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殖

2024-08-01

人工繁殖(精选12篇)

人工繁殖 篇1

麝香是位居四大动物香料之首的名贵中药材, 货源短缺, 价格昂贵, 因此林麝的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一、林麝的繁殖生理特点

1. 性成熟

公麝性成熟晚于母麝, 营养、饲养管理水平差的晚于营养好、体质健壮者。一般情况下, 公麝14~18月龄、母麝7~18月龄性成熟, 此时体重已达成年麝60%~70%;个别营养状况好者可在6月龄性成熟, 发育慢、营养差的母麝18月龄可仍不发情。达到性成熟的林麝, 尚在生长发育, 此时配种部分母麝能正常受孕产仔, 但会因营养不足影响母麝后期利用及仔麝发育。

2. 适配年龄

公麝的适配年龄是3.5岁, 母麝2.5岁。发育好、体质健壮的母麝1.5岁也可配种。为培育高产麝群繁育优良后代, 种用麝的初配年龄应比一般生产群晚1年。4~8岁公麝配种能力最强, 个别利用期可达13.5岁。

3. 发情

季节性多次发情, 母麝在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发情, 旺期在11、12月份。在整个发情季节, 母麝要经历3~5个发情周期, 每个发情周期19~25天, 平均21天, 每次持续36~60小时。排卵多在发情开始后的18~20小时。

母麝在发情初期烦躁不安, 来回走动, 食欲减弱, 采食量下降, 外阴部略显红肿, 阴道有少量黏液流出, 虽有公麝追逐, 尚不接受交配。发情旺期出现交配欲, 如有公麝追逐, 母麝便站立不动或将臀抬起接受爬跨, 并发出尖细的“咝咝”叫声。发情公麝情绪不安、不合群, 身体散发香气, 昼夜鸣叫, 好爬跨、食欲减退, 体况消瘦。公麝性兴奋时仰头吹气, 发出“呋呋”声, 沿獠牙流出白色泡沫状唾液, 扭动身体后躯恐吓母麝;母麝跑走, 公麝边追逐, 边“哼哼”地叫。

二、配种技术

种公麝在交配过程中有勃起、爬跨、抽动及射精 (母麝生殖器官排出黏液, 即射精反射) 4个过程。射精后, 公麝疲乏无力, 不再追逐母麝, 自舐阴茎后便去休息。公麝第1次交配后, 休息20分钟左右又可交配, 此后每休息40~120分钟才可交配。母麝生殖器官内排出分泌物润滑阴门和阴道, 利于提高受胎率。常用的为单公单母配种法、单公群母配种法、群公群母配种法和人工授精配种法。采用单公群母法受胎率高达90%, 是养麝业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1. 单公单母配种法

把发情母麝和经过挑选的种公麝拨到指定圈 (配种圈或走廊) 进行单个配种。

2. 单公群母配种方法

有两种组织形式, 一是将母麝分成每群4~6头的若干小群, 每群放入1头选好的种公麝, 整个配种期不再更换公麝;二是根据生产性能、年龄、体质状况, 将母麝按每群12~15头的规模分成若干组, 按1∶5的比例选定公麝, 每群每次放入1头公麝, 配种初期和末期每隔5~6天更换1次, 配种旺期每2~3天更换1次。在1天内公麝已配3次或4次以上的, 尚有母麝发情需要交配时, 应将该公麝拨出, 让其他种公麝交配。

3. 群公群母配种法

(1) 群公群母且不更换种公麝的配种方法, 按照公母1∶ (4~5) 比例, 从配种开始时一次性将种公麝全部放入到母麝群内配种, 直到配种结束。 (2) 群公群母更换种公麝的配种方法, 在配种初期按1∶5的公母比例, 将初次参加配种的3~4岁公麝放入配种母麝圈内, 引诱母麝提早发情。到母麝发情旺期, 按1∶ (3~4) 的公母比例, 换入优良种公麝, 继续配种。配种旺期以后, 如有70%~80%的母麝完成配种, 可将体弱的公麝拨出, 再按1∶5的比例留公麝, 坚持到配种全部结束为止。

4. 人工授精配种

(1) 采精。将电刺激采精器的探头涂上液体石蜡, 将公麝麻醉后从肛门缓缓插入, 直至第4~5腰椎下约15厘米, 在频率40赫兹条件下通电进行间歇刺激 (通电5秒、间歇5秒, 电压6~12伏) , 连续刺激5~10分钟, 休息2~3分钟后再进行刺激, 反复2~3次即可采出精液。 (2) 精液品质检查。精液为乳白色, 微带碱性味, p H值7.1左右, 精子密度为约4.6亿个/毫升, 活力为0.7。 (3) 精液的稀释。稀释液配方为11%蔗糖100毫升, 卵黄10毫升, 青霉素1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5万国际单位, 室温下用等温的稀释液将精液稀释2~5倍。 (4) 输精。将发情母麝保定, 用羊用内窥输精器输精, 间隔12小时再输精1次。每次所输精子活力不得低于0.6, 有效精子数不少于0.6亿个。 (5) 精液的冷冻保存。冷冻稀释液的基础液含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柠檬酸、果糖、纯化水, 在100毫升基础液中加入卵黄15毫升、甘油8毫升、青霉素1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10万国际单位, 即成为冷冻精液稀释液。解冻液为3%的柠檬酸三钠。

5. 注意事项

圈养条件下, 经过选择的种公麝于9月份放入母麝群中配种。提前放入公麝不但可诱导母麝早期发情、早期配种, 也可避免公麝间争偶, 影响配种。交配频率不宜过大, 每头公麝每日交配不超过2次。配种期建立昼夜值班制度, 记录和掌握配种进度。配种中, 注意观察母麝发情动态, 灵活掌握更换公麝的时间, 以防公麝因配种负担过重或发情母麝漏配。刚配完种的麝, 因血液循环加快, 呼吸急促, 生理机能尚未恢复正常, 不宜马上饮水, 应将圈内水槽盖上, 待恢复正常生理机能后方可饮水。配种结束后, 应将所有公麝从母麝圈拨出。

人工繁殖 篇2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

在河南省首次对泥鳅进行了大规模人工繁殖试验,并对人工繁殖过程中不同催产剂对催产效果的`影响和泥鳅胚胎发育过程作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催产剂的效应时间和催产效果明显不同.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泥鳅性腺发育正常,催产率因催产剂不同而不同,使用LRH-A2和DOM混合催产和使用HCG和LRH-A2混合催产效果更明显,在水温21-24℃、盐度5‰的流水环境中,经25h左右仔鱼大量出膜,体长为3.5-4.8Mm.

作 者:路志鸣 李孝珠 Lu Zhimin Li Xiaozhu 作者单位:新乡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11(3)分类号:Q959.468关键词:泥鳅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沙塘鳢人工繁殖试验 篇3

关键词:沙塘鳢;人工繁殖;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

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隶属于鲈形目、塘鳢科、沙鳢属,俗名“土才鱼”、“土憨巴”、“虎头鲨”、“土蒲鱼”等,是淡水底栖小型肉食性经济鱼类,主要摄食虾和小型底层鱼类,兼食水生昆虫幼虫和螺、蚬等底栖动物。因其肉嫩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逐渐受到人们喜爱,是一个极具开发养殖前途的地方特色品种。

然而,当前市场上的沙塘鳢大部分野捕于河流,人工养殖的沙塘鳢比例较低。沙塘鳢的人工繁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苗种多采集于野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沙塘鳢养殖的快速发展,因此开展沙塘鳢的人工繁殖技术试验,对进一步扩大沙塘鳢养殖面积,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渔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亲本来源

试验用亲本来自江苏广陵长江系家鱼原种场原种后备亲本选育江面-夹江。在2013年12月中旬至2014年1月底进行江面捕捞时挑选体格健壮、无病无伤、规格在50 g以上的沙塘鳢个体放到池塘中进行集中强化培育。

1.2亲本强化培育

用于亲本强化培育的池塘为泥土池,面积1 000 m2,水温达16 ℃左右时投喂少量小鱼碎块及碾碎的螺丝,2014年2-3月每星期冲水1次,3月底至生产前每星期冲水2~3次,定期检查亲本性腺发育情况。

1.3人工催产

4月中下旬水温18 ℃以上时开始进行人工繁殖。沙塘鳢苗种繁殖采用注射催产药物后自产的方式,减少对亲本的损伤。繁殖亲本雌雄比约1∶1.5,其中母本35尾,平均体重约55 g;父本57尾,平均体重约75 g。催产药物为注射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2号(LRH-A2),所有药物均购自浙江宁波第二激素厂,其中HCG量为500 IU/Kg,LRH-A2为20 μg/kg,雄鱼剂量减半,采用胸鳍基部一次注射的方法。

1.4产卵孵化

亲本注射催产素后放入长方形水泥池中产卵,卵巢采用拱形瓦片和直径10 cm的PVC管段,拱形瓦片每2~3片搭成一个卵巢,准备了约40个卵巢。卵巢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7 d后在注射催产药物前放入产卵池中。产卵池采用微流水促排卵。亲本注射催产药物后及时检查产卵情况,发现有产出的卵及时将瓦片取出,用绳系在瓦片中段后悬挂孵化桶中进行流水孵化,1 m3水体放受精卵约0.5万粒。孵化用水采自夹江,经80目筛绢过滤后使用。孵化期间每隔3 d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一次,及时清除孵化桶四周网眼上的附着物,发现未受精的白色卵及发霉的卵用镊子及时清除。

2结果

2.1亲本性别鉴定及性腺观察

通过观察在繁殖季节,沙塘鳢亲鱼雌性个体较小,体色灰黄色,体色较暗,体表粘液少,手摸有明显粗糙感。雄性个体较大,体色较雌性鲜艳,呈黑黄色,体表粘液较多,手摸较光滑。定期检查性腺发现,沙塘鳢亲本性腺发育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解剖发现,成熟的卵巢呈橘黄色,分布在身体两侧充满腹腔,卵巢内卵粒为半透明圆球形,橘黄色,卵膜较薄,轻轻挤压即有卵粒脱落。成熟的精巢为乳白色,末端微淡红,前端细短,后端宽大厚圆,与王吉桥[1]、赵晓勤[2]等对沙塘鳢性腺的研究相符。

2.2产卵孵化

试验期间水温最低17.3 ℃,最高23.4 ℃,注射催产药物后亲本48 h后陆续开始产卵,最早产卵与最晚产卵时间相差10 d左右。卵在瓦片上呈近圆形分布,卵粒数最多3 235粒,最低782粒,测得亲本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 100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40粒/g体重。受精卵为两端较尖的黄色透明椭圆形,其中一端以粘丝粘着瓦片,另一端随水流飘动。35组试验亲本累计产卵约39 000粒,催产率为64%,卵受精率约88%。孵化时间平均约21 d。

2.3出苗

孵化后期及时检查瓦片上卵发育情况,发现瓦片上卵都脱落后,取出瓦片,每天用盆从孵化桶底部捞取鱼苗观察生长情况,待鱼苗能平游并出现觅食行为时,从孵化桶中集出放入水泥池中培育,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此次试验获得鱼苗约25 000尾,出苗率约73%。

3讨论

3.1亲本催产

通过试验发现,在同等催产剂量的条件下,沙塘鳢亲本能否成功催产与亲本性腺发育情况、水温有重要联系。亲本性腺发育好的比发育差的产卵快,水温高比水温低的产卵快。这与杨彩根[3]、史杨白[4]、杨长根[5]、熊良伟[6]等人的研究相符。注射催产药物时,由于沙塘鳢亲本个体较小,需采用针头较细的注射器进行注射,否则药物容易溢出减弱催产效果。在催产药物方面,目前沙塘鳢人工催产使用的药物以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A)、地欧酮(DOM)四种为主,通过相互配合进行2次注射的试验较多。此次试验使用HCG与LRH-A2混合一次注射的方法,亲本在48 h后也陆续产卵,只是产卵的批次不整齐,最早与最晚产卵时间间隔10 d之久,是与突然变化的水温还是催产药物的剂量有关还需进一步试验确定。

3.2孵化管理

由于沙塘鳢受精卵孵化时间较长,卵在孵化过程中的日常管理更加重要。试验发现,即使是流水孵化,7 d左右受精卵仍被水中的泥土物质覆盖,需要及时清洗孵化桶。在卵巢方面,瓦片卵巢优于直径10 cm的PVC管段, PVC管段卵巢在孵化后期鱼卵感染水霉病的概率明显高于瓦片,可能与受精卵受氧面积有关。在孵化用水方面,去除孵化用水中的敌害生物尤其重要,此次试验中有2个孵化桶使用独立水管进水,孵化用水在孵化期间因工作疏忽未进行过滤,孵化后期孵化桶中出现大量轮虫、枝角类和水蚯蚓,导致这2个孵化桶中的卵全部死亡,其他孵化桶用水使用80目筛绢过滤后孵化期间未发现类似情况。在水霉病防治方面,由于沙塘鳢的受精卵孵化时间是四大家鱼等常规鱼的3~4倍,整个孵化期间发生水霉病的概率也远高于其他品种。因此,在孵化期间需特别做好两点工作:一是做好受精卵的定期消毒,使用高锰酸钾或其他消毒类药物每3 d消毒1次预防水霉感染:二是及时剔除未受精卵和发霉卵,正常情况下受精卵在产出后第2 d即可发现未受精的白色卵,要及时剔除,同时要经常检查受精卵发育情况,发现感染水霉的卵要及时清除,时间久了会引起较大面积感染。在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受精卵孵化速度还与水温有重要联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发育快,温度低,发育慢[7]。此次试验期间,前期水温在18 ℃上下波动,受精卵孵化时间平均为21 d,后期水温升至22 ℃左右,受精卵孵化时间比前期缩短了2~3 d。

参考文献:

[1] 王吉桥,史建国,姜玉声,等.鸭绿沙塘鳢繁殖习性的观察及性腺发育周期的组织学研究[J].水产科学,2008,27(8):379-385

[2] 赵晓勤.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生殖系统发育及其繁殖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杨彩根,王永龄,宋学红,等.沙塘鳢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J].水利渔业,2005,25(6):49,112

[4] 史杨白,李萧轩.沙塘鳢人工繁殖试验[J].水产养殖,2011(5):8-10

[5] 杨长根,江之栋,宋长太,等.沙塘鳢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J].水产养殖,2003,23(2):19-20

[6] 熊良伟,陶桂庆,王帅兵,等.沙塘鳢室内繁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880-2882

[7] 王武.鱼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16

鲤鱼人工繁殖技术 篇4

1 鲤亲鱼的选择

鲤亲鱼可以从湖泊、水库天然水域或从饲养成鱼的池塘中选留, 一般经过人工饲养的鲤亲鱼质量好、怀卵量高、产卵顺利。要求雌鱼在2龄以上, 体重0.5~1.0 kg, 如年龄在3~4龄, 体重在2 kg左右则更好。鳞片完整, 体无病伤, 体色鲜艳。体高背厚, 有效理想的相对高度和厚度。雌鱼腹膨大, 胸、腹鳍间肉质薄而柔软, 一般怀卵量大[1]。

2 雌雄鉴别

鲤亲鱼的雌、雄鉴别比较容易, 不管生殖或非生殖季节, 都有较明显的特征, 具体如表1所示。

3 鲤亲鱼的饲养管理

3.1 专塘饲养

鲤亲鱼要专塘饲养, 池塘水深在1.5 m左右即可, 面积666.67~2 000.01m2比较合适, 根据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 放鱼量为1 500~1 875 kg/hm2。鲤鱼喜食底栖生物, 饲养鲤鱼的池塘, 以底质淤泥较厚 (20 cm左右) 、腐殖质较多、底栖生物丰富较好。新开挖池塘不适宜作为鲤亲鱼的培育池[2]。

3.2 定点投喂

立春后水温回升到10℃以上开始设食台定点投喂。常用的饲料品种有麦芽和浸泡的糠饼、菜饼及少量菜叶、嫩草。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5%, 具体数量应以天气、水温、摄食等情况变化适当增减。并根据池塘水质情况不定期排出部分老水, 增加部分新水, 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溶氧充足, 以利增加鲤鱼的食欲量, 促进性腺发育成熟。

3.3 分塘饲养

为避免鲤鱼在不正常的天气 (如春季雷雨天气) 情况下自然零星产卵导致不易收集, 3月中旬将鲤鱼雌雄分开放养在备好的鱼塘, 分养时要严格鉴别雌雄, 切不可粗心大意, 使雌鱼塘中混进雄鱼。分塘后继续培育促使性腺发育成熟。

4 催产、孵化

4.1 鱼巢制备

鲤鱼卵为粘性卵, 在自然水域粘附在水草上孵化,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繁殖。鱼巢即成为鲤鱼产卵的重要环境条件, 鱼巢设置好坏, 直接影响鲤鱼产卵的效果。制作鱼巢的材料主要有水草、杨柳根须、棕毛, 可根据当地资源选用, 必须是细须多、柔软, 不易发霉腐烂, 溶水后散开, 符合产卵和附着卵的生态要求, 鱼巢做好后需经蒸煮, 消毒晒干。如用水草作鱼巢不能蒸煮, 需清洗干净后用药物浸泡消毒[3]。

4.2 催产

清明前后水温逐渐回升, 要注意观察鲤鱼活动情况, 特别是下雷阵雨第2天日出后, 如发现鱼吻部露出水面, 3~5尾集中一起呈呼吸状况或少数顺塘边游动, 说明性腺发育成熟。如天气晴好, 水温稳定在18℃以上晴天即可催产。催产前将塘水放浅到0.3 m左右, 使鲤鱼晒背2~3 h, 具体晒背时间视太阳光线的强弱、水温高低灵活掌握, 起捕时要用网兜捕捉, 避免手捕伤鱼, 将鱼捕起放入清水的网箱中, 使鱼的口腔污物、鳃中污泥吐出。

经过数小时的网箱静养, 雌鱼注射激素 (LRH-A2) 5μg/kg·体重, 雄鱼注射2.5μg/kg·体重, 具体剂量视性腺发育成熟度适量增减, 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 (雌雄按1.0∶1.5进行配组) , 随后将已消毒的鱼巢捆扎成一把一把系在竹竿上, 再将竹竿扎成三角形筐架或长方形、平列形放到产卵池中, 注射激素后8~10 h鱼就开始产卵。产卵时要保持安静的环境条件, 避免影响产卵效果, 如果不产卵, 可将产卵池水放浅继续晒背或二次注射激素[4]。

4.3 孵化

鲤鱼产卵不是一次性产完, 虽注射激素 (LRH-H2) , 但与四大家鱼相比, 产卵时间要长些, 将已产满鱼卵的鱼巢拿出放入2%~3%食盐水中浸泡20 min左右 (可防止鱼卵得水霉) , 放至已安装好纱窗的环道池内, 注入微流水进行孵化。

水温稳定在18~24℃时, 4~5 d即可孵化出膜。刚出膜的鱼苗围绕在鱼巢周围, 待2 d后鱼离开鱼巢可自由活动时, 将鱼巢缓慢拿出环道, 清除折断在环道内杂物。待鱼苗腰点现齐后出环道计数下塘培育或销售。

摘要:介绍了鲤鱼人工繁殖技术, 包括鲤亲鱼选择、雌雄鉴别、饲养管理、催产、孵化等方面内容, 以为鲤鱼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鲤鱼,人工繁殖,亲鱼选择,雌雄鉴别,饲养管理,催产孵化

参考文献

[1]刘迪, 王明明.鲤鱼的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5) :194.

[2]曹巍, 吕天龙.制约鲤鱼人工繁育的几个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 2008 (5) :39.

[3]焦长军, 侯景军.锦鲤的人工繁殖试验技术总结[J].黑龙江水产, 2007 (2) :25.

黄鲷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篇5

综述了黄鲷的形态、生态、生长及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报道了黄鲷亲鱼选择培养及人工促熟催产技术,胚胎发育、仔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苗种培育等有关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注射LHRH-A,和LHRH-A2+DOM催产后,经营养强化培育的野生黄鲷可有规律地连续产卵.产卵一般在10:00~16:00时进行,产卵期长达45~57 d.在培育水温20~22 ℃、盐度28~30时,受精卵经35~37 h完成胚胎发育,孵出仔鱼,孵化率为89%,孵出的仔鱼活泼健壮.

作 者:陆建学 夏连军 辛俭 钟俊生 作者单位:陆建学,夏连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90)

辛俭(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100)

钟俊生(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0)

茶树的人工栽培与繁殖技术 篇6

我国人民对于茶树生长习性和环境的认识是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观察得来的,这为茶树的人工栽培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东晋的郭璞曾记载茶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讲到了茶树的外部形态。但在唐代以前,人们对茶树的认识还远远没有系统地形成一门科学。直到唐代时,竟陵人陆羽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对茶树的形态特征有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书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对茶树、叶、花、果、茎、根的特征都作了形象化的描述。在《茶经》以后的茶书中,也有一些关于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由此可见,在近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树的形态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茶经》在讲到茶树种植与土壤的关系时认为,夹有岩石碎屑的土壤适于茶树生长;在砾壤中,茶树生长难以茂盛;而板硬的黄土土质贫瘠,不宜于茶树生长。现代研究认为,这样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除此以外,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茶树是一种喜阴雨宜短日照的植物,种茶时需要适当采取遮阴措施,过多的光照不利于茶树的生长,也影响茶叶的质量。

我国早期的茶树繁殖技术一般采用直播法,也就是挖穴撒籽的方式,关于这一技术最早在唐代的文献中可见记载。韩鄂在《四时纂要》中对种茶的时间和方法作了详细的叙述,书中指出,种茶的时间最好在二月中旬,选择树下或背阴处挖坑,坑要挖圆三尺,深一尺。先将坑内的土捣碎,铲除其中的杂草和树根,以免妨碍茶籽发芽生长。然后将粪与土混合作为基肥,在每一个坑里播种六七十颗茶籽,最后在上面覆盖一寸厚的土。之所以一个坑里要种这么多颗籽,是因为多粒较之单粒顶土能力更强,胚芽的出土比较容易。而且一旦有的茶籽丧失了活力没有萌芽,也不至于缺苗。采用茶籽直播法播种出苗后,幼苗能够连续生长,容易获得丰产,而且技术簡单易行,节省劳力与费用,唐代以后一直沿用此方法。

但是,直播法的种子使用量很大,难以控制种子发芽的条件,幼芽和幼苗在田间容易遭受高温、干旱及雨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于是从宋代开始,人们逐渐掌握了茶树种子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育苗移栽。这种方式需要事先在专用的地块播种育苗,等到茶籽发芽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将茶苗移栽到别处。因为育苗时的占地面积较少,幼苗相对集中,育苗移栽对土地利用较为经济,而且便于培育和选择壮苗,节省了种子,更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繁殖。比如我国云南的大部分茶区由于干湿季分明,冬、春连续少雨干旱,直播一般难以全苗,因此主要采用的就是育苗移栽的方式。

泥鳅全人工繁殖技术 篇7

根据国内外文献对于泥鳅的研究报道, 仅见其关于生长、繁殖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养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人工繁殖方面研究目前仅限于小规模试验阶段。目前, 我国泥鳅养殖的苗种主要来自人工捕捞的野生苗, 加上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 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 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江苏省农科院宿迁农科所结合单位已有条件, 在进行了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试验后, 于2014年进行了泥鳅全人工繁殖技术试验, 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 亲鳅培育

1.1 亲鳅选择

2014年4月从天津及宿迁周边地区按照雌、雄1∶1.5的比例选购背黑肚白、体型端正、体质健壮, 黏液较多、无病无伤, 年龄在2龄以上, 天然纯正的大鳞副泥鳅亲鱼600尾, 雌鱼体重范围在90~160g, 体长20~30 cm;雄鱼体重在35~85 g, 体长15~25cm的个体 (若条件有限, 亲本体长也应在10 cm以上, 体重在25 g以上) 。

1.2 亲鳅培育

放养前10 d左右, 亲鳅培育池用生石灰150kg/667 m2进行清塘消毒, 选购的亲鳅在放养前用2%食盐水浸洗10 min左右, 雌、雄亲鳅分别放在不同的培育池中饲养。培育过程中, 以蛋白质含量在30%~35%的人工配合饲料为主, 适当配以植物性饲料, 日投饵量为亲鳅体重的4%~6%, 每天8:00、16:00各投喂1次, 上午投喂日饵量的30%, 傍晚为70%, 每隔3~5 d加注新水8 cm左右, 在亲鳅催产前15 d, 每天注入新水12 cm左右。

2 繁殖准备

亲鳅催产前, 准备好催产药物、注射器、泥鳅固定设备等催产物品以及孵化缸、孵化桶、孵化槽等孵化设备。试验共准备6个孵化缸, 在缸内安装好进水和升温设施。泥鳅催产后的产卵受精在孵化缸进行, 鱼卵的孵化在孵化桶进行。催产采用反冲式流水孵化方式孵化, 孵化出的泥鳅小苗在孵化槽内暂养3 d。

3 催产方法

3.1 雌、雄鉴别及成熟度的鉴定

亲鳅达到性成熟后, 雌雄区分主要区别见表1。成熟的亲鳅雌鳅腹部肥大、有弹性, 体重在100 g以上, 雄鳅轻轻挤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 体长在10cm以上。

3.2 催产日期及雌雄配比的组合

催产日期选择在2014年5月10日—24日, 共催产6个批次。第1个批次雌雄配比为1∶1, 后5个批次雌雄配比为1∶1.5。

3.3 催产的药物组合、注射剂量及方法

催产剂采用LRH-A2+HCG+DOM混合剂。催产剂量:雌鳅0.2 m L, 雄鳅减半。注射方法采用泥鳅背鳍基部注射。注射前用胶布将1 m L注射器的针头处理, 使注射针仅露出2 mm左右的针尖, 防止注射时针头扎入太深伤及泥鳅内脏。因泥鳅体表黏液较多, 为防止注射时泥鳅扭动太大会对其造成伤害, 在注射时需用纱布和筷子 (或光滑木棒) 缝制专门工具对其固定, 同时操作动作一定要快。

4 产卵、授精、孵化

产卵、授精在孵化缸进行, 水温控制在21~25℃, 效应时间控制在10~14 h。孵化在孵化槽进行, 采用反冲式流水孵化, 水温控制在21~25℃, 孵化过程中及时减少充气量, 防止鱼苗运动量过大消耗体力, 影响成活率, 并保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随时监测孵化水体的温度、溶氧等数据, 并密切观察受精卵和鱼苗孵出情况, 及时清除孵化水体中产生的污物以及敌害生物。泥鳅苗孵出3~4 d后, “腰点” (鳔) 出现, 能在水体中作水平游动, 此时可出苗销售或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5 结果

人工催产和孵化情况见表1、表2。

6 小结

6.1 催产亲鱼性腺成熟度及药物注射方法的掌握

用于人工繁育的亲鳅质量对试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亲鱼性成熟并不等于性腺成熟, 区分雌雄及掌握性腺成熟好的亲鱼进行注射、催产并且在操作中尽量减少对鱼体的损伤是确保泥鳅苗种全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本实验结果表明, 年龄在2~3龄、体长在10~18 cm、体重雌鳅在90~160 g、雄鳅在35~85 g的亲鱼性腺成熟一般较好, 为了减少操作中对鱼体的损伤, 最好采用以下药物注射方式:首先用纯棉织大毛巾稍微除去泥鳅体表水分, 再用两根光滑木棒或者筷子缝制一个能裹住亲鳅的工具, 用连续注射器背部注射, 注射深度为0.2 cm, 注意不伤到内脏。

6.2 掌握合适的催产药物配合

催产药物的组合配比以及注射用的剂量是影响泥鳅催产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通过本试验表明, 泥鳅人工催产采用混合催产剂效果较好。以往的试验中, 人工繁殖催产激素一般单独使用HCG、LRH-A2和DOM, 但据查阅相关文献表明, 单用一种激素往往达不到较理想的催产效果, 本试验使用LRH-A2+HCG+DOM混合剂能起到协同互补作用, 显著提高亲鳅的催产率。

6.3 正确掌握孵化流水的温度

野鸭人工驯养繁殖技术 篇8

1 品种选择

选择杭州湾迁徙性天然绿头鸭和斑嘴鸭2个野鸭品系, 驯养繁殖野鸭, 肉质鲜嫩、味美可口、脂肪较少, 佳肴仍保持野味。生长速度快, 70日龄平均体重可达1kg, 160d左右开始产蛋, 年产蛋25枚以上。商品野鸭市场销路十分广阔。

2 生产环境选择

驯养繁殖野鸭舍要符合野鸭的野生习性, 建造在环境偏僻、安静, 远离公路、村庄及其他畜禽养殖场, 便于灌水、排水的地方。

3 鸭舍建造

建造鸭舍要求1/2搭棚作休息室, 1/2为露天活动场地。活动场地建好人工水池, 采用围网, 以防飞逃, 网顶高距水面2.5m左右, 周围加围网至水底, 联成封闭体, 一般每100只野鸭饲养面积为65m2左右。并在活动场栽些树木、草丛, 水池中培植些藻类, 营造一个适宜的野生环境。

4 饲养管理

4.1 育雏管理

1~3日龄要保持28~30℃;4~7日龄要保持25~28℃;8~14日龄要保持22~25℃;15~30日龄要保持20~22℃。育雏温度从高逐渐降低, 昼夜温差≤2℃。舍内要保持干燥, 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 地面铺松软稻草, 并隔栏喂养。雏鸭有堆睡习性, 须日夜值班, 防止压死闷死。适时放水, 第1次放水在开食前, 用小喷雾器喷点鸭身, 以后在温度合适的前提下, 慢慢在水盆水浴1~2次/d, 保证足够的饮水, 每天饮水4~5次。野鸭食性杂, 喜食小鱼、小虾、贝类、虫子、谷类和水草, 同时选择易消化、适口性好、略带腥味、便于啄食的颗粒状饲料, 粗蛋白含量达20%, 代谢能11 495~11 913 KJ/kg, 钙、磷含量分别为0.9%和0.5%。合理密度, 一般1周龄内30羽/m2左右;1~2周龄20羽/m2左右;2~3周龄15羽/m2左右。视野鸭生长发育情况应逐步降低密度。

4.2 成鸭管理

育成期是野鸭生长高峰期, 也是最爱活动的时期, 此时双翅已发育齐全, 可以飞翔, 设好围网, 以防飞逃。为适应野鸭的特性, 给予满足的运动空间, 扩大水、陆地运动场面积。每天放水3次, 勤换水, 一般7d换1次, 高温季节3d换1次, 切勿等水池表面发绿才换水。定时、定量饲喂, 一般1d饲喂2~3次, 每次25~40g/羽, 饲料要求营养全面, 适合野鸭食性, 要求含粗蛋白15%、代谢能11 913KJ/kg、钙和磷含量分别为1.0%和0.6%。

4.3 种鸭管理

场舍保持安静, 野鸭生性胆小怕惊, 如噪音过大, 会燥动不安, 影响生长和产蛋。同时要尽量避免其他野鸭干扰种鸭。种源从捕捉野鸭进行驯养, 捕获的野鸭首先剪去翅膀上的飞羽, 两边剪得不一样长, 使之在飞行时失去平衡, 也就便于管理, 但仍要用网罩围养, 野鸭经过5~6代的人工驯养, 会逐渐丧失野性, 养到5~6代就应淘汰不作种用, 应重新捕获野鸭或收集新的野鸭种蛋孵化, 或从人工驯化的野鸭后代中选留种鸭。公母鸭的选择都要符合本品种特征, 公鸭要求羽色漂亮, 雄性分明, 体型较大, 健壮有力, 体较重但不过肥, 活泼好动, 性欲旺盛者;母鸭要求选头颈细长, 眼大有神, 体躯丰满, 腹部宽广, 产蛋期间耻骨间距较宽, 觅食力强的个体, 选留的种鸭一般利用2~3年。公母合群从140日龄开始, 公母野鸭按1∶2或1∶3比例合群, 至产蛋结束。

注重营养, 产蛋期对营养要求较高, 饲料一般应含粗蛋白16%、代谢能11 077~11 495KJ/kg、钙和磷含量分别为3%和0.8%~0.9%, 并应根据产蛋情况及季节变更作适当调整, 注重添加小鱼、小虾等新鲜动物饲料, 以满足野鸭的食性, 促进高产稳产。野鸭的性成熟较迟, 一般公鸭为165~170日龄, 母鸭150~160日龄。为促进野鸭的早成熟、早开产、延长产蛋时间, 从100日龄开始应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达到每天12h光照, 开产后光照时间逐渐增加到16h。野鸭产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其产蛋多少、受精率高低与外界气温有密切的关系。15~25℃最适宜野鸭产蛋, 4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最佳繁殖季节。为使野鸭多产蛋、产好蛋, 应创造良好环境, 密切注意气候变化, 以防冷、热应激。

5 疫病防治

定期清除鸭舍附近垃圾、杂草, 定期杀虫灭鼠, 防止鼠害或其他动物传播疫病。经常消毒。在野鸭70日龄左右用鸭瘟弱毒疫苗, 商品鸭用1次即可, 种鸭1年2次;定期对禽流感进行检测, 并适时做好禽流感免疫工作。同时做好禽出败和大肠杆菌病等疾病的防治以及定期驱虫、对病死或淘汰野鸭的处理工作。

摘要:为充分利用野鸭资源, 保护野生动物, 选择杭州湾迁徙性天然绿头鸭和斑嘴鸭2个野鸭品系, 开展了人工驯养繁殖。总结了野鸭驯养繁殖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生产环境选择、鸭舍建造、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野鸭,人工驯养,繁殖技术

参考文献

[1]杜伟达, 李央群, 范益飞, 等.斑嘴野鸭的人工驯养效果研究[J].浙江畜牧兽医, 2006 (6) :25-26.

[2]李巧丽, 熊家军.美国绿头野鸭养殖技术[J].养殖与饲料, 2002 (5) :26-28.

[3]张联合.美国绿头野鸭的育雏技术[J].农村百事通, 2005 (4) :52-53.

[4]刘淑新.美国绿头野鸭饲养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0 (10) :28.

[5]吴桂生.美国绿头野鸭饲养管理技术[J].中国禽业导刊, 1994 (3) :36-37.

黄鳝人工养殖与繁殖要点 篇9

近几年来, 由于人类过度捕捞, 以及对水资源环境的破坏等因素, 野生鳝鱼数量越来越少, 而黄鳝的需求量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增加, 市场上黄鳝经常出现“有价无货”的现象, 人工养殖黄鳝已经成为解决我国黄鳝销售供需矛盾紧张、实现人民养殖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根据黄鳝的自然繁殖特性, 简要论述黄鳝的养殖要点, 以期对广大黄鳝养殖户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黄鳝的自然生活与繁殖特性

1.1 黄鳝的自然生活特性

黄鳝主要是通过口吸式获得氧气, 呼吸强度较高, 所以对水中的溶氧量要求不高, 一般最适宜的溶氧量为4~6 mg/L, 黄鳝生长最适p H值在6.5~7.2之间, p H高于8.0或低于6.0都会影响黄鳝的生长, 黄鳝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5~32℃, 最适水温为22~25℃, 温度低于10℃时, 黄鳝很少进食;温度低于5℃, 黄鳝进入冬眠;水温高于40℃, 黄鳝进入昏迷状态直至大量死亡。野生的黄鳝喜静水穴居, 昼伏夜出, 嗅觉灵敏,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好杂食。

1.2 黄鳝的繁殖特性

黄鳝的一个繁殖特性是具有性逆转现象, 即黄鳝一生主要经历三个阶段:雌鳝—雌雄同体—雄鳝, 即性别转换阶段。黄鳝的另一个繁殖特性是吐泡营巢繁殖。黄鳝在繁殖季节期间, 在水表面吐泡, 形成泡沫巢, 雌鳝排出卵子, 雄鳝排出精液, 精液将卵子托于泡沫巢中, 受精卵在其中孵化。

2 黄鳝的养殖要点

2.1 养殖环境要求

养殖黄鳝时要求水质无污染, 水质需进行较为严格的p H值检验, 对于某些水质硬度高的地区, 需进行酸化处理。可采用循环处理水系统养殖, 这样可以有效节约水处理成本, 利于水体净化和氧气的交换。在实际操作时, 注意控制流水的速度, 切忌水流速过快, 影响黄鳝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养殖水体中可培养水草、藻类等水生植物, 营造天然的仿生态环境。水体不宜过深, 如果采用水泥池养殖, 可在养殖池底部铺一层土, 土层厚度要超过30 cm。

2.2 养殖饵料的要求

野生黄鳝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但是随着黄鳝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 现有的动物性饵料远远不能满足其养殖需求, 需要人工配比饲料来弥补现有动物性饲料的不足。

野生状态下的黄鳝各种生长与繁殖指标差异较大, 利用人工饲料可实现上述规格的大体统一, 有益于黄鳝的繁殖, 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黄鳝的性别比例平衡, 提高繁殖数量与质量。

黄鳝养殖中所需饲料的营养成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黄鳝所需营养成分与其规格、营养源以及生长环境因子有关, 比如影响黄鳝生长和繁殖的重要营养物质蛋白质, 在不同规格, 不同蛋白源与水温下, 所需要的量是不同的, 范围大约为35%~45% (见表1) , 因此在黄鳝养殖时需注意其饵料来源, 规格大小和自然环境状况。一般情况下, 黄鳝的饵料配比大体如下:蛋白质含量为35.7%, 脂肪含量为3%~4%, 无机盐含量为3%, 糖含量24%~33%, 饲料总热量为1 150~1 250k J/100 g。

在黄鳝养殖的不同阶段, 可对其营养成分进行适当调整, 比如:幼鳝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1%、脂肪含量为16%时生长最快, 添加270 mg/kg维生素E可提高幼鳝的性腺系数, 促进幼腺发育。

成年1冬龄雌鳝饲喂的蛋白含量为40%时, 能提高其繁殖力、产卵量、仔鱼孵化率和仔鱼生长率。蛋白质含量低于或高于40%时, 以上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 添加200~350 mg/kg的维生素E能显著降低卵巢和其他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ismutase, SOD) 活性及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的含量, 并有效改善亲鳝的繁殖性能和仔鱼质量。

黄鳝饵料中最优蛋白来源主要是鱼粉, 但是近几年由于世界鱼粉供需的严重失衡, 导致鱼粉价格普遍上升, 从而造成黄鳝的养殖成本偏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植物性蛋白源逐渐成为养殖黄鳝所需的主要蛋白源, 其中最主要的替代品为豆粕, 但是豆粕氨基酸含量偏低, 营养成分差, 适口性不好, 需在实际加工中进一步进行改良, 并添加其他黄鳝偏好的营养物质, 如鱼油、维生素C、维生素E等。

目前尚未发现黄鳝在各个生长与繁殖阶段所适宜的饲料种类与配比系数完整的报道, 我国黄鳝饲料研制现处于探索阶段, 今后可以在这方面加大研究, 改变这一现状, 实现黄鳝养殖的规模化。

3 黄鳝的人工繁殖要点

制约黄鳝人工繁殖的主要问题是黄鳝雌雄亲鱼难以识别, 黄鳝产卵数量与质量较低, 人工繁殖时卵子易沉入水中等, 成功解决这些难题是实现黄鳝大规模人工繁殖、提高黄鳝繁殖数量和质量的关键。

3.1 黄鳝的性别辨别方法

基于雌雄黄鳝的识别, 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黄鳝的体长来辨别性别, 此方法较易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周秋白等[1]认为, 鄱阳湖区黄鳝人工繁殖选择的野生黄鳝规格为体重75 g以下, 体长40 cm以下, 可基本保证雌鳝占大部分。祖国学等[2]认为, 安徽淮河流域体长47 cm是雌雄个体分布的交界点, 在分界点以下雌性黄鳝占优势。李明峰等[3]认为, 42 cm或36 cm以上的黄鳝几乎全部为雄性, 同时, 也有50~60 cm的黄鳝大部为雌性的情况[5]。

辨别黄鳝性别的另一种方法主要根据黄鳝的年龄以及性成熟时体表的特征, 一般l~2龄黄鳝全部为雌性;2龄为性转变起点, 3龄雌雄个体雌雄大致各半;4~5龄大部分为雄性;5龄以上全部为雄性。在生殖季节, 雌鳝头较小、不隆起、体背无斑点、腹部稍透明且卵巢轮廓清晰;雄鳝头较大、隆起明显、体背有色斑、腹部有网状血丝纹[6,7]。

在实际野生黄鳝人工繁殖中, 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 并根据不同雌鳝和雄鳝性成熟月份的差异来识别黄鳝性别。

3.2 提高黄鳝的受精卵数量与质量

在确保黄鳝繁殖场所和场地具有仿自然特点的情况下, 影响黄鳝产卵数量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黄鳝的人工催熟。产卵前黄鳝会吐具有一定黏性的泡沫, 构筑孵卵泡。当雌鳝产出卵子, 卵子也具有一定的黏性, 卵子很容易被孵卵泡粘附, 但当卵子经过一段时间吸水膨胀后, 卵子因为重力的原因就会脱离孵卵泡, 沉入水底, 无法受精。因此, 卵子及时受精是提高黄鳝产卵数量的关键, 而黄鳝的性逆转特点导致雌鳝性成熟时, 雄鳝未性成熟, 一般雄鳝比雌鳝性成熟推后一月左右, 为了提高卵子的受精率, 要对黄鳝进行人工催熟, 亲鱼催熟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仿自然方法和人工诱导方法。

仿生态方法:营造仿生态催熟的方法主要考虑放养密度、水深、水温、光照等因素, 在众多自然因素中, 放养密度是影响黄鳝性别转化的最重要因素, 其主要作用于黄鳝的性腺发育。有研究表明:黄鳝有一种特殊的“恐后反射”习性[8], 即只要超过一定密度, 黄鳝的性腺发育就会受到抑制, 也不会产卵繁殖。一旦降低到适宜密度, 黄鳝即大量吐泡产卵。调查研究表明, 当亲鳝放养密度超过3~4尾/m2时黄鳝无法发情[9]。

在确定黄鳝最适放养密度时, 需结合影响黄鳝产卵数量与质量的其他自然因素, 比如水深、水温、光照等自然因素, 最好将以上自然因素控制在最适范围内。养殖黄鳝最适水深为20 cm, 最适光照度为2 000 lx, 至于水温, 在不影响黄鳝生理、生长活性的任意水温范围即可, 考虑以上自然因素, 需在黄鳝养殖饵料充分且丰富的条件下进行。养殖池宜培育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黄鳝喜好的水生植物, 营造适宜黄鳝产卵的仿自然环境。

人为诱导方法:黄鳝一般适宜在八九月份性别成熟时进行繁殖。现阶段黄鳝的人为性别诱导方法主要是在仿自然环境下进行的, 采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种是采用人工方法对亲鳝进行催熟催产, 诱使雌雄亲鳝在仿自然生态环境中自行进行交配繁殖, 此方法克服了雌雄黄鳝性腺发育难以同步、怀卵量低、人工授精率极低等缺点。另一种是人工选择亲鳝, 适时放入繁殖池, 采用配合饲料和活饵结合投喂, 利用药物尤其是中草药对亲鳝进行催熟催产。

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最关键的是诱导黄鳝性别转化药物的选择。多巴胺 (DA) 、利血平 (Res) 、地欧酮 (DOM)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和鱼类脑垂体 (PG) 等都被作为化学类的人工诱导黄鳝成熟催产剂, 但是此类催产剂通过投喂的方式进行催产会造成药物大量浪费, 通过人工体表注射的方式, 由于黄鳝体型细长且体表光滑, 增加了采用这一方式人工诱导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人们倾向于将具有诱导性别转化功能的中草药来作为饲料添加剂来诱导黄鳝的性成熟。

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 中草药不仅有改善黄鳝的肉质, 促进激素分泌的功能, 更有增强其性腺发育的功能, 像中草药中的淫羊霍、蛇床子、益母草、覆盆子、啤酒花、番附、水牛角、仙芽、黑大豆等都有促进黄鳝卵子和精子成熟, 提高卵子和精子的活力等功能。可将以上具有该功能的中草药与黄鳝饲料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来作为黄鳝养殖的饲料, 实际操作中往往对即将性成熟的黄鳝进行催熟, 催熟效果明显。但目前未发现进行此类混合饲料最适宜投喂期的相关研究报道, 对于其是否会影响黄鳝生长期的各项相关指标还不甚明了。运用中草药进行催产时, 应最大程度发挥中草药的协同作用, 忌因药性相反而对黄鳝亲鱼造成一定的毒害作用。

3.3 解决黄鳝沉卵现象

黄鳝的孵化泡对于黄鳝繁殖具有重要作用, 孵化泡能保护受精卵, 使之不易被敌害发现, 延长精子的寿命。孵化泡一般在水面漂浮, 可以使受精卵接触大量的氧气, 保持较高的水温, 提高其成活率。而人工繁殖时, 黄鳝沉卵现象源于黄鳝孵化泡内气体不能支持卵子质量而导致卵子沉入水底。解决这一问题应注意人工繁殖时模仿自然环境下黄鳝孵化巢的构建, 繁殖季节与繁殖时间的选择, 繁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野生环境下黄鳝营洞穴繁殖, 进入繁殖期黄鳝在洞穴内吐泡, 泡沫在洞穴内或上方大量富集, 形成泡沫群, 这些泡沫群可相互作用而延长单个泡沫的生存寿命。营造仿生态洞穴是保障黄鳝产生大量泡沫群的重要条件。同时由于亲鱼有护卵习性, 营造繁殖洞穴可利于亲鱼藏匿洞穴进行护卵。

如果进行池塘养殖黄鳝, 池底需要有大量的泥土, 繁殖巢可由黄鳝根据其自然习性自行修建。黄鳝自然繁殖巢一般建于很隐蔽的田埂的草丛中, 巢口靠近水面或水面上方, 少数巢穴打在稻田中。每个巢有2~5个口, 可分头、尾和支3个部分, 头口直径3.5~5.5 cm, 尾口直径2.0~2.5 cm, 头尾相距30cm, 之间由通道横向贯连, 通道总长80~240 cm, 通道距地表约10 cm, 巢壁光滑, 通道平面图形大多为“Y”或“V”型, 少数为“U”型或“一”字型。另外, 发现每个巢穴头内的通道上都有一个直径约5~12 cm方圆的球状膨大部分, 此部位称为产卵室。该卵室一般距巢口6~15 cm, 是黄鳝繁殖巢穴特有的构造。

如采用水泥池养殖黄鳝时, 可采用仿生态方法修建繁殖池, 仿生态繁殖池长4.5 m, 宽1.5 m, 可以模拟黄鳝自然繁殖的生态条件, 在水面种植水草, 水深宜30 cm, 可在繁殖池池底建造仿生态繁殖洞, 便于黄鳝形成大规模的泡沫群, 延长鳝受精卵孵化的时间, 提高孵化的数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秋白, 张燕萍, 李新华, 等.鄱阳湖黄鳝体长、体重与性比关系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 2004, 34 (4) :24-26

[2]祖国学, 韦众, 王旭, 等.安徽淮河流域黄鳝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2 (4) :478-482

[3]李明峰.关于黄鳝的性逆转[J].四川动物, 2002, 21 (1) :27-28

[4]彭勇, 罗盛章.不同品种黄鳝怀卵量的比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2 (4) :98-100

[5]韩名竹, 白利平.黄鳝与泥鳅养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5-6

[6]乔德亮.HCG剂量和受精方式对黄鳝繁殖德影响[J].水利渔业, 2006, 26 (2) :38-39

[7]邴旭文, 徐跑.黄鳝生态繁殖技术的研究[J].经济动物学报, 2003, 7 (3) :46-48

[8]周天元, 赵淑芬.黄鳝高密度快速养殖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5:16

沙塘鳢人工繁殖试验 篇10

1 生活习性

沙塘鳢为底栖穴居性鱼类, 常栖息水质较清或有微流水的江河、水库、池塘的底部沙泥和草丛中, 也常栖息于岸边的砂石缝隙、洞穴及杂物中, 生活水层0.5 m以下。游泳能力不强、不能快速和长距离游泳。性较温驯, 不善跳, 对低氧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可以在很小的水体中存活相当长的时间。沙塘鳢的觅食也仅限在其穴居处周围, 一般情况下, 沙塘鳢静伏于穴居处底部, 夜间才出来寻找食物。幼鱼阶段主要以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及底栖水生昆虫幼体和环节动物为食。成鱼主要以水中的各种小鱼、小虾、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幼体为食, 也食一些新鲜的动物肉屑等。耐饥饿能力很强, 一次饱食之后, 可以多天不摄食[3]。

沙塘鳢的生长速度慢于其他经济鱼类。当年繁殖的鱼苗经养殖可长成体长6~12 cm, 体重5~10 g。第二年可达15 cm以上, 体重达100~150 g左右。作为商品鱼养殖常利用1龄鱼作为鱼种放养10~15个月, 体重由10 g左右饲养到150 g左右作为商品鱼出售。

2 产卵繁殖

在我国, 沙塘鳢2龄便性成熟, 成熟最小雌鱼的体长在11 cm以上, 体重50 g左右, 雌鱼略小于雄鱼。生殖季节为每年4—7月份, 每年产卵1次, 其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 500粒, 相对怀卵量平均为50粒/g体重。产卵适宜水温18~23℃。产卵在其居住的洞穴或附近岸边的石缝或瓦片中, 或杂草较多的僻静处。产卵前, 雄鱼选择合适的巢穴之后, 诱赶雌鱼进入穴中产卵, 产卵多在夜间进行。发情产卵时, 雄鱼静伏与底部不甚游动, 雌鱼则用腹部和生殖孔与选定的附卵物体相摩擦, 并做时进时退的游动, 随后将卵产出并均匀的有规律地粘附着于附着物上, 雄鱼不时游起并排出精液使鱼卵受精。

通常, 产卵持续时间约2~5 h左右, 沙塘鳢的受精卵在附着物上均匀, 排列圆形的卵片 (图1) , 卵的密度为50~200粒/cm 2左右。产卵结束后, 雄鱼就会驱赶雌鱼, 直至仔鱼孵化离巢为止。刚产出的卵为近圆球形, 呈透明的淡黄色, 吸水后, 卵膜扩张变成长椭圆形, 顶端有粘膜丝形状附着部, 此时卵膜的长径约为3.8 m m, 短径约为1.9 m m, 粘膜丝长约为1.8 m m, 沙塘鳢孵化时间较长, 水温21~23℃时出膜时间528 h, 水温28℃时出膜时间312 h, 刚孵出的仔鱼体长约3.2 m m[4]。

注:A-卵块;B-木板和瓦片。

3 人工繁殖

2009年3月从高淳固城湖引进亲鱼80 kg, 雌雄比例为1.0∶1.5, 规格60~100 g/尾, 体形正常、无病无伤。运回后先用20 m g/L高锰酸钾浸泡20 m in, 并充气。然后在水泥池用8的食盐+10 m g/L聚维铜碘浸溶2 d, 每天换水1次。最后放入亲鱼培育池培育, 水温达15℃时, 投喂少量的活小鱼、虾, 并保持水质清新, 溶氧在4 m g/L以上, 经常注入新水, 以保持水的流动, 加速亲鱼的性腺发育。4月份, 水温达18℃时, 检查发现已有亲鱼达到性成熟。成熟的雌鱼体色较浅淡, 体表较少黏液, 手摸有明显粗糙感, 腹部丰满有明显的卵巢轮廓。外生殖突稍膨大, 呈扁圆管状, 末端淡红色。成熟的雄鱼体色较深, 斑纹非常明显, 体表黏液多, 手摸感觉较光滑。腹部丰满不明显;外生殖突短薄, 呈三角形。此外, 雄鱼个体较大、健壮、体色暗黑;雌鱼个小, 体表粗糙, 体色亮丽。

4 催产

2009年4月份, 分别对性腺发育成熟的雌、雄鱼进行了人工催产。催产剂和计量为雌鱼 (体重60~100 g) 注射鱼用促排卵素2号 (LR H-A2) 20μg/kg, 绒毛膜促性激素 (H CG) 300 IU/kg, 每尾肌肉或腹腔注射其混合液0.2 m L, 雄鱼计量为雌鱼1/2, 催产注射为1次注射。注射后的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放入设置有可供穴居和产卵巢穴的产卵池中。供穴居和产卵的巢穴用脊瓦叠成, 巢穴宽约25cm, 高约20 cm。产卵池水深50 cm。产卵池的池水用经净化的自来水。注射后的亲鱼入池后会自行选择巢穴和自行配对, 大约24~48 h后便会在巢穴中产卵, 产出的卵成片附着于巢穴壁上。催产成功率在70%左右。

5 孵化

沙塘鳢受精卵淡黄色、椭圆形, 卵膜透明, 一端具一族粘膜丝附着于瓦片壁上。产卵后, 将附有鱼卵的瓦片移至有清水的水池中孵化。此时可以根据孵化池条件和根据育苗方式控制适宜的密度。鱼卵密度为每立方水体2万~5万粒, 弱光条件下微流水充氧孵化。孵化进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适当机械增氧, 保证胚胎发育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 但充氧量不宜太大, 避免冲落瓦片上的鱼卵而影响孵化率。 (2) 受精卵尽量悬挂在水的表层, 并及时清除孵化过程中的坏卵与污物。 (3) 常用5 m g/L聚维铜碘溶液 (1%有效碘) 泼洒消毒, 以防病菌侵害鱼卵。沙塘鳢的孵化积温较高, 孵化管理是提高其孵化率的关键。在江苏地区, 繁殖季节水温一般在18~22℃, 可通过加热器控温25~28℃以缩短孵化期。在水温28℃时, 受精卵孵化经历时间312 h, 孵化率80%左右。沙塘鳢胚胎发育的主要特征及进程见表1。

沙塘鳢鱼胚胎发育的特点: (1) 卵径大, 卵黄多, 胚胎发育时间长, 仔鱼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强。我们做了仔鱼对开食的反应试验, 发现养在室内玻璃缸里的仔鱼投食能活一个月之久, 只是鱼体极度消瘦。 (2) 同一条沙塘鳢亲鱼产的同一批卵, 在相同条件下孵化时, 仔鱼出膜时间不一, 相差48 h左右。 (3) 产卵巢选用的是长形的大瓦片。以往采取的弧形小瓦片, 经常出现受精卵重叠堆积现象, 有3~4层, 孵化时极易造成胚胎缺氧死亡, 从而引发水霉病之类的情况发生。而这次大瓦片上受精卵较均匀分散, 孵化情况相对较好。因此, 人工鱼巢尽量选用大的脊瓦片为好。 (4) 沙塘鳢的胚胎发育同许多鱼类早期胚胎发育情况不同, 沙塘鳢仔幼鱼期很短, 为了适应底层发育生活, 仔鱼期一些阶段变为膜内胚胎发育阶段, 因而胚胎孵化期延长。

6 鱼苗培育

初孵化的仔鱼全长3.2 m m, 全身透明, 体表有小的黑斑纹, 腹部有一个颇大的卵黄囊, 卵黄囊前部有多个分散的小脂滴。仔鱼沉于水底, 不时做间歇螺旋式的上下游动。孵化2 d后的仔鱼, 全长4m m。卵黄囊变为长椭圆形, 卵黄囊中的分散多个小脂滴汇合成为单一个颇大的油球, 位于卵黄囊的前上方。消化道开始分化, 口凹、肠管、肛门出现, 眼球开始充积黑色素;奇鳍褶进一步发育扩张, 仔鱼能做快速上下窜游。孵化出膜4 d后的鱼苗, 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 仅残留前上方小部分和油球, 上下颌分化形成并能张合, 肠管出现分节。此时鱼能做水平游动和觅食食物。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 水中至少保持10个/m L左右的适口饵料。出膜10d后, 鱼苗卵黄囊消失, 游动活跃, 此时要补充一些桡足类、卤虫等大型浮游动物, 并适当增加投喂量, 水中要保持15个/m L以上适口饵料。随着鱼苗的长大, 可逐渐投喂一些水蚯蚓、龙虾肉糜等, 每天投喂量为8%~10%, 分2次投喂, 分别是8:00、16:00, 并定期观察摄食、生长情况。经过1个月左右即可育出2 cm的夏花鱼种。在育苗过程中, 要注意水质的变化, 经常排除污物和适时更换新水, 才能获得高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孙帼英, 郭学彦.太湖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研究[J].水产学报, 1996, 20 (3) :193-202

[2]胡克成.河川沙塘鳢仔、稚、幼鱼的发育阶段及生长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13 (2) :10-15

叉尾斗鱼的繁殖与人工饲养研究 篇11

摘 要:采用室内人工环境养殖,对叉尾斗鱼繁殖和周期性的培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关键词:叉尾斗鱼;繁殖;人工饲养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Macropodus),原产于我国,1868 年由Carbonier 氏移入法国作为观赏鱼供人们欣赏,此后即传入西欧、南北美与日本,因其形态色彩鲜艳、独特的繁殖方式和容易饲养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1-2]。但关于叉尾斗鱼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极少,仅郑文彪[3]和谢增兰等[4]对叉尾斗鱼繁殖行为和胚胎以及幼鱼发育情况进行观察。为此,本文主要介绍叉尾斗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特点,为叉尾斗鱼繁育和养成提供理论基础。

1 叉尾斗鱼繁殖行为

2012年10月,选平均体长1.5 cm、体重1.3 g的蓝叉尾斗鱼作为亲鱼培育对象,每天投喂充足的水蚤、蚯蚓等高蛋白食物来保证它们的生长和性腺成熟。于2013年4月,培育成熟平均体长7.3 cm、体重5.1 g的雄鱼30尾,平均体长6.8 cm、体重5.6 g的雌鱼10尾分开单养。选取吐泡、筑巢的雄鱼进入繁殖盒熟悉环境,加温至25 ℃,待泡多、巢厚时将雌鱼装入500 mL锥形瓶中,一并放入繁殖盒中与雄鱼对望。大概经过3 d,雄鱼出现撞击锥形瓶,此时雄鱼“发情”,将雌鱼从锥形瓶中放入繁殖盒中进行抱对产卵,整个过程需要7 d(表1)。

产卵结束后, 雄鱼一直守护在泡巢下, 未見觅食。雌鱼蜷缩在缸的角落,雄鱼不停地将受精卵送到泡巢内,有攻击雌鱼的迹象,这时应把雌鱼捞出。雄鱼在泡巢附近搜寻脱离泡巢的卵粒,并拾回。雌鱼捞出后仅剩余雄鱼和鱼卵,在邻缸雄鱼靠近时,雄鱼有警戒表现,待3 d后苗种孵出(表2)。

表1 蓝叉尾斗鱼繁殖时期不同阶段雌、雄鱼动态

时间 雌雄鱼动态

6.14 选取吐泡发情雄性蓝叉尾斗鱼转到繁殖缸中,三面加背景彩纸、无底砂、加入洗净的榄仁叶,静置2 d,让雄鱼适应环境,并且围绕榄仁叶吐泡筑巢,逐渐减少喂食量。

6.16 待雄鱼适应了繁殖缸的新环境之后,取雌鱼原缸水体500 mL注入锥形瓶中,并将雌鱼一并捞入锥形瓶中,锥形瓶最终放入繁殖缸中,进行繁殖前的对望。对望能刺激雄鱼吐泡筑巢的速度,雄鱼一边绕着雌鱼转一边吐泡筑巢,雄鱼同时进行展尾夸示。

6.17-6.19 泡巢逐渐加厚,雄鱼发情完整,雌鱼体色加深,将雌鱼移入繁殖缸。

6.19-6.21 雄鱼开始对雌鱼进行吸引和追逐,并多次发生打斗。合缸期间停止喂食。

6.21 雌、雄鱼开始进行第一次交尾,雄鱼环抱雌鱼身体,雌鱼腹部朝上进行排卵

表2 蓝叉尾斗鱼孵化情况

时间 孵化动向

6.23 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地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

6.25 受精卵全孵化完成,大部分的苗已经进入起飞阶段,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的苗已经具备了初级的游动能力,并且开始对移动的物体有敏感性,接下来就可以下开口料。

2 养殖设备、用水和饲料的选择

选用20 cm×20 cm×30 cm(长×宽×高)规格的养殖鱼缸20个,用于亲鱼单养。100 cm×40 cm×50 cm的养殖鱼缸3个,用于鱼苗混养,设立养殖条件,观察养殖结果。

用水为静置7 d自来水,定期监测,水温保持在24~27 ℃,溶解氧为5 mg/L以上, pH值为6.5~7.2范围。夏秋季每天进行吸污一次,每3 d换水一次,春冬季每天吸污一次,每7 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养殖水的50%,记录日投饵食量、投饵次数和观察摄食状况。

开口饵料为丰年虾,1个月后换用丰年虾脱壳卵,3个月后换用干红虫和AHT热带鱼薄片饲料(成分为鱼粉、小麦粉、干燥酵母菌、钙酪素、甲壳类动物、蓝绿藻、海藻粉、鱼油、卵磷脂)进行投喂。

3 苗种养殖过程观察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苗种影响较大,从表3中可知,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表3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养殖苗种的影响

缸号 底砂 缸体背景 水草 夜间 育苗情况

1号 白色珍珠砂 无 无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差,成鱼不显色,进食缓慢鱼体不活跃,易沉底,生人接近容易激动,对游动的食物或是沉底的饲料不敏感。

2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3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5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 养殖增重情况

通过60 d的投喂观察,不同养殖环境生长速度有所不同,生长速度以此为5号缸最快,1号缸最慢(图1)。

图1 蓝叉尾斗鱼60 d不同环境增值率

5 结论

本次试验得出的结论,养殖过程中全天光照的鱼摄食量大,但相对增重不如自然光照的养殖模式,这可能与全天光照育苗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而在越接近阴暗复杂的环境中,蓝叉尾斗鱼的生活状态越活跃,显色状态越良好,情绪稳定不易跳缸,更具有天然斗性,培育和训练都比无任何造景的下生活的蓝叉尾斗鱼更容易。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1989,365-366

[2] 沈世杰.台湾鱼类志[M].台北:台湾大学,科技出版社,1991,508-511

[3] 郑文彪.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4,5(3):261-268

[4] 谢增兰,胡锦矗,郭延蜀,等.叉尾斗鱼繁殖行为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6,41(5):7-12

Breeding and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 Ling, CHEN Xu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an, WANG N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n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study the breeding and periodic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under indoor environment. The optimum result was obtained in aquarium with simulate eco-environment. In the aquarium, we used dark pebbles as bottom sand, imitate tree skin designed picture as background, planted some aquatic plants, and night lighting was avoided.

Key words:Macropodus opercularis;Breeding;Raising

美国鲥鱼人工繁殖试验报告 篇12

美国鲥鱼原产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西洋沿岸,后被引种至北美太平洋沿岸及哥伦比亚河,分布广泛。美国鲥鱼与中国鲥鱼虽然属于不同种,但属近亲,其外形和大小基本一样,且二者的不饱和脂肪酸DHA的含量也十分相近。美国鲥鱼原来生长在北纬45°海洋水域,性成熟后入淡水江河繁殖,能耐7℃的低温环境,其食用性能远优于生长热带水域的泰国(或缅甸)鲥鱼,在市场上可以作为资源奇缺的中国长江鲥鱼的良好替代品,市场前景广阔。

2006年7月,南京孙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厂化养殖基地(下简称孙家基地) 首度引进产自美国的美洲鱼受精卵2万粒,并顺利孵化出鱼苗1.5万尾。继后又克服多重困难,取得幼鱼至成鱼的养殖成功,并将养成品成功投放了市场。随着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美国鲥鱼的苗种来源成了扩大生产的瓶颈,为此,南京孙家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于2009年开始,着手美国鲥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12年生产的苗种已正式投入生产性应用,为南京市养殖美国鲥鱼取得了新突破。

1 人工繁殖试验进展

孙家基地先后两次进行鲥鱼的人工繁殖试验。

2009年5月30日至6月15日,先后分5批对美国鲥鱼进行全人工催产繁殖试验,共投入催产亲鱼78尾(雌鱼42尾,雄鱼36尾)。选用的亲鱼体重为0.6~0.9 kg,其成熟度依据外表测定与经验判断,然后采用催产激素二次注射催产。催产激素选用HCG、LRH-A2、DOM三种。试验过程中,激素有单独使用和组合使用等形式,以常规剂量或大于常规剂量进行配制试用。二次注射针距时间约20~26 h,水温18~23℃。二次注射后若干小时,可观察到亲鱼的发情行为,即起捕挤卵授精。此鱼极易产生应激反应,所以亲鱼挤卵后大多死亡。初次试验,由于未能全面掌握美国鲥鱼的繁殖习性,亲鱼产卵并不很顺利。先后5次催产,获取受精卵1.3万粒,孵化率47.7%,出鱼苗0.62万尾,后期养成仅400尾。

2010年孙家基地的美国鲥鱼繁殖进入了规模化繁殖试验阶段。5年上旬至6月上旬,共进行5次人工繁殖试验,先后共投入繁殖亲鱼62尾(雌鱼28尾、雄鱼34尾),亲鱼体重为0.6~0.8 kg,采用半人工催产繁殖,催产剂HCG、LRH-A2、DOM组合使用,一次性注射。注射后的亲鱼置于特定的产卵池中自行交配产卵,产卵池设置集卵装置。

本试验前后产卵4批,取卵7次,共获卵约8万粒,平均受精率65%,得受精卵5.2万粒。在22~23℃水体中孵化,孵化率达67.3%,出苗约3.5万尾,最终出苗率为42.9%,获2cm稚鱼1.5万尾。

2 人工繁殖的基本经验

孙家基地通过两年的美国鲥鱼人工繁殖实践,基本掌握了该鱼的繁殖手段与鱼苗培育方法。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基本经验。

(1) 发育良好的美国鲥鱼亲本的储备,是顺利开展繁殖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2) 通过生产实践,掌握好对亲本的鉴别条挑选,雄鱼以能够挤出少许精液为佳;雌鱼亲鱼其腹部要膨大有弹性,特别要确定可催产鱼的后腹部形态。

(3) 美国鲥鱼是分期分批产卵类型的鱼类,所以宜采取一次注射催产,待其分批产卵、集卵。

(4) 美国鲥鱼性急易掉鳞,极易引起应激反应,所以不宜全人工繁殖,即不采用人工挤卵和人工授精的繁殖方法。采取一次性催产注射,自行交配产卵。为了提高受精率,雌雄按1∶2为宜。

(5) 受精卵孵化适宜水温为18~22℃,当水温20~22℃情况下,经30~36 h孵化,仔鱼出膜。25℃以上水温对胚胎发育不利。

(6) 仔鱼卵黄消失后,其开口料宜投喂小型轮虫(50~80μm)如壶状轮虫等,5 d后,可投喂个体较大轮虫(100~150μm) ,如臂尾轮虫等。

上一篇:宏观压力测试论文下一篇:蔬菜病害的生态防治