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体系

2024-07-24

繁育体系(共12篇)

繁育体系 篇1

三河牛是我国优良的乳肉兼用型品种, 已有近100年的培育历史, 特别是解放后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三河牛的选育提高。在收购离境苏侨及当地牧民饲养的三河牛的基础上, 在1954建立了20个以养牛为主的国营农牧场和种公牛站, 形成比较完善的繁育体系, 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选育提高, 经过垦区广大干部职工和畜牧科技人员30多年的不懈努力, 育成体大结实, 四肢强健, 肢蹄坚实, 乳房发育好, 适应强, 耐粗饲, 耐高寒, 抗病力强, 宜牧, 产奶高, 乳脂率高, 遗传性能稳定, 以毛色红 (黄) 白花为主和少量黑白花为辅的优良品种三河牛, 并于1986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为“内蒙古三河牛”。作为三河牛唯一原种场谢尔塔拉种牛场, 1997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农垦300家良种企业和自治区三河牛种源基地, 1999年农牧场管理局家畜繁育指导站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为国家级种公牛站。三河牛数量由1986年3.5万头 (其中基础母牛1.5万头) 发展到2005年三河牛12万头 (其中基础母牛5.5万头) , 奶产已由1980年平均单产1418千克, 发展到2005年平均单产4158千克, 核心母牛群平均单产达4500千克。

1 三河牛繁育体系现状

1.1 进一步完善以家畜繁育指导站为中心的繁育服务体系建设

家畜繁育指导站位于海拉尔东郊谢尔塔拉种牛场, 始建于1981年,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该站目前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座以饲养和销售三河牛种牛及其冷冻细管为主的国家级种牛站, 承担三河牛繁育、改良、科研和技术推广等任务。

现有在编人员22名, 其中技术人员8人, 负责全局繁殖育种2人。存栏公牛35头, 其中后备公牛5头。主要品种有内蒙古三河牛、黑白花荷斯坦, 年生产冻精细管20万份以上, 以销售海拉尔垦区为主。全站占地面积1972亩, 其中:打草场1400亩, 人工草地400亩, 站区占地面积172亩, 其中建筑面积3410平方米, 建有851平方米科技楼, 种公牛舍1728平方米, 采精厅、细管冻精室、检测分析室、资料档案室等附属设施758平方米。法国大欧三头细管分装喷墨打字一体机, 分析天平及其它附属配套设备70多台件, 配备微机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环境美化。形成了种公牛饲养、微机化管理、液氮细管制造、检测、运输和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繁育指导站, 服务于管局, 辐射呼伦贝尔市及东北地区。

该站直接管理的人工授精站 (点) 120个, 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岭西地区, 建有冻精、器材销售点1个, 承担着近6万头三河牛冷配工作, 并每年向各旗输送优质小公牛近100头用以改良当地蒙古牛。

1.2 建立健全了基层站点繁育体系服务网络

建立了以家畜繁育指导站为中心, 以基层20个分站为支柱, 以120个配种站点为基础的繁育体系服务网络, 为上万户养牛户提供全方位的繁育服务, 确保其品种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1.3 三河牛质量不断提高, 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三河牛经过不断选育提高和近几年引血改良, 使产奶量有很大提高, 据谢场1997年~2003年2350头基础母牛产奶资料分析平均产奶量为3986kg, 比1986年三河牛验收时, 核心母牛群基础母牛产奶量平均单产3284kg增加701.2kg, 提高21.35%。十二队育种核心群240头基础母牛平均奶产量达4432kg比三队创呼盟最高记录的1978年185头基础母牛平均单产3557kg增加奶产875kg, 提高24.59%, 乳脂率:三河牛具有乳脂率高的特性, 据谢场1982年7月上旬测定159头连续7天平均乳脂达4.2%, 海拉尔乳品厂对国营农牧场混合奶样测定, 总平均达4.19%, 干物质在12.5%;2005年对全场基础母牛随机抽样802头, 平均单产4663.18kg, 对362头份奶样进行化验乳脂率4.06%, 乳蛋白率3.19%, 越来越受到养牛户青睐。

1.4 技术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牧业服务体系设有畜牧处、兽医站负责全垦区繁殖、育种、疫病防治及草原建设, 各农场有畜牧科、兽医站负责繁殖、育种、疫病防治及草原建设, 各生产队配备有畜牧、兽医、育种员负责全队繁殖、育种、疫病防治, 形成了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全局技术人员达4465人, 从事人工授精技术人员从2000年96人, 发展到2003年150人。全年应配母牛达5万头, 授胎46000头, 授胎率达92.0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河牛繁育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取得很大成绩。曾获周恩来总理颁发的“培育三河牛奖状”和内蒙古自治区三河牛育种奖, 并多次获得呼盟等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培育出全国闻名内蒙古三河牛。但是, 与世界先进国家畜牧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家对黑白花荷斯坦奶牛和所生母犊牛实施全覆盖良种补贴, 而三河牛没有列入国家良种补贴, 这无疑对三河牛今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三河牛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只限于垦区系统, 而没有形成全市大的繁育体系;三是牛群质量不高, 规模偏小, 特别是肉类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 使三河牛效益得不到发挥, 阻碍了三河牛的发展;四是选育手段比较落后, 三河牛繁育体系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难以相适应, 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五是资金不足, 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如胚胎移植难以开展。

3 加强繁育体系建设的对策

为了加强三河牛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 迅速扩大、选育提高良种三河牛群数量, 建立与现在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繁育体系, 推动三河牛名牌战略的实施, 以适应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需要。建立以海拉尔农牧场家畜繁育指导站和三河牛核心群, 吸纳各方面资金、技术、人才, 建设“三河牛良种繁育中心”。通过项目建设, 将内蒙古三河牛呼伦贝尔繁育中心建成为集保种、育种、供种、推广、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繁育中心, 推动呼伦贝尔市良种化进程, 并与乳、肉品企业联手经营三河牛乳、肉制品, 通过三河牛商标注册, 打造三河牛乳、肉品全国第一品牌, 形成产业化生产, 集团化经营的现代化龙头企业。

3.1 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把三河牛列入国家奶牛良补序列

提高三河牛质量, 扩大三河牛饲养规模, 向集约化、标准化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

3.2 通过呼伦贝尔繁育中心建设,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经营方式的良种繁育体系的技术路线

利用先进选育手段和繁育技术, 提高三河牛选育速度, 加快优良种公牛、种母牛选育、培育, 以适应市场需要, 推动三河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适应当前经营方式的良种繁育体系的技术路线, 确保三河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良种繁育体系的技术路线如图)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 加大提高种公、母牛质量和引种力度。建立以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为技术关键, 采用多血缘系相结合, 在加强自群繁育的同时, 每年计划引进世界顶级红白花荷斯坦和德国弗莱维赫胚胎1000枚, 进行胚胎移植获得优良小公牛、小母牛250头, 提高种公牛和种母牛群体质量。

加强新技术推广, 加快三河牛良种化进程。通过项目实施吸纳各方面资金, 开展生物工程技术, 对顶级三河牛种子母牛利用 (MOET) 超数排卵冲胚和性别控制技术, 进行胚胎移植, 每年计划获得优良胚胎2000枚。供体母牛不超基础母牛的20%, 供体母牛每年采2次, 每次采A、B级胚胎不低于5枚, 胚胎移植妊娠率不低于50%。每年获得优良小公牛、小母牛500头, 提高种公牛选育强度和种子母牛利用强度, 加快优秀种公牛、种母牛扩繁速度。

合理区域规划, 三河牛引血范围, 确保三河牛繁育体系顺利实施。坚持“以本品种选育为主, 适当引入外血为辅”的育种方针和乳、肉兼用选育方向, 对核心群、生产群、各农牧场和城市郊区和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地方的4000千克以上三河牛, 建立品系, 母族, 实行品系繁殖和系间杂交, 加快三河牛选育提高。对偏远牧区3500千克以下的三河牛加快引血力度, 引进产奶量高、乳脂率高、饲料报酬高、体大、成熟早、适应性强红白花荷斯坦和法国蒙贝利亚冻精细管, 进行引血杂交, 同时进行横交固定自群繁育, 既能保持三河牛优良特性、特点、又能提高其生产性能, 迅速矫正三河牛缺陷和加快种公牛选育提高步伐, 加速三河牛选育进程。引血方法如图所示。

以加快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着力点, 以点带面, 扩大养牛规模, 利用三河牛标准化饲养技术,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加强犊牛早期培育特别是优秀公牛培育, 实行育成牛规范化饲养;改进群体繁殖管理, 努力提高三河牛繁殖力;同时注重疾病防治, 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 健全防疫制度, 保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选种选配。建立以集中饲养的育种核心群为核心, 以各场科技“园区”奶牛为重点, 以各场专业户良种登记母牛为依托的育种核心群, 加强选种选配。在选配上认真执行三河牛育种委员会制定的选配计划。

认真开展三河牛联合育种工作, 加快后测优秀种公牛培育。把三河牛联合育种工作纳入呼伦贝尔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 进行种公牛后裔测定, 并用改进同期同龄对比法 (MCC) 、预期差法 (PD) 和最佳线性无偏差预测法 (BLUP) 估计育种值, 相互检验, 增强育种准确性。并充分扩大优良种公牛的利用率, 扩大良种公、母牛养殖规模,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加快三河牛良种选育步伐。同时, 认真开展三河牛良种登记, 制定良种登记奖惩办法, 对登记良种母牛免交配种费, 由育种委员优先推荐出售其后代等优惠政策, 对不经育种委员会同意, 私自出售登记的良种母牛和后测母牛, 要索赔免交配种费, 不再享受良种登记母牛的优惠政策。坚决实施《种畜禽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科学执法文明执法, 坚决淘汰牧区和养牛户私自饲养劣质公牛, 保证三河牛联合育种和选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河牛联合育种的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三河牛质量检测体系, 确保三河牛选育提高。指派经过专门培训的检测人员每月对泌乳牛产奶量抽测一次, 采用累加法, 对产奶性能进行测定和监测。建立健全各种档案记录, 建立完整记录、卡片制度, 确保记录、卡片准确无误, 保证技术数据有效, 指导生产和育种工作。在加快三河牛主要性状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日增重、体型外貌重点选择的同时, 也要注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次要性状如排乳速度、难产率等加以选择。

开展三河牛管理软件开发研究, 提高三河牛管理水平。开展以数量遗传学为基础, 利用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 结合现代育种理论, 建立三河牛电脑管理系统和有关程序软件,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研究利用现代遗传技术, 对种公、母牛监测, 确保种畜质量。同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研究, 利用染色体检测技术和血液蛋白多态性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析等技术, 对种公牛和种母牛进行遗传质量监测, 确保种畜质量。

3.3 建立推广良种繁育体系

建立以繁育中心、种牛场为骨干, 以三河牛繁育体系为桥梁, 以重点三河牛饲养场和重点旗县为基地, 以国内科研院所和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 建立起完善的三河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成立以呼伦贝尔畜牧研究所 (家畜改良站) , 农牧场管理局, 乳、肉品企业参加的育种理事会, 作为最高权威机构, 领导全市育种工作。全市旗、县、市、农垦 (集团) 各农牧场为理事会会员负责各辖区繁殖育种工作。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大力宣传三河牛, 打造中国三河牛第一品牌。

加强基层站点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技术推广培训服务部, 在育种理事会指导下, 负责制订具体的选配计划, 种公牛后裔测定和种公牛、细管冻精推广发放及技术培训, 并对各冷配点进行检查指导工作。同时, 加大基层冷配站点建设力度, 增建一批三河牛冷配站点, 改善冷配站点的软硬件环境条件, 不断扩大三河牛冷配改良的覆盖面积, 用三年时间在现有基础上新建冷配点600个, 进一步提高冷配点服务水平和技术推广的社会效益, 加大三河牛推广力度。

搞好技术培训。三河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一大批人才, 组建一支事业心强、懂技术、懂营销的专业队伍。举办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班, 对各站点技术人员和养牛户进行培训, 请大专院校教授讲课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更好为养牛户服务。

建立激励机制, 对推广销售服务人员制定奖罚办法和制定销售任务, 对超额完成销售任务的人员要给予奖励, 对不能完成销售任务给予罚款,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繁育体系 篇2

——赴江西赣南柑桔良种繁育基地的考察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柑橘产业的迅猛发展,苗木的流动和品种交流更加频繁,危险性检疫病虫的检疫工作应更加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现在少数地方流传的衰退病、碎叶病等病毒病近年来有加速蔓延之势,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对当地柑橘行业的毁灭性打击。市果业局一直主张培育和使用无病毒苗木,把新余蜜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去年我局已委托华中农业大学对新余蜜桔母本树进行脱毒,在江西珊娜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100亩的新余蜜桔良种繁育中心,并新建了80亩新余蜜桔母本园基地。为了加强合作,完善新余蜜桔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4月2日市果业局和江西珊娜果业有限公司组织了考察团赴江西赣南柑桔良种繁育基地考察学习了柑桔无毒苗木生产的技术要求,总结如下:

一、隔离条件良好

柑桔苗圃的选址是无病毒苗木成功的关键,它要有良好的规划和隔离条件。目前在各种病毒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隔离条件是无病毒苗木培育的前提,要求方圆2000米的范围内没有柑橘及其同类植物。江西赣南柑桔良种繁育基地处于群山之间的一块缓坡地,四周有铁栏围护,并有防护林及绿化带隔离,入口处有专人管理,严禁柑橘类物品带入,并对出入车辆消毒,非常重视隔离条件。

二、苗圃的规划

江西赣南柑桔良种繁育基地的苗圃总体上分为母本树保存圃、采

穗圃、砧木繁殖圃、容器苗培育圃。母本树保存圃一个,采用现代化玻璃温室,内附防虫网,每个品种至少保存有三棵母本树;采穗圃由近十个PC板温室组成,棚腰附有防虫网,入口有个小的缓冲间,所有采穗圃的入口外面做成一个大的工作间。砧木繁殖圃供繁育枳壳苗用,由一个玻璃温室构成,分苗床育苗和穴盘育苗两种方式。容器苗培育圃是生产无病毒苗木的地方,有两个玻璃温室。外面设有露天容器苗圃。

三、无病毒容器苗的生产

1、砧木苗的繁育:该基地砧木主要采用大叶大花枳壳,播种前采用54℃-56℃的温水浸泡50分钟,然后播在穴盘或苗床中,基质要消毒,该基地采用锅炉蒸汽消毒,也可采用1%的高锰酸钾或0.5%的次氯酸钠。穴盘整齐的摆放在1m高的钢丝苗床上。

2、容器及基质:容器为聚乙烯材质,规格为上口:10cm×10cm;底:8cm×8cm;高为35cm。基质为细河沙、草炭和谷壳以体积比1:1:1均匀混合,堆放一段时间后使用。基质配制时最好不要放肥料,以后与浇水结合,薄施多次。

3、砧木移栽:砧木苗的根系长满穴盘格后(约需3~4个月),需转移入育苗容器中,即为育苗的第2阶段。

4、嫁接:砧木移栽后3~6个月便可嫁接,容器苗可比大田苗木提早嫁接,当砧木的主干容易剥皮时便进行芽接。采穗到采穗圃采成熟枝条,去叶,采穗前剪刀要用1%的次氯酸钠消毒。嫁接后,第二年春可折砧或剪砧,当年可出圃一年生苗木。一年生苗木可以出售,也

可以放到露天苗圃继续生长,出售两年大苗。存放一年生容器苗的露天苗圃底下要铺砖块或沙子,防止积水。

四、容器苗的优点

柑桔容器育苗与大田育苗相比有许多优点,容器育苗所用材料无菌,育苗全过程植株不接触土壤,因此苗木不带线虫和病害;有充分发育的吸收根,可周年定植而且成活良好;节省2/3育苗用地,5.2平方米可育容器苗135株,而大田育苗则需3倍的土地;能较好的控制苗木生长条件,从种子萌发到苗木出圃只需24个月。容器苗起苗、运苗方便,栽植不受时间的限制,栽后缓苗时间短,成活几乎百分之百。

毒蛇饲养与繁育 篇3

养蛇首先要了解蛇的生活习性,还要懂得蛇伤的治疗医术,以利养殖。养蛇规模还得从小到大,稳步前进。

人工孵化养殖是发展养蛇业的重要方法。自繁自养不但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投入少,无风险,养殖效益高,容易推广。

幼蛇饲养是一门新技术,首先要在早春选好体大健壮的母蛇,母蛇大蛋也大,孵出的幼蛇也大。这样的小蛇都会自己捕食,长得较快,且抗病力强。一些瘦长的母蛇不能做种蛇,因为这类母蛇产蛋孵出的小蛇不易生长。

早春收购的母蛇或自己捕获的或蛇场选留下的母蛇一般都已受精,因为母蛇交配一次可产几年受精卵,不用放公蛇混养。母蛇最好一箱一条,饲喂多样化饲料。特别注意临产的7月份,箱中宜放一些湿垫物,以便产出的蛇蛋不因干燥而凹陷孵化不出小蛇。刚产出的蛇蛋应立即拾起放入孵化缸里。孵化缸可用瓦缸或塑料缸加盖,并在缸底铺一层新鲜河沙。孵化缸或孵化房温度宜在25 ~ 30℃,湿度是指新鲜河沙的含水率,宜在50% ~ 70%之间。湿度过低蛇蛋会变形孵不出,湿度过高会破坏蛇蛋表面保护层,导致发霉变坏。

各类蛇蛋孵出所需的时间不同,银环蛇约38 ~ 45天,眼镜蛇约50天,眼镜王蛇和水律蛇要60天以上。孵出的小蛇宜分箱放养,投喂各种蛇类爱吃的小动物。蛇箱可用木板制作,规格为0.4米×0.6米×0.3米。小蛇每箱可放30 ~ 40条,等长大1倍后每箱放3 ~ 5条,并按常规饲养管理。

魔芋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概况 篇4

由于魔芋加工产业的拉动,种植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自2002年起,在湖北、云南、陕西、四川、重庆等多个省市掀起了“魔芋热”,种芋大调大运,随即带来的是魔芋病害的流行,软腐病、白绢病往往造成魔芋大幅减产甚至绝收,鲜魔芋的收购价格从2003年的0.65元/市斤上升至2010年的2.50元/市斤,种芋价格从1.20元/斤上升至5.0~6.0元/斤,给魔芋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魔芋的大量减产导致原料价格的居高不下,进而造成加工产品价格昂贵,不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更为严重的是,软腐病的大面积爆发,将会对魔芋产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魔芋种植产业兴起伊始,科研工作者已充分认识到带病的种芋是造成软腐病流行的罪魁祸首。魔芋皮薄肉脆,用种量大,大规模、长距离、无包装的运输种芋,使种芋下地前已伤痕累累,是造成病害流行和基地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必须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抓起。

魔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三级繁育体系[1]主要模式

1.1 原原种

来自两年生魔芋地中选出的具有本品种特征、丰产、抗(耐)病(主要是软腐病和白绢病)强的健壮植株的球茎及其根状茎,并要求其球茎形正、芽窝浅、无伤、无病、无虫口,对根状茎要求粗壮、无病。选三年未种过魔芋、马铃薯、辣椒的地块繁殖,并有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因此,原原种场应设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或植保站。

1.2 原种

来自原原种植株的球茎及根状茎,要求其球茎形正、无伤、无病。一次优选的原种种芋可继续繁殖,若无显著退化现象,可继续为良种繁育场提供一年生至二年生的球茎及其根状茎扩繁。应选两年未种过魔芋的地块繁殖,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因此,原种场适合建在乡镇有农技推广人员指导处。

1.3 良种

对原种场提供的原种应按球茎及根状茎分类、分龄、分重量繁殖。任务是生产良种商品芋的种芋,原则上花魔芋单个重量250 g以内,白魔芋单个重100 g以内,选两年未种过魔芋的地块繁殖,良种场适合于各村组选拔、培养优秀芋农分散建场。

各级种场均应建在年平均温度14~20℃,7、8月月平均温度17~25℃,月平均最高温度20~30℃,最高温度低于35℃,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有较好荫蔽条件的地区,就地生产,就地供应。

2 根状茎两年速成法[2]

魔芋球茎顶端优势极强,一般顶芽萌发后,侧芽便被抑制,因此,一般只有一片叶,但根状茎切段后,顶端优势便被打破,即使是整条根状茎,原顶端的芽其顶端优势也不如球茎顶芽的顶端优势强,只要给以较好的生长条件,如适当加大株行距,土壤疏松肥沃,肥水充足,温度、光照适当,植株健壮,便可显著提高其2叶率到4成,增大叶面积,提高光合产物总量。加上根状茎本身生理年龄小,生活力强,出苗早,增重系数大,便能在两年内就成为约1000 g的商品芋。用根状茎做种,用量少,仅120~150 kg/667㎡,根状茎较易运输,烂种率低,特适合于新区发展使用。具体方法为:

第一年:选粗壮充实、顶芽饱满、单个重约15 g,无病、无伤的根状茎,稍风干,贮藏期不失水过多,播前一个月催芽,发芽冒根,即按1.0~1.2万条/667㎡的密度种植,经精心管理,当年二叶株可长成150~200 g的小球茎,一叶株也可近150 g。增重系数为10~15。

第二年:将收获的根状茎形成的150~200 g的小球茎按4000株/667㎡的密度种植,球茎可长成1000 g左右的商品芋。

采用该法,二年即可形成商品芋,缩短周期1~2年,且干物质含量高于4龄以上球茎,是传统种芋繁殖基地主要的生产方法。

3 试管苗(试管芋)二年速成良种繁育技术

该项技术于2003年才研究成熟,并开始投入生产,推广应用的有恩施州农科院魔芋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1) 繁殖速度快:一个10~30 g的魔芋小球茎一年内能繁殖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2~30 g的原原种,供几十亩网室或种芋繁殖基地种植,其繁殖速度不可与传统方法同日而语,因此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高产、优质、高抗病的魔芋新品种进行推广。

(2) 可通过茎尖培养生产脱毒原原种[3,4]。

(3) 因地制宜地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后,可以避免种芋大调大运造成的病害流行问题,而且能够使各地的品种资源交换也十分便利。

因此,自2007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以恩施州农科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湖北清江种业有限公司等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开展科研工作,从繁、供、质、法等多个方面组织攻关,建立魔芋组培良种繁育体系,在“魔芋试管苗原原种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魔芋专用配方种衣剂及包衣技术研究与应用”、“魔芋种芋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组培良种产业化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5,6,7],为魔芋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摘要:概述了魔芋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魔芋种芋的三级繁育体系、根状茎两年速成法和(试管芋)二年速成良种繁育技术,为魔芋产业发展中成果的转化应用起到了引导作用。

关键词:魔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概况

参考文献

[1]张盛林,魔芋栽培与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永波,滕建勋,魔芋组织培养良种繁育技术[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6.

[3]吴金平宋志红杨朝柱等魔芋茎尖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长江蔬菜2008,16:40~41.

[4]谢玲玲赵青华降巧龙等魔芋茎尖脱毒试管苗培养基的筛选研究[J].安徽农业学报,2008,36(34):14891~14891.

[5]赵青华陈永波滕建勋等魔芋丛生芽诱导成苗及生根技术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8,30(4):66~68.

[6]赵青华陈永波杨朝柱等魔芋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初探[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31(4).

繁育体系 篇5

1.项目名称: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

2.建设性质:新建

3.建设地点:

4.项目主管部门:

二、建设规模

本项目在***区***镇采用良种繁育技术,建设保种圃7亩,基础种子田31亩,原种田106亩,良种繁育田9666亩。

三、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保种圃7亩,基础种子田31亩,原种田106亩,良种繁育田9666亩。新建低温低湿库100m、常温库800m、物资库200m、农机具库200m、晒场2000m、质检、挂藏室400m、种子晾晒棚200m、加工厂房400m、暂存仓1000m;土地平整700亩,土地改良700亩,新建灌溉水井2眼,修建排灌渠系4km、田间道路5km;配套完成配电间、输变电线路、围墙等生产性辅助设施建设;购置灌溉、质检、制冷、加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49台(套、件)及农业机具40(套、件)。

四、项目总投资

红果冬青繁育技术 篇6

一、特征特性

红果冬青为常绿乔木,树冠卵圆形,株高10米,树皮灰绿色,小枝浅绿色。叶片薄、革质,长椭圆形,有光泽。雌雄异株,排列成聚伞花序,花淡紫红色,有香气。果实椭圆形,深红色,光亮,经冬不落。红果冬青原产中国,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性强,不耐干旱,萌芽力强,耐修剪,生长适温3~30℃,土壤以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为宜。

二、繁殖方式

红果冬青可采用播种和扦插方式进行繁殖。

1. 播种繁殖 可采用大田直播或播于沙床后再进行芽苗移栽。

①种子采集。红果冬青的种子11月份成熟,成熟后的种子必须去掉果皮,用清水漂洗干净。

②低温层积催芽。将漂洗干净的种子进行低温层积催芽处理,否则,往往隔年才发芽。在室内用湿河沙或黄沙按一层种子一层沙交替层积,湿沙的湿度以手握沙成团摊开沙团上有几条裂缝为宜,过湿会造成种子霉烂。层积5层以内,沙中插几根稻秆通气。

③大田准备。选地势略高,水源、交通方便的大田,冬季将大田耕一遍,历经一个冬季的冻垡风化,有利于土壤疏松透气。翌年3月初,按80千克/亩施硫钾型复合肥,同时按100千克/亩施过磷酸钙,以提高大田肥力,用旋耕机连旋2~3遍,将大田旋平、土壤旋碎,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④开厢做床。按1.5米打线开沟,床宽1.2米,沟宽约30厘米,长度依地势而定,一般10~20米,过长须开中沟,以利排水及人员作业。将沟中的土拢到床面,用钉耙耙平,将土壤整碎。

⑤大田直播。翌年3月初,红果冬青种胚发育完全,用筛子筛出,计算好播种量。采取条播,开条播沟,沟深2~4厘米,行距20~30厘米,将种子均匀地播于沟内,覆细土1~2厘米厚,喷乙草胺以防杂草,并用稻草、秸秆、锯末等材料覆盖,目的是提高地温和防杂草,要始终保持土壤处于半湿润状态,种子过干不发芽,过湿易腐烂。30~40天种子发芽出土,逐步撤去覆盖物,转入大田管理。

⑥芽苗移栽。将层积催芽的种子筛出后,选背风向阳的地方做沙床,宽不超过1.5米。用1∶1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方形木板将沙床拍平,然后将冬青种子均匀地撒在沙床上,覆盖清洁细沙0.5~1厘米厚,用清水浇透,再覆盖小拱棚,挂上温湿度计。播后必须随时观察沙床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超过30℃时应遮阴,揭开薄膜两头通风;湿度以半干半湿为宜,河沙发白时必须浇水。出苗后,适当炼苗,再进行移栽,移栽后浇透水。

2. 扦插繁殖 红果冬青扦插繁殖采用半木质化枝条,以梅雨季节进行为宜。

①大田准备。选择交通方便、水源丰富、地势高的大田作插床,将石块、瓦砾、树根清理干净,将床耕好整平,土壤整碎。做苗床宽1.2米左右,床面中央与边缘高度差小于2厘米,搭好70%~90%的遮阴网。算好扦插时间,先用呋喃丹杀虫,用量为1~2千克/亩,再提前24小时用高锰酸钾1∶1000倍液浇灌,准备好3~4丝的2米中膜,和2米长的毛竹片。

②母本园营养补充。先于扦插前30天给红果冬青母树施肥,间隔15天再施1次。干旱天气要浇透水,使母树营养丰富,生长健壮,活力充足。

③采穗。采穗宜在10时以前或16时以后进行,枝条要现采现剪现插。剪条宜在树荫下或室内进行,并经常给枝条洒水以防脱水。

④扦插。选取红果冬青一年生健壮枝条,按12~15厘米长剪断,每段必须有1~2个腋芽,上端采用平剪,下端斜剪,50~100株为1捆。用1∶1000倍吲哚丁酸溶液速蘸下端5秒即可扦插,深度为枝条的2/3,插好后立即浇水,用1∶1000倍多菌灵溶液喷一遍,搭好小拱棚,挂上温湿度计,将四周密封好。

⑤插后管理。红果冬青插后约30天生根发芽。这段时间要经常检查苗床,基质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60%~70%,空气相对湿度以控制在95%以上为宜。棚内温度超过38℃时需经常给叶面喷雾或在拱棚上用喷壶浇冷水降温。当95%穗条生根后进行炼苗,以增强幼苗的适应能力,炼苗后再逐步去掉薄膜和遮阴网。

三、苗期管理

1. 间苗、补苗 当播种幼苗长到5厘米高时根据情况适当间苗,间苗要在土壤湿润时进行,补苗可结合间苗进行。用锋利小铲或竹签掘苗,随即补植于较稀的地方,并适当压实、浇水。补植工作以在阴天或晴天10时以前、16时以后进行为佳。

2. 除草 播种幼苗松土除草,一般在灌溉或雨后能操作时进行,松土深度宜浅。扦插苗除草需用小尖铲进行,一点一点掘干净。苗床、厢沟的杂草都必须除干净,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场所,4~9月份每月至少需除1次草。

3. 水肥管理 播种苗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次3~5千克/亩,少量多次,6~8月份半个月1次,8月15日以后停止追肥,以促使红果冬青木质化,利于越冬。

扦插苗采用0.2%~0.3%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施,10天1次,可有效促进生长。

4. 病虫害防治 常见的有叶斑病、漆斑病和炭疽病为害,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虫害有介壳虫、卷叶蛾和粉虱,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杀。

四、大树栽培管理

红果冬青春季萌发前移植大树必须带土球,移植时少伤根系;适当修剪枝叶,减少水分蒸发,以提高成活率;树冠过旺的,可适当疏剪,控制树形;采用环状沟穴状施肥法,使肥料逐步渗透土壤,利于树根吸收;同时要搞好抗旱及病虫害防治工作。

五、推广应用

红果冬青树形端庄整齐,四季常青,叶、花、果均可观赏,特别是秋季红果累累,赏心悦目。可用于林荫路、人行道的绿化,亦可孤植于庭院、公园,是理想的园林观赏树种。另外,还有用材、药用、抗有害气体等价值,是一种很好的经济型绿化苗木品种,值得推广。

(作者联系地址:杨银虎 湖北省钟祥市林木良种场 邮编:431900;蔡凌云 钟祥市盘石岭林场 邮编:431900)

眉山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篇7

眉山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尤其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1 畜禽品种资源增多

近年来,陆续从市外引进了优良畜禽品种18个,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主要畜禽品种达到33个。

1.2 种畜禽场数量增加

目前,全市备案的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达到31个,其中乳牛场4个,种猪场11个,种羊场1个,种禽场10个,种兔场5个。

1.3 种畜禽规模增大

2008年6月底,全市存栏纯外种公猪1628头、纯外种母猪11221头、外二杂母猪188223头、优质奶牛69604头、良种羊171906只、良种蛋鸡598.08万只、良种蛋鸭276.21万只、良种鹅304.03万只、良种兔545.81万只。

1.4 技术服务链条增厚

目前,全市从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256名,有市级畜禽改良站1个、区县级畜禽改良站6个、生猪人工授精站36个、乳牛人工授精站35个。

1.5 畜禽品种改良增效

目前,全市生猪三元杂交面77.16%、奶牛优质冻精推广面100%、肉羊良种推广面82.45%、禽良种推广面86.56%、肉兔良种推广面94.97%。

2007年全市畜牧业产值78.55亿元,较1998年的25.92亿元增长了203.0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6.3%,较1998年的42.69%增长了13.61个百分点。生猪出栏率达到164.44%,较1998年的124.9%增长了39.54个百分点。生猪头平胴体重达到73.48公斤,较1998年的68.09公斤增长了5.39公斤。

2 问题

2.1 执法力度不大

部分执法人员对种畜禽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等学习不够,出现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同时,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种畜禽管理执法的保障措施不具备,导致对种畜禽的管理不及时、不到位。全市种畜禽质量监测、性能测定、良种登记等管理条件和手段落后,在种畜禽的引进、生产、推广、利用上有时会出现失控的局面。

2.2 科学规划不细

对招商引资建设的一些种畜禽场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层次不分明。有些种畜禽场生产方向不明确,在全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承担的主要作用不清楚。

2.3 制种水平不高

全市大型龙头种畜禽场的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技术陈旧、管理不严、服务不好、效益不佳、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种畜禽场的全方位服务滞后,严重阻碍了种畜禽的生产、推广和利用。

2.4 产业链条不紧

原种场与扩繁场、扩繁场与商品场的关系不融洽,产业链条联结不紧密,并造成种畜禽场重复建设与空缺并存,种畜禽生产的过剩与空缺同在。“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养殖户”等环节没有形成稳固的组织、利益关系。

3 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各级政府、畜牧部门应当加强对种畜禽生产的有效管理,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各级种畜禽管理执法队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手段。同时,中央、省级等主管部门应在稳定现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支持规划区域内的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建设,引导种畜禽场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应根据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2007~2010年),认真编制科学、实用、可操作的种畜禽繁育体系建设规划,对种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并有序地组织实施。

3.3 加强管理,依法行政

市、区县种畜禽管理执法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四川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办法》及相配套的规章和规范化文件,依法监督管理种畜禽生产、经营活动。严格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制度。督促种畜禽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全程质量控制,全面提高供种质量。各类种畜禽场要按规定配备质量鉴定员,每批出场种畜禽都要出具《种畜禽合格证》,严禁不合格种畜禽流向社会。

引进种畜禽,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对擅自引进种畜禽的行为,应依法严厉打击。

3.4 培育龙头,健康运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2007~2010年),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的倾斜,引导、培育种畜禽龙头企业做强做大。

引导种畜禽场在场舍设计、配套设备、饲养工艺、饲料供应、品种选育、疫病防疫等环节都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按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组织种畜禽生产,从根本上提高种畜禽质量。

繁育体系 篇8

宜昌市畜禽品种改良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实施“生猪四化” (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本地良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肉猪杂交一代化) 项目, 推广肉牛、奶牛冻精配种技术。90年代实施“生猪三优” (优化杂交组合、优化饲料日粮、优化饲养方式) 项目, 并受益于国家畜禽良种工程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近年来, 随着《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建设, 以及引进外资企业, 特别是近年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 (小区) 创建、畜牧业产业化项目实施, 对宜昌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2年全市出栏生猪602.51万头、肉牛5.26万头、肉羊138.53万只、家禽3585.25万只, 肉类总产量58.40万吨。与改革初的80年相比分别增长4.7倍、12倍、6倍、15倍、8.2倍。2012年年底, 宜昌市能繁母猪存栏45.15万头, 能繁肉牛存栏73871头, 能繁奶牛5304头, 能繁母羊存栏73.6万只。公猪外来良种化已基本全覆盖, 母猪良种化率达80%左右。由于种畜禽是畜牧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因此其良种化率的显著提高为宜昌市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 主要成就

2.1 畜禽良种繁育场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 宜昌市以种畜禽场、人工授精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载体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据统计2012年底全市有规模种畜禽场60个, 其中种猪场38个、种牛场1个、种羊场9个、种禽场10个、种兔场1个、特种动物种畜禽场1个。生猪人工授精站79个, 肉羊人工授精站 (点) 48个, 肉牛冻配站 (点) 7个, 28个种公牛配种点。种猪场基础母猪存栏17205头, 基础公猪存栏488头, 2012年生产种猪133545头;生猪人工授精站共存栏种公猪909头, 2012年提供精液844459头份。种羊场基础母羊存栏2486只, 基础公羊存栏137只, 2012年提供种羊3515只;肉羊人工授精站 (点) 48个, 存栏波尔山羊种公羊50只, 2012年配种4700只次。种牛场饲养10头西门塔尔种公牛, 15头西门塔尔、夏洛莱能繁母牛;种公牛配种点共饲养西门塔尔、夏洛莱种公牛45头;种牛场和种公牛配种点坚持开展肉牛品改和供精工作, 2012年完成本地母牛配种改良9480头。肉牛冻配站 (点) 2012年完成肉牛冻配3060头次。全市3家大型规模奶牛场, 共存栏5304头能繁奶牛, 全部实行冻配。种鸡场存栏种鸡24.6万套, 年提供鸡苗2563万羽。种鸭场存笼江南一号鸭4000只。种鹅场存笼四川白鹅2000只。总体看来, 良种供应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有很大提升。

2.2 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加速推进

近年来, 宜昌市积极申报国家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 争取国家畜禽良种补贴, 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特别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已被规模化猪场广泛采用, 也被广大农户普遍认可。生猪品改通过大量引种开展对比试验, 确定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猪适应本地环境, 其“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组合, 经长期实践检验, 生产性能较优, 经济价值较高, 适宜本地推广。目前“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猪出栏数量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60%以上。“长大本”、“长本”、“大本” (母本为清平猪、荣昌猪、太湖猪等) 内三元、二元杂交猪, 在全市普遍推广。肉牛改良通过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和秦川牛等优良公牛进行本交, 并结合开展冻精配种, 改良面已占能繁母牛的25%。肉羊改良方面, 波尔山羊、南江黄羊与宜昌白山羊杂交组合, 增效明显, 已在宜都、长阳及其他山区县普遍推广。蛋鸡主推罗曼、海兰褐, 肉鸡主推双莲鸡、三黄鸡、麻羽肉鸡、艾维茵肉鸡, 成效十分明显。

2.3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初见成效

2010年, 宜昌市畜牧业实现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零”的突破, 3年来先后成功注册了“双莲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平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宜昌白山羊”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了一批清平猪、双莲鸡、宜昌白山羊等宜昌本地特色的“天然、绿色、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当阳市东鑫牧业公司注册的“楚源农夫”清平土猪肉已取得商标许可证, 宜昌老高荒生态农业公司注册的“老高荒”商标和宜都市喜洋洋山羊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山旮老”商标都已申报宜昌知名商标, 发挥了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优势, 为宜昌畜牧业创特色、树品牌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2.4 种畜禽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随着《种畜禽管理条例》的深入贯彻实施, 宜昌市种畜禽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得到规范。截止目前, 已有43家种畜禽生产企业和51个生猪人工授精站办理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还有部分企业正在积极创造条件, 申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3 主要问题

虽然宜昌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省内外种畜禽生产先进水平和本市种畜禽市场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种畜禽场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平衡

就生猪而言, 虽然全市能繁母猪总数可基本满足宜昌市需求, 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县市, 且良种比例不高, 部分山区县市生产母猪仍需大量外购。其他种畜禽同样存在良种分布不均、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

3.2 种畜禽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仅以生猪为例, 宜昌市每头能繁母猪每年提供的育肥猪不足16头, 尚未达到全国16.8头的平均水平。

3.3 种畜禽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种畜禽管理条例》宣传、贯彻力度不够, 种畜禽质量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相对滞后, 种畜禽质量检测水平有待提高, 种畜禽场规范化建设任重道远。

4 未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解决途径, 昭示着我国畜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建设将步入快车道, 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而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必将对种畜禽生产、供应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宜昌市是畜牧业大市, 种畜禽生产首先要满足本市种畜禽市场需求。种畜禽生产在畜牧业中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与本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 充分发挥区域内资金、技术、信息、交通等方面的优势, 种畜禽生产应力争走在同类地区前列, 向周边地区辐射, 面向全国市场, 并具有全球发展眼光。

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实践中, 我们对全市畜禽品种资源、饲料饲草资源和畜牧业生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是种畜禽品种定向方面要把握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求和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外来优良品种的引进、杂交改良与本地优良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三是种畜禽生产内外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应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增强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四是新建种畜禽场必须纳入地方政府国民经济计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从体制、法制上保证企业长远发展, 而避免短期行为和盲目发展。

4.1 2013~2020年发展目标

4.1.1 大幅增强种畜禽供应能力

到2020年, 全市生猪出栏800万头, 年均增长3.6%, 能繁母猪存栏50万头, 年均增长1.3%;肉牛出栏12万头, 年均增长10.9%, 能繁母牛存栏12万头, 年均增长11.4%;奶牛存栏1.5万头;肉羊出栏210万只, 年均增长5.3%, 能繁母羊存栏70万只;肉鸡出笼15000万只, 年均增长19.6%, 种鸡存笼150万套;年产鸡蛋10万吨, 存笼生产母鸡1300万只;蜂年存笼55000笼, 蜂蜜年产量2700t。

4.1.2 着力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

到2020年, 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肉鸡、蛋鸡良种率均达到100%。品种改良科技贡献更加突出, 力争生猪、肉牛、肉羊出栏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4.1.3 大力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到2020年, 全面建成以种畜禽原种场 (或祖代场) 、扩繁场、生产场、人工授精站为主体, 以畜牧技术推广站为支撑的层次清楚、分工明确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种畜禽质量监测、疫病净化、经营监管机制, 种畜禽供种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4.1.4 积极推进本地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清平猪、双莲鸡、宜昌白山羊经过提纯复壮、杂交改良, 实现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打造本地畜产品“精品名牌”, 引入市场机制加大畜禽品种保护、培育力度。

4.2 建设内容

“宜昌市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对全市畜牧业发展做出了总体布局:宜东优质三元瘦肉型猪生产区;沮漳河流域、三峡库区肉牛生产区;宜昌城郊和当阳市区奶牛养殖区;清江流域山羊生产区;宜东和三峡库区肉禽生产区;沮漳河流域禽蛋生产区等。

4.2.1 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到2020年, 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达90%, 饲养和繁殖水平都将大幅提高, 高产优质的外三元杂交组合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 同时注意兼顾宜昌市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4.2.1. 1 推广优质高效生猪杂交组合

一是推广“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外三元杂交组合。其优势为:生产速度快、饲料报酬高, 从生产到出栏158d体重达100kg以上, 全程料重比2.4:1, 瘦肉率高, 经济效益好, 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到2020年推广面达80%, 即规模养殖大部分推广此组合;

二是推广“大约克×长白×清平猪”内三元杂交组合。内三元猪在生长优势、经济性能、瘦肉率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 保留了本地母猪的良好繁殖性能。据当阳市多种杂交组合对比试验, 长×清母猪比大×清母猪发情率、配种率高, 更适宜推广。预计到2020年“大×长×清”组合将达到总出栏数的10%, 即80万头;

三是推广“长白×大约克×太湖猪 (或荣昌猪、鄂西黑猪) ”内三元杂交组合。此组合在夷陵区、长阳县等山区县生产实践中反映效果较好, 预计到2020年出栏达80万头。

4.2.1. 2 加强地方优良品种保种及改良利用

支持当阳清平猪原种场及扩繁群的建设, 核心群存栏达到220头, 扩繁群存栏达到1000头, 种猪场每年可提供纯清平种猪10000头。同时用杜洛克公猪或巴克夏公猪对清平猪进行改良, 提高其生长速度、瘦肉率和经济性能, 又保持其黑色被毛等基本特征, 用于高端猪肉食品生产。夷陵区正在计划用杜洛克公猪等对鄂西黑猪进行改良培育新的品种夷陵黑猪用于特色养殖。武汉金龙畜禽有限公司拟在五峰县建万头种猪场, 对本地黑猪进行改良, 保持其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性能好的优点, 以公司带农户的方式, 实行生态养殖, 取消饲料中的抗生素等有害成分, 创立无公害猪肉品牌。应予重视和大力支持。

4.2.1. 3 优化规模化种猪场布局

全市需建设祖代种猪场1个, 年存栏种猪1600头, 年提供父母代大约克母猪6250头、大约克公猪1000头、长白公猪1200头、杜洛克公猪4000头。新建或改扩建存栏规模为600头的父母代种猪场12个, 年提供大约克生产母猪5万头及部分太湖猪、荣昌猪母猪。各县市应根据本地实际需求在生猪主要产区建立存栏300头母猪的扩繁场, 总数约30个。并依托规模化养殖场自繁自养, 实现生产母猪自给有余。

4.2.1. 4 建设良种生产经营服务体系

新建种公猪站1个, 存栏种公猪50头。以全市各级畜牧技术推广站为支撑, 在现有79个生猪人工授精站 (点) 的基础上, 再建立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中心站50个, 按全市每2~3个村建1个授精站 (点) 的布局, 实现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全覆盖。人工授精站 (点) 应逐步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4.2.2 培育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4.2.2. 1 推广优良杂交组合

目前宜昌市本地黄牛主要品种为鄂巴黄牛和恩施黄牛, 是役用为主、役肉兼用型的品种, 肉用价值相对较低。多年来, 畜牧部门致力于通过杂交改良提高本地黄牛肉用性能, 大力推广冻精配种技术和直接引进肉用性能较好的西门塔尔、安格斯、夏洛莱和秦川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改良, 其杂交效果明显。母本以本地母牛选种为主, 先用秦川公牛作父本, 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个体重, 缩小与外来优良公牛的差距, 保持其适应性强、繁殖性能好的优点, 作为生产母牛群。还可用秦川牛进行级进杂交, 作为基础种牛母本培育。

4.2.2. 2 加强规模化种牛场建设

按照宜昌市畜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牛品改整县推进方案”, 选择重点县市兴建肉牛原种场1个, 存栏规模500头。建设存栏500头的父母代种牛场10个。在草场资源丰富、以放牧为主的山区, 连片发展年产200头种母牛的养殖场 (或小区) 35个, 年提供种母牛1.2万头。

4.2.2. 3 建设肉牛冻配站

依托省种牛站, 在全市建立精液配送站1个, 标准化肉牛冻配站30个。年冻配覆盖率达到80%, 在少数偏远地区直接引进优良种公牛, 使全市肉牛改良率达到100%。

4.2.3 健全奶牛良种繁育体系

重点建设宜昌城郊奶牛养殖区和当阳市郊奶牛小区。在现有养殖场的基础上, 新建和改扩建存栏规模500头的纯种奶牛繁育场4个, 并向国家申报奶牛原种场建设项目1个, 存栏母牛500头以上。通过引进纯种奶牛冻精, 采用胚胎移植等技术达到年提供高产奶牛2000头的能力。

4.2.4 强化肉羊良种繁育体系

重点建设清江流域山羊生产区, 在长阳、夷陵等县、市、区建设7个存栏规模1000只的种羊场, 进行宜昌白山羊本品种选育, 建立6~8个品系的核心群, 年向社会提供种公羊2000只、种母羊1万只。

按年出栏210万只肉羊计算, 需生产母羊70万只、父母代种母羊15万只, 还需扶持存栏种母羊500只规模的专业户200户, 建立扩繁群达到年提供父母代种母羊15万只。

在商品生产面主推“波宜”、“南宜”杂交羊。“波宜”杂交羊12月龄体重可达50kg, 杂交效果非常显著。目前湖北金旸 (宜都) 畜牧有限公司宜都种羊场每年向社会提供波尔种羊1000只。拟在长阳建立波尔山羊扩繁场, 规模存栏种母羊1000只, 年向社会提供波尔种公羊1000只, 用于人工授精。

部分山区县市引进南江黄羊与宜昌白山羊杂交也取得较好效果, 可进一步探索开展“波-南-宜”三元杂交试验。

全市应建羊人工授精站 (点) 200个, 可由种羊专业户承担。

4.2.5 壮大肉鸡良种繁育体系

主推双莲鸡、三黄鸡、麻羽肉鸡、艾维茵鸡。重点支持宜昌民大、宜昌正大等龙头企业扩大父母代种鸡场, 达到存栏种母鸡30万套以上, 年提供肉鸡种苗200万套、商品鸡苗2800万只。

全市建存栏10万套规模肉种鸡场10个, 存栏5万套肉种鸡场6个, 规模总量达130万套, 年提供商品肉鸡苗13000万只。

依托宜昌市民大农牧建双莲鸡原种场, 建立5~7个品系的核心群, 存笼3万套, 年向社会提供优质种鸡100万套、商品鸡苗150万只。

4.2.6 建立蛋鸡良种繁育体系

主推罗曼、海兰鸡等品种。支持夷陵区宜昌昌伟农贸有限公司改扩建祖代种蛋鸡场1个, 存栏种鸡5万套。在枝江、远安、夷陵完善父母代良种鸡场3个, 存栏规模达10万套, 年向社会提供商品蛋鸡1000万只。

摘要:本文作者为“宜昌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起草人。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 对宜昌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 并在对今后发展趋势研判的基础上, 提出了2013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及建设内容。

繁育体系 篇9

1 发展现状

1.1 生猪生产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华坪县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增收取到突出的贡献。2009年全县生猪存栏15.75万头;猪肉产量8 525 t,占肉类总产12 536 t的68.00%;全县出栏肉猪12.82万头,年初存栏15.52万头,肉猪出栏率为82.60%。畜牧业总产值(现行价)26 33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6 628万元的39.53%;其中生猪产值13 885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2.72%。

华坪县生猪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发达地区水平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1)生产水平低:品种杂乱,品质低是主要原因。(2)品质与市场消费者的要求有明显差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消费者对猪肉的要求已向健康安全、瘦肉型、肉质优良及风味独特转变,现生产中简单的二元杂交无法达到要求。(3)农户分散养殖方式为主体:生产规模小,效益低;疫病控制难,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督控制难,难以保证产品的健康安全;同时,小规模养殖方式下人畜同院,粪污四处随意堆放,形成对人、环境及村容面貌的污染和影响。(4)没有强有力的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生产经营形不成规模效益及品牌效应。

由于以上原因,华坪县生猪产业的效益及发展受到限制。针对全县生猪生产现状,以“稳定生猪存栏,提高生产效率,突出提高产品品质、增加养殖效益(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生猪产业发展思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产业的发展思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首先是优化品种,才能实现生猪产业的提质增效。

1.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现状

华坪县生猪良种的引进与杂交改良,最早为1957年引进苏联大白猪、巴克夏种公猪;1965年后也曾引入过长白猪;七十年代又引进过荣昌猪、巴克夏猪。但以上引种数量都很少,杂交改良面很窄;而且当时群众的饲养管理水平很粗劣,效果并不明显。

1978年,畜牧部门建立县种猪场;1989年,省、地、县三级配套投资20万元,建设县生猪统一供精站;各乡镇畜牧兽医站、部分村逐步建立人工授精站点,加之每年推广发放种公猪到一些农户建立本交配种点,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县生猪统一供精站———乡(村)人工授精站(点)———种猪本交配种点”的良种繁育体系。引进生猪良种并推广杂交改良,特别是优良瘦肉型品种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极大地推动了华坪生猪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以生猪“四化”(公猪外来优良化、母猪本地良种化、配种人工授精化、肉猪杂交一代化)为载体的二元杂交肉猪生产体系,实现了由“黑毛猪儿家家有”向“白毛猪儿家家有”的转变,明显提高了全县的生猪生产水平。

如今,由于生猪消费需求向瘦肉型、健康安全、肉质优良及风味独特转变,“四化”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外本”二元杂商品猪已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效益,“外种×荣昌(或内江)×本地”等内三元杂交逐步增多,“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外三元”杂交肉猪、PIC配套系等开始引入。

据县畜牧兽医站的“华坪县在养猪生产中使用地方猪种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8) ,全县出栏生猪中,三元杂、二元杂、本地猪分别占出栏数的54.15%、30.64%、12.02%。在三元杂中49.11%为杜×(荣或内×本)、约×(荣或内×本)的“洋×土×土”及其杂血母猪与外种猪的三元杂交。而本地猪的纯繁仅在通达乡丁王、白姑河、双龙,永兴乡思木、马鹿,温泉乡红椿箐,兴泉镇塘房、干箐、青龙等边远山区存在,产品主要供给自食。

对各品种杂交组合的饲养效益对比来看,DLY比洋×本二元杂高31.71%,土三元和混血三元杂比二元杂高14.63%,本地猪仅为二元杂的79.27%。

现有县生猪统一供精站、德琳养殖有限公司等3家规模比较小的良种扩繁场,年生产能力为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纯种猪300头、长×约二元杂母猪1500头、供鲜精1.5万头份。

2 存在问题

2.1 良种繁育体系尚不配套、不健全

生产适应市场变化、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三元杂交猪,必须要有健全、完善、规范、配套的“三群一站”良种繁育体系。以“杜长大”的良种繁育体系为例:核心群----负责杜、长、大的纯种繁育,为繁殖群提供纯种母猪;繁育群----以长白为父本,大约克为母本,为扩繁群提供“长大”二元杂交母猪;扩繁群----饲养“长大”二元杂交母猪,以杜洛克为父本,为社会生产提供“杜长大”商品代仔猪;人工授精站----饲养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等外地良种公猪,对扩繁群和生产群的母猪进行相应品种的人工授精配种。然而,华坪县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起“三群一站”的完整体系。主要是:

2.1.1 现有良种繁育场规模化程度低,建设不规范,管理工作混乱,无法提供充足、标准的二元杂交母猪,不能适应大力发展优质三元杂生猪产业的需要。不得不每年从外地引进商品仔猪,既浪费资金,又存在带来动物疫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安全隐患。

2.1.2 原已建立县乡村生猪人工授精网络基本瘫痪。由于多年来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县生猪统一供精站种猪规模小、血系少,品种退化、性能下降,技术、设备落后,难以满足标准化的种猪生产要求。乡村人工授精站点大多处于瘫痪。生产面上以公猪养殖户本交为主,公猪品种杂,不少是杂交公猪,品质低下,种猪分散而零乱,缺乏规划,自由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2.2 依法治种的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

虽然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种畜禽管理条例》,农业部相继出台了实施细则,2005年又颁布实施了《畜牧法》,但由于管理滞后,行政调控手段乏力等,造成对种猪的生产、经营、质量、宣传等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不经审批擅自到外引种、违规生产、盲目竞争、虚假广告、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

2.3 引种不经审批备案,引进种猪品种杂乱和不适应大面积推广

一些单位和个人投资者不顾当地实际和引种的法律规定、程序,盲目、擅自引进一些不适合当地实际需要、品种杂乱的质量不合格的种猪,既影响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标准化,又给生产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反面影响;不经审批擅自到外引种也容易造成疫病的传入。

2.4 现有种猪的品种退化、性能下降、质量不优,标准化程度低

现在的市场需要的是瘦肉率高的三元杂交猪特别是“外三元”杂交猪,由于华坪县没有完善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无法有效开展配套繁育,无法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纯种亲本,导致种猪供应不配套,纯种和杂种、祖代和父母代种猪代次不清、层次不明;同时,社会引种、留种混杂,胡乱引种,亲本不纯,二元杂交母本供应不成体系,不符合种质标准,生产力低、质量差。生产面大部分仍然是二元杂交,有的甚至连二元杂交都不标准(即亲本不是纯种猪,而是严重退化的品种;有的大本母猪又配的是大约公猪,生产的是大大本商品猪,有的长本母猪配的是长白公猪,生产的是长长本商品猪)。

3 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的思考

3.1 基本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外市场,以“杜长大”外三元为重点。繁育场集中规模饲养,扩繁场(户)及商品生产规模饲养与分散饲养相结合,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三群一站”,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明晰、良种繁育和商品生产相配套的现代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生猪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畜牧业由传统型向集约型、资源型向科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种养加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2 发展目标任务

经过3—5年努力,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户)三级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使各良种繁育场(户)成为全县优良杂交仔猪的产销基地,规模化科学养猪的示范点,优质种猪生产确保满足县内需要、并辐射周边其它地区。全县生猪三元杂交及其它优良配套系的覆盖率提高到90%,其中“外三元”杂交及其它优良配套系的比重提高到80%。具体目标任务是:

3.2.1 原种场:

现省内已有较大规模的外种猪纯繁原种场,原种纯繁场技术要求高、建设标准严格、投资大,华坪县不再进行原种场的重复建设,各品种纯种引进及更新主要依靠省生猪原种场。

3.2.2 繁育场:

建设总存栏纯种长白、约克母猪400头以上的2~4个良种繁育场,年可为全县提供长约、约长、长苏、约苏二元母猪4000头。

3.2.3 扩繁场(点):

分3年建设乡镇、村三元杂交仔猪扩繁场(户)600户以上(以每(场)户存栏二元杂交母猪10-30头规模为主,户均20头),达到全县存栏二元杂交母猪12 000头,2011年生产三元杂交仔猪21.8万头。

3.2.4 人工授精站点:

完善县生猪统一供精站,在生猪主产区建设人工授精站(点)20个,为扩繁户生猪提供优质人工配种任务。

4 保障措施建议

4.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保障

提高建立健全生猪繁育体系、优化品种对实现生猪产业的提质增效的认识,确实加强组织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建议成立华坪县生猪繁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发展与改革局、各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加强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协调、项目工作进度检查、总结和验收等。

4.2 依靠科技,确保建设高质量

4.2.1 成立华坪县生猪繁育体系建设专家组,负责对项目进行详细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咨询、培训、指导和项目种猪场的技术认定等技术工作。项目实施乡镇同时成立项目技术服务小组,进行技术咨询服务及培训。

4.2.2 以DLY三元杂的繁育推广为重点,引入配套系要经过试验后再示范推广。

4.2.3 加强对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的培训和管理。在培训方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乡村输精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配种员操作技术,解决外二元杂交母猪人工授精受胎率不高的问题。

4.2.4 搞好纯种母猪繁育场、外二元杂交母猪繁育场(点)的规范化生产、免疫和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在免疫方面,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规范,确保免疫质量。定期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防止疫病的发生。

4.3 加大种畜禽管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种畜禽管理力度,对全县种公猪进行摸底统计,对不符合种用标准的种公猪一律淘汰,对私自饲养种公猪,影响全县生猪品种改良的,从严查处。同时,对全县饲养的外二元杂交母猪进行建档立卡,保证生猪品种改良有序进行。

4.4 多方筹集,确保资金投入

浅谈印江县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篇10

这几年的实践证明, 受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屠工垄断蔽市、粮价上涨、养殖户 (尤其是散养户) 饲养管理水平局限和业主自身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良种母猪时有过度淘汰、死亡和贱卖的情况, 存栏数不稳定, 威胁着来之不易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成果, “江山不易打也不易守”, 为确保农户和国家投入发挥持久的效益, 巩固、夯实处于生猪养殖先导地位的良种繁育体系, 显得最为迫切和重要。笔者认为, 可采取如下综合措施。

1继续加大生猪养殖扶持政策。保种仍是第一要务, 申报各类生猪养殖项目立项时对纯种猪场和规模二元母猪场倾斜, 解决业主后续投入困难。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对养殖户出栏三元商品育肥猪实行补助, 厚实广大养殖户良种猪养殖收益, 刺激其补栏上栏三元仔猪, 避免各级良种繁育场滞销。

2二元母猪推广分层面稳步推进。良种母猪较土杂母猪对饲养管理水平 (尤其是饲料中蛋白质水平) 要求高得多, 部分养殖户不听指导, 使二元母猪患繁殖障碍综合症, 甚至死亡, 养殖受挫。有些群众误认为二元母猪养不得, 良种推广受阻, 此项工作长期而艰巨。从实际出发, 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养殖外二元母猪, 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的养殖户暂时养殖土杂母猪, 坚持优良父本改良, 待养殖水平提高后, 整县推进二元母猪养殖。

3致力提高种猪场生产管理水平。种猪场建立健全养殖档案, 及时淘汰和补充核心群, 异场引进优良父本, 杜绝近亲繁殖, 加强选育工作, 保证产品质量, 树立牌品, 提高竞争力。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制定年生产指标, 树立人才兴场理念, 落实绩效机制, 规范各个生产环节管理, 抓生产促效益。

4增强养殖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和自身市场拓展能力, 促进企业和农户双赢。养殖龙头企业坚持走群众路线, 惠农才能富企。采取仔猪和饲料赊销、回收商品猪等多种灵活方式与养殖户连接, 并派出技术员跟踪服务, 与畜牧部门共同为广大养殖户保驾护航, 取得群众的信任和合作是根本。种猪场下大力做好营销策划, 拓展县内县外良种猪市场是长久发展之计。

5充分发挥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鑫隆肉联厂对全县商品猪的消化功能, 保障养殖户及时出栏, 销路畅通, 解决养殖户对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

6认真总结《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经验, 一边规范现有猪人工授精点, 一边申报猪人工授精总站建设项目, 实现精液配送制, 提高能繁母猪受胎率, 将便民惠民技术服务工作进行到底。

石榴种苗繁育技术 篇11

1 插条的采集与处理

在石榴完全落叶后到树液流动前,选择晴天,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母树上采集1~2年生营养枝,枝条粗度为0.5~1厘米,采后立即将插条浸入清水中浸泡12~24小时,使插条充分吸水,然后打捆沙藏保湿。育苗时,将插穗截成12~15厘米,一般每个插穗要有2~3个饱满芽。插穗下端剪成光滑斜面,以增加其与土壤的接触面,有利于生根。插穗上端距芽眼0.5~1厘米处剪平。将剪好的插穗每50根为一捆扎好,下端剪口用500毫克/升的ABT生根粉或萘乙酸浸泡处理。

2 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地势平坦的砂壤地育苗,整地时采用“两沟一路式”路面做成畦面呈拱形,中间高,两侧略低,以抬高畦面。两侧挖出排水沟,防止苗圃渍涝。结合整地,全园深翻60~70厘米,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千克、磷肥50千克、硫酸亚铁25千克、辛硫磷1~2千克(防治地下害虫),然后灌水。

3 扦插时间

春季土壤解冻后即可扦插,适时早插对提高成活率有明显效果。从3月上旬开始扦插,到3月下旬完成。

4 扦插方法

扦插时注意将种条基部的插穗和中部的插穗分别扦插,这样苗木生长整齐,可避免苗木生长过程中出现大苗欺小苗,也便于强弱苗分别管理,提高一级苗率。扦插后立即灌水,使接穗与土壤紧密结合。插穗直插于苗床,插时斜面向下插入土中,灌水后土壤下陷,刚好露出一个芽为宜。干插和灌水后插均可。插穗过粗或土质过硬的可用开沟埋入法。先给苗床灌水,待水下渗后,将插穗直插于土中,然后再用小水漫灌,使接穗与土壤紧密结合。扦插株行距为10厘米×40厘米。即每亩用插穗1.66万根。

5 抚育管理

5.1 灌水

扦插后立即灌1次透水,5~7天后再补灌1次,使插穗与土壤紧密结合,使土壤有足够的底墒,灌水后结合松土整平苗床。以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水。幼苗期要用小水漫灌,避免泥浆沾在幼叶上或淹没幼苗影响成活率。但灌水太勤太多会降低地温,对生根不利。在插穗生根期,松土易撞动插穗,影响生根,所以这段时间不宜多松土、锄草,如果草太多可用人工拔除或用防护罩将苗隔离后喷草甘膦除草剂。

5.2 除萌蘖

插穗开始萌芽时往往有几个芽同时萌出需要除萌。除萌时间不宜过早,待苗高5厘米时插条只保留1个健壮的新梢,其余新梢抹除。苗木生长过程中会长出侧枝,宜在侧枝很嫩时摘除,如果已木质化要剪除,不要用手掰已木质化的侧枝,防止留下伤口。

5.3 追肥

苗高20厘米时每亩追施磷酸二铵20千克,随后追施钾肥。苗木生长中后期,再追施磷酸二铵2次,每次每亩用量30千克。同时要进行根外追肥,前期叶面喷肥用0.3%尿素,后期用0.3%磷酸二氢钾。施肥时根据苗圃地的肥力选用化肥种类,要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比例。化肥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追施。

5.4 病虫害防治

繁育体系 篇12

1 良种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榆林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础还很薄弱,存在主推品种和品种改良方向模糊不清,良种繁育生产体系层次不清和配套不全,良种繁育与推广脱节,缺乏种畜禽龙头带动企业,种畜禽生产经营监管缺位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产业发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水平的需要。

2 良种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依托现有基础,面向市场,紧跟国内外先进水平,以政府扶持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主体,生物育种等高新技术为支撑,抓好种羊场、良种推广站和乡村配种站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应榆林市生态环境和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切实加强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组织开展新品种和新品系的培育。同时,提高畜禽良种的制种、供种和服务能力,基本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联合紧密、布局优化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金字塔式的种畜禽生产体系; 基本形成种羊生产供应、配种服务、质量检测三位一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到2017 年,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90% ,羊人工授精技术普及率达到60% 以上,年完成良种羊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5 万只。切实加强种羊生产经营管理,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种羊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制度,不断提高良种生产经营宏观调控管理能力,确保种羊生产经营市场依法有序运行和健康成长。

3 良种体系建设的重点

陕北白绒山羊是榆林市自主培育的地方优良品种,占全市羊饲养规模的70% 以上,是我国白绒山羊优势生产区之一和陕西省陕北白绒山羊重点生产基地。为了建设好陕北白绒山羊良种繁育体系,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二级半闭锁繁育,突出以陕北白绒山羊“一中心、三园、十场、十村”为重点的核心繁育群3 万只,年供种能力达1 万只,陕北白绒山羊存栏量达到10 万只的良种羊生产基地。

3. 1 培育发展方向

主攻羊绒纤维细度、长度和产绒量等经济性状,聚合优质( 绒纤维细度15μm以下) 、高产( 产绒700 g以上) 、抗逆( 饲料报酬高、适应性强、抗病) 等性状基因,强化基因组合创新,加大基因纯化稳定,提高陕北白绒山羊的遗传优势,进一步培育陕北白绒山羊的遗传多样性。积极稳定数量,大力提高质量,加强宣传,提高市场竞争力。

3. 2 品系选育

应用现代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借鉴辽宁绒山羊、内蒙绒山羊选育经验,并根据市场对绒山羊纤维细度的要求,确定陕北白绒山羊品系选育方案,在控制陕北白绒山羊绒纤维细度不再增粗并向细型、特细型方向发展的前提下,分为羊绒特细型、羊绒优质高产型、高繁殖率型三个品系开展选育工作。

3.2.1羊绒纤维特细型品系

符合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标准,突出细度选择,提高绒纤维长度,稳定产绒量。要求绒纤维细度控制在14.5μm以下,长度达到6.5 cm以上,产绒量成年公羊1 000 g、成年母羊600 g。建立核心群3 000只,其中组建绒纤维细度在13μm以下、长度9.6 cm以上超细型群体300只。

3.2.2羊绒优质高产型品系

符合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标准,突出抓绒量性状选择,提高羊绒优质水平。要求抓绒量成年公羊1 250 g、成年母羊750 g,绒纤维细度控制在16μm以下,长度达到8 cm以上。建立核心群15 000只。

3.2.3高繁殖率型品系

符合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标准,突出繁殖性状选择,兼顾肉用性状,稳定产绒性能。要求选育核心群双羔率达到60% 以上,年繁殖率达到150% 以上,出栏率达到100% ,屠宰率达到52% ,羊绒纤维细度控制在16 μm以下,长度8 cm以上,抓绒量成年公羊1 000 g以上,母羊600 g以上。建立核心群15 000 只。

3. 3 良种测定登记及人工授精站建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优良畜禽个体登记规则》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以陕北白绒山羊选育核心群、核心产区为重点,以陕西省陕北白绒山羊( DB 61 /T918—2014) 为依据,全面推进陕北白绒山羊种质测定和良种登记。坚持组织开展普查鉴定,统一耳标标识,统一鉴定技术规范,统一电子档案管理,年登记优良陕北白绒山羊个体5 万只以上。适应陕北白绒山羊发展需要及现阶段人工授精技术应用实际,拟建设陕北白绒山羊种公羊站30 个,输精站点300 个,羊人工授精技术普及率达到60% 以上。

4 实施方法及措施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榆林市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积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市县( 区) 财政设立良种繁体系建设专项支持资金,切实增加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同时,争取土地、信贷、水电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4. 1 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以市、县( 区) 畜牧技术推广站为技术主体,以父母代良种扩繁场为实施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专门工作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专门工作人员。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制订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方案,良种扩繁场、商品代场建设标准,指导种羊场制订各项技术规程,对拟引进品种进行风险性评估,提出支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政策性建议,组织实施重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明确市、县( 区) 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市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扩繁场的建设和管理,县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商品代场和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种畜禽执法管理队伍建设,配备专业执法人员、必要交通工具和检测设备,完善执法手段。积极开展良种登记,建立健全种畜禽信息管理系统。

4. 2 分步推进

第一步,重点制订符合榆林市发展实际水平的良种扩繁场、商品代场建设标准,组织遴选确定重点扩繁场、商品代场,指导重点扩繁场、商品代场制订选育计划和选育技术方案,组织开展良种登记和联合育种,基本形成“育、繁、推”相结合的良种繁育体系架构; 第二步,推进良种核心繁育群建设,组织开展品种选育工作,支持种羊场加强条件建设,使良种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 第三步,重点推进陕北白绒山羊品系选育,促进新品种类群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组织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系和肉绵羊新品种审定,良种综合品质和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榆林市现代畜牧产业建设的需要。

4. 3 依法加强对良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

上一篇:医患服务下一篇:聚合物微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