其特点可以代表一类基站。通过对详测基站周围的测试数据可以了解基站电磁辐射场分布情况,为监测点位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选择提供充分依据,通常选择工作条件较好或环境保护目标多的基站进行测试。

详测基站按照上述规定、技术导则要求,以及本中心有关移动通信基站的测量实施细则进行详细的测量。监测点位的布设主要考虑天线主瓣方向和周围敏感点,在测试条件允许下,对某一天线主瓣方向进行水平或垂直不同距离布点测试。一般隔楼层

(或水平隔相同间距)布点测试。若室外或窗口测量数值较大(≥5.4V/m,即8μW/cm2),则进行室内测试。

(2)普测基站:介于详测基站和简测基站之间的基站。在城市区域的基站一般均按普测进行。

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的特性,普测基站的监测点位布设主要考虑天线主瓣方向和周围敏感点(测点数量为3+X个,3:即通常的3个主瓣方向,具体点位设置在人可以到达的距离各天线最近处,X:即周围其余敏感点数量)。适当测量机房内和天线所在楼顶的场强,作为对职业照射限值判别依据。

(3)简测基站:周围环境极其简单,评价范围内无敏感点的基站。

对于简测基站在预计最不利的地点进行测试,测点数量为1至2点。

测量高度均为仪器探头距地面(或立足点)1.7m处。

6、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7)(环境保护部第2号)的规定,结合本项目建设运行的特点,“环境敏感区”是指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医院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本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移动通信基站周围医院、幼儿园、学校、机关及居民住宅区活动的人群。

四、监测结果和主要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嘉兴地区766座基站移动通信基站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其周围电磁辐射环境进行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只要采取相应的电磁污染防治措施后,所有监测点位的电场强度低于《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规定的单个项目的环境电场强度限值5.4V/m(功率密度8μW /cm2),亦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的环境总的电场强度限值12V/m(功率密度为40μW /cm2)。以上移动通信基站运行产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所有基站的施工建设已经结束,施工期环境影响已经过去。

五、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措施

1、管理措施

(1)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加强了对移动通信基站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由公司设立环保人员,全面负责移动通信基站运行管理中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制定的运行管理环境保护制度并组织实施。

(2)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建设运行的移动通信基站应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并接受监督管理和检查。

(3)新建或购置国家规定豁免水平以上的电磁辐射项目,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建设。

(4)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第十二条规定,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如移动通信基站的频率和功率等),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2、技术措施

在移动通信基站的规划、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已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尽量减小对周围环境中敏感点的影响。

(1)在满足通信网络覆盖的前提下,合理选择移动通信基站的位置,尽可能选择在人群无法近距离直接接触的位置。

(2)合理安排移动通信基站发射天线的架设位置、高度、朝向以及俯角;调整天线高度、朝向以及俯角,使其不直接近距离面对敏感建筑物。

(3)将通信小区划分成微小区,合理控制基站发射功率,在满足信号覆盖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基站发射功率。

(4)在风景区采用隐蔽天线(仿生树),尽可能减少对环境景观的影响。

在今后的基站建设运营中,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除继续落实好上述技术措施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施工场地的恢复工作,对裸露的土地进行绿化,使基站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配备相应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仪器,在今后基站选址阶段应事先调查当地

电磁辐射环境背景情况,避免在电磁辐射环境背景值较高处建设移动通信基站。

(3)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应加强移动通信基站的运行维护,必须定期检查基站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性能,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基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3、上岗人员素质

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环保人员、基站维护人员上岗前应进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及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

六、评价总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建设嘉兴地区766座基站移动通信基站,满足了对嘉兴地区的无线信号覆盖,为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经现场测试,所有移动通信基站周围各关心点的电磁辐射水平均符合国家对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制定限值的要求。因此,只要中国移动嘉兴分公司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管理,保证基站的安全可靠运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以上的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和运行是可行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监测技术中心

移动化驱动 数字中国变革 篇6

中国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发展规模向世界宣告其移动化时代的到来。身处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是非常幸运的,而数字中国有的不仅是市场规模和速度,移动化正驱动“智能媒体”在中国出现,媒体发展以及营销理念正发生迭代。第60届戛纳广告节刚刚闭幕,这是全球最重要的广告、营销以及媒体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作为戛纳广告节官方唯一邀请出席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及代表,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向世界展示“移动化”驱动下的数字中国的变革和潜力,也让世界重新认识富有魅力的数字中国。

SMART—重新解读消费者

“移动化”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聊天、社交、购物的机会,中国网民也呈现了“Always on”(永远都在线)的状态。早上使用手机查看天气,打开某餐厅的App点早饭;上班途中使用网络发微博,看新闻,听音乐、购物,整理接下来一天的任务;上午、下午、晚上,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使用着数字网络。

在移动网络时代,让中国网民逐步成为“Smart Buyer”(智能消费者),他们不再按传统思路出牌。据刘胜义分析,首先,网民的购物行为呈现出非线性特征。调查显示,用户使用手机网购的情景较为多元化,对于一部分用户而言,手机已经开始逐步替代家庭电脑在用户网购中的地位。其次,移动互联网让消费时间碎片化越发显著,“去实体店体验,然后去线上购买”(showrooming),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习惯。据数据显示,34%网民通过手机对比不同店铺的价格,21%会给商品拍照或记录产品名称细节以便后续了解更多信息,还有16%用手机上网查询产品信息或进行比较。此外,2013 Edelman Trust Barometer中国区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对网友评论的信赖程度大大高于品牌信息。

这些变化让企业和媒体必须时刻反思更新,只有和消费者一样变的更加“SMART”,才可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新数字营销的“3C模型”

在移动化时代,面对变化和挑战,刘胜义提出了营销新法则:3C模型—Content、 Context、Channel。通过把营销内容、营销节奏、营销渠道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和升级,从理念到方法上,全面开启新的营销时代。

首先,在内容(Content)上,营销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支持决策的服务性内容,而不只是广告形式的内容,才能加强营销的效果。其次,当用户的购买行为不再遵从传统的营销路径,营销节奏(Context)也需要向“实时响应模式”升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应更注重建设“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系统。最后,营销渠道(Channel)的建设也需要更新升级。无论渠道线上化的过程有多少困难,这也是品牌所必须完成的一个转变。因为用户已经没有耐心等到周末去你的店里购买了。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每一个消费者关注的机会,快速完成交易。

移动数字阅读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移动数字阅读,个性化服务,运营模式

我国移动数字阅读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服务拓展空间, 众多的数字内容提供商如数字出版机构、网络图书馆, 移动服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 终端设备制造商等已纷纷涉足移动数字阅读领域。

一、移动阅读的概念与方式

(一) 移动数字阅读是指人们运用手中的手机、MP4、PSP等数码产品, 在网络所覆盖的任何场所在线浏览自由阅读的方式。

(二) 目前移动数字阅读包括两种常见的形式:其一, 是以平板电脑或手机终端等为载体, 通过访问WAP (无线网络通信协议) 网站, 在线浏览运营商提供的各种网络服务信息, 同时也可以将内容下载到移动终端中进行离线阅读的形式;其二, 是通过便携式电子阅读终端如汉王、方正等厂商推出内置3G模块的G3阅读器, 或者使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MP4、MP5等电子产品, 阅读提前存储好的数字读物。

(三) 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移动数字阅读应用纷纷在苹果与安卓市场上市, 当中有国外知名的阅读应用Flip board, 也有国内的ZAK-ER、VIVA、网易阅读、搜狐阅读等等。

二、当前移动数字阅读的服务方式

(一) 手机短信服务SMS方式。

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息服务是为读者提供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

(二) 电子书服务方式。

电子阅读器的飞速发展和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不断建设产生了移动电子书服务方式。

(三) WAP网站服务方式。

既有信息发送主动、及时的特点, 又有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优势, WAP网站服务方式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移动数字阅读面临的问题

移动数字阅读产业虽然被各界人士看好, 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但就目前的现状看仍然有以下问题制约着我国移动数字阅读产业的发展。

(一) 缺少专业团队组建高水准阅读内容。

纵观国外的移动阅读产业发展, 传统的出版集团依据他们在内容方面的竞争优势, 在数字化转型中牢牢占据核心主体地位。例如美国, 绝大多数出版集团都展开了电子书业务, 同时终端阅读产品基本上与销售平台中的一家或若干家提供的服务或嵌入或绑定在一起。

现阶段, 我国移动数字阅读资源主要由三块组成:其一, 是由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自建的移动数字阅读基地提供的;其二, 电子书制造商在电子书出厂时预装了一定资源的阅读内容, 并提供了一定资源的付费下载功能;其三, 各种大型的门户网站、网络文学平台、网络原创作品平台等网络媒介。传统的大型出版集团涉足数字出版较晚, 与通信运营商的沟通合作还处在萌芽状态。出版集团和专业出版发行团队在移动阅读市场不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使我国当前移动数字阅读资源整体水准偏低, 内容同质化程度过高, 很多内容是对传统媒介资源、网络媒介资源和新媒体资源的摘抄和拼凑, 根本不适合移动数字阅读。

(二) 专业性和教育性的优质内容匮乏。

移动数字阅读产业竞争的核心是阅读内容。当前我国移动数字阅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泛娱乐化倾向严重。从艾媒咨询发布的2011年与2012最受中国手机阅读用户喜爱的手机电子书类型调查情况来看, 言情、都市、武侠和科幻、悬疑, 占到总份额的70%以上。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以及移动互联网行业第三方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来看, 我国移动数字阅读用户组成中, 从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总共占到了70%以上的比例。缺乏专业性和教育性的优质内容更不利于与受众建立稳定的黏合状态, 更无法做好阅读的健康导向。

(三) 移动阅读中存在的版权问题。

国内读者对阅读还停留在“免费第一”的习惯上, 缺乏内容资源的终端商只管卖出产品, 读者自行到网上下载免费的盗版资源。出版商在利益无法保障的情况下, 是不可能把自己的优质资源拿出来与大众共享的。而国外的市场运作成功案例中, 只有形成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才能更好地促进移动数字阅读市场的有序快速发展。

(四) 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

移动数字阅读平台的鲜明特点是个人化的终端承载着个人的服务, 所以作为移动数字阅读平台一定要紧密结合智能化终端的平台发展, 同时需要嵌入个人阅读的特点, 满足属于用户个人的阅读服务要求。在强调手机等电子终端用户的阅读感受的时候, 阅读内容的时效性和阅读深度尤其重要。例如, 移动推出的实效性的摘要性质的手机报, 它顾及到了实效性阅读, 但在阅读深度上却无法进一步满足读者。移动阅读发展的方向, 应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目标制定的个性化阅读。内容服务商可以根据用户自己设定的喜欢的阅读内容, 或根据用户关注重点, 对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处理, 再通过移动运营商, 将处理后的内容以定向投递的方式传递给客户的移动数字阅读终端。

(五) 商业运营模式有待完善。

在美国, 移动数字阅读比较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是:原有的传统出版社在移动阅读内容数字化出版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技术供应商也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端阅读器生产商、通信运营商和销售平台之间分工细化,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结构。从我国移动数字阅读市场的运营模式来看, 通信运营商在整个产业中占据垄断地位, 它们拥有大量客户资源, 在与传统出版商合作购买内容资源时往往把价位压得很低, 导致无法达成意向,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好内容向移动数字阅读资源的流动。而运营商开发自行组建内容的时候缺少专业的审编团队和丰富的经验, 也导致了现在移动数字阅读资源规模巨大、内容空洞的现状。

(六) 应该建立合适的盈利模式。

就当前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来看, 手机数字阅读的收入大部分建立在版权收入基础上, 并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会继续这样的盈利模式。而在未来, 随着移动数字阅读发展的日趋成熟, 多种模式联合经营甚至是复合的商业模型的涉足都会帮助阅读收入成长, 比如广告模式、流量收入、版权及版权延展收益等。在移动数字阅读的起始期和发展期, 无论是开发者还是企业, 在行业发展初期, 用户规模比收入规模更关键, 因此需要耐心进行持久的投入和研发。

四、结束语

移动数字阅读的前景不容置疑, 甚至在将来有可能成为超越PC互联网阅读规模的服务。但是, 移动数字阅读开发者和企业在移动数字阅读发展初期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涉及的相关行业仍需规范化, 做好产品、做好服务, 是赢得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永红, 吴振寰.我国移动数字阅读市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 2013.2.

[2]白杰, 董海博.移动阅读的市场现状与发展[J].出版广角, 2013.18.

90后的移动数字生活 篇8

根据此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 在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的6.2亿网民中, 24岁以下占31%, 以“90后”为主的年轻一代正成为移动互联网主力人群。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之时,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 也是最大的移动网民群体, “90后”的网络化生活状态值得关注。

时间都去哪儿了

“90后”是指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年龄在15-24岁之间的青年。他们生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 除了生活条件上的优越, 还享受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革命。

南京艺术学院大学生周艾青是典型掌上生活的“90后”。作为应用达人, 她的苹果手机里有63个应用, 平板电脑里有79个, 从娱乐、社交到学习、阅读, 无所不包。她每月300兆流量是最低值, 这还多亏了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大都覆盖了免费Wi Fi。

等地铁、等公交、等待开始上课……这些等待的时间她都用手机来打发, 哪怕是等电梯、等红绿灯这样短暂的时间也不放过。刷朋友圈、聊天、玩游戏、看电子小说、看视频……周艾青估算, 每天这些零零碎碎被打发的时间加起来大概有4小时。

《90后移动互联网调研报告》显示, 六成“90后”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 近半数“90后”用户患有“手机恐慌症”, 不到15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 有近两成的人甚至不到5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

这些花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的时间都被用来做什么了?

在游戏方面, 报告显示, 有超过九成的被调查“90后”每天都会玩游戏, 超过四成的用户每天玩至少1个小时以上, 有21%的用户每天玩游戏时间甚至超过2小时。

通过手机看视频也是消耗“90后”时间的大头。调查显示, 如果按照一集电视剧时长40分钟、一部电影100分钟来计算, 每天有26.6%的“90后”用户用手机看三集以上连续剧或一部以上电影。

他们都喜欢看些什么呢?数据显示,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是排名前三的类别。美剧、韩剧、日剧都有大量“粉丝”, 各种大片也从院线被搬到个人手机上, 综艺节目也正逐渐成为很多“90后”的挚爱。“这些视频的总体特点是可以打发足够的时间, 不会让用户感到无聊乏味”, 业内专家分析。

掌上生活很精彩

对于“90后”来说, 移动互联网的掌上生活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 还可以是学习、教育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互联网原住民, 他们早已驾轻就熟数字化打理自己的一切。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朱利是“90后”口中常说的“学霸”代表, 平板电脑和电纸书在他看来都是学习工具。印象笔记、西班牙语词典、汉语词典等学习型应用在他的移动装备中占了大多数, “去自习时为了减轻负重, 我会把一些资料存在平板电脑里”。

进入移动应用商店, 应用种类几乎覆盖了人们日常所需, 健康、理财、教育、购物、出行……热门应用下载量动辄以千万乃至亿计。“90后”大学生谢飞感叹说, “现在很多东西都已被移动终端取代了”——遇到不认识的英语单词时不会再翻字典, 而是打开有道词典、金山词典;想看书又不想买书时, 就用手机下载电子版或者看金读阅读器;想去餐厅吃饭先打开大众点评搜搜附近有什么好吃的, 最好再去团购一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网购战场也开始由个人电脑转向手机等移动端。对90后而言, 虽然刚刚步入社会, 购买力不是很强, 但他们依然是手机网购的生力军。报告显示, 每周用手机购物的90后达25.1%, 34.4%的90后手机购物频率为每月1至3次, 从来不用手机网购者仅16.0%。网购产品的类别则五花八门, 服装、鞋帽、书籍、电子产品、生活用品、虚拟物品、化妆品、食品所占比重都不小。

“移动钱包”也几乎成了90后的“标配”。报告显示, 76.4%的90后都使用过支付宝钱包, 而新近逐渐兴起的微信支付使用者也超过了三成。周艾青说, 自从淘宝客户端出现“手机专享价”后, 她几乎都会用手机支付。

“新兴事物在‘90后’群体当中非常有市场, 因此, 对众多移动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开发者而言, ‘90后’用户是最有价值的‘小白鼠’。”有业内人士直言。

继续驻扎还是调整距离

在利用移动应用管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 “90后”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强。

以搜索为例, 无论是衣食住行, 还是吃喝玩乐, 抑或查阅学习资料, 搜索引擎成为越来越多“90后”自然而然的选择。报告显示, 一天当中多次使用手机搜索的“90后”用户占比高达74.9%, 从来不用的仅为0.1%。

今年,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曾发起一项“暂别手机24小时”体验活动, 有30名学生报名参加。结果, 近半数人仅在半小时后就拿起了手机。在这场体验开始3小时后, 就因所有体验者中途“退场”而提前宣告结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谢新洲指出, 社会交往是构成和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在网络社交中, 交往双方不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而是借助各种网络工具, 以一种“身体缺席”的方式进行互动。这种“身体缺席”式的沟通互动, 正冲击着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

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主任张大生说, “社会越来越开放, 科技产品绚丽登场, 学生们对新产品充满好奇, 想触摸的心态很正常。关键是怎样培养自律意识, 让他们在与新生事物接触时懂得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这需要全社会的责任心, 更需要全社会的智慧。”

事实上, 有人已经产生了“逃离移动互联网”的想法。

数字移动电视广告研究 篇9

1.1 研究的背景

作为一种新崛起的大众媒体,数字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移动人群,观众可以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电视节目,在第一时间了解时事要闻、生活资讯。

在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内部在不断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在阶层“碎片化”的基础上,消费、品牌、媒介、生活方式也正朝着“碎片化”方向发生着相应变化。因此,媒体要想在“碎片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必须大胆地创新、探索和研究。

1.2 研究的意义

本文以数字移动电视为研究对象,以公交移动电视为例,结合移动电视发展的背景,希望通过对移动电视的研究,对数字移动电视广告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有实践价值的建议,提高移动电视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碎片化”媒体环境中的竞争力。

1.2.1 社会意义

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多信道服务。以公交车载移动电视为例。公交车载移动电视,可以整合传统电视各台的新闻、信息资源、娱乐资讯、财经新闻等,为更广阔的受众群体服务,达到资讯利用最大化,让受众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娱乐,同时还能获得信息、增长知识。

1.2.2 经济意义

移动电视广告成本更具优势。首先,移动电视采用的节目多为传统电台正在播出的新闻或经过编辑加工的现成节目,其节目的成本很低。其次,移动电视千人成本低。最后,广告收益丰厚。移动电视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广告,它受众针对性强,收视效果直接,其开机率为100%,覆盖率为100%,收视率也几乎是100%,对广告主有很大的诱惑力。

2 数字移动电视广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传播技术层面的问题

2.1.1 画面间歇性中断

在移动当中,电视画面会不时出现马赛克、声画不对位等问题。比如,在车辆急速加速或者拐弯时,信号接收不够稳定,会出现卡机的情况,引起短暂的马赛克或者画面及声音的停顿,甚至有时会出现“每站一卡”的情况。

2.1.2 声音信号不稳定、不清楚

以数字移动电视的代表公交移动电视为对象进行分析。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和公交车报站器用的是同一个声道,公交车报站频繁也严重影响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公交车内部噪音干扰明显,公交移动电视的音量偏小。

2.2 节目编排与制作的问题

2.2.1 节目编排不合理

数字移动电视固定时段滚动播出对于那些相对固定的乘坐某次公交车的乘客而言,在短短十几分钟或长达几十分钟的路程内,反复收看同样的几部广告片,会产生抵触情绪。

2.2.2 内容重复播出,缺乏时效性

从笔者对南宁公交移动电视的关注来看,节目大致分为2类:一是广西移动数字电视的自制节目;二是编辑转载的新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降低了移动电视节目的独特性。此外,节目的重复率高,让乘客有厌倦的感觉,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2.3 传播环境欠理想

2.3.1 传播环境“噪音”大

数字移动电视处于相对混杂且移动的传播环境中。首先,其收视环境和收视时间都有局限性,比如乘客在车间逗留的时间不固定;其次,在乘车高峰期车厢内人多混杂,不少乘客甚至站在屏幕前挡住受众的视线;再次,车厢内乘客喧哗声、发动机的声音、车门开关的声音及外部干扰声,公交移动电视声音被掩盖其中,传播效果不理想。

2.3.2 受众过于分化

一般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构成了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的主力军。早晨6:30-7:00乘客以十几岁的学生为主;7:00-8:30乘客大多是上班一族,年龄在20来岁的青年人占多数;16:30-17:30同样又是学生放学时间,而17:30-18:30以20~40岁的上班族为主。收视群不稳定,使受众过于分众化,信息在传播时有可能不能达。

2.4 受众逆反心理

广告受众出现逆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广告对立的思想感情。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由于空间的相对密闭性和节目的不可选择性,乘坐公交车的人们只有被动地吸收节目信息,使受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长久下去会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

2.5 缺乏品牌和品牌影响

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媒体,目前还是无法与已形成品牌的传统媒体相提并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受众和广告客户对此类媒体的了解相对还比较薄弱;第二,媒介与广告客户对此类媒体的关注度比较低;第三,专家学者在这一领域上的研究也比较薄弱,没能形成权威性。

3 数字移动电视广告改进的建议

3.1 技术改进

公交移动电视在技术上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高层建筑物、高架道路的阻挡,经常出现信号中断的现象,因此这方面的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而且电视设备也需要有避震效果。

3.2 重新策划编排节目与内容

3.2.1 在节目编排上的改进

移动电视要发展,就要在内容上下工夫,节目必须有足量的信息和资讯,以贴补“移动时空”的信息盲点。以公交移动电视为例,需要根据不同时段受众特点的不同编排节目,同时加大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城市文化水平,也可以向全国推广本地的特色和文化,提高知名度。

3.2.2 内容上的创新

内容的深度和吸引度决定了公交移动人群对节目和广告的接受程度。公交移动电视在借鉴传统电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创新。笔者认为,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重点:新闻、互动、直播节目。①主打新闻品牌,实现大众传播。传统电视位居收视前5名的节目类型依次是电视剧、新闻时事、综艺、电影和专题。因此,选择新闻类节目作为公交移动电视的主打节目是切实可行的。②互动节目,凝聚人气的法宝。互动节目是加强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认同感的良好方式。

(2)制作特点:节目短、字幕多。①受众收视时间的缩短,必然决定节目宜短不宜长。②字幕,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首先,字幕可以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其次,可以加开“字幕频道”,增加信息容量。

(3)量身定做新节目。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公交移动电视的新节目类型。比如,在广州公交移动电视上,针对车内环境嘈杂的特点创作了搞笑哑剧这一新的节目类型,每天播出2集新哑剧,每集为15分钟,一天滚动播放4次。搞笑哑剧一诞生,就受到了乘客的热烈欢迎。

3.3 广告改进

3.3.1 提高媒体公信力

提高移动电视媒体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精心打造。一是移动电视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移动电视节目纳入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的大盘子。二是努力培养一支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媒体从业人员队伍。

3.3.2 整合移动媒体资源

移动电视广告要想实现长久的传播效果,就需要与移动载体系统的其他媒体广告(如车内广告、车身广告、候车亭广告、座椅靠背广告、手拉环广告等)进行有效地整合,打好“组合拳”,从多角度展现产品的诱惑因素,诱发购买动机,达到多点接触、连续出现、强化记忆的“重拳出击”效果。

3.4 消除受众逆反心理

受众会产生厌倦和逆反的心理,主要是由于在短短十几分钟或长达几十分钟的路程内,反复收看同样的几部广告片造成的。要想在受众与传媒间建立通畅的传授渠道,必须从传媒自身的优化入手。

首先,移动电视媒体必须在传播的广告内容上保持真实、全面,在立场上坚守以社会大众为“本”的人文情怀。其次,给受众留有娱乐与选择空间。移动电视广告应该以轻松娱乐的形式,轻松地传达给受众,而不是在“垄断传播”的情况下把广告“硬塞”给受众。最后,防止过度传播。在节目编排上必须坚持“短”的原则,全力保证观众需要的节目,在他们关注的时段播出。

3.5 实施品牌化

3.5.1 树立品牌形象

媒体形成自身的品牌,是为了区别于同类媒体,从而为其传播活动树立自身形象。移动电视媒体只有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精心策划,形成个性,才能打造自身品牌形象,培养核心竞争力。

3.5.2 加大宣传推广,打造媒体关注度

首先是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制作一些互动性的栏目,让受众参与其中,帮助媒体了解受众比较偏好或者是最想获取哪些信息,进而在信息内容的选择、编辑、制作上更加贴近受众,培养受众的忠诚度,形成有口皆碑的影响力媒体。其次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优势,扩大自身的品牌知晓度。移动电视媒体可以在一些非广告黄金时间,插播自身形象的宣传片,介绍媒体本身的品牌发展历程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从而加深受众对移动电视媒体品牌的了解和认知。

4 结语

在媒体分众化的时代,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决定权,客观上要求传播必须以受众为中心,然而目前我国的数字移动电视媒体,其传播存在一种不可避免的强制性,导致广告传播效果不理想。本文正是基于目前移动电视广告传播现状的考虑,运用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移动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传播心理特征,提出了改进移动电视广告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移动电视广告传播及经营提供借鉴。

摘要:文章以移动数字电视为研究对象,结合移动电视发展的背景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对移动电视广告的研究,对数字移动电视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有实践价值的建议,提高移动电视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碎片化”媒体环境中的竞争力,以及适应消费者“碎片化”和广告媒体“分众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广告

参考文献

[1]余兆明.移动数字电视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黄升民.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舒咏平,陈少华,鲍立泉.新媒介与广告互动传播[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兵.媒介品牌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白志利,王俊杰.对优化车载移动电视节目的思考[J].当代电视,2007(10).

[6]岳大伟.夹缝中的生存之道——多媒体竞合时代的移动电视生存法则[J].广播电视信息,2009(7).

中国移动倾力助建“数字山西” 篇10

230亿元助力“数字山西”建设

按照加强联合、政企联动、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的原则, “十二五”期间, 中国移动承诺将在山西省投入230亿元实施信息化提升项目, 助力“数字山西”建设, 重点在“无线城市”建设、通信基础网络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领域展开合作, 助力山西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助力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

“无线城市”建设。中国移动将继续建设覆盖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无线城市”访问门户, 打造无线应用平台, 加快无线政务、无线民生、无线办公、无线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应用, 宣传报道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提供政府亲民、便民信息服务支撑, 扩大山西省的对外影响。

通信基础网络建设。移动将对山西现有网络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实现网络对山西省所有市、县、乡、村的连续覆盖, 全面具备“无线+宽带+信息”服务能力, 建设TD—LTE网络 (4G) ,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 提升网络服务水平。

两化深度融合。移动将为山西企业的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管理信息化提供先进的网络支撑, 依托庞大的移动客户群、优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 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环保、旅游等行业应用, 创建示范工程。

农业农村信息化。移动将在目前无线网络覆盖山西省100%乡镇、光纤传输网络通达98%以上行政村的基础上, 实施传输能力“千兆到乡、百兆进村”工程, 满足三网融合带宽要求, 并广泛采集农业信息, 提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 支撑电子政务向农村延伸。

电子政务建设。移动将为山西省政府部门发展电子政务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网络支撑, 助力党政机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借鉴国家工信部在湖南、广州、重庆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经验, 在山西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 提升山西省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云计算建设。加快中国移动在山西省现有平台向云计算平台的发展, 建设面向政府、企业服务的云计算公共平台, 为山西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云计算、云存储服务支撑, 助力山西省通信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扶持山西省相关通信企业发展壮大, 支持山西省建设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物流信息化平台等项目, 推动中国移动重要合作企业在山西建设研发中心、生产基地。

山西省政府承诺为中国移动服务山西省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 指导中国移动山西公司的建设与发展。在创新业务发展上, 给予“无线城市”和WLAN发展以积极支持, 开放医保、旅游、交通、质检、环保、物价、社区等公共信息及政务公开资源, 推广“无线城市”应用, 发挥大规模客户群优势, 利用无线终端, 实施媒体宣传;在基础网络建设上, 给予城乡规划、土地、环保、电力等方面支持;在拓展服务上, 支持中国移动开展产业信息化应用, 为山西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提供服务。

三大领域开启政企合作新篇章

为落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移动山西公司在山西省环保、商务、钢铁三大重点经济领域, 先后与山西省各相关合作部门、企业签署了三份战略合作协议, 即与山西省经信委、省环保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就建设山西省环保物联网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山西省商务厅就推进山西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打造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环保物联网。“十二五”期间, 山西省将全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环保物联网。为此, 中国移动山西公司与山西省经信委、省环保厅、清华大学携手签订四方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山西省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省经信委将充分发挥信息化综合协调和投资管理的特点, 以重点项目形式支持和推进山西环保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移动山西公司则依托优质的无线网络服务优势和物联网技术, 利用其IDC数据平台 (云计算平台) 优势为环保基础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提供支持服务, 联合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移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科研成果以及其他省市物联网应用成果, 推进信息技术在环保行业应用, 参与创建示范工程, 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 有效提升山西省环境监管水平和控制排污水平,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绿色山西, 加快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推动流通领域向现代化流通方式发展。移动互联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传统的电子商务向移动电子商务转移也必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山西省商务厅与中国移动山西公司携手合作, 共同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流通领域现代化的合作与发展。在基础通信类业务方面, 移动山西公司将发挥基础网络、应用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优势, 利用基础通信和移动信息化服务, 积极协助山西省商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并共同探讨、开发多项信息化应用, 为省商务厅提供端到端“一站式”集成服务, 全面提升其对内与对外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移动山西公司还将依托现有通信网络资源, 结合先进的通信技术与丰富的通信业务, 结合山西省商务系统实际生产、办公、综合管理与内部沟通的一揽子信息化解决方案, 提供多种对内、对外的全方位信息化服务。

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提供信息化支撑。为了树立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典范, 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中国移动山西公司与山西省重点国有大型企业——太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为这家目前全球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生产企业提供厂房现场监管、生产流程管控、园区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支撑。该项合作, 标志着山西省的两化深度融合步入一个新阶段。

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三) 篇11

[关键词] “魔码” 点读笔 增强现实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25-06

1 增强现实技术的简介与应用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是使用信息技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补充和增强,让用户感受虚拟事物、信息与现实世界重叠的二维世界。也就是说,AR并非制造一个沉浸式与现实隔离的虚拟化世界,而是让用户体验到虚拟和现实在同一个空间的结合。

自上世纪70、80年代诞生以来,AR技术已经在军事、工业制造、电子游戏和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R技术再度火爆起来,并且更加普及。

AR的基础是现实世界,却可以突破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内容,丰富我们对于信息的获知体验。在移动数字阅读领域,许多智能手机应用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结合现实的场景、物体,如纸质出版物,通过AR技术增强阅读体验。比如,在报纸基础上,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对纸质出版物增强视听觉体验;在书籍基础上,通过点读笔扫码识别码,对纸质出版物增强听觉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结合虚拟化技术再来观察现实的方式,契合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描述的“镜中自我与真实自我不可分离”,而形成的虚实交融的“异托邦”。

2 基于“扫码”行为的两种增强现实模式的比较研究

目前,在移动数字阅读领域有多种AR应用。笔者选择报纸“魔码”和点读笔作为研究对象,二者所代表的“扫码式”AR目前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

2.1.1 报纸“魔码”

二维码是一种条码技术,存储的信息量大,并能整合多媒体信息。且易于制作、成本低。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对二维码进行扫描识别。二维码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5—2008年,《北京晚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潇湘晨报社等都进行了探索。这一时期,二维码的主要作用是让用户通过手机扫描报纸版面上的二维码标识,跳转到报纸的手机WAP网站,阅读报纸指定版面的相关新闻和广告资讯,并开展互动。2006年世界杯和2008年奥运会,使这一新技术第一次大面积应用于平面媒体。但在2008年之后,报纸二维码应用逐渐陷入沉寂。

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4月开始,《每日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再次推出报纸二维码应用。这一阶段报纸二维码应用的兴起主要是因为3G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用户接入网络的成本;智能手机的普及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迫使传统报业不得不寻求数字化转型,而二维码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这一阶段中,《华西都市报》开发的报纸二维码产品,主要有报纸二维码、手机扫码应用“魔码”、“魔码”内容三个部分。用户通过手机移动应用“魔码”,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来获取网络内容资源,增强报纸上的文图新闻的体验。这一过程,使得虚拟内容和现实内容相结合,实现了增强现实(AR)。

目前,《华西都市报》的“魔码”发展相对成熟,同时也有一定影响力,自2011年诞生至今,“魔码”已经从《华西都市报》一家使用发展到目前四家报业集团使用,在报纸二维码应用中最具有代表性。

2.1.2 点读笔

点读笔是基于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阅读和学习工具。其技术原理是先将图书上的内容通过OID进行编码,并用特殊的印刷技术将编码印刷到特制图书上,然后用户用点读笔扫描图书编码就可以进行识别并播放相应语音。

目前,点读笔主要应用于幼儿早教、会展、旅游等行业。

用户在使用点读笔扫描图书内容时,点读笔发出的声音内容和被扫描书本上的内容相结合,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增强现实。

2.1.3 “扫码”类数字阅读增强现实模式

对比以上两种增强现实的模式,不难看出,虽然是应用于不同领域(报业、图书出版业),采用不同的硬件(手机、点读笔),实现不同的媒体(多媒体、音频为主),报纸“魔码”和点读笔在本质上都是通过“扫码”这一交互方式来实现移动数字阅读增强现实体验。

无论是手机“扫描”报纸二维码,还是光电笔“扫描”OID码,都要经过“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

首先将内容编码成虚拟内容制作成图形码,然后将图形码印制到现实内容上。当用户使用硬件来扫描图形码时,触发了解码过程,虚拟内容被解码,实现AR。

所以本文将以上两种模式归纳为“扫码”式增强现实,并以此为比较研究的出发点。

2.2 研究方法

对于移动数字阅读中的增强现实这一主题,主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市场—产品”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扫码”式的数字阅读增强现实模式,并进行比较。具体而言,即从市场情况、用户需求、产品功能、用户体验和内容资源五个维度,对魔码和点读笔这两种增强现实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对移动数字阅读中的增强现实这一主题做出探索。其中使用了杰西·詹姆斯·加瑞特(Jesse James Garrett)提出的用户体验要素模型作为用户体验的分析框架。

2.3 研究内容

2.3.1 市场情况

A 点读笔

目前主要应用于幼儿早教、旅游、会展等行业。其中,早教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我国有近70万所中小学校,大约3.2亿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约两亿人,早教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据教育部门统计,当今家庭教育资金储备占全部家庭收入的30%—40%左右。除了传统的商场超市、家电卖场、IT卖场以外,新华书店和电子商务网站也是点读笔的主要销售渠道。从2004年开始,点读笔的品牌逐渐增多。近一年来点读笔基本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搜索淘宝指数2011年7月—2013年7月点读笔的搜索指数与成交指数可得)。

nlc202309021043

B “魔 码”

“魔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报纸的阅读体验。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报业正面临着衰落和萎缩。

作为报纸行情晴雨表的广告行业的变化也反映了这样的趋势。2012年,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量下滑,业内称之为报业广告的“第三次低谷”。据CTR研究数据表明,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报纸广告刊登量明显减少。与2011年相比,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主要报纸广告收入预计都有15%—20%的下滑幅度,广东地区的下滑幅度甚至超过30%。

2012年1—9月,报纸是传统媒体中广告投放唯一下降的媒体,降幅达8.2%;据慧聪网的研究报告,2012年1—5月,全国报纸广告按刊例价计算为397.8万元,下降了5.1%。

在发行方面,2012年各地都市类报纸征订均遇到较大困难,其中家庭订户迅速减少,报业的发行结构受到打击。都市类报纸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消费品,家庭消费品广告也是都市报的主要广告来源,家庭订户大量流失,对报业有着重要影响。

2.3.2 用户需求分析

(1) 用户特征

A 点读笔

对于一些产品来说,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同一人群。而对点读笔和一些同类的教育产品,使用者和购买者是不同的群体。因为作为使用者的儿童没有购买的经济能力,家长扮演了购买者的角色,家长却不会去使用点读笔。

所以点读笔的用户由两个不同的群体构成,分别是购买者——家长,使用者——儿童。

购买者——家长。家长作为购买者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目前中国2—7岁群体的父母,90%为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人群,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重视教育投入。同时,这部分人群工作较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亲子教育。而且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相对不足,无法提供有质量的英语辅导。

使用者——儿童。作为使用者的儿童,年龄较低,无法使用复杂的产品;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时喜欢互动性的产品。

B “魔 码”

“魔码”被报业推出的初衷是,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扫描图形码来增强报纸的阅读体验,促进报网融合。所以“魔码”的真正用户是拥有智能手机的报纸读者。

以《华西都市报》为例,2011年12月的一项关于“魔码”用户调查显示,18—35岁年龄段的用户占到81.93%,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96.38%。

这部分用户群体比较年轻,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是上网人群,他们能够使用许多数字媒介作为信息来源,报纸并不是他们最依赖的媒介。

(2)用户需求

从上述用户特征出发,分析不同于用户群体的用户需求。

A 点读笔

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所以家长群体有早教的需求。家长需要一款产品,能够代替他们在无家长辅助的情况下对儿童进行教育。

根据儿童这一群体的用户特点,儿童需要一款简单易用,有直接的互动行为发生,能够吸引注意力和兴趣的产品。

B “魔 码”

“魔码”用户群体的主要需求是增强阅读报纸时的体验,获得纸质报纸不能提供的多媒体信息。

《华西都市报》推出“魔码”的初衷是:促进报网融合,覆盖更多人群,实现报纸的立体化传播。

理论上,年轻受众对“扫码”这一新奇的交互形式会产生兴趣,“魔码”让报纸同时具备手机移动和海量信息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年轻受众移动化、多媒体的阅读需求。

2.3.3 产品功能

(1)功能列表

A 点读笔

市场上点读笔的主要功能基本相同,分为点读功能和独立功能两个模块。点读使用指的是点读笔通过点击内容发声这一核心功能,这一功能需要和特制的点读书本配合使用;独立使用功能主要指脱离点读书本,点读笔独立完成的功能。

以一款型号为vt-2103的外研通点读笔为例,主要功能有:

点读功能:即点即读,跟读对比,翻译查词。

独立功能:MP3播放,U盘存储,自动关机。

B “魔 码 ”

“魔码”的移动端产品是扫码应用,以《华西都市报》为例,《华西都市报》在ios和安卓平台上的扫码App叫做“魔码”,主要有扫描功能和魔码汇两个功能模块。

扫描功能:

我的“魔码”(消息,相册扫码,收藏,订单,分享,系统设置及其他)。

启动扫描:点击“启动扫描”,将报纸上的二维码置于镜头下,手机就可以播放多媒体内容。

历史记录:扫码的历史记录。

魔码汇功能:

天气日期:查看日期,还可以通过切换城市,查看成都、武汉、贵阳、大连四个城市的天气。

新闻窗:点开查看所在地热门新闻。

同城活动:所在地同城活动概览。

影讯:所在地电影院线情况概览。

折扣:所在地商场折扣信息。

轻松一刻:笑话。

(2)主要流程

通过分析点读笔的功能,总结了两个产品主要使用流程。

A 点读笔

阅读—发现待扫描处—点击扫码—发声

B “魔 码”

阅读报纸—产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需求—打开魔码App—启动扫描—扫码—载入播放内容

2.3.4 用户体验

杰西·詹姆斯·加瑞特提出了用户体验要素模型,这个模型最初是针对网站提出来的,并把网站分为信息型平台类产品和功能型平台类产品,两者分别关注的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帮助用户完成任务。事实上,该模型目前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产品和媒介产品的分析中,并不局限于网站。

nlc202309021043

在这个模型中,他将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在这五个层面上探讨用户体验 。

战略层关注的是来自企业外部的用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产品目标,即一个产品能满足用户哪些需求,并且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范围层描述了一个产品所具备的功能和特性。对于功能型产品,范围层意味着功能规格:对产品的“功能组合”的详细描述;而对于信息型产品,范围层则意味着对内容需求的详细描述。

结构层是指产品所包含功能的组织结构。在功能型产品方面,结构层意味着交互设计,定义系统如何响应用户请求。而在信息型产品的一侧,结构层意味着信息架构,即合理安排内容元素促进用户理解。

框架层进一步提炼了结构层中形成的产品目标和需求。无论是信息型产品还是功能型产品,框架层都包含信息设计:一种促进理解信息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型产品,框架层还包括导航设计;而对于功能型产品,框架层还包括界面设计。

表现层关注的是最终产品的感知呈现。无论是哪种产品,表现层关注的都是为最终产品创造感知体验[1]。

笔者将利用这个模型来对比研究点读笔和“魔码”。因为点读笔和“魔码”均是被用来实现增强现实这一功能的,所以二者均属于功能型产品。

(1)战略层

A 点读笔

从产品所对应的两个用户群体——家长和儿童看,点读笔的出现基本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对于家长来说,点读笔可以通过儿童自主操作,让儿童在阅读书本时获得听觉的体验。满足了家长节省时间和进行亲子教育的需求。

同时,点读笔使用方法十分简单,十分新奇。满足了儿童好奇心,也迎合了他们对简单工具的需求。

B “魔 码”

虽然魔码具有移动化、多媒体的特点,但是实际上很难满足年轻受众对新闻阅读的需求。

一方面,年轻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大量信息,“魔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必要的信息来源,同时相比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源,“魔码”的内容显然贫乏;另一方面,这部分用户对“魔码”的接触多半是出于好奇心,随着扫描二维码带来的新奇感递减,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小。

目前很大一部分“魔码”扫描出来的结果多为广告图片或视频,信息价值不高,难以引起用户兴趣。

报业制作“魔码”的初衷是希望魔码成为报业打造立体传播的载体,打破印刷行业时间和载体的限制,从而实现阅读模式、新闻生产和经营模式的变革,促进报网融合。但是“魔码”很难真正满足市场上年轻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无法获得用户,也就很难真正实现报业对“魔码”所抱的期望。

从战略层来看,点读笔的出现迎合了市场需求、建立了商业模式,巨大的需求也使得相关企业通过这一产品在市场上获取了相应的利润;而“魔码”的推出,更主要是报业在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自己求变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和市场需求脱节,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商业价值。

(2)范围层

A 点读笔

点读笔的功能分为点读功能和独立功能。其中满足市场上家长和儿童主要需求的是点读功能,这项功能实际上是和印有OID码的点读书本一起实现的。

首先,点读功能将家长从给孩子讲故事、教英语的任务下解放出来,生动的故事与专业的发音也给早教提供了保证。

同时,点读功能操作简单,反馈直接的特性使得儿童能够十分轻易地使用点读笔,“点—读”的参与式反馈也能够调动起儿童使用的兴趣。

一些独立功能,如MP3、录音等并不是点读笔的主要功能,更多地是作为语言学习工具的附属功能。

B “魔 码”

“魔码”的功能主要有扫码和魔码汇。

扫码功能使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这一动作,接收到多媒体信息,增强阅读新闻的实时体验。

但是目前带有二维码的“魔码”新闻仅仅占报纸所有新闻中很少的一部分。以《华西都市报》为例,一份报纸中平均只有五则魔码新闻。这意味着读者并不能自由选择新闻内容来增强现实,只能体验报纸规定好的AR素材。

而魔码汇这一功能,虽然汇集了一些新闻和便民信息,但是这些内容用户可以从网上获取,魔码汇也并非在魔码App的首页展示,而是一个二级菜单内容,这样更减小了用户使用的可能性,所以很难实现报业所期望的成为门户的目标。

从范围层来看,点读笔的功能设计重点突出,集中在“点读”上。

“魔码”的重点功能扫码,却不能让用户自由选择扫码的内容,内容限制使这个功能的效用大打折扣。寄托报业门户希望的魔码汇功能可用性不强,在范围层上,“魔码”功能多而不精。

(3)结构层和框架层

A 点读笔

点读笔实质是一个扫码和发声工具,设计为硬件,采用了用户非常熟悉的笔状外形。笔状外形自然地伴随着“点”“划”的交互行为,将扫码的AR行为以一种用户熟悉的方式组织起来,交互简单,“点—读”的反馈方式也十分直接。

B “魔 码”

“魔码”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App应用,设计为软件。虽然“魔码”的扫码功能理论上可以实现读者的增强现实体验,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扫码的效果受制于网络环境,在没有良好网络的情况下,“魔码”的功能会受到很大限制。

同时,从“魔码”的流程来看:阅读报纸—产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需求—打开“魔码”App—启动扫描—扫码—载入播放内容,这个流程中步骤太多,影响了交互体验。用户的行为缺乏反馈。

在结构层和框架层,点读笔得益于自身笔状的外形,并将扫码变为用笔点这种人类熟悉的交互行为,而且硬件产品化的设计更方便地实现销售;而“魔码”只是移动应用软件,难以获得用户付费使用,且因为移动网络状况的不稳定性和步骤的复杂性,扫码功能不能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

nlc202309021043

(4)表现层

视觉是否乱杂,混淆了主要功能。

A 点读笔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点读笔都采用了卡通形象,一些规模较大的点读笔厂商甚至与知名的动画,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合作,将点读笔外形制作成动画人物形象,从而吸引儿童用户。

其中主要点读功能的按钮一般十分明显,放置在笔身的突出位置,方便使用。

同时,点读书籍无论是少儿读物还是语言教育,均采用卡通化的设计。

B “魔 码”

主页面设计界面简洁,启动扫描按键放在中间,突出了“扫码”的主要功能。

整体色彩风格统一。

视觉层上,不同商家的点读笔外形有较大差异。但是书和笔均采用卡通造型和鲜艳的色彩,针对少年儿童进行设计。“魔码”的视觉设计仅仅达到较为统一的层面,缺乏设计感,并没有针对特定用户进行设计。

2.3.5 内容资源

A 点读笔

点读笔行业采取了一种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式。一家硬件厂商往往会和一家出版社进行合作。来为自己的点读笔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

通过软硬件整合,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B “魔 码”

“魔码”的内容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魔码”新闻,即报社针对一些新闻制作的多媒体内容;另一种是“魔码”广告,即将广告内容制作成“魔码”,用户通过扫描“魔码”阅读广告内容。

“魔码”新闻的内容资源均来自于报社的采编。以《华西都市报》为例,报社采集了一些新闻的多媒体素材,然后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到报纸上。

“魔码”广告内容来自于报社和广告主的联合制作。这也是“魔码”的主要盈利方式。

3 总 结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幼儿早教本身就是一种刚性需求,同时市场潜力很大,点读笔的出现充分迎合了这种市场需求。纸质出版物的增强现实设计,针对了需求最迫切的部分,重点突出了“点读”这一核心功能,在 “听”这一感官的增强上做到了功能稳定,流程简洁,增强了用户体验。

点读笔生产厂家将点读这一增强现实功能硬件化、产品化,通过联合出版社,做到了软件产业和硬件产业的整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稳定的盈利模式,使得整个点读笔行业不断发展。

而报业的“魔码”,并没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用户的特征,产品功能看似很多,重点却不突出。扫码功能受制于网速和素材质量,体验难以保证。作为软件产品,“魔码”很难获得付费用户,依赖于报社的持续投入,本身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此,虽然都是“扫码”型的增强现实模式,相比点读笔已经成熟的产业形态,“魔码”在产品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链。两相比较,可以对纸质出版物的增强现实应用提供以下建议。

3.1 增强现实要从充分条件变为必要条件

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的产品,应首要考虑用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对于“魔码”来说,报纸本身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内容,“魔码”还在不断地为用户提供额外的内容。在目前新闻内容泛滥、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介应该致力于读者获知信息效率的提升、有价值信息与用户需求的匹配,而非简单去做“报纸可以看视频”这样的叠加。无论给读者增加多少信息,始终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必须。

点读笔是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的成功应用。在产品设计上,放弃了对书刊读者整体层面的考量,将产品针对群体减少至儿童、学外语这些特殊人群。在这些人群里,由于其特殊的需要,增强现实应用便不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3.2 增强现实需要突出重点,反次为主

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应用,分为两部分:出版物部分和增强现实部分。“魔码”与点读笔的设计思路,其实在根本上是不同的。“魔码”是报业所设计的“转型”产品,希望在纸媒为用户提供纸质内容外,还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多媒体内容。但是,追根溯源,“魔码”是为了报业的发展,寄望将报纸读者“平移”至移动互联网。

点读笔的生产者,基本没有纸质出版物背景,如做教育器材的诺亚舟、教育培训的洪恩、便携电子设备的纽曼。因此,点读笔设计初衷便不是为了延续纸质出版物的发展。通过点读笔的设计,生产者反过来整合纸质出版物资源。

表现在产品形式上,报业的“魔码”是“买报纸送‘魔码’”,点读笔则是“买笔送书”,主次完全不同。作为报业附属品的“魔码”,还承担了报业“转型”的历史责任,负担沉重。而点读笔一开始就以自身为主,致力于为用户特殊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体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一旦成为用户群体的必要需求,用户就会购买点读笔持续使用,进而持续购买配套点读书的纸质出版物。

3.3 增强现实需要硬件产品化和系统产业化,形成产业链

点读笔是成功的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产品,通过硬件产品化的系统产业化,形成了清晰的商业模式,打通了产业链。与出版社形成合作,只需增加点读笔的销售即可获得收入,将增强现实这一功能转化成了盈利。但“魔码”则局限于软件,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无法打通,难以形成盈利。

面对移动数字阅读的契机,纸质出版物均在思索自己的转型路径。点读笔与“魔码”,恰是提供了两种不同思维下转型的模式,也印证了不同思维带来的不同结果。纸质出版物不仅要看到移动数字阅读的机会,将移动终端与自身产品结合,而且更需深入思考结合的主次关系、需求定位、模式创新。

注 释

[1][美]杰西·詹姆斯·加瑞特著;范晓燕译.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车载数字电视广播移动监测系统 篇12

(1) 监测中波、短波、调频广播的播出质量、效果和覆盖范围; (2) 监测中波、短波、调频、电视伴音的播出质量和进行DRM (数字音频) 广播测试; (3) 监测中波、短波、调频各频率的发射带宽、场强、频谱分析; (4) 测试中短波频率的调幅度和调频信号的频偏容限; (5) 数字广播电视监测, 如对KU波段卫星电视、广播、开路数字电视、广播的误码率、信道功率等的测量、码流分析、画面评估、频谱分析等。数字电视监测系统包括对数字电视无线发射系统 (DVB-T)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 (DVB-C) 、数字卫星电视系统 (DVB-CS) 和数字电视全向微波系统 (DVB-MS/MC) 的监测测量; (6) 传输网络设备监测, 即有线电视电缆传输泄露引起的干扰; (7) 绘制中波、调频、电视场强覆盖图; (8) 广播电视盒通信信号的双极化侧向和定位、搜索截获非法广播电视信号和非法电台; (9) 各种无线电干扰测试盒排查分析; (10) 数据库调用、测试数据储存、分析、打印功能; (11) 超短波无线电通信信号监测; (12) GSM和CDMA两种无线通讯和数字传输方式, 实时传送视音频信号; (13) 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 (GIS) , 将相关监测侧向的数据信息, 直接登录和显示在本地或异地的电子地图上。

2 系统组成

数字广播电视移动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对数字电视、广播及移动电视的监测, 以及对中短波和超短波信号的监测测量、侧向和包括频谱分析在内的信号分析和统计分析。因此该系统应由以下系统组成:

(1) 双极化监测系统:如双极化监测天线、监测监听接收机、天线选择器、宽带低噪声放大器、RF信号处理器等;

(2) 卫星监测系统:如卫星接收天线、馈源、放大器、卫星接收机、频谱仪、控制器、调制解调器、高功放等;

(3) 双向极化侧向系统:如双极化测向天线、双信道测向接收机、天线选择器、宽带低噪声放大器、RF信号处理器、数字中频鉴相器等;

(4) 共用系统:如多信道监测接收、监测测向控制处理器、计算机、电源、GPS、电子罗盘、电子地图等;

(5) 监测测向软件系统:如数字卫星广播电视监测软件、中短波超短波广播电视监测测向软件、无线电信号监测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干扰分析软件、数据库等。

3 系统框图

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4 主要设备配置

(1) 天线组:包括车载式中短波广播接收天线、车载式调频广播、开路TV接收天线、车载式对数周期天线 (选件) 、车载无线电信号监测天线由2个天线阵组成:1) 垂直极化测向天线阵:工作波段分为2段:低波段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是20~1 000 MHz。它们是五单元圆形阵, 低波段天线的直径是1 m, 五付垂直极化的偶极子天线是放置在直径为1 m的内接五边形的顶点, 高波段天线的直径是0.4 m的内接五边形的顶点。2个波段的天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空间错开一个角度。2) 水平极化测向天线阵:工作频率范围是45~1 000 MHz;也是五单元圆形阵, 天线的直径是1 m, 五付水平极化天线是放置在直径为1 m的内五边的顶点。由于天线单元是一种平面印刷天线, 厚度很薄, 放置高度基本与低波段垂直天线的中心高度相同, 但其占用的空间很小, 故对于垂直极化的测向天线影响非常小 (互相耦合很小) 。

(2) 卫星电视监测系统:工作频率范围:1~18 GHz, 包括天馈系统 (C波段线、圆极化和Ku波段的线极化的0.8 m短轴迂回抛物面天线, 偏馈线和L频段卫星信标跟踪接收机) 、高功率放大器、变频器、调制解调器 (调制方式包括BPSK、QPSK) 、卫星传输下行系统 (LNB放大和变频、频谱仪、调制解调器、接收机等) 、卫星地球站上行射频信号监测系统。

(3) 天线矩阵开关:使用2个天线矩阵开关, 轮流选择需要进行测向天线阵的天线对。低端天线矩阵开关是3×5∶2的组合方式, 高端天线矩阵开关则是2×5∶2的组合方式, 天线矩阵开关的工作由系统中的监测/测向处理设备完成对其的控制。

(4) 双功能放大器:自动实现矩阵开关输出端信号小电平的放大和大电平的直接通过。

(5) 数字中频鉴相器:实现数字鉴相, 将提取的相位信息直接送给计算机, 通过相关算法和测向软件计算给出被测信号源的方位角。

(6) 监测、测向处理单元:是系统中设备的控制和驱动单元, 也是其他各分系统的供电单元。

(7) 中央处理单元 (计算机) :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并高速完成数据处理, 输出最后结果。

(8) 电源:本系统采用多种供电方式, 确保在任何条件下可以快速安全启动监测设备:220 V交流供电、UPS电池组合供电、汽车发电机逆变器供电。

(9) 各种附加设备:包括车头方位指示器、电子罗盘、GPS接收机。

5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 中短波和调频信号监测:1) 频率范围:9~1 000 MHz (~3 000 MHz无线电信号) ;2) 频率测量分辨率:1 Hz;3) 频率稳定度:5×10-8;4) 信号电平测量分辨率:≤±0.1 dB;5) 场强测量误差:≤±2 dB;6) 二阶截点:>40 dBm;7) 三阶截点:>18 dBm;8) 镜频抑制:>90 dB;9) 中频抑制:>90 dB;10) 动态范围:120 dB;11) 噪声系数:<12 dB;12) 扫描速度:1 000信道/s;13) 驻波系数:<2。

(2) 卫星电视监测:1) 频率范围:1~18 GHz (接收天线) ;2) 卫星监测:C波段:TX 5.85~6.425 GHz;RX 3.625~4.2 GHz;3) Ku波段:TX 13.75~14.5 GHz;RX 10.95~12.75GHz;4) 天线增益:4.0 GHz、28.4 dBi;5) 6.5 GHz、33.7 dBi;6) 8.0GHz、34.4 d Bi;7) 12.0 GHz、38.2 dBi;8) 放大器增益:≥57dB;9) 噪声温度:50°K;10) 频率稳定度:>10-8。

(3) VHF/UHF测向:1) 工作频率:垂直极化20~3 000MHz, 水平极化45~1 000 MHz;2) 测向灵敏度:垂直极化:5~1μV/m、20~1 350 MHz、3~8μV/m、1 350~3 000 MHz、水平极化:6~1μV/m、45~300 MHz、3~10μV/m、300~1 000MHz。

(4) 测向精度:垂直极化:1°rms、100~3 000 MHz;2°rms、20~100 MHz;水平极化:1°rms、100~1 000 MHz;2°rms、45~100 MHz。

(5) 最小测向时间:10 ms。

(6) 带内抗干扰度:<3 dB。

(7) GPS定位误差:≤10 m。

(8) 定北误差:<1°。

6 结语

该系统采用的是全数字多极化多信道数字广播电视 (含KU波段卫星电视) 和无线信号监测及相关干涉仪侧向体质, 并在同一系统中同时实现, 广泛应用于各地广播电视监测台。

参考文献

[1]都世民.实用电视接收天线手册[M].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3

[2]方德葵.卫星数字传输与微波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3]余华.电波与天线[M].中国电子出版社, 2003

[4]方德葵.电视与调频发送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发挥安全评价支撑作用下一篇:职高语文教学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